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 暨服務團授旗儀式 -...

4
54 November 2015 Taiwan Machinery Monthly 產業資訊 報導,攝影/許淑玲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專員 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 暨服務團授旗儀式 擬定6大主軸策略,優先帶動7大領航產業轉型 生產力 4.0 正式啟動 9年投入360為加速企業升級轉型,以提 升整體產業全球競爭力,行政 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在1022 日正式啟動,並舉行服務團授 旗儀式;自今年起,行政院將 9年內投入新台幣360億元, 鎖定電子資訊、金屬運具、機 械設備、食品、紡織、物流及 零售服務業、農業等7大產業, 目標是製造業人均產值由611元提升到1,000 萬元。 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暨服 務團授旗儀式由行政院毛治國 院長率領經濟部、科技部、教 育部、農委會、衛福部及勞動 部等部會代表,會同7個重點產

Transcript of 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 暨服務團授旗儀式 -...

54 November 2015 Taiwan Machinery Monthly

產業資訊

報導,攝影/許淑玲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專員

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暨服務團授旗儀式

擬定6大主軸策略,優先帶動7大領航產業轉型

生產力4 . 0正式啟動 9年投入360億

為加速企業升級轉型,以提

升整體產業全球競爭力,行政

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在10月22

日正式啟動,並舉行服務團授

旗儀式;自今年起,行政院將

在9年內投入新台幣360億元,

鎖定電子資訊、金屬運具、機

械設備、食品、紡織、物流及

零售服務業、農業等7大產業,

目標是製造業人均產值由611萬

元提升到1,000萬元。

生產力4.0發展方案啟動暨服

務團授旗儀式由行政院毛治國

院長率領經濟部、科技部、教

育部、農委會、衛福部及勞動

部等部會代表,會同7個重點產

552015/11

產業資訊

業公會理事長、各產業籌組的

生產力4.0服務團,以及8大公

協會代表,共同進行「生產力

4.0發展方案」啟動儀式,並進

行服務團授旗儀式,除正式佈

達各產業生產力4.0服務分團的

分工單位外,也宣示產官學研

共同推動生產力4.0的承諾與決

心。

近來我國產業在國際市場

上,面臨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

上下夾擊的壓力,為減緩產業

國際競爭的衝擊,行政院已於

今(104)年9月17日核定「生產力

4.0發展方案」,從104年至113

年預計將投入新台幣360億元,

聚焦於製造業、服務業及農

業,藉由產業科技優勢,打造

臺灣成為全球生產製造供應鏈

的關鍵地位,同時營造人機協

同優質工作環境,加速生產力

4.0方案推動,提升整體產業國

際競爭力。

為落實生產力4.0的推動,

設立「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指

導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張

善政擔任該小組召集人、政務

委員顏鴻森擔任該小組執行秘

書,並分製造業應用組、商業

服務業應用組、農業應用組、

及基礎環境發展組,推動各項

工作。在作法上,考量中小企

業體質,以擴大複製自行車產

業A-team模式,創造螞蟻雄兵式

的競爭優勢,加速產業轉型;

在人才培育方面,除了要培育

生產力4.0所需的高端研究人

力,以提升業界研發能量外,

也要加強產學連結、培育技職

人才、以及在職人員技能的提

升等相關配套工作;以達到固

本、扎根、搶單目標,維持國

際競爭力。

活動超過200人出席,除行政

院與各部會代表,還包括生產

力4.0服務團團長及分團代表、

7大重點產業公會理事長以及

8大公協會代表,共同參與生

產力4.0啟動儀式,由行政院副

院長張善政對服務團進行授旗

儀式,宣誓我國產官學研各界

對於生產力4.0推動的共識與決

心,期望以生產力4.0來引領製

造業、商業服務業、農業附加

價值的提升,創造以人為本的

優質就業環境,帶動產業結構

優化轉型,進而提升整體產業

國際競爭力。

56 November 2015 Taiwan Machinery Monthly

產業資訊

經濟部長鄧振中致詞時表

示,過去台灣的產業發展是以

製造業以及附屬於製造業的服

務業為支柱,而發展成在國際

上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現今台

灣產業面臨先進國家向上提

升,而新興國家從後追趕而

上,前後夾擊的困境。為了使

產業能夠永續發展,因此行政

院在9月17日核定了生產力4.0

發展方案,此一方案乃是藉著

台灣在資通訊產業的競爭力,

透過自動化、物聯網等工具,

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將來在技

術研發、生產製造以及行銷服

務等,會和各部會一起努力,

達成生產力想要達成的目標。

生產力4.0服務團將結合學校、

產業、研究單位以及各公協會

等,提供企業界更適切的服

務,促使產業能夠加速轉型升

級。

生產力4.0 台灣一定贏

行政院長毛治國致詞時表

示,促進國內產業創新轉型、

掌握關鍵技術自主能力、維持

國際競爭力,是台灣產業發展

的重要課題,在核心作法上,

透過「優化領航產業智慧供應

鏈生態系統 」、「催生新創

事業」、「促進產品與服務國

產化」、「掌握關鍵技術自主

能力」、「培育實務人才」、

「挹注產業政策工具」6大主軸

策略,優先帶動電子資訊、金

屬運具、機械設備、食品、紡

織、物流及零售服務、及農業

等7項領航產業轉型,強化產業

國際競爭力。

毛治國指出,今日活動的意

義在宣誓全國產官學研共同推

動生產力4.0的承諾與決心,把

生產力4.0的能量擴散,帶動產

業的轉型與升級,提升下一階

段的競爭力。生產力4.0的概念

來自德國所提倡的工業4.0,

因為這個概念的提倡,國際大

宗的消費品由少樣多量、長生

命週期,轉變為多樣少量,短

生命週期的產品,此一現象對

生產者來說,就會產生大量生

產、規模化,以及多樣少量、

生產客製化的矛盾,要化解這

種成本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基

本對策就是採用彈性生產概

念;所謂彈性生產就是把生產

模式,從過去把具有不確定性

的市場需求,跟效率與穩定的

生產過程,互相隔 ;現在則把

中間互相隔 的介面移除的新的

生產模式,就是要讓生產線與

消費市場的需求直接對話與互

動,是一種徹底顛覆傳統思維

的經營模式,這個在過去很難

實現,但現在利用最新的資通

訊做為工具,包括網際網路、

物(互)聯網,巨量資料分析、雲

端運算以及人工智慧等,就有

實現的可能。

所以工業4.0推動的是一場效

率推動轉嫁,創新驅動的新產

業革命,要完全實現工業4.0願

景,不僅每一條生產線的功能

要完全升級,每個產業由生產

到行銷,整個供應鏈都需要全

面翻轉,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

程。

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致詞

572015/11

產業資訊

工業4.0是以工業3.0為基礎發

展出來的,工業3.0達成的是高

效率的自動化,工業4.0追求的

是更進一步的智慧化,把工業

4.0比喻為,由生產自動化演變

到智慧化生產的過程,對台灣

許多產業而言,就不是那麼遙

遠,因為台灣許多高科技的生

產線早已到了工業3.5,距離4.0

不遠,有的已經超過4.0水準,

方才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表

示,金仁寶公司已到達4.2的水

準。

對於大多數傳統產業而言,

為了邁向工業4.0,必須要先有

3.0的基礎才行,因此要推動4.0

的政策,必須針對不同產業,

規劃不同的發展與演化路徑,

讓大家有系統與步驟的邁向目

標。為了因應這一波國際新的

產業革命,讓生產過程與消費

市場直接對話與互動,這一工

業4.0的概念,不只應用在二等

產業的工業及製造業上,也應

該可以應用在一級產業農業,

以及三級產業的工業及商業生

產,因此決定使用生產力4.0的

名稱來推動這個運動,使這個

概念能夠在台灣未來產業轉型

過程中,對於一級、二級及三

級產業都能夠成為全面性轉型

及再造的趨動力量。

以生產力力4.0應用到農業,

可運用物聯網、巨量資料分

析,雲端運算以及人工智慧等

軟硬體技術,對於作物本身以

及生長的環境進行監測與掌

控;也可以根據消費端的需

求,進行產品產量及消費的配

對,建立主動式、全方位服務

的產銷平台,把具有安全履歷

的農作物流通到市場上,對農

民而言,可以達成種得對、種

得好,以及增加食品附加價值

的目標;同時可以滿足消費者

吃得安心的需求。

用生產力4.0政策來帶動我

國相關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是

一項龐大的工程,必須整合經

濟部、科技部、教育部、衛福

部、勞動部以及農委會等相關

部會的專業與資源,也必須規

劃跨年的預算,規劃各行業演

化發展路徑的多年期結果。生

產力4.0政策在執行上強調3個

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掌握關

鍵性的技術,來推動相關產業

生產線的進化與升級。第二,

必須推動產業聯盟,像自行車

A-team的模式,來帶動產銷關係

的演化,藉以發展出新的產業

供應鏈的生態環境;第三,必

須強化人力培育,促進產學進

一步的聯結,使人才的供給不

虞匱乏。

生產力4.0是政府和產業界一

起建造未來全球市場趨勢,所

共同發起的產業再造活動,服

務團的授旗儀式是產業再造活

動正式啟動開始。

目前全球景氣相對低靡,

台灣也受到很大衝擊,但每遇

關鍵時刻台灣總能展現堅韌的

生命力,來克服困難,渡過難

關。未來用生產力4.0再造台

灣產業,奠定台灣未來發展契

機。

機械公會副理事長莊大立代表機械產業出席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