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情感化:...

1
科技 思想 2019 年 8 月 13 日 /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羽视觉设计:贾庆华校对:张立 城市经济导报 CITY ECONOMIC HERALD 5 人工智能近些年无疑是整个全球 的热点,几乎所有科技巨头包括 face⁃ book、阿里巴巴、百度等都投入了大量 资源研究人工智能。 同时,层出不穷的 AI 应用也不断挑 战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比如智能翻译 应用于科技大会、智能机器人用于工厂 生产线、机器人小度帮助寻找失踪人口 等等,我们体验 AI 便利的同时,也带来 了深深的担忧,这也是全球的普遍焦 虑: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处于这样一个 AI 社会,就如作家郝 景芳描述的:人在此岸, AI 在彼岸,对彼 岸的遥望让我们观照此岸。AI 就在不 远,甚至已然在身边,我们该如何理性 对待 AIAI 对我们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人之彼岸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窥探最早可以 追溯到 19 世纪初期,诗人雪莱的妻子玛 丽·雪莱在《科学怪人》一书中写一位科 学家将尸体的碎片拼凑在一起,通过电 击将其变成一个会思考的人,此书提出 了一个 100 年后的现代人也在思考的问 题:人造的机器真的可以思考吗? 30 年后,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诗 意科学”的代表人物、诗人拜伦的女儿 埃达夫人针对《科学怪人》中提出的问 题,她认为:它(机器)可以根据我们能 够给出的任何指令完成任务。它可以 遵循分析,但它没有能力预见任何的分 析关系和事实。 后人对百年前的埃达夫人给予了 高度的评价,认为她窥见未来的能力已 经超过了任何一个与她同时代的人,她 眼中的未来是机器会成为人类想象力 的伙伴,这两者的结合可以编织出如雅 卡尔提花一样精美的图案。 埃达夫人继承了她父亲浪漫的基 因,给予了机器诗意一般的人性化,这 也对未来人工智能产生了影响。 年轻女作家郝景芳也如埃达般对 技术充满了诗人般的想象力,在《人之 彼岸》中描述了六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 事。 其中的《永生医院》对我们触动极 大,故事中主人公钱睿因为怀疑母亲不 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潜入医院调查,结 果发现的惊天秘密是他母亲果然已经 逝去,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医院制作的复 制人。但结局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钱 睿自己本人居然早就在一场车祸中死 去,自己也是一个复制人。 埃达认为机器未来是人类的伙伴, 并不能像人一样思考,而郝景芳则干脆 把人工智能赤裸裸地文学化,如同就发 生在我们的身边。 对于人工智能,科学家的理性和作 家的感性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对 人工智能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人工智能 到底是什么? 1956 年夏,也是在埃达夫人百年之 后,一批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机 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问题,首次提出了 “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标志着人工智能 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 AI 可以对人的意识 和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虽然 AI 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一样思考,也能 超过人的智能。 如果 AI 的初衷是为了为人类提供 更好的服务,那么我们的焦虑在哪里 呢? 李开复在《 AI ·未来》书中提供了一 个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挑战不 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觉得这句话是对所有焦虑最 好的答案,如果什么事情都被 AI 做了, 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但李开复又说:人工智能不会去 爱,它们没有情感和自我意识, AlphaGo 能击败世界冠军,但是它体验不到手谈 的乐趣,胜利不会带来愉悦,也不会有 拥抱爱人的渴望。 确实如此,机器总归是机器,没有 人类的血肉情感,但如果我们抛弃传统 的情感世界,在数字化时代放任自己会 如何呢? 数字化迷失 毫不夸张地讲,如今我们已经陷入 了“数字化迷失”的困境。 什么叫“数字化迷失”?就是沉迷 于数字化生活而不可自拔,对正常的生 活、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数字化生活 包括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直播、网络贷 款等。 数字化迷失来源于过度的情感数 字化,我们特意强调“过度”两个字,并 不否认情感数字化,它是互联网时代的 一个特征,适度的情感通过数字化体现 在网络上并无不妥,我们本来就处于 “数字化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生存”。 至于过度的数字化生存,我们举个 最近的例子,有报道说某位男性沉迷于 主播打赏近百万元,除了用光信用卡, 还网上借贷,导致家庭破裂。 如果把这个行为看成是人类的 BUG,那么这些类似的 BUG 未来可能成 为我们致命的弱点。 本文分析人工智能,为何要讲人的 情感?因为 AI 从一开始定义就是机器 模拟人类的智能,而人类智能又与情感 紧密关联。 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AI 除了模仿 人的生物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学 习模仿人类的情感,尽管可能模仿得不 像,但 AI 一直在学习,不是有新闻说,日 本的一款女性机器人因为模仿度很高 而颇受欢迎。 互联网的出现,将情感和情绪数字 化了,网恋成为传统爱情的一部分,夫 妻间在情人节通过微信传递爱心和发 爱心红包也能提升幸福感,面对恶劣的 天气和路况,会在社交网络发个图片吐 槽,升职加薪了,以前会打电话告诉父 母,如今在朋友圈发个聚会照片和喜悦 的表情就公告天下了。 既然情感数字化已经是常态,那么 困境来自于哪里呢? 第一,过度导致的沟通缺失。人与 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动 作、表情和呼吸,这是我们宝贵的基因, 过于沉迷于网络,这些优良基因会逐渐 演退。 第二,过度导致的人伦缺失。人类 基本的人伦是遵循业已形成的伦理标 准,而过度行为会迷恋于虚无的数字情 感和欲望的满足,从而忽视或断绝与现 实中情感的维系。 第三,过度导致的道德缺失。人和 AI 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道德感,而 AI 只是冰冷的机器程序,一旦放纵自己的 行为,就会导致道德问题,现实中已经 有很多这样的悲剧。 情感,是人类最宝贵的基因,从进 化的角度理解,人类应该是演进,而不 是演退,过度使用数字情感意味着演 退,当演退开始时,也许另外一个物种 将要占领你的心智。 生物神经元 郝景芳在故事中提到复制人的形 成:新人是基因复制生成的人体,新人 的大脑在芯片指导下发展,形成一个半 智能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碳纳米,会 随着大脑的有机材料一起生长,随着脑 神经网络完善,芯片的绝大部分会消 融,新人的大脑会独立运转,成为一个 真正的人。 我们结合 AI 和生物神经元的概念, 会发现 AI 模仿人类智能,从生物底层逻 辑,就是模仿人类的生物神经网络,我 们的情感表达和生物行为都是来自于 生物神经网络的控制。 当然,科幻书籍或者影视反映的是 一种设想,而非现实,但也对我们敲起 警钟,如何避免过度的数字情感化? AI 的智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 机器深度学习而来,机器根据人类的各 种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比如说你 家里有一个机器佣人,它并不知道主人 什么时候回家,回家第一件事情做什 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通过分析主人回家的时间、情绪、 行为等数据,机器人脑部会进行演进, 过程则是程序进行重写和完善,再适配 对应的表情和动作,于是,当主人回到 家,机器人会通过眼部摄像头获取主人 的面部表情,判断主人的情绪,然后上 去迎接,并随后去浴室打开热水。 当机器人看到小孩做完作业后,主 人会拍拍后脑勺进行鼓励,它也会进行 学习,以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鼓励动作。 当我们过度地把情感抛于数字化 后,结果是数字化的智能会吸收越来越 多的人类情感,那么人工智能就会越来 越像人,如果我们只是把 AI 当成工具和 伙伴,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人类的 情感交给人类自己去控制,而不是交给 AI,另外,就是对 AI 的适度使用,而不是 过度依赖。 本版稿件据自媒体“老麦道”,请作 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人在此岸 AI 在彼岸 数字情感化: 来自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 东方 IC 供图

Transcript of 数字情感化:...

Page 1: 数字情感化: 来自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epaper.xiancn.com/csjjdb/page/2019-08/13/05/2019081305_pdf.pdf · 模拟人类的智能,而人类智能又与情感 紧密关联。

科技思想

2019年8月13日 / 星期二责任编辑:李羽 视觉设计:贾庆华 校对:张立

城市经济导报CITY ECONOMIC HERALD 5

人工智能近些年无疑是整个全球的热点,几乎所有科技巨头包括 face⁃book、阿里巴巴、百度等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人工智能。

同时,层出不穷的AI应用也不断挑战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比如智能翻译应用于科技大会、智能机器人用于工厂生产线、机器人小度帮助寻找失踪人口等等,我们体验AI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担忧,这也是全球的普遍焦虑: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处于这样一个AI社会,就如作家郝景芳描述的:人在此岸,AI在彼岸,对彼岸的遥望让我们观照此岸。AI就在不远,甚至已然在身边,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AI,AI对我们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人之彼岸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窥探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科学怪人》一书中写一位科学家将尸体的碎片拼凑在一起,通过电击将其变成一个会思考的人,此书提出了一个100年后的现代人也在思考的问题:人造的机器真的可以思考吗?

近30年后,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诗意科学”的代表人物、诗人拜伦的女儿埃达夫人针对《科学怪人》中提出的问题,她认为:它(机器)可以根据我们能够给出的任何指令完成任务。它可以遵循分析,但它没有能力预见任何的分析关系和事实。

后人对百年前的埃达夫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她窥见未来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与她同时代的人,她眼中的未来是机器会成为人类想象力的伙伴,这两者的结合可以编织出如雅卡尔提花一样精美的图案。

埃达夫人继承了她父亲浪漫的基因,给予了机器诗意一般的人性化,这也对未来人工智能产生了影响。

年轻女作家郝景芳也如埃达般对技术充满了诗人般的想象力,在《人之彼岸》中描述了六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

其中的《永生医院》对我们触动极大,故事中主人公钱睿因为怀疑母亲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潜入医院调查,结果发现的惊天秘密是他母亲果然已经逝去,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医院制作的复制人。但结局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钱睿自己本人居然早就在一场车祸中死去,自己也是一个复制人。

埃达认为机器未来是人类的伙伴,并不能像人一样思考,而郝景芳则干脆把人工智能赤裸裸地文学化,如同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对于人工智能,科学家的理性和作家的感性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对人工智能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1956年夏,也是在埃达夫人百年之后,一批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问题,首次提出了

“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AI可以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虽然AI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一样思考,也能超过人的智能。

如果AI的初衷是为了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我们的焦虑在哪里呢?

李开复在《AI·未来》书中提供了一个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觉得这句话是对所有焦虑最好的答案,如果什么事情都被AI做了,

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但李开复又说:人工智能不会去

爱,它们没有情感和自我意识,AlphaGo能击败世界冠军,但是它体验不到手谈的乐趣,胜利不会带来愉悦,也不会有拥抱爱人的渴望。

确实如此,机器总归是机器,没有人类的血肉情感,但如果我们抛弃传统的情感世界,在数字化时代放任自己会如何呢?

数字化迷失

毫不夸张地讲,如今我们已经陷入了“数字化迷失”的困境。

什么叫“数字化迷失”?就是沉迷于数字化生活而不可自拔,对正常的生活、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数字化生活包括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直播、网络贷款等。

数字化迷失来源于过度的情感数字化,我们特意强调“过度”两个字,并不否认情感数字化,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适度的情感通过数字化体现在网络上并无不妥,我们本来就处于

“数字化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生存”。

至于过度的数字化生存,我们举个最近的例子,有报道说某位男性沉迷于主播打赏近百万元,除了用光信用卡,还网上借贷,导致家庭破裂。

如果把这个行为看成是人类的BUG,那么这些类似的BUG未来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弱点。

本文分析人工智能,为何要讲人的情感?因为AI从一开始定义就是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而人类智能又与情感紧密关联。

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AI除了模仿人的生物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学习模仿人类的情感,尽管可能模仿得不像,但AI一直在学习,不是有新闻说,日本的一款女性机器人因为模仿度很高而颇受欢迎。

互联网的出现,将情感和情绪数字化了,网恋成为传统爱情的一部分,夫妻间在情人节通过微信传递爱心和发爱心红包也能提升幸福感,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路况,会在社交网络发个图片吐槽,升职加薪了,以前会打电话告诉父母,如今在朋友圈发个聚会照片和喜悦的表情就公告天下了。

既然情感数字化已经是常态,那么

困境来自于哪里呢?第一,过度导致的沟通缺失。人与

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动作、表情和呼吸,这是我们宝贵的基因,过于沉迷于网络,这些优良基因会逐渐演退。

第二,过度导致的人伦缺失。人类基本的人伦是遵循业已形成的伦理标准,而过度行为会迷恋于虚无的数字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从而忽视或断绝与现实中情感的维系。

第三,过度导致的道德缺失。人和AI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道德感,而AI只是冰冷的机器程序,一旦放纵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道德问题,现实中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悲剧。

情感,是人类最宝贵的基因,从进化的角度理解,人类应该是演进,而不是演退,过度使用数字情感意味着演退,当演退开始时,也许另外一个物种将要占领你的心智。

生物神经元

郝景芳在故事中提到复制人的形成:新人是基因复制生成的人体,新人的大脑在芯片指导下发展,形成一个半智能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碳纳米,会随着大脑的有机材料一起生长,随着脑神经网络完善,芯片的绝大部分会消融,新人的大脑会独立运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结合AI和生物神经元的概念,会发现AI模仿人类智能,从生物底层逻辑,就是模仿人类的生物神经网络,我们的情感表达和生物行为都是来自于生物神经网络的控制。

当然,科幻书籍或者影视反映的是一种设想,而非现实,但也对我们敲起警钟,如何避免过度的数字情感化?

AI的智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而来,机器根据人类的各种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比如说你家里有一个机器佣人,它并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回家,回家第一件事情做什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通过分析主人回家的时间、情绪、行为等数据,机器人脑部会进行演进,过程则是程序进行重写和完善,再适配对应的表情和动作,于是,当主人回到家,机器人会通过眼部摄像头获取主人的面部表情,判断主人的情绪,然后上去迎接,并随后去浴室打开热水。

当机器人看到小孩做完作业后,主人会拍拍后脑勺进行鼓励,它也会进行学习,以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鼓励动作。

当我们过度地把情感抛于数字化后,结果是数字化的智能会吸收越来越多的人类情感,那么人工智能就会越来越像人,如果我们只是把AI当成工具和伙伴,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人类的情感交给人类自己去控制,而不是交给AI,另外,就是对AI的适度使用,而不是过度依赖。

本版稿件据自媒体“老麦道”,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人在此岸 AI在彼岸数字情感化:来自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

东方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