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 碩士論文...

133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碩士論文 蘭嶼拼板舟造舟過程及植物利用之研究-以 2004 年紅頭部落為例 The plant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 Yami`s Planked Boats –A Case study of Hung-tou village in 2004, Lanyu 指導教授:張惠珠 博士 研究生:潘文欽 本論文之研究榮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 備處九十七年度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學位論文獎助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Transcript of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 碩士論文...

  •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碩士論文

    蘭嶼拼板舟造舟過程及植物利用之研究-以

    2004 年紅頭部落為例

    The plant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 Yami`s Planked Boats –A Case study of Hung-tou village

    in 2004, Lanyu

    指導教授:張惠珠 博士

    研究生:潘文欽 撰

    本論文之研究榮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

    備處九十七年度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學位論文獎助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 致 謝

    蘭嶼、花蓮,很慶幸繞過大半個台灣,跨過太平洋的藩籬,在人生中最璀

    璨的時光在這些美好的地方度過這兩年的光陰,特別是與到你們這些人。人生的

    一個階段已經完成,我即將邁向另一個未來。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恩師張惠珠老師,在這兩年的求學歷程中,給與呵護的照

    顧,不論在課業、生活上都受到老師的照顧與指導,這兩年的求學歷程不僅讓我

    的學業有了增長,更讓我的人生有更開闊的視野。再者感謝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

    土文化研究所的姚誠老師及私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胡正恆老師,在論文的

    方向上給予明確的指導與建議,讓論文的撰寫能夠更加的順暢。以及所上的楊懿

    如所長在太魯閣計畫的支持與協助,李光中、張成華老師在學業上給予指導,並

    且給予最大的鼓勵。

    當然除了老師之外,還要感謝這兩年來相伴相隨的怡萱(小葵)、嘉玲(企

    鵝)、妍慧(fifi)、世寅(蚯蚓)、振峰(藍大哥)、柏瑞(小白)、其洲(山猪

    爸爸)擁憲(賴主任)、佩芳(仙女)、嘉國、慧娟、宛思、生資所的彥叡、大裕、

    人瑋、惠文、博三、仁耀、如君,這兩年來的相互鼓勵與照顧,還有所上的炳忖、

    俊賢、淑君、麗珠、香瑜、盈伸、育菁、榮千、玉玲、珮華等多位學長姐以及育

    禾、文斌、幸媚、國書、世昌、詠智、瑞君、春聯、婉容、文哲等學弟妹這兩年

    來的相伴;感謝啟葉、婉如、湘蓉、侑慈、微亭、靜宜、錦濬、佩蓉、雅芳、建

    德、志晟等多位好友的鼓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的周月娥小姐在太魯

    閣計畫的協助;文化建設委員會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獎助學金的支持,

    感謝這兩年來陪我縱橫山水的東華大學登山社小派、阿猴、加辣、阿伯、小楊、

    紋靈、志偉、品客、阿萬、小龜、秋豪、阿璞、小旋子、丁小雨、佳凌、翊玲等

    多位山胞;感謝這些年來在蘭嶼認識的多位好友振國、姆里塔、慧芳、菁珊、阿

    雄、馬多博士、雅多、周宗經老師及多位紅頭部落的好友們,給我有機會融入你

    們的生活,將我視如己出,讓我參與紅頭部落的傳統造舟過程,並傳授給我雅美

    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智慧。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你們的支持,讓我的求學順利,僅

    將此文獻給你們。

  • Ⅰ  

    摘 要

    雅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典型的島居民族,他們精於工藝技術,尤其在建造地

    下屋、雕造拼板舟、捏製陶器、以及開闢水田等方面,具有極高技術的表現,其

    中又以雕造拼板舟工藝技術最為精湛。

    2004 年紅頭部落以突破傳統造舟模式,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召集社區男性舉辦

    建造十人大船的活動,造舟過程可分為:取船首尾龍骨、取大船底部龍骨、龍骨

    拼接、取船身板、船身拼接、製做船艙附件、繪製紋飾與雕刻、大船下水祭等八

    個步驟完成,船主的職位則在造舟完工後,由部落耆老自願者擔任。

    2004 年紅頭部落造舟使用的造舟植物共 13 種,其中可以確定的有 8 科 11

    種(欖仁、大花樫木、麵包樹、白榕、小葉桑、欖仁舅、長果月橘、番龍眼、大

    葉山欖、蘭嶼烏心石、澀葉榕)及兩種外來植物,造舟植物來源以家族林地中所

    經營的林木為主,公有林場佔領林木次之,及少數外來植物。該大船共由 21 塊

    板材所建造,船長 8.46 公尺,船寬 1.55 公尺,建造時間長達三個月,共耗費 40

    個工作天,動用人數 33 人,平均每日工作人數為 15 人,年紀最長者為 85 歲,

    最年輕者 30 歲。

    由於傳統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的外流,造成各家族男丁薄弱,傳統漁

    團逐漸沒落,造舟傳統生態知識的建構與傳遞產生斷層的現象,導致紅頭部落已

    無家族可組織造舟漁團,因此失去傳統生態知識的傳遞與繼承機制,2004 年紅

    頭部落再次建造具雕刻紋飾的 10 人大船已相隔 28 年,造舟傳統生態知識的傳遞

    與建構透過該次造舟活動,由傳統的家族親屬的傳承擴及為部落內的傳遞形式,

    而造舟的傳統生態知識的獲得,仍可藉由共同勞動的造舟過程,得以繼承與傳遞。

    關鍵字:雅美族、紅頭部落、拼板舟、傳統生態知識

  • II  

    Abstract

    Yami Tribe is the indigenous of Taiwan who lives on the island of Lanyu. They are skilled in the handmade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onstructing the underground room, kneading pottery, opening up the areas of taros field and making the carving boat which was called "dadala"and "cinedkeran" in Yami language. In 2004 , the Hung-tou village changed their traditional boat-made way , and called all men unit together to hold an activity by the Hung-t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help , they build a "cinedkeran" which could accommodate 10 persons. There were eight process in constructing this boat including taking the keel of prow and poop , taking the keel of the part on the big ship's bilge , piecing the keels , taking the planks of the hull , piecing the planks of the hull , making the attachments of the cabin , painting and carvings , and holding the launching. The captain who was a tribe old man in volunteer chosen after the boat had been finished.

    13 kinds of plants where used in making the boat in which 11 species belonging to 8 families were recorded. They are:Terminalia catappa, Michelia compressa, Dysoxylum leytense, Artocarpus incises, Ficus benjamina, Ficus irisana, Morus australis, Neonauclea reticulate, Murraya paniculata omphalocarpa, Pometia pinnata, Palaquium formosanum, and the other two were the exotic plants.The major sources of plant materials came from their family's timberlands and public timberlands. The boat measured 8.46m×1.55m was made of 21 chunks of wood. There were 33 people joining this work, they spent 40 workdays finishing it and invested 3 months. An average of 15 workers were working each day , the oldest who was 85 years old and the youngest one was 30 years old . Owing to the shortage of man in each family, the traditional boat-made and fishing group has begun to wan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making the boat had loss inheritance. As a result , there is no family who could organize a boat-made and fishing group. It has been 28 years since they did cinedkeran last time. From the boat-made activity this tim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boat-made could be pass down. And this become a special way to inherit their culture in the tribe.

    Key word:Yami`s race、Hung-tou village、Planked Boats、tradition ecology

    knowledge

  • III  

    目 錄

    摘要................................................ Ⅰ

    目錄................................................ Ⅱ

    表目錄.............................................. Ⅳ

    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拼板舟的定義與研究沿革........................ 5

    第二節 蘭嶼民族植物利用研究沿革..................... 13

    第三節 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產生與傳遞...................................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調查地描述...................................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傳統造舟..................................... 39

    第二節 2004 年造舟動機與造舟過程...................... 44

    第三節 造舟植物與造舟用材的變遷...................... 71

  • IV  

    第四節 造舟文化在雅美社會意義的轉變.................. 83

    第五節 造舟傳統生態知識的建構與傳承.................. 84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95

    附錄一 2004紅頭部落造舟植物............................101

    附錄二 訪談紀錄........................................103

  • V  

    表 目 錄

    表 2-1 船板組合及各部位名稱與使用植物種類.................11

    表 2-2船板各部位名稱與使用植物種類........................19

    表 3-1 報導人資料........................................ 36

    表 3-2 訪談大綱.......................................... 37

    表 4-1 2004 年紅頭造舟使用植物........................... 75

    表 4-2 蘭嶼拼板舟造舟用材變遷........................... 79

    表 4-3造舟工具轉變....................................... 82

    表 4-4 雅美人傳統生態知識獲得過程與學習對象.............. 87

  • VI  

    圖 目 錄

    圖 2-1鹿野忠雄手繪拼板舟各部位名稱.........................6

    圖 2-2拼板船分部區域圖.....................................7

    圖 2-3船身內支架...........................................8

    圖 2-4槳架功能及捆綁.......................................8

    圖 2-5 船底凹槽擾流線...................................... 9

    圖 2-6船身板內部圖........................................16

    圖 2-7 傳統知識和管理系統的分析層級...................... 28

    圖 2-8 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機構............................. 30

    圖 2-9 宗柱、後室、後廊的象徵意義......................... 21

    圖 3-1 蘭嶼鄉紅頭部落傳統領域示意圖...................... 35

    圖 4-1 船首船尾龍骨粗胚................................... 46

    圖 4-2 船首龍骨細修....................................... 46

    圖 4-3 以墨斗線標線出龍骨記號............................. 48

    圖 4-4 砍削龍骨........................................... 48

    圖 4-5 半獨木舟式拼板舟構造意示圖......................... 48

    圖 4-6 刳木舟式拼板舟構造意示圖........................... 49

    圖 4-7 船首船尾龍骨細修工作............................... 50

    圖 4-8底部龍骨細修工作............................... .... 50

  • VII  

    圖 4-9 龍骨拼接........................................... 50

    圖 4-10 砍伐欖仁樹........................................ 52

    圖 4-11 刨除多餘部位...................................... 52

    圖 4-12 第四層船板雛形.................................... 52

    圖 4-13 第二層板拼接工作.................................. 54

    圖 4-14 第四層板拼接...................................... 54

    圖 4-15 船艙支架.......................................... 55

    圖 4-16 舵................................................ 57

    圖 4-17 舵架.............................................. 57

    圖 4-18槳.................................................57

    圖 4-19 船艙附件坐墊Ⅰ、船艙板Ⅱ、槳架Ⅲ.................. 57

    圖 4-20羽毛船鞘裝飾.......................................57

    圖 4-21魚槽板 ............................................58

    圖 4-22小葉桑木釘製作.....................................58

    圖 4-23雕刻紋飾...........................................60

    圖 4-23船眼紋飾...........................................60

    圖 4-25 天人圖Ⅰ、小浪紋Ⅱ、大浪紋Ⅲ.......................60

    圖 4-26 船體上色..........................................60

    圖 4-27 婦女參與船體上色..................................60

  • VIII  

    圖 4-28 大船堆放芋頭......................................63

    圖 4-29社區婦女合影.......................................63

    圖 4-30迎賓...............................................64

    圖 4-31迎賓回至家中.......................................64

    圖 4-32 堆放分享給賓客的芋頭、地瓜.........................64

    圖 4-33制伏猪隻並宰殺.....................................64

    圖 4-34用茅草燒去猪毛.....................................65

    圖 4-35支解猪隻...........................................65

    圖 4-36堆放猪肉...........................................65

    圖 4-37船主與社區耆老吟唱古謠.............................66

    圖 4-38 雙手抱拳、張眼、抿嘴臉露兇樣.......................66

    圖 4-39移除大船附件.......................................67

    圖 4-40 指揮拋船..........................................67

    圖 4-41圍繞大船拍打船身...................................67

    圖 4-42將船抬高至頭頂.....................................67

    圖 4-43高拋大船...........................................67

    圖 4-44搬移大船附件.......................................69

    圖 4-45 在平坦的馬路上重複拋船動作........................ 69

    圖 4-46 海灘重複拋船動作.................................. 69

  • IX  

    圖 4-47 固定舵、槳等附件.................................. 69

    圖 4-48 耆老划行大舟...................................... 70

    圖 4-49 年輕人划行大舟.................................... 70

    圖 4-50 船身用材比重分布圖.............................. 74

    圖 4-51 知識傳遞變遷...................................... 89

  •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生活於臨海的民族,長期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因而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及接觸資

    源上發展出豐富的海洋生態知識與特殊的海洋文化。其中建造船隻是克服自然限制,取

    得海洋食物及族群播遷首要條件之一。也是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環節。雅美族人長久以來

    世代獨立居住蘭嶼,是典型的海洋島嶼性民族,在海島的資源條件限制下必須維繫人類

    的生存,且維持生態資源的豐度與永續,該民族必發展出相當的傳統生態智慧,才能世

    世代代維繫著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共諧,使資源能持續利用永不枯竭。蘭嶼由於能利用

    的土地面積有限、颱風肆虐、土壤貧瘠等限制條件,無法使雅美族人憑藉陸地資源賴以

    為生。必須克服自然環境因子的限制,拓展海洋資源作為食物的重要來源,尤其每年春

    季時節迴游的飛魚,更被視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之一;並且利用船隻透過貿易交換方式取

    得外界的物質資源。蘭嶼雅美族具有精湛的工藝技巧展現於生活文化當中,其中在建造

    拼板舟、建築傳統地下屋、打造金屬用具與飾品、捏製生活陶器皿、雕造生活器具方面,

    都有優異的表現,這些公藝技巧中以雕刻圖騰的拼板舟技藝最令人讚嘆。

    2004 年筆者居住蘭嶼期間,適逢紅頭部落正建造雅美族十人大船,雖然本身出生於

    台灣中部地區且不具有雅美族血統,但因長期旅居於蘭嶼,與紅頭部落眾多友人建立深

    厚的友誼關係,並參與部落相關活動,因此有機會全程參與蘭嶼紅頭部落十人大船的造

    舟過程與祭典活動。2004 年該部落建造具雕刻的十人大船與前次造大船已睽違 28 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造舟技藝、使用材料以及禁忌也逐漸產生差異,因此可藉由此次的造

    舟活動,探討造舟技藝隨時代文化背景的變遷所產生的變化。

    植物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且生活中對植物也有相當程度

    的依賴性。不同的民族會因為居住自然環境資源的差異,進而衍生出迥異的植物利用方

    式,並呈現出相當多元的植物應用文化,各民族藉由生活過程利用環境中的各種自然資

    源,透過經驗的累積是代的傳遞逐漸累積出具民族特色的知識系統,並發展出在地傳統

    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ewledge),並且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自

    己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特色。在台灣各原住民族中阿美族對食用植物最為瞭解,種類也

    最為廣泛,更被喻為最會吃草的民族(邱奕賢,2007);甚至出現專門售販野菜的市集。

    而雅美人對蘭嶼當地的植物的利用也發揮極致高度的智慧。蘭嶼植物的相關研究,自日

  • 2

    治時期就有日籍學者矢野氏(1897)針對蘭嶼產蝴蝶蘭進行研究;而近年來鄭漢文、呂

    勝由(2000)則針對雅美族民俗植物,出版「蘭嶼島雅美民俗植物」一書,建立雅美族

    應用植物種類的專書。蘭嶼地處熱帶擁有非典型的島嶼型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位於菲律

    賓與台灣之間具有明顯交會帶植物特色,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蘭嶼的生物具有

    極高歧異度的現象產生,其中植物更令人驚嘆,促使眾多研究者投身專研其研究之中。

    依前人研究蘭嶼植物種類共 160 科、533 屬、886 種(劉棠瑞、林則桐,1978),由於豐

    富的植物資源,且雅美人具永續性的傳統生態知識觀念,使得雅美族人發展出獨特的植

    物利用知識與技藝。

    雅美族利用島上所生長的植物種類與其型態特性,給與區分,並應用於生活所需之

    中。建造拼板舟必須仰賴大量的植物資源,傳統拼板舟的建造,即是利用島上所生長的

    不同種類的植物,透過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利用於船身的各部位之中,成為蘭嶼雅美族特

    有的造舟植物利用文化。關於雅美族拼板舟的相關研究,最早是由日籍學者鹿野忠雄

    (1928),針對雅美人造舟技藝與植物利用以及拼板舟的祭儀等相關研究開始著手進

    行,五十多年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鄭惠英(1984)針對拼板舟的文化進行研究,

    詳細紀錄漁人部落拼板舟建造過程與船體各部位名稱,以及植物利用情形;鄭漢文等

    (2002)以少見的量化研究方式探究蘭嶼拼板舟結構用材。在前人研究中發現,拼板舟

    的相關研究,諸多著重於植物利用方式與船體結構。雖然有許多學者,針對於拼板舟傳

    統文化或是蘭嶼在地知識等方面進行研究(鹿野忠雄,1928;鄭惠英,1984;鄭漢文等,

    2002),但是與拼板舟相關的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方式與建構並不多見。而多數針對拼

    板舟進行研究的學者,可能由於身分、性別、停留時間以及語言等障礙,未能有機會全

    程參與造舟,特別是具雕刻的十人大船,對於造舟步驟過程與植物利用以及造舟傳統生

    態知識等研究,多僅能透過訪談口述或觀察瞭解。隨著時代變遷、經濟體系改變,多數

    年輕雅美人必須到台灣尋求就業機會,導致蘭嶼各部落男丁銳減。原住民傳統部落受外

    來強勢文化衝擊,逐漸形成文化斷層,傳統文化快速流失等因素,蘭嶼雅美族的拼板舟

    相關田野調查工作亟需著手進行研究,並瞭解造舟文化的變遷過程。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透過 2004 年全程參與蘭嶼紅頭部落造舟,及 2007 年針對造舟參與者進行訪

    談,並利用數位影像方式加以記錄,本研究目的包含:

  • 3

    一、瞭解蘭嶼雅美人建造十人大船過程。

    二、探討造舟植物利用的種類與用材的轉變。

    三、瞭解蘭嶼雅美人的拼板舟傳統生態知識傳遞方式與建構過程。

    第三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將「拼板舟」、「傳統生態知識」名詞界定如下:

    拼板舟:

    本研究所稱的〝拼板舟〞是指蘭嶼雅美族人所建造的拼板舟。雅美人造舟時依船體

    不同部位所需的木材性質或形狀的差異,而選擇材質特性不同的植物,取需要的部位,

    再切削成為板狀或所需形狀,再加以拼接,建造而成的舟體。

    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ewledge)

    Berkes et ad.在 2000 年簡明的將傳統生態知識定義為:「一種知識、實踐和信仰累積

    的複合體。透過當地人的適應過程發展而來的,並藉由文化的傳承世代傳遞有關於生命

    體(包含人類)彼此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的知識」(Berkes et ad.,2000)。本研

    究即採用該定義。

  • 4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收集國內外有關於拼板舟與植物利用以及傳統生態知識的相關文獻進行探

    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拼板舟的定義與研究沿革。第二節為民俗族植物利用研究沿

    革。第三節為傳統生態知識產生與傳遞。

    第一節 拼板舟的定義與研究沿革

    一、拼板舟的相關定義

    蘭嶼拼板舟的相關研究最早起於日治時期(1928 年),由日籍研究員鹿野忠雄開始

    進行,繼鹿野氏後英國學者 Hornell James(1936 年)、Leach(1937),光復後國內鄭惠

    英(1984)、鄭漢文(2000、2002)等學者也針對拼板舟進行研究,但是關於拼板舟的

    定義,至今仍未有學者針對拼板舟一詞進行定義。

    〝拼板舟〞一詞,最早出現於<東台灣研究>期刊中(2002),在鄭漢文等人所發

    表的「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一文中,才正式以〝拼板舟〞一詞來形容蘭嶼雅美

    人所建造的船隻。在此文獻之前的研究中,曾以:「紅頭嶼の船は獨木舟」(鹿野忠雄,

    1928)、「Botel Tobago boat」(James,1936)、「雅美漁舟」(余光弘,2002)、「yami fishing

    boat」(Chou Wu-peng,1998)、「蘭嶼獨木舟」(戴聰敏,1997)、「達悟船」(夏曼‧藍

    波安,2001)等稱謂來形容蘭嶼雅美人所建造的特殊船隻。而蘭嶼雅美人對他們自己所

    建造的船隻的稱呼更為複雜,雅美人以船身的大小、船底龍骨的建造差異、船身是否有

    雕刻等不同種類的船給予不同的名稱。一般 1 人、2 人、4 人的船屬於小船,小船統稱

    為:tatala;6 人、8 人、10 人或 10 人以上的大船則稱為:cinedkeran。而依建造方式差

    異做為區分,則是以單一條狀龍骨所建造的船稱為:cinedkerana。V 型龍骨所建造的船

    稱為:nisosawan 而在船身方面,有雕刻且舉辦過大船下水祭的船稱為:nivatekan。而

    船身沒有雕刻的船則稱為:nirapes。綜觀以上學者及蘭嶼雅美人對於雅美人所建造的船

    隻,各有所不同見解以及不同稱呼;而本研究是採以現今多數雅美人與研究學者能夠認

    同的〝拼板舟〞一詞形容雅美人所建造的拼板舟。雅美拼板舟定義為:依船身不同部位

    所需的木材性質或形狀等差異,而選擇材質特性不同的植物,取需要的部位,再切削成

    為板狀或所需形狀,再加以拼接建造而成的舟體。

  • 6

    二、拼板舟的研究沿革

    (一)、日治時期研究

    蘭嶼的相關研究,由日治時期多位學者如:鳥居龍藏(1879~1922)、鹿野忠雄

    (1926~1942)、伊能嘉矩(1895~1925)、森丑之助(1895~ 1926)等人,開始進行。而

    蘭嶼拼板舟的研究,則由日籍研究員鹿野忠雄最早著手。鹿野忠雄分別於 1928、1931

    發表「雅美族の船は就きて」、「紅頭嶼番の使用する船」兩篇論文,對於拼板舟的造舟

    過程、植物利用的種類、造舟工具、船體構造名稱、雕刻圖騰意涵、船身各部位的使用

    功能(圖 2-1)等項目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並且詳細繪製與丈量紀錄船體與其他附件

    工具的尺寸。研究中透過訪談,瞭解蘭嶼雅美人各種不同拼板舟的用途及差異;鹿野氏

    研究的當時,是蘭嶼民風保守的年代,加上日本政府僅允許研究人員進入蘭嶼,使得蘭

    嶼人鮮少與外人接觸的機會,蘭嶼的雅美人當時依舊維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對於

    拼板舟仍有相當的依賴程度,有數量不少的拼板舟正在使用與建造,也有為數不少運作

    中的漁團組織維持著傳統的漁撈作業。鹿野氏研究時即發現蘭嶼拼板舟的建造方式跟獨

    木舟差距甚大,在發表文中刻意強調蘭嶼雅美人所建造的船並非獨木舟,並且透過前人

    研究(Meinicke,1875)的探討得知,蘭嶼拼板舟是拼接式的船隻分布的最北限,與蘭

    嶼拼板舟同樣型式的船隻分布在印度、東南亞等區域(圖 2-2),但後來 Leach(1937)

    研究發現蘭嶼的船隻建造還是有別於其他區域的船隻,蘭嶼拼板舟的建造技藝是屬於蘭

    嶼特有的造舟文化。

    圖 2-1 鹿野忠雄手繪拼板舟各部位名稱。(資料來源:鹿野忠雄,1931)

  • 7

    圖 2-2 拼板船分部區域圖。(資料來源:鹿野忠雄,1931)

    繼鹿野忠雄後仍有多位學者對拼板舟進行研究,其中英國人類學者 James Hornell

    (1936)的研究特別引人注視,他透過德國漢堡博物館所收集的一艘蘭嶼的單人雕刻拼

    板舟(tadala),從船體的結構、雕刻紋飾探討蘭嶼雅美人所建造的船隻,與所羅門群島

    的巴布亞人、摩鹿加群島的美拉尼西亞人的船隻在形態跟功能上的差異,他提出蘭嶼拼

    板舟船身中的 U 形支架(yaeb)(圖 2-3)和半圓形支架(motmot)(圖 2-3)及凸出於

    船身內的槳架插孔板(pangayan so irasan)等拼板舟的結構設計,不僅優於羅門群島、

    摩鹿加群島地區兩地的船隻,且較這兩地區來的更先進;雅美人的拼板舟的雕刻圖騰與

    其他地方的船隻雕刻更為複雜,有可能與文化的傳播及圖騰意義有相關性。

    同屬英國的人類學者的 Leach 在閱讀 James Hornell 所做的拼板舟研究後倍感興趣,

    影響甚深。隔年 Leach 親自遠赴蘭嶼對魚雅美人做建造的拼板舟的進行更進一步深入的

    探究,並於 1937 年發表研究論文,除了針對拼板舟的結構上更深入的研究報導外,也

    紀錄了 James Hornell 未曾研究過的十人大船與槳架的功能以及綑綁槳架及固定槳的方

    式(圖 2-4),他將蘭嶼雅美族的十人大船與其他海洋民族所製作的大型船隻進行結構上

    比對,且紀錄舉證部分研究者對於蘭嶼拼板舟結構功能的揣測,還刻意將差異之處一一

    列舉強調其特殊性,其中他指出蘭嶼十人大船的船艙設計跟船員配置安排方式有別於其

    他民族所建造的船隻形態,雅美族的十人大船是在船艙兩側覆蓋上兩塊長條狀的船側坐

    版,在船頭與船尾兩端再覆蓋上三角形的魚槽板,船員則安座船側板的座墊之上,舵手

    則安排站立於船尾的左側以便控制其船行方向。此種安排方式是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民族

    都是將船員安排在船身的正中間位置使船員成縱列的划槳方式,雅美族十人大船的船體

    設計方式可增加船艙的利用空間,使得船體的空間利用發揮到極致。在船體外表方面,

  • 8

    他認為,蘭嶼雅美族的拼板舟在船底部位刻意雕鑿出數條船頭貫通至船尾的的凹槽(圖

    2-5),是具有擾流作用的,可以降低水阻,增加航行速度,該設計也是前所未見的,在

    文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推翻前人對拼板舟這類外型尖細的船身僅適合航行於無風浪湖

    泊,並不適合航行於有風浪的海洋環境且不適合做為遠行的說詞。在 Leach 研究同時鹿

    野忠雄等(1938)日籍研究員仍持續進行拼板舟相關研究,為後人奠定了拼板舟的相關

    研究基礎。

    圖 2-3 船身內支架。(圖片來源:本研究)

    圖 2-4 槳架功能及捆綁(圖片來源:本研究)

    半圓形支架(motmot)

    U形支架(yaeb)

  • 9

    圖 2-5 船底凹槽擾流線(圖片來源:本研究)

    (二)、光復後研究

    台灣光復後,台灣學者在前人所奠定的研究基礎上,著手對台灣各科學相關領域進

    行研究。雖然日治時期日籍的研究學者艱辛刻苦的投入許多研究,而光復後因政局尚未

    穩定,台灣學者無法立即接續日人的踏查研究,必須從整理及翻譯相關文獻開始著手,

    光復後針對蘭嶼相關的研究由陳麟翻譯數篇日人國分直一(1949)所著作的蘭嶼工藝品

    等相關文章,為光復後蘭嶼人類學相關研究的開端,光復後台灣逐漸建立研究單位,其

    中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領域中,多位學者開始投入蘭嶼的研究,而拼板舟研究更是蘭嶼

    諸多研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在眾多與拼板舟相關的研究中,鄭惠英在 1984 所發表的「雅美的大船文化」,是繼

    鹿野忠雄後,最為引人注視,研究中巨細靡遺的針對拼板舟的結構、用材、祭儀等相關

    細節一一陳述,鄭惠英認為鹿野氏對拼板舟的研究紀錄,是日據時期以來最為詳盡的研

    究。因此分別採用鹿野忠雄的<紅頭嶼ヤミ族の大船建造と船祭>(1938)及<西南太

    平洋の刳板組合せ船>(1946)等兩篇研究為骨幹,做更進一步的詳盡的研究。雖然該

    研究與鹿野氏的研究在架構上大至雷同,但隨著時空背景的轉換與鹿野氏的最初研究已

    相隔 42 之久,在鄭惠英研究當時,雅美人的造舟傳統文化,正受到強大而快速的衝擊,

    在做同樣的主題的調查時,在時間的序列上,本身便具有意義(鄭惠英,1984)。而蘭

    嶼的造舟文化、用材、技藝等亦可能在這文化衝擊下產生變遷。因此可以突顯造舟文化

    因時代背景所產生的轉遷。並可從中檢視造舟所使用的植物種類、造舟工具、工業製品

    的替代產生、漁團組織等傳統文化的變遷現象。就鹿野忠雄(1938、1946)研究中具為

    釋義的構造部位,細心繪製並加以用文字詳加說明說明(圖 2-6)其構造功能。

    鄭惠英在文章中巨細靡遺的紀錄 1980 年蘭嶼漁人部落一個名為 sira do nyoy(椰子)

    /sira do ranom(靠水的地方)的漁團當時建造的十人大船,將其造舟分為造舟結構、植

    凹槽擾流線

  • 10

    物利用種類、造舟過程、造舟禁忌、下水祭典等相關過程深入的紀錄探討。研究的內容

    不僅以漢字紀錄,更採以雅美語詳加紀錄每種使用的植物名稱與拼板舟各個部位的名

    稱,這樣的記錄方式可以補強語言所產生的差異,並可藉由語言的比對減少口述的錯

    誤。鄭惠英的研究紀錄鹿野氏研究未曾紀錄的半獨木舟形式龍骨,並詳盡記錄半獨木舟

    形式龍骨與條狀龍骨在用材製作上的差異,以半獨木舟形式的龍骨建造的拼板舟,在建

    造的難度上較高於條狀龍骨,要雕造獨木舟的龍骨必須使用幹莖較粗大的植物,如番龍

    眼等,才可製做半獨木中形式的龍骨。雖然在材料上有所限制,但以半獨木舟形式龍骨

    建造的拼板舟可省略第一層板(pataw)的部位,因此僅需要用 21 塊的板材就可以完成

    船身主體,並且可以節省植物使用數量、減少造舟時間與勞力付出等優點。雖然因為性

    別的差異使得鄭惠英的研究倍加的困難,但她仍從造舟的過程中,詳細紀錄每一塊材料

    的雕造方式與製作過程以及所使用的植物種類,和其他可以使用的替代植物,並且瞭解

    雅美人沒有丈量的工具是如何利用身體的各部位如手指、手臂,做為單位用以丈量的計

    算方式。

    雅美人的社會中,水渠系統、漁團(kakavay)組織是最重要的社會組織(衛惠林

    等,1962),鄭惠英的研究將 sira do nyoy(椰子)/sira do ranom(靠水的地方)漁團的

    親屬關係與組織架構以樹狀結構方式陳列,並從中瞭解漁團成員間的親屬關係,與漁團

    成員的組成架構。研究當時,蘭嶼雖然已接觸到外來文化,並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是對於蘭嶼造舟的傳統禁忌仍然受到重視,該漁團在造舟的過程中,仍謹守傳統禁

    忌,使鄭惠英得以完整紀錄造舟的過程禁忌,她將造舟過程中的禁忌分為:時令、人體、

    食物、事故、以及不雕刻的大船的造舟禁忌。在雅美人的傳統社會中,建造具有雕刻的

    大船,對於雅美族的男人而言,是提升鞏固家族社會地位以及自身獲取社群認同的路徑

    之一,要能舉辦大船下水祭,船主及船員們必須在造船前數年開闢水田種植芋頭,餵養

    猪隻以備大船下水祭時邀請親友前來分享禮肉、芋頭,而在該研究當時,因猪瘟疫使得

    船主及船員為大船下水祭所眷養的猪隻大量死亡,被迫向台東地區購買 17 頭猪,鄭惠

    英將這樣的現象詳細加以記載,反應當時的物質文化變遷,以及價值觀的轉變,許多物

    質已用金錢來衡量取代了以物易物,雖然傳統大船的建造是維繫傳統漁團獲得漁獲的工

    具,但仍必須考慮到實質生活的壓力,因此可以瞭解到,經濟體系的改變,雅美人在現

    實生活中維繫著傳統建造拼板舟已經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讓傳統的文化與現實生活並

    存,使造舟文化隨時代而有所變遷並得以沿續。

  • 11

    表 2-1 船板各部位名稱與使用植物種類(資料來源:鄭惠英,1984)

    雅美語(中文) 數量 材 料 木板拼舟(cined keran) ipanwang do Maoji(船尾龍骨) 1 質硬 itap(欖仁舅)為上材 Cayi(番龍眼)為次之。 ipanwang do morongan(船首龍骨) 1 同 上 rapan(船底龍骨) 1 取樹幹長的 awanan(蘭嶼福木)cayi、pangowen

    (蘭嶼赤楠)為材。 pataw(第一層中間板) 1 取質硬的 itap(欖仁舅)為上材,anongo(綠島榕)

    phosingsingcayiu 次之。 pataw do kavosan(近船尾處第一層板) 2 以 itap 最佳,其他 anongo(綠島榕)phosingsingcayiu

    依序次之。 Patw do kavosan do morongan (近船首處第一層板) 2 同 上。 pavaken(第二層中間板) 2 材料的選擇上,並無明顯限制,但依質輕為原則。 pavaken do kavosan do maoji (近船尾第二層板) 2 質輕者為佳。 pavaken do kavosan do morongan (近船首第二層板) 2 質輕者為佳。 patakaden(第三層中間板) 2 質輕者為佳。 patakaden do kavaken do maoji (近船尾處第三層板) 2 質輕者為佳。 Patakaden do kavaken do morongan 2 質輕者為佳。 (近船首處第三層板) pakalaten to maoji(第四層中間板) 2 以質輕且容易浮出水面的 kolitan(大葉山欖)為 最理想的材料。 pakalaten do maoji(近船尾處第四層板)2 以 anongo(綠島榕)為最好的材料,因其易於削

    製,且具又寬的的板根(avig na)適合板形所需。其他如 Itap cipoo(麵包樹)Pangowen(蘭嶼赤楠) kolitan(大葉山欖)等繁有寬大的板根,或樹枝與主幹相接處(yangaw na)也 可為材料。

    pakalaten do morongan 2 同 上。 (近船首處第四層板) 獨木舟船(nisosawan a tatal a) Manosaw(凹形底板) 1 cayi vavanakaen(大果玉心花)、pangowen(蘭嶼 赤楠)為材。

  • 12

    圖 2-6 船身板內部圖(資料來源:鄭惠英,1984)

    2002 年曾經任職於朗島國小的鄭漢文校長,與蘭嶼雅美人共同研究「蘭嶼雅美拼板

    舟之結構用材」,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蘭嶼雅美人已無法再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維繫生

    活,許多雅美人必須離開蘭嶼遠到台灣就業,蘭嶼傳統拼板舟的使用機會逐漸減少,加

    上機動船的發達,使得拼板舟數量也逐年的減少,雅美拼板舟文化與技藝快速的流失,

    因此需要被的深入研究,減少拼板舟文化的流逝。

    在該文獻研究當時(2001 年),蘭嶼全島十人大船僅剩 10 艘,其中漁人與紅頭部落

    已多年無人建造大船,正顯示雅美拼板舟的文化的沒落,該文獻以較少見的量化研究方

    式,針對蘭嶼現存的拼板舟進行植物利用種類的分析、量取 132 艘現有的拼板舟尺寸、

    並且訪談具造舟經驗者,造舟所使用的植物種類,共獲得 191 艘拼板舟的資料,比較各

    部落間的船體、船槳等尺寸與所利用的植物種類的差異。

    在經由統計分析後發現,各村落間在建造拼板舟的尺寸跟植物利用上具有差異。拼

    板舟造過程中各部落間已經發展出部屬於自己部落的建造特色,但是在植物用上差異卻

    比較小,因此可知,雅美人對於蘭嶼產的植物特性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蘭嶼的森林中具有多樣的植物種類,雅美人經由先人生態知識的累積瞭解蘭嶼島上

    所生長的植物,適合用於造舟的每一部分,而這些種類在雅美人所經營家族林地及公有

    林地的森林中也會被刻意的保留及照顧,以供日後使用。而劉棠瑞、林則桐(1978)根

    據調查指出,蘭嶼島的番龍眼族羣在蘭嶼森林中構成純林的現象,迥異於他同屬於熱帶

    雨林的地區,而在蘭嶼番龍眼所出現的區域,多為於海拔較低、地形平緩,人容易到達

    的地方,而且通常有明顯的道路,而在番龍眼林的邊緣,通常有栽種檳榔。番龍眼林中

  • 13

    的植株直徑一致,胸徑約在 50cm 左右,未見胸徑級有較小的幼樹,且小苗很少,似乎

    並非經由演替而形成的森林。部分平坦地上的番龍眼林,排列整齊,似乎是人為的。由

    以上特點並經由詳詢當地雅美人結果,劉棠瑞等認為,番龍眼可能是蘭嶼雅美人當為果

    樹而刻意大面積栽種因而構成現今蘭嶼森林的主要植物群落構成要素之一。

    第二節 蘭嶼植物的研究

    民族植物的研究有助於瞭解民族的起源與生態資源的利用情況,以及施行生態保

    育。雅美人世代居住於蘭嶼,生活之中對蘭嶼生態資源必有一定的依賴程度;植物是自

    然中最容易取的資源之一,在生活物質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而發展出獨特多元

    的植物利用文化。

    一、蘭嶼植物的特殊性

    蘭嶼的地理位置位於菲律賓與台灣之間,與台灣及菲律賓相隔並不遙遠,但在生

    物相卻明顯與兩地有所差異。而蘭嶼之所以物種歧異度會如此高,就物種區系分布而

    言,主要原因是蘭嶼與台灣所分布的物種屬不同區系,台灣與蘭嶼間隔著華萊士線

    (Wallace line),蘭嶼位於華萊士線以東,台灣則為西邊。鹿野忠雄(1931)根據島嶼

    相的分佈,發現蘭嶼的生物相雖然不及台灣及菲律賓,但與台灣本島和菲律賓群島的親

    緣關係卻極為密切,因而又另主張,指出新線華萊士是延長至通過蘭嶼和台灣之間。金

    平亮三(1935)也曾統計過紅頭嶼和菲律賓群島共有的、而台灣所沒有的樹木 13 屬,

    共 20 種,也明確地證實了這條明顯的界線,並將它命名為「金平線」。而張慶恩(1987)

    研究蘭嶼的特殊生物相發現,蘭嶼在生物地理區系位置上屬華萊士線與韋伯氏線

    (Weber's line)的交匯地帶,因此使得蘭嶼擁有生態過渡帶(ecotone)物種異質性極高

    的特性。蘭嶼的森林是屬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分布的最北端,而且同時有具有海岸植群的

    特徵。就陳宜鳳(2001)研究發現,蘭嶼植被在熱帶與溫帶的屬分布區類型中,熱帶屬

    的植物高達 77.73%,而溫帶屬的植物分布區類型僅 12.73%,熱帶屬與溫帶屬的比值為

    6.11(S/T)。由此可知,蘭嶼的植物群落熱帶類型所佔的比例較高。

    蘭嶼的植物群落特殊性早在日治時期,就引起關注,最初由日籍研究員矢野氏於

    1897 針對蘭嶼產的蝴蝶蘭進行採集與研究(林讚標,1988)。而後,在當時任職於台灣

    總督府殖產局植物調查系系主任的川上瀧彌與擔任技師的佐佐木舜一,兩人於 1915 年

    針對蘭嶼的植物種類進行調查,並將蘭嶼的植物分門別類,建立第一份蘭嶼的植物名

  • 14

    錄,也奠定蘭嶼植物研究的基礎。光復後台灣研究學者續承日治時期的前人研究基礎,

    對蘭嶼的植物更進一步的進行調查與研究。柳搢、楊遠波(1974)和劉棠瑞、林則桐(1978)

    以及徐國士、林則桐(1982)。也都針對蘭嶼植物種類進行過調查,其中以劉棠瑞、林

    則桐(1978)的報告最為詳細,共調查到蘭嶼的植物共 160 科、533 屬、886 種,這些

    重要的文獻成為後人研究蘭嶼民族植物的基礎之一。

    二、蘭嶼民族植物研究

    關於蘭嶼民族植物特殊性早在日治時期就引起注視,1915 年佐佐木舜一在調查蘭嶼

    植物同時,也針對蘭嶼島上具有園藝景觀栽培利用價值的植物進行調查,並選出七種植

    物(翅實藤、番龍眼、棋盤腳、蔪艾、蘭嶼山欖、麵包樹、可可椰子)進行初步的研究。

    鹿野忠雄(1930)年針對雅美族所使用的弓箭進行研究,探討為何依海而居且以海洋生

    物為食物來源的民族,並沒有如同台灣原住民對陸地上的動物進行狩獵的活動,為何會

    發展出弓箭產生好奇?並探討蘭嶼雅美弓箭的製作過程及所使用的植物。鹿野氏發現雅

    美人的弓箭的用途上僅限於娛樂居多,並不用在狩獵之上,因此他認為雅美人的弓箭因

    該是引入外來的弓箭文化,並不是自己發展出來的,而且也不用在漁獵之上。

    光復後,僅少數的台籍學者針對蘭嶼雅美族的民族植物進行研究,其中以 1984 年

    鄭惠英所發表的:「雅美的大船文化」最為引人注視,其中報導蘭嶼拼板舟所使用的 25

    種植物與造舟過程及禁忌等相關研究。而近年來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應用於生態保

    育的經營,逐漸受到重視。

    2000 年鄭漢文,將在蘭嶼任職期間所累積多年來的研究心血與呂勝由共同出版「蘭

    嶼島雅美民族植物」一書,該書為蘭嶼雅美族民族植物研究建立重要的參考資料,也是

    第一本專屬於蘭嶼民族植物的專書。書中採用精美的圖片配合學名及當地雅美名以及詳

    細的文字說明,讓讀者很容易的能瞭解蘭嶼雅美人生活中所慣用的植物種類與名稱,並

    且依蘭嶼人的生活習慣將植物的用途區分為:食物、衣飾、住屋、漁具、祈福、驅靈、

    醫藥、柴薪、飼料、用具等九類加以討論,紀錄結果顯示,林投、八丈芒等次生林地的

    植物的分布最為普遍,也被應用最為廣泛;栽培作物以水芋、地瓜為主刺薯山藥次之,

    由於台東龍眼樹材可應用於漁具、住屋的建材、果實可食等優點,因此民生用材以台東

    龍眼居首位,雖然麵包樹、蘭嶼赤楠、台灣膠其他植物的使用範圍不如台東龍眼廣泛,

    在利用上也相對有限;但對雅美人仍是極為重要的植物,在傳統林地中會被刻意栽種或

    保留,因此在家族林地或公有林地中數量較多。雖然毛柿、象牙樹具有材質筆直堅硬,

  • 15

    而且毛柿的果實甜美可食的優點,但因為生長緩慢、植群數量較少,因此相對應用範圍

    與取材機率較小。專用性植物在缺乏現代化工業產物及醫療引入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與功能,如:建造漁舟之木釘、填縫材、舵、禳災驅靈用之蘭嶼馬蹄花、咬人狗或供藥

    用之牛皮凍、鱧腸等素材的選擇,已逐漸被現代工業製品所取代。

    繼鄭漢文與呂勝由出版「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一書後,王相華與鄭漢文(2000),

    以鄭漢文所著「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為基礎,分析蘭嶼雅美族民族植物中的 204 種,

    結果發現雅美人所使用的植物種類,超過蘭嶼自生植物的 23.0%(886 種),其中以食物

    用途最為多(69 種),日常用具(61 種)次之,其餘依序為漁具(52 種),祈福驅靈(45

    種)、住屋(36 種)、衣飾(33 種)、柴薪(28 種)、醫藥(17 種)。前述的 204 種植物

    中,具有 2 項以上用途類別的植物佔 40.7%(83 種);毛柿(Diospyros discolor Willd.)

    運用在 6 種不同的用途類別,為用途最多樣性的植物,依植物的生活型分類,204 種植

    物中,屬喬木與小喬木的有 109 種、灌木 23 種、草本 55 種、蕨類 5 種、竹類 2 種、藤

    本 10 種。該研究以劉棠瑞、林則桐(1978)年的調查報告為蘭嶼植物種類為基礎,計

    算蘭嶼雅美族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使用比例,其中以竹類最高(66.7%),喬木及小喬木

    (61.9%)次之,其餘依序為灌木(28.0%)、木質藤本(19.2%)、草本(13.0%)、蕨

    類(4.9%),以蕨類使用比例最低。由以上統計可發現蘭嶼雅美人對於自然資源的依賴

    程度與使用的廣泛性,雅美人長久以來居住在蘭嶼,鮮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更少能

    由外界獲得物質資源,因此必須由自然中取得生活物質所需的資源,而食物是沿續生命

    的主要成份。

    三、蘭嶼造舟植物之研究

    雅美人生活於蘭嶼數百年來,順應並仰賴著蘭嶼生態環境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生

    活中的器具材料自然而然的取材周圍環境中,植物具有栽植容易、變化多、易於加工處

    理等優點,常被用在搭建房舍、製造器皿、甚至造舟之中。雅美人造舟必須仰類蘭嶼的

    植物資源,對蘭嶼植物特性並加以善用,成為蘭嶼的傳統生態知識重要的部分。經過數

    百年來生活中使用植物的經驗與知識的累積,雅美人選擇蘭嶼植物群落中適合做為拼板

    舟的用材,應用於拼板舟的各部位中,使拼板舟的各部位皆達到功能上所要求的條件,

    且符合蘭嶼高溫多濕的海洋型氣候的使用條件,並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雅美拼板舟。對於

    拼板舟的研究中,最早由日籍研究員鹿野忠雄在 1928~1946 年間針對拼板舟的結構、用

    材與祭典進行詳細的研究,1984 年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鄭惠英,仿效鹿野忠

  • 16

    雄的研究模式對於拼板舟的結構、用材、祭典的研究再進行一次同樣的研究調查,近年

    來鄭漢文(2000、2002)針對蘭嶼民俗植物及拼板舟結構與用材發表相關文章,對於拼

    板舟的相關研究更進一步的探討,對於拼板舟的植物利用研究,以下針對三位作者的研

    究進行回顧探討。

    (一)、鹿野忠雄造舟植物之研究

    日治時期鹿野忠雄(1928)初訪蘭嶼時,即被拼板舟製作的精巧工藝技術所吸引。

    鹿野氏投注長久的時間深入研究拼板舟的結構、用材與祭典,並將造舟的過程與植物種

    類(表 2-2)鉅細靡遺的詳載於發表發表的「人類學雜誌」(1938)與「東南亞細亞民族

    學先史研究」(1946)文章之中,鹿野氏將蘭嶼拼板舟的結構、用材與其他南島民族所

    建造的船隻形體進行比較,鹿野氏認為蘭嶼拼板舟的舟體結構是屬於刳板組合舟

    (Plank-built,Plankenboot)的其中一種,所謂的刳板組合舟(Plank-built,Plankenboot)

    是指:「將植物切削成同樣大小的長條狀的板材,然後再加以拼接成為船體的主要結構,

    並在船體中以數量不等的半圓形支架將所有板材用繩索或木釘加以固定,所製作的船

    體」。鹿野經由踏查研究,以刳板組合的特殊舟體是西南太平洋區域常見的造舟方式,

    該種形式的造舟方式已流傳許久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民族之間。而蘭嶼的拼板舟是刳板

    舟船體傳遞的最北限。但鹿野氏認為蘭嶼的拼板舟在取材、雕造、結構上與製作上與其

    他地區的南島民族刳板舟有所差異,蘭嶼的拼板舟的船體各部位因需求不同,所使用的

    植物及板材形狀皆有所不同,因此鹿野氏認為蘭嶼的拼板舟的結構是優於其他刳板舟地

    區,蘭嶼的拼板舟由於製作上程序繁瑣,而且其極具精細的雕工,故船體必需要依賴鐵

    器才能達到所需的條件,依石器時代的器具無法達到如此造舟的技藝,因此他推測蘭嶼

    的拼板舟是鐵器文化的傳入後的產物之一,雖然無法考據鐵器文化的傳遞源頭,但刳板

    組合船的造舟文化在雅美人的巧思中被發展到極致的境界。雅美人透過生活中接觸植物

    的記憶,將植物依造舟需求分別應用在船體的各部位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生態知識

    的累積與轉化,雅美人已產生獨具特色的造舟植物利用方式,並且將這些植物列為重要

    的財產之一。

    鹿野忠雄在 1928、1931、1938、1946 年的拼板舟的相關研究中,共計記錄了有 12

    科 14 種植物。就船體各部位而言,船底龍骨(rapan)及第一層板(patoun)位於船身

    的底部,因此必須長時間接觸水面,而且在航行過程中常會碰撞到礁岩或推船上岸時會

    與礁石磨擦,因此這些部位的植物的材質必須使用材質堅硬、主幹粗大筆直、耐腐蝕、

    不易龜裂等特性的植物。鹿野忠雄的記錄中可用於底部龍骨的植物計有:蘭嶼赤楠

  • 17

    (Syzygium simile (Merr.) Merr.)及番龍眼(Pometia pinnata Forst.)兩種植物。同樣需要

    材質堅硬等條件的第一層板可使用的植物有:欖仁舅(Neonauclea reticulata (Havil.)

    Merr.)、銹葉野牡丹(Astronia formosana Kanehira)及蘭嶼赤楠等三種。船首尾龍骨

    (nipanogan)的材質要求與船底龍骨及第一層板相似,但因形狀較為特殊,所使用的是

    植物的板根與主幹連接的部位,因此所使用的植物必須具備板根的生長特性。可使用於

    船首尾龍骨部位的植物有:欖仁舅、銹葉野牡丹、蘭嶼赤楠、蘭嶼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 (Maxim.) Sargent var. lanyuensis S. Y. Lu)等四種植物;由上述各部位所使用的

    植物可以瞭解,蘭嶼植物群落中具備符合船底龍骨、第一層板及船首尾龍骨這三個部位

    的需求條件的植物僅有 5 種。因此可以瞭解雅美人對於這三個部位的選材極為嚴苛。

    船身的第二層板(pabakun)及第三層板(patakaran)對於材質硬度上的要求並沒有

    像龍骨或底層板來的嚴苛,因此只要材質輕、耐腐蝕的植物皆可使用,可用於這兩個部

    位的植物鹿野氏記錄的有: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 Hayata)、蘭嶼烏心石、蘭

    嶼肉豆蔻(Myristica ceylanica A. DC. var. cagayanensis (Merr.) J. Sinclair)等三種植物。

    船板的第四層中間板(pamakogan)的部位植物材質需求與第二、三層板類似,只要材

    質輕者皆可使用,可使用的植物有:大葉山欖、綠島榕(Ficus pubenervis Blume)兩種,

    而作為第四層板的船首、尾板(pakaraten)的部位,因所需的形狀較為特殊所使用的部

    位,主要是植物的板根部分,因此必須使用具有板根的植物為主。而可做為該部位的植

    物計有:綠島榕、大葉山欖、麵包樹(Artocarpus incisus (Th.) L. F.)、欖仁舅及等四種

    植物。

    在鹿野忠雄所記錄的造舟植物中,以蘭嶼赤楠及大葉山欖的使用範圍最廣,蘭嶼赤

    楠可用於底部龍骨、船首尾龍骨、第一層板及第四層船首尾板等四個部位,而大葉山欖

    則可用於第四層板、第二層板、第三層中間板(patakaran)及第四層中間板等四個部位。

    在船身的配件所紀錄的使用植物種類較少,僅記錄用作木釘的小葉桑(Morus austualis

    poir)和作為填補縫隙材料的蘭嶼花椒(Zanthoxylum integrifoliolum (Merr.) Merr.)以及

    用於編織捆綁材料用的水藤(Calamus formosanus Beccari)與山林投(Freycinetia

    formosana Hemsl.)等四種植物,這四種植物各具有特殊的材質特性,其中小葉桑因接

    觸水後會膨大及具有韌性等材質特性因此適合做為木釘使用,而蘭嶼花椒的根部會產黃

    色棉絮狀的纖維是用於填補縫隙的最佳材料。水藤與山林投這兩種植物因具有粗壯的纖

    維質,在造舟中常被用於綑綁或編織成粗繩使用。

    鹿野氏的文獻紀錄中將植物的利用聚焦於船身所利用的植物,因此對船身配件所使

  • 18

    用的植物種類,並未加以記錄。但雖如此,卻是拼板舟植物利用的重要研究,並為後來

    的研究者奠下基礎。

  • 19

    表 2-2 船板各部位名稱與使用植物種類(資料來源:鹿野忠雄,1928、1938、1946)

    漢 名/雅美名 學名(當時) 使用部位/雅美稱謂

    綠島榕/Anogo Ficus cumingi MIQ 第四層中間/Pamakogan

    第四層/Pakaraten

    蘭嶼赤楠 /Pagoun Eugenia densincruia MERRIL 第四層板/Pakaraten

    龍骨/Rapan

    第一層/Patoun

    船首、尾龍骨/Nipanogan

    大葉山欖/Nato Palquium formosana HAYATA 第四層/Pakaraten

    第二層/Pabakun

    第三層中間/Patakaran

    第四層中間/Pamakogan

    麵包樹/Chipogo Artocarpus communis FORSTER 第四層/Pakaraten

    欖仁舅/Itap Neonauclca reticulate MERRIL 第四層/Pakaraten

    第一層/Patoun

    船首、尾龍骨/Nipanogan

    蘭嶼擬檻木/ Marachai Chisocheton kanehirai SASAKI 第四層/Pakaraten

    蘭嶼烏心石/Porau Michelia compressa MAXIM 第四層/Pakaraten

    船首、尾龍骨/Nipanogan

    第三層中間/Patakaran

    番龍眼/ Chai Pometia pinniata FORSTER 龍骨/Rapan

    銹葉野牡丹/Vusinsin Astronia cuningi VIDAL 第一層/Patoun

    船首、尾龍骨/Nipanogan

    (二)、鄭惠英對造舟植物之研究

    繼鹿野忠雄後雖有學者(Leach,1937)對拼板舟進行研究,但針對拼板舟的植物

    利用的研究卻沉寂了四十餘年,直到 1984 年鄭惠英仿效鹿野忠雄的研究模式(1938、

    1946)針對拼板舟的結構、建造及落成禮等項目詳加描述。雖然研究架構大致與鹿野宗

    雄(1938、1946)相似,但時隔四十餘年,雅美人的傳統文化,正受到強大而快速的衝

    擊,在做同樣主題的調查時,在時間的序列上,本身便具有意義。

  • 20

    鄭惠英(1984)將造舟植物區分為:船板、船艙附件、造舟工具等三部分進行探討,

    使用的植物共有 15 科 19 種(表 2-1)。

    1、船板用材

    船板依部位功能不同所使用的植物亦有所差異,可使用於船底龍骨的植物共三種,

    分別為:蘭嶼福木(Garcinia linii C. E. Chang)、番龍眼及蘭嶼赤楠。其中的蘭嶼福木是

    鹿野忠雄當時未記錄的種類,之所以未被記錄,有可能是蘭嶼福木被應用於船底龍的部

    位,是在鹿野忠雄研究後所產生的,或是因各部落或家族在植物利用上的差異,也有可

    能是鹿野忠雄並未訪談紀錄到使用蘭嶼福木的造舟者,因而未被記載其中。而鄭惠英研

    究當時所記錄的船體雖然是刳木舟,但訪談得知蘭嶼拼板舟有另一種「半獨木舟」的船

    體,在結構上雖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在植物利用的種類上材差異甚小,差異之處僅在

    底部的龍骨部分。所謂的半獨木舟形式的船體,是將植物的主幹雕鑿出 V 形的底部以取

    代刳板舟中的底部龍骨及第一層板這兩部位,因此建造半獨木舟形式的船體可減少第一

    層板的取材,但相對的在建造技術與取材難度的上高於刳板拼舟。而半獨木舟結構的龍

    骨部位所使用植物主要以番龍眼、大果玉心花(Randia wallichii Hook. f.)、蘭嶼赤楠等

    三種植物為主。其中,「大果玉心花」被選用於造舟的底部龍骨中,極為罕見,僅見於

    鄭惠英(1984)的紀錄。

    在船首、船尾龍骨的用材上,可利用的植物有欖仁舅、番龍眼兩種,這兩種植物在

    材質上雖然都是屬於較堅硬的植物,但對於嚴謹的造舟用材選擇上仍然具有優先順序的

    差異,兩種植物中,欖仁舅被視為上材而番龍眼則為次要的選材。在船身板的部位,第

    一層板選材以材質堅硬者為主要,其中以欖仁舅為最佳材料,綠島榕、蘭嶼赤楠、番龍

    眼雖可使用,但在材質上,仍不及於欖仁舅。而同樣是船板的部位但用於第二、第三層

    的船板植物在材質上並無太多要求,因此鄭惠英(1984)僅記錄為材質輕者佳,並未加

    以記錄可使用的植物種類。雖然以質輕者記錄,但並非所有材質輕的植物都可以利用,

    所使用的植物仍在一定的範圍內。

    在鄭惠英(1984)的記錄中,被用於船板的植物以欖仁舅的應用最為廣泛,分別可

    被應用於:船尾龍骨、船首龍骨、船底龍骨、第一層板的船首板、船尾板、中間板、第

    四層板的船首板、船尾板等 8 個部位。番龍眼次之可被應用於:船尾龍骨、船首龍骨、

    船底龍骨、第一層板的船首板、船尾板、中間板等 6 個部位次之。而這兩種植物因為材

    質堅硬同時又具有板根的構造,因此符合船體各部位的需求,所以在造舟中被使用的數

  • 21

    量最多,範圍也最廣。

    2、船艙附件用材

    造舟過程中船身板材大量利用植物,其他船艙的附件及使用工具亦然。在船艙配件

    中以欖仁舅、番龍眼的利用最為廣泛。長條支架、下弦月型支架、半月型支架、槳、船

    首尾魚槽板、坐墊等 6 個部位所使用的以欖仁舅為主,U 形支架、半月形支架、船首尾

    魚槽板等 3 個部位則使用番龍眼。其他的船體部位,則因需求不同分別利用其他材質的

    植物。船舵在大船的功能,為掌控航行的方向,因此常需要藉划水掌舵以穩定航向,也

    因此需要材質具彈性的植物,可利用的植物為大葉雀榕,主要的利用部位為支柱根。作

    為槳的植物必須植株通直、材質輕且不易裂開的植物,可利用的植物有:欖仁舅、大葉

    山欖、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 (Maxim.) Sargent)等三種。槳架的主要功能是將槳

    纏繞繩子固定於船身兩側利於划行,作為槳架的植物可不必像其他部位,需要擁有主幹

    粗大的植物,因此材質堅硬、細瘦的植物就可加以利用,在蘭嶼的植物中如:革葉羊角

    扭(Memecylon lanceolatum Blanco)、交趾衛矛(Euonymus cochinchinensis Pierre)等植

    物都是利用的對象。在船身中的船側板的部分,在材質上並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夠寬

    大的植物都可被利用,而主要利用的植物是白榕,所使用的是粗大的支柱根部位,而在

    船側板上的坐墊是以材質較光滑,坐起來較舒適的植物為主,可以利用的植物有欖仁

    舅、大葉山欖為主,麵包樹也可利用,但因為材質較為粗糙因此被認為是次等的用材。

    每艘大船在銜接板材時必須依賴木釘,所用的木釘的數量有時可達三千餘根,因此做為

    木釘的植物倍受重視,小葉桑的木材在遇水後會膨脹,具有固定船板的做用,因此作為

    木釘的唯一用材。蘭嶼花椒在造船過程中被視為極為珍貴的材料,更被雅美人視為重要

    的財產之一,蘭嶼花椒的根部棉絮狀纖維,是造舟中最佳的填補船板間空隙的最佳材

    料。也是造舟過程中唯一的填縫的材料,但在鄭惠英研究時(1984)工業樹脂的輸入已

    逐漸取代蘭嶼花椒的價值地位與填補縫隙的功能。

    3、造舟工具用材

    船槳及部分的船板必須以繩子來綑綁固定以防止脫落,而作為綑綁用的繩子,主要

    是使用植物的纖維,在蘭嶼的眾多植物中,以月桃(Alpinia speciosa (Windl.) K. Schum.)

    及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這兩種植物的纖維細長且堅韌因此可以被編織做為繩子,

    主要是使用月桃的葉鞘及芙蓉的韌皮纖維,將植株搗碎後取出纖維曬乾後搓揉成繩子加

    以利用。但在鄭惠英(1984)研究時已被工業生產的繩子給予取代。造舟過程中所剩的

    材料除了拋棄在林地內或作為柴薪之用外,船體以外的其他漁具配件,如舀水瓢及舀水

  • 22

    筒都是利用造舟中剩餘的材料再加以利用,而為了防止滑落,會在手柄部分利用水藤

    (Calamus formosanus Beccari)的莖皮加以編織握把。造舟過程中所使用的造舟工具,

    植物多被利用在握把之上,斧頭的握柄需要材質堅硬、光滑的植物來製作,因此所使用

    的植物主要是毛柿(Diospyros discolor Willd.)以及蚊母樹(Distylium racemosum Sieb. &

    Zucc.)兩種,所使用的部位是植物的主幹,而鑽子的握把需要材質光滑、實心硬材的植

    物,小葉桑具備這樣的優點因此成為主要利用對象。

    鄭惠英(1984)的研究中所記錄的植物種類,與鹿野忠雄所做的記錄並無太大的差

    異,但由於時代的轉變、傳統造舟中的部分材料,如繩子、填縫材料、舀水瓢等器具,

    逐漸被工業製品取而代之,但在船體部位仍大量的以植物為利用的對象,雖然部分材料

    已被工業製品取代,但舟體的植物利用情形並沒有因為工業製品的產生造成影響。雅美

    人仍以傳統的生態知識,利用植物的特性並將材質相同的植物利用在特定部位,形成特

    定的造舟植物文化。

    (三)、鄭漢文對造舟植物之研究

    雅美拼板舟結構及植物利用,繼鹿野忠雄(1928、1931、1938、1946)及鄭惠英(1984)

    後,曾任職於朗島國小的鄭漢文校長,透過長時間的訪談及觀察記錄,更進一步的探討

    蘭嶼雅美族的植物利用方式與種類。2000 年鄭漢文集結歷年蒐集的資料,與植物學者呂

    勝由共同出版「蘭嶼島雅美民俗植物」一書,將雅美族所使用的植物做詳盡的介紹,並

    於當年與王相華、潘富俊等植物學者利用此書中所記錄的植物分析雅美族利用蘭嶼自生

    植物的比例及植物的用途多樣性。研究調查的植物共 204 種,佔蘭嶼自生植物(886 種)

    中的 23%,其中,以食用植物 69 種所佔的比例最高,而作為漁具用途的植物多達 52

    種,其中包含了造舟植物。

    鄭漢文針對造舟部位做為區分,探討造舟植物比重及舟體各部位用材和在部落間的

    差異,分述如下

    1、造舟植物的比重

    鄭漢文繼「蘭嶼島民俗植物」一書(鄭漢文、呂勝由,2000)及「蘭嶼雅美之植物

    使用方法」研究(王相華等,2000)後,與王貴清等人針對蘭嶼雅美拼板舟的結構、用

    材及植物材質比重進行探究,他共取得 191 艘的拼板舟資料用以量化分析。在植物比重

    調查的部分,共測量麵包樹等 12 種造舟植物比重值:番龍眼(0.7722)、蘭嶼赤楠

    (0.7491)、欖仁(0.7317)、欖仁舅(0.7004)等比重較高的植物多被利用於需要堅硬抗

    磨損的龍骨或第一層板等部位,而麵包樹(0.4323)、綠島榕(0.4835)則因樹材比重較

  • 23

    輕或具有大面積的板根構造,因此被利用於只需要材質輕或需要特殊構造的中層及上層

    部位,拼板舟的船體由下而上形成下重上輕的比例,鄭漢文認為拼板舟的木材比重幾乎

    接近以 3:4:5 的比重組成拼板舟的比重結構關係。在測量比重的 12 種植物中,被用

    作為永久木釘的小葉桑比重是所有造舟植物中最高者,其比重值達 0.7829。

    2、船首尾龍骨用材

    在首尾龍骨用材部分,鄭漢文調查欖仁舅等 11 種植物在船體各部的使用比例,以

    及部落間的船體部位用材差異。在船尾首龍骨部分,主要利用的植物以欖仁舅 86.91%

    的比例最高,蘭嶼赤楠 6.02%次之,以卡方進行同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各部落間並無顯

    著差異。因此表示欖仁舅在各部落中皆被視為船首尾龍骨的最適及最佳用材,但仍有少

    數造舟者,其船首尾龍骨是利用罕見於造舟用材的植物,如鐵色(Drypetes littoralis (C.

    B. Rob.) Merr)、及蘭嶼福木,而這些特殊的用材方式,僅限於少數部落中的個案。

    3、底部龍骨用材

    在底部龍骨用材部分,鄭漢文認為僅番龍眼、蘭嶼赤楠與蘭嶼福木等三種植物,使

    用的比例較高,分別為番龍眼(69%)、蘭嶼福木(17%)、蘭嶼赤楠(5%)。除以上三

    種慣用的植物外,椰油部落將蘭嶼胡桐(Calophyllum blancoi Planchon)也納入船底龍

    骨的用材選擇之一,但是其他部落造舟者則認為蘭嶼胡桐因其材質較這三種植物輕軟,

    並不適合做為底部龍骨的用材。同屬於材質堅硬的欖仁舅雖然具備材質堅硬的條件,但

    因生長過程樹幹不易通直難以取材,因此鮮少被用於底部龍骨之中,僅有一次記錄。鄭

    漢文將各部落船底龍骨用材進行卡方同質性檢驗(x2-test),結果發現,紅頭部落、朗島

    部落及野銀部落對於蘭嶼福木、番龍眼,各有不同的偏好,朗島部落使用番龍眼做為船

    底龍骨的偏好性高於紅頭部落。在船底龍骨的用材中,曾經出現特殊的用材變化;在雅

    美人對植物的認知中,漂流木是沒有生命的「死木」,不能運用在重要的造舟或築屋等

    的生活器具上,然而紅頭部落有兩位造舟者以海上的漂流木:「菲律賓紫檀」(Pterocarpus

    vidalianus Roxb.)做為船底龍骨的用材,甚至其中一位還將含有漂流木龍骨的拼板舟加

    以雕刻並舉辦下水祭典,這樣特殊的利用方式,已突破了雅美傳統的植物利用方式與禁

    忌。

    4、第一層船板用材

    在第一層板的用材部位,由於以半獨木舟建造方式的 V 形龍骨已取代刳木舟的底部

    龍骨及第一層板,因此鄭漢文取得的 191 艘拼板舟中有 120 艘的是以刳木舟方式建造,

    因此,第一層板的用材分析僅限於 120 艘的刳木舟。可利用於第一層板的植物共計 10

  • 24

    種,其中以欖仁舅(65.42%)使用率最高,蘭嶼赤楠(14.31%)次之,而同屬於材質

    堅硬的番龍眼(6.67%)及欖仁(3.33%)的使用率為第三及第四。這四種植物是第一

    層板的主要用材,使用比例達 89.73%。在各部落的第一層板的用材比例上,以椰油村

    使用欖仁舅比例為最高,紅頭部落次之,蘭嶼赤楠在第一層板的用材的比例雖然佔有

    14.31%,但朗島部落卻未出現使用該植物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朗島部落的造舟方式是以

    刳木舟為主,比例可達 88%,而半獨木舟龍骨建造者,多為近年來才產生的,因此,鄭

    漢文推測過去林地經營,蘭嶼赤楠並未被視為第一層板的考量用材。而蘭嶼赤楠被利用

    於第一層板的用材產生特殊的範圍限制,蘭嶼赤楠被利用在在第一層板部位的拼板舟僅

    限於沒雕刻的小船及大船之中,卻未見於有雕刻的小船。因此鄭漢文認為這與雅美人對

    所言:「蘭嶼赤楠年輕時候容易腐爛,老的時候比較堅固」的說法相互輝映。

    5、第二層與第三層船板用材

    拼板舟的各部位需求,直接影響到植物用材的種類,第二層及第三層板的材質需

    求,不如龍骨及第一層板的嚴苛,也不像第四層板中的兩側板需要具有大面積板根構造

    的植物,因此在拼板舟的第二及第三層板的用材涵蓋的植物材質範圍較為廣闊,只要植

    物主幹粗大足以利用的植物,多會被納為用材的選擇。在第二層板用材的部分,鄭漢文

    共記錄 20 種可使用的植物,欖仁舅與大葉山欖的使用比例幾近相同,蘭嶼赤楠及麵包

    樹也被普遍的使用在第二層的部位,而常慣使用於第一層板的番龍眼,被使用在第二層

    板的情況則較少出現,僅有少數紀錄。第二層板所使用的植物種類並不如第一層板的使

    用植物範圍具有集中的顯著趨勢。

    在第三層板部分,由於六人以下的小船僅用三層板材便完成整個船體,小船的第三

    層己經是最上層,因此小船的第三層用材資料不能與大船第三層用材資料合併同分析,

    因此在該部分所採集的 41 艘 246 塊板材的記錄,是以六人以上的大船為主要分析對象。

    在大船的第三層的用材部分,以大葉山欖及麵包樹的利用率最高,比例上各佔 63 塊,

    佔第三層用材所有樹種 25.61%,在所有可利用的樹材中蘭嶼肉豆蔻(Myristica ceylanica

    A. DC. var. cagayanensis (Merr.) J.Sinclair)雖然佔用材的比例也高達 14.63%,但該植物

    的高利用率,主要是集中在東清部落的一個家族在 1959 年~1971 年之間所建造的 6 艘拼

    板舟中。因此造成資料上東清部落使用蘭嶼肉豆蔻的比例產生高於其他部落的情形,也

    使得蘭嶼肉豆蔻的被利用率增加。

    6、第四層船板用材

    在最上層的第四層板所利用的植物部分,兩側船板與中間船板在用材上有所差異,

  • 25

    主要的差異在於兩側的船板的形狀特殊,需要具有生長具大面積的板根構造的植物才能

    被加以利用在該部位,而中間部位的植物並不需要特殊的形狀,用材需求與第三層板相

    同,也因此可被利用於中間部位的植物高達 22 種,其中以麵包樹 30.38%的使用比例最

    高,其次為大葉山欖 20.16%、欖仁舅 13.44%、綠島榕 8.6%,其餘的樹種所佔的比例

    均在 5%之下。在第四層的中間部位,各部落間用材有所差異,東清部落使用麵包樹的

    比例較低僅 8%,所使用的植物範圍較為分散,大葉山欖、綠島榕、蘭嶼麵包樹(Artocarpus

    xanthocarpus Merr.)都是東清部落會加以利用的植物種類,其他的部落在在利用植物中

    也有差異化的現象,椰油部落使用麵包樹及欖仁舅在第四層中間板的比例也相當高,但

    東清部落與紅頭部落卻無使用欖仁舅在該部位的記錄。由此可知各部落間對於該部位的

    用材亦有所差異。在第四層兩側船板部分,被利用的植物共有 15 種,包括綠島榕、麵

    包樹、大葉山欖、及材質輕的不知名植物(memasukayu)等樹種的利用率較高。所使用

    的植物主要以綠島榕(50.25%)及麵包樹(30.91%)兩種植物被利用的較多,大葉山

    欖(6.32%)則次之,而不知名材質輕的植物(memasukayu)也佔有一定的比例,由於

    記憶流失或辨識植物能力有限,對於植物的瞭解僅於材特性及生長特性,因此被歸列為

    不知名植物,這不知名的植物極可能是上述 15 種植物,也有可能是外來漂流木。從各

    部落用材比例而言,則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椰油、東清主要以綠島榕為利用對象,紅頭、

    漁人、朗島則以麵包樹為主。

    7、船身板用材

    在這個研究中,從 191 艘拼板舟共 3759 船身板材共紀錄 31 種植物,其中銹葉野牡

    丹、蘭嶼胡桐、蘭嶼麵包樹等 18 種植物的利用率小於 1%。欖仁、烏心石、蘭嶼麵包樹

    等植物使用率也都低於 5%。利用率高 5%以上的植物主要集中在欖仁舅(33.02%)、大

    葉山欖(13.25%)、麵包樹(12.66%)、綠島榕(11.07%)、番龍眼(8.19%)、蘭嶼赤

    楠(7.26)等 6 種植物,所佔比例高達 85.45%。而這六種植物為拼板舟的主要用材,這

    六種植物會有如此高的利用率,最主要是因部位的需求數量,各部位所使用的數量影響

    著植物的利用種類,欖仁舅被運用於第一層板的比例最高,可達 65.42%,麵包樹、綠

    島榕生長具有板根構造,因此被運用於第四層板的船側板,使用的比例高達 67.12%,

    而大葉山欖、欖仁舅使用在第二、第三層板的比例可達 57.74%,在六人以下的小船使

    用率更高達 60.05%,最重要的船底部分,是以蘭嶼赤楠及番龍眼為主,其比例可達 74.87

    %。

  • 26

    8、船艙配件用材

    在船艙的配件中,許多部位的用材是以取材船板時所剩餘的材料加以再利用,也因

    此船艙配件的用材種類近似船板用材。船艙配件用材分述如下:

    U 形龍骨支架的用材,以欖仁舅 54.55%的使用比例最高,番龍眼 19.32%次之。長

    條形支架主要以欖仁舅、番龍眼、蘭嶼赤楠等三種植物為使用對象,而其中欖仁舅的使

    用比例也是最高。

    在槳的用材部分,鄭漢文共記錄 176 支槳的用材,其中以欖仁舅 40.91%的使用比

    例最高,大葉山欖、厚殼樹(Ehretia thyrsiflora (Sieb. & Zucc.) Nakai)、烏心石次之。造

    舟者認為以欖仁舅所建造的槳最耐用,也因此欖仁舅被認為是作為槳的最佳用材。

    槳架在船身中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支撐槳,使槳能靈活的划動,也因此,對植物的材

    質要求只需要材質具備堅硬的條件就可被加以使用。而在蘭嶼的植物中,喬木具有主幹

    寬大的明顯特性,多會被運用在船身的用材上,如果用於槳架則有浪費之虞,因此蘭嶼

    島上的長果月橘(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var. omphalocarpa (Hayata) Swingle)、琉

    球黃楊(Buxus liukiuensis Makino)、革葉羊角扭、交趾衛矛等灌木類植物由於具備材質

    堅硬等特性因此成為槳架的主要用材。

    在舵的用材上,需要韌性較高的植物,在世代的用材知識的累積中,「白榕」的支

    柱根被認定為是作為舵的最佳用材。就前人研究(鹿野忠雄,1938、1946、鄭惠英,1984)

    中發現,白榕是舵的唯一用材,並無任植物可替取白榕。

    支撐舵的舵架,主要以蘭嶼羅漢松(Podocarpus costalis Pres)、蘭嶼樹蘭的根部為

    主,但近年來蘭嶼羅漢松被大量的採集殆盡,因此在用材上轉向其他植物種類。

    在船艙配件中用以拼接船板的木釘,可分為永久木釘與臨時用木釘兩種,小葉桑材

    質堅韌、吸水後會膨脹,因此被指定作為永久木釘的唯一用材,而質地堅硬且具韌性的

    毛柿(Diospyros discolor Willd.)、交趾衛矛的心材則被利用於臨時木釘。

    填縫材料上,主要是以蘭嶼花椒的根部纖維為主要材料,但近年來化學樹脂的引

    進,已逐漸取代蘭嶼花椒的使用,化學樹脂可塑性高且具黏著性等優點,近年來已幾乎

    完全取代蘭嶼花椒。

    透過前人的研究(鹿野忠雄,1931、1946,鄭惠英,1984),瞭解蘭嶼雅美人在造

    舟植物的利用上知識累積與運用過程,並且發展出獨特的植物利用文化,雖然蘭嶼的植

    物種類繁多,但在造舟禁忌與選材的嚴苛條件下,雅美依身各部位的功能或形狀需求不

    同,使用材質堅韌或形狀特殊的植物,使得拼板舟兼具實用與美觀的最佳組合。透過鄭

  • 27

    漢文(2000、2002)近年的研究,可以發現,蘭嶼雖然土地面積狹小,各部落間距離也

    不遙遠,但在造舟的植物利用上因各部落間所處環境差異,使得在用材上有所不同,而

    形成部落與部落間的造舟植物利用的特色,也因為用材習慣的不同,使得各部落的私有

    林地經營撫育的植物各有所差異,進而影響蘭嶼森林的生態體系。

    第三節 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的產生與傳遞

    雅美人世代居住於蘭嶼,長期與蘭嶼的自然生態環境互動下,必然會衍生出與周遭

    物質環境的互動模式,透過生活經驗瞭解所接觸的每種物質的特性,並且利用在生活的

    需求之上。經由利用過程持續的累積與發展出更多的利用方式與知識,並逐漸形成蘭嶼

    雅美族特有的「傳統生態知識」。在眾多特殊的傳統知識中,利用植物建造拼板舟,即

    是一種蘭嶼雅美人獨特的生態知識與工藝技能。此特殊的植物利用方式,必與雅美人的

    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物質觀等思維,息息相關。並且透過代代相傳累積與傳遞本節將

    針對「傳統生態知識」的定義與沿革與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以及雅美人

    的知識生產與傳遞與界限等文獻,探討影響雅美人「傳統生態知識」的建構與傳遞。

    一、傳統生態知識 TEK 的定義

    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一詞的定義與使用,有眾多

    學者對它下過清晰的定義,但是仍有許多分歧的見解,依舊無法完全獨立的解讀「傳統

    生態知識」。主要是因為 Ellen and Harris 在 2000 年,彙整出許多與「傳統生態知識」具

    有密切關聯性的詞彙,包括:「在地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在地技術知識」

    (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民俗生態學」(ethno ecology)、「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民俗知識」(folk knowledge)、「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傳

    統環境知識」(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民眾科學」(people’s science)、「鄉

    民知識」(rural knowledge)等。這些與「傳統生態知識」相關的詞彙具有部分的同質性,

    亦有部分的異質性,如在地的、口述的、做中學、經驗的、生活實踐的、動態的、互動

    的、功能性的、多元的、異質性的等特性,而部分特性不見得是相容並存的,但也不是

    可以用單一特性即可呈現的。

  • 28

    (一)、TEK 的研究範疇 即使各界對於「傳統生態知識」一詞沒有共識的認知定義,但近年來數位研究者(林

    益仁等,2004、2006;吳雯菁,2004;盧道杰,2006;高意淳,2007),比較認同也比

    較普遍採用的是由加拿大籍學者 Berkes 在 2000 年所做出的定義。他將「傳統生態知識」

    定義為:「一種知識、實踐和信仰累積的複合體。透過當地人的適應過程發展而來的,

    並藉由文化的傳承世代傳遞,有關於生命體(包含人類)彼此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

    關係」。Berkes 並提出更具體的說明,「傳統生態知識」包括對動植物與土地的在地知識、

    土地與資源的管理系統、支持該管理系統的社會體制、以及其背後的信仰及宇宙觀(圖

    2-7)。而 Berkes 在 1999 年定義「傳統生態知識」時強調傳統生態知識是由知識

    (konwledge)、實踐(Practice)、和信仰(Belief)三要素複合構成的累積體。其中「知

    識」為對物種及其他環境現象的地方性觀察知識;「實踐」意指居民對資源使用的實現

    方式;「信仰」則是關於居民如何鑲存於(fit into)環境系統(盧道杰,2006)。台灣學

    者林益仁(2004)根據所蒐集的國內文獻,認為傳統生態知識,之所以無法被獨立出來

    成為單一學門科學研究,主要是因為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橫跨眾多科學研究範疇,範圍包

    括:生物、(包括人類)、歷史、族群、民族、土地利用知識、生態等範疇。這些研究可

    區分為:(1)自然科學的應用、(2)人文科學的批判、(3)與在地社群有關的發展研究

    (developmental studies)等三大類。而蘭嶼雅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的相關研究,也涵蓋

    於這三大類之中。

    圖 2-7 傳統知識和管理系統的分析層級(Berkes 1999)

    土地與物種

    的在地知識

    土地與資源管理系統

    社會體制

    世界觀

  • 29

    二、雅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傳統生態知識代表著長久以來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接觸互動所產生的經驗

    (Berkes,1993)。而傳統生態知識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才能持續發展,然而,部落的在

    地知識正快速的流失也是不爭的是實(林益仁,2004)。尤其是自由經濟體系進入傳統

    部落之後,原本世居於部落的人們必須放棄原有的生活型態,離開部落,遠走他鄉從事

    其他工作,換取金錢來維繫現實的生活,因而無法承襲到自己民族、自己部落,使得原

    有的傳統生態知識的傳遞出現斷層,而這樣的斷層不僅僅影響到在地居民本身多層面向

    的傳統知識,更深遠的影響到未來該民族的特有的傳統文化發展。

    雅美族傳統生態知識相關的研究,早期由日治時期的博物學者進行相關調查,鳥居

    龍藏 1896~1922 年,日治時期第二年,受台灣總督府之託開始針對台灣的植物學、地質

    學及人類學四門學科展開綜合調查,鳥居氏以原住民研究最為出眾。鹿野忠雄在

    1926~1942 間針對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原住民進行血緣、分部、語言等研究;伊能嘉矩

    在 1895~1925 間針對台灣高山族及平埔族部落進行踏查訪問;森丑之助在 1895~ 1926

    年間收集台灣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植物學、地理學等資料集結成冊,出

    版台灣山嶽景觀解說、阿眉蕃語集、台灣蕃人寫真集、台灣蕃族圖譜等原住民傳統知識

    相關書籍。光復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衛惠林、劉斌雄(1962)等多位台籍人類

    學者進行雅美族的相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