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24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蔣姿儀 博士 南投縣國民小學幼小銜接適應問題 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郭碧娟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

Transcript of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蔣姿儀 博士

    南投縣國民小學幼小銜接適應問題

    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郭碧娟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

  • 謝 誌

    兩年半來,工作、家庭、學業三頭忙的日子,此刻即將劃下完美的句點。感謝所有

    幫助我完成論文,讓我如願取得碩士學位的大家。

    論文能夠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蔣姿儀博士。姿儀老師的悉心指

    導與肯定,使我在論文寫作時,有堅持下去的信心與勇氣。同時也要感謝邱淑惠教授及

    林海清教授在論文口試時的指導與建議,讓論文的內容更臻完善。

    在研究過程中,感謝魏美惠、駱明潔、孫扶志、游淑燕等教授以及同事淳祺、桂冠、

    學姐麗惠、惠珍針對問卷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感謝南投縣 85 所國小的主任、老師與

    家長協助發放、填寫及回收問卷。由於您們的幫忙,我的研究才得以順利進行。

    在兩年半的研究所生涯中,感謝幼研所魏美惠、邱淑惠、陳淑琴、駱明潔、阮淑宜

    等教授的指導,夜幼碩同班同學的切磋與激勵,學姐的經驗傳承。因為有您們,豐富了

    我的生命,這段美好的回憶,我會珍藏在心底。

    另外,還要感謝秀桔、麗惠學姐當年鼓勵我報考研究所,還有這一路走來,眾多同

    事及親朋好友的關懷。您們的關心,讓我在面對壓力時,擁有一股無比的力量。

    最後,一定要感謝的是我最親愛的家人,有爸爸媽媽的支持、婆婆及大哥大嫂的體

    諒,讓我能心無旁鶩完成學業;再加上有老公有誌當我最堅強的後盾,兩個寶貝文甄、

    文瀚乖巧懂事,使我無後顧之憂,得以勇往直前,朝著理想邁進。

    謹以此論文,感謝大家!

    郭碧娟 謹誌

    2012.01.18

  • I

    南投縣國民小學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相關之研究

    郭碧娟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現況、教師與家長對

    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及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南投縣 100

    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抽取 159 位教師及

    636 位家長為研究樣本,利用自編「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量表」、「幼小銜接的因應策

    略量表」及「幼小銜接的建議量表」為研究工具,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

    樣本 t 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 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

    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南投縣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整體來說不嚴重。

    (一)以教師及家長觀點來看,小一新生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嚴重程度依序皆為課業學

    習問題、生活常規問題、人際關係問題。

    (二)教師在各層面及整體適應問題的得分皆顯著高於家長。

    (三)幼小銜接的整體適應問題會因母親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月總收入、新生

    性別、新生學前教育、新生適應情形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相關或差異。

    (四)教師年齡、教學總年資、教一年級次數、一年級班級數、教師子女狀況、教師對

    幼兒園了解情形、教師是否曾拜訪幼兒園、父親年齡、家長是否參加幼小銜接座

    談會、新生排行等變項,與幼小銜接的整體適應問題無顯著相關或差異。

    二、國小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整體來說非常良好。

    (一)教師常使用策略依序為生活常規策略、課業學習策略、人際關係策略、親師溝通

    策略;家長常使用策略依序為生活常規策略、人際關係策略、課業學習策略、親

    師溝通策略。

    (二)教師在各層面及整體因應策略的得分皆顯著高於家長。

  • II

    (三)幼小銜接的整體因應策略會因教師年齡、教學總年資、教一年級次數、一年級班

    級數、教師對幼兒園教學的了解情形、母親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月總收

    入、家長是否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相關或差異。

    (四)教師子女狀況、教師是否曾拜訪幼兒園、父親年齡等變項,與幼小銜接的因應策

    略無顯著相關或差異。

    三、國小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整體來說認同度高。

    (一)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認同度依序皆為對家長的建議、對行政的建議、對

    教師的建議。

    (二)教師在「對家長的建議」層面的得分顯著高於家長,家長在「對教師的建議」層

    面及「整體幼小銜接建議」的得分顯著高於教師。

    (三)幼小銜接建議的整體看法會因母親年齡、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月總收入、家長是

    否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相關或差異。

    (四)教師年齡、教學總年資、教一年級次數、一年級班級數、教師子女狀況、教師對

    幼兒園教學的了解情形、教師是否曾拜訪幼兒園、父親年齡、父親教育程度等變

    項,與幼小銜接建議的整體看法無顯著相關或差異。

    四、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與教師的因應策略無顯著相關,與家長的因應策略有低度

    負相關。

    關鍵字:幼小銜接、銜接適應問題、銜接因應策略、銜接建議

  • III

    The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Transition Adjustment in Nantou County, Taiwan

    Pi-chuan Kuo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chool transition in Nantou County, Taiwan. We addre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first grade children’s adjustment, and the opin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about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wards school transitio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stratified sampling. The sampled group consisted

    of 159 teachers and 636 parents of the primary school first grade children in 2011. We

    designed School Transition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School Transition Strategy

    Questionnaire, and School Transition Sugges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primary school first grade children in Nantou

    County, Taiwan is within expectation.

    (1)From the view point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school transition problems are, in order

    of seriousness, academic learning capacity, routines of lives, and social skills.

    (2)For each aspect and overall of adjustment issues, teachers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rents scores.

    (3)School transition adjustmen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related to mother’s

    age, parents’ education, family income, gender of the child, child’s pre-school

    education,

    (4)Those facto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or different to school transition, including age

    of the teacher, years of teaching, number of first grade classes taught by the teacher,

    number of first grade classes, status of the teacher’s childre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visit to the kindergarten or not, age of child’s father,

    attending school transition conference, birth order.

  • IV

    2.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ransition strategy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primary school first

    grade children is good.

    (1)Teachers often use strategies in order of academic learning capacity, routines of lives,

    and social skills;parents often use strategies in order of routines of lives, academic

    learning capacity, and social skills.

    (2)For each aspect and overall of transition adjustment issues, teachers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rents scores.

    (3)School transition strategie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ge of the teacher, years of

    teaching, number of first grade classes taught by the teacher, status of the teacher’s

    childre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dergarten, age of mothers, and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ending school transition conference.

    (4)School transition strategie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tatus of the teacher’s

    children , teacher’s visit to the kindergarten or not, age of child’s father.

    3. Generally speaking, teachers and parents have high recognition to primary school first

    grade children transition suggestion.

    (1)From the approval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school transition suggestion are, in order,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iv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2)For the aspect of ”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teachers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rents scores, For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nd overall transition suggestion ,parents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eachers scores.

    (3)School transition suggestion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ge of child’s mother, and

    parents’ economic status , attending school transition conference or not.

    (4)School transition sugges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eniority of the teacher,

    years of teaching, number of first grade classes taught by the teacher, classes of first

    grade, status of the teacher’s childre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visit to the kindergarten or not , age of child’s father, education level of

    child’s father.

    4. School transition adjustmen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eachers’ transition

    strategies ,and have low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ents’ transi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School Transition Adjustment, School Transition

    Strategy, School Transition Suggestion

  • V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III

    圖 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幼兒園與國小的差異 .................................................................................................. 11

    第二節 幼小銜接的理論 .......................................................................................................... 22

    第三節 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 .................................................................................................. 28

    第四節 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及建議 .....................................................................................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1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2

  • VI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5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 85

    第二節 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 .................................................................... 93

    第三節 國小一年級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 ................................................. 116

    第四節 國小一年級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 ................................................. 138

    第五節 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相關 ............................................................. 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9

    第一節 結論 ............................................................................................................................. 159

    第二節 建議 ............................................................................................................................. 165

    參考文獻 .................................................................................................................... 169

    一、中文部份 ............................................................................................................................. 169

    二、外文部份 ............................................................................................................................. 177

    附 錄 ........................................................................................................................ 179

    附錄一 教師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 179

    附錄二 家長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 186

    附錄三 教師問卷專家修正意見彙整表............................................................................... 193

    附錄四 家長問卷專家修正意見彙整表............................................................................... 201

    附錄五 教師預試問卷 ............................................................................................................ 208

    附錄六 家長預試問卷 ............................................................................................................ 212

    附錄七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量表」項目分析 .................................... 216

    附錄八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 .................................... 217

    附錄九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建議量表」項目分析 ............................................ 218

    附錄十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量表」項目分析 .................................... 219

    附錄十一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 ................................ 220

  • VII

    附錄十二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建議量表」項目分析 ........................................ 221

    附錄十三 教師正式問卷 ........................................................................................................ 222

    附錄十四 家長正式問卷 ........................................................................................................ 226

  • VIII

    表 次

    表 2-1-1 幼兒園與國小學習型態之比較 ........................................................................ 21

    表 2-3-1 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相關論文研究 ............................................................ 33

    表 2-3-2 國內研究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內涵 ............................................................ 36

    表 2-4-1 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之相關論文研究 ............................................................ 42

    表 3-2-1 預試問卷寄發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 58

    表 3-2-2 正式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 59

    表 3-2-3 南投縣國小一年級教師與家長抽樣分配表 .................................................... 60

    表 3-3-1 專家效度問卷寄送名單 .................................................................................... 64

    表 3-3-2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量表」因素分析 ................................ 67

    表 3-3-3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 ................................ 68

    表 3-3-4 教師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建議量表」因素分析 ........................................ 69

    表 3-3-5 教師預試問卷刪題後之信度分析表 ................................................................ 70

    表 3-3-6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量表」因素分析 ................................ 73

    表 3-3-7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 ................................ 74

    表 3-3-8 家長預試問卷「幼小銜接的建議量表」因素分析 ........................................ 75

    表 3-3-9 家長預試問卷刪題後之信度分析表 ................................................................ 76

    表 3-3-10 教師正式問卷之信度分析表 ............................................................................ 77

    表 3-3-11 家長正式問卷之信度分析表 ............................................................................ 78

    表 4-1-1 教師背景資料分析表 ........................................................................................ 88

    表 4-1-2 家長背景資料分析表 ........................................................................................ 91

    表 4-2-1 整體適應問題與各層面之現況分析表【教師觀點】 .................................... 94

    表 4-2-2 教師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的看法之排序 .................................................... 95

    表 4-2-3 整體適應問題與各層面之現況分析表【家長觀點】 .................................... 96

  • IX

    表 4-2-4 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的看法之排序 .................................................... 97

    表 4-2-5 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看法之差異情形 .................................... 99

    表 4-2-6 教師背景變項之連續變項與「適應問題」之相關分析 .............................. 100

    表 4-2-7 教師的子女狀況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01

    表 4-2-8 教師對幼兒園教學了解的情形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02

    表 4-2-9 教師是否拜訪幼兒園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02

    表 4-2-10 父母年齡與「適應問題」之相關分析 .......................................................... 103

    表 4-2-11 父親教育程度在「適應問題」之差異分析 .................................................. 105

    表 4-2-12 母親教育程度在「適應問題」之差異分析 .................................................. 107

    表 4-2-13 家庭月總收入在「適應問題」之差異分析 .................................................. 109

    表 4-2-14 家長是否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10

    表 4-2-15 新生性別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11

    表 4-2-16 新生排行在「適應問題」之差異分析 .......................................................... 112

    表 4-2-17 新生學前教育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13

    表 4-2-18 新生適應情形在「適應問題」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13

    表 4-2-19 不同背景變項在「適應問題」之相關與差異情形摘要表 .......................... 115

    表 4-3-1 教師整體因應策略與各層面之分析表 .......................................................... 117

    表 4-3-2 教師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之排序 .............................................................. 118

    表 4-3-3 家長整體因應策略與各層面之分析表 .......................................................... 119

    表 4-3-4 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之排序 .............................................................. 121

    表 4-3-5 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之差異情形 .......................................... 122

    表 4-3-6 教師背景變項之連續變項與「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 .............................. 124

    表 4-3-7 教師的子女狀況在「因應策略」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25

    表 4-3-8 教師對幼兒園教學了解的情形在「因應策略」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26

  • X

    表 4-3-9 教師是否拜訪幼兒園在「因應策略」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27

    表 4-3-10 父母年齡與「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 .......................................................... 128

    表 4-3-11 父親教育程度在「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 .................................................. 129

    表 4-3-12 母親教育程度在「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N=490) ............................. 131

    表 4-3-13 家庭月總收入在「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 .................................................. 133

    表 4-3-14 家長是否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在「因應策略」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34

    表 4-3-15 不同背景變項在「因應策略」之相關與差異情形摘要表 .......................... 137

    表 4-4-1 教師的幼小銜接建議總量表與各層面之現況分析表 .................................. 138

    表 4-4-2 教師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之排序 .............................................................. 140

    表 4-4-3 家長的幼小銜接建議總量表與各層面之現況分析表 .................................. 141

    表 4-4-4 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之排序 .............................................................. 142

    表 4-4-5 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之差異情形 .......................................... 144

    表 4-4-6 教師背景變項之連續變項與「幼小銜接建議」之相關分析 ...................... 145

    表 4-4-7 教師的子女狀況在「幼小銜接建議」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46

    表 4-4-8 教師對幼兒園教學了解的情形在「幼小銜接建議」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47

    表 4-4-9 教師是否拜訪幼兒園在「幼小銜接建議」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48

    表 4-4-10 父母年齡與「幼小銜接建議」之相關分析 .................................................. 148

    表 4-4-11 父親教育程度在「幼小銜接建議」之差異分析 .......................................... 150

    表 4-4-12 母親教育程度在「幼小銜接建議」之差異分析 .......................................... 151

    表 4-4-13 家庭月總收入在「幼小銜接建議」之差異分析 .......................................... 152

    表 4-4-14 家長是否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在「幼小銜接建議」得分之 t 考驗分析 ... 153

    表 4-4-15 不同背景變項在「幼小銜接建議」之相關與差異情形摘要表 .................. 155

    表 4-5-1 幼小銜接適應問題與教師因應策略相關分析表 .......................................... 156

    表 4-5-2 幼小銜接適應問題與家長因應策略相關分析表 .......................................... 158

  • XI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7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81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現況、教師與家長對

    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及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本章說明研究者的構想,全章共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幼兒在學前階段,主要是就讀幼兒園(以下將幼稚園或托兒所稱為幼兒園),其教

    學方式是讓幼兒在輕鬆的遊戲過程中學習,而進入國小階段後,即開始各學科的正式學

    習,兩階段的學習型態迥然不同。盧美貴(1993)認為:「國小和幼稚園是兩個不同的

    教育階段,兩者在學習環境、課程安排與老師的教學,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的確,

    到了國小,要寫功課、要乖乖坐著聽老師講話、沒有點心可以吃、沒有很多玩具可以

    玩……等等,和在幼兒園的生活比較起來,似乎一點也不輕鬆有趣。一個才六歲多的國

    小一年級新生,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難免出現適應上的問題。

    吳清山(1998)指出,幼兒由幼兒園進入國小至少面臨三個問題:一、學習環境的

    改變,由於教育目標不同,故學校的環境及其附屬設備也不盡相同;二、學習內容的擴

    大,兩者間課程內容不同及教材份量加深加廣;三、學習方法的改變,幼兒園比較重視

    遊戲中學習,但國小多在教室內進行傳統式學習。不僅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

    有了改變,家長與教師的期望及要求也和學前教育階段不同。研究者擔任國小低年級導

    師13年期間,其中有7年擔任一年級導師,在與家長的互動中,發現家長一方面為自己

    的孩子上國小了感到欣喜,一方面也感到惶恐與焦慮,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在乎孩子

    分數的高低,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特別關心孩子的課業學習。因此,家長與孩子之間的

    對話,從「在學校好不好玩?」轉變成「今天功課是什麼?」、「考試考幾分?」。而

    在國小的教學現場中,多數老師喜愛自動自發、聽話守規矩的學生,而貪玩不寫功課、

    不遵守規定的學生,則經常會被老師糾正。小一新生面對家長與教師的期望及要求的改

    變,不但得承受動輒得咎的壓力,也因過高的期望而產生了適應問題。

  • 2

    蔡春美(1993)以臺北市小一家長為對象,進行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之調查研究,

    結果顯示73.8%的小一新生約在開學後二週左右會漸漸適應國小生活,亦即有約四分之

    一的新生在開學二週後尚無法適應在國小的學校生活。多年來,陸續有學者在研究幼小

    銜接與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相關議題時,也發現幼小銜接階段仍存在許多適應問題

    (孫良誠,1995;陳俞余,1999;陳麗如,2000;何家儀,2003;孫扶志,2004;許碩

    芳,2007;廖月君,2008;陳麗卿,2010)。例如:孫扶志(2004)調查臺中縣市幼兒

    園教師、國小低年級教師及國小二年級家長對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看法,得知課程內容

    的設計與教學方式與幼兒園有落差、小一新生對評量方式不熟悉、生活自理能力個別差

    異大、上課不能自由交談及走動……等,均是國小一年級新生主要的適應問題。許碩芳

    (2007)從訪談公私立小一家長中發現,小一新生有用早餐及點心供應的適應問題,另

    外認知性作業的增加,易有須正確作答及字體須寫工整的壓力。廖月君(2008)針對臺

    東縣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研究發現,學習適應問題中最常出現的是學習動

    機低與注意力短暫。

    教師及家長若能掌握新生入學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則能事先防範、適時協助,並

    透過探討新生適應的情形,改進幼小銜接工作,減少不適應現象,為孩子日後的學習生

    活奠定良好的基礎。雖然孫扶志(2004)有針對臺中縣市公私立幼兒園大班教師、國小

    低年級教師、國小二年級家長共約630人,進行問卷調查,得知幼小銜接現階段問題,

    不過其問卷調查時間是在學生國小二年級時,並非剛進入國小發生適應問題的第一時

    間,教師及家長的印象恐怕已淡化。所以,了解小一新生從幼兒園剛進入國小的幼小銜

    接過程中,會發生什麼適應問題,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Pain(1984)認為幼稚園與國小在教育觀點上要達成共識,做好兩階段間生活及學

    習方面的銜接工作,方可使幼兒順利銜接國小階段。根據研究者經驗,研究者在接下國

    小一年級導師的工作時,總會在開學前思索如何與家長、新生建立關係,如何佈置教學

    環境,如何引導新生學習,種種考量,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新生能順利從幼兒園銜接國小

    的學習生活。如果能前往幼兒園實地了解,並與幼兒園教師面對面溝通,或是有幼兒在

    幼兒園時的相關資料可以參閱,那將會減少摸索猜測新生的時間。

    國小一年級教師面對一群剛從無拘無束的幼兒園升上來的新生,除了要讓他們熟悉

    學校、喜歡上學,同時要兼顧教學進度與常規管理,教學必須融入性別平等、環境、資

  • 3

    訊、家政、人權、生涯發展、海洋等各項議題,還要配合學校行政推動各項活動、輔導

    特殊學生、進行家庭訪問、整理簿冊資料……等工作,常常忙得團團轉。因此,教師必

    須儘快掌握新生的狀況,採取有效的幼小銜接因應策略,協助新生在最短時間內適應國

    小的學習環境,以免衍生日後更嚴重的社會適應、情緒、學習的問題。另外,家長對孩

    子適應國小生活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徐慕蓮(1987)研究指出,國小新生個

    人因素及家庭因素,對其各項學校生活適應具有影響作用,所以家長所採取的幼小銜接

    因應策略,也不容忽視。「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在幼小銜

    接過程中,為協助小一新生解決適應問題,會採取什麼因應策略,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已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

    重要課題之一。多位學者曾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在幼小銜接上的研究

    及作法進行探討(盧美貴,1993;蔡春美,1993;孫扶志,2004;蔡宜珍,2004;王為

    國,2005;鄒敏,2008),國外實施幼小銜接的經驗中,有許多策略值得作為我國的借

    鏡。而在臺灣,也有多位學者研究出幼小銜接各方面的策略(蔡春美,1993;盧美貴,

    1993;孫良誠,1995;莊雅莉,1996;何家儀,2003;孫扶志,2004;曾錦貞,2004;蔡

    宜珍,2004;葉乃華,2005;李靜秋,2007;陳珍蘭,2008;廖月君,2008)。這麼多

    的幼小銜接策略,不可能全盤接受,必須考慮國情及區域性需求。在教學現場的國小一

    年級教師,對於學生的問題最能直接處理,而家長則是孩子最重要的關係人,對於孩子

    的問題理當最關心,從教師及家長角度來看幼小銜接問題,是非常實際的。因此,蒐集

    並瞭解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建議,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曾參加臺中教育大學舉辦的「2011 年幼兒教保—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

    會,從日本學者岩立京子教授發表的專題演講中,得知日本近年來在幼小銜接方面相當

    關注,所以更加深信「幼小銜接」是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岩立京子,2011)。在同一

    場的專題演講中,我國學者陳淑琴教授亦強調幼小銜接的重點在於「如何接」,亦即國

    小階段應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而不是由幼兒園單方面進行(陳淑琴,2011)。換

    句話說,幼兒園應重視幼稚教育,不應為了要與國小銜接,而淪為國小先修班。「幼小

    銜接」的工作若要順利,國小階段如何去銜接將成為關鍵因素。

    研究者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發現以「幼小銜接」為題目或

    關鍵詞的博碩士論文共有二十五篇,其中五篇的研究對象是特殊身分幼兒(簡伶寧,

  • 4

    2009;陳思宇,2009;曾馨瑩,2008;楊純華,2007;林秀錦,2006),其餘二十篇中,

    有七篇採量化研究,分別是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陳麗如,

    2000)、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孫扶志,2004)、學前

    經驗與小一新生社會適應關聯之研究(何函儒,2006)、國小英語教師對小一英語課程

    與教學銜接看法之調查研究(趙淑君,2007)、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認知與班級

    常規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高高屏三縣市為例(陳珍蘭,2008)、南投縣國民小學低年級

    教師實施幼小銜接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江惠珍,2009)、小一新生適應過

    程中,影響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為例(江月珠,2010)。在這七篇

    量化研究中,與本研究較直接相關的研究只有孫扶志和江惠珍的二篇論文,但其研究對

    象皆包含國小二年級教師,為避免教師因時間久遠,印象已模糊,本研究聚焦在國小一

    年級教師與一年級家長,以他們的觀點來探討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現況,以及其因應策

    略和建議,並選擇在入學一個月後立即著手進行問卷調查,以補上述研究之不足。

  •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乃透過問卷調查,進行南投縣國民小學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相關之研究,包括

    瞭解國小新生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現況、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

    及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茲分別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一節所描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

    一、瞭解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現況。

    二、探討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

    三、探討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

    四、探討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與教師及家長的因應策略之關係。

    貳、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現況為何?

    (一)以教師及家長觀點看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之適應問題為何?

    (二)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是否有差異?

    (三)教師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家長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是否有差異?

    (五)幼兒背景變項不同之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是否有差異?

    二、國小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為何?

    (一)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之現況為何?

    (二)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三)教師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四)家長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三、國小一年級教師及新生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為何?

    (一)教師及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之現況為何?

  • 6

    (二)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是否有差異?

    (三)教師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家長的背景變項不同對幼小銜接建議的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國小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與教師及家長的因應策略是否有相關?

    (一)教師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與其因應策略是否有相關?

    (二)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看法與其因應策略是否有相關?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定名為「南投縣國小一年級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

    建議之調查研究」,茲將「國小一年級教師」、「小一新生家長」、「幼小銜接」、「幼

    小銜接的適應問題」、「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幼小銜接的建議」等名詞說明如下:

    壹、國小一年級教師

    國民小學簡稱國小,本研究之國小一年級教師,係指 100 學年度擔任南投縣立國民

    小學一年級的級任教師,包括兼任組長,但不包括科任教師、代課教師、實習教師。

    貳、小一新生家長

    本研究之小一新生家長,係指子女於 100 學年度就讀南投縣立國民小學一年級的父

    母或主要照顧者。

    參、幼小銜接

    「銜接」乃指從一個較基礎的學習場所,轉到另一個較高層的學習場所的聯接過

    程。「幼小銜接」是指從幼兒階段到國小階段,如何銜接才順理成章,亦即如何依照幼

    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協助幼兒順利從一個教育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教育階段(蔡春美,

    1993)。本研究「幼小銜接」中的「幼」指的是幼兒園,「小」指的是國小,「幼小銜

    接」係指幼兒從幼兒園大班畢業,進入國小一年級的轉換銜接過程。

    肆、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

    本研究所謂的幼小銜接適應問題,指的是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國小就讀後,為適應不

    同的學習環境,在銜接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

    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

    問卷」及「國小一年級家長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問卷」中的

    幼小銜接適應問題量表測量適應問題的嚴重性,量表內容包括生活常規、課業學習及人

    際關係等三方面。而國小一年級新生在幼小銜接中的適應問題以其在「幼小銜接適應問

  • 8

    題量表」的得分表示之,得分越高,表示其適應問題越嚴重,反之,則表示其適應問題

    越不嚴重。

    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所謂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指的是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在面對幼兒從幼兒

    園進入國小就讀,因學習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生活常規、課業學習及人際關係方面的適

    應問題,所進行的各種行動策略,藉以降低或去除新生銜接上的適應困擾與行為問題。

    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

    問卷」及「國小一年級家長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問卷」中的

    幼小銜接因應策略量表來測量教師或家長的因應策略,量表內容包括生活常規、課業學

    習、人際關係及親師溝通等四方面。在「幼小銜接因應策略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教

    師或家長實施的因應策略越多,反之,則表示教師或家長實施的因應策略越少。

    陸、幼小銜接的建議

    本研究所謂幼小銜接的建議,指的是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長針對幼小銜接建議所提

    出的個人看法,目的是讓國小一年級新生更順利適應國小的學校生活。

    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

    問卷」及「國小一年級家長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問卷」中的

    幼小銜接建議量表來瞭解教師或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認同度,量表內容包括對家長的

    建議、對教師的建議、對行政的建議等三個向度。在「幼小銜接建議量表」的得分越高,

    表示教師或家長對幼小銜接建議的認同度越高,反之,則表示教師或家長對幼小銜接建

    議的認同度越低。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以南投縣100學年度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及

    新生家長為研究對象,至於其他人員,如幼兒園教師、國小科任教師、行政人員,

    則不列入本研究範圍。

    二、就研究時間而言:從2010年11月閱讀相關文獻,至2011年12月分析整理研究結果,

    歷時一年餘。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主要是在調查與探討目前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之現況、國小一年

    級教師與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及建議。

    四、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透過文獻探討,並參考多位學者問卷,擬

    定研究工具,編製成「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

    調查問卷」及「國小一年級家長對幼小銜接中適應問題的因應策略及建議之調查問

    卷」,進行抽樣調查,以獲得所需的資料,做為分析的依據。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周延,但仍有主客觀因素無法排除,這些限制分述如下: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以南投縣100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教師及家

    長為母群體,因受限於研究時間與人力,選取教師159人,家長636人為研究樣本,

    因此在研究結果推論及解釋上須相當謹慎。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的問卷調查,是受試者對幼小銜接表達個人的看法,受

    限於個人主觀認知,評判標準不一,因此在問卷內容分析與解釋上可能會有誤差

    結果產生。

  • 10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基於幼兒園與國小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國小一年級新生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因而產

    生一些適應問題,本研究欲瞭解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現況,並探討教師及家長對此情況

    的因應策略及建議。本章旨在蒐集幼小銜接的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分析後呈現,以作為

    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分析幼兒園與國小的差異,第二節說明幼

    小銜接的理論,第三節探究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第四節探討幼小銜接的因應策略及建

    議。

    第一節 幼兒園與國小的差異

    目前我國的學制,四到六歲之幼兒大都就讀公私立幼稚園或公私立托兒所等學前教

    育機構。幼稚園係依幼稚教育法及幼稚園設備標準等相關法令設立之學前教育機構,招

    收四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幼兒;托兒所則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及相關子法設立之兒

    童福利機構,招收二歲以上至未滿六歲之幼兒。課程及教學方面,幼稚園係依教育部訂

    定之幼稚園課程標準實施統整課程,托兒所則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規範,

    其多沿用幼稚園相關課程及內容,二者很難區分。不過教育部為保障幼兒接受適當教育

    及照顧之權利,已於 2011 年 6 月 29 日公佈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將於 2012 年 1 月 1 日

    施行,幼稚園、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對二到六歲之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

    幼兒從幼兒園大班進入國小一年級,跨越了兩個不同學習環境設計的教育階段,在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的實施通則中提到:幼兒園到國民小學是幼兒從非正式教育

    到正式教育的一大轉變,其社會關係、社會角色、角色期待、機構的規範不盡相同,幼

    兒園宜主動扮演銜接的角色,主動聯繫小學,以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溝通與交

    流,有計畫性的進行幼小銜接活動,使幼兒有能力適應新的情境(南投縣幼兒教育資源

    中心,2011)。因此,本節分別針對幼兒園與國小的教育目標及學習型態來說明這兩階

    段的差異。

  • 12

    壹、幼兒園與國民小學的教育目標

    一、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將於 2012 年 1 月 1 日施行,2011 年進入國小就讀的新生,是依

    幼稚園課程標準實施課程,而從 2012 年起則適用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茲分別

    說明其教育目編。

    (一)現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在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中,特別強調幼稚教育不得為國民小學課程的預習和熟

    練,以免影響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幼稚教育法(1981)第三條規定:幼稚教育之實施,

    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1.

    維護兒童身心健康;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幼稚園課程包括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常識六大領域,各領域分別有其

    欲達到的目標,茲說明如下:

    1.健康領域的目標

    (1)滿足幼兒身心需要,促進幼兒身心均衡的發展。

    (2)充實幼兒健康知能,培養幼兒健康習慣與態度。

    (3)鍛鍊幼兒基本動作,發展幼兒運動興趣與能力。

    (4)擴展幼兒生活經驗,增進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5)實施幼兒安全教育,協助幼兒獲得自護的能力。

    2.遊戲領域的目標

    (1)增進幼兒身心健康與快樂。

    (2)滿足幼兒愛好遊戲心理與個別差異需要。

    (3)增廣幼兒知識,擴充生活經驗。

    (4)發展幼兒創造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5)培養幼兒互助、合作、樂群、公平競爭、遵守紀律、愛惜公物等社會品德。

    3.音樂領域的目標

    (1)增進幼兒身心的均衡發展。

  • 13

    (2)激發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

    (3)培養幼兒音樂的基本能力。

    (4)啟發幼兒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5)發展幼兒親愛、合作、快樂、活潑的精神。

    4.工作領域的目標

    (1)滿足幼兒對工作的自然需求。

    (2)培養幼兒良好工作習慣與態度。

    (3)促使幼兒認識工作材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

    (4)擴充幼兒生活經驗並培養工作的興趣。

    (5)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作的能力。

    5.語文領域的目標

    (1)啟發幼兒語言的潛能,增進幼兒語言的能力。

    (2)培養幼兒良好說話與聽話的態度與習慣。

    (3)發展幼兒欣賞。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4)培養幼兒閱讀、問答和發表的興趣。

    (5)陶冶幼兒優美的情操及健全的品格。

    6.常識領域的目標

    (1)啟發幼兒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關注和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與分析自然和社會環境。

    (3)培養幼兒愛護自然及社會生活的習慣與態度。

    (4)培養幼兒對數、量、形之學習興趣,並有簡單運用的能力。

    (5)培養幼兒學習自然科學的正確概念、態度與方法。

    (二)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2011)中提到,幼兒園教育不以學科知識的教學為主

    要目標,其總目標為:1.幫助幼兒擁有健康的身心、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習慣與

    技能;2.支持幼兒對自然環境與人文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發展思考及表現創意;3.建立

    幼兒的自信,在與人溝通中培養仁愛合作的情;4.啟發幼兒對自我與環境的覺知,培養

    豐富的情感,學習調適情緒的表達;5.豐富幼兒美感經驗,認識並欣賞多元文化;6.建

  • 14

    立幼兒安全的依附,勇於冒險面對挑戰。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包括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及身體動作等六個

    領域,各領域目標說明如下:

    1.認知領域的目標

    (1)運用舊經驗和既有知識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有新的認識。

    (2)精熟蒐集訊息、整理訊息、解決問題及解決類似問題的遷移等認知技能。

    (3)透過新知識的學習及應用解決問題策略,拓展處理複雜訊息的能力。

    (4)培養解決問題的溝通、協商能力。

    (5)增進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態度。

    2.語文領域的目標

    (1)體驗與覺知日常生活與環境中語言和文字的趣味與功能。

    (2)合宜參與日常互動情境。

    (3)慣於敘說經驗與編織故事。

    (4)喜歡閱讀並能做出具有個人觀點的回應。

    (5)認識並喜歡社會中使用多種語文的情形。

    3.社會領域的目標

    (1)主動探索自己、他人和環境,覺察自己和他人的異同及與環境的關係。

    (2)透過協商而理解人我環境的相互影響,並調整自我的行為、與他人互動過程

    以及與環境的共處方式。

    (3)體會自我、他人及環境的存在與需要,而能愛護自己、尊重他人與珍惜環境。

    4.情緒領域的目標

    (1)培養對自我及他人的情緒覺察。

    (2)促進情緒理解與思考。

    (3)發展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4)提升合宜的情緒表達能力。

    5.美感領域的目標

    (1)探索與覺察:鼓勵透過感官知覺探索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並對其產生好奇

    與感動,以擴充生活經驗並引發對藝術的興趣。

  • 15

    (2)表現與創作:提供各種表現創作的機會,運用多元的藝術媒介來表現自我或

    重現對生活事物的體驗,以培養創意及藝術表現的基本能力。

    (3)回應與賞析:培養對生活中各種藝術創作與展現的回應習慣,以發展個人對

    藝術的偏好及審美的能力,並增進對多元文化的體驗。

    6.身體動作領域的目標

    (1)促進穩定、移動、操作等基本身體動作技能的發展,奠定獨立自主的活動基

    礎。

    (2)提供身體操控、用具操控、韻律和墊上活動的多元經驗,滿足主動探索的樂

    趣。

    (3)熟練各種動作技能,啟發肢體溝通,並增進合作或團體活動的信心。

    (4)精熟並統整身體粗細動作與環境及需求的關係,實踐生活自理的勤勉文化。

    (5)挑戰身體動作的創意展現,培養健康安全以及熱愛活動的習慣。

    二、國民小學的教育目標

    國民教育法(1979)第七條指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應以民族精神教育

    及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並注重其連貫性。

    九年一貫課程要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

    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2008):(一)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二)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

    創作能力;(三)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四)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五)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六)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七)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八)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九)激發主動探索和

    研究的精神;(十)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一年級的課程包括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綜合活動、生活課程(社會、藝

    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統合為生活課程)等學習領域,茲將各領域的課程

    目標說明如下:

    (一)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

    1.應用語言文字,激發個人潛能,拓展學習空間。

    2.培養語文創作之興趣,並提升欣賞評析文學作品之能力。

  • 16

    3.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之基礎。

    4.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

    5.透過語文互動,因應環境,適當應對進退。

    6.透過語文學習體認本國及外國之文化習俗。

    7.運用語言文字研擬計畫,並有效執行。

    8.結合語文、科技與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

    9.培養探索語文的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

    10.運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二)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

    1.養成尊重生命的觀念,豐富全人健康的生活。

    2.充實促進健康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3.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升體適能。

    4.培養增進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5.培養營造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6.培養擬定健康與體育策略及實踐的能力。

    7.培養運用健康與體育的資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三)數學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

    能初步掌握數、量、形的概念,其重點在自然數及其運算、長度與簡單圖形之認識。

    (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

    1.促進自我發展:探索自我潛能與發展自我價值,增進自我管理知能與強化自律負

    責,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進而體會生命的價值。

    2.落實生活經營:實踐個人生活所需的技能並做有效管理,覺察生活中的變化以創

    新適應,探究、運用與開發各項資源。

    3.實踐社會參與:善用人際溝通技巧參與各項團體活動,服務社會並關懷人群,尊

    重不同族群並積極參與多元文化。

    4.保護自我與環境:辨識生活中的危險情境以解決問題,增進野外生活技能並與大

    自然和諧相處,保護或改善環境以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 17

    (五)生活課程的課程目標

    1.培養探索生活的興趣與熱忱,並具備主動學習的態度。

    2.學習探究生活的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3.覺知生活中人、我、物的特性,並瞭解彼此間的關係與其變化現象。

    4.察覺生活中存在多元文化與各種美的形式,並養成欣賞的習慣。

    5.察覺自己生活在各種相互依存的網絡中,能尊重並關懷他人與環境。

    綜上所述,幼兒園與國小因屬不同的教育階段,其教育目標及各領域的課程目標也

    因而有所差異。兩階段的課程皆區分數個領域,雖然只有語文領域名稱相同,不過彼此

    能互相對應,幼兒園的健康、遊戲或是身體動作,即相當於國小的健康與體育領域;幼

    兒園的音樂、常識、工作或是社會、美感,即相當於國小的生活課程;幼兒園的情緒,

    即相當於國小的綜合活動;幼兒園的認知,即相當於國小的數學。但是,幼兒園強調以

    統整課程,規劃動態的學習情境,讓幼兒在遊戲中達成領域目標,國小強調深入的分科

    教學,希望學生能有系統、按一定進度達成領域目標。幼兒園的學習活動與國小的學習

    活動差別很大,幼兒必須去適應當中的轉變。

    貮、幼兒園與國小的學習型態

    幼兒園與國小是不同的教育階段,除了教育目標不同之外,學習內容、學習環境、

    學習方式……等各方面都有一些落差。盧美貴(2005)依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班級組

    織、情境佈置及其他方面來分析幼小兩階段的不同;孫扶志(2004)認為教學方式、班

    級經營、常規管理、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規劃與情境佈置、親師溝通方式等七項

    類型的差異問題,是造成許多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主因。以下分別說明幼兒園與國小的

    學習型態,包括班級組織、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量方式、情境佈置、常規管理、親

    師溝通與其他等方面,比較二者的差異(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孫扶志,2004;盧美

    貴,2005;江惠珍,2009)。

    一、幼兒園的學習型態

    (一)班級組織

    幼稚園目前(2011 年)每班幼兒 30 人,教師 2 人。

  • 18

    (二)課程內容

    幼稚園將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常識等六大領域統整成單元或主題學習,

    沒有固定教科書,以教師自編教材為主,坊間教材僅供參考,課程設計以幼兒為主體,

    設計成遊戲的型態。教材編選考慮幼兒需要及個別差異、時令及社會需要、幼稚園環境

    及設備。以幼兒的學習經驗為基礎,逐漸擴大其範圍,以提高幼兒學習興趣,並切合實

    際的生活情境,依幼兒需要、興趣轉移而彈性編列。有些園所會依家長要求加入英語、

    電腦及各種才藝班的課程。

    (三)教學方法

    幼稚園適用的教學方法有蒙特梭利教學法、主題教學法、華德福教學法……,惟任

    何一種方法,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教師針對目標、幼兒能力和教學資源條件等,採取適

    當的教學方法。有多樣化的動靜活動安排,學習材料或學用品由園所準備,上下課時間

    有彈性。

    (四)評量方式

    教學評量的方法有、觀察、紀錄、口述、表演、操作、作品等;其評量內容依課程

    性質而定。以生活教育為主,強調認知、情意、技能等發展歷程性的觀察評量。沒有紙

    筆測驗,也沒有硬性規定作業,有很大的彈性與自主空間。

    (五)情境佈置

    幼稚園無論採團體教學、小組活動、學習區或主題教學,都會提供很多教具及學習

    材料供幼兒操作。有可操作的角落或學習區,配合單元更換情境,呈現圖書讓幼兒自由

    取閱,張貼幼兒作品,桌椅佈置時常變化。

    (六)常規管理

    給予幼兒較大的自由,小聲講話、走動是被允許的,上課較自由、活潑。

    (七)親師溝通

    大多在接送時間聯繫幼兒狀況,輔以聯絡簿、電話聯繫。

    (八)其他方面

    幼稚園有點心,私立幼稚園有娃娃車,上學時間通常在早上 8 點到 9 點之間。廁所

    鄰近活動室,大多為坐式馬桶,門牆不高,備有衛生紙。

  • 19

    二、國小的學習型態

    (一)班級組織

    國小一年級目前(2011 年)每班幼兒 29 人,教師編制 1.5 人。

    (二)課程內容

    國小一年級的課程包括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綜合活動、生活五大領域,另外

    還有導師時間與彈性時間,學校應依規定的比例計算各學習領域之節數。在符合領域學

    習節數之原則下,學校得彈性調整學習領域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主題統整式之教

    學。多數學校採分科教學,教師就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科書,評選使用坊間教材。書寫

    的功課很多,早自習也有抄寫活動。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有啟發教學法、發表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教師根據課程需要,採取

    適當的教學方法。採用不同版本教科書,有一定的教學進度,以靜態學習居多,搭配部

    分動態學習活動。按課表上課,一節 40 分鐘,幼兒必須自備學用品。

    (四)評量方式

    以總結性認知紙筆測驗為主,輔以多元評量方式,會將成績報告通知家長。

    (五)情境佈置

    桌椅排列以分排為主,輔以分組,設置學習角,擺放圖書及益智玩具、教具。生活

    公約與標語隨處可見,學生園地則搭配單元主題更換學生作品。

    (六)常規管理

    上課不能隨意講話、走動、吃東西、玩玩具。作息分明,有較嚴格的紀律與管理要

    求。

    (七)親師溝通

    以聯絡簿溝通為主,輔以電話聯繫。

    (八)其他方面

    國小沒有點心,上學時間通常在早上 8 點以前。廁所離教室較遠,大多為蹲式馬桶,

    門需上鎖,須自備衛生紙。

  • 20

    三、幼兒園與國小的學習型態之差異

    綜上所述,幼兒升上國小後,學習型態與幼兒園不同,造成許多幼小銜接的問題,

    茲將幼兒園與國小的學習型態整理如表 2-1-1,並將二階段的差異,歸納為下列三點來說

    明:

    (一)學習方面的差異

    升上國小後,五個學習領域的內容劃分得很清楚,部分的課程會固定由科任教師來

    教,每個學習領域都會有教科書,有一定的學習內容,要經常寫國語文及數學的作業,

    還會有正式的紙筆測驗;每節上課 40 分鐘,必須規規矩矩坐在椅子上,下課時間通常

    是 10 分鐘,學生可以自由活動,沒有點心時間。而在幼兒園則同時會有二個教師輪流

    擔任主要教學者,課程可以是自編,也可以參考坊間教材,沒有教科書的進度壓力,幼

    兒在遊戲中學習,不需寫作業也沒有所謂的考試,不需長時間乖乖坐在位子上,學習時

    間彈性,大部分沒有固定的下課時間,通常上、下午會有一次點心時間。

    (二)環境方面的差異

    在國小裡,頂多只在學習角擺放一些圖書和少許的教具或益智玩具,不再像幼兒園

    的學習區有豐富的學習材料;教室裡的佈置也不像幼兒園那麼多采多姿,一切以簡單、

    方便使用為考量;廁所不一定緊鄰教室,且多為蹲式廁所,如廁時必須自己攜帶衛生紙,

    老師不會跟著去。即使是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其活動空間會有一定的區隔,但國小的校

    園較廣闊,遊戲器材必須與其他年級共用,不是專門為國小一年級的學生設計。

    (三)親師溝通方面的差異

    上了國小後,早上大約在 7:30 左右要自己進到教室,通常家長只送到校門口,所

    以少有機會和老師面對面溝通,大部分藉由聯絡簿或電話聯繫,且溝通內容以課業學習

    方面居多。幼兒園時,多數幼兒在 8 點過後才由家長送到教室,少數幼兒可能會做娃娃

    車到校,家長都有機會和老師當面談一下幼兒狀況,談話內容多半是生活瑣事。

  • 21

    表 2-1-1

    幼兒園與國小學習型態之比較

    項目 幼兒園 國小一年級

    班級組織 每班師生比為2:30 每班師生比為1.5:29

    課程內容 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常

    識等六大領域。(98 新課綱—身體動

    作、語文、認知、社會、情緒、美感)

    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綜合活動、

    生活五大領域清楚劃分,另有導師時間

    與彈性時間。

    教學方法 以教師自編教材為主,採大單元或主

    題式統整課程,有多樣化的動靜活動

    安排。

    採用不同版本教科書,有一定的教學進

    度,以靜態學習居多,搭配部分動態學

    習活動。

    評量方式 沒有硬性規定的作業,以生活教育為

    主,採觀察評量,沒有紙筆測驗。

    平時有很多紙筆作業,採總結性認知紙

    筆測驗,輔以多元評量方式。

    情境佈置 有可操作的角落或學習區,桌椅佈置

    時常變化。配合單元更換情境,學習

    區有幼兒可以自由操作的教具及學習

    材料,幼兒作品豐富。

    桌椅排列以分排為主,輔以分組,設置

    學習角,擺放圖書及益智玩具、教具。

    偏重以生活公約、榮譽欄,學生園地則

    搭配單元主題更換學生作品。

    常規管理 給予幼兒較大的自由,小聲講話、走

    動是被允許的。較自由、活潑,時間

    壓力較小。

    上課不能隨意講話、走動、吃東西、玩

    玩具。統一學習以求效率,強調自律安

    靜、作息分明。

    親師溝通 大多在接送時間聯繫幼兒狀況,輔以

    聯絡簿、電話聯繫。

    以聯絡簿溝通為主,輔以電話聯繫。

    其他 上學時間在早上8點到9點之間,視活

    動內容彈性調整學習時間。大多為坐

    式馬桶,門牆不高,備有衛生紙。上

    午、下午各提供一次點心。

    上學時間在早上8點以前。一節課40分

    鐘,下課10分鐘。大多為蹲式馬桶,門

    需上鎖,須自備衛生紙。沒有提供點心。

    資料來源:修改自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頁 4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 22

    第二節 幼小銜接的理論

    本節先說明幼小銜接的意義,再從家庭生命週期理論、生態系統觀點、幼兒身心發

    展等方面探討幼小銜接。

    壹、幼小銜接的意義

    蔡春美(1998)認為幼小銜接應該依照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協助幼兒順利從一個

    教育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教育階段,也就是從幼稚園階段到國小階段,銜接得順理成章。

    王為國(2005)分析指出,幼小銜接乃是幼兒從幼兒園階段轉變到國小階段進行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應透過教育環境的規劃與設計,配合幼兒成長發展的

    需求,使幼兒仍能感受到一貫的學習與期待。孫扶志(2004)則認為幼小銜接即在做好

    幼兒進入國小之準備,為協助其順利從學前教育階段進入國小教育階段,包含所有幼兒

    年齡特徵之身心條件上的成熟、經驗、生活自主與學習能力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準備,並

    要兼顧每位幼兒的差異特質,介入適當的銜接策略與課程設計,以減少小一新生在生活

    與學習適應上的問題。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乃指家庭、學校、社區針對幼兒園與國小五歲到六歲幼兒,

    協助其身心發展,以提高幼兒學校生活適應為目標,進行有意圖、有計畫的「幼小銜接」

    活動。

    貳、從家庭生命週期理論探討幼小銜接

    Duvall 以家庭中長子女的生長過程及教育階段作為分類的基礎,將家庭生命週期劃

    分為八個時期:一、夫妻時期,尚無子女;二、嬰幼兒階段,長子女出生到二歲半;三、

    學齡前階段,長子女二歲半到六歲;四、國小學齡兒童,長子女六歲到十三歲;五、國

    中青少年,長子女十三歲到二十歲;六、突飛期,長子女離家到最小的孩子離家;七、

    空巢期,最小的孩子離家到退休;八、老年家庭,退休到死亡。Duvall 認為家庭有一個

    以上的孩子時,長子女帶領家庭進入一個嶄新又陌生的階段,家庭會隨著長子女成長,

    隨後的孩子的來臨,有一種「重複」的感覺(引自鄭錦霞,2005)。

    本研究的對象是國小一年級幼兒家長,不限定幼兒為長子女,依照 Duvall 的分類方

  • 23

    式,這些家庭目前大部份處在第四階段。因長子女會帶領家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以,

    幼兒是否為長子女,也非常值得探討。

    在家庭的每個生命週期階段都有一些問題待解決,有一些重要工作待完成,社會學

    家稱這些待解決問題或待完成工作為家庭發展任務,若要順利通過家庭生命週期的各階

    段,就要盡力完成各階段所應擔負的責任(高淑貴,1996)。謝秀芬(1989)考量台灣

    的家庭型態與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有學齡兒童期家庭發展任務為:一、幫助兒童適應權

    威的形象及了解家庭外的期待;二、關心學校和家庭間關係的發展;三、提供有關性的

    知識及健康的異性關係的發展;四、良心的發展;五、母親準備重返工作崗位。

    家庭因著長子女進入國小階段,生命週期有了轉變,在這轉變中,父母須自我調適,

    同時協助子女適應學校生活;父母也須調整生活作息,以配合子女的生活作息,共同完

    成家庭的階段性任務(陳思宇,2009)。本研究欲瞭解家長在其子女從幼兒園進入國小

    一年級,家庭跨入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其家庭發展任務也隨之不同,在其子女幼小銜

    接的過程中,家長有什麼因應策略。

    參、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幼小銜接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生態系統模式,主張個體為受環境影響的統合有機體,

    無論是明顯或不明顯的環境因素,都會對個體的成長與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個理論

    將影響個體的社會環境,分成了四層依次層疊的環境系統:微系統(Microsystem),指

    的是與個體最具直接關係的環境,例如家庭、學校、同齡群體;中間系統(Mesosystem),

    指的是由直接環境之間的聯繫構成,例如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係;外系統(Exosystem)

    指的是間接發生影響而個體未密切接觸的外部環境,例如父母的工作場所;大系統

    (Macrosystem),是指最外層的文化背景、傳統、信仰、價值觀對個體的影響。生態系

    統理論有助於了解個體在微系統中與其他因素的互動,也有助於分析個體所處的整體情

    境,對於釐清每一個系統與個體間的互動與關係有很大的幫助(鄭青青、宋明君,2004)。

    因此,應用生態系統理論來探討幼小銜接議題,應能提供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架構。

    從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觀點來看,在幼小銜接階段,學校與家庭這二個微系

    統對幼兒的影響最為直接且密切。在學校方面,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國小,這二個不同的

    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對幼兒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幼兒園教師好好替幼兒準備上國小應有

  • 24

    的基本能力及銜接活動,國小教師好好在教材、教法及情境佈置上做好銜接的準備,那

    麼幼兒一到國小就能更快適應。在家庭方面,蔡春美(1993)及孫扶志(2004)的研究

    指出,要做好幼小銜接使幼兒順利適應國小學習生活,家長擁有正確的觀念是很重要

    的。父母在子女就讀幼兒園階段就要以正確觀念看待幼兒教育,避免過度提早學習造成

    壓力;上國小前要為子女做好心理建設,佈置好學習環境;進入國小後要協助子女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與老師有效的溝通(陳思宇,2009)。余思靜

    (1999)的研究也發現,國小新生的學校適應問題,不只是學校的事,家庭也是國小新

    生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幼小銜接順利與否,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是影

    響幼兒適應國小生活的重要中間系統,孫扶志(2004)建議應多透過親職教育和家長溝

    通幼兒學習方式與自理能力的教養觀念。當來自不同生長經驗、家庭背景的幼兒進入國

    小,家長與教師充分溝通可以瞭解幼兒的適應問題(陳思宇,2009)。

    林瓊玲(2009)以生態系統論觀點探究幼小銜接之現況,發現微系統中幼小銜接之

    各相關人員之理念受彼此間的關係、舊經驗所影響,同時也受到中間系統中幼兒家庭與

    社區型態相互關係牽引著。外系統的師資培育與教育單位的作法不明確,導致微系統中

    幼小相關人員實施幼小銜接時,出現各做各的現象。另外,大系統中,除了社會風氣影

    響著家長的想法,少子化和弱勢家庭增加的現象,也由最外層的大系統,向內影響微系

    統相關人員的理念。

    肆、從幼兒身心發展探討幼小銜接

    國小一年級教師應該了解幼小銜接階段之幼兒身心發展上的特質,並允許孩子依其

    身心發展的情況,調整學習的速度,以發揮潛能,培養自信。以下分別就身體發展、認

    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發展等五方面加以說明之。

    一、身體發展

    身體發展是連續的,並無法明確以年齡加以區分,七歲左右的幼兒對四肢的控制運

    用自如,身體的協調能力已發展得很好,較能安靜坐下來聽講(鄭麗娟,2004)。孫扶

    志(2004)認為讓幼兒參與各種不同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小肌肉的發展成熟,進而在

    握筆寫字方面更能得心應手。因此,教師若要要求國小一年級的新生於上課或其他需要

    安靜的場合安靜下來,只要透過適當的指導,小一新生應能達成教師的期望。

  • 25

    二、認知發展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幼兒園與國小一年級的新生正處於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period,2-7 歲)與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period,7-11 歲)之

    間,在前運思期的直覺階段,孩子能以直覺的方式推理,但只注意物體的外表;到了具

    體運思期,孩子的思考方式比較合乎邏輯,能了解能量不滅的道理,也有逆向思考的能

    力。因此,此時期幼兒在認知發展上的轉變有三項特徵:(一)語文能力從口說語言發

    展到書寫語言;(二)活動形式從遊戲活動轉變到正規學習活動以及間接經驗活動的掌

    握;(三)認知能力從直覺性的思考轉變為具體性思考的階段(游自達,1996)。

    另外,國小一年級的幼兒在注意力的發展,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分心,不適

    合長時間又缺乏變化的課程與教學,也不適合同時學習過多的活動與事物(孫扶志,

    2004)。

    所以,瞭解國小一年級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教師在安排幼兒課業學習時,更能依此

    階段幼兒的特性來規劃。為因應學前教育階段銜接到國小教育階段,教師可融入幼兒園

    時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提供實物教具給幼兒操作,指定適量的紙筆書寫的作業;以孩子

    既有的經驗與好奇探索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進行動靜交錯的教

    學方式,以吸引學童的注意力。

    三、語言發展

    要成為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幼兒必須能控制四個要點:(一)語素—語言的聲音;

    (二)語義—字義的理解;(三)語法—句子形成的規則;(四)語用—語言在不同狀

    況中特定的用法。語言發展,在幼兒時期是以驚人的速度來進展的。

    國小階段幼兒察覺聆聽者是否理解的敏銳度增加,能依聆聽者的理解程度修正對

    話,以澄清對話內容,比學前階段的字彙更細緻,溝通對話更有技巧(白玉玲、王雅貞,

    2006)。幼兒在學習語言時即發展了思考與推理的能力及技巧,語言使得幼兒能夠將所

    獲得的訊息轉換成為抽象的形式,以致於他們能夠將訊息組織成為概念或基模並儲存起

    來,以供往後各種不同情況來使用(孫扶志,2004)。因此,教師可提供幼兒參與語言

    學習的機會,經常與幼兒討論、對談,以發展幼兒的說話技巧。

  • 26

    四、社會發展

    Freud 認為童年社會性發展最重要的時間是五、六歲時,幼兒對於「競爭」行為已

    有輸贏之概念,進入國小後,性別角色區辨的社會行為,便會極為明顯;七、八歲後兒

    童友誼形式漸變,形成許多結構性較強的小團體,並產生歸屬感(H.Gleitman著,洪蘭

    譯,1995)。

    在道德發展的層次上,5-8 歲亦即Piaget「他律期」(heteronomous morality)階段,

    或為Kohlberg「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階段,具有避罰服從及相對功利

    性導向,對於行為的對與錯,是以行為後果而非行為動機來作為判斷依據的。

    因此,在訓練國小一年級新生的生活常規,要有適度的他律權威及因勢利導,藉由

    約束與獎賞,多給幼兒鼓勵與讚賞的社會性增強,有助於建立學童的自信與自律(孫扶

    志,2004)。

    五、情緒發展

    幼兒的情緒發展是受到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經由外顯行為、生理反應和感情而呈

    現出來。五至六歲孩子已學會用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其情感,並將過去的情緒經

    驗與語言相連接;六歲孩子情緒變化很大,因此他得開始學習自我的情緒控制;七、八

    歲的孩子受學校環境影響,具同理心、敏感但卻無法接受批評,當被人取笑時,會有被

    排擠與拒絕之負面感受。幼小階段的孩子在情緒發展上,正處於敏感的情緒辨別期與學

    習自我控制的情緒統合期,教師需考量個別差異,幫助孩子學習穩定的情緒表達(孫扶

    志,2004)。

    綜上所述,幼兒在身體、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等發展,有其階段性,亦有其連

    續性,從幼兒園畢業到進入國小,只有一、二個月的時間,幼兒的發展是無法在這麼短

    的時間內,突然進入截然不同的階段。若以五歲學前教育到六歲國小教育,差異懸殊的

    教學型態加以分割為兩個不同階段,將使孩子突然因學習情境的巨變而不知所措,甚而

    產生學習適應不良與排斥上學的困擾(林朝鳳,1992)。因此,國小一年級教師應該了

    解幼兒發展在幼小銜接的意義,以幼兒發展為依據,建立適當的幼小銜接機制,營造一

    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活動選擇,允許孩子依其身心發展的狀

    況,調整學習的速度,協助幼兒順利度過銜接階段,對日後學習更有自信與興趣。

  • 27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1997)整理出幼兒發展與學習的原則,非常值得參考,摘要如下:

    (一)幼兒各發展領域之間(身體、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的成長是息息相關的,

    不同領域的發展會互相影響。早期經驗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而越

    明顯,某些領域的發展與學習是有關鍵期的。所有的能力、技巧及知識的發展都

    必須以現有的發展為基礎,一步步累積而成。

    (二)幼兒的發展速率因人而異,且每個孩子本身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也有所不同。

    幼兒的發展會越來越複雜化、系統化與內在化。在能力有新的進展時,幼兒如果

    能有許多重複演練的機會,並成功挑戰能力極限時,他的成長就會更上層樓。

    (三)遊戲是幼兒發展社會、情緒及認知能力的重要工具,也能反映其發展狀況。他們

    直接從物理、社會經驗及文化傳承的知識中,建構他們對周邊世界的瞭解。處於

    安全及受重視的群體環境中,幼兒才能獲得最佳的發展與學習。

  • 28

    第三節 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

    本節先說明適應的意義、學校適應的意涵,接著探討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最後就

    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相關研究說明之。

    壹、適應的意義

    適應(adaptation)一詞起源於生物學,Darwin於1859年在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

    中提到,生物為了自身的生存,適度的改變自己,以期與客觀的環境相配合,稱為適應。

    從此以後,「適應」一詞便廣為人們使用。

    Piaget於1950年從生物學的觀點提出適應的概念,他認為適應是改變個體的基本行為

    模式,以適合環境要求的歷程。適應的方式有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個體將新經驗納入舊經驗的結構中,並統整為新的經驗結構,這樣的歷程即為同化;個

    體改變自己原有的經驗結構以迎合所處的環境則為調適;當同化與調適作用達到平衡狀

    態時就是適應(引自吳新華,1996)。

    張春興(1991)指出適應包括主動與被動的因應行為,個體一方面改變自己內在的

    心理狀態,一方面改變外在環境,以維持與環境和諧的交互作用。洪冬桂(1986)認為

    適應是個人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關係,個體為滿足各方面的需求,適當的面對問題、解

    決困難,做一連串有意義、有系統的行為表現歷程。吳新華(1996)指出適應不單是指

    個人對於其所處的物理環境而言,還應包括對人的關係,以及心理的情緒,都處在一種

    良好的狀態。

    綜上所述,得知適應是個體和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其結果是欲建立個體和環境間的

    美滿和諧之關係。一個適應良好的個體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且能利用過去經

    驗,幫助自己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中表現出符合其標準或價值的行

    為,並對社會環境有所掌控,維持和諧的關係(許瑞蘭,2002)。

    貮、學校適應的意涵

    幼兒自入學後,其生活環境從家庭延伸至學校,互動的對象也由家族成員擴展到學

    校裡的老師及同學。學校裡充滿學習的機會,但對於置身其中的幼兒來說,這些學習機

  • 29

    會隨時都有可能變成發展上的危機,主要關鍵在於幼兒在學校環境中的適應情形。學校

    適應是指個體在學校的環境中,能安適的生活、有效的學習,並與老師及同學有良好互

    動,建立和諧的關係(吳新華,1996)。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小銜接中的適應問題,著

    重於剛進入國小一年級的新生在學校的適應,從其在學校的環境中,能否安適的生活、

    有效的學習、與老師及同學良好的互動,了解其學校適應狀況。

    學校適應的內涵是多元的,不同的研究中對學校適應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吳新華

    (1996)認為學校適應有三項指標: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班級適應。幼兒要在學校能

    安適的生活,就必須覺知學校環境並了解學校環境的限制,對此做適當的調適。幼兒到

    學校主要的任務就是透過學習促進其身心發展,學習意願、學習習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