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4
2017年第5期 No .5.2017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总第179期 Sum No . 179 D01:10.14096/j . cnki. cn34-1044/c .2017.05.08 □ 修 辞 学 论 坛 主 持 人 :高群教授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 136000) :福 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水”“火”以 及 “路”等典型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圣经》类型 意象的使用,出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救赎的紧迫,从而在宏观艺术叙事上实现了与隐喻罪恶和衰败的“阿 特柔斯房屋的倒塌”主题的完美呼应。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小说;圣经类型意象;象征;隐喻 中图分类号:17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4-4310 (2017) 05-0042-04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 M. H. Abrams) 《文学术语汇编》C4 G 7 cwsa? yo / ZjYera ?7 7 fe / ms ) 一书中将“意象”的内涵总结为三个主导方面:其 一,指向诗歌或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所有可感事物和 特性,包括通过直接描写、间接隐喻以及借助明喻 或暗喻的喻体表达出来的;其二,指向对生动而细 致的可视事物与景象的具体描绘;其三,指向比喻 修辞中的明喻和暗喻的喻体[1]。在此三种含义中, 第一种相对来说过于宽泛,本文拟采用后两种来论 述分析福克纳小说中涉及救赎主题的具有文化价 值 的 《圣经》类型意象,以窥探其小说象征中的人 性拯救隐喻。 一 、水 :从 “恶魔意 象 ”到 “神 启 意 象 ” 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 曾明确提出伟大而浩瀚的《圣经》“是由一系 列 反 复 出 现 的 意 象 组 成 的 统 一 体 ”[2]。利 兰 •莱 肯 (Leland Ryken)也有同样结论:“《圣经》普遍性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重复使用主要意象。” [3]他还 就 《圣经》意象原型进行了详尽分类,将其归结为 理想经验型原型 the archetypes of ideal experience) 和非理想经验型原型 the archetypes of unideal experience)两大类。他认为两大类下又可成若干小 类,包括超自然界意象、自然界意象、地上景色意 象、植物意象、水的意象、动物的意象、声音意象、 方向性意象、人际关系类意象、服饰意象、食品意 象、建筑物意象、人体意象和无生物界意象等。而 在众多类型的《圣经》意象中,利兰•莱肯认为水 是出现最早、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既 是 典 型 的 理 想 经 验 型 意 象 ,也 是 典 型 的 非 理 想 经 验 型 意 象 。作 为 理 想 经 验 型 意 象 它 主 要 包 括 河 流 或 溪 收稿日期: 2017-04-23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15 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圣经之维美国南方文学经典的文化诗学阐释"(15YJC752033 ) ; 吉林师范 大学 2016 年青年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经典的文化记忆书写”jscxjj 2016-29 )。 作者简介 :王钢(1978-),男,辽宁较山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42-

Transcript of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Page 1: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一般分为注水洗礼和浸 礼两种。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以

2017年第 5 期

No.5.2017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总 第 179期

Sum No. 179

D01: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5.08

□修辞学论坛主持人:高群教授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王 钢

(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吉 林 四 平 136000)

摘 要 :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水” “火”以 及 “路”等典型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圣经》类型

意象的使用,出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救赎的紧迫,从而在宏观艺术叙事上实现了与隐喻罪恶和衰败的“阿

特柔斯房屋的倒塌”主题的完美呼应。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小说;圣经类型意象;象征;隐喻

中图分类号:17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 (2017) 05-0042-04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在 《文学术语汇编》C4 G7cwsa?yo/ ZjYera?7 7fe/m s) 一书中将“意象”的内涵总结为三个主导方面:其

一,指向诗歌或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所有可感事物和

特性,包括通过直接描写、间接隐喻以及借助明喻

或暗喻的喻体表达出来的;其二,指向对生动而细 致的可视事物与景象的具体描绘;其三,指向比喻

修辞中的明喻和暗喻的喻体[1]。在此三种含义中,

第一种相对来说过于宽泛,本文拟采用后两种来论

述分析福克纳小说中涉及救赎主题的具有文化价

值 的 《圣经》类型意象,以窥探其小说象征中的人

性拯救隐喻。

一、水:从 “恶魔意象”到 “神启意象”

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 ( Northrop Frye) 曾明确提出伟大而浩瀚的《圣经》“是由一系

列反复出现的意象组成的统一体” [2]。利兰•莱肯

(Leland Ryken) 也有同样结论:“《圣经》普遍性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重复使用主要意象。” [3]他还

就 《圣经》意象原型进行了详尽分类,将其归结为

理想经验型原型 ( the archetypes of ideal experience) 和 非 理 想 经 验 型 原 型 ( the archetypes of unideal experience) 两大类。他认为两大类下又可成若干小

类,包括超自然界意象、自然界意象、地上景色意

象、植物意象、水的意象、动物的意象、声音意象、

方向性意象、人际关系类意象、服饰意象、食品意

象、建筑物意象、人体意象和无生物界意象等。而

在众多类型的《圣经》意象中,利兰•莱肯认为水

是出现最早、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既

是典型的理想经验型意象,也是典型的非理想经验

型意象。作为理想经验型意象它主要包括河流或溪

收稿日期:2017-04-23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15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圣经之维:美国南方文学经典的文化诗学阐释" (15YJC752033 ) ;吉林师范

大学 2016年青年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经典的文化记忆书写”(j s c x j j 2016-29 )。

作者简介:王 钢 (19 7 8 - ),男,辽宁较山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42-

Page 2: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一般分为注水洗礼和浸 礼两种。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以

7jC、泉水或者喷泉、骤雨、露水、流动的水或者池塘

的水以及用于清洗的水等基本形态;而作为非理想经

验型意象它主要包括大海以及海中之物、死水的池塘

等形态[3]lf"18。利兰•莱肯对水的意象的分类与描述

揭示了其宗教文化意蕴的双重性:水既是“生命之

源 ”的 “神启意象”,也是愤怒的上帝惩罚世间罪

恶、净化世界和人的灵魂的介于“神启意象”与 “恶

魔意象”之间的自然形态。

《圣经》开篇便描述“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 1:2), “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创 1:20),

可见水的重要性。而在伊甸园场景中,水再一次被

提到:“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

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

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

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

实全地的。第三条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亚述的

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创 2:10-14)这

些水的意象的描述意在充分表明其是“生命之源”,

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接下来的“诺亚方

舟”则显示出了水的第二层含义,即 “洪水”是愤

怒的上帝惩罚罪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消除、荡

涤罪恶后净化世界和人的心灵的标志性自然现象。

正因为此,弗莱从“诺亚方舟”的故事中看出了《圣

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水中救赎”:“不管怎么

说,从水中救赎的主题是从一系列故事中产生的,

其中包括诺亚方舟,以色列人穿越红海,还有洗礼

的象征,受洗的人被分成两半,道德的一半象征性

地浸没,不道德的一半逃离。” [_ 对 此 ,《出埃及

记》描述道:“要使亚伦和他儿子到会幕门口来,

用水洗身。”(出 40:12) “把洗濯盆安在会幕和坛的

中间,盆中盛水,以便洗濯。”(出 40:30)甚至安

排摩西的名字本身就是水中救赎的意思:“孩子渐

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作了她的儿

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

水里拉出来’。”(出 2:10)水的这种赋予和净化生

命、实现救赎的文化意蕴在《新约》中也表现得十

分突出,甚至获得了强化。如 《马太福音》中以耶

稣基督受洗的情节来暗示和说明耶稣使命的重大;

《约翰福音》中耶稣将自己比喻为“生命的粮”,

并 说 “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

渴”(约 6:35)。

对 应 《圣经》意象系统,水也是福克纳小说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双重文化意象。在 《喧哗与骚动》

等小说中水充当了纯化人性的重要象征媒介,而在

《我弥留之际》和 《野棕榈》等小说中水又以“洪

水”的形态隐喻考验与救赎的必要性。

弗莱德里克• R. 卡 尔 ( Frederick R. Karl) 认

为 贯 穿 《喧哗与骚动》始终的水的意象图解了偏执

和死亡,这很可能是福克纳得益于乔伊斯 ( James Joyce)的启示,尤其是受到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 4 Por/raZ/ q/■沩e drfc丨 os a 的影响 w 。

不可否认《喧哗与骚动》确 与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之间存在承袭与影响关系,但就水的意象本身来

看,毫无疑问它更得益于《圣经》意象文化体系。

在 《喧哗与骚动》中,涉及水的意象情节主要包括

以下四个:凯蒂外出与男孩约会用水冲洗身体后方

才制止班吉的号哭;班 吉 1 4 岁那年凯蒂失去童贞

后在洗澡间洁净身体;昆丁在雨夜与凯蒂长谈试图

让她放弃与达尔顿的交往;昆丁在绝望中投河自杀

而亡。这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情节都具有高度的隐喻

性,它们与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密切相连。“洗礼”

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一般分为注水洗礼和浸

礼两种。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以

赦免入教者的原罪与本罪,并同时赋予“恩宠”与

“印号”,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5]。因此,洗

礼具有赎罪和经拯救后复活、获得新生的宗教文化

含义。《喧哗与骚动》中以洗礼之水为文化载体的

情节向读者强烈暗示康普生家族成员获得新生已

迫在眉睫。凯蒂的堕落与水的意象出现之间的紧密

联系充分表明福克纳在“罪恶-救赎”二元对立象

征中思考人的现实处境与未来的创作目的。而昆丁

不堪忍受现实最终投河则更具深层次意义。它标志

着以昆丁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彻底覆灭,也再一次

说明现实美国南方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唯有以永

恒的死亡为代价方能化解。在此意义上,昆丁投水

而死是获得另外一种形式的新生的隐喻表达。

与 《喧哗与骚动》中洗礼之水有所不同,《我

弥留之际》和 《野棕榈》中水的意象呈现形态主要是

洪水。“洪水本身既可以从神愤怒和报复的意象意义

上看成是恶魔意象,也可以看成是拯救意象。” [2]147

在福克纳的这两部小说中,洪水更偏向于拯救意

象,且多少都有些暗合“诺亚方舟”故事的意味。

《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仑一家人在大洪水中用棺木

护送女主人艾迪的尸体。棺木本身会使人联想到方

舟或约柜之类的宗教事物,而棺木在一百码宽的河

水中一上一下、漂浮不定的情形仿佛就是方舟于上

帝大洪水中形象画面的再现。而最终战胜洪水,排

除前进的障碍,本德仑一家人的自我救赎和超越方

得以达成。《野棕榈》中 《老人河》部分对洪水的

描写,既使读者感受到世界末日的可怕与恐惧,也

传达了深刻的“拯救-再生”主题。高个子囚犯在

密西西比河中驾驶的小船就是“诺亚方舟”的微缩,

-43-

Page 3: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一般分为注水洗礼和浸 礼两种。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以

女人躲过洪水,并顺利产下婴儿,无疑象征着再生

与希望。

二、火:从死亡毁灭到生命启示

《圣经》中与水相对应的另一重要自然意象便

是 火 。法 国 哲 学 家 加 斯 东 • 巴 什 拉 ( Gaston Bachelard) 认为火 既 “标志着罪与恶”,同时也可

以 “使一切变得纯洁”,因为它具备“摧毁物质的

不纯性”的功能[6]。《圣经》中火的意象基本体现了

这两个层次的意义。首先,火及其象征色—— 红色

代表罪恶、淫欲、凶险,是上帝表达愤怒、惩戒罪

恶的重要工具,是上帝威严的反映,此种火是“死

亡与毁灭之火”。上 帝 降 “硫磺与火”于所多玛和

蛾摩拉两座城市是这方面象征意义的典型。与所多

玛和蛾摩拉的毁灭相类似的火的意象还有上帝惩

罚言语抱怨的以色列人(民 11:1)及火中传十诫(出

19:18)等。其次,与惩罚之火相对立的是在《出埃

及记》等篇章中出现的“生命之火”:“耶和华的使

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

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 3:2)这里的火

只有光与热,而没有痛苦和毁灭。在弗莱看来,依

据 《圣经》隐喻原则,可以将各类的“启示存在”

都看作是“在生命之火中燃烧” [2]162,这样火的启

示生命与救赎存在意义便具有了广泛性。

温暖的炉火和毁灭性的大火是福克纳小说中

最突出的火的意象。在 《喧哗与骚动》中,炉火象

征净化和温暖,是班吉最喜欢的四种事物之一。班

吉虽是白痴,但却有着超越常人的感知力。小说中

写他虽然不知道靠近炉火会把手烤痛,但他能充分

感觉到炉火的温暖。小说以炉火为中心意象,充分

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温暖与光明,其中凯蒂构成班

吉精神的寄托和快乐的源泉;迪尔西则教导班吉恢

复了往昔的平静,并使他在虔诚的宗教布道仪式中

获得了心灵的净化。与 《喧哗与骚动》中温暖的炉

火相比,《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和 《押沙龙,

押沙龙!》中的大火则是磨难或罪恶的象征。大火

是本德仑一家继洪水后迎来的新考验,小说中这样

描写:“下一分钟棺材直立着,火星落在它上面溅

了开来,好像这样的碰撞又引发出更多的火星。接

着棺材朝前倾斜,速度一点点加快,露出了朱厄尔,

火星同样像雨点似的落在他的身上,也迸溅出更多

的火星,因此他看上去就像围裹在薄薄的一层火云

里。”[7]火在这里充当了检验人性的标尺和消除家庭

成员分歧的助推剂,其拯救意味可想而知。《八月

之光》和 《押沙龙,押沙龙!》则集中描写了大火

焚毁房屋的情景。前者是乔•克里斯默斯杀人后纵

火烧毁房屋,使一座老宅子在种族主义的愤怒中化

为灰烬,成就了一次“罗马式节日盛会”;后者是

小说结尾处萨德本辛苦建立的“百里地”在一场熊

熊大火中轰然倒塌,化为碎石瓦砾,只剩下一堆灰

悔和四根空荡荡的烟囱。这两个场景中火的意象显

然象征着惩罚罪恶的力量,是毁灭与死亡之火。《八

月之光》中的大火形象地表明了由于人的褊狭导致

的种族主义的覆灭;《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大火

则印证了善恶有报的循环伦理。但福克纳也从另一

角度引发读者对于惩罚与人的希望之间关系的辩

证思考,在此意义上,这两部小说中的大火又兼有

净化重生之意,属于典型的惩罚与拯救相结合的二

元意象。

三、路:从 “人生之路”到 “信仰之路”

除了水和火,路是福克纳小说中又一经常使用

的意象。伴随着频繁出现的旅行和迁徙主题,《圣

经》中路的意象通常指“人生之路”。其次,路隐

喻 “上帝之道”。圣经学者大卫•罗斯 ( David M.

Rhoads) 明确指出“在路上”不 仅 “意味着是一种

物质性的移动”,而 且 还 “喻指朝向上帝制定的目

标前行” [8]。最后,路还是信仰的标志。信仰之路

是 由 “领路”与 “跟随”的模式呈现出来,如耶稣

所宣称的那样:“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

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6)从 “人

生之路”到 “信仰之路”就其本质而言无非是《圣

经》救赎思想的强化,如弗莱所评述:“另一个与

都市密切相关的主要意象是公路和道路相联系的

意象。公路与道路是帝国的骨架。这类意象所预示

的是赎罪的道路或途径,它们在基督教的意象中占

有主要地位。” [2]16°

《我弥留之际》和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使用

路的意象最明显的两部小说,前者集中描述伴随考

验的送葬之路,后者则描述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之

路。《我弥留之际》开头便描写了安斯关于路与人

生的思索:“上帝造路就是让人走动的:不然干吗

他让路平躺在地面上呢。当他造一直在动的东西的

时候,他就把它们造成平躺的,就像路啦,马啦,

大车啦,都是这样,可是当他造呆着不动的东西时,

他就让它们成为竖直的,树啦,人啦,就是这样的。

因此他是从来也没有打算让人住在路边的,因为,

到底是哪样东西先来到这里呢,我说,是路呢还是

房子呢?你几时听说过他把一条路放在一幢房子

边上的呢?” [7]35_36有评论者认为这段描写说明路

在小说中暗示出了人性的自私自利和本德仑家庭

沟通的困难,甚至是一种交流的中断,因为正是本

德仑一家人各自的人生之路阻隔了送葬之旅的进

程与统一性。然而至小说结尾处,经历洪水和大火

-44-

Page 4: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 · 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一般分为注水洗礼和浸 礼两种。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以

考验的一家人汇聚在一起,充分显现了这个家庭历

经磨难后的“新希望”,因此,路的意象在《我弥

留之际》中更多的是人性复活的标志与象征。《八

月之光》中也存在着一条类似《我弥留之际》的拯

救之路,只不过是以对比的方式反衬出来的。小说

开头就是路的意象:“莉娜坐在路旁,望着马车朝

她爬上山来,暗自在想:‘我从亚拉巴马州到了这

儿,真够远的。我一路上都是走着来的。好远的一

路啊’。”[9]紧接着福克纳再一次使用路的意象,明

确揭示出莉娜所选择的人生之路究竟什么样子:

“在她身后延伸的通道,漫长单调,平静而又一成

不变,她总是在前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日复

一日;她坐过一辆又一辆一模一样的、没有个性特

色的、慢吞吞的马车,车轮都吱嘎作响,马耳朵都软

耷耷的,像是化身为神的无穷无尽的马车行列,仿佛

是那古瓷上的绘画,老在前进却没有移动。”[9]7-8福

克纳以英国诗人济慈 ( John Keats) 的名篇《希腊古

瓷颂 》 ( Ode on a Grecian Urn) 为参照,表现出一

种恬静而优雅的意境,暗示莉娜的生活道路在本质

上是一种静态的延伸。与莉娜坚定而虔敬的生活之

路截然相反,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所选择的却是

充满仇恨和惩罚的罪恶之路。小说中写道乔在离开

养父麦克伊琴家后,四处流浪,踏 上 了 “一条长达

十五年的人生路途” [9]168,而在这十五年中他始终

感觉到的不是温暖和安宁,只有仇恨、失望和屈辱,

“任何城镇都不是他的家园,没有一条街、一堵墙

和一寸土地是他的家” [9]25。通过与莉娜人生道路的

对比,福克纳突出了乔社会畸零人的生存状态,也

强化了一种重要观念:惩戒之路是通向地狱之路,

人在这条路上是没有希望的,真正的拯救之路唯有

莉娜选择的虔敬之路。乔与莉娜同处“在路上”的

状态,但终极归宿却截然相反,一个通向死亡与毁

灭,一个通向幸福与新生,小说救赎主题的深化在

这种差距的张力中得以显现。

结 论

神学家理查德•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曾说:“我们往往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能够创造

意象和利用意象”,且我们还常常“被头脑中的意

象所左右”,因此人是一种“能够借助大量的意象、

暗喻和类比来把握和创造现实的存在”。™人 的 这

种将现实意象化的能力在福克纳小说中表现得尤

其突出,且契合度达到了几近传神的状态,福克纳

借助它出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救赎的紧

迫,从而在宏观艺术叙事上实现了与隐喻罪恶和衰

败的“阿特柔斯房屋的倒塌” (the collapse of Atreus' house) 主题的完美呼应。 * 1

参考文献:

[1] M. H. Abrams. A Glossary o f Literary Terms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99:121.

[2] 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M]. New York: A Harvest Book, 1983:224.

[3] Leland Ryken. Words o f Delight: A Lite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M].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92:26.

[4] Frederick R. Karl. William Faulkner: American Writer [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347.

[5] 基督教小词典:修订版 [M].卓新平,主编.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08: 605.

[6] 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 . 杜小真,顾嘉琛,

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104-105.

[7] William Faulkner. As I Lay Dying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222.

[8] David M. Rhoads, Joanna Dewey and Donald Michie. Mark as 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arrative o f a Gospel [M],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2:64-65.

[9] William Faulkner. Light in August [M]. London: Vintage Books, 2005:1.

[10] H. Richard Niebuhr. The Responsible New York:Harper & Row, 1963:151-161.

Typical Im ages in the Bible: M etaphors on Salvation o f H um anity in Faulkner^Fictional Symbols

WANG G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lin No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Jilin)

Abstract: Through such typical images of cultural value and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Bible as ^ a te r '5, ^fire5' and (tthe road,5

etc., William Faulkner perfectly illu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nd urgency of religious redemption, and realizes a

perfect echo between the theme (tthe collapse of Atreus* house,) with metaphorical evil and decay in macro narrative art.

Key words: William Faulkner; fictions; typical images in the Bible; sjnnbols; metaphors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