大河奔涌浪底情 赏宋诗 忆麦收 -...

1
2018 6 21 日 星期四 编辑贾臻 校对樊战涛 组版雪薇 10 征稿启事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 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0 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 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今起本报开 设《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40 年》栏目, 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以普通人的 视角展示改革开放带来的看得见、摸 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本栏目 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投稿邮箱: lyrb- [email protected] 本版联系方式6523362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选稿基地洛阳网 · 河洛文苑 选图基地河图网 洛阳网 · 摄影天地 诗苑咀华 赏宋诗 忆麦收 □王东峰 河洛览胜 历史长廊般的龙门大道 □李有刚 生活闲情 顽强的山药 □樊丽萍 在宋诗中穿行,重温农耕时代麦收季节的艰 辛劳作和丰收喜悦。 “麦头熟颗已如珠,小阨惟忧积雨余。丐我一 晴天易耳,十分终惠莫乘除。”麦收季节,最怕阴雨 天。范成大在这首《刈( )麦》诗中,祈祷天晴不 雨,帮助农民颗粒归仓。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有 时,偏偏在麦收季节阴雨连绵。方岳《麦叹》道: “田家望麦在须臾,何啻中流济一壶。黑雨漫天殊 未已,黄云委地不堪扶。”此诗就描述了农人即将 收割麦子时,天降大雨,持续不歇,麦子全部倒伏, 遭灾歉收已成定局。 戴栩的《刈麦行自灵岩归示赵丞》,同样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麦收时节的繁忙和农夫的辛劳: “大 儿牵衣镰在手,小儿携篝并畦走。陌翁语妪切莫 迟,梅风温云晴不久。两手便熟镰无声,黄云卷地 苍坡平。一声长歌出台笠,麦蛾飞起缘其缨。炊 烟幕幕暗杨柳,大妇壶飧仍榼酒。酒沉飧冷未暇 尝,腰骨酸辛一骧首。”趁着天晴的有利时机,一户 人家在天不亮就举着火把赶往麦田割麦,镰声嚓 嚓,麦子应声而倒。家人送来的饭菜都已经放凉 了,农夫依旧埋头割麦,顾不上吃。 麦子收割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打麦了。且 看张舜民的《打麦》载:“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 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 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 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 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 焦黑……”此诗开头直承题意,侧面取影,写出了 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撇开打麦,用夸张手 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 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 麦子打下来后,要入仓,要缴租。张耒的 《仓前村民输麦行》:“场头雨乾场地白,老稚相 呼打新麦。半归仓廪半输官,免教县吏相催 迫。羊头车子毛巾囊,浅泥易涉登前冈。仓头 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出仓掉臂呼同 伴,旗亭酒美单衣换。半醉扶车归路凉,月出到 家妻具饭。一年从此皆闲日,风雨闭门公事 毕。射狐罝兔岁蹉跎,百壶社酒相经过。”此诗 开头两句写农家打麦情景,“老稚相呼”四字将 农家打新麦时的情景及喜悦之情写得历历如在 目前;三四句言新麦的去向;“羊头车子”四句 写向官府交粮;“出仓”句至结尾铺陈描写农民 交粮后如释重负的愉悦。整首诗抓住最有代表 性的细节,逼真地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及他们丰 收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有恬淡,有温 馨,也有热闹欢快。 现在农村麦收已实现机械化,而我记忆中的 麦收,就像这些宋诗中描绘的场景一样历历在目, 让我怀念。 一走进阳台,就能看到附着在竹竿上 的那缕绿植,攀缘而上,绕过衣架,垂下条 条丝绦,又落入窗台,向前延伸。 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把一小截斑驳 不堪的山药随手丢在衣架下的花盆里,因 那盆里栽有别的花种,因此我偶尔浇浇水, 日日待花开,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乍暖还寒时,小山药已展新吐绿。不到 几天工夫,便亭亭玉立,挺拔的茎上长出几 个分支,呈出好看的“心”形,润泽明净。 阳光独好,阳台上其他花草也次第绽 放,而小山药的藤蔓已铺展开来。这绿莹莹 的生机让人不由心生欢喜,孩子看到后也忙 活起来。他找来一根修长的竹竿,支在衣架 旁边,说要助小山药一臂之力,小山药也就 顺势而行,攀缘而上,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 慢慢地,小山药已是枝繁叶茂,走向了 生命的鼎盛,而我家的阳台,在它的攀缘、 覆盖之下显得日渐狭小。 每至秋色浓郁时,小山药总能坚守 着那最后一抹绿,待暖意尽褪,秋风裹 寒,这才落叶归根,养精蓄锐,静待来年。 这样倔强、顽强的生命怎能不令人叹服! 时令走笔 静听蝉声 □王静静 (资料图片) 龙门大道,一条洛阳人熟悉得不能 再熟悉的道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可 能是交通要道,但在我看来,龙门大道简 直就是一条历史长廊! 沿着这条道路行走,人们在不经意 间,已经邂逅了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心 向往之的历史遗迹。 跨越洛河,龙门大道直对龙门伊 阙。河南岸边的安乐窝,是北宋理学家 邵雍的故居。邵雍三十岁时从河南辉 县出游豫西,司马光等人筹资为他购买 了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居住,邵 雍名其为安乐窝,自称安乐居士。对 此,邵雍吟诗:“夏居长生洞,冬居安乐 窝。莺花供放适,风月助吟哦……窃料 人间乐,无如我最多。” 在龙门大道东侧一线并非只 在龙门大道东侧一线并非只 有邵雍一位名人的故居。在安乐窝以东 不远的太平庄一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故里。而安乐窝履道 坊,现今的狮子桥一带,则是唐代诗人白 居易的故居。白居易离任苏州刺使后没 有回到他的祖籍太原,也没有去他新郑 的出生之地,而是买下了洛南履道坊的 一所旧宅,直到终老。 在履道坊正南,龙门东山背后的诸 葛镇司马街,还有一个名人故宅“独乐 园”,那是北宋司马光的故居。 每每经过这里,我总是感叹:为什么 会有这么多文人聚居于此,又怎么会留 下了那么多奇闻轶事? 驶过安乐窝,就到了关林。魏蜀 吴三国争雄逐鹿之时,东吴害死了蜀 将关羽后 将关羽后将关羽首级送到了魏国 将关羽首级送到了魏国,狡猾 的曹操不愿代吴受过,遂在这里将关 羽首级厚葬并建冢。明代又在这里 建庙植柏以资纪念,形成了一片冢庙 合一的园林。 然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埋葬名人 的墓园也绝非关林一处。 车入龙门,穿过石拱的龙门大桥,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龙门东山,亦称香 山的白居易墓地。白居易的故宅虽在 履道坊,但他经常居住在龙门东山的 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始 建于北魏,唐代又加以重建,是龙门极 负盛名的寺院。清乾隆皇帝南巡途经 香山寺,曾亲笔题诗“龙门凡十寺,第 一数香山”,并立碑一通。白居易病殁 履道坊故宅,子孙遵其遗嘱将他葬在香 山琵琶峰 山琵琶峰现称白园 现称白园在这里,我们能忆起风云变幻的朝 代更迭演进和数不清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这里,我们能和众多的历史人物邂 逅,回味着他们遥远的往事,聆听他们的 心声。 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 国文化。 如果说,洛河沿岸东西不足五十公 里的范围内,有“五都荟洛”,是中国和世 界宫城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密集着众 多古迹的龙门大道,在中国和世界上恐 怕更是难以寻觅。 遗憾的是这条大道上的一些遗迹尚 未开发,或者正在销声匿迹,因此有人提 出给予全面开发的建议,如果得以实施, 这里真可以成为“一日看尽洛阳花” 的历 的历 史博物馆 史博物馆夏日,来到小浪底水库风景区。伫立 观景台上,见大坝巍然屹立,万顷碧波荡 漾,水鸟展翅飞翔,岸边绿树繁花,心头不 觉涌起缕缕情丝…… 父亲是原水利部黄委会勘测规划设 计院的电气高级工程师,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生活在洛阳黄委会家属院里的我,听到 频次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小浪底”。这是 黄委会地质勘探队的外野队驻地,任务是 长期驻外进行小浪底的地质勘探工作,为 下一步的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打好基础。 父亲说,中国的长江、黄河两条大河 治理好了,就能天下安澜,国泰民安。 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指示:“要把黄河的事 情办好!”听到那些话我很是激动,父亲和 他的同事们所从事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他们不就是当代大禹吗! 那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经常溜到单 位大院里玩耍,每年的汛期,我们会看到 标着“防汛指挥”四个大字的汽车来来往 往,车身上还溅有斑斑驳驳的黄色泥点, 听说这些汽车经常要往返于小浪底工地 和洛阳之间。 终于有一天,我也能去小浪底了!驻 守小浪底的地质勘探队在电气设备运行 中遇到了技术上的疑难问题,我父亲要去 那里查看情况。暑假在家的我便央求父 亲带我去小浪底开开眼界。 我们坐着小船从黄河南岸到北岸。 眼前看到的黄河水深流急,浪花飞溅。听 了船工的介绍,我知道了九曲黄河自青藏 高原出发,一路奔腾,水流湍急,到了孟津 小浪底村,就出了最后一道峡谷,河床变 宽,水流渐缓,河面只能卷起小小的浪 花。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小浪底”。 父亲后来还在小浪底工地驻守一年, 为外野队的职工们讲课,进行技术培训。 再后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实 施了,小浪底村移民了,小浪底工程国际 招标了。小浪底,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 村,名字响彻了全世界! 开工的炮声响彻古老的黄河河谷,在 全世界的瞩目中,黄河小浪底工程开工建 设了。 有一次我到工地上,山河完全变了模 样,原来到过的小浪底村不见了踪影,有 着 2 米多高巨大车轮的工程车在工地上 来回穿梭,突击队员手持手风钻作业,宿 舍区还有一排排专家生活区,居住着来自 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类专家。站在这片 沸腾的土地上,我想象着小浪底的未来。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建成了,治 理黄河的千秋大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父 亲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 琴”,如今漫步坝底公园,看到“小浪底”三 个巨型大字嵌在堤坝最上端,撼人心魄。 这座连接南北岸海拔281米的大坝,是 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一道牢固防线,是中 国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土石坝,是新世纪 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 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功能如今也 演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观瀑节,成为小浪底 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到一年一度的调水 调沙时,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刹那间,黄 河之水天上来,瀑布如巨龙奔腾而出,惊 涛拍岸,云烟升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沿景区道路前行,碧水苍岩,绿草繁 花,草坪园圃,飞瀑翠竹,曲径通幽,让人 流连忘返。而流淌不息的黄河水过滤了 泥沙的浑浊,变得清冽澄澈。河边,那沧 桑的古柳虬枝张扬,柔韧的蒲草从《诗经》 里走出,吟唱着千年的诗句,河上弯弯的 拱桥让人恍如置身江南水乡。 望着小浪底气象万千的浩渺水域,我 知道,天下安澜,造福苍生,这正是黄河儿 女的初心所在。 回味着小浪底数十年的变迁,我万分 感慨。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炎黄子 孙们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敢教日月换新 天,能让沧海变桑田,用热血和生命、智慧 和汗水谱写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新时 代里,我们将以小浪底精神,用我们的民 族自信,奏出世界文明的最强音。 大河奔涌浪底情 □段延青 炎夏,蝉声如雨。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 尔把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听蝉声,需心静, 静如湖水,方可听出蝉声中的韵律和玄机。心态 急躁,蝉声则似乱弹的琴弦,越听心越烦。 垂钓于一方池塘,杨柳倒垂,荷花静静地盛开 在荷塘。目光凝视河面,此时,蝉儿们鼓起了发音 器,发出“知了,知了”的鸣唱。如果侧起耳朵细细 去听,你会发现,蝉鸣似抒情的摇滚,它们隐在丛 林之中,仿佛整个丛林里的柳树、桂树和木槿条, 都在随着“知了,知了”一齐伴奏,高声合唱。蝉声 响亮而高远,你分不清是哪一棵树上的哪一只蝉 在独唱。合唱,似乎是炎热的夏季,蝉儿们最喜欢 的歌唱方式。要唱就齐声唱,要停就一起停。或 者,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所谓“清吟晓露叶,愁噪夕 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小时候,酷热的夏天,我不爱睡午觉,祖母为 了哄我睡觉,就让我陪着她一起听蝉鸣。那时,房 前屋后种满了槐树、榆树和桑树,蝉儿们爬上树 梢,那蝉鸣就随着悠悠的穿堂风,由远及近,再由 近及远。我玩心重,耐不住心静听蝉鸣,就进入了 梦乡。 梦中,我和哥哥、弟弟及玩伴,爬上高高的树 梢。爬树,不为摘枣,不为摘桃,也不为捉蝉,只为 了躺在树杈之上,享受蝉在耳边吟唱,绿叶拂面的 闲趣。乡间的蝉,从泥土里,一点点破土而出,身 上沾满了泥土的土腥气。而我们这些泥巴里滚大 的孩子,遇见蝉,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蝉鸣、冰棍、井水里的西瓜,还有祖母摇起的 蒲扇,这温情的画面,凝固在我乡愁的回忆里,是 一幅动人的怀乡图。 鸟瞰龙门大道 鸟瞰龙门大道 鲁博 鲁博

Transcript of 大河奔涌浪底情 赏宋诗 忆麦收 -...

Page 1: 大河奔涌浪底情 赏宋诗 忆麦收 - 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8-06/21/010/20180621010_pdf.pdf · 历史长廊般的龙门大道 李有刚 生活闲情 顽强的山药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编辑:贾臻 校对:樊战涛 组版:雪薇洛 浦10

征稿启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今起本报开设《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40 年》栏目,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改革开放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版联系方式:6523362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选稿基地:洛阳网·河洛文苑 选图基地:河图网 洛阳网·摄影天地

映日荷花

谷明

诗苑咀华

赏宋诗 忆麦收

□王东峰

河洛览胜

历史长廊般的龙门大道□李有刚

生活闲情

顽强的山药

□樊丽萍

在宋诗中穿行,重温农耕时代麦收季节的艰辛劳作和丰收喜悦。

“麦头熟颗已如珠,小阨惟忧积雨余。丐我一晴天易耳,十分终惠莫乘除。”麦收季节,最怕阴雨天。范成大在这首《刈(yì)麦》诗中,祈祷天晴不雨,帮助农民颗粒归仓。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偏偏在麦收季节阴雨连绵。方岳《麦叹》道:

“田家望麦在须臾,何啻中流济一壶。黑雨漫天殊未已,黄云委地不堪扶。”此诗就描述了农人即将收割麦子时,天降大雨,持续不歇,麦子全部倒伏,遭灾歉收已成定局。

戴栩的《刈麦行自灵岩归示赵丞》,同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麦收时节的繁忙和农夫的辛劳:“大儿牵衣镰在手,小儿携篝并畦走。陌翁语妪切莫迟,梅风温云晴不久。两手便熟镰无声,黄云卷地苍坡平。一声长歌出台笠,麦蛾飞起缘其缨。炊烟幕幕暗杨柳,大妇壶飧仍榼酒。酒沉飧冷未暇尝,腰骨酸辛一骧首。”趁着天晴的有利时机,一户人家在天不亮就举着火把赶往麦田割麦,镰声嚓嚓,麦子应声而倒。家人送来的饭菜都已经放凉了,农夫依旧埋头割麦,顾不上吃。

麦子收割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打麦了。且看张舜民的《打麦》载:“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此诗开头直承题意,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撇开打麦,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

麦子打下来后,要入仓,要缴租。张耒的《仓前村民输麦行》:“场头雨乾场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麦。半归仓廪半输官,免教县吏相催迫。羊头车子毛巾囊,浅泥易涉登前冈。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出仓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单衣换。半醉扶车归路凉,月出到家妻具饭。一年从此皆闲日,风雨闭门公事毕。射狐罝兔岁蹉跎,百壶社酒相经过。”此诗开头两句写农家打麦情景,“老稚相呼”四字将农家打新麦时的情景及喜悦之情写得历历如在目前;三四句言新麦的去向;“羊头车子”四句写向官府交粮;“出仓”句至结尾铺陈描写农民交粮后如释重负的愉悦。整首诗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细节,逼真地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及他们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有恬淡,有温馨,也有热闹欢快。

现在农村麦收已实现机械化,而我记忆中的麦收,就像这些宋诗中描绘的场景一样历历在目,让我怀念。

一走进阳台,就能看到附着在竹竿上的那缕绿植,攀缘而上,绕过衣架,垂下条条丝绦,又落入窗台,向前延伸。

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把一小截斑驳不堪的山药随手丢在衣架下的花盆里,因那盆里栽有别的花种,因此我偶尔浇浇水,日日待花开,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乍暖还寒时,小山药已展新吐绿。不到几天工夫,便亭亭玉立,挺拔的茎上长出几个分支,呈出好看的“心”形,润泽明净。

阳光独好,阳台上其他花草也次第绽放,而小山药的藤蔓已铺展开来。这绿莹莹的生机让人不由心生欢喜,孩子看到后也忙活起来。他找来一根修长的竹竿,支在衣架旁边,说要助小山药一臂之力,小山药也就顺势而行,攀缘而上,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

慢慢地,小山药已是枝繁叶茂,走向了生命的鼎盛,而我家的阳台,在它的攀缘、覆盖之下显得日渐狭小。

每至秋色浓郁时,小山药总能坚守着那最后一抹绿,待暖意尽褪,秋风裹寒,这才落叶归根,养精蓄锐,静待来年。

这样倔强、顽强的生命怎能不令人叹服!

时令走笔

静听蝉声

□王静静

(资料图片)

龙门大道,一条洛阳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道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交通要道,但在我看来,龙门大道简直就是一条历史长廊!

沿着这条道路行走,人们在不经意间,已经邂逅了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心向往之的历史遗迹。

跨越洛河,龙门大道直对龙门伊阙。河南岸边的安乐窝,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故居。邵雍三十岁时从河南辉县出游豫西,司马光等人筹资为他购买了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居住,邵雍名其为安乐窝,自称安乐居士。对此,邵雍吟诗:“夏居长生洞,冬居安乐窝。莺花供放适,风月助吟哦……窃料人间乐,无如我最多。”

而而且且,,在龙门大道东侧一线并非只在龙门大道东侧一线并非只

有邵雍一位名人的故居。在安乐窝以东不远的太平庄一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故里。而安乐窝履道坊,现今的狮子桥一带,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居。白居易离任苏州刺使后没有回到他的祖籍太原,也没有去他新郑的出生之地,而是买下了洛南履道坊的一所旧宅,直到终老。

在履道坊正南,龙门东山背后的诸葛镇司马街,还有一个名人故宅“独乐园”,那是北宋司马光的故居。

每每经过这里,我总是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人聚居于此,又怎么会留下了那么多奇闻轶事?

驶过安乐窝,就到了关林。魏蜀吴三国争雄逐鹿之时,东吴害死了蜀将关羽后将关羽后,,将关羽首级送到了魏国将关羽首级送到了魏国,,狡猾

的曹操不愿代吴受过,遂在这里将关羽首级厚葬并建冢。明代又在这里建庙植柏以资纪念,形成了一片冢庙合一的园林。

然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埋葬名人的墓园也绝非关林一处。

车入龙门,穿过石拱的龙门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龙门东山,亦称香山的白居易墓地。白居易的故宅虽在履道坊,但他经常居住在龙门东山的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唐代又加以重建,是龙门极负盛名的寺院。清乾隆皇帝南巡途经香山寺,曾亲笔题诗“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立碑一通。白居易病殁履道坊故宅,子孙遵其遗嘱将他葬在香山琵琶峰山琵琶峰,,现称白园现称白园。。

在这里,我们能忆起风云变幻的朝代更迭演进和数不清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这里,我们能和众多的历史人物邂逅,回味着他们遥远的往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如果说,洛河沿岸东西不足五十公里的范围内,有“五都荟洛”,是中国和世界宫城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密集着众多古迹的龙门大道,在中国和世界上恐怕更是难以寻觅。

遗憾的是这条大道上的一些遗迹尚未开发,或者正在销声匿迹,因此有人提出给予全面开发的建议,如果得以实施,这里真可以成为“一日看尽洛阳花”的历的历史博物馆史博物馆。。

夏日,来到小浪底水库风景区。伫立观景台上,见大坝巍然屹立,万顷碧波荡漾,水鸟展翅飞翔,岸边绿树繁花,心头不觉涌起缕缕情丝……

父亲是原水利部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的电气高级工程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洛阳黄委会家属院里的我,听到频次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小浪底”。这是黄委会地质勘探队的外野队驻地,任务是长期驻外进行小浪底的地质勘探工作,为下一步的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打好基础。

父亲说,中国的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治理好了,就能天下安澜,国泰民安。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听到那些话我很是激动,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所从事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不就是当代大禹吗!

那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经常溜到单位大院里玩耍,每年的汛期,我们会看到标着“防汛指挥”四个大字的汽车来来往往,车身上还溅有斑斑驳驳的黄色泥点,听说这些汽车经常要往返于小浪底工地和洛阳之间。

终于有一天,我也能去小浪底了!驻守小浪底的地质勘探队在电气设备运行

中遇到了技术上的疑难问题,我父亲要去那里查看情况。暑假在家的我便央求父亲带我去小浪底开开眼界。

我们坐着小船从黄河南岸到北岸。眼前看到的黄河水深流急,浪花飞溅。听了船工的介绍,我知道了九曲黄河自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腾,水流湍急,到了孟津小浪底村,就出了最后一道峡谷,河床变宽,水流渐缓,河面只能卷起小小的浪花。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小浪底”。

父亲后来还在小浪底工地驻守一年,为外野队的职工们讲课,进行技术培训。

再后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实施了,小浪底村移民了,小浪底工程国际招标了。小浪底,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名字响彻了全世界!

开工的炮声响彻古老的黄河河谷,在全世界的瞩目中,黄河小浪底工程开工建设了。

有一次我到工地上,山河完全变了模样,原来到过的小浪底村不见了踪影,有着 2 米多高巨大车轮的工程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突击队员手持手风钻作业,宿舍区还有一排排专家生活区,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类专家。站在这片

沸腾的土地上,我想象着小浪底的未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建成了,治

理黄河的千秋大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父亲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如今漫步坝底公园,看到“小浪底”三个巨型大字嵌在堤坝最上端,撼人心魄。这座连接南北岸海拔281米的大坝,是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一道牢固防线,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土石坝,是新世纪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

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功能如今也演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观瀑节,成为小浪底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到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时,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刹那间,黄河之水天上来,瀑布如巨龙奔腾而出,惊涛拍岸,云烟升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沿景区道路前行,碧水苍岩,绿草繁花,草坪园圃,飞瀑翠竹,曲径通幽,让人流连忘返。而流淌不息的黄河水过滤了泥沙的浑浊,变得清冽澄澈。河边,那沧桑的古柳虬枝张扬,柔韧的蒲草从《诗经》里走出,吟唱着千年的诗句,河上弯弯的拱桥让人恍如置身江南水乡。

望着小浪底气象万千的浩渺水域,我

知道,天下安澜,造福苍生,这正是黄河儿女的初心所在。

回味着小浪底数十年的变迁,我万分感慨。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炎黄子孙们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敢教日月换新天,能让沧海变桑田,用热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新时代里,我们将以小浪底精神,用我们的民族自信,奏出世界文明的最强音。

大河奔涌浪底情□段延青

炎夏,蝉声如雨。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把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听蝉声,需心静,静如湖水,方可听出蝉声中的韵律和玄机。心态急躁,蝉声则似乱弹的琴弦,越听心越烦。

垂钓于一方池塘,杨柳倒垂,荷花静静地盛开在荷塘。目光凝视河面,此时,蝉儿们鼓起了发音器,发出“知了,知了”的鸣唱。如果侧起耳朵细细去听,你会发现,蝉鸣似抒情的摇滚,它们隐在丛林之中,仿佛整个丛林里的柳树、桂树和木槿条,都在随着“知了,知了”一齐伴奏,高声合唱。蝉声响亮而高远,你分不清是哪一棵树上的哪一只蝉在独唱。合唱,似乎是炎热的夏季,蝉儿们最喜欢的歌唱方式。要唱就齐声唱,要停就一起停。或者,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所谓“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小时候,酷热的夏天,我不爱睡午觉,祖母为了哄我睡觉,就让我陪着她一起听蝉鸣。那时,房前屋后种满了槐树、榆树和桑树,蝉儿们爬上树梢,那蝉鸣就随着悠悠的穿堂风,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我玩心重,耐不住心静听蝉鸣,就进入了梦乡。

梦中,我和哥哥、弟弟及玩伴,爬上高高的树梢。爬树,不为摘枣,不为摘桃,也不为捉蝉,只为了躺在树杈之上,享受蝉在耳边吟唱,绿叶拂面的闲趣。乡间的蝉,从泥土里,一点点破土而出,身上沾满了泥土的土腥气。而我们这些泥巴里滚大的孩子,遇见蝉,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蝉鸣、冰棍、井水里的西瓜,还有祖母摇起的蒲扇,这温情的画面,凝固在我乡愁的回忆里,是一幅动人的怀乡图。

鸟瞰龙门大道鸟瞰龙门大道 鲁博鲁博 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