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1
7类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 抗组胺药: 扑尔敏、赛赓啶、苯海拉明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常常有嗜睡、眩晕等副作用。 抗抑郁、焦虑类药: 丙咪嗪、多虑平等,会导致人昏昏欲睡、乏力。 镇静催眠类药: 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可对人产生镇静、催眠 和抗惊厥的效果。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有些人服用后会听力 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 抗高血压药: 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等,服用后有时会出现头痛、眩 晕和嗜睡等现象。 抗心绞痛类药: 心得安、心痛定等,会扩张血管从而导致头痛,精神难 以集中。 降血糖类药: 优降糖、达美康等,能引起疲倦、头晕等不适。 除了以上这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 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 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后至少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才能开车,否则容易 被误会成“酒驾”。 李淑娟再三提醒,在口服涉及“药驾”的药品后,6—7小时内尽量不要 开车。 4 新闻热线:010—58884061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陈萌 2018 年 4 月 17 日 星期二 科技改变生活 · 正听 KE JI GAI BIAN SHENG HUO · ZHENG TING 给您提个醒 第二看台 本报社址:北京市复兴路 15 邮政编码: 100038 查询电话: 58884031 总编室: 58884048 58884050 (传真) 策划运营中心: 58884126 广告许可证: 018 本报激光照排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每月定价: 33.00 零售:每份 2.00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眼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您知道 吗?吃了某种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也会和酒驾一样危险。 近日,浙江永嘉223省道永嘉黄田高速路口上,一奥迪越野车驾驶员 服用感冒药后上路,迷糊中追尾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所幸未造成人 员伤亡。 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却未 引起足够重视。就连《道路安全法》对“药驾”都缺乏强制性规定和处罚 条款。 影响驾驶的药物多达十几类 “所谓‘药驾’,简单来说,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 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 忠杰教授解释说,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 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 过敏和感冒类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 师李淑娟告诉记者。 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 车的人群中,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驾车造成的事故率,达 72%,服 用 抗 抑 郁 药 物 和 镇 静 剂 后 驾 车 造 成 的 事 故 率 高 达 97%。 同 样 ,国 内也有一份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驾驶员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 力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这一点在高速公路 上尤为可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警说,以时速100公里计算,一个 瞌睡“点下头”2 秒钟内,车辆至少会“盲开”55 米,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 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生命安全。 若服药后影响判断一定别开车 “从药理学角度说,一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不逊于酒精。”但 是李淑娟也表示,是否能导致“药驾”,完全取决于吃的是什么药,服用多 大剂量,什么时间服药等。比如,镇静安眠药虽然容易让人困倦,但一般 会在夜间睡眠前服用。经过一夜的代谢,应该比较安全了。但如果用药 后第二天仍感到头晕,最好不要开车。另外,建议公众养成服药前先看说 明书的习惯,并认真阅读且遵照建议,以免发生危险。 何忠杰则强调,安全驾驶无小事,是药物就有副作用,一旦出现副作 用,就有可能影响驾驶员的判断,无法很好地控制方向盘,进而埋下安全 隐患。“当吃药影响到判断时,一定要停车,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以免造 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粒感冒药也能引发交通事故 “药驾”危害不逊“酒驾” 扫一扫 欢迎关注 科技改变生活 微信公众号 退热贴越来越成为有娃家庭的标配,小儿 发烧,先往额头贴一贴,省得体温太高“烧坏脑 袋”。不过退热贴对退烧有没有用?我们的脑 袋又会不会真的被“烧坏”?4月13日,科技日 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 天成,听他聊聊“退热贴那些事儿”。 退热贴带走热量有限 记者看到,说明书上写明,退热贴是靠水凝 胶的水汽挥发带走热量。据王天成介绍,市面上 常见的退热贴有很多种,因为温度低于人体温 度,因此贴到孩子额头上后,通过接触传导可以 起到降温作用。有些退热贴还添加了薄荷、冰片 等中成药成分,像清凉油一样有“使皮肤感觉清 凉”的作用。“退热贴不是药物,算是一种辅助医 疗手段。”王天成说,本质上,它就是一种物理降 温方式,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把湿毛巾盖额头 上”没什么不同。除了退热贴之外,温水沐浴、酒 精擦身、敷冰袋等物理降温的做法也很常用。 但事实上,发热是身体在细菌、病毒刺激下 的防御反应,是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和启动。物 理降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发热,只能局部暂 时降低身体温度,而且使用不当甚至可能给孩 子带来新的危害。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宋红梅在讲解小儿发 热的科普文章中就曾提到:小儿皮肤很嫩,皮下毛 细血管比较丰富,体表面积又相对较大,全身擦酒 精还可能带来中毒隐患。而用冰袋敷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的确能带走一些热 量。但高烧的小孩身体本来就很热,忽然接触过 凉的冰袋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 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会引发孩子不 舒服的感受。此外,王天成也提到,有小孩对退热 贴过敏的情况,有些小孩在贴上退热贴后皮肤发 红发痒,出现过敏症状,家长需要密切注意。 王天成表示:“其实在孩子发热时,家长可 以给小孩适当少穿一点、加强空气对流、多喝 温开水或温盐水帮助孩子出汗,都可以让他们 尽快退热。” 普通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至于谈之色变的“烧坏脑子”,接受采访的 儿科医生都表示这个说法“不大科学”:发热本 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它可能由颅 内感染(也就是脑炎)引起,可能由肿瘤引起,也 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只要不是超过 41 摄氏度 的超高热或长期发热,就不至于“烧坏脑袋”。 而且人的体温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 并不是贴块退热贴,把额头一小块皮肤的温度降 低了一点,就能把颅内的温度也降低。宋红梅也 讲到,退热贴“只作用于额头一小片体表面积,且 额头下毛细血管很细,带走的热量很少,还可能 给孩子造成不舒服”,因此,“治疗儿童发热首要 的原则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舒适度,而不是把重心 放在维持正常体温上。”宋红梅说。 王天成建议,孩子体温到了38摄氏度就应 及时使用退烧药。多喝水多出汗,重复给药,孩 子发热“病情很急却未必很重”。 据他解释,孩子发烧温度上升得快,并且越 是体质较好的小孩,发热反应会越强烈,温度也 更高,因此稍早使用美宁、布洛芬等退烧药可以 更快把体温控制住,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治疗儿童发烧,退热贴不是标配 专家指出,重点不是维持正常体温,而是提高整体舒适度 实习记者 崔爽 为了抬高售价,商家给产品贴上了各种“高科技”标签: “可以防癌的量子挂坠”“除甲醛的负离子瓷砖”“抗疲劳的石 墨烯内衣”……不少消费者为这些云里雾里的高科技产品大 掏腰包,殊不知自己花高价买入的却是一些“伪科技”产品。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详细解读几个经常被捆绑炒 作的高科技,让你在购物的时候擦亮眼睛,不要再上当受骗, 为这些伪科技买单。 生活中名字中带着“负离子”的产品五花 八门,负离子吹风机、负离子净水器、负离子 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瓷砖……而就其所宣传 的功能来看,从柔顺头发、消毒杀菌、净化空 气到卫生保健,不一而足。那么,面对琳琅满 目的负离子产品,花样繁多的负离子功效,其 中哪些靠谱,哪些又不靠谱呢? 专家解读: 其实,负离子并非是一种特殊 的离子,而是一大类粒子的统称。“所谓负离 子,就是带有一个或多个负电荷的离子。”清 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 者,负离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电荷迁徙。 林金明表示,能够产生负离子的方式主要 有自然产生与人工生成两大类。其中,自然界 产生负离子主要有4种方式:大气在紫外线、雷 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电离就会产生负离子; 下雨或瀑布,在重力作用下,水高速流动,水— 气分子碰撞产生负离子;某些矿物质因为本身 含有放射性元素,通过放射作用,引起电荷溢 出,被空气中的其他分子接收产生负离子;森林 中植物叶片与流动空气摩擦产生的电子溢出, 其电子被空气中其他分子接受后产生负离子。 若要人工产生负离子,原理与自然界产 生负离子相似。林金明说,负离子对去除空 气中微小颗粒物有一定作用,可以净化空气, 且一定量的负氧离子对人体有益,但因为负 离子瓷砖中的矿物质通常含有微量放射性元 素,由放射作用产生负离子。“因此不建议将 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放在室内,尽管目前所使 用的大多数材料放射剂量都非常低,但是长 期放射、长期处于高负离子状态并不利于人 体健康。”此外,其他的所谓负离子能“净化血 液”“修复细胞”等功效,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 和确切的临床案例。 可去除空气微小颗粒物 保健功能有待系统论证 被称为“黑金”的新材料石墨烯近年来也 受到商家青睐,一时间,石墨烯内衣、石墨烯智 能发热马甲、石墨烯袜等产品层出不穷,一套 石墨烯保暖内衣,售价从100元到2000多元不 等。商家介绍,石墨烯内衣具有抗菌、抗疲劳、 防紫外线等多种功效。 专家解读: 据了解,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 中剥离出来,只由一层碳原子构成、按蜂窝状 六边形排列的平面晶体。这种独特的结构使 得它具有更导电、更传热、更坚硬、更透光等优 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性能。在 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 来革命性的材料。目前,与石墨烯有关的材料 广泛应用在电池电极材料、半导体器件、透明 显示屏、传感器、电容器、晶体管等方面。 尽管近10年来,石墨烯概念在全球受到 广泛追捧,国内对石墨烯的研发与应用热度, 也是“水涨船高”,持续不减。然而专家指出, 尽管市场需求大,但石墨烯却始终难以量产, 用于生活还尚需时日。 以石墨烯服装类产品为例,江南石墨烯研 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表示,石墨烯厚度只有几纳 米,造价极高,如果用完全单层纯石墨烯制作, 一条内裤都至少得几亿美元,但就算用纯的石 墨烯做,也很难有商家宣传的功效。 性能优异难以量产 用于生活尚需时日 量子手环、量子眼镜、量子水杯……随着 我国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上天、“京沪干 线”的开通,越来越多贴有“量子”标签的产品 出现在市场上。这些量子产品的功能五花八 门,甚至有商家宣称量子挂坠可以防癌。 专家解读: “满足量子力学规律的系统、 物体叫量子系统、量子物体。但是量子系统 不一定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比如基本粒子 的电子、光子是量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的原子也是量子,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是量 子。”清华大学物理系龙桂鲁教授告诉科技日 报记者,可以用来制造量子计算机的材料,叫 做量子材料、量子物质。 简单地说,使用了量子原理的技术可以 目前应用都很高大上 和日用品沾边全胡扯 实习记者 实习记者 陆成宽 陆成宽 称为量子技术。这样定义的量子技术包括 很多方面。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还集 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 领域。 一件产品量子不量子,看什么?中科院院 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 士给出了说法:“判断一个商品是不是量子的, 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 性,如果没有用上,它就不是量子的。” 专家指出,量子技术暂时还没有与日用品 扯上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 乎都是骗人的东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也希望更多消费者, 不要轻信市场上这些炒作的概念。 本报记者 李颖 相关链接 作为前沿科技的“纳米”,也是众多产品标 榜的一块“金子招牌”。从纳米洗衣机、纳米冰 箱到纳米空调,再到纳米水、纳米油……那么, 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纳米产 品呢? 专家解读: 纳米其实是个长度单位,1纳 米等于10 -9 米。“真正的纳米科技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一是纳米尺度,也就是0.000001毫米, 这是微观世界的概念;二是出现纳米效应,因 为使用了纳米材料或纳米科技,产品本身的性 能会有重大改变,有新功能出现。比如我们现 在做的结构颜色,同一种材料,颗粒大小不一 样所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这就是纳米效应的 典型体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告 诉科技日报记者,纳米科技在磁性材料、电子 材料、光学材料、纳米印刷、医学与生物工程及 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现在有一些所谓的纳米产品在宋延 林看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品。宋 延林指出:“目前市场上商家很大程度上出 于商业目的的考虑,它们宣称自己的产品采 用了纳米技术多是一种炒作行为。所谓的 ‘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只不过是某一部 分添加或使用了纳米材料。但这些产品没 有出现纳米效应,它们最重要的性能(比如 洗涤或制冷性能)并没有改变,因此很难说 真正体现了纳米科技。” 其实只是个长度单位 真纳米产品需改变性能 想象力超 想象力超 丰富 丰富的商家 的商家推出如此 推出如此 高科技 高科技的商品 的商品捂好钱包 捂好钱包 别搭理这些伪科技 别搭理这些伪科技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Transcript of 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Page 1: 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的功能来看,从柔顺头发、消毒杀菌、净化空 气到卫生保健,不一而足。那么,面对琳琅满

7类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

抗组胺药:扑尔敏、赛赓啶、苯海拉明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常有嗜睡、眩晕等副作用。

抗抑郁、焦虑类药:丙咪嗪、多虑平等,会导致人昏昏欲睡、乏力。镇静催眠类药: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可对人产生镇静、催眠

和抗惊厥的效果。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有些人服用后会听力

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等,服用后有时会出现头痛、眩

晕和嗜睡等现象。抗心绞痛类药:心得安、心痛定等,会扩张血管从而导致头痛,精神难

以集中。降血糖类药:优降糖、达美康等,能引起疲倦、头晕等不适。除了以上这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

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后至少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才能开车,否则容易被误会成“酒驾”。

李淑娟再三提醒,在口服涉及“药驾”的药品后,6—7小时内尽量不要开车。

4新闻热线:010—58884061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陈 萌 2018 年 4 月 17 日 星期二科技改变生活·正听 KE JI GAI BIAN SHENG HUO · ZHENG TING

给您提个醒

第二看台

本报社址:北京市复兴路 15号 邮政编码:100038 查询电话:58884031 总编室:58884048 58884050(传真) 策划运营中心:58884126 广告许可证:018号 本报激光照排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每月定价:33.00元 零售:每份 2.00元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眼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您知道

吗?吃了某种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也会和酒驾一样危险。

近日,浙江永嘉 223 省道永嘉黄田高速路口上,一奥迪越野车驾驶员

服用感冒药后上路,迷糊中追尾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所幸未造成人

员伤亡。

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却未

引起足够重视。就连《道路安全法》对“药驾”都缺乏强制性规定和处罚

条款。

影响驾驶的药物多达十几类

“所谓‘药驾’,简单来说,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

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

忠杰教授解释说,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

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

过敏和感冒类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

师李淑娟告诉记者。

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

车的人群中,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驾车造成的事故率,达

72%,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 97%。同样,国

内也有一份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 10%左右。

“驾驶员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

力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这一点在高速公路

上尤为可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警说,以时速 100 公里计算,一个

瞌睡“点下头”2 秒钟内,车辆至少会“盲开”55 米,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

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生命安全。

若服药后影响判断一定别开车

“从药理学角度说,一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不逊于酒精。”但

是李淑娟也表示,是否能导致“药驾”,完全取决于吃的是什么药,服用多

大剂量,什么时间服药等。比如,镇静安眠药虽然容易让人困倦,但一般

会在夜间睡眠前服用。经过一夜的代谢,应该比较安全了。但如果用药

后第二天仍感到头晕,最好不要开车。另外,建议公众养成服药前先看说

明书的习惯,并认真阅读且遵照建议,以免发生危险。

何忠杰则强调,安全驾驶无小事,是药物就有副作用,一旦出现副作

用,就有可能影响驾驶员的判断,无法很好地控制方向盘,进而埋下安全

隐患。“当吃药影响到判断时,一定要停车,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以免造

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粒感冒药也能引发交通事故

“药驾”危害不逊“酒驾”

扫一扫欢迎关注

科技改变生活微信公众号

退热贴越来越成为有娃家庭的标配,小儿

发烧,先往额头贴一贴,省得体温太高“烧坏脑

袋”。不过退热贴对退烧有没有用?我们的脑

袋又会不会真的被“烧坏”?4 月 13 日,科技日

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

天成,听他聊聊“退热贴那些事儿”。

退热贴带走热量有限

记者看到,说明书上写明,退热贴是靠水凝

胶的水汽挥发带走热量。据王天成介绍,市面上

常见的退热贴有很多种,因为温度低于人体温

度,因此贴到孩子额头上后,通过接触传导可以

起到降温作用。有些退热贴还添加了薄荷、冰片

等中成药成分,像清凉油一样有“使皮肤感觉清

凉”的作用。“退热贴不是药物,算是一种辅助医

疗手段。”王天成说,本质上,它就是一种物理降

温方式,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把湿毛巾盖额头

上”没什么不同。除了退热贴之外,温水沐浴、酒

精擦身、敷冰袋等物理降温的做法也很常用。

但事实上,发热是身体在细菌、病毒刺激下

的防御反应,是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和启动。物

理降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发热,只能局部暂

时降低身体温度,而且使用不当甚至可能给孩

子带来新的危害。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宋红梅在讲解小儿发

热的科普文章中就曾提到:小儿皮肤很嫩,皮下毛

细血管比较丰富,体表面积又相对较大,全身擦酒

精还可能带来中毒隐患。而用冰袋敷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的确能带走一些热

量。但高烧的小孩身体本来就很热,忽然接触过

凉的冰袋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

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会引发孩子不

舒服的感受。此外,王天成也提到,有小孩对退热

贴过敏的情况,有些小孩在贴上退热贴后皮肤发

红发痒,出现过敏症状,家长需要密切注意。

王天成表示:“其实在孩子发热时,家长可

以给小孩适当少穿一点、加强空气对流、多喝

温开水或温盐水帮助孩子出汗,都可以让他们

尽快退热。”

普通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至于谈之色变的“烧坏脑子”,接受采访的

儿科医生都表示这个说法“不大科学”:发热本

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它可能由颅

内感染(也就是脑炎)引起,可能由肿瘤引起,也

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只要不是超过 41摄氏度

的超高热或长期发热,就不至于“烧坏脑袋”。

而且人的体温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

并不是贴块退热贴,把额头一小块皮肤的温度降

低了一点,就能把颅内的温度也降低。宋红梅也

讲到,退热贴“只作用于额头一小片体表面积,且

额头下毛细血管很细,带走的热量很少,还可能

给孩子造成不舒服”,因此,“治疗儿童发热首要

的原则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舒适度,而不是把重心

放在维持正常体温上。”宋红梅说。

王天成建议,孩子体温到了 38 摄氏度就应

及时使用退烧药。多喝水多出汗,重复给药,孩

子发热“病情很急却未必很重”。

据他解释,孩子发烧温度上升得快,并且越

是体质较好的小孩,发热反应会越强烈,温度也

更高,因此稍早使用美宁、布洛芬等退烧药可以

更快把体温控制住,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治疗儿童发烧,退热贴不是标配专家指出,重点不是维持正常体温,而是提高整体舒适度

实习记者 崔 爽

为了抬高售价,商家给产品贴上了各种“高科技”标签:“可以防癌的量子挂坠”“除甲醛的负离子瓷砖”“抗疲劳的石墨烯内衣”……不少消费者为这些云里雾里的高科技产品大掏腰包,殊不知自己花高价买入的却是一些“伪科技”产品。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详细解读几个经常被捆绑炒作的高科技,让你在购物的时候擦亮眼睛,不要再上当受骗,为这些伪科技买单。

生活中名字中带着“负离子”的产品五花

八门,负离子吹风机、负离子净水器、负离子

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瓷砖……而就其所宣传

的功能来看,从柔顺头发、消毒杀菌、净化空

气到卫生保健,不一而足。那么,面对琳琅满

目的负离子产品,花样繁多的负离子功效,其

中哪些靠谱,哪些又不靠谱呢?

专家解读:其实,负离子并非是一种特殊

的离子,而是一大类粒子的统称。“所谓负离

子,就是带有一个或多个负电荷的离子。”清

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

者,负离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电荷迁徙。

林金明表示,能够产生负离子的方式主要

有自然产生与人工生成两大类。其中,自然界

产生负离子主要有4种方式:大气在紫外线、雷

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电离就会产生负离子;

下雨或瀑布,在重力作用下,水高速流动,水—

气分子碰撞产生负离子;某些矿物质因为本身

含有放射性元素,通过放射作用,引起电荷溢

出,被空气中的其他分子接收产生负离子;森林

中植物叶片与流动空气摩擦产生的电子溢出,

其电子被空气中其他分子接受后产生负离子。

若要人工产生负离子,原理与自然界产

生负离子相似。林金明说,负离子对去除空

气中微小颗粒物有一定作用,可以净化空气,

且一定量的负氧离子对人体有益,但因为负

离子瓷砖中的矿物质通常含有微量放射性元

素,由放射作用产生负离子。“因此不建议将

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放在室内,尽管目前所使

用的大多数材料放射剂量都非常低,但是长

期放射、长期处于高负离子状态并不利于人

体健康。”此外,其他的所谓负离子能“净化血

液”“修复细胞”等功效,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

和确切的临床案例。

可去除空气微小颗粒物保健功能有待系统论证 被称为“黑金”的新材料石墨烯近年来也

受到商家青睐,一时间,石墨烯内衣、石墨烯智

能发热马甲、石墨烯袜等产品层出不穷,一套

石墨烯保暖内衣,售价从 100元到 2000多元不

等。商家介绍,石墨烯内衣具有抗菌、抗疲劳、

防紫外线等多种功效。

专家解读:据了解,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

中剥离出来,只由一层碳原子构成、按蜂窝状

六边形排列的平面晶体。这种独特的结构使

得它具有更导电、更传热、更坚硬、更透光等优

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性能。在

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

来革命性的材料。目前,与石墨烯有关的材料

广泛应用在电池电极材料、半导体器件、透明

显示屏、传感器、电容器、晶体管等方面。

尽管近 10 年来,石墨烯概念在全球受到

广泛追捧,国内对石墨烯的研发与应用热度,

也是“水涨船高”,持续不减。然而专家指出,

尽管市场需求大,但石墨烯却始终难以量产,

用于生活还尚需时日。

以石墨烯服装类产品为例,江南石墨烯研

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表示,石墨烯厚度只有几纳

米,造价极高,如果用完全单层纯石墨烯制作,

一条内裤都至少得几亿美元,但就算用纯的石

墨烯做,也很难有商家宣传的功效。

性能优异难以量产用于生活尚需时日

量子手环、量子眼镜、量子水杯……随着

我国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上天、“京沪干

线”的开通,越来越多贴有“量子”标签的产品

出现在市场上。这些量子产品的功能五花八

门,甚至有商家宣称量子挂坠可以防癌。

专家解读:“满足量子力学规律的系统、

物体叫量子系统、量子物体。但是量子系统

不一定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比如基本粒子

的电子、光子是量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的原子也是量子,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是量

子。”清华大学物理系龙桂鲁教授告诉科技日

报记者,可以用来制造量子计算机的材料,叫

做量子材料、量子物质。

简单地说,使用了量子原理的技术可以

目前应用都很高大上和日用品沾边全胡扯

实习记者实习记者 陆成宽陆成宽 称为量子技术。这样定义的量子技术包括

很多方面。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还集

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

领域。

一件产品量子不量子,看什么?中科院院

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

士给出了说法:“判断一个商品是不是量子的,

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

性,如果没有用上,它就不是量子的。”

专家指出,量子技术暂时还没有与日用品

扯上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

乎都是骗人的东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也希望更多消费者,

不要轻信市场上这些炒作的概念。

本报记者 李 颖

相关链接

作为前沿科技的“纳米”,也是众多产品标

榜的一块“金子招牌”。从纳米洗衣机、纳米冰

箱到纳米空调,再到纳米水、纳米油……那么,

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纳米产

品呢?

专家解读:纳米其实是个长度单位,1 纳

米等于 10-9 米。“真正的纳米科技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一是纳米尺度,也就是 0.000001毫米,

这是微观世界的概念;二是出现纳米效应,因

为使用了纳米材料或纳米科技,产品本身的性

能会有重大改变,有新功能出现。比如我们现

在做的结构颜色,同一种材料,颗粒大小不一

样所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这就是纳米效应的

典型体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告

诉科技日报记者,纳米科技在磁性材料、电子

材料、光学材料、纳米印刷、医学与生物工程及

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现在有一些所谓的纳米产品在宋延

林看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品。宋

延林指出:“目前市场上商家很大程度上出

于商业目的的考虑,它们宣称自己的产品采

用了纳米技术多是一种炒作行为。所谓的

‘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只不过是某一部

分添加或使用了纳米材料。但这些产品没

有出现纳米效应,它们最重要的性能(比如

洗涤或制冷性能)并没有改变,因此很难说

真正体现了纳米科技。”

其实只是个长度单位真纳米产品需改变性能

想象力超想象力超““丰富丰富””的商家的商家,,推出如此推出如此““高科技高科技””的商品的商品,,请请——

捂好钱包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别搭理这些伪科技

负离子

量子

石墨烯

纳米

视觉中国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