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大公司的他 - dzb.whb.cndzb.whb.cn/imgPath/2019-07-13/70713.pdf ·...

1
286 5 1201 2989860038 755 200041 whb@whb.cn :(02122899999 :(02152920001:(02162470350 :(02162894223 30 100167181551 B7 02585430821 182 057187221696 28 23 2 02785619496 / [email protected] wwwhb.cn 2019 7 13 7 ’。” 。” 。” …… ”。 3.2 100 1 ”。 ”, 2013 40 —— —— ……” ”, ” —— 10 2000 ”。 20 100 100 ”, ”。 ”, …… 88 95%98% ”。 :“ 85%。” :“ 。” 90% 90% 40 …… 300 ,“ ”。 ”。 。” 300 。” ”。 0.5 1 。” 。“ 。” ”。 7 50 ,“ 》, ”。 —— 100 !”

Transcript of 掌管大公司的他 - dzb.whb.cndzb.whb.cn/imgPath/2019-07-13/70713.pdf ·...

Page 1: 掌管大公司的他 - dzb.whb.cndzb.whb.cn/imgPath/2019-07-13/70713.pdf · 她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 的旅程。 飞机刚落地, 她惊得张开了 嘴巴: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本报记者 王嘉旖

本报陕西记者站 西安市曲江池南路 286号 5栋 1201室电话(029)89860038

本报地址: 上海市威海路 755号 邮编: 200041 电子信箱:whb@whb.cn

电话总机: (021)22899999 传真: (021)52920001(白天)

发行专线电话: (021)62470350

广告专线电话: (021)62894223

定价每月 30 元 零售 1.00 元

上海报业集团印务中心

本报北京办事处 北京市崇文门东大街 6号 8门 7层 电话(010)67181551

本报江苏办事处 南京市龙蟠路盛世华庭 B7幢 电话(025)85430821

本报浙江记者站 杭州市庆春路 182号 7楼 电话(0571)87221696

本报湖北记者站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8 号23 楼 E2室 电话(027)85619496

主编/朱伟 [email protected]www.whb.cn

2019 年 7 月 13 日 星期六 7社会观察

哈佛毕业的她:

设计出八步法,推动“一小区一方案”

“若非工资快发不出了, 谁愿意做 ‘网红’。”

在向媒体暴露自己 “哈佛毕业”

的身份之前, “圾不可失” 公益组织创始人周春是经过细细思量的。

从美国回沪专注于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公益事业, 周春与她创办的公益组织遇上了发展中必经的瓶颈与困顿———起步阶段, “接包” 部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规模不算大 , 前期人员、 精力、 经费投入多。 “现在要在坚守中开拓, 等规模上去了, 运作流畅了, 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短发干练的她信心十足: “就和当下的垃圾分类工作一样。”

生于上海、 哈佛毕业、 垃圾分类

公益组织创始人、 当过公务员、 做过

全职主妇……林林总总的标签, 成功

让媒体蜂拥而至。 到了跟前, 她却并

不急于 “兜售” 自己的光环, 她的真

正目的: 想和大家多聊聊有关于垃圾

分类的那些事儿。

她说: 没有比垃圾分类更好的社

区治理抓手了, “因为, 没有人能避

得开、 逃得过”。

“天空不是生来 ‘戴面纱 ’ 的 , 它也可以湛蓝如水”

与周春相约见面的那天, 距离上

海实施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 已

过去整整一周。 而周春带着她创立的

公益组织入驻虹口区嘉兴路街道, 帮

助推动垃圾分类已整整半年。

半年间, 这个老社区已完成 3.2

万户居民的分类工作覆盖, 实现了平

均 100 户产生 1 桶湿垃圾量。 这在半

年前, 几乎还是个只可以 “仰望” 的

目标。

周春出生于浦东南汇的一个小村

落, 距离上海人家喻户晓的老港垃圾

填埋场不远。 小时候, 她和伙伴们整

天都在垃圾填埋堆上摸爬滚打, 玩得

不亦乐乎, 甚至还发明了 “掘宝” 游

戏。 她清楚记得, 有一次甚至不小心

点着了火, 燃着了垃圾堆, “很长一

段时间内, 大家对垃圾填出的滩涂习

以为常”。

对于周春而言, 转变发生在人生

的首次出国之旅中。 成年后, 性格直

爽的周春成了一名知名 “驴友”, 跑

遍了祖国大河山川。 一次偶然机会,

她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

的旅程。 飞机刚落地, 她惊得张开了

嘴巴: 原来, 天空可以蓝得如此让人

心醉。

回国后, 她辞去了安稳的公务员

职务, 找了一个环保组织当志愿者,

开启了公益之路 。 2013 年 , 丈夫申

请到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

究, 周春选择陪读, 跟丈夫一起飞往

美国波士顿。 陪读之余, 她参加了当

地 一 项 已 持 续 40 余 年 的 公 益 活

动———专门在码头附近的河面打捞垃

圾。 细心的周春发现, 靠波士顿码头

的那一面房子通常都没有窗 。 经询

问, 她才知道: 过去, 波士顿码头所

在的查尔斯河曾遭受过严重污染, 直

至现在 , 河岸旁都还会竖有警示标

识, 告诫来往行人不要捕捞、 食用河

中的鱼。

眼前波光粼粼、 美不胜收的查尔

斯河, 原来也曾经历过污染, 这让周

春有了新的念想———只要有人肯努力

践行环保, 或许有一天, 家乡的小河

也能有如此清澈的容颜。

为了这个念想 , 踏实的周春迈

出了一系列步伐 。 为了增进自己对

公益组织运作管理的了解 , 她申请

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

理硕士项目 ; 完成哈佛的学业后 ,

她与丈夫回国 , 开创起了新事业 ,

“关于环保 , 可以做的事情有好多 ,

我等不及了……”

八步法 , 帮助每个小区精准算出个性化方案

回国后的一次 “歪打误撞”, 让

周春提前了自己环保事业的起步。

在一次入户宣传有机蔬菜的过程

中 , 周春被一位居委会阿姨的 “刚

需” 打动了。 “我不要有机菜, 你来

这里做垃圾分类吧 ” ———阿姨很直

接, 而有着诸多环保公益组织经历的

周春也很爽快, 就这样一头扑进了垃

圾分类中。

去年 10 月, 周春率领她新成立

的 “圾不可失” 团队正式进驻虹口区

嘉兴路街道某小区, 帮助推行垃圾分

类工作。

当时, 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

还没有实施,全凭居民自觉分类。这个

小区有将近 2000 户居民,每个楼层设

有垃圾桶, 但由于物业和业委会当时

配合度不高,居民间意见纷繁复杂,种

种因素下,项目推进并不顺利。

这个并不顺利的起步, 既让周春

看到了人们观念、习惯上的种种掣肘,

意识到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更积累了

宝贵的实操经验。她开始以更专业、更

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垃圾分类。

在实践中,她和她的“圾不可失”

团队通过不断摸索,研究设计出了工作

“八步法则”。主要分为:居民协调会、氛

围营造、培育自主团队、前期调研、出台

个性方案、快闪市集、入户宣传、成果巩

固等步骤,含 20余项具体任务。

而作为第三方, 他们团队的服务

包括:牵头组织各利益相关方联席会,

明确各方责任任务; 培育居民自治团

队,培训各类技巧;推行源头分类,确保

实效。此外,团队还会对源头分离率、垃

圾称重、湿垃圾纯度等指标进行系统考

核,对未达预期的小区及时调整。

这八步法, 能帮助 100 个小区精

准算出 100 种解决方案。因为,每个小

区的症结、问题、特征都不同,绝不能

“一刀切”,只有摸清问题症结才好“对

症下药”。

比如, 有一个连垃圾桶都放不进

去的“三无老小区”,没有物业、业委会

的支撑,但胜在居民心齐,分类工作如

火如荼;也有硬件条件很好的新小区,

疏离的邻里关系成了推进垃圾分类的

最大障碍……

在实行八步法前, 每个小区的基

础情况都能根据设定的量化指标制成

可视化量表,自动生成相应分数,为制

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个性化方案的出现, 推动了工作

大幅提速、跃级。 截至目前,周春团队

已进驻 88 个各种类型的住宅小区,居

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过 95%,湿垃圾

纯净度达 98%以上。

如果垃圾厢房前有邻里攀谈聊天 , 说明分类成功了

当很多人的目光聚焦在垃圾分类

这件事本身时, 周春却敏锐地发现了

其他一些值得反复咀嚼的东西。

她列举了两个暖心的场景。

其一 , 某老小区刚开始楼层撤

桶、进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时 ,一些

持不同意见的居民每天晚上围着投

放点吵吵嚷嚷,表达诉求。 但就是在

这样的吵吵嚷嚷间, 道理讲开了,意

义辩明了 , 更重要

的, 在志愿者和邻里

的关心帮助下, 不同

的声音渐渐小了。 越

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转

变观念态度, 配合起

垃圾分类 。 如今 ,这

个投放点成了居民们

相约推动垃圾分类的

碰头点。 每当有居民

志愿者值守时, 总有

热心邻居站在一旁 ,

陪着说说话、聊聊天,

“这个曾经的抱怨吐

槽点, 如今成了联结

邻里感情之地”。

其二, 团队在与

某小区业委会沟通楼

层撤桶事宜时, 一开

始也是各种争论 ,意

见相左的两方相互不

让。 争论到最后,嗓门最大的业委会

老伯放话了:“那就撤桶试一试吧,我

们争取动员居民源头分类达到 85%,

不过只是争取,不能保证。 ”

周春笑着说 :“这就是可爱的上

海人,轻易不答应,一旦开口了,通常

一定能做到。 ”结果不出所料,该小区

源头分类很快达到 90%以上。

实践中,还有更多的“出乎意料”

让周春团队大喜过望。

比如, 一个各方条件和资源禀赋

都比较差的老小区, 却能主动自我加

压,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撤清了所

有楼层桶, 居民们垃圾源头分拣率却

高达 90%以上。 原来,该小区的逆袭

归功于六位核心志愿者。

几年前,这个小区成立了敬老扶

幼志愿者团队。 几年下来,六位核心

志愿者在小区里积攒起一定的口碑

与人气 。 依靠他们 , 小区里设立了

一支 40 人的垃圾分类志愿团队。 他

们在实践中还摸索出了一套套行之

有效的劝说方法 , 让更多居民愿意

配合垃圾分类。

小小社区, 正是繁杂社会的一个

全息缩影。 从某种程度上, 一个小区

的垃圾分类现状, 也正是小区内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投射与联结。

周春这样解读 : 如果一个小区

的垃圾厢房最终能成为邻里攀谈聊

天 、 社区里人气最旺的场所 , 那就

代表着他们的垃圾分类 “实验 ” 真

正成功了。

题图:周春(右)正在与志愿者一

起核对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分类准确。

上图: 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定时

定点投放成为了居民们一种新的生活

方式。

左图: 专业机构设立在社区的可

回收物回收智能柜由专人负责管理清

运。 摄影 本报记者袁婧

掌管大公司的他:

将矿泉水桶改成“破袋神器”

湿垃圾破袋投放, 是不是实在让人爱不起来? 承不承认, 倒了这么多年垃圾, 感觉自己其实倾倒技能尚未达标?

特别是雨天,走到湿垃圾桶前,你首先得屏住呼吸,歪着脖子、耸起肩、夹住雨伞,然后腾出两只手解开垃圾袋,将湿垃圾倾倒而出……这还算顺利的, 万一袋子有破漏, 一路过来滴滴答答, 实在让人种种尴尬。

勤劳而智慧的上海人民怎么能被这样的小尴尬考倒?

神器终于出现啦!

近期, 一位上海市民对提桶装矿泉水瓶进行了改造, 使其变成了一款使用方便、 携带便捷、 更利于倾倒、 可反复使用的家用湿垃圾桶。

他的名字叫严幼馨, 上海鑫达实业总公司当家人。

管着一家大公司 , 还能在闲暇之余思考 、 创造湿垃圾交投神器 ,

没错, 这位地地道道的上海男人, 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这个桶让一户人家一年少用 300 个垃圾袋

严幼馨随手改造的小玩意,却是别

人眼中的稀罕物。特别是随着垃圾分类

日渐深入人心,“严幼馨牌”湿垃圾桶简

直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头一批桶制作完成后, 严幼馨推

送给了左邻右舍和公司同事, 很多人

在使用后纷纷赞叹。 因为这个矿泉水

桶是不透明的, 外观上较好看, 其次,

盖上盖子就没异味了, 而桶的大小也

正合适, 差不多正好装一户人家一天

的湿垃圾量。

目前, 严幼馨公司的清洁工和女

员工们人手获赠一个改装的湿垃圾桶,

而对于男同事们, 则鼓励他们自己动

手制作。

一次, 他爱人乘公交车时提着四

个 “严幼馨牌” 湿垃圾桶, 结果一车

乘客都纷纷投去好奇的目光, 开始打

算回家也自制一个。 此外, 爱人和女

儿单位的同事也都争先恐后向他预定

湿垃圾桶, “我唯一的烦恼就是空桶

来源还不够, 目前还 ‘欠债’ 不少”。

和上海鑫达实业总公司同在一栋

大楼的兰维乐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进口

新西兰牛羊肉、 乳制品等, 公司产生

的湿垃圾数量很大, 在得知 “严幼馨

牌” 湿垃圾桶之后, 该公司工会专程

开会组织每个职工学习制作。

“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 一个

晚上可以做十几个。” 对于自己的小创

意如此受欢迎, 严幼馨乐此不疲。 在

无偿赠送了若干个桶给朋友和同事外,

对于那些租在同一幢大楼的商户们 ,

他也主动推送, 希望通过这小小的桶,

让大家一起重视垃圾分类, 分得轻松、

分得有趣。

“这个桶可以让一户人家一年少

用 300 多个垃圾袋, 利于环保。” 严幼

馨很是欣慰。

摄影 本报记者邢千里

剪剪拼凑间, 两个矿泉水桶 “合成” 湿垃圾桶

经严幼馨改造的湿垃圾桶, 从表

面上看,和普通饮用水提桶并无二致,

甚至捏在开嘴处还能够将其提起。

但其实, 这个湿垃圾桶是由两个

空桶组合而成。 他利用桶体上本来就

带有的凸起纹路, 使得桶盖与桶体在

密闭时几乎“严丝合缝”。 交投垃圾时,

握住提桶自有的把手, 就可以直接倾

倒厨余垃圾;不用的时候盖子盖上,毫

无异味。 倾倒时不用担心破袋滴洒,倾

倒完毕,冲洗干净后还能反复利用。

采访现场, 严幼馨拿出两只空桶

当场进行示范改装。

首先 ,他在其中一个桶体的左右

两侧画了长约四五厘米的线 。 “这桶

体上本身就有四道凸起纹路 ,这凸起

纹路很重要 ,一方面可以视作画线的

标尺 ,另一方面和盖子上的凸起可以

重合 ,从而让盖子与桶身主体贴合严

密 。 ”严幼馨一边剪裁 ,一边转动着

桶 ,从水嘴口的四分之一处往桶体处

剪 , 在桶的左右两侧慢慢剪成弧形 ,

最后将水桶剪出了一个类似水滴形

的空缺 。

盖子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第二个

空桶的水嘴处下手, 同样以左右两个

凸起纹路为基点 , 打上两条基准线 。

“刚才的瓶体基准线离凸起纹路大概

0.5 厘米左右,而这个盖子的基准线就

要离凸起的纹路 1 厘米左右, 才能保

证瓶盖盖上去的时候, 左右两处的凸

起可以重合,盖子不易掉落。 ”严幼馨

表示,要让盖子和桶体密闭良好,就要

在盖子外缘与桶体重合的地方留有两

到三厘米的重合空间。 而且,制作出来

的盖子可以灵活放置, 也可以用作小

铲子来倾扫餐桌上的厨余垃圾入桶。

事实上, 这个改装湿垃圾桶已经

经历了多次改良。 “最早的那一个湿垃

圾桶,当时剪的是直角,和盖子的贴合

度不够好,反复尝试后发现,还是这种

水滴形的镂空造型最合适。 ”说话间,

一个新桶做好了, 追求完美的严幼馨

还用橡皮擦去了多出来的铅笔印子。

漫长的岁月赠予有心人最好的财富

“做个桶算什么,我当年结婚时的

一套家具都是自己打的”。

翻翻严幼馨的经历,做个桶还真不

在话下。

他从丝绸厂的操作工到技术科工

艺设计, 再一步步成长为车间主任、厂

长、书记,如今已是上海鑫达实业公司

的掌舵人。

丝绸厂的工作经历, 让他学会了

一丝不苟、见微知著,再细微的地方都

得用心对待。 这一点, 不论是在工作

中,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得淋

漓尽致。

今年 7 月,上海推行干湿垃圾强制

分类后,严幼馨身体力行,在公司专门

开了一场有关垃圾分类的例会,教育员

工们正确投放垃圾。 办公楼内,更是分

类垃圾箱标识清晰,严格按照分类标准

投放垃圾。

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严幼馨,

结婚时的家具也是自己打的,“当时在

福州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木工入门》,

自己翻翻,研究锯口怎么开、刨刀怎么

磨,再向老师傅们虚心求教,就这样打

成了一套家具”。

他说, 过去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很

多东西都得亲力亲为,一边观察,一边

学习,一边创造,这是漫长的艰苦岁月

赠予有心人最好的财富。

严幼馨对改造各类物品使其变得

更实用充满了兴趣。他曾经用另一种塑

料桶改造成挂雨伞的装置,伞尖的雨水

就顺势流到桶里。

自垃圾分类以来,他常在朋友圈看

到大家在投放湿垃圾时遇到的种种问

题———有在乘电梯的时候湿垃圾袋破

了,脏水溅了一地;有的在破袋的过程

中溅脏了衣服等等。虽然部分小区加装

了洗手池,但也没有解决全部问题。

偶然一瞥,他相中了办公室喝水剩

下的饮用水桶,于是一个改造计划在他

心里应运而生。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本报记者 汪荔诚

带着好奇, 记者

走进严幼馨 的 办 公

室。 午休时间, 他正

抓紧创造改装, “我

爱人的朋友 们 向 我

‘邀约’ 了 100 个桶,

我得加班加点制作交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