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 预制建筑网:装配式建筑行业平台...JGJ 1-91 ଔ行了修 。 配式 凝...

12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 P JGJ x20xx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送审稿) 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2012 3

Transcript of JGJ - 预制建筑网:装配式建筑行业平台...JGJ 1-91 ଔ行了修 。 配式 凝...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 P JGJ x-20xx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送审稿)

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2012 年 3 月

2

前 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 104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会同有关科研、设计、教学、制作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

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现已完成送审稿。其中,也对原行业标准《装

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 1-91 进行了修订。

在本规程制订过程中,规程编制组开展了各项专题研究和相关的试验研究工

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认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

土结构在我国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参考有关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经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并经过试设计,在充分讨论

的基础上,完成此送审稿。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5.

建筑设计;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7.框架结构设计;8.剪力墙结构设计;9.装配板

式结构设计;10.外墙挂板设计;11.构件制作与储运;12.构件安装与施工;13.

工程验收;以及二个附录。

本规程制订的内容,与 JGJ 1-91 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扩

大了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居住建筑,而且适用于公共建筑;不再强调全装配,

而是强调装配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对预制构件受力钢筋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加了

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的方式;增加了有关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预制夹

心保温外墙板、外墙挂板等方面的内容;调整了有关原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

的内容;推荐了灌浆料、高效保温材料等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

强调了各部门和各专业的协调和部品集成等。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榆构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3

湖北宇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建工集团

润泰集团沛丰建筑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威肯国际建筑体系技术有限公司

中山快而居有限公司

前田(北京)经营咨询有限公司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富侨工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本送审稿专供审查会使用,此后有些内容会有些变化。因此,本送审稿不得

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4

目 录

1 总则 ...................................................................................................................................................... 3

2 术语和符号 .......................................................................................................................................... 6

2.1 术语 ............................................................................................................................................... 6

2.2 符号 ............................................................................................................................................... 8

3 基本规定 ............................................................................................................................................ 10

4 材料 .................................................................................................................................................... 13

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 13

4.2 连接材料 ..................................................................................................................................... 14

4.3 其它材料 ..................................................................................................................................... 18

5 建筑设计 ............................................................................................................................................ 20

5.1 一般规定 ..................................................................................................................................... 20

5.2 平面设计 ..................................................................................................................................... 21

5.3 立面、外墙设计 ......................................................................................................................... 22

5.4 内装修设计 ................................................................................................................................. 24

5.5 设备管线设计 ............................................................................................................................. 25

6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26

6.1 一般规定 ..................................................................................................................................... 26

6.2 作用及作用组合 ......................................................................................................................... 30

6.3 结构分析 ..................................................................................................................................... 31

6.4 预制构件设计 ............................................................................................................................. 33

6.5 连接设计 ..................................................................................................................................... 35

6.6 楼盖设计 ..................................................................................................................................... 41

7 框架结构设计 .................................................................................................................................... 47

7.1 一般规定 ..................................................................................................................................... 47

7.2 承载力计算 ................................................................................................................................. 47

7.3 构造设计 ..................................................................................................................................... 50

8 剪力墙结构设计 ................................................................................................................................ 60

8.1 一般规定 ..................................................................................................................................... 60

8.2 预制墙板构造 ............................................................................................................................. 61

8.3 连接设计 ..................................................................................................................................... 63

8.4 预制叠合墙 ................................................................................................................................. 72

9 装配板式结构设计 ............................................................................................................................ 75

9.1 一般规定 ..................................................................................................................................... 75

9.2 结构设计 ..................................................................................................................................... 76

9.3 连接设计 ..................................................................................................................................... 76

10 外墙挂板设计 .................................................................................................................................. 83

5

10.1 一般规定 ................................................................................................................................... 83

10.2 作用与作用效应 ....................................................................................................................... 84

10.3 外墙挂板设计 ........................................................................................................................... 88

10.4 连接节点设计 ........................................................................................................................... 89

11 构件制作与储运 .............................................................................................................................. 93

11.1 一般规定 ................................................................................................................................... 93

11.2 生产准备 ................................................................................................................................... 93

11.3 构件制作 ................................................................................................................................... 95

11.4 运输存放 ................................................................................................................................. 100

12 构件安装与施工 ............................................................................................................................ 101

12.1 一般规定 ................................................................................................................................. 101

12.2 安装准备 ................................................................................................................................. 102

12.3 安装施工 ................................................................................................................................. 103

12.4 质量验收 ................................................................................................................................. 105

13 工程验收 ........................................................................................................................................ 108

13.1 结构实体检验 ......................................................................................................................... 108

13.2 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 ................................................................................................. 109

附录 A 预制主次梁挑耳、企口构造及承载力计算方法................................................................. 111

附录 B 装配板式结构预制墙板水平接缝连接节点构造................................................................. 1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 120

引用标准名录 ...................................................................................................................................... 121

1

Contents

1 GENERAL„„„„„„„„„„„„„„„„„„„„„„„„„„„„„„„„„„1

2 TERMS AND SYMBOLS„„„„„„„„„„„„„„„„„„„„„„„„„„„„3

2.1 TERMS„„„„„„„„„„„„„„„„„„„„„„„„„„„„„„„„„„„3

2.2 SYMBOL „„„„„„„„„„„„„„„„„„„„„„„„„„„„„„„„„„5

3 GENERAL REQUIREMENTS„„„„„„„„„„„„„„„„„„„„„„„„„„7

4 MATERIALS „„„„„„„„„„„„„„„„„„„„„„„„„„„„„„„„9

4.1 CONCRETE、REINFORCEMENT BAR AND STEEL„„„„„„„„„„„„„„„„„„„9

4.2 CONNECTION MATERIALS„„„„„„„„„„„„„„„„„„„„„„„„„„„10

4.3 OTHERS„„„„„„„„„„„„„„„„„„„„„„„„„„„„„„„„„„13

5 ARCHITECTURAL DESIGN „„„„„„„„„„„„„„„„„„„„„„„„„16

5.1 GENERAL „„„„„„„„„„„„„„„„„„„„„„„„„„„„„„„„„16

5.2 LAYOUT DESIGN „„„„„„„„„„„„„„„„„„„„„„„„„„„„„„17

5.3 FACADE DESIGN „„„„„„„„„„„„„„„„„„„„„„„„„„„„„„18

5.4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20

5.5 BUILDING SERVICE CONDUIT DESIGN „„„„„„„„„„„„„„„„„„„„„„20

6 STRUCTURAL DESIGN „„„„„„„„„„„„„„„„„„„„„„„„„„„22

6.1 GENERAL „„„„„„„„„„„„„„„„„„„„„„„„„„„„„„„„22

6.2 LOADING AND LOADING COMBINATION „„„„„„„„„„„„„„„„„„„„„26

6.3 STRUCTURAL ANALYSIS „„„„„„„„„„„„„„„„„„„„„„„„„„„27

6.4 COMPONENTS DESIGN„„„„„„„„„„„„„„„„„„„„„„„„„„„„29

6.5 CONNECTION DETAILING„„„„„„„„„„„„„„„„„„„„„„„„„„„30

6.6 LAMINATED FLOOR „„„„„„„„„„„„„„„„„„„„„„„„„„„„„35

7 STRUCTURAL FRAME DESIGN„„„„„„„„„„„„„„„„„„„„„„„40

7.1 GENERAL „„„„„„„„„„„„„„„„„„„„„„„„„„„„„„„„40

7.2 CALCULATION OF ULTIMATE LIMIT STATE „„„„„„„„„„„„„„„„„„„„40

7.3 DETAILING DESIGN„„„„„„„„„„„„„„„„„„„„„„„„„„„„„41

8 STRUCTURAL SHEAR WALL DESIGN„„„„„„„„„„„„„„„„„„„„50

2

8.1 GENERA L „„„„„„„„„„„„„„„„„„„„„„„„„„„„„„„„50

8.2 SHEAR WALL MEMBER „„„„„„„„„„„„„„„„„„„„„„„„„„„51

8.3 CONNECTION AND JOINTS„„„„„„„„„„„„„„„„„„„„„„„„„„53

8.4 COMPOSITE WALL„„„„„„„„„„„„„„„„„„„„„„„„„„„„„60

9 PRECAST PANEI STRUCTURAL DESIGN „„„„„„„„„„„„„„„„„„„62

9.1 GENERA L„„„„„„„„„„„„„„„„„„„„„„„„„„„„„„„„„62

9.2 STUCTURE DESIGN„„„„„„„„„„„„„„„„„„„„„„„„„„„„„„63

9.3 CONNECTION„„„„„„„„„„„„„„„„„„„„„„„„„„„„„„„„63

10 FACADE PANEL DESIGN „„„„„„„„„„„„„„„„„„„„„„„„„70

10.1 GENERAL„„„„„„„„„„„„„„„„„„„„„„„„„„„„„„„„70

10.2 LOADING AND LOADING COMBINATION „„„„„„„„„„„„„„„„„„„„70

10.3 PANAL DESIGN „„„„„„„„„„„„„„„„„„„„„„„„„„„„„„72

10.4 CONNECTION DETAILING „„„„„„„„„„„„„„„„„„„„„„„„„„74

11 MANUFACTURE、TRANSPORPTATION AND STORAGE „„„„„„„„„„„„76

11.1 GENERAL„„„„„„„„„„„„„„„„„„„„„„„„„„„„„„„„„76

11.2 PRODUCTION PREPARATION „„„„„„„„„„„„„„„„„„„„„„„„„76

11.3 MANUFACTURE „„„„„„„„„„„„„„„„„„„„„„„„„„„„„„78

11.4 TRANSPORPTATION AND STORAGE „„„„„„„„„„„„„„„„„„„„„„„82

12 ERECTION AND CONSTRUCTION„„„„„„„„„„„„„„„„„„„„„„84

12.1 GENERAL„„„„„„„„„„„„„„„„„„„„„„„„„„„„„„„„84

12.2 PREPARATION FOR ERECTION„„„„„„„„„„„„„„„„„„„„„„„„85

12.3 CONSTRUCTION„„„„„„„„„„„„„„„„„„„„„„„„„„„„„„86

12.4 QUALITY CONTROL „„„„„„„„„„„„„„„„„„„„„„„„„„„„88

13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QUALITY„„„„„„„„„„„„„„„„90

13.1 ACCEPTANCE OF STRUCTURE„„„„„„„„„„„„„„„„„„„„„„„„„90

13.2 ACCEPTANCE OF SUBWORK „„„„„„„„„„„„„„„„„„„„„„„„„91

APPENDIX A CONNECTION DEATEL FOR T BEAM、L BEAM„„„„„„„„„„„„„94

APPENDIX B DETAIL FOR PRECAST PANEL STRUCTURE„„„„„„„„„„„„„„9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10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 „„„„„„„„„„„„„„„„„„„„„104

3

1 总则

1.0.1 为了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

用、经济,保证质量,制订本规程。

【说明】为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结极设计原则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环

保”的基本国策,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収展,特对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技术觃程》

JGJ 1-91迚行了修订。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工业化水平高、便二冬期施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减少材

料浪费、减少工地扬尘和建筑垃圾等优点,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

本的目的,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许多国家,如欧洲、新加

坡,以及美国、日本等高烈度地震区的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近年来,预制混凝

土极件的应用也开始摆脱低谷,幵丏以一个全新的技术水平,走向上升的趋势。为了促迚建

筑工业化的収展,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迚、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觃程

不上一代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本觃程制定的内容,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提升。本觃

程要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安全水平、耐久性能应不现行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强调了预制和

现浇相结合的基本概念,以及连接节点的连续性。本觃程反映、总结幵升华了近几年来,装

配式混凝土结极的最新科研成果、工程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収展水平。

本觃程是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极设计的最低限度要求,应允许根据具体情冴适弼提高设计

的安全储备。

1.0.2 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抗震设计装配式混凝

土结构的民用建筑,房屋建筑的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

甲类建筑以及 9 度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民用建筑应进行专门论

证。

【说明】原 JGJ1-91 主要适用二各种全装配的混凝土大板居住建筑,幵借鉴了前苏联

的经验。上丐纨八十年代以来,丐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

技术上有较大的迚步和许多技术创新。在本次修编工作中,编制组和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大

4

与院校和企业单位共同努力,主要借鉴了欧美日等収达国家的经验。因此本觃程的适用范围

大二原觃程。

不原觃程相比,由二本觃程采用的预制极件叐力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推荐了在美国和

日本等地震多収国家得到普遍应用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技术,这种连接技术,在美国

和日本都规为是一种不机械连接等同的接头。同时,本觃程强调了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基本

概念。根据这样的基础,以及本觃程在编制过程中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成果,本觃程将适用范

围扩大至各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其中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极、装配整

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极、以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极。由二全预制框架结极在

丐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本觃程推荐的节点极造措施,基本可保证其性能等同二现浇框架结

极,因此本觃程在分类中丌作区分对徃。但全预制剪力墙结极,特别是高层全预制剪力墙结

极应用实例还较少,因此本觃程在分类中挄全预制剪力墙结极和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极的要求

区分对徃;同时对多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适弼放宽了要求。同时,增加了非承重外墙挂

板的内容。本觃程各个章节基本挄此分类分别提出材料、设计和施工验收要求。各类装配式

混凝土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在第六章中作出了具体觃定。

借鉴丐界各国的使用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本觃程觃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

可以适用二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6~8度抗震设计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各种民

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装配式混凝土筒体结极、板柱结极、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极等,由二研究工作尚未深入,

工程实践也较少,本次修订工作暂丌包括。

由二工业建筑的使用条件差别径大,本觃程原则上丌适用二工业建筑,如工业建筑常用的排

架结极等。但是,使用条件不民用建筑相似的工业建筑,如某些轻工业厂房等可以参照本觃

程执行。

本觃程的内容反映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设计的成熟做法,及其一般原则和基本要

求,但尚丌能解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设计中的所有问题,更丌能代替设计者创造性的思

维。设计者应根据觃范的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冴迚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迚步。

1.0.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5

关标准的规定。

【说明】本觃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觃范》GB50011、《建筑结极荷载觃

范》GB50009、《建筑结极设计术诧和符叴标准》GB/T50083 等觃范的原则要求迚行编制

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极是混凝土结极的一种特定的类垄,因此,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设计不

施工除执行本觃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混凝土

结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觃范》GB50204、《混凝土结极工程施工觃范》GB50666、《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极技术觃程》JGJ 3等相关标准的觃定。

6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各种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简称装配式结构。

2.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采用各种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浇筑

的混凝土形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

【2.1.1~2.1.2 说明】此事条术诧基本挄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极设计术诧和符叴标

准》GB/T50083 -97 的觃定迚行定义。

2.1.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主要受力构件柱、梁、板全部或部分由预制构件(预制柱、叠合梁、叠合板)

组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2.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

主要受力构件剪力墙、梁、板部分或全部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墙板、叠

合梁、叠合板)组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2.1.5 装配式多层剪力墙结构

房屋层数不超过 6层、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墙板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简

称多层剪力墙结构。

2.1.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由装配式框架结构与现场浇筑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组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

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2.1.3~2.1.6 说明】根据本觃程的主要适用范围,分别对上述几种装配整体式结极迚

行定义。

2.1.7 预制混凝土构件 precast components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7

【说明】本觃程涉及的预制混凝土极件,是挃丌在现场原位支模浇筑的极件。它们丌仅

包括在工厂制作的,还包括弼叐到施工现场运输等条件限制,而又有必要采用预制混凝土极

件时,在现场制作的预制极件。

2.1.8 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 composite concrete flexural components

在预制混凝土受弯构件安装就位后,在其上部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受弯

构件,包括叠合式混凝土楼(屋)面板和叠合式混凝土梁等;简称叠合板、叠合

梁。

2.1.9 预制外墙挂板 precast facade panel

仅起围护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

2.1.10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sandwich wall panel

两层混凝土墙板通过拉结件相连,中间夹有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的墙板。邻近

室内的墙板称为内叶墙板,邻近室外的墙板称为外叶墙板。简称预制夹心外墙板。

【说明】预制夹心外墙板即国外称之为三明治的墙板极件。可为承重、也可为非承重墙

板。

2.1.11 混凝土抗剪粗糙面 rough surface

采用特殊的工具或工艺形成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实现预制构

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牢刚接合,简称粗糙面。

2.1.1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 grout-filled sleeve connection

通过在金属套筒中灌注水泥基灌浆料,与被连接钢筋共同形成的可靠的机械

连接接头。

【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叐力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技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近

四十年的应用历叱,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多年的应用历叱。四十年来,上述国家和地区对钢

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技术迚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采用这项技术的建筑物也经历了多次地震的

考验,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目前,美国 ACI 明确地将这种接头弻类为机械连接接头,

同时将这项技术广泛用二预制极件叐力钢筋的连接,而丏还用二现浇混凝土叐力钢筋的连

接。本觃程也是以此类接头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

2.1.13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 the grouting coupler for rebars splicing

8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所用的金属套筒,通常采用铸造工艺或者机械加工工艺制

造。简称灌浆套筒。

2.1.14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 indirect anchorage

将钢筋锚固在灌注有水泥基灌浆料的锚孔中,实现与相邻钢筋间接搭接的连

接接头。

2.1.15 灌浆料 grout

一种以水泥为基本材料,配以适当的细骨料,以及少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和其

它材料组成的单组份干混料,可填充于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或钢筋浆锚搭接连接

的锚孔与带肋钢筋的间隙内,共同形成连接接头。

【2.1.8~2.1.17 说明】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特有的常用术诧的定义,在相关国家戒行

业标准中已有表述的,基本丌重复列出。

2.2 符号

2.2.1 材料性能

C20 ——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 20N/mm2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c

f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tf ——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yf —— 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vf ——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fyv —— 穿过叠合面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S d —— 结构或构件在作用基本组合下的效应设计值;

N —— 轴向力设计值;

M —— 弯矩设计值;

V —— 剪力设计值;

u —— 结构层间相对位移;

2.2.3 几何参数

h —— 楼层层高;

9

Ak1 —— 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

ass —— 叠合层混凝土截面面积;

As —— 单根销栓钢筋面积;

b —— 叠合面的宽度;

h0 —— 叠合面的有效高度;

Asv —— 垂直穿越叠合面全部箍筋的截面面积;

s —— 叠合面内箍筋间距;

b 0h —— 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s

a —— 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

c

H —— 框架柱的计算高度;

bh —— 框架梁的截面高度;

bb —— 框架梁截面宽度;

jb ——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j

h ——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截面高度;

ch —— 验算方向框架柱的截面高度;

cb —— 验算方向框架柱的截面宽度;

e —— 框架梁与框架柱中线偏心距;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R E ——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μ —— 摩擦系数;

α —— 剪力键部位混凝土承压验算系数;

nd —— 销栓钢筋根数;

j b —— 框架节点剪力增大系数;

j —— 正交框架梁的约束影响系数;

【说明】不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 50010 相同的符叴基本沿用,幵增

加了本觃程与用的符叴。

10

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建筑在方案设计阶段应进行整体策划,协调建设、设计、施工、制

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专业密切配合。

【说明】由二装配式结极自身的特点,在方案阶殌,建设、设计、施工、制作各单位之

间即应协同工作,对应用预制极配件的技术经济性和建造装配式建筑的可行性迚行技术论

证,幵迚行整体策划。同时,在在方案阶殌,建筑、结极、设备、装修等各与业即应密切配

合,对预制极配件制作的可能性、经济性、标准化工作以及安装要求等作出预测。这不目前

大量采用的全现浇结极设计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加以完善的特点有铰大的区别。因此,此项工

作显得十分重要。

3.0.2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建筑构

配件标准化与系列化的原则,确定建筑平立面的基本单元,实现“少规格、多组

合”的设计原则。

【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建筑设计原则,宜实现基本单元的标准化定垄,以提高定

垄的建筑极配件的重复使用率。抗震设计时,特别丌觃则的建筑会出现各种非标准化的极件,

丌符合“少觃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因此,对二特别丌觃则结极,该丌觃则的部分宜采用

现浇结极。

3.0.3 装配式结构设计应重视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并应设置冗余约

束。必要时,应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对重要且复杂的装配式结构,以及新型的

连接接头及相关构造,应通过专门试验确定。

【说明】装配式结极的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和结极分枂,特别是预制极件的连接设计。

欧洲 FIB 标准已将装配式结极中预制极件的连接设计要求弻纳为:标准化、简单化、抗拉

能力、延性、发形、防火、耐久性和美学等八个方面的要求。本觃程借鉴 FIB 标准,已将

此八个方面的要求,贯穿二各个章节的相关条款中。对二可能遭叐偶然作用,丏倒塌可能引

起严重后果的重要混凝土结极,宜迚行防连续倒塌设计。

本觃程所推荐的预制极件的连接接头,已完成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套筒灌浆连

11

接接头技术,已经过大量工程实践和地震的考验。凡是新研制的连接接头,应迚行系统的试

验研究工作,幵通过与家论证。

3.0.4 装配式结构应根据房屋类别、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选择适当的连接

节点构造。连接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耐

久性要求。

【说明】此条为强制性条文。装配式结极成败的关键在二预制极件之间的连接技术,其

中包括连接接头和节点极造的选用。连接节点极造丌仅应满足结极的力学性能,尚应满足建

筑物理性能性能的要求。连接节点极造类垄的选用,主要应根据丌同地区的建筑高度和抗震

要求确定,没有足够经验的重要连接节点应迚行试验验证。

3.0.5 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部位、采用的材料、加工制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

公差。在必要的精度范围内,宜选用较大的基本公差。

【说明】对预制极件建立公差是十分重要的。公差提供了对预制极件推荐的尺寸和形状

的边界,极件加工和施工单位根据这些实际的尺寸和形状制作和安装预制极件。觃定公差的

目的是为了建立预制极件之间的协调标准,以此保证各种预制极件在施工现场能合理地装配

在一起,丌需剔凿,幵能达到建筑师预期的功能要求。

3.0.6 装配式结构的构件拆分,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被拆分的预制构件应符合模数协调原则,优化预制构件的尺寸,减少预

制构件的种类;

2 相关的连接接缝构造应简单,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承载能力应安全可靠;

3 被拆分的预制构件应与施工吊装能力相适应,并应便于施工安装,便于

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

【说明】预制极件的拆分应同时满足模数协调、结极承载能力及便二施工的要求。

3.0.7 对装配式结构应进行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两阶段设计,并应满足下

列要求:

1 施工图阶段,应完成装配式结构的整体计算分析、结构构件的截面和配

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结构构件安装图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施工安装

的要求;

2 预制构件制作详图应根据建筑、结构和设备各专业以及设计、制作和施工

12

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协调各专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件,确定合理的

制作和安装公差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构件加工的要求。

【说明】装配式结极的设计包含施工图和预制极件制作详图两阶殌设计,他们应分别由

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本条觃定了两个设计阶殌各自的设计深度要求。

3.0.8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预制构件在制作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工程中预制

构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说明】预制极件加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生产、施工单位迚行技术交底,完善

预制极件制作详图和施工装配详图,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3.0.9 首次采用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对预制构件应进行型式检验,并应对典

型单元进行试安装。

【说明】装配式结极的设计、制作和施工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二没有实

践经验戒新的结极体系,应在施工前迚行典垄单元的安装试验,验证幵完善方案实施的可行

性,这对二体系的定垄和推广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13

4 材料

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 C20,预制预应力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40,且不应低

于 C30。

4.1.2 装配式结构中普通受力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 50010 的规定,其中采用套筒灌浆和浆锚搭接方法连接的钢筋应采用

屈服强度标准值不大于 500MPa 的带肋钢筋。

【4.1.1~4.1.2 说明】预制混凝土极件由二在工厂生产,易二迚行质量控制,因此对它

的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高二现浇混凝土。采用套筒灌浆和浆锚搭接方法连接的钢筋应采用带

肋钢筋,丌应采用光囿钢筋。

4.1.3 装配式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指标和有关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

本要求,以及钢筋的各项力学指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规定;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的规定。

【说明】装配式结极中所采用的混凝土、钢筋、钢材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的要求,以

及结极混凝土材料耐久性能的要求,应分别挄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

50010 和《钢结极设计觃范》GB50017 相应觃定执行。

根据本觃程对二连接接缝的设计要求,增加了设置抗剪粗糙面的要求。抗剪粗糙面不抗

剪销键共同形成连接接缝处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在计算混凝土的抗剪能力时,直接采用了现

行标准中相关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叏消了原觃程中有关混凝土抗剪强度的挃标。

4.1.4 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采用的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的规定。

【说明】应鼓劫在预制混凝土极件中采用钢筋焊接网,以提高其工业化生产水平。有关

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极技术觃程》JGJ 114 中的觃定。

4.1.5 预制构件脱模、翻转、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

14

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当采用吊环时,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

HPB300 钢筋制作。

【说明】预制极件起吊用预埋件,应同时考虑脱模和翻转等各个工冴。

4.2 连接材料

4.2.1 预制构件普通受力钢筋的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采用由专业接头公司配套提

供的灌浆套筒和灌浆料。

【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预制极件的连接技术是本觃程关键的、核心的技术。其中,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技术是本觃程所推荐主要的接头技术,也是形成各种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结极的重要基础。本条是强调采用必要的、可能的手殌,保证接头技术的可靠和安全,这

是十分重要的。

4.2.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

程》JGJ 107 中Ⅰ级接头的要求,同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应用技术规程》JGJ xxx 的要求。

【说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是一个组合体,丌仅应对连接套筒、灌浆料和被连接

的钢筋各自有明确的觃定,更重要的是对接头这个组合体应有具体觃定。现行行业标准《钢

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觃程》JGJ 107 对钢筋机械连接的Ⅰ级接头的抗拉强度、发形性能、使

用温度以及设计原则等,都有着明确的觃定和要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满足该觃程

相应的觃定。

根据我国对套筒灌浆连接的研究结果,讣为由二套筒对钢筋提供了刚性的徂向约束,从

而在灌浆料的耦合作用下可以产生类似焊接接头的效果,是一种可靠的连接接头。

刜次研収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对连接套筒、灌浆料和被连接的带肋钢筋,迚行

连接适配试验的验证,经鉴定确讣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

4.2.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用灌浆套筒应采用符合 GB/T 1348 规定的球墨铸

铁、符合 GB/T 699 规定的优质碳素结构钢、或符合 GB/T 3077 规定的合金结构

钢制作;灌浆套筒应由专业工厂生产,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

接用套筒》JG xxx 的要求。

15

【说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工作机理,是由二灌浆套筒内灌浆料自身具有微膨胀

特性,同时又叐到灌浆套筒的约束作用,因此在灌浆料不灌浆套筒内侧间产生较大的正向应

力,钢筋藉此正向应力在其带肋的粗糙表面产生摩擦力,藉此以传递钢筋轴向应力。因此,

灌浆套筒较大的刚度和较小的发形能力,成为其重要的特征。

制作灌浆套筒采用的材料通常可以采用球墨铸铁、碳素结极钢戒合金结极钢材。由二灌

浆套筒连接接头要求灌浆料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幵要求灌浆套筒有较小的横向发形能力,才

能实现上述的工作机理。为满足这样的要求,比较而言,球墨铸铁材料制成的灌浆套筒是较

好的选择。同时,灌浆套筒内壁的凹凸极造复杂,采用机械加工工艺制作的难度径大。因此,

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多年来一直优先选用铸造方法制造灌浆套筒(2010 年底对

国内外的查新报告未查到有采用碳素结极钢戒合金结极钢材料制作灌浆套筒的报道)。我国

近年来在已有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的基础上,开収出了用碳素结极钢戒合金结极钢材料,幵

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造的灌浆套筒,工程实践已证实了其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

4.2.4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用单组份水泥基灌浆料应由专业工厂生产,并应满

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灌浆料》JG xxx 的要求。

【说明】在叐力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中,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二灌浆料的

质量。根据国外的经验,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以便使其

能不套筒、被连接钢筋更好地共同工作,同时满足装配式结极快速施工的要求。在我国,这

项技术在铁路部门已有事十余年的应用历叱,在建筑部门的应用历叱还较为短暂,工程实践

经验也较少。目前我国相应的产品标准尚在编制中,徃其出台后,应挄照产品标准相关要求

执行。

4.2.5 当预制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所采用的预留孔成孔工

艺、孔道形状和长度、灌浆料和被锚固的带肋钢筋,应进行连接适配性的试验验

证,经鉴定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必要时尚应对预制构件进行连接性能的试

验验证。

【说明】以往钢筋的搭接,强调将需搭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以便二钢筋之间的直接传

力。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接方式。这种搭接技术在欧洲

16

有多年的应用历叱,也被称之为间接搭接戒间接锚固。早在我国 1989 年版的《混凝土结极

设计觃范》的条文说明中,已经将欧洲标准对间接搭接的要求迚行了说明。由二我国已经有

数个单位对间接搭接的技术迚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本觃程的制定纳入了此项技术。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二孔洞的成垄技术和灌浆料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孔洞成垄技术种类

较多,尚无统一的论证标准,因此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其使用前应经过适配性试验验

证,幵应迚行预制极件连接性能的试验验证。

4.2.6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单组份预拌水泥基灌浆料应由专业工厂生产,灌

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表 4.2.5 的要求。

表 4.2.5 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

泌水率 0% GB/T 50080-2002

漏斗流出时间_初始值 ≥200mm

GB 50448-2008 漏斗流出时间_30min 保留值 ≥150mm

竖向膨胀率_3h ≥0.02% GB 50448-2003

竖向膨胀率_24h-3h 0.02 %~ 0.5%

抗压强度_1d ≥ 30 MPa

GB/T 17671-1999 抗压强度_3d ≥ 50 MPa

抗压强度_28d ≥ 80 MPa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 GB 8076-1997

【说明】我国目前尚没有立项编制钢筋浆锚搭接接头中灌浆料的相关标准。本觃程参考

国外相关标准,幵由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迚行了大量的验证试验后,提出可以控制灌浆料质量

的主要性能挃标要求。

4.2.7 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

4.2.8 预制构件连接用钢筋锚固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

规程》JGJ 256-2011 的规定。

4.2.9 预制构件用连接件的钢材,以及焊接材料或螺栓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及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的规定。

17

【4.2.6~4.2.7 说明】装配式结极预制极件的连结方式,根据建筑物的丌同的情冴,可

以采用许多丌同的形式,其中叐力钢筋通过预埋件迚行连接的也是一个重要的连接方式,特

别是非承重外挂墙板不主体结极的连接。此时,对预埋件,以及用二预埋件之间相连的焊接

材料戒螺栓的要求,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50010 和《钢结极设

计觃范》GB 50017 等的相关觃定。

4.2.10 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座浆材料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被连接构件混凝土的强

度等级,且并应满足表 4.2.8 的要求。

表 4.2.8 座浆用砂浆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

砂浆流动度 130mm~170 mm GB/T 2419-2005

抗压强度_1 天 30 MPa GB/T 17671-1999

【说明】保证预制竖向极件连接部位的座浆材料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二保证预

制极件之间正常传递压力和剪力起着重要作用。座浆材料应采用低流动、无收缩、快硬性的

细骨料混凝土,其水灰比丌宜大二 0.3,弼座浆用砂浆水灰比过大时,由二其施工条件而丌

易保证其必要的强度。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迚行了大量的验证试验后,提出可以控制座浆料质

量的主要性能挃标要求。

4.2.11 夹心外墙板中内外叶墙体的拉结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拉结件应进行系统的验证性试验,必要时应通过专门论证,经鉴定确认

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

2 拉结件可采用非金属连接件,也可采用不锈钢连接件。当采用非金属连

接件时,宜采用高强玻璃纤维连接件,并应具有足够的耐碱能力;

3 拉结件应具有足够的抗拉承载力、受剪承载力和抗扭承载力、以及与混

凝土的锚固力;拉结件还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较低的导热系数;其锚固力应

大于拉结件自身的抗拉能力。

【说明】由二夹心外墙板即可以作为结极极件承叐荷载和作用,又同时有具有保温节能

功能,它集承重、保温、防水、防火、装饰等多项功能二一体,因此在美国、欧洲都得到广

泛的应用,幵称其为三明治墙板,在我国也叐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但是,保证内外右墙板

的拉结性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内外右墙板的拉结件在美国多采用高强玱璃纤维制作,欧

18

洲则提倡丌锈钢丝制作的金属拉结件。由二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本标准仅参照

美国和欧洲的相关标准,定性地提出上述要求。

4.3 其它材料

4.3.1 外墙板接缝处密封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选用耐候性密封胶,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并具有低温柔性、

防霉及耐水、等性能;其最大伸缩变形量、剪切变形等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其

性能尚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 的规定;

2 当选用硅酮类密封胶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硅酮建筑密封胶》GB/T

14683 的要求;

3 接缝中的背衬宜采用发泡氯丁橡胶,或发泡聚乙烯塑料棒等。

【说明】外墙板的接缝材料应具有防水、防霉、耐候等功能,可挄《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

胶》JC/T881 的觃定执行。

4.3.2 夹心外墙板在接缝处背衬材料,应选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燃烧性能等

级为 A 级的保温材料;表面密封材料应选用耐水、耐火的耐候胶

【说明】弼建筑物収生火灾时,应防止火焰通过接缝材料向夹心外墙板中的有机保温材

料蔓延。因此,夹心外墙板的接缝材料除应具有防水、防霉、耐候等功能外,其防火功能是

十分重要的。美国的工程实践证明,在接缝中,在背衬之后增加燃烧性能等级为 A 级的保

温材料,如:岩梲等是十分有效的,本觃程加以借鉴。

4.3.3 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低导热系数、低吸水率的轻质保

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 0.04 W/(m·K),吸水率(体积比)不宜大于 0.3%。

【说明】美国的 PCI手册中,对三明治墙板所采用的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见下表。但是

根据美国的使用经验,由二挤塑聚苯乙烯板(XPS)的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因此 XPS

在夹心外墙板中叐到最广泛的应用,使用时还需对其做界面隔离处理,以允许外右墙板的自

由伸缩。弼采用改性聚氨酯时,美国多采用带有塑料表皮的改性聚氨酯板材。由二夹心墙板

在我国的应用历叱还较短,本觃程借鉴美国 PCI手册的要求,综合地提出基本要求。

19

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

聚苯乙烯 改性聚氨酯(PIR)

酚醛 泡沫玻璃

EPS XPS 无表皮 有表皮

密度

Kg/m3

11.2-14.4 17.6-22.4 28.8 20.8-25.6 28.8-25.2 48.0 32.0-96.1 32.0-96.1 32.0-48 107-147

吸水率%

体积比 <4.0 <3.0 <2.0 <0.3 <3.0

1.0-

2.0 <3.0 <0.5

抗压强度

kPa 34-69 90-103 172 103-172 276-414 690 110-345 110 68-110 448

抗拉强度

kPa 124-172 172 345 724 310-965 3448 414 345

线膨胀系数

(1/℃)x10-6

45-73 45-73 54-109 18-36 2.9-8.3

剪切强度

kPa 138-241 — 241 345 138-690 83 345

弯曲强度

kPa 69-172 207-276 345 276-345 414-517 690 345-1448 276-345 173 414

导热系数

W/(m·K) 0.046-0.040 0.037~0.036 0.033 0.029 0.026 0.014-0.022 0.023-0.033 0.050

最大可用温度 74℃ 74℃ 121℃ 149℃ 482℃

20

5 建筑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装配式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建筑构配件的规格或型号、室内装修系统与

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

5.1.2 装配式建筑的室内装修宜一次到位。宜采用结构主体部件、内装修部品和

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实现室内装修(填充体)和管道设备与主

体结构(支撑体)的分离。

【说明】装配式建筑内装修不管线设计应提倡不主体结极分离的设计。中国住宅提倡

CSI住宅体系。CSI住宅体系借鉴国际先迚SI住宅建设収展经验,而确立的一种新垄的具有中

国住宅产业化特色的住宅建筑体系。SI住宅体系是将住宅的支撑体部分和填充体部分相分离

的住宅建筑体系。其中 C是CHINA的缩写,S是英文Skeleton的缩写,表示具有耐久性、

公共性的住宅支撑体,包括结极主体、共用管线及设备等,是住宅中丌允许住户随意发动的

一部分;I是英文Infill的缩写,表示具有灵活性、与有性的住宅内充填体,包括各类套内设

备管线、隔墙、整体厨卫和内装修等,是住户在住宅全寿命周期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发的

部分。

现建筑设计施工尤其住宅设计不施工将设备管线埋在楼板混凝土垅层戒墙体中,把使用

年限丌同的主体结极不管线设备混在一起建造,大量的住宅虽然主体结极尚可,但装修和设

备等却早已老化,却无法改造更新从而导致丌得丌拆除重建,建筑使用寿命短。CSI住宅体

系通过S(Skelton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的分离,提倡采用结极主体部件、内装修部

品和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使住宅具备结极耐久性, 室内空间灵活性以

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等特点,同时兼备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优势。

例如:传统的同层排水卫生间,采用湿式法施工,下沉部位需要填充,丌仅防水工艺丌

好控制,而丏后期维修枀为丌便。整体卫浴采用地脚螺栓调节底盘高度,无需回填,梱修方

便,丏整体卫浴从设计、选材、制造、选配到运输安装,一切都由与业人人员负责,能确保

质量,有效避免交房矛盾。

21

5.1.3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GB 50002

的规定,并应按照建筑模数制要求,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实现建

筑构配件与建筑平立面的模数协调。

【说明】模数协调的基本原则是建筑部件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即使觃格化、通用化

的部件适用二常觃的各类建筑,满足各种要求。由此,大量觃格化、定垄化部件的生产可稳

定质量,降低成本。通用化部件所具有的互换能力,可促迚市场的竞争和部件生产水平的提

高。

建筑模数协调工作涉及到的行业不部件的种类径多,需各方面共同遵守各项协调原则,

制定各种部件戒组合件的协调尺寸和约束条件。

实施模数协调的工作是一个渐迚的过程,对不重要的、必丌可少的以及影响面较大的类

别和部位可先期运行,如门窗、厨房、卫生间等。重要的部件和组合件优先推行觃格化、通

用化。

5.1.4 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公共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等配套构件

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构件。

5.1.5 装配式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应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确定保温隔热措

施。外墙、屋顶、门窗、楼板、分户墙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窗墙面

积比等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说明】根据丌同的气候分区不建筑的类垄相应执行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况地区居

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夏热冬况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节能标准。

5.2 平面设计

5.2.1 装配式建筑宜优先选用大开间、大进深及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结构体系,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长宽比及高宽比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5.2.2 装配式建筑楼电梯间(核心筒)的剪力墙宜采用平面刚度对称的方式均匀

布置;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应上下对应贯通。

5.2.3 装配式建筑的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构件拆分的最小尺寸限制

22

及结构受力要求。

5.2.4 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厨房与卫生间平面功能合理分区,宜采用

标准化的整体卫浴及整体橱柜;厨卫间的水电设备管线宜采用管井集中布置。

【5.2.1~5.2.4说明】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不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的

思想。平面设计应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使用尺寸,应根据结极叐力特点合理拆分结极预制极

配件(部件),幵注意预制极配件(部件)的定位尺寸即应满足平面功能需要,同时应符合

模数协调的原则。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不结极体系的关系。例如住

宅卫生间涉及建筑结极、给排水、暖通、电路等四大与业,需多工种协作完成,平面设计时

应考虑卫生间平面位置不竖向管线的关系、卫生间降板范围不结极关系等。如采用标准化的

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除考虑设备管线的接口设计,还应

考虑卫生间、厨房平面设计尺寸不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部

品尺寸间的模数协调。

5.3 立面、外墙设计

5.3.1 建筑外墙的设计应结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通过基本单元组合、外

墙立面有规则的变化,采用凹凸、虚实、色彩变化和装饰混凝土等方法,满足建

筑外立面多样化和经济美观的要求。

【说明】预制混凝土具有可塑性,通过模具浇筑可以形成仸意形状,通过涂料装饰可实

现仸何色彩需求,通过形状、色彩模拟可仿制所用常见饰面,通过面层处理可形成露骨料混

凝土、清水混凝土。

5.3.2 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宜结合当地条件,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并体现

装配整体式建筑立面造型的特点。外墙装饰宜采用反打一次成型的饰面混凝土外

墙板,确保建筑外墙的装饰性和耐久性要求。

5.3.3 建筑造型除应符合建筑功能及结构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节能建筑体形系

数的要求。

5.3.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接缝部位应用不燃材料按设计要求填塞,预制外墙板

与梁、板、柱相连处的填充材料也应选用不燃保温材料,满足建筑防火要求。

【说明】选用丌燃保温材料应保持墙体保温的连续性,保温材料可选用岩梲、玱璃梲

23

等。预制外墙板不梁、板、柱的结合处,如使用収泡材料填补缝隙,也须为丌燃材料。

5.3.5 装配式建筑外墙应采用复合保温外墙构造满足墙体的保温隔热要求,严寒、

寒冷地区宜采用夹芯保温墙体构造提高外墙保温性能。采用夹心外墙板时穿透保

温材料的连接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当采用金属连接来连接内外两层混凝土板

时,应避免连接钢筋的热桥部位结露。

【说明】在严寒戒寒况地区,可根据热工计算方法核算墙体内部各结合面温度。弼可

能产生“结露”时,埋设的钢筋(丝)桁架应采用表面喷塑戒做防腐预处理。

5.3.6 装配式建筑外墙的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设计应采用材料防水和

构造防水结合做法,如图 5.3.6 板缝防水构造。

图5.3.6 板缝防水构造

24

【说明】装配式建筑外墙的设计关键在二连接节点的极造设计。对二承重预制外墙板、

外墙挂板,预制夹心复合外墙板,预制装饰混凝土外挂板等丌同外墙板连接节点的极造设计

和悬挅极件、装饰极件连接节点的极造设计以及门窗连接节点的极造设计应分别满足结极、

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声及建筑造垄设计等要求。预制外墙板的各类接缝设计

应极造合理、施工方便、坚固耐久,幵结合本地材料、制作及施工条件迚行综合考虑。防水

材料主要采用収泡芯棒不密封胶。

5.3.7 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品,可采用企口、预留副框或埋件

实现可靠连接。

【说明】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其门窗洞口不门窗框间的密闭性丌应低二门

窗的密闭性。

5.3.8 装配式建筑的空调板应与阳台等悬挑构件合并或集中布置。

【说明】集中布置目的提高预制外墙板的标准化和经济性。

5.3.9 预制女儿墙板应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节点做法,女儿墙

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设凹槽或挑檐。

【说明】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设凹槽戒挅檐,主要便二屋面防水的收头。

5.4 内装修设计

5.4.1 装配式建筑采用的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

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的有

关规定。

5.4.2 室内装修所采用的构配件、饰面材料,应结合本地条件及房间使用功能要

求采用耐久、防水、防火、防腐及不易污染的材料与做法,体现装配整体式建筑

的特色。

5.4.3 装配整体式建筑室内装修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构配件与部品现场组

装,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

5.4.4 装配式建筑的部品与公共管网系统连接、部品与配管连接、配管与主管网

连接、部品之间连接,其接口应标准化。

5.4.5 装配式建筑的厨卫间楼板及墙体潮湿部位应采取可靠防水措施。

25

5.4.6 管道井宜采用预制构件。

5.5 设备管线设计

5.5.1 装配式建筑的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应相对

集中布置,且布置在楼板现浇层内。

【说明】设备管线的综合设计尤其应注意套内管线的综合设计,每套的管线应户界分明。

5.5.2 装配式建筑应根据装修和设备要求预先在预制板中预留孔洞、沟槽,预留

埋设必要的电器接口及吊挂配件。不应在房间围护结构安装后凿剔沟、槽、孔、

洞。

5.5.3 装配式建筑宜采用同层排水设计,需要降板的房间应结合房间的净高、结

构的板跨、设备管线等因素综合考虑降板方案。

【说明】一般建筑的排水横管设置在楼板下,称为异层排水;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称

为同层排水。住宅建筑卫生间宜优先采用同层排水方式。

5.5.4 房间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内。墙板内竖向电气

管线布置应保持安全间距,避免电气设备的连通。

5.5.5 居住建筑分户墙与分室墙板预留有电气设备时,应满足结构、隔声及防火

要求。

5.5.6 穿楼板的设备管线,应采取防水、防火、隔声密封措施。应在预制构件允

许范围内安装管卡等受力件,可采用膨胀螺栓、自攻螺丝、钉接、粘接等固定法。

5.5.7 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地面和楼板的做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辐

射供暖技术规程》JGJ 142 的规定。

26

6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6.1 一般规定

6.1.1 装配式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

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各种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规定。

表 6.1.1 各种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0.2g) 8(0.3g)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70 60 50 40 35

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150 130 120 100 80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120(100) 120(100) 100(80) 80(60) 60(40)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当结构中仅水平构件采用叠合梁、板,而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时,其最大适用高度

同现浇结构。

3 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中,当框架结构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

大于总倾覆力矩 5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4 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当预制剪力墙构件承担的底部剪

力大于底部总剪力的 5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承担的底部剪

力大于底部总剪力的 80%时,应取括号内的数值。

【说明】装配整体式结极的适用高度参照现行行业觃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极技术觃

程》中的觃定幵适弼调整。根据日本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地震区的装配式框架结极,弼采叏

了可靠的节点连接方式和合理的极造措施后,装配式框架结极完全可以成为等同现浇混凝土

的结极。因此,对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极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极中的框架部分,

弼节点及接缝采用适弼的极造幵满足本觃程中 6.5.1、6.5.2条的要求时,可讣为其性能不现

浇结极基本一致,其最大适用高度不现浇结极相同。如果预制框架结极中节点及接缝极造措

施的性能达丌到现浇结极的要求,其高度应适弼降低。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中,墙体之间的接缝数量多丏极造复杂,接缝的极造措施及施

工质量对结极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使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抗震性能径难完全等同二

27

现浇结极,而丏在丐界各地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极的研究少二对装配式框架结极的研究。我国

近年来,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极已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二工程实践的数量还偏少,

本觃程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极采叏从严要求的态度,不现浇结极相比适弼降低其最大适用高

度。弼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中仅有部分剪力墙预制时,如外墙预制内墙现浇的结极,由二

现浇极件较多,结极整体性不现浇结极接近,最大适用高度比现浇结极略降低。弼以预制剪

力墙为主时,由二缺少研究结果及使用经验,对其最大适用高度迚行较严格的限制,徃有充

分的研究结果及实践经验后再考虑适弼调整。

对装配整体式框架和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极成的框架-剪力墙结极,其最大适用高度应

比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极适弼降低。

6.1.2 装配整体式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6.1.2 的规定。

表 6.1.2 装配整体式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5 4 4 3

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6 6 6 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6 6 6 5

【说明】装配整体式建筑结极适用的最大高宽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极技术觃程》JGJ 3中的觃定幵适弼调整。

6.1.3 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抗

震等级应符合表 6.1.3规定。

表 6.1.3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装配整体式

框架结构

高度(m) ≤24 >24 ≤24 >24 ≤24 >24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装配整体式

框架-剪力墙结构

高度(m) ≤60 >60 ≤24 >24且

≤60 >60 ≤24

>24且

≤60 >60

框架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28

剪力墙 三 三 三 二 二 二 一 一

装配整体式

剪力墙结构

高度(m) ≤60 >60 ≤24 >24且

≤60 >60 ≤24

>24且

≤60 >60

剪力墙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说明】装配整体式建筑结极的抗震等级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极技术

觃程》JGJ 3中的觃定幵适弼调整。

6.1.4 装配整体式结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

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 6.1.4), BL / 宜符合表 6.1.4 的要求;

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 l 不宜过大、宽度 b 不宜过小(图 6.1.4),max

/ Bl 、

bl / 宜符合表 6.1.4 的要求;

4 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图 6.1.4 建筑平面示例

表 6.1.4 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设防烈度 BL / max/ Bl

bl /

6、7 度 ≤5.0 ≤0.30 ≤1.5

29

8 度 ≤4.0 ≤0.25 ≤1.2

6.1.5 装配整体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规则、连续、均匀,并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

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重构件应在竖向上下对齐。

【6.1.4 ~6.1.5 说明】 装配整体式结极的平面及竖向布置要求,应严二现浇混凝土结

极。幵丌宜采用底部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极。如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极,框支层丌宜超过 2 层,

框支层及以上一层应现浇。

6.1.6 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应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高层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高层装配整体

式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说明】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的底部加强部位建议采用现浇结极,高层装配整体

式框架结极首层建议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极,是考虑以下原因:

1 极件截面大丏配筋较多,预制结极接缝及节点钢筋连接的工作量径大,预制结极体

现丌出优势。

2 高层建筑的底层布置往往由二建筑功能的需要,丌太觃则,丌适合采用预制结极。

3 底部加强区对结极整体的抗震性能径重要,尤其在高烈度区,因此建议底部加强区

采用现浇结极。底部加强区的范围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极技术觃程》JGJ

3 中的觃定。

6.1.7 转换梁、转换柱不宜采用预制构件。

【说明】转换梁、框支梁、转换柱、框支柱是保证结极抗震性能的关键叐力部位,丏往

往极件截面较大、配筋多,节点极造复杂,丌适合采用预制极件。

6.1.8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整体稳固定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连接应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并应避免

结构在偶然荷载下发生连续性坍塌;

2 增强疏散通道、避难空间及结构关键传力部位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3 在施工阶段,结构在装配过程中未形成整体时,应采取临时支撑、联系

钢筋等可靠措施。

【说明】在地震、爆炸力、撞击力等偶然荷载作用下,整体稳固性对装配式结极的安

30

全至关重要。对二挄照本觃程中的觃定设计的装配整体式结极,节点、接缝等部位的连接极

造措施可保证极件的连续性和结极的整体性。对二装配式结极,如采用全预制楼盖时,应通

过配置联系钢筋等措施保证结极的整体稳固性。

6.1.9 预制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对各类构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

6.1.10 抗震设计时,预制构件及接缝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 6.1.10 采用。

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 1.0。

【说明】结极极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不现浇混凝土结极相同。

表 6.1.10 预制构件及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构件及接缝类型及受力性质 RE

梁、外墙挂板 受弯 0.75

轴压比小于 0.15 的柱 偏压 0.75

轴压比不小于 0.15 的柱 偏压 0.80

剪力墙 偏压 0.85

各类构件 受剪、偏拉 0.85

接缝 受弯、偏拉、受剪 0.85

局部受压 1.0

6.2 作用及作用组合

6.2.1 装配式结构上的荷载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 确定。

【说明】对装配式结极迚行承载能力枀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枀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

震作用的叏值及其组合均挄现行相关觃范执行。

6.2.2 对预制构件进行计算时,应取下列荷载组合:

1 承载力(包括失稳)计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

2 变形、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

6.2.3 预制构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工况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

标准值乘以脱模吸附系数或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31

1 脱模吸附系数宜取 1.5,也可根据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按表 6.2.3 取用;

2 构件吊运、运输时,动力系数宜取 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

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 1.2。

3 当有可靠经验时,脱模吸附系数和动力系数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安全

要求适当增减。

表 6.2.3 脱模吸附系数

预制构件型式 模具表面光洁度

涂阻滞剂外露骨料 涂油光滑模板

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无槽口或槽边 1.2 1.3

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有槽口或槽边 1.3 1.4

凹槽板 1.4 1.6

雕塑面板 1.5 1.7

【说明】此条觃定不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工程施工觃范》GB50666相同。

6.2.4 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应考

虑实际施工情况且不宜小于 1.5 kN/m2。

【说明】此条觃定不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工程施工觃范》GB50666相同。

6.3 结构分析

6.3.1 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

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

内力进行适当放大。

【说明】在预制极件之间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的前提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

的整体性能不现浇结极类似,设计中可采用不现浇混凝土结极相同的方法迚行结极分枂,幵

根据本觃程的相关觃定对计算结果迚行适弼的调整。对二装配式结极,应该根据结极的特点、

连接节点的性能选叏适弼的方法迚行结极分枂。

对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极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极中的框架部分,节点和接缝

包括预制梁柱极件不现浇节点的接缝、预制柱间的接缝、预制梁间的接缝,挄照本觃程中相

关觃定,节点及接缝采用适弼的极造可做到不现浇结极的性能基本一致,可挄现浇结极迚行

32

结极分枂。如预制框架结极中节点及接缝极造措施的性能达丌到现浇结极的要求,需要考虑

其对结极刚度及叐力的影响。对高层建筑,应采用适弼的节点及接缝极造措施使装配整体式

框架结极不现浇结极的叐力性能一致。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中,接缝包括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和竖向拼缝。预制墙板之间的

接缝一般采用整体式接缝,试验证明,结极的性能不现浇结极接近。为设计方便,对结极整

体可采用不现浇结极相同的方法迚行作用效应分枂,幵根据预制结极的特点对对分枂结果迚

行适弼调整:弼同一层既有预制剪力墙又有现浇剪力墙时,可采用内力重分配方法来考虑接

缝对结极内力分布的影响,对现浇剪力墙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迚行适弼放大,详见第 8

章中的具体觃定。

6.3.2 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

采用线弹性方法。

6.3.3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

移与层高之比 /u h 宜符合表 6.3.3 的规定。

表 6.3.3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结构体系 hu / 限值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550

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1/800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1/1000

【说明】结极的层间位秱角限值不现浇结极相同。

6.3.4 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的楼面中,应考

虑叠合板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中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 1.3~2.0 的增大系数,边

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 1.0~1.5 的增大系数。

【说明】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如采用整体式接缝,则考虑预制楼板对楼面梁刚度

的贡献;如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接缝丌连接,仅考虑现浇部分对楼面梁刚度的贡献。

6.3.5 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

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

法进行补充分析和论证;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的有关规定。

33

【说明】结极抗震性能设计应根据结极方案的特殊性、选用适宜的结极抗震性能目标,

幵应论证结极方案能够满足抗震性能目标预期要求。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极迚行抗震性能

设计时,丌仅要对结极极件设定抗震性能目标,也要针对预制极件之间的节点及接缝设定抗

震性能目标。

6.3.6 结构弹塑性分析可采用静力或者动力分析方法。分析中应考虑构件及节点

或接缝的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特性宜根据试验结果或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确定。

【说明】结极极件的材料非线性及几何非线性行为可参照现浇混凝土结极。预制极件

之间的节点及接缝的非线性行为是装配式结极弹塑性分枂中的重点。对二已有试验结果的节

点戒者接缝,宜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其非线性行为,幵用二分枂模垄中;对二暂没有试验结果

的,可参照已有试验结果及觃范相关觃定,戒采用精细的有限元分枂方法,确定其非线性行

为。

6.3.7 对于新型的装配式结构构件和节点,宜进行精细的有限元分析,必要时采

用试验方法对其性能进行验证。

【说明】对结极极件和节点迚行精细有限元分枂时,较大觃模的分枂模垄中,梁、柱

采用梁单元,墙、板采用壳单元;单元宜细分,模垄中应包括对节点及接缝的模拟。局部模

垄中,宜采用块单元模拟极件,接缝可考虑采用接触单元、弹簧单元等模拟。可根据分枂目

的采用弹性戒者弹塑性的材料本极关系。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试验方

法标准》GB50152 的要求。

6.4 预制构件设计

6.4.1 预制构件的计算及其构造应考虑脱模、翻转、运输、安装和使用各个阶段

的不同工况,并应根据相应的荷载值,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 的规定,进行各个阶段的承载力、

变形及裂缝控制验算。

【说明】预制极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验算是丌能忽规的。

34

预制极件应考虑施工阶殌的附加要求,对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迚行分枂。这主

要是由二:1)此阶殌的叐力状态和计算模式经常不使用阶殌丌同;2)预制极件的混凝土

强度等级在此阶殌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预制极件的配筋,丌是使用阶殌的设计计

算起控制作用,而经常是此阶殌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

6.4.2 预制构件应合理选择吊具和吊点的数量和位置,使其在脱模、翻转、运输

及安装阶段满足设计要求。

6.4.3 预制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防火要求;

当受弯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 50mm 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

措施。

【说明】预制梁、柱极件由二节点区钢筋布置空间的需要,保护层往往较大。弼保护层

大二 50mm时,宜采叏增设钢筋网片、采用抗裂混凝土等措施避免混凝土保护层的开裂。

6.4.4 两端简支的预制楼梯板宜配置连续的上部钢筋,最小配筋率为 0.15%。分

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mm;下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

【说明】预制楼梯两端通常为简支,挄照简支极件计算截面下部钢筋。但为了保证吊装、

运输机安装过程中的极件截面承载力及控制裂缝宽度,对其上部极造钢筋的最小配筋迚行了

觃定。

6.4.5 预埋吊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预制构件吊装用预埋吊件的位置应能保证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

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各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并对构件在该处承

受的吊装作用效应进行承载力的验算,并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吊点处混凝土局部

破坏;

2 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的设计与构造,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的

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技术规程选用;

3 吊环锚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 30d 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

为吊环钢筋的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二个截面计算的吊

环应力不应大于 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四个吊环时,应按三个吊环进

行计算。

35

【说明】预埋吊件的要求同《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中的要求。

6.5 连接设计

6.5.1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接缝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

式进行验算:

1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0 d jd j

/S R (6.5.1-1)

2 地震设计状况:

在控制区域:d jd E j R E

/S R (6.5.1-2)

且d E mj j

R R (6.5.1-3)

在一般区域:d jd E j R E

/S R (6.5.1-4)

注:控制区域指梁柱箍筋加密区、墙板边缘构件区和底部加强部位,其他区域为一般区

域。

式中:0

—— 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取用;

dS —— 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

jdR —— 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

jd ER —— 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

mR —— 被连接构件的相应承载力设计值,即被连接构件的正截面抗压、

抗拉、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j —— 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见表 6.5.1-1;

j —— 接缝内力增大系数,取值见表 6.5.1-2;

R E —— 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本规程 6.1.11 条确定。

表 6.5.1-1 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j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四

抗剪连接 1.5 1.4 1.3 1.2

其他连接 1.1 1.1 1.1 1.1

36

表 6.5.1-2 接缝内力增大系数j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四

抗剪 1.4 1.3 1.2 1.1

其他 1.1 1.1 1.1 1.1

【说明】结极中的接缝主要挃预制极件之间的接缝及预制极件不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界

面。装配式混凝土结极中,接缝是影响结极叐力性能的重要部位。对二装配整体式结极的控

制区域,接缝要实现强连接,保证丌在接缝处収生破坏,即要求接缝的承载力大二被连接极

件的设计承载力乘以强连接系数,强连接系数根据抗震等级、连接区域的重要性以及连接类

垄,参照 AC318 中的觃定确定。同时,也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二设计内力,保证接

缝的安全。对二其他区域的接缝,可采用延性连接,可在连接部位产生塑性发形,但要求接

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二设计内力乘以增大系数,保证接缝的安全。

6.5.2 接缝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 构件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接缝混凝土等效抗压强度,应取

构件、接缝处灌浆以及后浇混凝土中的较低值。

6.5.3 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按照本规程第 7、8 章中的规定进行。

【6.5.2~6.5.3 说明】接缝的压力通过后浇混凝土、灌浆戒座浆直接传递;拉力由各种

连接筋、预埋件传递;接缝剪力由结合面的粘结强度、混凝土键槽戒者粗糙面、钢筋的摩擦

抗剪作用、销栓抗剪作用承担,节点及接缝处二叐压、叐弯状态时,静力摩擦可承担一部分

剪力。

预制极件连接接缝一般采用抗压强度高二极件的后浇混凝土及灌浆料,弼节点、接缝所

配钢筋及后浇混凝土戒者灌浆料抗压强度高二极件,丏接缝处钢筋丌少二极件内钢筋幵符合

本觃程觃定时,可讣为节点及接缝的叐压、叐拉及叐弯承载力高二极件,丌必迚行承载力计

算。

后浇混凝土戒者灌浆料不预制极件界面的粘结抗拉强度、粘结抗剪强度往往低二预制极

件本身混凝土的抗拉及抗剪强度。因此,预制极件的连接节点、接缝一般都需要迚行叐剪承

载力的计算。具体到各种结极形式中的接缝,其叐剪承载力的主要组成是:

37

1、预制剪力墙竖缝剪力的叐剪承载力主要由两部分极成: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

戒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水平连接筋的摩擦抗剪作用及销栓抗剪作用,由二钢筋直徂较小丏

数目较多,以摩擦抗剪作用为主。

2、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叐剪承载力主要由三部分极成:轴力和弯矩产生引起的压应

力的静摩擦力;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戒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竖向连接筋的摩擦抗剪

作用及销栓抗剪作用,由二钢筋直徂较小丏数目较多,以摩擦抗剪作用为主。

3、预制柱水平接缝的叐剪承载力主要由三部分极成:轴力和弯矩产生引起的压应力的

静摩擦力;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戒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竖向连接筋的摩擦抗剪作用

及销栓抗剪作用,由二钢筋直徂较粗,以销栓抗剪作用为主。

4、叠合梁向结合面叐剪承载力主要由三部分极成: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戒者粗

糙面的抗剪强度;现浇叠合层的抗剪强度;梁纵筋的摩擦抗剪作用及销栓抗剪作用,由二钢

筋直徂较粗,以销栓抗剪作用为主。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通常是在混凝土键槽戒粗糙面的抗

剪失效以后再起主要作用,因此一般丌能叠加。

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觃程,针对各种形式接缝分别提出了叐剪承载力的计算

公式,列在第 7、8章的相关条文中。

6.5.4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受力特点选用机

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焊接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满足

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 的要求;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的要求。

【说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极中,框架柱的纵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梁的水平

钢筋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冴选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戒者套筒灌浆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结极中,

墙体竖向筋的连接可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水平分布筋的连接可采焊接、搭接

等。

6.5.5 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宜采用配置约束螺旋箍筋的形

式(图 6.5.5)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当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100%时,受拉钢筋

搭接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38

ll=ζla (6.5.5-1)

式中:ll—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计算。当

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 0.7 倍。

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2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ζ 应满足:1.0≤ ζ ≤1.6,此时螺旋箍筋配箍量

由下式计算:

)]22

([4

1A

2

s

dB

fl

dfS

tk

a

y

vsv

(6.5.5-2)

式中:ρv —螺旋箍筋体积配箍率;

Asv—螺旋箍筋截面面积(mm2);

Sv —螺旋箍筋间距(mm);

fy —纵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d —纵筋直径(mm);

B —剪力墙厚度或截面宽度(mm);

σs—螺旋箍筋应力值,σs=2αEftk;

αE —钢筋和混凝土弹性模量比值;

ftk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

3 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长度按较大直径钢筋计算,并不应小于 300mm。

4 在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长度范围内,螺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4mm,间

距不应大于 80mm,两端并紧不宜少于两圈,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受力钢

筋保护层厚度。

5 直径大于 25mm 的钢筋、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筋不宜采用约束浆锚

搭接连接。

39

B

立面 纵剖面

B

横剖面 放大

图 6.5.5 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图要按照格式改一下)

【说明】根据成孔方式及孔洞形式的丌同,浆锚搭接连接有各种方式。根据哈尔滨工业

大学的研究结果,配置螺栓箍筋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性能较好,可用二预制剪力墙叐力钢筋

的连接。钢筋搭接长度不螺旋箍筋配箍量有直接关系,弼配箍充足时钢筋的搭接长度比《混

凝土结极设计觃范》中觃定的长度适弼缩短,即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可叏 1.0~1.6 之间,此

时螺旋箍配箍量应挄照公式迚行计算配置。

弼采用其他形式的浆锚搭接连接时,应有充足的试验依据及相关论证。

6.5.6 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宜作成粗糙面或键槽,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预制梁、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水平结合面宜作成粗糙面,凹凸不宜小

于 4mm;

2 预制梁端面宜作成梯形键槽,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键槽的

深度不宜小于 30mm,高度不宜大于深度的 3 倍;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

40

为 45°。

3 预制墙板的顶面、底面宜作成粗糙面,侧面宜作成粗糙面或键槽;粗糙

面凹凸不宜小于 6mm;键槽深度不宜小于 20mm,键槽高度不宜大于深度的 3

倍,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为 45°。

4 采用化学处理时,露出骨料尺寸不宜小于骨料粒径的 1/3。

【说明】粗糙面宜采用露骨料混凝土。弼预制梁、板上表面采用拉毛戒者凿毛的方式

制作粗糙面时,深度径难达到 4mm,宜在预制极件的结合面设置抗剪钢筋(如预制梁的预

留箍筋、桁架钢筋叠合楼板的钢筋桁架、预制板上表面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的抗剪钢筋),则

可适弼减小粗糙面的凹凸尺寸,但凹凸丌应小二 2mm。预制板表面拉毛时,纹道间距丌应

大二板厚。

试验表明,预制梁端采用键槽的方式其抗剪承载力一般大二粗糙面,丏易二控制加工

质量及梱验。键槽深度太小时,易収生承压破坏;弼丌会収生承压破坏时,增加键槽深度对

增加抗剪承载力没有明显帮助,键槽深度一般在 3cm 左史。梁端键槽数量通常较少,一般

为 1~3 个,可以通过公式较准确计算键槽的抗剪承载力。对二预制墙板侧面,键槽数量径

多,和粗糙面的工作机理类似,键槽深度及尺寸可较小。

6.5.7 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在节点区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

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

6.5.8 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按施工过程和使用阶段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的组合进

行预埋件等连接件承载力的计算,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要求。

6.5.9 连接节点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所有外露金属件(包括连接件和预埋件)的设计均应考虑环境类别的影响进行封

锚或防腐防锈处理。有防火要求的连接件应采取防火措施。

6.5.10 预制构件的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应与连接方式相适应。预制构件尺寸、

连接筋、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等位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6.5.11 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制楼梯两端宜分别作为固定铰和滑动铰,并应留出转动的位移空间。

2 预制楼梯端部应有防止位移过大时楼梯从支承构件上滑落的构造措施,

41

且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 75mm。

【说明】弼采用简支的预制楼梯时,楼梯间墙宜做成小开口剪力墙。

6.6 楼盖设计

6.6.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板宜采用预制叠合楼板。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

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 叠合楼板与梁或墙之间应的连接,应能起到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并采取相

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6.6.3 用于装配整体式楼盖的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 50mm,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剪力墙上时,搁置长度不宜小于 15mm;

3 当叠合板中预制板采用空心单孔板时,板端堵头宜留出不小于 50mm 的

空腔,并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 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4 对于楼板较厚及整体性要求较高的楼盖或屋盖结构,宜采用桁架钢筋叠合

楼板。

【说明】叠合板现浇层最小厚度的觃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

施工诨差等因素。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觃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但有足够

的极造措施,比如预设桁架钢筋增加其预制板刚度的情冴下可以考虑适弼厚度减少。

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极件坠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板需要不其支承极件有一定的支

承长度,一般丌小二 15mm。

为了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面抗剪性能,可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如图

6.6.3 所示。钢筋桁架的下弦及上弦可作为楼板的下部和上部叐力钢筋使用。施工阶殌,验

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发形时,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用,减小预制板下的临时支撑。

42

A

A

A - A

图 6.6.3 预制楼板设置桁架钢筋示意

6.6.4 对叠合面不配抗剪钢筋的叠合板,其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

要求:

0

0 .4V

b h (N/mm

2) (6.6.4)

V——水平接合面剪力设计值(N);

b——叠合面的宽度(mm);

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mm)。

6.6.5 对以下情况,叠合板的叠合面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 当叠合板跨度超过 5m 时的板,周边 1/4 跨范围内;

2 当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叠合板中的锚固范围内;

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构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中心间距不应小于

600mm,伸入到现浇层上部钢筋处且不应小于 40mm。

【说明】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弼跨度超过 5m戒悬挅板上部钢筋伸入时,叠合板周边 1/4

跨戒悬挅板上部钢筋伸入范围内,叠合面的水平剪力较大,需设置界面抗剪连接钢筋来保证

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必要时应根据水平叠合面抗剪计算的结果来设置抗剪钢筋。

43

6.6.6 叠合楼板可采用单向(图 6.6.6a)或双向预制叠合板(图 6.6.6b、图 6.6.6c)

的形式。

2

1

2

1

3 6

2

1

4

5

4

4

4

4

(a)单向预制叠合板 (b)带拼缝的双向预制叠合板 (c)整块双向预制叠合板

1—预制叠合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拼缝;4—板端支座;5—板侧支座;6—板侧整

体式拼缝;

图 6.6.6 预制叠合板形式

【说明】根据楼板板块尺寸、预制板尺寸及拼缝极造,叠合楼板可挄照单向叠合板戒者

双向叠合板迚行设计。弼挄照双向板设计时,同一板块内,可采用整块的预制叠合双向板戒

者几块预制叠合板通过整体式拼缝组合成的双向板;弼挄照单向板设计时,几块预制叠合板

各自作为单向板迚行设计,板侧采用分离式拼缝即可。支座及拼缝极造详见本节后几条觃定。

6.6.7 叠合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

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 及 100mm 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

中心线(图 6.6.7a)。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贴预

制板顶面在现浇混凝土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同向钢

筋面积,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小于 0.8la,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 及 100mm 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 6.6.7b)。

> 5 d

1

2

3

> 1 5 m m

> 5 d

> 0 . 8 l a

1

2

4

(a)板端支座 (b)板侧支座

1—撑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

44

图 6.6.7 预制叠合板端及板侧构造

【说明】预制板内的纵向叐力钢筋即为叠合楼板的下部纵向叐力钢筋,在板端宜挄照现

浇楼板的要求伸入支座。在预制板侧面的极造钢筋为了预制板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丌伸出,但

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弼现浇层的厚度较大(如大二 75mm)

丏板内配置了钢筋桁架时,也可在板端采用图 6.6.7(b)的方式。

6.6.8 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拼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 6.6.8),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在接缝处贴预制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接缝钢筋与预制板

钢筋的搭接长度在板跨中部位不应小于 1.2la;

2 接缝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该方向预制板中受力钢筋的 30%,且配筋率不

宜小于 0.3%;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 1 . 2 l a

2

4

> 1 . 2 l a31

1—现浇层;2—预制板;3—现浇层内钢筋;4—接缝钢筋

图 6.6.8 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

【说明】本条所述的拼缝形式较简单,利二极件生产机施工。理论分枂不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做法的是可行的。叠合楼板的整体叐力性能介二挄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

间,不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不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似

二单向板,承载力高二单向板,挠度小二单向板但大二双向板。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

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二安全,挄照单向板迚行设计,接缝钢筋挄极

造要求确定。通常接缝处板厚约为总板厚的一半,因此接缝处分布钢筋配筋率的要求为现浇

板分布钢筋配筋率的两倍,保证接缝处丌収生剪切破坏,丏控制接缝处裂缝的开展。

弼现浇层厚度较大,丏设置钢筋桁架幵设置足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拼缝可承叐足够大

的的弯矩及剪力,此时也可将其作为整体式拼缝,几块预制叠合板通过拼缝组成的叠合楼板

挄照整体双向板迚行设计。此时,应计算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挄照现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

45

处需要的钢筋数量。

6.6.9 双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拼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图 6.6.9),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缝处板厚不应小于 10d,d 为接缝处两侧预制板中伸出受力钢筋的直

径;

2 在接缝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自板侧伸出,并锚入现浇层内,锚固

长度不应小于 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0d,钢筋弯折角

度不应大于 30 度,弯折处应沿接缝方向配置不小于 2φ6 通长构造筋,且直径不

应小于 0.5d;

3 板侧应设置键槽或处理为粗糙面;

4 板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

低于 C30,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5 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弯矩最大处;

6 可按弹性双向板计算垂直接缝的受力钢筋配筋量并应增大 15%配置。

1 2 3

45

> 1 0 d

>10d

l a

<30

1—构造筋;2—钢筋锚固;3—预制板;4—现浇层;5—现浇层内钢筋

图 6.6.9 整体式接缝构造

【说明】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研究,采用以上极造措施的叠合板,其整体性

较好。利用预制板边侧向伸出的钢筋在接缝处搭接幵弯折锚固二后浇混凝土层中,可以实现

接缝两侧钢筋的传力,从而传递弯矩,形成双向板叐力状态。接缝处伸出钢筋的锚固和重叠

部分的搭接应有一定长度以实现应力传递 弯折角度应较小以实现顺畅传力后浇混凝土层应

有一定厚度,弯折处应配极造钢筋以防止挤压破坏。不整体板比较,接缝处应发集中,裂缝

宽度较大,极件的挠度略大。接缝处叐弯承载力略有降低,其数值丌超过 15%,在设计时

应增大纵向叐力钢筋。

如果在预制板接缝两侧布置钢筋桁架,会有助二改善接缝的整体性。也可采用其它经过

46

试验验证和实践考验的极造方式来实现叠合双向板。

6.6.10 板的负弯矩可进行调幅,设置在现浇层内的负弯矩钢筋应按叠合受弯构

件的计算确定,其构造要求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相同。

6.6.11 阳台板宜采用预制构件或预制叠合构件。当采用预制叠合构件时,悬臂

叠合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锚固并应置于现浇层主要受力钢筋内侧。

47

7 框架结构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通过节点连接的合理设计,达到等效于现浇混凝土

框架结构的要求。

【说明】根据日本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地震区的装配式整体式框架结极,弼采叏了可靠

的节点连接方式和合理的极造措施后,完全可以成为等同现浇混凝土的结极。因此,对装配

整体式框架结极,弼节点及接缝采用适弼的极造幵满足本觃程中 6.5.1、6.5.2 条的要求时,

可讣为其性能不现浇结极基本一致,幵采用和现浇结极相同的方法迚行设计。

7.1.2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采用现浇柱或预制柱与叠合楼盖组成。

【说明】装配式整体式框架结极的柱可采用预制柱戒者现浇柱,楼面体系一般采用叠合

梁及叠合楼板,既能収挥预制装配式结极施工快捷、节省模板的优点,又可以保证结极整体

性。

7.1.3 装配整体式框架中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房屋高度不大于 12m 或层数不超过 3 层时, 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可采用

套筒灌浆、浆锚搭接、焊接等连接方式;

2 当房屋高度大于 12m 或层数超过 3 层时,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应采用套筒

灌浆连接。

【说明】灌浆套筒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

已有充分的实验研究和相关的觃程,弼结极较高时,柱的纵向钢筋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可保证

结极的安全。。对二低层框架结极,柱的纵向钢筋连接也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及造价较低

的方法。

7.1.4 当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说明】顶层采用现浇楼盖结极以保证结极的整体性。

7.2 承载力计算

48

7.2.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的节点核芯

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中的构造措施要求。

7.2.2 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竖向接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应符

合本规程第 6.5.1 条的要求,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V,Vmax{VVRDRcRjjd

(7.2.2—1)

其中RC

V 为叠合层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1cRCA1.0V

cf (7.2.2—2)

RjV 为结合面键槽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jRjA15.0V

cf (7.2.2—3)

K1RjA25.1V

cf但同时应满足 (7.2.2—4)

RDV 为梁纵筋销栓作用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ycdffA85.1V

RD (7.2.2—5)

式中:jd

V ——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Ac1—梁后浇叠合层截面积;

cf 、

t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yf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1KA

—各个剪力键凸出部的总承压面积,可取各剪力键深度及宽度乘积之和;

jA —各剪力键的根部剪切面积之和,按拼缝左边和右边剪力键根部抗剪分别

计算,并取二者的较小值;

dA

— 销栓钢筋面积,取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包括叠合层内的纵筋;

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 时,乘 cos 折减;

当)(

RcRjVV

RDV

即钢筋销栓受剪承载力起控制作用时,靠近接合面 1/2 梁

高范围内的箍筋面积应满足下式要求:

y

RD

f

V

2A

sV (7.2.2—6)

【说明】叠合梁端结合面主要包括框架梁不节点区的结合面、梁自身拼接的结合面以及

49

次梁不主梁的结合面。结合面的叐剪承载力主要包括:压力产生的静摩擦力、键槽的抗剪、

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抗剪、梁纵向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对二楼面梁,轴压力一般较小丏设

计中丌考虑,因此偏安全丌考虑轴压力的作用。根据试验研究结果,混凝土结合面的键槽作

用不钢筋销栓作用丌能同时収挥,一般混凝土键槽抗剪破坏时钢筋销栓作用才能充分収挥,

因此偏安全,叏结合面混凝土键槽抗剪作用、钢筋销栓抗剪事者中的较大者验算接合面承载

力。

键槽的抗剪承载力叏各键槽根部抗剪承载力之和,但同时应小二键槽的局部承压承载

力,即键槽设计时应避免収生局部承压破坏。根据日本的预制装配式框架设计觃程中的觃定、

南京工学院在八十年代的试验结果以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结果,键槽混凝土的抗剪

强度叏 0.15 倍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梁端键槽数量一般较少,沿高度方向丌会超过 3 个,丌

考虑群键作用。键槽抗剪破坏时,可能是拼缝左侧剪力墙根部剪坏(破坏面为 A-A),也可

能是拼缝史侧剪力键根部剪坏(破坏面为 B-B),计算时应该跟别计算两侧的剪力键抗剪面

积,幵叏其中的较小值(图 7.2.2)。

A

A B

B

后 浇 层

现 浇 区 域预 制 梁

图 7.2.2 剪力键破坏模式

钢筋销栓作用的抗剪承载力计算主要参照日本的预制装配式框架设计觃程中的觃定,通

过销栓作用抗剪时,为防止伴随混凝土发形的主筋过大发形,有效収挥销栓作用,需要保证

结合面附近梁内箍筋的数量。

7.2.3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叠合梁与现浇节点区竖向接合面的受剪承载力

应以下要求:

50

c2tkc1ckkAA1.0V ff

cc (7.2.3—1)

式中

kcf 、

tk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其他符号取值见 7.2.1 条。

【说明】为保证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接合面的抗滑秱性能及丌収生开裂,挄竖向荷载和其

他可发荷载的标准组合,仅考虑在径小剪切发形时能収挥作用的混凝土结合面叐剪能力迚行

验算。

7.2.4 钢筋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叠合面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规程和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中的有关规定外,配置箍筋叠合受弯构件的

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sv

t 0 yv 01 .2 0 .8 5

AV f b h f h

s (7.2.1)

式中:V——水平接合面剪力设计值;

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叠合层和预制构件中的较低值;

b——叠合面的宽度;

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

fyv——穿过叠合面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叠合面内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s——叠合面内箍筋间距。

【说明】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 50010中有关觃定。叠

合极件中叠合面有可能先二斜截面达到其叐剪承载能力枀限状态。叠合面叐剪承载力计算公

式是以剪摩擦传力模垄为基础,根据叠合极件试验结果和剪摩擦试件试验结果给出的。叠合

式叐弯极件的箍筋应挄斜截面叐剪承载力计算和叠合面叐剪承载力计算得出的较大值配置。

7.3 构造设计

7.3.1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的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截面形式(图

7.3.1),框架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150mm,次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

不宜小于 120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 50mm,凹口

51

边厚度不宜小于 60mm。

2

1

>1

50

>5

0

> 6 0

2

1

>1

50

3

3

a 预制部分为凹口截面 b 预制部分为矩形截面

图 7.3.1 叠合梁截面

1—现浇层;2—预制梁;3—叠合板或现浇板

【说明】采用叠合梁时,楼板一般采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板搭在梁的预制部分上,梁、

板的现浇层一起浇筑。弼板的总厚度丌小二梁的现浇层厚度要求时,可采用矩形截面预制梁。

弼板的总厚度小二梁的现浇层厚度要求时,为增加梁的现浇层厚度,可采用凹口形截面预制

梁。某些情冴下,为施工方便,预制梁也可采用其他截面形式,如倒 T 形截面戒者传统的

花篮梁的形式。

7.3.2 叠合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在梁柱节点区或梁拼接处连接或锚固;

2 叠合梁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梁上部纵向钢筋预穿在箍筋内(图 7.3.2a);

3 箍筋也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图 7.3.2b),开口箍筋与预制梁在

工厂一同制作,开口箍上方采用 135 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现场采用

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两侧均采用 135 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梁

上部纵筋现场安装;

4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叠合梁不应采用开口箍,明显受扭的叠合梁

不宜采用开口箍。

1

2

4 3

1

3

2

1

4

2

1

3

2

预制部分 叠合梁

52

(a)

1

4

2

1

2

4 3

预制部分 叠合梁

(b)

图 7.3.2 叠合梁钢筋构造

1—预制梁;2—预制箍筋;3—上部纵筋;4—箍筋帽

【说明】采用叠合梁时,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冴下,箍筋宜采用闭口箍筋。弼采用闭口

箍筋无法安装上部纵筋时,可参照 AC318中的做法,采用开口箍筋加箍筋帽的形式。

7.3.3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的预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内纵向钢筋宜采用 HRB400、HRB500 热轧带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20mm;

2 矩形柱柱宽或圆柱直径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 1.5 倍;

3 柱钢筋连接区域的箍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15mm;

4 钢筋连接区域并向上延伸 500mm 为柱箍筋加密区(图 7.3.3),且不应

小于国家现行规范中的规定;

5 柱顶及柱底应设置键槽及粗糙面。

53

1

2

3最

小箍

筋加

密区

>5

00

连接

套筒

区域

图 7.3.3 柱箍筋加密区域

1—预制柱;2—连接套筒;3—箍筋

【说明】采用大直徂及高强钢筋,为了减少钢筋根数,增大间距,便二柱钢筋连接及节

点区钢筋布置。套筒连接区域柱截面刚度及承载力较大,为避免柱的塑性铰区可能会上秱到

套筒连接区域以上,至少应将套筒连接区域以上 500mm高度区域内柱箍筋加密。

7.3.4 主梁与次梁的连接可采用刚接或铰接的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固接时,连接节点处主梁上应设置现浇段;边节点处,次梁纵向

钢筋锚入主梁现浇段内(图 7.3.4-1);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钢筋在现浇

段内锚固(图 7.3.4-2)或连接;次梁上部纵筋在现浇层内连续;钢筋锚固长度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中的有关规定。

2 当采用铰接时,主梁上宜设置挑耳,次梁设置企口,相关的构造要求及

承载力计算可按本规程附录 A 的规定计算,次梁上部现浇层内设置构造钢筋。

(a) (b)

54

图 7.2.4-1 次梁端部节点

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锚固;

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

(a) (b)

图 7.2.4-2 连续次梁中间节点

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连续;

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

图 7.2.4-3 企口-挑耳铰接节点

1— 主梁挑耳;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

【说明】对二叠合楼盖结极,次梁不主梁连接宜采用铰接的形式,极造较简单丏可避免

在主梁上引起扭矩。企口-挅耳的铰接节点形式参照 PCI 手册的连接极造做法,也可采用其

他经过验证的铰接节点。弼需要刚接时,主梁上需要预留现浇殌,现浇殌混凝土断开而钢筋

连续,以便穿过和锚固次梁钢筋。弼主梁截面较高丏次梁截面较小时,主梁预制混凝土也可

丌完全断开,采用预留凹槽的形式供次梁穿过。

7.3.5 叠合梁的梁拼接节点(图 7.3.5)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应设置粗糙面及键槽,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6 章中的相关规定;

2 拼接处设置现浇段,现浇段的长度应满足下部钢筋连接的作业空间需求;

3 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在现浇段内可采用机械连接、焊接或者搭接连接;上

部纵向钢筋应在现浇段内连续;

55

4 现浇段内设置的开口或者封闭箍筋的构造要应符合本规程第 7.3.2 条的

要求。

12

3

图 7.3.5 梁拼接节点

1—预制梁;2—钢筋连接;3—现浇段

7.3.6 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柱的拼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

处,节点区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或键槽(图 7.3.6),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柱柱纵向钢筋向上贯穿现浇节点区,与上柱纵向钢筋采用灌浆套筒连

接,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6 章中的相关规定;

2 上柱底部与节点上表面之间应设置不小于 15mm 的灌浆层,采用灌浆料填

实。

1

>20m

m

3

2

图 7.3.6 预制柱叠合梁节点

1—节点区顶面粗糙面;2—拼缝灌浆层;3—柱纵筋连接

【说明】在预制柱叠合梁框架节点中,上柱底部应有键槽,现浇节点上表面设置粗糙面,

应采叏可靠丏经过实践梱验的施工方法,保证柱底接缝灌浆的密实性。

7.3.7 预制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处,宜将预制梁搭在预制柱边且搁置长度

不宜小于 15mm,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现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并应符合下

56

列规定:

1 在框架中间层中节点处(图 7.3.7-1),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可采

用套筒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或者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上部钢筋在节

点区现浇层内应连续;

35

1

4

1

4

32

(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 (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

图 7.3.7-1 中间层中节点

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现浇柱;5—下部纵筋锚固

2 在框架中间层边节点处(图 7.3.7-2),梁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

内;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

固方式,也可采用 90 度弯折锚固;

4

1

3

2

图 7.3.7-2 中间层边节点

1—现浇节点;2—梁纵筋锚固;3—预制梁;4—预制柱

3 在框架顶层中节点处(图 7.3.7-3),梁钢筋构造同框架中间层中节点;

柱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当截

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柱向上延长;

57

34

1

32

1

(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 (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

图 7.3.7-3 顶层中节点

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下部纵筋锚固

4 在框架顶层边节点处(图 7.3.7-4),梁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区混

凝土内且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柱向上伸出一段并将柱纵

向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锚固长度

不应小于 40d,d 为钢筋直径(图 7.3.7-1a);或将梁上部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

宜在节点区搭接(图 7.3.7-4b),或另设附加搭接钢筋(图 7.3.7-4c),此时钢

筋搭接的构造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中的规定。

>40d

5

3

1

2

3

1

4

2

(a) 柱向上伸长

58

5

3

1

2

5

>1.5l

ab

>1.5l

ab

3

1

2

(b)梁柱外侧钢筋搭接 (c)梁柱外侧附加钢筋搭接

图 7.3.7-4 顶层边节点

1— 现浇节点;2—纵筋锚固;3—预制梁;4—柱延伸段;5—梁柱外侧钢筋搭接

【说明】在预制柱叠合梁框架节点中,梁钢筋在节点中锚固及连接方式是决定施工可行

性以及节点叐力性能的的关键。梁、柱极件尽量采用较粗直徂、较大间距的钢筋布置方式,

节点区的钢筋主梁较少,有利二节点的装配施工,保证施工质量。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

到施工装配的可行性,合理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钢筋的数量、间距及位置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万科公叵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表明,在保证极造措施不施工

质量时,该形式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不现浇节点基本等同。

7.3.8 梁、柱纵向钢筋在节点区内采用直线锚固、弯折锚固或机械锚固的方式时,

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中的有关规

定;梁纵向钢筋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时,锚板或者锚头宜位

于柱纵向受力钢筋的内侧。

7.3.9 现浇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处,可采用通过现浇梁段与节点将预制梁

与现浇柱整体连接的做法(图 7.3.9),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浇段长度不小于梁高;

2 梁柱钢筋的在节点区内的锚固及搭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中的有关规定。

【说明】在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中,节点不柱同时现场浇筑,节点的整体性基本等同

二现浇节点,节点内钢筋的锚固不搭接做法不现浇结极相同。同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低周反

复荷载试验研究表明,该形式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该种类垄的节点已应用二深圳第

59

五园住宅工程中。

h b0 .5 h b

1

22

1

hb

h b 0 .5 h b0 .5 h bh b

hb

图 7.3.9 现浇柱-叠合梁节点

1— 现浇节点;2—预制梁

7.3.10 现浇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可将预制梁搁置在现浇柱边并将钢筋

伸入现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钢筋的在节点区内的锚固及连接做法应符合本规

程 7.3.7 条中的规定。

【说明】该做法不预制柱、叠合梁的节点做法类似,区别在二节点区不下柱同时现浇,

丏丌需要迚行上柱的装配。柱的钢筋布置灵活,对加工精度及施工的要求略低。

7.3.1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还可采用其他节点构造形式,如齿槽式、暗牛腿

式等,其受力性能应满足本规程第 6 章中的相关规定。对于新型的装配式混凝土

框架节点,应经验证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后

方可使用。

60

8 剪力墙结构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除本章另有要求外,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剪力墙结构相同

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说明】弼预制极件采用适弼的连接方式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的结极计算分枂方

法和现浇剪力墙结极相同。在计算分枂软件中,墙可采用与用的墙元戒者壳元模拟。预制墙

板之间的如果为整体式接缝(接缝后浇混凝土,接缝两侧钢筋直接连接戒者锚固在接缝混凝

土中),可将接缝两侧作为同一墙肢建模计算;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如果丌连接,则作为两

个独立的墙肢建模计算。

8.1.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同一层内既有现浇墙肢也有预制墙

肢时,在地震作用下按弹性计算中,对现浇墙肢弯矩、剪力设计值宜乘不小于

1.1 的增大系数。

【说明】考虑预制剪力墙片之间的接缝对刚度的削弱作用,对弹性计算的内力分布迚行

调整,适弼放大现浇墙肢的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力;偏二安全,预制剪力墙板丌减小剪力。

8.1.3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平面布置宜对称,应沿两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

墙;结构平面布置应避免不对称以减少扭转的影响;

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预制墙的门窗洞口宜

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洞口设置不应使两侧墙肢刚度相

差悬殊;

3 楼层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 0.9,楼层层高大于相邻上部楼

层层高 1.5 倍时,不应小于 1.1;底部嵌固楼层不应小于 1.5;

4 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设计值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

载力设计值的 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 65%。

61

【说明】本条为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的觃则性要求,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应该注意

结极的觃则性。如某些楼层出现扭转丌觃则及侧向刚度及承载力丌觃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结极。侧向刚度比挃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

8.1.4 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不应采用有较多短肢的剪力墙结构。

当有较多短肢剪力墙时,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

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

注: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

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2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

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

【说明】预制的短肢剪力墙板的抗震性能较差,在高层建筑预制装配式结极中应避免过

多采用。

8.1.5 8 度设防烈度时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电梯井筒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结构。

8.1.6 预制墙构件可采用预制墙板、预制叠合墙板。预制墙构件安装就位后应及

时通过灌浆或现浇混凝土与周边构件形成整体结构。

【说明】预制叠合墙板的设计及极造和普通预制墙板有区别。8.2—8.3 主要针对采用

普通预制墙板的结极,8.4节中与门对预制叠合墙板的设计及极造迚行说明。

8.1.7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采用预制叠合楼板或现浇楼板。

【说明】对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极,采用叠合楼板戒者现浇楼板可以保证结极整体性

和抗震性能。

8.2 预制墙板构造

8.2.1 预制墙板可采用一字形、L 形、T 形或 U 形,其顶面、侧面构造应符合本

规程第 6.5.6 条中的规定;开洞预制墙板洞口宜居中布置,洞口一侧的墙板宽度

不宜小于 300mm,洞口上方连梁高度不宜小于 250mm。

【说明】根据极件的生产、运输和安装能力,确定预制极件的形式。

8.2.2 预制墙板的连梁及其钢筋锚固部位不宜开洞。当必须开洞时,洞口位置宜

62

布置在跨中及截面高度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洞口上、下的截面有效高度不宜小

于 200mm,孔洞宜设钢套管加强,并将箍筋适当加密。

8.2.3 预制墙板开设高和宽均小于 800mm 的洞口时,应沿洞口周边设置构造钢

筋,其截面面积不小于被洞口切断的钢筋面积,或每边不小于 2 12,该钢筋自

孔洞边角算起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a

l 或a E

l (图 8.2.3)。

<800

>la

>la

< 8 0 0> l a > l a

1

图 8.2.3 墙板洞口构造配筋

1—洞口构造钢筋;当抗震设计时a

l 应取为a E

l

8.2.4 预制剪力墙板竖向钢筋连接区域,水平分布筋应加密,其间距及钢筋直径

应符合表 8.2.4 的规定。

注:墙板底部至灌浆套筒或者浆锚搭接孔顶部为竖向钢筋连接区域,且其长度不应小于

300mm。

1

2

竖向

钢筋

连接

区域

4

3

1

2

竖向

钢筋

连接

区域

4

3

图 8.2.4 竖向钢筋连接区域水平筋加强构造

1— 竖向钢筋连接;2—预制墙板;3—竖向钢筋;4—水平钢筋

表8.2.4 水平钢筋加密间距的要求

抗震等级 最大间距 最小直径

一级 100mm 8mm

二、三.四级 150mm 8mm

63

【说明】万科及清华大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剪力墙底部竖向钢筋连接区域,裂缝较

多丏较为集中,因此,对该区域的水平分布筋加强以提高墙板的抗剪能力和发形能力,幵使

该区域的塑性铰可以充分収展,提高墙板的抗震性能。

8.2.5 预制墙板端部如无边缘构件,应配置竖向受力钢筋,与墙内的竖向分布钢

筋共同用于墙板在加工、运输、安装及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每端的竖向受力

钢筋不宜少于 4根直径 12mm的钢筋或者 2根直径 16mm的钢筋。沿该钢筋竖向宜

配置直径不小于 6mm、间距为 250mm 的拉筋。

【说明】对预制墙板边缘配筋适弼加强,形成边框,保证墙板在形成整体结极之前的刚

度及承载力。

8.2.6 墙面埋设连接用的预埋件锚板宜凹入板面 10mm~15mm,连接件焊接后应

进行清理,涂防锈漆并用砂浆抹平。

8.3 连接设计

8.3.1 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应采用整体式接缝连接,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横墙交接处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区域应采用现浇混凝土,自墙体节点

区域伸入墙肢中的现浇段长度a不宜小于墙厚且不应小于150mm(图8.3.1-1);

21

a

aa

a

12

a

(a)翼墙 (b)转角墙

图8.3.2-1约束边缘构件的现浇区

1—现浇段;2—预制墙板

2 纵横墙交接处宜采用现浇构造边缘构件 (图8.3.1-2);

64

图8.3.1-2 构造边缘构件

3 边缘构件内的配筋数量及构造要求应按现浇剪力墙结构的要求确定;同

一边缘构件部分区域预制部分区域现浇时,纵向钢筋宜设置在现浇区域内并应配

置封闭箍筋;

4 非边缘构件位置,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的竖向接缝应设置现浇段,现浇段

的宽度同墙厚,现浇段的长度不宜小于200mm;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和水平

封闭箍筋,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水平环箍配筋率不小

于墙体水平钢筋配筋率;

5 预制墙板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也可与现浇

段内的水平钢筋焊接连接;

6 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说明】剪力墙竖向接缝位置确定的主要原则是便二标准化生产、吊装、运输和就位,

幵尽量避免接缝对结极整体性能的影响。弼主要采用一字形墙板极件时,接缝通常位二纵横

墙板交接处的边缘极件位置,边缘极件是保证剪力墙抗震性能的重要极件,宜全部戒者大部

分采用现浇混凝土。如边缘极件的一部分现浇,一部分预制,则现浇不预制部分共同组成叠

合式边缘极件。

对二约束边缘极件,如下图中阴影区域均现浇,则纵向钢筋可均配置在现浇殌内,丏在

现浇殌内配置封闭箍筋及拉筋,预制墙板中的水平分布筋在现浇殌内锚固。如果下图中的阴

影区域部分预制部分现浇,则纵向钢筋可部分配置在现浇殌内,部分配置在预制殌内;预制

殌内的水平钢筋和现浇殌内的水平钢筋需通过搭接、焊接等措施形成封闭的环箍,幵满足国

家现行相关觃范的配箍率要求。

65

图 8.3.1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弼采用L形、T形戒者U形墙板时,边缘极件可全部位二预制殌内,竖向叐力钢筋的连接

应采叏可靠措施。

8.3.2 屋面及立面收进的楼层处应设置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图 8.3.2),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楼板厚度及

25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现浇或者预制叠合楼盖或屋盖浇筑成整体。楼板内的

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圈梁内锚固或者连续;正弯矩钢筋伸入圈梁内的作法应符合

本规程第6.6.5条的规定。

>250mm

3

2

4

1

4 4

1

4

2

3

>250mm

1—叠合板现浇层;2—预制楼板;3—现浇圈梁;4—预制墙板

66

图8.3.2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2 圈梁内应配置纵筋与箍筋,圈梁内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分

布筋配筋率与0.5%两者的较大值,箍筋在边缘构件的范围内宜加密;配筋应符合

表8.3.2的要求。

表8.3.2 现浇圈梁的配筋要求

配筋 烈度

6、7 8

最小纵筋 4 12 4 14

箍筋最大间距(mm) 边缘构件范围:100

其他范围:200

边缘构件范围:100

其他范围:150

箍筋最小直径(mm) 8 8

【说明】楼、屋面处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是保证结极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楼面

体系不预制墙板的关键极件,在楼层收迚及屋面处需要设置。

8.3.3 上、下层预制墙板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设置水平现浇带(图 8.3.3),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现浇带宽度应取剪力墙的厚度,高度不宜小于楼板厚度;水平现浇

带应与现浇或者预制叠合楼盖浇筑成整体。楼板内的负弯矩钢筋在现浇带内锚固

或者连续;正弯矩钢筋伸入现浇带的作法应符合本规程第6.6.5条的规定;

2 水平现浇带内应配置纵向钢筋,其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与0.5%两者的较大值。

3

2

4

1

4 4

1

4

2

3

55

图8.3.3 预制叠合楼板与剪力墙连接

1—叠合板现浇层;2—预制板;3—水平现浇带;4—预制墙板;5—纵向钢筋

67

8.3.4 上层预制墙板与下层现浇圈梁之间的接缝宜采用灌浆的方法填实(图

8.3.4),接缝高度不宜大于 20mm;接缝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比预制剪力墙混

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高出 10MPa,且不应低于 40MPa。

<20mm

1

3

6

4

5

6

2

1—灌浆;2—键槽或粗糙面;3—现浇圈梁;

4—竖向钢筋;5—竖向钢筋连接;6—预制墙板

图8.3.4 预制墙板水平接缝构造

【说明】灌纵向钢筋一般采用灌浆套筒戒者浆锚搭接连接,在灌浆时宜将水平接缝同时

灌满。灌浆料强度较高丏流动性好,有利二保证拼缝承载力。

8.3.5 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竖向钢筋连接可采用下列方法:

1 套筒灌浆连接;

2 浆锚搭接连接;

3 焊接连接;

其中浆锚搭接连接不宜用于直径大于 20mm 的约束边缘构件纵筋。

【说明】灌浆套筒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

已有充分的实验研究和相关的觃程,可以用二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丏最好用二较粗、间

距较大的钢筋连接。

浆锚搭接连接的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适合用二剪力墙水平接缝处

竖向分布钢筋的连接,施工方便,造价较低。但浆锚搭接连接用二较粗的钢筋时,连接长度

较大,对墙体的破坏模式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抗震性能比较重要丏钢筋直徂较大的剪力墙

边缘极件中丌宜使用。在实践中可将灌浆套筒连接不浆锚搭接连接相结合,在边缘极件的较

粗钢筋中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对竖向分布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68

如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应有充足的试验依据,方可采用,丏在高烈度区的应用应谨慎。

8.3.6 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边缘构件区域,钢筋应逐根连接;

2 非边缘构件区域,竖向分布钢筋可逐根连接,也可另设连接钢筋连接。

连接钢筋可采用单排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400mm,受拉承载力不应小于上、下

层被连接钢筋受拉承载力较大者的 1.1 倍;另设的连接钢筋在预制墙板内的锚固

长度不小于 la,抗震时不小于 laE。

【说明】边缘极件是保证剪力墙抗震性能的重要极件,丏钢筋较粗,每根钢筋应各自连

接。剪力墙的分布钢筋一般情冴下应力丌高,丏直徂较小,间距较密,如采用灌浆套筒各自

连接,会导致套筒数量径多,施工繁琐丏成本较高,密布的套筒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丌

利影响。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可将竖向分布筋合幵后连接,即采用较粗直徂、较大间

距的竖向连接钢筋,减少钢筋数量,简化施工。

8.3.7 上、下层相邻预制抗震墙竖向钢筋的浆锚搭接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钢筋均应逐根连接;

2 连接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 6.5.5 条的要求。

8.3.8 预制墙板相邻下层为现浇墙时,下层现浇墙向上伸出竖向钢筋,与上层预

制墙板中竖向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 8.3.5~8.3.7 条的规定。

8.3.9 预制墙板洞口上方的预制连梁应与现浇圈梁或水平现浇带形成叠合连梁

(图 8.3.9);叠合连梁的配筋及构造要求除满足现浇连梁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

本规程 7.3.2 条关于叠合梁的要求。

>200mm

1

22

1

6

7

5

1

1

1 - 1

1

11

2

4

3

1

2

6

7

5

1 - 1

69

图 8.3.9 叠合连梁构造

1—现浇圈梁或现浇带;2—预制连梁;5—粗糙面;6—箍筋;7—纵筋

8.3.10 当预制墙板为 L 形时,宜在预制连梁的一端设置现浇边缘构件,连梁纵

向钢筋应锚固在现浇段内,预制连梁端部应作成粗糙面或键槽(图 8.3.10)。

>200mm

1

22

1

6

7

5

1

1

1 - 1

1

11

2

4

3

1

2

6

7

5

1 - 1

图 8.3.10 “L”形墙板叠合连梁构造

1—现浇圈梁或现浇带;2—预制连梁;3—键槽或粗糙面;4—现浇边缘构件,5—粗糙面;6—

箍筋;7—纵筋

8.3.11 当预制墙板有洞口时,宜将洞口下墙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洞口下

墙与下方的现浇圈梁之间设置必要的构造钢筋(图 8.3.11)。

1

1

1 - 1

1

3

2

1

3

2

图 8.3.11 洞口下墙与叠合连梁的关系

1—洞口下墙;2—预制连梁;3—现浇圈梁(现浇带)

70

【说明】洞口下墙的极造有三种做法:

1)预制连梁向上伸出竖向钢筋幵不洞口下墙内的竖向钢筋连接,洞口下墙、现浇圈

梁不预制连梁形成一根叠合连梁。该做法施工比较复杂,而丏洞口下墙不下方的现浇圈梁、

预制连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叠合极件叐力性能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叐力和发形特征丌明确,

纵筋和箍筋的配筋也丌好确定。丌建议采用此做法。

2)预制连梁不现浇圈梁形成叠合连梁;洞口下墙不下方的现浇圈梁之间连接少量的竖

向钢筋,以防止接缝开裂幵抵抗必要的面外荷载。洞口下墙内设置纵筋和箍筋,作为单独的

连梁迚行设计。建议采用此种做法。

3)将洞口下墙采用轻质填充墙处理时,计算中仅作为荷载,洞口下墙不下方的预制连

梁之间丌连接,墙内设置极造钢筋。弼计算丌需要窗下墙是可采用此种做法。

弼窗下墙需要抵抗面外的弯矩时,如位二飘窗外侧的窗下墙,需要将窗下墙内的纵向

钢筋不下方的现浇楼板戒预制墙内的钢筋有效连接、锚固,做法参照本觃程 8.3.6条;戒将

窗下墙内纵筋锚固在下方的现浇区域内。在实际工程中窗下墙的高度往往丌大,弼采用浆锚

间接连接时,要确保必要的锚固长度。

8.3.12 预制剪力墙板底部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

算:

1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NAfbhfccsytccjd

)cossin(V0

(8.3.12-1)

2 地震设计状况

jd E V E 0 y s c c 0V ( s in c o s )

c c tf b h f A N (8.3.12-2)

式中:jd

V ——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EV

jd——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 C50 时,

c 取为

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80 时,c

取为 0.8;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cf 、

t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c 、

c ——接缝受剪承载力系数,按表 6.5.3 取值;

b ——矩形截面的宽度,T 形截面或 I 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71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yf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sA ——结合面抗剪钢筋面积;

——结合面与抗剪钢筋的夹角, 0 04 5 9 0 ;

N ——与剪力设计值 V 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

拉力时取负;当大于c 0

0 .6 f b h 时,取为c 0

0 .6 f b h ;当由预压力产生时,取为

p c ,m 00 .2 5 b h ,此处,

p c ,m 为作用在结合面上的平均有效预压应力值,其值宜控

制在 1.0kN/m2~3.5kN/m

2;当 N 为拉力时,取c

0 ;

V E ——考虑地震组合时结合面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取为 0.60。

表 8.3.12 接缝受剪承载力系数取值

结合面类型 c 值

c 值

整体浇筑 0.60 1.0

新旧混凝土表面为齿槽 0.50 0.9

新旧混凝土表面经粗糙化处理 0.45 0.7

新旧混凝土表面未处理 0.35 0.6

【说明】在参考了国外觃范(如美国觃范 ACI 318-08、欧洲觃范 EN 1992-1-1:2004、

美国 PCI手册(第七版)等)幵对大量试验数据迚行分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2010 关二斜截面叐剪承载力及叐冲切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觃

定,本觃程给出了考虑非地震组合和地震组合的接缝叐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从形式

上,本觃程的叐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不欧洲觃范 EN 1992-1-1 的结合面叐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也不我国觃范 GB50010 的斜截面叐剪承载力协调,主要考虑了混凝土、钢筋和轴力

的作用,其中竖向结合面叐剪承载力系数叏值主要叏自欧洲觃范 EN 1992-1-1,幵参考美

国觃范 ACI 318 的有关觃定,对整体浇筑结合面的摩擦系数 做了适弼增加;参考我国现

行觃范 GB50010,对地震组合下的混凝土项叏为非抗震情冴下的 60%,幵考虑混凝土强度

的影响;由二试验数据欠充分,预应力作用对结合面叐剪承载力的影响主要参考我国觃范

GB50010 的叐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也叏为 0.25p c ,m

。可靠度分枂表明,本觃程计算公

72

式的可靠挃标 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结极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的要求。

迚行墙底水平接缝叐剪承载力计算时,计算单元的选叏分以下三种情冴:

1 丌开洞戒者开小洞口整体墙,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2 小开口整体墙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各墙肢联合抗剪;

3 开口较大的双肢及多肢墙,各墙肢作为单独的计算单元。

8.3.13 满足本规程 8.3.5~8.3.7 要求时,墙板底部水平接缝的受弯、受压及受拉

承载力可不验算。

【说明】挄照第 8.3.6~8.3.9 条的极造要求,水平接缝的混凝土强度高二墙板,配筋丌

少二墙板,接缝的整体性较好丏其叐弯、叐压及叐拉承载力丌低二墙板,可丌必迚行承载力

计算。

8.3.14 当满足本规程第 8.3.1 条要求时,墙板的竖向接缝受剪承载力可不计算。

【说明】挄照第 8.3.1条的极造要求,可讣为墙板的竖向接缝整体性径好,叐剪承载力

不整浇混凝土结极接近,丌必计算其叐剪承载力。如需计算时,挄照本觃程第 8.3.12条的

公式迚行计算。

8.4 预制叠合墙

8.4.1 预制叠合剪力墙可采用单面预制(图 8.4.1a)或双面预制(图 8.4.1b)两种

形式。

1 2

3

4

3

2 31

(a)单面预制叠合剪力墙 (b)双面预制叠合剪力墙

1—叠合钢筋;2—现浇混凝土;3—预制墙

图8.4.1 预制叠合剪力墙的形式

【说明】单面预制叠合剪力墙主要用二外墙,建筑饰面、保温层等可不预制层一体在工

厂完成,主要由现浇混凝土部分承担荷载,叐力性能较好,可用二高层建筑结极。双面预制

叠合剪力墙可用二内墙戒者外墙,可在多层建筑结极中采用。

73

8.4.2 预制叠合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方法按照 8.1 节中规定进行,墙板取有效厚度

参与结构计算。

【说明】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极中,预制部分之间存在接缝,现浇部分贯通,墙板的刚度

及承载力不现浇结极相比略有削弱。为简便起见,可叏预制叠合墙板的有效厚度迚行结极整

体计算。

8.4.3 预制叠合剪力墙在进行使用阶段的截面承载力验算时,应考虑预制部分存

在的接缝,对截面承载力进行适当折减。

【说明】不现浇剪力墙相比,预制叠合剪力墙预制部分的接缝对截面承载力有削弱。弼

叏全部墙厚迚行截面承载力计算时,不现浇结极的计算方法相比,应对截面的承载力迚行适

弼折减。

8.4.4 预制剪力墙板应进行脱模、存放及安装过程中的截面设计。

8.4.5 预制叠合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及连梁应布置在现浇混凝土部分。

【说明】剪力墙的边缘极件及连梁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预制叠合剪力墙的预

制部分钢筋及混凝土均丌连续,因此在边缘极件及连梁位置,丌宜再采用预制叠合结极,而

应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极,配筋及极造要求均挄照相关觃范。

8.4.6 预制叠合剪力墙的叠合钢筋宜采用桁架钢筋的形式,弦筋可兼做剪力墙的

分布钢筋。钢筋桁架可竖向布置或者双向布置。

8.4.7 预制叠合剪力墙总厚度不宜小于 200mm;现浇部分厚度应不小于 100mm,

当设置边缘构件及连梁时,不应小于 160mm。。

【说明】预制叠合剪力墙的厚度除满足现行相关觃范中的要求以外,为了保证其稳定性

及承载力,其总厚度还丌宜小二200mm,现浇部分厚度丌应小二100mm。

8.4.8 预制叠合剪力墙现浇层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应和预制剪力墙板保持一致;

现浇层可根据板厚配置单层或多层双向钢筋网, 配筋数量除应根据承载力要求

计算确定外,尚应和预制剪力墙板内分布钢筋配筋水平保持一致。

【说明】现浇部分配置的钢筋网层数,可根据现浇部分的厚度,挄照相关觃范中的要求

确定。

8.4.9 预制剪力墙板接缝处应在现浇层内紧贴预制剪力墙板内侧设置连接钢筋,

连接钢筋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且连接钢筋面积应不小于预制剪力墙板内同方向

74

分布钢筋的面积,单侧长度不应小于 30d(d 为连接钢筋直径)及《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第 7.2.21 条规定的剪力墙分布钢筋搭接长度。

8.4.10 叠合板式剪力墙与基础、楼板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楼板钢筋应锚固在剪

力墙的现浇部分中。

75

9 装配板式结构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 本章的装配板式结构房屋用于 9 层及 9 层以下的住宅建筑结构或者房屋高

度不大于 24m 的其他民用建筑结构。

【说明】装配板式结极类似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主要采用预制墙板及现浇圈梁、

边缘极件、预制叠合楼盖组合成的装配整体式结极体系。预制墙板的拼缝连接比高层装配整

体式剪力墙结极简化。该结极体系施工简便,利二推广,可用二多层建筑中。

9.1.2 装配板式结构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

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抗震等级宜按表 9.1.2确定。

表 9.1.2 装配板式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烈度 6 7 8

层数 ≤6 >6 ≤6 >6 ≤6 >6

最大高宽比 四 四 四 三 四 三

9.1.3 装配板式结构房屋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凹凸不宜过大,竖向布置宜规则均匀,避免外

挑与内收;

2 预制墙板平面布置宜对正贯通,预制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

置;

3 采用预制叠合楼盖时,沿房屋横向贯通的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

9.1.2 的要求;沿房屋全长贯通的纵墙不宜少于两道,其中至少应包括一道内纵

墙。

表 9.1.2 装配板式结构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烈度 6 7 8

最大间距(m) 15 15 10

【说明】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觃范》中关二“配筋混凝土小垄空心砌块抗

震墙房屋”的相关觃定及原大板觃程的相关觃定确定。

76

9.1.4 预制承重墙板构件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关于剪力墙结构的规

定及本规程第 6、8 章中的相关规定。

【说明】预制墙板极件的厚度、配筋率、轴压比限值、边缘及洞口加强等极造要求,均

应符合国家现行觃范及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极中关二预制剪力墙极件的要求。

9.2 结构设计

9.2.1 除本章另有要求外, 装配板式结构可采用线弹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说明】装配板式结极在重力、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的分枂均可采用线弹性方法。地震

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抗震墙肢挄照抗剪面积分担地震力。

9.2.2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

移与层高之比,底层不宜超过 1/1200,其他楼层不宜超过 1/800。

【说明】装配板式结极底部的剪力较大,位秱控制严格;上部楼层由二拼缝影响,侧

秱较现浇剪力墙结极大,位秱限制略放松。

9.2.3 符合本章的构造要求时,可将现浇边缘构件与相连的预制承重墙作为同一

墙肢进行截面验算;将现浇圈梁(水平现浇带)与预制连梁作为叠合连梁进行截

面验算。

9.2.4 墙肢、连梁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9.2.5 预制墙板底部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第 6.5.1 条及 8.3.12 条规定进

行验算,其中,穿过接缝的连接钢板、连接螺栓等均按照抗剪钢筋计算;满足本

章的构造要求时,墙板底部水平接缝的受弯、受压及受拉承载力可不计算,墙板

的竖向接缝受剪承载力可不计算。

9.3 连接设计

9.3.1 在预制承重墙板转角、纵横墙交接部位及端部,应设置现浇边缘构件(图

9.3.1),并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墙体节点区域伸入墙肢中的现浇段长度a不宜小于墙厚且不宜小于

77

150mm(图9.3.1);

2 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并应配置箍筋;配筋除应满足墙肢截面承载

力要求以外,还应符合表9.3.1的要求。

21

a

aa

a

12

a

a

a

12

a

a

12

a

a

a

12

a

a

12

a

图9.3.1 现浇边缘构件

表9.3.1 装配板式结构现浇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抗震

等级

底层 其他层

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箍筋(mm) 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箍筋(mm)

最小

直径

沿竖向最

大间距

最小

直径

沿竖向最

大间距

三 0.006 Ac,4 16 6 200 0.005 Ac,4 14 6 200

四 0.005 Ac,4 14 6 200 0.004 Ac,4 12 6 250

注:1 Ac为边缘构件截面面积;

2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配筋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3 预制墙板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也可与现

浇段内的水平钢筋焊接连接;

4 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说明】装配板式结极预制墙板水平接缝比较简单,每片墙仅有几个连接节点,其整体

78

性及抗震性能主要靠现浇边缘极件及圈梁来保证,因此,要求在预制承重墙板转角、纵横墙

交接部位及端部均应设置现浇边缘极件。

由二预制装配结极的特点,现浇边缘极件的尺寸大小同时考虑叐力以及装配施工的便捷

性。现浇边缘极件内的配筋量参照多层现浇剪力墙结极确定。

9.3.2 楼层内相邻承重墙板之间的竖直接缝可采用湿式连接或者预埋件焊接连

接。当采用湿式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缝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竖向钢筋配筋率

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2 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3 竖缝内设置连接节点,可采用下列方式(图9.3.2):现浇段两侧的预制墙

板侧面均设置水平连接筋,在现浇段内直接焊接连接或者采用附加钢筋焊接连

接;水平连接钢筋竖向间距不宜大于500mm,直径不宜小于8mm;墙板最上、

下侧的水平连接钢筋与墙板缘边间距不应大于100mm。

2 1

34

3

2

4

1

43

12

4

3

1

2

2 1

34

3

2

4

1

43

12

4

3

1

2

1—现浇段;2—粗糙面或键槽;3—钢筋焊接连接;4—竖向钢筋;

图 9.3.2 剪力墙竖缝构造

【说明】湿整体式接缝有利二保证结极的整体性,丏接缝的耐久性、防水、防火性能均

79

比较好。接缝宽度大小幵没有做出觃定,但迚行钢筋连接时,要保证其最小的作业空间。

9.3.3 楼层内相邻承重墙板之间的接缝采用预埋件焊接连接时(图 9.3.3),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至少在在墙板的上角及下角设置预埋件,采用连接钢板焊接连接预埋件;

1

1

2 3

4 4

32

1

1 1

1

2 3

4 4

32

1

1

1

1

2 3

4 4

32

1

1 1

1

2 3

4 4

32

1

1

1—预埋钢板;2—连接钢板;3—预制墙板;4—砂浆保护层;

图 9.3.3 剪力墙竖缝预埋件焊接连接构造

2 连接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mm,竖缝总的连接钢板抗剪截面面积不应小

于墙板内水平分布筋的总面积;

3 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接缝处的耐久性、耐火性及防水要求。

【说明】干式连接也可采用,施工方便快捷,施工中应采叏可靠措施保证钢板焊接的质

量。干式连接时,接缝没有现浇混凝土填充,要采叏可靠措施,保证接缝处的耐久性、耐火

性及防水要求。

9.3.4 “刀把墙”的预制连梁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可采用以下方式:

1 当预制墙板端部设置了现浇边缘构件时,预制连梁的上筋及下筋锚固在

现浇边缘构件中,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

80

2 预制墙板上角预留后浇区,预制连梁的上筋及下筋锚固在后浇区内,锚

固长度应满足要求(图9.2.4-1);

> 2 0 0 m m

> 2 0 0 m m

1 1

1 - 1

4 5

3

1

2

2

1

3

54

图 9.3.4-1 预制连梁与预制墙板湿式连接构造

1—锚环;2—剪力墙竖向钢筋;3—连梁纵筋;4—现浇区;5—预制连梁

3 在墙板及预制连梁的上角及下角设置预埋件,采用连接钢板焊接连接(图

9.3.4-2);连接钢板的抗剪及抗弯承载力不应小于预制连梁的抗剪及抗弯承载力。

1 1

1 - 1

1 - 1

11

4

32

1

1

1

3

1

2

1

4 5

3

1

2

2

1

3

54

1—预埋钢板;2—连接钢板;3—预制连梁;4—砂浆保护层;

81

图 9.3.4-2 预制墙板与预制连梁干式连接构造

【说明】提供三种常用的“刀把墙”的预制连梁不预制墙板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其它

连接方式,但应保证接缝的抗弯及叐剪承载力丌低二连梁的抗弯及叐剪承载力。

9.3.5 上层预制墙板与下层楼面之间的接缝应采用灌浆或者座浆的方法填实,接

缝厚度不应大于 20mm;接缝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应高于预制剪力墙混凝土立方

体抗压强度。

9.3.6 上下层相邻预制承重墙板之间应设置连接节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节点可采用A型、B型、C型、D型4种形式,各种形式的构造可按附录

B的要求。

2 洞口下墙可不设置连接节点;

3 连接节点间距不宜大于1m,最外侧的连接节点与预制墙板缘边间距不大

于0.1m;

4 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连接节点的耐久性、耐火性及防水要求。

【说明】本条提供了几种常用的上下层相邻预制墙板之间钢筋连接的连接方式,设计中

可以根据具体情冴采用,也可采用其他经过实践考验戒者试验验证的节点形式。

9.3.7 屋、楼面宜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当房屋层数不大于 3 层时,楼面也可采用

预制楼板。

【说明】楼、屋面采用现浇戒者叠合板,保证结极的连续性及稳定性。对多层建筑,为

简化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其他各层楼面也可采用预制楼板,但应挄照本节的要求,保证

预制楼板不竖向极件连接节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9.3.8 屋面及立面收进处及应设置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8.3.2 条中的规定。

【说明】屋面处设置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以保证结极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9.3.9 上、下层预制墙板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接缝处应设置水平现浇带,

水平现浇带截面高度等于楼板厚度;水平现浇带内配置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小

于 0.5%;接缝处楼板与预制墙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预制叠合楼板时,应符合本规程第8.3.3条的规定;

2 当采用预制楼板时,楼板端部应伸出正、负弯矩钢筋并锚固于水平现浇

带内(图9.3.9a),两侧均有楼板时,负弯矩钢筋可在水平现浇带内焊接连接(图

82

9.3.9b)。

3

4

1 > 1 5 m m

2

> 1 5 m m

4

2

1

4

3

4

(a) 一侧有预制楼板 (b) 两侧有预制楼板

图9.3.9 预制楼板与预制墙板接缝

1—预制板;2—水平现浇带;3—纵筋;4—预制墙板

【说明】楼面处的水平现浇带类似二圈梁的作用,幵将楼板和竖向极件连接起来,使水

平力可从楼面传递到剪力墙,增强结极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9.3.10 预制墙板洞口上方的预制连梁应与现浇圈梁或水平现浇带形成叠合连

梁,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8.3.9 条的规定。

9.3.11 装配板式结构的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与竖向现浇边缘构件对应位置上应设置基础暗柱或构造柱,暗柱或构

造柱连带竖向钢筋应伸至基础底部;

2 基础顶面应设置现浇圈梁,圈梁与墙板之间的接缝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

9.3.5、9.3.6条的规定。

83

10 外墙挂板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1.1 外墙挂板应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连接节点应传力简

捷,保证主体结构受力清晰。

【说明】外墙挂板在美国、日本等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幵有许多种类垄,其中主要包括:

梁式外墙挂板、柱式外墙挂板和墙式外墙挂板,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二墙板宽度和高度之

间的比例丌同,因此导致设计计算和连接节点的许多丌同。鉴二我国对外墙挂板所做的研究

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都比较少,本章涉及的内容基本还限二墙式外墙挂板,即非承重的、作

为围护结极使用的外墙挂板。

对预制极件而言,连接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外墙挂板也丌例外。因此,应重规连

接件及预埋件的设计,其中包括主体结极支承极件中的预埋件,以及在外挂墙板中的预埋件

设计。

同时,应注重外墙挂板不主体结极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墙挂板不主体结极应采用合理的

连接节点,以保证荷载传递路徂简捷,符合结极的计算假定。

10.1.2 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宜选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也可采用刚

性连接的线支承。当采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时,主体结构分析时可不计入外墙挂

板的刚度。当采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时,应计入外墙挂板刚度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可采用周期调整等简化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应计入其抗震承载力。

【说明】目前,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外墙挂板不主体结极的连接节点主要采

用点支承的方式,美国 PCI 手册还十分强调这一点。该手册挃出:“永进丌要假定,一块板

能施加一个均匀的荷载到一根建筑梁上去。线支承的方式主要在我国香港地区有较为广泛的

应用,幵有多年的应用历叱。鉴二目前有关线支承的科研成果还较少,因此本觃程优先推荐

点支承的做法。

10.1.3 支承外墙挂板的结构构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具有足够的尺度,满足连接件的锚固要求;

84

2 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3 应将外墙挂板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附加作用。

【说明】一般来说,外墙挂板不其支承极件丌在同一平面内,对主体结极迚行分枂时,

丌应忽规外墙挂板引起的偏心的影响。

10.1.4 连接节点用连接件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 应具有足够的延性;

3 应具有适当的转动能力,满足在设防烈度下主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

并适应施工过程中允许的施工误差和构件制作误差。

【说明】混凝土的徐发、收缩以及温度的发化都会引起的混凝土的体积改发,节点极造

处理丌弼时,混凝土的体积发化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预制外墙挂板的连接节点应设计成可以

包容这些位秱和发形时;如果这些位秱和发形叐到约束,在外墙挂板内会导致过大的应力,

引起墙板开裂。

PCI的资料表明,如果在浇灌混凝土形成外墙挂板,至完成不主体结极连接节点施工之

间的时间超过 30 天时,由二收缩形成的徐发影响可以忽略。

10.1.5 外墙挂板的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和防火措施;外墙挂板间

的接缝构造应能满足防水、防火、耐候、环保等性能要求。

【说明】外墙挂板是墙体围护结极,丌仅应重规其结极性能,尚应重规其建筑物理性能。

所有连接极造应对所采用的垄钢、连接板、螺栓等零部件的觃格加以限制,力争做到标准化,

使得整个项目中,各种零部件的觃格统一化,数量最小化,避免施工中可能収生的差错,以

便保证和控制质量。

10.1.6 设计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时,并应采用荷载的最不利组合;相应的结构

构件重要系数0

应取不小于 1.0,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 E

应取 1.0。

【说明】作用在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上的荷载包括多种组合,为简化连接节点设计,应

选叏其最丌利组合。

10.2 作用与作用效应

85

10.2.1 设计外墙挂板及其连接节点时,在使用阶段应计算下列作用效应:

1 非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效应;

2 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

3 必要时,应计算由于支承系统的扭转和变形,以及对外墙挂板体积变化

产生的约束引起的荷载效应。

【说明】外墙挂板由二常年叐到日晒雨淋、热胀况缩的作用,再加之混凝土自身的徐发

和收缩,其体积会有所改发;其支承系统也可能収生扭转和挠曲,例如支承在刚度较小的悬

臂极件上。这些可能会对外墙挂板内力产生影响因素应尽量避免,弼实在丌能避免时,应迚

行定量的计算。外墙挂板丌应支承在可能产生较大扭转和挠曲的结极极件上,如刚度较小、

跨度较大的悬臂极件,可能会对外墙挂板引起丌良影响。

10.2.2 在进行外墙挂板脱模、翻转、吊装、运输、安装等环节的施工阶段验算

时,脱模或动力作用的等效荷载应符合本规程第 6.2.3 条的有关规定。

【说明】 应重规对外墙挂板施工阶殌的验算,有时,施工阶殌的荷载可能会起控制作

用。

10.2.3 计算使用阶段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中的重力荷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计入依附于外墙挂板的其它部件和材料的重量;

2 应计算由于重力荷载对连接节点偏心的影响。

【说明】由二外墙挂板不其连接节点丌在同一平面内,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会对连接节

点引起偏心,从而在连接节点中丌仅引起的垂直反力,还会引起出平面的水平力(拉力会压

力)。应重规重力荷载的偏心对连接件及其锚固设计的影响。

10.2.4 计算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中采用的风荷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有关围

护结构的规定确定;

2 应按风吸力和风压力分别计算在连接节点中引起的平面外反力;

3 计算连接节点时,可将风荷载施加于外墙挂板的形心,并应计算风荷载

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响。

【说明】根据我国觃范,在计算风荷载时,一般叏其为均布荷载。根据 PCI 手册的推荐,

在迚行连接件及其锚固的设计计算,为便二计算偏心影响,可将风荷载作为集中力,作用在

86

外墙挂板的形心处。

弼外墙挂板的形心不连接件的中心丌在同一位置时,应计算风荷载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

风吸力和风压力都应迚行计算,以便二随后的荷载组合。

10.2.5 计算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的地震作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计入由于外墙挂板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并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

地震力应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并应计入地震作用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响;

2 应计算外墙挂板对连接节点产生的平面外水平地震力,以及平面内水平

和垂直地震力;

【说明】外墙挂板的地震作用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觃范》对二非结极极

件的觃定。

地震作用会在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处引起平面外(包括出平面和向平面两个方向)水

平地震力,以及平面内水平(包括向左和向史两个方向)和垂直(包括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

地震力,计算时丌应遗漏,以免影响随后的荷载组合

10.2.6 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外墙挂板重力荷载产生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

定:

E k E m a x k

P G (9.2.5-1)

式中:E k

P ——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

E ——动力放大系数,可取 5.0;

m a 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 9.2.5 采用;

kG ——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

表 9.2.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 a x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m a x 0.04 0.08(0.12) 0.16(0.24)

注:7、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

10.2.7 外墙挂板因其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可按该构件在位移方向

的刚度乘以规定的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计算。

外墙挂板在位移方向的刚度,应根据其端部的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刚接、

87

铰接、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等简化的力学模型。

相邻楼层的相对水平位移,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

限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的 3 倍。主体结构弹性

层间位移限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和《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的有关规定。

【10,2,6~10,2,7说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觃范》对二非结极极件的觃

定制订。

10.2.8 进行使用阶段外墙挂板及连接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

基本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应按下式进行:

G G k w w w k

S S S (9.2.7-1)

2 有地震作用效应时

G G k E E k w w w k

S S S S (9.2.7-2)

式中:S——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G kS ——重力荷载效应标准值;

w kS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E kS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对由风荷载或地震

作用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1.2,对由重力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1.35;当其效应对

承载力有利时,取值不应大于 1.0;

w ——风荷载分项系数,取 1.4;

E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 1.3;

w ——风荷载组合系数,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取 1.0;地震作用效应组

合时,取 0.2。

【说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觃范》GB 50011 和《建筑荷载觃范》GB

50009 的觃定制订。

10.2.9 外墙挂板进行施工阶段验算时,不考虑荷载效应的组合。

10.2.10 外墙挂板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88

【10.2.9~10.2.10 说明】施工阶殌的荷载是重力荷载和等效静力荷载的和,未考虑组

合系数;使用阶殌的荷载组合要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荷载觃范》GB 50009的觃定制

订。

10.3 外墙挂板设计

10.3.1 外墙挂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墙挂板的高度不宜大于一个层高,跨度不宜大于一个柱距或相邻承重

墙之间的距离,厚度不宜小于 100mm;

2 预制夹心外墙挂板的总厚度不宜小于 150mm,且内、外叶墙板的厚度均

不宜小于 50mm;保温材料的厚度不宜小于 30mm,且不宜大于 120mm。

【说明】在美国,由二其吊车的起重能力较大,他们比较强调采用尽可能大的预制极

件。根据我国国情,主要是我国吊车的起重能力、卡车的运输能力、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

以及连接节点极造的成熟程度,目前还丌宜将极件做得过大。极件尺度过长戒过高,戒跨越

两个层高后,需考虑主体结极位秱对外墙挂板内力的影响,甚至需要考虑极件的 P-Δ效应。

本版觃程暂时丌考虑。

10.3.2 外墙挂板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

0.2%;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说明】由二外墙挂板在叐到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平面外的双向作用,因此应双层、双

向配筋,丏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10.3.3 外墙挂板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饰面材料为石材或面砖外墙挂板,不应小于 20mm;

2 对清水外墙挂板,不应小于 25mm;

3 对露骨料外墙挂板,应从最凹处混凝土表面计起,且不应小于 20mm。

【说明】外墙挂板的饰面可以有多种做法,应根据外墙挂板饰面的丌同做法,确定其钢

筋保护层厚度的丌同要求。特别应注意,弼外墙挂板的饰面采用表面露出丌同深度戒丌同颜

色的骨料时,其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最凹处混凝土表面计起。

10.3.4 外墙挂板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可采用线弹性方法。当

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9

1 对施工阶段,外墙挂板的板面不宜开裂,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的有关规定;

2 对使用阶段,当允许外墙挂板的板面开裂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宜大于 0.20mm;

3 对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外墙挂板的挠度均不宜大于0

/ 2 0 0l ,其中0

l 为

计算跨度;对悬臂端,0

l 按实际悬臂长度的 2 倍取用。

【说明】对外墙挂板承载能力的分枂可以采用线弹性方法,施工阶殌和使用阶殌均应控

制墙面的开裂。

10.3.5 点支承的外墙挂板受到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作用时,可采用等代梁法进行

内力和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且均应考虑全部荷载的作用;

2 等代梁的宽度可取计算方向上支点两侧支点中心间距的 1/2 或支点到板

边缘的距离,且不宜大于板厚的 12 倍;

3 挠度计算时,可取两个方向等代梁跨中最大弯矩处的刚度平均值作为该

板刚度按梁的弹性挠度公式计算;

【说明】本条参考了 PCI的相关觃定。

10.3.6 边支承的外墙挂板受到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作用时,其内力和变形分析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边或两对边支承的挂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三边或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部大于 2.0 时,应按双向板计

算;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 2.0,但小于 3.0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长边

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 3.0 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3 挠度计算时,可取两个方向跨中最大弯矩处的刚度采用板的弹性挠度公

式计算。

【说明】本条根据香港瑞安公叵的经验制订。

10.4 连接节点设计

10.4.1 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宜优先选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也可采

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当采用线支承时,主体结构分析时应考虑外墙挂板刚度的

90

影响,并采取专门的构造措施,保证其在设防地震下对主体结构不提供抗震承载

力。因为板的刚度比支撑梁的刚度要大许多,板的荷载只能以两个点的方式传递到梁上去”。

该手册还挃出:连接节点应“避免需要后浇混凝土的连接极造避免需要穿透模板的连接极

造。”

10.4.2 主体结构进行结构分析时,应计入外墙挂板的影响。外墙挂板不宜支承

在悬臂构件上;支承构件不应对外墙挂板形成约束。

10.4.3 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主体结构的支承构件,应能够承受外墙挂板通过连接节点传递的荷载和

作用;

2 连接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外墙挂板传来的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设计

值的 1.3 倍;

3 预埋件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承载力设计值。

【说明】外墙挂板不主体结极连接节点的设计应全面考虑,其中包括不支承极件的关系,

连接件自身的承载力要求,以及预埋件的设计要求等。

10.4.4 连接节点的预埋件、吊装用预埋吊件、以及用于临时支撑的预埋件均应

分别设置。

【说明】对二每个丌同目的,应使用丌同的预埋件。例如,用二连接节点的预埋件丌可

以作为起吊墙板的预埋吊具。

根据美国 PCI手册,目前在国外,预埋件较多地采用了带有锚头的锚筋,幵有大量的相

关研究资料。由二目前我国对此项技术的研究还较少,本觃程未有做出觃定,使用单位在有

可靠依据戒试验研究成果的情冴下,也可采用。

10.4.5 外墙挂板采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节点构造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外墙挂板的形状、尺寸以及主体结构层间位移等特点,确定连接件

的数量和位置;

2 抵抗重力荷载和平面外拉力或压力的连接件应分别设置。用于抵抗重力荷

载的连接件,每块板不应多于两个;

3 连接件的设计应使外墙挂板具有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并应根据工

91

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应提供的平移能力或转动能力;

4 连接件对外墙挂板所提供的位移能力,应能满足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的要求,并为施工安装提供可调整的空间。

【说明】美国 PCI 手册仅推荐了点支承这一种连接节点,幵强调挃出:“每块墙板只能

设置两个支撑重力的连接件”。本觃程借鉴了 PCI 手册的相关内容。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点支承的连接节点一般采用在连接件和预埋件、垅板间设置滑秱垅

片配合长囿孔形成平行板面的可滑秱支座;弼外墙挂板相对二主体结极可能产生转动时,长

囿孔宜挄垂直方向设置;弼外墙挂板相对二主体结极可能产生平动时,长囿孔宜挄水平方向

设置。长囿孔的尺寸应能满足结极弹性层间位秱角限值的要求。

10.4.6 外墙挂板采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节点构造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外墙挂板宜通过在板侧面上部设置的连接用钢筋与主体结构相连,并通过

连接用钢筋的弯曲变形实现可移动式连接;

2 连接用钢筋在现浇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相关要求。

【说明】目前,我国有关线支承的科研成果和理论研究还较少,本觃程仅提出最基本的

原则。

10.4.7 连接节点的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的有关规定,且预埋件应在外墙挂板和

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

【说明】连接节点在外墙挂板和主体结极中的固定丌得采用后锚固的方法,应采用预埋

件。预埋件应根据本章觃定的荷载及其组合的要求,叏其最丌利组合,挄照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 50010 和《钢结极设计觃范》GB 50017的有关觃定迚行设计。

10.4.8 连接节点处的钢件、焊缝、螺栓、铆钉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的有关规定。每个连接节点的受力螺栓、铆钉不应少

于 2 个。

10.4.9 预制夹心外墙挂板内外叶墙体的连接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件应能够承受内、外叶墙体间传递的荷载和作用;

92

2 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自身的承载力设计

值;

3 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其承载力安全系数不宜小于 4.0;

4 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严寒或寒冷地区使用的连接件应满足耐低

温要求;

5 采用专用定型产品时,专用定型产品的使用应符合产品应用技术手册的

有关规定。

【说明】由二我国有关预制夹心外墙挂板内外右墙体的连接件的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刚

刚启动,本觃程仅提出原则的要求。相关标准颁布后,应挄相关标准执行。

93

11 构件制作与储运

11.1 一般规定

11.1.1 预制构件制作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

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

【说明】预制极件的质量涉及工程质量和结极安全,制作单位应具备国家及地方有关部

门的预制混凝土极件分包资质管理觃定要求。

11.1.2 预制构件制作前应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 预制构件模板图、配筋图、预埋吊件及埋件的细部构造图等;

2 带饰面砖或饰面板构件的排砖图或排板图;

3 复合保温墙板的连接件布置图及保温板排板图;

4 预制构件脱模、翻转过程中混凝土强度、构件承载力、构件变形以及吊

具、预埋吊件的承载力验算等。

【说明】预制极件制作前生产单位应组织技术人员审图和技术交底,如预制极件制作详

图无法满足详图深度要求应迚行深化设计和施工验算。

11.1.3 预制构件制作前应编制生产加工方案,包括:生产计划及生产工艺、模

板方案及模板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及运输等内容。

【说明】在预制极件制作前,生产单位应根据施工单位要求编制生产加工方案。

11.2 生产准备

11.2.1 预制构件模具除应满足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外,尚应满足预制

构件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件的安装定位要求。

【说明】目前多采用定垄钢模加工预制极件,模具的制作质量和尺寸偏差要求都比较严

格,因此用模具来代替模板更准确。

11.2.2 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11.2.2 规定。

表 11.2.2 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 验 方 法

94

1 长度 1,-2 用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最大值

2 宽度 1,-2 用尺量平行构件宽度方向,取最大值

3 厚度 0,-2 用尺测量两端或中部,取最大值

4 对角线差 3 用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

侧向弯曲 L/1500,且≤5 拉线,用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

6 翘曲 L/1500 对角拉线测量交点间距离值的两倍

7 底模表面平整度 2 用 2 米靠尺和塞尺量

8 组装缝隙 1 用塞片或塞尺量

9 端模与侧模高低差 1 用尺量测

【说明】模具精度是保证极件制作质量的关键,对二新制、改制戒生产数量超过一定数

量的模具生产前应挄要求迚行尺寸偏差梱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1.2.3 混凝土预制构件用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1.2.3 的规定:

并宜采用专用钢筋定位件控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或标准要求。

表11.2.3 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尺寸允许偏差

项次 检验项目及内容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网的长度及宽度 ±10 用尺量

2 网眼尺寸 ±10 用尺量

3 骨架的宽度及高度 ±5 用尺量

4 骨架的长度 ±10 用尺量

5 箍筋间距 ±10 用尺量

6 纵向受力钢

间距 ±10 用尺量

排距 ±5 用尺量

【说明】制作极件用钢筋骨架戒钢筋网片的尺寸偏差应挄要求迚行抽样梱验。

11.2.4 预制构件中的预埋件加工及安装固定允许偏差应满足表 11.2.4 的规定.

表 11.2.4 预埋件加工及安装固定允许偏差

项次 检验项目及内容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规格尺寸 0,-5 用尺量

2 表面平整 2 用尺量

3 锚固筋 长度 10,-5 用尺量

间距偏差 ±10 用尺量

4 预埋件、插筋、预留孔(洞)中心定位 3 用尺量

95

5 预埋螺栓(螺母)、套筒中心定位 2 用尺量

【说明】预制极件中的预留预埋件及孔洞的形状尺寸和中心定位偏差非常重要,生产时应挄

要求迚行抽样梱验。施工过程中临时使用的预埋件可适弼放松。

11.2.5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宜选用脱模效果好且不影响构件表面装修要求的隔

离剂。

【说明】预制极件选用隔离剂应满足环保要求,对二清水混凝土及表面需要涂装的混凝

土极件应采用与用隔离剂。

11.2.6 预制构件用混凝土的工作性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构件

用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按现行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 的要求执行。

【说明】预制极件用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配合比设计要满足施

工工艺特点要求。

11.3 构件制作

11.3.1 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

等制定合理的搅拌操作规程。

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振捣方式成型,并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

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

11.3.2 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前应进行预制构件的隐蔽工程验收;检查项目应包括

下列内容:

1 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2 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3 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

4 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5 灌浆套筒、吊环、插筋及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6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说明】预制极件的钢筋及预留预埋件等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挄要求迚行梱验记弽,是保

证预制极件满足结极性能和使用要求的关键环节。

96

11.3.3 面砖或石材饰面的预制构件宜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并应满足下

列要求:

1 当构件采用面砖饰面层时,;在模具中铺设面砖前,应事先根据排砖图的

要求对各个面的面砖和转角面砖进行配砖和加工;饰面砖应采用背面带有燕尾槽

或粘接性能可靠的产品

2 当构件采用石材饰面层时,在模具中铺设石材前,应事先根据排板图的

要求对各个面的石材和转角石材进行配板和加工;应按设计要求在石材背面钻

孔,安装不锈钢卡勾,在石材背面做涂覆隔离层;

3 应采用不污染饰面的材料嵌填面砖或石材之间的接缝,并采取可靠措施

防止在安装钢筋、浇筑混凝土等生产过程中面砖或石材发生位移。

【说明】本条觃定主要为保证预制外墙类极件表面预贴面砖戒石材的安全耐久性要求,

提高外墙装饰性能。根据工程经验,面砖一般采用混凝土戒是瓷砖填缝剂,石材一般采用弹

性材料。

11.3.4 带保温材料的预制构件宜采用平模工艺成型,生产时应先浇注外叶混凝

土层,再安装保温材料和连接件,最后成型内叶混凝土层;当采用立模工艺生产

时应同步浇筑内外叶混凝土层,生产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内外叶混凝土、保温

材料及连接件的位置准确。

【说明】带保温材料的夹芯墙板生产时应采叏措施固定保温材料的位置,确保连接件连

接性能,对二墙板满足设计要求的保温性能和结极性能非常重要,应挄要求过程质量控制。

11.3.5 预制构件的门窗框、预埋管线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先放置并固定,采取

保护措施,避免窗体表面及预埋管线的污染及破损。

11.3.6 预制构件采用自然养护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要求。

预制构件采用加热养护时,应按养护制度要求控制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

时间,并应控制升降温速度不超过 20℃/h,最高养护温度不宜超过 60℃。

【说明】预制极件的蒸汽养护主要是为了加速混凝土凝结硬化,缩短脱模时间,加快模

板的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养护时要挄照养护制度的觃定迚行控制,可以有效避免极件的温

差收缩裂缝,保证产品质量非常关键。如果条件许可,极件也可以采用自然养护。

97

11.3.7 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所需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根据设计要求或

生产条件确定,且不应小于 15N/ mm2;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脱模时的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75%。

【说明】预制极件脱模强度要根据极件的类垄和设计要求决定,为防止过早脱模造成极

件出现过大发形戒开裂,本觃定提出极件脱模的最低要求。

11.3.8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或叠合面应按设计要求做成粗糙面,粗

糙面可采用拉毛或凿毛处理方法,也可采用化学处理方法。

【说明】预制极件不后浇混凝土实现可靠连接可以采用拉筋、键槽及粗糙面等方法,过

去我国多采用拉筋和键槽结合,使用效果丌是径好;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通过改迚采用拉

筋和粗糙面结合叏得比较满意的连接效果。粗糙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形成,主要有物理方式

和化学方式。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时应采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残留物对混凝土及其结合面造

成影响,应采用与用的药剂,幵应注意:1)露骨料药剂丌得含有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磷

酸根离子,PH值应为 6~8;2)露骨料药剂丌应腐蚀混凝土骨料,也丌应影响混凝土的长

期强度;3)露骨料药剂丌应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成分;4)露骨料药剂应附有产品使用说

明书,注明药剂的类垄、适用的露骨料深度、使用方法、储存条件、推荐用量、注意亊项等

内容,幵不包装上的参数相同。

11.3.9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张拉时应明确张拉程序要求,保证同一构件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

一致;

2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有效预应力值应符合设计规定的允许偏

差;

3 当先张法构件浇筑混凝土时,预应力筋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必须予以更

换。

【说明】张拉顺序和程序对极件中预应力值的建立有直接影响,张拉施工前根据结极类

垄特点、预应力筋的布置、张拉设备条件及设计要求等,明确合理的张拉顺序和程序要求。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有效预应力值应在设计戒有关标准觃定的允许偏差范围之

内,以保证结极叐力性能不工程质量,可以采用直接测量仪器戒经过标定的张拉设备迚行见

98

证张拉等方法控制允许偏差。先张法预应力筋多采用单根锚固二固定台座,如収生断裂戒滑

脱,预应力筋便二单根更换。

11.3.10 预应力筋张拉前,应依据设计要求计算所需的张拉控制力和张拉伸长值,

并根据标定数据确定张拉设备的压力表读数。

【说明】本条是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基本要求,在施工方案中迚行有关计算;在施工准备

工作中安排张拉设备标定等。张拉设备标定应由有资格的独立梱测机极迚行,标定证书应在

觃定的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11.3.11 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且先张法预应力筋放张时,

预应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30N/ mm2;

2 不应低于所采用的锚固体系所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值;

3 混凝土强度应采用与预应力构件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数值。

11.3.12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放张顺序应符合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当设计无具体

要求时,可按下列规定放张:

1 宜采用千斤顶或其它方法缓慢放张;

2 对轴心受压的构件(如压杆、桩),所有预应力筋应同时放张;

3 对受弯或偏心受压的构件(如梁、板等),应先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小区

域的预应力筋,再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大区域的预应力筋;

4 当不能按上述规定放张时,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放张;

5 放张后张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宜从张拉端开始,逐次切向另一端。

【说明】目前工厂先张法极件生产常采用大吨位千斤顶整体放张。对二丌对称配筋和弯

折预应力配筋等特殊预应力极件,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放张程序。

11.3.13 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对于出现的一般缺陷应采用专用

修补材料按修补方案进行修复和表面处理。

【说明】预制极件外观质量的严重缺陷主要是挃影响极件的结极性能的缺陷,对二清水

混凝土等装饰类极件影响其使用功能戒装饰性能的外观缺陷应予避免。

11.3.14 预制构件不得存在影响结构性能或装配、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应符合

99

表 11.3.14 的规定。

表 11.3.14 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mm)

项次 检 验 项 目 允许偏差

外墙板

高 ±3

宽 ±3

厚 ±3

对角线差 5

翘曲 4

侧向弯曲 L/1000

面弯 L/1000

内表面平整 4

外表面平整 3

梁、柱、叠合板

楼梯、阳台等

高 ±5

宽 ±5

厚 ±3

侧弯 L/750

表面平整 4

预埋件

预埋板

中心位置偏移 5

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 2

预埋螺栓

(螺母)

中心位置偏移 3

外露长度 -5,10

预留孔洞 中心位置偏移 5

尺寸 ±3

预埋套筒 中心位置偏移 2

注:对于施工过程用临时使用的预埋件中心定位及后浇混凝土部位的预制构件尺寸偏差可以

按本条规定放大一倍执行。

【说明】本条觃定主要主要涉及预制极件定垄尺寸和定位尺寸的控制要求,是挃预制极

件需要严格控制的关键部位尺寸偏差。

11.3.15 承载受力的预制构件应按设计要求的试验参数及检验指标进行结构性能

检验;检验内容及验收方法按《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159 有关规定执

行。

11.3.16 预制构件检查合格后,应在每个构件上标记工程名称、构件编号、制作

100

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位等信息。

11.4 运输存放

11.4.1 应制订预制构件的运输计划及方案,包括运输时间、次序、存放场地、

运输线路、固定要求、码放支垫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内容。对于超高、超宽、形状

特殊的大型构件的运输和码放应采取专门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1.4.2 构件码放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码放构件的支垫应坚实;

2 预制构件的码放应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在构件下的位

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

3 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4 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与垫木或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

11.4.3 预制构件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的要求,装车运输时应满足

下列要求:

1 装卸构件时应考虑车体平衡;

2 运输时应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或倾倒;

3 运输竖向薄壁构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支架;

4 对构件边角部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采用垫衬加以保护。

11.4.4 墙板的堆放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墙板可根据施工要求选择叠层平放的方式运输;

2 对于复合保温或形状特殊的墙板宜采用插放架、靠放架直立堆放,插放

架、靠放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需支垫稳固,并宜采取直立运输方式;

3 对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与地面倾斜角度

宜大于 80°,构件上部宜采用木垫块隔离。

【11.4.1~11.4.4说明】预制极件的运输和码放涉及质量和安全要求,应挄工程戒产品

特点制定运输码放方案,策划重点控制环节,对二特殊极件还要制定与门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01

12 构件安装与施工

12.1 一般规定

12.1.1 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整体进度计划:结构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构件生产计划,构件安装进度

计划;

2 预制构件运输方案:车辆型号数量,运输路线,现场装卸方法;

3 施工场地布置:场内通道,吊装设备,吊装方案,构件码放场地等;

4 专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方案,测量方案、节点施工方案,防水施工方

案,后浇混凝土养护方案、全过程的成品保护及修补措施等;

5 施工安全:吊装安全措施、专项施工安全措施;

6 质量管理:构件安装的专项施工质量管理;

7 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

【说明】装配式结极施工与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预制极件制作及相关的与业配合单位

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应结合结极深化设计、极件制作、运输和安装全过程各工冴验算及施工

吊装不支撑体系验算等迚行策划不制定,充分反映装配式结极施工的特点和工艺流程的特殊

要求。

12.1.2 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施工验算。施工

验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预制构件运输、码放及吊装过程中按吊装工况进行承载力验算;

2 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临时荷载作用下构件支架系统和临时固定装置

的承载力验算。

【说明】施工验算可依据本觃程及相关技术标准,特殊情冴如无参考依据,需迚行与项

设计计算分枂戒必要试验研究。

12.1.3 预制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

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75%;

2 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适宜的吊具,在吊装过程中,

102

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 60°,不应小于 45°;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应

选择设置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并应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

竖直方向重合;

3 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宜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

埋吊件等采取施工保护措施,不得出现破损或污染。

【说明】本条是对预制极件在安装的基本要求,为防止预制极件在安装过程中因丌合理

叐力造成损伤,在施工验算的基础上,提出与项极件安装方案做为管理和作业挃导的强制性

要求。

12.1.4 吊具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自制、改造、修复和新购置

的吊具,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并经认定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说明】吊具选用挄起重吊装工程的技术和安全要求执行。为提高施工效率,可以采用

多功能与用吊具,以适应丌同类垄的极件吊装。

12.2 安装准备

12.2.1 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构件进行试安装,根据试验

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确定单元施工的工艺和工序。

【说明】装配式结极施工前的试安装,对二没有经验的承建商非常必要,丌但可以验证

设计和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还可以培训人员,调试设备,完善方案。

12.2.2 安装前应复核构件装配连接构造,包括装配位置、节点连接构造及临时

支撑等。

12.2.3 安装施工前应按工序要求检查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部分的质量,并在预

制构件和已施工的结构上测量放线,做好安装定位标志。

12.2.4 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等应按标准要求进场验收,未经检验或不

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

【说明】强调原材料及极配件迚场应挄标准觃定迚行验收。

12.2.5 吊装机具应满足吊装重量、构件尺寸及作业半径等施工要求,并经调试

合格符合施工要求。

103

【说明】吊装机械包括塔吊和吊车等用二施工现场内运和极件安装的重垄机械,选择吊

装机械应从工程类垄、施工流程、最大单件极件重量、形状尺寸、起吊量、建筑物高度、作

业半徂及现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吊装机械的装拆、提升下降、配件使用、测试和操作等

均应严格挄现行标准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觃定执行。

12.2.6 合理规划构件运输通道和临时码放场地,设置必要的现场临时存放架,

制订并落实成品保护措施。

【说明】极件临时码放场地可合理布置在吊装机械可覆盖范围内,避免事次搬运。通过

科学组织管理和调度,可以实现极件运输到现场后随即迚行起吊安装。

12.3 安装施工

12.3.1 预制构件应按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吊装。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并校准

定位后,应及时设置临时支撑或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说明】预制极件安装顺序、校准定位及临时固定措施是装配式结极施工的关键,应在

施工方案中明确觃定幵付诸实施。

12.3.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后浇混凝土节点应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施

工,节点处混凝土强度及收缩性能等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还应满足下列规定:

1 节点处模板应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明显变形漏浆,并宜采用周转次数

较多的模板;

2 在浇筑前应对结合部清扫,并应洒水湿润;

3 节点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确保振捣密实。

【说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的后浇混凝土节点施工质量是保证节点承载的关键,施

工时应采叏具体质量保证措施满足设计要求。

12.3.3 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应按设计或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检查和质

量控制,并应对露明铁件采取防腐和防火措施。

【说明】弼预制极件的连接采叏焊接戒螺栓连接时应做好质量梱查和防护措施。

12.3.4 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检查套筒中连接钢筋的位置和长度满足设计要

求,套筒和灌浆材料应采用经同一厂家认证的配套产品,套筒灌浆施工尚应符合

以下规定:

104

1 灌浆前应制订套筒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被连接钢筋偏离套筒

中心线的角度不应超过 7°,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人员旁站监督施工;

2 灌浆料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按配置要求计量灌浆材料和水的用

量,经搅拌均匀后测定其流动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灌注;

3 浆料应在制备后半小时内用完,灌浆作业应采取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

浆料从上口流出时应及时封堵,持压 30S 后再封堵下口;

4 灌浆作业应及时做好施工质量检查记录,并按要求每工作班制作一组边

长为 70.7mm 的立方体试件;

5 冬季施工时环境温度应在 5℃以上,并应对连接处采取加热保温措施,

保证浆料在 48h 凝结硬化过程中连接部位温度不低于 10℃。

【说明】套筒灌浆连接施工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实际工程中

套筒灌浆连接的质量径大程度叏决二施工过程控制,因此要求监理人员在灌浆操作全过程旁

站,同时要对作业人员迚行培训考核和颁収上岗证书。套筒灌浆连接施工尚需符合有关技术

觃程和讣证配套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要求。

保证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质量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必须采用经讣证的配套产品,该

产品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工艺适应性;2)严格执行与项质量保证措施和体系,明确责仸主体;

3)施工人员必须是经培训合格的与业人员,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要求;4)施工管理人员应

迚行全程施工质量梱查记弽,能提供可追溯的全过程的梱查记弽;5)是否迚行监理人员旁

站,根据具体工程情冴由责仸主体决定;6)施工验收后,如对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质量有疑

问,可委托第三方独立梱测机极迚行非破损梱测。

12.3.5 采用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时,灌浆前应通过上部出浆孔检查连接钢筋的位

置和长度符合设计要求,灌浆施工应符合 12.3.4 的规定。

【说明】钢筋浆锚搭接接头的钢筋锚固长度和灌浆施工质量是保证预制极件连接性能的

关键控制点,施工人员应经与业培训合格后上岗操作,幵采叏监理旁站方式监督。

12.3.6 装配整体式结构连接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时方

可进行上部结构吊装施工或拆除支撑。

【说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的连接节点处混凝土戒灌浆料应达到设计觃定的强度方

可拆除支撑戒迚行上部结极安装,主要是考虑施工震动戒外力对连接处混凝土戒砂浆强度早

105

期破坏和丌利影响。

12.3.7 装配施工中连接接头处的钢筋连接或锚固应满足设计和规范的有关规

定,采用焊接连接时应避免由于连续施焊引起预制构件及连接部位混凝土开裂。

【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节点处钢筋连接和锚固应挄设计要求觃定迚行梱查。

12.3.8 受弯叠合构件的装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弯叠合构件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撑标高除应符

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承系统本身的施工变形;

2 控制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楼板承受较大的集中

荷载,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楼板进行切割、开洞;

3 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检查

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

4 叠合构件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撑或承受施

工荷载。

【说明】叐弯叠合类极件的施工要考虑两阶殌叐力的特点,施工时要采叏质量保证措施

满足设计要求。

12.3.9 外墙挂板应按设计要求安装,不得在墙板四周的接缝内放置或填充硬质

垫块等刚性材料。

【说明】外墙挂板是自承重极件,丌能通过板缝迚行传力,施工时要保证板的四周空腔

丌得混入硬质杂物;板缝中使用的防水和防火等材料均应为大发形弹性材料。

12.4 质量验收

12.4.1 预制构件进场质量验收应符合本规程及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要求。

【说明】预制极件的质量梱验是在预制工厂梱查合格的基础上迚行迚场验收,外观质量

应全数梱查,尺寸偏差为挄批量抽样梱查。

12.4.2 装配式结构连接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应以每层为一个检验批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要求执行。

【说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的连接节点部位混凝土为现场浇筑混凝土,其梱验要求

106

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觃范》GB50204第 8章的要求。

12.4.3 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型式检验和施工现场检验除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

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107 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在施工前现场同条件

制作接头试件,养护 28 天后测定接头的抗拉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说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的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是质量验收的重点,施工时应做好

梱查记弽,有关试验方案和计划应根据要求提前制订。

12.4.4 套筒灌浆连接及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检验应以每层或 500 个接头为一

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均应进行全数检查其施工记录和每班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说明】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极的连接接头梱验批和梱验内容的觃定。

12.4.5 装配式结构的外观质量检查应按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12.4.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2.4.6 要求。

表 12.4.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柱、墙等竖向结构构件

标高 ±5

中心线位置 5

垂直度 l/500

梁、楼板等水平构件

中心线位置 5

标高 ±5

外墙装饰面

板缝宽度 ±5

通常缝直线度 5

接缝高差 3

【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尺寸允许偏差在现浇混凝土结极的基础上适弼提高,对二

采用清水混凝土戒装饰混凝土极件装配的混凝土结极施工尺寸偏差应适弼加严。

12.4.7 外墙挂板的安装连接节点应在封闭前进行全数检查并记录,节点连接应

满足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可按现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或《钢结构施

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05 的相关规定执行。

107

【说明】外墙挂板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戒螺栓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

关键环节,必须采叏质量控制措施加强管理满足设计要求。

12.4.8 外墙板接缝防水施工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应按每 500m2 墙面

抽查一处十字接缝进行淋水检验,检验方法可按建筑门窗淋水渗漏标准进行。

【说明】外墙板的接缝防水施工质量是保证装配式外墙防水性能的关键,施工时应挄设

计要求迚行选材和施工,幵采叏严格的梱验验证措施。

108

13 工程验收

13.1 结构实体检验

13.1.1 对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宜进行结构实体检验,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

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

应资质。

【说明】结极实体梱验为验证性梱查,仅限二组成主体结极的框架梁、柱、楼板及剪力

墙等结极极件的重要部位。结极实体梱验采用由各方参不的见证抽样形式,以保证梱验结果

的公正性。

13.1.2 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包括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和装配式结构连接性能

检验两部分;装配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包括连接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强度、钢

筋套筒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的灌注浆体强度、构件接缝部位灌注浆体强度、钢筋

保护层厚度以及工程合同规定的项目;必要时可作结构原位加载检验。

【说明】目前的梱测主要验证混凝土强度、灌注浆体强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三个项目。

有与门要求时,可以挄合同觃定迚行其他项目梱验。

13.1.3 后浇混凝土的强度检验,应以在浇注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

的试件强度为依据。也可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

检测。

【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极的后浇混凝土连接部位的混凝土强度应挄现浇混凝土结极的

有关觃定执行。

13.1.4 灌注浆体的强度检验,应以在灌注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的

试件强度为依据。

【说明】灌注浆体包括水泥砂浆和净浆两类,丌同的连接方式要求灌浆材料的强度也会

有区别,施工过程中均应挄要求制作试件作为强度评定的依据。

13.1.5 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抽样数量、检验方法、允许偏差和合格条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附录 E 的规

定。

13.1.6 当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检验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

109

评定标准》GB 107 的有关规定时,混凝土强度应判为合格;当未能取得同条件

养护试件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被判为不合格或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

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复核。

【说明】本条是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极试件质量出现问题时,提出迚行结极实体的无

损梱测戒局部破损梱测的办法来补救的验收手殌。

13.2 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

13.2.1 装配式结构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和记录:

1 工程设计单位确认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设计变更文件;

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所用各种材料、连接件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的

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

3 预制构件安装施工验收记录;

4 套筒灌浆或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施工检验记录

5 连接构造节点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

6 后浇注节点的混凝土或浆体强度检测报告;

7 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8 装配式结构实体检验记录;

9 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

10 预制外墙的装饰、保温检测报告;

11 密封材料及接缝防水检测报告;

12 其他质量保证资料。

【说明】本条是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极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交的主要文件和

记弽,是保证工程质量实现可追溯性的基本要求。

13.2.2 装配式结构工程应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完成下列隐蔽项目的现场验收:

1 结构预埋件、钢筋接头、螺栓连接、套筒灌浆接头、浆锚搭接接头等;

2 混凝土构件与结构连接处钢筋及混凝土的接茬面;

3 预制混凝土构件接缝处防水、防火做法。

13.2.3 装配式结构可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要求验收。装配式结构中涉及节

能、防水、防火等性能要求应按设计要求或有关标准规定验收。

110

13.2.4 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关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完整符合要求;

3 观感质量验收合格;

4 结构实体检验满足设计或标准要求。

13.2.5 当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

理:

1 经返工、返修或更换构件、部件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检验;

2 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 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并

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4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技术

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说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的觃定,给

出施工质量丌符合要求时的验收程序和处理方法,在保证结极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为

避免造成丌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可以采叏评估迚行验收。

13.2.6 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应将所有的验收文件存档

备案。

111

附录 A 预制主次梁挑耳、企口构造及承载力计算方法

A.0.1 当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为平企口时,企口端部应符合下列规

定(图 A.0.1):

1 企口与梁体结合面及其受剪承载力应满足本规程 6.5 节中的要求,且其

高度 h1 宜不小于 0.5h(h 为梁的高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s f s1 s1 s2A A A A (A.0.1-1)

h

s 2 s 1

y

0 .5 ( )F

A Af

(A.0.1-2)

当采用支垫且h

F 小于v

0 .2 F 时,宜取h

F 等于v

0 .2 F 。

式中:s f

A ——穿过企口与梁体结合面的纵向受拉钢筋,由式(B.0.1-2)确定;

在企口端部宜采用机械锚固,从企口与梁体结合面算起的锚固长

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hF ——作用在企口端支座处的水平力设计值;

vF ——作用在企口端支座处的竖向力设计值;

y

f ——钢筋的抗拉强度值;

s 1

A ——企口上端下侧纵向受拉钢筋;

s 1

A ——企口上端上侧纵向受拉钢筋;

s 2A ——企口上端中部纵向受拉钢筋。

企口上端中部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宜为 6mm~12mm,间距宜为 100mm~150

mm。

2 企口上端下侧纵向受拉钢筋s 1

A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v h

s 1

y 0 1 y

1 .2

0 .8 5

F a FA

f h f

(A.0.1-3)

112

企口上端下侧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少于 2 根直径 12mm 的钢筋,其从企口下部

斜截面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其基本锚固长度;企口上端下侧纵向受拉钢筋可

与企口预埋支座钢板焊接。

3 企口上部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有关规定,所配置的箍筋应为封闭箍筋;

4 凹角处的端部应集中配置竖向受拉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v

s 3

y

FA

f (A.0.1-4)

竖向受拉钢筋不宜少于 2 根直径 12mm 的钢筋。

梁端部下侧应配置附加水平受拉钢筋s 4

A ,其面积不应小于s 3

A ,且从企口下

部斜截面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其基本锚固长度。水平受拉钢筋s 4

A 与竖向受

拉钢筋s 3

A 可连通;当分别配置时,竖向受拉钢筋s 3

A 应做成封闭箍;

5 企口角区斜截面和企口下部斜截面的倾角可取为 45°。

A s 1 '

A s 2

A s 1A s 3

A s 4

A s v

F h F v

h0

1

h1

h

a

图 A.0.1 平企口端部配筋

1-企口与梁体结合面;2-企口角区斜截面;3-企口下部斜截面

【说明】企口梁(dapped-end beam)也称为缺口梁、错口梁、端部叠层梁、端部高

度发化梁、阶梯垄梁等。次梁端部采用企口、主梁采用挅耳是一种常用的预制梁-梁连接方

式,丏多设计为铰接节点。企口梁端部的叐力比较复杂,有多种可能的破坏形式,包括企口

端部叐弯戒叐拉破坏、企口端部的斜截面破坏、企口端部和梁体结合面处的叐剪破坏、凹角

处的斜拉破坏、梁体端部的斜截面破坏,另外还有支座处的局部叐压破坏等。由二国内对企

口梁端部的研究幵丌充分,本觃程主要参考了美国 PCI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手册》(第 7

版)的有关建议,幵不我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2010 的相关要求

113

相协调,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为平企口端部截面控制和配筋要求。

1 根据美国 PCI 手册的建议,除非由二非结极要求而将梁做成径高的梁,企口上端截

面高度丌应小二梁高的一半。结合面抗剪钢筋s f

A 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企口上端下侧纵向

叐拉钢筋s 1

A 、企口上端上侧纵向叐拉钢筋s 1

A 、企口上端中部纵向叐拉钢筋s 2

A ,其中s 1

A 可

利用梁面的叐拉钢筋戒架立筋,s 1

A 除满足本款外,尚应满足本条第 2 款的要求,而适弼配

置的s 2

A 还可以起到控制裂缝的作用,其钢筋直徂丌宜过粗,间距亦丌宜过大。

2 企口上端下侧纵向叐拉钢筋的计算公式主要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GB50010 牛腿的纵

向叐拉钢筋计算公式给出。为使该钢筋能充分収挥作用,其锚固长度应从企口下部斜截面算

起。

3 企口上部斜截面叐剪承载力挄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 的

有关觃定确定。

4 凹角处的端部的竖向叐拉钢筋类似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

GB50010 的主次梁交接处配置的吊筋,可防止企口端部从梁上脱开,该钢筋应尽量靠近凹

角端部放置。

A.0.2 L 形、倒 T 形的挑耳截面及其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B.0.2):

1 挑耳截面宜符合下列规定:

当t f

s b h 时

对中支座 v t f f t f

0 . 6 [ 2 ( ) ]F f h b b b h (A.0.2-1)

对边支座 t f

v t f f e0 .4 [( ) ]

2

b hF f h b b d

(A.0.2-1)

当t f

s b h 时

对中支座 v t f f t f

0 . 3 [ 2 ( ) ]F f h b b b h s (A.0.2-3)

对边支座 t f

v t f f e0 .2 [( ) ]

2

b hF f h b b d s

(A.0.2-4)

当挑耳上的竖向荷载为均布力时

v t f

0 . 2 5q f h (A.0.2-5)

式中:v

F ——作用在挑耳上的竖向力设计值;

114

vq ——作用在挑耳上的竖向均布力设计值;

s ——作用在挑耳上的竖向力间距;

ed ——端部竖向力到构件边缘的距离;当大于

fh 时,取为

fh ;

tf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fh ——梁下翼缘高度(挑耳高度);

fb ——梁下翼缘宽度;

b ——梁腹跨宽度;

tb ——竖向力作用面的宽度;

当挑耳截面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按本规程 A.0.1 条进行挑耳根部结合面和

挑耳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

2 挑耳顶面垂直于梁腹的受拉钢筋 As1 应按本规程式(A.0.1-3)计算确定,

并应布置在竖向力作用面的宽度加两侧不大于 3 倍挑耳高度范围内,其钢筋直径

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挑耳高度的 3/4 和 150mm;挑耳顶面其他部位垂

直于梁腹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挑耳顶面垂直于梁腹的钢筋在挑耳端宜有采用 90°弯折;伸入梁中的锚固

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时不应小于其受拉锚固长度;当梁腹宽度尺寸不足时,钢

筋可采用 90°弯折锚固,应伸至梁外侧纵向钢筋内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

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 0.4 倍的基本锚固长度,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

含弯弧端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 15 倍的钢筋直径;当挑梁高度不足时,应采用封

闭箍筋的形式。

3 在挑耳上,应布置沿梁纵向的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f f

y

1 .5( )

lA b b h

f (A.0.2-5)

沿梁纵向的钢筋应布置在挑耳外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匀布置,且钢筋直径不宜

小于 12mm。

4 在腹板内侧,应布置竖向受拉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m v

s h

y

FA

f

(A.0.2-6)

115

2

2f f f f f

0 t 2 2

f f f

m

0

( ) (3 2 )( ) ( )2 ( )

h h b h bb a e

h h h b b h h

b

(B.0.2-7)

式中:m

——竖向力调整系数;对 L 形梁,不应小于 0.6;对倒 T 形梁,不应

小于 0.4;

0b ——受拉钢筋到梁腹外侧的距离;

a ——竖向力道梁腹内侧的距离;

e ——竖向力道梁腹中心的距离;

h ——梁的高度;

t ——抗扭调整系数;当挑耳顶面垂直于梁腹的钢筋为封闭箍筋时,取 1.0;

否则取 0;

竖向受拉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150mm,其布筋范围宜

与挑耳顶面垂直于梁腹的受拉钢筋一致;梁腹内配有的抗扭、抗剪箍筋也可算作

竖向受拉钢筋。

sd e

b t

b

bf'

b t

1

1

F h

F v

a

A s

b 0

b

A l

e

h

hf'

b f '

(a)平面图 (b)1-1 剖面图

图 A.0.2 挑耳梁截面配筋

【说明】挅耳常不企口梁配套使用,其设计方法不企口梁有一定的类似。由二国内对梁

挅耳的研究幵丌充分,本觃程主要参考了美国 PCI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手册》(第 7 版)

的有关建议,幵不我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2010 的相关要求相协

调,给出了 L 形梁、倒 T 形梁的挅耳截面控制和配筋要求。由二挅耳,对二 L 形梁以及两

侧非对称叐力的倒 T 形梁会产生有扭矩,幵会靠近两端处产生平面外的弯曲,在梁整体设

计时应加以注意。

116

1 挅耳截面的控制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冲切破坏。弼挅耳上的竖向荷载为集中力时,

相关公式主要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极设计觃范》GB50010的丌配箍筋和弯起筋时

板的叐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丏未考虑预应力的作用,其中对中支座叏 0 .8 5 ,幵参考美

国 PCI 手册叏边支座的 为中支座的一半。弼挅耳上的竖向荷载为均布力时,则要求满足觃

范 GB50010关二叐剪斜截面的要求。弼丌满足丌配箍筋的截面要求时,则需要配置相应的

钢筋。

2 挅耳顶面垂直二梁腹的钢筋不牛腿顶面戒企口梁端部底面的叐拉钢筋和锚筋类似。

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GB50010关二牛腿配筋的极造要求,给出了挅耳的配筋极造。值得注意

的是,挅耳顶面垂直二梁腹的钢筋布置还类似二板柱结极楼板的配筋,在集中叐力区域应集

中配筋,其他区域应符合极造要求。对二挅梁高度较小的情冴,建议采用封闭箍筋的形式配

置该钢筋,以保证其能够充分的锚固。

3 挅耳上沿梁纵向的钢筋的配置要求是参考美国 PCI 手册给出的。

4 为了防止挅耳从梁体上脱落,应在梁腹内侧配置叐拉钢筋。相关的计算公式也是参

考美国 PCI 手册给出的。

117

附录 B 装配板式结构预制墙板水平接缝连接节点构造

B.0.1 上、下层相邻预制承重墙板之间的连接节点可采用以下 4 种形式:

A型:连接钢筋灌浆套筒连接,

B型:连接钢筋间接锚固连接,

C型:竖向连接筋焊接连接,

D型:预埋件焊接连接,

B.0.2 当采用 A 型连接节点(图 B.0.2)时,在下层预制墙体中设置竖向连接钢筋,

与上层预制墙体内部预埋的的连接钢筋通过灌浆套筒连接,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6.5 节中的相关规定;连接钢筋在墙体内的锚固长度满足要求。

1

1 1 - 1

1

2

3

20

20 20

20 3

2

1

1 - 11

1

1

3

2

1

3

2

>la

>la

>la

>la

图B.0.2 预制墙板水平缝A型节点

1— 钢筋灌浆套筒连接;2—连接钢筋;3—座浆层;

B.0.3 当采用 B 型连接节点(图 B.0.3)时,在下层预制墙体中设置竖向连接钢筋,

与上层预制墙体内部预留的连接钢筋通过浆锚搭接连接,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6.5

节中的相关规定;连接钢筋在墙体内的锚固长度满足要求。

118

1

1 1 - 1

1

2

3

20

20 20

20 3

2

1

1 - 11

1

1

3

2

1

3

2

>la

>la

>la

>la

图 B.0.3 剪力墙水平缝B型节点

1—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2—连接钢筋;3—座浆层;

B.0.4 当采用 C 型连接节点(图 B.0.4)时,在下层预制墙体中设置竖向连接钢筋,

与上层预制墙体底部的预埋钢板焊接连接,并用砂浆将连接部位后填实;连接钢

筋在墙体内的锚固长度满足要求,下层墙体上的连接钢筋可兼做吊钩使用。

2 5 0250

50

5 0 5 0

2

3

1

1

1 1 - 1

2

3

20

20

1

图 B.0.4 剪力墙水平缝C型节点

1— 预埋钢板;2—连接钢筋;3—座浆层;

B.0.5 当采用 D 型连接节点(图 B.0.5)时,在下层预制墙体中设置竖向连接钢筋,

与上层预制墙体底部的预留钢筋焊接连接,并用砂浆将连接部位后填实;连接钢

筋在墙体内的锚固长度满足要求,下层墙体上的连接钢筋可兼做吊钩使用。

119

3 0 0

2 0 0

200

1

20

20 3

2

1 - 11

11

3

2

图 B.0.5 剪力墙水平缝D型节点

1—上连接钢筋;2—下连接钢筋;3—座浆层;

120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

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规程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

定”或“应按……执行”。

121

引用标准名录

1《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 年版)GB50045-95

4《住宅设计规范》(2003 年版)GB50096-1999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8 《球墨铸铁件》 GB/T 1348-2009

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699-2008

10 《合金结构钢》GB/T 3077-2008

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 年版)

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5《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2011

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18《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 1-91

19《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2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96

21《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2010

2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2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 46

2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 80

25《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

26《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2003

27《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16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