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4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1 NSO 2012 12 8 節目單 法蘭西系列:心靈聖詠 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 曲目: Chung-Kun Hong: VOX 洪崇焜:《聲音》 César Franck (1822-1890): Symphony, D minor 法朗克:D 小調交響曲 Gabriel Faure (1845-1924): Requiem, op.48 (chamber version) 佛瑞:《安魂曲》(室內樂版本)

description

NSO 2012/12/08 法蘭西系列:心靈聖詠 樂曲解說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曲目: 洪崇焜:《聲音》 Chung-Kun Hong: VOX 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 César Franck (1822-1890): Symphony, D minor 佛瑞:《安魂曲》(室內樂版本) Gabriel Faure (1845-1924): Requiem, op.48 (chamber version)

Transcript of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Page 1: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1

NSO 2012 年 12 月 8 日 節目單

法蘭西系列:心靈聖詠

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 曲目: Chung-Kun Hong: VOX 洪崇焜:《聲音》 César Franck (1822-1890): Symphony, D minor 法朗克:D 小調交響曲 Gabriel Faure (1845-1924): Requiem, op.48 (chamber version) 佛瑞:《安魂曲》(室內樂版本)

Page 2: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2

法國印象前的曙光 1871 年普法戰爭慘敗後興起的民族主義,引發法國作曲家對德國音樂傳統(由

其是華格納)的矛盾情結,聖桑斯、丹第、法朗克、佛瑞等人在學生時期皆曾受

到華格納的影響,在主張法國典雅精緻音樂傳統與發展器樂音樂的同時,仍常不

經意地透露出德國音樂的結構性影響;作曲家一方面醉心於半音構築和聲色彩的

華格納風格,同時又燃起一股法國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復古熱潮,兩者在慘澹的戰

後氣氛中,逐漸融合發酵,醞釀出調式音階與模糊和聲的印象曙光,面對到來的

二十世紀,即將開展一場彩炫斑斕的綺麗盛會。 (黃于真)

法朗克:D 小調交響曲

音樂學者達爾豪斯將十九世紀的七0至九0年代間,稱為交響曲的「第二

時期」。在貝多芬之後沈寂許久、苦尋不得突破的交響曲,在這個時期大量湧出,

作曲家們發展出各自的手法,來達到交響曲樂類的「豐碑性」訴求,這些作品至

今仍是管絃樂團音樂會的標準曲目。

作曲家法朗克出生於列日(Liège,時為荷蘭領土),後歸入法國籍。他原以

管風琴演奏聞名,這首創作於 1888 年的《D 小調交響曲》,則是他創作生涯的顛

峰之作。《D 小調交響曲》使用了「循環主題」手法,將特定的音樂主題做為整

部作品的共通主題,在各樂章中出現。這個手法在當時已非新穎創見,作曲家「如

何」使用「循環主題」,才是作品成敗的關鍵。 「循環主題」在這部三樂章作品裡的樣貌如下: 第一樂章:循環主題原型: 譜例檔案:<20121208 主題原型.tif>

第二樂章:循環主題變體 a 譜例檔案:<20121208 主題變體 a.tif>

Page 3: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3

第三樂章:循環主題變體 b: 譜例檔案:<20121208 主題變體 b.tif>

第一樂章開頭,低音絃樂奏出循環主題原型。序奏結束之後,進入快板,這

個主題保持原貌,但加快速度,成為該樂章的第一主題。兼具「慢板」與「詼諧

曲」功能的第二樂章裡,一開始由豎琴和弦帶出屬於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隨後,

由英國管獨奏帶出循環主題的 a 變體,並在後續進行中,與豎琴的主題形成對

位。最有趣的是第三樂章。該樂章的第一主題為循環主題的 b 變體,由銅管奏出

的半音主題則為第二主題。在第二主題出現後,作曲家引入第二樂章使用過的,

循環主題的 a 變體,成為第三樂章的第三主題。但是,這個主題在此出現後即消

失,並未參與再現。就在期待失落時,作曲家以循環主題的原型(即第一樂章中

的第一主題)開啟了第三樂章的尾聲。於是,在整部作品裡,完成了細膩的「循

環主題」的對稱分佈。 法朗克透過「作品位階」和「樂章位階」主題的相互指涉挪用,細膩地讓三樂章

的作品結合為一個整體。這個手法保留循環主題本身的「抒情性」,但也完成了

樂類傳統中對於「豐碑性」的追求。 (蔡永凱)

佛瑞:《安魂曲》(室內樂版本) 與其他作曲家的安魂曲相比,佛瑞的《安魂曲》顯得特別精巧平和,充分發揮了

佛瑞在聽眾眼中柔美抒情的個人風格。佛瑞自 1887 年起開始創作本曲,他曾表

示,該曲的寫作並非為了獻給特定對象或是情境,而是個人喜好。然而,佛瑞在

這段時間內的確陷入自稱的低潮(spleen)。他遲遲無法創作出大型管弦樂作品,

以晉升當時所謂的「成功作曲家」之列;而父母親先後在兩年內去世,亦不得不

令人將之與樂曲的創作動機有所聯想。 1888 年的首演版本只有五首樂曲,樂器僅用弦樂加上管風琴伴奏,之後經過了

數次的擴展。1900 年,在樂譜出版商的要求下,才由學生協助改編為管弦樂團

Page 4: NSO_20121208Kaleidoscopic France: Song of Soul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4

版本出版。1980 年代裡,佛瑞於 1893 年改編首演的室內樂版本手稿被發現。相

較於應付出版商的厚重管弦樂團版本,室內樂版本精簡的配器,更細緻地展現出

佛瑞的音樂理念,很快地成為最常被演出的版本。 佛瑞選用安魂彌撒中的七段經文:〈進堂詠與垂憐經〉(Introït et Kyrie)、〈奉獻曲〉 (Offertoire)、〈聖哉經〉(Sanctus)、〈慈悲耶穌〉(Pie Jesu)、〈羔羊經〉(Agnus Dei)、〈安所經〉(Libera me)、〈在天國〉(In paradisum),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屏

除過去安魂曲中最受重視、最能發揮戲劇性的末日經,全曲充滿撫慰人心的平和

樂聲。樂曲模仿葛利果聖歌的曲調與語韻型態,緩慢級進的音程仿若平穩的經文

唱頌,同時亦顯現出佛瑞的聲樂作品特色:長樂句的型態呈現舒緩柔和的效果,

調式與半音的運用,產生輕微卻豐富的和聲變化,樂句線條在其中獲得極度的延

展,模糊了節奏與節拍性。 〈在天國〉中,佛瑞用 30 個小節的長樂句來延展最末句的經文:「天使歌唱歡迎

你,使你與曾受貧困的拉匝祿,同享永遠的安息。」平靜又深遠的旋律線條,體

現出作曲家的創作初衷:死亡是歡愉而非痛苦,在彼岸迎接的,不是恐懼的審判

號角,而是引領進入安息之所的搖籃曲。 (黃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