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朗诵决赛将在书剑苑举行...

1
A 克拉玛依之歌 06 编辑:李晓风 电话: 6877832 版式:张馨月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农历七月初五 本报讯 (实习记者 沙 露) 8 月 23 日 20 时,“克拉 玛依之歌”诗文朗诵大赛决 赛将在书剑苑举行。 据了解,本次朗诵大赛 邀请到我市十六首诗文的原 创作者,届时,他们将作为 现场嘉宾观看广大诗歌爱好 者展示他们的诗歌世界。 据悉,为纪念克拉玛依 油田勘探开发 60 周年,展示 60 年来克拉玛依油田的新变 化、新风貌,抒发广大市民 对克拉玛依的热爱和赞美之 情,克拉玛依日报社决定举 办“克拉玛依之歌”诗文朗 诵大赛。 本次大赛分为征集诗 文、征集朗诵者及诗文朗诵 大赛三部分。截至7月20 日,大赛组委会已收到原创 诗文百余篇。通过遴选和市 民推荐的方式,组委会共推 选了 10 首市民原创诗文作品 与市民推荐的 6 首诗文作品 供朗诵者在决赛环节进行展 示。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 这 16 首诗歌饱含着对克拉玛 依的热爱:作品《克拉玛依 水之歌》细致鲜明地描绘出 克拉玛依河的神圣与美好; 作品《不朽的城》描绘了来 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到了 克拉玛依,正因为大家肩负 同样的使命责任,才有了克 拉玛依油田的新变化、新风 貌;作品《如日如月如歌》 在梳理克拉玛依油田成长脉 络的同时,有着浓烈的感情 味……每个参赛作品的思想 内容都积极向上,真实地折 射出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城 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赞扬了 克拉玛依人顽强拼搏、艰苦 奋斗的精神意志。 本报记者 张秀 “我们再去顺一遍吧,看看 还有什么问题。”8 月 16 日,有 队员向路萍提议道。 路萍正准备坐下休息,但 听到这个提议,她又马上站了 起来。 坚持参赛 报名容易,训练不易。 不少参加“克拉玛依之歌” 诗文朗诵的选手都有此体会: 除了自己要抽空练习,还要和 队友磨合,特别是对于指导老 师的现场要求,要想不错过精 彩,就一定要赶过来参加。 “我们最开始都是个人报 名,而且每个人都有不错的功 底。”路萍说,“但现在大家作为 一个组合参赛,每个人的表演时 间就会受到限制,情绪容易中 断,团队队员之间也需要磨合。” 路萍说的这些,是每个参 赛选手面临的共同问题。其 实,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也不少。 路萍的家住在白碱滩,为 了参赛,每次培训她都不得不 来回奔波。有时训练人数多, 轮到她们组合时,已是晚上12 时,而她回到家更已将近凌晨1 时。第二天,路萍还要上班,孩 子的事情也得她操心。 可面对这些,路萍毫无怨 言,因为朗诵是她的梦想,她想 把它坚持下去。 热爱朗诵 路萍的朗诵启蒙,最初是 从“讲故事”开始的。 1989 年,刚入学一年的路 萍便报名参加了全市故事大 赛,那也是我市举办的第一次 故事大赛。没想到的是,路萍 居然得了冠军,而且在第二年 的故事大赛中她再次夺冠。 “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故事 大赛,我讲的是关于爸爸的故 事。”路萍回忆道。 提到爸爸,路萍一时热泪 盈眶,充满感激。 路萍说,她的父亲思想开 明,对她参加比赛十分支持。 在那个年代,即便十分支持, 父亲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 为,最多就是多给些时间让她 练习。 而父亲的这份理解已足以 让路萍感恩一生:正是在讲故 事大赛后,她发现自己喜欢用 语言表达感情,特别喜欢朗读 文章。 就这样,伴随着朗诵,路 萍从幼儿成长为一个孩子的母 亲。 而今,她又开始慢慢培养 儿子的朗诵兴趣, “不为别的,就 希望这个爱好能够陪伴他,让他 的生活也变得多彩。”路萍说。 路萍(右)和队友在练习诗文朗诵。 本报记者 张秀 诗文朗诵决赛将在书剑苑举行 本周日 20 时开始, 16 首诗文的原创作者将现场聆听 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之歌 之歌 诗文朗诵大 诗文朗诵大克拉玛依日报社、市文广局、采油二厂主办 市油田团委赞助 选手故事 路萍:理想要坚持 送日报 献爱心 树形象 (赠报时间不分先后) 工程技术研究院向和平社区、石油红星社区、长征社区赠报 50 物资供应总公司向金色年华居家养老日托中心、文明供应社区赠报 50 昆仑银行克拉玛依分行向第十三中学赠报 60 工商银行向一中、一小、八小赠报 100 宣传部、融汇公司联合向捷安长途客运公司赠送报纸 100 克拉玛依市农业银行向飞机场赠送日报 100 建行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回馈建筑企业赠日报 100 邮储银行向我市小企业赠报 30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新疆设计院向市福利院赠报 50 采气一厂向第十中学、第十六小学赠报 52 勘探开发研究院向第四中学、第九小学赠报 60 百口泉采油厂向实验小学赠报 45 雅丹文化艺术公司赠实验中学 40 三元公司向市聋哑学校赠报 10 提升企业形象 欢迎踊跃参与 请致电 6882289 比赛创意新颖 诗歌朗诵与乐器演奏 穿插进行 本报实习记者 沙露 8 月 16 日下午,克拉玛依日报 社新闻发布厅内人声鼎沸,掌声 不断响起,“克拉玛依之歌”诗文 朗诵大赛正在此彩排。 长笛奏出诗情 舞台上,6名朗诵者站成一 排,而舞台右侧,一名演奏者吹响 了长笛,和朗诵者组成了一支表 演团队。 观众一边听着长笛演奏,一 边听着诗歌朗诵,现场颇有一番 诗情画意。 这位长笛演奏者名叫时培 贵,他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这次 受组委会的邀请前来参加《克拉 玛依水之歌》的背景音乐演奏。 时培贵告诉记者,他曾考虑 过是用笛子还是长笛来演奏背景 音乐,琢磨后,他觉得伴奏音乐通 常描绘的是诗情画意的风景,而 笛子这种乐器的音色太突出,用 笛子演奏似乎有喧宾夺主的可 能。于是在反复琢磨理解《克拉 玛依水之歌》含义后,时培贵选用 了长笛加伴奏《童年的回忆》来搭 配诗歌朗诵。 他说:“这首诗歌虽然说的是 水,但谈的是与石油有关的问题,而 我们老一辈石油人开采石油、建设 克拉玛依的时候,场下观众多半当 年都还在童年时期,所以乐曲《童年 的回忆》就比较适合这种情景。” 单簧管演绎悠远 在朗诵着朗诵诗文《我目睹 了城市的成长和变化》时,单簧管 演奏者付长水奏响了《神秘园之 歌》的旋律,朗诵着与演奏者相互 辉映,一次次将朗诵推向高潮。 在选曲方面,付长水表示,他 上星期二到报社的新闻发布厅朗 诵培训现场听了《我目睹了城市的 成长和变化》的朗诵,找到了这首 诗要表现的意境,当时就决定选用 乐曲《神秘园之歌》来伴奏,回家之 后就着手准备伴奏剪辑工作。 朗诵者的声音和乐器声音谁 先发出,人声和器乐怎样配合是个 难题,从事音乐培训工作的付长水 多次将《神秘园之歌》这首伴奏作 调整,反复剪辑之后,使这首伴奏 作品更加悠远、婉转、抒情,与朗诵 者的情绪波动配合得非常紧密。 侧记

Transcript of 诗文朗诵决赛将在书剑苑举行...

A 克拉玛依之歌06 编辑:李晓风 电话:6877832 版式:张馨月201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农历七月初五

本报讯 (实习记者 沙露) 8 月 23 日 20 时,“克拉玛依之歌”诗文朗诵大赛决赛将在书剑苑举行。

据了解,本次朗诵大赛邀请到我市十六首诗文的原创作者,届时,他们将作为现场嘉宾观看广大诗歌爱好者展示他们的诗歌世界。

据悉,为纪念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展示60年来克拉玛依油田的新变化、新风貌,抒发广大市民对克拉玛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克拉玛依日报社决定举办“克拉玛依之歌”诗文朗诵大赛。

本次大赛分为征集诗文、征集朗诵者及诗文朗诵大赛三部分。截至 7 月 20日,大赛组委会已收到原创诗文百余篇。通过遴选和市民推荐的方式,组委会共推选了10首市民原创诗文作品与市民推荐的6首诗文作品供朗诵者在决赛环节进行展示。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这16首诗歌饱含着对克拉玛依的热爱:作品《克拉玛依水之歌》细致鲜明地描绘出克拉玛依河的神圣与美好;作品《不朽的城》描绘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到了克拉玛依,正因为大家肩负同样的使命责任,才有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新变化、新风貌;作品 《如日如月如歌》在梳理克拉玛依油田成长脉络的同时,有着浓烈的感情味……每个参赛作品的思想内容都积极向上,真实地折射出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赞扬了克拉玛依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

本报记者 张秀

“我们再去顺一遍吧,看看还有什么问题。”8 月 16 日,有队员向路萍提议道。

路萍正准备坐下休息,但听到这个提议,她又马上站了起来。

坚持参赛

报名容易,训练不易。不少参加“克拉玛依之歌”

诗文朗诵的选手都有此体会:除了自己要抽空练习,还要和队友磨合,特别是对于指导老师的现场要求,要想不错过精彩,就一定要赶过来参加。

“我们最开始都是个人报名,而且每个人都有不错的功底。”路萍说,“但现在大家作为一个组合参赛,每个人的表演时间就会受到限制,情绪容易中断,团队队员之间也需要磨合。”

路萍说的这些,是每个参赛选手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实,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

路萍的家住在白碱滩,为了参赛,每次培训她都不得不来回奔波。有时训练人数多,轮到她们组合时,已是晚上12时,而她回到家更已将近凌晨1时。第二天,路萍还要上班,孩子的事情也得她操心。

可面对这些,路萍毫无怨言,因为朗诵是她的梦想,她想把它坚持下去。

热爱朗诵

路萍的朗诵启蒙,最初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1989 年,刚入学一年的路萍便报名参加了全市故事大赛,那也是我市举办的第一次故事大赛。没想到的是,路萍居然得了冠军,而且在第二年

的故事大赛中她再次夺冠。“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故事

大赛,我讲的是关于爸爸的故事。”路萍回忆道。

提到爸爸,路萍一时热泪盈眶,充满感激。

路萍说,她的父亲思想开明,对她参加比赛十分支持。在那个年代,即便十分支持,父亲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为,最多就是多给些时间让她练习。

而父亲的这份理解已足以让路萍感恩一生:正是在讲故事大赛后,她发现自己喜欢用语言表达感情,特别喜欢朗读文章。

就这样,伴随着朗诵,路萍从幼儿成长为一个孩子的母亲。

而今,她又开始慢慢培养儿子的朗诵兴趣,“不为别的,就希望这个爱好能够陪伴他,让他的生活也变得多彩。”路萍说。

路萍(右)和队友在练习诗文朗诵。 本报记者 张秀 摄

诗文朗诵决赛将在书剑苑举行本周日20时开始,16首诗文的原创作者将现场聆听

克拉玛依克拉玛依之歌之歌诗文朗诵大诗文朗诵大赛赛

克拉玛依日报社、市文广局、采油二厂主办市油田团委赞助

■选手故事

路萍:理想要坚持

送日报 献爱心 树形象(赠报时间不分先后)

工程技术研究院向和平社区、石油红星社区、长征社区赠报50份

物资供应总公司向金色年华居家养老日托中心、文明供应社区赠报50份

昆仑银行克拉玛依分行向第十三中学赠报60份

工商银行向一中、一小、八小赠报100份

宣传部、融汇公司联合向捷安长途客运公司赠送报纸100份

克拉玛依市农业银行向飞机场赠送日报100份

建行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回馈建筑企业赠日报100份

邮储银行向我市小企业赠报 30份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新疆设计院向市福利院赠报50份

采气一厂向第十中学、第十六小学赠报52份

勘探开发研究院向第四中学、第九小学赠报60份

百口泉采油厂向实验小学赠报45份

雅丹文化艺术公司赠实验中学40份

三元公司向市聋哑学校赠报10份

提升企业形象 欢迎踊跃参与 请致电6882289

比赛创意新颖诗歌朗诵与乐器演奏

穿插进行

本报实习记者 沙露

8月16日下午,克拉玛依日报社新闻发布厅内人声鼎沸,掌声不断响起,“克拉玛依之歌”诗文朗诵大赛正在此彩排。

长笛奏出诗情

舞台上,6 名朗诵者站成一排,而舞台右侧,一名演奏者吹响了长笛,和朗诵者组成了一支表演团队。

观众一边听着长笛演奏,一边听着诗歌朗诵,现场颇有一番诗情画意。

这位长笛演奏者名叫时培贵,他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这次受组委会的邀请前来参加《克拉玛依水之歌》的背景音乐演奏。

时培贵告诉记者,他曾考虑过是用笛子还是长笛来演奏背景音乐,琢磨后,他觉得伴奏音乐通常描绘的是诗情画意的风景,而笛子这种乐器的音色太突出,用笛子演奏似乎有喧宾夺主的可能。于是在反复琢磨理解《克拉玛依水之歌》含义后,时培贵选用了长笛加伴奏《童年的回忆》来搭配诗歌朗诵。

他说:“这首诗歌虽然说的是水,但谈的是与石油有关的问题,而我们老一辈石油人开采石油、建设克拉玛依的时候,场下观众多半当年都还在童年时期,所以乐曲《童年的回忆》就比较适合这种情景。”

单簧管演绎悠远

在朗诵着朗诵诗文《我目睹了城市的成长和变化》时,单簧管演奏者付长水奏响了《神秘园之歌》的旋律,朗诵着与演奏者相互辉映,一次次将朗诵推向高潮。

在选曲方面,付长水表示,他上星期二到报社的新闻发布厅朗诵培训现场听了《我目睹了城市的成长和变化》的朗诵,找到了这首诗要表现的意境,当时就决定选用乐曲《神秘园之歌》来伴奏,回家之后就着手准备伴奏剪辑工作。

朗诵者的声音和乐器声音谁先发出,人声和器乐怎样配合是个难题,从事音乐培训工作的付长水多次将《神秘园之歌》这首伴奏作调整,反复剪辑之后,使这首伴奏作品更加悠远、婉转、抒情,与朗诵者的情绪波动配合得非常紧密。

■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