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书讯no 346

128
1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自由的进化》 《王明年谱》 《复明症漫记》 《中国诗歌 2013 年民刊诗选》 胡紫薇:你看她来势汹汹 迈克尔·沃尔泽:驳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理由 许知远:野百合与天安门 张鑫: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 封面图: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description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Shanghai Jifeng Books Co., Ltd

Transcript of 季风书讯no 346

1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自由的进化》

《王明年谱》

《复明症漫记》

《中国诗歌 2013 年民刊诗选》

胡紫薇:你看她来势汹汹

迈克尔·沃尔泽:驳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理由

许知远:野百合与天安门

张鑫: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

封面图: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

曹卫东编的“德国学术”刚出了第二辑,第一辑叫《德国

青年运动》,新出的这辑,叫《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德国的情形与中国有不少相像之处,作为一个后发国家,

它的现代化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灾难,而这些政治灾

难又总是会以一场巨大的文化运动为先导。然而在这些文化运

动掀起的时候,人们常常并不会意识到,在这些喧嚣激愤又振

振有词的观念中,竟可以激发出如此巨大的政治危机,而这些

危机,最后又将全部转化为民族的代价。这本《危机时刻:德

国保守主义革命》的主题,描述的就是魏玛时期的那场危机。

魏玛时期的文化主流被作者们称为“保守主义革命”,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曹卫东与匡宇

合作的长文“德国保守主义革命”。保守主义革命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其之所以有革命二字正标

示着它是面对未来的。但它依旧包含着怀旧的报复,它常常来源于进步意愿的挫败,以及,在新

局面下的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下的不知所措。这是一种混乱的思想反应和紧张的表达,然而在

普遍挫折的情况下,这类文化是容易获得呼应的。于是,保守主义革命尽管不同于纳粹主义,但

却从中酝酿、推动并激化了纳粹的意识形态场域。1933 年的德国,与这场保守主义革命的文化

运动不无关联。

中国历次重大的政治变动也常常以文化运动为先导,而且常常以价值逆反为特征(金观涛先

生有一系统性的分析)。晚清立宪和民国初期的失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致共产革命席卷

中国,文革期间革命乌托邦到达顶点并崩溃,引致 80 年代的启蒙文化,以及 90 年代以后的经济

超增长和最坏的国家资本主义。而今天,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紧张,又一轮文化运动似乎

开始了,而这一轮文化运动,则很象德国魏玛时期的“保守主义革命”。它在很多地方是对 80

年代以来所肯定的普世主义的价值逆反,它有一些报复性的怀旧,它不断地诉诸于这个国家历史

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希望以此特殊性来消解自身因为拒绝融入普遍历史的困境,而忘记了现代

编后小记

3

化在各个方面就是一个普遍主义的过程。德国魏玛的保守主义革命发生在 90 多年前,也许,90

年后,人们也会以中国为题来编一本《危机时刻》,来警示其他的后发国家在挫败之后的文化冲

动和政治冲动。

在这个意义上,这辑“德国学术”《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是很值得读的。这本集

子除了开篇曹卫东和匡宇的长文外,还有 14篇包括专题研究、思想评论、书评和访谈的文章,

每篇都很好,尤其几篇国内学者撰写的思想研究和书评,相当精彩。让人觉得三十年下来,国内

好一些的学者在知识上其实已经没什么问题了,问题只在于你所具备的那些知识,能否转化为政

治实践。而这一点,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期待的。

2014.3.26

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目录

4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新媒体与旧秩序:YouTube 上的中国形象》《自由的进化》《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柏拉图的蒂迈欧》《苏联史》(第 1、3、4、8卷)《王明年谱》《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美国高等教育史》《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复明症漫记》《棋王树王孩子王》《书店时光》《中国诗歌 2013 年民刊诗选》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胡紫薇:你看她来势汹汹

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双语全文)

迈克尔·沃尔泽:驳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

理由

罗兰·帕兰:中国新富阶层的资产转移之地

评论

许知远:野百合与天安门

张鑫: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

辛逸:人民公社研究二十年

郭于华:“改革升挡”向何方?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

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绪 论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

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季风本周推荐

5

季风本周推荐《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新媒体与旧秩序:YouTube 上的中国形象》

《自由的进化》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

《柏拉图的<蒂迈欧>》

《苏联史》(第 1、3、4、8卷)

《王明年谱》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美国高等教育史》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复明症漫记》

《棋王树王孩子王》

《书店时光》

《中国诗歌 2013 年民刊诗选》

季风本周推荐

6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曹卫东 主编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3 / 49.00 / 政治思想史

主编: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在《德国青年运动》之后,曹卫东教授主编的

“德国学术”系列辑刊推出新作《危机时刻:德国保

守主义革命》。本辑为读者呈现的是1933年纳粹政权

前后,德国思想界影响深远的思潮:保守主义革命。

这股思潮接续德国青年运动的精神旨趣,以反对魏玛

民主政治为发端,吁求强有力的“帝国”政治。保守

主义知识分子与纳粹政权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拒绝

与希特勒政权合作,另一方面却又为它在思想层面的

合法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本辑收录众多一手文献,选取多位保守主义革

命的代表人物,收入他们的纲领性言论,并配上经典

评述,可为国内认知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提供最原始资

料。

托马斯•曼 :保守主义只需要拥有精神,就能

比自由主义的启蒙更加具有革命性。

丛书

德国学术辑刊还包括《德国青年运动》

目录

【德国思想史】

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曹卫东、匡宇

【专题聚焦】

论保守.......范登布鲁克

范登布鲁克: 第三帝国的发明者.......戈尔哈

德·科里波斯

小写的“第三帝国”——从穆勒·范登布鲁克的

愿景到希特勒帝国的现实.......韦尔纳·哈斯

副总理冯·巴本 1934 年 6 月 17 日马堡大学联盟

讲话原稿.......埃德加·尤利乌斯·容

埃德加·尤利乌斯·容: 理论与实践中的保守

主义革命.......拉里·尤金·琼斯

总动员.......恩斯特·容格尔

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论恩斯特·容格尔的

散文集《战争与战士》.......瓦尔特·本雅明

军事暴力和男性原教旨主义——恩斯特·容格尔

对保守主义革命的贡献.......贝恩德·韦斯布

罗德

【思想研究】

由《魔山》看托马斯·曼对保守主义的回应.......

谷裕

……

季风本周推荐

7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茅海建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4-3 / 68.00 / 史料研究

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毕业

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

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

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

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1995)、《近代

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

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

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

《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等。

内容简介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

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

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康、梁

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

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

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康、梁作

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

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

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本书作者茅海建从

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面。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丛书还包括《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自由的进化》,《走向革命》,《流逝的岁月》,《谁

在拍卖中国》等。

目录

自 序

导 论

一、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

学报》

二、从陈庆年日记看张之洞及其派系的内情.

三、《劝学篇》与《正学报》

四、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召京

第一章 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

中密信

一、李景铭与《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二、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来信

三、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来信

四、张权光绪二十四年来信两残件

五、张检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来信

六、张彬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来信及光绪二十一年

一残件

第二章 张之洞与杨锐

一、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

二、光绪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二年正月杨锐给张

之洞的密电及光绪二十二年正月给张之洞的密

三、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的指令

四、光绪二十四年杨锐的两件密信:孔祥吉发现

的“百日维新密札”作者应是杨锐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第三章 /187 戊戌政变前后张之洞与京、津、沪

的密电往来

一、张之洞给张权、张检、黄绍箕等人的指令

二、江西试用道恽祖祁

三、奏调湖北差委分省补用知府钱恂

四、湖北按察使瞿廷韶

五、天津委员巢凤冈

……

季风本周推荐

8

《新媒体与旧秩序:YouTube 上的中国形象》张春波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4-2 / 32.00 / 国家形象研究

张春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

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和美国视觉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从

文化循环的角度出发,对YouTube样本视频塑造的中

国形象展开表征分析。首先,通过对YouTube网站自

我表征的分析,考察公司经营和组织机制及技术平台

对他者文化形象建构的影响与介入。其次,通过样本

视频的相关数据及内容代码分析阐述生产传播者及

信源构成,并通过表征符号学及政治学分析,总结样

本视频所表征的中国形象,分析该形象建构过程中显

现的主要表征范式,阐释各种范式下的表征定型化策

略及针对定型化的逆向策略,以此衡量样本视频对中

国形象的表征与美国主流媒体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美国的“YouTube 现象”

第二节本书主题

第三节对国际传播旧秩序的批判

第四节欧美主流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YouTube 网站的媒体性质

第六节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

第七节本书研究方法

第二章 YouTube 组织与技术机制的介入

第一节 YouTube 网站平台的表征分析

第二节 YouTube 组织机制的自我表征

第三节 YouTube 平台:特殊语境下的话语博弈

第三章谁在形塑中国?——YouTube 上最显见视

频的编码者及信源分析

第一节视频发布者分析

第二节视频生产集中化程度

第三节被转载视频的生产者分析

第四节视频信源分析

第五节生产传播力量的双重化格局

第四章 YouTube 上最显见的中国政治形象

……

节选

在国际学术界,有关 YouTube 网站的研究初具规模。在过去七年里,国际上有关 YouTube 网站的

研究著作已出版十余部,通过 JStor 与 Ebsco 等学术数据库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达数百篇,涉及的研究

问题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该网站媒体技术性质的学术研究,如媒体业界人士卡明斯基

(Kaminsky)的著作《裸镜:通过视频博客与视频日记在 YouTube 上重塑你自己》(2010)和徐诚(Xu

Cheng)、戴尔(Dale)及刘江川(Liu Jiangchuan)撰写的论文《解读互联网短视频分享的特点:

以 YouTube 为例》(2007)。第二类是针对该网站广告营销及法律问题的研究,如加伯(Jarboe)和

里德(Reider)的《YouTube 与视频营销》(2009)、拉斯姆(latham)等人撰写的论文《互联网用

户原创内容的法律问题:YouTube、Mypace 与脸谱网站》(2008)。第三类研究与本书最为相关,涉

及该网站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影响,包括视频内容的分类研究、YouTube 与美国政治选举、弱势群体对

YouTube 网站的应用、YouTube 网络社群、YouTube 与新闻报道、YouTube 上的流行文化、YouTube 上

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自由、YouTube 的媒体性质等。

季风本周推荐

9

《自由的进化》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C.Dennett) / 辉格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4-3 / 58.00 / 思维科学

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C.Dennett),哲

学家、认知科学家,塔夫茨大学教授兼认知研究

中心主任。专注于心智哲学和生物学哲学,尤其

是意志、自由意志和泛进化论等主题。

著有《头脑风暴》(Brain Storm,1978),

《活动余地》(Elbow Room,1984),《意向立场》

(The Intentional Stance,1987),《意识的解

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1991),《达

尔文的危险观念》(Darwin’s Dangerous Idea,

1995,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提名),《心

智种种》(Kinds of Minds,1996)等。

内容简介

(自由并非天赋?只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作家丹尼尔•丹

尼特为你揭示)

鱼有自由意志吗?

是宇宙大爆炸导致了肯尼迪刺杀案吗?

抛硬币的结果有原因可循吗?

自由并非天赋?丹尼尔•丹内特的回答是一

个加了着重号的“是”!他认为,意志的自由是

某种成长着、进化着的东西。

本书中,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叙述,

推理出我们如何在动物世界中独一无二地进化

出了赋予我们自由意志和道德性的心智。他通过

进化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学

科的理论知识,在一系列论证中解释了,运用新

达尔文主义推理,我们能够从最简单生命形式一

路构建出有关道德、意义和自由的最好最深刻的

人类思想。

目录

第一章 自然自由

认清我们是什么

我是我所是

我们呼吸的空气

小飞象丹波的魔羽和宝琳娜的险境

第二章 思考决定论的一个工具

一些有用的过度简化

从物理学到康威生命世界里的设计

我们能得到天降救星吗?

从慢速移动避免者到星球大战

可避免性的诞生

第三章 思考决定论

可能世界

因果关系

奥斯丁的推杆

一场计算机象棋马拉松

决定论宇宙中的无原因事件

未来会像过去一样吗?

……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上下)》,《最美的音乐史》,《蓝衣社》,《父

亲的脚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季风本周推荐

10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德】诺博托·霍尔斯特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3 / 18.00 / 哲学

诺博托·霍尔斯特生于 1937 年,获得法学

博士、哲学博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自 1974 年

到 1998 年,他在美因茨大学担任法哲学和社会

哲学教授。

霍尔斯特出版的著作包括:《非宗教国家中

的安乐死》、《关于保护胎儿的伦理》、《伦理

与利益》、《动物是否有尊严?》、《向上帝提

问》以及《何为正义?》

内容简介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这本薄薄的小书不

是从历史或理论流派的角度谈论道德,而是系统

地解释了与道德有关的相关概念、列举不同的案

例、讨论相应的后果,最终成功地阐释了“道德”

这个概念。这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的语言和

思维脉络非常清晰、一目了然,论证严谨,案例

令人印象深刻。

推荐者言

谈论大问题不一定要大部头。关于“道德是

什么”这个问题,这本小书比有些长篇巨著告诉

我们的更多。到底“何为道德”,请读读这何为

道德:一本哲学导论吧。

——读者 Gunter Nawe“Herodot”

平实易懂,同时论及哲学的本质。

——《法兰克福汇报》

诺博托•霍尔斯特步步铺垫,最终有说服力

地回答了“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的区别”这个问

题。他的论证过程非常引人入胜……一部值得阅

读的精炼的导论。

——《汉诺威广讯报》

目录

第一章 “道德”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章 道德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吗?

第三章 宗教可以创建道德吗?

第四章 金科玉律能做什么?

第五章 道德能够服务于我们的 利益吗?

第六章 道德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吗?

第七章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 “搭顺风车”?

第八章 道德是以意志自由为 前提的吗?

附:非形而上的道德创建

季风本周推荐

11

《柏拉图的蒂迈欧》【德】多罗西娅·弗雷德 / 刘佳琪、刘玮编校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1 / 30.00 / 哲学

多罗西娅•弗雷德(Dorothea Frede)为汉堡大

学教授,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

译者刘佳琪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哲学方向

在读博士。

编校者刘玮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中国

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讲座系列”主要负责

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知名古典哲学家多罗西娅•弗雷

德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讲座系

列”之邀首次访问中国所作讲座的讲稿,共七篇。

前五篇以柏拉图的《蒂迈欧》为中心,探讨柏拉

图哲学中宇宙论、《蒂迈欧》对《理想国》教育

计划的修正、创世神话、世界-灵魂的理性结构、

作为政治秩序模型的宇宙秩序等问题;另两篇文

字分别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如何处理自由

意志的问题,以及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艺术作品与

技术作品。讲稿展示了弗雷德教授对古典哲学与

海德格尔思想的精熟把握,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

进入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世界。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编者前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柏拉图与自然哲学

第二章和谐的宇宙:对《理想国》教育计划的修

正?

第三章创世的神话:字面诠释 vs.寓意诠释

第四章世界灵魂的理性结构

第五章作为政治秩序范本的宇宙秩序

《蒂迈欧》讲座简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意志?

附录二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与技术作品

附录三术语对照表

附录四不同传统的融合:多罗西娅•弗雷德专访

丛书

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还包括有《羞耻与必然性》,

《古典历史研究史(上卷)》,《古典民主与共和

传统(上卷):流变与再发现》,《古典历史研究

史(下卷)》等。

季风本周推荐

12

《苏联史》(第 1、3、4、8卷)俄国革命: 苏联史(第 1 卷) / 姚海 / 人民出版社 / 2013-9 / 92.00 / 世界史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苏联史(第 3 卷) / 郑异凡 / 人民出版社 / 2013-9 / 105.00 / 世界史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史(第 4 卷) / 徐天新 / 人民出版社 / 2013-9 / 64.00 / 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苏联史(第 8 卷) :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 叶书宗 / 人民出版社 / 2013-9 /

78.00

姚海,1952 年生,江苏苏州人。1983 年毕

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

史专业。1993-1994 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

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

史系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

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华

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俄国革命:苏联史(第 1卷)》根据 1917

年革命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革

命的根源和革命的发生发展。在致力于重现 1917

年俄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

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

革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 20 世纪初期

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

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革命的众多问题。

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 1917 年革命

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革命史了解的

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 余万字。

郑异凡,1935 年生于南京,原籍浙江省江山

市。1959 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中

央编译局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顾问。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曾

任中央编译局苏东处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和理论室主任、北京大

学兼职教授、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理事。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 3卷)》

主要叙述了 20 世纪 20 年代的苏联历史,20 年代

的苏联其实是站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

路口,但是苏联在这 20 年代实现了两次重大的

模式转变:20 年代初从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转向新

经济政策模式,20 年代末又从新经济政策模式转

向斯大林模式。此后苏联就沿着斯大林所选择的

道路一直走下去。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叙

述了这一时期围绕这两个模式转变的政治权力

争斗以及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确立的经过。

季风本周推荐

13

徐天新,1934 年生。1954-1959 年在苏联列

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

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共 20 余人。主持

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欧洲统一的思想与实

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

略关系研究》。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北

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科

研奖、教学优秀奖和教材优秀奖。曾任中国苏联

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

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

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苏联研究中心理事。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第 4卷)》

主要叙述了苏联 1930 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

史时期。本书利用档案史料,阐述了这一段的错

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剖析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

形势,党内的斗争,历史传统,民众素质,国际

环境等客观条件,具体论述了斯大林一方面受客

观条件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另一方面又

利用客观形势,依靠集中体制,有计划有谋略地

推行自己的政策。

叶书宗,男,汉族,1936 年 5 月生于浙江天

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 年毕业于华东师大

历史系,1964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国际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班。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

史系主任,长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苏联东欧

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常委。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史(第 8卷)》

充分利用苏联历史档案选编资料,阐述了勃列日

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历史,时间跨度是从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到 1982 年 11 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整整 18 年。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斯大林模式的鼎盛时期。勃

列日涅夫尽其所能,促使斯大林模式发挥完了其

所有的潜力。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素质、

他所实行的政策,导致苏共中央难以维持苏联社

会的继续发展,无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狭窄框

架。

丛书

《苏联史》是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史,以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分卷,依次为:俄国革命、国内战争、

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卫国战争、战后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的十年、勃列日涅夫的

十八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本书作者们努力给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的苏联史。

季风本周推荐

14

《王明年谱》郭德宏 编 / 社科文献出版社 / 2014-2 / 98.00 / 中国近代史

郭德宏 1967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红

旗杂志社《内部文稿》编辑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第一研究部主

任等,现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曾与周国全合编

《王明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内容简介

王明在党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

度是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也是党的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关于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对于王明及其代表的“左倾”路线虽然有

了定论,但是王明所涉及的许多历史问题特别是一些

具体历史问题特别是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

因此被弄清楚,有些问题反而被长期掩盖下来。

作者研究王明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包括各种难得的档案资料),并访问了许多王明的

后人与友人。其中最为珍贵的资料当数王明的儿子提

供的由王明夫人孟庆树整理的王明晚年的回忆录《陈

绍禹——王明传记与回忆》(以下简称《传记与回

忆》),该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属于极为珍贵的第一

手资料。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注意取舍,利用了其中

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对于澄清许多历史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

《年谱》根据王明主要活动的特点以时间先后

为序分为7部分,分别对王明童年、青年时期,在莫

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及上台,在共产国际,回国参加

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第三次到苏联等

进行了记述。

节选

1930年8月7日

《传记与回忆》说向忠发召集会议斗争王明等人。这份回忆录说:“1930年8月7日,向忠发又找陈绍禹、秦

邦宪、王嫁祥、何子述四人到中央宣传部去开会,并叫邓中夏同志(该部副部长)和潘问友(立三的助手)

参加,帮忙斗争陈、秦、王、何四人。”向忠发开始就宣布说:“红军已占领了长沙,谁还敢说中央的路线不

正确?反立三就是反党,反党就是反革命!”还说:“党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给你们处罚!处罚!再处罚!”

“被斗的四人都再次地说明立三路线为什么是错的。绍禹说:‘立三文章《中国革命新高潮前的诸问题》是第

一个错误,六月十一日决议是第二个错误,红军打长沙和在全国各地实行武装暴动是第三个更大的错误!第

一个、第二个是理论错误,第三个是实际行动错误!’”“结果,向忠发代表李立三的中央宣布给四人处分:陈

绍禹由原来的最后严重警告改为留党察看六个月,其他三人由原来的严重警告改为最后严重警告。”这是李立

三对王明的第四次打击。

季风本周推荐

15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朱旦华 口述 / 马社香 整理 /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2014-03 / 38.00 / 传记

朱旦华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妻子,毛远新的母

亲,后嫁与方志纯(方志敏之弟)。

内容简介

朱旦华口述、马社香整理的这本《毛泽民夫人

朱旦华访谈录》是关于朱旦华的生平传记,回溯了朱

旦华一生的传奇经历。其中涉及到毛泽东、毛泽民、

毛远新和方志纯等一些政治人物的重要事件。所用材

料均来自采访传主之口述,翔实可靠,并附有许多珍

贵老照片。

目录

引言 百岁智者的千秋堂

第一章 少年记忆——从宁波到上海

我亲眼看见的宁波五四学潮(口述整理 1)

上海务本女中的深刻记忆(口述整理 2)

父亲国布庄破产与《林家铺子》差不多(口述整

理 3)

第二章 成长标志——靠拢共产党

东北姑娘流亡曲的底层呐喊(口述整理 4)

《申报》的传阅和被禁(口述整理 5)

杜重远和“新生事件”(口述整理 6)

务本女中的“四大金刚”(口述整理 7)

约江青一起去延安(口述整理 8)

第三章 走进延安——陕北公学的日子

丁玲编歌迎接我们(口述整理 9)

我听毛主席的第一堂课(口述整理 10)

入党的追寻(口述整理 11)

派赴新疆的第一批学员(口述整理 12)

第四章 抗战初期的新疆政局

新疆政权的近代嬗变(笔者研究 1)

盛世才“狡兔三窟”(笔者研究 2)

西路军余部在迪化(笔者研究 3)

第五章 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姻缘

新兵营和新疆航空队(口述整理 13)

迪化女中和盛世才太太(口述整理 14)

相识泽民于新疆政务会议(口述整理 15)

邓发风趣做“红娘”(口述整理 16)

毛泽民主持的新疆货币改革(口述整理 17)

我和毛泽民的文明婚礼(口述整理 18)

远新出世(口述整理 19)

新疆抗战义演(口述整理 20)

第六章 新疆风云突变探微

蒋介石软硬兼施的筹边政策(笔者研究 4)

杜重远从盛世才座上宾到阶下囚(笔者研究 5)

苏联要债与盛世才“倒戈”关联(笔者研究 6)

盛世才四弟恰时被杀之疑点(笔者研究 7)

宋关龄飞迪黑色交易的关键(笔者研究 8)

第七章 生死考验——新疆牢狱

毛泽民与方志纯临别深谈(口述整理 21)

盛世才的公开“变脸”(口述整理 22)

对毛泽民的狱中思念(口述整理 23)

动人心魄的《囚徒歌》(口述整理 24)

毛泽民惨烈牺牲真相(口述整理 25)

女牢“儿歌联唱”(口述整理 26)

第八章 张治中“无罪释放”令

蒋经国赴苏过境“探监”(口述整理 27)

监狱名单送给了周恩来(口述整理 28)

女牢谈判代表(口述整理 29)

国民党将军刘亚哲长途护送(口述整理 30)

第九章 返回延安

党中央的盛情接待(口述整理 31)

毛主席一家认亲(口述整理 32)

……

季风本周推荐

16

《美国高等教育史》[美] 约翰·塞林 / 孙益、林伟、刘冬青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3 / 69.00 / 教育史

约翰·塞林,1973 年获得伯克利加州大学

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克莱蒙特学院、威廉玛

丽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现担任肯塔基大学教育

政策研究系教授。塞林主要从事有关美国高等教

育史与公共政策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大

学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的丑闻与改革》《高

等教育及其有用的历史:将历史运用于研究与规

划》等。他还写了大量有关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学

术文章和书评。

内容简介

本书将20世纪 7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史

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综合起来。在历史叙事方式

上,借鉴了伯顿·克拉克 (Burton Clark) 的组

织理论,同时重视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

历史的分析与解读。在史料的采用方面,塞林突

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史学重视大学档案的局限,广

泛应用了诸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统计报告、回忆

录、小说、照片、电影等一些能够反映大学历史

形态的材料。这就使得本书在形式上更加鲜活,

在历史的解释力上也更加全面深入。约翰·塞林

于2011年在本书第二版中增补了21世纪美国高

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了本书所覆

盖的时间与主题。塞林重视借鉴 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对美

国学院与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与制度变

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重新检视。此外,该书还注

重从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诸如学生校园

生活、校际体育运动、女性及少数...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殖民地时期的学院

第二章 创制高等教育的“美国方式”: 学院建

构,1785-1860

第三章 多样与困境: 美国高等教育的张力,

1860-1890

第四章 工业巨头与学术巨子: 大学创建者,

1880-1910

第五章 母校: 美国人涌入大学,1890-1920

第六章 成功与过剩: 高等教育的扩张与改革,

1920-1945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1945-1970

第八章 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年: 陷入麻烦的巨

人,1970-2000

第九章 重构 21 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 新生命

的开始

文献述评

英汉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推荐者言

尽管鲁道夫的单卷本美国高等教育史著作

已经问世多年,但是它迄今仍被大家所使用……

现在约翰·塞林的《美国高等教育史》成为了这

本经典著作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这本书对美国高等教育史做了简洁易读的

介绍,它让读者们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了纷繁

复杂的高等教育故事。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季风本周推荐

17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陈半湾 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12 / 33.00 / 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舒芜是一位饱经

沧桑、历尽劫难的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他便卷入其中。他与这一事

件的真实关系及其深层原因的探析,对于深入研讨这

一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知识分子思想史,都具有不可或

缺的意义。舒芜晚年在周作人研究、《红楼梦》研究、

女性研究等方面均颇有建树,其学术成就亦很有探讨

总结的价值。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辑入了朱正、

钱理群、刘绪源、孙郁等人的三十多篇文章,是对于

舒芜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及其著述的回顾、梳理和研

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依次为:与“胡风反革

命集团”案的相关问题,对舒芜学术贡献的阐述,亲

友的回忆与怀念。

部分作者

朱正,1931年生,湖南长沙人,编审。历任《新

湖南报》编辑,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编审,第六届

全国人大代表。已出版的著作有:《鲁迅传略》、《鲁

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人和书》、《留一

点谜语给你猜》、《周氏三兄弟》、《重读鲁迅》、《反右

派斗争始末》、《辫子、小脚及其他》、《一个人的呐喊

——鲁迅1881-1936》、《序和跋》等。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作家,1939年

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

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

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现代文学

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

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

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

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

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相关书籍

《舒芜口述自传》

舒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2-05-01 / 26.00

《舒芜晚年随想录》

舒芜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35.00元

《舒芜集》(共8卷)

舒芜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1-12 / 245.00元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舒芜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0-09 / 35.00元

节选 序言

舒芜先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读书、思考、写作,2009 年离去时,是有独立思想的学者。

他青年时期醉心东西方哲学,研墨子,读康德、黑格尔,雄心勃勃要对墨学开创新的系统研究

工程,写下一部几十万字的墨经疏证,还发表了一系列哲学文章。

然而,他生在剧烈动荡的时代,如一切热血青年,在光明与黑暗的争斗中要发出自己的呼喊。

但世事难料,他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同一文学观点,两次卷入政治漩涡,且处于漩涡中心。屠

格涅夫说:“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舒芜先生就

是这样一个大起大落时期的“最具体的个人”。……

季风本周推荐

18

《复明症漫记》(葡)若泽·萨拉马戈 / 范维信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4-2 / 32.00 / 长篇小说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葡萄牙

当代最杰出的作家。1922 年生于葡萄牙,高中时

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先后从事技工、文员、记者、

编辑等多种职业。1979 年开始投入文学创作。

1982 年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为他赢得国际声誉。

此后出版《里斯本之围》《失明症漫记》《复明

症漫记》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小说。1998 年荣获

诺贝尔文学奖,是葡萄牙迄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

的作家。2010 年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去世。

内容简介

这样的天气投票,太糟糕了。大雨瓢泼直到

下午三点才止住。四点钟,既不早也不晚,选民

们纷纷涌向各自的投票点。选票堆积如山,凌晨

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

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混乱、惊愕,还有

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

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

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

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

推荐者言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

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

——诺贝尔颁奖辞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

斯比肩。

——哈罗德•布鲁姆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作

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

——著名作家 苏童

节选

《复明症漫记》与《失明症漫记》(代译后记)

……

我于二〇〇一年年初退休前完成了《失明症漫记》的翻译,次年在澳门葡文书店参加了第一版的

首发式。现在,姊妹篇《复明症漫记》中文译本由新经典文化出版,两者相隔十多个年头。 这些年

里,《失明症漫记》话题不断,风生水起。

香港话剧团于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二日演出根据《失明症漫记》改编的话剧《盲流感》。

为纪念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日至六月十七日演出根据

《失明症漫记》改编的话剧《失明的城市》。

两者的编剧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冯大庆女士,导演也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王晓鹰博士。

甚至名不见经传的河南信阳师院晨曦话剧社也排演了《失明的城市》,估计使用的也是冯大庆女

士改编的剧本。

几乎同时,巴西、日本和加拿大联手将《失明症漫记》拍成电影,中文片名为“盲目”,很快,

中文字幕的《盲目》在网上传播开来。

……

季风本周推荐

19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11 / 24.00 / 小说集

阿城,1949 年生。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

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

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当农工。

1979 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当工

人。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引起广泛关注;

之后连续创作了系列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

“文化寻根小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

内容简介

《有价值悦读:棋王·树王·孩子王》指出

阿城的文学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

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

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

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

作品以及他在 1985 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

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

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 年代后定居美国,仍有不

少杂感和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

冲淡的语言风格。

目录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峡谷

溜索

洗澡

雪山

湖底

提琴

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节选 丛书序言

社会飞速发展,欲求稳定健康、立足长远,必须有具备良好价值的文学读品,丰富和保护我们个

体的心灵和创造力;社会飞速发展,现实的我们,也确实没有多少完整的时间,投入心性的培养和审

美能力的提升。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套“有价值悦读”丛书,以作品精到为编选方向,以形态精致

为制作目标,旨在为当今奔忙于生计和学业的人们,提供一个既可以随时便览,抽时间细细品味也深

有内涵的文学经典读本。

初出第一辑,以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为主,每人一册,不特选小说,作者有被称道的散文作品亦纳

入该作者的选本。

限于目前的具体情况,一些作者未能收入眼下这一辑,我们将在后续的出版过程中,满足大家的

要求。

我们热切地期盼广大读者,对我们这套丛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彼此

能够更贴近。

季风本周推荐

20

《书店时光》X-Knowledge / 新星出版社 / 2014-3 / 69.5 / 人文图书

清水玲奈(Reina Shimizu):职业文化记者,

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专攻

表象文化论。常驻巴黎、伦敦,撰写艺术、文化、

时尚相关报导,并从事电视节目制作。曾参与写

作《X-Knowledge HOME the travels Paris》。

大原ケイ(Kay Ohara):自小在美国与日本长

大,大学在纽约攻读新闻学。曾任职于讲谈社美

国分社及兰登书屋讲谈社联合公司,现为版权代

理独立从业者。在向海外推广日本作者与作品的

同时,也在纽约为日本的报纸杂志撰稿。曾著有

《通讯:电子书大国美国》。

内容简介

书店,都市的筑梦空间。不论时代变迁、文

字的载体更迭,我们仍然不由自主地被书店吸

引,享受坐拥书城的静谧时光。书店为何迷人?

因为经历时间的痕迹,因为专注阅读的表情,因

为非读不可的爱意;因为种种细微而无可取代的

感动,他们守护着“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选书宛如一趟全球旅行的多恩特书店;全世界

最古老的亨利•萨瑟兰旧书店;本身就是一件视

觉艺术品的马格马书店;十七世纪的贵族宅邸内

的罗伯蒂宫殿书店;于古老教堂中构建的书之圣

殿瑟莱克西斯书店;充满奇幻色彩的漫画专营店

布鲁泽尔书店;电影场景中真实存在的里佐利书

店……

33 家各具魅力的书店,等待着与你相遇。

节选 内页欣赏序言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热爱书店的人,也有许多因爱得太深而开始亲自经营的人,有人甚至说自己命

中注定要开书店。

书店是与各种知识和智慧相遇的场所。对热情的书迷来说,书就是自己的朋友。

如此重要的会面,当然要讲究地点。

如果你居住的城市里有好书店,就意味着你有幸得到了令人生更加丰富的机会。

从设计先锋前卫的书店到标榜传统经典的书店.从轻松随性、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书店到庄严肃穆、

令人心灵澄净的书店——世界各地的优秀书店,本书将一一为你介绍。

季风本周推荐

21

《中国诗歌 2013 年民刊诗选》阎志 主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12 / 10.00 / 中国当代诗歌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2013 年第 12

卷又名《2013 年民刊诗选》,

顾名思义,是对民间诗歌刊物

做一次汇总和有选择的推介。

除了在“特别推荐”和“民刊

诗选”两个栏目当中贯彻这一

卷的主旨以外,本卷还特设“杰

出诗人韩作荣纪念特辑”以纪

念已故中国当代杰出诗人、中

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诗歌》

编委韩作荣先生。在“头条诗

人”栏目中,本卷选登了重庆

诗人吴海歌的《时间,与流水》

组诗及《对当前诗歌的几点思

考》一文。最后,在“故缘夜

话”中,我们发现在新的一年

里《中国诗歌》可能发生的变

化值得期待。

目录

杰出诗人韩作荣纪念特辑

中国当代杰出诗人、中国诗歌

学会会长、《中国诗歌》编委

韩作荣去世

韩作荣生平

沉默的人

车延高

依偎月光,拥抱火炬

张同吾

他把肉体安置到远离人群的地

商 震

永远的怀念

田 禾

本期头条

时间,与流水(组诗)

吴海歌

对当前诗歌的几点思考

吴海歌

特别推荐

《群岛》诗选:花语 柯健君

庞清明 谢宜兴 叶暮合 老

镜 陈鱼观

《大风》诗选:李墨 黄化斌

赵历法 杨平 蒋芸徽

《新诗想》诗选:黍不语 张

洁 钱省 南竹 十五岚 十

月天

《抵达》诗选:刘晓萍 汪抒

西边 墨娘 东隅 王光中

尚兵

《旅馆》诗选:哑者无言 姚

月 紫丁香 高权 万世长

白公智

《突围诗刊》诗选:卓铁锋 本

少爷 李建明 冷盈袖 张小

美 徐向峰 楼兰女子 周珊

张惠芬

《凤凰》诗选:广子 吉尔 郑

皖豫 郁颜 周公度 李成恩

《诗历》诗选:张维 邹小雅

毛振虞 阿笑 湖北青蛙 殷

龙龙

《出路》诗选:刀刀 刘旭阳

褚平川 左小词 丁东亚

《西风带》诗选:寒玉 曹谁

庄苓 寒冰 王登学 刘姗姗

民刊诗选

《一首诗》诗选:于坚 将能

马汉宁 李点儿 谢泗儿

《三棵树》诗选:富永杰 张

彩红 马路明

大型诗丛《诗》诗选:道辉 阳

子 林忠成 何如

《大象诗志》诗选:樊子 朱

巧玲

《大地湾文学月报》诗选:郭

晓琦 赵亚峰 刘不住 雪潇

徐学

《山东诗人》诗选:汤养宗 北

野 张延安

《山谷诗苑》诗选:樊健军 林

莉 雁飞

《女子诗报》诗选:黄芳 李

云 晓音

《天南湖诗刊》诗选:安乔子

晓丑 唐何冰

《天下诗歌》诗选:轻轻飞过

娜夜 安琪 巫小茶

《无界诗歌》诗选:诺布朗杰

丑乙 梦里飞雪

《太白诗刊》诗选:李迪 仝

志男

《屯溪文艺》诗选:黄山老岸

维摩逸风

《中国风诗刊》诗选:远人 黎

凛 马笑泉 吴昕孺

《中国诗人论坛年选》诗选:

蓝蓓 石溪 小隐 白象小鱼

大朵 三六九 HLJ 流星雨

《长江诗歌》诗选:杨方 章锦

……

故缘夜话 朱妍

季风本周排行

22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 九州出版社 薛仁明 32

2 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中信 知乎 42

3 做事坚定,做人柔软~当我回忆

从业务助理到奥美公关董事长的这一路 浙江大学 丁菱娟 32

4 莫奈和他的眼睛 译林出版社 张佳玮 36.8

5 如何看懂书法 北京 侯吉谅 42

6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湖南文艺 张嘉佳 36

7 3500 常用字胡铁军正书行书对照速成上海人美 胡铁军 15

8 百年孤独~新经典文库 500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 01) 南海 加西亚.马尔克斯 39.5

9 红高梁家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作品系列 上海文艺 莫言 35

10 繁花 上海文艺 金宇澄 48

11 你有多少钱留给明天 北京大学 新京报社 36

12 2013 语录 中信 新周刊 32

13 最强大脑~77 招让你成为

脑力最好的人 中信 (日)保坂隆 35

14 做最棒的自己:巧克力熊聚会 海豚出版社 [美]巴巴拉·本尼斯 13.8

15 牛津通识读本:数学 译林出版社 [英]蒂莫西·高尔斯 25

16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 2 湖南文艺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30

17 魅力(精) 译林出版社 (美)奥利维亚·卡巴恩 32.8

18 纸牌屋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英)迈克尔.道布斯 39.8

19 等待戈多 湖南文艺 贝克特 15

20 超越孤独 华东师大 克里希那穆提 39.8

季风本周排行

2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北京三联 (加)梁鹤年 65

2 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 世界图书 (日)生命科学编辑团队 32

3 自由的进化 山西人民 [美] 丹尼尔·丹内特 58

4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殷周 春秋战国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平势隆郎 52

5 从神话到历史 神话时代 夏王朝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宫本一夫 49

6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宋朝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小岛 毅 46

7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上册) 重庆出版社 [美] 奥利弗·斯通 52

8 明亮的对话 中信 徐贲 39

9 哲学家与儿童对话 北京三联 里夏德.达维德.普雷希特 37

10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北京三联 [美]孔飞力 35

11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下册) 重庆出版社 [美] 奥利弗·斯通 46

12 始皇帝的遗产 秦汉帝国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鹤间和幸 58

13 海与帝国 明清时代~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上田 信 57

14 三国志世界 后汉 三国时代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金 文京 48

15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辽西夏金元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杉山正明 45

16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6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气贺泽保规 52

季风本周排行

24

17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川本芳昭 45

18 反脆弱 中信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68

19 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 北京三联 张锡模

36

20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 北京大学 德/诺博托。霍尔斯特 18

声音

25

声音

胡紫薇:你看她来势汹汹

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双语全文)

迈克尔·沃尔泽:驳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理由

罗兰·帕兰:中国新富阶层的资产转移之地

胡紫薇:你看她来势汹汹胡紫薇 胡紫薇的博客(2014-01-07)

日前,英国《卫报》在盘点 2013 年值得记住的人和事时,把年度离婚案,颁给了默

多克和邓文迪。

哦。当然了。

不止是刚刚过去的 2013,不管取何种角度观察,在新千年的时代女性中,邓文迪都

是一个无法被覆盖的样本,一个硬邦邦的存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强大的王国。王国里住着一个老国王和他的四个金发碧眼

的儿女。后来,一个黑头发的女巫闯进了王国,她乘着一团乌云,呼啸而来。女巫怀揣

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施展了邪恶的巫蛊之术,魇镇了老国王。国王把善良的王后打入了

冷宫,冷落了儿女,被女巫控制的老国王越来越虚弱,王族里原本和谐宁静的秩序被打

破了,富庶的王国危在旦夕......

声音

26

这是很多童话故事的蓝本。童话的魔力在于,现实故事的剧本常常照此上演。你虽

不想置身其中,却仍然如提线木偶般在别人的口舌间演绎着千百岁的剧中人。除非。除

非你有能力重构故事的基调。于是,这个古老童话,在女主角的亲自操刀之下,重新拉

伸了故事的起点,熨烫出一个属于 2KY 的励志版本。于是——

一个美丽女孩冉冉升起在东方古国的南方小镇,她是好学生,好女儿,校排球队的

主力队员,身上弥漫着既青春又书卷的迷人气息,阳光向上知书达理,令人无法拒绝。

托命运的惠顾,在刚刚好的时机拿到了大洋彼岸的绿卡,在刚刚好的年纪拿下了大洋彼

岸的名校,借着一杯刚刚好的红酒和一份雄心勃勃的企划书,获得了大洋彼岸名流的青

睐,并成功上位,跻身于大英帝国的鹰冠庄园。。。

这两出童话的女主角都叫邓文迪——这两个自相矛盾南辕北辙的形象的主人。

邓文迪与默多克

而剔除了这双重演绎之后的事实是这样的。

14 年前,默多克与第二任妻子突然离婚,并在 17 天后与小他 38 岁的一位华裔女子

闪婚的消息震撼了世界。从主流媒体到时尚小报火力全开,瞬间便把这位名叫邓文迪的

高挑明艳的东方女子照射得通体透明,巨细靡遗。她在全世界的注目礼下,挽住了这个

星球上最有发言权的老人的臂膀,踌躇满志,旖旎而来。

令人惊掉下巴的新闻,一直没有离开这对旗鼓相当的夫妻:不久后,早因前列腺病

失去生育能力的默多克,再次展示了他在繁衍子嗣方面惊人的先见之明。通过瞒过前妻

的冷冻精子,他助邓文迪成为了这个家族里两个混血后裔的妈妈,从此,王后晋升为母

后,邓文迪成为新闻集团旗下新媒体部门 MYSPACE 的首席策略长,并开始雄心勃勃地介

入默家的家族事业;又后来,消息称邓文迪没有如愿获得新闻集团的股份。她为默多克

生下的两个未成年女儿,只是一个价值 870 万美元的无投票权基金的受益人。默多克这

个决定几乎马上令二人的婚姻走入困境。这之后,据称两人出现在某豪华游轮的慈善晚

宴上,两夫妇面无表情,从头到尾并无互动。这一幕出现在 7年前;半年前,默多克突

然提起离婚诉讼,这场让邓文迪感到“非常突然令人震惊”的离婚官司,以年底一场 10

声音

27

分钟迅速达成协议的速决战画上了句号。BBC 称,“现场气氛融洽,82 岁的默多克与 44

岁的邓文迪在法庭上客套地握了握手并简单地拥抱了一下。” 与此同时留在人们视野里

的,是默多克在新闻帝国彻底去邓后的展颜一笑,以及前后脚离开法院时,邓文迪那张

因为阴云密布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脸。

2006 年 10 月(洛杉矶)邓文迪夫妇与 Myspace 创立者在一起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14 年过去了,邓文迪原本明艳

爽朗的脸,被一张新脸取代了。这张新脸上写着输赢,和输赢之后的愠怒。

我想这些年,她应该有着不为人道的艰难。

大家议论邓文迪,最多的还是关于输赢。从两年前在法庭上掌掴对手挺身救夫,而

被赞誉为“年度最佳护夫品”,到如今被清理门户沦为年度最瞩目离婚案的女主角,邓

文迪在公众和夫婿眼中的形象天翻地覆。但是不管她掌掴对手还是被清理门户,对于默

多克都是好事。这从两个事件两度导致新闻集团的股价止跌反弹的市场表现中可以看出,

在这场来自墨迪的玫瑰战争中,默多克绝不是落败的一方。

对于邓文迪的得失,歧义很多。一些人觉得,邓文迪输了,她输给了岁月,把整个

青春搭售给了几位老人和准老人,错过了郎才女貌享受小两口平凡却登对的幸福。而大

动干戈 14 年,终于换来的也不过是两处无关大局的不动产。这跟北京城一位普通离异的

中年女子,看起来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是在安慧北里还是第五大道打点属于一个人的

房间;也有为邓文迪大声叫好的,赞她富有才华,并且深知如何运用天赋的才华使之效

用最大化;她目光坚定无畏进取,并如愿在男人的世界里踢打出了一片天下,殊为不易。

她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遇佛杀佛摧枯拉朽,是新时代女性效仿的榜样。

鄙夷邓文迪不断借男人上位的婚姻观是容易的,但也要冒一定风险。这个风险在于

垄断真理之后自鸣得意的道德优越感会不会反而暴露了你的玄幻。因为你鄙夷了邓文迪,

声音

28

就鄙夷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你认为婚姻应该植根于爱或者两情相悦,但是,就一定比

植根于攀龙附凤或者现实利益更高尚么。可能吧。但是,就应该被道德审判么。我拿不

准。

而可以直观评估的,是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邓文迪,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强势,成功,有手段,或者像美国

人爱讲的,很棒的女人。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会说,嗯。这是个好人。我没见过邓文迪,

但是总感觉她就象一张拉满弦的弓,铮铮作响。

邓文迪与默多克

媒体对于邓文迪的描述中比较没有争议的部分中可以看出来,她很享受自己所处的

新阶层并且努力融入其中,比如会跟记者很自然的提到与布莱尔是可以在脸书上互相逗

趣的好友;比如休杰克曼是上周才来共度周末的座上宾,比如与子怡或者冰冰的闺蜜私

房话,比如强调与鲁珀特的伙伴而非主从关系......她的强势和有主见也屡屡见诸报端,

比如在雇佣的保姆因为栽倒在女儿的儿童车上导致粉碎性骨折,却以极少的赔偿额打发

其走路,从而引发媒体关注;比如随着婚姻年深日久,在公众场合上,对于默多克言语

态度上的强硬令大龄的丈夫越来越经常地陷入沉默和若有所思。

对于邓文迪故事里的个中曲直,作为局外人无从置喙。如果说感受呢,有一点是肯

定的。经过 14 年的磨合,两人的分歧已经势同水火。男方证明过了七十岁仍然有机会犯

下人生选择的重大错误,而女方则证明了虽然全力以赴仍有些东西终属人力不逮。就比

如自外于豪门。

声音

29

但是我要说的是另外一回事。我想说说这张面目全非的脸。这张脸和眉宇间展露出

来丝毫不加掩饰的怨怼、凉薄和不开心。这样的表情,显然比一本五百页的个人传记蕴

藏着更多的秘密。

也许你说,挺好看的啊。你讲的怨怼凉薄和不开心我怎么就没发现。呵呵。很正常。

这就是你我之间的区别。

我很在乎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几乎只选择跟长得好看的人交往。尤其是年过四

十以后的人。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必须为自己那张脸负责了。因为相由心

生。因为他的容貌就是他灵魂的样子。

这个好看不是美貌,它是眉梢眼角见清风明月,举手投足间赏心悦目,是看上去、

心里头两下里舒服。我不相信一个形容猥琐囚首丧面的人会是一个胸怀坦荡内心磊落的

君子。如果你实在要找例子,去看看报纸们的时政版吧。

国外博客 Gawker 为邓文迪和默多克离婚一案题词:“无意义的婚姻中无爱的身体”

邓文迪不再好看。个人认为这是她为这段婚姻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没有之一。

这代价有点惨重,它说明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她的心出了状况。这

状况肯定让她自己和她身边的人都够受的。

见过那种女人么,那种强势的女人,你的某个上司,主管,同行,或者擦身而过的

名媛。她们总是驾着一片乌云,黑压压掩杀而来。她们设定目标,搭建模型,势如破竹

的推进,推土机般碾压过别人的生活和自己的心灵。她们是分秒必争的人,分毫必争的

人,寸土必争的人。这个实惠是我的,这个荣耀是我的,这个位置是我的,这个男人是

我的......她们是十里长街,不是通幽的曲径,她们的人生是一曲颂歌,磅礴却无法降

下调门稍作辗转。她们行动起来快得就像离弦的箭,刻不容缓,弹无虚发。她们的觉知

力往往特别强。聪明绝顶能量巨大。但是觉知力有多强,分别心就有多重。任何人在她

声音

30

们那儿,只分为两种:有用和无用。所以你要么被她无视空气般没有存在感,要么被她

拣选砌入她的生活,成为她人生大厦的一砖一瓦。

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一个男人往往越成功越受欢迎,而一个女性越

成功,越不容易被人喜爱。这里有制度设计社会成见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局限。这

种局限就包括被邪定在某个所谓成功女性的既定目标上无力自拔。

我发现,我们活得有多成功,往往就有多荒唐。我有故宫边上的豪宅,我纽约上东

区的公寓价值 4400 万。那又怎样;我成为了全世界都知道的社交名媛,场合里只穿 vera

wang 设计的时装。那又怎样;我曾是这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如假包换的内子,得他手把

手的传道授业,所以我仍然有机会操盘最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那又怎样;什么样的人生

都是经不住追问的人生。终究一柸新土。

所有的实有都是实无所有,所有的荣耀都是一场空。更要命的是,你执着进取倾尽

所有直至心灵,终于兑换了想要的成功,结果发现,你辛苦执来的这个东西,已经不是

这个东西。不管是媒体帝国的首席执行官还是前首相的床笫之欢。而且,在你杀伐决断

长驱直入的一生将要完结的时候,你发现,这世界上所有的你的都不是你的。只有你是

你的。

这是一个有点令人扫兴的发现,也是究竟实相。

如果必须选择,是练达一点,还是清澈一点?是进取一点,还是善良一点?如果必

须拿灵魂与魔鬼交换,你倒是换也不换。这是作为一个职业妇女,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

或许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它不尖锐,却一直存在,不知不觉间,磨损你的心,或者柔

软你的心。

是不是把树木雕成大器,就必须把生命连根拔起。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有没有对

于这样的雕琢说不的勇气。

和攻城拔寨封疆列土这样的外求索缘比起来,作为女人,一个四十岁以上的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我以为最迫切的,也是唯一要紧的事,倒是先让自己变得好看起来。

内心不舒展的女性会是一张什么样的面孔,看看今天的邓文迪。这是多少顶级化妆

品和前沿的美容术都束手无策的脸。而嗔恨最容易瓦解一个女人的美。它使你看上去怎

么都有点不舒服。而这点不舒服来自于过于鲜明的目的性。根本上说,美和目的性是不

相容的。美是没有目的的,是具足圆满,安然无恙的存在。美本身就是目的。而目标感

就像一节外挂的车厢,如何装饰也难浑然天成。

这样的背离也同时发生在不少成功女性的身上。她们是很棒的,却很难被定义为一

个好人。而且,不管用了什么化妆品,一张脸看上去总是越来越滞重,越来越狰狞。这

恐怕不得不归咎于,她们过强的目的性。

做一个好人很难么。可能吧。但是,至少不比获得事业的成就或者钓得金龟婿更困

难。只是,在我们功利的天平上,做个好人还是做个成功者,哪个更有性价比。

我们用得着做一个好人么。这是另一篇题目了,但是倒也需要一个答案。

声音

31

有一个判断你肯定认同。这世界上聪明的女人很多,智慧的女人却凤毛麟角。从聪

明到达智慧的直通车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如果聪明的女人能够聪明到有所净戒,

比如永远不拿灵魂做交易,永远不与魔鬼攀援,她兴许就离智慧近了一步;如果在有所

不为的人生里还能允许内心留有片刻的安宁,知止而后不攻取,不随外物起舞,而可以

定下心神,花两个小时择一捆紫根韭菜,包一顿大馅饺子,度过一个满室生香的下午;

或者荡开一笔,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消磨一个无所用心的清晨。

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活着的智慧,但是我知道,当你的周围万籁俱寂,幸福现前。

离了婚的邓文迪 45 岁,恰巧是可以使自己变得再度好看的最后年纪。一切还不算晚。

如果她相信,幸福就是最好的保养品。

年轻时的邓文迪

陈丹青先生写过退步集。很喜欢。退步,而退步之后也不是为了厚积薄发或者海阔

天空之类的。就是给自己留点余地,好来安放那颗心。

对于 2014,我对自己有个小小的要求。如果有人再拿成功与否的话指点我的人生,

我要对他说,别跟我提什么成功。有本事,咱们做个好人吧。

(此文为《新世纪周刊》所作专栏)■

声音

32

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双语全文)中国日报网(2014-3-22)

你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来到这里,在这所伟大的大学和你们共聚一堂。非常感谢你们邀请我。

在我今天开始之前,代表我自己和我的丈夫,我想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 MH370 航班简短说两句。

像我丈夫说的那样,美国正在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搜寻。

而且,请你们知道,在这困难的时刻,我们的心念和祈祷和飞机上的人的家属和亲人们同在。

此外,我还想介绍我们信任的驻华大使鲍卡斯大使……王主席……朱校长……李副校长,居勒

(Cueller)主任、欧(Oi)教授和斯坦福中心……纽约大学(NYC)的萨克斯顿(Sexton)主席在上海

有一个顶尖的海外留学项目……还有约翰·索顿(John Thorton)清华大学国际领袖计划的负责人……

感谢你们出席。

我今天来到这里,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全世界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之间的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夫妇在国外访问时,不只参观宫殿、议会和会晤国家元首。我们也来到学校,

与像你们一样的学生见面。

声音

33

因为我们相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政府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人民间特别是年轻人

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海外留学项目不只是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机会,还是美国外交政策至关重要的组成

部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们看,通过现代技术奇迹,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联系在一起。

思想可以通过点击按钮跨越海洋。全球各地的公司可以进行业务往来和相互竟争。我们可以与各

大洲的人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和 Skype 进行沟通。

因此,出国留学不只是以开心的方式度过一个学期——它正迅速成为全球化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关

键。

因为要走在当今职场的前沿,只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是不够的,还应拥有国境外的真实体验:体

验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

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想要说的是,出国留学绝不仅是改善你们自己的未来,它也关乎塑造你们的国家、关乎我们共

有的世界的未来。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一一无论是气侯变化、经济机遇,还是核武器扩散一一这些都是

我们共同的挑战。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它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共同携手。

“共同携手”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到彼此国家学习和生活是如此重要。因为这是你们培养合作习惯的途径一一

你们通过融入不同的文化,通过了解彼此的故事,通过跨越常常隔膜我们的成见和误解,来做到这一

点。

声音

34

这是你们了解到我们共享多少东西的途径。这是你们认识到我们的成功惠及彼此的途径。在北京

发现的医疗方法可以挽救在美国的生命,来自加州硅谷的清洁能源技术可以改善中国的环境,西安一

座古老寺庙的架构可激发达拉斯或者底特律新建筑设计的灵感。

这是你们与室友、实验伙伴建立起的联系能带来更多收获的时候。阿比盖尔·柯普林(Abigail

Coplin)成为北京大学美国富布赖特学者(American Fullbright Scholar)的时候,她与同事们在

首屈一指的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论文,建立研究伙伴关系,这段关系在他们各自回国后还长久持续着。

来自北京大学的牛可(Niu Ke)教授是去年的美国富布赖特学者。我引述下他的话,“最难忘的

经历是和我的美国朋友们在一起。”

这些长久的纽带代表留学的真正价值,我很兴奋,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得到这样的机会。

米歇尔现身说法谈留学

中国目前是美国人留学的第五大热门目的地。今天的美国,来自中国的交换生数量最多。

尽管如此,太多的学生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一些有机会的学生则犹豫是否要抓住它。

他们可能觉得留学只是有钱的学生或来自某类大学的学生的事。或者,他们可能心里想,“嗯,

这听起来很有趣,但它在我的生活中真正有多大用处?”

我理解这些年轻人,因为我在上大学时也有同样的感受。你们知道,我来自一个工薪阶层家庭,

我甚至从来没想过留学。我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我将精力集中在进入大学并获得学位,这样我就可

以得到一份工作并养活自己。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靠奋斗才能读得起一个常规学期的年轻人来说,支付世界另一边的机票或生活

费实在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留学不应仅属于有一些背景的学生。

我们希望在所有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之间建立联系,因为正是这样的多样性让我们的国家如

此充满活力和强大……我们的海外留学项目应向世界反映美国的真正精神。

声音

35

这就是为什么在 2009 年我的丈夫访问中国时,宣布了我们的 10 万倡议,该倡议旨在增加留学中

国的美国学生的数量和多样性。而今年,在我们纪念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之际……美国政

府实际上支持更多的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

我们正将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送到这里来学习中文,我们正邀请中国老师到美国的尝较教授

普通话,我们为希望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美中富布赖特项目仍在加强,现有

3000 多名学友。

私人部门也在加紧工作。例如,美国黑石公司的主管斯蒂夫·施瓦茨曼正在资助清华大学模仿罗

德奖学全(Rhode Scholarship)的一个新项目。

“你不需要登上飞机才能成为公民外交官”

今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正在中国学习。以来自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罗亚尔·尼克尔森(Royale

Nicholson)为例,她参加了纽约大学在上海的项目。像我一样,罗亚尔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她

母亲做两份全职工作,而她父亲晚上工作以维持他们的家庭。谈到她在上海的经历时,她说:“这座

城市充满韧性,它激励我完成所有我能做的事。”

还有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费尔蒙·黑尔(Philmon Haile),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家人作为厄

立特里亚难民来到了美国。谈到他在中国学习的经历时,他说:“在我们进入公民外交的新时代之际,

留学是人民间交流的一种强大工具。”

“一个公民外交的新时代”一一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说法了,因为这正是我正在谈的,那就是普

通公民走向世界。

正如我经常对美国年轻认说的那样,你不需要登上飞机才能成为公民外交官。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在家里、学校或者图书馆能上网,只要几秒钟,你就可以被带到世界任何地

方,遇见来自每个大陆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发一篇旅行博文,里面有我这次中国之行的视频和照片 因为我希望美

国的年轻人能成为这次访问的一部分。

这确实是技术的力量——它打开整个世界,让我们接触到以前根本难以想象的思想和创新。这也

是为什么信息和思想在互联网上、并通过媒体自由流动是如此重要。

声音

36

因为那是我们发现真理的途径,那使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到底在

发生着什么。

那也是我们何以决定哪些价值观和思想是最好的 通过有力地对它们提出疑问,进行辩论,倾听

各方观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相信我,我知道这是一个令人困惑而沮丧的过程。有大量来自我们媒体和公民的质疑和批评,而

我丈夫和我位于接收端。这并非易事,但我们认为它的重要无可取代。

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当所有公民的声音和观点都能得到倾听之时,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

和繁荣。

正像我的丈夫曾说过的,我们尊重其他文化和社刽的独特性。然而,就自由的表达自我、选择自

己所崇拜的东西,以及享有信息公开而言 我们相信那是地球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美国面孔”,“中国面孔”

我们相信,所有人都应享有实现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正如我在美国所能做到的那样。同时,当

你在中国这里以及在美国了解新的文化、结交新的朋友之时,你整个人就是那些价值观的鲜活代表。

所以我保证,通过出国留学,你们不仅在改变自己的人生,也在改变你所遇到的每个人的人生。

正像伟大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谈到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时说的那样,“我想他们所教的比他

们学到的还要多。”而对出国学习的年径美国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对世界而言,你们所有人都是最好的美国面孔,和最好的中国面孔。每一天,你们都在向世界展

示你们国家的能量、创造力、乐观,以及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每一天,你们都在提醒我们,通过

跨越国界,学会在彼此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和用共同的决心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

所以,我希望你们都会不断寻求这样的经历。我希望你们能继续受益于彼此,互相学习,同时建

立起友谊的纽带,而这些纽带能在未来数十年丰富你们的生活,也丰富我们的世界。

你们大家都有这么多可以给予世界,我热切期待着你们未来的成就。

声音

37

非常感谢。谢谢。

以下为英语原文

Ni hao. It is such a pleasant and an honor to be here with all of you at this great university…Thankyou so much for having me.And before I get started today, on behalf of myself and my husband, I just want to say a few verybrief words above Malaysian(sic) Airline Flight 370.As my husband has said, theUnited Statesis offering as many resources as possible to assist in thesearch.And please know that we are keeping all the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of those on this flight in ourthoughts and prayers at this very difficult time.And with that, I want to start by recognizing our news Ambassador toChinaAmbassadorBaucus…President Wang…Chairman Zhu…Vice President Li. Director Cueller, Professor Oi and theStanford center…President Sexton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which has an excellent study abroadprogram in Shanghai…and John Thorton, Director of the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at TsinghuaUniversity…thank you all so much for joining us.And most of all, I want to thank all of the student for being here today…and I particulary want tothank Eric Schafer and Zhu Xuanbao for that extraordinary English and Chinese introduction.That was such a powerful symbol of everything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today.You see, by learning each other s languages - and by showing such curiosity and respect for eachother s cultures - Mr. Schafer and Ms. Zhu and all of you are 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thatlead to so much more.And I m here today because I know that our future depends on connections like these among yourpeople like you across the globe.

声音

38

That s why when my husband and I travel abroad, we don't just visit palaces and parliament andmeet with heads of state.We also come to schools like this one to meet with students like you.Because we believe th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s are not just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governments or leaders…they re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particularly our young people.So we view study abroad programs not just as a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 or students…but alsoas a vital part ofAmerica s foreign policy.You see, through the wonders of modern technology, our world is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before.Ideas can cross ocean with the click of a button.Companies can do business and complete with companies across the globe.And we can text, email and skype with people on every continent.So studying abroad isn t just a fun way to spend a semester-it s quickly becoming the key tosuccess in our global economy.Because getting ahead in today s workplaces isn t just about getting good grades or test scores inschool…it s also about having real experience with the world beyond your borders - experience withlanguages, cultures and societies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own.Or,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than to read ten thousandbooks.”But let s be clear, studying abroad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improving your own future - it salso about shaping the future of your countries and of the world we all share.Because when it comes to the defining challenges of our time - whether it s climate change, oreconomic opportunity, or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these are shared challenges.

声音

39

No one country can confront them alone...the only way forward is together.That s why it s so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like you to live and study in each other s countries.Because that s how you develop that habit of cooperation - you do it by improving yourself insomeone s culture…by learning each other s stories…and by getting past the stereotypes andmisconceptions that too often divide us.That s how you come to understand how much we all share.And that s how you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 s success - that cures discoveredhere in Beijing could save lives in America…the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from Silicon Valley inCalifornia coul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here in China…that the architecture of an ancient temple inXi an could inspire the design of new buildings in Dallas or Detroit.And that s when the connections you make as classmates or labmates can blossom into somethingmore.That s what happened when Abigail Coplin became an American Fulbright Scholar here at PekingUniversity.She and her colleagues published papers together in top science journals…and they both researchpartnerships that lasted long after they returned to their home countries.Professor Niu Ke fromPekingUniversitywas Fulbright Scholar in theU. S.last year…and hereported, and I quote, “the 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 were with my American friends. ”These lasting bonds represent the true value of studying abroad…and I am thrilled that more andmore students are getting this opportunity.Chinais currently the fifth most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Americans studying abroad.And today, the highest number of exchange students in theU.S.are fromChina.

声音

40

But still, too many students never have this chance…and some that do are hesitant to take it.They may feel like study abroad is only for wealthy students, or students from certain kinds ofuniversities.Or they may think to themselves: “Well, that sounds fun, but how will it really be useful in mylife?”I understand where these young people are coming from, because I felt the same way when I wasin college.You see, I came from a working class family… and it never even occurred to me to study abroad.My parent didn t get to attend college, and I was focused on getting into a university and earningmy degree so I could get a job and support myself.And for a lot of young people like me who are struggling to afford a regular semester of schoolpaying for plane tickets or living expense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just isn t possible.And that s not acceptable, because study abroad shouldn t just for student from certainbackgrounds.Our hope is to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of all races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because it is that diversity that makes our country so vibrant and strong…and our study abroadprograms should reflect the true spirit of America to the world.That s why, when my husband visitedChinaback in 2009, he announced our 100,000 Stronginitiativ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American students studying inChina.And this year, as we mark the thir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maliztaion of relations betweenour countries…the U.S. Government actually supports more American students inChinathan in any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We re sending high school, colleg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here to study Chinese…we re invitingteachers from China to teach Mandarin in American schools...we re providing free online advising fro

声音

41

students in China who want to study in the U.S…and the U.S.-China Fulbright program is still goingstrong with more than 3,000 alumni.The private sector is stepping up as well.For example, Steve Schwarzman, the head of an American company called Blackstone, is funding anew program at Tsinghua University modeled on the Rhodes Scholarship.And today, students from all kinds of backgrounds are studying here inChina.Take the example of Royale Nicholson fromCleveland,Ohiowho attendsNew YorkUniversity sprogram inShanghai.Like me, Royale is a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and her mother worked two fulltime jobswhile her father worked nights to support their family.Of her experience inShanghai, she said, “This city oozes persistence and inspires me toaccomplish all that I can.”And then there s Philmon Hail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hose family came to theU.S.as refugee from Eritrea when he was a child.Of his experience studying inChina, he said, “study abroad is a powerful vehicle for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s we move into 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 ”- I couldn t have said it better myself, because that s really what Im talking about...I m talking about ordinary citizen reaching out to the world.And as I always tell young people back inAmerica, you don t need to get on a plane to by a citizendiplomacy.I tell them that if you have an internet in your home, school, or library, within seconds, you can betransport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and meet people on every continent.

声音

42

That s why I m posting a daily travel blog with videos and photos of my experiences in china -because I want young people inAmericato be part of this visit.That s really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 how it can open up the entire world and expose us to ideasand innovations we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And that s why it is so important for information and ideas to flow freely over the internet andthrough the media.Because that s how we discover the truth...that s how we learn what s really happening in ourcommunities, our country and our world.And that s how we decide which values and ideas we think are best - by questioning and debatingthem vigorously…by listening to all sides of every argument...and by judging for ourselves.And believe me, I know this can be a messy and frustrating process.My husband and I are on the receiving and of plenty of questioning and criticizing from our mediaand our fellow citizens...and it s not always easy...but we wouldn t trade it for anything in the world.Because time and again, we have seen that countries are stronger and more prosperous when thevoices and opinions of all their citizens can be heard.And as my husband said, we respect the uniqueness of other cultures and societies.But when it comes to expressing yourself freely, and worshipping as your choose, and havingop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we believe those are universal rights that are the birthright of everyperson on this planet.We believe that all people deserve the opportunity to fulfill their highest potential as I was able todo in theUnited States.And as you learn about new cultures and form new friendships during your time here in China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of you are the living, breathing embodiment of those values.

声音

43

So I guarantee you that in studying abroad, you re not just changing your own life…you rechanging the lives of everyone you meet.As the great American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once said about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theU.S., “I think they teach more than they learn.”And that is just as true of young Americans who study abroad.All of you are America s best face, and China s best face, to the world.Every day, you show the world your countries energy, creativity, optimism and unwavering beliefin the future.And every day, you remind us of just how much we can achieve if we reach across borders…andlearn to see ourselves in each other…and confront our shared challenges with shared resolve.So I hope you will keep seeking these kinds of experiences.And I hope you ll keep teaching each other…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and building bonds offriendship that will enrich your lives and enrich our world for decades to come.You all have so much to offer, and I cannot wait to see all that you achieve together in the yearsahead.Thank you so much. Xie Xie.■

声音

44

迈克尔·沃尔泽:驳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理由

迈克尔·沃尔泽/著 任辉献、段鸣玉/译 东方历史评论(2014-03-19)

2011 年“911”恐怖袭击案受害者图集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鼓吹恐怖主义了,甚至那

些常常实行恐怖主义的人也不再鼓吹。和抢劫、

强奸和谋杀—样,恐怖主义行为是对无辜者的攻

击,一旦被认定就无法为之辩护。实际上,恐怖

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比―般的抢劫、强奸和谋杀更

坏,因为后面这些罪行的受害者是为了一个目的

而选择的;他或她是攻击的直接目标,并且攻击

他有某些理由,不管这些理由多么牵强、多么邪

恶。而恐怖主义攻击的受害者却是第三方,是无

辜的局外人;没有任何攻击他们的特别理由;(不

相关的)一个大群体中间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攻

击的目标。攻击是不加区分地针对整个群体。恐

怖主义就像是癫狂病发作的杀手,但它发狂不光

是狂怒和疯癫的表现;它的发狂是有目的、有计

划的。它瞄准一个普遍的弱点:杀鸡猴儿惊。少

数受害者的暴死使大量活人成为战战兢兢活着

的人质。

声音

45

所以,这一点是恐怖主义特别坏的地方——

不仅杀害无辜者,而且让恐怖侵入日常生活中,

违背个人意愿,使公共领域不再安全,人人自危。

我想一次犯罪浪潮可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但犯

罪浪潮不是由人策划出来;它是成千上万个人决

定的结果,每个人都各自独立于其他人,由无形

之手集合在一起。恐怖主义是有形之手的结果;

它是有组织的计划,是一种战略选择,是一种谋

杀和你我的阴谋。难怪阴谋策划恐怖行为的人很

难公开为他们选择的战略辩护。

显然,即便阴谋针对的不是你我而是他们—

—比如说,针对新教徒而不是天主教徒,针对以

色列人而不是意大利人或德国人,针对黑人而不

是白人——道德上的困难也是一样的。这些“限

制”很少长久存在;恐怖主义的逻辑不断扩大可

以攻击者的范围。恐怖主义者的人质越多,他们

就越强大。一旦所有人都受到死亡威胁,就没有

任何人是安全的。即使威胁的对象有所限制,恐

怖主义的邪恶也没有任何不同。就个别新教徒、

以色列人或黑人而言,恐怖主义是随意杀戮,是

不把人当人,是令人厌恶的。这是恐怖主义的标

志,也是恐怖主义之所以无法辩护的原因。

然而,如果说证明恐怖主义的正当性是不可

能的,为恐怖主义做意识形态开脱和申辩的可能

性却是存在的。我们今天生活在一种为恐怖主义

开脱的政治文化里。这要比公开论证恐怖主义正

当性的政治文化要好,因为它至少承认恐怖主义

的罪恶性。但这点进步来之不易,很难保持,随

时有丧失之虞。即使在这个更好的世界里也不乏

恐怖主义的支持者。这种支持虽然转弯抹角,却

绝非没有效果。它表现为辩解性的描述和解释、

一些被反复提出的开脱理由,这些开脱理由逐渐

削弱了我们对恐怖主义罪感性的认识。今天,若

不通过对这些开脱理由的系统批评来加以补充

和加强,这种认识就不充分。这正是本文的目的。

我认为下面这个原则是不证自明的:任何恐怖主

义行为都是错误的。然而,为恐怖主义开脱的那

些理由的错误却并非不言自明的;必须进行辩

论。这些开脱理由我们都耳熟能详,当代政治争

论中充斥着这些理由。我将提出它们的典型形

式。无需把它们归于某个作者、政论家或评论家

名下;读者可以自己对号入座。

1793 年发生在法国旺代的大屠杀(绘画)

为恐怖主义开脱的最常见理由是:它是没有

办法的办法,是最后的手段,只是在所有其他手

段都失败后才被选择的。这是走投无路者的选

择。他们尝试了每一种正当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方

式,穷尽了所有可能性每次都遭到失败,直到最

后除了恐怖主义这个邪恶手段之外再没有其他

选择。他们要么成为恐怖分子,要么放弃努力。

对这种开脱理由的简单回答是:假如遇到这种情

况,他们就应该放弃努力;他们确实已经穷尽了

一切可能性。但这样回答仅仅重申了上面说过的

那个原则,却忽略了开脱理由;这个回答没有关

注恐怖主义分子的绝望。无论他们致力于什么事

业,我们都必须承认:既然他们致力于这个事业,

就不可能放弃努力。

不过,这个开脱理由的描述是违背事实的。

要达到“最后手段”并不那么容易。要达到最后,

你必须确实尝试了每种可能性(可能使用的手段

声音

46

是很多的)而不是尝试过一次,比如一个政党可

能组织了一次示威,却未能获得立竿见影的胜

利,就声称现在开始杀人是正当的。政治是一种

重复的技艺,政治活动家和公民们从经验中学

习,换言之,通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事情而

进步。很难说他们究竟何时别无选择,但即便在

压迫和战争的条件下,公民们也还有其他选择。

这个论证也适用于那些声称自己已经试过“所有

办法”、现在不得不杀害人质或轰炸村庄的政府

官员。假如这种人被带到陪审团面前接受审判,

要求他回答这个问题:你究竟尝试过什么办法?

有谁相信他们可能列出一个清单呢?“最后手

段”只是在想象中的最后;诉诸恐怖主义是观念

上的最后,而不是在一系列真实行动中的最后,

仅仅是为了开脱的最后,事实上大多数赞成恐怖

主义政策的政府官员和政治运动的战士都是将

其作为第一个手段提出来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支

持恐怖主义政策,虽然一开始他们不一定得到多

数人支持。如果他们是真诚的,就必须放弃最后

手段这个挡箭牌,提出其他开拓理由。

(在第三章中所描写的那种“最危急的时刻”

的条件下,恐怖主义的正当性能否得到证明呢?

也许可以,但前提是恐怖分子要反击的压迫的性

质是种族灭绝。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只要

有获胜的机会,使用极端措施的正当性就可以得

到证明。但是,这种威胁在最近的恐怖主义活动

中并没有出现。恐怖主义并不是一种避免亡国灭

种灾难的手段,是获得政治胜利的手段。)

1980年 8月2日在博洛尼亚火车站发生意大利

共和国有史以来最致命的恐怖袭击,85人死亡,

其施暴者为新法西斯主义团体“核军事革命”

(Nuclei Armati Rivoluzionari)。

为恐怖主义开脱的第二种理由是为反抗帝

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量身定做的。这种理由声

称任何其他手段都行不通,除了恐怖主义之外没

有任何可以使用的手段。这个理由与第―个理由

有所不同,因为它不要求使用恐怖主义手段的人

穷尽所有其他手段。或者说,第二种理由只要求

恐怖主义者思考过而不是实际尝试过世界上所

有的可能手段;想象中的最后就足够了。政治运

动组织的战略家们思考了他们可以选择的所有

手段并得出结论:除了恐怖主义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认为自己不具有尝试任何其他方法的政治

力量,所以他们不再尝试任何其他方法。弱小就

是他们的开脱理由。

然而,这里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弱小:一

种是政治运动组织与它所反对的国家相比的弱

小,另一种是政治运动组织与自己人民相比的弱

小。由于政治运动组织动员自己人民的能力不

足,第二种弱小使恐怖主义成为“唯一的”选择,

因为动员能力不足事实上排除了所有其他选择:

非暴力反抗、大罢工、群众示威、非常规战争等。

声音

47

这此选择被排除的原因不是国家力量过于

强大和普遍、剧烈的镇压。也许非暴力反抗或游

击战对极权国家不会奏效,但所有证据都表明恐

怖主义对极权国家也不会奏效。更准确地说,在

极权国家的恐怖超过了所有其他类型的恐怖。如

果在一个地方(最明显的是自由民主国家)反抗

运动有可能采用恐怖主义战略,就同样有可能采

用其他战略,只要这个运动拥有足够多的民众支

持。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恐怖主义的确可能是

唯一的选择,但很难理解为什么可以因此开脱它

的罪恶。因为这种开脱理由不仅说一方处于弱

势,还说恐怖分子是弱势一方的代表;使恐怖主

义成为唯一选择的是这种特定形式的弱小(无法

获得足够的民众支持)这就让这个开脱理由陷入

自相矛盾了。

为了避开这个困难,有人可能采用一种更强

的观点,认为恐怖主义可以收到实际效果。第三

种为恐怖主义开脱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它有效

(而其他办法都无效);采用恐怖主义能实现受

压迫者的目标,即便没有受压迫者的参与。“行

为该谴责,结果来开脱。”(When the act accuses,

the result excuses.) 这是一种效果论的论证,

按照对效果论的准确理解,这个论证与其说是一

种开脱,不如说是一种正当性证明。然而,在实

践中这个论证很少走得这么远。更常见的是,这

个论证首先从承认恐怖主义的错误开始。他们的

手弄脏了,但我们必须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是为

了那些自己不能行动的人们的利益行动,并且是

有效的。但是,事实上恐怖分子的行动果真有效

吗?我不相信恐怖主义曾经实现了民族解放—

—据我所知没有任何民族是凭借滥杀无辜的战

斗而获得自由的——虽然恐怖主义肯定增强了

恐怖分子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势力。假如现在民

族解放运动已经被恐怖分子主导,也许恐怖主义

有助于它的生存和恶名(这两者是一致的)。但

是,即便我们承认在恐怖主义和民族解放之间存

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第三种开脱理由也站不

住脚,除非它具备效果论论证的另一个条件。必

须可以说:要实现的目的不可能通过任何其他更

正当的手段实现。所以,第三种开脱理由是否成

立取决于第一种或第二种理由,而那两种理由看

起来都站不住脚。

2005 年发生在巴格达的连环汽车爆炸案曾造成

43人死亡

第四种为恐怖主义开脱的理由避免了这种

致命的依赖。这个理由既不要求辩护者论证那种

不可能的观点:恐怖主义是最后的手段;也不要

求它是唯一可能使用的手段。第四种开脱理由直

接声称它是普遍的手段。所有政治(实际上)都是

恐怖主义,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辜和正派的表象

永远都只是欺骗,或多或少的欺骗,欺骗程度因

欺骗者的力量大小而异。不愿遮遮掩掩的恐怖主

义者仅仅是公开做了每个人都在偷偷做的事罢

了。

这种观点与那句格言“爱欲和战争中无所谓

和平”是一种形式。爱欲永远是欺骗性的,战争

总是残酷的,政治行为总是恐怖主义性质的。政

治行为只有通过在无辜的人们中间制造恐惧才

声音

48

能正常运转(托马斯·霍布斯很久之前就这样认

为)。恐怖主义与国家官员和政治运动斗士的政

治策略一样。这个论证没有证明国家官员和革命

者们采用恐怖义是正当的,但它的确开脱了他们

的责任。我们不能严厉谴责那些和所有人做法一

样的人。只有道德崇高的圣人才可能特立独行,

而在政治中并不要求达到圣人的标准,那只是高

尚而不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但是,这第四种开脱理由过于依赖对政治生

活的犬儒态度,而犬儒主义仅仅有时候符合我们

的经验。事实上,具有合法性的政府不必恐自己

的人民,获得人民支持的政治运动也不必恐吓自

己的对手。介于靠合法性与靠强力之间的政府和

政治运动组织有时候选择、有时候不选择恐怖主

义。生活在恐惧中并不是普遍的经验。恐怖主义

者创造的世界是选择的结果。

如果我们想理解恐怖主义是如何被选择的,

一些人是如何迫使别人进人恐怖世界的,我们必

须想象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虽然发生的事情通常

没有完整的记录。一群人,官员或革命者,围坐

在桌旁,争论是否采用恐怖主义战略。后来对恐

怖主义的反复开脱掩盖了他们的争论。但是在当

时,在会议桌旁,赞成恐怖主义的人说“所有人

都是这么做的”是没有用的,因为当时他们面对

着的人就建议采用其他战略。在历史上,反对恐

怖主义的一方也并不总是在争论中失败。然而,

他们可能赢得争论,却不能阻止恐怖主义运动;

赞成恐怖主义的人(他们人数不多)总是可以使

运动分裂并自行其事。或者,他们可能使政府、

警察或军队分裂,凭借着国家权力作恶。事实上,

恐怖主义常起源于这种分裂。最初的受害者是恐

怖主义者此前的同志或同事。所以,我们怎么能

把这两类人混为一谈呢?如果我们赞扬反对恐

怖主义的那些人的政治策略,就必须反对杀害他

们的那些人的开脱理由。在这种时候犬儒主义对

那些受害者是不公平的。

第四种开脱理由也可能、事实上的确采用一

种更严格的形式。压迫,而不是更一般的政治统

治,一概都是恐怖主义性质的,因此,我们必须

谅解所有的反抗压迫者。当他们选择恐怖主义的

时候,他们不过是对其他某些人此前的选择的报

复,是对他们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以牙还牙。

当然他们的恐怖主是再次作恶——无辜者被杀

害,他们从未压迫过别人——但再次作恶和首先

作恶完全不一样。是压迫者设定了斗争的规则。

可是,如果斗争是按照压迫者的规则进行的,压

迫者就更可能获胜。或者,至少压迫可能获胜,

即使它换了新面孔。解放运动或群众动员的全部

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些规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

反压迫者报复性采取的恐怖主义开脱,除非我们

确信他们反抗压迫的真诚性和他们对物压迫政

治的承诺的严肃性。但是,他们选择恐怖主义,

削弱了这种信任。

为恐怖主义开脱的人士常常要求我们区别

压迫者的恐怖主义和被压迫者的恐怖主义。可是

区别在哪里呢?两种恐怖主义者发出的信息是

一样的:否认他(她)杀害的人所在的群体具有

作为人的资格。恐怖主义虽然并不实际实施政治

压迫,却希望政治压迫。用一个被压迫的群体代

替另一个有什么意义呢?想象一次奴隶起义,起

义的奴隶们只希望反过来奴役主人的孩子。他们

的希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主人的孩子们希望奴隶

起义被镇压的热切愿望同样是可以理解的。在这

两种情况下理解都不是开脱的理由——至少在

普遍自由的政治已经有可能实现的时候是这样。

声音

49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对压迫的理

解就不能开脱被压迫者实行恐怖主义的责任。

这就是为恐怖主义开脱的四种理由,每种理

由都站不住脚。它们有的基于对这个世界的错误

描述,有的基于没有证据证明的历史观,有的基

于被证明是空洞和不诚实的道德主张。不是说不

可能有其他更合理的开脱的理由,不可能有某些

特定情况下我们感到不得不承认的原谅恐怖主

义的情境。就像杀人一样,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

[比如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在《土生

子》(Native Son)中讲的那个故事],它虽然

不能让我们认为恐怖主义是正当的做法,却可能

会原谅某个特定的恐怖分子。我们可以提出一种

个人成长历史和心灵的研究:同情如何被恐惧摧

毁,道德理性如何被仇恨和愤怒摧毁,社会规范

如何被无尽暴力摧毁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被

迫杀戮无辜或心甘情愿充当政治领袖杀戮工具

的个人。 但是,这种故事的说服力并不依赖于

这四种开脱理由,这些开脱理由承认的东西正是

讲述这种故事的人必须否认的:恐怖主义是有理

性的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无论他们认为

恐怖主义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还是唯一可以采

用的选择,他们都争论和选择。无论他们是主动

攻击还是被动反击,他们都作出了决定。也许他

们后来找到的放炸弹或开枪的人是在某种心理

压迫下行动的,但选择恐怖主义作为政策的那些

人却是“自由地”行动的。他们不能一边不自由

地行动,或认可把他们的行为描述成不自由的,

一边假装自己是运动团体或国家的领袖。我们绝

不应该原谅这种领袖。

在反驳这四种开脱理由之后还有什么要说

的?关于什么是反击恐怖主义的最佳方式还有

很多可以争论的。毋庸置疑,应该反击恐怖主义,

纯粹的防卫性反击很可能是不够的。在这种斗争

中,进攻永远更有利。恐怖主义的技术是简单的;

武器生产和运输都很容易。保护人民不受漫无目

的和不加区分的任意攻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

此,反击必须辅之以一些镇压和报复。这样做是

很危险的,因为镇压和报复经常表现为恐怀主义

的形式,很多辩护者准备了与恐怖主义者所用的

那些开脱理由非常相似的理由。然而,现在应该

明确一点,那就是打击恐怖主义不能仅仅因为它

是反击就能开脱责任。所有的参与者,不管是恐

怖主义者还是反恐怖主义者,都自称是反击其他

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怪圈,都自称错误不在自己。

其实这个怪圈原本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所有的

参与者都是道德行动主体,都作出了独立的决

定。

因此镇压和报复不能重复恐怖主义的错误

行为,换言之,镇压和报复必须系统地针对恐怖

主义者本身,绝不能针对恐怖分子自称代表的人

民。那种自称毕竟是可疑的,即便说话的人是真

诚的。人民并没有授权恐怖分子以自己的名义行

动,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了恐怖主义活动;他们

因恐怖主义政策而遭受的苦难超过了从中获得

的好处。即便他们支持恐怖主义政策并希望从中

获得好处,也不应受到攻击——这正如在战争中

支持战争努力却没有参加战争的平民不应受到

声音

50

攻击是一样的,平民可以在攻击军事目标的时候

被置于危险境地,比如在攻击恐怖分子的时候,

但必须尽可能使危险最小,即使这要让攻击者付

出某些代价。拒绝把平民作为攻击目标,无论他

们属于哪个民族和国家,无论他们持何种政治观

点,这是反对恐怖主义的唯一途径。所有镇压和

报复行动都必须用这个标准衡量。

可是,假如打败恐怖主义者的“唯一方法”

就是恐吓他们实际的或潜在的支持者呢?重要

的是拒绝这个问题的前提:恐怖主义是一种依赖

群众支持的政治策略。事实上恐怖主义永远是一

群精英分子的政治策略,这群精英的成员狂热地

献身于自己的事业,随时准备承受或看着其他人

承受对方使用恐怖主义手段的毁灭性打击。事实

上,恐怖分子欢迎对方使用恐怖主义;这让恐怖

主义的开脱理由更令人信服,并且无论多少人被

杀死和受伤,无论多少人被吓住,这肯定会给他

们带来维持恐怖主义活动所需的少数新成员。

镇压和报复是对恐怖主义的正当反应,前提

是它们受到与禁止恐怖主义原则一样的原则的

限制。但是,还有另一种反应,它试图避免镇压

和报复导致的暴力。这种选择就是直接针对我们

自己,针对恐怖主义者声称反对的压迫。他们主

张压迫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但这不过是另一

种开脱理由。恐怖主义的真正原因是发动恐怖主

义战役的决定,是由我前面描写的围坐在桌旁的

那群人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后作出的决定。然

而,恐怖主义者的确普遍利用压迫、不正义和人

类苦难,并至少从这里找借口。几乎可以肯定压

迫增强了他们的力量。我们有没有为被压迫者辩

护的理由呢?在我看来,我们有自己的理由,我

们不需要这理由,或不应该用这个理由促使我们

行动。我们应该效法那些反对采取恐怖主义策略

的运动战士们——虽然并不像恐怖主义者说的

那样是因为这些战士准备容忍压迫。他们已经在

反对压迫,并且也许正是为反对压迫进一步拒绝

恐怖主义。我们以前就应该这样反对压迫,现在

我们也应该在反对压迫的同时拒绝恐怖主义。

但是,如今还有一种观点,它同时坚持认为

我们应该拒绝承认恐怖主义和压迫之间存在任

何关系——似乎一旦恐怖主义的战斗开始进行,

为受压迫者做的任何辩护都会承认这种战斗的

有效性。或者,至少这种辩护会使恐怖主义具有

有效的表象并因而增加将来出现恐怖主义战斗

的可能性。这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开脱理由的反

面;就像是把磁带倒过来放。前者是把压迫作为

恐怖主义的开脱理由;后者是把恐怖主义作为压

迫的开脱的理由。前者是极端左派的理由;后者

是新保守主义右派的理由。 我怀疑真正的保守

主义会认为现状受到恐怖分子攻击是为现状辩

护的正当理由;他们会有自己的理由并准备反驳

任何对现状的择击。同样,那些认为现状急需改

革的人们也有这样认为的理由,不需要受到恐怖

主义者和使用同样手段的反恐怖主义者恐吓这

个理由。

你若是批评把压迫当做为恐怖主义开脱的

理由,就不应放过把恐怖主义当做为压迫开脱的

理由。但我需要更详细地阐述后者。与其说它是

为压迫开脱,不如说是为(现在)对压迫袖手旁观

开脱。它主张反击恐怖主义的斗争优先于所有其

他政治活动,如果领导这场反恐战斗的人是旧秩

序中的压迫,那么我们必须与他们和解——当然

是暂时的,直到打败恐怖主义为止。这是一种否

认两面作战可能性的战略。只要自称领导反压迫

声音

51

斗争的人是恐怖主义者,我们就不能对他们的要

求后退一步。我们也不能反对他们的对手。

可是,为什么不能呢?毕竟,面对要解放恐

怖主义者自称保卫的受压迫者的严肃努力时,恐

怖主义者不可能主张这是自己的胜利。这种努力

将彻底揭露恐怖主义者主张的空洞、虚伪和无价

值,这种努力越接近胜利,恐怖主义者就会越变

本加厉地疯狂。他们仍然必须被打败,因为他们

所追求的不是解决压迫问题而是获得强制推行

其和解方案的权力。比如说在爱尔兰、黎巴嫩或

整个中东地区的冲突中,任何正当的和解都不是

恐怖主义者心目中的胜利——这恰恰是因为各

种恐怖主义群体都在努力用恐怖主义战略实现

卑劣的目标。 我们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消灭压迫

的目标揭露了恐怖主义者的目标的不道德。

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压迫和恐怖行为之间

的联系,假装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是无视历史

记载,但历史记载比任何开脱理由承认的都更复

杂。然而,从历史记载中读出来的第一个东西非

常简单:与其说压迫是导致恐怖主义出现的原

因,不如说恐怖主义是压迫的基本手段。正如亚

里士多德认识到的那样,在古代就是如此,今天

也同样如此。暴君们通过恐吓他们的臣民实行统

治;不正义和不合法的政府通过精心挑选对象或

漫无目的地使用暴力维持自己统治。 如果这个

办法在国家里奏效,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在将

来或现在的解放运动里就不就不奏效。凡是有恐

怖主义的地方就有暴政和压迫。独裁专制的国

家,尤其是在刚建立的时候,必须有一种恐怖主

义工具——权力不受限制的秘密警察,公民一旦

被投入其中就杳无踪迹的秘密监狱,坐在没有标

识的车子里的暗杀小组。甚至民主国家也可能使

用恐怖手段,但针对的不是本国公民,而是边远

地区,比如它们的殖民地,殖民者在那里也可能

暴虐地统治。维持压迫有时候是通过不间断和全

面的强制,有时候是通过间或和任意地使用暴力

——我们可以视之为恐怖主义的情节剧——目

的是为了使统治者害怕和顺服。

后一种政策引起反抗国家者的模仿,尤其当

它看起来能奏效的时候。但恐怖主义并非只是因

为被模仿才蔓延开来。如果国家官员可以发明

它,那么解放运动的战士也可以发明它。双方都

不需要向对方学习;这个循环圈没有唯一的或必

然的起点。无论它从哪里开始,解放运动里的恐

怖主义之暴虐性和压迫性都与国家里的恐怖主

义如出一辙。恐怖主义者的目标是统治,杀人是

他们的手段。他们有自己的内部警察、暗杀团和

秘密监狱。他们从杀害或恐吓反对他们的同志开

始,一旦有可能就继续在他们自称代表的人民中

间进行屠杀和恐吓。如果恐怖主义得逞其愿,他

们就暴虐地统治,而他们的人民虽然没有被征求

同意却要负担恐怖主义统治的代价。(如果恐怖

主义者仅仅部分成功,人民付出的代价更大:此

时他们必须忍受两个恐怖主义团伙之间的战争。)

然而,若不反对执政者、殖民当局或其自诩代表

的人民,恐怖主义者就不可能赢得他们追求的最

后胜利,而一旦恐怖主义者这样做了,他们自己

也引起他人的模仿。执政者可能随后以其有目的

声音

52

或随意的暴力反击。恐怖主义追随恐怖主义,各

自都把对方作为开脱理由。

同样的暴力也可能扩散到尚未经历过它的

国家;这时恐怖不是通过前后相继的循环,而是

通过思想变形产生的。国家恐怖主义者的血腥战

争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想象中的敌人。或者,解放

运动中的恐怖主义者本来可以很容易和敌人谈

判妥协,却仅仅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发动血流

成河的战争:民族主义狂热分子致力于永久的民

族统一。这些战争即使没有先例可循,也很可能

成为先例,开启恐怖和反恐怖的恶性循环,而对

于国家称之为公民解放运动称之为公民、解放运

动称之为“人民:的普通人来说,这个恶性循环

是无穷无尽的压迫。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是拒绝参与

恐怖主义的游戏。国家和解放运动里的恐怖主义

者都强烈地警告我们,这样的拒绝是软弱和幼稚

的表现。恐怖主义者的自我形象都是一样的。他

们是铁石心肠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了解自己的敌

人(或者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不为人知地创造自

己的敌人);为了获胜,他们随时愿意做任何需

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恐怖主义者在同样的循

环圈里转来转去?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解放

运动里的恐怖主义者之所以获得支持,是因为他

们假装积极有效地反击政府的残暴行为。同样不

能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政府里的恐怖主义者之

所以获得支持,是因为他们假装积极有效地反击

解放运动的残暴行为。两者都从受到残暴对待和

压迫的人民那里获得支持。可是,以恐怖消除残

暴是行不通的。充其量,苦难从这个民族转嫁给

另一个民族。获得真正解放的政治策略只能是动

员被压迫的受害者反对压迫者,或者放弃胜利和

统治的希望,通过协商打成和解。在这两种情况

下,一旦暴政被放弃,恐怖主义就不再是一种选

择。因为,无论是国家官员还是解放运动的战士,

在他们为恐怖主义开脱的所有理由下面更深层

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即对残暴专制的政治的偏

爱。(1988 年)

(摘自《论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年)

《论战争》

(美) 沃尔泽 / 任辉献、段鸣玉 / 江苏人民出

版社 / 2011-11 / 19.00 元■

声音

53

罗兰·帕兰:中国新富阶层的资产转移之地

赵妍 时代周报(2014-03-22)

当今的世界金融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部分人不甚了解对冲基金、

衍生品或者证券化等专业名词的来龙去脉,但有人或许已经注意到,在谈

论全球性金融危机时,一些特定地区的名字总是牵扯其中,它们共同的名

字被概括为“租税天堂”(tax heavens)。

在 2008 年到 2009 年的金融危机中,租税天堂是经常被谈论的话题。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垮台引发全球长达一个月的金融恐慌,而该公司的注

册地美国特拉华州,从 19 世纪末期开始,就一直是美国境内的租税天堂。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紧接着爆发了马多夫欺诈案,一场由华尔街知名金

融界人士伯纳德马多夫一手策划、金额高达 500 亿美元的旁氏骗局。很快,

马多夫案与租税天堂之间的关联系也曝光了:2008 年 12 月 31 日,《纽约

时报》刊出了大幅标题:马多夫聚光灯照向境外资金的角色。

《钱是如何被藏起来的》一书,集结了三位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围绕“租税天堂”进行了详实论

述。三位联合作者中,罗内?帕兰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其最著名的研究莫过于

离岸经济活动对国家主权的影响;理查德·墨菲,英国租税研究公司 CEO,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政治

人物经常咨询的知名租税和会计顾问;克里斯蒂安·肖瓦尼奥则是法语月刊《经济选择》副总编、《政

治经济》主编。

《钱是如何被藏起来的》(英)罗内•帕兰(Ronen Palan), (英)理查德•墨菲(Richard Murphy), (法)克里斯蒂安•

肖瓦尼奥(Christian Chavagneux) / 李芳龄 / 译林出版社 / 2014-1 / 28.00 元

马多夫,前纳斯达克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 600 亿美元。2009 年 6 月 29 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 150年监禁。

声音

54

租税天堂加速金融危机

“在本书中,我们并未指称租税天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不过我们确实认为,租税天堂

是金融危机加速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也认为,监管租税天堂是未来任何一项稳定金融市场计划中的

关键要务。”

尽管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但在书中,针对租税天堂的过去、现

在和将来,以及离岸金融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影响,三位作者

还是联手作出了规范的学术研究。在任何时候,他们都避免作出简单

的结论。凭借此点,该书被认为有效区别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尼古拉斯·

萨克斯森的《金银岛》—尽管《金银岛》受到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

对离岸金融中心以及租税天堂问题的有效理解,一直面临两大难

题:一是租税天堂对全球资本的影响很难给出量化统计结果,这必然

导致该书给出的结果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在其《租税天堂的动态统

计资料》一章,一些有效的数字结论还是颇为吸引眼球。

三位研究者援引国际货币基金在 1994 年发表的报告称,全球跨国融资金额中,有超过一半是通

过境外国际货币地区进行的。而另一组惊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的外人直接投资(或是近乎直接

投资)总额中,有约 30%系经由租税天堂投资。而根据中国商务部 2007 年发布的前五个月的资料显

示,这段时期投资中国创新事业的所有资金中,86%来自于十个国家和地区,依序是中国香港、英属

维京群岛、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开曼群岛、萨摩亚、中国台湾和毛里求斯。此外,研究者还

对“通过租税天堂逃避的税款有多少”作了曲线估计。针对富人,研究者还对他们个人寄放在境外地

点的财富价值作了比较。

另一大难题是:有关“租税天堂”的定义本身,长久模糊、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

本书为“租税天堂”提出了三个非常简洁的定义要素:针对非居民的低税收或者无税收、有效的保密

条文以及轻松灵活的公司注册制度。

转移定价,资本外逃的主要方式

针对发展中国家问题,三位研究者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个人和企业使用复

杂高明的逃避赋税伎俩,而是资本外逃至发达国家”。他们援引国际资本外逃议题专家贝克雷蒙德的

数据称,从发展中国家非法外逃的资本量非常可观。有关跨国非法资金流量的最新估计,是每年一万

亿至一点六万亿美元,贝克认为,这些资金中有一半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流出,流入了发达国

声音

55

家的国际金融中心。而经济学家卡尔·戴夫和迪芬·卡莱史密斯的研究数据则显示,2002 年到 2006

年期间,从发展中国家非法外流的资金量平均每年增长 18.8%。

三位研究者称,跨国非法资金转移可分三种方式:使用欺骗的转移定价方法,毒品交易、诈骗勒

索、走私等犯罪活动所得和恐怖分子资金转移,以及政府官员受贿和侵吞所得。不过他们同时指出,

贪腐所得的非法移出往往最受媒体和公众注意,但实际这部分所占比例最小,而无论是避税还是资本

外逃,占大部分的实际为“转移定价”。

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转移定价”。某商品从甲国出口至租税天堂时,高价低报,再从租税天堂

以全价转收他地,这中间赚得的差价便是从甲国外逃的资本;进口至甲国时,低价高报,多付的价格

便是从甲国外逃的资本。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设立在租税天堂的子公司操作,并进

入其境外银行账户。

避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广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过一个更具体的例

子:

河北某公司和某国 M集团(境外)于 1990 年末共同投资创办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A公司,注册资

本 2.5 亿元,投资总额 3亿元,主要从事汽车及相关零配件的生产及销售。近年来,A公司的年报数

据一直处于低盈利状态。河北国税局和石家庄国税局调查发现,A公司在从关联方(M集团)进口原

材料和向关联方出口产品两方面,存在“转让定价”行为:通过高价从 M集团进口原材料,加工产品

后,低价出口给 M集团。“一高一低”,降低了 A公司的利润,也使相应的税收减少了。通过高买低

卖的方式,把利润做给离岸公司,把亏损留给国内公司,从而避免了国内的增值税等。2008 年 12 月,

A公司向税务机关补交应纳税额 4375 万元。

《钱是如何被藏起来的》一书中,还具体以中国为例,说明了何为“迂回投资”,即从发展中国

家外逃的资本中,有一部分伪装成外资直接投资回流本国。研究者称,“以中国为例,外国投资者通

常享有较低的税率,有利的土地使用券,便利的行政支持,甚至较好的金融服务,他们的财产权也享

有更佳的保护。据信,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新公司中,中国市场占最多数,而中国香港和英属维京

群岛是中国最大的外人投资来源地。”

罗兰·帕兰:“租税天堂助长贪腐”

罗兰·帕兰位列《钱是如何被藏起来的》一书的第一作者,是伦敦城市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有关国家、全球化以及国家战略等领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上著述颇丰,同时也是期刊《国际政

治经济学评论》的创始编辑之一。当然,罗兰·帕兰最核心的研究领域是“离岸金融”,曾著有《境

声音

56

外世界》等专著。其有关“离岸金融”最核心的观点则是:“离岸金融”不是民族国家衰落的唯一原

因,但必定是促成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远在伦敦的罗兰·帕兰教授。

时代周报:你在书中称,世人对租税天堂的认知大多是不正确的。租税天堂在世界经济中到底扮

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罗兰·帕兰:简单地说,租税天堂就是富人和公司用来逃税和避税的工具,当然现在它的功能已

经不单纯只有这些了。如今租税天堂的商业模式,有一部分是暗中破坏许多法规,是金融机构用来规

避监管的有效手段;同时,租税天堂还可以洗钱、隐藏贪腐所得的“私房钱”或者隐瞒商业活动,不

过低租税政策仍然是租税天堂的一项主要特色。

时代周报:客观来讲,你怎么评价租税天堂?

罗兰·帕兰:说真的,我完全看不到“租税天堂”存在的积极作用,我觉得它们本身并不带来任

何价值。

时代周报:惯常来说,哪些机构和个人是租税天堂的受惠者?

罗兰·帕兰:因为“离岸”约定的成本,所以只有真正非常富有的人才能从中受益,比如百万甚

至亿万富翁,这种越富有越能从中获利的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公司,“租税天堂”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

中等规模以及大规模的公司。

时代周报: 《钱是如何被藏起来的》这本书英文版的书名实际上是“租税天堂:全球化究竟是

如何运作的”(Tax havens: How Globalization Really Works)。全球

化运作当中,租税天堂的存在实际上促进了世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罗兰·帕兰:租税天堂和贫富差距扩大之间是非常直接的关系。经合

组织国家(即 OECD 国家,是由 30 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

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 1961 年,目前成员国总数 34 个,总部

设在巴黎)设计的税收制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扶持公共服务;二是对

抗资本主义财富收入聚集的自然倾向。这一想法的基本点就是为了维护市

场,因为越多的人拥有购买力,市场就越能够长期持续良性运作。

声音

57

但是因为“租税天堂”的存在,富人们反而能够逃避纳税,其结构就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以及

实际的市场需求持续下降;在西方国家,这就导致了用债务补偿的方式来粉饰市场需求,而这也成了

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时代周报:你在“发展中的课题”中提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个人和企业使用

复杂高明的逃避赋税伎俩,而是资本外逃至发达国家。通常情况下,非法资本外逃有哪些形式?

罗兰·帕兰:像非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采掘工业是其一大问题,他们善于使用设在租税天

堂的子公司,以确保在非洲的低运营成本。受其贿赂的官员们联合起来后,这些矿业公司往往可以有

效地不支付任何矿区土地使用费。这也是为什么尽管非洲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大部分人都非

常贫穷的原因。

对中国,我觉得新财富阶层正在使用避税天堂的优势将其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其结果就是中国

工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至少没有达到他们原本应该有的数额;我知道中国工厂里的工人工作都非常

辛苦、高强度,但工资普遍较低。

时代周报:能否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及其相关情况?

罗兰·帕兰:我还没有对中国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澳门、香港和英属维

京群岛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避税路线。

时代周报:中国人很关心官员的贪腐问题。贪腐与租税天堂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声音

58

罗兰·帕兰:所有层级的政府都有因贪腐而资本外逃的例子,许多例子涉及中间人安排政府合约

或授权以换取酬劳,这些贿赂款往往汇至海外银行户头。我们知道的是,全球财富中至少有 16%源自

资本外逃率甚高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另有 22.5%来自资本外逃情形也很普遍的亚太地区。这些地区总

计拥有超过 38%的全球财富,这和这些国家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不成正比。发达国家的银行存款中,

来自这些源头的比例也很高。

小规模的贪腐可能已经被用于日常开支,所以利用“租税天堂”的贪腐款项往往数额巨大。我觉

得当前打击贪腐问题的行动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定义过于狭隘,往往忽略了租税天堂在助长资本

外逃方面扮演的角色。保密和贪腐是共生关系;租税天堂长期提供保密、助长贪腐,因此在探讨这个

问题时,不能不讨论租税天堂的角色。

时代周报:你对租税天堂整体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在中国,过去的十几年里,因为政策禁止

外资进入到互联网、传媒等特定行业,许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是通过 VIE 模式实现境外上市,

获得创业初期资金的。可以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这些“租税天堂”。你怎么评价“租

税天堂”的正面效果?

罗兰·帕兰: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被称作迂回投资(round tripping)。但我觉得,因为

政策原因而导致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利用离岸公司这个问题,中国应该妥善解决,因为从长远的角度考

量,利用离岸公司导致的负面代价一定超过其所带来的好处。■

评论

59

评论

许知远:野百合与天安门

张鑫: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

辛逸:人民公社研究二十年

郭于华:“改革升挡”向何方?

许知远:野百合与天安门

许知远 东方历史评论(2014-03-22 )

铜像被戴上「世界伟人」的纸糊高帽,像身拉起「以党国兴亡为己任」与「置大学

死生于度外」的白布条……

这是一幕名为《图腾与禁忌》的话剧在高潮来临那一刻,演出地点是台大学生活动

中心的天井,表演者是台大的「反幽灵剧团」;他们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他们要对抗蒋

介石的幽灵。

自从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蒋介石的铜像就开始在这座岛屿上蔓延,从基隆到高雄,

他站着、坐着或骑在马背上;他穿着中山装、长衫或军装,他的手或是扬起、拄着拐杖,

也可能拿着书。蒋介石把自己的形象牢牢地嵌进这座岛屿内,这是无孔不入的统治象徵。

大学的校园也不容幸免,几代台大学生已习惯了铜像在他们生活中出现。

评论

60

台湾慈湖雕塑纪念公园收集了 100 多座蒋介石雕塑,这是其中最著名的,曾是台湾最大的蒋介石铜像,2007 年 3 月被高雄市文化局拆解为 117 大块和百余小碎片。

这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的台大,正好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纪念日。台大向来自

豪于与五四运动的紧密联系,最受爱戴的校长傅斯年正是当年火烧赵家楼的健将,最知

名的教授殷海光则以宣扬科学与民主精神而知名。

台大该怎样纪念五四?《图腾与禁忌》是学生会推出的一幕小剧场话剧。小剧场当

时正在台北流行。国民党政权多年来将一套中华民族与党国的理论灌输给全社会的企图,

若可说是一个大剧场,那么自发性的小剧场则是以个人、小群体、自下而上的叙事,反

抗这国家自上而下的论说。

台北正处于民主转型的亢奋时刻。民进党已成立、解严开始、蒋经国去世,但国民

党仍掌握国家机器,蒋介石铜像依然矗立在台湾各地,象徵着昔日权力仍如幽灵般无处

不在。

也因此,在台大学生活动中心上演的这一幕,带有令人屏息的力量,它要直接挑战

长期笼罩台湾的蒋家个人崇拜。这剧场的发起人是罗文嘉,台大政治系四年级生,也是

台大学生会会长。在台大乃至整个台湾教育史上,罗文嘉是个历史性的人物。他是第一

任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领袖,也是从他开始,学生会会长取代了沿袭多年的代联

会主席的名称。对于长期被国民党控制的校园,这是个了不起的时刻。

在同学眼中,戴着宽边眼镜、个子不高的罗文嘉,总有一股不断朝前冲的欲望。他

曾发起反对校园福利社的运动,坚持福利社赚取的利润应该用于学生,不能被校方拿走。

他发动同学开设自己的福利社,他们自己进货、送牛奶、卖便当,用低价击垮校方的福

评论

61

利社。他也是个宣传天才,参选第一届学生会会长时,他发动所有主要的社团为他助选,

把传单发进了每一个宿舍,最终当选。

在他一九八五年进入台大时,没人指望过他扮演这样的角色、创

造出这样的闹剧。他是桃园县的农家孩子,有个会耕田、看风水的父

亲,全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不免要烦劳他。他是个敏感的少年,

读着《幼狮文艺》与《联合报》副刊上的作品长大,王尚义的《野鸽

子的黄昏》、王秉钧的散文、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都曾影响过他,

流亡文人的乡愁、青春的迷惘都曾让他陶醉。小学五年级时,他曾得

过全县模范儿童的荣誉,受到时任桃园县长许信良的表扬。

比起文学上的敏感,罗文嘉的政治觉醒姗姗来迟。在台北的师大

附中读书时,他是三民主义学社的成员,认定美丽岛的成员都是暴徒;读到党外杂志时,

颇有要和他们争论一番的冲动。在最初的大学时光,他的同学常讥讽他是「小国民党」。

一批支持党外运动的学长最终改变了他。罗文嘉在宿舍里听他们用台语谈论台湾的命运,

第一次听到「台湾独立」、「亚细亚孤儿」;一位名为李文忠的学长的绝食行为更深深

震撼了他,这为学长因参与「党外运动」而被学校开除。

《图腾与禁忌》像是他为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句号。再没有比挑战禁忌更好的表达方

式了。台大的另一组社团也在一周后的一场电影欣赏会上,将 A片与国歌同时放映,以

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嘲讽。

挑衅招来了干预,台大校方准备开除他与另一位发起者许世杰。社会力量声援这群

捣乱的学生,一群作家与活动者在台大校门口绝食,打出「声援两岸学运,抗议台大议

处罗文嘉」的标语,将台大学生与北京学生相互比拟。

受此刺激与鼓舞,反幽灵剧团决定再搞一场,以示不屈辱的反抗姿态。这次剧码更

名为《图腾与禁忌续集——血祭罗文嘉》。在场的演员与观众把各式各样的帽子轮流盖

在铜像上,帽子上写了各式各样的称谓——青年导师、自由灯塔、人民救星……这都是

宣传机器赋予这位独裁者的头衔。他们还要一边戴着、一边献唱,把歌颂蒋公伟大的童

年歌曲编在一起,彻底完成这一幕政治讽刺。参与这场活动的同学都签了一份保证书,

表明自愿参与,以示分担责任。

台湾社会的确更为开放了。罗文嘉没被开除,他得到毕业证书,前往台东服兵役。

他也把这挑衅作风带进军营里。他抗议休假被取消、声称在捍卫军中人权,做好了被军

事审判的准备。运气再度帮助了他。他没被扔进监狱,反而得到休假。这运气也象徵着

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更大的自由、更多可能性,一切价值都将被重新评估。

这两次未兑现的惩罚也变成了他的新财富——「它们都是心理建设的一部分,你为

最坏的结果做了准备。」罗文嘉特别兴奋地回忆起他的青年时代。这纵情的青春与此刻

的中年生活,还有多少关联?

罗文嘉

评论

62

我初见罗文嘉是在二○一一年初,在台北专卖各种电脑与配件的八德路上一间废弃

仓库改建的办公室里。

仓库里没有电脑配件,而是改成了时兴的艺文空间。这个场地举办纪录片放映会、

思想沙龙,也借给临近社区的老人乐团使用。当我走进时,他们正在练习一首台语民谣,

日后我才想起,这首曲子叫《望春风》。

罗文嘉(左)、马永成(右)

走入仓库内的会议室时,桌上已摆上了金门高粱与各式卤味。除了带我到此的一位

可爱青年、媒体界的两位朋友,现场就是罗文嘉与马永成。在陈水扁兴起的九○年代,

他们以「罗马」之名着称。罗文嘉是这个仓库的临时主人,他与天安门的学生领袖王丹

组建的两岸民主基金会也设立在此。

我至今不清楚这场会面的原因,或许是他们觉得要促进两岸交流,也该认识一位恰

好到来的大陆作家。那真是醉醺醺、飘飘然的交流,话未说几句,金门高粱已让我一阵

茫然。不过,即使在这飘飘然中,我心中仍有一丝警惕。我对这曾被称作「罗马」人物

的故事不甚了解,却也知道他们与陈水扁紧密相联。陈水扁给我的印象不是他的贪腐,

而是他小家子气的格局与台独倾向。陈在位的八年,也让我们对台湾的美好期待蒙羞—

—你创造了华人世界第一个民主政体,民主却造就出这样让人失望的结果。

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成了我游台之行必见的朋友。有时下午喝咖啡,有时夜晚纵

酒。我对他们既心存好奇,也羡慕这么年轻就卷入了历史。因为年龄相差不大,还有一

种兄弟式的亲切。其中或许还有一种莫名的虚荣心,倘若以北京为参照,我可无法想像

和退休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或是宣传部部长们坐在路边摊上,拍着彼此肩膀碰杯,从台

啤、绍兴黄酒到苏格兰威士忌。我们谈论政治、文学、青春、八卦,出人意料的是,他

们,尤其是文嘉,有一种令人意外的单纯。

评论

63

一开始,我下意识地回避谈起陈水扁时代。我对那个时代不了解,也不想引起他们

的不安。紧接着,好奇心冒出来,他们到底如何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这该与媒体上

的单调描述不同吧……

退伍后,罗文嘉准备出国读书,这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选择。立法委员陈水扁找上

门来,希望他能加入立委办公室。这是一九九一年的台湾,这位陈委员是政坛的新进人

物,与谢长廷、林正杰并称「党外三剑客」。

对于罗文嘉,这个邀约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相较于陈水扁,

谢长廷更富魅力,他的智识与风趣让年轻人折服,陈水扁的视

野太过狭窄。

不过,既然无事可干,他就半心半意地成为一名国会助理。

他的留学计画也同样半心半意,台湾此时正在剧烈变化,他何

必要离开?真正的诱惑来自街头。解严几年来,党国机器与它

所代表的一整套制度与价值正逐渐瓦解,长期受压抑的各个团

体的各种诉求开始喷涌而出,农民、知识分子、环保分子、工

人、妇女团体还有老兵,他们把街头当成最重要的战场与表演

场。罗文嘉把带兵之道用在台北街道上,他不仅参与各种游行,

还与同志们共组了「100 行动联盟」,将众多团体联结在一起。

对他们来说,国家机器的力量虽然正在退去,却依然强大,需

要被不断冲撞。对他来说,与员警冲撞、被拘压,是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

在街头闯荡了半年后,罗文嘉才把注意力转回国会。他的选举才能几乎立即得以显

现。一九九一年底,他创造了「正义连线」这一概念,靠着帮陈水扁支持的两位民进党

国大代表候选人造势,让两人都高票当选。

三年后的台北市长选举则让他的才能充分地绽放。这是一次规模与意义远超出政治

领域的选举,一场全民嘉年华。

这是四百年来台湾的第一次!当时人人这样说,他们第一次有机会投票直选出首都

的地方首长,这也被视作是两年后的总统直选的预演。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来,被压

抑已久的政治热情开始释放,此刻则如火山喷发,一个政治冷感的社会变成了全民政治

狂热。

在生意场、餐桌、KTV、家庭聚会上,人人都在猜测谁会当选台北市长。久未见面的

亲戚朋友打电话串联,为自己中意的候选人拉票,汽车、货车、自行车都纷纷挂出三位

候选人的三角旗,计程车司机要辩明你支持谁之后,才决定载客与否……

在这狂热中,一种新的渴求也逐渐形成。国民党的合法性已大为削弱,但公众对民

进党同样缺乏好感——挑战者的悲情叙述固然动人,但他们真能治理这个国家吗?台独

谢长廷

评论

64

主张是否会引来海峡对岸的炮火?他们没完没了、经常粗鄙不堪的内部权力斗争也令人

忧虑,对一座新兴中产阶级的城市更是如此……

「快乐·希望·陈水扁」,透过这个竞选口号,他们试

图为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创造出一种新形象。对比国会里那

个咄咄逼人、翻桌子、掀黑幕的立委,这个「陈水扁」要呈

现的形象,是一个是优秀台大毕业生、杰出律师、有效率的

立法委员、一个照顾瘫痪妻子无微不至的好丈夫;这个形象

也避开了民进党的台独意识,以一个中性、去政治化的面目

示人,宣称能给这个正遭遇污染、交通壅塞、人口过剩、傲

慢官僚等现代化挑战的台北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是一

个「美好未来」的缔造者。

比起国民党的黄大洲和新党的赵少康这两位候选者,陈

水扁所用的似乎是新的政治语言,这正是一心迈向未来的台

北人期望的。

不仅他自己、他的整个团队也都象徵着希望。他的助理们都刚从大学毕业不久,脸

上还带着明显的稚气,被称为「童子军」。这童子军的两位领头人是罗文嘉与马永成,

他们是从大学就混在一起的同学,当罗文嘉担任学生会会长时,马永成是副会长。他们

是完美的搭档,前者擅长宣传与对外事务,后者则集中于组织、人事。

对罗文嘉来说,接下来的四年,多少像是台湾小剧场的延续。这么多旧制度、旧习

俗有待摧毁,这么多新价值需要重建。台北变成一个舞台,他们则成了导演,而这幕戏

的场地则从台大的小剧场,变成台北城这座大剧场。

罗文嘉清楚记得,他如何在一九九五年的大学联考之后,把台北一整条街道封起来,

让疲惫的学生跳舞狂欢。是他们驱散了官僚习气,把所有公家机关的服务台高度从一百

二十公分降到七十五公分,让公仆与人民平起平坐,办事员要保持微笑、为市民递上水

——这是市民的公仆;新政府也改善交通,治理社会环境,把台北变成一座宜居之城。

新年夜,他们让整个城市变成游乐场,市长陈水扁扮演起超人与麦可·杰克森,他是「人

民的阿扁」。他们致力把权力平民化,但却也开启了民粹政治的潮流。

「不管后人怎样否定陈水扁,也不能否认他四年台北市长的成绩吧。我想,那是他

最好的时光,」罗文嘉感慨。这也是他公务生涯中最动人的时光,直到一九九七年台北

市府因举办拔河活动,造成参加者断臂意外,罗文嘉因而离职之前,他都处在一种「一

切皆有可能的」亢奋中,也在自己肩上放上沉重的责任,似乎他理应对所有事情的成败

负责。

这是一种可笑又可爱的状态。对罗文嘉和同伴来说,遇到陈水扁是幸运的;别的领

袖人物总想表现出自己无所不能,害怕身边的人更有能力,陈水扁却让这群青年人尽情

发挥,让他们设计脚本,自己配合演出;他不像是老板,更像夥伴。

陈水扁

评论

65

在那短暂的几年中,台北市政府的确像是甘乃迪所说的「火炬已传到新一代人手中」。

一位杰出的评论家的确曾以圆桌武士传说中的那座王国「Camelot」形容,这也正是当年

白修德(Theodore White)用来形容甘乃迪神话的。罗文嘉、马永成就像是这个时代的圆

桌武士吗?他们像是最幸运的这一代人,抗争却不需要付出代价。

一切乱糟糟,却充满生命力,社会成熟了但没有固化,一个「爱拼才会赢」的时代。

这是马永成对一九九○年代的印象,而他沉醉其中。

「选举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人说在于它的胜负难料,我却觉得其中各种力量的稍纵

即逝最令人回味不已」,他在一九九四年的台北市长选举结束后不久写道。「……看到、

触摸到、感觉到各种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从我身旁经过……有些力量对阿扁的选情

有帮助,我尽全力去捕捉这些力量……但大多数力量稍纵即逝,有些力量我捕捉不到,

有些力量其实反而是反作用力……有些力量我只分到对手掠夺之后的剩馀,有些力量根

本不是我的能力所及,最重要的是,有些力量会很难判断是否对阿扁的选情有利,」竞

选的过程就是「和有形、无形的力量赛跑,但跑道的那端彷佛永无尽头……」

如今读来,这段文字充满了政治世界少见的敏感与诗意。不管当初还是此刻,似乎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在大部分台湾人的心目中,马永成是个着迷于权力、并被权力

摧毁的人。

在一九九四年那次选举中,马永成是「童子军」中最年长的一位,但也不过二十九

岁。在新闻照片上,他常穿着不合身的西装,一个锅盖头式的发型、脸上还带着些许婴

儿肥,笑起来既得意又憨厚。在这个「罗马」传奇中,他习惯在幕后工作,这可能出于

害羞,也可能源于傲慢——沉醉于不动声色地改变人与事物。

罗文嘉和马永成的友谊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罗文嘉对他的印象是一个看什么都不

顺眼的人,在台语里,这很「臭屁」。不过,反之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思维古

板的「小国民党」。最终,他们变成一对好搭档,性格与能力恰好互补。

马永成与罗文嘉不同,他很早就得到政治启蒙。他的父亲喜欢读李敖与党外杂志,

对国民党统治尽是不满。他有左派倾向,一生被一种不得志的压抑感困扰。他先从福州

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台北,成为常年飘泊的海员。他在家中把这流亡与不得志化为一种

沉默的压迫。马永成记得,在家里吃饭时,若米粒落在桌上,他会帮你擦,洗澡后浴室

里有水,他则把他抹净,这让一个男孩子的所有行动都变得不自由。他也把自己的大中

华意识、希望他读实用理工科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很有可能,与父亲的紧张关系构成了

他的反抗源头。

马永成的敏感也有迹可循。他在一群婆婆妈妈中长大,张妈妈这样说,李婆婆又这

样说,他要辨别她们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样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也因此意识到

人性的弱点,这一点在他日后的生涯至关重要。

评论

66

提起大学年代的反抗,马永成并不激动,更不打算高估它的重要性。他相信,这种

反抗是时代情绪的产物,他们当初追求的理想并不深刻。专制政府是愚蠢的,解严了,

但统治者没变,统治的方法也没太多变化,一直犯错误,这给你提供批判的弹药,你又

不必担心为这种批判承担可怕的后果。「我们很像在压力锅最上面那一层的人」,他说,

「是刚好被挤到那个地方,是被时代环境挤到那里的」。

在九○年代,马永成感觉到台湾在经过漫长的压抑与抗争之后,终于绽放了。而他

也在绽放,某部分的他摆脱了父亲的阴影,也体验到成长与成功的喜悦——他的努力赢

得如此关注,他和罗文嘉又是那么年轻,不仅选民喜欢他们,姑娘们也锺情他们。他放

荡不羁的性格也给他带来麻烦,在一桩沸沸扬扬的「喝花酒」事件后,马永成也辞职了。

不过,「罗马」的故事并未终结。当他们出现在人群中,仍会引起骚动。而陈水扁

的神话仍在继续,一九九八年落选台北市长之夜,不散的支持者高喊「选总统、选总统」,

期望阿扁市长在两年后参选总统。阿扁也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人物的风范,对着人群,

他以邱吉尔式的论调讲道:「对进步团队的无情,是伟大城市的象徵」。

对于罗文嘉、马永成来说,这一定也是百感交集的一刻。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他

们曾致力推倒一位偶像,如今却一起创造了另一个新偶像?

更大的荣耀与权力回来了。他们最终发现,摧毁他们的不是失败,而是更大的成功、

更膨胀的权力……

这一天早上,一辆专车在罗文嘉家门前等着接他进市政府。他一路走进办公室,所

有人都以另一种眼光看着他,带着某种恭敬与赞叹。

这是罗文嘉第一次明确体验到权力的滋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的新身

分是新闻处处长,这是也是台北历史上最年轻的新闻处长,他刚满二十八岁,看起来就

像是从学生会会长一下子踏进了处长的办公室。

更奇妙的感觉来自会议室。他发现警察局长与他同桌而座,他们成了同事,这也意

味着他成了街头员警的上司——这真是头晕目眩的一刻。似乎前一天还在街头被他们驱

赶,今天就突然可以对他们下命令。

「我觉得这注定是不长久的东西」,罗文嘉这样理解权力。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从

未真正对权力感兴趣。在陈水扁入主总统府后,他反而远离了权力。他短暂出任过部长

级官员,却再未进入权力核心,他也有意与此保持距离,甚至与陈水扁的个人关系也显

着降了温;他曾被吴淑珍视为家人,如今却不再出入总统府。当二○○四年陈水扁连任

竞选时,他婉拒了陈的助选邀请。

评论

67

「看到所有人都蜂拥而上,你反而想离得更远」,他喜欢强调客家人的「硬颈」性

格与读书人的清高。他也觉得,过早体验到权力的滋味并没有驯化他,反而让他强化了

自己内心的骄傲。

不过,罗文嘉也未能在政治生涯上再有所作为。他竞选桃园县长、立法委员、提出

的新民进党运动,最后都草草收场。他当然也看到陈水扁的困境,那个杰出的台北市长

变成了糟糕透顶的总统,不仅未能满足全台湾的期待,反而堕落成黑暗的化身。

马永成深深卷入这种黑暗。「摩托车队开路,高头大马的宪兵给你开路,你他妈感

觉还是很爽的」,回忆起陪同新晋总统陈水扁参加活动时,他的语气既玩世又坦诚。这

当然不是他首次感受到权力,隐身幕后的他很早就意识到权力的核心是资源的分配,他

一直担任这样的资源配置者角色。

马永成似乎也一直相信,是非与黑白间的界限从不那么分明。一个新的主政者不仅

要开创外来的愿景,也被迫继承过去的遗产。倘若你真想实现一些理想,就得行走在中

间的灰色地带。

从市政府搬进总统府,权力级数倍增,要分配的资源远超出马永成的想像。「政治

太复杂,它是个黑洞,操作方式是固定的,不过是资源的分配与整合」,他在二○○一

年接受同学何荣幸的采访时这么说。此刻,人人都知道他是总统最亲近的人,他在访问

中表现出明显的玩世不恭,彷佛他不是带着崭新的理念来改造这个体制,而是乐于承认

这个旧制度的惯性。

他也对于自己这个「学运世代」的强烈道德意识产生怀疑。「我们以前一起搞运动,

一起做一些事,现在变成一个人,面对的是自己,以个人生活,也许就比较没有道德压

力。」他也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这只是历史上的一部分,价

值只在于鼓舞下一代人继续搞学运……但后面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意义,甚至可能会失

败,关键就看价值观有没有生根,能不能跟搞政治做一点切割。只要还有一点理想性,

就还有意义,但若连一点理想都没有了,也不过是一群新的政客,就这样而已。」

用不上几年,马永成就发现权力的吞噬性比预料

的更可怕。他开始感觉到自己被异化,权力是一个系

统工程,不能被分割、也很难分享,最终你发现你只

想去保持权力,而最初获得权力的目的,反而忘记了。

他大部分所渡过的时光,无一不是焦虑。

这种焦虑在二○○五年转变成剧烈的不安。「……

理想遭到非常大的挫折,不但失败,还让自己惹了一

身腥。最后都是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让你觉得干到后

面就剩这个了,什么都没有了,你的历史就在这些狗

屁倒灶的事情里面。」

很快地,马永成发现还有更「狗屁倒灶」的事情:

他卷入牢狱之灾。第一家庭卷入这么严重的贪腐案,

马永成

评论

68

这个第一助手怎能逃脱关系?

他们该在多大程度上为此负责?「扁朝馀孽」,当听说我与这「罗马」过从甚密时,

不止一位台北朋友用戏谑的口吻这么说。对很多人而言,陈水扁背叛了他们最美好的信

任与期望,「罗马」从圆桌骑士成了帮凶,大众刻意遗忘他们曾经的贡献。就算头脑清

醒者也明白,这不仅是陈与他的班底的失败,也是整个台湾社会困境的缩影,台湾的改

变不仅需要政党轮替,也面临更结构性的挑战。

除去陈水扁的个人原因,罗文嘉也把这归咎于民进党的经验不足。在二○○○年前,

这个年轻的政党只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面对一个从外交、经济、军事到内政的国家机

器,民进党不仅不知如何改变,甚至还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台湾历史上还从

未出现过这样的政权交替,常年的党国体制根本没有可能把国家机器的运转经验传递给

一个在野党。

对马永成来说,这一切更加惊险。一直到二○○四年第二任总统任内,他们才明确

感到能控制住军队与情治系统。他们当然也继承了国民党留下的金权结构,他们没能按

竞选时所承诺的去改变这个结构,反而开始沉醉其中,分得一杯羹。人人都知道,这个

不到四十岁的马永成过去曾经多么权势熏天,他的婚礼上曾是多么冠盖云集,礼金多么

吓人。

对于「罗马」来说,这一切颇有自辩之嫌。陈水扁时代是他们尚不长的人生最主要

的经验,「罗马」似乎也代表着青春、崭新的理想,在面对结构性挑战时的局限性。历

史满是嘲讽。这个昔日「反幽灵剧团」的领导者,要打倒蒋介石偶像,却创造了陈水扁

偶像,他们曾要反对国民党幽灵,如今却要面对「陈水扁幽灵」,它像个黑洞,吞噬了

他们、甚至一代人的命运。「学运世代」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却发现自己被吞噬。

「或许很多的新政权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吧」,在一个夜晚,罗文嘉对我说。他提到

《哈瓦纳的纸醉金迷》一书,曾被寄以巨大期望的卡斯楚革命也曾导致这样糟糕的结果。

如今罗文嘉一边在桃园乡间种稻,一边经营他刚刚买下的水牛出版社。这家出版社

曾在一九六○、七○年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一系列书籍——从王尚义的《野鸽子

的黄昏》到殷海光的《思想与方法》——曾影响了一代人,也包括罗文嘉自己。

评论

69

2013 年 4 月 6日,罗文嘉的“水牛书店”开张

这真像是个轮回,他似乎又回到那个爱读书的客家小孩的身分。这让人想起他在二

○○一年同样接受何荣幸采访时所说的话。他说,他们这一代的角色还要十年、二十年

才能真正显露出来,他们应该不只局限于政治,而应带动各个领域的进步,也不只是台

湾内部竞争,还包括台湾外部的竞争;他们该创造一个环境、空间,让下一代更优秀,

而他们只是接力棒中的其中一棒。

在最近一次的相逢中,罗文嘉讲起台湾的历史。台北城是中国最晚的一波建城行动

的产物,城墙才刚建好,台湾就被割让给日本,台北人主动打开城墙迎接入侵者。他深

深感受到一种历史宿命感,台湾人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座岛屿总是被中国历史所左

右。

马永成则处在更深的煎熬中。他的官司仍在继续,仍不知何时可能入狱、又会被判

刑多久。在某些酒醉时刻,他会抱紧身边的朋友,拜托他们照顾他出生不久的孩子。如

今,他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纵情于台北夜晚的「小马」,而是一个父亲。他希望自己是

个好父亲。他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从来没有真正和缓过,即使在他最春风得意时,他的父

亲也不愿分享儿子在政治上的成功,说那不过是个小朝廷。而当他失意时,父亲则说他

连这个小朝廷也搞得乱七八糟。马永成没从父亲那里得到爱,如今希望自己能给予孩子

足够的爱。

不过,他也准备与父亲和解了。「他的这种挣扎或许也是他生命的动力,他都活到

九十岁了,还这么健康」。

评论

70

马永成受审

不论如何,马永成已度过人生最糟的时刻。在二○○九年左右,他曾经有一年的时

光,自闭,不见人,不敢走在路上,不看报,觉得人生无意义,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

「可能是我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了」,他对我说,「我觉得我尽力了,别人在我这

个角色上,也未必能比我好太多。」他甚至不再希望法律能在他卷入的案件中,给对他

公平审判,而更在意朋友对他的看法——他的确没拿一分钱。

至于历史的评价呢?「我个人是没什么历史地位的,尽管我有这个需求,但对我们

做的事情,历史或许会在将来改变看法。」

他提起另一位陈水扁政府的要角邱义仁——

一位昔日的反叛者与当权者——对他所说的:「不

要担心,我们已经有了历史地位。」他所指的是,

不管他们的治理多么糟糕,他们的确完成了历史

性的政党轮替,也让自由、民主、人权这套价值

观牢牢在台湾扎根。至于贪污问题,最终将在更

长的历史视域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马永成对台湾的权力、政治版图的理解固然引

人入胜,他最吸引我的却是他的敏感、孤独与焦

虑,还有时不时冒出的文艺气息。

有一次我和他说起刚刚参观过张学良故居,这个东北少帅常年所困的新竹山中,竟

是个泰雅族的原住民区。除了赵四小姐、偶尔来访的旧友,张学良似乎只能泡温泉寻求

慰藉了。

「他该有多孤独」,马永成感慨地说,黑瘦的脸上有一种奇特的镇定与颓废。那的

确是个孤独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又何止属于张少帅,从大陆流亡到此的人觉得孤独,本

地人被压制于外省人之下也感到孤独。而在推杯换盏的人群中,马永成似乎也一样孤独,

散发着一种无法排解的焦灼。

邱义仁

评论

71

他给我推荐过日本作家川本三郎的《我爱过的那个时代》——东京青年们在一九六

○年代的反抗生涯,浪漫而激动。当然,当事人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川本三郎身陷囹圄

与道德困境,要在多年之后才能释怀。

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两段:「就像切·格瓦拉说的那样,

让所有对任何不义愤填膺的同志都站起来;这温柔,可能比

他们的政治行动本身拥有更长的生命」,「确实对我们来说,

那个时代并不是好时代。有死,有无数的败北。但那个时代

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的时代。不是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我们主

义的时代……试图否定被编入体制内的自己。」

马永成一定在这样的描述中找到了青春时那种自由自

在、又站在历史一边的感觉吧。很有可能,我对于他的感受

是片面的。他的回忆有选择性,我不了解权力的内幕,更无

须承担陈水扁时代给台湾带来的巨大的道德与心理创伤。或

许,我此刻遇到的小马,并非那个昔日的小马。权力总让人

变形,他此刻的敏感与压抑,在另一些时刻可能是巨大的傲

慢与任性。或许,这两种状况都是真实的。他与罗文嘉此刻

表现出的历史宿命感,也可能是推卸责任的方式——因为历

史的惯性太过巨大,他们也无能为力。

在一个午后,我们喝了太多的冰茶,沿着台北信义路缓缓地走着,像是进行一场不

知目的地的漫步。寂寞的斑马线、寥寥的行人、灰色的楼房,都浸泡在浓浓湿气中,像

是陷入昏迷。那天下午的台北,像是一座空城。对于这座城市,我逐渐失去了兴趣。所

有曾让我感慨不已的特性,小巷、咖啡店、温和的男女,如今看来都不过是一种精致的

无聊。倘若没有旧报纸上的那些激越的时刻,街头的抗议、兴奋的人群、夸张的旗帜,

这城市就像是某种历史遗迹。

我喜欢看小马走路,微微驼着背、步伐稳定、双腿又有一种向外扩张的欲望。他习

惯沉默,神情随性却又矜持,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一种江湖式的沧桑。这个如此渴望自

由的人,被困在这座岛上。

在离开那家咖啡馆前,一个临桌的中年男子忍不住打断我们的谈话。「你是不是就

是小马?」他问道,伸手握住小马的手,「我看到你好几次,也不太确信。我在伦敦听

过阿扁的演讲,你也在。」

这真像是历史意外闯入。那是一九九九年末,陈水扁应伦敦政经学院院长安东尼·

吉登斯之邀,前往该校演讲。而马永成则与朋友翻译了那本《第三条道路》,藉此为陈

水扁的竞选造势——他们要为台湾的未来创造一条中间道路。

我想小马一定受到某种鼓舞吧。是的,人们仍否定你、反对你,但仍会记住历史……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 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川本三郎 / 賴明珠 / 新經典/ 2011-10 / NT. 280

评论

72

张鑫: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张鑫 共识网(2014-3-21)

最近,围绕着乌克兰和中国西部的民族独立运动闹得沸沸扬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独

立运动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美国的波多黎各,大

不列颠的苏格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南联盟,车臣,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等等,如何理解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独立的正当理由是什么,金里卡的这本《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

可资借鉴。

少数的权利 :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加)威尔・金里卡 / 邓红风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5-05 / 48.00

威尔·金里卡 1962 年生于加拿大,1984 年获女王大学哲学和政治学学士学位,1987 年获牛津大

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G·A·Cohen,现为女王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这本书里金里卡教授主要讨论了自由民主国家中的少数族裔,移民问题和历史遗留的如美国的

黑人群体(既非聚居的少数民族,又非移民)的自治权、教育和公共生活中的语言、移民政策等诸多

琐碎事宜,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正、个体自律和民主制度的稳固。

在介绍此书的内容之前,我先要补充一些基本的观点。任何国家、民族乃至地区的独立,唯一正

当的理由是促进基本人权和社会公正。在国际上并非只有基于民族认同的全民公投是合法的独立方

式。

评论

73

在非自由民主国度,只要是追求建立自由国度的独立都是正当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独立,

英国与美国可谓是同文同种,但是美利坚十三州殖民地的独立,以“无代表,不纳税”为口号,以“人

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政府侵犯这些权利,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

推翻政府并且建立新政府就是其权利,亦是其义务”为宣言,这是再正当不过的。

以上是最基本的常识,不多赘述。下面介绍在自由民主制度建立之后,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权利问

题依然是重要的,这也是金里卡教授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民族主义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排外的,族裔认同的,基于血缘和血统关系的,如我们熟悉的纳

粹对待犹太人,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美国对待黑人,斯大林的苏联对待其少数民族等等,我们可

以把它叫做法西斯式的民族主义,上面的例子表明,民主国家也可能出现这种民族主义形式,但是显

然它和自由民主的原则不相符合,因此在自由民主国家,这种民族主义会渐渐的被抛弃,取而代之的

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第二种民族主义的形式是包容的,后族裔式的,基于共同语言和历史的认同的,如美国、加拿大

等国的移民融入政策,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这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与自由民主制度相匹配,但是尽

管多数民族愿意包容少数民族和移民,少数民族依然有分离的趋势,它的理据和相关的问题又是什么

呢?

有人认为,自由主义国家对待族裔问题应该保持中立,就像对待宗教问题那样在语言、文化、生

活方式上既不支持又不反对特定的族裔,只要这些族裔认同共同的政治原则——自由民主制度。

但是,实际的操作并不如此,所有的国家都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民族建构,主要的方面是,使用特

定的语言讨论公共问题,在学校里开设多数民族语言的课程,压制少数族裔的语言教育以及以多数族

裔的视角讲述国家的历史等等。

以加拿大为例,政府曾经尽力推行英语教育、媒体,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禁止法语教育等政策。

这对说法语的魁北克人显然是不公正的,因此魁北克人要寻求自治,这种自治要求在自治领内使用本

民族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公共讨论的语言,公民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如在贸易当中),学校所使用

的语言等等。

语言之外的问题是移民政策的问题,如果没有独立的移民政策,那么说英语的人可以大量移民进

入魁北克,使说法语的人成为少数,这样,他们在任何选举过程中都不能得到多数席位,政策也会偏

向于英语民族,这同样是不公平的,因此,单独的移民政策要求移民魁北克的人应该达到一定的法语

评论

74

标准而非英语标准。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加拿大曾经有意的划分行政区域,使得魁北克人在任何一个

选区都是少数而没法推行自己的政策。

魁北克在加拿大所处位置(右下方绿色区)

第三个问题是自治的少数民族对其内部的少数民族的包容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应用于民族国

家对待其内部的少数民族的包容问题。民族国家独立的理据是因为只有在有共同感的民族之内,公民

之间才能够更好的相互关心,共同制定影响彼此的政策,不仅仅是同情远方的同胞,而且以实际行动

去帮助他们。既然如此,民族国家就没有理由禁止其内部的少数民族独立或者高度自治,同理,少数

民族的独立也没有理由禁止其内部的更加少数的民族的独立或者自治。(题外话,这次克里米亚公投

即使合法,驱逐鞑靼人显然会削弱这种合法性。)

据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联邦制以及基于自由民主制度的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

的最好的方式,它既能维持共同的国家认同,又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富有弹性,尽管分离主义运

动一直存在,但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还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真的通过公投活动而成功脱离原来所属的国

家。

总结起来,少数民族可以在自由民主制度和包容其内部的少数民族的前提下高度自治,在公共生

活、学校教育等领域中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有独特的移民政策以及独立运作的民选自治机构,有某

评论

75

些联邦法律的赦免权等等。尽管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还处于遮遮掩掩的前现代状态,但是我们都

应该认同那种包容的,自由的和多元的文化政策,对于民主化涉及的少数民族问题也应该严肃思考,

如何能够既保障基本人权和社会公正,又避免国家分裂和族裔对抗,我们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很嫌不

足,任重而道远,希望此文能起到一点儿作用。

更详细的思考和分析,还请阅读金里卡教授的书《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

民》■

评论

76

辛逸:人民公社研究二十年

辛逸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1期

【提要】本文评述了研究人民公社的主要学术著作和博士论文;评判了公社研究中若干具有学术意义

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在征集和出版公社研究资料方面的的最新进展。在对比中外人民公社研究学术志

趣与方法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公社研究的若干极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人民公社研究 大公社 小公社 民族志 宏大叙事

1958 年诞生的人民公社在当代中国史上整

整延存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它既是 1950 年代农

业集体化运动的自然延续,也是 1980 年代初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与起点;另外,对新中国

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统购统销、大跃进、四清运动

和文化大革命等等都与人民公社息息相关,有着

不能割舍的关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民公社

是当代中国农村存续时间很长、影响极为深远的

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由此,人民公社研究对于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人

民公社在全国普及的 20 多年间,中国学者却没

有条件对其展开独立地学术研究,期间产生的作

品大都以虚构的情节和数字宣扬公社的优越性

并注解中共中央有关公社的指示精神,1960 年新

华通讯社编印的两卷本《农村人民公社调查汇

编》(内部资料)和 1974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史》等即为其代表。[①]

人民公社制度终结之后,有关公社的学术研

究渐成气候,近来有成为显学之势。据不完全统

计,近 20 多年来学界发表的有关人民公社的专

著 10 余部,研究文章近 200 篇,其中虽多有重

复刊载或以历史纪实为主的著述,但也不乏遵守

学术规范对人民公社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佳

作,甚至还出现了蜚声学界的经典之作。但也应

当承认,若以是否形成本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

与研究范式、有无一批著名专家与专著等标准衡

之,人民公社研究远未成熟,更谈不上形成了独

立而成熟的研究学派。

笔者无意更无力对人民公社研究做出全面

的估量与总结,况且有的学者对人民公社研究领

域中的主要问题已经做了很有意义地梳理与总

结。[②]本文研讨的重点一是评述人民公社研究

领域中的主要著作;一是研讨公社研究中若干值

得称道的学术进展,并对具有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意义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在此基础上,对

今后的公社研究提出个人极不成熟的想法和建

议,以讨教于本研究领域中的方家,并以期对人

民公社的进一步研究有些许裨益。

评论

77

1980 年代,由于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

功,这一时期研究农村问题的专著多集中于称赞

和肯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在这些著作中

只是作为家庭承包制的对立面或其历史背景来

展开论述的。除了有 30 多篇历史纪实性文章发

表外,没有专门研究人民公社的学术著作面世。

[③]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三农问题倍受瞩

目,对人民公社的研究也随之渐入佳境。在已经

出版的十余部专著中,既有史料丰瞻的历史纪实

性作品;也有遵守学术规范,专门研究人民公社

某项制度的学术专著;更有以田野调查和地方档

案为依据,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微观解析的经典

之作。同时,国外有关人民公社研究的名著也陆

续译介过来,其学术理念与方法对国内的公社研

究产生了无以替代的影响,中外在这个问题上的

学术交流日渐增多。还应该看到,随着人民公社

研究的深入,对公社相关史料的收集、挖掘、抢

救、整理和出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

得了长足的进展。

学术专著对人民公社的关注,较早见于有关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专著之中。陈吉

元、陈家骥、杨勋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

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3 年

版)一书的第三编,分“人民公社的建立”、“人

民公社的本质特征”、“人民公社的整顿”和“公

社的政治清理:‘社教’与‘四清’”等四章,

专门论述了人民公社的缘起、制度特征及其演

变。该书的第四编还专门研讨了“农业学大寨”

运动的来龙去脉。然而,这部国家“八五”重点

图书,似乎忽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2)

时期的大公社与之后的小公社(1962~1983 年)

在制度方面的明显区别,[④]只分析了大公社的

制度特征及其演变轨迹,却未见其对延存时间更

长的小公社基本制度的介绍与评述。不仅如此,

该书以当时的先进典型山西大寨大队的流变史

作为人民公社的分析个案,这种以点带面的安排

与立论使该书的很多分析和结论难以客观、令人

信服。无庸讳言,该书第二编第六章“1953 年:

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与统购统销”中的很多自然

段,直接摘自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

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一书

的第十二章“统购统销的实行”中的第二节“两

种‘炸药’中的选择”。

林蕴辉、顾训中合著的《人民公社狂想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和后来面世的安

贞焕著《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

社 2003 年版),虽均以人民公社命名,却以大

部分篇幅探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运动之间的因果关联,视大公社是农业集体化运

动演进的必然结果,它们在写到大公社制度基本

确立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将这两部作品归类于农

业集体化运动的研究著作可能更符合其主旨。凌

志军著《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

评论

78

起和失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无论是

形式还是内容,都不能算是一部学术著作,实际

上是一部长篇历史报告文学。其对人民公社制度

缺陷的批判,在某些方面是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深

刻的,但它既没有回答公社为何“兴起”,也没

有对公社的“失败”进行历史性的分析,通篇以

大量的事例指出公社体制的僵硬与低效,以此来

对照和显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优越。

1998 年刊行的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

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1998 年版)是

人民公社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如果说费

孝通先生 1939 年出版的《江村经济》,为后人

展现了 1930 年代江南水乡社会经济与民俗风情

的话,那么张著则为读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民

公社制度下浙江北部某个乡村中农民生产生活

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人民公社时期浙北乡村政治

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珍贵素材。和许多社会学者一

样,张先生选择自己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县联民

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家乡,他既是农民,又

是回乡知青,还是学者,多重身份使作者对浙北

乡村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与体察。这一特殊经历又

使张先生收集到了相当完整的乡土材料,其中包

括公社时期联民村各农户历年的粮食和经济情

况分配表,农户的家庭收支记录,甚至还有当地

一位基层干部从 1954 年至 1982 年的 70多本《工

作笔记》。在当地先后 20 多年的生活经历和相

对完整的乡土资料,为张著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

研究基础。张乐天是一位富有学养的社会学家,

他把建国以来浙北农村的社会演变,纳入了“外

部冲击——村落传统互动模式”的分析框架中,

认为外部制度的冲击与乡村传统之间的“碰撞、

冲突、融和、转化、消长,导演出农村生活的活

报剧,决定了农村演化的历史走向。”张著对小

公社的分析深中肯綮、令人信服:“公社制度与

村落传统之间有融合的地方,融合可以为公社的

延存与稳定提供依据;公社制度与村落传统之间

存在着张力,张力可以为持续不断的阶级斗争的

必要性提供理由。公社制度内部的融合与冲突是

公社制度存在的方式”。[⑤]张著的另一过人之

处,是它没有简单地否定人民公社,而是在承认

公社制度严重抑制乡村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活

力的同时,深刻分析了公社在当代中国乡村演变

史上无以替代的历史作用。他指出,公社制度打

破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村落制度与传统,公社

作为外部嵌入制度与乡村传统之间的张力,最终

会使双方做出妥协,甚至会迫使乡村社会做出调

整,在扬弃村落传统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社会的振

兴。上述种种精当之论,都展示了深厚的学术素

养与理论魅力。该书无论是在研究理念及方法,

还是在史料的收集与可信度上,都明显区别于依

据拼凑当时的媒体报道推理或想象出来的历史

陈述和传统史学大事记式的文件堆砌。《告别理

想》作为人民公社的个案研究,对公社研究的进

一步深化具有开拓意义。在人民公社的个案研究

方面,另一部值得绍介的专著是贾艳敏的《大跃

进时期乡村政治的典型——河南嵖岈山卫星人

民公社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

该书以极为丰富且弥足珍贵的当地档案和地方

新闻报道为基础,较为详尽地勾勒出中国第一个

人民公社从诞生到迅速衰落的历史过程,无情地

揭露了这个公社先进典型光环下掩盖着的强暴、

饥荒甚至是罪恶,只是其对第一个大公社的学理

评论

79

性探究略显单薄。贾著比同样是以记述嵖岈山卫

星人民公社为主的另一个作品——康健的《辉煌

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年版),在学术规范和史实可信度等方面有

着云泥之别。

第一部试图全面展示人民公社来龙去脉的

学术著作是罗平汉教授的《人民公社史》(福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为

基础,既有对人民公社发展演进脉络清晰地纵向

概述,也有对公社时期一些重要制度和事件诸如

公共食堂、《农业六十条》、“单干风”、“四

清”等的较为详尽地介绍,纵横相宜,史论结合,

是第一部完整的有关人民公社的史学著作。罗著

在史实叙述中,常有精彩的归纳和议论。比如作

者指出,1962 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

确立,使人民公社作为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大为弱化,而生产队在生产经营的责、权、利方

面与原来的高级社相像,但在规模上却与初级社

无别;不能全盘否定人民公社,其在支援国家的

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医疗保健以

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但同

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民为上述成绩所付出的

巨大代价;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

归功于人民公社制度,因为,“在和平建设时期,

农村不论实行哪种体制,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增

长”。事实上,无论是人民公社之前还是其之后

的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好于人民公社时

期。[⑥]罗平汉的另一本专著《“大锅饭”——

公共食堂始末》(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是迄今第一部研究大公社公共食堂的著作。该书

以丰赡的材料勾勒出公共食堂的兴衰,极大地深

化了人民公社的研究。

对人民公社某项制度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

首推辛逸的《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

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年版)。该书在对人民公社

分配制度进行较为全面概述的基础上,又辟专章

对公社分配中的公共食堂、工分制、家庭副业等

进行了详尽而不失为精当的述评,提出了一些引

人深思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大公社是领袖们

凭美好愿望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它的失败证

明了:“美好的具体的‘制度设计’只能是一种

理想,一旦试图付诸实践,将是一场大破坏和大

灾难”。再如,人民公社存续的 20 多年间,其

作为攫取农业剩余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虽然有力

地支援了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但却以三农发

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代价;而“一个国家的

评论

80

现代化是绕不开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和

农村的城镇化的,以牺牲三农的现代化为代价的

工业化,不仅不会促进现代化反而使国家的现代

化徒增困难,多走弯路。”[⑦]这里作者强调工

业化与现代化的区别,认为农业大国现代化的重

要内容之一是三农指标的改善而不应该是停滞

不前甚至是恶化。这就很难认同新中国前 30 年

的工业化道路了。

新世纪人民公社研究另一个明显的进展,是李端

详在城市人民公社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的

《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是第一本研究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

专著。李著以北京、黑龙江、河南、湖南、四川、

天津等十几个省市的档案材料为基础,对昙花一

现的城市人民公社的起因、兴衰、社办工业及其

历史教训,以及城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等问

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与研究。在此基

础上,作者认为城市人民公社的主要涵义包括:

是“政社合一”的政权组织;其经济基础是全民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全民所有制是主体;是

改造旧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的工具;是社

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实行

生产全民化、生活集体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等五

个方面。[⑧]李著另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对城

市人民公社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异同

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比较。[⑨]李端详先生的工

作具有开拓意义。高华和黄骏也对江苏省城市人

民公社的内容、特点、兴衰进行了富有创建地论

述。[⑩]

另外,对于在人民公社历史上发生的若干重

大历史事件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学者们关注和

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取得相当的进展和成绩。

比如,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

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孙启泰等著的《大

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中共嘉善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田家英嘉

善调查与人民公社‘六十条’的制订》(东方出

版社 1997 年版);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

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等。

高王凌教授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

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年版),以作者

亲自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在人民公社刚性

制度下农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反行为”

(“瞒产私分”、“偷粮”、“借粮”等等)。

这一历史人类学的佳作,无论是从研究理念和方

法上还是在研究对象与资料的收集上,都推动和

深化了人民公社的研究。

评论

81

随着近年学位教育的扩大和学术规范的强

调,博士学位论文以其材料丰赡、研究角度与方

法新颖、理论分析独特等特点渐成气候,成为人

民公社研究领域中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像是

王玉贵的《人民公社研究》(苏州大学 2000 年),

着重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关系的角度详细考

察了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

化。王文在概述人民公社的兴起、调整与衰亡之

后,考察了公社化时期农村社会权力系统及其运

作、社队工业、人口变化、社员家庭生活等社会

生活的主要方面。王文还从制度绩效的角度探讨

了人民公社的基本功能,指出人民公社虽为农村

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制度支持,但却以丧失农村发

展为代价;虽为同期的工业化贡献甚巨,但却使

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工业发展失去后劲;农业

生产条件虽有改善,但效益低下,成本高昂;教

育普及率虽大有提高,但教学水平与质量难有改

进;社会保障虽有一套制度安排,但水平不高且

很不完善。刘庆乐的博士论文《结构与变迁:人

民公社制度研究》(南京大学 2006 年),则属

于新制度主义的经验研究。刘文以丰瞻的地方档

案材料为基础,考察了人民公社的制度创立,制

度初创时所遭遇到的严重危机与制度重建,以及

公社制度中的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结构、民

间权威结构等的运作机制;试图对新制度主义中

的制度缘起、制度“裂口效应”、个人与制度的

关系和制度变迁模式等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性诠

释。苗月霞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社会资

本分析——人民公社与“乡政村治”体制的比较

研究》(北京大学 2006 年),其对于人民公社

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引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人

民公社社会资本状况及其绩效。认为农业集体化

和历次政治运动冲击了乡村社会的传统社会资

本,而国家又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替代形式解决

人民公社中农民的合作问题,从而导致了公社集

体生产的低效。厉娜的《虚幻的崛起——毛泽东

推荐的农业先进典型李村述论》(中国人民大学

2006 年),以其家乡丰瞻的档案和口述资料为基

础,以人民公社时期毛泽东在山东省树立的一个

农业先进典型为个案,以“盆景”(典型)理论

为解读工具,深刻指出计划经济时代先进典型的

兴起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先进典型的衰落,由于

时代条件和上级需求的转换,同样都是难以避免

的。另外,孙东方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研究(1957~1962)——以山东省昌潍专区为

个案》(中国人民大学 2007 年);李伟的《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业“大跃进”运动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中国人民大学 2006 年)等,

都从不同面向深化了对人民公社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素有重视实证研究的传统,其对

人民公社的研究坚持了这一学术追求。人民公社

时期的闭关锁国使海外学者几乎没有机会考察

人民公社。即是如此,仍有部分学者通过各种渠

道获取有关资料,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著作。譬如

W·韩丁的《深翻:一个中国村庄的继续革命》

和 A·钱、R·马德森、J·昂格尔合著的《毛泽

东和邓小平时代的陈庄》等[11],细致地描述了

公社制度中乡民的普通生活,观察仔细,材料丰

赡。1970 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部

分师生,到广州郊区调研人民公社,写出了极有

见地的考察报告,至今为学界称道。近来风头正

评论

82

劲的美籍华人黄宗智先生,在大陆翻译出版了两

部与人民公社研究有关的很有影响的著作:《华

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986 年

版)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

华书局 1992 年版)。黄先生在亲自进行实地考

察、综合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公

社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过密化”(Involution,

在《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译为“内卷化”)

的理论。他认为,“解放后集体化同样没有导致

每劳动日生产率和报酬的发展,亦即是真正的现

代化发展,而只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过密化。农

业总产量提高了约三倍,是了不起的成绩,但这

是以劳动力投入增加三至四倍换取的,结果是每

个工分值的停滞不前,甚或是递减。集体农业只

不过促进了与过去同样的内卷型的过密化。这是

没有发展的增长。”[12] 因此,新时期农民可

以自由择业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开启了中国农业

反“过密化”的进程,才是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

的真正起点。“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命题,较

好地解释了人民公社时期,在农业产量大幅增

加、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农民生活

不仅没有改善甚至还有所下降的困局,也为公社

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位美籍华人黄树民

的《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

革》(三联出版社 2002 年版),是一部文化人

类学的力作。这本关于厦门郊区林村的民族志作

品,一改多数当代中国史的专著从上往下看历史

的路径,借助林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的视角试图

从下往上来解读历史,并理解人民公社体制下闽

南乡村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普通乡民的情感

与生活。

在国外研究当代中国史的著作中,不可避免

地要用相当多的篇幅研究人民公社。这类作品最

著名的莫过于由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

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该书对人民公社虽

着墨不多,但在研判大量有关公社文献和史料的

基础上,对公社的分析相当精辟。比如,该书第

八章的作者注意到了大公社体制与 1962 年之后

小公社制度的区别,认为大公社的“一平二调”

实际上是中共干部“对农业基金任意分割的做

法”;而“队为基础”实际是农村“基本核算单

位正式下放到公社、大队、生产队这种三级结构

的最低一级”,其本质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

劳动与报酬之间的联系”。[13]从基本核算单位

规模的角度分析人民公社的两种体制,这样的分

析是十分准确而深刻的。类似的著作还有一些专

门研究新中国农村问题的著作,像是弗里曼、毕

克伟、塞尔登合著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和韩敏的《回

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江

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等。前者的作者是美

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新生代和“左翼”学者中的代

表人物,他们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中国

来考察的海外学者,这部作品实际上是有关河北

省饶阳县五公村的民族志,其中的相当篇幅分析

了人民公社体制下乡村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和

社会生活。后者是旅日学者对皖北萧县一个宗族

村落的研究,书中向读者展示了农业集体化、统

评论

83

购统销、人民公社运动、大饥荒、文革、学大寨

运动、“四清”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普通乡村

的生动表达。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冲击下,皖

北乡村宗族制度的“潜存”以及改革开放后乡村

社会的多元化,使我们能够从普通乡民的日常生

活中理解人民公社的历史意义。

在人民公社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有两部

大型史料集相继出版。一是由国家农业委员会办

公厅编篡的《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

1981)》(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1 年版);另一

部是由黄道霞、余展等领衔编辑的《建国以来农

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年

版)。这两部史料集虽不以公社为重点,在内容

上也多有重复,但却收集了中共中央有关人民公

社的几乎所有最重要文件,其史料价值不言而

喻。1986 年 5 月,为促进《当代中国》丛书农业

合作制卷的编写,该卷编辑部创刊了《中国农业

合作史资料》。该刊凡 51 期,一直刊发到 1996

年 11 月,刊布了大量有关我国农业集体化尤其

是各地方农业合作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章,其中

有关人民公社的资料详尽而丰富,是公社史研究

不可多得的资料丛刊。[14]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专

著《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年版),分 2编 12 章详尽而又不失精辟地

分析了人民公社的兴衰、演变与历史地位。该书

虽不完全是一部人民公社的专著,但可以被认为

是迄今史实陈述最为完整、资料最为丰瞻的人民

公社的史著之一,反映了主流史学研究人民公社

的最高水平。值得称道的是,在此期间全国各地

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业合作史料收集委员会或

编辑部,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农业合作史专著或史

料集。《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实录(1949-1983)》(王耕今等编,农村读物

出版社 1989 年版),是根据凤阳县的档案编成

的资料集,真实地展示了凤阳县几十万农民在历

次大规模运动冲击下的苦难、奋争、探索与欢欣。

各省有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的资料集或著

作还有:《山东省农业合作化史料集》(山东人

民出版社 1989 年版);《黑龙江省农业合作史》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 年版);《贵州农

业合作经济史料》(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湖北农业合作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9 年

版);李林、马光耀主编《河南农村经济体制变

革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年版);《闽北

农村变革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等。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在收集和

整理人民公社时期个人日记和口述、地方统计资

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侯永禄的《农民日

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年版),记录了陕北一位普通农民整整 60

年的“柴米油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普通农民

的生活实录,为研究人民公社提供了另一个面向

的珍贵史料。杨建华主编的《经验中国——以浙

江七个村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评论

84

年版),这套分 5册出版的丛书,分别以“村落

的非农经济”、“村落的政治”、“村落的技术”、

“村落的宗族”和“村落的生活世界”为主题,

收集了大量人民公社时期有关乡村社会各个方

面的口述资料。孙立坤编著的《河南当代家庭变

迁》和《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查》(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亦收集了人民公社时期有关农民家

庭生活的大量统计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版的“江浙沪农村世纪变迁丛书”(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分南汇、常熟、遂昌、

青浦、新昌、松江等六册,可视为江浙沪农村社

会经济变迁的大型研究专著和资料集。

值得称许的是,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心”的师生,经过数年艰辛努力,从遍布山西

省 50 余处的田野资料采集点上,收集到“集体

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130 余柜,达上百万件之

巨,其中有大量涉及人民公社的原始档案资料。

这批资料,“或以个人档案突出(如平遥县西游

驾生产大队近 200 份个人档案,分党员干部、一

般人员、摘戴帽专政对象等三部分),或以村庄

基层活动面貌突出(如阳高县上吾其公社档案

113 册,涉及生产生活、行政实践、民兵组织与

征兵、灾害与社会救济、教育、家庭人口和婚姻、

‘四清运动’等内容),或以成册上级文件突出

(如侯马市上平望村保留的 36 册上级文件等),

或以较为完整的账册和各种经济活动分类统计

数字呈现(如陵川县白菚掌村保留了 1964~1979

年经济活动记载与账册资料)”。这批有关公社

的资料,若“从依托对象和反映内容上来看,基

本以村庄为主,其他的还有公社、灌区、供销合

作社、百货公司、工厂等单位的文本资料和实

物”。[15]目下,已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内学者来中心访问,引起

了很大的反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人民公社的著文研究近 20 年来尤其是进入

新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学术进

展。但也毋庸讳言,研究人民公社的文章虽有近

200 篇之多,但真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观点独

创且以第一手资料做支撑的学术论文还不是很

多;而且在人民公社的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公

认的学术热点,对其的研究多年经久不衰且有比

较深入地研讨和学术批评的学术问题更属凤毛

麟角。笔者无力对人民公社研究中的所有重要问

题展开讨论,只能择其要者,对近年研究比较集

中且具有一定学术研讨价值的诸如以公共食堂

为核心的大公社分配制度、人民公社的分期以及

公社的制度绩效等问题进行介绍和研判。

公共食堂研究的总体情况已有专文进行了

介绍。[16]在众多研究公共食堂的文章中,结论

和材料大同小异的历史纪实式文章占了很大比

重;但也有或记述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提供了有

关食堂重要史料的佳作,比如,杨金生“我亲历

的瓜菜代生活”(《炎黄春秋》2002 年第 7期);

梁耀基“一位引起毛泽东关注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梁记南反映公社公共食堂问题的过程”(《广

东党史》2002 年第 5 期);杨世红“他俩都在说

真话求真理——江渭清和毛泽东的几次工作交

往”(《党史文汇》2000 年第 11 期)等。后两

篇文章,对于毛泽东痛下决心最终解散公共食堂

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另外,全面探讨公共食堂

兴衰并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也不时见诸于坊间,

像是戴清亮“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纪程”(《学术

界》2007 年第 1 期);王逍“人民公社公共食堂

评论

85

兴衰之历史演变”(《党史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1期);梁淑珍“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

教训”(《中共党史研究》2000 年第 3期)等。

近年,公共食堂研究另一个令人兴奋的进

展,是对于当年中共中央的共产主义试点河北徐

水县供给制和公共食堂档案的发掘与研讨。吴志

军在收集相关档案并在八四村(即大寺各村,因

1958 年 8 月 4 日毛泽东来此视察而改名)实地调

查的基础上指出,徐水县的供给制在短短数月

间,就经历了劳动工资制、全民供给制、半供给

半工资制的剧烈变动,到 1958 年 11 月其分配制

度的变革基本停止,以后再无大的反复。[17]李

海滨也在挖掘地方档案的基础上,概述了徐水供

给制的来龙去脉;并认为徐水县的供给制和公共

食堂,在当时农村中普遍建立起来有其一定的历

史依据。[18]还有的学者以河南、江苏省的档案

为依据,详述了当地公共食堂的流变,也丰富了

我们对各地公共食堂的认识。[19]

关于公共食堂与后来饥荒的关系,扬大利认

为,在公共食堂内农民“敞开肚皮吃饭”,“这

种制度是在促使理性的农民过度消耗,导致不理

性的集体行为”,从而形成“公地悲剧”;“食

堂和供给制事实上把大部分农村人口锁困在过

度消耗和浪费食物的境地,最终导致粮食耗尽,

爆发饥荒。”[20]李若建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看法,

他认为:“公共食堂这一事物本身并不会产生饥

荒,产生饥荒的原因是在围绕着食堂的制度与人

上体现的。”他进而分析了高级干部(省部级以

上官员)、中级干部(地、县级官员)、基层干

部(农村公社、生产队干部)、食堂管理和炊事

员等六个不同利益群体在公共食堂中的行为及

其对饥荒产生的影响;认为当时“上一级决定下

一级仕途的权力体系,严重扭曲了上下级的人际

关系。往往是下级处于自身利益考虑,要么阿谀

奉承上级,要么揣摩上级意图投其所好,要么对

上报喜不报忧”。这种有严重缺陷的权力模式再

加上权力缺乏制衡是导致发生严重饥荒的重要

原因之一。另外,在公共食堂问题上,人的良知

与欲望的冲突,个人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利己的

价值取向也是导致饥荒的重要因素。[21]辛逸对

公共食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食堂绝对平均分

配的批判上。认为以公共食堂为核心的大公社分

配制度,具有空想、不稳定、不统一和追求结果

均等等特点。这种分配制度“剥夺了社员的基本

生存权和人身自由”;“颠覆和破坏了社会的动

力机制和社会秩序”;为公社各级干部多吃多占、

巧取豪夺甚至鱼肉乡里提供了制度空间。公共食

堂作为超越社会条件的“美好愿望”,“通常以

超前、激进的社会改造计划和理想相号召,以古

老、落后甚至反动的绝对平均主义为实施的路径

和手段,收获的却总是人祸的肆虐和饿殍遍野”。

所以,“公共食堂至今仍然是解读平均主义最好

的反面教材。”[22]

关于人民公社的分期,是另一个引起争议的

问题。一般认为,1958 年 4 月成立的河南省遂平

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当时虽还不叫公社,但其已基本具备了大公社的

制度特征,所以有人主张以此作为人民公社开

端;也有的学者认为还是以当年秋天人民公社开

评论

86

始在全国普及作为公社的起点为好。[23]关于人

民公社何时终结,学界基本同意应该以“撤社建

乡”为标志,但在公社结束的具体时间上有不同

看法。安贞元、辛逸认为人民公社终结的直接标

志,是 1983 年 10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此

后全国范围内的“撤社建乡”工作普遍展开。[24]

陈锡文、潘维、焦金波等人主张公社终结于 1984

年,因为只有到这年底 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

才完成了政社分开的工作。[25]林蕴辉、顾训中

认为人民公社应该结束于 1985 年。[26]在人民

公社具体历史阶段的划分问题上,学者们也进行

了有益地探讨。辛逸借用张乐天教授“大公社”

的理念,以所有制的变迁作为划分公社历史阶段

的主要依据,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

确立为主要标志,将人民公社划分两个历史阶

段;焦金波则将人民公社划分为建立、调整、稳

定、解体等四个阶段;此外,还有学者把人民公

社划分为三个或五个阶。[27]

鉴于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严重不足,

有些学者开始关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

的供给问题,提出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

体制,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了低水平的但却相对稳

定和齐全的公共产品,其体制运行的经验值得借

鉴。叶文辉认为,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的公共产

品供给在政府主导下,只能是也不得不沿袭历史

上的自我供给体制,与过去不同的是,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农民在较大的范围内被积极地动

员和组织起来,乡村公共产品供给走了用劳动力

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道路。应该说这是在既定的

资源约束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最优策略。”具体

言之,人民公社通过“对资源的高度整合较好地

举办了历史上未能办到的许多公共事业,如公共

医疗保健体系和乡村基础教育,为农民提供了价

廉物美甚至免费的公共服务”;再者,人民公社

利用了能够动员和组织农民的制度优势,极大地

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28]还有的学者通

过对人民公社时期乡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个

案分析,指出公社的公共卫生工作及合作医疗制

度建设虽成绩斐然;但这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是

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

及较低医疗保障水平墓础上的,并且历次政治运

动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9]

对于人民公社产权制度的绩效分析也是学

术界研讨的一个热门课题。经济学家陈剑波根据

《农业六十条》,条分缕析地分析了人民公社“三

级所有”体制中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责

权利,进而断言:“在这样的产权结构基础上形

成的生产组织是不可能有效率的。这种严重残缺

的产权,其权能的实施无疑会支付极高的交易费

用,因为无处不在的各级之间的讨价还价、偷懒、

代理成本将使组织的运行效率达到最低限度”。

[30]吴玲等人在分析了人民公社农地产权制度

的特征与演变之后,指出“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

权严重残缺,缺少激励机制,组织管理费用高昂,

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非均衡状态,

依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超经济强制来维持,

致使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31]

辛逸把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认为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诞生的大公社所有制,

“生产经营、收益分配等项权利都由公社支配,

严重挫伤农村基层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

评论

87

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1962 年之后确立

的小公社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它

名义上保持了生产队所有权的相对完整和独立

性,但其政社合一的体制特征为国家全面控制和

干预生产队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此

造成的“生产队所有权的残缺”,是人民公社时

期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制度根源。

[32]对上述人民公社产权残缺的结论,有的学者

以个案材料给于了支持。谢淑娟通过对广东省佛

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北水村《北水大队接受公社下

达的通知记录》的综合分析,再现了人民公社体

制下农村基层社会经济生活几乎被上级无所不

包地全面控制的史实。“在政社合一体制下,国

家权力对乡村的整合、动员与汲取资源的能力达

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每个村民不

管是通过党支部还是生产队长,都直接感受到了

国家的权力。”[33]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以农民在人民公社内

没有“退出权”和农业集体劳动监督成本高昂来

解释人民公社的制度低效。他认为:“由于农业

生产上的监督极为困难,一个农业合作社或集体

农场的成功,只能依靠社员间达成一种‘自我实

施’的协议。在此协议下,每个成员承诺提供同

他在自己的农场劳动时一样大的努力,但这种自

我实施的合约只有在重复博弈的情形下才能维

持。……但自 1958 年的公社化运动后,退社自

由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因此,‘自我实施’的协

约无法维持,劳动的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滑

坡,由此造成了这场危机。”在另一篇文章中,

林教授指出:“在生产队中,社员劳动的积极性

同监督的准确程度和监督的难易程度成正比。由

于在农业生产中监督非常困难,因此,监督的准

确程度低,生产队中社员的积极性也就低。”结

论就是:“在生产队体制下劳动的激励和生产率

都要低于单个家庭农场和自愿形成的合作社下

的劳动激励和生产率。”[34]这个观点就为家庭

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大发展的主要

原因找到了重要依据。老田对此提出了质疑。他

认为:“在集体农业时代,生产劳动分为‘平工’

和‘包工’两种方式,‘包工’是计件性质的,

不需要进行现场监督,而‘平工’是计时性质的。

在‘平工’时基本上是生产队干部和其他社员共

同处在同一个劳动场所,”其监督成本并不是很

高。老田强调,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民公

社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

平。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原因

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劳动投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

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倾斜、国内化肥生产

的增加和大量进口、粮食进口政策对于城乡粮食

供应的改善和支持高成本蔬菜生产模式的巨额

财政转移等因素促成的。[35]张江华则通过分析

1973—1978 年广西百色地区一个生产队的会计

资料,为人民公社集体劳动低效提供了一个反

证。他认为,生产队内的集体劳动,由于社员彼

此是长期生活在一个自然村中的亲戚或邻居,其

监督成本并没有林毅夫认为的那样高。由于工分

几乎是社员收入的惟一来源,导致社员追逐工分

的热情十分高涨,所以“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

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但是,“个体对

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将导致对集体公共利益的漠

视”,也就是说社员追逐工分的热情难以避免工

评论

88

分的逐年贬值,由此人民公社的整体效益也就难

有较大的提高,甚至还会逐年下降。[36]这与黄

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

谢淑娟和徐卫国通过个案解剖,对生产队经济效

益低下地分析也是十分精当的。[37]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人民公社史研究是后

起的但却是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的研究热门之一。

在众多关于公社研究的论著中,除了大量不太符

合学术规范的著述外,还有很多论著是以已经出

版的资料集或者二手资料做支撑,研讨人民公社

的兴衰原因与经验教训,其结论几乎都与主流意

识形态不证自明的观点相一致。如何避免或尽量

减少重复性的和不太符合学术规范的著述,增加

人民公社研究的学术性,是公社研究难以回避的

问题。

历史是不能完全复原的,书写的历史更不可

能完全客观;但对各种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判

迄今仍然是史学接近历史“真实”的最佳路径之

一。人民公社制度虽结束刚刚 20 多年,但公社

在人们的记忆中正在逐渐地流逝,大量有关公社

的原始资料尤其是流散在乡间的乡土材料正在

散失。眼下,许多县档案馆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公

社档案,但更为珍贵的流散于乡村的公社时期的

账本、会议记录、工作笔记和各种实物史料等正

在消失,如不抓紧搜集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另

外,人民公社的亲历者虽大都健在,但公社的领

导者很多年事已高,他们的口述资料也应该抓紧

抢救和整理。因此,搜集、挖掘、整理乃至抢救

人民公社资料已成为公社研究刻不容缓地重要

任务。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经过艰

辛努力,仅数年间就在公社原始资料的征集方面

取得令人称羡的成绩,若其他地方和研究人员都

开始重视这一工作,其对公社研究的推动则不言

而喻。

搜集、整理和研判史料不仅仅是“复读”历史的

过程,其实更重要还是研究者不断地推翻自己原

来的假设,进而调整甚至改变研究理念与方法的

过程。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挖掘、整理人民公

社各种史料的过程,不仅是人民公社不断地被

“发现”和“还原”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审视自

己既有的研究、修正甚至是推翻自己原来结论的

创新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料的挖掘与研

判是人民公社研究的生命之源。再有,口述和档

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仅艰辛而且有时还会是

多的让人无从下手甚至是无所适从,此时使用科

学研究方法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其实方法就是

思想。在人民公社的研究过程中,自觉地吸收和

试用各种新的诸如最近广受学术界追捧的历史

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也会大大地深化和推动公社

的研究。

既有中外人民公社研究,大都专注于大公社

的兴衰;而对小公社的研究似乎相对薄弱。事实

上,小公社才是相对稳定、延续时间长达 20 年、

对农村社会影响更为深远的制度安排。小公社制

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

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

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

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

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

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

今天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也是在小公社的体制中

衍生出来的。上述种种,都展示了小公社在人民

公社史上乃至在当代中国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所

评论

89

以,拓宽和深化对小公社的研究是加强人民公社

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对于人民公社的研究,西方学者大都以“民

族志”来表达公社体制下普通乡村的政治经济与

村民生活,甚至是以讲一个有关公社的乡村故事

为最终目的。至于这个“故事”有没有典型意义,

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公社的全貌与真实,已经不

是他们所追求自然也就不是其所最为关注的了。

与此相对照,中国研究人民公社的学者,大都是

自上而下地审视、研讨公社,热衷于追述和分析

中共中央对公社的每一个决策的前因后果,以为

中央的决策在各地会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会理所当然地决定着所有公社的所有方面。他们

没有注意到甚至不想了解中央的文本规定在遇

到地方性知识时会严重变形或妥协,中央的决策

到了各个地方几乎都会走样甚至会遭到不同程

度地抵制。显然,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与路径各有

千秋,缺点与优势同样明显。那么,有没有可能

创造出一种摒弃各自的缺点发扬两者研究长处

的研究方法呢?这种努力表面上似乎是徒劳的。

因为,中外人民公社研究各自的优点其实本身就

是其各自的缺点,反之亦然。既然“民族志”研

究路径难有典型意义,而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

又难现各地人民公社的真实,笔者斗胆揣测,用

“民族志”方法研究一个比自然村落更大的单

位,比如一个县,可能是克服上述两种研究路径

缺点的理想选择。因为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一个

县,既包括了一个地方较完整的地方性知识,又

相对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意义。由此,将中西研究

的优势集合起来,实现中央决策与地方实践“上

下打通”的学术理想,就有可能不是可望不可及

的了。当然,这一学术路径的打通与实现可能需

要几代人的艰辛探索。

注释

[①] 大跃进期间,各地已经编成或胎死腹中的“公

社史”为数相当可观。祝伟坡:“编写‘公社史’

的回忆”(《老照片》第 52 辑,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7-69 页),就提供了一个大跃进时

期以论带史编写公社史的生动例子。类似的著作还

有热风编辑部编《旭日东升——城门人民公社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烽火人民公社社史编

写委员会编《烽火春秋——烽火人民公社社史》,

东风文艺出版社 1962 年版;徐占奇 王玉堂著《七

里营人民公社》,轻工业出版社 1958 年版;麦田

人民公社史编写小组编《麦田人民公社史》,作家

出版社 1959 年版;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编《云

南各民族人民公社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中共五洞闸人民公社委员会编《五洞闸人民

公社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等等。

[②] 有关人民公社研究综述,可参见刘德军:“近

十年农村人民公社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 年第 2期 ;张寿春:“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人

民公社问题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

[③] 为了彰显家庭承包责任者的优越性,一些著

述对人民公社制度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甚至将一

些不具普适性的个别地区发生的个别事例作为公

社制度性缺陷而加以鞭挞。李锦著《大转折的瞬间

——目击中国农村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凌志军著《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

的兴起和失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傅上伦、

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合著《告别饥饿——一部

尘封十八年的书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

均可视为这类著述之代表。

评论

90

[④] 大公社,基本以乡、镇为基本核算单位,实

行以公共食堂为重要特征的分配制度;1962 年后的

小公社则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基本核算单

位在生产队即自然村,实行以劳动工分为主要依据

的分配制度。

[⑤] 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

究》,东方出版中心 1998 年版,第 6页。

[⑥] 罗平汉著:《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 418-420 页。

[⑦] 辛逸著:《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3、78 页。

[⑧]李端详著:《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湖南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13 页。

[⑨]详见李端详:“城市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比

较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 5 期。

[⑩] 高华、黄骏:“1960 年‘持续跃进’中的江

苏城市人民公社运动”,《浙江学刊》2002 年第 5

期。

[11] Hinton,William. Shenfan:the Continuing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3. 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2] 黄宗智著:《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

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页。

[13] 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

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25-426 页。

[14] 在《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上刊载的良篇佳

作,已经结集出版。见《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编辑室编《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选编》上、

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版。

[15] 详见行龙、马维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

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中

国乡村研究》第 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273-289 页。

[16] 详见游国立、苏莉莉:“大跃进时期农村公

共食堂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6 年第 3期;

李春峰:“近年来‘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综

述”,《高校社科动态》2007 年第 2 期。

[17] 吴志军:“一九五八年:变动中的人民公社

分配制度——以徐水共产主义试点为中心”,《中

共党史研究》2006 年第 4期。

[18]李海滨、刘长亮:“试析“大跃进”时期农村

公共食堂的兴起——以徐水县为例”,《河北大学

学报》2007 年第 3期。

[19] 详见贾艳敏:“‘大跃进’时期的河南农村

公共食堂”,《南京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周

彪:“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形成——以江苏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第 6 期。

[20] 扬大利:“大跃进与当代中国”,《二十一

世纪》1998 年 8 月号,第 48 期。

评论

91

[21]李若健:“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

研究”,《开放时代》2004 年第 1 期。

[22] 辛逸:“简论大公社的分配制度”,《中共

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期。

[23] 焦金波:“从制度变迁的特征看人民公社的

历史分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

辛逸:“关于人民公社的分期”,《山东师大学报》

2000 年第 1期。

[24] 安贞元著:《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中央

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8 页。

[25] 见陈锡文为《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

究》所写的“序言”;潘维著:《农民与市场:中

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第 8、9 页;见焦金波上引文。

[26] 林蕴辉、顾训中著:《人民公社狂想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页。

[27] 详见张寿春:“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人民公社

问题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王礼生:“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回顾与思考”,

湖南师大 2001 年硕士论文。

[28]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

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9]岳谦后、贺蒲燕:“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公共卫

生事业述评(1949-1984 年)——以太阳村(公社)

为重点考查对象”,《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5期。

[30]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对排他性

受到严格限制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经

济研究》1994 年第 7 期。

[31]吴玲、王晓为、梁学庆:“人民公社阶段的农

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中国农学通报》2006

第 11 期。

[3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述论”,《山

东师大学报》2001 年第 1期。

[33]谢淑娟:“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村庄经济——

以解读《通知》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2 期。

[34] 详见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

8、31 页。

[35] 详见老田:“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转移’

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中国乡村研究》

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7-74 页。

[36] 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

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5期。

[37]详见谢淑娟:“论人民公社时期的基塘农业—

—以广东省顺德县北水大队为例”,《古今农业》

2007 年第 1期;徐卫国:“七十年代无锡三房村的

生产、收入和分配”,“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站。

评论

92

郭于华:“改革升挡”向何方?郭于华 博集天卷(2014-3-18)

中国 2014:改革升挡吴敬琏、柳传志、秦晖、葛剑雄、于建嵘等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4-4-1 / 39.80

刚刚出版的《中国 2014 改革升挡》一书,及时而郑重地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角度发出了

改革建言,所涉及领域更是包括了土地、财税、金融、城市化、司法、社会保障、教育、环境等方方

面面的内容。

年前北风乍起的初冬时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强劲的改革之声,对许多人来说如同寒潮

中的一股暖流。其主旋律表达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

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随后各种解读、分析、概括、亮点纷纷涌现,如本书序言所指:“普遍的评价是超乎预期。至此,

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社会基本共识,改革新征程已有顶层设计。然而,具体到改革的各个领域、层次、

板块,具体到改革的策略与方法,则在许多情境下争议犹存,凝聚共识将是动态过程。鉴于既往改革

路阻且长,当前坚冰难破。” 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是秦晖在本书中的经典一问:“中国特色的改革”,

还是通过改革改掉某些“中国特色”?

评论

93

我们在随后展开的各领域改革倡导中,不时能看到一方面强调改革,一方面强调坚持的“改革”

话语;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改革是求变,坚持是不变,此二者相互矛盾,就难免互相撕扯,左右为

难。无论如何,理解、解释这次改革,关键在于要让人们明了称为新改革或第二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道路如何走,特别是改革大计与普通人民的生计、生活有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对改革本质的理解。

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显然,二次改革依然严格限定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如全会公报所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

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高调的改革话并不意味着明确的改革目标。相较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

而且认同要改的是什么——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本次改革要改的是什么却不明

确。强调进一步开放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上世纪的第一次改革目标并无

不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未能明确二者到底为何种关系。特别是一再强调前、后三十年

不能相互否定;前后的体制也不能相互否定;什么都不能否定还改什么?还能如何改?此外,在高调

突出改革话语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其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

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这两个必须一出就使得改革目标又变得模糊不清了。

目标不明的另一表现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基本不提,却同时强调“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而在

实际操作中,政体改革毫不松口,意识形态进一步收紧,控制言论自由和防止社会组织化更加严苛;

这些都凸显出权力的主导作用。这就使得人们不免担心,虽然大力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市场背后仍然是权力之手,看得见的手比看不见的手更强大有力。正如

秦晖所言:这“福利”不是那福利,这“市场”不是那市场;恰恰造成了“无权无势者既花大钱又排

长队,有权有势者既不花钱又不排队”之弊。

其次,实行改革必须有开放相伴。比如上一次改革开放,倡导解放思想,要有开阔的胸襟,开放

的心态,开明的思想,如此才能释放社会活力,带来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生机。但此次改革却难

以感受这样的开放,唯有紧绷的神经,紧握的拳头,紧张的心态,遇有重大事件还紧紧捂住信息传播,

评论

94

让人们揣测、猜谜。实际上,仅有“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

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

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经济领域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和真正的开放。

第三,改革共识难以形成。回想一下不难得知,上一次改革是有共识的,建政 30 年历经数次政

治运动,致使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大家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再也无法持续了,上下

左右都有此共同的认识,所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有着强劲的动力。而这一次改革

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如果依然只将改革限定于经济领域,很难获得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普

遍认同。原因在于孙立平所分析的“转型陷阱”的存在,“在这种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

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并由

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绑架国家、绑架社会、

以改革的名义获取利益的状况。[1] 如此走样变形的改革,必然引起一般民众对改革的抵触。正如我

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许多民众一说起改革就心惊肉跳,生怕遭受利益损失。“转型陷阱”的存

在使得改革不可或缺的顶层设计没有动力,普通民众也没有动力,希望推动变革的社会进步力量又因

重重打压而过于弱小,难以形成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真正的改革目标不能仅仅指向经济制度,改革不能只着眼于民生。民主政治的建设、公民社会的

发育都是改革的重要指向;落实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正,才是民生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要改的

应该是 1989 年以来形成的“弊政”——即二十多年来逐渐坐大的权贵体制,其内涵是特殊利益集团

死保既得利益和所谓“红色江山”;以资源环境毁坏为代价的“发展”和压制民众正当利益表达的“维

稳”,是这一权贵体制和权贵集团思路的集中表达。若改革的目标指向于此,则能在最广泛的社会基

础上形成改革共识。

改革的路径——集权还是放权

三中全会决定第十条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以制度限制权力,使之在阳光下运行,可以说是本次改革最重

要的内容。但如何达到限权的目标,人们却提出了不同的路径。特别是对成立专门的深化改革领导小

组,有人认为此举必要,“必须以集权的方式推动改革,达到最后放权的目的”;也有人认为:“必

须成立更高机构去强力推动改革。不是集权,而是解决改革很难推动这种状况的一个重大举措。这是

因为改革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高层次的协调,改革是很难推动的。” 例如,改革进入攻坚期发

改委本身应承担改革职能,然而其目前处于一种“早就需要改革”的状态,无法推动涉及到诸多利益

突破的改革,所以必须成立一个高层机构来推动改革。(迟福林)

评论

95

以法外之权来推动改革,以集权的方式达到最后的放权,这个逻辑很难成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

问题是权力、市场、社会关系严重失衡,其症结在于权力过大,又不受限制,权力成为既无上面约束,

又无下面监督,同时缺少左右制衡的横暴力量;甚至在有的地方出现公权力“私化”甚至“恶化”、

“黑化”的趋势。独大而又不受控制的权力为了自保必然打压公民权利,侵犯民众利益,掠夺社会财

富,加剧社会矛盾。为保护既得利益并获取更多利益,就须维持现状并进一步强化权力,由此,“维

稳”,“劳教”,“双规”,“软禁”等法外手段就会大量使用。权力滥用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态全

方位恶化,甚至有趋向全面黑暗统治的危险。

面对权力失控状态,真正的改革必须从限权开始。正像秦晖在本书中所说的,集权与分权都要以

权力受制约为前提。而宪政所要做的就是限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维权——实现和保护公民

的合法权利;平权——推进权力均衡与权利平等。宪法法律至上才有依法治国。这意味着必然改变现

有的“维稳”思路。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化(或运动式)趋势与制度化建设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很多

情况下甚至截然对立:制度化的核心是法治,而体制化的核心是人治;制度化要求法律在权力之上,

而体制化则是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制度化的关键是权力的适当分散与制衡,而体制化的关键是权

力的进一步集中;制度化的渠道是司法建设和社会建设,而体制化的渠道则是架设更多的政府部门和

过度行政化;制度化认为稳定和表达缺一不可,而体制化则认为“稳定压倒一切”;制度化相信化解

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体制化则相信解决社会矛盾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2]

如何才能形成更有成效的治理能力?是通过社会的重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互配合的治理

结构,还是造就一种更强大的权力来包打天下?这将是我们面临的迫切抉择。依靠强大的权力有利于

高效率办大事,这在中国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正像吴敬琏在书中指出的:“依靠强势政府、海量投资

保持高速增长的做法早已走到了尽头,投入增长得很多,保增长的成效却愈来愈差。……旧的命令式

经济体制的遗产还大量存在,政府和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强力干预和管控,妨碍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企图用独大的权力包揽一切的做法,已经被中国的经济社会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在今天的时代,

回到总体性社会的老路上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该做的是让众神归位: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社会的归社会,三者各司其职,各守本分,互补互助,相互制衡。这才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生

活的正确选择。权力失控和腐败必然导致巨大的社会不公正,于是社会冲突频发,上下交恶,以邻为

壑,弱肉强食,规则不存,乱相环生。中国社会的强权力、弱市场、无社会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是

各类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它造成既得利益集团畸形发育,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在此情况下,

唯有社会建设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重建社会或许是我们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路径。 [3]

真改革要动真格,落实改革大计重点不在文字,不在话语,不在解释,更不在宣传,而在实践。

十八大之后,人们看到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实作,例如废除劳教,改变计生政策,户籍制度变革的尝

评论

96

试,“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举措等等;这些当然都值得肯定。然而,人们同时也感受到与宣传上

的改革开放不相吻合的收紧趋势。新改革若能触动既得利益、挑战权贵集团是值得赞许和期待的,但

需要动真格挑战自身,才有实质意义。今天的改革难就难在跳不出“转型陷阱”,如孙立平所言,左

陷极权,右陷权贵;前者是老路,后者是邪路,而原地不动,维持现状,也不是出路。其实说难也不

难,宪政民主、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就是正路和出路,关键在于改革要真正动起来、进步要抬腿走起

来。

“改革升挡”意味着改革加速,但若方向不明或路径不对则可能越加速越糟糕。改革再出发必须

明确方向,选对道路,着手于消除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公”,通过清理权贵弊政,进行社会制度的全

面改革,方能建立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好社会。

2014 年 3 月 16 日

--------------------------------------------------------------------------------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2012 年 1

月发布,载《开放时代》2012 年第 3 期。

[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2010

年 4 月发布,载《领导者》2010 年第 4期。

[3]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2010 年 10 月发布;载《战

略与管理》2010 年第 9/10 期。■

本周最新到货

97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中国诗歌 2013.12 文学大台 2 阎志编 人民文学 10

2 书店时光:世界最美书店巡礼 读书生活X-knowledge

编新星出版社 69.5

3 你是人间四月天 文学大台 2 林徽因 北京师大 28

4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诗

样四季文学大台 2 青蒿 文汇出版社 29.8

5第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

作品集:初中卷青少年读物 徐建华 文汇出版社 30

6第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

作品集:高中卷青少年读物 徐建华 文汇出版社 30

7 莫奈和他的眼睛 文学大台 2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36.8

8 梦的私语 文学大台 2 陈国忠 漓江 45

9 爱的新发现 外国散文[德]威廉·施

密德上海译文 35

10 三毛钱小说 外国文学 [德] 布莱希特 上海译文 32

1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外国文学

( 英 ) 福 斯 特

(ForsterE.

M. )

上海译文 25

12 蝇王 外国文学 [英] 戈尔丁 上海译文 28

13 动物农场 外国文学 [英] 奥威尔 上海译文 16

14 快乐王子 外国文学 [英] 王尔德 上海译文 16

15 贝姨 外国文学 [法] 巴尔扎克 上海译文 36

16 黑郁金香 外国文学 [法] 大仲马 上海译文 25

17 娜娜 外国文学 [法] 左拉 上海译文 33

18 莎士比亚全集 帐台 01 英/ 莎士比亚 上海译文 880

19 小欢的《老子》 青少年读物 王欢 东方 30

20 流浪者的乡愁 随笔 艾小柯 北京大学 30

21 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语言文字 陈军 北京大学 49

22 南游杂忆 文学大台 4 胡适 北京大学 24

23 胡适书话 文学大台 4 胡适 北京大学 32

24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语言文字 宋亚云 北京大学 60

25 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 随笔 李零 北京大学 36

26一封未寄的信:胡适译短篇小

说集文学大台 4 胡适 北京大学 30

27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

治学方法文学大台 4 胡适 北京大学 30

28 棋王树王孩子王 作家作品集 阿城 人民文学 24

29 天火 作家作品集 阿来 人民文学 26

本周最新到货

98

30 有价值悦读:看人 作家作品集 贾平凹 人民文学 26

31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阅读赏析 朱正,钱理群 人民文学 33

32 有价值悦读:复仇 作家作品集 汪曾祺 人民文学 26

33 问故乡:当代农村的局外体验 文学大台 1 王兆军 人民文学 29

34(编年版)(1-10 卷)(套装共

10卷)鲁迅全集文学 鲁迅 人民文学 720

35 干校六记-读书文丛 作家作品集 杨绛 北京三联 20

36 寂寞的公因数 外国文学[ 法 ] 弗朗索

瓦·乐洛尔湖南文艺 32

37 你是最好的自己 流行、畅销 杨杨,张皓宸 湖南文艺 36.8

38 十城记 中国散文 祝勇 东方 44

39 传国玉玺红学、历史小

说殷谦 东方 32

40 寄至何方 中国散文 黄一鸾 东方 46

41 小兔子 中国散文 骆英 人民文学 19

42 烟尘 作家作品集 冰湖 中国文史 32

43 缘缘堂书丛:子恺谈艺(上) 青少年读物 丰子恺 海豚出版社 28

44 缘缘堂书丛:子恺谈艺(下) 青少年读物 丰子恺 海豚出版社 28

45(全三册)田家烧锅:哈尔滨

开埠记事作家作品集 刘镝,金镝 中国文史 99

46 宋词之美--情愫深深在词间 诗、词、赋 简墨当代中国出

版社28

47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诗、词、赋 简墨当代中国出

版社30

48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诗、词、赋 简墨当代中国出

版社26

49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

故事作家作品集 张黎

当代中国出

版社128

50 暗花 作家作品集 臧小凡 江苏文艺 36

51 世界悲剧史 戏剧、戏曲 谢柏梁 上海古籍 158

52 晚晴新学书目提要 读书生活 熊月之 主编 上海书店 88

53(CD)巾帼宰相上官婉儿-CCTV

百家讲坛 10文学 于赓哲 陕西师大 25

54 去吧,摩西 外国文学 美.福克纳 上海译文 35

55 伪币制造者 外国文学 法.纪德 上海译文 30

56 三个女人 文学奥.罗伯特.穆

齐尔译林出版社 18.8

57 曹操与献帝 文学 柯云路 人民文学 36

58 灰屋顶的巴黎 随笔 扫舍 金城出版社 39.8

59 樱桃之书 随笔 杨昌溢 重庆出版社 59

60 聊将锦瑟记流年 中国散文 安意如 浙江文艺 39.8

61 阿尼玛 流行、畅销 蔡智恒 北京 29.8

62 飞往巴黎的末班机 文学大台 1 【日】渡边淳一北京 26.8

63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 国学 季羡林 金城出版社 49.8

本周最新到货

99

64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 国学 季羡林 金城出版社 59.8

65 说烦了爱 文学大台 1 埃尔维.勒泰列 重庆大学 29.8

66 狩猎魔兽(极乐篇) 悬疑、科幻 (日)梦枕貘 重庆大学 28

67 星际驿站 悬疑、科幻克里福德 D 西

马克重庆大学 29.8

68 遗忘 文学大台 1[美] 大卫·福

斯特·华莱士重庆大学 39.8

69 胡金铨谈电影 电影胡金铨著 胡维

尧编复旦大学 38

70萨哈林旅行记:探访被上帝遗

忘的角落文学大台 1 俄.契科夫 湖南人民 48

71 搜书劄记 读书生活 谢其章 花城 28

72 (上下册)羊毛战记 文学大台 1 美.休.豪伊 湖南人民 58

73 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电影 张建德 复旦大学 38

74 日本电影大师 电影 美.奥蒂.波克 复旦大学 48

75 酷儿 文学大台 1美.威廉.巴勒

斯作家 25

76米沃什词典(一部 20 世纪的回

忆录)文学大台 1

切斯瓦夫.米沃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46

●社科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社会科学 葛剑雄 商务 38

2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

案”阅读笔记中国近代史 茅海建 上海古籍 68

3 自由的进化 心理学[美] 丹尼尔·

丹内特山西人民 58

4美学.第三卷.上册-汉译世界

学术名著丛书商务 黑格尔 商务 35

5 眼泪与圣徒 哲学[法] E.M.齐奥

明商务 48

6结构主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丛书商务 皮亚杰 商务 18

7 快乐的科学-尼采文集 哲学 尼采 漓江 30

8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文

集哲学 尼采 漓江 30

9 人与经济-青年对话录社科随笔、全

球化汪丁丁 东方 42

10 人与制度-青年对话录社科随笔、全

球化汪丁丁 东方 42

11 人与知识-青年对话录社科随笔、全

球化汪丁丁 东方 42

12 脚注趣史 政治文明 [美] 安东尼·北京大学 48

本周最新到货

100

格拉夫敦

13 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历史研究 曾讲来 北京大学 48

14 俄罗斯的变化与重新崛起 国际问题 张国有 北京大学 49

15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 哲学德/诺博托。霍

尔斯特北京大学 18

16 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 中国政治 张继良 北京大学 78

17 美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 教育学(美)约翰。塞

林北京大学 69

18柏拉图的《蒂迈欧》:宇宙论、

理性与政治社科丛书

(德)多罗西

娅 · 弗 雷 德

(Dorothea

Frede)

北京大学 28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法学 杨明 北京大学 33

20 讲述中国历史海外中国研

究(美)魏斐德 人民 140

21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

(第三卷)政治文明 郑异凡 人民 105

22 黑格尔著作集 3:精神现象学 哲学 (德)黑格尔 人民 58

2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第四卷)政治文明 徐天新 人民 64

24 俄国革命—苏联史(第一卷)政治文明 姚海 人民 92

25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

史(第八卷)政治文明 叶书宗 人民 78

26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作品系列 社科丛书 黄仁宇 北京三联 26

27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作品精

选哲学 冯友兰 北京三联 42

28 清史书目(1911-2011) 历史研究 黄爱平 人民大学 268

29 真相 传播学 比尔?科瓦奇 人民大学 38

30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社科丛书(英)霍布斯鲍

姆中信 68

31 执业伦理与美国法律的新生 法学【美】迈克尔舒

当代中国出版

社38

32美国宪法的原旨主义:廿五年

的争论法学

【美】斯蒂芬卡

拉布雷西

当代中国出版

社36.8

33 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思想人物 胡适当代中国出版

社30

34 我的人生哲学 思想人物 梁漱溟当代中国出版

社28

35 胡适自述:孤独与大胆 思想人物 胡适当代中国出版

社28

36 27 站,中国近代史之旅 中国近代史 李礼 主编 金城出版社 38

37操控力:如何快速说服和持久

影响他人心理学 米德 友谊 35

38 气候改变历史 社科随笔、全[美]狄·约翰 金城出版社 35

本周最新到货

101

球化

39 性史 1926 社会科学 张竞生 编著 上海世图 38

40晚明民变:底层暴动与明朝的

崩溃社会科学 李文治 中国电影 35

41 最后的关公:吴佩孚 社会科学 温靖邦 花城 42

42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基本问

题社会科学 杨向荣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9

43 重寻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史 马勇 线装书局 39.8

44 迟到的文明思想文化研

究袁伟时 线装书局 38

45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研

究民族、区域 蓝东兴 重庆大学 58

●经管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一般经济学 梁小民 北京 36.8

2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 2013

(社会文化卷)报告年鉴

徐勇,邓大才,

任路北京大学 98

3 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 一般经济学(日)生命科学

编辑团队世界图书 32

4 史潮与学风 中国经济 李伯重 人民大学 32

5 电子商务。第 7版 经济理论 肯尼思。劳东 人民大学 72

6 4G 革命 企业史 斯科特?斯奈德人民大学 45

7 中国 2014:改革升挡 中国经济 吴敬琏民主与建设出

版社39.8

8许家印内部讲话:关键时,许

家印说了什么(软精装)企业史 孙琦 新世界出版社 39.8

9 帝国的兴衰:AIG 的故事金融投资理

美/莫里斯。格

林伯格人民 58

10销售之魔之终极篇:决策层的

营销课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日]田中道信 东方 49

11 绩效核能 101 企业史 李太林中华工商联合

出版社98

●人文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王明年谱 人物传记 郭德宏 编 社科文献 98

2 日本怪谈录(第二版) 外国史 (日)柳田国男 重庆大学 27

3 一举突破美国名校 家庭教育Joyce Slayton

Mitchel文汇出版社 35

4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心理励志 木木 文汇出版社 29.8

5 吃遍上海滩 饮食文化 颖子晓辰 文汇出版社 26

本周最新到货

102

6 豫约幸福 心理励志 鲁豫 北京 29.8

7优雅与质感 2:熟龄女人的穿

衣显瘦时尚法则流行、时尚 [日] 石田纯子漓江 30

8没钱才更要结婚:双薪伴侣打

造幸福生活必备手札两性、婚姻 小室淑惠 漓江 28

9 金色摩托帮 心理励志[美] 杰克·坎

菲尔德漓江 20

10 找到你的色彩正能量 心理励志 李昀 漓江 30

11 江南味道 饮食文化 兰姨 漓江 40

12 里皮传 人物传记 盛文虎 人民 39.8

13印度史(修订本)—国别史系

列外国史 林承节 人民 79.8

14日本史(修订本)—国别史系

列外国史 王仲涛,汤重南人民 75

15法国史(修订本)—国别史系

列外国史 陈文海 人民 79

16 死后的世界 心理励志 雷蒙德。穆迪 世界图书 28

17为将之道:美国名将指挥的艺

术军事战争

小埃德加。F。

普里尔北京 39.8

18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人物传记 马社香 人民文学 38

19 民国猛士吴佩孚 人物传记 杨潜山东画报出版

社28

20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13

版考古研究

美/布赖恩。费

山东画报出版

社160

21 控场 心理励志 菲尔图 湖南文艺 32

22《保健养生堂》九种体质吃什

么?禁什么?饮食文化 柴瑞震 黑龙江科技 29.8

23 纳粹德国最后一战 军事战争(英)尼克科尼

当代中国出版

社30

24 风云庐山:名人别墅的故事 保健、养生

江西省政协文

史和学习委员

中国文史 49.8

25 国民党去台高官的落幕余生 人物传记 李娜 中国文史 42

26 希腊精神(精装本) 外国史美/依迪丝。汉

密尔顿华夏 49

27

巴黎名媛的小秘密——巴黎

女人风情万种的 36 条秘密法

流行、时尚 【日】米泽阳子新世界出版社 32

28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人物传记 季世昌当代中国出版

社39

29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人物传记 杨瀚当代中国出版

社35

30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

问答录人物传记 汪东林

当代中国出版

社36

本周最新到货

103

31 外公是个老中医 2 保健、养生 朱惠东 天津科技 29.8

32 佛陀传 宗教文化 一行禅师 河南文艺 48

33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

别传人物传记 张霖 编 上海古籍 38

34 信仰:洗脑术终极课程 心理励志 高德 江苏文艺 35

35 袁世凯发迹史 人物传记 汪衍振 金城出版社 28

36 蒋家女人 人物传记 婆娑 金城出版社 26.8

37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

沉实录(图文平装)外国史

[英] 理查德·

奥弗里金城出版社 98

38 行走大巴黎 游记、印象 张汉均,钟敏 重庆大学 35

39 多肉植物手绘日记 流行、时尚 花农女 重庆大学 39.8

40 能量密码 科学探索 科普一郎编 重庆大学 28

41 中国最美四季 游记、印象 良卷文化 重庆大学 45

42 陪孩子玩吧 家庭教育 亦邻 重庆大学 34.8

43 世界最美四季 游记、印象 良卷文化 重庆大学 45

44 (附光盘)雍正和他的甄嬛们 历史文化 李寅 中国工人 29.8

45 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 人物传记周涛口述 朱又

可整理花城 48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聊斋志异故事选(四)57-64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山东美术 90

2 节振国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6

3 黄头郎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中国文化出版

社17

4 老版连环画精选第二辑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130

5 孔乙已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6

6 明春阁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4

7 神笔王羲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中国文化出版

社22

8 吴琼仙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杂志出版社 25

9 冤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3

10 离离原上草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5

11 老版连环画精选第一辑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120

本周最新到货

104

12 斗公差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88

13 采薇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西安交大 28

14 肥皂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8

15 避雨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1

16 安东卫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6

17 三滴血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陕西人美 26

18 傅二棒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2

19 中国成语图画故事上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30

20 宝葫芦的秘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48

21 棋盘山招亲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西安交大 38

22 徐有武连环画艺术赏析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古籍 250

23 李时珍采药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58

24 中国成语故事 谋略篇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1

25 包公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8

26 铁骨冰心青楼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人民美术 18

27 关羽斩子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人民美术 18

28 木兰从军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6

29 无产阶级的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8

30 闹江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6

31 张羽煮海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8

32 南云岛上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30

33 冬梅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36

本周最新到货

105

34 两界山、紧箍咒(共二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48

35 杨门女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6

36 平妖传一:三盗天书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5

37 平妖传三:圣姑练法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5

38 平妖传四:龙坛斗法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4

39 杨家将全传之六:佘塘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0

40 孔雀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9

41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8

42 木鱼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5

43 天国英雄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3

44 桂木孩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4

45 盘夫索夫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3

46 荷花姑娘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5

47 海龙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3

48 晚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2

49 刺藜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2

50 郑成功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6

51 胆剑篇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6

52 燕青李逵双赶会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2

53 嘎达梅林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9

54 小蓬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19

55 范进中举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2

本周最新到货

106

56鲁迅传 套装(鲁迅传(一)、

鲁迅传(二))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54

57 女儿国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16

58 孔雀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33

59 流逝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8

60 罗盛教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28

61 杨连弟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27

62 王进喜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30

63 郭沫若的故事全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80

64 红色娘子军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1

65 伟人的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2

66 战火中的青春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3

67 杨家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7

68 地下斗争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8

69 小仲马作品 茶花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1

70 西汉演义故事 2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2

71 民间传说故事 1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0

72 中国戏曲故事 1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0

73 伊利亚特的故事(上、下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72

74 姑蘇重逢、小青出走(共二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69

75 白蛇下凡、发配许仙(共二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56

76 苏武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16

77 济公传奇之六:白狗坐花轿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9

本周最新到货

107

78 樊梨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9

79 威震十八湾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9

80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转战鄂

缘边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解放军 11

81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围困苏

家埠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解放军 11

82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闽西的

红旗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解放军 11

83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带着粮

食跳崖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解放军 10

84 辛弃疾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河北美术 20

85罗希贤连环画精品选:《李自

成》系列之李岩起义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古籍 45

86 欧阳海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28

87 狠狠抗击老沙皇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2

88 贪多嚼不烂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8

89 掘地见母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2

90 张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9

91 芙蓉屏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92 寻访画儿韩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93 王子复仇记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7

94 忘恩负义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95 聂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56

96 宦门子弟错立身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陕西人美 40

97 桑园会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陕西人美 38

98 京江怒涛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99 马超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5

本周最新到货

108

100 海欧(一)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8

101 海欧(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8

102 晁错削藩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103 抢渡三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04 小足球家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105 一封遗失了的信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106 伪君子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5

107 蓉生在家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8

108 李亚仙义救郑元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8

109 特别观众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10 秘密路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2

111 小鸽子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112 失踪的马队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13 林海雪原(一)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98

114 陈子昂(中华传奇人物传记)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6

115 运河边上的童年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16 鲁班的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17 柳玉娘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四川电子音像 42

118 丁敢闯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29

119 一支双筒枪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0

120 荔枝换绛桃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38

121 我的妹妹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42

本周最新到货

109

122 社戏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大连音像 26

123 玄奘西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85

124 盛世连藏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画报 120

125 团圆之后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福建美术 32

126 南游记之三:华光反天庭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天津人美 32

127 罗马之夜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其他 26

128 海军协定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云南美术出版

社28

129 卓玛找雨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云南美术出版

社18

130 鲁智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云南美术出版

社26

131 人参果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山东美术 27

132 金箍棒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山东美术 27

133 秋香三笑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山东美术 25

134 闹天宫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山东美术 25

135 黄道婆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陕西人美 22

136 李时珍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陕西人美 32

137 西楚霸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河北美术 34

138 穆公求贤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河北美术 46

139 封神榜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上海人美 10

140 大破连环马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6

141 大闹天宫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3

142 桃花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6

143 红楼二尤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9

本周最新到货

110

144 小游击队员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3

145 紫玉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5

146 紫姑星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3

147 孙悟空大破平顶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2

148 保镖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9

149 周游世界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48

150 钟离剑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28

151 钓鱼郎和龙女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32

152 三希堂国宝的颠沛流离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12

153 智取威虎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朝华美术 58

154 九件衣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0

155 诛妖缴天罡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0

156 牛庄的故事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19

157 黑风山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1

158 乌鸡国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1

159 封三娘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3

160 脚步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17

161 海瑞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0

162 郑板桥巧智买古缸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0

163 雪山恩仇记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30

164 姑娘与魔鬼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4

165 白鹿精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黑龙江美术 22

本周最新到货

111

166 和孩子一起做玩具 摄影工艺弗莱娅·雅福

克漓江 35

167 创意色彩联想画 实用技法 雪翎 漓江 28

168 如何看懂书法 书法篆刻 侯吉谅 北京 42

169 古琴综议 音乐、体育 本社 人民大学 78

170琴声十三象-唐代古琴演奏美

学音乐、体育 李祥霆 人民大学 48

171 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 音乐、体育 本社 人民大学 68

172 威尼斯的石头 设计(英)约翰·罗

斯金

山东画报出版

社28

173 建筑的诗意 设计英/约翰。罗斯

山东画报出版

社25

174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彩色

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书法篆刻 孙宝文 编 上海辞书 38

175石门颂(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

碑帖)书法篆刻 孙宝文 编 上海辞书 60

176西狭颂(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

碑帖)书法篆刻 孙宝文 编 上海辞书 45

177怀素大草千字文(彩色放大本

中国著名碑帖)书法篆刻 孙宝文 编 上海辞书 50

178吴让之篆书庾信诗(彩色放大

本中国著名碑帖)书法篆刻 孙宝文 编 上海辞书 32

179(金银镍铝) [精装]中国币图

说汇考收藏鉴赏 耿爱德 金城出版社 498

180百年城迹:北京城貌及古建筑

的百年嬗变(1900-2010)设计 蔡青 金城出版社 138

181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

左翼精神

艺术人物、理

论林丽云 金城出版社 49.8

182 红旗照相馆 摄影工艺 晋永权 金城出版社 54

三辉链接

112

三辉链接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续前)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丛小平著

商务印书馆2014 年 3 月ISBN :978-7-100-10354-1定价:49.00上架建议:近代史 教育史32开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 2008 年杰出学术贡献奖获奖著作

绪 论

1997 年,国内大张旗鼓地庆祝师范学校建立一百周年,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起一系列纪念活动,

连篇累牍刊登文章报导师范学校走过的世纪历程, 演绎其百年兴衰与百年功绩。但是,这些报导

与纪念活动往往侧重于师范学校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忽视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化机构的社会作

用。实际上,中国师范院校的命运与社会转型、政治变革息息相关,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

学的师范院——建立于戊戌变法的前一年(1897),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多次改良与革

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回顾百年沧桑,师范院校在许多历史时刻留下了清晰

的印记。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师范学校通史,也不是一部有关师范教育史的教科书。这项研究

所涉及的仅仅是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四十年中师范学校的历

史。作者将师范学校看作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机构,讨论师范学校的产生和运作如何体现了二十

世纪头四十年重要的社会历史趋势,以及师范学校在政治与社会变革转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

三辉链接

113

色。作者试图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局限,以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

展示一些传统史学家和教育史家所忽略的角度和层面,寻求对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作出新的论

述和评价。书中所讨论的师范学校并非单纯的教育机构或是整体性的所谓“师范教育”,而是一

种在教育和社会功能上具有某种特殊性的机构,其运作和影响延伸到政治以及社会其他领域,同

时学校的变迁也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师范学校的概念包括了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学校,因

为在本书所涵盖的四十年中,师范学校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尽管师范学校的最初设置是参照了

当时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模式,但是,国家建立师范院校的出发点、师范学校的功能、社会对师

范学校角色的期待却是因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师范院校在西方学校的模式上,引进了地方的文

化传承与资源,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续性,将一些久远的传统带入现代,又将“中”、

“西”文化和教育的理念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改造,从而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

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近代转型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传统社会,教育往往是通过宗教机构、家族、或专

业组织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国家社会的公共事业。现代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以及社会

化、专业化是工业时代的关键,因为学校将前现代的人转变成工业社会适用以及能够适应工业社

会的人。不仅如此,现代教育对政治和社会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国家可

以将其影响力伸展到地方社会。美国学者厄尼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指出,现代学校

将一种所谓民族的“高级文化”灌输给大众,使得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沟通整合成为可能。

[ Ernest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28–38. ]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在其对法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中认为,普及教育使

得法国农民有了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对都市的官方文化变得熟悉,有利于他们融入现代社会。

[ Eugen Weber, Peasants into Frenchme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1870–191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303–38.] 本尼德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现代教育对与形成“想象的社区”, 传播民族主义功不可没,至少在东南亚国

家是如此。[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1983), pp. 116–36. ] 尽管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教育的

普及是一种大趋势,其作用也有一些共同性,但在具体推进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却经历各异,

结果也不尽相同。

同样,从全球范围来说,现代教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又推动着教育的普及与现代化。

在启蒙时代的法国,教师往往成为共和制的启蒙者和宣传员,新世界的民主制度与美好生活经由

他们的中介与调和,传播给社会底层“愚昧的”民众。[ Weber, Peasants into Frenchmen, p.

303.] 在第三共和的法国,女教师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挑战着男性统治的领域,以行动

推进男女平等的理想。[ Jo Burr Margadant, Madame le Professeur: Women Educators in the

三辉链接

114

Third Republic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13. ] 在后发性现

代国家,教师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俄国和墨西哥,教师们以新思

想教育农民,并发动他们参与社会革命。[ Scott J. Seregny, Russian Teachers and Peasant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1905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Mary Kay Vaughan, Cultural Politics in Revolution: Teachers, Peasants, and

Schools in Mexico, 1930–1940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7). ] 尽管各

国教师都同样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各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及社会政治环境不同,教师群体

的形成、训练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各自社会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与西方大多数社会不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仍然拥有全国范围的官学体系,同

时还有大量的半官方和私立书院,众多的社学、义学、族塾、村塾、家塾。这种庞大的教育体系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训练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科场寻求功名。尽管中国前近代的教育体系十分

发达,从教人员不少,但并没有专业机构培训教师。在 1905 年科举废除之前,教师一直是官僚

体系的附属物,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尽管如此,教师的责任依然重大,早在唐代 (618–907),

韩愈 (768–824)要求为师应能“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 《师说》,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 333–35. ] 从词义上看,“师范”一词与师者的关

系,可向上追溯千年,最先出现在西汉 (前 206–24) 杨雄的《法言》中,曰“师者,人之模范

也”。[ 见《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师范”条。 ] 明代以“儒学教官”专

指官学教师和教育官员,从理论上说,他们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博学鸿儒,不仅要能“授业”,将

儒学之“道”代代相传,而且行为举止亦足“为人师表”。[ 吴智和:《明代的儒学教官》,台

北:学生书局, 1991。页 151-58。] 到了二十世纪初,“师范”一词借由专指现代专业教师训

练而重获新的内涵。[ 尽管“师范”一词曾用以专指教师者已出现在元代 (1279–1368) 和明

代 (1368–1644) 的史籍中(见吴智和:同上,页 155)但刘禾认为,“师范”一词在十九世纪

被日本借用,二十世纪初又从日本传回中国时,就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本文在此权且采用这种

说法。Lydia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327. ]

但正是由于其特定的历史传承,师范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以及西方国家建立了师范学校,为其日益扩大的教育机构培养教师。

但随着其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些师范学校均被普通学校取代,所谓师资培训也仅仅通过资格认证

来控制。然而,从二十世纪初建立之始到世纪末,中国的师范学校始终维持了一个庞大的独立体

系。[ 1949 年之后,师范院校依然保持了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篇幅资料时间

等原因,本书重点放在考察二十世纪头四十年的师范院校,就只能暂时将 1949 年以后的部分付

之阙如,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续上。同时也希望此书能为其他学者作 1949 年以后师范院校的研究

做一引玉之举。] 中国的师范学校与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学校体系平行,却有其独立性。其形式

有中师、高师、专门师资培训学校,以及短期速成班、养成所等等。从规模上说,师范教育体系

三辉链接

115

包括从首都到地方省市县各级学校。多数情况下,师范生免付学费,接受政府津贴,毕业之后,

学生也必须接受政府委派,从事一定年限的教学。师范学校的课程与普通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

育不同,是专为适应小学与中学教育而设计的。在道德上,社会期待师范学校的学生有社会责任

感,要能为人师表,而国家则期待教师能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正是社会对师范和师范生

们寄托了如此的厚望,因此师范生们在不同时代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得二

十世纪中国历史由于师范学校和师生们的存在显得格外复杂多彩。

教育研究中“传统/近(现)代”二元理论视角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在日本都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但以往的研究视角却不

乏可议之处。一些西方的学者往往将中国教育近/现代化的过程描述为一个先进的、动态的西方

教育制度取代落后的、停滞的中国教育制度的过程,由此认定西方教育制度传入的时刻才是中国

近代教育的开端。例如,在美国学者奈特·贝格斯塔夫 (Knight Biggerstaff) 对于自强运动中

洋务派参照西式学校所办的方言学堂,翻译局,制造局的学校,就认为这些学校就是中国近代教

育的起点。[ Knight Biggerstaff,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其书以“最早的官办近代学堂”为书名就指明了这

一层意思。] 而另一学者约翰·克莱佛利(John Cleverley), 却宣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教士们

所办的西式学校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John Cleverley, The Schooling of China

(Winchester: George Allen & Unwin, 1985), p. 3. ] 这种将西式学校进入中国视为近代教育

起点的观点其实暗示了一种理论上的假定,即只有“西方”才是“近代/现代”,而且中国的“传

统”与西方来的“近代/现代”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互不相容,一定是西方的制度取代中国的

制度才叫近代。基于这种假定,历史研究就忽略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各种力量的相互作

用,忽视了即使在西式学校进入中国之前,这些力量就已经持续地在改造着教育制度,并促成中

国教育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转型。基于这种“传统/近(现)代”二分式的理论假定,十九

到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转型中的一些现象,如地方社区的毁学暴动,某些家庭不愿送子女去西式学

校,以及某些恢复传统实践的教育试验,往往都简单地被视为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反动,忽视了

现代化外衣下国家的暴力腐败以及地方社区的抵抗与博弈。这种简单化的背后实质是将与西方教

育模式不相符合,不能用西式经验规范的中国式教育探索与经验排除在近代教育之外。这种研究

视角是以西方教育模式在套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忽视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性,实质上是西

方中心主义的体现。

实际上,“传统与近/现代”这种二分法的分析方法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研究中国知识分子时,史华兹 (Benjamin Schwartz) 意识到了“传统”与“近/现代”对立

模式所造成的问题,指出了这种模式在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五四一代人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 Benjamin Schwartz, “The Limits of ‘Tradition Versus Modernity’ as Categories of

Explanation: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Daedal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三辉链接

116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Spring 1972, pp. 71–88. ] 此后,许多学者在解释西式教

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影响时,试图避免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逐渐地寻找中国本地经验对于教

育发展道路所做的创新。例如,萨丽·鲍斯威克 (Sally Borthwick) 在她研究私塾的著作中承

认在二十世纪,传统式的私塾和近代新式学校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五十年代私塾才消失。

因此她认为“近/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是一种人为的划分,而在实践中,传统与现代是

可以并存的。[ Sally Borthwick,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3), p. 16. ] 叶文心 (Wenhsin Yeh) 在对二

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上海新式大学的研究中指出,这些大学的兴起是传统江南士绅动用人际关系

网络积极推动的结果。而且,尽管这些大学大量采纳西式科目,但都显示出一些文化上的延续性,

例如将学习儒学经典放在重要位置,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Wenhsin Yeh,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92–105. ] 许美德 (Ruth Hayhoe) 则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考

察了民国时期传统与新式教育的关系,认为新式教育体系中关于教育机构设置依地理分布以及教

育资源的平等配置等等考虑,实际上深深地根植于明清时代的体制。[ Ruth Hayho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Lessons from the Republican Era,” in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edited by Ruth Hayhoe (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1992), pp. 47–72.] 她的另一部著作研究中国大学的

发展史,指出近代大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表现出一个与西方观念冲突、互动、并对其改造的复杂

过程,其结果是中国大学选择性地接受了西方关于大学的观念,西方社会中关于大学是学术自由

的自治团体的观念被转化为类似儒学传统中文人对政治的热忱和对国家的责任这样一种观念。

[ Ruth Hayhoe, 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6), pp. 29–63. ] 季家珍 (Joan Judge)也认为“近/现代”

和“传统”并不是一个全面的分析方法,因为在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所颁布的女子教科书中,为妇

女们提供了大量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既有传统烈女,也有西方著名的女英雄,很难说他们

要传达的是“现代”还是“传统”的观念。[ Joan Judge, “Meng Mu Meets the Modern: Female

Exemplar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Textbooks for Girls and Women,” 载《近代中国妇

女研究》第八期,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 pp. 133–77. ] 因此,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从社会平等的角度,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历史看成是一个在正规教育与非正

规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长期冲突的过程,其间始终存在着对精英教育、正规教育的批

判。[ Suzanne Pepper, Radical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这种角度也有意消解“近(现)代/传统”二元

模式。

近年来地方教育史的研究也力图超越“传统”与“近/现代”分析方式。例如:曹诗弟 (Stig

Thøgersen) 试图从本地人民的眼光出发,来看二十世纪教育的变迁与发展。他对山东邹平县的

研究显示地方民众对教育持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其实并不在意学校是旧式还是新式,重要的

三辉链接

117

是一种教育形式和目的是否符合本地人民的需要。[ Stig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een from the Village Schools of Zouping, Shandong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 早在 1990 年,查尔斯·赫佛德 (Charles Hayford)

在研究晏阳初及其乡村教育时就指出,现代教育家们“并非是外国影响下的被动牺牲品,而是积

极主动的改造者,是创造性的发展者。”[ Charles W. Hayford, To the People: James Yen and

Village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xii. ] 海伦·乔瑟 (Helen

Chauncey) 对江苏地方教育机构的研究显示,民初的新式学校实际上“成为地方精英去控制当地

社会和物质财富的工具”。[ Helen Chauncey, Schoolhouse Politicians: Locality and State

during the Chinese Republic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p. 118. ] 高

哲一 (Robert Culp) 对浙江两个县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传统的乡绅或是新式地方精英都

很积极地响应国家办学的号召。[ Robert Culp, “Elite Associ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Jiashan and Lanqi Counties, Zhejiang, 1911

–1937,” Modern China 20, no. 4 (October 1994), pp. 446–77.] 这说明“传统”与“近

/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并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的确看到了“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模式在分析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方

面的不适性,也承认这种模式显而易见地源于西方中心论。因此,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明显的西

方中心论已被抛弃。但是,一些“隐性”的西方中心论依然存在,表现为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议

题的设定、以及理论框架的使用上。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普通教育部分,

即普通小学、中学、四年制学院或大学 ,并未涉及师范教育和师范院校在中国教育和社会转型

中的角色。[ 在某些研究中都提到了师范学校,但却一笔带过,未给予特别注意。可参见 Paul

Bailey, Reform the People: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0), pp.

31–48; David Buck,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sinan, 1899–1937,” in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edited by Mark Elvin and G. William Skinn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71–212;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p. 12; Borthwick,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pp. 152–53; Keith R. Schoppa,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70. ] 师范院校只简单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与教育体系

的其他部分没有区别。[ 尽管有个别的研究承认现代教师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他

们作为新观念的传播者,是国家在地方社会的代表。但仍是附带提到这种现象,并无研究。见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pp. 12, 89.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普通教育体

系部分与欧美的教育机构有一种类似的对应关系,西方学者很容易将二者进行对比。实际上,这

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作为基本视角框架,有选择地研究中国教育体系中与西方体系相似地部分,而

中国的师范院校则因缺乏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对应性,完全不能进入研究视野。即使有西方学者知

道中国师范学校的存在,出于自身观念的局限,也往往假定它们和十九世纪欧美的师范学校一样,

三辉链接

118

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师资格培训而设置,是近代教育制度的附属品,在性质上和功能上与其他普

通教育机构并无区别,没有独立研究的价值。以上都是“隐性”的西方中心论的表现。本书对师

范院校的研究就试图打破这种“隐性”的西方中心论,从中国社会自身的特殊性质与发展过程来

看师范学校的作用。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师范教育的忽视还表现在只有极少数英语著作涉及中国的师范学校,而

这些英文著作均为中国学者撰写,目的在于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的教育状况。例如,庄泽宣 192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其中有一章讨论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庄氏首

先描述了中国教师的概况,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确立,以及晚清以来所建立的各式师资培训体系。

[ Chai-hsuan Chuang, “Tendencie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22), pp. 91–131.] 另一中国学者,J. P. 周的一篇文章,

名为〈中国的师范教育〉, 1923 年 刊登在 中国教育促进会出版的《中国最近教育状况》中。

在这篇高度概要性的文章中,周氏以清代官方资料为主要依据,向西方读者介绍晚清时期中国师

范教育的设立,以及民国以来师范学校的管理、课程设置、学校和学生的分布等等。[ J. P. Chou,

“Normal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Bulletin on Chinese Education 2, no. 11 (1923),

pp. 1–22. ] 涉及师范学校比较晚近的著作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由留美学者陈锡恩著,1960

年由美国政府健康教育福利部出版,目的是让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了解 1949 年以后中国的师资培

训机制。[ Theodore H. Chen, Teacher Training in Communist China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1960).] 以上著作都是以向美国教育界或政

府介绍中国教育制度为目的,内容浅显,谈不上真正的研究。

日本学术界关于中国师范教育的研究也比较有限。五十岚正一关于晚清师范学校的设立一文

发表在 1969 年,对早期南洋师范院的建立以及壬寅癸卯学制中师范教育的地位做了阐述。但此

文以官方制定的学制章程为主要资料,局限于讨论新教育体制的教学功能和课程设置,即未考虑

学制的具体施行和运作,也未讨论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师范学校诞生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

和其扮演的角色。[ 五十嵐正一,〈清末教育制度萌芽期における教師養成機關の設定> ,载 多

賀秋五郎 编《 近代アジア教育史研究》, 第一卷 (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 1975), 页 61–

114. ] 另一学者小林善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注意到了教师群体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他的

研究提供了二十年代城市教师的培训和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反对教师资格认证,为争取教职稳定、

按时发薪的斗争。[ 小林善文,〈中國近代教員史研究序說-- 一九二○年代の中國における初

等教員の組合運動をめぐって〉 ,载《東洋史研究》 第 44 卷, 第 4 期 (1986 年三月), 页

128–61.] 但他的研究只涵盖了一小部分都市教师,并未涉及师范学校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更为了解师范学校在本国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研究师范教育的著作

数量不少。有若干专著详细地提供了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主要以体制沿革,课程设置的变化以

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演变为主要内容,对师范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运作并未详察。[ 余家菊:

《师范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26;罗廷光:《师范教育新论》,上海:南京书店,1933;

三辉链接

119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吴定初:《中国师范教育简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而且由于受到西方学者观点的影响,中国学者也仅仅把师范学校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机构,很

少超出学校自身的范围去考察师范学校在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师范学校在

社会的转型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些稍显重复的著作中,如果说学者们注意到了师范学校具有一定

的社会功能,也仅仅将它们看成是灌输国家意识形态的场所。而且,大多数研究者以国家法令计

划为依据,没有考虑这些法令在具体场所是否得到执行,国家法令规章与现实是否有一定差距,

这就不能给我们一个关于师范学校历史和作用的清晰图景。

历史大叙事:“传统”与“近/现代”的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交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劳德·鲁道夫 (Lloyd Rudolph) 和 苏珊娜·鲁道夫 (Susanne Rudolph)

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现代转化时认为,当近代化浪潮进入一个传统社会,其结果并非近代性压

倒传统,取代传统,实际的情况却是二者的互相作用和互相渗透,因为当现代的东西进入到传统

中去的时候,它自身也遭到传统的渗透。[ Lloyd Rudolph and Susanne Rudolph, The Modernity

of Tradi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Ind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p. 3. ] 那么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早在十九世纪西方势力进入之前,中国就存在着

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校体系。问题在于,建立现代学校体制是否意味着完全抛弃既有的学校体系,

另起炉灶,取而代之?如果既有的教育制度需要完成转型,那么,在转型过程中,哪些方面现代

化了,哪些方面仍保持其传统?有没有可能“近/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渗透,融为新的体系?

在这个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地方文化资源如何接纳一种外来的西式机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

的社会角色是如何影响“现代”的教育机构和“现代”教师的?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是否有可能

某种社会力量或阶层借用引进外来文化来维持自己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劣势?

作者认为,近/现代与传统实际上是一对复杂的、处于变化中的概念。[ 在这里,我借用

Sally Borthwick 的说法,对于“传统”和“近代/现代”的用法只是取其使用方便,并不试图

对其进行定性。见 Borthwick,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p. 16. ] 从十九世

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教育家以及政府官员一直将欧美国家视为西方的代表,

现代化的体现,相信只要中国和这些国家一样,有了西方所有,不论是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教

育制度、思想方式、甚至社会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中国就能富强。但是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他们

所面对的西方国家实际上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多样的、多面的,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

[ Benjamin Schwartz 指出晚清的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一致的“西方”,

而是一个在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地理上的多面体。见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1–5. 其实不止晚清,从十九世纪与西方大规模接触以来,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

中国所面对的西方一直都是多层面的、处于变化中的复杂的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现象。] 许多中国

三辉链接

120

教育家,尤其是那些在欧美国家受过大学教育的,一直相信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引入西方的一

整套模式,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直接使用西方的教科书。在这种心态引导

下,他们努力研究介绍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各种西方教育体系,并将其付

诸实践。而当他们感到一种西方体系没解决中国的问题,马上就换另一种再做一试。比如,英国

模式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居于重要地位,[ Delia Davin, “Imperialism and the Diffusion of

Liberal Thought: British Influences on Chinese Education,” In Ruth Hayhoe and Marianne

Bastid, eds.,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87), pp. 33-56. ] 但最终是日本模式在 1904

年时占了上风。民国初年曾参考过德国模式,后来在 1922 年改革时又模仿的是美国模式。而 1928

年又曾一度实行过法国模式,1949 年以后又套用苏联模式。因此,所谓的“现代化”在这些人

的眼里就是西方化。由于“西方”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因此,这种以

西方模式为样本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没有确定方向的,处于不断试验的,甚至是各种不同“西

方”互相否定的过程。

同时,中国知识界和教育家所理解的近代西方思想也是有选择性的,并非其历史文化语境中

的观念。而且将某种西方制度脱离其整体机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作,其效果与西方也绝不

相同。例如在清末,建立西式近代教育体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清廷所代表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之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反映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地方势力的壮大和汉

人文化精英分享权力的要求。[ 胡春惠认为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与晚清以来地方势力坐

大有关。见《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同时,即使对那些笃信西化模式的人群来说,他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自身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传统

因素在选择西方观念时所起的决定作用,例如民初的教育家宣扬德国教育理念与清末以来国家权

力式微有关,而建立统一体系延续了清末的民族国家建设的意图。二十年代海归精英移植美式制

度,主张教育分散主义,表面上有着强烈的西化倾向,但是他们的政治动机与南方和沿海地区都

市文化精英长期以来的地方自治传统紧密相关,他们“反传统”的背景基于其地区性的“传统”,

于是“近代性”中渗透着传统因素和动机。

另一方面,所谓“传统”常常被许多努力推动“现代化”的人看作是“现代”的对立面,是

一种现代化的反动力量。其实,和现代化一样,传统也是一种处于变化中的综合体,显现出一种

不断展开的多面性。在不同时代,传统所展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当 1904 年癸卯学制确立之时,

改革者们面对的就已经不是原来状态的“传统”了。当时的教育制度中已包含了不少“现代”的

成分,诸如洋务派所办的西式学堂,传教士们办的各类学校,西式和改良式的书院,一些书院课

程中加入西学知识等等,这些都已经存在有年了,甚至在科举中也都添加了有关西学的内容,这

已经不是西方进入中国之前的原始“传统”了。同时,“传统”因素也渗透了癸卯学制,如奖励

功名制,注入式教学法,强调道德教育,设立读经课程等等。而民国初年,清末建立的现代教育

制度被认为不适合共和制的现代遭到改造。到二十年代,中国第一个近代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学

三辉链接

121

生都已开始在国内各校任教,可是当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运动兴起时,这些在乡村任教的第一代

现代教师都已被指为是传统乡村的一部分,成了乡村社会改革的阻力。1904 年时认为“现代”

的东西,到了二十年代却成为“传统”。

对于不同的群体与个人来说,传统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曹诗弟指出,不论是那些新文

化运动中的反传统派,或是坚守传统的保守派,尽管二者立场迥异,但却战斗在同一战场。

[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p. 8. ] 的确,虽然“西化派/现代化派”与“守旧派/

保守派”面对的都是同样的社会现状,但看到的问题却不尽然相同,解决方案就大相径庭。例如,

在二十年代初,对于制定壬戌学制的改革者来说,要推翻的“传统”是此前不适的教育制度,主

要表现在于学制过分集中统一所造成的教育体制僵化,因此需要更为“现代”的美式教育制度的

灵活性来纠正。而另一部份人对西式学制的批评则认为其继承了传统教育制度中的精英主义,强

化了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病,鼓励了学生读书做官的倾向。由此可见,对于当时教育制度的弊病,

正反双方都归咎“传统”因素,但不同的人眼里却看出了不同的传统。 另一方面,“激进改革

者”如陶行知,“文化保守派”如梁漱溟,在对待传统上又有某些共识。他们所列出的近代学校

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即保留了传统方面“坏的”东西,却又不约而同的认为,传统中仍有“好的”

方面可以继承。尽管对于什么是“传统”的“好”和“坏”,二人的认知也许各不相同,但却都

认为教育改革的前途在于乡村,地方文化资源和传统实践可以借鉴。实际上,当人们在新的时代

环境下引入传统因素时,就已经是在作传统的创新了。传统在实践中出现新的解释,被赋予了现

代的意义,传统与现代纠结不清。正是在这种互相诘难,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不断试验,不断

创新中,一些新的观念和模式出现了,在这些新观念新模式中,“现代”被改造,“传统”被更

新,其结果是一种杂交的混合体。

作者认为,近现代学校的发展,更具体地说,师范学校的发展体现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

的两个重要进程中:一是全球化进程的本地化;二是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渗透整合。这是两个相互

作用的同步进程。强调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必然将中国近代的历史看成是一个大断层,前者取

代后者,克服后者,后者又必定反抗、拒绝前者。而作者则强调在这两个重要进程中的历史连续

性,现代性对传统的继承性接受和以及传统对现代性的选择性改造。传统在现代中延伸、转型、

更新;现代接受传统的渗透、调适、改造,在其过程中,二者难分难解,在特定层面上互相排斥,

又在特定情况下互惠互利,形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发展过程和社会模式。这种观点就避免了西方视

角,教育的现代化就再不是一个西式教育制度取代中国旧的教育体系、现代与传统对立的过程,

近代中国历史就不是一个大断层。在这一视角下,传统鲜活的存在仍然有价值,它的许多活动是

有意义的,许多方面可以在冲突中渗透转化并获得新生,而不是一个完全要被抛弃的整体。例如,

传统社区在近代学制建立过程中的反应,像私塾的存在,“毁学暴动”,反对西式学校等等,就

不再是对“现代性”的反动,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某种合理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造就

了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独特经验。

三辉链接

122

“全球化进程的本地化”是说,尽管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但本土的教育家们

通过实践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本地的模式,其中包含了外来教育的因素以及本地文化传统和文化

资源的诸多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杂交式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

在全球化进程的本地化中,十九世纪后期国内外的尖锐矛盾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改革,

即使意识到日本和西方势力对中国的敌意,改革派的官员们在 1904 年建立癸卯学制时,依然仿

照了日本和西方的模式,这种改革显示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与压力。但改革的内在动力却

来自清廷试图以引进新制度的方式,化解科举制度的弊病以及原有教育制度所面对的体制上、人

事上和政治上的困境。譬如,癸卯学制中的师范教育体系虽然是借用日本教育制度的某些方面,

但其中的重要考虑是让师范成为消减改革冲击力的导引器,目的在于消化官僚体制中的冗员、科

举制下过剩的文人,为他们提供出路,也让国家对教育不致失控。另一方面,近代教育体系在建

立统一民族国家上的有效功能对清廷强化中央集权,挽救日益失落的中央权力颇有吸引力。于是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新旧的互动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最终目的是使西方教育制度适应本地社

会的需要。

对全球化过程来说,现代西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并未完全取代旧制度的所有方面,它或是将“传

统”容纳到新体制中,或是以冲突的方式,继承甚至强化传统的某些方面。在二十世纪初,新式

学堂大量地接纳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包括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教学法,坚持读经尊

儒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办学之初,许多传统的书院、官学、乡学社学摇身一变,成为新

式学堂,大量旧式文人通过短期培训,成为新式教师,期待这些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将自己的

旧知识、旧观念与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融汇贯通,成为真正的“现代教师”是不可能的。于

是,新式师范学校只不过给予了旧式文人一种现代身份,却未能在世界观、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上对他们进行彻底改造,这就成为新式教育体制中的一个旧有顽疾。于是,新旧之间的联系千丝

万缕,欲理还乱。另一方面,尽管新式学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确立,在乡村中,旧式私塾仍受到

欢迎,长期存在,而西式学堂在地方上常常引起相当大的不适。因为旧式学校往往需要融入所在

社区,而每每新式学堂建立,都有意与周围乡镇社区隔离开来。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现代教育机

构与传统社区的冲突,但是仔细分析之下,我们看到大部分西式学堂位于沿海地区和城市乡镇,

而且自我隔离,没有提供任何传播大众教育的方式,只是将一小部分已经存在的传统知识精英转

型为近代都市精英,其结果只能加速知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鸿沟,西化式的近代教育实际上继续

成为知识精英集团继续自我复制的工具,“传统”的精英教育因“现代化”而强化。

直到二十年代,一些激进的改革者如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发起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才

开始正视早期近代教育的缺失。他们批评新式教育的都市化和精英化倾向,引导社会注意城市平

民和乡村民众的教育,主张将乡村传统与地方文化资源引入新式教育,以满足乡村教育的需要。

陶行知等人所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为此主张提供了一个试验典范,他们强调西方教育注重实践亲

历知识,试图以此纠正新式学校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他们所推

崇的实践知识并非西式学校课程中的数理化,而是包括乡村生活生产,地方社会的各种知识,文

三辉链接

123

化习俗,这些都是被当时都市西化的知识分子们所忽视所鄙夷的“传统”。这些激进的教育家们

也试图将学校融入所在的村庄,使其成为领导社区和改造社区的中心。在这种学校里,教师们并

非只是传授新知识的工具,他们应该成为道德的楷模,成为社区的领袖,扮演着儒学乡绅的角色。

实际上,这种试验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改造乡村社会运动的试验,为乡村社区

的转型提供新的模式。这些试验的意义和影响都颇为深远,在其后南京政府的教育政策中,甚至

在 1949 年以后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实践中都可以看见其音盘绕,余绪

不绝。

与这种全球趋势的本地化过程同步的是另一个重要进程,就是“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渗透与整

合”。这是指在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中央政权为了强化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试图利用教

育系统,从文化上、意识形态上、政治上将其影响力渗透到地方社会,以建立起国家政权的有效

管制。一般来说,近代学校均有帮助国家实行政治上的统一、灌输国民意识、创造民族身份认同

的功能。但在中国的环境下,国家向师范学校指定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国家政权对地方社会进行

控制,将国家权力的触角深入到地方社区,甚至还负责执行某些国家权力和政府的职能。这是中

国社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性,忽视了这一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就是片面的,师范院校

的特质就被抹杀了,“隐性”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由此而体现。

从历史角度来看,国家政权利用教育机构向地方社会渗透并非始于二十世纪。从十七、八世

纪起,中国教育有一个相当大的扩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试图通过鼓励办学来控制地方社

会,二十世纪初新式学制以及师范学校的建立则延续了这种目的。师范学校由国家办理,国家提

供经费,采用由国家批准的统一课程安排和教科书,为全国教育体系提供教师和教务人员,统一

的入学和毕业考试确保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化,由政府安排其在规定年限内的服务,确保了国家对

教师的支配。而且民国时期的各种政府都赋予师范学校管理地方教育的职责,试图通过师范学校

的渠道将国家的权力延伸至地方。

在民国初年,中央政府不断强调教育是国家统一稳定、达到思想一致的重要基石,师范学校

被看成是达到全国统一的工具,当时这种观念为不少人所接受,因此设置全国性师范区就是一种

文化上统一安排。国家和社会对统一的渴望还表现在积极推行语言统一上, 因为语言统一是国

家统一和强盛的必要条件,而师范学校则是实施此一政策的有力渠道。时值军阀混战,政治分裂,

许多教育家不放弃他们在师范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坚持教育独立,试图将政治分裂的影

响在教育系统降到最低。他们参与地方政府,同时组织教育会,一方面将其力量延伸到国家机构,

另一方面又以教育会网络为依托,形成一个全国性教育机构,代行瘫痪的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责。

而且,不论有没有全国性的政权的监督,他们仍然持续地推动着民族国家的建设。统一教育体系

的延续避免了中国社会因政治分裂而陷入“失败国家”的境地,为其后国民政府政治上的统一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辉链接

124

但是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性问题。统一的教育体制有利

于均衡资源,避免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但是却限制了发达地区的主动性。因此,

二十年代初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晚清以来江南和沿海地区地方势力发展的一个体现,是地方自治

运动与中央权力长期博弈的一个结果。晚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加速了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与差距,

加速了南方发达地区与北方内陆以及边疆地区的差距。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社会团体和教育家

改革家以师范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社会的工具,试图为落后地区创造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将乡村

社会带入现代。而国家政权也试图改造乡村,并借用师范学校的力量整合地方社会,从而强化国

家对地方的管治。因此二十年代晓庄乡村师范所进行的不仅是一种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

而是一种创造经济发展,生活民主的新型社会结构的努力。其后南京政府迅速地领会了晓庄师范

教育和社会改造试验的政治价值,将其推广到所有乡村师范,试图借师范学校来渗透地方社会。

当这些乡村师范的学生教师被动员去代表国家权力向乡村延伸时,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就显示出

它“柔性”的一面,因为这些外来文化人的柔性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强制性权力所带来的痛

苦,一方面又可以化解地方主义的壁垒,从而造福乡里。

为了改造乡村,国民政府努力发展现代教育,通过扩大乡村师范将中等教育延伸到县镇乡村。

但在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中,现代教育的急促扩展却产生了一个始料未及的社会结果,因为当成

千上万的乡村青年进入了新式学校,他们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

不满。这批人进入现代教育机构就带来了国家政治力量版图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重新定向。三十

年代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在地方师范学校广泛传播,让许多师范学校成为共产党吸收新鲜力量的场

所。中国共产党在三十年代中期的东山再起,在四十年代的成功,应该可以从二十年代乡村教育

试验和三十年代的教育扩展中找寻到相当重要的线索。

资料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之上,其中包括地方史,学校纪录,个人通信,

以及各级教育机构收集的教育信息等等。尽管政府发布的规章法令有助于理解政策制订层面上的

考虑以及全国教育的整体走势,但这些政策规定、法律规章常常只是一纸空文,不能完全反映地

方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作者更多的依靠其他官方资料来填补政策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例如,在

阅读卷帙浩繁的政府《教育公报》时,[ 例如,这些官方的公报包括《学部官报》,《教育部

公报》,《大学院公报》, 《教育公报》。] 作者避免重蹈前人过分注重法令政策的覆辙,将注

意点转移到以前少有学者目光投注的部分,如附件、文牍、报告、调查、学校纪录、人员名单等

等。这些部分的资料价值在于它们针对的是具体的事件始末、学校变迁、人事变动等等,更能反

映出地方教育的真实状况 。同时,作者也利用同一时代的其他材料来作为佐证,如当时的杂志,

学生和教师的回忆录,地方志的纪录,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资料等等。

三辉链接

125

本书也建立在前代学者的辛勤劳动之上,对此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

有关教育史的资料都已向大众开放,不少学者利用这些资料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的教育史资料专集

与汇编,其数量与质量均属上乘。[ 如陈元晖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资料汇编》系列,包括了

各个时期教育资料的汇集;李友芝等编的《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卷本;以及朱有瓛编

的四卷《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尽管这些资料汇编在辑刊过程中体现的是编辑者的意图与理念,

但其中的资料价值仍相当重要,从而大大地减少了作者搜索资料的过程。本书也翻阅了清末和民

国时期一些学者对教育体系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学界的观点,对此书仍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

本书试图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角出发,在整体上把握师范学校,观察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演变。选择这个角度的原因在于师范学校历史的独特性质。第一,尽管近年来学术界的趋势是更

为注重从具体地点和个案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历史研究可以获得更为具体的细节,

但是这种方法在研究师范学校时有其局限性,因为师范学校体系在民国时期几经演变,加之具体

学校时废时存,地理位置也几度迁移,固守个别地方师范学校的视角就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历史

断层,妨碍我们观察师范学校历史的连续性。 例如,从大趋势来看,第一批师范学校多集中在

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二十年代这些地区的师范学校多与普通中学合并,而在此后,内陆

和乡村地区中,乡村师范则陆续兴起,这种发展轨迹标志着教育的扩大并更进一步向乡村内陆地

区发展。要说明师范学校和社会转型的这种趋势,地方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就有其局限。第二,

正如曹诗弟所指出,地方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考虑有时会与国家政策制定者有所不同。地方上常常

会更为关注教育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从而使其教育实践或多或少背离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制度,

与全国教育发展趋势有所不同。[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pp. 5-6, 9. ] 这种不同

也使得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于了解整体有其局限性。第三,由于师范学校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

构,总的来说,它们的命运都掌握在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的手中,因此,不论从其教学方法、课程

设置、学制长短、毕业分配,学校人事安排,教师雇佣等等,都受政府主导。因此,师范学校的

发展实际上受到国家政策、体制变化较大,受地方社区影响较小。

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师范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采用了广阔视角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整体论述辅以个案例证的方法,从而在广度的基础上增加研究的深度。这种个案的研究以一些具

体学校为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全国性政策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联。在以往的个案研究中,较早

的有 理查德·奥柏 (Richard Orb) 讨论直隶教育的文章,戴维·巴克 (David Buck) 对山东地

区的研究,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 对张謇在通州的教育活动的研究,海伦· 乔瑟 (Helen

Chauncey) 对江苏教育界的研究,曹诗弟对山东邹平,高哲一 (Robert Culp) 对浙江,许美德

(Ruth Hayhoe) 跨省的比较研究,以及 樊德雯 (Elizabeth VanderVen) 有关辽宁海城教育的专

著,都为我们了解地方教育提供了颇有深度的实际例证。[ Richard Orb, “Chili Academies and

Other Schools in the Late Ch’ing: An Institutional Survey,” in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ed. 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 (Cambridge: East Asian

三辉链接

126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231–40; David Buck,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sinan, 1899–1937,” in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ed. Mark Elvin and G. William Skinn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71–212; Marianne Bastid, Education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rans. Paul Baile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8), pp. 29–56; Chauncey, Schoolhouse Politicians; Thø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Culp, “Elite Associ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pp. 446–77; Hayho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pp. 47–72; Elizabeth VanderVen,

A School in Every Village: Educational Reform in a Northeast China County, 1904-31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2012).

] 这些研究显示,从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地方教育精英积极地推动本地的教育事业,政府

的主要政策规划、制度章程在基层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地方精英和地方政府也对国家政策

和规定进行调整,以适合自身的利益。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证实了全国教育发展的确有某些程度

上的一致性,也有地方的灵活变通和修改。基于以上的研究,证以作者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本书

以广阔视角与具体实例结合的方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角色,作者更为注重的是师范院校作为

一种教育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对职业教师的专业化过程采用了一种功能主义的观点,而且

也避免对许多教育概念作出本质主义的定义。 对于一些教育专业方面的问题,诸如教学方

法、课程设置、学制长短、教科书内容、考试方法等等,着墨不多。同时,本书着眼点是师范学

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对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职业生涯、社会活动、个人生活等等

也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因为这个问题的牵涉面更为广阔,并非本书这样一本有限的专著所能全

部包括。

当说到“师范学校”,作者指高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以及各式各样长期短期的师范讲

习所和速成班。这种用法更准确地涵盖了师范学校发展的过程,即虽然在师范教育体系中高等师

范十分重要,在师范体系建立的头三十多年中,中等师范一直是师范教育的主导力量,中等师范

学校的数量和影响更为突出。在清末,师范学校显示出多样性,短期讲习所和速成班有其重大的

历史功绩。即使在民国初年国家政府和社会教育精英试图以高等师范学校实现“提纲挈领”,主

导中等师范和地方教育的作用,但高等师范学校不但数量上有限,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有限。另一

方面,高等师范学校仍有其影响力,成为师范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从历史的角度

讲,当时的教育界谈到师范教育时,并不把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做特别的区分。因此,在本书中

则可参照上下文以确定是指中等师范还是高等师范。另外,我在师范学校发展的分期上并未完全

以政治变革为界,因为教育体系虽然在外观上的变革与政治变革有时同步,受到政治的影响。但

从长期趋势来说,教育体系有其内在的脉络和命题,这些命题往往跨越如辛亥革命、军阀统治、

三辉链接

127

国民革命等等这样的表层政治性变动,保持了自己的延续性。本书试图在这种延续性中发现师范

学校变革的内在命题,并以社会的变动作为参考来划分全书的章节。

第一章为二十世纪初新学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主要回顾了明清以来的教育发展的

趋势以及晚清时期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强调了清末的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连续性。第

二章从 1897 年第一所师范建立,到 1911 年清王朝结束,作者对晚清新学制的建立,师范学校的

设置以及在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作出了说明。第三章从师范学校体制变化考虑入手,主要讨论

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对设置师范学校体系的政治考虑,以及师范学校在其后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和

社会角色。这一章结束于 1922 年,将壬戌学制下的师范体系放在第四章,显示寻求普世化和现

代化的 1922 年壬戌学制对晚清以来的师范学校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造。第五章侧重讨论与壬戌

学制同一时期兴起的乡村师范教育,以及陶行知所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政治与社会意义。第六章

并未以 1927 年的政权变动为开端,而是以 1930 年的国民政府利用乡村师范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开

始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展示国民政府如何在乡村地区扩建师范,借用其力量来主导乡村建

设运动。第七章仍然涵盖同一时期,但主要追踪地方师范学校学生的政治倾向变化,以此来解释

现代教育不仅为城市造就中产阶级和专业精英,而且也为乡村社区提供教师,同时更为乡村的革

命准备了基层领袖,使得共产党在抗战中重新兴起有了草根基础。虽然本书截止于 1937 年,因

抗日战争爆发打断了中国教育的正常进程,但是,师范学校的发展并未因战争而终止。最后的一

章是对抗战时期以及 1949 年以后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简要概述。

本书亦考察了女子师范学校在改变妇女地位过程中的作用。1904 年,癸卯学制也同时设置了

蒙养院和小学,表明国家将以前由家庭负责的儿童早期教育和初等识字教育纳入公立体制。从女

性是孩童最好的老师这一传统观念出发,癸卯学制要求蒙养院和初级小学教师得由女性担任,以

利于儿童心理成长。这种规定就为女子进入社会,接受公立教育,成为职业教师敞开了大门。尽

管这种状况并非学制规划者的初衷,但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却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当受过教育的

女性不断在社会上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国家和社会也被迫一步步对女性开放中等学校的教职和

高等教育。在本书所涵盖的四十年中,女子师范成为最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女子教育方式,因为社

会广泛认为教师是最适合女性的职业之一。通过师范学校这个桥梁,女性不但走出家庭,而且一

步步将自己的职业范围、才能、影响力扩展到教育以外的领域中去。所以,女子师范作为中国最

早的公立教育机构,在二十世纪促进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过程中,的确功不可没。

制作者

128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