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N”TÆ›ÀžÞ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9369/1/n...VI Predictors of...

10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基商研究所 関e a y 就im 專im 佳槲 c 導e cg S e c 3 s烈 - l S k mg

Transcript of imN”TÆ›ÀžÞ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9369/1/n...VI Predictors of...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

    專業人員觀點

    指導教授:林幸台教授

    研究生:吳佳音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 II

    致 謝

    一直銘記著父親從小教育我們的一句話,要「長懷感謝心!」。在這

    論文完成之際,回想自己在精神科職能治療領域服務了將近十年,能有

    機會再回到校園進修,我,非常地珍惜,也一直心存著感謝。在我學習、

    實習以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老師林幸台教授,他在復健諮商領域的豐富學

    養,以及研究方法的精闢見解,使我獲益良多,他的指導方式是找出問

    題所在之外,並導引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簡潔而明確;論文計畫口試委

    員邱滿艷老師,感謝她在課堂、實習以及論文方面給我的中肯建議;吳

    亭芳老師,感謝她,總是不斷鼓勵我們,關注我們的學習進度;張如杏

    老師,她像對待自己的論文一樣地投注心力,督促我前進,我的論文才

    得以催生,感謝她在我研究過程中提供的建議與協助;感謝陳政雄醫師、

    黃梅羹社工師、張碧凰護理長、王秀枝臨床心理師以及徐文豪督導,給

    予我問卷的建議與指導;感謝張自強職能治療主任、崔鴻義職能治療主

    任、謝青霏職能治療師、黃麟傑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職能治療師、張貴

    枝社工師、黃鳳嬌社工師、楊美惠社工師、徐文豪督導、崔儀珮就服員、

    台安精神專科醫院和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工作同仁協助問卷發放;還要

    感謝所有參與我調查研究的精神醫療以及就業服務先進,以及在我論文

    計畫擬定之初,與我分享就業服務經驗的明純、季魁。

    在研究所進修過程,感謝王華沛老師、金樹人老師、彭慧玲老師、

    張千惠老師、林家興老師、胡益進老師的諄諄教誨;還有我最親愛的同

    學們,使我在研究所的生活充實而豐富,無論是課堂、生活或是論文,

    給我支持與鼓勵,特別感謝明璇在我口試時細心、周全的協助。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謝謝爸、媽,大哥、大嫂,大姊、二姊以及

    姊夫們,給予我學習以及為人處事的榜樣;還有感謝公公、婆婆、小姑,

  • III

    對我的體諒與支持,讓我工作之餘進修,沒有後顧之憂。感謝我的先生,

    您讓我安心、放心,是我學習過程和生活最大的支柱,有您和兩個小寶

    貝,我覺得好滿足!

    研究過程是辛苦的,但在此歷程中,有您們的協助與指導,這樣的

    經歷也變得甘甜,而且使我收穫滿滿,感謝您們!

    吳佳音謹誌 2009.6.26

  • IV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對個案就業成功預

    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瞭解專業間的共識和重要的預測因素,提供

    實務工作者參考依據。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醫療

    機構或相關單位之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職能治

    療人員、心理師、護理人員、社會工作人員、就業服務人員等。問卷「慢

    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問卷:專業人員觀點」包含就業準

    備、就業技能、個人特質、疾病特質、以及精神復健五個層面。經有效

    樣本 189人對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資料分

    析,歸納為以下結論:

    一、專業人員對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具有

    共識: 從各層面到各項目預測因素,以及以平均數和填答三個最重

    要的預測因素的分析結果,專業人員的看法頗為一致,顯現專業人

    員對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之看法具有共識。

    二、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的接受度以及對工作的態度是專業人員首要考

    慮的預測因素:從各項目平均數分析結果,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的

    接受度平均為 4.42(SD=.81)、對工作的態度平均為 4.32(SD=.79),

    以及填答最重要的預測因素分析結果,最重要因素第一位是對工作

    的態度,其次為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的接受度,反應出專業人員一

    致認為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的接受度以及對工作的態度是非常重要

    的預測因素。文獻探討中,過去研究頻繁提及的重要因素,如病前

    功能、病前工作經歷、認知功能、是否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等,以

    及結果不太一致的預測因素,如症狀、教育程度等因素,雖然也都

    屬重要因素,但在專業人員看法中,最看重的是雇主與同事對精障

    者的接受度以及對工作的態度,在提供服務時會是最優先的考量。

  • V

    三、個人特質因素是可以排除的因素:個人特質層面的因素平均數最低,

    在不重要到普通的程度,與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在個案就業服

    務過程中,幾乎可以排除這些因素,惟有教育程度一項是略顯重要

    的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職業復健與就業服務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

    究的相關建議,供實務工作者進一步思考。

    關鍵字: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相關專業人員、職業復健

  • VI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 of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Perceptions of Related

    Professionals in Taipei, Taiwan

    Chia-Ying Wu

    Abstract

    This study of investigation aimed at exploring the perceptions of related

    professionals in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 and identifying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189 correspondents from related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psychiatrist, occupational therapist, psychologist, nurse, social

    worker, and vocational services.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valida t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questionnaire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 of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perceptions of related professionals ” on

    five dimensions : employment readiness, work skill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ll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found that employer and co -worker’s

    acceptance of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attitudes toward work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 from the perceptions of related

    professional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least important predictors

  • VII

    of employment outcom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cor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y an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psychiatric disability,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related professionals,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 VI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慢性精神病患障礙特性與預後------------------7

    第二節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處境------------------------9

    第三節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預測因素-----------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29

    第二節 研究工具-----------------------------------31

    第三節 研究步驟-----------------------------------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重要程度的看法

    -------------------------------------------41

    第二節 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重要程度的看法

    ------------------------------------------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57

    第二節 建議---------------------------------------59

    參考書目------------------------------------------------61

    附錄一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專業人員觀點問卷--73

  • IX

    附錄二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專業人員觀點問卷

    填答說明----------------------------------------75

    附錄三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整理表--------------77

    附錄四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79

    附錄五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專家名單------------83

    附錄六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

    專家效度意見調查表------------------------------85

    附錄七 不同專業領域專業人員對各項目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

    之看法------------------------------------------89

    附錄八 不同性別與資歷專業人員對各項目預測因素重要性程

    度之看法---------------------------------------91

    附錄九 不同服務機構與教育程度之專業人員對各項目預測因素

    重要性程度之看法--------------------------------93

  • X

    表 次

    表3-1-1 取樣單位……………………………………………………30

    表3-1-2樣本基本資料……………………………………………… 31

    表3-2-1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7

    表3-2-2各因素內部一致性………………………………………… 38

    表 4-1-1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各層面專業人員看法… 41

    表 4-1-2不同背景專業人員對就業成功預測因素統計考驗結果… 45

    表 4-2-1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各項目專業人員看法… 47

    表 4-2-2整體與不同背景變項專業人員平均數最高之三項預測

    因素………………………………………………………… 49

    表 4-2-3專業人員認為最重要的三項預測因素…………………… 52

    表 4-2-4最重要因素排序 ………………………………………… 55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無論有沒有生病,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大多數人都需要工作,而且

    不管是有薪資報酬或是義工性質的工作。

    在職能治療領域當中,工作是職能表現三大領域之一(Meyer,

    1977);工作是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它佔據個人大部分的時間,提供

    經濟來源,提供認同,並且是社會中提供生理與心理安適感的主要來源

    (Kielhofner, 1993)。

    可是,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96 年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

    (96-99 年)的資料顯示,在所有身心障礙障別的就業率中,就業率最高

    的是肢體障礙者,佔 56.4%,而慢性精神病患所佔比例相當懸殊,只有

    5.9%;內政部 96 年身心障礙者勞動力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就業率最高的

    是顏面損傷者(35.8%)、肢體障礙者(30.1%),慢性精神病患就業率為

    9.4%,略高於失智症(5.7%)。偏低的就業率,可能是缺乏適當工作機會

    和求職困難等因素的結果,在沒有工作的情形之下,對慢性精神病患本

    身而言,容易造成生活以及經濟上的負擔。在呂春英(1998)的研究中

    指出,沒有工作是慢性精神病患生活中主要的壓力來源,個案往往擔心

    被人問到有無工作、薪水多少等問題;而對整體社會而言,會造成社會

    成本增加以及生產力的損失。在葉玲玲(1994)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

    地區嚴重精神病患罹病後,一年罹病成本是 180 億元,終身生產力損失

    為 3 兆 3750 億元。在物價提升的今日,精神病患的罹病成本想當然的

    提高,損失的生產力將更可觀。

  • 2

    因此,”工作”在精神復健過程中,是一項重要且具有治療性意義的

    活動。工作更是精神病患復健的關鍵因素,它所提供的不只是薪資報酬,

    更提供自尊、目標與成就感,讓精神病患在治療後能重返主流社會。

    民國 86 年修正通過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以及民國 96 年修正名稱

    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四章即明文規定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對

    於提供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定額晉用、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等都

    有明文規定,而且規定勞工主管機關應對於具有工作能力,但尚不足於

    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之身心障礙者提供支持性及個別化就業服務 ,對於

    具有工作意願,但工作能力不足之身心障礙者,應提供庇護性就業服務,

    這些規定對身心障礙者就業權力的促進、就業機會的保障以及就業能力

    的訓練整體而言較以往更加周延。

    為了達到慢性精神病患「促進就業」的社會復歸目標,精神復健領

    域研究的重心之一,即在於探討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的預測因素,讓

    專業人員可以依據這些相關的預測因素,為具有成功就業潛力的慢性精

    神病患,提供個別化的職業復健服務。

    可是,有關慢性精神病患個人特質、醫療、心理社會、功能、環境

    等層面的預測因素,根據文獻探討,在時間的軸向,以及東、西方文化

    情境的差異上,尚缺乏一致的結果,例如: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個案

    過去工作經歷是就業成功顯著的預測因素(Anthony and Jansen, 1984;

    Jacob, 1992),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與個案就業之工作表現無關,而且,

    實務經驗中,我與就業服務工作人員訪談其輔導個案就業成功的案例經

    驗中發現,沒有工作經驗的個案較曾有工作經驗的個案看重當前就業媒

    合的工作機會,配合度與接受輔導態度較正向,反而較容易就業成功。

    此外,根據文獻回顧,精神疾病症狀是精神病患就業成功不佳的預

  • 3

    測因素(Anthony & Jansen, 1984),而在實務工作中,個案在醫院中接受

    相關復健服務之後,大部分個案仍有殘存症狀,只要個案能適當因應與

    處理之,一樣能勝任工作上的要求,但是,在接受醫療院所復健服務之

    後,要將個案轉介至其他單位,大部分會以個案還存有精神症狀,代表

    疾病尚屬嚴重程度,會希望醫療層面能再處理個案症狀問題之後再考慮

    就業需求,但也有完全相反意見,認為醫療體系過於保守,待個案症狀

    完全消除或穩定,反而造成有些個案形成生病者角色的認同,延後其進

    入職場訓練的時程。

    除此之外,與職能治療等工作人員分享為精神病患提供就業服務的

    經驗中,認為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當關鍵的因素在於雇主的態度,對精

    神病患接納、支持的雇主或同事,有助於精神病患工作適應,個案也較

    能在包容與支持的環境中發揮,反之,倘若欠缺接納、支持的雇主或同

    事,慢性精神病患在職業復健之後獲得或具備的優勢也無用武之地。

    Tsang, Lam, Darasi, Ng, & Chan 等學者於 2000 年針對香港精神復

    健專業人員的調查發現,社會職業能力是專業人員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層

    面,此外,雖然西方文獻探討指出年齡、教育程度等是非顯著的預測因

    素,但是在香港的專業人員則視教育程度、年齡為良好的預測因素,他

    們提到 30 歲以上較難應徵到非技術性至半技術性的工作在香港是一種

    普遍存在的現象。

    到底身處在台灣社會文化的情境脈絡中,又受到西方學術研究導引

    的專業人員,對於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是如何看、如何想?

    好讓這些相關研究結果能與實務結合呢?而就業服務人員以及職能治療

    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和看法,與其他專業是否一致?這個問

    題是身為相關專業團隊中一份子的我,相當關注的焦點。

  • 4

    因此,本研究將從專業人員的觀點出發,瞭解專業人員認為慢性精

    神病患就業成功重要的預測因素,以及專業人員的看法是否一致,就理

    論層面,可以提供臨床與實務工作者一個整合的參考依據,就實務層面

    而言,可以提供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服務規劃的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目的為調查慢性精神病患相關專業人員的觀點,瞭解其認為

    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重要的預測因素,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專業人員在

    觀點上是否一致。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為:

    一、 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之專業人員對個案就業成功預測因素的重

    要程度看法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專業人員,對個案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各層面重要性

    的看法為何?是否一致?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慢性精神病患

    本研究所指慢性精神病患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鑑定標準,領有身心

    障礙者手冊,障礙等級在中度及輕度之慢性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

    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型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等。

    二、就業成功

    根據統計資料,大多數慢性精神病患工作年資在一年以下(96 身心

    障礙者勞動力調查),而且,根據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

  • 5

    工作手冊,政府機關將就業成功訂為能持續該工作三個月。但是,“成

    功就業”除了意味著能找到工作,有薪資所得,與一般工作者一同工作

    之外,應包括能適應工作中人與事的環境,穩定且持續的在工作崗位上。

    因此,本研究所指就業成功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三個向度:

    (一)有薪資報酬的工作;

    (二)為一般性或支持性就業;

    (三)工作時間持續一年以上。

    三、預測因素

    預測因素是指與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有關的變項,而且對就業成功與否

    有預測力的變項稱之。

    在本研究中,依照文獻探討的結果,將以下相關變項納入本研究中:

    1.性別

    2. 年齡、

    3. 婚姻狀態

    4. 教育程度

    5.居住區域

    6.首次發病年齡

    7.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

    8.診斷

    9.正性症狀

    10.負性症狀

    11.藥物副作用

    12.物質濫用

    13.共病因子

    14.家族病史

    15.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

    16.復發率

    17.自我效能

  • 6

    18.興趣

    19.工作準備度

    20.生活適應能力

    21.社交技巧/功能

    22.家庭支持程度

    23.就業服務的可近性

    24.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

    25.接受社福補助

    26.求職過程獲得協助的成度

    27.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接受度

    28失業率

    29.病前功能

    30病前工作經歷

    31.獨立生活功能、

    32.認知功能

    33.對工作的態度

    34.工作技能

    四、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專業人員

    本研究所指專業人員是台北縣市精神醫療機構之醫事人員、社工人

    員以及台北縣市政府勞工局委託辦理單位中之就業服務人員。

    (一)精神醫療醫事人員:醫師、護理人員、職能治療人員、臨床心理人

    員,必須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醫師及護理師、護士與職能

    治療師(生)、心理師證書者。

    (二)社會工作人員:指大專社會工作或社會學系所科組、醫學社會學

    系畢業者。

    (三)就業服務:依據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機構專業人員遴用暨培訓辦

    法遴用之專業人員。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調查提供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專業人員的觀點,瞭解

    其認為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重要的預測因素,探討專業人員在不同背景變

    項所認為重要的預測因素是否一致。以下分別就「慢性精神病患障礙特

    性與預後」、「慢性精神病患之就業處境」、「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

    預測因素」進行文獻探討。

    第一節 慢性精神病患障礙特性與預後

    慢性精神病患自民國八十四年起已納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範之

    身心障礙者範圍之一,其疾病所呈現之樣貌與其他障別迥異,以下就「慢

    性精神病患之障礙特性」、「慢性精神病預後」進行說明。

    一、慢性精神病之障礙特性

    慢性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佔大多數,在台灣急性住院與慢性住院

    的病人中,精神分裂症病人約佔50%~60%左右,是所有重大精神疾病

    中最難定義及描述的,其發病年齡多在15歲到45歲之間(李明濱,

    2000)。此發病年齡正值就業階段,大大影響患者職業功能。

    以精神分裂症為例,在疾病急性發作階段,其症狀影響層面包括

    意志(volition)系統,常缺乏自我啟發,有目的性的活動,結果影響

    工作狀況,有時因情緒矛盾(ambivalence),更使其不易於專心工作,

    貫徹到底,常常換工作,隨之而來殘餘症狀階段,回復病前驅階段的

    陰性症狀,特別是情感流露減少或平淡(曾文星、徐靜,1998)。

    部分精神病友生病多年後,病程會出現慢性化,對個人的影響主

    要表現在身心功能障礙,有相當高的比率無法治癒,且會出現許多殘

    餘症狀,如幻聽、退縮、被動、傻笑、自言自語、現實感差等;一般

  • 8

    來說,常出現以下的現象,包括:

    (一)對壓力較為敏感且忍受力較低,容易在面對輕微或中度壓力時,產

    生明顯的精神症狀。

    (二)缺乏日常的應對技巧,大部份個案在生活自理方面有明顯退化的現

    象。

    (三)依賴家庭或機構的支持,如果支持不見了,也可能會出現精神症狀。

    (四)對於競爭性市場的工作感到困難,常需更多外在條件來配合,且工

    作壓力需減少。

    (五)人際關係方面會退化,容易與人起衝突,較無法與人維持良好的

    關係(沈楚文,1996)。

    根據衛生署對於慢性精神病患的鑑定標準,所謂慢性精神病患係指

    罹患精神病,經必要適當醫療,未能痊癒且病情已經慢性化,導致職業

    功能、社交功能與日常生活適應上發生障礙,需要家庭、社會支持及照

    顧者。其中,若職業功能、社交功能退化,無法工作者,則屬重度與極

    重度障礙,而在協助下從事庇護性工作者,屬中度障礙,若在協助下可

    從事病前或非庇護性工作,則屬於輕度障礙程度。

    二、慢性精神病預後

    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預後方面,大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會好轉康復,

    約三分之一會出現輕度症狀,而其餘會繼續呈現慢性精神病的狀態(曾文星、

    徐靜,1998)。

    胡海國(1998)的五年追蹤研究發現隨著追蹤時程增長,病友的

    精神病症狀雖然較多,但社會功能水準卻緩慢進步,意謂著在精神

    病症下,仍有社會功能復健的表現,社會功能評分仍會增加。

    而情感性精神病(躁鬱症) 約有三分之二的病友社會功能恢復

    良好,即在藥物的控制下能夠正常生活,但大約三分之一的病友日

  • 9

    常生活功能會受到影響,如學業、工作、家庭或婚姻,然受損的程

    度遠低於精神分裂症。

    而影響精神分裂症預後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發病年齡晚、有明

    顯的誘發因素、急性非緩慢發病、無家族精神病史、病前社會性與工

    作適應良好、有明顯的情感變化或憂鬱症狀、藥物療效顯著、能夠結

    婚或維持婚姻關係、有好的支持系統、症狀時好時壞非慢性化病程等

    條件的病友,預後會比較好。

    以上說明慢性精神病一般特性與預後,而與就業相關的特性與預

    後則於下一節「慢性精神病患者之就業處境」進行說明。

    第二節 慢性精神病患者之就業處境

    慢性精神病患在求職過程比其他障別困難,除了本身疾病特質及疾

    病影響功能表現,整體就業市場、雇主態度、社會觀感以及身心障礙者

    就業輔導政策也要一併考量。本節就「慢性精神病患勞動狀況」、「慢

    性精神病患就業問題」說明精神病患就業處境。

    二、 慢性精神病患勞動狀況

    以下引用 96年度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身心障礙者中程計畫以及身心

    障礙者勞動力調查報告,有關慢性精神病患就業率、就業職種、薪資、

    工作年資等資料,呈現慢性精神病患整體勞動力狀況。

    (一) 就業率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96 年身心障礙者中程計畫(96-99

    年)的資料顯示,在所有身心障礙障別的就業率中,就業率最高

    的是肢體障礙者,佔 56.4%,慢性精神病患是最低的,僅佔 5.9%,

  • 10

    比例相當懸殊。

    與 Marwaha (2007) 等學者的資料比較,歐洲的英國、法國、

    德國等國家某些地區精神病患就業率整體平均為 21.5%,有著地

    區與國家上的差異(英國地區平均 12.9%,法國地區平均 11.5%,

    德國最高為 30.3%),但仍高過台灣許多,顯示台灣的慢性精神

    病患整體就業機會偏低。

    (二)就業職種

    精神障礙者工作職類以「非技術性工及體力工」所佔的比例

    最高,為 46.8%,其次是「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佔 19.2%、

    再其次為「事務工作人員」,佔 12.4%,與整體身心障礙者所從

    事工作的比例相當。

    此資料顯示出精神障礙者工作機會的選擇有限之外,另一方

    面也顯示出精神障礙者在罹病之後工作表現與能力減退的跡

    象。在白倩如(2004)的研究中即指出,曾經就業的病患中有

    12%的樣本是擔任專業人員的職務,有 36%的比例是擔任技術人

    員,然而就業中的樣本則是以擔任助理性質的一般行政人員為

    主,兩者之間的差異反映出病患在轉換工作的過程中,似乎有專

    業性與技術性減退的現象。

    (三)薪資

    身心障礙受雇者之薪資,以「月薪制」計薪者平均每月薪

    資為 28,162元,慢性精神病患者平均月薪 18,982元,僅略高於

    最低的自閉症(平均月薪:15,207元)與失智症患者(平均月

    薪:17,457元)。身心障礙者以「日薪制」計薪者,平均每日

    薪資 931元,慢性精神病患平均日薪 691元,僅略高於最低的智

    能障礙類別的 616元。身心障礙者以「按件計酬」計薪者,平均

    每月收入 16,646元,慢性精神病患平均每月收入是 7,356元,

  • 11

    是最低的,還不足平均月薪的一半。

    在白倩如(2004)的研究中指出,多數病人目前的工作所

    得較一般大眾與法定要求的仍有一段差距,而且,曾就業病患的

    每月平均薪資高出目前就業中病患有七千元左右,皆顯示慢性精

    神病患偏低的薪資所得現象。

    (四)工作年資

    依據九十六年身心障礙者勞動力調查報告,慢性精神病患平

    均工作年資為 4.9 年(僅高於自閉症、其他障礙),一年以下佔最

    多數,為 31%,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佔 25.1%,顯示有超過半數以

    上之慢性精神病患工作年資未超過三年。

    綜合上述資料,慢性精神病患就業率低,薪資所得低,比其他障別

    處境更差,加上工作職種有限,工作年資短、不穩定,在就業市場中

    屬於弱勢之中的弱勢。

    三、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問題

    慢性精神病患在就業時遭到許多困難。國內研究顯示,關於個案

    本身的問題,有找不到、人際問題、工作技能不足、工作態度不佳或

    受症狀影響(周玲玲,1986;褚增輝,1993;黃嬡齡,1997)。此外,

    還有外在環境的障礙。本節將慢性精神病患就業問題分為「精神疾病

    特質與疾病影響」、「整體就業市場的環境影響」進行說明。

    (一)精神疾病特質與罹病的影響

    郭毓馨、盧沛佩、徐淑婷、楊明仁、文榮光(1999) 指出慢性精

  • 12

    神病患就業困難區分為二部分,求職方面的困難以及穩定就業的困難,

    其中求職方面的困難包括身體形象改變、缺乏自信、家人擔心疾病復發、

    無法負荷工作要求、社會產業方式改變及個人條件變壞;而穩定就業

    的主要困難則包括人際關係困難、精神症狀的干擾、職業功能退化、

    個人期待與現實情況落差,及污名化等。

    這些就業方面的問題,疾病造成的功能損害自然是重要因素。以精

    神分裂症為例,患者在急性期度過之後,仍可能有一些負性症狀如被動、

    缺乏動機、注意力不集中及社會退縮等,並非靠藥物治療可解決,以致對

    其社會及職業功能造成明顯損害,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勞動參與率低。

    嚴重精神障礙的個案比其他障礙的個案面臨更多的問題,一般而

    言,隨著慢性化程度越嚴重,出院後就業比例會跟著下降,職業能力的

    損傷被視為是精神疾患者就業的一個主要特點。

    持續復發之症狀干擾以及認知功能障礙影響精障者就業之穩定

    性:高達30-40%的精神病患在一年內會再復發,常見的問題即是症狀

    對其日常行為與功能角色之干擾,常使其無法穩定就業,疾病之限制使

    其社交技巧及適應能力大受限制,難以處理工作職場之人際及適應問

    題。

    疾病本身所帶來的壓力與衝擊也影響病患就業。在呂春英(1998)

    針對中部地區十家醫院中 246 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做的「精神分裂病

    的壓力與需求之研究」結果顯示,在社會壓力方面,病患最大的壓力來

    源就是「工作(或學業)能力變低」(佔62.2%)。此外,根據白倩如(2004)

    的研究結果指出,精神疾病影響層面還包括工作專業性與技術性減低,

    還有薪資所得的減低。

    以上種種慢性精神疾病的特質與罹病之影響,皆對於精神病患就

    業有相當不利的衝擊。

    (二)整體就業市場的環境影響

  • 13

    除了疾病本身,導致慢性精神病患低就業率的原因還包括了社會

    性的障礙。一般雇主對於僱用身心障礙者意願不高,特別對於所謂「心理

    性障礙者」接受度最低,增加患者求職時的心理負擔。

    蘇昭如(2003)於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中,整理精障者

    就業問題,首要問題就是社會烙印與恥辱感,這些都影響社會接受精神

    病患程度,例如:媒體經常以不定時炸彈形容社區中之精障者,造成社

    會大眾及各個就業職場均對精神障礙者心生恐懼,污名化之效果使精障

    者被隔離在家或機構,阻礙精障者回歸社會之發展。

    此外,影響慢性精神病患就業還包括家庭環境的因素。有研究顯

    示個案以及家屬傾向不工作,維持現狀。趙莉玫、張素珍、楊淑貞(2000)

    的報告指出家屬會擔心病友挫折容忍度不足,擔心再度復發寧可選擇

    病患不工作而維持現狀。

    蘇昭如(2003)提到另一個影響的因素是持續性追蹤輔導與專業

    團隊協助之需求,精障者較之其他障別更需要醫療、復健、社會工作

    等專業團隊之協助;加以其復發之可能性,需持續之追蹤輔導。

    第三節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精神復健領域

    的重心之一。本節第一部份為「系統性文獻回顧」;第二部分為「慢性

    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因素」,以下分述之。

    一、 系統性文獻回顧

    根據 Tsang , Lam, and Ng(2000)在文獻中提到,早期六零年代的

    研究指出,殘存精神疾病、婚姻狀況、以及技巧的層級,與個案出院之

  • 14

    後就業狀態緊密相關(Hall, Smith & Shimuknas, 1966);個案是否接受

    職能治療服務可預測成功就業(Solberg & Chueh, 1976)。1980 年代之

    後,發展出支持性就業服務模式,至今已經成為精障者職業復健介入的

    主流,因此國內學者在 2007 年的文獻回顧報告則指出 2002~2007 年的實

    證研究中,個案是否接受支持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是最頻繁被提到影響

    個案重返工作的因素(范珈維、張彧、潘璦琬,2007)。時間是連續的

    軸向,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個案呈現出不同的疾病

    樣貌,治療的策略與復健模式也隨之進化,研究重點與研究趨勢也隨之

    不斷地修正。

    綜觀 1984 年至 2008 年,針對精神病患就業相關預測因素的系統性

    文獻回顧,以及學者將預測因素所進行的歸納與分類,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1984 年的研究

    首先是由 Anthony and Jansen 在 1984 年將有關研究作全面性回

    顧,他歸納出九項重要發現:

    1.精神病症狀對未來工作表現是一個不佳的預測因素。

    2.診斷分類對未來工作表現是一個不佳的預測因素。

    3.智力、性向與人格測驗對未來工作表現是不佳的預測因素。

    4.個人在其所處環境表現出的功能狀態不為其在不同型態的環

    境中的表現所預測。

    5.個案的症狀與功能性技巧之間少有或沒有相關。

    6.個案未來工作表現最佳預測因素是在工作坊或庇護性工作場

    所表現出來的工作適應技巧。

    7.人口學特徵方面,能預測未來工作表現的因素是過去就業經

    歷。

    8.個案工作表現顯著的預測因素是與他人相處以及發揮社交功

    能的能力。

  • 15

    9.預測未來工作表現最佳的紙筆測驗是測量個案工作者角色中

    自我的強度或自我概念。

    (二)2000 年的研究

    Tsang and Ng 等學者於 2000 年針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性整理,將

    1985 年至 1997 年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的研究結果整理,並且將

    預測個案成功就業的因素加以歸納為七大面向,分別是:

    1.醫療層面:診斷、精神症狀、神經病理、疾病嚴重程度、藥

    物使用、首次住院年齡、生物學受挫性、家庭精神病

    史、疾病治療前持續的時間

    2.人口學特徵: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種族、婚姻狀況、社

    會階層、居住區域

    3.心理層面:認知功能、自我強度/功能

    4.社會層面:個人表現、社交技巧、社會接觸、兩性關係、家

    庭關係

    5.功能層面:病前功能、病前職業功能、工作態度、工作調適

    技巧

    6.環境層面:就業輔助資源的可近性、殘障津貼、醫院服務

    7.其他:住院時間、物質濫用、犯罪紀錄、復發率、前次住院

    情形、生活品質。

    在 Tsang 等學者的整理中,發現病前職業表現,諸如工作技巧、工

    作態度、工作適應以及社區生活技巧以及其他相關生活經驗是預測精神

    病患出院之後就業相當重要的因素。社交技巧以及病前功能也是相當重

    要的預測因素。此外,還有一項被提到的重要預測因素是認知功能。

  • 16

    (三)2005 年的研究

    隨後,Michon, Weeghel, Kroon, and Schene 等學者,於 2005 年針對

    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則特別針對「個人」相關預測因素進行

    探討,將預測因素歸納為:

    1.人口特質因素

    2.精神疾病因素

    3.工作表現因素

    4.其他領域的功能表現

    5.最近工作表現

    結果顯示精神障礙者較佳的就業成果與參與職業復健且在職業復

    健中有較佳的工作表現,以及與工作相關的自我效能有密切相關。此外,

    參與職業復健的社會功能也與正向就業結果有顯著相關,而大多數的研

    究則顯示參與職業復健之後的就業成果與過去功能,包括工作史、診斷、

    精神病史等,並不相關。

    (四) 2007 年的研究

    國內學者所做研究方面,范珈維、張彧和潘璦琬(2007)則針對 2002

    年至 2007 年的研究所做的文獻回顧,將影響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

    歸納為四個面向:

    1.醫療面向:包括診斷、精神症狀、藥物影響以及共病因子

    2.心理社會面向:包括個案的社交技巧/社交接觸、對健康的信

    念、自我接受度與興趣

    3.環境支持面向:包括個案獲得工作/工作協助的程度、是否接

    受支持性就業服務、環境一致性、社會歧見與是

    否接受補助

    4.功能面向:包括個案工作態度、工作表現與認知功能。

  • 17

    在醫療面向中,精神症狀的多寡及嚴重程度影響精神障礙者重返工

    作甚鉅。心理社會面向中,社交接觸是影響精障者重返工作的主要關鍵。

    功能面向中,工作態度與認知功能是決定精障者能否重返工作的重要因

    子。環境支持面向中,個案是否接受支持性就業計畫或其相關服務(工

    作發展/工作現場支持)是影響個案重返工作的關鍵因子。結果顯示,是

    否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及社交技巧 / 社交接觸在實證型研究中最頻繁被

    提到。

    (五) 2008 年的研究

    Bond & Drake (2008) 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競爭性就業的預測因子

    的文獻回顧中,將預測變項歸納為三大類:病患特質、環境因素以及介

    入策略。

    1.病患特質方面,包括人口學資料、是否被判刑、共病現象、

    物質濫用、認知因素、臨床因素、自我效能與動機、社交技

    巧、工作表現。

    2.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影響力、失業率、支持性就業可近

    性、制度因素。

    3.介入策略:包括心智健康治療、就業服務、個別安置與支持

    過程研究、執行、擴大支持性就業方案。

    在這篇文獻回顧中,仍然強力的,並且與先前研究一致,認為支持

    性就業服務能有效協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獲得競爭性就業。

    二、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因素

    本研究以 Tsang and Ng (2000)以及范珈維(2007)系統性文獻回顧

    中預測因素分類的架構為基礎,再針對不同層面的預測因素進行文獻探

  • 18

    討,歸納為五大層面,分別是「人口特質層面」、「醫療層面」、「心理社

    會層面」、「環境層面」、「功能層面」,以下針對各層面進行說明。

    (一) 人口特質層面

    就業過程中能夠呈現一個人最基本樣貌的就是所謂的人口特質,也

    就是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居住區域

    等,它提供給相關專業人員以及雇用單位人員對個案的第一印象。

    根據九十六年身心障礙者勞動力狀況調查,所有身心障礙者當中,

    男性就業比率高於女性,佔 26.6%,女性佔 16.9%;年齡分佈以 35~44

    歲所佔比率最高,佔 31.9%,其次為 25~34 歲,佔 28.9%;婚姻狀況方

    面,已婚或同居者居多,佔 26.9%;教育程度則以大專以上最多,佔 41%。

    從以上資料顯示男性、44 歲以下、已婚、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是身心障

    礙者就業主力。

    不過,慢性精神病患的人口特質與將來就業成功有無關連,是不是

    顯著的預測因素,在相關研究中,呈現相當不一致的結果(Tsang,2000),

    而且大多數研究顯示為非顯著的預測因素(Harry,2005)。范珈維(2007)

    的系統性文獻回顧,雖然是以 Tsang 等(2000)的分類架構為基礎,但

    考量大部分研究顯示人口變項是不顯著的預測因素,所以甚至將人口變

    項刪除。而且 Gary (2008)等學者的文獻回顧亦提出年齡、性別、種族在

    支持性就業服務的個案中並不能預測其競爭性就業的結果。

    僅有少部分研究指出,部分人口特質傾向於有較佳的預測結果,但

    統計分析尚未能達顯著,例如:年紀輕、非少數種族的個案,傾向於有

    較佳的就業成果(Cook ,1994);還有年輕的、女性、拉丁血統的個案

    有較佳的就業結果(Cook et al.,2008)。

    此外,Rimmerman, & Botuck 於 1995 所做研究發現,35 歲以下就

    業安置成功率男性高於女性,意謂著年輕男性較容易就業安置成功,但

    是,35 歲以上則相反,女性就業安置成功率呈現相當戲劇性攀升,高於

  • 19

    男性。

    在婚姻狀況方面,有沒有結婚跟就業成果沒有顯著相關(Corrigan,

    Reedy, Thadani, & Ganet ,1995)。僅有 Rogers, Anthony, Cohen, & Davies

    (1997)的研究中提到,已婚或其他(未婚和已婚以外)對就業結果有接近

    顯著的統計意義。

    教育程度部分,Corrigan, Reedy, Thadani, & Ganet (1995)以及

    Anthony, Cohen, & Davies (1997)的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為非顯著預測

    因素,不過國內學者所做研究則顯示教育程度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業顯

    著的預測因素(蘇聆喬,2007)。

    此外,居住地區的差異方面,Chu, Sallach, & Klein (1986)等人研究,

    鄉村地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較都市地區的患者有較佳的社會適應能力 ;

    而在一項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做 13 年追蹤研究發現,出生地在鄉村地

    區的個案可預測將來有較佳的就業成果 (Munk-Jorgensen, & Mortensen,

    1992)。

    雖然西方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教育程度等等人口背景變項不是顯著

    的預測因素,但是 Tsang 等學者在 2000 年針對香港地區精神復健專業人

    員的觀點之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年齡、有專長認證是好的預測因素。

    蘇聆喬(2007)的研究顯示,教育程度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業顯著的預

    測因素。東西文化的差異反應在專業人員對預測因素的觀點上。

    因此,本研究欲瞭解台北縣市相關專業人員在慢性精神病患人口特

    質層面的看法,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區域等,

    而考量台灣在種族變項上的臨床意義,將種族此一變項刪除,以進一步

    分析與探討與先前研究結果上的異同。

    (二)醫療層面

    慢性精神病患接受就業相關服務,是一種社會復歸的過程,象徵從

    醫療層面的服務銜接至社政與勞政體系,相關專業人員皆相當關注慢性

  • 20

    精神病患醫療層面的議題。

    有關精神病預後研究顯示,發病年齡越早,預後不佳(Johnstone, Lang,

    Owens & Frith, 1995)。Vetter and Koller(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首次住院

    年齡在一般精神病程中是一項重要的預測因素,年紀越輕,預後越不佳。

    而專家效度審查過程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認為首次發病年齡相較於首

    次住院年齡,更有指標性意義。

    而在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方面,一般認為且同意發病之後越早接

    受治療預後越佳。而與就業相關的研究有 Johnstone, Macmillan, Frith,

    Benn & Crow(1990)的研究,他們針對位於九個醫學中心的 253 位首次發

    病個案,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研究,其結果顯示發病到接受治療時間越

    短,有較佳的就業成果。

    在接受治療之後,根據個案所呈現的臨床表徵進行疾病的診斷,不

    過,診斷仍然無法確定是否為就業成功顯著的預測因素(Tsang,2000),

    相關研究成果未能得到一致的推論。診斷是不佳的預測因素(Anthony et

    al., 1995; Rogers et al., 1991, 1997)。而 Massel 等學者於 1990 年所做研究

    也發現在精神病與非精神病個案在工作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另

    一方面,有些研究則支持診斷為就業成功的顯著預測因素,例如:Jacobs

    等學者於 1992 年針對 89 位參與求職俱樂部計畫的個案研究發現,非精

    神病診斷的個案較容易找到工作。此外,一項針對 200 位精神疾病、嚴

    重學習障礙或智能障礙之個案研究發現,整體上,有精神疾病診斷的個

    案在支持性就業計畫中較其他障別有較少的機會獲得適當就業安置的機

    會。

    精神病患在感覺、思考、行為等方面的改變,例如:幻聽、幻想、

    思考鬆散、怪異行為等,是社區中大家相當關注與擔心的部分之一。這

    些所謂的症狀的部分,在早期的研究當中,一直認為症狀是不佳的預測

    因素,尤其是 1984 年,Anthony & Jansen 所做的整理。

    然而,支持精神症狀為顯著預測因素的研究有:Anthony et al. (1995)

    以及 Bell and Lysaker (1995), 前者發現症狀是相當顯著的預測因素,尤

  • 21

    其是將就業更嚴格定義為全職的工作並且能持續 12 週,而後者認為精神

    症狀是工作表現相當有用的預測因素。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精神

    病患精神症狀的不穩定,對於病患工作適應以及對他人給予支持的感受

    性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精神症狀不穩定者,傾向表現高焦慮及極

    度退縮,不利於從事工作以及工作關係的建立,也會影響對他人提供支

    持的滿意度(白倩如,2004)。Solinski 等學者在 1992 年所做研究發現,

    46 位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慢性化住院個案,負性症狀對個案的就業率有相

    當重要的影響,然而正性症狀,包括妄想、思考障礙以及怪異行為則對

    就業影響甚微。因此,若將精神症狀更進一步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

    將可發現影響精神病患就業的預測因素是負性症狀而非正性症狀 。支持

    負性症狀是就業成功顯著的預測因素還有 Bailer, Brauer, & Rey(1996)、

    Bell, & Lysaker(1995)、Corrigan, Reedy, Thadani, & Ganet(1995)、Haffman

    & Kupper (1997) 以及 Solinski, Jackson, &Bell(1992)等人的研究。因此,

    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在精神病患就業相關預測因素中,應該分別進行

    探討。

    而精神病患在接受治療、服用精神病藥物後,藥物所產生副作用也是

    職業復健過程需考量項目之一。范珈維在 2007 年所做精神障礙者重返工

    作之因素探討的文獻回顧,將藥物影響納入醫療層面進行討論,提到當

    個案之症狀與功能程度相似,則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之個案由於服用抗精

    神症狀藥物產生之副作用,較無法從事密集的工作(Razzano et al.,

    2005),不過目前尚缺乏相關研究提出有關藥物副作用與就業成功之間的

    關係。

    此外,Sengupta, Anjana, Drake, Robert, McHugo, & Gregory(1998)的研

    究中提到,物質濫用是精神障礙者求職以及職業復健的障礙之一,他們

    經由相關的支持性就業、社區治療、社區支持計畫、傳統的心理健康照

    護系統等五個研究去探討嚴重心理疾患物質濫用情形與職業功能的相關

    性,其結果顯示,物質濫用以及競爭性就業有極少顯著的相關,可能的

    原因是嚴重精神病患疾病本身對工作能力造成顯著影響,而已概括物質

  • 22

    濫用所造成的障礙,而且嚴重精神病患大多從事低技術性、初階工作,

    物質濫用可能不那麼被注意或不太會對工作造成影響;或者是有另一假

    設認為有物質濫用的精神病患,必須更勤勞工作、賺更多錢以承擔購買

    藥物或酒類的支出。Drake, McHugo, Xie, Fox, Packard, & Helmstetter

    (2006) 針對 130 位精神分裂症合併物質濫用的個案進行十年的預後追蹤

    研究,其結果顯示,其中有 41.4%的個案為競爭性就業型態,整體預後

    尚佳,有關物質濫用以及就業成功之間的關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物質濫用以外,精神分裂症個案有相當高比率合併其他慢性疾

    病或生理疾病,不過,在職業復健相關研究卻很少討論到與就業成果的

    關連(Gary, Bond, Robert,& Drake, 2008 )。僅有兩篇,其中 Cook, Razzano,

    Burke-Miller, Blyler, StephenLeff et al.(2007)研究結果顯示,支持性就業服

    務中有共病因子的精神病患,薪資收入較少,工作時數較少,而且較不

    能從事競爭性工作。而 Waghorn, Lloyd, Abraham, et al.(2008)的研究指

    出,有共病現象的精神病患與其就業狀態呈現負相關。

    而精神病患收案的過程非常重視家族病史資料的收集。不過,有關

    家族病史與精神病患就業成果的研究僅有在 Johnstone(1995)等學者的研

    究中顯示,家族病史並不是顯著的預測因素,仍有待進一步探討與就業

    成功之關係。

    其他方面,有關個案接受的復健服務方面,早期的研究即指出,個

    案若參與職能治療的復健計畫則可預測成功就業(Solberg, & Chueh,

    1976)。在我服務的經驗中,個案若能持續且規律參與日間留院或社區復

    健,通常顯示其對治療計畫配合度高,與治療者能建立穩定且信任關係,

    職業復健過程中,適應能力較佳,在工作中遇到壓力或困難,比較會尋

    求協助與輔導,但目前研究著重在支持性就業服務,有關個案是否規律

    參與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與就業成功之間的關係,以及專業人員是否

    都有一致的看法,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般社會大眾都很關心精神病患會不會復發?在精神病患職業復健

    轉介過程,雇用精神病患的雇主和輔導人員也都會問專業人員個案疾病

  • 23

    穩定嗎?會不會復發?因此,復發率也是我們亟欲探討的項目之一。

    Johnstone, Macmillan, Frith, Benn, & Crow(1990)針對首次發病的精神分

    裂症個案所做的追蹤報告指出,復發率與就業結果有顯著相關,即兩年

    之中住院日數超過 100 天的個案較不易就業成功。

    綜合上述,雖然診斷、症狀有較多文獻探討與就業結果的關係,但

    是結果並不一致;其他變項僅有少數文獻探討與就業成功的關係,在范

    珈維等(2007)的文獻整理中即表示此類相關研究文章篇數過少,無法

    做出有力之一致推論。因此,將首次發病年齡、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

    診斷、正性症狀、負性症狀、藥物副作用、物質濫用、共病因子、家族

    病史、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復發率等變項皆納入醫療層面中,探討在

    台灣的專業人員對此層面中各因素的看法。

    (三)心理社會層面

    心理與社會層面包含的項目相當廣泛,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歸納

    與整理。在 Tsang 等(2000)的文獻回顧中,將心理與社會層面分開探討,

    心理層面包含:認知功能、自我的強度/功能;社會層面包含:社交技巧、

    社會接觸、兩性關係、家庭關係。而范珈維等(2007 年)的文獻回顧則

    將心理與社會面向合併,包含:社交技巧/社交接觸、對健康的信念、自

    我接受度、興趣等。

    社交技巧/功能有較多文獻佐證,是精神病患就業重要的預測因素,

    國內研究顯示,精神病友在就業時的困難有找不到、人際問題等(周玲玲,

    1986;褚增輝,1993;黃嬡齡,1997),顯示社交技巧/功能是慢性精神病

    患就業成功關鍵因素。遑論是不是身心障礙者,良好的社交技巧與功能,

    使人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工作方面容易與人協調與溝通,與同事及上司

    維持良好工作關係。Tsang(2000)等學者的文獻回顧中,支持社交技巧 /

    功能是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顯著、重要的預測因素(Bell&Lysaker,1995;

    Charisiou, Jackson, Byole, Burgess, Minas, Joshua, 1989 ;

  • 24

    Gaebel&Pietzcker,1987 ; Lysaker,Bell,Sito,&Bioty,1995 ;

    Vetter,&Koller,1996)。在范珈維等(2007)的文獻回顧結果也顯示,社交

    技巧/功能在精神病患重返工作的因素上最頻繁被提到。顯示社交技巧/

    功能是精神障礙者就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次是自我效能方面,自我效能理論由 Bandura 提出,是指個人對

    自己能成功執行與完成特定行為所抱持的信心或態度 。Anthony and

    William(1994)在研究精神病患進入復健過程與成功就業的個人特質的報

    告中,提出在個人特質與臨床變項之外,應探討 Cohen 等學者在 1992

    年提出來的個人準備度變項,其中包括自我效能。而 Michael (1999)研究

    86 位參與支持性就業服務的精神病患,結果顯示與工作相關的自我效能

    與是否達到就業目標有顯著相關,支持自我效能是精神病患就業成功一

    個重要的預測因素。

    此外,家庭支持、生活適應能力方面的研究有:Henry 等人的研究中

    提到,個案認為家庭的支持及其本身對於朋友、家人的認同是決定其就

    業成功的重要因子(Henry, & Lucca, 2004)。Tsang(2000)文獻回顧中整理

    Charisiou, Jackson, Byole, Burgess, Minas, & Joshua(1989) 的研究結果指

    出,工作適應能力佳的個案容易就業成功。

    目前雖尚未有研究指出精神病患休閒興趣的培養與就業成功的相關

    性,僅在范珈維等(2007)的文獻整理中,將興趣納入心理社會面向,

    列為面向內涵的說明之一。

    而興趣、工作準備度等因素是學者建議未來研究應納入考慮的因

    素。Anthony and William (1994)引述 Cohen 等學者於 1992 年提出的觀

    點,他們認為除了人口學特質與臨床變項之外,應將個人準備度因素

    (readiness factors),包括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對現況滿意度

    (satisfaction with current si tuation)、改變項況的意願(commitment to

    change),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環境覺察能力( environmental

    awareness)、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等納入考量。

  • 25

    (四)環境層面

    個案人口特質、醫療層面、心理社會層面以外,大環境的本質、就業

    服務等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就業服務的目的是要讓有就業需求以及潛力的個案能夠接受服

    務,得到應該獲得的協助。Tsang(2000) 的文獻回顧強調就業服務的可近

    性,且將此變項歸納在環境層面中。

    而在有關的就業服務中,支持性就業服務是近來研究著墨最多的主

    題。范珈維等(2007)的文獻回顧結果,顯示影響個案重返工作的因素

    中,最頻繁被各研究提到的因素是個案是否接受支持性就業及其相關服

    務(Cook, et al.,2005;Dixon et al., 2002;Leff, et al.,2005;Lehman et al.,

    2002)。而在支持性就業服務中,接受服務的時間與獲得競爭性就業有獨

    立相關(Jones, Perkins, & Born, 2001)。

    而在社會福利方面,Tsang(2000)等學者文獻回顧中,Jacob, Wissusik,

    Collier, Stackman,and Burkeman (1992)的研究支持障礙津貼是就業成功

    顯著的預測因素。McGurk, Mueser, Harvey, LaPuglia and Marder(2003)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支持性就業服務兩年追蹤期之後,其競爭性就業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政府收入補助可預測個案就業成果。

    此外,慢性精神病患求職、就業過程較其他障礙別需要更多的協助。

    范珈維等(2007)的文獻回顧將求職過程獲得協助的程度歸納在環境層

    面中。而且,在專家意見審核過程,張碧凰護理長、黃梅羹社工師皆表

    示雇主對精障者的接受度是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的重要因素。雇主雇

    用精神病患的意願以及態度,有以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在一項針對雇

    主雇用精神病患態度的跨文化研究中顯示,相較於美國的雇主,中國(包

    含北京、香港)的雇主相當顯著地認為精神障礙者的工作倫理道德感薄

    弱、對公司忠誠度低(Tsang, Angell, Corrigan, Lee, Shi, Lam, Lin, &Fung,

    2007 );此外,一項針對嚴重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的研究結果顯

    示,與同事關係較好的個案較容易獲得雇用以及工作較能持續(Catty,

  • 26

    Lissouba, White, Becker, Drake, Fioritti, Knapp, Lauber, Rossler, Tomov,

    busschbach, Wiersma, & Burns, 2008 )。而是否大多數專業人員都有這樣

    的想法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失業率反映出當地就業市場的活絡或緊縮,也影響當局的就業輔導

    政策。有關當地失業率與就業結果之研究呈現不一致的結果。在 Bond &

    Drake(2008)的文獻回顧報告中提到,Salkever, Karakus and Slade (2007)

    的研究顯示相關性薄弱,Campbell, et al. (2007)的研究也顯示缺乏顯著

    性, 不過,Cook, et al.(2008)以及 Burns, Catty, and Becker (2007)的研究

    結果則顯示確有顯著相關性存在。

    (五)功能層面

    Tsang(2000)等學者的文獻回顧中,研究結果皆支持病前功能是

    顯著的預測因素。其中,Rabinowitz(1994)追蹤 309 位開放式病房中的

    精神病患在出院之後兩年的結果,發現住院前的功能層級是顯著的預測

    因素,病前功能愈好,就業成果愈佳。病前工作經歷也是顯著的預測因

    素,其中 Jacob 等學者在 1992 年的研究,針對 89 位住院及社區中參與

    求職俱樂部計畫的精神病患的研究,發現有較好工作經歷的個案較容易

    找到工作。不過,Harry et al. (2005)所做文獻回顧則指出,有多數研究認

    為病前功能(包括病前工作經歷)與個案就業結果之工作表現無關,與

    個案進入職業復健之初的功能層級才有相關。

    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考量個案生病之後各項功能表現。首先考量獨

    立生活能力。專家效度審核過程中,陳政雄醫師提出獨立生活功能、自

    我照顧能力是重要因素,王秀枝心理師亦提到生活獨立性是重要因素,

    徐文豪督導則認為財務管理與交通能力亦應納入考量,因此個案獨立生

    活功能(自我照顧、日常生活功能、金錢處理與交通工具使用能力)有

    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相關專業人員的看法。

    另一項相當受重視的研究重心是認知功能。Tsang 等(2000)文獻回

  • 27

    顧中提到 Lysaker 等學者在 1995 年所做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認知功

    能是個案就業成功顯著的預測因素。McGurk, Mueser, Harvey, LaPuglia

    and Arder (2003)針對 30 位參與支持性就業服務方案的個案進行認知功

    能評估,並在二年之後追蹤就業結果,結果顯示認知功能(包括執行功

    能、語言學習與記憶)與競爭性就業成果相關。Hoffmann, Kupper,

    Zbinden and Hirsbrunner( 2003)針對 Anthony 等學者在 1984 年提出來的

    九大重要發現進行考驗,結果顯示認知缺損對於就業成果確有其預測價

    值。McGurket et al.(2004)系統性回顧支持性就業服務中嚴重精神病患認

    知功能與工作相關性,結果顯示,認知功能與個案工作有非常顯著的相

    關。Evans 等學者在 2004 年進行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臨床變項

    等預測因素與職業復健相關性的研究,結果顯示四個月之後追蹤期,語

    言學習與記憶以及認知紊亂的症狀是就業行為表現的顯著預測因素。

    與工作有關的部分包括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工作技能 。Mowbray,

    Bybee, Deborah (1995)的研究是以會談方式,瞭解個案對工作的態度,

    分為工作榮譽感和獨立性、工作焦慮度以及工作表現三面向,結果顯示

    工作態度是就業成功顯著的預測因素。Tsang 等學者在 2000 年針對香港

    地區精神復健專業人員的觀點之研究發現,有專長認證是精神病患就業

    成功好的預測因素。專家效度審核中,徐文豪督導建議個案是否參加過

    職業訓練應納入考量,因此有關工作技能,包含個案工作能力、是否有

    專長認證以及職業訓練等因素應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雖然,各層面當中的預測因素,有些是已經有一致的

    研究結果,例如:個案是否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社交技巧等;有些如

    症狀、人口特質等因素則呈現相當不一致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有學者認

    為非常重要,但目前仍缺少相關研究,應進一步去探討的變項,例如:

    準備度因素。本研究希望根據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文獻探討,將各層面的

    變項一併列入考量。

  • 28

    提供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服務的專業人員對這些相當多元的預測

    因素看法如何?不同背景變項的專業人員在看法上是否一致?這是研

    究者相當關注的焦點所在。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提供台北縣市慢性精神病患復健服務專

    業人員為調查對象,調查內容包括受訪者背景資料,以及對於精神障礙

    者成功就業預測因素重要性的看法,以探討專業人員認為重要的預測因

    素,進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專業人員的看法是否一致。本章分別就「研

    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與「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等進行

    說明。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範圍為台北縣市精神醫療機構以及縣市政府勞工局就

    業服務單位,研究對象為精神障礙者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

    理人員、臨床心理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職能治療人員,以及機構當中

    由縣市政府委託辦理就業服務業務之就業服務人員。

    由於工作者角色是個人重要的職能角色,無論個案處於何種疾病復原

    階段,提供相關服務的工作人員都會觸及就業的議題,因此研究對象並

    不特別指定要有就業服務經驗或是資歷,皆納入本研究調查對象中。

    醫師、護理人員及職能治療人員:指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

    醫師及護理師、護士與職能治療師(生)證書者。如具二種以上資格者,

    需擇一填報,以請領執業執照者為原則。臨床心理人員:指領有中央衛

    生主管機關核發之心理師證書者。社會工作人員:指大專社會工作或社

    會學系所科組、醫學社會學系畢業者。就業服務人員:依據身心障礙者

    就業服務機構專業人員遴用暨培訓辦法遴用之專業人員。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有關精神醫療人力現況之統計,民國九

    十七年第一季(一月至三月)台北縣市精神醫療機構專任與兼任之醫事

    人力總計 1931人,包括醫師 468人,護理人員 1038人,社會工作人員

    123人,臨床心理人員 143人,職能治療人員 159人,就業服務人員人

    力部分,由研究者以電話洽詢台北縣市政府勞工局承辦人員,就業服務

  • 30

    人員 50人。推估精神醫療相關專業人員總人數為 2000人。

    以大台北地區(台北縣、市)精神專科醫院或療養院、綜合醫院,

    康復之友協會以及勞工局就業服務單位為調查範圍,採立意取樣,其中

    選取台北市綜合醫院四家、精神專科醫院或療養院二家、台北市康復之

    友協會,以及台北縣綜合醫院一家、精神專科醫院或療養院二家、台北

    縣政府勞工局,共計十一個單位請參見表3-1-1。而後透過郵寄、面交或

    電子郵件等方式發給正式問卷。

    表3-1-1 取樣單位

    區域 性質 單位名稱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

    綜合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精神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專科醫院或

    療養院 國軍北投醫院

    台北市

    其他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綜合醫院 署立台北醫院精神科

    八里療養院精神專科醫院或

    療養院 台安精神專科醫院

    台北縣

    其他 台北縣政府勞工局

    本研究總計發出正式問卷240份,回收197份,惟其中有兩位漏填工作

    年資,六位漏填教育程度,有效問卷189份,回收率82%。樣本基本資料

    分佈情形如表3-1-2所示。

  • 31

    表3-1-2 樣本基本資料

    變項 分類 男 女 小計 %

    醫師 26 2 28 14.8

    職能治療人員 15 19 34 17.9

    心理師 10 19 29 15.3

    護理人員 1 33 34 17.9

    社會工作人員 2 34 36 19.0

    專業領域

    就業服務 9 19 28 14.8

    5年以下 32 59 91 48.1工作年資

    5年以上 31 66 97 51.3

    綜合醫院 33 47 80 42.3

    精神專科醫院或療養院 26 66 92 48.6

    服務機構

    其他 4 13 17 8.9

    高中 0 3 3 15.7

    大學/專 44 83 127 67.1

    教育程度

    研究所 19 40 59 31.2

    合計 63 126 18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文獻回顧蒐集彙整之資料,自編「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

    預測因素重要性問卷」初稿,再經與指導教授討論以及口試委員給予之

    建議,討論後修改為預試問卷;預試問卷再參考預試分析結果以及專家

    效度建議,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訂為正式問卷。

  • 32

    一、問卷內容

    本問卷包含二部分,第一部份為受訪者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慢性精

    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預測因素重要性問卷,請見附錄一,以下分別說明:

    (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

    此部分包含專業人員性別、專業領域(醫師、護理、社工、職

    能治療、心理、就業服務員)、服務年資、服務機構性質(綜合醫院、

    精神專科醫院或療養院、其他)以及專業人員教育程度(高中、大學、

    研究所)。

    (二)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預測因素重要性問卷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關預測因素重要性問卷乃依照 Tsang

    等學者(2000)的歸類為架構,然後依照文獻蒐集結果,將相關預測因

    素分別歸納於人口特質、醫療、心理社會、環境、功能等五大面向中。

    各面向內涵如下:

    1. 人口特質層面:

    (1) 性別:指男性與女性。

    (2) 年齡:指年紀的大小(年少-年老)。

    (3) 婚姻狀態:指個案是未婚、已婚或離婚。

    (4) 教育程度:指個案教育程度的高低,如:初中、高中(職)、

    大學以上。

    (5) 居住區域:指個案居住在都市、鄉鎮、或偏遠地區。

    2. 醫療層面:

    (1) 首次發病年齡:指個案首次發病年齡為年輕(20歲以下)、

    中年、或老年。

  • 33

    (2) 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指個案精神病發後是否立即接受

    治療。

    (3) 診斷:指個案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型精神

    病、或器質性精神病等之診斷。

    (4) 正性症狀:個案有無殘存正性症狀(幻聽、幻覺、妄想等)。

    (5) 負性症狀:個案有無負性症狀(被動、人際退縮、表情平

    淡等)。

    (6) 藥物副作用:指個案在復健期有無手抖、眼睛上吊、坐立

    不安等藥物副作用影響。

    (7) 物質濫用:個案是否有藥物或菸酒等物質濫用情形。

    (8) 共病因子:指個案有無合併智能障礙、情感性疾病等共病

    現象。

    (9) 家族病史:指個案家族成員有無罹患精神疾病。

    (10) 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指個案有無接受日間留院或社區復

    健中心等機構之復健服務。

    (11) 復發率:個案一年之中住院超過兩次。

    3. 心理社會層面:

    (1) 自我效能:指個案對自己能成功執行與完成特定行為所抱

    持的信心或態度。

    (2) 興趣:個案在休閒生活方面,有無培養興趣。

    (3) 工作準備度:指個案對自我以及環境的覺察力,是否有改

    變現況的意願以準備投入工作者角色。

    (4) 生活適應能力:指個案日常生活中,調適能力的好壞。

    (5) 社交技巧/功能:個案求職技巧以及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

    (6) 家庭支持程度:指填答者認為個案在家庭中,與父母、手

    足、夫妻、子女等次系統中,重要他人支持程度的好壞。

  • 34

    4. 環境層面:

    (1) 就業服務的可近性:指個案是否容易取得並接受就業相關

    服務。

    (2) 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個案是否有接受支持性就業的轉

    介、就業安置與輔導等相關服務。

    (3) 接受社福補助:個案是否有接受殘障津貼、低收入津貼。

    (4) 求職過程獲得協助的程度:指個案獲得工作的過程中,相

    關專業人員提供就業媒合、就業輔導等服務的質與量。

    (5) 雇主與同事對精障者的接受度:指雇主與同事是否能接納

    精障者,雇用之且與其共事。

    (6) 失業率:一般國民以及身心障礙者的失業率。

    5. 功能層面:

    (1) 病前功能:指生病前功能表現。

    (2) 過去工作經歷:個案是否曾有工作、工作性質以及轉換頻

    率。

    (3) 獨立生活功能:指個案生活自理、財務管理、交通工具使

    用等獨立生活功能的好壞。

    (4) 認知功能:指個案在神經心理測驗以及臨床症狀評估的認

    知功能的好壞。

    (5) 對工作的態度:個案是否看重工作。

    (6) 工作技能:指個案有無一技之長或者曾接受職業訓練。

    二、問卷填答方式

    問卷在受訪者基本資料部分,乃依照填答者本身最符合其狀況的

    部分勾選最適合之選項,此部分並不計分。

    問卷在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部分共有五大面

  • 35

    向,每一面向有五到十一題不等,每題必須依照個人看法,在「不重

    要」、「普通」、「重要」、「非常重要」、「極為重要」勾選一個

    最符合個人看法的選項。

    上述五點量表計分方式為:「不重要→1分」、「普通→2分」、

    「重要→3分」、「非常重要→4分」、「極為重要→5分」。得分愈高,

    代表認為該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愈高。在問卷最後,請填答者從34個

    預測因素中,選出其認為三個最重要的因素,填寫出該項目編號。

    針對預測因素的含意則提供填答說明書一份說明與解釋各因素的

    內涵,填答說明書請見附錄二。

    三、 問卷效度與信度分析

    (一) 專家效度

    初試問卷發放後,同時針對初試問卷擬定「慢性精神病患就

    業成功預測因素:專業人員觀點—專家效度意見調查表」,敦請

    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病房護理長、社工師、就

    業服務各領域專家各一位,對問卷內容提供意見並進行審查,作

    為修訂正式問卷之參考,並建立專家效度,專家效度調查結果,

    修改建議則見附錄二之整理,提供建議之專家名單請見附錄三,

    專家意見調查表詳見附錄四。

    (二) 內容效度

    各預測因素經由文獻探討與整理,而後以Tsang(2000)以及范

    珈維(2007)的預測因素歸類為架構,在邏輯上合乎人口特質、醫

    療、心理社會、環境、功能等層面的分類,並經專家意見審核以

    及與指導教授討論數次,以符合邏輯分析。各預測因素均符合該

    層面所指意含,為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有關的預測因素。相關

    整理請參考附錄三。

  • 36

    (三) 建構效度

    正式問卷回收後,以有效問卷189份,進行探索式因素分析。

    首先進行取樣適當性檢定,得KMO值為.952,與Barlett球形檢定達

    顯著,表示變項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量表題項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考量因素之間有相關存在,採用斜交轉軸法當中的最優轉軸

    法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2009),選取五個因素,可解釋60.61%

    的變異量。因素分析摘要表參見表3-2-1。

    正式問卷擬定時,是依照Tsang等學者(2000)系統性文獻回

    顧的歸類為架構,並經專家效度審核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分別

    是:(1)人口特質(2)醫療(3)心理社會(4)環境(5)功能等五個層面,正

    式問卷回收後,進行探索式因素分析所得結果,部分因素涉及其

    他層面,在因素層面的歸類上做些更動,首先,涉及慢性精神病

    患自身以及家庭、雇主等就業準備相關的因素重新命名為就業準

    備;涉及過去與現在之工作技能以及就業相關服務則重新命名為

    就業技能;有關個人基本資料則重新命名為個人特質;有關診斷、

    症狀、藥物等因素則重新命名為疾病特質;有關家族病史及所接

    受的復健服務則重新命名為精神復健,並以此五個層面作之後的

    統計分析。

    (四) 信度考驗

    本研究自編之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部分,採用Cronbach α考驗

    內部一致性,如表3-2-1所示為各層面Cronbach α值,自.623~.923,

    可見內部一致性屬尚可至相當理想的程度。

  • 37

    表3-2-1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之因素分析摘要表預測因素 成份(因素)

    一 二 三 四 五 共同值

    工作準備度 .915 .669工作的態度 .821 .644雇主接受度 .784 .703自我效能 .704 .709物質濫用 .661 -.370 .656共病因子 .480 .372 .666獨立生活功能 .479 .411 .641生活適應能力 .471 .743家庭支持程度 .468 .407 .650社交技巧 .455 .752復發率 .451 .618失業率 .444 .363 .711求職獲得協助 .428 .650興趣 .411 .340 .538

    病前功能 .851 .783病前工作經歷 .826 .703就服可近性 .622 .690接受社福補助 .603 .573 .736支持性就業 .583 .671工作技能 .415 .582認知功能 .343 .640

    性別 .733 .554居住區域 .353 .700 -.385 .601年齡 .643 .561婚姻狀況 .529 .320 .516教育程度 .526 .315 .544首次發病年齡 .387 .344 .792發病到治療 .375 .729

    正性症狀 .861 .748負性症狀 .783 .756診斷 .646 .725藥物副作用 .579 .745

    家族病史 .845 .752日間社區復健 .708 .641

    特徵值 13.031 2.978 1.707 1.473 1.417累積百分比 38.327 47.087 52.108 56.439 60.608命名 就業準備 就業技能 個人特質 疾病特質 精神復健

    註1.因素負荷量介於-.30~.30之間省略。

  • 38

    表3-2-2 各因素內部一致性

    因素 就業準備 就業技能 個人特質 疾病特質 精神復健 全量表

    題數 14 7 7 4 2 34

    信度 .923 .867 .813 .812 .623 .948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進行規劃為以下各階段:

    一、蒐集文獻擬定研究計畫

    本階段蒐集文獻與相關資料,形成論文題目與文獻探討,草擬研

    究問卷。

    二、 研究計畫審核與問卷編制

    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及參考口試委員建議,形成預試問卷,進行預

    試樣本資料收集。

    三、 建立專家效度

    擬請提供精神障礙者相關服務的專家們,針對預試問卷內容進行

    專家意見審查,建立問卷之專家效度。

    四、 建立正試問卷與正式調查

    預試問卷回收後,分析問卷信度、效度,建立正式問卷。調查方

    式為立意取樣,以郵寄、面交、電子郵件等方式,發出問卷。

  • 39

    五、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調查資料回收後,以 SPSS-13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以及相關

    資料分析。

    六、 完成研究報告

    根據資料處理與分析,撰寫研究結果、討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完成研究論文。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採用 SPSS-13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其中顯著性考驗以顯著水

    準(α=.05)進行各項分析,依統計方式說明資料分析方法如下:

    一、 描述統計部分

    (一) 以次數分配、百分比說明專業人員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二) 以平均數、標準差分析專業人員對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

    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

    (三) 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分析專業人員所填答最重要的三項

    預測因素。

    二、 統計考驗部分

    本研究除了以描述性統計數據瞭解專業人員對慢性精神病

    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之外,以多變量變異數分

    析考驗不同背景變項專業人員在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

    素看法上是否一致,以 Wilks’ Lambda 統計量判斷統計考驗組間

  • 40

    差異的顯著性,若統計達顯著,則進一步採用變異數分析考驗該

    向度組間差異性,並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瞭解哪些組別

    間有顯著差異。

  •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與正式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本

    章共二節,第一節說明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的重要程度看法;第

    二節探討專業人員對各項目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

    第一節 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重要程度的看法

    本節首先說明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的看法,而後針對不同背

    景變項專業人員,分析在各層面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是否一致。

    一、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之看法

    問卷回收結果分析,整體接受調查之專業人員對各層面預測因素重

    要性程度之平均數以及標準差,如表 4-1-1 所示,說明如下:

    「就業準備」層面之平均數最高,為 3.97(SD=.62),在五點量尺

    上,接近「非常重要」的程度。其次為「疾病特質」層面,平均

    3.78(SD=.73)、「就業技能」層面,平均 3.68(SD=.71)、「精神復健」

    層面,平均 3.26(SD=.83)、而「個人特質」層面的平均數最低,為

    2.80(SD=.64),略低於「重要」的程度。

    表 4-1-1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各層面專業人員看法

    就業準備 就業技能 個人特質 疾病特質 精神復健

    平均數 3.97 3.68 2.80 3.78 3.26

    標準差 .62 .71 .64 .73 .83

    「就業準備」層面當中,包含工作準備度、對工作的態度、雇主與

  • 42

    同事對精障者的接受度、自我效能、獨立生活功能、社交技巧等因素。

    其實有學者早在 1992年即提出建議,應該在人口特質以及臨床變項之

    外,將準備度因素納入考量(Anthony and William ,1994),可見,準備

    度因素是學者相當強調與重視的因素,只是可能尚缺乏客觀評量以探討

    與就業成功的關係。台北縣市的專業人員,皆高度認可就業準備因素是

    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當重要的預測因素,更可以支持就業準備是個

    案就業成功關鍵性的因素。香港地區專業人員對出院之後,個案就業成

    功預測因素的看法之研究中,專業人員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職業能

    力,指的是一般場合和職場的社交能力,以及對競爭性就業的動機和態

    度,本研究就業準備層面也包含此項含意,顯示台北縣市的專業人員對

    於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重要性的看法與香港地區專業人員的

    看法頗為一致。

    此外,本研究中專業人員對「疾病特質」層面重要性的看法居第二

    位,與過去相關研究結果相當不同。Anthony and Jansen 在 1984 年將有

    關研究作全面性回顧,歸納出首要發現是精神病症狀與診斷分類對未來

    工作表現是一個不佳的預測因素。而台北縣市之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

    專業人員,則普遍認為疾病特質是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非常重要的預

    測因素,也許就如 Tsang(2000)所言,就診斷與症狀尚不足做一致的推斷。

    「就業技能」層面的平均數與「疾病特質」非常接近,此層面包含

    病前功能、病前工作經歷、工作技能、認知功能、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

    等因素,與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早期 Anthony and Jansen(1984)便歸

    納出個案就業成果最佳的預測因素是過去工作經歷;在 Tsang(2000)等學

    者的整理中,發現病前職業表現,諸如工作技巧、認知功能等,是預測

    精神病患出院之後的就業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此外,范珈維(2007)的文

    獻整理報告則顯示支持性就業是精神病患就業成功相當關鍵的因素 ,在

    實證型研究中最頻繁被提及。顯示專業人員看法中也普遍認為就業技能

    是相當重要的預測因素。

    而「就業準備」、「疾病特質」與「就業技能」三個層面的平均數頗

  • 43

    為接近,在五點量尺中,都是接近於非常重要的程度,與過去相關研究

    結果一致,顯示台北縣市提供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接高度

    認可就業準備、疾病特質與就業技能是慢性精神病患關鍵的預測因素。

    整體提供慢性精神病患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對於個人特質層面的

    因素,普遍認為屬於不重要或普通程度,這與西方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大多數研究皆顯示人口特質為非顯著的預測因素(Harry,2005)。

    二、不同背景變項專業人員對預測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

    本調查研究中,專業人員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專業領域、工作年

    資、服務機構以及教育程度,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

    之專業人員在看法上是否一致。

    性 別 部 分 的 多 變 量 統 計 檢 定 量 , Wilks’ Lambda 值 .983

    (p=.688>.05),未達到顯著水準;專業領域部分的多變量統計檢定量,

    Wilks’ Lambda 值.562(p=.000.05),未達到顯著水準;

    服 務 機 構 部 分 的 多 變 量 統 計 檢 定 量 , Wilks’ Lambda 值 .779

    (p=.000.05),未達到顯著水準。

    顯示不同背景變項之專業人員看法尚屬一致,僅不同專業領域以及

    服務機構之間,在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五個層面的重要性程

    度上有顯著差異。

    多變量分析達顯著程度者,進一步以變異數分析探討其差異情

    形,分析結果參見表 4-1-2,並說明如下:在受試者間效應項的檢定中,

    不同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員在五個層面差異考驗的 F 值分別為「就業準

    備」1.102(p=.361>.05),未達顯著水準;「就業技能」5.443(p=.000

  • 44

    著水準。表示不同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員在就業技能、個人特質、疾病特

    質、精神復健等方面的看法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服務機構的專業人員在

    五個層面差異考驗的 F 值分別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