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36
阮高峰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Transcript of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1: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阮高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Page 2: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的先行者

情境认知

活动理论

案例:社会网络情境的教学实例

Page 3: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现代心理学诞生以来的一百余年,科学心理学认知观点一直占据了主流位置;

但是:◦ 传统个体认知观招致诸多不满

◦ 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工具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果:◦ 出现了一些强调情境、文化、资源等因素的认知观

分布式认知流派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但实际上类似的思想在很多心理学先哲的理论中已提及

Page 4: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把心理学分为◦ 物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采用实验研究法

◦ 民族心理学(volkerpsychlogie[德],folk psychology):采用描述研究法

高级心理机制需要采用类似于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描述性研究方法。

Page 5: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冯特的弟子,。◦ 物理心理学→原因心理学(causal psychology)

◦ 民族心理学→目的心理学(purposive psychology)

认知不仅发生于个体脑内,也在个体间交流的客观元素中。

Page 6: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Vygotsky)、鲁利亚(Luria)

重视冯特将心理学分为两个部分的主张,但试图将两者构建为“统一的”心理学;

人类行为的社会发展过程与其生物进化过程不相同:两者均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则。

工具的使用改变了环境,也反过来改变个体生理与心理状况,敢干以了认知形成方式的变化(媒介三角)

工具包括实物工具(如器物)和符号工具(如语言)。

Page 7: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主体(subject) 客体(object)

媒体(artifact)

符号性

Sign functions

工具性

Tools functions

Page 8: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Stn

媒介

On

OsmStn+1

Expanded mediation triangle by Vygotsky

Page 9: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冯特、明斯特伯格等人已经认识到客体对于个体认知的互动作用,认为它们是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维果茨基及其追随者进一步拓展了这种认识,认为工具、文化是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的高级认知活动只能通过在文化中互动建构;

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观点,例如生态心理学等,认识到客观世界对于认知系统的支持作用,所有这类观点构成了分布式认知思想的基础。

Page 10: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Salomon,�Pea,�Perkins,�Ann�Brown,�Jerome�Bruner等人在1989、1990两次会议上从心理学、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对分布式认知理论进行一系列探讨。

1993年Salomon等人召集全世界此领域的顶类研究者共同编撰了一部名为《Distributed�Cognition》的专著,可以认为分布式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需要说明的是,分布式认知还不能称作是一个理论,而是诸多相似思想(分布式智能、情境认知,等等)的综合体

Page 11: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认知在个体的大脑内部是分布存在的◦ 大脑分区、生理状态

认知在媒介中的分布存在的◦ 独自完成的任务VS有工具时完成任务

认知在文化中存在◦ 文化、氛围等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认知在社会中分布◦ 劳动分工、群体规则

认知在时间上分布◦ 拓展的媒介三角

Page 12: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即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认知在工具、氛围等因素中分布,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教育情境中会限制工具的使用?例如:小学数学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我们的《学习与认知》课程考试不允许使用电脑、手机,也不允许相互交流?

原因:

1. 教育具有养成性目的,需要以此促使学习者知识习得

2. 在任何的认知情境中,个体认知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Page 13: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的先行者

情境认知

活动理论

案例:社会网络情境的教学实例

Page 14: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一辆军车能坐36名士兵,如果要将1128名士兵运到训练场,请问需要多少辆汽车?

结果:1. 美国全国有70%的儿童正确地列出了除法算式并完成演算;2. 但是只有23%的儿童正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3. 几乎33%的儿童的答案是:34车余12人

学生不能将符号操作的程序与其代表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构成了教学的一个极大的失败(Schoenfeld,1988)

Page 15: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起始于女心理学家Lave和Wenger等人的独到研究◦ 接生婆的培养

◦ 裁缝铺里的学徒(布朗)

◦ 巴西桑巴舞学校的教学

认为:认知是社会性或情境性的活动◦ 情境可以促进学习

◦ 情境可以促进迁移

Page 16: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传统认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情境认知认为知识是鲜活的实践,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体◦ 牛奶装箱员的计数方法

◦ 市场小贩的计算方法

长时记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Page 17: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

学习同时是在共同体中逐渐获得身份的过程

获得身份的过程是从边缘角色逐步向核心角色演进◦ 最开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 然后:逐步熟悉共同体的规则,但当职责

◦ 最终:成为共同体的核心人物

Page 18: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起源于布朗对裁缝铺学徒研究的启示

初等教育:学校儿童可通过成为数学、历史等学科的学徒而获得数学家、历史学家的知识与技能

高等教育:在学生实习、学位论文等阶段已经践行学徒制

李政道谈精英教育:创新人才需“一对一”培养——2010.11.3《人民日报》

Page 19: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起源于范德比尔特的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所进行的教学尝试

“贾斯帕冒险系列”情境教学光盘:问题解决情境◦ 为营救一只鹰,计算驾驶飞机驶过森林需要多少燃油◦ 从河上游到河下游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意光盘上要探究的问题◦ 识别与查找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资源◦ 学习相关信息并开展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将小组成果在全班展示

Page 20: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早期比较成功的案例是CSILE,现在已经改名为Knowledge�Forum(知识论坛)

在共同体的情境中,可以引发很好的社会学习

认知机制:多样性◦ 学生动机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因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

◦ 但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综合评价缺少技能

◦ 学习共同体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更全面系统

Page 21: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于2005年开始尝试进行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基本Moodle开放源代码软件构建了在线学习社区

所有公共课,大部分专业课均已开设在线课程

在线共同体的交互成为学习的补充方式

Page 22: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的先行者

情境认知

活动理论

案例:社会网络情境的教学实例

Page 23: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维果茨基学派的重要理论成果,列昂捷夫等人主导提出

主要思想:◦ 人类活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过程与结果。

主要结构:◦ 3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

◦ 3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

Page 24: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客体主体

媒介

规则(rules)劳动分工

(Division of Labor)群体(Community)

活动理论模型

Page 25: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客体复杂、孤立的病例

主体医师个体

媒介医学诊治模式,门诊记录系统,

检测与治疗设备

规则(rules)死板的病人分类,时间分配

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任意地分配病人给医生,

割裂的分工方式

群体(Community)每个卫生站,专业人员群体

结果:经常性的交流失败、部分人过度地使用医疗资源

Page 26: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客体复杂但是长期关注的病例

主体多个医师组成的团体

媒介多维诊治模式,集体诊断,

面向交互的PC数据库

规则(rules)逐渐取消分类灵活的时间安排

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

按地域与人口指定医生及团队团队内及团队间互相协作

群体(Community)2个卫生站视为自治管区

结果:病人自调节能力增强

Page 27: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的先行者

情境认知

活动理论

案例:社会网络情境的教学实例

Page 28: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 名称:青椒种植

◦ 来源:联合国儿基会“姊妹学校”项目

◦ 报告作者:卢智敏(广州海珠中路小学)

Page 29: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 名称:智能学习环境的设计

◦ 来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 主持者:Prof. Jim Slotta

Page 30: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rof.�Jim�Slotta是美国人,现供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早期从事在线探究式学习,主持Wise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应用;

当前智能教室(Smart�Classroom)设计及应用的前沿研究 Jim&Leo @ SCET2010

Page 31: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32: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33: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34: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35: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Page 36: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