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仁人之心- 論范仲淹〈岳陽樓記〉newasiajournal.org/journal/10/1010.pdf ·...

18
探尋古仁人之心- 論范仲淹〈岳陽樓記〉 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范仲淹在學術上以易學著名,其文學亦為後世景仰,在文風卑弱 之宋初,范仲淹曾於〈上時相議制舉書〉云: 觀虞夏之純,則可見王道之正;觀南朝之麗,則知國風之衰。 唯聖人質文相救,變而無窮。前代之季,不能自救,則有來者 起而救之。是故文章以薄,則為君子之憂;風俗其壞,則為來 者之資。 1 由上可知其主張為文不尚空言,而重實效,並以實際作品矯正文弊。 他一生論著很多,詩、詞、賦、散文等都很出色,集有《范文正 公集》。他上繼李、杜、韓、柳,下啟歐陽修、曾鞏、三蘇、王安石等 ,與穆修、柳開一起,為北宋詩文之革新運動奠定基礎。 今擬就〈岳陽樓記〉一文,評析其文章寫作之脈絡,探究其寫作 動機與心繫國事之憂,一窺該文藝術特色與對後人之啟迪。 1 (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4 11 月)上冊,頁 208-209 1

Transcript of 探尋古仁人之心- 論范仲淹〈岳陽樓記〉newasiajournal.org/journal/10/1010.pdf ·...

  • 探尋古仁人之心- 論范仲淹〈岳陽樓記〉

    韓 承 文

    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壹、前 言

    范仲淹在學術上以易學著名,其文學亦為後世景仰,在文風卑弱

    之宋初,范仲淹曾於〈上時相議制舉書〉云:

    觀虞夏之純,則可見王道之正;觀南朝之麗,則知國風之衰。

    唯聖人質文相救,變而無窮。前代之季,不能自救,則有來者

    起而救之。是故文章以薄,則為君子之憂;風俗其壞,則為來

    者之資。1

    由上可知其主張為文不尚空言,而重實效,並以實際作品矯正文弊。

    他一生論著很多,詩、詞、賦、散文等都很出色,集有《范文正

    公集》。他上繼李、杜、韓、柳,下啟歐陽修、曾鞏、三蘇、王安石等

    ,與穆修、柳開一起,為北宋詩文之革新運動奠定基礎。

    今擬就〈岳陽樓記〉一文,評析其文章寫作之脈絡,探究其寫作

    動機與心繫國事之憂,一窺該文藝術特色與對後人之啟迪。

    1(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上冊,頁 208-209。

    1

  • 岳 陽 , 西 臨 洞 庭 , 北 扼 長 江 , 自 古 以 來 就 是 南 北 交 通 咽 喉 之 地 。

    從 洞 庭 湖 上 向 岳 陽 遠 眺 , 最 引 人 注 目 是 屹 立 於 湖 畔 之 一 座 三 層 城 樓 ,

    此 即 是 著 名 之 岳 陽 樓 。

    岳陽樓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之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

    ,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台舊址闢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

    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裏留下

    詩作。唐 代 詩 人 孟 浩 然 在 〈 臨 洞 庭 〉 詩 曾 云 :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一作動)岳陽

    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一作徒憐)垂釣者(一

    作叟),空(一作徒)有羨魚情。2

    生 動 地 表 現 了 洞 庭 湖 浩 瀚 氣 勢 , 並 因 此 成 為 千 古 絕 唱 。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

    家、文學家。(宋)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云:

    仲淹二歲而孤,母夫人謝氏貧無依,再適淄州長山朱氏,亦以

    朱為姓,名說。……。至天禧元年,為亳州節度推官,始奏復

    范姓。其後名益大,位益顯,……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

    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3

    又 范 仲 淹 在 應 天 府 書 院 ( 在 今 河 南 商 丘 ) 讀 書 期 間 , 曾 寫 〈 睢 陽 學 舍

    書 懷 〉 詩 云 :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鳳舞,薄才猶

    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

    2 《全唐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康熙間刊本,1959 年,第 5 冊),卷 160,頁 1633。 3 (清)樓鑰:〈范文正公年譜〉,《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713-714。

    2

  • 喪,澗松何必怨山苗。4

    在 詩 中 , 他 以 顏 回 簞 食 瓢 飲 居 陋 室 而 不 改 其 志 自 樂 , 雖 然 地 位 寒

    微 , 但 終 有 一 天 自 己 會 像 那 鬱 鬱 澗 松 一 樣 拔 地 而 起 , 實 現 其 濟 世 安 民

    之 大 志 。

    北宋慶曆四年,滕 宗 諒5被貶謫至岳州巴陵郡任知府,第二年春重

    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同被貶官在外之好 友 范 仲 淹 , 並 函 附 「 洞 庭 晚

    秋 圖 」 一 幅 , 請 他 寫 一 篇 文 章 記 述 此 事 。

    至 慶 曆 六 年 九 月,范 仲 淹 便 寫 了 這 篇 著 名 之〈 岳 陽 樓 記 〉。今 本 文

    即 依 作 品 背 景 、 立 論 與 修 辭 、 藝 術 特 色 、 結 論 等 分 項 敘 明 。

    貳、撰寫〈岳陽樓記〉背景

    范 仲 淹 與 滕 宗 諒 ( 字 子 京 ) 二 人 同 為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八 年 進 士 ,

    曾 共 事 參 與 整 修 泰 州 海 堰 工 事 , 在 潤 州 共 論 天 下 事 , 還 同 時 率 兵 抗 擊

    西 夏 來 犯 , 兩 人 交 誼 深 厚 自 不 在 話 下 。

    仁 宗 慶 曆 初 , 滕 宗 諒 因 被 人 誣 陷 在 涇 州 濫 用 官 錢 , 而 屢 遭 貶 謫 ,

    於 慶 曆 四 年 被 貶 知 岳 州 。 期 間 范 仲 淹 亦 因 推 行「 慶 曆 新 政 」, 因 有 損 貴

    族 官 僚 利 益 , 受 到 了 權 貴 們 群 起 攻 擊 , 而 被 罷 絀 參 知 政 事 , 其 〈 邠 州

    謝 上 表 〉中 云 :「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6, 又〈 鄧 州 謝

    上 表 〉 中 云 :「 . . . . . . ,持一節以自信,歷三黜而無悔。. . .

    4 (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62。 5《宋史.滕宗諒》卷三 0 三: 滕宗諒(991-1047),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第,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召試學士院,改大理寺丞、知當塗、邵武二縣。後遷左

    司諫。以言得罪,換祠部員外郎知信州,又監鄱陽軍榷酤。……。范仲淹薦以自代,濯天章閣待制,徙慶州,降知虢州,又移岳州、蘇州。慶曆七年卒,年五十七。 6 (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368。

    3

  • . . .敢不孜孜于善,戰戰厥心?求民疾於一方,分國憂於千里」 7。

    是 知 其 心 志 以 國 家 為 己 任 之 堅 , 不 因 被 謫 而 稍 減 矣 。

    滕 宗 諒 一 到 岳 州 , 便 興 建 學 校 , 修 膳 城 池 , 在 洞 庭 湖 西 築 偃 虹 堤

    , 以 利 舟 楫 商 旅 往 來 。 於 慶 曆 六 年 , 當 重 修 岳 陽 樓 完 工 之 際 , 修 書 一

    封 , 並 附 上 「 洞 庭 晚 秋 圖 」 一 幅 , 遣 人 至 鄧 州 請 求 好 友 范 仲 淹 為 之 作

    記 。 滕 宗 諒 請 范 仲 淹 撰 〈 岳 陽 樓 記 〉 之 〈 求 書 記 〉 曾 云 :

    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

    字非出於雄才鉅卿者不成者。8

    由 於 好 友 囑 託 , 又 因 作 者 亦 曾 隨 繼 父 遊 歷 岳 州 城 , 登 上 岳 陽 樓 ,

    洞 庭 湖 之 湖 光 山 色 及 四 時 朝 夕 不 同 景 觀 , 因 親 身 之 經 歷 , 是 以 始 得 揮

    筆 寫 出 膾 炙 人 口 之 〈 岳 陽 樓 記 〉。

    岳 陽 樓 始 建 於 唐 初 , 樓 高 三 層 , 可 鳥 瞰 洞 庭 湖 。 唐 開 元 年 間 , 書

    令 張 說 赴 岳 州 任 刺 史 , 常 與 文 士 們 登 樓 飲 酒 賦 詩 , 並 列 詩 於 樓 壁 上 。

    而 撰 此 文 時 , 范 仲 淹 正 值 貶 謫 , 去 國 懷 鄉 , 憂 讒 畏 譏 , 其 心 境 之 苦 ,

    不 下 滕 宗 諒 。

    然 范 仲 淹 生 平 以 天 下 為 己 任 , 雖 遭 降 黜 , 不 改 其 志 。 而 好 友 滕 宗

    諒 則 憤 鬱 不 能 自 遣 , 更 屢 見 於 辭 色 , 是 以 乃 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9規 諷 滕 宗 諒 , 並 以 不 計 一 己 寵 辱 得 失 , 進 退 皆 以 天 下 國 家 為 念 之 胸

    懷 與 滕 宗 諒 共 勉 之 。

    參、立論與修辭

    7 (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上冊,頁 370。 8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8 月)卷 396,頁 186。 9(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4

  • 本 文 共 分 五 段 , 作 者 利 用 詞 句 , 轉 移 文 章 重 心 , 將 要 說 明 之 內 容

    , 逐 漸 舖 敘 。 第 一 段 說 明 作 記 之 緣 由 ; 第 二 段 則 敘 洞 庭 湖 之 景 色 , 而

    思 來 此 者 覽 物 之 情 ; 第 三 段 則 轉 而 敘 述 覽 物 而 悲 者 之 情 ; 第 四 段 再 轉

    而 敘 述 覽 物 而 喜 者 之 情 ; 至 最 後 第 五 段 乃 為 本 文 重 點 , 文 中 先 敘 古 代

    仁 人 為 先 憂 後 樂 , 以 天 下 為 己 任 , 故 能 不 以 物 喜 , 不 以 己 悲 , 是 以 不

    但 自 抒 抱 負 , 並 有 自 勉 期 許 之 意 甚 濃 。

    整 篇 文 章 因 藉 由 詞 鋒 轉 移 方 式 , 達 到 前 後 文 連 貫 之 效 。 名 為 寫 景

    , 實 則 寫 出 個 人 懷 抱 與 目 標 , 並 以 此 高 度 自 許 。〈 岳 陽 樓 記 〉 全 文 共 三

    百 六 十 八 字 , 分 五 段 , 現 論 敘 如 下 :

    一、第一段作記緣起

    首段從「慶歷四年」10談起,點出人物是滕宗諒,復告知地點係巴陵郡,又其

    遭遇乃謫守也,載明好友宗諒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論奏貶官岳州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此 係 對 好 友 滕 宗 諒 政 績 之 一

    種 肯 定 , 而 「乃」 12字 , 作 為 承 接 上 文 之 意 , 開 啟 轉 敘 下 文 之 橋 樑 。 基

    此 , 重 修 岳 陽 樓 大 業 是 回 應「百廢具興」 13, 並 因 此 作 了 具 體 勾 勒 與 描

    畫 , 其 意 義 亦 因 此 獲 得 彰 顯 。

    「增其舊制」 14一 句 , 說 出 廢 舊 增 新 之 規 模 , 依 然 緊 扣 住「百廢具

    興」 15行 筆 。 滕 宗 諒 於 〈 求 記 書 〉 中 提 到 :

    乃分命僚屬於韓、柳、劉、白、二張、二杜,逮諸大人集中摘

    出登臨寄詠,或古或律,歌詠並賦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筆如太

    師呂公、侍郎丁公、尚書夏公之眾作,榜於梁棟間。16

    10(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11同註 10。 12同註 10。 13同註 10。 14同註 10。 15同註 10。 16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9 冊,卷 396,頁 186。

    5

  • 增 刻 詩 賦 , 說 明 重 修 後 其 樓 種 種 騷 趣 雅 緻 , 是 以 「增其舊制,刻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17果為 這 一 名 勝 古 蹟 增 添 了 新 光 彩 、 新 亮 度

    , 此 更 特 別 說 明 重 修 後 之 岳 陽 樓 擴 大 原 來 之 規 模 。 從 文 章 結 構 上 看 ,

    也 為 下 文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 18埋 下 伏 筆 。

    本 段 最 後 一 句「囑予作文以記之」19,甚 為 巧 妙 地 密 合 題 旨〈 岳 陽

    樓 記 〉。 再 循 題 目 之 「記」 字 , 清 楚 交 代 撰 本 文 之 因 , 乃 是 好 友 滕 宗 諒

    商 請 作 者 撰 「 記 」 乙 事 。

    本 段 文 字 言 簡 意 賅 , 在 文 章 一 開 始 即 交 待 作 者 撰 寫 本 文 之 背 景 ,

    並 為 下 段 預 留 伏 筆 。

    二、第二段樓湖勝況

    本 段 文 字 內 容 雖 係 寫 景 , 卻 富 含 議 論 之 痕 跡 。 作 者 並 未 對 岳 陽 樓

    盡 情 描 繪 , 而 是 藉 岳 陽 樓 大 觀 , 直 接 轉 敘 至 登 樓 覽 物 見 景 生 情 。 「予

    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20, 僅 對 巴 陵 勝 景 輕 筆 帶 過 , 然 卻 將 眼

    見 之 巴 陵 勝 景 全 數 表 達 集 中 於 洞 庭 湖 上 , 它 銜 遠 山 、 吞 長 江 、 洶 湧 流

    動 , 無 邊 無 際 , 亦 是 作 者 內 心 實 際 筆 墨 所 欲 描 寫 之 主 要 對 象 。

    「銜遠山,吞長江」21, 作 者 先 寫 湖 水 氣 勢 之 雄 , 對 遠 山 用 「銜」

    字 , 對 長 江 用 「吞」 字 , 前 後 運 用 「銜」 、 「吞」 兩 個 動 詞 形 容 極 為

    入 神 , 賦 予 洞 庭 湖 宏 闊 之 氣 象 。 洞 庭 湖 中 有 君 山 , 湖 水 又 與 長 江 相 通

    , 登 樓 遠 望 隱 含 如 口 銜 物 般 。 范 仲 淹 於 此 巧 妙 使 用 「 轉 化 」 方 式 , 擬

    物 為 人 , 將 靜 止 之 洞 庭 湖 賦 予 人 之 特 質 , 讓 靜 態 為 動 態 、 化 被 動 為 主

    動 , 使 人 感 到 特 別 生 動 有 趣 。

    17(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18同註 17。 19同註 17。 20同註 17。 21同註 17。

    6

  • 「浩浩湯湯」 22, 此 乃 用 重 疊 式 語 言 寫 出 水 勢 之 大 , 推 而 繼 之 即 以

    誇 飾 法 「橫無際涯」 23形 容 廣 闊 之 境 。 杜 甫 〈 登 岳 陽 樓 〉 云 :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

    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24

    由 上 可 知 這 種 從 大 處 渲 染 之 筆 法 和 杜 甫 〈 登 岳 陽 樓 〉 詩 實 有 諸 多

    類 同 之 妙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5, 係 作 者 親 見 晨 昏 陰 晴 互 異 、 氣 象 萬

    千 變 化 之 景 , 當 會 有 其 內 心 震 撼 與 觸 景 生 情 之 感 。 「朝暉」 將 洞 庭 湖

    照 得 如 同 明 鏡 般 , 唐 人 張 碧 《秋日登岳陽樓晴望》曾詩 云 :

    三秋倚練飛金盞,洞庭波定平如剗。天高雲卷綠羅低,一點君山礙人眼

    。漫漫萬頃鋪琉璃,煙波闊遠無鳥飛。西南東北競無際,直疑侵斷青天

    涯。屈原回日牽愁吟,龍宮感激致應沈。賈生憔悴說不得,茫茫煙靄堆

    湖心。26

    而 「夕陰」 雲 霧 低 垂 , 把 洞 庭 湖 籠 罩 在 一 片 昏 暗 之 中 , 作 者 以 不 同 方

    式 生 動 地 描 繪 出 洞 庭 湖 情 景 之 千 變 萬 化 。

    最 後 , 以 總 括 一 句 :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7用 「大觀」 和 「

    勝狀」 作 相 呼 應 , 顯 見 文 章 肌 理 之 綿 密 。 作 者 剛 敘 述 完 成 , 再 以 略 筆

    虛 提 法 : 「前人之述備矣」 28, 既 然 前 人 描 述 業 已 完 備 , 而 且 前 賢 等 人

    22(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23同註 22。 24 見《全唐詩》,第 7 冊,卷 233,頁 2566。 25同註 22。 26曹寅主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0 月第 1 版),下冊,第七函,頁 1191。 27同註 22。 28(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7

  • 詩 賦 亦 有 刻 在 岳 陽 樓 上 而 增 光 彩 , 范 仲 淹 便 無 須 再 贅 言 , 但 此 時 卻 賣

    個 關 子 , 為 下 段 所 見 之 景 埋 設 伏 筆 。

    緊 接 又 用 「然則」29作 為 轉 折 聯 詞 , 將 寫 景 轉 入 遷 客 、 騷 人 登 樓 覽

    物 之 異 情 上 。 洞 庭 湖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30, 其 湖 邊 之 岳 陽 樓 便 自

    然 為 遷 客 、 騷 人 常 會 集 之 地 。 因 這 些 遷 客 、 騷 人 們 各 人 處 境 不 同 , 登

    樓 觀 景 自 是 大 異 其 趣 , 有 何 差 異 ? 作 者 倒 未 說 盡 , 但 料 想 恐 多 是 遷 客

    們 之 感 嘆 不 平 , 騷 人 們 無 病 申 吟 耳 。

    然 這 幾 句 乃 是 全 文 樞 紐 , 作 者 先 收 後 縱 , 最 後 以 「覽物之情,得

    無異乎?」31以 設 問 方 式 作 為 轉 折 開 啟 下 文 。

    本 段 前 文 是 作 者 輕 筆 略 敘 自 己 客 觀 登 覽 物 之 客 觀 之 景 , 後 文 則 是

    設 問 遷 客 、 騷 人 登 樓 覽 物 之 主 觀 觸 景 之 情 , 引 出 第 三 、 四 段 「 悲 」 與

    「 喜 」 二 意 。 作 者 以 客 觀 與 主 觀 交 替 嫻 熟 運 用 , 充 份 豐 富 文 章 內 容 與

    寫 作 技 巧 。

    三、第三、四段悲與喜

    前 段 是 寫 覽 物 而 悲 者 , 後 段 是 寫 覽 物 而 喜 者 。 美 景 之 自 然 變 化 ,

    作 者 筆 墨 亦 隨 之 起 舞 , 並 細 心 揣 摩 而 隨 之 轉 變 。 經 梳 理 後 具 有 以 下 特

    點 :

    (一)第三段風雨生悲

    首 先「若夫」32係 推 展 聯 詞 , 承 上 段「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33,

    以 啟 開 第 三 段 敘 悲 之 景 。 本 段 很 明 顯 可 看 出 雨 天 是 讓 覽 景 之 人 感 到 觸

    29同註 28。 30同註 28。 31同註 28。 32(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33同註 32。

    8

  • 景 傷 悲 的 , 作 者 敘 雨 景 內 容 又 可 分 為 兩 部 份 , 一 為 描 寫 白 天 景 象 ; 一

    為 描 寫 夜 晚 景 象 。

    白 天 之 景 乃 有 客 觀 , 聽 覺 與 視 覺 之 敘 。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34此 乃 因 風 雨 而 導 致 湖 面

    激 起「濁浪排空」35自 然 之 景。「商旅不行,檣傾楫摧」36乃 因 氣 候 不 佳

    造 成 行 人 絕 跡 悽 涼 之 狀 。 其 中 「陰風怒號」 37是 聽 覺 ; 而 「濁浪排空;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38則 是 視 覺 。

    夜 晚 之 景 有 主 客 觀 , 聽 覺 與 視 覺 之 敘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39

    、「滿目蕭然」40是 客 觀 之 景 , 其 中 「薄暮冥冥」 41、「滿目蕭然」 42亦 是

    視 覺 ;「虎嘯猿啼」43是 聽 覺。 以 上 諸 句 無 不 烘 托 出 「滿目蕭然感極而

    悲」44。而「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感極而悲者矣」45則 又 有 將 主

    觀 觸 景 之 情 含 蘊 其 中 。

    (二)第四段春晴生喜

    「至若」46為 推 展 聯 詞, 亦 承「覽物之情,得無異乎?」47,以 啟 開

    第 四 段 敘 喜 之 景 。 本 段 很 明 顯 可 看 出 情 天 是 讓 覽 景 之 人 感 到 喜 悅 快 樂

    的 , 作 者 敘 晴 景 可 分 為 兩 部 份 , 一 為 描 寫 白 天 景 象 ; 一 為 描 寫 夜 晚 景

    象 。

    34同註 32。 35同註 32。 36同註 32。 37同註 32。 38同註 32。 39同註 32。 40同註 32。 41同註 32。 42同註 32。 43同註 32。 44同註 32。 45同註 32。 46同註 32。 47同註 32。

    9

  • 白 天 之 景 又 有 遠 近 之 敘 :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

    碧萬頃」48描 寫 水 天 相 連 、 湖 面 盡 是 碧 波 之 景 , 這 是 遠 景 。 而 「沙鷗翔

    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 49以 空 中 沙 鷗 、 水 中 游 魚 、 岸

    邊 花 草 作 為 寫 景 對 象 , 這 是 近 景 。

    夜 晚 之 景 又 可 分 為 有 人 之 景 與 無 人 之 景 , 無 人 之 景 又 可 細 分 為 仰

    觀 與 俯 瞰 二 部 份 。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50此 為 仰 觀 之 景 ; 而 「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51此 為 俯 瞰 之 景 。

    而 有 人 之 景 又 可 細 分 為 主 、 客 觀 兩 部 份 , 「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52此 係 客 觀 漁 人 唱 答 之 樂 。 而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

    風,其喜洋洋者矣。」53此 乃 為 身 歷 其 境 之 內 心 主 觀 情 感 。

    (三)第三、四段比較

    作 者 目 睹 兩 種 不 同 景 象,而 產 生 出 兩 種 不 同 之 情,呈 現 出 文 章 結 構

    兩 大 層 次 , 即 先 描 景 後 寫 情 , 表 達 出 景 與 情 之 間 層 次 ; 先 寫 白 日 後 寫

    夜 晚 , 表 達 出 不 同 時 間 寫 景 之 層 次 。 今 敘 其 內 容 對 比 如 下 :

    其 一 是 白 日 景 物 之 對 比

    「霪雨霏霏」54與「春和景明」55;「濁浪排空」56與「波瀾不驚」57;

    「日星隱耀」58、「山岳潛形」59與「上下天光」60、「一碧萬頃」 61。 前

    48(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49同註 48。 50同註 48。 51同註 48。。 52同註 48。 53同註 48。 54同註 48。 55同註 48。 56同註 48。 57同註 48。 58同註 48。 59同註 48。 60同註 48。 61同註 48。

    10

  • 段 描 繪 於 陰 雨 紛 紛 , 光 芒 褪 失 之 景 ; 而 後 段 描 繪 於 暮 春 之 際 , 春 光 明

    媚 , 水 天 一 色 之 景 。

    其 二 是 夜 晚 景 象 之 對 比

    「薄霧冥冥,虎嘯猿啼」62與「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63。前 段 寫 薄 暮 時 分 , 天 空 與 湖 面 一 片 被 霧 籠 照 而 顯 得 迷 朦 , 又 伴 有 虎

    嘯 與 猿 啼 聲 , 更 顯 其 悲 涼 。 而 後 段 在 明 月 臨 空 之 際 , 月 光 如 璧 一 般 倒

    映 湖 中 , 更 覺 其 靜 謐 。

    其 三 是 人 跡 互 動 之 對 比

    「商旅不行」64與 「漁歌互答」 65。 前 文 因 氣 候 晦 鬱 , 致 行 人 絕 跡 悽

    涼 之 狀 , 與 後 文 因 氣 候 晴 朗 , 漁 人 唱 答 快 樂 之 狀 作 一 比 較 , 前 後 對 比

    以 表 達 內 心 之 悲 與 喜 兩 樣 情 。

    其 四 是 主 觀 情 感 之 對 比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

    矣。」66與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

    洋者矣。」67。 前 文 因 被 謫 而 遠 離 京 城 之 憂 與 思 鄉 之 愁 , 繼 而 又 憂 心 畏

    懼 小 人 譭 謗 與 譏 刺 , 以 致 最 後 悲 慟 不 止 。 後 文 因 心 曠 神 怡 , 世 俗 一 切

    榮 辱 皆 拋 之 於 外 , 舉 杯 暢 飲 , 臨 風 開 懷 , 而 感 到 無 比 之 欣 慰 、 樂 喜 。

    這 兩 段 敘 述 採 取 對 比 寫 法 , 一 陰 一 晴 , 一 悲 一 喜 , 兩 相 對 照 。 情

    隨 景 生 , 情 景 交 融 , 意 境 實 深 遠 矣 。 然 又 層 次 分 明 , 脈 絡 可 尋 , 讓 讀

    者 如 親 睹 其 景 , 而 心 思 已 融 入 本 文 之 感 。 這 兩 段 描 寫 , 又 各 舉 兩 種 觸

    景 睹 物 不 同 感 情 和 態 度 , 載 明 了 文 章 主 旨 , 並 順 勢 表 達 出 作 者 更 高 之

    思 想 與 胸 懷 。

    62(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63同註 62。 64同註 62。 65同註 62。 66同註 62。 67同註 62。

    11

  • 四、第五段先憂後樂

    「嗟夫!」 68係 嘆 詞 , 為 翻 轉 聯 詞 。 一 為 推 翻 前 文 「 悲 」 「 喜 」 二

    意 , 二 則 轉 出 本 文 先 憂 後 樂 題 旨 , 並 將 第 三 、 四 段 與 本 段 聯 接 起 來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69, 作 者 已 分 析 過 古 代

    那 些 古 仁 人 之 胸 襟 , 與 上 述 不 同 之 兩 類 人 情 懷 有 所 不 同 。 是 以 「或異

    二者之為」70是 回 應 第 三 、 四 段 之 「 悲 」 與 「 喜 」 者 二 類 人 。

    而 「何哉」71之 設 問 , 更 啟 開 下 文 之 回 應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72, 乃 回 應 第 四 段 因 「 覽 物 而 喜 」 與 第 三 段 因 「 覽 物 而 悲 」 。 作 者 以

    「 喜 」 、 「 悲 」 寫 出 自 己 對 悲 與 喜 之 態 度 : 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

    天下之樂而樂。」73, 而 「先憂後樂」 74又 回 應 「古仁人之心」 75。 「微

    斯人」76除 又 回 應「古仁人之心」77外,並 隱 約 回 應 滕 宗 諒 之 不 平。另 以

    條 件 複 句 , 表 示 乃 向 古 代 賢 人 們 看 齊 , 在 問 答 中 表 達 其 志 向 之 堅 。

    肆、藝術特色

    〈 岳 陽 樓 記 〉 僅 是 一 篇 樓 記 之 散 文 , 但 能 傳 誦 千 古 , 自 有 其 藝 術

    特 色 , 今 分 項 敘 明 如 下 :

    一、全新題裁方向

    68(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69同註 68。 70同註 68。 71同註 68。 72同註 68。 73同註 68。 74同註 68。 75同註 68。 76同註 68。 77同註 68。

    12

  • 有 關 描 繪 岳 陽 樓 大 觀 , 前 人 之 說 既 多 , 是 以 作 者 另 闢 蹊 徑 , 訴 之

    全 新 題 裁 與 描 寫 方 向 。 范 仲 淹 所 撰 文 章 題 目 雖 是 〈 岳 陽 樓 記 〉 , 卻 似

    乎 無 視 「 岳 陽 樓 」 之 存 在 , 而 專 敘 洞 庭 湖 之 景 及 遷 客 騷 人 之 情 , 以 襯

    托 所 謂 「古仁人之心」78。 是 以 足 見 范 仲 淹 之 立 論 撰 文 之 功 力 , 令 人 讚

    歎 。

    二、表達心志胸懷

    〈 岳 陽 樓 記 〉 雖 僅 是 一 篇 「 記 」 , 但 卻 將 記 事 、 寫 景 、 抒 情 與 議

    論 相 互 並 織 鎔 於 一 爐 , 以 議 論 方 式 點 出 全 文 主 旨 , 「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7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80、「先天下

    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81, 文 中 議 論 字 數 雖 不 多 , 但 其 影 響 掌

    握 全 文 之 技 巧 與 成 效 , 確 實 有 吾 人 值 得 借 鑒 之 處 甚 多 。

    三、文章對句工整

    〈 岳 陽 樓 記 〉 是 一 篇 有 特 色 之 文 章 , 文 中 出 現 許 多 對 句 , 如 「銜

    遠山,吞長江」 82、「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83、「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 84、「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8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86「長煙一

    空,皓月千里。 」 87、「浮光耀金,靜影沉璧」 88,「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 8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0、「先天下之

    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91等 這 些 對 句 工 整 , 協 和 音 律 , 增 強 了 文 章

    78(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79同註 78。 80同註 78。 81同註 78,頁 169。 82同註 78。 83同註 78。 84同註 78。 85同註 78。 86同註 78。 87同註 78。 88同註 78。 89同註 78。 90同註 78。 91同註 78,頁 169。

    13

  • 的 音 樂 感 , 使 人 讀 來 潤 暢 , 而 韻 味 無 窮 , 為 文 章 增 添 了 色 彩 與 藝 術 。

    四、深厚文學涵養

    作 者 對 字 句 運 用 自 如 , 如 「銜遠山,吞長江」 92, 這 兩 句 「銜」 字

    、 「吞」 字 , 真 實 地 彰 顯 出 洞 庭 湖 之 浩 瀚 氣 勢 。 「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93, 簡 短 幾 字 , 就 表 達 作 者 之 態 度 , 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94, 更 將 作 者 崇 高 心 志 展 露 無 遺 。 並 運 用 「然則」 、 「若夫

    」 、 「至若」 、 「嗟乎」 等 字 詞 , 靈 活 脈 絡 全 文 。

    五、情景互生互融

    作 者 善 用 層 層 情 景 交 融 , 藉 而 將 文 章 之 重 心 轉 於 說 理 申 志 上 。 劉

    勰 《 文 心 雕 龍 . 物 色 》 云 :

    歲有及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95

    闡述了外景與內心之密切關係,而〈岳 陽 樓 記〉正 是 如 此 因景生情,

    寓情於景。 沈 德 潛 《 說 詩 晬 語 》 云 :

    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情中潛理,理中蘊情,逐層披露,迭進深

    入,最後歸結到作者的人生觀,規勉老友,激勵自己,警策後

    人。96

    是 以 〈 岳 陽 樓 記 〉 乃 由 事 入 景 再 生 情 , 最 後 再 由 情 而 化 理 , 勉 勵 好 友

    滕 宗 諒 與 自 己 , 范 仲 煙 不 言 警 策 二 字 , 惟 其 卻 已 不 覺 流 露 出 來 。

    92(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8。 93同註 92。 94同註 92,頁 169。 95[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南:東海出版社,1965 年),卷第 10。 96[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冊,(上海,文明書局排印本(無錫丁氏,1916 年)。

    14

  • 伍、結 論

    范 仲 淹 以 忠 君 之 心 見 讒 , 遭 致 貶 謫 , 其 內 心 或 許 甚 為 遺 憾 , 然 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97警 句 , 已 彰 露 其 襟 期 之 高 遠 。

    蔡 世 遠 《 古 文 雅 正 》 卷 十 云 :

    前半設局造句,猶是文人手筆,末段直達胸臆,非文正公不足

    已當之。98

    過 商 侯 《 古 文 評 注 全 集 》 云 :

    首尾布置,與中間狀物之妙,不可及矣。尤妙在入後憂樂一段

    ,見得惟賢者而後有真憂,亦惟賢者而後有真樂。不以憂而廢

    ,不以樂而返。此雖文正自負之詞,而期望子京,隱然言外,

    必如是始得斯文本旨。99

    又 歐 陽 修 在 〈 資 政 殿 學 士 戶 部 侍 郎 文 正 范 公 神 道 碑 銘 並 序 〉 中 曾 云 :

    公少有大節,其於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

    天下,長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也。100

    97(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9。 98 (清)蔡世遠:《古 文 雅 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集部415 總集類第 1476 冊,頁 1476-180。 99過 商 侯 編 :《 古 文 評 注 全 集 》( 台 北 : 宏 業 書 局 , 1979 年 ) 100 同註 97,頁 936。

    15

  • 可 見 〈 岳 陽 樓 記 〉 之 著 名 , 實 因 范 仲 淹 思 想 境 界 之 崇 高 。 如 其 所 述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01, 誠 是 范 仲 淹 一 生 行 事 所 本 。 孟

    子 曾 云 :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

    身;達則兼善天下。102

    作 者 寫 這 篇 文 章 , 正 值 貶 官 在 外 。 而「處江湖之遠」103, 本 來 可 以

    採 取 獨 善 其 身 、 事 不 關 己 之 態 度 , 然 而 作 者 卻 仍 然 堅 持 以 天 下 為 己 任

    , 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04來 勉 勵 自 己 與 朋 友 , 此 兩

    句 話 已 大 大 超 越 一 般 「 遷 客 、 騷 人 」 之 思 想 境 界 , 心 嚮 先 賢 大 志 , 並

    期 能 與 先 賢 並 列 , 實 難 能 可 貴 。

    由 以 上 敘 論 可 知 此 篇 〈 岳 陽 樓 記 〉 能 千 古 流 傳 , 樹 立 天 下 為 己 任

    之 典 範 , 乃 真 是 其 來 有 自 。 而 大 道 存 於 胸 臆 , 見 其 襟 懷 , 充 份 體 現 其

    以 「 天 下 興 亡 , 匹 夫 有 責 」 之 社 會 責 任 和 「 鞠 躬 盡 瘁 , 死 而 後 已 」 之

    使 命 感 , 成 就 其 更 高 境 界 之 生 命 意 義 , 實 現 其 人 生 價 值 。 范 仲 淹 之 道

    德 與 文 章 同 時 綻 放 光 芒 與 名 垂 史 冊 , 遺 留 後 人 諸 多 啟 迪 , 著 實 令 人 動

    容 與 欽 仰 。

    陸、參考書目

    1、[元]脫脫:《宋史.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101(清)范能濬編、薛正興校點:《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169。 102[清]阮元:〈孟子.盡心篇〉,《十三經注》(台北:台北藝文印書館),卷 13,頁 230。 103同註 101,頁 168。 104同註 101。

    16

  • 2、[清]阮元:《十三經注》(台北:台北藝文印書館)

    3、[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海:文明書局排印本(無錫丁氏,1916

    年)

    4、《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據聚針傚宋版影印,1965 年)

    5、《全唐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康熙間刊本,1959 年,第 5

    冊)

    6、[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南:東海出版社,1965 年),卷第 10

    7、羅 敬 之 :《 范 仲 淹 之 功 德 與 文 學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 1976 年 )

    8、湯 承 業:《 范 仲 淹 硏 究 》( 台 北:國 立 編 譯 館 中 華 叢 書 編 審 委 員 會 , 1977

    年 )

    9、曹寅主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0 月第 1 版)

    10、 王 德 毅 :《 范 仲 淹 》( 台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7 年 )

    11、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 《 范 仲 淹 硏 究 資 料 彙 編 》( 台 北 :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1988 年 )

    12、《 范 仲 淹 一 千 年 誕 辰 國 際 學 術 硏 討 會 論 文 集 》( 台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編 , 1990 年 )

    13、 王 耀 輝 :《 范 仲 淹 的 人 生 哲 學 》( 台 北 : 揚 智 文 化 , 1997 年 )

    1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集部 415 總集類

    第 1476 冊

    15、《 范 仲 淹 硏 究 文 集 》( 香 港 : 新 亞 洲 文 化 基 金 會 , 2001 年 )

    16、 方 健 :《 范 仲 淹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1 年 )

    17、師 晟 ,鄧 民 軒:《 范 仲 淹 :一 位 政 治 家、行 政 院 長、企 業 CEO 的 典 範

    》 ( 台 北 : 高 談 文 化 出 版 ,2004 年 )

    18、[ 清 ]范 能 濬、薛正興校點:《 范 仲 淹 全 集 》( 江 蘇:鳳 凰 出 版 社,2004

    年 11 月 )

    19、 曾 棗 莊 、 劉 琳 :《 全 宋 文 》( 上 海 :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 , 2006 年 8 月

    17

  • 韓承文聯絡資料如下:

    一 、 論文作者:韓承文(男)

    二 、 就讀學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碩專班

    三 、 現任:東吳大學校長祕書

    四 、 聯絡地址:11102 台灣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 70 號東吳大

    學校長祕書室

    五 、 聯絡電話:(02)28819471 轉 5025

    六 、 E-mail:[email protected]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