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 xjfzb.com《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

1
13 旧闻揭秘 2018 2018/ /3 3/ /27 27 星期二 星期二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卢江 卢江 杨蕊 杨蕊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传递信 息和情感的文字,分广义、狭义:广 义家书泛指所有私人之间的通信, 狭义家书仅指亲人之间的通信。 家书的历史十分悠久,当两个 人或群体离开了一定的距离,就产 生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需求,像人 类文明早期的口信、结绳通信、符 号通信、树叶通信、击鼓通信、烽火 通信等,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 态。 文字产生以后,世界各地出现 了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绢帛家书、 布质家书、羊皮纸家书、纸质家书 等各种载体的文字书信。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文字书信以其内容 的丰富性、传递的便捷性、保存的 可靠性,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 产,绵延数千年,为人际交往增添 了辽阔深远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 记录人类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 原始档案。直至今日,打开一封家 书,追寻作者的思绪,如同穿行在 历史的隧道中,时时能够感受作者 情感的温度,引起我们的共鸣。 “黑夫”和“惊”的木牍是迄今 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 书,也是最早的实物书信。此前, 关于书信的记载都是文献,比如 《左传》中的郑子家《告赵宣子书》, 《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 《史记》中的鲁仲连《遗燕将书》、乐 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 等,刘勰在《文心雕龙 · 书记》中说 “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 书介弥盛”。先秦时期的书信虽多 为公函,但家书逐渐从书信中分离 出来,演化成家人亲友之间一种独 具特色的交流方式。 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写给窦伯 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 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 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 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可 见,至迟到东汉时期,纸质书信已 经广泛使用了,而且是后代通行的 八行纸。可惜马融的这封书信实 物没有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书信是 距今 1700 多年前的《平复帖》,是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向友人 问候疾病的一封书信,草书 9 行, 84 字,也是传世最早的书法真 迹,历代递藏有序,民国年间由大 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购得, 1956 年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魏晋以来,书信的格式基本定 型,而且出现了教人写信的书仪, 直至隋唐,书仪在敦煌遗书中大量 发现。这一时期的家书,像诸葛亮 《诫子书》、曹操《诫子植书》、王修 《诫子书》、羊枯《诫子书》、杜预《与 子耽书》等,内容多为告诫劝勉子 弟如何修身做人,是中国家训史上 的名篇。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 大量论政、论学、反映社会风貌的 友朋书信,像曹丕的《与吴质书》和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均为反 映当时社会风习与朋友亲情的典 范之作。 历经唐、宋、元、明、清,社会生 活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家书在人 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 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家书进入文 人的文集,各个时代名篇佳作迭 出。到了清代,家书遗存则更为丰 富,如纪晓岚、郑燮、林则徐、曾国 藩、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张之 洞等名人的家书,徽商、晋商的家 书,闽粤侨批 (即华侨家书) ,乃至 普通人的家书,使后人在触摸清人 内心世界和情感脉搏的同时,打开 了清朝社会历史的另一扇窗口。 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经历 了巨大的新陈代谢。作为社会变 迁的历史见证,家书凝结了更为丰 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近代邮 政的引进,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传递 家书的可能,收递家书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家书的内容 更加丰富,除应酬交游唱和外,不 乏表露心迹和记载史事之作,史料 价值较高。像《曾国藩家书》《梁启 超家书》《傅雷家书》等已成为妇孺 皆知的经典。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 德理念和伦理规范,承载着深厚的 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信息科 技高度发达、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 当代中国,传统家书渐行渐远,然 而,家书寄寓的历史、亲情、文学、 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却历 久弥新,愈加珍贵。 据《光明日报》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 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 秦统一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 战国末期,秦军横扫六合,最终 一统天下。可是,当时征战的兵士是 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千百年来,除了模糊的史料记载以 外,人们一直无法获得直接的认识。 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人 员发掘了 11 座秦墓,其中 4 号墓出土 的两件木牍是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 这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 俩分别写给同胞兄长“衷”的信,“衷” 死后随葬墓中。据专家考证,这两封 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 223 年,分别用隶书写在两片木简的 正反面,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字迹尚 清晰可辨。从文字内容可知,当时 “黑夫”和“惊”正在秦军服役,即将参 加攻打淮阳 (今属河南省) 的战役,因 夏天快要到了,希望家里尽快捎些 钱、衣服或布过来。信中反复问候母 亲的身体怎么样了,如“母毋恙也” “母得毋恙也”,此外,姑姑、姐姐、外 甥及新婚妻子等亲人,也令他们一一 牵挂。 前线士兵写信 给家里,通篇思念、 问安的语 言,尽显远 离家乡亲人奔赴前线 将士的万般柔情。历 史是由一幅幅鲜活的 画面组成的生活图景, 亲情则有着亘古不变 的温暖旋律,它们竟完 美地在一封家书中融 合交响,悠远,绵长。 回眸家书发展之路 穿越两千年的家书 吴宓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 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 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 学之父。 1920 3 4 日,就读于美国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吴宓决定提前 结束学业,回国工作。关于今后工 作与生活的设想,他在当天的日记 中慨然写道:“到京之后,每月薪资 之所入,以五十元捐作办报经费,与 梅君 (指梅光迪) 等共办学报;至少 以五十元购书,按日计时,自行研 读,以期学业有进无止;其余乃以奉 亲赡家,一切力破俗例,去奢崇俭, 自求学德修养之高趣,与家人和煦 融泄之乐,而杜 绝 麻 雀、扑 克、 看 戏、游 园、金 刚石、夜光表等 故事,及无 谓之征逐 应酬。以 一身为众 表率,坚持不让。宁使人讥宓为怪 僻,为寡情。而决不随俗浮沉。” 此则日记确实能够反映吴宓的 性情:执著,坚忍,任性,偏激,宁可 自苦,绝不随俗。尚未回国拿到薪 资,就已经计划好了开支的大致方 向,一是捐资办报,启迪后学;二是 购置新书,进德修学;三是奉亲养 家,和煦亲族。至于一切娱乐活动 与奢侈名贵物品,均在摈弃拒绝之 列,甘受他人诟詈,决不随波逐流。 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如此人生实在 乏味、无趣,但是,若想成就学业,成 全功业,没有钢铁般的意志,磐石般 的品质,不明白“舍得”的道理,到头 来终究一事无成。 事实上,在一个嗜书瘾君子看 来,躲进小楼,坐拥书城,沟通今古, 神游八荒,淘滤浮尘,宁静自守,进 德修身,而不知老之将至,真南面王 不易也。更何况还有同道中人可以 一起创办报刊,发表高论,启迪民 智,造福苍生;回到家中,还可以沐 浴春晖春风,享受天伦之乐!如此, 亦可称之为幸福人生,其境界则更 为高远也。 据《海南日报》 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学,能够 成长为一位相声艺术大师、大学 教授、语言学学者,与其发奋钻 研、刻苦著述是离不开的。 侯宝林一向重视相声艺术理 论的研究,告别舞台后,他决心在 有生之年专心著书立说。为此阅 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有关幽默、讽 刺等喜剧理论的书籍,开始有系 统地搜集相声发展历史的史料。 在此基础上,他与朋友合作写出 了五六十万字的资料,出版了《侯 宝林相声选》,撰写了《侯宝林自 传》,与汪景寿、薛宝琨合著了《曲 艺概论》。在病床上,他坚持完成 了《毛主席听我说的相声》一书的 编撰工作,为中国名人丛书撰写 6000 余字的“我的少年时代”, 修改了个人小传,和亲朋好友讨 论了有关相声的几篇论文,以及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还有《笑话 集》的出版事宜。 侯宝林的老朋友、著名漫画 家方成回忆说:“1988 年的夏天, 我应邀去大连参加相声表演的评 选活动,和北京、天津的一些演员 在一起,听他们谈起‘走穴’的 事。在他们的行话里,把‘钱’叫 作‘杵’。一次和宝林谈起,他说 写‘杵’是不对的,应该是‘木’旁 一个‘者’字的‘楮’。谈‘走穴’的 ‘穴’是‘窟窿’,那也不对,应该是 ‘旋’字,是‘来回转’的意思。我 查词典,‘楮’是一种树,树皮是造 纸的原料。宝林说,楮皮是古时 造钱票纸的原料,所以人们有时 把钱也叫‘楮’了。他的看法对不 对且不说,我觉得他这种 认真探究的精神是很可贵 的。他之所以在语言方面 有很高造诣,能被聘为北 京大学语言学兼职教 授,又出版了几部有 学术价值的著作,都 是他勤于学习和 探索的结果。” 据《人 民 政协报》 侯宝林勤奋著述 日记里的吴宓

Transcript of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 xjfzb.com《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

Page 1: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 xjfzb.com《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 《史记》中的鲁仲连《遗燕将书》、乐 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

13旧闻揭秘20182018332727 星期二星期二

1051855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卢江卢江 杨蕊杨蕊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文字分广义狭义广义家书泛指所有私人之间的通信狭义家书仅指亲人之间的通信

家书的历史十分悠久当两个人或群体离开了一定的距离就产生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需求像人类文明早期的口信结绳通信符号通信树叶通信击鼓通信烽火通信等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态

文字产生以后世界各地出现了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绢帛家书布质家书羊皮纸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载体的文字书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字书信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传递的便捷性保存的可靠性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绵延数千年为人际交往增添了辽阔深远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记录人类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原始档案直至今日打开一封家书追寻作者的思绪如同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时时能够感受作者情感的温度引起我们的共鸣

ldquo黑夫rdquo和ldquo惊rdquo的木牍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书也是最早的实物书信此前关于书信的记载都是文献比如《左传》中的郑子家《告赵宣子书》《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史记》中的鲁仲连《遗燕将书》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等刘勰在《文心雕龙middot书记》中说

ldquo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

书介弥盛rdquo先秦时期的书信虽多为公函但家书逐渐从书信中分离出来演化成家人亲友之间一种独具特色的交流方式

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写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ldquo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rdquo可见至迟到东汉时期纸质书信已经广泛使用了而且是后代通行的八行纸可惜马融的这封书信实物没有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书信是距今 1700多年前的《平复帖》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向友人问候疾病的一封书信草书 9行共 84字也是传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历代递藏有序民国年间由大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购得1956年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魏晋以来书信的格式基本定型而且出现了教人写信的书仪直至隋唐书仪在敦煌遗书中大量发现这一时期的家书像诸葛亮《诫子书》曹操《诫子植书》王修《诫子书》羊枯《诫子书》杜预《与子耽书》等内容多为告诫劝勉子弟如何修身做人是中国家训史上的名篇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大量论政论学反映社会风貌的友朋书信像曹丕的《与吴质书》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均为反映当时社会风习与朋友亲情的典范之作

历经唐宋元明清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家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家书进入文人的文集各个时代名篇佳作迭出到了清代家书遗存则更为丰富如纪晓岚郑燮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等名人的家书徽商晋商的家书闽粤侨批(即华侨家书)乃至普通人的家书使后人在触摸清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脉搏的同时打开了清朝社会历史的另一扇窗口

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新陈代谢作为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家书凝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近代邮政的引进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传递家书的可能收递家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家书的内容更加丰富除应酬交游唱和外不乏表露心迹和记载史事之作史料价值较高像《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当代中国传统家书渐行渐远然而家书寄寓的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却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据《光明日报》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

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

战国末期秦军横扫六合最终一统天下可是当时征战的兵士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千百年来除了模糊的史料记载以外人们一直无法获得直接的认识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人员发掘了 11座秦墓其中 4号墓出土的两件木牍是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

这是名叫ldquo黑夫rdquo和ldquo惊rdquo的兄弟俩分别写给同胞兄长ldquo衷rdquo的信ldquo衷rdquo死后随葬墓中据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分别用隶书写在两片木简的正反面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字迹尚清晰可辨从文字内容可知当时

ldquo黑夫rdquo和ldquo惊rdquo正在秦军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的战役因夏天快要到了希望家里尽快捎些钱衣服或布过来信中反复问候母亲的身体怎么样了如ldquo母毋恙也rdquo

ldquo母得毋恙也rdquo此外姑姑姐姐外甥及新婚妻子等亲人也令他们一一牵挂

前线士兵写信给家里通篇思念

问 安 的 语言尽显远

离家乡亲人奔赴前线将士的万般柔情历史是由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组成的生活图景亲情则有着亘古不变的温暖旋律它们竟完美地在一封家书中融合交响悠远绵长

回眸家书发展之路穿越两千年的家书

吴宓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1920 年 3 月 4 日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吴宓决定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工作关于今后工作与生活的设想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慨然写道ldquo到京之后每月薪资之所入以五十元捐作办报经费与梅君(指梅光迪)等共办学报至少以五十元购书按日计时自行研读以期学业有进无止其余乃以奉亲赡家一切力破俗例去奢崇俭自求学德修养之高趣与家人和煦

融泄之乐而杜绝麻雀扑克看戏游园金刚石夜光表等

故事及无谓之征逐应酬以一身为众

表率坚持不让宁使人讥宓为怪僻为寡情而决不随俗浮沉rdquo

此则日记确实能够反映吴宓的性情执著坚忍任性偏激宁可自苦绝不随俗尚未回国拿到薪资就已经计划好了开支的大致方向一是捐资办报启迪后学二是购置新书进德修学三是奉亲养家和煦亲族至于一切娱乐活动与奢侈名贵物品均在摈弃拒绝之列甘受他人诟詈决不随波逐流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如此人生实在乏味无趣但是若想成就学业成全功业没有钢铁般的意志磐石般的品质不明白ldquo舍得rdquo的道理到头来终究一事无成

事实上在一个嗜书瘾君子看来躲进小楼坐拥书城沟通今古神游八荒淘滤浮尘宁静自守进德修身而不知老之将至真南面王不易也更何况还有同道中人可以一起创办报刊发表高论启迪民智造福苍生回到家中还可以沐浴春晖春风享受天伦之乐如此亦可称之为幸福人生其境界则更为高远也 据《海南日报》

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学能够成长为一位相声艺术大师大学教授语言学学者与其发奋钻研刻苦著述是离不开的

侯宝林一向重视相声艺术理论的研究告别舞台后他决心在有生之年专心著书立说为此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有关幽默讽刺等喜剧理论的书籍开始有系统地搜集相声发展历史的史料在此基础上他与朋友合作写出了五六十万字的资料出版了《侯宝林相声选》撰写了《侯宝林自传》与汪景寿薛宝琨合著了《曲艺概论》在病床上他坚持完成了《毛主席听我说的相声》一书的编撰工作为中国名人丛书撰写了 6000余字的ldquo我的少年时代rdquo修改了个人小传和亲朋好友讨论了有关相声的几篇论文以及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还有《笑话集》的出版事宜

侯宝林的老朋友著名漫画家方成回忆说ldquo1988 年的夏天我应邀去大连参加相声表演的评选活动和北京天津的一些演员

在一起听他们谈起lsquo走穴rsquo的事在他们的行话里把lsquo钱rsquo叫作lsquo杵rsquo一次和宝林谈起他说写lsquo杵rsquo是不对的应该是lsquo木rsquo旁一个lsquo者rsquo字的lsquo楮rsquo谈lsquo走穴rsquo的

lsquo穴rsquo是lsquo窟窿rsquo那也不对应该是lsquo旋rsquo字是lsquo来回转rsquo的意思我查词典lsquo楮rsquo是一种树树皮是造纸的原料宝林说楮皮是古时造钱票纸的原料所以人们有时把钱也叫lsquo楮rsquo了他的看法对不对且不说我觉得他这种认真探究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他之所以在语言方面有很高造诣能被聘为北京大学语言学兼职教授又出版了几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都是他勤于学习和探索的结果rdquo

据《人民政协报》

侯宝林勤奋著述日记里的吴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