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取向的歷史教學嘗試及其意義 -以「二二八事件」為 ·...

17
問題取向的歷史教學嘗試及其意義 -以「二二八事件」為例 李維哲 周毅怡 ∗∗ 、前言 台灣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將地理、歷史、公民三個科目放入「社會 領域」的範疇裡,並鼓勵教師進行「合科教學」 1 ,也就是一位教師同時教授這三 個學科,筆者雖然身為地理教師,卻也因此開始從事歷史的教學工作。筆者歷史 課堂的呈現方式大多是學生跟著課本的脈絡,一邊講述課本內容,一邊解釋或作 補充說明;或者,會拋出一些問題來問學生「為什麼…..」。然而,在有限的上課 時間內,加上統一的課程進度壓力,常常只能拼命把進度上完,少有餘暇停下來 了解學生的理解情形與心中對歷史的認知圖像。 筆者在教授完「戰後台灣的政治變遷」這一單元後,給了學生一個進一步去 查一些相關資料並作心得感想的作業。在所有學生選擇的歷史事件中,36 位學生 中,有 16 位選擇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可見學生對於「二二八事件」有相當 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於個人感想中所提出的疑惑與問題,讓筆者了解到,教 師「教」什麼,並期待學生「學會」什麼?與學生實際「學到」什麼?有著很大 的落差。因此,決定重新設計一份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教材,以期給學生不一 樣的歷史教學,刺激學生更進一步思考相關問題。 本文的段落說明如下: 在「研究動機」部分,首先,從學生於教授完「二二八事件」這一單元後的 感想與心得中,試著初步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對於歷史思考的困難之處;接著檢視 台灣教科書的編寫特色,以釐清台灣教科書的書寫與學生學習「歷史」之間的可 能關聯;最後,從歷史學中關於「因果關係」(causation)的重新認識以及參考英 國教科書的編寫模式,藉以設計一份比較利於學生學習的教材設計。 在「教材設計說明」部分,具體說明設計的構想的相關思考,以及設計過程 中所遭遇的障礙:包括時間不足、資料的蒐集與閱讀、歷史的思考與書寫、對學 生了解有限。 在「實施過程之反省」的部分,將筆者在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盡量予以具 體呈現,以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與呈現的問題,並進一步反省有待克服的困 難。 台北縣安溪國中地理教師 ∗∗ 台北縣安溪國中地理教師 1 近年來,在台灣仍舊從事合科教學的學校只剩下少數幾所。 1

Transcript of 問題取向的歷史教學嘗試及其意義 -以「二二八事件」為 ·...

  • 問題取向的歷史教學嘗試及其意義

    -以「二二八事件」為例

    李維哲∗ 周毅怡∗∗

    一 、前言 台灣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將地理、歷史、公民三個科目放入「社會

    領域」的範疇裡,並鼓勵教師進行「合科教學」1,也就是一位教師同時教授這三

    個學科,筆者雖然身為地理教師,卻也因此開始從事歷史的教學工作。筆者歷史

    課堂的呈現方式大多是學生跟著課本的脈絡,一邊講述課本內容,一邊解釋或作

    補充說明;或者,會拋出一些問題來問學生「為什麼…..」。然而,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加上統一的課程進度壓力,常常只能拼命把進度上完,少有餘暇停下來

    了解學生的理解情形與心中對歷史的認知圖像。 筆者在教授完「戰後台灣的政治變遷」這一單元後,給了學生一個進一步去

    查一些相關資料並作心得感想的作業。在所有學生選擇的歷史事件中,36位學生中,有 16位選擇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可見學生對於「二二八事件」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於個人感想中所提出的疑惑與問題,讓筆者了解到,教

    師「教」什麼,並期待學生「學會」什麼?與學生實際「學到」什麼?有著很大

    的落差。因此,決定重新設計一份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教材,以期給學生不一

    樣的歷史教學,刺激學生更進一步思考相關問題。 本文的段落說明如下: 在「研究動機」部分,首先,從學生於教授完「二二八事件」這一單元後的

    感想與心得中,試著初步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對於歷史思考的困難之處;接著檢視

    台灣教科書的編寫特色,以釐清台灣教科書的書寫與學生學習「歷史」之間的可

    能關聯;最後,從歷史學中關於「因果關係」(causation)的重新認識以及參考英國教科書的編寫模式,藉以設計一份比較利於學生學習的教材設計。 在「教材設計說明」部分,具體說明設計的構想的相關思考,以及設計過程

    中所遭遇的障礙:包括時間不足、資料的蒐集與閱讀、歷史的思考與書寫、對學

    生了解有限。 在「實施過程之反省」的部分,將筆者在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盡量予以具

    體呈現,以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與呈現的問題,並進一步反省有待克服的困

    難。

    ∗台北縣安溪國中地理教師 ∗∗台北縣安溪國中地理教師 1近年來,在台灣仍舊從事合科教學的學校只剩下少數幾所。

    1

  • 二、研究動機 (一)從「幾位學生的想法」開始

    「第一次殺了這麼多人!如果那些人活著,我會去問他全部的事。」

    「⋯.如果那個時代的人還活著,我一定不會問他經過,因為他想起來,一 定會覺得很可怕!」

    「我覺得 228 事件,讓在 228 事件活著的人很難忘,也很恐怖。」

    「我覺得為了一件事,殺了這麼多人很不值得,之前好殘忍!」

    「⋯.覺得當時政府很霸道,不講理。」

    「228 事件,令(對)我來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件,為什麼就只因為販賣私菸,就被打的頭破血流?為什麼不能容忍呢?我覺得世界要有諒解心,

    世界才會和平。」

    「沒想(到)228 事件的起源,竟是因為販賣私菸的婦人,就因為這些事,所以才死了這麼多(人)。」

    「如果當初,大家各退一步替其他人設想,如果當初沒有槍殺事件的話,就不會有慘劇發生,不會有那麼多人犧牲了,退一步就海闊天空,不要一時衝

    動,做了無法挽回的事。

    「我覺得如果當初行政公正的話,就可以避免「228 事件」的發生了,大家彼此讓一步,也可以化解彼此的爭執,但由於這個事件,我們可以隨時警惕自

    己。」

    由以上幾位學生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即使學習完「二二八事件」的課

    程,對歷史仍充滿疑惑及誤解,幾個值得關心的問題是: 1.雖然學生希望知道更多關於「二二八事件」的事,但是,學生很難跨越時空的障礙,回到當時的歷史

    脈絡思考問題。 2.學生習慣用「日常生活的思考(common sense)」而非「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來理解歷史2。 3.學生對於「因果關係」常以為是一個

    2 Sam Wineburg認為歷史思考是反日常習性的(anti-ordinary common-sense),《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2001)》.

    2

  • 原因導致一個事件的發生。 4.學生對於歷史事件中的「導火線」與「背景」的關係,以及許多原因之間的交互關係難以理解。 (二)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書寫特色 回到臺灣歷史課堂上最倚賴的課本的書寫脈絡上檢視,我們可以發現,課本的編排與書寫有以下幾個特點:(見附錄一)

    1. 編排的順序採取「順流而下」的書寫方式-先談背景原因,再談導火線,最後引發令人遺憾的暴力衝突與軍事鎮壓。

    2. 在背景原因部份,各個原因之間是各自獨立,沒有呈現出原因與原因之間的關係。簡單整理如下:

    『行政長官大權在握 / 高級官員與地方首長多由大陸來台人士擔任 / 不少軍警、官員貪污腐化,濫用特權 / 文化方面,雙方民情、語言不盡相同,因而引起許多誤解與衝突 / 經濟方面,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經濟活動 / 受國共內戰影響,台灣物價飛漲、社會秩序不穩----這樣的背景之下,民怨一觸即發。』

    在這樣的編排與書寫脈絡,先談事件的原因,再說明事件的發生和結果,這種方式明顯缺乏問題意識,且容易讓學生誤以為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教師的教學可能因此直截了當地讓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一些因素,而使學生認為

    這些原因「累積出」事件的發生,「因果關係」是固定的、無可爭議的。另外,這

    些原因彼此之間的關係,要不是沒交代,就是交代不清楚,也容易使學生對於「因

    果關係」欠缺教完整的認識與理解。 (三) 英國歷史教科書的書寫特色 英國的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呈現出與台灣教科書很不一樣的架構與書寫方式,其

    特色如下: 1. 先拋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接著,環繞在這個問題上,按一定的邏輯次序將遠因、近因串聯成一個有「立體感」的歷史圖像。

    2. 提供的資料盡可能地讓學生貼近那個時代的脈絡下思考,使學生得以「神入」(Empathy)那個時代的人的感受。

    3. 以學生主動探知為主,由學生一步一步把因果關係建構起來,提出一些看法,並判斷輕重,最後整合出一套自己的觀點。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歷史觀

    是如何「建構」出來的。 由上述簡單的分析,英國教科書呈現出與台灣教科書迥異的編排與書寫,當我們希望學生透過「學歷史」而了解「歷史」,他山之石,應是可以給我們學習與

    仿效的對象。因此,筆者藉由參考英國歷史教科書的書寫與設計,加上近年對歷

    史與歷史教育的重新認識,設計了這份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教材。(見附錄二)

    3

  • 三、教材設計之說明 台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是希望培養出學生「帶的走的能力」,因此,「以學生為中心」而展開的教學,是目前多數教育專家對教學活動一致的看法。透過對學

    生學習過程與心理發展的重視與認知,許多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多認為,藉由提出

    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起學習的動機,將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另外,

    教材的設計要由「具體」事物開始,再逐步引入「抽象」的思考。這些理念逐漸

    被納入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設計中。 近年來,歷史教育除了吸收上述教育理念外,並逐漸拉進「歷史教育」與「歷史學」的距離,將歷史學本身的特質,納入歷史教學中。許多的學者強調應將歷

    史學的概念和探究能力帶入歷史教學中,在歷史教育的實踐上「學生應該主動地

    提問題,鑑別證據,建立自己對歷史的解釋。」 由上可知,不管從學生學習出發,或者從歷史教學來看,「問題取向」無庸置疑是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 (一) 設計的構想 筆者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教材設計是以呈現「因果關係」為中心,由事件

    的爆發切入,先點出二二八事件本身的特殊之處,鋪陳出令學生感到好奇與值得

    探究之處,再回溯事件爆發前相關因素的作用。詳細的設計構想如下: 1. 主題的選擇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是一個高度爭議性與敏感性的歷史事件,因牽涉到情感認

    同和意識型態的糾葛,使許多人要避而不談,不然就各擁立場,少有交集。而許

    多歷史老師面對這樣敏感性的歷史議題,常常選擇不帶感情,輕輕帶過。筆者以

    為,就是因為重要而敏感的歷史事件,歷史學科所能提供對於該事件更深刻的了

    解與不同解釋的可能,是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因此,歷史教育能扮演提供學生

    不一樣的視野,來審視「過去」。 2. 標題的擬定

    會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題,是想要突顯一般人會把焦點放在事件的導火線上,並以此推論如果沒有「星星之火」就不會燎起大火(如學生的推論:「如

    果當初沒有槍殺事件的話,就不會有慘劇發生」);而歷史的思考反而會比較關注

    在「可以燎原」的背景以及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關係上。

    3. 問題的提出 筆者在考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問題處理的複雜程度之後,避開對衝突與鎮壓過程的討論,把討論的主軸放在事件爆發前的背景因素,並以當時台灣人的感受

    為主要脈絡,提出「為什麼人們這麼憤怒?」的問題。

    4

  • 活動一開始先以兩張時間相距不遠的照片做比較,一張是剛「光復」時的照片,加上當時人們的話語;另一張為事件爆發時的照片,並陳述事件發生的大致

    經過情形,點出其中的強烈對比以及當時一些在今天看起來是奇特與很難理解之

    處,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開始學生思考問題。

    4. 原因的鋪陳 筆者透過教科書提到的四個不同面向的原因,模擬當時人們的感受與時代的

    氛圍,以下列的脈絡來鋪陳架構:一開始先談「不同國度」背景下相處的問題,

    接著談人們期待中的「新政府」與轉而失望的原因,最後鋪陳隨著回歸祖國後,

    日益惡化的「經濟」與「社會」不安的浮動情緒,逐漸瀰漫開來。 5. 學生活動的設計 在每一個不同面向的標題下,陳述當時的情形以引導學生進入主題,並提供

    一些史料讓學生閱讀,再透過「想一想」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證據去思考為什

    麼人們會憤怒的原因,並試著瞭解各種原因之間的脈絡關係。 為了完成最後的「調查報告」,學生必須一步一步在不同主題下所提供的資料

    中,將他認為「為什麼人們這麼憤怒?」的原因列一份分類表,使學生思考自己

    對這個問題的初步看法。 開始書寫「調查報告」的作業時,學生需先將自己表列的原因歸納整理在不

    同標題下,然後判斷原因的輕重,最後才進行文章的書寫,以完成「為什麼人們

    這麼憤怒?」的解釋。書寫過程中,學生要自行組織和串聯原因之間的脈絡關係,

    以期能讓學生了解因果概念中,各種原因是彼此複雜交錯的,而這些關係是需要

    經由解釋才能形成對歷史事件的觀點。透過學生彼此間不同的解釋,更進一步讓

    學生明瞭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二) 設計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1. 設計耗時長 當這份教材分享給其他教師時,他們通常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需要

    花多少時間做這份教材?誠然,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之餘,要挪出時間,重新

    編寫教材,確實是一大難事,包括蒐集資料、閱讀相關期刊論文、教材設計

    與課程規劃…等,都需花費相當的時間。

    2. 資料的蒐集與閱讀的限制 在筆者本身有限的能力下,大多的資料是透過他人研究得到的,使用這

    些二手史料,在觀點上難免會受作者的影響。透過作者的立場所選擇的史料,

    相對可能忽略與他立場不同的史料,總是有掛一漏萬的擔憂。

    5

  • 3. 歷史思考與書寫的問題 對於筆者所選擇出來讓學生討論的史料,是否貼近當時的時代脈絡,是

    否具代表性,一直在教材設計過程中不斷的省思,總是怕所學有限而無法較

    廣泛地理解。對於相關與重要的「歷史概念」的理解,深怕有不足之處,使

    得運用上有所疏失或錯誤。

    4. 對學生的理解有限 筆者過去習於以課本為主、老師為主進行教學活動,甚少真正去探究學

    生學習的困難之處,而且,台灣也很少有關於學生對於歷史的認知,相關的

    實證研究可供參考。

    四、實施過程之反省 (一) 課堂進行時的情形 在台灣,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共同的段考和共同的進度,因此在時間不允許的情形下,筆者只好先完成規定的課程進度,把這份教材留到段考完後再實施。

    然而,學生課堂中的反應,並不如預期。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段考後實施,讓

    學生失去新鮮感與學習的動力,使得學習效果不如預期。 在課程進行的過程,筆者原本以為這樣一份教材,應該讓學生主動閱讀與思考問題,教師避免做過多引導,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結果,因為學生並不習慣

    這樣的課程進行方式,多數學生沒有老師相當程度的引導,是無法進入問題的脈

    絡,來進行相關的活動。因此,儘管是一份「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材設計,

    教師仍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如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刺激學生的思考,在在

    都需要教師的穿針引線,教師仍是課堂中的靈魂人物。 (二) 學生作業進行的問題

    學生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於自己從文章中找出一個個的原

    因,對於一部分的學生是有困難的,這可能反映了文章閱讀訓練能力不足的問題。 關於學生書寫的報告,學生首先要把不同的原因歸納在某些主題下,筆者發

    現有一些學生會將原因放在與文章脈絡不同的主題下,這可以進一步去探究學生

    的想法,也許對個別學生的思考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學生在最後書寫「調查報告」時,筆者發現學生常會將前面整理的「證據」

    丟在一旁,接著有如寫作文般進行自己的「心得感想」,只呈現出心中一些單純而

    直接的想法。歸究原因,或許反映了學生對於用證據來說理的訓練不夠,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學生習於用「日常生活的思考」而非「歷史的思考」來面對歷史問題。

    另外,在文章的書寫過程,多數學生很少去書寫原因間彼此的關係,只是將它們

    「排」在文章段落裡, 段落與段落之間也無法串聯得很好,這些都是促使筆者在歷史教學上,需要做更進一步調整與改變的原因。

    6

  • 五、結論 台灣教育改革的理想,是希望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中,卻很難達成這樣的目標。筆者試

    著在自己的教學中,做一些新的嘗試,本文幾點結論如下: (一) 在台灣,依賴教科書甚深的歷史教學中,台灣教科書的書寫與編排,容易讓

    學生以為歷史是一連串的年代、人物與事件的堆砌;即使對歷史事件的因果

    關係提出一些解釋,也和歷史學的「因果解釋」,有著相當大的落差。透過對

    台灣教科書與英國教科書的比較發現,以問題為核心的英國教科書,提供一

    種與台灣不同的教學方式,也許是可以學習、嘗試的方向。 (二) 這份教材設計以「問題取向」為核心,先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再

    回溯事件爆發前相關因素的作用,由學生主動一步步建構自己對問題的解

    釋,組織並串聯各種原因彼此複雜交錯的脈絡,期使學生能明瞭歷史學中「因

    果關係」的概念,並了解歷史學中的歷史觀點是如何建立。 (三) 教學活動實施後,雖然這份教材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由學生去主動探求歷

    史,然而教師的引導扮演極關鍵的角色。老師在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帶領學

    生進入這樣的教學活動,是接下來筆者需要進一步去嘗試與努力的方向。學

    生對於報告書寫的困難,則反映了學生需要更多的書寫訓練。 在筆者設計教材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在腦海裡是 Sam Wineburg的一段話:

    「「創創造造教教學學方方式式的的過過程程本本身身即即為為一一種種教教學學上上的的推推論論。。老老師師首首先先必必須須先先向向內內理理解解、、

    沈沈思思他他們們所所教教學學科科(discipline)的的核核心心概概念念、事事件件、觀觀念念與與解解釋釋(discipline) 、 、 ,,可可是是⋯⋯他他們們也也必必須須

    轉轉向向外外部部 ⋯⋯試試著著讓讓自自己己進進入入學學生生的的想想法法之之中中,,因因為為學學生生的的理理解解能能力力不不如如老老師師來來得得

    透透徹徹。。教教學學方方式式所所反反映映的的不不僅僅是是老老師師對對學學科科內內容容的的理理解解,,亦亦是是對對學學習習者者的的需需求求、、

    動動機機與與能能力力的的瞭瞭解解。。」」 ((SSaamm WWiinnbbuurrgg,, HHii tsstoo iirr ccaall TThhiinnkkiinngg aanndd OOtthhee rr UUnnnnaattuurraall AAccttss))

    7

  • 參考資料

    1.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

    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 (2001,台北), 139~ 172。

    2.林慈淑,〈因果概念與歷史教學〉,2009,未刊稿。

    3.陳國川,《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1995。

    4.賴進貴等,《國民中學一下社會課本》,台南:翰林出版社,2009。

    5.Jamie Byrom et al , Changing Minds. England:Longman,2007. 6.Jamie Byrom , Minds and Machines.England:Longman,2005 7. Peter Lee, How Students Learn: History in the Classroom .N. W: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8. Sam Wineburg ,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

    8

  • 附錄一:

    9

  • 10

  • 附錄二:二二八事件教材設計(本教材設計仍是草稿,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使用)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為什麼人們這麼憤怒?

    這是一張拍攝於 1947 年 2月 28日

    人們憤怒地把專賣局的貨品拋出門外焚燒的照片

    《中國生活》1947 年

    11

  • 1945 年 10月 10日,一位台南的醫生在「國慶」 典禮上,有感而發:『在這瞬間我們感激之至,

    民眾聚集專賣局台北分局前抗議 ,《中國

    生活》1947 年 2月 28日

    不覺流淚,不期在此一生,台灣竟能光復,我們 能做一個中國人了。』當時到處飄著歡迎的標語 和旗幟…..

    1.左邊照片的人們在歡迎什麼?

    2.上面照片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3.兩張照片有何強烈對比?

    想一想

    掛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歡迎標語 , 1945 年 10月

    這裡有一段當時發生的事情….在【掛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歡迎標語】照片中的同一條路上,約一年半之後,1947 年 2月 27日,菸酒專賣局緝私員,在查緝並沒收一名婦人的走私香菸時,引起民眾圍觀與不滿。過程中,不慎開槍打死一名圍觀

    路人,引發群眾的憤怒,包圍警局要求懲兇,卻得不到滿意答覆。隔日,民眾沿

    街通告,並佔據廣播電臺,向全台廣播該事件發生經過,3月 1日事件迅速擴及中南部,各主要城鎮發生騷動,群眾攻擊官署警局,毆打大陸人,而軍憲員警則開

    槍鎮壓,不時傳出死傷消息。 ◎上述事件的經過有哪些是在我們今天不太會發生的情況?

    想一想

    你的調查

    我們很難理解,才一年半的時間,許多民眾的態度出現 180 度轉變,居然因為一場查緝私煙的風波,引發全台的抗爭與暴力衝突。在這份調查報告中,

    你需要解釋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怒?

    12

  • 不同國度下的差異 在分別屬於不同國度 50 年後(1895-1945),台灣在語言及生活深受日本的影響,與中國有著相當的距離,也因此常被來台的大陸人指為「奴化」。當時,台灣人與

    大陸人在生活與價值觀念有什麼不同,今天的我們實在很難回到過去人們的心理

    的感受。但是,透過當時人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雙方的差異與矛盾的蛛絲馬跡。 我們透過當時一位當時仍在台灣的日本大學生,觀看軍隊進駐時的回憶:

    「⋯.每四人中就有一個人扛著扁擔,竹邊的籠子裡堆積了鍋、釜等炊事用具和暫時夠用的

    糧食。就槍枝和雨傘放入網中斜背著。而且,

    令人吃驚的竟然有相當多的士兵是打赤腳。⋯

    台灣人迎接這樣的進駐軍時,表情是複雜的,

    只有少數直率地表示出歡迎的喜悅,不知不覺

    中歡呼聲逐漸減少,僅默默地站在旁邊看著」

    年輕學生舉著中華民國國旗,夾道

    迎接祖國軍隊 (1945 年)

    想一想

    1.當時中國來的軍隊,和我們認知中的「軍隊」有何奇怪之處?

    2.為什麼人們的表情是複雜的?

    這裡有幾位當時的人對於台灣人與來台大陸人的觀察,應該可以幫助你了解 彼此的差異:

    「「寶島姑娘美麗熱情,見到我們無不雙

    手扶膝行一個九十度鞠躬的大禮,在光

    復初期的各個機關學校,都由這些年輕

    的女孩子擔任事務性工作,她們不但負

    責盡職,而且刻苦耐勞,每逢週末,這

    些女孩子便赤足捲袖,提水沖洗辦公室

    地面,那時候街頭巷尾的飲食店,沒有

    一家會接受顧客小費,我在一處小吃店

    用餐,多給了一些小費,店主人用跑步

    追了我兩條街,硬要把小費還給我;在

    公共集會場所,進場的人都會除帽欠身

    鞠躬。」-曾器(一位來台考察的大陸人)

    1

    「該軍在基隆未下船前,披著毯子,拖

    著草鞋,隨便在船邊大小便者⋯⋯正式

    下船時,雖然整對而行。其服裝破爛,

    不堪入目,於夾道歡迎的人群中,頓時

    使台省同胞失望。⋯⋯..當時台胞普遍

    都騎腳踏車,譬如到郵局辦事,都把車

    停在郵局前面的車架裡,那些兵一看沒

    鎖,也沒人看,騎了就走。⋯.還有,不

    守秩序,他們習慣的坐車不買票,搭火

    車不走正門,從柵欄上就跳進去;上車

    也不走車門,從車窗就跳進去」

    -高維民(一位來台憲兵團長的回憶)

    3

  • 「⋯.臺人經過日本多年的訓練,過的是

    新生活,台灣人有洗澡的習慣,很清潔,

    勤儉,不打牌,不舉行登報結婚,離婚

    者亦少,坐洋車不必還價,在一些所是

    上比較直率,希望能夠保存。台灣人做

    人無所謂『心眼』⋯」-連震東(一位在大

    陸的台灣人 1944年)

    「祖國來的教員下了課就好像交了

    差,⋯他可以在宿舍喝酒,⋯可以遲到

    曠課,⋯.可以隨地吐痰、洒鼻涕⋯.」

    -洪去火(一位台灣教師 1947年)

    「高雄工業專科學校校長劉某,擅收束

    脩(紅包)聘用教員,並以親族充數,,

    目不識丁的校長岳父充任教員,引起學

    生開會反對,向市長請願」-《民報》(1946

    年 1月 13日)

    「(台灣人)侷處在小天地中,致容易養

    成視力短淺和心胸狹窄,於是通常急於

    提要求,求答案,心直口快,不愛拖泥

    帶水。」-江慕雲(一位大陸記者 1948年)

    第一步 從「不同國度下的差異」提供的訊息,開始列一份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怒的

    原因。請你從生活習慣與態度中,在第一步的表格中寫下 4項台灣人對大陸

    人容易產生反感的原因,可以使用下列的關鍵字幫助你:

    經濟條件 衛生習慣 生活價值觀 工作態度

    對新政府的失望 對於如何接收台灣,國民政府決定學習日本五十年的統治經驗,也為了使新舊制

    度容易銜接,決定台灣的政府不與中國大陸各省相同,而特別成立「台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但這樣的決定卻使得許多台灣人感到失望。 下列是行政長官公署的特殊安排: 1.行政長官公署擁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 2.全面性統制經濟:日本留下的 237家公私企業通通納入行政長官公署下的單位來經營。

    3.專賣制度:專賣事項 菸、酒、火柴、樟腦、等許多民生物資亦納入公家來壟斷經營。

    4.人事安排:

    14

  • 1.為什麼當時許多人稱行政長官陳儀「新總督」?

    想一想

    2.(表一)中的人事安排有什麼特別之處?

    3.行政長官公署為什麼讓台灣人覺得失望? 經濟與人事的壟斷已讓人們覺得失望,加上公務員的操守出了問題,使人民對新

    政府的不滿情緒節節升高。有一位有名博士曾沉痛指出:「接收及行政人員,多係

    貪污之流……或公財私用,或敵產擅賣,或浮報不實,人在台省政府,心在上海賭場,…….其腐敗卑劣每非台胞所能想像者。」

    第二步 你可以從「對政府的失望」這一段落,再想到 3或 4項為什麼人們會這麼

    憤怒的原因,將它們加到第二步的表列裡頭。

    經濟日益困難 令人困惑的是,國民政府在政治上的安排與日本總督府相去不遠,但日本統治下

    的台灣社會卻是以安定與秩序著稱,然而,台灣光復後不到兩年的時間,竟在主

    要的城鎮爆發抗爭與暴力衝突。在我們對於為什麼人們這麼憤怒提出一個好的解

    釋前,我們需要知道,城鎮人們的生活出現什麼改變。下列 2份統計資料是當時台北市物價的變化:

    物價上漲造成了人們生活日益困苦。不過,更讓人們不滿的是,台灣一直是米糧

    自足有餘的地方…..。下列的訊息可以幫助你了解使人們不滿的原因。

    「1946年台灣兩季稻米收成,共有六百四十萬石,台灣本島只需五百萬石左右,尚餘

    百餘萬石足可應付任何意外或災害。⋯.這些徵米到哪裡去了?⋯⋯根據可靠消息,

    台灣徵實的米和肥料換來的米,全都運往蘇北和華北充軍糧了。」-上海《文匯報》1947.3.4

    「台灣儲存著堆積如山的米和各種物資。看中這點的中國小商人,以特殊的嗅覺打聽,群集而來。接著,國民黨的官僚和商人把這些物資運到大陸。」-佳山良正 1946

    15

  • 原載《新新》.報第三號, 1946.3.1

    想一想 「饑民僵斃路上,令人慘不忍睹」

    -台北《人民導報》1947.2.12

    「無米為炊,合家自縊」

    -台中《和平日報》1947.2.18

    1. 物價上漲對人們的生活會有何影響?

    右邊的表格可以幫助你思考

    2. 為什麼物價會上漲這麼快速?

    另一個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失業問題,據估計當時台灣大約有介於 30-50萬的失業人口,除了戰後百業蕭條,還有許多海外台僑與被日本徵調的軍伕回台灣未能就

    業,加上因政府特赦而釋放的人犯有數千人,這些人形成社會不安的一股壓力。 第三步

    1. 思考關於物價上漲的原因,為什麼人們會把物價上漲導致的經濟困難,

    怪罪於政府及大陸人?

    2. 現在,你可以再想到 3-4項原因加入第三步的表格。

    不安的社會 日治時期,台灣的城鎮居民普遍識字,習於收聽廣播或閱讀報章雜誌。光復後,行

    政長官公署對輿論並未採取嚴格管制,出版業相當蓬勃。我們可以從報紙雜誌看到

    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人們不滿的情緒。

    治安

    《民報》在 1945年 10 月到 1947年 2 月所報導的危害治安事件,有 221 件,其中又

    以偷竊、強盜為多。

    槍械施用

    「左營海軍軍人曾槍殺當地民眾 一事未平,又以手槍威脅郭區長」-《民報》1946.2.2

    「我是接收委員 要什麼票? 竟以手槍威脅驗票員」-《民報》1946.2.9

    「巡警以手槍威脅商人」-《民報》1946.2.12

    「福州出身警官特務長 穿制服堂堂打劫 日人家宅頻遭其害 手槍威脅是慣技」

    -《民報》1946.2.16

    16

  • 「隨著外省人增加,霍亂、天花開始流

    院的日籍醫師)

    (1947年公共衛生亮起紅燈,天花、霍

    「台灣標售日產問題嚴重,租用人發傳

    (日本人離開後,海外歸來的人和鄉間

    子。但是,1947年 2 月中,政府下令拋

    第四步

    1. 行政長官公署對報章雜誌並未

    怒的主要原因?你的理由是什

    2. 從第 1題的思考以及「治安」

    因到第四步表格中?

    思考你的調查 為什麼人們在短短的一年半,會變得這麼

    1. 選擇適合的原因 你有ㄧ長串的原因,但是,並不是

    有意義的順序,現在你必須從這些

    原因中挑選出來,以便讓你的文章

    更清楚。你可以選出一些原因,放

    在下列的標題下: 相處的隔閡、對政治的不滿、生活

    的困難、人心的不安 你也可以自己決定,用其他更好的

    方式來做選擇。

    傳染病

    行,醫院也忙亂起來。」-松延正已(一位省立醫

    亂等傳染病重新流行,造成許多人死亡。)

    日產標售

    單堅決反對」-上海《大公報》1947.3.3

    遷到城市的人,紛紛向政府租用日人留下的房

    售日本留下的財產,引起居民的恐慌與反對。)

    採取嚴格管制措施,是不是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

    麼?

    、「槍械使用」「傳染病」「日產標售」增加幾點原

    憤怒?現在,你可以動筆寫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1

    2.開始你的文章 將你選擇的每一類的原因,用來完成你

    的文章。你也可以用不ㄧ樣的順序來解

    釋原因 ◎ 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怒最重要的 原因之ㄧ是…… ◎ 人們會這麼憤怒是因為……. ◎ 人心的不安,是另ㄧ個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怒的原因……

    ◎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憤怒,最主要的 原因可能是…… 回顧這份調查文章的不同章節,去找出

    ㄧ些細節支持你的想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