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 的模式探討 ·...

33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61564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615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 的模式探討 盧秀琴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期望學童除了在認知、技能的學習外,也能 學得寬容、欣賞、尊重與關懷四種情意態度,提昇個人品味,展現愛護自然、珍 視生命,以追求生活的美感和倫理的完善。本研究應用 STS(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的教學策略與「感性、理性協調統整」的情意教學理論,探討情意教育 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發現有三種融入方式:1.主題式教學:教學者透過 對學生在自然科相關經驗與先前概念的了解,參酌該自然科教學單元所欲達成的 認知、技能與情意教學目標,自行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建構所學的認知概念, 學習實驗技能,並透過同儕對話與分享的過程,培養情意方面的素養、態度和行 動,以聲音單元﹝四下﹞為例做說明。2.延伸式探討:教學者依據現行課程所設 計的教學活動,在適合融入情意活動處,隨機融入;或做活動延伸的討論;或做 綜合活動的情意統整,引導學童培養情意素養及情意態度而表現在行動面上,以 透鏡單元﹝五下﹞為例作說明。3.情意學習單式引導:本教學設計適用在低年級, 由於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較少,所以進行「溝通、對話」不容易,教學者可以 視現行自然科課程需要,自行設計情意學習單,當作家庭作業,讓親子一起討論, 家長利用學習單問題引導學童更深一層的思考,使情意教育能有融入的機會,以 擴展學童行動的積極面,以吹泡泡單元﹝一下﹞為例做說明。 關鍵字:主題式教學、延伸式探討、情意學習單式引導。 盧秀琴: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授

Transcript of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 的模式探討 ·...

  •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615~64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615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

    的模式探討

    盧秀琴∗

    摘 要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期望學童除了在認知、技能的學習外,也能

    學得寬容、欣賞、尊重與關懷四種情意態度,提昇個人品味,展現愛護自然、珍

    視生命,以追求生活的美感和倫理的完善。本研究應用 STS(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的教學策略與「感性、理性協調統整」的情意教學理論,探討情意教育

    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發現有三種融入方式:1.主題式教學:教學者透過

    對學生在自然科相關經驗與先前概念的了解,參酌該自然科教學單元所欲達成的

    認知、技能與情意教學目標,自行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建構所學的認知概念,

    學習實驗技能,並透過同儕對話與分享的過程,培養情意方面的素養、態度和行

    動,以聲音單元﹝四下﹞為例做說明。2.延伸式探討:教學者依據現行課程所設

    計的教學活動,在適合融入情意活動處,隨機融入;或做活動延伸的討論;或做

    綜合活動的情意統整,引導學童培養情意素養及情意態度而表現在行動面上,以

    透鏡單元﹝五下﹞為例作說明。3.情意學習單式引導:本教學設計適用在低年級,

    由於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較少,所以進行「溝通、對話」不容易,教學者可以

    視現行自然科課程需要,自行設計情意學習單,當作家庭作業,讓親子一起討論,

    家長利用學習單問題引導學童更深一層的思考,使情意教育能有融入的機會,以

    擴展學童行動的積極面,以吹泡泡單元﹝一下﹞為例做說明。

    關鍵字:主題式教學、延伸式探討、情意學習單式引導。

    ∗ 盧秀琴: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授

  • 61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615~64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617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

    的模式探討

    盧秀琴∗

    壹、前言 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目標強調課程以生活為中心,

    並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除尊重個性發展,也激發個人潛能,以培養科學知能,

    尊重多元文化價值,以適應現代生活(教育部,民89)。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各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正方興未艾,其中又以STS(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運動成為自然科學教育的改革風潮,其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能夠了解科學、技學與社會三者之間如何互相影響,並能將所學應用於日

    常生活做抉擇的事情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不但需要對事實、概念有厚實的知識

    基礎,並應具備使自己持續學習的過程技能,及能欣賞科學與科技在社會中的價

    值與限制(NSTA, 1982)。 STS理念應用於目前的教育改革,具備有六個重點(Cheek, 1994):(1)強調科

    學、技術、社會間之交互作用;(2)能提升學生對於科學、技術、社會議題的覺知;

    (3)包括倫理與價值內涵的考量;(4)能培養學生做決策的能力與技巧;(5)能增進學生對於科技應用的了解;以及(6)能促使學生參與社區活動與地方結合。要將這套教育理念落實到課程中,是要以現實世界中的議題或人們所關心的事情為起點,

    藉由公民角色的扮演,提供學生運用科學的機會而學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

    學態度、以及對社會的關心 (蘇宏仁,民85)。再者,一個健全公民角色的扮演,必然涉及道德教育與情意教育的養成(詹志禹,民84;鍾聖校,民87)。早期的道德教育著重在傳統德目的傳授或教導,無論是在德育的施教或評量方法,多倚

    ∗ 盧秀琴: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授

  • 618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重獎懲並透過正式課程將道德規範灌輸給下一代。然而台灣社會近十幾年來,在

    經濟、多元文化、以及民主體制蒸蒸日上的發展,傳統灌輸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經

    跟不上時代,現代的道德教育必須有所改變,強調價值澄清與交換、認知覺醒以

    及社會行為的道德與公民教學(詹志禹,民84;教育部,民82)。情意教育正好可以和道德教育相輔相成,Purpel & Ryan(1976)強調,道德教育是為「協助兒童了解行動的倫理意涵」,而情意教育是「協助兒童覺知採取行動的感情、感覺的

    來源及其對應的方式」。鍾聖校(民87)認為情意教育的宗旨在透過情意教學,以獲得人類基本精神需求的滿足,使人能夠把握自己,培養寬容、欣賞、尊重、

    關懷等四種基本態度,能在美感上及倫理上追求完善。 情意教育的成效,從馮諼客孟嘗君可以看出,直到孟嘗君被迫退到薛城,看

    到薛城百姓扶老攜幼熱情相迎,才體會到馮諼為孟嘗君買「義」的真諦,發自內

    心的行為最能感動人,也最長久。相同的,你能牽一匹馬到河邊,卻不能強迫牠

    喝水,要馬自己願意喝水,事情才能圓滿。情意教育在使學童透過感性體驗與理

    性溝通,誠心接受認同的道德規範,積極參與並採取行動。本研究曾經選擇自然

    科通俗報導當作閱讀書籍,培育國小自然科教師的情意素養,並將情意教學理念

    融入自然科教學中,發展知情並重的自然科教學範例,以涵養其情意態度--寬容、欣賞、尊重、關懷(盧秀琴,民89a,民89b,民89c,民89d)。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本研究著重「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設計,應用STS的教學理念,以符合現代需求,落實學童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師的專業自主,並探

    討三種情意教育融入模式,應用在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上的可行性與推廣性。

    貳、文獻探討

    一、情意教育的理念 討論情意教育的理念非常多(Bednar & Levie, 1993; Gagne, 1985; Main, 1993;

    Krathwohl, et al., 1964),本研究是以鍾聖校(民89)所發展的情意課程的理論為主,目的在培養學生寬容、欣賞、尊重和關懷等四種情意態度。情意教學涉及詮

    釋和抉擇,盡可能幫助學生認識兩難處境,協助學生做較佳的判斷和抉擇。協助

    的前提是要接受所有學生可能的想法,學生在進教室之前,已經從家庭、社會、

    媒體等學到很多價值觀念,有很多先入為主的判斷,對這些判斷不能說它是錯的、

    不正確的,只能說是相對狹窄的,為了使學生認識可能更好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19

    提議給予「感性、理性協調統整」的教學模式,參考自鍾聖校(民87)溝通理性感性的教學模式,修改成較為合宜的模式(盧秀琴,民89a,民89b)。即是在課程情境安排中,利用實作(例如:角色扮演、聯合發表)或透過視聽媒體的報導

    (例如:聽錄音帶、看影片)等來經歷事件,然後請小朋友發表自己的感受,體

    驗自己的情緒。小朋友輪流口述時,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內容和呈現自己的價值

    判斷;同時也覺察到他人的意見、情緒可能跟自己不同,開始或許會感覺新奇與

    迷惑,但是當大家冷靜面對情緒背後各種不同的價值判斷,慢慢反省思考,可以

    嘗試接納或瞭解不一樣的價值觀,這時就發揮情意於積極的導向。

    二、情意教育融入自然科教學 情意教育融入自然科教學,是在原來自然科教學架構中融入情意課程的概

    念,由學童知之而好之,好之而樂之,自然而然的培養出來。在國小自然科教學

    融入情意教育的目的,有:情意態度的學習、品味的提升和達到生活的美感和倫

    理的完善。情意態度的學習著重寬容、欣賞、尊重與關懷四種態度面向,是我們

    面對生命、生活或人生的一種思考,而不必然蘊含行為一定要怎麼做,例如寬容

    的態度並不意味著就得接受對方的行為,以寬容的態度看待事物是能夠對事物做

    同情的理解,但是同情的理解之後是不是要順著對方的心意執行對方希望做的

    事,就不一定了。態度是行為發動的基礎,它會使人的意識和行為出現某種自然

    的導向(鍾聖校,民89)。品味的英文為taste,為學童養成的自然情意素養,表現於日常生活中。當學童充實自然認知的能力,或是問題解決的能力時,同時從

    社群多元的價值體系中,採納合乎自己思考邏輯的價值體系,若能隨心所欲表現

    於行動面而合乎社會道德規範,即是品味的建立。品味的內容並沒有絕對的、必

    要的要求,品味有如食物的酸甜苦辣,各取所好,品味是可以分享的,經過不斷

    的討論與對話,就能烘托出現;自然科情意教學理論所提出的態度或行動,它表

    現的是一種講究品質的、精緻的和愉悅的展現出愛護自然、珍惜生命的特質,這

    就是品味的提升(盧秀琴,民89c)。生活的美感之基本精神是精神自由,基本態度為寬容與欣賞;寬容使我們因同情而理解,不再耿耿於懷,不至於耽溺情緒,

    因此有助於精神自由的追求。欣賞使我們在自然事物中發現可喜的特質,以至於

    能在其中悠遊神往與陶醉,增添我們對於自然事物的讚美、喜愛和感謝。就倫理

    的完善來說,具有尊重與關懷兩種基本態度,最起碼的尊重來自於我們對自然與

    生命的敬畏以及禮讚;由於敬畏生命,我們才不會殘害生命,另外,尊重多元的

    價值觀與表達方式也是目前社會的趨向。而關懷能協助許多生命的成長,真正的

  • 62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愛與關懷其實是「服務與奉獻」,體認人性的複雜與社會資源的有限,悲憫人生,

    隨時盡己所能,釋出愛與關懷(盧秀琴,民89d)。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由師資培育開始,進行讀書會討論,增進六位國小自然科教師的「STS

    教學策」認知與自然情意素養,並熟悉情意教育融入自然科學教學的模式,由這

    些國小教師依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設計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教學模

    式。試教的對象為六個教師所任教的國小,為新莊市中信國小一年級30人,台北縣深坑國小二年級30人,新店市北新國小三年級37人,中和市秀山國小四年級38人,台北縣新興國小六年級35人,林口鄉麗園國小六年級38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質的研究,聘請專家講解「STS教學策略」與「感性、理性協調統

    整」的情意理論,國小自然科教師的學習從焦點團體法討論取得共識。再根據STS教學策略與「感性、理性協調統整」的情意理論,設計自己認為可行的自然科教

    學模式,進行試教。此教學模式的成效如何由學生的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實驗

    操作、賓果遊戲、開放式問答、詩歌寫作、填寫教學活動單等評量之。

    三、研究步驟

    (一)國小教師學習「STS教學策略」與「感性、理性協調統整」的情意教學理論:

    1.研究者參考已出版的STS課程設計與情意教育之各種論文,配合社會性及生活上的重要議題,設計國小教師研習用的國小自然科教學範例之內容大綱。

    2.利用週休二日教師研習時間,提出來和國小自然科教師做雙向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設計理念後,徵詢國小教師的看法。

    3.在國小教師觀摩此教學範例後,由各位國小教師在自己班級嘗試應用,分析情意理念融入自然科課程的難易、問題所在和解決方式。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21

    (二)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的教學模式之設計

    1.由研究者與參與的國小教師組成研究小組,參考當時的自然科教材,並配合九年一貫需求,共同研究討論適合自己班級教學的教學模式,提出單元教學的

    設計簡圖和教學活動設計簡表。 2.利用焦點團體法討論可行性之後,依序設計單元教學的詳細教案和教學活

    動單,並討論教學實驗的時段與教師檢核、學生檢核如何實施。

    (三)將設計的單元活動在各國小進行試教

    1.參與的國小教師根據設計的教案和教學活動單,在自己的班級進行試教。 2.研究生配合參與的國小教師,進行教學的實況錄影,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

    分析教學活動單的作答情形。 3.定期進行焦點討論法,討論教學狀況的難易程度或問題所在,評析各個教

    學模式之特色,並提出改進方法。 4.研討這些「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模式在國民小學推行的適切性、

    困難性與價值性。

    四、資料分析

    (一)蒐集資料:

    單元教學的設計簡圖、教學活動設計簡表、單元教學的詳細教案、教學活動

    單做答情形、學生分組討論與實作報告、教師檢核與學生檢核等資料。

    (二)分析策略:

    將資料系統登錄後進行內容分析,將轉錄的資料根據分類架構分類之,以便

    選取合適的引用句來表達內容。資料分析的同時,進行自我效化和同儕效化。自

    我效化方面,由研究者長期參與、持續觀察、進行三角校正,收集不同的資料來

    源,據實分析資料,反映出研究過程的真實性。同儕效化方面,聘請情意理念專

    家和科教專家作為「批判朋友」,進行三角校正資料的工作,提出其看法,以提

    高研究的中立性。

  • 622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肆、結果與討論 整個教學單元設計採用「單元設計簡圖」(圖1)和「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簡

    表」(圖2)。

    (一)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七)規劃、組織與執行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十大基本能力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情意流程

    猜猜我是誰 (四)

    經歷事件 1.能觀察聲音並說明聲音的特性,及描述聲

    音。

    感性體驗

    情感流露與察覺

    理性溝通反省

    理性與感性的協調統整

    美感的人生 寬容、欣賞

    倫理的人生 尊重、關懷

    2.能察覺不同材質或大

    小的物體,發出的聲

    音高低不同。

    3.培養孩子注意生活環

    境的任何變化,以提

    高注意力。

    4.能與他人合作、溝通

    及協調,共同完成克

    難樂隊的演出。

    5.能欣賞尊重自己與其

    他各組所提出的設計

    及演出。

    6.能提出防止不悅耳的

    聲音產生的方法。

    7.能培養兒童樂於親近

    自然、關懷環境所發

    生的問題,並找出適

    合解決週遭問題的方

    法,並行動之。

    8.能說出由聲音這一課

    所領悟出為人處世、

    積極主動的情操與態

    度。

    聲音地圖 (九)

    克難樂隊 (一)

    小小音樂會 (一、五)

    實驗 DIY (七)

    蝙蝠抓蛾 (九)

    大聲公比賽 (十)

    滅音行動 (六、八、十)

    學習的另一課 (三)

    聲音的聯想 (二)

    心靈清靜屋 (三)

    圖 1 聲音單元(四下)的設計簡圖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23

    情意統整活動: ● 配合引起動機:注意校園環境。 ● 配合活動一、二:能與他人合作,一起完成演出。 ● 配合活動三、四:欣賞自己與他人之設計及演出。 ● 配合活動五、六、七:能培養注意力的集中,互 相合作的精神。

    ● 配合活動八:校園滅音大行動,愛校一起來。 ●配合活動九、十、十一:體悟待人處事的道理。

    引起動機: 校園的一天

    單元名稱:聲音 單元目標: 1.能觀察聲音並說明聲音的特性,及描述聲音。

    2.能察覺不同材質或大小的物體,所發出聲音的高低不同。

    3.培養孩子注意生活環境的任何變化,以提高注意力。

    4.能與他人合作、溝通及協調,共同完成克難樂隊的演出。

    5.能夠欣賞尊重自己與其他各組所提出的設計及演出。

    6.能提出防止不悅耳的聲音產生的方法。

    7.能培養兒童樂於親近自然、關懷環境所發生的問題,並找出適合解決週遭問

    題的方法,並行動之。

    8.能說出由聲音這一課所領悟出為人處事、積極主動的情操與態度。

    發展活動: ●活動一:猜猜我是誰。

    ●活動二:聲音地圖。

    ●活動三:克難樂隊。

    ●活動四:小小音樂會。

    ●活動五:實驗 DIY

    ●活動六:蝙蝠抓蛾 。

    ●活動七:大聲公比賽。

    綜合活動: ● 活動八:滅音行動。 ● 活動九:學習的另一課。 ● 活動十:聲音的聯想 ●活動十一:心靈清靜屋

    圖 2 聲音單元(四下)的教學活動設計簡表

  • 624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單元設計簡圖」中間為各活動名稱,每個活動名稱下標示有預完成的十大基本

    能力代碼。設計簡圖左邊標示預達成的認知技能概念,右邊標示整個情意流程;

    兩者各以連線和中間的活動名稱相連結,如此每個活動都可以看到預達成的十大

    基本能力、認知技能概念和情意流程。「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簡表」中間安置有本

    單元名稱和單元目標,再輻射狀畫出幾個重點框框,包括:引起動機、發展活動、

    綜合活動和情意統整活動;每個活動做重點說明,使教學者閱讀這個教學活動設

    計簡表,就能很快抓到教學活動的重點。

    一、主題式教學設計 主題式教學是根據教師的信念來自行編輯整個單元的活動,教學者透過對學

    生在自然科相關經驗與先前概念的了解,參酌該自然科教學單元所欲達成的認

    知、技能與情意教學目標,設計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建構所學的認知概念,

    學習實驗技能,並透過彼此對話與分享的過程,培養情意方面的素養、態度和行

    動,以聲音單元﹝四下﹞為例做說明,配合的學習單列於附錄中。

    (一)教學結果與討論:

    1.引起動機:校園的一天

    教師錄製「校園的一天」聲音錄音帶,播放給學生欣賞,然後提出問題討論:

    1.從錄音帶中聽到什麼?它讓你感覺如何?2.對人而言,聲音具有什麼意義和功能?

    2.活動一:猜猜我是誰?

    矇住同學的眼睛,根據聽見的聲音猜測說話同學的名字。目的在引導兒童觀

    察不同的聲源,根據聲音的音色、音高和大小聲,來描述所聽到的聲音。以下整

    理五位同學的結果說明: 姓 名 聲 音 的 特 徵 感 覺 像 什 麼

    S1 說 得 很 清 楚 像小孩子的聲音,很宏亮。

    S2 太 小 聲 像小貓喵喵的聲音。

    S3 粗 粗 的 像警察在說話。

    S4 細 細 的 像媽媽的聲音很溫柔。

    S5 沙 啞 像馬叫的聲音。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25

    3.活動二:聲音地圖

    發給每人一張事先畫上記號的地圖,每位同學閉上眼睛,仔細聆聽發出聲音

    的方向和遠近,然後在聲音地圖上做記號,目的在訓練兒童的聽力技能。情意引

    導做感性體驗,提出問題:1.你最喜歡哪種聲音,為什麼?2.你最不喜歡哪種聲音,為什麼?結果大多數學生喜歡有音樂的聲音,聽起來很柔美、舒服;不喜歡吵雜

    的聲音,聽起來很煩躁、心情不好。 4.活動三:克難樂隊

    指導兒童自行組成克難樂隊,其中要有一項主要樂器,以及其他物品幫忙;

    並請兒童分組討論隊名、演出的曲子和隊員工作的分配。以下是某組的進行結果: (1)請各組先替自己的樂隊取一個最「」的隊名。 陽光女孩 (2)你們準備演奏的曲子是什麼? 森林之舞 (3)你們將利用哪些物品來充當樂器?主樂器: 直笛 ;其他物品(樂器):

    沙罐、裝水的罐子、杯子、玩具鐵鎚 (4)請你們將組員分配的情形填入下表格中。

    姓 名 樂 器 名 稱 姓 名 樂 器 名 稱

    S1 直 笛 S4 沙 罐

    S2 裝水的罐子 S5 玩 具 鐵 鎚

    S3 杯 子

    5.活動四:小小音樂會

    各組分別上臺演出,並引導兒童安靜聆聽;並提出問題讓兒童思考:1.最喜歡哪一組演出?為什麼?2.最喜歡哪一種樂器?它的聲音像什麼?3.從樂隊的表演中,你發現了什麼?以下是某組的結果整理:

    (1)最喜歡 小天使樂園 的演出? 因為他們樂器配得很好、歌聲很好聽

    (2)這麼多的樂器中,最喜歡 三角鐵 樂器,它的聲音像 雨滴打到窗戶上 從樂隊的演出中(3) ,發現 只要大家合作,不管是什麼樂器,都可以打出好聽的聲音

    6.活動五:實驗DIY

    敲擊裝有不同水量的同材質玻璃杯,比較聲音的高低;改用吹的試試看。敲

  • 62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擊材質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比較聲音的高低。從克難樂器中,敲擊不同材質

    的物體,比較聲音的差異性。以下是某組的實驗結果: (1)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材質、大小、杯子的水不同。

    從實驗中得到的結果是:(2) 水位的高低,會影響聲音;敲擊時,水位高高、水位低聲音低。 聲音低、水位低聲音高;吹氣時,水位高聲音

    (3)將克難樂器的實驗結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聲音的高低 材 聲音的高低 物 體 材 料 物 體 料玻璃杯 玻 璃 高 三角鐵 鋼 低 陶瓷杯 陶 瓷 低 銅 鈴 鋼 高

    錢 幣 銅 低 墊 板 塑 膠 低 鉛筆盒 鐵 高 髮 圈 塑 膠 高

    (4) 敲出來的高低也不同。從實驗中,你們得到了什麼結果?① 材料不同

    ② 大部分金屬類的音調比非金屬類來得高。

    的現象,藉著回音的路徑,可以順利抓到蛾。兒童的玩興很高,體

    驗也

    鐘,引導其它兒童察覺回音現象,並提出問題探討。以下是某組的實

    驗結果

    7.活動六:蝙蝠抓蛾

    說明遊戲規則:當蝙蝠喊「嗶嗶」時,蛾要回應「嗶」,表示蝙蝠的偵測器

    得到反射的聲音,知道蛾的位置,要去吃蛾了。鼓勵蝙蝠合力抓蛾,並注意聽聲

    音的回應。兒童從遊戲中體驗到蝙蝠發出聲音,可以得到聲音反射的回應,而了

    解到「回音」

    很深。 8.活動七:大聲公比賽

    帶領兒童到會產生回音的場所,每組派一名同學參加比賽,讓兒童對著參賽

    點大叫一分

    : (1)比賽的結果,第 二 組的聲音最大。

    請你說出(2) 放聲大叫的感覺怎麼樣? 很舒服,心裡感覺的不痛快都跑走了。

    (3)如果大家一起放聲大叫,會覺得 很吵,教室會很亂,一點也不喜歡。 (4) 多種花木吸入聲音;鋪地毯;不要大聲喊叫;請別人如何去改善它?

    安靜一點。 9.活動八:滅音行動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27

    請兒童分組討論如何減少噪音(鬧鐘)的方法,並且收集材料或物品,分組

    比賽, 實驗結果: 看哪一組可以使聲音減弱到最小。以下是某組的(1)比賽的結果,第 二 組的滅音效果最好。

    根據各(2) 組的實驗結果,你認為消滅噪音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把它記錄下來。

    原 所 用 的 方 法 因

    報 紙 41 張 包 起 來 吸 音 音:隔 外 套 10 件 包 起 來 吸 音 塑 膠 盒 加10 件 抹 布 吸 音 音、隔 放 進 書 包 隔 音

    10.活動九:學習的另一課

    引導兒童思考除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認知外,在分組合作學習時,自己學到了

    哪些技巧或情意態度?以下是某組討論的結果: (1)分組表演克難樂隊時,我們的隊員都很努力。

    在(2) 實驗分工時,我們討論自己能擔任的工作,一個一個紀錄下來,有做到就打勾。 別組在表演時,(3) 會安靜地聆聽,輪到我們表演時,他們也會安靜聽,我們然後給我們拍手。 要演出順(4) 利,需要每個人都有工作,而且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努力去做。 我們的生活(5) 隨時可能出現問題,我們可以像分組合作學習一樣討論,互相幫忙。

    11.活動十:聲音的聯想

    請小朋友錄製「聲音專輯」錄音帶,播放給大家聆聽;請同學自選一個喜歡

    的錄音帶主題,試著畫出一幅聲音的想像畫。以下是某學童訂出的主題,並說明

    原因:

    主題是大自然的歌聲,因為大自然有很多美妙的歌聲,很優美。

    教學設計檢討: (二)主題式

    1.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優點是根據學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知識,整個單元重新

  • 628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編撰完成。教學設計時,除了認知與技能目標達成之外,在情意目標,特別考慮

    以「溝通理性感性教學模式」為情意教學面向,包括:寬容、欣賞、尊重、關懷

    等,企圖以此情意流程為設計基礎,關照整個情意目標的引導與啟發,促進教學

    目標

    ,必須有相當的教學熱誠才能勝任。以下引述教師檢

    核的一段話,做為舉證:

    分組製作出聲音帶,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T ,5. 24. 89)。

    地不易尋找,所以在進行時,老師可能需多花心思去設計(T,5. 24. 89)。

    物,

    提升個人情意素養的品味。以下整理「聲音」單元設計的情意教育面向:

    傳遞中去欣賞、體驗,進而表現

    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T ,5. 24. 89)。

    之達成。 2.相對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屬於比較高難度的,首先教師需相當了解學童,

    才能引導學童作感性體驗、理性溝通,悟出情意素養與態度,可能班導師比較能

    勝任;其次,自行設計整個教學活動,所需要的教具或教學場所,需要投入很多

    的心思、時間和校方的配合

    教學過程中,比較困難的是事先錄製聲音帶這個部分,老師需要自己事先

    錄製校園內幾種不同的音樂帶,以便上課之需。如此,才能引導後面學生

    1

    此單元中,教學時可能會有困難的活動是「大聲公比賽」,因為適當的場

    1

    3.主題式教學設計融入情意教育面向,著重在情意素養的感性體驗,自然抒發內心的情感,並從多元的討論與價值判斷中,培養理性、正向的情意態度,隨

    時隨意能發表內心的感受,不受抑制也不越矩,最後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

    情意活動單可歸納成三個情意教育的面向:(1)素養面:猜猜我是誰、克難樂隊和心靈清淨屋等活動,使學童仔細聆聽各種聲音,能夠辨別樂音和噪

    音,培養親近樂音而遠離噪音的習慣。(2)態度面:聲音地圖、小小音樂會、大聲公比賽和學習的另一課等活動,使學童體會柔美的聲音聽起來很舒

    服,吵雜的聲音聽起來很煩躁,養成講話時,自然發出適當的音量而不聒

    噪,並且在音樂表演時,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認真的參加演出。(3)行動面:滅音行動使學童感性體驗噪音不好後,理性思考滅音方法,並且

    付諸行動。聲音的聯想,使學童由聲音的

    1

    4.有關於情意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的成效討論,我們必須承認情意態度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所以在上完此單元後,學生到底有多大的改變,尚且無法作明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29

    確的評估,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學生多了與同學互相關懷、互相學習及互相

    尊重的學習機會,讓彼此有更進步及成長的可能,也讓一些在學科上表現平凡的

    同學,多些其他表現的機會。以下引述某些學生檢核做為驗證:

    本組的男生有些混,但是演出的時候也很認真(S ,5. 22. 89)。

    幫忙同學伴奏,大家還跟我鼓掌,我今天太快樂了

    (S ,5. 22. 89)。

    達、溝通與分享(4),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5)的能力,是適合於未來教育的。

    二、

    培養

    顯微鏡看自己」,欣賞別人的優點,

    15

    想不到我可以用沙罐

    19

    5.對於學校而言,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實施情意教學是可行的,只是在時間的調配上,需作一些協調與分配,導師與科任之間,需事先討論,重新

    整合整個單元的設計與配置,這樣時間才夠充裕,學習才會完整。若是將此課程

    納入九年一貫教學中,應該是適用的,因為未來的教學動向,勢必以聯絡教學或

    統整教學為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講求深入的探討及問題的解決,

    強調十大基本能力的養成;而這種從「內心」培養情意態度的教學,正是培養欣

    賞、表現與創新(2),表

    延伸式教學設計 延伸式教學是教學者依據現行課程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在適合融入情意活動

    的部份,隨機融入;或做活動延伸的討論,或做綜合活動的情意統整,引導學童

    情意素養、情意態度而表現在行動面上,以透鏡單元﹝五下﹞為例作說明。 透鏡單元是國小自然科五年級的舊教材,整個教學設計依照國立編譯館所編

    輯的單元目標與課程活動進行,只是在活動一(紙上刻字)和綜合活動(優點賓

    果)做情意教育延伸式的探討。整個「透鏡」單元的課程做一個簡要說明:從調

    查家中使用透鏡的物品有哪些?做為情境引導,讓學童瞭解凸透鏡與凹透鏡外型

    的差異。活動一(紙上刻字)、活動二(認識透鏡),讓學童學習凸透鏡具有聚

    集光線的功能,凹透鏡具有發散光線的功能;藉由透鏡聚光的特性,瞭解太陽光

    的破壞力,提醒學生使用放大鏡時,能夠關懷及尊重其他生命,避免傷害無辜的

    小生命。活動三(找影像),利用蠟燭與凸透鏡間距離的調整找到成像,讓學生

    了解物距與像距和成像大小間的關係。活動四(放大鏡的秘密),使用放大鏡仔

    細去觀察身邊許多平日不太注意的物體,學習欣賞生命的美。綜合活動(優點賓

    果)順便讓學童學習「以放大鏡看別人,以

  • 63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找出自己 更完美。

    (一)教學結果與討論:

    人類應該用怎樣的心

    態來對待身邊的小生命?以下整理某些學童的發 :

    鏡會聚光。2.因為凸透鏡會把太陽的熱聚在一起 以紙會燒起來。

    苦、會被燒死。3.人類太殘忍了,那隻小昆蟲會被那個人活活燒死。

    傷害無辜。4.你怎麼那麼沒良心。你為 要燒我,要燒就燒你自己。

    動物,因為

    小動物也有生命,更有生存的權力,所以不要捕殺小動物。

    缺點,並

    且說出可 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我可以效法他。

    的缺點,讓自己的人格

    1.活動一:紙上刻字

    每組小朋友發一個放大鏡及一張寫上字的紙,帶小朋友到有強烈陽光照射的

    地方,操作放大鏡使陽光聚在紙上「字」的位置,觀察操作結果。最後進行討論:

    1.把光聚集在紙上的「字」上,結果你看到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2.如果有人把這個光聚集在一隻小昆蟲上,你想小昆蟲感覺如何?3.如果你是那隻小昆蟲,你想對著拿光照你的人說些什麼?4.由上面的例子,你想我們

    表情形

    問題一的答案整理:1.紙被燒成一個字。2.紙上的字剛開始有很亮的白點,最後字被燒掉了。3.紙會被燒掉。原因:1.凸透

    ,所

    問題二的答案整理:1.小昆蟲會覺得很燙、快死了、想快逃走。2.那隻昆蟲會覺得很熱、 很痛

    問題三的答案整理:1.請你不要照了,不然我會被光燒焦了。2.如果你把我燒了,你要幫我做一個墳墓。3.不要做這種事,不要

    什麼

    問題四的答案整理:1.要照顧小動物,不要虐待動物。2.不要動不動就殺小動物,要保護牠,尊重牠,不要把牠拿來玩。3.不要玩弄小

    2.綜合活動:優點賓果

    說明「優點賓果」的遊戲規則,請小朋友拿著賓果單,在班上找到二十五位

    同學簽名;遊戲開始:隨意找出一位覺得優秀的同學,並當場說出他的優點與全

    班分享,並且「優點」要獲得全班的同意;被唸到名字的同學可以再找下一位同

    學,以此類推。凡是被唸過同學的名字,即可在賓果單上做記號,先連成一線者

    為優勝。綜合活動最後的學習單,讓每位同學寫出自己認為需要改進的

    以效法的同學,分析他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31

    (二)延伸式

    1.在活動一學習單中,設計有人利用放大鏡會聚光聚熱的特性,在玩弄小昆蟲,請學生發表看法;用意在引導、啟發學生尊重生命、關懷生物有生存權的態

    度。整理學生的作答,可以看到學生具體的表現:(1)行動面:請你不要再照我了,不然我會被光燒焦了。顯示學生已了解放大鏡聚光的威力,同時也能以同理心體

    會小昆蟲的感受。(2)態度面:人類太殘忍了,昆蟲也是有生命的,要愛護牠們、保護牠們,不要把牠拿來玩。同學們以尊重、關懷生命的態度來表達對於玩弄小

    昆蟲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學設計檢討:

    。(3)素養面:我們應該要有愛心、同情心,要尊重生命、關懷生

    學的認同,更加愛惜自

    己的

    好朋友每節

    下課

    通模式」,學生可能不

    理解

    命。由日常生活的小議題,讓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省思,提昇尊重生命、關懷

    生命的情意素養。 2.在活動五「賓果遊戲」中,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童盡力思考說出其他學

    童的優點,學童為了贏得遊戲,必須說出大家都贊同的同學優點,我們看到學童

    認真的思考同學的長處,進而欣賞同學的長處,分為三個面向分析:(1)行動面:能真誠地說出同學的優點,並欣賞之。(2)態度面:對於同

    羽毛,有助於同學間和諧相處。(3)素養面:能秉除私心,接受別人的讚美,也能誠心地欣賞別人的優點,避免嫉妒與衝突的心態。

    3.從延伸式教學設計的教學成果發現,學童慢慢懂得去發現同學的優點,並願意主動去讚美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例如:學生開始主動讚美同組的組員上

    課認真,並提出要跟對方學習;符合十大能力「第二:欣賞、表現與創新」的表

    現。此外,當同學不小心發生地碰撞時,開始學習以溝通的方式告訴對方,並請

    對方道歉或下次要小心一些,不要再碰到別人,來取代告狀的處理模式;符合十

    大能力「第四: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表現。最後,學童較少去強求

    都要跟自己一起玩遊戲,若對方告訴他想和別人玩其他遊戲,較能尊重別人

    的意願;符合十大能力「第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表現。 4.在原本課程中融入情意教材,時間的掌握與對學生的熟悉度,是最大的困

    難點。因為情意態度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即,需要時間討論與體驗,常會占用課堂

    上許多時間,而影響其他課程的進行;或許將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可以善用

    20%教師自編教材的時間,效果可能會比較顯著。其次,如果教師不熟悉班級的特性和學生習慣的上課方式,遽然就使用「感性、理性溝

    老師的引導,會佔用許多時間而達不到成效,所以教學前,教師花些時間主

    動和學生交談、溝通,認識整個班級的特質是必須的。

  • 632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5.嘗試使用 STS 教學法進行「透鏡」單元的教學,即利用原先課程再加入情意素養的教材,運用社會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分組、使其自行討論、設

    計實驗、操作實驗、完成學習單、歸納資料、成果發表。因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

    這種教學模式,很明顯的很不習慣,仍然有許多學生因討論不出實驗方法,請教

    老師,或是坐在位置上發呆,最後因考量時間因素,只好先講解實驗步驟,之後

    的操作及討論就比較順利了。這樣的上課方式,是希望學生能養成主動求知的習

    慣, 用同學間的互助合作,來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只是學生需經過一段時間

    親子一起討論,家長利用

    學習

    麼?(寫在泡泡中),期待學童持有積極的態度。最 討論肥皂廢液的利用,例如拿來洗手、洗地板等,

    慢慢建立

    (一)教學結果與討論:

    來適應,才能達到教學成效。

    三、情意學習單引導教學設計 情意學習單式引導教學設計適用在低年級,由於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較

    少,所以進行「溝通、對話」不容易,如何讓孩子瞭解老師的表達意思,以及如

    何讓老師瞭解孩子所感受的內涵,是一個困難點。因此,教學者可以視現行自然

    科課程需要,自行設計情意學習單,當作家庭作業,讓

    單問題引導學童更深一層的思考,使情意教育能有融入的機會,以擴展學童

    行動的積極面,以吹泡泡單元﹝一下﹞為例做說明。 吹泡泡單元﹝一下﹞設計,以學童和母親下廚房做菜,增進親子感情,順便

    觀察母親做菜添加調味料的情形,做一個課前的情境引導,然後在教室中討論,

    得到推論是加了鹽會使食物變鹹,加了糖會使食物變甜,然後在教室中實驗證明,

    發現糖放在水中不見了,但是水變甜了;鹽放在水中不見了,但是水變鹹了(活

    動一)。活動二:「肥皂到哪裡去了」,也能做相同的推論,肥皂溶解在水中了,

    配合活動二設計有「情意活動單」,就是:小朋友,如果你是一杯純淨的水,你

    希望有什麼好習慣加入你的杯子中?有什麼壞習慣,希望從你的杯子中拿掉的?

    活動三:「吹泡泡」,使學童享受吹泡泡的樂趣和彼此學習吹泡泡的技巧,並引

    導學童觀察泡泡上面的美麗影像,就好像是水晶球,配合「情意活動單」,就是:

    在吹泡泡的過程中,有的泡泡會慢慢飛向天空。若是泡泡可以載著你的期望飛上

    天,使夢想成真,你現在最希望做什

    後的綜合活動,讓學童

    學童愛惜資源的概念。

    1.活動二:肥皂到哪裡去了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33

    首先讓學童觀察肥皂塊的顏色形狀,請學童將肥皂放入裝水的杯中攪拌,順

    便觀察肥皂的變化,請兒童討論肥皂跑到那裡去了?以此引導兒童:什麼肥皂溶

    於水中,水就會變成和它相類似;想想自己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就像溶解在水中

    的肥皂跟著自己。然後發學習單二,主要內容是:小朋友,如果你是一杯純淨的

    水,你希望有什麼好習慣加入你的杯子中?有什麼壞習慣,希望從你的杯子中拿

    的想法。 童的發表情形: ◎ 學童希望有好習慣加入杯子中的有:認真讀書、愛乾淨、孝順父母、有

    禮貌、誠實。

    ◎ 學童希望將壞習慣倒出杯子中的有:不寫作業、不認真上課、愛講話、

    不愛乾淨、沒有禮貌、愛打架、說謊。

    寫在泡泡中)你要如何做,才能達成願望呢? 讓學童回去和父母一起討論作答,希望藉由父母的解說,使學童說出自己的想法。以下整理某些學童的發表情形:

    ◎ 學生的願望大都是物質方面的,例如:買滑板車、皮卡丘、衣服、電動

    玩具等。其他還有:不要再蛀牙了,讓自己變漂亮。

    父母自動就會買給我。我自己想辦法存錢去買。

    常刷牙才不會蛀牙。常洗臉、多吃水果,會變得比較漂亮。多聽父母的

    習單引導教學檢討:

    掉的?讓學童回去和父母一起討論作答,希望藉由父母的解說,使學童說出自己

    以下整理某些學

    2.活動三:吹泡泡

    引導兒童思考怎樣將肥皂水吹出泡泡來?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動手吹泡

    泡。教師帶學生到戶外空曠處吹泡泡,請兒童比賽看誰吹的泡泡大,請勝利者說

    出如何吹出大泡泡,再請兒童動手試一試如何吹出大泡泡。情意引導部分:請兒

    童觀察泡泡上有什麼影像?請兒童說出泡泡上有什麼影像,請兒童發揮想像力,

    將泡泡視為水晶球(願望實現之物),然後發學習單三,主要內容是:在吹泡泡的過程中,有的泡泡一下子就破了,有的會慢慢飛向天空。若是泡泡可以載著你的

    期望飛上天,使夢想成真,你現在最希望做什麼?(

    ◎ 做法是:多聽父母的話,

    話,才能打電動玩具。

    (二)情意學

    1.本單元的課前活動,以「參與家事」做為經歷事件,討論煮菜加鹽的結果

  • 634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讓菜

    僅欣賞他人的吹

    泡泡過程,改良自己的方式和技巧,並清楚的表達自己或他人的做法,在吹泡泡

    的過程中,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以下引述某些學童的感想:

    跟著拿大吸管慢慢吹,也吹

    泡中大多數是物質方面的,像買滑板車、電動玩具等,而達到

    願望

    饋,多數的家長關心小孩,會主動和老師討論孩子的回答是否正向,自己的引導

    是否正確,有些家長更熱心的提供點子做為參考。以下引述某位家長的點子:

    大人都覺得很好玩,可不可以讓家長加入,舉辦親子園遊會圓夢大賽,因

    為有夢想就有期待,有期待就會產生創造力,親子一起夢想是很棒的事。

    人分享自己如何吹出大泡泡,而達成十大

    能力 標的第四項能力。在活動後,學童能有不浪費資源的態度,行動上能珍惜

    變得有鹹味而了解溶解的意義。順便討論和父母一起做家事的感覺,大部分學

    童都有「幫忙父母作家事是應該的」之態度,並有主動幫忙父母擺碗筷、收拾碗筷。 2.此單元最能表達情意的地方,是在吹泡泡的過程;學童不

    我看到他拿大吸管慢慢吹,就吹出大泡泡,我

    出大泡泡。 我知道把吸管剪開來吹,就吹出大泡泡了。

    3.從吹泡泡單元﹝一下﹞的情意活動單作答情形,可以發現一年級的學童,其學習階段性停留在家庭環境以及生活經驗,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舉例而言:

    學童把願望放進泡

    的方式就是多聽父母的話,父母自動就會購買給我,或者多聽父母的話,才

    能打電動玩具。 4.借重家長的力量,利用情意學習單使學童和家長討論作答,贏得家長的回

    將泡泡當作水晶球說出自己的願望,並且期望泡泡飛上天使夢想成真,連

    5.在吹泡泡過程中,學童表現了十大能力指標的第二、五項,能欣賞他人吹的泡泡,並能自行吹出;更能想出其他方式來吹泡泡(創新)。另外,學童也從

    吹泡泡活動中,學會尊重他人,不妨礙其活動,能觀察他人吹泡泡的情形,清楚

    的表達他人如何吹出大泡泡,或能與他

    資源,並提醒其他人也要珍惜資源

    四、教學活動的綜合檢討 很多教育理念和教師實際執行的教學方式有差距,許多學校教師將重點放在

    知識的傳授與堆積,而缺乏「體驗學習」、「生活化」的設計;促使學生的感受

    不深,難以有相對的回應(周儒等,民 89)。本研究所從事國小自然科課程的設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35

    計係強調採用 STS 教學理念,學生從生活週遭的問題情境進入學習,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聲音單元為例,讓學童認識校園內的一天,其

    聲音的多樣性和吵雜性,啟發學生從「猜猜我是誰」、「聲音地圖」活動中,認

    識聲音的音色、高低和大小,各組能利用聲音的特質自組克難樂隊,全班舉辦小

    小音樂會,欣賞各組的表演創作,符合 STS 教學理論的幾項內涵:(1)科學具有人性的一面;(2)可以由生活週遭的小議題切入發展模組;(3)和學生生活有相關性與應用性;(4)使學生感覺興趣(魏明通,民 83;Bybee & Mau, 1986; Heath, 1992)。此外,「實驗 DIY」活動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柱長短不同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聯想」活動激發小朋友的創造思考,自錄「聲音

    專輯」錄音帶,播放給大家聆聽,學童自聆聽的錄音帶中,選擇一個當作主題,

    繪畫出聲音的想像畫,獲得學童高度喜樂與迴響,符合 Yager(1992)提出 STS 的三個基本組成:(1)學生提出問題,(2)形成假設、解釋,以及(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綜合以上論點,聲音單元的設計是將 STS 融入現存單元中(Heath,1988; Hickman, et al., 1987)。透鏡單元的「紙上刻字」活動,從學童的實驗操作認識放大鏡聚光的特性與太陽光的威力,體認不可以拿放大鏡玩弄小生命,避免傷害無

    辜,

    己的缺點與應該學習的對象,培養學童能以放大鏡看別人

    的優

    符合 Cheek(1994)提出的 STS 六項教育目標中的第三、四項:即「包含倫理與價值觀內涵的考量」和「培養學生做決策的能力與技巧」。

    本研究依「感性、理性的溝通理論」(鍾聖校,民 87;盧秀琴,民 89a,民89b)發展情意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的設計,聲音單元讓學童從「大聲公比賽」中流露內心的情感,同時體驗到太大的噪音造成不舒服的感覺,於是發展「滅音行

    動」,最後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協調統整,這與 Krathwohl et al.(1964)發展的情意領域具有五個階層(接受、反應、價值的評定、價值的組合及依價值以形成品格)

    不謀而合。尤其第五階層--依價值以形成品格是情意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價值體系內化的程度再深入,便構成人格的一部分,此時外在行為會依內在信念自然

    而然出現,所以其行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一致性(Krathwohl et al., 1964)。透鏡單元的綜合活動,藉由賓果遊戲讓學童發現:原來在一起相處的同學有這麼

    多的優點,而能靜思自

    點,以顯微鏡尋找自己的缺點,逐漸內化之後,就能養成「寬以待人,嚴以

    律己」的情意態度。 Romiszowski (1989)分析情意行為的建立,係由五項因素交互影響形成:道德

    的知識、社會化、同理心、自發性及道德的判斷等。Gagne (1985)將培育情意行為的形成分為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兩種,內在條件是指學習者必須具備所要學習情

  • 636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意有關的認知概念,例如:先讓學童認知放大鏡聚集太陽光的威力;其次,能分

    辨出學習楷模的重要特質,例如:能勇於批判用放大鏡玩弄小生命是錯誤的行為;

    最後使學習者擁有與該情意有關的行為概念,例如:不會為了一時好奇好玩,利

    用放大鏡來傷害有生命的生物。而外在條件是提供良好的類比情境,增強個體的

    「正確」態度養成(Gagne, 1985)。吹泡泡單元藉由不同的肥皂溶解在清水中,看到各種和肥皂相似的肥皂水,就好像如果好習慣跟著自己,就使自己看起來更受

    歡迎 如果壞習慣跟著自己,會讓自己變得不受歡迎,激發學童願意培養好習慣

    而革除壞習慣。

    伍、結論

    框框,包括: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和情意統整

    活動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設計開發「單元設計簡圖」和「單元教學活

    動設計簡表」。單元設計簡圖方便教學者了解整個課程架構,設計簡圖的中間為

    各活動名稱,每個活動名稱下標示有預完成的十大基本能力代碼。設計簡圖左邊

    標示預達成的認知技能概念,右邊標示整個情意流程;兩者各以連線和中間的活

    動名稱相連結,如此每個活動都可以看到預達成的十大基本能力指標、認知技能

    概念和情意流程。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簡表,中間安置有本單元名稱和單元目標,

    再輻射狀畫出幾個重點

    ;每個活動做重點說明,使教學者閱讀這個教學活動設計簡表,就能很快抓

    到教學活動的重點。 本研究探討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強調 STS(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教學策略,由生活週遭的小議題切入發展模組,使學生感覺有興趣;並以「感性、理性協調溝通」的教學模式融入情意教育,本研究發現

    有三種融入方式:主題式教學、延伸式探討以及情意學習單式引導。主題式教學:

    教學者透過對學生在自然科相關經驗與先前概念的了解,參酌本學期的自然科教

    學單元所欲達成的認知、技能與情意教學目標,自行設計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

    能建構所學的認知概念,學習實驗技能,並透過彼此對話與分享的過程,培養情

    意方面的素養、態度和行動。延伸式探討:教學者依據現行課程所設計的教學活

    動,在適合融入情意活動的部份,隨機融入;或做活動延伸的討論,或做綜合活

    動的情意統整,引導學童培養情意素養、情意態度而表現在行動面上。情意學習

    單式引導:本教學設計適用在低年級,由於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較少,所以進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37

    行「溝通、對話」不容易,教學者可以視現行自然科課程需要,自行設計情意學

    習單,當作家庭作業,讓親子一起討論,家長利用學習單問題引導學童更深一層

    的思考,使情意教育能有融入的機會,以擴展學童行動的積極面。

  • 638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陸、建議事項 從這次開發三個國小自然科知情並重的課程設計來看,發現即使是非生物單

    元,一樣可以融入情意教育,建立學童有情有義的人生觀。國小低年級的學童,

    受到父母、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大,教學設計應著重於家人親子的互動,可以由教

    師組織親子讀書會,讓老師帶領家長及孩子一起成長。其次,發現中年級的學童

    表達能力增加了,可以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當想法與別人相左時,較能透過

    討論做堅持、妥協、讓步或欣然接受的抉擇,故中年級孩子比低年級孩子更適合

    「感性、理性協調溝通」的教學模式。最後,高年級小孩在學習階段性的發展,

    同儕的影響似乎高過家庭的影響,所以針對高年級學童,課程設計可以傾向多面

    向的討論,讓學童認識每個決定的利弊得失,以及自己或對方的情緒感受,做抉

    擇時會更心悅誠服而不會委曲求全。 從「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探討,要非常小心「情意目標」的評

    量,因為情意目標的成果不如認知或技能目標的成果,能夠明顯的辨識或評量。

    情意目標無法量化,更不可能試著從量化的過程中,找出標準答案,而給學生一

    個「客觀」的分數。所以情意目標的評量只能透過某些外顯的行為作為指標,例

    如:說、寫、做等行為,去探討學童所獲得情意目標的素養面、態度面以及行動

    面;將在另一篇論文做探討。

    致 謝 本研究能夠順利完成,首先感謝國科會人文處給予的經費支持(NSC

    89-2420-H-152-002-F19.),另外感謝本校心輔系鍾聖校教授、自然科學系張自立教授的熱心指導,以及感謝陳老師、許老師、祝老師、田老師、林老師和黃老師

    的熱心參與。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39

    參考文獻 周儒等(民 89)。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教育部環境保護

    小組。

    教育部(民 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民 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詹志禹(民 84)。德育評量:觀念與方法的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2,2-9。

    盧秀琴(民 89a)。國小知情並重的自然科教學範例研究-以「我們的生活環境」為題材。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361-396。

    盧秀琴(民 89b)。落實情意教育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12,195-221。

    盧秀琴(民 89c)。提升國小教師自然科情意素養之研究。89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論文發

    表會,頁 1036-1064。

    盧秀琴(民 89d)。從科學通俗報導探討自然情意素養之成長。89 學年度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頁 565-592。

    鍾聖校(民 87),情意課程溝通理論與道德教學觀摩研討會。發表於國北師院承辦之課程與

    教學研討會專輯,頁 24-46。

    鍾聖校(民 89)。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魏明通(民 83)。各國 STS 課程教材評介(一)、(二)、(三)。科學教育月刊,171,3-17。

    蘇宏仁(民 85)。科學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為導向的科學教育。科學教

    育月刊,190,2-11。

    Bednar, A. & Levie, W. H. (1993). Attitude-change principles. In Fleming, M. & Levie, W. H.

    (Ed),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pp.283-403).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

    Bybee, R. W., & Mau, T. (198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 global problem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science educ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599-618.

    Cheek, D. W. (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 student concep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Teachers

    University.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Fourth Edition).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 64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Heath, P. A. (1988). 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 in the social studies. ERIC Djgest.

    EOO-SO-88-8.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16, 52-58.

    Hickman, F. M. et al. (1987). 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 ED. 288783.

    Krathwohl, et al.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 Longman.

    Main, R. G. (1993). Integrating motivation in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12), 37-41.

    NSTA. (1982).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1980s.”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Washington, D. C., NSTA.

    Purpel, D. & Ryan, K. (1976). Moral Education-Its comes with the Territory, (eds.) Ca:

    McCutchan.

    Romiszowski, A. J. (1989). Attitudes and affect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26(2), 85-100.

    Yager, K. F. (1992). The STS approach parallels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3(2), 18-20.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41

    附錄、教學活動單 活動一:猜猜我是誰?

    小朋友,你是否聽過一位叫做「順風耳」的人呢?他之所以能夠很快地聽到

    遠處的聲音,除了他有一對大耳朵以外,敏銳的注意力及聽力更是他拔得頭籌的

    主要原因。現在,我們就要來找找看,班上誰的耳朵最敏銳,不僅聽得準,而且

    能聽出說話者的聲音特色。 *小朋友,請你仔細的聽,並仔細地將聽到的聲音特徵記錄在表格中。

    姓 名 聲 音 的 特 徵 感 覺 像 什 麼

    小朋友,你的聽力表現如何呢?

    評分標準:全對→優秀 4~5個→還不錯 2~3個→還可以 1~0個→再加油

    活動二:聲音地圖 小朋友,這是一張聲音地圖,請你將聽到的聲音與你的相對位置,用符號把

    它們記錄在地圖上。圖中的這個符號*表示你所在的位置,以此為中心,記載你

    所聽到的聲音的方位。

    活動三:克難樂隊 小朋友,看到學校的管樂隊(或弦樂隊)表演出優美動人的曲子時,你是否曾

    經夢想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呢?今天,我們就要讓各位小朋友大顯身手一下

    了,而且我們的樂隊也是別出心裁,與別人不一樣的。老師希望各位同學展現自

    己創造發明的本事,利用一些玩具或是有用的物品來充當樂器,靠大家的分工合

    作,一起來演奏一手〝動人〞的音樂。

    在開始表演之前,請各組先討論並完成下面的事項。

    1.請各組先替自己的樂隊取一個最「 」的隊名。

  • 642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2.你們準備演奏的曲子是什麼?

    3.你們將利用那些物品來充當樂器?主樂器:

    其他物品(樂器): 、 、 、 4.請你們將組員分配的情形填入下表格中。

    姓 名 樂 器 名 稱 姓 名 樂 器 名 稱

    活動四:小小音樂會 小朋友,這場音樂會是否讓你有了一些新感受及新發現呢?讓我們再仔細地

    回想一下,把你的感覺寫下來。

    1. 你最喜歡那一組的演出?為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這麼多的樂器中,你最喜歡那種樂器?它的聲音像什麼?_____________ 3. 從樂隊的演出中,你發現了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五:誰的聲音高?誰的聲音低? 小朋友,請你們各組根據自己所提出「什麼是會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完

    成下面的實驗。

    1. 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們準備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們如何來進行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請將實驗結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物 體 材 料 聲 音 的 高 低 物 體 材 料 聲 音 的 高 低

    5. 從實驗中,你們得到了什麼結果?

    活動七:大聲公比賽 小朋友,你是否曾經想像,聲音是怎樣的在你我之間來來去去的呢?它是否

    也會像你在跑「折返跑」一樣,跑到一個地就得折返回來。「大聲公比賽」就是

    要請小朋友去尋找一個可以使聲音更大,而回音不斷的競賽。等會兒可得請小朋

    友 們認真地找,仔細地聽,聽聽看那一組的聲音最大?

    比賽結束了,喘口氣,休息一下吧! 1.比賽的結果,第______組的聲音最大。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43

    2.請你說出放聲大叫的感覺怎麼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大家一起放聲大叫,你覺得教室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喜歡嗎?______

    4.如果不喜歡,你會如何去改善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八:滅音行動 對現代人而言,要生活在一個「淨」與「靜」的環境中,有時候竟然是一種

    「奢求」,因為我們的環境都被污染了。聲音被污染是因為噪音太多了,要怎麼

    樣來減少噪音,便是我們今天的課題。老師希望大家一起動動腦,想出個好法子

    來消滅噪音。 現在就請個組的小朋友,仔細地思考及討論一下,然後將你們的妙點子寫下

    或是畫下來。

    1. 比賽的結果,第 組的滅音效果最好。

    2. 根據各組的實驗結果,你認為消滅噪音還有那些有效的方法,請 你把它

    記錄下來。

    所 用 的 方 法 原 因

    活動九:學習另一課 小朋友,在學習了「聲音」這個單元之後,除了對聲音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

    知外,是否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及肯定。下面的問題,希望能幫助你更認自己

    及生活中的事物。

    1. 你覺得「聲音」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裡,你會怎麼樣?________________

    3. 請你用一句話來表達聲音在你生活中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們都聽過「光之天使」海倫凱勒的故事,她是一位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女孩,你能想像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如果你像她一樣,你會覺得怎

    樣?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後你在生活中,如果又遇到殘障者,你會怎樣對待他們?_____________

    6. 你們都是健康的孩子,對你自己,你會怎樣對待呢?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十:聲音的聯想 小朋友,在認識了「聲音」之後,安靜地聆聽與欣賞同學所製作的「聲音專

    輯」時,是否別有一番感受呢?從聲音的傳送過程中,是否讓你聯想到什麼樣的

  • 644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景象或事物呢?現在,請你將自己的想像畫下來,並與同學一起分享。 小朋友,請你替自己的想像畫訂出一個適當的主題。並說明原因?

    活動十一:心靈清淨屋

    小朋友,在學習了「聲音」這個單元之後,除了對聲音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

    知外,是否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及肯定。下面的問題,希望能幫助你更認自己

    及生活中的事物。 1.你覺得「聲音」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

    2.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裡,你會怎麼樣?

    3.請你用一句話來表達聲音在你生活中的意義。

    4.我們都聽過「光之天使」海倫凱勒的故事,她是一位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女

    孩,你能想像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如果你像她一樣,你會覺得怎

    樣?

    5.以後你在生活中,如果又遇到殘障者,你會怎樣對待他們?

    5. 你們都是健康的孩子,對你自己,你會怎樣對待呢?

  • 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 645

  • 646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 ⅩⅣ

    Study on the Model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Chow-chin Lu∗

    ABSTRACT

    Emo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which expects students not just have cognitive, skillful learning, but also have the generous, appreciative, respectful and caring attitude. Students promote their quality, perform loving nature and cherish life to reach the ideal of beautiful life and perfect morality.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teaching of STS teaching strategy and emotional and rational unification. It discussed emotion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modules and found three methods. 1. Theme designed teaching: The teacher designed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natural-science-related experience and preconceptions and referred to the cognitive, skillful and emotional teaching targets of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units in this semester. Students will build cognitive concepts from learning and learn skills from experiment and cultivate emotional capacity and disposition, attitude and motion from conversation and sharing. It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voice unit (grade 4, part 2). 2. Extended exploration: The teacher, based upon the recent curriculum, designed the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occasionally put into emotional activity. Sometimes we did extended exploration, or did the emotional combination from synthetic activity, which helped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emotional capacity, disposition and emotional attitude that performed on the prospect of their actions. It can be explained with an example of lenses unit (grade 5, part 2). 3. Emotional learning sheets conduction: This teaching design is well-adapted for low level students.

    ∗ Chow-chin L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 ⅩⅣ(Sep. 2001)615~646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647

    Because low level students have little life experience, it is difficult to proceed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with them. The teacher could base on the need of present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to design learning sheets as students' homework, which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discuss together. Parents guide children to further thinking by applying the questions of learning sheets, which promote the active prospect of children's actions. It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blow bubbles unit (grade 1, part 1). Key words: theme designed teaching, extended exploration, emotional learning

    sheet con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