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远行前要做哪些准备 -...

1
在我国古代,“父母在,不远游,游 必有方”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古人出 远门一定要有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包括经 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在农耕 主导的古代社会,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 成为传统,远游者往往令人轻视,所以那 些“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 而不归”的人会被称为“狂荡之人”。尽 管如此,古代的行旅生活仍十分丰富,帝 王巡游、文人游历、地理考察、宗教远 足、外交旅行……各个阶层、各种目的的 行旅生活,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 画卷。 古时候,车马信件都很慢,使得行旅之 人一旦离开故土,与亲人的联系将变得十 分困难,正如诗中所记:“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因此,远行对古人来说 是一件大事,临行前要做诸多准备。 卜行 吉方行 吉方行 遇凶则止 遇凶则止 古人将对未知旅途的担忧,寄托在对 神秘自然的崇拜上,他们在踏上旅途前有 占卜择吉的风俗。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出 行前就用火烧龟甲或兽骨,根据裂纹的走 向来预测未来的吉凶。如果卜算结果为 “吉”,则按吉日出行,如果为“凶”,就 会另择吉日或取消行程。据《汉书》记 载,汉宣帝欲前往昭帝庙主持祭祀之礼, 但是出行前,车队仪仗前列的骑兵将一把 佩剑掉落,插入泥中,剑刃正对着皇帝的 车辇,驾车的马因而受惊。汉宣帝召人占 卜,结果为“不吉”,他便取消了这次出 行。 不仅帝王出行要占卜吉凶,民间亦是 如此。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记 载了大量“行归宜忌”的内容,可见当时 民间出行禁忌的严苛。 出行禁忌延至后世,便有了“黄道吉 日”和“黑道凶日”的说法。古人认为每 天都有一个星神值日,如遇青龙、明堂、 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吉神值日, 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如遇天刑、 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六个凶神 当道,或遇到天象异常,如日食、月食、 彗星、陨石坠落等,这一天就被称为“黑 道凶日”。后来的阴阳家又将其与天干、 地支、五行连在一起,把一年中的每天冠 以吉凶,民间有“逢吉方行,遇凶则止” 的说法。 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明清小说中, 多有人们选择“上好吉日”出行的记述, 尽管这种方式被后世认为“验少妄多”, 但这一习俗却在民间影响深远。古人对择 吉礼俗的遵循,体现的不仅是人们对行旅 安危的担心和对旅途顺遂的祝福,更凸显 出行旅在古人精神生活中的意义。 送行 祖道饲行 祖道饲行 灞桥折柳 灞桥折柳 受现实所限,古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 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道路不 畅,密林丛生,行旅生活充满险阻。《战 国策》中描写苏秦游历求学时,说他“负 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 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行旅艰辛。因 为行旅不易,古人为了祈求行神的庇佑, 在远行之前还要举行祖道仪式,祭拜行 神。 在古代民间神仙崇拜的庞杂体系中, 行神崇拜占据重要的位置。云梦睡虎地秦 简《日书》中有“饲行”“行饲”的内 容,具体规定了祭祀的程序。要选择吉日 举行祭祀行神的仪式,有设席、缀祭、祝 告等内容。行神也称“祖神”,行神祭祀 又称“祖道”,祖道仪式的主要意义是祈 祝行旅平安、顺利。居延汉简记载,当时 行旅祖道已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礼 俗,从天子到庶人,都遵行这一礼仪规 范,连西北边塞的士兵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最荡气回肠的祖道仪式莫 过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燕太子 丹在易水畔为即将远行的荆轲举行的祖道 仪式。据记载,燕太子丹及其宾客均着白 色衣冠,在易水边送别荆轲。祭祀完行 神,高渐离击筑,荆轲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在这场记述详尽、千 古流传的祖道仪式上,慷慨激昂的“易水 之歌”成为千古绝唱,祭拜行神的主题已 经悄然发生变化,壮烈的送别情怀成为仪 式的主旋律。到了魏晋时期,祖道祭祀行 神的意义已经逐渐减弱,发展为会聚亲 友、抒发离别之情的礼俗形式。 人们为即将远行的亲友设宴饯别的仪 式脱胎于祖道仪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折柳相赠, 很久以前就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行旅送别 形式。其中,“灞桥折柳”更是充满了惜 别的文化韵味。灞桥位于汉唐等朝代政治 文化中心长安以东的交通要道上,人们往 往在这里送别远行的亲友。因此,灞桥成 为行旅之人集中抒发离愁别绪的所在,后 来更成为离别的象征。人们选择折柳赠予 远行之人来寄托依依别情,一是因为柳树 生命力强,无论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叶 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 意。因此,折柳成为牵动行旅之人惜别深 情的敏感的文化符号,民间甚至出现了以 “折杨柳”命名的流行曲调。孟郊的《横 吹曲辞·折杨柳》中有“杨柳多短枝,短 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和 “莫言枝条短,中有长相思”的诗句。有 时候,人们也用《折杨柳》之歌来表达行 旅生活的苦闷与艰辛。 行装 于橐于囊 于橐于囊 徒步结驷 徒步结驷 卜行和送行,展现的是古代远行者的 精神世界,而行装准备对他们来说则是最 重要的物质保障。古人远行所带的物品和 用具称为“行装”,其选择的原则与今人 大体相同,都需要简易、方便、实用。人 类早期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车船发明、畜 力开发后,步行仍是重要的行旅方式。徒 步远行最重要的穿戴当属鞋子,古代的鞋 有革履、布履,而行旅生活中用得较多的 是芒鞋,这是一种用芒草茎的外皮编织而 成的鞋,因踩踏松软,不畏湿滑,成为行 旅之人的重要装备。芒鞋,也泛指麻鞋和 草鞋。在古代,行走四方的商旅,“担囊 负笠”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由此可见, “行笠”这种竹编雨具也成为多数行旅者 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此外,有的行旅者 还会携带武器,以保障旅途安全。 古代文献中对“担囊负笠”的行商和 “负书担橐”的书生多有描述。居延汉简 记载,汉代经过长途旅行到西北边地生活 的中原人,多用“橐”盛装生活用品。 “橐”多用布制成,也有用熟制的羊皮制 作的“革橐”。人们除了用“橐”盛装日 常物品外,还用它盛装干粮。行橐代表行 旅途中的一切财物,因此行橐是否充盈, 成为旅行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物质保障。 《诗经》中提到行旅中携带干粮“于 橐于囊”的情形。这里所说的“囊”与 “橐”功用大体相同,都是装物品的袋 子,二者的区别在《说文解字》中有记 载:“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随 着历史的演进,唐宋以后,“行囊”多指 行旅中用来装钱的袋子,其形制越来越 小。现在所说的“囊中羞涩”,就是源于 行囊装钱的古代习俗。除了囊和橐外,居 延汉简中还可以看到戍边士卒远行途中使 用箧和笥的情形。箧和笥最初均为盛装日 常用品的竹编器具,后来也运用其他材质 制作,其形制和用途大体类似于今天的箱 子。南宋时,有人把盛装行旅生活用品的 器具称为“行箱”,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 天出行使用的旅行箱了。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统治者奉 行的政策对行旅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秦 汉时期,重农抑商,导致当时的行旅费用 偏高,无论是商人还是其他行旅者,每次 远行都要携带数额惊人的“行装”。汉代 的旅费叫“橐中装”,多为价格不菲的珠 玉,方便交换为货币或其他物品。因此, 秦汉时期,除了张骞、班超等官方使团 外,民间行旅者颇为鲜见,这正是重农抑 商对行旅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 古代行旅者有迫于生计的“穷游”, 也有排场奢华的“富游”,二者之间的差 别在车辆发明和使用后逐渐凸显。“徒 步”与“结驷”,本是行旅方式的不同, 但在礼制规范中一度被用于体现等级差 别。春秋时期,有一定身份的人出行必须 乘车,逐渐形成了礼制规范,而徒步行旅 也开始被视为“贫贱者”的行为。据记 载,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渊去世,颜渊的 父亲因家境贫困,请求孔子卖掉他的车子 给颜渊置办椁,遭到拒绝。孔子说:“吾 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 可徒行也。”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是, 自己如果“徒行”,就违背了“礼”。史 载,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在贫贱时徒步 开始他游说列国的事业,当初“赢滕履 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 甚至被亲人鄙视。当他的主张得到君主响 应,担任宰相时,则拥有“饰车百乘”, 所到之国,均备受尊敬。可见,“出则徒 步”与“出则结驷”的不同。 除了是否乘车之外,行旅者所着鞋履 也成为其社会阶层的身份标识。在《水浒 传》中,史进、戴宗足蹬麻鞋,而杨志却 穿着“带毛牛膀靴”,体现的便是其所属 阶层的不同。 在文人官宦的行旅生活中,除了基本 行装外,还有一种特殊装备 —“ 途 利”。明代出现的“途利”,是文人官宦行 旅中携带的精巧“工具包”。明代屠隆 《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途利”条中记 载:“小文具匣一,以紫檀为之,内藏小 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修指甲 刀、剉指、剔指刀、发刡、镊子等件。旅 途利用,似不可少。”其中,裁刀、锥子 是裁纸装订用的工具,挖耳、挑牙、修指 甲刀、发刡等,则使行旅之人能够随时清 理个人卫生。工艺精湛、材质考究的“途 利”,是古代文人官宦独享的旅途“奢侈 品”。 故乡和远方,是古往今来连接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极。古代文人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修齐治平”的人生规划,使得古代文人多游子;而千百 年来传统农耕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又积淀出浓厚的乡土观念,使得古来游子多 思乡。行旅之人无论身在何处,为何种目的行游在外,故乡永远都是其精神的 家园。 对远游在外的人来说,古代驿路上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应往来官员食 宿的驿馆,是文人和官宦赴试、下第、宦游、谪迁的必经之地;而漫漫古道上 那些为往来旅客提供食宿的客舍和店铺也迎接着商人和平民。无论是官方的驿 馆,还是民间的店铺,对旅人来说,晨发暮宿的奔波,在得到短暂憩息后都会 引发浓浓的乡愁。通晓文墨的读书人便将这份情感以诗词的形式抒发出来,题 在驿馆的墙壁和房梁上,这就是驿馆题壁诗。 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谓“驿骑来千里, 天书下九衢”。著名诗人岑参的诗句“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 暮及陇山头”,正是唐代驿路发达的写照。此外,唐代诗歌创作臻于鼎盛,而大 部分著名诗人和文臣都有使用驿馆的资格。因此,始于两汉的题壁诗在唐宋时 期非常流行。唐代通往岭南的端州驿、临江驿、大庾驿,通往四川的褒城驿、 嘉陵驿、筹笔驿,长安附近的潼关驿、马嵬驿都留下大量的诗篇。唐代的不少 驿馆还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旅人题诗。在众多的驿馆题壁诗中,对羁旅乡愁 的表达是最突出的主题。 佳节思亲的地域乡愁 家山万里,乡梦依稀;岁岁年年,天涯思乡。唐代诗人方干在《思江南》 中写道:“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 明。”离家多年的羁旅之人在夜宿驿馆时再次萌发了思乡之情,在睡梦中终于要 还乡,然而家还未到,美梦已醒。梦和现实的对比,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淋漓 尽致。乡梦,是承载游子乡愁的镜花水月。它的美,更衬托出人生的诸多无奈。 在羁旅生涯中,佳节无疑会引发诗人强烈的情感,让原本的思乡之意更添 愁情,从而激发强烈的创作意愿,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驿馆题壁诗自然不乏佳 作。宦游河北的白居易,冬至夜宿邯郸驿,思念家乡,他想到家人此时一定在 灯前久坐,说起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于是提笔写下《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 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除夕夜在 外漂泊的戴叔伦在《除夜宿石头驿》中写下“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 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将漂泊游子孤寂的心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刻画得入木三分。旅行到灵石的李商隐,因病羁留在冷泉驿,又赶上寒食 节,提笔写下“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将独居 驿馆的寂寥之意描摩得足色足味。这些承载着旅人浓厚情感的羁旅乡愁诗句, 又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温暖了古今多少旅人的心灵。 双重意蕴的心灵乡愁 自汉武帝始,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就受到统治者及古代文人的推崇,在 人生规划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隋唐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 主要方式,无论贵族士子还是寒门子弟,“学成文武艺”,自然要“货与帝王 家”,这就注定了成千上万的文人要在出仕的旅途上劳苦奔波,跋涉不已。诗人 张祜的《题弋阳馆》道出了古代多少游子的心声:“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 树茫茫。吴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羁旅之人孤身在追寻理想的路上 漂泊,声声猿啼唤起的是诗人思乡的愁情。 在古代诸多被贬谪者的羁旅诗中,曾经的功与名成了内心的寄托,他们在 被贬谪路上的乡愁乡思也都由此生发。唐代诗人宋之问是较早留题驿壁的人, 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历经武后、中宗、睿宗朝,出身寒门,经科举入仕,深 得荣宠,又数次遭贬,从繁华的京城,来到泷州、越州等当时南方的偏远之 地。途经驿站,在孤馆寒窗下,诗人的思乡之情被引发。他在《题大庾岭北 驿》中写道:“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南北 迁徙的大雁是乡愁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人借南飞之雁“至此北归”,反衬 出自身境遇的凄楚和对家乡的思念。 在宋之问的心中,乡愁不仅仅是对亲人、乡土的眷恋,也有对昔日身居庙 堂的仕途生涯的眷恋。他在另一首《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就表达了 这种情愫,诗中写道:“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其中的乡愁具有双重意 蕴,既有对功名的渴望,也有对亲情的渴望。诗中的“北极”是宫廷,是庙 堂,是诗人心中的故园;而“南溟”则是迁流,是漂泊,是异乡。余秋雨在 《文化苦旅》中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贬官”们在贬谪途中创作出大量反映人生际遇和个人抱负的壮丽诗篇,其中一 部分便书写在了驿馆墙壁上。 家国同构的文化乡愁 与唐代驿馆题壁诗相比,宋代的诗词更多地具有家国同构、将思乡与爱国 融为一体的文化传统。终结两宋统治的均是北方草原民族,特殊的时代背景使 得宋代诗词中的乡愁充满了怅然失落的情怀。游子心中的故土,是曾经的故国 朝堂,是心心念念的故国风俗,是心灵的文化原乡。 北宋、南宋的皇族,亡国后均被掳北上。在寂寥的北方驿馆,曾经的风雅 皇帝宋徽宗赵佶不堪内心的家国之恨,在驿馆的墙壁上写下“彻夜西风撼破 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的诗句。这首流传 至今的《在北题壁》,写尽了宋徽宗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南宋末年,宋代王 室再度被掳北上。途中,曾为宋度宗昭仪的王清惠在驿壁上题写了《满江红》, “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 月”,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恨意和对故国的思恋。此情此景,与100多年前的宋徽 宗何其相似! 与皇族一样,两宋的士大夫也赋予羁旅乡愁诗更多的政治意义。“位卑未敢 忘忧国”的陆游,终其一生,也未能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无法还乡的他只 能慨叹“此身老大足悲伤,岁岁天涯忆故乡”。而经历了时代凄风苦雨的文天 祥,更是将去国怀乡的万缕情思写进诗歌,他在《翠玉楼》中写道,“江湖行客 梦,风雨故乡情”。他们的乡愁已经超越了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个人的骨肉亲情, 而具有更为广博的政治意义和家国情怀。 题写在驿壁上的 羁旅乡愁 古人远行前要做哪些准备 每逢节假日 每逢节假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踏上旅途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踏上旅途亲情得以释放 亲情得以释放乡愁获得慰 乡愁获得慰 沉甸甸的行李箱中 沉甸甸的行李箱中装满了亲人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祝福 装满了亲人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祝福而心中那份离 而心中那份离 别的乡愁 别的乡愁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情怀 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情怀在没有高铁 在没有高铁飞机的古代 飞机的古代人们出行要受到哪些限制 人们出行要受到哪些限制他们的行囊中都有 他们的行囊中都有 什么物品 什么物品远行者的亲友会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 远行者的亲友会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在没有微博 在没有微博朋友圈的年代 朋友圈的年代古人又会把心中这份浓浓的乡愁书写在何处呢 古人又会把心中这份浓浓的乡愁书写在何处呢本期的两篇文 本期的两篇文 章告诉您答案 章告诉您答案本版撰稿 张所宇 本版组稿 毕春慧 07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副刊·文史 责编 张正忠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聂丹 审读 朱奕佳

Transcript of 古人远行前要做哪些准备 -...

Page 1: 古人远行前要做哪些准备 - 1news.ccepaper.1news.cc/ccrb/pc/paper/att/202003/10/9c640df3-bd...“莫言枝条短,中有长相思”的诗句。有 时候,人们也用《折杨柳》之歌来表达行

在我国古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古人出远门一定要有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包括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在农耕主导的古代社会,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成为传统,远游者往往令人轻视,所以那些“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的人会被称为“狂荡之人”。尽管如此,古代的行旅生活仍十分丰富,帝王巡游、文人游历、地理考察、宗教远足、外交旅行……各个阶层、各种目的的行旅生活,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

古时候,车马信件都很慢,使得行旅之人一旦离开故土,与亲人的联系将变得十分困难,正如诗中所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因此,远行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临行前要做诸多准备。

卜行逢逢吉方行吉方行 遇凶则止遇凶则止

古人将对未知旅途的担忧,寄托在对神秘自然的崇拜上,他们在踏上旅途前有占卜择吉的风俗。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出行前就用火烧龟甲或兽骨,根据裂纹的走向来预测未来的吉凶。如果卜算结果为

“吉”,则按吉日出行,如果为“凶”,就会另择吉日或取消行程。据 《汉书》 记载,汉宣帝欲前往昭帝庙主持祭祀之礼,但是出行前,车队仪仗前列的骑兵将一把佩剑掉落,插入泥中,剑刃正对着皇帝的车辇,驾车的马因而受惊。汉宣帝召人占卜,结果为“不吉”,他便取消了这次出行。

不仅帝王出行要占卜吉凶,民间亦是如此。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 《日书》,记载了大量“行归宜忌”的内容,可见当时民间出行禁忌的严苛。

出行禁忌延至后世,便有了“黄道吉日”和“黑道凶日”的说法。古人认为每天都有一个星神值日,如遇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吉神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如遇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六个凶神当道,或遇到天象异常,如日食、月食、彗星、陨石坠落等,这一天就被称为“黑道凶日”。后来的阴阳家又将其与天干、地支、五行连在一起,把一年中的每天冠以吉凶,民间有“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说法。

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明清小说中,多有人们选择“上好吉日”出行的记述,尽管这种方式被后世认为“验少妄多”,但这一习俗却在民间影响深远。古人对择吉礼俗的遵循,体现的不仅是人们对行旅安危的担心和对旅途顺遂的祝福,更凸显出行旅在古人精神生活中的意义。

送行祖道饲行祖道饲行 灞桥折柳灞桥折柳

受现实所限,古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道路不畅,密林丛生,行旅生活充满险阻。《战国策》中描写苏秦游历求学时,说他“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行旅艰辛。因为行旅不易,古人为了祈求行神的庇佑,在远行之前还要举行祖道仪式,祭拜行神。

在古代民间神仙崇拜的庞杂体系中,行神崇拜占据重要的位置。云梦睡虎地秦简 《日书》 中有“饲行”“行饲”的内容,具体规定了祭祀的程序。要选择吉日举行祭祀行神的仪式,有设席、缀祭、祝告等内容。行神也称“祖神”,行神祭祀又称“祖道”,祖道仪式的主要意义是祈祝行旅平安、顺利。居延汉简记载,当时行旅祖道已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礼俗,从天子到庶人,都遵行这一礼仪规范,连西北边塞的士兵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最荡气回肠的祖道仪式莫过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燕太子

丹在易水畔为即将远行的荆轲举行的祖道仪式。据记载,燕太子丹及其宾客均着白色衣冠,在易水边送别荆轲。祭祀完行神,高渐离击筑,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在这场记述详尽、千古流传的祖道仪式上,慷慨激昂的“易水之歌”成为千古绝唱,祭拜行神的主题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壮烈的送别情怀成为仪式的主旋律。到了魏晋时期,祖道祭祀行神的意义已经逐渐减弱,发展为会聚亲友、抒发离别之情的礼俗形式。

人们为即将远行的亲友设宴饯别的仪式脱胎于祖道仪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折柳相赠,很久以前就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行旅送别形式。其中,“灞桥折柳”更是充满了惜别的文化韵味。灞桥位于汉唐等朝代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以东的交通要道上,人们往往在这里送别远行的亲友。因此,灞桥成为行旅之人集中抒发离愁别绪的所在,后来更成为离别的象征。人们选择折柳赠予远行之人来寄托依依别情,一是因为柳树生命力强,无论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因此,折柳成为牵动行旅之人惜别深情的敏感的文化符号,民间甚至出现了以

“折杨柳”命名的流行曲调。孟郊的 《横吹曲辞·折杨柳》中有“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和

“莫言枝条短,中有长相思”的诗句。有时候,人们也用《折杨柳》之歌来表达行旅生活的苦闷与艰辛。

行装于橐于囊于橐于囊 徒步结驷徒步结驷

卜行和送行,展现的是古代远行者的精神世界,而行装准备对他们来说则是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古人远行所带的物品和用具称为“行装”,其选择的原则与今人大体相同,都需要简易、方便、实用。人类早期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车船发明、畜力开发后,步行仍是重要的行旅方式。徒步远行最重要的穿戴当属鞋子,古代的鞋有革履、布履,而行旅生活中用得较多的是芒鞋,这是一种用芒草茎的外皮编织而成的鞋,因踩踏松软,不畏湿滑,成为行旅之人的重要装备。芒鞋,也泛指麻鞋和草鞋。在古代,行走四方的商旅,“担囊负笠”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由此可见,

“行笠”这种竹编雨具也成为多数行旅者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此外,有的行旅者还会携带武器,以保障旅途安全。

古代文献中对“担囊负笠”的行商和“负书担橐”的书生多有描述。居延汉简记载,汉代经过长途旅行到西北边地生活的中原人,多用“橐”盛装生活用品。

“橐”多用布制成,也有用熟制的羊皮制作的“革橐”。人们除了用“橐”盛装日常物品外,还用它盛装干粮。行橐代表行旅途中的一切财物,因此行橐是否充盈,成为旅行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物质保障。

《诗经》 中提到行旅中携带干粮“于橐于囊”的情形。这里所说的“囊”与

“橐”功用大体相同,都是装物品的袋子,二者的区别在 《说文解字》 中有记载:“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随着历史的演进,唐宋以后,“行囊”多指行旅中用来装钱的袋子,其形制越来越小。现在所说的“囊中羞涩”,就是源于行囊装钱的古代习俗。除了囊和橐外,居延汉简中还可以看到戍边士卒远行途中使用箧和笥的情形。箧和笥最初均为盛装日常用品的竹编器具,后来也运用其他材质制作,其形制和用途大体类似于今天的箱子。南宋时,有人把盛装行旅生活用品的器具称为“行箱”,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出行使用的旅行箱了。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对行旅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导致当时的行旅费用偏高,无论是商人还是其他行旅者,每次远行都要携带数额惊人的“行装”。汉代的旅费叫“橐中装”,多为价格不菲的珠玉,方便交换为货币或其他物品。因此,秦汉时期,除了张骞、班超等官方使团外,民间行旅者颇为鲜见,这正是重农抑商对行旅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

古代行旅者有迫于生计的“穷游”,也有排场奢华的“富游”,二者之间的差别在车辆发明和使用后逐渐凸显。“徒步”与“结驷”,本是行旅方式的不同,但在礼制规范中一度被用于体现等级差别。春秋时期,有一定身份的人出行必须乘车,逐渐形成了礼制规范,而徒步行旅也开始被视为“贫贱者”的行为。据记载,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渊去世,颜渊的父亲因家境贫困,请求孔子卖掉他的车子给颜渊置办椁,遭到拒绝。孔子说:“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是,自己如果“徒行”,就违背了“礼”。史载,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在贫贱时徒步开始他游说列国的事业,当初“赢滕履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甚至被亲人鄙视。当他的主张得到君主响应,担任宰相时,则拥有“饰车百乘”,所到之国,均备受尊敬。可见,“出则徒步”与“出则结驷”的不同。

除了是否乘车之外,行旅者所着鞋履也成为其社会阶层的身份标识。在《水浒传》中,史进、戴宗足蹬麻鞋,而杨志却穿着“带毛牛膀靴”,体现的便是其所属阶层的不同。

在文人官宦的行旅生活中,除了基本行 装 外 , 还 有 一 种 特 殊 装 备——“ 途利”。明代出现的“途利”,是文人官宦行旅中携带的精巧“工具包”。明代屠隆

《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途利”条中记载:“小文具匣一,以紫檀为之,内藏小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修指甲刀、剉指、剔指刀、发刡、镊子等件。旅途利用,似不可少。”其中,裁刀、锥子是裁纸装订用的工具,挖耳、挑牙、修指甲刀、发刡等,则使行旅之人能够随时清理个人卫生。工艺精湛、材质考究的“途利”,是古代文人官宦独享的旅途“奢侈品”。

故乡和远方,是古往今来连接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极。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修齐治平”的人生规划,使得古代文人多游子;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又积淀出浓厚的乡土观念,使得古来游子多思乡。行旅之人无论身在何处,为何种目的行游在外,故乡永远都是其精神的家园。

对远游在外的人来说,古代驿路上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应往来官员食宿的驿馆,是文人和官宦赴试、下第、宦游、谪迁的必经之地;而漫漫古道上那些为往来旅客提供食宿的客舍和店铺也迎接着商人和平民。无论是官方的驿馆,还是民间的店铺,对旅人来说,晨发暮宿的奔波,在得到短暂憩息后都会引发浓浓的乡愁。通晓文墨的读书人便将这份情感以诗词的形式抒发出来,题在驿馆的墙壁和房梁上,这就是驿馆题壁诗。

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谓“驿骑来千里,天书下九衢”。著名诗人岑参的诗句“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正是唐代驿路发达的写照。此外,唐代诗歌创作臻于鼎盛,而大部分著名诗人和文臣都有使用驿馆的资格。因此,始于两汉的题壁诗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唐代通往岭南的端州驿、临江驿、大庾驿,通往四川的褒城驿、嘉陵驿、筹笔驿,长安附近的潼关驿、马嵬驿都留下大量的诗篇。唐代的不少驿馆还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旅人题诗。在众多的驿馆题壁诗中,对羁旅乡愁的表达是最突出的主题。

佳节思亲的地域乡愁家山万里,乡梦依稀;岁岁年年,天涯思乡。唐代诗人方干在《思江南》

中写道:“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离家多年的羁旅之人在夜宿驿馆时再次萌发了思乡之情,在睡梦中终于要还乡,然而家还未到,美梦已醒。梦和现实的对比,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乡梦,是承载游子乡愁的镜花水月。它的美,更衬托出人生的诸多无奈。

在羁旅生涯中,佳节无疑会引发诗人强烈的情感,让原本的思乡之意更添愁情,从而激发强烈的创作意愿,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驿馆题壁诗自然不乏佳作。宦游河北的白居易,冬至夜宿邯郸驿,思念家乡,他想到家人此时一定在灯前久坐,说起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于是提笔写下《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除夕夜在外漂泊的戴叔伦在《除夜宿石头驿》中写下“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将漂泊游子孤寂的心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旅行到灵石的李商隐,因病羁留在冷泉驿,又赶上寒食节,提笔写下“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将独居驿馆的寂寥之意描摩得足色足味。这些承载着旅人浓厚情感的羁旅乡愁诗句,又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温暖了古今多少旅人的心灵。

双重意蕴的心灵乡愁自汉武帝始,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就受到统治者及古代文人的推崇,在

人生规划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隋唐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无论贵族士子还是寒门子弟,“学成文武艺”,自然要“货与帝王家”,这就注定了成千上万的文人要在出仕的旅途上劳苦奔波,跋涉不已。诗人张祜的《题弋阳馆》道出了古代多少游子的心声:“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茫茫。吴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羁旅之人孤身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漂泊,声声猿啼唤起的是诗人思乡的愁情。

在古代诸多被贬谪者的羁旅诗中,曾经的功与名成了内心的寄托,他们在被贬谪路上的乡愁乡思也都由此生发。唐代诗人宋之问是较早留题驿壁的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历经武后、中宗、睿宗朝,出身寒门,经科举入仕,深得荣宠,又数次遭贬,从繁华的京城,来到泷州、越州等当时南方的偏远之地。途经驿站,在孤馆寒窗下,诗人的思乡之情被引发。他在 《题大庾岭北驿》中写道:“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南北迁徙的大雁是乡愁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人借南飞之雁“至此北归”,反衬出自身境遇的凄楚和对家乡的思念。

在宋之问的心中,乡愁不仅仅是对亲人、乡土的眷恋,也有对昔日身居庙堂的仕途生涯的眷恋。他在另一首《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就表达了这种情愫,诗中写道:“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其中的乡愁具有双重意蕴,既有对功名的渴望,也有对亲情的渴望。诗中的“北极”是宫廷,是庙堂,是诗人心中的故园;而“南溟”则是迁流,是漂泊,是异乡。余秋雨在

《文化苦旅》中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们在贬谪途中创作出大量反映人生际遇和个人抱负的壮丽诗篇,其中一部分便书写在了驿馆墙壁上。

家国同构的文化乡愁与唐代驿馆题壁诗相比,宋代的诗词更多地具有家国同构、将思乡与爱国

融为一体的文化传统。终结两宋统治的均是北方草原民族,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宋代诗词中的乡愁充满了怅然失落的情怀。游子心中的故土,是曾经的故国朝堂,是心心念念的故国风俗,是心灵的文化原乡。

北宋、南宋的皇族,亡国后均被掳北上。在寂寥的北方驿馆,曾经的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不堪内心的家国之恨,在驿馆的墙壁上写下“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的诗句。这首流传至今的《在北题壁》,写尽了宋徽宗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南宋末年,宋代王室再度被掳北上。途中,曾为宋度宗昭仪的王清惠在驿壁上题写了《满江红》,

“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恨意和对故国的思恋。此情此景,与100多年前的宋徽宗何其相似!

与皇族一样,两宋的士大夫也赋予羁旅乡愁诗更多的政治意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终其一生,也未能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无法还乡的他只能慨叹“此身老大足悲伤,岁岁天涯忆故乡”。而经历了时代凄风苦雨的文天祥,更是将去国怀乡的万缕情思写进诗歌,他在《翠玉楼》中写道,“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他们的乡愁已经超越了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个人的骨肉亲情,而具有更为广博的政治意义和家国情怀。

题写在驿壁上的

羁 旅 乡 愁

古人远行前要做哪些准备每逢节假日每逢节假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踏上旅途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踏上旅途,,亲情得以释放亲情得以释放,,乡愁获得慰乡愁获得慰

藉藉。。沉甸甸的行李箱中沉甸甸的行李箱中,,装满了亲人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祝福装满了亲人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祝福。。而心中那份离而心中那份离别的乡愁别的乡愁,,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情怀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情怀。。

在没有高铁在没有高铁、、飞机的古代飞机的古代,,人们出行要受到哪些限制人们出行要受到哪些限制??他们的行囊中都有他们的行囊中都有什么物品什么物品??远行者的亲友会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远行者的亲友会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在没有微博在没有微博、、朋友圈的年代朋友圈的年代,,古人又会把心中这份浓浓的乡愁书写在何处呢古人又会把心中这份浓浓的乡愁书写在何处呢??本期的两篇文本期的两篇文章告诉您答案章告诉您答案。。

南宋马远《晓雪山行图》。

资料图片

本版撰稿 张所宇 本版组稿 毕春慧

07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副刊·文史

责编 张正忠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聂丹 审读 朱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