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26
儿童文学 BCS3093 KESUSASTERAAN KANAK-KANAK

description

bahasa cina

Transcript of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Page 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儿童文学

BCS3093

KESUSASTERAAN KANAK-KANAK

Page 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儿童文学

BCS3093

KESUSASTERAAN KANAK-KANAK Penulis: Dr. WONG SIEN BIANG, PhD.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 Tanjong Malim, Versi SEPT 201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Fakulti Bahasa dan Komi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Page 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i

课程内容

Isi Kandungan i

单元一 儿童文学概述 1

阅读前热身 1

1.0 前言 2

1.1 儿童文学 3

1.2 儿童观 8

1.3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11

1.4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15

1.5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18

1.6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20

小结 24

主要内容 24

主要参考资料 25

拓展阅读建议 25

单元二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 26

阅读前热身 26

2.0 前言 27

2.1 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28

2.2 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别 33

2.3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8

小结 45

主要内容 45

主要参考资料 46

拓展阅读建议 46

Page 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ii

单元三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47

阅读前热身 47

3.0 前言 48

3.1 儿童文学与家庭教育 49

3.2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 55

3.3 儿童文学与校园文化 62

小结 66

主要内容 66

主要参考资料 67

拓展阅读建议 67

单元四 幻想儿童文学(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 68

阅读前热身 68

4.0 前言 69

4.1 民间童话

4.2 创作童话

4.3 幻想小说

4.4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单元五 写实儿童文学(儿童故事)

阅读前热身

5.0 前言

5.1 儿童故事的艺术特点

5.2 儿童故事的类型

5.3 儿童故事的阅读指导

5.4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Page 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iii

单元六 写实儿童文学(儿童小说)

阅读前热身

6.0 前言

6.1 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区别

6.2 儿童小说的分类

6.3 儿童小说的阅读指导

6.4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单元七 纪实儿童文学(儿童散文)

阅读前热身

7.0 前言

7.1 7.2 7.3 7.4 7.5 7.6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单元八 韵语儿童文学(儿歌)

阅读前热身

8.0 前言

8.1 8.2 8.3 8.4 8.5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Page 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iv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单元九 韵语儿童文学(童诗)

阅读前热身

9.0 前言

9.1 9.2 9.3 9.4 9.5 9.6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单元十 图画书

阅读前热身

10.0 前言

10.1 图画书是什么

10.2 图画书的艺术特征

10.3 图画书的类型

10.4 图画书的阅读指导

10.5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小结

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建议

Page 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

单元一 儿童文学概述

阅读前热身

1. 你认为儿童需要文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让您来下定义,您会怎样解释儿童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您知道什么是“儿童观”吗?试说说您的儿童观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儿童文学渊源在西方,您认为这和文艺复兴有关系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汉语圈,儿童文学近年来蓬勃地发展。试列举中国、台湾、马来西亚

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

学习目标

1.0 前言

当我们提起“儿童文学”时,有些人会很惊讶地问:“儿童也有文学?”

探索惊讶者惊讶的原因,我们会更加惊讶,原来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学。

您让他阐述,他会说文学就是要讲述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

想、道德价值的学问。这岂不是对“文学”有所误解?

台湾林文宝老师在其编撰的《儿童文学》序言中问:“我们是否有儿童文

学?”这个问题带有两个面向:一、我们的文学作品适合儿童阅读么?二、儿

童阅读的材料都是文学作品么?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内涵应该包括“儿童”

与“文学”两大关键词:给儿童读的作品一方面要有儿童的特色,另一方面又

得有文学的意义。什么叫“儿童的特色”?它该具备哪些条件,跨越哪些领域?

什么又叫“文学的意义”?不是所有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就叫“儿童文学”么?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本课程所要讨论的。

思考互动:

为什么有人认为文学难懂难学?您认同上面一段有关“文学”的说法

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他有这样的成见?如果您不认同,您又是否能够给文

学下一个比较好的定义?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阐述儿童文学的定义;

2 . 说明何谓儿童观;

3 . 阐明儿童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4 . 简述东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

Page 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

学习内容

1.1 儿童文学

方卫平、王昆建(2004)提出三种常见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图 1.1: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本位论”

周作人早在 1920 年在北京孔德学校演讲《儿童的文学》的时候,就提到

了儿童文学之本意在于“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和趣味”,儿童文学只是

儿童“可以逍遥”的“适宜的花园”。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

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它具有积极的历

史意义,因为它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

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1922 年,周作人在语言学家赵元任翻译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后,写

了一篇书评,发表于《晨报副镌》。他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想象力发

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作品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了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

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这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衣食的

权利一样。”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的认识。他在文中

又说:

Page 1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

一年后,周作人又发表了一篇《儿童的书》,对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论述:

......

................

“儿童本位”的定义受到以“自由教育论”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等“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都认为“儿童文学就是

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方卫平教授在《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心主义”

到“儿童本位论”》(1993)一文中有一段话作了很好的概括说明:

1919 10

..............

“儿童本位论”的说法,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

陷和历史局限性。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

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

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Page 1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

图1.2: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教授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不完全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但是,这一学说

经过不同接受者的选择、揉捏和阐释,成为中国化了的“儿童本位论”的时候,就会

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和走样。“五四”时代的儿童文化建设在冲破传统儿童观、建构

新儿童观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像“儿童中心主义”这样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可是,

历史告诉我们“矫枉”常常导致“过正”,“五四”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进程也免不

了产生极端化的理解、接受和发挥。当“儿童本位论”被理解和解释为任儿童的喜好

“尽听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的“撒手主义”时,它必然受到了后来人们

的尖锐抨击和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当然是胡适和周作人。

近来已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

——的提倡。儿童的生活,颇有和原始人类相类似之处,童话神

话,当然是他们独有的恩物;各种故事,也在他们欢喜之列。他们

既欢喜了,有兴趣了,能够看的,不妨尽搜罗这些东西给他们,尽.听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例如《一只猫和一只狗的

谈话》,这些给儿童看,究有什么用?其实,教儿童不比成人,不

必顾及实用不实用,不要给得他愈多以为愈好。新教育发明家卢梭

有几句话说:“教儿童不要节省时间,要糟蹋时间。”„„任他去

看那神话,童话,事故,过了一个时候,他们自会领悟,思想自会

改变,自会进步的——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意,是一般教育家的公

论。

——《国语运动与文学》,1921

图1.3:胡适

思考互动:

2012 年 8 月 19 日,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正式成立。浙师大方卫平

教授在会上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他说:“儿童文学不仅仅是迎合儿童

的文学,更是引领、塑造童年的文学。”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阅读建议:

儿童阅读的“迎合”与“引领”

ht tp: / /kuanghong1987.b logspot .com/2012/08/b log -pos t_29.html

Page 1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

图1.4:周作人

近来见到《小朋友》第七十期“提倡国货号”,便忍不住要说

一句说,——我觉得这不是儿童的书了。无论这种议论怎样时髦,

怎样得庸众的欢迎,我以儿童的父兄的资格,总反对把一时的政治

意见注入到幼稚的头脑里去。„„总之我很反对学校把政治上的偏............

见注入于小学儿童,我更反对儿童文学的书报也来提倡这些事...........................。以

前见北京的《儿童报》有过什么国耻号,我就觉得有点疑惑,现在

《小朋友》又大吹大擂的出国货号,我读了那篇宣言,真不解这些

既非儿童的复非文学的东西在什么地方有给小朋友看的价值。

——《关于儿童的书》,1923

由于“儿童本位论”受到了质疑,于是便有新的观点的提出。

有认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是专写儿童的一种文学。这种观念从创作

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可是,

这种观念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的观点本身就缺乏严密性:其一,儿童文学的确常

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儿童文学也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二,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其三,内容是否写儿童并不是区

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的标志。

有以教育性为主的,蒋风教授(1983)便提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

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

的文学作品。”这个概念显然把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摆在首位,将教育性和儿童性当

作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从创作角度而言,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鲁兵是这方面的代

表人物,他说:“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一概念也遭到了质疑,刘绪源老师说:“‘教育’不可能成为某一种文学的本

质特征。儿童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它在本质上是审美的。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爱

也是一种情感,它可以转化为审美。教育从整体上看却不是一种情感”。(《儿童文

学的三大母题》)因此,刘绪源老师强调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

“艺术”的殿堂,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思考互动:

胡适和周作人上述的谈话,后来没有少挨过骂。您对两人的说法又持有什

么看法?

温馨提示:请不要陷入极端言论,一面倒的支持与反对哦!试实事求是地讨论。

方卫平《输入与传播》:ht tp : / / faq i ng .o rg / fo ru m/ v ie wto p ic .p hp ? t=9 0 91

Page 1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

朱自强教授则依然强调儿童文学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他说:“‘儿童本位的文学’

是我所选择的理想地表述了儿童文学本质的简洁用语。„„作家既不能做君临儿童之

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 „„它将不是把儿童的心灵看作一

张白纸,而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须

的合适的土壤、阳光和养料。”(《儿童文学的本质》)这种强调“儿童文学”即

“儿童本位的文学”的认识,将儿童性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本质的属性,无疑是对上

述以教育性为主的儿童文学的一种驳斥。

图 1.5:朱自强教授

右 边 一 段 文 字 录 自 < 儿 童 文

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

童文学的本质》。

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在存在感觉、

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儿童文学

创作与成人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

解决好与儿童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作家必须以作品与儿童

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家既不能做居临儿童之

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而只能

走入儿童的生命群体之中,与儿童携手共同跋涉在人生的

旅途上。因此,作家的儿童观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何为儿

童本位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看做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

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如历史上的教训主义儿童

观),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如历`

史上童心主义的儿童观),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

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

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

质,我们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

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

童本位的文学。

图 1.6:儿童文学观念的三维演变

1920 年代

1960 年代

21 世纪

Page 1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

1.2 儿童观

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

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

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每个成人个体和单位(例如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的儿童观都不尽相

同,正确的儿童观,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错误的儿童

观则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预计的不良后果。

1.2.1 儿童观的转变

有人说,17 世纪发现了人,18 世纪发现了儿童。前者是人文主义思想家

们的功劳,他们把人从神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一种新人类观得以确立;

后者是自然主义教育家们的贡献,他们使淹没在成人之中的儿童凸现出来,从

而使一种新儿童观得以生成。对人类的新儿童观的建立,贡献最大者莫过于伟

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以致于

后世人们一谈到“儿童的发现”就会联想到卢梭的名字。他的那部堪称“哥白

尼式的革命”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爱弥儿》,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调,一

反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

欣赏儿童,使儿童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儿童问题成为世人瞩目的课题。

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种,儿童的身上具有儿童独自特有的..............

心理、感觉和情感........,对此,成年人必须给以理解和尊重。这种对于儿

童的观念,在今天几乎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常识,但是,在人类漫长的

历史上,这样的儿童观只不过萌生于两百多年前,而真正在成人社会

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恐怕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朱自强《“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http://reading.cersp.com/Informative/Rambler/200802/4916.html

Page 1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

1960 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斯(Philippe Ariès,

1914~1984)出版了震动西方史学界的著作《儿童的诞生》。在

这部著作中,阿利斯指出,在中世纪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人们

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与大人相对不同的独立性,而是把儿童作为缩

小的成人来看待,人们只承认短暂的幼儿期的特殊性,要求儿童

尽早和成人一起进行劳动和游戏,这样,儿童便从小孩子一下子

成了年轻的(虚假的)大人。“中世纪没有儿童”、“中世纪没

有儿童时代”是这部著作的一个观点。

图 1.7:【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朱晓罕译《儿童的世纪:旧

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L ’ E n f a n t e t l a V i e F a m i l i a l e s o u s l ’ A n c i e n R é g i m e ( 1 9 6 0 ) ,

t r a n s l a t e d i n t o E n g l i s h a s C e n t u r i e s o f C h i l d h o o d ( 1 9 6 2 ) .

图 1.8:卢梭和他堪称影响世界的名著《爱弥尔》

在古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尽管模糊不清,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如古

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首次提出了

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被人称为“第一个多少理解小孩子需要的

人”。此外,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克、古罗马的贾文纳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

良、古罗马基督教教父圣·奥古斯丁等个别有识之士都朦胧地意识到了儿童期

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就整个社会意识水平而言,人们并没有发现儿童与

成人有什么根本不同,并没有把“儿童”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

来,可以说,那时的儿童观基本上是一种“小大人”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

“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以致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都从不考

虑儿童按其能力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

没成人哩。”因此,直到 18 世纪中期教育的状况仍然是:“尽管还是很小的

孩子,就要学着成人的情态,说成人式的话,穿成人式的衣,效成人式的行动,

作成人式的思维。”

Page 1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

对儿童概念的发现,是以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为标志......的。他在该书中

明确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拥有儿童期的地位,

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在这里,卢梭第一次提出了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的思想,在儿童观的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教

育开始真正考虑儿童的存在,社会开始研究儿童,儿童概念得以生成。

在卢梭看来,“把儿童当儿童看待”,首要的是成人必须认识儿童不同于

成人的特点,即把儿童期看作人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加以研究,研究儿童不

同于成人的特殊需要,研究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精神生活。他说:“儿童

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

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可是,在传统教育里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不考虑儿童的现实,把自己的

想法强加给儿童,把自认为的幸福当成儿童的幸福。卢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

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的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我们对于这种残

酷的教育作何感想呢?”为此,他发出了愤怒的控诉:“纵或就目的来讲,我

可以认为那种教育是合理的,而那些可怜虫受着难以忍耐的奴役,像被判终身

作苦工的船役一般地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虽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

这怎能使我见了而不愤激呢?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恫吓与奴隶

的生活之中,你为了他的幸福而折磨这可怜虫,你却没有注意你是要死神从阴

森的环境中将他拖走。”

1.2.2 儿童观的几种主要历史模式

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朱自强教授列出了以下几

种儿童观模式::

(一)“白纸”之喻

(二)“植物”之喻

(三)“成人之父”之喻

(四)“未完成品”之喻

(五)“种子”之喻

图 1.9: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Page 1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

1.3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

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们就

朱自强教授在 2009 年《中国教师》发表的《儿童文学与儿童观》一文谈谈儿

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

影响。

1.3.1 需要“发现”的“儿童”

首先需要意识到,有两个儿童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成人意识形态中

的儿童。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意识;前者是个性化的实存,后者是普

遍的假设。为了区别,可以称前者为儿童,称后者为“儿童”,“儿童”就是

之前所说的儿童观。

在中国的古代,成人对待儿童的观念与今天截然不同。比如《搜神记》中

有《郭巨》一文:

唐代小说中的名篇《杜子春》,也写到父弑子的情形。杜子春接受老者考

验,能于妻子被处以凌迟之时“竟不顾之”,未发一声,于是被将军所斩。杜

子春转生后为王家一哑女,嫁给进士卢珪,并生一男儿。及男儿两岁时,王氏

思考互动:

试从《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找出阐述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比较其特

点,并说明这种儿童观演进的重要性。

提示:页 5 -1 2

Page 1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2

仍无语。卢抱儿与之言,不应,多方引之,终无辞。卢大怒曰:“昔贾大夫之

妻鄙其夫,才不笑,然观其射雉,尚释其憾。今吾陋不及贾,而文艺非徒射雉

也。而竟不言。大丈夫为妻所鄙,安用其子?”乃持两足,以头扑于石上,应

声而碎,血溅数步。郭巨之儿被埋,毕竟还因其“妨事亲”,使老人“减馔”,

可叹卢生之子何“过”之有,竟成了父亲大人对妻子发怒时的牺牲品。如果说

到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中为隋炀帝开掘卞渠的麻叔谋,以重金使陶郎儿兄

弟盗他人孩儿三四岁者,然后蒸而食之的故事,则更令人心惊,无言以对。

我们读《郭巨》,应该特别留意“于是名振天下”一语。原来活埋自己的

儿子(当然郭巨没有埋成儿子,不过设若其埋成了,或许可得黄金两釜,更加

“名振天下”也未可知),不仅可以发大财,而且还可以“名振天下”,可见

父亲对儿子执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已为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

“公理”。尤其像郭巨这样,“埋儿”是为了敬老,还可以被奉为“美德”。

不仅在肉体方面,在精神生活方面,古代社会形态中的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也是

不得满足的。甚至到了近代,这种情形也未改观。鲁迅的《五猖会》就写到成

人对儿童的打击。在七岁儿童“笑着跳着”盼望去看五猖会的当口,父亲却要

他去背“一个字也不懂”的《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经这样的折腾,先前盼望的一切“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

后,鲁迅重重地写下一笔:“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

叫我来背书。”父亲漠视儿童心理所造成的阴影,时过三十多年还不能消弭。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立规矩曰:“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闹斗争之

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诸如赌博、笼养、打毬、踢毬、放风筝等。”鲁

迅《野草》中有《风筝》一篇,写少年“我”曾经信奉上述朱熹蒙训式的教育

理念,将弟弟的风筝践踏而毁,中年的“我”回忆此事,深为“少年老成”的

自己的“糊涂”而忏悔和自责。

可见,儿童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

观念却整整沉睡了两千多年。“儿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道风景,需要被一双

特殊的“眼睛”来发现。

1.3.2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儿童与成人完全不同,儿童的身上具有独自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对

此,成年人必须给予理解和尊重——这种对于儿童的观念,在今天几乎已成为

社会的普遍常识(实际行为是否一致则另当别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这

样的儿童观萌生于两百多年前,而真正在成人社会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恐怕

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进化出这样一双“发现”“儿童”的

智慧的眼睛,用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Page 1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3

约翰·洛克于 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大大推进了人们对童年

概念的认识。洛克把儿童看做珍贵的人的资源,这一观点显然是对清教主义的

带有原罪色彩的儿童观的修整。洛克虽然以独到的目光看到了《伊索寓言》

《列那狐的故事》这种文学的教育价值,但是,他所主张的教育仍然是偏重理

性的教育:“在我看来,显而易见,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

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在欧洲,18 世纪的儿童书籍是压抑想象力、幻

想力的教训主义文学,洛克的偏重理性教育的儿童观对这种文学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可以说,到了卢梭那里,才真正引起了.............“.发现..”.儿童的革命.....。他在《爱弥

尔》中提出了两个革命性的观点:儿童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独自存在;对儿童,

要进行自然人的教育。卢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思想口号对

儿童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清教徒的原罪儿童观促使教训儿童的书籍得以产生,重视理性教

育的儿童观助长了教训主义儿童文学,那么,18 世纪末以来,英国浪漫派诗

人们尊崇儿童所具有的人性根本价值,把儿童作为生命和成长的象征这一儿童

观,则促使儿童文学从教育、教训儿童质变到了娱乐、解放儿童。“经常有人

宣称,浪漫主义对儿童形象的勾勒,乃是 19 世纪初期以来,儿童文学发端的

主要参照。„„塑型自浪漫主义的审美眼光、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理想关系,

替往后以英语行文的儿童读物提供了一个范式。”

在人类思想史上,对儿童概念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了儿童,而儿童的发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自身认..................................

识的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的发生,有赖于诸多的社会条件,比如现代学校制

度的设立、中产阶级的勃兴、核心家庭的出现,等等,但是最为根本的催生力

是来自于成人社会应对儿童的观念。没有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对儿童的渐次“发

现”,儿童文学这种崭新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将不会出现和发展。

1.3.3 儿童观:无形而有力的手

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

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

家的创作姿态。

英国学者 Deborah Cogan Thacker 和 Jean Webb 在《儿童文学导论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强行役使的知识和自由发掘无

限世界的可能性,这两个对立的论点落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核心。”“在整个儿

童文学史上,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依然不停地在两端拉扯着。”

Page 2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4

儿童文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论点”或“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的出

现,根本上是受两种儿童观思想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一个是以约翰 •洛克为中

心的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另一个则是对卢梭儿童观中的一些思想产生

共鸣的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儿童观。前者关于认识

产生于经验的观点,面向儿童时,便演化为教育和教训;后者关于儿童具有与

神相似的创造力和内宇宙,而随着长大,这种能力会逐渐丧失的观点,面向儿

童时,便表现为对儿童心性的解放。

在这两种儿童观的影响下,从教育性到娱乐性,从教训性到解放性,成为

西方儿童文学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乃至 20 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走向。

19 世纪里,浪漫主义的儿童观就对儿童文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海明威

曾说,美国的全部现代文学起源于马克 •吐温的《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在

此之前现代文学几乎是空白。这部伟大的著作,不仅是儿童冒险小说的经典之

作,而且还是表现浪漫主义观点的典型作品。马克 •吐温抨击儿童是未成熟的

大人的儿童观,嘲讽那种认为儿童的性情是因为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而向善的

看法。少年哈克与生俱有的正义感和自尊感,他的聪明机智和心理力量,他对

生活的健康态度,都给浪漫主义关于儿童时代的观点以有力的支持。马克 •吐

温创造的挣脱时代的制约,听凭自然、健康的本能而行动的少年哈克,成了

“永远的儿童”,穿过 19 世纪、20 世纪,还会走向未来。

20 世纪里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巴内特的《秘密花园》、巴里的《彼得 •

潘》、米尔恩的《小熊温尼 •菩》到特拉弗斯的《玛丽 •波平斯》系列、圣埃克

苏佩里的《小王子》、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怀特的《夏洛的网》,无一

不是以浪漫主义为精神底蕴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英国儿童小说作家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满

于浪漫主义儿童观对儿童的观念化处理和对儿童身处的“现实”的暧昧态度这

些局限,直面儿童的真实生活,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的儿童小说。

在中国,西方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思想并没有在现代文学中生根开花,更没

有像在西方那样,深刻、有力地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因此,中国儿童

文学自清末民初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娱乐、解放儿童的思想与教训主义之间的

苦苦斗争。在这条斗争的脉流中,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的周作人处于

令人注目的位置。他的儿童文学的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代

性,便是对儿童文学中的教训主义的深恶痛绝和彻底批判。

不讲教训,这是周作人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观。1923 年,商务印书馆出

版了《各省童谣集》第一集,这本童谣集典型地表现出“教育家”在儿童文学

上“牵强的加上一层做作”的教训行为。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

下不来,吱吱,叫奶奶,抱下来。”对这首儿歌,编者注云:“将老鼠作比,

意思要儆戒小儿不可爬得过高。”又如,“哴哴哴,骑马到底塘。底塘一头撞。

直落到花龙。花龙一条堰,转过天医殿。”这首儿歌注云:“鼓励小儿骑马,

Page 2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5

有尚武精神。”再如,“泥水匠,烂肚肠,前讨老婆后讨娘,还要烧汤洗爷

爷。”编者又注曰:“这首歌谣都是颠倒话,实在要教小儿知道尊卑的辈分。”

周作人认为,这样的读解,“如不是太神妙便是太滑稽的”,并将其与旧

教育联系起来批判:“中国家庭旧教育的弊病在于不能理解儿童,以为他们是

矮小的成人,同成人一样的教练,其结果是一大班的‘少年老成’——早熟半

僵的果子,只适于做遗少的材料。到了现代,改了学校了,那些‘少年老成’

主义也就侵入里面去。在那里依法炮制,便是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儿童文学一直拖着教训主义的尾巴。自改革

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了娱乐和解放儿童的态势。我们

相信,“解放儿童的文学”将是今后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走向。

总之,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我们只要考察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就会清晰地看到,儿童观总是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

向。整个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在这只无形而有力的手的操纵下发生着演变。

1.4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谈到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史时提出了三个主要

切入点:

一、从“自在”到“自觉”

二、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

三、审美形态的发展

关于“自在”状态的儿童文学,方卫平教授解释“自在”本是哲学术语,这里借

用以指代儿童文学在获得文体独立性以前“潜在”的存在状态。

在人们认识到“儿童”和“童年”的特殊性之前,不可能出现专为儿童创作的文

学作品。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为“自在”状态的儿童文学,它包括流传日

久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话、民间歌谣,以及部分作家创作的被儿童纳入

阅读视野的成人文学作品,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

要探讨儿童文学发展史,它们本身就可以独立成一门学科。本单元只是概论式地介绍

儿童文学,把各地区儿童文学发展概况纳入此单元,就是要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

自觉创作”的角度出发,点出各地区儿童文学的演变,让大家有个初步的轮廓式认识。至

于要专门的探讨与研究,或许要待研究所课程才进行了。

Page 2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6

“自觉”指的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儿童文学,他们明确对象,也明确目标,辅于

特定的创作手法,写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自觉”的创作当然得追溯到“儿

童观”的确定不可。所以,方教授强调“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特定社会儿童观的形成和

发展密切相关”的。

儿童文学的自觉是人们认识到“童年”是一个特殊生命阶段的独特精神需要以后

的产物。不少学者把1697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看做是西方儿童文学自

觉形态的开始。也就是说,从贝洛的这部童话集开始,西方开始出现了专为儿童创作

的文学作品。贝洛说:“我的这些童话者是有创作宗旨的,它们首先在启人诚实,有

忍耐心,有远见,要勤恳,在种种不幸迫使人偏离这些良好品质时,仍要保持这些品

质。”可见,这个时期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教育”儿童。我们可以说:儿童文学文类

的自觉与它的教育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书法语名 Les contes de la Mere L'oye,它收进贝洛

(Charles Perraul,1628~1703)等几位古典童话大师的全部著

作,包括举世闻名的《小红帽》《林中睡美人》《穿靴子的猫》

《蓝胡子》《仙女》《小凤头里凯》《小拇指》《灰姑娘》等8篇

童话和三篇童话诗。贝洛童话的题材来源于法国和欧洲及一些东

方国家的传说故事,她对它们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

既具有民间文学简洁、清新的优点,又兼备文学作品语言雅致、

描写细致的特长。

图1.10:【法】贝洛著,戴望舒译《鹅妈妈的故事》,南京:译林出版

社,2012

传统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成人文学领域,是

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传统儿童文学常常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

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

独立的文学门类,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

民间故事和童话记录了平民群体的情感和愿望,共同和基本的母题、结构

和主题表现,情节结构的单纯明朗,角色富于行动感。所有这些都十分符合儿

童的接受心理特征。

特定时代作家把民间传统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传统接续在一起,实现了儿童

文学从“自在”向“自觉”的演进。贝洛就是其中一位开创者。贝洛童话的特

点及意义就在于其艺术表现整体保留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简朴、生动的特色,

让这些故事具有了现实生活的投影。贝洛童话遂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由民间

童话向作家童话转化时期的第一部有影响、成功的作品。贝洛童话以自身的艺

术品质为儿童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经典。

贝洛童话对民间童话资源的独特挖掘和再创造,为当时作家提供了示范。

Page 2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7

《格林童话》是俗称,原作《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德

语:Kinder -und Hausmärchen,KHM),是德國格林兄弟

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話集,首版出版於 1812 年。全书共收录童

话 200 余则。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

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

七只小羊》《勇敢的小裁缝》《不来梅的城市乐手》《穿靴

子的貓》最为著名。

格林兄弟的这套童话在世界范围内十分闻名,并且受到民

众欢迎,因此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并列为“世

界童话三大宝库”,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亦产生了影响。

图 1.11:【德】格林,路旦俊等译《格林童话故事全集》(美绘

版),上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 is t 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麦作家暨诗人,因為其童話作品而闻名於

世,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小锡兵》《冰雪女王》

《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

等。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过程中,安徒

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安徒生独特、丰富的童话故事

创作,开创了现代作家创作童话的新纪元。安徒生在借鉴吸

收民间故事题材和艺术手法的同时,创作作出一大批童富于

文学个性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突显了儿童文学创作在审

美层面上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图 1.12:走向现代童话的关键性人物——安徒生

在文学形态的变迁上,民间文学审美形态走向了儿童文学审美形态的拓展。

这表现在:

一、体裁样式的分化

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承传的体裁包括童谣、童话、寓言。儿童文学除这

三者之外,又逐渐发展出其他的体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生活

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图画书、儿童戏剧等。

二、题材领域的拓展

在儿童文学发展初期,许多被认为不适宜于儿童接受的题材都被隔离在了

儿童文学的领域之外。最初的儿童文学以“寓教于乐” ,“启发知识、含养

德性”为基本目的。随着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推进,许多原先被认为不适合儿

童阅读却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的题材,陆续进入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

例如“爱情”、“性”、战争、暴力、残障、单亲、网络沉迷等,大大拓展了

儿童文学的传统题材领域。

Page 2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8

三、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这种变化包括:儿童小说在结构设计、叙事创新、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等

方面的探索和进步;幻想文学四射的艺术光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

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和相应的文学技巧的影响。

1.5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王泉根教授于 2003 年 1 月在《娄底师专学报》发表的《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颇能概括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概况。该文

主要的观点包括:

儿童儿学的创作主体是成年人,接受主体却是少年儿童,这就构成了儿

童文学与生俱来的矛盾与困惑:两代人之间的文化代沟及其文学接受所

造成的代际冲突;这也提出了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即“儿

童观”问题。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历史。在儿童

文学一切现象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就是无所不在的社

会儿童观,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的观念。从这个角度说,百

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中国人儿童观的演变史。

思考互动:

西方儿童文学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之中。国际许多儿童文学组织纷纷发

起儿童文学奖,这包括:

1956 年开办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1922 年开办的“美国纽伯瑞大奖”( The Newbery Medal for Best

Children's Book);

1938 年创立的凯迪克奖 (The Caldecott Medal)。

这些奖项的颁发,让我们更容易获知国际间,尤其是西方的优秀儿童文学

作家和作品。

建议阅读: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3564

Page 2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9

第一节:对传统的解读: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儿童文学?作者认为如果

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古代

流传的大量民间口头童话、童谣都应该承认是被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文学

形式。不过,中国传统儿童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无视儿童的独立人格与

社会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儿童的精神食粮——儿童读物的关注自

然不能被提上社会的议事日程。

第二节,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次转型:五四时期。中国人对儿童文

学、儿童读物的重视一直要到 20 世纪初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

发生根本的变革和转型。要把握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有两篇文章

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即鲁迅写于 1919 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和周作人写于 1920 年的《儿童的文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堪

称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书,代表了觉醒一代的中国人完全崭新的

儿童观。这篇具有宣言书性质的文章,不但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

发现——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发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而

且对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儿童观也起着规范的建设性的作用。周作人的

《儿童的文学》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周作人在文中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应遵从少年儿童发展的年龄差异性,

探讨了幼儿前期、幼儿后期与少年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对诗歌、童话、

故事、戏剧等各类文体的不同接受需求。这对于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

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

用。20 年代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个转型的工作,一个与世界接轨和学习

的工作。这包括:第一,大量翻译介绍传播西方的儿童文学;第二,对

传统的儿童读物遗产进行清理,首先是把那些传播成人意志和以成人教

育目的论为核心的读物,如《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东西小心地清理

出去;其次是小心地梳理、考察中国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民间文学的遗产,

整理、改编古代民间童话、童谣等;第三,有一批观念先进、接受较快

而又热心为儿童服务的作家,受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投身到

儿童文学创作中去。这包括:以叶圣陶的《稻草人》为代表的童话创作,

以冰心《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以俞平伯《忆》为代表的儿童

创作,以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作品为代表的幼儿文学创作,以赵

景深、郑振铎、沈雁冰为代表的儿童文学翻译及理论研究工作等。

第三节作者论述第二次的转型:革命期的现实主义精神。20 世纪 30 年

代,伴随着中国社会“革命与救亡”的时代潮汐,中国社会的“儿童观”

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深刻影响到“儿童文学观”,这一变化一直延续至

60 年代。在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面临民族危亡进入全民抗战之际,

儿童文学不得不把儿童本位的需要放到一边,为配合时代的需要而输入

“革命”、“阶级”与“救亡”的内容。30 年代,以张天翼的《大林和

Page 2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0

小林》为代表,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创作被推崇备至。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大林和小林》是一部典型的政治童话。类似于这样张扬现实主义

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三四十年代开始成为一种创作的主潮,甚至是一

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

第四节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第三次的转型:新时期。进入新时期,现代儿

童观的确立和进步成为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基础与精神资源。这时期,

西方现代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界带来巨大影响。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对瑞典女作家林格伦作品的译介。林格伦作品是站在儿童

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主张充

分尊重儿童个性,解放儿童。郑渊洁的童话很明显是受林格伦的影响,

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与挑战。八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东西文化的八面来风,深刻

地影响着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人文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日渐得到彰

显,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价值,维护儿童的权利,提升儿童的素

质,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目的,正成为这个时代儿童文学的价值尺

度与美学旗帜。

综观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

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 30 年代“配合一切革命

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

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

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1.6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有关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资料不多。年红老师于 2004 年在《世

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的一篇论文《期望高飞的翅膀——略谈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勾

画出一些概况: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发轫于 1919 年,不过,儿童文学却迟至 1924 年才开始起步。

《儿童世界》的出版是其标志,这是第一本提倡儿童文学的马华文艺刊物,专

刊童话、寓言、歌谣等,投稿的都是当时的知名作家,包括郭乐仙、邱国基等。

但是出版社不详。

到了 1936 年,随着马华文学发展从低潮转向活跃,儿童文学因而略显生机。

《儿童晶报》(《中华晨报》副刊) 、《小天地》(《光华报》副刊) 和《学

Page 2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1

生文艺特刊》相继出版,可惜所发表的作品水平不高,影响不大。马华儿童文

学的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1937 年后,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版都消失了。

到了抗日时期,抗战文学运动的兴起,完全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环。1942 年 1

月 11 日吉隆坡沦陷,马来亚被日军侵占后,马华儿童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1945 年 9 月开始,马来亚重生,马华文学复苏。当时,虽然华侨小学纷纷设立,

但是图书大多是由中国输入。英国殖民地时代,马华文学并未受到官方的支持,

因此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英国政府甚

至禁止中国读物输入马来亚和新加坡。

1953 年 6 月创刊的《世界少年》半月刊,虽然是由香港《世界少年报》编印,

但是发表了不少马来亚少年作者的作品,在日后推展马华儿童文学方面功不可

没。独立前,香港几乎成为马来亚儿童读物的主要供应地。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邦宣告独立。华文教育在“火炬运动”下如火如

荼地推展开来。可惜,马华儿童文学仍被忽略。到了 60 年代初,香港和台湾的

儿童书刊大量涌进马来亚联邦,几乎把奄奄一息的华文出版物淹没,间接地也

影响马华儿童文学的成长。这段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出版了单行本的马

华作者只有马汉、谢倬荣、年红、丁娜、李凯和易孟丽等几位而已;从事翻译

的则有廖建裕、陆泉、肖坚、詹熊、孙静„„无可否认,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

依然处于低潮。

1965 年 8 月 9 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裂成两个独立国后,马华儿童文学更

因出版业问题陷入“冬眠状态”,而后,仅有零星的著作出现。

1969 年 9 月 30 日,南马文艺研究会成立。在主席年红带动下,成员马汉、高

秀、梦平、梁志庆等积极参与推展儿童文学创作与活动,使该会成为马华儿童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据点。后来随着爱薇、方理、艾斯、佩韦、灵子、碧枝、

舒颖等儿童文学作者加入,阵容更见壮大。该会先后主办文艺营、儿童诗创作

比赛,出版了《南文会少儿丛书》数十种,对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扮演了重要

角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70~80 年代,儿童读物开始蓬勃发展开来。《儿童报周刊》《少年周刊》《知

识报》《青苗》《中学生月刊》《玉壶丛刊》《彩虹少儿丛书》《长青青少年

丛书》《泰来少儿丛书》《3M 华语辅助读本》„„陆续出版。接着,《小星

星》《星星周刊》《学海周刊》《嘉阳小作家》月刊,也先后推出,使一直不

景气的马华儿童文学展现出新的活力。其中,马汉主编、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出

版的《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共 30 种),收录了年红、马汉、艾斯、梦

Page 2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2

平、爱薇、草风、碧澄、方理、朵拉、方梦、舒颖、傲雪、华山„„的马华儿

童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可说是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

年红主编的《泰来少儿丛书》(共 10 本,荣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予

“儿童文学奖”)《南文会少儿丛书》(共 50 集)《彩虹少儿丛书》(共 20

集)和《世界华文少儿小丛书》为马华儿童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他在

2003 年出版的《婴幼儿歌》(共 6 册)亦填补了马华幼儿文学的空白。难怪中

国评论家称其为“逗人爱的小花”,吴珹亦称年红为“马华儿歌的开拓者”。

此外,他的《儿童文学 40 年》(曾获台湾“华文著作奖”和马来西亚“双福

评论奖”)的出版,一如蒋风所云,是“开创性的工作,空谷足音,十分难能

可贵”,还称他“是位先驱者”。

梁志庆则在校园文艺工作上奉献半生。他的麻坡中华基小学生选集共 14 种是

个丰收,尤其在儿童诗创作方面,成绩斐然。

此外,许友彬主编的《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阅读计划》丛书由红蜻蜓出版社出版

的儿童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水平,对华校生有相当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14 年来主办了七届“马华儿童小

说创作比赛”,反应良好,已经提升了马华儿童小说创作水平,而该会编印的

得奖佳作选集《七彩世界》,更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史留下了多彩的一页!

在国外,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显然已受到关注。洪汛涛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

文学》(1993 年 6 月由中国太原希望出版社出版),吴珹主编的《世界华文儿

童文学选》(1995 年 10 月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台湾中华民国儿童

文学学会编印的《华文儿童文学史(1945~1990) 和《儿童文学大事纪要

(1945- 1990) 》(1991 年 5 月出版)、陈子典主编的《走向世界——华文

儿童文学审视与展望》(1993 年 12 月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王泉根主

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上、下卷》(1996 年 6 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

版)、蒋风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年 8 月由山西希望出版社出

版),以及未来教育教材编委会编的《中国儿童阅读文库》(1997 年由浙江人

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魔轮》(1995 年)等,都

给予马华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介绍、评论和寄望。这对于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和

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

销售量最大的华文报《星洲日报》所主办的“花踪”文学奖增设了“儿童文学

奖”,振奋了儿童文学作者的心;而南马文艺研究会联合彩虹出版有限公司所

举办的高奖金的“全国华校儿童诗创作赛”,相信必能逐步提升马华儿童文学

Page 2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3

作品的素质。至于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策划编印的《大马新世代儿童小说系列》,

把新秀周锦聪、萧丽芳、高崇玉„„的作品介绍给读者,可说是件可喜的事儿。

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不断交流、沟通,终于达致谅解,国家语文局接纳了马

华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了由年红、胡德乐合编的马华儿童小说选集《魔轮》

(年红等著)和《金色的马》(流芳等著)的马来版本,还特地举行首发式。

这确实是一个大突破,令马华儿童文学界深感欣慰!

近百年来,马华儿童文学在本土上所笼罩着的阴霾,可说已逐渐消失。如今,

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已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看见蓝天之后,应是展翅高飞

的时刻了。马华文学界必须深思、反省,必须摒弃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

“幼稚文学”的错误观念。这样,马华儿童文学的前景才会亮丽,儿童文学作

家才能长出高飞的翅膀,冲向蓝天!

这本书是出生于马六甲的禤素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完成的

硕士论文(2003)。论文共六章:绪论、历史往迹、马华儿童文学

与教育、马华儿童文学与文化传承、马华儿童文学与本土色彩、结

论。附录有马来亚/马来西亚少儿期刊和马来亚/马来西亚出版儿童

书籍,保留了珍贵史料。

图 1.13 :禤素薇《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新加

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6

有关马来西亚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碍于种种因素,我们尚无法划分

清楚“自觉时期”,对创作理念也尚待整理。对于前辈作家们的努力开垦

与耕耘,我们应致以最高敬意!若非他们,马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便

无从说起。

Page 3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4

单元一:小结

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我们这里指的小儿科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像医学

界把儿童科从医学体系中独立成一门专属的科系那样,是别于成人固有的文学

体系的新科系。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与儿童的被“发现”大有关系。发现儿

童的特殊性,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使它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有书可以让儿童

阅读就行的草率想法,更不是为了要教训儿童而让他们读书,儿童的情趣、喜

好、想法,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小心呵护让它滋长,人类文明才有更大的进步

空间。

**************************************************************

单元一:主要内容

1. 儿童文学是从成人文学独立开来的一门新学科。

2. 要认识儿童文学,就得先认识儿童,建立起新的儿童观。

3. 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了儿童,而儿童的发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

自身认识的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茁壮成长。

4. 评定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不管是东西方或国内外,我们都可以从儿童观

的演进来看待。对儿童的认识越清晰,就更加了解儿童;越加了解儿童,

就可以创作出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5. 西方和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史,都可以从儿童观的演进来分期。传统的

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专为儿童而创作,纯粹只是站在大人的立场认为适合

儿童阅读的就被判为儿童文学。现代儿童文学则不然,它是作家清楚地

认识到儿童的重要性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解放儿童,保护儿童,

助长儿童的一个重要手段。

Page 3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5

主要参考资料

1. 朱自强. (2009).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卫平. (2009).儿童文学教程(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朱自强. (1997).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4. 朱自强. (2005).儿童文学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5. 林文宝等. (1996).儿童文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6. 蒋风. (2007).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7. 韦苇. (2007).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8. 禤素薇. (2006).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 . 新加坡:新

加坡青年书局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自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0

2. 方卫平〈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论”: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91

3.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http://reading.cersp.com/essay/literae/200802/2189.html

4.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http://reading.cersp.com/essay/mjmw/200802/4816.html

5. 王泉根〈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5490 (5 楼)

6. 张发〈期望高飞的翅膀——略谈马华儿童文学发展〉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5490 (2 楼)

7. [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 . (2009).爱弥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

8. [法 ] 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 / 朱晓罕译. (2013).儿童的世纪 .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Page 3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6

单元二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

阅读前热身

1. 你认为,创作或欣赏文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常会经历种种思潮起伏,有时也会勾起回忆,甚至

对生命与人生有更多思考。想一想某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说一说你在

阅读时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精彩的文学作品,儿童会热情高涨,甚至手舞足蹈,全身心参与其

中。相比之下,成人则显得冷静理智得多,顶多是浅浅微笑或默默流泪。

在评述某部文学作品时,儿童往往只会说“喜欢”或“不喜欢”,成人

却能提炼出作品的道理,对作品条分缕析。你觉得儿童与成人在审美方

面,有高下之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些文学作品,只有成人看得懂,儿童无法阅读;有些文学作品,却更

能吸引儿童,成人兴致缺缺。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儿童文学,是写给儿童读者的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你认为儿童文学

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不妨想一想读过的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看看两者

之间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3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7

学习目标

2.0 前言

儿童文学是文学。因此,一般适用于成人文学的标准也都适用于儿童文学。

唯一的不同在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与成人在审美上的区别,

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这个单元,我们将探讨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

别,在此基础上归纳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

然而,“文学”与“审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审

美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在缺乏对于两者的整体把握下,贸贸然去谈儿童审美与

成人审美、去理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恐怕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见树不

见林”的误区。

因此,下边我们将针对“文学功能”与“审美过程”做简略但尽可能明晰

的分析,希望以此为基础,有助之后对儿童文学的进一步探讨。

思考互动:

1. 读以下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想想你创作的经验或喜欢的文学作品,想想

这部作品为你提供了哪些文学功能,是以何种方式提供的。创作或欣赏文

学作品,对你来说有何意义?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简略列出文学的功能;

2 . 阐述一般的审美过程;

3 . 简述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别;

4 . 简单阐明至少 5 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Page 3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8

学习内容

2.1 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2.1.1 文学功能

先来分析文学的功能。人们总是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来认识和理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将文学作用于人生的各个

方面集中起来,归纳为以下十点:

1. 创造欲的满足

人的生命运动中,潜藏着一种创造欲,具体体现

为好奇心和好胜心,体现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文化

环境中的文学气氛,就常常将创造欲引向了创作与欣赏。

不仅创作是创造,阅读也是创造。那种深入到文学作品

内部的精神探险,与文学作品进行近乎神秘的对话,并从中真诚而大胆地发现、

开拓自己思想情感流向的过程,同样能使创造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2. 形式嗜好的满足

文学虽是语言的艺术,却也有自己的形式感。每个作家都在寻觅属于自己

的形式,每个读者也会对某些风格样式的作品自然产生特殊的偏爱,这都证实:

文学在满足潜在的创造欲的同时,也满足着这种潜在的形式感。这两者互为表

里,常常难以剥离。通过对各种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创作

与欣赏,人的形式嗜好将得到满足。

3. 激情的宣泄

激情产生的根源是人生的不平。正因为人生不够美好,而人又有追求美好

的欲望,于是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激烈的情绪。文学所宣泄的,可以是痛苦和扭

曲,也可以是悲壮和激愤;可以是怜悯和哀怨,也可以是鄙夷和厌恶;当然也

可以是自豪、惊喜、崇仰、爱慕„„它们无不成为对于心灵的刺激、冲撞、压

迫、折磨,它们需要表达,需要宣泄,需要向人抒发,需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

中,使内心趋向平衡。对于作家来说,创造欲和形式嗜好只是提供了创作的潜

在动力以及形式的基因,而他内心的激情则将成为作品的内容要素。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也将获得与创作过程相对应的宣泄。

Page 3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29

4. 心灵的补偿

人的心理既需要宣泄,也需要补偿。宣泄可以将自己心中长期积累的思索

和感慨,喜悦和委屈,将积郁、积愤、积怨„„凡一切阻滞心理畅通,成为内

心负担的东西,统统抛到对象身上去,以图获得自身的平衡;补偿则是从对象

身上吸取自身渴望得到而又一直未能得到的东西,这也能促使内心趋于平衡。

人与人之间总存在着隔膜,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毕竟不能尽如人意,于是文

学以情感的方式补偿这种缺憾,让人们相互走入内心,获取心的认同。此外,

文学还弥补着一种内心体验的需求。现实人生终究还是贫乏和单调的,人的希

望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文学中,在艺术的遐想中,人们动情地体验着各

种未经体验的事物,随同作品中的人物品尝希望实现的滋味。

5. 审视自我

人往往不了解自己。这可能出于对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的无知,也可能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将丑恶的方面压到“潜意识”中去了。但真实的把握自

己,是人们超越自身的必要前提。深刻的文学作品,能把生活中全部可怕的丑

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创作与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常常迫使人们

审视自我,并在一定程度上审视整个人类。

6. 体验环境

我们不应将“环境”理解得过于狭窄。不管是李白的诗、安徒生和格林的

童话,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都从作品中体验了环境。我们体验到了

产生这些作品的环境所特有的智慧,体验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体验

了我们自己的同类与异类,体验了人生的各种环境和机遇,体验了各个民族和

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以及这前提的衍变„„人生离不开这样的体验。

7. 回味与叹息

人总要时时追忆童年,留恋青春,回味咀嚼“过去的好时光”。“过去”

既已变得日渐遥远,也就不再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这种回味,大多不存

在那种外在的强烈感情冲突;然而它给人以特别深刻而悠长的内心感受,在人

的心灵深处搅动着情感的波纹,因此它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往往是最为久远的。

通过创作与欣赏文学作品,人们可让自己的灵魂沉浸到甜蜜与苦涩的回忆中去。

Page 3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0

8. 憧憬与渴望

人不仅追怀过去,而且总要悬想未来的岁月。好的文学总在憧憬着更理想

的人生,总在呼唤着美好的未来。更多时候,文学以对现实人生表示不满,充

满深刻的忧虑,并在忧虑之中渗透了渴望,来承载对于未来的憧憬。通过创作

与欣赏文学作品,人们能向着未来,寄托一个朴素而美丽的梦,奉上一颗满怀

渴望的拳拳之心。

9. 从“静观”到超脱

生活是那样地累人、紧张和繁忙;人生道路过于艰险,也令人起不堪重负

之想。那么,暂时的超脱,作为一种心灵的休整,使长期受压的情感恢复一种

正常的张力,也很必要。而阅读与创作一般是个人进行的,它必须摆脱他人他

物的羁绊,摆脱现实中各种直接的利害关系,沉浸到对象世界中去。文学正是

通过这种让心灵与外界相对隔绝的过程,经过这种类似于“出世”的审美,让

审美主体以新的状态重新“入世”。

此外,如果人的心理对某一方面过于热衷,某种欲望以远远超出本来需要

的强烈程度压倒了自身各方面的发展,那么让他摆脱出来,超脱出来,以一种

“静观”的目光来观照自身,唤醒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欲望和感觉,也是文学

的一种积极功能。

10. “撄人心”而入世

文学总要撞击人心。它会使人的心情变得骚动不安。从这方面来说,文学

的作用无异于“挑拨情欲”。当然,情欲有健康与卑下之分,真正的文学所

“挑拨”的情欲,必须使人性发展得更完整,而不是更为偏狭。在一个停滞的

时代里,人心往往过于麻木,缺乏欲望,宁静得如同死灰槁木;世道又往往过

于“平和”,平和得失去生存自卫能力。即使是一个前进中的民族,倘要加快

进程,也只有刺激民族成员的健康情欲,让新情欲的高涨冲破旧有的束缚,这

时也不免要借重文学以“撄人心”。

2.1.2 审美图式

罗列了文学作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接下来谈审美。以最简捷的文

字和图式,勾画出审美的过程序列,无非就是:

Page 3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1

整个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图式:

若将文学的十项功能,放到审美过程中去考察,我们很快会发现一种奇妙

的重叠:

审美

主体

审美

对象

审美情感

的高涨 审美情感

的沉淀

审美能力与审

美欲望的更新

审美注意 审美愉悦 审美结果

1. 创造欲 艺术经验

2. 形式嗜好 人生经验

作品(供欣赏)

素材(供创作)

审美注意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3. 激情的宣泄

4. 心灵的补偿 7. 回味与叹息

8. 憧憬与渴望

审美愉悦

审美情感的高涨

5. 审视自我

6. 体验环境

审美情感的深化 审美情感的升华

9. 从“静观”到超脱 “创造欲”的强化

10. “撄人心”而入世 “形式嗜好”的提高

审美结果

心灵的净化,审美能力与审美欲望的更新

(一)

(二)

(三)

Page 3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2

“创造欲”与“形式嗜好”,都属于“审美主体”,它们在整个审美过程

开始前便已存在着,等待着了。当然,“审美主体”的内涵还要丰富复杂得多,

除了它们二者之外,至少还应包括主体以往的全部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

“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是文学所给予人的强烈内心激荡。这

二者的相互扭结交织,会使人的心绪迅速地波涌起落,由心中突发起一种痛彻

淋漓的快感,属于整个图式中的“审美情感的高涨”。

人的审美情感不可能老是“高涨”,它必然要渐渐地“沉淀”。沉淀不意

味着没落,而是情感的深化和升华。从突如其来的“宣泄”和“补偿”,转向

了对于“自我”的再审视和对于“环境”的再体验,情感中盲目的成分开始让

位于自觉的成分,隐藏于情感深处的理性因素开始起作用了。这时候的审美情

感,虽不如高涨时那么迅猛而强烈,但却更其深邃而悠远。由此可见,“审视

自我”和“体验环境”、“回味与叹息”和“憧憬与渴望”,都可纳入整个图

式的“审美情感的沉淀”中去。

最后,“从‘静观’到超脱”和“‘撄人心’而入世”,两者都在促成一

种更趋健全的自我感觉与人生态度。而越是健全的自我感觉与人生态度,才越

能滋生并容纳更高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欲望。这种新的自我感觉与人生态度的形

成,总是在审美活动初步完成的时候,而不会在审美情感“高涨”或“

沉淀”之前。那么,文学的这两种功能,可以归入“审美结果”中去。当然,

“审美结果”还包括了“创造欲”与“形式嗜好”这两方面的成熟和提高。

由于审美对象各不相同,我们的审美过程也常会因此有所侧重。在整个过

程的进行中,我们往往会在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收益,而在

另一些环节上来去匆匆,甚至一晃而过。在同一个“审美情感沉淀”的阶段,

有时审美主体更专注于对“自我”与“环境”的体察,有时则使审美情感集中

于“回味”和“憧憬”。也有一些作品,它只能使审美主体充分享受“审美情

感高涨”的阶段,而“高涨”是一瞬间的事,所以这样的作品读起来特别痛快,

但读过之后却缺乏回味。可见,对于不同环节的侧重,造成了不同审美过程所

包含的审美愉悦的质和量的区别。除了主体的原因外,这一切正是由审美对象

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Page 3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3

2.2 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别

2.2.1 超理念的审美与渗入理性观照的审美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

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这是在说,儿

童是纯粹用感性去感受艺术的。进行这种审美活动的儿童是不去对文学作品进

行分析和批评的。俄罗斯作家尼·瓦·舍尔古诺夫这样描述儿童超理念的审美

状态:“大家可以留心观察,有时候小孩子读起书来是何等的专心。双颊发烧,

两耳发红,全神贯注——目不旁视,耳不旁听。你若问他——‘好吗?’——

‘好!’——他回答说。‘你懂吗?’——‘懂!’——‘那你说说,你懂了

什么?’——小孩子什么也说不出来。”

与儿童的超理念审美相比,成人的审美则是一种渗入了理性观照的审美。

这种审美活动在对文学艺术进行感受的同时,还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理性分析。

与“什么也说不出来”的儿童读者不同,成人读者往往能就作品品头论足,讲

得头头是道。

在《儿童文学概论》中,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

教授叙述了自己给幼儿园孩子讲《拔萝卜》故事的经验。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当朱教授讲到“拔呀,拔呀”的部分,

有些孩子不禁伸出手,身体伴随着“拔呀,拔呀”的节奏

做出用力拔东西的动作。朱教授认为,儿童之所以会在故

事的最关键处,表现出“身心一元”的感动,是因为他们

悟到了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拔呀,拔呀”这

重复的简单节奏所具有的意味和魅力。但如果去问他们:

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他们一定说不出。

思考互动:

1. 回想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你是否也经历过上述的审美过程?

2 . 为何一些文学作品让成人感动落泪,儿童却不屑一顾?为何一些文学作

品让儿童手舞足蹈,成人却无动于衷?

Page 4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4

儿童以身体动作表明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成人则能够以理性的观照方式来

理解这个故事。善于理性分析的成人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故事规定一个

主题,却不能如儿童般全身心投入,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感受。

此外,在一项关于儿童读者对寓言和比喻词理解方式和水平的研究中,实

验者讲完寓言故事后,问儿童是否听懂了故事的意思,绝大多数儿童都说听懂

了或点头表示听懂了。可是当实验者进一步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时,儿童却总是一再地复述故事情节,或采取就事论事的实际态度。比如《刻

舟求剑》这则寓言是批评不顾事物发展变化而墨守成规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但是,许多中年级儿童无法像成人那样从故事中分析并抽象出一般的教训,而

是倾向于说明此人此时应该如何处理。他们建议说:“他应该立刻跳下去找。”

“他不应该在船上找记号,应该在水中插一根竹竿做记号。”

在欣赏寓言这一文体时,儿童审美的超理念特征与成人审美的渗入理性观

照的特征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2.2.2 近距离的审美与远距离的审美

如果以审美的心理距离的观点看待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便可以清楚发现,

常常将现实与幻想相混同的儿童与审美对象处于近距离,而成人则相对与审美

对象处于远距离。

1986 11 22 5 10

Page 4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5

朱自强教授在儿子刚过完两岁生日不久,曾给他讲过比利时著名连环画

家埃尔热创作的系列连环画故事《丁丁历险记》。以上是他与妻子记下的一则

日记。此外,朱教授的妻子在给儿子讲故事时,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以上两则记录,典型地证明了两岁幼儿在欣赏故事时,不能区分现实世界

与幻想世界,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事实。与成人相比,小学儿童与审美对象

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儿童,我们会时常听

到他情不自禁的笑声,满意的叹息声,高兴的叫好声。以下是朱教授对儿子读

书经历的两次记载:

从中可看出,儿童对作品世界的进入程度。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儿童的近距离审美有两种表现:一是现实世界与幻

想、想象世界部分,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幼儿身上;一是真实与虚构部分,这

种情形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Page 4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6

2.2.3 欠缺人生经验的儿童审美

除了上述审美形式上的不同,儿童在“人生经验”上也无法与成人相比。

就审美序列上看,儿童的审美也仍然是从审美情感的高涨走向深化和升华,以

完成一个审美愉悦的全过程;但仔细作一分析便会发现,这过程中各个部分对

主体的吸引力,与主体对各个部分的适应能力,儿童与成人是有很多不同的。

作为情感高涨阶段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儿童与成人的区

别还不是很明显。虽说儿童没有如成人那么复杂强烈的痛苦、悲愤或狂喜,但

儿童也有激情,也有压抑,也有受委屈和憋得难受的时候。他们也要宣泄。儿

童虽说没有像成人那么苍凉深沉的孤寂感,但他们也会感到孤独,也需要温暖,

需要补偿更多的爱;同时他们的创造欲的特征,又诱使他们不甘于平庸的日常

重复的生活,他们要体验更新鲜更广阔更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补偿的要求甚

至比成人还强烈。也许可以说,儿童对于“审美情感高涨”的需求和敏感,比

成人还要强烈。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提出的“复演说”,儿童身上自然性(动物性)

因素的比重要比成人强得多,因此在审美中他们也有更多的原始、矿业的情感

高涨与冲动;但却不像成人那样善于反复“反刍”自己的审美情感。儿童喜欢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或听重复的故事,除了这些熟悉的作品能减低欣赏时的心理

压力并保证不会令其大失所望外,主要还是想在这样的反复中再让审美情感

“高涨”一番。他们还不大习惯离开情感“高涨”的过程而独自反复回味。

作为情感深化的“审视自我”与“体验环境”,就比较复杂了。儿童,尤

其是幼儿,年龄还小,思维还很不成熟,要他们让自己的思维脱离自身,升到

一定的高度进而反观自身,在反观自身的环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低龄儿童

还只习惯于一种整体的思维,对事物作出自然的整体把握。幼儿的“审美情感”

犹如他们的任何情感或兴趣一样,“高涨”得快,退潮也快。所以“深化”对

他们来说只能是一晃而过的事,远不能和成人的审美相比。

作为情感升华的“回味与叹息”和“憧憬与渴望”,情形就更复杂了。

因为儿童没有成人那样的人生经验,没有漫长曲折、浸透着怨哀愁喜、饱和着

欣慰与愧疚的阅历,没有关于人生过去与未来的那么多感性记忆与隐秘渴望,

所以,他们的“回味”和“憧憬”,就不能如成人一般丰富而邈远。所以,尽

Page 4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7

管整个审美过程离不开“审美情感的升华”,但儿童的审美在这个阶段常常是

很匆促地一晃而过的。

儿童与成人在人生经验上的不同,导致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在审美过程各

个环节上的不同侧重。在成人文学中,侧重点越靠前的作品可能具备更多的可

读性和阅读时的感染力;但侧重点越靠后的作品,往往具备更高的审美价值。

然而,在儿童文学中,情况正好相反:侧重点越是靠前的作品,审美价值

越高;越靠后,则审美价值越弱。所以,再靠后的那两种文学作用,即归入

“审美结果”的“从‘静观’到超脱”与“‘撄人心’而入世”,常常在幼儿

文学中排不上号了。

图中所示的情况,自然是就极端的性质而言,即以低幼文学为标准。事

实上,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审美过程也是在变化着的。儿童文学的特

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层次的增长,第二幅图中的“渐弱”符号将逐步

变成两道平行线,并进而变成“渐强”符号,最终与第一幅图归于同一。

3. 激情的宣泄

4. 心灵的补偿 7. 回味与叹息

8. 憧憬与渴望

(成人文学)

5. 审视自我

6. 体验环境

„„审美价值

3. 激情的宣泄

4. 心灵的补偿 7. 回味与叹息

8. 憧憬与渴望

(儿童文学)

5. 审视自我

6. 体验环境

审美价值„„

Page 4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8

2.3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儿童文学与

成人文学既然同是文学,它们的美学特质就具有某种相关性。也就是说,构成

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那些要素,在成人文学中也同时存在。那么,儿童文学在

美学特质方面,又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呢?

首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

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这些艺术品性与儿童的生

命内涵和精神特征之间有着更为深刻和内在的联系。例如“纯真”,某些成人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能表现出一种“纯真”的艺术品质,但在儿童文学中,“纯

真”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的美学特质。这是因为,儿童心灵、情感等所

构成的儿童世界,本身就拥有“纯真”这一声明的原质,而儿童文学作家也常

常愿意、喜欢以一种“纯真”的眼光来艺术地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于是,

“纯真”作为一种艺术品性,在儿童文学中便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若有

若无的了,而是成为体现自身艺术本性的一种基本的审美品质。

其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但是,

当这些要素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分别出现在儿童文学和成

人文学作品中时,它们就可能获得一种体现各自艺术面貌的审美效果。由于儿

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必然要以儿童审美趣味为接受模型和美学依据,所以它所提

取和运用的艺术要素总是或显或隐地体现了儿童审美趣味和阅读能力的特殊规

范和要求,而这些要素的特殊组合方式和构成状态,也就形成了儿童文学有别

于成人文学的整体审美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其审美指向和效果,

与成人文学是不一样的。

思考互动:

1 . 儿童的审美与成人的审美有何区别?两者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

2 . 基于儿童与成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侧重差异,你认为怎样的文学作品会受

到儿童读者的青睐,怎样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成人读者的共鸣。

Page 4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39

根据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儿童

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

幻、朴素这几个方面。

1. 纯真

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于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

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

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嫩、纯真和美好。这种儿

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而表现儿童生命、

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成了儿童文学作家自觉的追求。

例如,美国作家阿诺德·罗贝尔(Arnold Lobel)的童话集《青蛙和蟾蜍》

讲述了性情开朗、性格外向的青蛙和性情忧郁、性格内向的蟾蜍之间纯洁、动

人的友情故事。在其中的一个故事《等信》中,蟾蜍因为从未收到过来信而感

到难过。青蛙知道后,立即回到家给蟾蜍写了一封信,并请蜗牛把信送到蟾蜍

家,然后又去蟾蜍家一起等信。见信迟迟没有送来,青蛙又忍不住三番四次往

窗外望,最后还提前将实情告诉了蟾蜍。于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在走廊上等信。

直到第四天,行动迟缓的蜗牛才终于把信送到了蟾蜍家。作品中洋溢着纯真的

友爱之情,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到快乐和温暖。

又如李其美的儿童生活故事《鸟树》,写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把一只死

了的小鸟埋进地里,还在上面插了一根葡萄枝条。在他们的想象中,“这棵树

长大了,会开出很多很多的鸟花,鸟花结成很多很多鸟果,鸟果熟了,裂开来

就跳出了很多很多的小鸟„„”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当然是无法实现的,但

它却是纯真晶莹的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构成了作品纯真之美的内在质素。

2. 稚拙

稚拙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儿童文

学总是表现出一种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与古典主义以来传统文艺

精巧、别致的表现形态大异其趣,而与原始艺术及其美学风格十分相似或并无

不同。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稚拙就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当然,

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Page 4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0

儿童文学的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看,儿

童文学的稚拙主要表现为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请看日本作家

小春久一郎的童话故事《虎助的尾巴》:

作品中的小老虎虎助,活脱脱是一个粗心而可爱的儿童化身。像这样的

稚拙心理和情态的描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很多的:你看那雨后小妹妹咬着

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像哥哥一样摔那么痛快

的一跤(冰心《雨后》);你再读读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一个男孩捡

走了小女孩的一只大拖鞋,还说等他将来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可以把它当作一

个摇篮使用(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听听那个失去父母照料而独立

生活的小女孩皮皮是怎样学会生活的:“第一次我很礼貌地提醒我”,“如果

我不听,我就口气严厉地再说一遍,如果我还不听,我就打我自己,你们明白

了吧?”(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在这里,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

府,即使是面临着沉重艰难的生活境遇,也没有欲说还休的人生感叹,而全然

是一派稚拙淳朴的童年生命气象,全然是一种最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飞扬

显现。这种生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稚拙情态,是儿童文学稚拙美的主要内容。

Page 4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1

稚拙美也表现在儿童文学的形式方面。从广义上说,儿童文学作品的文

字、语言组合和叙述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稚拙感。例如张天翼的童话《大

林和小林》中的叙述语言:“„„后来乔乔的鼻子就‘各笃’掉下来,乔乔上

火车的时候,乔乔的鼻子就掉下来了„„”在这里,鼻子掉下来的情态由于语

言不断重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班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

稚拙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美学特质,构成的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

术景致,是儿童文学具有的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

3. 欢愉

人们都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

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

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

内容。例如,木子的童话《长腿七和短腿八》:

Page 4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2

作者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短腿八这样两个浑身透

着戏剧味儿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两个生理差异极大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和互动,

使故事一直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中。作品还借鉴了传统儿歌中绕口令

的艺术手段,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和重复运用某些字、词、句式,给读者的阅读

过程带来了很强的趣味性。同时,作者在作品情节推进的巨大反差中,始终在

寻求、把握和表达一种人物之间内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协调和平衡感,这

种沟通、协调和平衡感正是人性中最美丽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于是,读者

在被作品的趣味性和作者的幽默感吸引的同时,会有一种真切的感动。

当然,欢愉美并不是时时都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在儿童文学

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以趣味性表达和幽默氛围营造为目的的作品。例如,传

统儿歌中的颠倒歌,就是一种以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为主的儿歌种类,它同样

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价值。

Page 4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3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夸张、比喻、对比、移植、仿拟、反语、

拈连、飞白、颠倒、交叉、谐音、双关、反复、错综、误会法、矛盾法、自嘲

法、语义引申等手段,由语言、情节的不协调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

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轻松、清新、隽永的欢愉之美。

4. 变幻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东、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

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而这一切,

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例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通过主人公皮皮的言行,

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自由、自主的愿望,展现了儿童的种种神奇的幻想

和向往。作品中的皮皮力大无穷,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比得上她,只要她高兴,

她可以举起一匹马。她用这身力气打败了一群欺负小孩的顽童,赶跑了强迫她

进入“儿童之家”的警察,制服了上门抢钱的强盗,打败了号称无敌的大力士,

还教训了野蛮的公牛和嗜血成性的鲨鱼。皮皮的脑子里还会冒出些稀奇古怪的

念头,说些又奇怪又好笑的话来„„在澳大利亚作家特拉弗斯的童话《随风而

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中,保姆玛丽·波平斯阿姨神通广大,是孩子们的好

朋友,她能在天花板上举行茶话会,让大家都头朝下行走,她也能让气球带孩

子们到天上漫游,边游边讲奇妙无比的故事。

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所描述的上天入

地、无拘无束的情节运动,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现代美学心态,而且

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充分展示了儿童文学的变幻之美。

5. 朴素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美。“质”是

指本质、质地、本色;“朴”字原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

不加修饰的原始与天然状态。因此,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Page 5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4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

童文学创作者的人格品质。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

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涵的素朴。这种质朴绝不是形式的

粗糙。质朴是一种美学品格,一种精神境界,而粗糙却是由于作者创作能力或

态度方面的原因而给作品留下的缺憾。质朴也不是心理内涵的简单和贫乏。质

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是如黑格尔

所认为的那种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的美学品格。因此,

质朴拒绝雕琢、矫饰和华媚,并成为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特质。加拿大诗

人丹尼斯·李的儿童诗《进城怎么走法》就表现了这种美学特质:

这首小诗取材、构思十分平实,但在看似朴素平常的意象中,却深藏着

一种奇巧和意蕴。质朴,的确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美学智慧。

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授曾如此形容儿童文学,“自然(大巧若拙,

浑然天成),但是不是无为;本色(质地形色站得住脚),但是不苍白;简约

(洞悉事物的本质),但是不空洞;单纯,但是不简单;率真(有如《皇帝的

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但是不幼稚。儿童文学这一‘朴素’的文学拥有的实

在是高超的艺术境界。在儿童文学这里,‘朴素’是金,华丽是银;单纯是金,

复杂是银。

Page 5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5

单元二:小结

儿童文学是文学,因此必然与成人文学在一般的文学性上有其相通之处。

然而,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而儿童在审美方面又与成人有着极大差异,

因此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上必将有异于成人文学。换句话说,在检验儿童文学

作品时,除了用“文学性”这个标准,还得加上“儿童性”。第一流的儿童文

学,是既有文学性,又能表现儿童读者的内心世界,为儿童读者所喜爱的。

**************************************************************

单元二:主要内容

1. 文学功能包括:1)创造欲的满足;2)形式嗜好的满足;3)激情的宣

泄;4)心灵的补偿;5)审视自我;6)体验环境;7)回味与叹息;8)

憧憬与渴望;9)从“静观”到超脱;10)“撄人心”而入世。如将以

上十种文学功能纳入审美过程去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秘密:这十个

方面分属审美各个阶段,正是由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序列。

2. 以往的理论(包括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多只强调文学某一两方面的功

能(甚至只强调文学以外的功能),一般不从整体上把握,更看不到它

们可能只是完整的审美过程的一个个断面。这正是不少理论难题得不到

解决的原因。

3. 儿童审美表现为一种超理念的审美,成人审美则表现为一种渗入理性观

照的审美。善于理性分析的成人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故事规定一

个主题,却不能如儿童般全身心投入,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感受。

4. 儿童审美表现为一种近距离的审美,成人审美则表现为一种远距离的审

美。儿童的近距离审美有两种表现:一是现实世界与幻想、想象世界部

分,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幼儿身上;一是真实与虚构部分,这种情形主

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5. “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组成了审美情感的“高涨”,“审视

自我”与“体验环境”组成审美情感的“深化”,“回味与叹息”和

“憧憬与渴望”组成审美情感的“升华”。由于儿童在人生经验方面远

远少于成人,因而在成人文学中,审美侧重越向后移(即越靠近“升

华”),审美价值越高;儿童文学则相反,审美侧重越向前移(即越靠

近“高涨”),价值越高。随着幼儿-少儿-青春期的到来,儿童与成人

这一审美差异逐渐缩小以至于无。

6.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这几

个方面。

Page 5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6

主要参考资料

1. 刘绪源. (2009).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自强. (2009).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方卫平. (2009).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朱自强. (2010).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济南:明天出版社

5. 朱自强、郭史光宏. (2010).儿童也有文学.吉隆坡: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自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0

2. 朱自强〈“大狗”叫,“小狗”也叫——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文学

差异〉: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4

3. 刘绪源〈它有多深,就该有多浅〉: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8902

4. 刘绪源〈药·软饮料·水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581b0100dpza.html

5. 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

http://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3

6. 刘绪源〈美是不会骗人的〉

http://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5

7. [挪 ]让 -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 . (1997).本能

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 [美 ]H.加登纳著,兰金仁译 . (1988).艺术与人的发展 . 北京:光明日报出

版社

Page 5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7

单元三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阅读前热身

1. 你觉得陪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给孩子听、与孩子聊书,重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怎样的读物,适合作为亲子共读的读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为,儿童文学适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除了课本,小学语文教师需不需要把其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程?

如果需要,教师具体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教师需要阅读儿童文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的学校办过哪些有趣且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来打造校园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5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8

学习目标

3.0 前言

在欧美国家,只要是对“儿童教育”有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如:幼儿教

育、中小学教育、童书出版和图书馆管理等,儿童文学是必修的一门学问。换

句话说,只要是在工作中频密与儿童接触的人,都必须对儿童文学有所认识,

有所掌握。

为人父母者,可从儿童文学中获得开启儿童心灵之门的钥匙,进而得到

如何教育孩子的启发;为人师者,可从儿童文学中汲取丰沛的教育资源,将儿

童文学融入教学,让学生愿学、好学、乐学。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说

过:成人是儿童阅读的第一读者。书本总是先到达成人的手,再交到儿童手上。

于是,成人阅读视野的宽窄与阅读品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阅读

素养。亲近儿童文学,成人将具备挑选优秀童书的眼光,在这个良莠不齐的童

书市场中游刃有余,将真正的好书带给孩子。

中国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由“家庭教育”、“语文教

育”和“校园文化”三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考互动:

1. 读下述部分的时候,尝试以家长、语文教师、校园

工作者的角度思考,思考该如何将儿童文学应用在亲

子教育、语文教育和打造校园文化中。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简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2 . 简略说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几项特征;

3 . 说明亲子共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4 . 说明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育资源的价值;

5 . 简略说明教师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和该注意的事项;

6 . 说明教师可以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7 . 举出几个应用儿童文学打造校园文化的具体方案。

Page 5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49

学习内容

3.1 儿童文学与家庭教育

儿童文学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家庭是儿童,特别是幼儿的主要活

动场所。所以,为儿童选择良好的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培养

他们的品德、性格,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事。在整个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

期,儿童文学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1.1 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础。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在家

中有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在家中和父母相处融洽,长大后才会有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对话、日常关心等多种方式,但亲子共读是其中

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亲子共读,即父母或长辈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种阅读方

式在发展儿童语言、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舒缓儿童心理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

作用。

儿童文学对发展儿童的语言影响深远。婴儿在一岁至一岁半左右,开始

发出“爸”“妈”等简单单字,逐步到使用双字词语。幼儿大约在四岁至六岁

左右,其语言表达已不成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持续发展,但差

距拉大。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小

学六年级时读写能力也比较突出。而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

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儿童文学因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丰富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所以能让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快。例如,图画书《月下看猫

头鹰》(Owl Moon),全书充满了修辞丰富的句子。作品将树木、狗、影子都

拟人化,雪中的足印“跟随我们”,树木像巨人的雕像“直立着”,一只农庄

的狗“回应”火车的汽笛声,而后第二只狗“加入”了火车与狗一起“唱歌”

的行列。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比喻,更提供了生动的比较,如火车的汽笛,

“就像一首哀伤的歌”,猫头鹰移动着,“就像影子般,悄无声息”,大地

“有如梦境一般安静”,月亮把他的脸变成“银色的面具”。在这些词语中,

有些词汇对儿童来说可能是不理解的,但在亲子阅读时,一方面儿童可以借助

图画来帮助理解;另一方面父母还可以适当解释。

Page 5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0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成人的帮助。父

母往往是帮助孩子阅读的第一位“老师”。亲子共读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

重要方法。阅读能力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相关研究表明:当幼儿自认为

阅读能力差时,他们可能就不再努力或是痛恨阅读,觉得阅读时很无聊的事。

若是幼儿认为他们是差劲的读者时,他们可能真的会变成差劲的读者。正向的

自我概念让幼儿有更佳的阅读能力。亲子共读中,儿童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和鼓

励,容易肯定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逐步发展成优秀的阅读者。

在现代社会,儿童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多方

面,如对自我认同的困难,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对世界阴暗面的不理解,这

就需要缓解儿童心理压力。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游戏、美术、

音乐、戏剧和谈话等。在所有这些艺术治疗中,图书治疗是比较有效且比较经

济的一种,因此,图书治疗在国外也被运用于临床之中。故事让儿童能够应付

恐惧和忧虑。更大的好处是,讲故事的人与儿童之间有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心理学家 Charlotte S.Huck 与 Doris Young Kuhnru 将图书治疗的过程划

分为三个阶段:认同阶段,读者把自己与书中人物联想在一起;情绪宣泄阶段,

当读者与书中人物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上产生认同时,他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释

放压力;领悟阶段,通过观察和理解故事中人物如何处理一种情绪,读者可以

学习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儿童文学中,有很多的优秀童书就是针对儿

童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心理冲突的解决方法。例如,当孩子为友谊问题而苦

恼时,可以给他讲《我有友情要出租》(方素珍/文,郝珞文/图),通过大猩

猩寻找友情的过程来暗示孩子应该如何获得友谊。许多幼儿害怕第一次上学、

上街或是搬到新的环境。日本图画书《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筒井赖子/文,

林明子/图)就是描述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情景。每一位读者都能

真切地感受到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并学习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经验。当幼儿喜

欢发脾气时,可以给他们将《菲菲生气了》(莫莉·卞/文图),通过一个小

女孩由生气到消气的全过程,帮助孩子模仿着管理情绪。

亲子共读不仅可以运用于学龄前,在孩子上学阶段也可以一起阅读,但

那时候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而不是像学龄前由父母念给孩子听了。

3.1.2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

市场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还能帮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而劣质的作品非但无益,反而有损孩子的阅读兴

趣和阅读能力。研究者卡尔松(Carlson.R.K.)提出:使用劣等书低估了儿

Page 5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1

童的能力,特别是对学习缓慢者和阅读能力较弱者伤害更大。这些书思想简单,

文笔平庸、粗劣,易养成年轻读者的惰性。

对于一般的父母而言,购买童书时往往只凭经验,没有选择优秀儿童文

学作品的标准,因此常常有以下一些购买的误区并喜欢购买以下书籍:第一,

单纯训练智力的书。这类书往往打着“智力开发”的招牌,实际上是一道道的

“题目”。第二,电脑喷涂上色的书。这类书往往色彩艳丽,似乎很招孩子喜

欢,但是,俗艳图画后丧失的是手绘作品的优雅色彩和细腻线条。它是以牺牲

孩子的审美能力为代价的。第三,识字卡片。通过识字卡片认识的字大多是无

意义的,因为缺失一个具体的语境。第四,字数很多的“实惠”的书。实际上,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要借助图画来理解,抽去了图画的书也就抽去了孩子的阅

读之桥。

选择优秀的图书,家长一方面要关注图书出版的信息,多听听专家的意

见;另一方面家长还要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

家长选择图书是,大致有这样几个大原则需要把握:第一,书的图画与

文字互相融合,其题材要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第二,该书要能启发孩子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书中的文字要有文学性,其图画则要有艺术性。第四,

书的装订要牢固耐翻,印刷精美,字体字号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视觉感受。

第五,考虑孩子的年龄差异,孩子年龄越大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除了这些大原则,还可以列出五项更具体的条件,作为选择优秀童书的

参考:

第一,游戏性丰富的图书。儿童天生就好动、好奇。图书的创作要能满

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一本图书如果能运用不同的技巧,设计出立体或其他特殊

的效果,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用剪贴和

挖洞来表示毛毛虫吃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和食物,呈现出独特而有趣的效果。还

有一些异型书,兼有玩具和图书的功能,常常利用翻盖和触摸实物来养成孩子

对书的印象。一些文字作品,则主要创造出游戏化的情节,让孩子在阅读时得

到乐趣。

第二,幻想性丰富的图书。在儿童的生活中,幻想和现实有时没有明确

的分界线。有不少好的图画书,在创作时就巧妙地融合了幻想。成田雅子的

Page 5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2

《神气的蓝色水桶》写小朋友萨娜在雨后的公园里发现了一只水桶,她跳进去

洗澡。一会儿,她的动物朋友们纷纷过来一起洗,这时水桶逐渐变大,还钻出

来几条鲸鱼和朋友们一起玩。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但通过图

画书的阅读,小读者们好像跟着书中的角色在大海中冒险,也享受了一次幻想

的乐趣。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幻想小说,具有很强的幻想性,也适合孩子阅读。

第三,艺术性丰富的图书。图画书具有丰富的美术特色,能提升儿童的

艺术鉴赏力。因此,艺术性是选择图画书的重要因素。家长给孩子选择图画书

时,对其艺术性比较局限在写实上,觉得画得越像越好。其实,画得再像也比

不上实际拍摄的照片,图画还应该着重于艺术感受。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图画

书,具有野兽派风格,其夸张、变形都很大,却深受孩子们喜欢。

第四,故事性丰富的图书。取材于世界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是

创作图画书的好点子。因为故事本来已经具有很丰富的文学价值,若能配上优

美的插画,一定能吸引孩子。根据格林童话《小红帽》《拇指姑娘》《白雪公

主》等改编的图画书,虽然市场上不少,但孩子喜欢的是文字伤口、图画充满

趣味的作品。

第五,科学性丰富的图书。好的科普类图书,要能吸引孩子对自然的好

奇心和探索精神。插画家细腻、真实的关于科学的插画,能让儿童对奥妙的科

学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

中国朱自强教授来马演讲时,也列了“好书的六个标准”,可作为参考:

1) 真正理解、表现儿童;

2) 传达端正的价值观;

3) 表达真挚的情感、宽厚的同情;

4) 具有丰富、神奇的想象力;

5) 具有幽默感;

6) 具有创意性。

当然,对于孩子所读的书,孩子是最终的评论者,不同孩子的阅读兴趣

也各不相同。父母在选择图书时,要尽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Page 5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3

3.1.3 亲子阅读的方法

亲子阅读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只限于和孩子一起看

书,还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包括朗读、讲故事。

1. 朗读

这是在家庭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阅读方法。对儿童而言,听别人朗读故

事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童在“听赏”的过程中,能自然地掌握语言。孩子听的

故事越多,其生活经验和知识领域也变得越大。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曾

在《朗读手册》一书中指出,视线跟随朗读者不断翻动书页的儿童,能在词汇

的声音和纸上的字词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联系。这种学习因为不是强加给儿

童的,所以更为有效,对孩子学习语言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当然,要使朗读

流畅、自然、吸引人,还需要考虑下面几条原则:

第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朗读者首先要被这本书吸引,有较强的阅

读感受,才可能在朗读时有感染力,并将这本书的动人之处传递给儿童。

第二,预读几遍。预读故事有助于了解故事内容,确定故事线索,掌握

故事节奏。

第三,揣摩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故事,把儿童带到故

事氛围中。朗读技巧包括朗读时的轻重缓急、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肢体动作

等。

第四,呈现插图以辅助阅读。如果朗读的是图画书,可以把书面向孩子,

或者把孩子抱在怀中,这样才能让孩子一边听朗读,一边观察画面。

第五,观察孩子的反应。朗读时要观察孩子听故事时的反应。如果孩子

的专注度不够,表明他可能对故事不感兴趣,或者有听不懂的地方,这时,父

母应略作停顿,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来探询孩子的需求。

Page 6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4

有关“大声朗读”,可延伸阅读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的《朗读

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2. 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在文字发明之前,讲故事一直是人类传递文

化的方式之一。孩子在年幼时,通常也会让父母讲故事,所以练习讲故事也是

沟通亲子感情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讲故事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在轻松

的氛围下享受听故事的乐趣。第二,培养注意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培养

对故事、对阅读的爱好。第四,拓展生活见闻,培养思考能力。

由于讲故事时没有书在手中作为提示,因此难度比朗读更大,准备工作

也更多。在讲故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安排一个适合听故事的场地。讲故事的场地应选择让孩子都可以

看到或听到的地方。温馨的场地会让孩子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家中的沙发、

躺椅、床上等地方都是讲故事的理想场地。

第二,设计简单而特殊的开场。故事一开场,营造氛围很重要,可以用

一些小技巧来烘托讲故事的氛围,如穿一件和故事有关的衣服,在角落里放置

些有关故事的图片,变个小魔术。开场不宜太长,否则喧宾夺主,会分散孩子

听故事的注意力。

第三,和孩子保持眼光的接触并留意反应。讲故事时,应与孩子保持眼

光的接触,这样才能从孩子的反应中了解他们的感受。

第四,设计简单的互动让孩子参与。讲故事时,简单的活动能增加互动

性。

第五,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讨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也在进行思考,

偶尔心有所动,便会提出疑问或发表感想。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对答

不上来的问题不要敷衍,可以查找资料后再行告知。在故事讲到一个段落或讲

完后,也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

Page 6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5

最后,不要死记故事内容。讲故事不等于背故事。死记故事往往会破坏

故事的氛围。在讲之前,需要分析故事情节,了解冲突和高潮,揣摩角色并变

换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讲故事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人讲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故事。故

事不一定都来自书本,个人的成长经历、各地的民间传说、奇风异俗,都是故

事的重要来源,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留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故事库。

3.2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两

者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对

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3.2.1 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写

明:“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联系儿童的生活

经验。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文必须规范、优美,教材的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

富多样,内容应涵盖各门各类的知识,富有社会文化内涵和时代信息,并且有

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现手法都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学习兴

趣,应选形象、直观、具想象力、感性且色彩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

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很多优秀儿童文学没能进入教材,但

它们同样值得学生阅读,如图画书、童诗、少年小说等。不过,由于教师普遍

比较缺乏儿童文学素养,不知道推荐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或

思考互动:

1. 选择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建议选择图画书),结合上边提到的理

论与方法,进行亲子共读(或师生共读),以实践来检验理论。

Page 6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6

者推荐成人文学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阅读,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除

了儿童文学课文,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班级读书

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它通过选书-讨论-拓展活动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

野,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于儿童文学自

身特点:

第一,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

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

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对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应该以符合并激

发儿童的兴趣为要义。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

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儿童本位的

立场使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产生了各个层面的共性。

第二,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

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

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个性,都要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儿

童文学,因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的语

言必须把简明、规范、鲜明和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本民族母语特有的个性,

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小学华文教学是母语

教学,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口头和书面)。针对汉语言文字的特

点,即使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应该注重语感和语言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

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更形象、更生动,

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

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语文建设成开放而有

活力的课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

3.2.2 教师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几个环节

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导致了另一

个结果,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英国

Page 6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7

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曾以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

图来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老师、家长、

图书管理员等)居于中间地位(并非中心),其中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

作用。他提供图书和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并尽力创造一个吸引人的阅读环境。

他可以激励孩子,让他们愿意去阅读,并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他可以为孩子

们示范读故事和评论书本,让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技巧。他还可以在阅读群体中,

反馈和分享大家的阅读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孩子仍然处于中

心地位,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成人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下面将从选书、阅读和反馈三个环节来讨论在阅读循环圈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1. 选书

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摒弃教育意

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的关键。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

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

(藏书、近在手边的书、

拿得到手的书、陈列方式)

(阅读时间、

听故事、自己阅读)

(“我好想再读一次”、

读书会、闲聊)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选书

“阅读” 回应

Page 6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8

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有自己的阅读偏好,也会因为认识误区产

生一些偏见,如认为卡通书对孩子是有害的;小学生还不能读长篇小说;只有

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发的心态来

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认为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色情、

暴力的卡通书对孩子才是有害的。教师应该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

除为了开展讨论活动,最好不要指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课外读物和教材不一

致的地方是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范性,而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

性。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应把趣味性放在首位。

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这要求教师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

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

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

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国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

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

有效途径。

2. 阅读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阅读,提供阅读时间,为学生念读故事并适

当安排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i)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把所有课外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

孩子在课外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

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

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

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外。在美国,有的中小学校,

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阅读教学

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

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 10~15 分钟的时间,在教

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

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

果成绩斐然。有关“持续默读”,可延伸阅读美国阅读专家

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阅读的力量:从

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Page 6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59

i i)念读作品

为学生念读故事,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毕竟历程。吉姆·崔

利斯曾说: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培养阅读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一般的教师会认为,

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建立阅读习惯,需要一

个相当长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都有给他们念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

是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学

习模仿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

念读作品同样有一个选择作品的问题,要求学生选择音节和谐、篇幅适中的作

品,对于稍长的作品可以选择最有趣的章节朗读,只要能激发孩子们自己往下

阅读的意愿就可以了。

i i i)活动安排

课外阅读配合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课堂阅

读教学的一些手段,如朗读、戏剧表演、画画、唱歌、制作手工书等,同样可

以用于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另外,课外阅读的活动安排还可以有自己的一些

特点:活动氛围应该比课堂教学更轻松活泼一些;活动方式可以更灵活一些,

如举行作家见面会、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举办“读书心得发表会”、围

绕课外阅读进行知识问答等。总之,这样的活动要重质不重量,教师要积极调

动学生的参与意愿。

3. 回应

《小学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可说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

的过程。”小学生同样能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回应所阅读的文本。回应文本

的方式可以是自己记下阅读感受,也可以是参与讨论。对小学生而言,后一种

方式是教师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积极性,掌握学生阅读情况的常用手段。讨论

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在表达过程中,分享阅读心得,归纳与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

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多元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班级读书会”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同一本书

(当然这本书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后,用课内的时间来组织讨论。教师是讨论

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但并非是要以自己的看法来替代学生的见解,或者最后归

纳出一个“定论”,而是提供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

Page 6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0

在讨论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该事先掌握阅读的材料,

并拟订大概的讨论方向,如文学作品大致可从作品内容、精彩赏析、厘清疑惑、

延伸思考等方面来设定问题。教师还可以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在讨论中适当

地穿插逸闻趣事,增加讨论的趣味。

有关“班级读书会”,可以延伸阅读林美琴的《儿童阅读新识力:儿童

读书会与班级共读》和岳乃红的《班级读书会 ABC》。

3.2.3 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是实现其专业成长的必备素养。中国朱自

强教授甚至说过,儿童文学素养将成为衡量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不能只是补充阅读材料,还要善于从儿童文学中获

得教学思想的启迪。根据陈晖的《通向儿童文学之路》,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儿童文学是人类给予儿童的文学,蕴涵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情感、期

望和祝愿;儿童文学同时又是人类给予自己的文学,表达着人类对自身童年永

远的留念、怀想和想象,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

刻思考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切渴望。儿童文学,从内容到

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和谐、

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

性的理想光辉。对儿童文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儿童一起体

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

直接沟通的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

暖和幸福。

2. 对儿童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儿童文学是独立的文学门类。教师需要参加与儿童文学

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

Page 6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1

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系统的

认识和理解。教师特别需要认识和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及其艺术特征,同

时将这种理解用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并在儿童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利用和

发挥这些体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3. 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

教师需要积累,可以和学生分享儿童文学的丰富阅读经验和阅读资源。

教师应广泛阅读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随时留意儿童文学热点图书的

介绍和指引,经常走访专门的儿童图书馆和儿童书店。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

还应注意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文学批评,以便在面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反应时能够

有基本公正的判断、态度和倾向性,并尽可能地充实个人的儿童文学资料库。

4.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组织儿童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

技巧,包括能够推荐读物,具体指导阅读,帮助学生制定和推行学生文学阅读

计划,利用社会的各种图书机构、设施和图书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互动,

协调推动儿童的阅读活动。

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

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即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

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要以多读经典作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

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来进行阅读和教学,多思考如何

进行教学设计,把作品阅读落实到课堂中。

思考互动:

1. 作为一名教师,你觉得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处于什么水平?具体谈一谈

你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Page 6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2

3.3 儿童文学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

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文化环境

及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产生的这种影响是对学生“润物

细无声”的渗透,使学生在校园内无论何时都能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熏陶。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量身打造的儿童本位的文学。它贴近儿童的生活

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

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儿童文

学为资源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变成充满诗意的形

象感染。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过程中,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

高雅的意境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滋养精华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引

领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

要打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

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而儿童文学阅读可成为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曾

任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在《绘本阅读时

代》中,梳理了自己推广儿童阅读的多年经验,从方方面面分享了好些校园如

何推动阅读的具体方案。下边将做简单介绍,希望借方老师的经验,打开读者

的思维与视野。

一、阅读活动融入课程

1. 将“师生共读”纳入正式课程,进行知识分享与情感交流。

2. 教师引导阅读活动,营造校园快乐温馨的氛围。

例如:

南投县名间小学全校共读计划

时间:

全校统一时间,每周四上午 8:30-9:10 四十分钟

主体性阅读:

一、二年级绘本故事

三年级上学期东方童话,下学期西方童话

四年级上学期东方伟人传记,下学期西方伟人传记

五年级上学期自然科学,下学期艺术人文

六年级上学期西方文学名著,下学期东方文学名著

Page 6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3

二、举办多元化的师生阅读活动

1. 你买书校长买单活动。

2. 师生手制绘本种子班。

3. 亲子阅读一百招研习。

4. 学生乐绢零用钱或一本书,作为扩充学校图书之用。

5. 培训学生演故事,介绍每月一书,提升图书借阅率。

6. 定期举办学长、学姐说故事活动,让阅读从小扎根,引发楷模学

习。

7. 各班推荐图书小馆长,作为图书馆与班级之间的桥梁。

8. 每周一文,每周一句(于学习角张贴短笺,进行书中佳句的情景

布置)。

9. 校门口跑马灯登录学生阅读佳句倡导,并附上学生的班级、姓名。

10. 指导学生制作成果档案。

11. 阅读达人、阅读小状元、阅读小博士等认证。

12. 每周一堂课,全校统一阅读时间进行师生共读。

13. 一人一书,班级共读。

14. 培训校园故事爸妈说故事。

15. 和出版社合作举办校园书香周。

16. 鼓励班级架设阅读网页。

17. 每学期不定期举办好书交换日。

18. 校长说故事你来听。

19. 你说故事给校长听。

20. 打造校园童诗花园、童话走廊、童话阅读角、班级阅读沙发角。

21. 阅读列车轮流进校园。

22. 每学期安排学生与作家约会。

23. 敦聘驻校作家。

24. 征文、手制书大赛。

25. 师生一起逛书店,参观出版社。

26. “你读好书,我做公益”——与学校附近的小区、商家合作推广

阅读。

27. 绘本原画展。

28. 班级读书会,班级阅读沙发。

29. 教师周三进修——绘本研习。

30. 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安排故事时间。

31. 举办赠书活动,协助乡村小学资源共享,传递智慧。

32. 其他。

Page 7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4

三、多元创意的阅读环境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台湾各县市小学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在校园

各角落用心营造一个让学生更方便、更乐于亲近书的环境。例如:

1. 图书馆情境布置

好书介绍,展示借阅率排行榜。

2. 阅读走廊

把校园中的各个转角、走廊布置为文学艺廊。

3. 班级读书角

鼓励各班成立班级图书馆。

4. 书香咖啡馆

每日放学后一至二小时,于图书馆前免费提供咖啡及图书借阅,鼓励

教师、学生、小区人士于黄昏时刻伴着咖啡香享受人文气息。

5. 其他

i . 校长室的阅读角

i i . 书香走廊

i i i . 开放的图书馆

iv. 楼梯转角的绘本下午茶

v. 小小阅读椅

vi . 童诗绘本花园

vi i . 绘本步道

vi i i . 阅读树屋

ix. 班级阅读沙发

x. 故事屋

四、举办家长亲子阅读讲座

1. 召开亲师会: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生活、教育政策、学校推广阅读的理

念。

2. 定期举办家长亲职研习,让家长落实亲子共读,使阅读能生活化和全面

化。

3. 拟订学校阅读计划,培训故事志工,到各班教室开展说故事活动。

Page 7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5

五、整合与运用外部资源

1. 与小区图书馆进行好书交换活动。

2. 运用网络平台:学生通过上网聊书、缴交成果、心得分享,让阅读成为

一个充满趣味与贴近生活的活动。

3. 通过交流分享,扩展学生视野:接受校外人士、团体或媒体来校访问,

入班观摩共读课程并做经验分享。

4. 校庆好书认捐募款活动。

5. 与出版社合作办理好书特展。

六、其他阅读推广策略

1. 组织阅读推动小组,研拟计划

i . 由校长召集主任、语文教师或有兴趣的教师成立小组。

i i . 定期开会研习讨论。

i i i . 联合附近学校推动阅读策略联盟。

2. 配合课程,将阅读活动融入各个领域之中

i . 将共读纳入正式课程,全班进行知识分享与情感交流。

i i . 教师引导阅读,进而引发学生创作绘本。

i i i . 每天晨读一刻钟,轻松累积阅读量。

iv. 每周一节课,全校共读。

v. 推行好书大家读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vi . 定期表扬各班优秀联络簿作品。通过联络簿设计短篇写作题目,

开展亲子共读文章、抒发生活感想的活动。

若想了解更多校园开展阅读活动的实例,可延伸阅读方素珍的《绘本阅

读时代》。

小学生是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适合他们成长的校园文化既要健康高

雅,又要充满童趣与快乐。在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儿童文学资源来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让儿童文学滋养儿童,让儿童文学陶冶儿童,让儿童文化发展

儿童。

思考互动:

1. 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你会如何将儿童文学用于打造校园文化。你会给

校方提什么具体建议或计划?

Page 7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6

单元三:小结

作为专门因应儿童审美需要,面向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确实是珍贵

而重要的教育资源。宏观来说,儿童文学可在观念与思想上给予儿童教育智慧;

微观来说,儿童文学可在资源与方法上给予儿童教育启迪。无论是家庭教育、

语文教育或校园文化,都应该关注儿童文学,珍惜并善用这源头活水。

**************************************************************

单元三:主要内容

1. 儿童文学因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所以能

让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快。。

2. 儿童文学的阅读让儿童能够应付恐惧和忧虑,尤其是亲子共读,更是让

讲故事的人与儿童之间有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3. 家长选择图书可有这样几个大原则:1)书的图画与文字互相融合,其

题材要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2)该书要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3)书中的文字要有文学性,其图画则要有艺术性;4)书的装订要

牢固耐翻,印刷精美,字体字号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视觉感受;5)

考虑孩子的年龄差异,孩子年龄越大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4. 亲子阅读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只限于和孩子一起看书,还有一些方法和

技巧,包括朗读、讲故事。

5.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于儿童文学自

身特点:1)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2)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

术。

6. 教师可将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教学。“班级读书会”就是很好

的方式,它通过选书-讨论-拓展活动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

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7.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要以多读经典作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

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来进行阅读和教学,多思

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把作品阅读落实到课堂中。

8. 小学生是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适合他们成长的校园文化既要健康高

雅,又要充满童趣与快乐。在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儿童文学资源

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儿童文学滋养儿童,让儿童文学陶冶儿童,让

儿童文化发展儿童。

Page 7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7

主要参考资料

1. 王泉根 . (2009). 儿童文学教程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方素珍 . (2013). 绘本阅读时代 .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 朱自强、郭史光宏 . (2010). 儿童也有文学 . 吉隆坡: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4. 阿甲 . (2007).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 . 上海:少年儿童

出版社

拓展阅读建议

1. 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大声为孩子读书〉: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6

2. 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持续默读〉: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5

3. 朱自强〈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7058

4. 赵静〈儿童文学与课程资源〉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7

5. 朱自强〈探寻语文教学的秘诀〉: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7054

6. 郭史光宏〈儿童文学的教育智慧〉:

http://kuanghong1987.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_19.html

7. 郭史光宏〈持续默读,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http://kuanghong1987.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html

8. [美 ]斯蒂芬 ·克拉生著,李玉梅译,王林审译 . (2012). 阅读的力量 . 乌鲁

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9. [美 ]吉姆 ·崔利斯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 . (2006). 朗读手册:

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0. 林美琴 . (2008). 儿童阅读新识力:儿童读书会与班级共读 . 台北:天卫

文化

11. 岳乃红 . (2007). 班级读书会 ABC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朱自强 . (2001).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3. [英 ]艾登 ·钱伯斯著,许慧贞、蔡宜容译 . (2007)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 海

口:南海出版社

14. 梅子涵等著 . (2008). 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 . 天津:新蕾出版社

15. 朱自强 . (2009). 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 长春:长春出

版社

Page 7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8

单元四 幻想儿童文学(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

阅读前热身

1. 你读过哪些带有幻想性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尝试回忆,将书名或篇名写

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想想你读过或听过的民间童话,你认为民间童话有哪些共同特质?比如

故事的开头、结尾、叙述的方式、故事中的人物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你认为,与民间童话相比,由个别作家创作的童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以《纳尼亚传奇》《魔戒》《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幻想小说,与童话有

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童话中的“幻想世界”与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世界”,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7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69

学习目标

4.0 前言

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将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

归入了“幻想儿童文学”的分类中。朱教授认为,正是这三种文体呈现了幻想

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构成幻想儿童文学的体系。

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

现人类普遍愿望并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文学样式。作为早期人类社会的文化

产物,神话传说为早期童话提供了产生的土壤;民间故事则为童话提供了发展

流传的方式。而且因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的同构对应,童话中也常常表现出

“泛灵论”、“人造论”和“任意结合”的逻辑思维方式。童话的本质特征是

幻想,如人物夸张变形、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等。此外,童话又蕴含了较多的

隐喻特征和游戏色彩,其语言上也有自己的叙事特色。正因为独特的逻辑思维

方式和美学特征,童话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如促进

儿童的人格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等。中西童话经历了从民间童话到创作童

话的发展历程之后,逐渐成熟并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

幻想小说在西方已有二百余年的创作和研究历史,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

对于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类别的划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某些传统意义上

的童话或小说作品其实更具有幻想小说的美学特点。幻想小说与童话同属幻想

儿童文学,然而两者在“幻想”的部分却有所区别。幻想小说与儿童小说在整

体叙事架构上是雷同的,但其本质上“幻想”成分让其得以从儿童小说中独立

出来,自成一丰富多彩的独特文类。

思考互动:

读以下学习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想想你读过的幻想儿童文学作品,尝试判

断这些作品究竟属于民间童话、创作童话或幻想小说?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简略说出民间童话的艺术特点;

2. 简述民间童话与创作童话的不同之处;

3. 简述幻想小说与童话的不同之处;

4. 举出至少五位幻想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其代表作。

Page 7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0

学习内容

4.1 民间童话

4.1.1 民间童话的定义

童话发生于民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和传说。“童话本质

与神话世说为一体”,“神话者原人之宗教,世说者其历史,而童话则其文学

也”,“故有同一传说,在甲地为神话者,在乙地则降为童话”,周作人概括

精要地说明了童话与神话、传说的渊源关系。神话主要表现蒙昧的初民在世界

混沌未开时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神的膜拜,传说则表现人们对于英雄的偶

像般的崇拜,从神话到传说的过渡反映了人类信仰由神变为人的一个转向。随

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一些神话(尤其是一些巫术故

事)、传说慢慢失去了对民众信仰与实践的指导功用,但却从另外一方面获得

它们的价值,那就是由距离和时代造就的神秘感和奇异感。于是这些古老的文

学艺术自然演变为人们喜爱的传奇故事,深受孩子的欢迎,并且也在某种程度

上记录了原始人类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生活。当这些故事在民众中以口耳相传的

形式广泛流传的时候,民间童话就这样孕育而生——既直接带有原始思维的印

记,同时又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步,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逐渐进入儿童

的精神世界。

4.1.2 民间童话的艺术形式

这里,我们借鉴一些关于民间童话的艺术形式研究理论,结合具体作品,

论述民间童话的艺术形式。

1. 口语讲述性

网络与书编辑部所编的《阅读的风貌》这么写道:“人类有文字,不论中

西,大约都是五千年左右的事;有纸张,大约两千年的事;有印刷在纸张上的

书籍来供阅读,中国大约一千三百年,西方大约五百年前的事。总之,在人类

演化的四百万年的历史中,阅读文字,尤其是阅读书籍中的文字,是极为短暂

的事情。在文字与书籍出现之前,人类的‘阅读’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

声音、图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而存在。”

Page 7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1

作为口头传承文学的民间童话的传播,就是人类早期而且漫长的通过声

音、图像(讲述者的动作和表情)来进行的“阅读”。

在本质上,民间童话只存在于口语讲述的那段时间里,民间童话是“听”

的艺术。因此,口语讲述性在民间童话的诸种艺术形式中,占据着最为重要、

最为核心的地位。在构成民间童话的本质方面,口语讲述性这一特征具有决定

性和生成性,民间童话的其他特征往往源出于此。

这是格林童话《玫瑰公主》的开头。没有详细的描写,也没有附加的修

饰,没有赘言,单纯、明快,一清二楚,进展迅速,直奔目标。

口语讲述是通俗易懂的,这种语言使传达的信息变得明确、可靠,最终

使人对故事产生信赖。

我们在介绍民间童话的口语讲述性时,依然不得不依赖文字,像前面

《玫瑰公主》的那段开头,它没有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甚至没有讲述者

的情感和表情。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民间童话的语言简单、苍白、乏味,

原因就在于凭据的是阅读文字记录的民间童话的感受,是在“读”它,而不是

在“听”它,是判断标准的不对接。其实,将上述文字记录的语言还原到讲述

现场就会发现,民间童话的口头讲述语言是生动传神的语言。

在文学传播过于依赖印刷文字的年代,应该时常回到讲故事的方式。特

别是在亲子阅读、语文教育的现场,口语讲述儿童文学的故事,尤其是讲述民

间童话,不仅可以使孩子感受、掌握语言的本真、质感的一面,而且也给被

“现代”所疏远的真实的身体-情感的交流提供契机和平台。

Page 7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2

2. 一次元性

日本学者上笙一郎曾给童话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童话,是指将现实生

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

按照童话的定义,民间童话讲述的当然是一种幻想故事。但是,它所依照的

“幻想逻辑”却与幻想小说不同。简要来说,民间童话的“幻想逻辑”是一次

元的,幻想小说的“幻想逻辑”则是二次元的。

民间童话里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神魔、幽灵等居住的超自然的世界,

另一个是普通人类居住的现实世界。瑞士学者吕蒂将前者称为“彼岸”,将后

者称为“此岸”。他指出:“民间童话里的人类没有自己和彼岸者之间相隔绝

的体验。对他们而言,彼岸者作为援助者或者迫害者才是重要的,对于彼岸者

的出现本身,并不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是说,在民间童话中的人物的精神世

界里,现实世界和超然世界之间是浑然一体,互不隔绝的。吕蒂将表现这种状

态的方式称为一次元性。

在我们现代人的日常感觉中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隔绝的,它们处于

不同的次元(维度)。但是,由于在民间童话的最早作者——原始初民的意识

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是浑然处于一体的,因此,民间童话对幻想世界与现

实世界的表现是一次元的。

在格林童话《青蛙王子》中,公主对青蛙的感觉就是一次元的。公主所

以讨厌青蛙,是因为青蛙的长相丑陋,令人不愉快,而青蛙竟然能像人一样开

口讲话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公主任何异样的感觉。同样是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

民间童话《亨舍尔和格莱特》,讲到因被父亲抛弃而在森林里迷路的兄妹二人

突然发现了用糖果做成的房子时,兄妹俩对在这种地方会出现糖果房子并没有

感到丝毫的奇怪。民间童话里,人类遇到魔怪或者得到宝物都不会觉得不可思

议,相反都能处之泰然地接受。

3. 模式化

只要有过一些民间童话阅读(听讲)经验的人都会注意到民间童话在艺

术表现上的模式化。民间童话叙述的开头和结尾的模式是:“从前„„”、

“在很久很久以前„„”、“倘若他们还没有死,那么他们今天还活着”、

Page 7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3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民间童

话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这种固定不变的表达形式。

民间童话的人物性格、故事结构都表现出明显的模式化倾向。

民间童话的人物性格都非常单纯,属于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讲的

“扁形人物”,这些“扁形人物”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聪明,要么愚蠢,中

间性格是没有的。不仅如此,在民间童话中,好人就万般皆好,坏人就十恶不

赦,聪明人是聪明绝顶,愚蠢汉是愚蠢到家。由于人类的性格是类型化的,其

名字也就大都被固定了,一般来说,德国的叫汉斯,俄国的叫伊万,日本的叫

太郎,英国的叫汤姆或杰克,中国的叫张三、李四、砍柴的、打猎的。

民间童话的故事结构也是模式化的,这种故事结构与数字有关。民间童

话对数字有固定的偏好,吕蒂指出欧洲民间童话出现较多的是三、七、十二、

四十、一百这些数字。而世界上的所有民间故事似乎都对“三”这个数字最情

有独钟(210 篇格林童话中,篇名中出现“三”的就有 16 篇)。白雪公主的

继母分别三次用致命的礼物引诱她;灰姑娘两度参加舞会,令王子为她着迷以

后,在第三次参加舞会时丢掉了玻璃鞋;还有,有一家有三个儿子(或三个女

儿),国王有三个王子(或三个公主),主人公要回答三个难题,或者要经受

三次考验,等等。这样,民间童话就大都采用三段式的故事展开模式。故事的

结局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主人公经历磨难,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成为国王,或

者与公主结婚等等。

民间童话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学样式,但是这种模式化不是艺术能力无奈

的沦落,而是艺术睿智的能动选择。民间童话的模式化艺术方式使故事里人物、

生活、世界变得简单、明晰,易于把握。

4. 非写实性

吕蒂认为,民间童话“使听众体会到的不是形形色色具体的东西,而是

一种抽象化的提取物。民间童话犹如一种数学形体,一种晶莹剔透的、线条清

晰的水晶玻璃。它不是现实主义艺术,而是几乎近于抽象艺术”。“民间故事

正如其名字所示,是以故事的开展为欣赏的乐趣,所以,只是把类型化的登场

人物从这一点引向下一点,而不会为了描写停留在某个地方。”

Page 8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4

正如吕蒂所说,民间童话基本是不采用写实描写手法的,它从来不想达

到现实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所造成的那种逼真效果。对吕蒂所说的民间童话

“不会为了描写停留在某个地方”,日本民俗学、民间文学学者小泽俊夫解释

说:“如果是对森林进行描写,就会去描写森林里有小溪流过,鸟儿在飞翔,

去写森林里有什么种类的树木。有什么样的洞穴等等。这也就是说,要停留在

森林里。民间童话不这样做。它喜欢只说一句‘阔大的森林’或者‘阴暗的森

林’,然后就不停地让故事向前发展。民间童话不作描写,只讲述发生的事件,

与具象的文学相比,它具有的是抽象的形态。”

民间童话的非写实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格林童话《小红帽》写到狼吃掉

小红帽时,只有狼“把可怜的小红帽一口吞下了”这一句交代,写实性的描写

一点也没有。小红帽述说在狼肚子里的感觉时,也只是说:“啊,把我吓死了,

狼肚子里非常黑!”英国民间童话《杰克和魔豆》里,妖魔顺着爬到天边的豆

茎下来追赶杰克,杰克用斧头砍断豆茎,“妖魔一松手摔在了地上。妖魔摔断

了脖子,立即一命呜呼”,对摔死的妖魔的惨状没有一点写实性描写。

“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类在认识思维和艺术思维中,对事物表象因

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的民间童话和写实的小说就像毕加索的抽

象绘画和米勒的写实绘画,只有艺术类型的不同,没有艺术价值的高下。

4.2 创作童话

4.2.1 创作童话的定义

创作童话是与民间童话相对的称谓,又称为文学童话、艺术童话、文人

童话、作家童话等。

创作童话的历史比民间童话的历史要浅很多,它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文人、作家考虑到儿童阅读文学的审美需要而创作出来的。与民间童话不同,

创作童话的绝大部分是作家怀着为儿童写作的明确意识而创作,它们一产生就

直接成为儿童的文学。如果说,搜集、整理民间童话是几乎所有儿童文学的内

源型国家在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必须进行的首要工作的话,那么,走过诞生期之

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则主要由作家们的创作童话来推动。

Page 8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5

创作童话,顾名思义,与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民间童话不同,是个体

的作家的劳作,大多以印刷文字的形式传播;一般情况下,创作童话是作家怀

着为儿童读者写作的意识完成的作品;创作童话在早期阶段与民间童话有着明

显的传承关系,但随着时代发展,渐渐拉开了与民间童话之间的距离。

在幻想儿童文学的系统里,创作童话是继经过现代转化的民间童话之后

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创作童话之后,很快发展出了成熟的幻想小说体裁。

创作童话在艺术形态上,往往呈现出民间童话与幻想小说之间的过渡状态。不

过,即使在幻想小说产生、成熟之后,创作童话也依然在与幻想小说并行发展。

4.2.2 创作童话的艺术特征

考察创作童话的艺术特征,将其与民间童话进行比较研究,应该是一个

非常有效的途径。

从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童话与民间童话有两点关键性的区别。民间童话

是集体性的创作,而创作童话是个体性的劳作;民间童话使用的媒介是口头语

言,而创作童话使用的媒介是书面语言。个体创作、书面语,这是创作童话的

艺术特征的根本性由来。

1. 独特的书面语写作

在构成民间童话的本质方面,口语讲述性这一特征具有决定性和生成性,

民间童话的其他特征往往源出于此。同样的,创作童话的书面语写作,不仅自

身构成了创作童话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其他艺术

特征,比如,创作童话的诗性特征、个性化特征都与书面语写作有无法隔离的

内在联系。

创作童话是用书面语写作的一种文体。书面语的使用,使创作童话获得

了民间童话所缺少的艺术效果。

Page 8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6

这段许多人都熟悉的文字摘自安徒生的童话名著《海的女儿》。每个读

过《海的女儿》并为之感动过的人,都会由这段描写性的文字回想起小人鱼的

爱情悲剧。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小人鱼为了得到人类拥有的不朽的灵魂和王子

的爱情,离开了她的亲人和家,付出了她迷人的声音,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走路

时的剧痛,而王子却一无所知,王子甚至不知道是小人鱼救了自己,把要娶的

邻国的公主当成救命恩人。因为得不到王子的爱情,小人鱼就只能在王子新婚

的第一个早晨变成水上的泡沫。为了挽救小人鱼的生命,小人鱼的姐姐们用自

己美丽的长发从巫婆那里换来一把刀子,只要小人鱼在太阳升起之前,把刀子

插进王子的心脏,小人鱼就能回到海底,安度三百年的岁月。而小人鱼的最后

选择,前面的那段描写已经告诉了我们。

《海的女儿》表现的是小人鱼为爱情献身的悲剧,它将美好的爱情那残

酷的另一面揭示给读者,令读者感动、悲伤和无奈。对这样一个思想、情感、

心理都十分丰富、复杂的故事,安徒生是用他那朴素而优美的书面语创作出来

的。这样的故事,民间童话的口语讲述是无法传达的,民间童话的听讲这种

“阅读”方式,只适合思想、情感、心理都十分单纯的故事。“听”这种状态,

使得“读者”像为直奔目的地而一心赶路的匆匆过客,他们没有欣赏路边的野

花和风景的余暇。用来阅读的书面语言改变了读者欣赏作品的心理状态,他们

可以从容地、反复地品味作品丰富、复杂的内涵。

Page 8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7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创作童话的书面语所具有的独特性。与一般文学

比如成人小说相比,有些创作童话仍然比较多地采用讲述式的书面语。这一点

不仅体现在着意汲取民间童话营养的 19 世纪的安徒生的某些作品上,而且也

体现在一些与民间童话没有明显继承关系的 20 世纪的童话作家的某些作品上。

2. 个性化的表现

文学是以艺术形象进行自我表现的创造活动。因为要进行自我表现,文

学作品必然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可以说,如果文学作品缺乏个性,一定就是

平庸之作、失败之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自我表现方面,民间童话是个特例。民间童话作为产

生于原始初民之手的文学,它所表现的原始初民的“自我”是个体意识还没有

建立起来的“自我”;民间童话作为集体的创作,它所表现的“自我”是集体

的“自我”。这样的创作必然造成民间童话的类型化特征。

创作童话的个性化特征与书面语这一媒介也有内在联系。关于阅读和谈

话如何构造不同的主题,阿尔文·柯南论述说:“在谈话中,参与者是面对面

的,互动的,为确保理解彼此间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公众场合,每一听众的理

解都被演讲者以及其他听众所牵引,这种情况往往排斥离心性的和个人性的反

应,而接纳较为规范的回应。但是阅读就其本性来说,则有利于形成私人性的

和内向性的自我,形成那些构成现代社会之‘孤独人群’的独立个体。口语性

强化社会的和公共的生活,偏爱友好的性格,促进社群之协同。口语生活是部

落的生活,而阅读则推动由独立个体所组成的现代社会。”

在创作的个性化方面,安徒生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考察安徒生的创作,

就是在那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童话的再创作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的个

人化的态度。《打火匣》与《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这两个故事的主要着眼点

都是金钱,而金钱正是当时处于贫穷之中的安徒生所十分需要的东西。或者在

他当时的需要上还应该加上一个公主,于是,我们又看到了那篇《豌豆上的公

主》。在安徒生的独创的童话,比如《海的女儿》、《丑小鸭》、《小意达的

花》中,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观念、艺术气质更是得到了入木三分的表现。

Page 8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8

3. 创作童话的象征和诗性表现

童话是一种幻想故事,它与写实的生活故事不同,是人类的想象力、幻

想力、情感和愿望的结晶。

德国的诺瓦利斯是浪漫主义者中的诗哲。诺瓦利斯就说:我的哲学的核

心是,诗是绝对的真实,万物越富于诗意便越真实。因此,诗人无需理想化,

只要施行魔法就是了。真正的诗是童话的诗。一篇童话有如一片不连贯的梦境,

童话的长处在于同真实的世界完全相反,又同它十分相似。真正的童话必须同

时是语言的表现、理想的表现和绝对必然的表现。真正的童话作家是个先知。

诺瓦利斯在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童话的诗性特征,而且还涉及了一些童话的诗

性的呈现方式。比如,童话的似幻犹真、似真犹幻,童话的象征意蕴(语言的

表现),童话的超越性(理想的表现)。

童话在本质上是一种象征的艺术。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就这样指出

安徒生的《丑小鸭》所具有的象征意蕴:“若要问安徒生给人下了什么样的定

义,他准会这么回答:人是一只孵化于自然这个‘鸭池’中的天鹅。”

童话又是一种“诗”的艺术。勃兰兑斯在《童话诗人安徒生》中指出了

安徒生童话诗意的成因:“赋予安徒生童话以诗的价值的,正式他那童稚的语

言、天真的构思和描述奇妙之物的真切方式。”勃兰兑斯的话给人以启发:童

话的诗性不是来自诗的外形,而是来自诗的神髓。

曾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也在童话中追求一种成人所陶醉

的诗意。他说:“我的童话并不是只让儿童感到有趣。另外也不满足于仅是一

篇有寓意的故事。我追求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和从所有事物中发现美丽心灵以及

如何把它们置于最正确的调和的状态,我希望把这些变成诗。”象征性、梦幻

感、神秘感以及乡愁,这些未明童话的特质都是指向诗的。

Page 8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79

Page 8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0

这篇创作童话是一首来自新美南吉生命深处的诗。体弱多病的新美南吉

仅仅 29 岁便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生涯中,死亡这一巨大的阴影一直笼罩在

他的心头,而对生命的期待,对友情的渴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沟通的渴

望,是新美南吉当时强烈的精神需求。是生命、友情、生离死别这些萦绕心头

的情愫,孕育出了《去年的树》这首撄激心灵的诗章。

最后说明两点。民间童话中,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

等也有诗性的内涵,不过相比较而言,以书面语写作、表现作家个人心境的创

作童话具有更为强烈的诗的质感;说创作童话具有诗性特征,只是就优秀作品

所反映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而言,它当然不能囊括所有的、具体的创作童

话作品。

4. 一次性写作

创作童话的过程是一次性的。这一点与民间童话的创作方式有根本的区

别。

民间童话的创作是允许“抄袭”的,不仅一个民间童话可以有许许多多

个版本,而且还不会有人站出来声称某个故事抄袭了某个故事。民间童话创作

的这种多次性既出现于同一个国家、同一种文化之中,也出现于不同国家、不

同文化之中。中国著名的“老虎外婆”型故事在许多地方都有大同小异的版本,

这些版本的基本故事内容不变,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故事里的动物却有很多变

化。

创作童话则必须具有原创性,它是作家个人想象力的结晶。它的每一个

故事,不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思想题旨、语言表现都应该是独特的。安徒生的

《丑小鸭》、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金近的《狐狸打猎人》,这些优秀的作

品,不论是作家本人,还是其他作家,都是来不得第二次的,也就是说,对这

些作品是不能进行简单模仿的。

想象力是童话的核心要素。民间童话的想象具有人类的共同性、相似性,

可是创作童话的想象却必须是作家的一次性想象。举例来说,张天翼在《大林

和小林》里写过,狐狸平平的帽子飞到天上,挂在了月亮的尖角上,狐狸平平

不知道该怎么办,名叫皮皮的狗就让平平在那里等半个月,等到月亮圆起来,

就挂不住帽子了。英国童话家唐纳德·毕塞特也曾以月亮的圆缺为构思的依凭

Page 8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1

点写了《月亮的大衣》这个故事。月亮请月中人为自己做一件温暖的大衣,月

中人就量好了月亮的尺寸,用半个月的时间做好了大衣。可是月亮一试,太大

了。月中人就又重新量了月亮的尺寸,把大衣改小了。这次月亮一穿,又太小

了。“你这样一下子胖,一下子瘦的,叫我怎么替你做合身的大衣呢?”说归

说,月中人还是为月亮做了两件大衣,一件胖的时候穿,一件瘦的时候穿。这

两个故事使用的生活素材是相似的,但是写出的故事却各有千秋。

法杰恩、毕塞特、艾肯、辛格、恰佩克、中川李枝子、阿万纪美子、孙

幼军,在这些 20 世纪优秀的童话作家的作品中,是绝难找到模仿其他创作童

话的痕迹的。童话创作对作家的创造力是严苛的考验。

4.3 幻想小说

4.3.1 幻想小说的定义

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梳理了中外学者对“幻想小说”所下

的定义。

加拿大的利丽安·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指出:“所谓幻想小说是

从独创性的想象力中生成的,这种想象力就是超越了从我们用五官所能了解的

外界事物所导引出的概念,形成更为深刻的概念的一种心灵力量。”将非现实

的世界“表现得如在眼前存在”一样的“幻想小说要求我们在阅读一般的故事

时的精神准备之上,还要具有一种第六感那样的东西”。

思考互动:

1 . 民间童话与创作童话在艺术特征上有何不同?请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比较

来加以说明?

2 . 举例说明童话的“一次元”性。

Page 8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2

日本的《文学教育基本用语辞典》对幻想小说所下的定义要更为规范:

“将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写的如同发生了一样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幻

想小说与童话的极大差别在于,前者具有二次元性世界,后者却是一次元性

的。”

在英美儿童文学研究上深有造诣的日本学者神宫辉夫给幻想小说下的笼

统定义是:“包含着超自然的要素,以具有小说式的展开的故事,引起读者惊

奇的感觉的作品。”

美国学者西拉·伊果夫认为:“可以怀着确信来讲的是,幻想小说是有

意识地或大或小地破坏自然的法则,或者是因为超越了自然法则而使整个故事

获得了趣味性的作品。”

美国作家罗伯特·内桑这样给幻想小说下定义:“所谓幻想小说就是将

没有发生过的,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写出来,让人觉得这些事情也许真的发

生过。”

朱自强教授将以上关于幻想小说的定义式解释加以归纳,认为幻想小说

具有这样几个要素:

1) 幻想小说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即幻想的世界;

2) 幻想小说采取的是“小说式的展开”方式,将幻想“描写得如同发

生了一样”;

3) 幻想小说与童话不同,其幻想世界具有“二次元性”,有着复杂的

组织结构。

这三个要素,对幻想小说的成立,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在幻想小说中,

这三个要素是一种经过艺术思维整合的有机状态,而不是单摆浮搁地孤立地存

在于作品之中。

4.3.2 幻想小说的特质

论述幻想小说的特质,幻想小说的三个要素是重要的出发点;另外,为了

凸显同是作为幻想文学的幻想小说与童话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必要对幻

想小说与童话进行文本上的比较。从比较典型的幻想小说文本来考察,它与童

Page 8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3

话的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与童话的故事性质不同,幻想小说采用的是写

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二是与一次元性的童话不同,幻想小说具有二次元性,

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这样两点区别正式衍生自幻想小说对幻想世界、超自然

现象的惊异心态。

1. 幻想小说的“第六感”

幻想小说要创造出能够说服儿童读者的“难以置信”的幻想世界的“真

实性”,是一件很难的事。创造一个幻想世界,能够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是利

丽安·史密斯所说的“第六感”。

所谓“第六感”,就是人类的心灵所具有的超越五官所能感知的现实世

界的能力。“第六感”还不仅仅是幻想里,它还包含着对可视的幻想世界的信

任能力。

自觉的幻想小说必定拥有肯定、张扬“第六感”的精神。幻想小说显然

要敢于正视幻想、证明幻想。世界著名的幻想小说家内斯比特的《四个孩子和

沙地精》写四个孩子挖沙子玩时,挖出了一个妖精,妖精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用魔法把他们变成了长相漂亮的孩子。开始时,四个孩子面面相窥,以为面前

是三个素不相识的人。但是,长相虽然变了,可是衣着却没有变。魔法的有效

性得到了确认。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中也有对故事中怀疑

幻想事件真实性的人物所进行的说服。小女孩间失手打裂了瓷盘,令瓷盘上画

的男孩瓦伦丁膝盖受伤。简被瓦伦丁拉进了瓷盘,用手绢给瓦伦丁包扎伤口。

经过一番游历,简被进到瓷盘里的玛丽阿姨拉出瓷盘后,怀疑自己的经历是否

真实,却惊奇地发现那瓷盘里男孩膝盖上的确扎着自己的手绢,而玛丽阿姨丢

失的头巾也落在瓷盘里的草地上,头巾上“玛丽”两个字清晰可辨。

2. 写实主义小说方法

幻想小说采用写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方法是十分必然的。幻想小说对幻想

的惊异是现代人对超自然现象的“不信”这一心像的折射。为了在文学世界中

确认想象的存在,说服“不信”的读者,便要营造幻想世界的真实性和现实感。

Page 9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4

童话的描写是非写实的,也可以说童话基本是不采用描写手法的。然而,

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写到精灵的“魔变”,描写却十分细腻:

陈丹燕的这段写实性描写具有逼真的临场感。在这一人与精灵骨肉离别

的逼真场面的背后,有心理、情感的真实性作为依托。所以,幻想小说的写实

性应涵盖场面、情节、人物等各个方面,非如此,则不能达到将幻想表现得如

同真的发生过一样的艺术效果。

幻想小说用写实主义小说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它与童话人物的类型化

不同,童话中的人物是扁形人物,而幻想小说中的人物则是圆形人物。由于童

话中人物的类型化,所以,童话的故事也不是由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相

反是每个人物为了使故事发展而存在和活动着。幻想小说的故事情节则是由人

物富于个性的性格来推动着向前发展的。如果借用佛斯特的“故事”与“情节”

这两个概念,童话的人物隐没于“故事”的后面,而幻想小说的人物则站在

“情节”的前面。

与写实主义小说一样,幻想小说的人物具有性格的历史,而童话人物则

没有历史;幻想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童话人物的性格确实固定不

变的。幻想小说直接表现着儿童文学的“成长”这一主题。

Page 9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5

3. 二次元结构

与童话相反,幻想小说的世界具有二次元性。比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

秘密》,王葆最初听到宝葫芦向他讲话时,并不像童话中的人物那样觉得这是

理所当然的事,而是:“我摸了摸脑袋。我跳一跳。我捏捏自己的鼻子。我在

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疼呢!‘这么看来,我不是做梦了。’”王葆

在家里与宝葫芦说话,奶奶听见了,问“小葆你在跟谁说话呢?”这时王葆只

能回答:“没有谁,我念童话呢。”而不能像童话中的人物那样毫无顾忌地把

宝葫芦的事告诉奶奶。在《宝葫芦的秘密》里并存着现实和幻想这两个次元。

王葆在这两个次元中可以像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那样自由来往。

幻想小说的两个次元——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作品中的相互对接或相

互进入往往是具体可感的。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的第二卷《狮子、女

巫和衣橱》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靠一扇大衣橱的门来对接;张天翼的《宝

葫芦的秘密》靠宝葫芦的出现,将超现实的生活引入现实之中;陈丹燕的《我

的妈妈是精灵》中的精灵是靠与真正的人产生的感情来加重自己的重量而变为

人形,并靠小青蛙的血来维持人形。

4.4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4.4.1 作家链接

1. 格林兄弟

雅各布·格林(Jacob Ludwig Karl Grimm, 1785-1863)、威廉·格

林(Wilhelm Karl Grimm, 1786-1859),德国 19 世纪语言文化学者、民

间童话收集大师,世称“格林兄弟”。格林兄弟用文学语言谨慎地加工润饰了

思考互动:

1 . 距离说明幻想小说的“二次元”结构。

2 . 分析具体作品,论述幻想小说与童话在文体上有何区别?

3 . 简要论述幻想儿童文学的文体演变过程。

Page 9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6

过于粗朴、平淡的民间口头创作,他们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欧洲贵族对民间童话

的偏见,而且使德国民间童话跟随他们的名字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2.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 ian Andersen ,1805-1875),

19 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

《小意达的花儿》《夜莺》《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等。

3. 刘易斯·卡洛尔

刘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 l , 1832-1898),英国 19 世纪著名的数

学家,也是 19 世纪中期重要的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4. 阿斯特丽·林格伦

阿斯特丽·安娜·艾米丽娅·林格伦(Astr id L indgren, 1907-2002),

出生于瑞典斯摩兰德省的一个农人之家,一生专为儿童创作,20 世纪儿童文

学的杰出代笔。代表作有《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埃米尔》

等。

5. 罗尔德·达尔

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 , 1916-1990),祖籍挪威,20 世纪英国作

家。代表作有《詹姆斯与大仙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魔法手指》《查理

和大玻璃升降机》《女巫》《玛蒂尔达》等。

6. 新美南吉

新美南吉 (Ni imi Nankichi , 1913-1943),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表

作有《小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去年的树》《花木村和盗贼们》等。

7. 安房直子

安房直子(1943-1993),日本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狐狸的窗户》

《风与树的歌》《遥远的野玫瑰村》《风的旱冰鞋》等。

Page 9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7

8. 米切尔·恩德

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 1929-1995),德国当代重要奇幻小说和

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等。

8. 孙幼军

孙幼军,1933 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当代童话作家。代表作有

《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等。

6.4.2 作品推荐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英国】琼·艾肯

舒杭丽 译

从前有一个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太,住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国家里。一个冬天,

老头儿对老太太说:

“我说老婆子,天可真冷啊,要是你能给我做个又香又甜又热乎的苹果馅

饼,那可就太好了。”

老太太说:“是啊,老头子,我这就给你做。”

她把糖、佐料和苹果统统放进一个盘子里,然后拿出面粉、油和水,用来

做馅饼的皮。她先把油和进面里,再倒进去一点水,揉成了一个面团。

她用擀面棍在面团上擀着。

这时候,老头儿说:“你瞧窗户外头,瞧,天上下雪了。”

老太太往窗外一看,灰蒙蒙的天空上,雪片急匆匆地往地上落着。

她又接着擀面。可你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她刚刚看的那块天掉下来一小角,

落到面团上了。这块天在擀面棍底下被压扁了,就像一件衬衣被拧紧了一样。

老太太把面擀成皮,扣在馅饼盘子上,于是,馅饼里就包进了一块天!可老太

太一点儿也不觉得。她把馅饼放进烤炉,不一会儿,炉子里就散发出诱人的香

味。

“该吃饭了吗?”老头儿问。

Page 9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8

“快了。”老太太说着,把勺子、叉子和盘子在桌上摆好。

“现在该吃饭了吧?”老头儿又问。

“是的。”老太太说着,打开了炉门。

你猜怎么着?那个馅饼里因为包了一块天,所以特别特别轻。它一下子从

烤炉里飞了出来,飞到屋子的另一头。

“抓住它,抓住它!”老太太叫着。她伸手抓一下没抓着,老头儿伸手也

没抓着,馅饼飞出大门去了,他俩一直追进了花园。

“跳上去!”老头儿喊着跳上了馅饼,老太太也跟着跳了上去。

馅饼是那样轻,载着老头儿老太太,穿过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直向天上升

去。

他们的小花猫惠斯基正蹲在苹果树下看下雪。

“快拦住我们,拦住我们!”他俩向惠斯基大声喊着,于是小猫也挑到馅

饼上。可猫也太轻了,馅饼不但不落下,还继续冒雪往上飞,越飞越高了。小

鸟儿朝他们唱道:

“老婆老头儿带着小猫,

干嘛坐着苹果馅饼,

在高高的天上飘?”

老太太答道:“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

他们在天上飘呀飘,看见天上停着一架用光了燃料的飞机。飞行员坐在飞

机里面,冻得瑟瑟发抖。飞行员大声问:

“老婆老头儿带着小猫,

干嘛坐着苹果馅饼,

在高高的天上飘?”

老太太答道:“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

“能让我上去吗?”

“当然可以了。”

飞行员也跳到馅饼上,同他们一起飘。

Page 9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89

飘了没多远,遇到一只鸭子,它忘记怎么样飞翔,只好待在一朵云彩上。

鸭子喊道:

“老婆老头儿,

飞行员和小猫,

干嘛坐着馅饼,

在高高的天上飘?”

老太太答道:“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

“能让我上去吗?”

“当然可以了。”

鸭子也跳到馅饼上,同他们一起飘呀飘。

飘了没多远,经过一座高山,山顶上有一头山羊忘记了下山的路。山羊朝

他们喊:

“老婆老头儿飞行员,

鸭子和小猫,

干嘛坐着苹果馅饼,

在高高的天上飘?”

老太太答道:“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

“能让我上去吗?”

“当然可以了。”

山羊也跳到馅饼上去了。

他们飘了没多远,又来到一座大城市,城里的大楼特别高。一头不幸的大

象站在大楼顶上,它很想家,在纷飞的大雪里,样子又悲伤又烦恼。大象朝他

们喊道:

“老婆老头儿飞行员,

鸭子山羊和小猫,

Page 9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0

干嘛坐着苹果馅饼,

在高高的天上飘?”

老太太答道:“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

大象说:“你们的馅饼热又香,它使我想起了家乡。能让我上去吗?”

“当然可以了。”

于是大象也跳到馅饼上,馅饼接着在天上飘。可大象太沉了,把馅饼压得

朝一边倾斜着。

馅饼飘呀飘,把严寒和雪花甩到后边,来到了温暖的地方。下面是一片蔚

蓝的大海,许许多多的岛屿散布在海上,岛上全是细细的白沙和苍翠的树木。

这时候,馅饼开始慢慢地凉了下来,它一边变凉,一边渐渐往下降落。

“咱们就降落到那可爱的小岛上去吧!”老太太、小猫惠斯基、鸭子、山

羊、飞行员和大象都这么说。

可是岛上的居民看见他们往下落,就举起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没

有停放馅饼的地方”。

他们又往前飞了一段,来到另一个岛的上空。那个岛上的居民也举起一个

大牌子,上面写着“没有停放馅饼的地方”。

老太太说:“天哪,没有一个岛会让咱们着陆了吧?”

这时候,馅饼已经凉透了,一下子落到海面上。

老头儿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咱们自己的馅饼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岛。”

老太太说:“这儿没有树!没有花!咱们吃什么?喝什么?”

太阳晒得暖洋洋的,不一会儿,馅饼岛上就长出了美丽的苹果树,树上长

着绿油油的叶子,粉红色的花朵,还有红艳艳的苹果。山羊给大家挤奶,鸭子

给大家下蛋,惠斯基下海去捉鱼,大象用长长的鼻子为大家摘苹果。

就这样,他们快快活活地在岛上生活着,再也没有回过家。

这全都是因为老太太烤的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Page 9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1

青蛙卖泥塘

【中国】季颖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几个钱,搬

到城里住。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写上:卖泥塘!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

一头老牛走过来。它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儿倒

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好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

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青蛙又站在牌子下面,大声吆

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一只野鸭飞来了,它看了看泥塘说:“嗯,这地方好是挺好,就是塘里的

水太少了。”

野鸭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往泥塘里引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

到泉水,又砍倒了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成水槽,用它们把水引到自

己的泥塘里来。

等泥塘里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下面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

卖泥塘!”可是他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

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

每次听了小动物们的话,青蛙都想,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

于是他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

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吆喝起来,“多好的

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

上歌唱。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有道路通向城

里„„”说到这里,青蛙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

为什么要卖掉呢?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Page 9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2

狐狸的窗户

【日本】安房直子

彭懿、周龙梅 译

忘了是哪一天,是我在山上迷路的故事。我正要回自己的山中小屋去,在

熟悉的山路上。,我扛着枪,呆呆地走。对了,那时我完全是迷迷糊糊的,漫

无边际的想着以前我最喜欢的那个女孩子。

拐了一个弯,突然,我觉得天空特别耀眼,就像是擦亮了的蓝玻璃„„这

时,地面也有点淡蓝。

“咦?”

我悚立了,眨了两下眼睛。啊,那儿不是往常见惯了的杉树林,而是宽广

的原野,同时,还是一片蓝色桔梗花的花田。

我屏住气息。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怎样走错了路,才猛然来到这样的地

方来了吗?首先,这座山上,曾经有过这样的花田吗?

(马上返回去!)

我命令自己。那景色过于美丽,使我有些害怕了。

但是,那儿吹着很好的风,桔梗花田一望无际,就这样返回去,未免太可

惜了。

“只休息一小会儿吧。”

我在那里坐下来,擦着汗。

忽然,眼前一闪,有白色的东西在跑。我呼地站了起来。一排桔梗花唰唰

摇动,那白色的动物,像皮球滚动一样地跑。

确实是白狐狸,还像是小孩子。我端起枪在后面追。

没想到,它跑得可真快,我拼命跑也追不上。“叭”给它一枪,那当然好,

可我想尽量发现狐狸的窝,而且把在那儿的大狐狸杀掉。但小狐狸跑到稍高的

地方,猛一下钻进花丛,消逝了身影。

我目瞪口呆地站住身,像是看丢了白天的月亮。我被它巧妙地甩开了。

这时候,身后传来奇怪的声音:

“您来了。”

我吃一惊,回头看去,那儿有个小小的商店,门口有块蓝色招牌,写着:

“印染·桔梗店”。招牌下面,规规矩矩地站着一个腰围藏青色围裙的小店员。

我马上明白了。

Page 9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3

“哦,是刚才那小狐狸变的。”

一股好笑,从我心胸深处一个劲往外涌。我想:哼,我装着上当,把狐狸

捉住吧。于是,我竭力陪着笑脸说:

“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

变成店员的小狐狸眯然一笑:

“请,请。”把我领进店内。

店里是泥土地房间,整齐地放着五把白桦木做的椅子,还有漂亮的桌子。

“这不是很好的商店吗?”

我坐在椅子上,摘下帽子。

“是,托您的福。”

狐狸恭恭敬敬地端来茶。

“这印染店,到底是染什么的?”

我半开玩笑地问。狐狸猛然从桌子上拿起我的帽子:

“是,什么都能染。这样的帽子,也能染成漂亮的蓝色。”

“不像话!”

我慌忙拿回帽子。

“我不想戴蓝色的帽子。”

“是吗?那么,”狐狸不住地打量我的穿戴,说:“这围巾怎么样?还有,

袜子怎么样?裤子、上衣、毛衣,都能染成漂亮的蓝色。”

不过,我又想,大概人和狐狸都一样吧,狐狸一定也希望得到报酬,总之,

想把我当成顾客来接待吧。

我独自点了点头。连茶都给端来了,我却什么货也不订,觉得不太合适。

我想,让它染染手绢怎么样,就把手插进兜里。这时,狐狸发出异常的尖声:

“对了,对了,给你染手指头吧!”

“手指头?”我发火了,“染手指头,受得了吗?”

没想到,狐狸眯然一笑:

“喏,客人,染手指头,是特别了不起的事呀!”

说罢,把自己的双手,伸展在我的眼前。

两只小小的摆手,只有大拇指和食指,染得蓝蓝的。狐狸把两手靠在一起,

用染蓝的四根手指头,组成菱形得窗户,然后,把窗户架在我眼上,快乐地说:

Page 10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4

“喏,请您看一看吧!”

“嗯嗯?”

“我发出不感兴趣的声音。”

“哎,请您只看一小会儿吧。”

于是,我不情愿地往窗户里瞧,接着,大吃一惊。

用手指头组成的小窗户里,能看到白色狐狸的身姿。那是一只美丽的狐狸

妈妈,轻轻地竖着尾巴,一动不动地坐着。那使人感觉到,在窗户里,紧紧嵌

上了一幅狐狸的画。

“这、这究竟是。。。”

我过于吃惊,连声音也出不来了。狐狸凄然地说:

“这是我的妈妈。”

“„„”

“很早以前,‘嗒——’地挨了一下。”

“‘嗒——’地?是枪?”

“是,是枪。”

狐狸无力地垂下双手,低下了头。它根本没注意到暴露了自己的正身,接

着说:

“尽管那样,我还是想再一次见到妈妈。我想再一次看到死去的妈妈的身

影。这就叫做人情吧?”

我一边想着事情有点可哀了,一边“嗯嗯”地点头。

“后来,也是这样的秋天日子,风唰唰地吹着,桔梗花齐声说:‘染你的

手指头吧,再组成窗户吧!’我就把好多桔梗花堆在一起,用花汁染了我的手

指头。这么一来,瞧,喏。”

狐狸伸出双手,又组成窗户。

“我不再寂寞了,因为,从这窗户里,我什么时候都能看见妈妈。”

我十分感动,点了好几次头。实际上,我也是独自一人。

“我也想要这样的窗户啊!”

我发出孩子般的声音。狐狸露出高兴的受不了的样子:

“那么,马上给您染吧!请把手伸在那儿。”

Page 10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5

我把双手放在桌子上。狐狸拿来盛着花汁的盘子和笔。接着,它用笔蘸满

蓝色的水,慢慢地、仔细地给我染手指头。一会儿,我的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了

桔梗色。

“哎,染好了,请赶紧组成窗户看吧!”

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组成了菱形的窗户,然后,战战兢兢地架在眼睛上。

突然,我这小小的窗户里,映出一个少女的身影。穿着带花纹的连衣裙,

戴着有飘带的帽子。那是我熟悉的面孔。她眼睛底下,有个黑痣。

“呀,这不是那孩子吗?”

我跳了起来。那是我从前特别喜欢,而现在绝不可能见面的少女。

“喏,染手指头,是好事吧?”

狐狸极其天真地笑了。

“啊,真是了不起!”

我想付点报酬,就去摸衣兜,但,一分钱也没有。我对狐狸说:

“不巧,我一点钱也没有。不过,要是东西,我什么都可以给,帽子,上

衣,毛衣,围巾,都行。”

狐狸说:

“那,请把枪给我吧。”

“枪?那可有点„„”

麻烦啦,我想。可是,一想起刚刚得到的了不起的窗户,我对枪丝毫也不

觉得可惜了。

“好,给你吧!”

我慷慨地把枪给了小狐狸。

“承您照顾,多谢。”

狐狸连忙一鞠躬,接过枪,然后送给我一些蘑菇,作为礼物。

“请今天晚上做汤用吧!”

蘑菇早已装在塑料袋里。

我向狐狸打听回家的路。狐狸告诉我,这商店后面就是杉树林,在林中走

三百米,就到了我的小屋。我向它道过谢,照它所说,转到商店后面。一看,

那儿有熟悉的杉树林。林中漏撒着闪闪的秋日的阳光,又暖又静。

“嗯。”

Page 10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6

我佩服极了。我一向以为特别熟悉的山,却居然会有这样的秘密道路,而

且,还有那样美丽的花田和亲切的狐狸商店„„我的心情变得十分舒畅,“呜

呜”地哼着歌,一面走,一面又用上手组成窗户。

这一回,窗户里面下着雨。细细的雾雨,一点声音也没有。

那深处,朦胧地看见了我怀恋的庭院,面对庭院,有个套廊。那下边,扔

着被雨淋湿了的小孩子的长靴。

(那是我的!)

我猛然想了起来,接着,心儿扑通扑通地跳开了。我觉得,我的妈妈马上

回来收拾长靴。她穿着罩衣,蒙着白毛巾:

“呀,多不好,随便乱扔!”

我甚至仿佛听见了那声音。院子里,有妈妈种的小菜园,一团青色的紫苏,

也淋着雨。啊,莫不是妈妈想摘菜叶,要到院子里来吗„„

家里有一点亮。点着电灯,混着无线电的音乐,断断续续地传来两个孩子

的笑声。那是我的声音,另一个,是死了的妹妹的声音„„

“呼——”我大叹一口气,放下双手,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悲哀了。孩子

时期,我的家被火烧掉,那院子,现在已经没有了。

尽管那样,我却有了极其出色的手指头。要永远珍惜这手指头,我想着,

在林中道路上走。

不料想,回到小屋,我首先干的事是什么呢?

啊,我完全无意识地洗了自己的手,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不好!”当我刚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蓝色立即褪掉了。洗干净

了的手指头,不管怎样组成菱形的窗户,里面只能看到小屋的天花板。

那天晚上,我忘记了吃狐狸送的蘑菇,失望地垂着头。

第二天,我想再到狐狸家去,请它给染染手指头。于是,作为谢礼,我做

了好多夹肉面包,到杉树林里去了。

但是,不论在杉树林里怎么走,仍然是杉树林。桔梗花田什么的,哪儿也

没有。

后来,有好几天,我都在山中徘徊。只要有一点似乎是狐狸的叫声,只要

森林里可能有白影子闪动,我就直起耳朵,一动不动地向那个方向搜索。可是

从那以后,我一次也没有遇到狐狸。

我不时地用手指头组成窗户看。我想,没准儿会看到什么。人们常笑我:

你可真有个怪习气呀!

Page 10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7

单元四:小结

幻想作为人类可贵的品质,对阻碍人类真正健康发展的东西有着本能的反抗基

因。幻想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能促进儿

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丰富儿童

的生活。

**************************************************************

单元四:主要内容

1. 民间童话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1)口语讲述性;2)一次元性;3)

模式化;4)非写实性。

2. 创作童话是作家考虑到儿童阅读文学的审美需要而创作出来的。与民间

童话不同,创作童话的绝大部分是作家怀着为儿童写作的明确意识而创

作的。

3. 与民间童话相比,创作童话有着以下不同: 1)创作童话一般上以独特

的书面语写作;2)创作童话张扬作家个性化的表现;3)创作童话具有

更为强烈的诗的质感;4)创作童话的过程是一次性的,对这些作品是

不能进行简单模仿的。

4. 幻想小说具有这样几个要素: 1)幻想小说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即幻想

的世界;2)幻想小说采取的是“小说式的展开”方式,将幻想“描写

得如同发生了一样”;3)幻想小说与童话不同,其幻想世界具有“二

次元性”,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

5. 幻想小说与童话的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与童话的故事性质不同,

幻想小说采用的是写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二是与一次元性的童话不

同,幻想小说具有二次元性,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

Page 10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8

主要参考资料

1. 朱自强 . (2009). 儿童文学概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卫平、王昆建 . (2004). 儿童文学教程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泉根 . (2009). 儿童文学教程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朱自强、何卫青 . (2006). 中国幻想小说论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彭懿 . (1998). 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论 . 台北:天卫文化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自强〈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6

2. 朱自强〈人类幻想精神的家园——论童话的本质〉: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p=1199274#1199274

3. 朱自强〈论幻想小说与童话的文体区别〉: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p=1199278#1199278

4. 朱自强〈幻想文学:守护儿童的“第三种力量”〉: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p=1199286#1199286

5. 霍玉英〈教材与教法:以<十一个小红帽>为例的童话教学〉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0

Page 10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99

单元五 儿童故事

阅读前热身

1. 你读过或听过哪些至今仍让你印象深刻的儿童故事?尝试回忆,将故事

名称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儿童故事与童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为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儿童故事更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或低年级学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与其他儿童文学的文体相比,阅读儿童故事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10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0

学习目标

5.0 前言

儿童故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儿童文学体裁,以其起伏多变、充满童

趣的情节在小读者中播撒着文学的种子,因而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

的位置。

故事是叙述性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

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比较适合口头讲述。儿童故事则指内容单

纯,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有趣、完整连贯,与儿童的接受和欣赏能力相适合,

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样式。就其内容而言,儿童故事或取材于儿童

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或取材于自然界万物景象,特别是动物世

界,或取材于古往今来的种种事件。故事语言的口头性、结构的完整性、情节

的生动性和内容的趣味性构成了儿童故事的基本特征。

学习内容

思考互动:

读以下学习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想想你读过听过的儿童故事,尝试以下边

的理论来检验这些儿童故事的内容,看看这些理论合不合适。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简略说出儿童故事是什么;

2. 简述儿童故事的四个艺术特点;

3. 简述较常见与受儿童欢迎的几种儿童故事类型;

4. 简述指导儿童阅读儿童故事时应注意的事项;

5. 举出至少四位儿童故事的代表作家与其代表作。

Page 10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1

5.1 儿童故事的艺术特点

1. 语言的口头性

较之其他儿童文学体裁,儿童故事最突出的特征是适于讲和听。儿童故

事的语言,浅白晓畅、通俗易懂。口头性不同于书面的文学语言,要适应儿童

的语言能力,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又要对叙述语言进行艺

术化的提炼与表现。以望安的儿童故事《三个小朋友》为例,其叙述语言口语

化、童语化,同时也经过了独具匠心的修辞化处理:

幼童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对声音往往比较敏感。作者在叙述中使用了

大量的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同时,孩子在听读故事的

过程中,也较容易识别和记忆这些各具特点的声音。重复、排比、对称的手法,

既可以加深读者对所叙故事的印象,又在层层递进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2. 结构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儿童故事在整体轮廓上的特征。从文学本体来看,故事由各种

生活事件组成,而生活事件的完整性是构成故事的基本前提。因此,儿童故事

一般都要反映事件产生的原因、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以及事件最后的结局等。

换言之,即要反映出特定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全部过程。只有包括

这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尾声的故事,才是有序而完整的。从

接受主体来看,故事的完整性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因为儿童在阅读或听故

事时,总是希望能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看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因而

完整的故事能吻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Page 10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2

下面我们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

Page 10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3

这篇只有数百字的儿童故事对“事”的描述十分具体而完整,给读者或听

者以完全的满足感。从这个事件具体而完整的故事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非

常明快的节奏,因为作品清晰地展示出了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与

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相对应,这个故事呈现出的是起、承、转、合

的结构——起:武士打盹;承:孩子们吵醒武士;转:武士抽刀走向孩子;合:

武士把糖块分给孩子,又开始打盹。这样看来,一篇好的故事还要有波澜。

3. 情节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儿童故事的情节特征。作品中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

环环相扣,循序发展,便形成了故事的情节。而情节的生动性则是指事件在其

发展过程中,以新奇有趣、惊险曲折、温暖动情等特点所营造的动人心魄、引

人入胜的效果。它能使作品在小读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儿童往往带着一

种急迫的心情听讲或阅读故事,他们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但又不愿意马上知

道结局。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对充满悬念、一波三折的故事抱以极大的兴趣

和热情,而天然地排斥平淡无奇的故事。因此,儿童故事要想吸引那些坐不住

的孩子,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听下去、读下去,必须具有生动的情节。

法国作家艾斯库迪叶的《天上掉下一只烤鸡来》,就是以故事情节的生

动性而给儿童以深刻印象的。这篇作品首先用铺垫手法,向小读者展开叙述:

一个叫约翰的小孩,家住在一幢很高的楼上。一天他与爸爸一起买东西回家,

爸爸在楼下大门口遇见了邻居老先生,两人就聊起天来。想早点回家的小约翰

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便提着菜篮进了电梯。可是他个子实在太矮,无论怎样踮

着脚跟,也按不到排在最高位置的到他家的电钮。于是他尽量按了他能按到的

最高的电钮,想出了电梯再爬楼梯回家。可是他出了电梯,只见四周一片漆黑,

Page 11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4

于是他爬啊爬啊,竟然爬到了云彩围着的楼顶。他兴奋不已地在楼顶玩啊玩,

当他玩累了想回家时,可大门已被关上,他被困在楼顶了。此时,故事的情节

出现惊现和曲折,悬念产生:小约翰会出意外吗?于是,作家利用构成故事性

的“道具”,推进情节的展开:小约翰将篮子里的东西——香蕉、妈妈的新抹

布、爸爸的围裙、姐姐的毛线团、晚餐吃的烤鸡,统统掏了出来,用姐姐的毛

线把烤鸡绑住,然后往楼下吊。还在与爸爸聊天的老先生吃惊地发现,天上掉

下了一只烤鸡。这一下子提醒了爸爸:天哪,小约翰!到此,悬念解开,吓坏

了的小约翰被爸爸抱回家,然后与家人一起享用烤鸡。这个故事很短,但情节

却起伏有致,新奇有趣,使人读之入迷,读后难忘!这样的审美效果便得力于

作品情节的生动性。

4. 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儿童故事吸引小读者的基础,它依托于作品的情节、人物的语

言和行为,以及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其直接的效果则是给儿童读者

带来笑声,引起他们阅读或听讲故事的兴趣。儿童接受教育一般是被动的,他

们不可能主动地为了接受教育而去阅读或听讲故事,而更多的是为了在故事中

寻求愉悦,这一点,学龄前的儿童尤其如此。儿童故事一般是面向小学低年级

以下的读者,要引起并满足年幼儿童的好奇心,作者往往要将构思放在故事里

的人物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上面。

迪米特尔·茵可夫的系列故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里面的《樱桃巧克

力大蛋糕》写的是吃蛋糕的故事。“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有魅力

的生活。当然,要使故事吸引读者,怎么吃更为重要。弟弟“我”听姐姐克拉

拉说冰箱里有一个大蛋糕,就一起去“看”,可是妈妈说蛋糕是招待两位姑妈

的。妈妈去买咖啡了,克拉拉以“也许有人偷咬了一口”为由,又去“看”蛋

糕。“我”就喊,不许碰它,那是给客人的。克拉拉说,我根本不想碰它,只

是担心鲜奶油坏掉了,两位姑妈吃了中毒。“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姑妈中毒,

就问,那怎么办?克拉拉说,很简单,我们先尝一口。结果是蛋糕真好吃。可

是蛋糕的这边是没有毒,但是那边呢?于是克拉拉和“我”,尝了这边尝那边,

尝了外边尝里边。妈妈回来一看,气坏了,克拉拉和“我”赶快解释:我们是

不想让姑妈中毒。妈妈生气地说,“都给我吞下去”。于是,姐弟俩就照妈妈

的话做了,结果两个人都撑得肚子疼。克拉拉对“我”说,你看,这个蛋糕是

坏掉的吧。

Page 11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5

在克拉拉和“我”吃蛋糕的过程中,一直有牵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条线:

怎么能吃到蛋糕?得找个理由;还想吃怎么办?再找个理由;全都吃光之后,

还是有理由。这一系列幼儿逻辑使故事具有了吸引读者的魅力。这样的故事,

充满了童趣,人物的言语行为,心理活动都极为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因

而很受小读者的欢迎。

5.2 儿童故事的类型

儿童故事有不同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创作者的角度

分,可分为民间故事、改编故事和创作故事等;从内容分,可分为生活故事、

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和动物故事等;从体裁

角度分,则可分为散文体故事、诗体故事、谜语故事等;从表现形式分,又可

分为图画故事和文字故事等。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划分,各类作品都有着作为故

事体裁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下面主要介绍儿童故事中最常见,

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四种故事类型。

1. 生活故事

在儿童故事中,生活故事所占的比重较大,也最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

生活故事指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事件的短小故事。

一般又分为以写人为主的生活故事和以写事件为主的生活故事。但不论是写人

还是写事,均通过对儿童生活的艺术概括,张扬美的精神,肯定美的行为,表

现美的心灵。请看苏联作家奥谢叶娃的《平常的老太太》:

思考互动:

1. 从“作品推荐”任选一篇故事,根据上边提到的四项儿童故事的艺术特

点进行分析。

Page 11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6

儿童故事往往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从细节处展现

儿童的生命情态和心灵世界,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李子核》:

Page 11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7

2.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指以史实为依据编写而成的、适合儿童欣赏和聆听的故事,是

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历史故事主要分为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故事两

类。

历史人物故事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为主体,以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

活动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思想、行动及其历史功过的描绘

和评价,帮助儿童了解历史人物的业绩和风貌,并进而体会故事主人公远大的

理想、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如白晓朗、黄林妹的《李世民的故事》、曹

济平的《陆游的故事》等。

历史事件故事以反映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为主。这类故事简明、生

动地讲述各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展示,帮

助儿童增加历史常识,学会正确地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田之的《晋国故事》、

朱仲玉的《中国历史故事》等即属此类。

文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包括《春秋故事》《战国故

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这些故事史实准确,叙述生

动,其中很多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等。这些故事以某个历史时期为主线,

大故事套小故事,有详有略、接转自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十分适合儿童

听赏。

3. 民间故事

儿童文学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指除幻想故事(民间童话)和民间动物故

事以外的、在民间口头流传、适合于对儿童讲述并为儿童所喜爱的故事。它是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具有一定传奇性和幻想成分,篇幅较短

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的特征大致有三:

1) 时间地点的交代具有模糊性,常以“古时候”、“从前”、

“很早以前”等来交代时间,以“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

一座古老的城堡”等来直接介入情节;

2) 人物的类型化,常以人物的身份来代替人物的名姓;

Page 11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8

3) 情节单纯而完整,常常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展开情节,讲述有

头有尾的故事。同时,很多民间故事中还明显地存在着情节重

复的现象,因而也带来了其情节的类型化。

适合于儿童聆听和欣赏的民间故事,主要有民间生活故事、民间机智人

物故事、民间笑话故事等。总体来说,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样式。

经过无数人的传讲,故事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异。如一个故事常常有多个版本,

而它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却大同小异。

4. 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指取材于动物世界,以动物为主人公,描写它们的生态、习性,

或借动物形象象征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故事。动物故事一般结构单纯,

篇幅短小,有一定的幻想性和趣味性。与一般介绍动物的科普作品不同,动物

故事要有“人物”,有情节。有的动物故事由于作者在对动物的摹写中注入了

人的情感和社会意识,借动物形象来象征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故而其

动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

思考互动:

除了上边提到的几种,你认为还有哪些常见的儿童故事类型?这些故事类

型又有哪些特点?

Page 11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09

7.3 儿童故事的阅读指导

儿童故事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多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感受由故事带来的审美愉悦。以美国

儿童故事《煎饼帽子》(参见“作品推荐”的部分)为例,这个小故事讲述迈

克学妈妈摊煎饼,在翻动煎饼时用力过猛,将煎饼扔到天花板上,后来煎饼又

掉下来,落在迈克头上,这张落在迈克头上的煎饼被妈妈戏称为“煎饼帽子”。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线索清楚,没有过多的用笔于描写小迈克的心理或动作,

但读来却温馨有趣,令小读者感到:平平常常的摊煎饼竟这么有难度,这么好

玩!而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是煎饼飞到天花板又落到迈克头上这个情节。虽然

故事没有过多地渲染这个情节,但是小读者凭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得出:小迈克

用劲儿过大,将饼抛得过高,贴到了天花板上,再由天花板落下来,不偏不倚

“戴”在小迈克的头顶,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戏剧场面啊!

指导学生读这样的故事,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叙述故事的中心环

节:妈妈摊煎饼——迈克学摊煎饼——煎饼落在头上——迈克摊出第一张煎饼,

使他们既能把握完整的情节,又能从中找到作品产生审美快感的关节点。

儿童故事还很强调情节的动态起伏,讲究以意外的结局、幽默的场面去

满足小读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阅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欣赏和分析

故事出彩、出新、出趣的情节。再以上述儿童故事《煎饼帽子》为例,这个故

事最精彩的地方在于煎饼贴到了天花板上,又不偏不倚地落在迈克头上,再加

上妈妈一句:“这下可好,你有一顶煎饼帽子了!”这一情节在创设富有喜剧

性场面的同时,还给狼狈的小迈克来了个“定格照”。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之加以品味,帮助他们去感受儿童故事固有的精彩和机

智。

思考互动:

1. 从“作品推荐”任选一篇儿童故事,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读一读,再谈

一谈你会如何指导儿童阅读它。有哪些部分是需要特别留意的?

Page 11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0

7.4 作家链接与作品推荐

7.4.1 作家链接

1. 尼古拉·诺索夫

尼古拉 ·诺索夫(1908-1978),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以娱乐性故事、中篇小说和童话的大手笔而赢得了儿童的喜爱。

代表作有《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这部小说以 10~11 岁

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两个学习成绩落后的好朋友维加 ·马列耶夫

和柯斯加·西什金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开始好好学习的故事。

2. 勒内·戈西尼

勒内 ·戈西尼(1926-1977),法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

表作有《小尼古拉和他的小伙伴们》。《小尼古拉和他的小伙

伴们》是一部描绘当代儿童现实生活的短篇系列故事,具有幽

默、生动、流畅的叙事风格。

3. 艾诺·洛贝尔

艾诺 ·洛贝尔(1933-1987),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

代表二十世纪美国童书的一代巨匠。代表作有《青蛙和蟾蜍》

系列。该系列中的《好朋友》于 1971 年荣获凯迪克奖银牌奖,

《好伙伴》亦于 1973 年荣获纽伯瑞奖银牌奖,被公认是桥梁

书中的翘楚。

5. 迪米特尔·茵可夫

迪米特尔 ·茵可夫(1932-2006),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

家。代表作《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被评论界誉为 “描写童心童趣

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 ”。

6. 王淑芬

王淑芬,生于 1961 年,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

有《我是白痴》《君伟上小学》系列等。

Page 117: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1

7.4.2 作品推荐

天大的秘密

【德国】迪米特尔·茵可夫

陈俊 译

托尼叔叔已经结了婚。他的妻子是个女大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她好漂亮好

苗条,可是后来她越来越胖了。我和小姐姐都为托尼叔叔感到担心。如果他的

妻子再这样胖下去,他们房间的那张床就没有托尼叔叔的位置了。

“她应该减肥了!”克拉拉说,“托尼叔叔应该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免

得她吃得太多长得太胖!”我认为有理,就和克拉拉一起上楼去找托尼,提出

我们的建议。可是我们没能找到他。他和妻子外出旅游度假去了。

休假回来以后,他妻子更胖了。

妻子这么厉害地发胖,托尼叔叔看上去一丁点儿也没有忧烦。两个人乐呵

呵地,手牵着手儿同进同出。克拉拉说道:“大人们总是说,爱情会让人变成

瞎子,这不,托尼叔叔竟然什么也没发现!”

一天吃早餐的时候,妈妈对爸爸说道:“今天下午有一部电视短片,题目

叫‘如何在两个礼拜内让体重减去五磅’,这个节目我得好好看一看。”

克拉拉和我立马上楼去找托尼叔叔。

“托尼叔叔!今天下午有一部电视短片,教会人们在两个礼拜之内减去五

磅体重。你得让你的太太好好地看一看!”

“为什么?”

“她太胖了,不成样子了,已经是这条街上腰身最粗的女人了!”

“嗐,”托尼叔叔说道,“这是因为她的肚子里有了我们的宝贝了。”

“什么宝贝?”克拉拉问。

“我们的小宝宝,她的和我的。”托尼叔叔说道。

“小宝宝在肚子里干嘛呢?”我想知道。

“在里面睡觉,生长。有一天他会从肚子里出来的,那时我的太太就会像

以前一样苗条了。”

我的天,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和克拉拉走下楼去。在楼梯上我俩就约好,

要严守秘密,不对外人说起这事。要知道,这栋大楼里,明白底细的就咱们俩。

我们要等,耐心地等,紧张地等,等到小宝贝出来的那一天,要让所有的人大

吃一惊!那时候,大伙儿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托尼叔叔的妻子一度变得那么

胖!

Page 118: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2

煎饼帽子

【英国】凯瑟琳

韦苇 译

迈克喜欢吃煎饼。妈妈摊煎饼的时候,他就站在一旁看。他见妈妈用面粉、

鸡蛋、盐和水搅成糊糊,然后往平底锅里搁些油;等油烧熟了,烧烫了,就往

锅里倒些搅好的糊糊,倒得均均匀匀的。不一会儿煎饼的一面烧成了金黄色,

妈妈就握起锅把儿,手腕使劲用力一抖,煎饼在空中翻了个跟头,落下时再用

锅接住。过一会儿,另一面也烤黄了,一片又香又好吃的煎饼就做成了。迈克

觉得摊煎饼又新鲜又好玩,就让妈妈给他也试一试。

“你要小心,可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哟。”妈妈提醒说。

迈克用双手抓住锅把儿,也学妈妈的样子,用劲把煎饼抛向空中。怪了,

怎么煎饼没有落下来?抬头一看,哟,煎饼贴在天花板上哩。正在这时候,煎

饼又落了下来,啪的一声,扣到了他的头上。

“这下可好,你有一顶煎饼帽子了。”妈妈说。

迈克不甘心失败。他又试了一次。这次抛向空中的煎饼正好落进了锅里。

他做成了第一张煎饼。

“你成功了。”妈妈高兴地说。

Page 119: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3

讲故事

【美国】艾诺·洛贝尔

党英台 译

夏季里的一天,青蛙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蟾蜍说:“青蛙,你的脸色有

点发绿呀。”青蛙说:“我一直都是绿绿的,我是一只青蛙啊。”蟾蜍说:

“就算是一只青蛙,你今天的脸色也未免太绿了一点儿。快到我的床上躺下来,

休息休息。”蟾蜍给青蛙泡了一杯热茶。

青蛙喝了茶,说:“我在这儿休息,你讲故事给我听吧。”

“好的。”蟾蜍说,“我来想想看。”蟾蜍想啊想啊,可就是想不出一个

故事来讲给青蛙听。

“我到门廊那儿走一走,”蟾蜍说,“这样也许我就能想出个故事来。”

蟾蜍走到门廊那儿,来来回回地走了好久。可就是想不出一个故事来讲给

青蛙听。然后蟾蜍回到屋子里,头朝下立着。

青蛙看了问:“你干嘛在那儿立着?”蟾蜍说:“我希望这样立着,能使

我想出个故事来。”蟾蜍倒立了好久,还是想不出一个故事来讲给青蛙听。

然后蟾蜍拿来一杯水,泼在自己的头上。青蛙问:“你干嘛往自己的头上

泼水呢?”

蟾蜍说:“我希望往头上泼点水,能使我想出个故事来。”蟾蜍接连往自

己的头上泼了好几杯水,还是想不出个故事来讲给青蛙听。然后,蟾蜍又用头

往墙上砰砰地撞。

青蛙问:“你干嘛用头去撞墙呢?”

蟾蜍说:“我希望把我的头往墙上狠狠地撞,能让我想出个故事来。

青蛙说:‘我这会儿觉得好多了,我不想听故事了。”

蟾蜍说:“那你起来让我躺一下吧,我现在觉得很不舒服。”

青蛙说:“蟾蜍,要不要我来讲个故事给你听呢?”

“好啊,”蟾蜍说,“你有故事就讲吧。”

青蛙说:“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青蛙,一个是蟾蜍。有一天,青蛙

有点不舒服。他要求他的好朋友蟾蜍讲个故事给他听。蟾蜍想不出什么故事。

他到门廊那儿走来走去,可就是想不出个故事来。他又用头去撞墙,还是想不

出个故事来。结果青蛙好了,蟾蜍反倒病了。所以蟾蜍上床去休息,青蛙起来,

给蟾蜍讲了一个故事。讲完了,蟾蜍,这个故事好听吗?

但是蟾蜍没有回答,他已经睡着了。

Page 120: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4

会动的帽子

【苏联】尼·诺索夫

陈祖莫、武立峰 译

衣柜上放着一顶帽子,小猫瓦西卡蹲在衣柜旁。沃夫卡和瓦基克正在桌子

旁边画画,突然,他们背后“扑”的一声,不知什么东西掉到地上了。两个男

孩子回过头去,看见地上有一项帽子。

沃夫卡走到衣柜旁,刚要弯下腰去捡帽子,却突然大叫起来,立刻窜到一

边。

“你怎么啦?”瓦基克问他。

“它„„它会动。”

“谁会动呀?”

“帽„„帽子。”

“别胡说了,帽子怎么会动呢?”

“你„„你来看呀!”

瓦基克走近帽子。忽然帽子直冲他爬过去,吓得他惊叫起来,一步跳到沙

发上,沃夫卡也跟着跳上去。

帽子爬到屋子中间停住了。孩子们战战兢兢地瞧着它。过了一会儿,帽子

又向沙发爬来。

“啊呀!哎哟!”两个人尖叫起来,跳下沙发向门外跑去。他们钻进厨房,

把门紧紧地关上。

“我„„我要走了。”沃夫卡说。

“上哪儿去?”

“回家去。’

“为什么?”

我„„我怕帽子,我头一次看见会动的帽子。”

“会不会有人用绳子拽着它呢?”

“没准儿。你快去看看。”

“咱们一起去吧。我拿根冰球杆,只要它向咱们爬来,我就用冰球杆揍

它。”

“等一等,我也去拿—根冰球杆。”

Page 121: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5

“可我们家只有一根呀。”

“那我就拿滑雪杖吧。”

他们拿着冰球杆和滑雪杖,轻轻地推开屋门向里望去。

“它上哪儿去了?”沃夫卡问道。

“就在桌子旁边嘛!”

”你看着,”沃夫卡说,“只要它再往咱们这儿爬,我就用冰球杆使劲敲

它,这个坏蛋!”

帽子在桌子旁边却一动不动。

孩子们高兴了,大声地说,“哈哈!你害怕了吧?不敢靠近我们了吧?”

“让我来治它。”沃夫卡说着,用冰球杆敲了敲地板,高声喊,“喂,你

这个该死的帽子!”

帽子仍一动不动。

“咱们用土豆拽它。”沃夫卡出了个主意。

他们回到厨房,拿来很多土豆,便朝帽子一个个地拽过去。终于,沃夫卡

打中了帽子,那帽子猛地跳了起来。

“喵——!”随着叫声,帽子底下露出了—条灰尾巴,接着露出了爪子,

最后从帽子底下钻出了一只小猫。

“是瓦西卡!”孩子们兴奋地喊道。

沃夫卡这时才恍然大悟:“噢!准是瓦西卡蹲在衣柜旁边,帽子从衣柜上

掉下来,恰好把它扣在底下,于是帽子便会动了。”

瓦基克搂着小猫说:“亲爱的小瓦西卡,你是怎么钻到帽子底下的?”

瓦西卡什么也不回答,只是眯着眼睛,喵喵地叫着。

Page 122: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6

足球赛

【法国】勒内·戈西尼

高宪如 译

今天下午,亚斯特约了班上很多人到离我家不远的空地上集合。亚斯了特

是我的好朋友,他很胖,又吃个不停;他约我们,主要是因为他爸爸帮他买了

一个新足球,要大家组队比赛——亚斯特这小子真够朋友。

下午三点,所有人都到齐了,总共有十八个人,大家开始想要怎样分配才

能使两边人数均等。

裁判人选很单纯,我们选择阿南,他是班上第一名,虽然我们不怎么喜欢

他,可是又不能常打他,因为他脸上戴了眼镜,所以让他来当裁判是最好不过

的了。而且没有哪一边想收留阿南当队友,因为他的体育很糟,又很爱哭。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正在讨论的时候,阿南问大家谁有口哨。这里面只

有鲁夫有,因为他爸爸是警察。

“我不能把口哨借他!”鲁夫说,“它是我的传家之宝。”最后大家决定,

阿南要吹哨子的时候,就先告诉鲁夫一声,让鲁夫来吹。

“喂!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呀?我肚子饿了!”亚斯特大叫。

可是现在情况变得更复杂,因为如果阿南是裁判,我们就只剩十七个人,

另一队又会多出一个,最后我们想到一个点子;再找个巡边员,手里拿小旗子,

球一出界就举旗。马尚被选中了,因为整个空场就只有一个巡边员,不是很容

易,而马尚跑得很快,他的脚又细又长,膝盖很大而且常常是脏的。马尚本人

却只想踢球,他说他没有小旗子!最后他终于答应前半场当巡边员了,而小旗

子则是他口袋中的脏手帕。当然啦,他出门前一定想不到他的手帕会成为旗子

吧!

“可以开始了吗?”亚斯特大喊。

现在简单了,我们只剩十六个人。

每队都要有个队长,大家都想当队长,除了亚斯特。亚斯特想做守门员,

因为他不喜欢跑来跑去。对于他想当守门员一事,没人反对,因为他很胖,可

以把球门都挡住,所以现在有十五个人想当队长,实在是多了点!

“我最强壮!”奥得说,“所以队长是我!哪一个有意见,我就给他一

拳。”

“队长应该是我,我穿得最好。”杰夫大叫。于是,奥得真的对着他的鼻

子打了下去。

Page 123: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7

没错,杰夫一直都穿得很好,他老爸非常有钱,曾经帮杰夫买了一套足球

装,衬衫还是红蓝白三色的呢!

“如果我当不成队长,”鲁夫说,“我就要叫我爸把你们统统关起来!”

后来我想出丢一枚硬币来决定的点子。其实应该说是两枚,因为第一枚不

小心掉到草里了,怎么也找不到,这枚硬币是乔辛的。他很不高兴我们弄丢了

他的硬币,他蹲在地上到处找,杰夫答应他,回家之后要他爸爸开张支票补偿

他的损失。终于两队队长选出来了——是杰夫和我。

“喂!到底要不要玩啊?”亚斯特大叫,“再这样下去,我们会错过吃点

心的时间„„”

现在要来选队友了,大致上说起来很顺利,只有在决定奥得的时候有了问

题。杰夫和我都想要奥得,因为他带球跑的时候,简直无人能挡,他虽然踢得

不好,可是体格却使人害怕。

这时,乔辛很高兴地说他找到那枚硬币了,于是我们要他用这枚硬币来决

定奥得该在哪一队。结果他又把硬币丢不见了,乔辛非常生气,又蹲下去找。

最后是杰夫赢得了奥得,他让奥得当守门员,他说这样就没人敢接近那个像笼

子的球门,更没人敢把球踢进去了。他们真是容易满足呀!

亚斯特坐在用石头划出的球门内,吃他的饼干,看起来不太高兴,“可以

开始了吧?”他高声问。

我们在空地上站好位置——除了守门员外,每队有七个队员,真是不容易

啊!但这时两队内部又开始起了争执,有人想当前锋,乔辛只想当后卫,因为

他的硬币掉在那一块,他想一面玩,一面找。

杰夫那队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因为他一直在揍人,其他队友就站在原地

哭或是揉鼻子,被修理真是不好受呀!

我们这一队就不那么容易处理了,一直吵到另一队过来威胁我们这队说,

再吵下去他们就要用武力解决后,我们才做好决定。

阿南对鲁夫说:“吹哨!”在我们这队的鲁夫吹了开球哨。

这时杰夫却又喊道:“作弊!我们这边阳光好刺眼,眼睛都睁不开,要我

们这队在面对太阳的这一边玩球,不公平。”

我告诉他,如果他不喜欢阳光,就把眼睛闭起来呀,也许这样一来,他还

会踢得更好些。说完我们就打了起来,鲁夫吹哨子制止了我们。“我没叫你吹

哨,裁判是我!”阿南不服气地大叫。

鲁夫听了很不高兴,他说他吹口哨不需要得到阿南的许可,只要他想吹,

他就吹。于是他像发疯似地吹起口哨。

“你是个讨厌鬼!”阿南说完开始哭起来。

Page 124: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8

“喂,大家听我说!”亚斯特在他守的门那边喊,可是没人听他的,我还

在跟杰夫扭打,我把他那件红蓝白衬衫都撕破了,他却说:“哈哈,没关系,

我爸爸还会再帮我买。”说完,就朝我的脚踩下去。

鲁夫追着阿南,只听阿南高声哭叫:“我戴眼镜!我戴眼镜!”

乔辛不理会任何人,还在找他的那枚硬币。

奥得起初很安静地待在他的球门边,过了一会儿他按捺不住了,每个靠近

他的人,鼻子都挨了一拳,也就是说,都是他队友挨打。这会儿,每个人都大

叫、乱跑!我们玩得非常快乐。

“大家静一静,好不好!”亚斯特又叫了。

奥得不高兴地对他说:“刚刚是你一直说要开始的,我们现在玩得很好啊!

有什么话,等中场休息再说。”

“中场个头啦!”亚斯特说,“我刚刚才发现我把球忘在家里啦!”

Page 125: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19

单元五:小结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要经过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故事的结

构正暗合了这种自然和人生的规律,是有着经久常新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

若是以为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就必然会导致作品的千篇一律,这也不过是杞天

之忧。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才验别出作为故事作家的真伪和优劣。那些编织故事

的高手,那些驾驭故事的大师,总能于不变中创造千变万化的独创故事,这些

故事既入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

单元五:主要内容

1. 儿童故事指内容单纯,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有趣、完整连贯,与儿童的

接受和欣赏能力相适合,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2. 儿童故事拥有四项基本的艺术特点:1)语言的口头性;2)结构的完整

性;3)情节的生动性;4)内容的趣味性。

3. 儿童故事有不同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创作者的角度

分,可分为民间故事、改编故事和创作故事等;从内容分,可分为生活

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和动物故

事等;从体裁角度分,则可分为散文体故事、诗体故事、谜语故事等;

从表现形式分,又可分为图画故事和文字故事等。

4. 普遍上,最常见、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四种故事类型:1)生活故事;2)

历史故事;3)民间故事;4)动物故事。

5. 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故事时,应多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感

受由故事带来的审美愉悦。此外,还可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欣赏和分析

故事出彩、出新、出趣的情节。

Page 126: Modul Kesusteraan Kanak-Kanak

120

主要参考资料

1. 方卫平、王昆建 . (2004). 儿童文学教程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自强 . (2009). 儿童文学概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泉根 . (2009). 儿童文学教程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自强《 “故事 ”的价值》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4

2. 朱自强《 “成长故事 ”与儿童小说艺术》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73

3. 朱自强编 . (2004). 快乐语文读本 .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4. 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 . (2013). 我的母语课 . 青岛:青岛出版社

5. 方卫平 . (2008). 最佳儿童文学读本 ·小学卷 . 济南:明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