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土灶的故事 - hsdaily.cnhsdaily.cn/resfile/2016-06-14/03/03.pdf ·...

1
慧眼形色 老宅土灶的故事 方祖岐 我住过很多地方,搬过许多次家, 有些住过的地方已经完全淡忘,但总 也忘不了故乡老宅灶坑里的火光。 土灶(俗称“老虎灶”)在农村家 家都一样,用砖石砌成,灶台上两口 铁锅夹着一口小汤罐,柴火生起来 后,一缕炊烟升起,在空中飘浮着淡 雅、宁静的乡情。 土灶在我心中是家的象征。女 人们围着锅台转是一辈子的命运;小 孩们围着大人要吃的是割不断的恋 情;每年春节前送、接灶神活动演绎 着千百年人天交流的故事;一阵清风 吹散缕缕炊烟揭开了古老村庄的面 纱;灶火兴旺说明家境、人丁兴旺;借 米下锅是一家人最难过的时候。 我在老宅生活了 15 年,绝大部分 时间是在旧社会的苦难中度过的,许 多记忆都离不开土灶。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土灶堆 砌在西侧耳房,从来没有变换过地 方、也没有翻修过。每年掏一掏烟 筒、清一清灶堂是不会忘记的,因为 又要迎接新的一年。这个土灶的命 运联结着我们家庭的命运,甚至同国 家的命运也是紧密相连的。 土灶的“一生”没有做过多少好 吃的东西。一年到头煮子粥,粥里 很少见到米粒,全靠元麦粉的掺和喝 起来才有点黏性;中午多是用自家种 的瓜、菜做成咸粥,很容易吃饱,但不 用多长时间就饿得肚子咕咕叫起来。 一年当中能做几顿米饭是土灶的“荣 幸”,那也是年节或有客人来时才有的 机会。在那个年代,“糠菜半年粮”是 我们生活的常态。遇到灾年的时候, 瓜菜里面有时还要掺点榆树叶、甚至 “观音粉”(山里的风化土)。记得有一 次中午我放学回家,揭开锅盖看什么 也没有,只好含泪又去上学。家里只 有三四亩地,要维系十口人的生活,一 年四季,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这 样的境况,令我终生难忘。 土灶带给我的不只有辛酸,也有 欢乐。记得小时候,夏天的“知了” (蝉),秋天的青蛙,发水时水沟里的 鱼,秋收后稻田里的螃蟹,都是我们 的最爱;有时放学后或星期天,到屋后 河里钓鳗鱼、摸鱼虾,也是十分高兴的 事。我在小孩子中,抓“知了”、逮青 蛙,堪称“高手”。这时候,从土灶里散 发出来的香味,也令我至今难忘。 每年中秋节,只要父亲心情好, 还是要赏月的。他从街里拿回来的 只有一两块月饼,家里人这么多,显 然不够分。这时只好动用土灶,自家 做面饼来代替月饼,真正的月饼每人 只能分到一小片。现在回想起来,那 时的月饼怎么那么好吃呢! 年关到了,这是最喜庆的时候, 穷人也要过出穷人的“面子”。一条 大鱼、几斤猪肉,要在房梁上挂很长 时间,真正吃到嘴里要等到祭祖、接 财神以后;也不是所有人可以轻易吃 到,因为还要接待拜年的亲友。过年 炒几斤花生、蚕豆,也让土灶显得热 闹非凡。这样的年节,尽管过得十分 寒酸,但却让我至今怀念。 除了这些,土灶对我还有更大的恩 惠。我三岁丧母,是祖母把我带大的, 我是祖母的“跟屁虫”。每天早晨祖母 生火做饭的时候,常常在灶坑里放一 两个芋头,这是只有我才能得到的特 殊待遇。我高小毕业念初中后的第一 支钢笔,也是祖母用一年时间从灶坑里 积木炭换钱买的。中国人的隔代亲 啊!我从中的体验太深刻了。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老宅灶坑里 的火光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已走遍除台湾、港、澳以外的全国 许多地方,国外也去过不少地方,中 餐、西餐好吃的东西吃过不少,但再 好吃的东西也只是留下一时的口感, 而我至今最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子粥、芋头。我在东北工作时,家里 的亲人有时捎去点子、芋头,我当 宝贝似的要留很长时间才吃完。到 南方来工作后,从家乡来的子、芋 头供应充足,我更是离不开它们了。 靖江马桥(长里乡老家所在地)的芋 头,已经成为名牌畅销国外,我用它 的种子在南京富贵山住处试种获得 成功,品质也很好,我戏称它“富贵山 芋头”。 我对芋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因 为每当吃芋头时,常常想起老祖母。 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拿起芋头咬了一 口就停下,愣在那里了,眼眶里饱含 泪水,老伴魏忠莲在一旁问道:“你怎 么啦?”她哪里知道,我忽然思念起老 祖母来了,思念她在灶坑火光照映下 的满头白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 现在,故乡老宅的土灶消失了, 中国所有的土灶也将最后消失,我既 伤感又兴奋,因为,一个新的时代、新 的生活开始了!现在,从我们家老宅 走出来的人和后代已远超百余人,遍 布大江南北,北国、南疆,有的已走向 世界,我要对他们说:“不要忘记过 去,不要忘记我们曾在一个锅里吃饭 的亲情!” 本版责任编辑/ 胡玉琪 Email:hsrbhyq@163.com 回眸之间 欧洲杯随想 朱辉 荔枝夏语 廖培 寻幽梦影 3 六棱镜 2016 年 6 月 14 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生活小品 让我一次累个够 刘军 两人世界 女人天生爱拍照 青衫 一家之言 世界一角 最早见到荔枝树还是多年前在三亚的清明节,我那 时去乡下,只见朋友家的庭院里长着一株婆娑有姿的挂 满青色佳果的大树,沉甸甸的荔枝压得树梢垂枝到地,一 地的青荔枝。今年五一去了乡下的荔枝园,在 100 亩的 园里特别海吃了一顿。放假过后,海口到处可见小核的 “妃子笑”,每斤从 12 元降到 4 元甚至更低;青中带红,咬 起来酸中带甜,浸透泥土的芳香,清新自然。降价极快是 由于离枝后荔枝的色香味变化的缘故。 在我脑海里,荔枝对于古人都是很珍贵的。宋绍圣 二年四月十一日,苏东坡在广东惠州第一次吃荔枝,即 作诗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 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 笑,内骨自是倾城姝。 ”最有名的就是那首《食荔枝二首》 之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然苏东坡被贬岭南“不得签 书公事”,但他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人生快乐。荔枝就 是一种快乐的热带佳果。不仅苏东坡赞美荔枝,历史上 赞美的诗人还有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甘露凝成一 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 异世间香。 ”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 逶迤。 荔枝曾是中国特产,存有丰厚的荔枝文化。除了文 人的歌咏,老百姓对于荔枝也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有诗 人写诗曰: 知是荔枝郎爱食,妾家移住荔枝湾。荔枝湾指 得是广州早年一条著名的水上荔枝集市。海南地处“天 涯海角”,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的荔枝文化,但它也是岭南 荔枝文化的一支。现在荔枝品种种植最广的是名品“妃 子笑”,以及“糯米糍”、“黑叶”等等,科技种植荔枝,面积 的扩大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口福。现在,诗人歌咏 的“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的人间佳果,也飞 落寻常百姓家。 民谚:一颗荔枝三把火。是说人不能贪食荔枝。可 是,美食在前,人往往把持不住。 荔枝鲜果又极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说: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变味,四日 五日色香味尽去矣。”是说荔枝的珍贵,食之当“珍视”。 对于荔枝的理解,我以为都是古人的文字“伎俩”,天上美 味,自当有异象。荔枝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由此可见一 斑。民间有把荔枝当药看的作法:由荔枝干、去核红枣加 糯米,文火熬粥,可以使人脸色红润,头发黑亮,固齿利 尿。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 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说诗中所述的“妃子笑”是从四 川运往长安的。娇艳的荔枝保鲜一直是科学家的攻关课 题。现在采用冷藏和气藏长途运输鲜果,贮藏温度保持 四五度最适宜。那么古人又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呢?史载: “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 河,运到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 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也。”或许,杜牧诗中所述 “荔枝来”,正是此方法也未可知。还有种方法,供食荔枝 者品鉴: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 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荔枝园的荔枝树虽才两岁有余却也是挂果满园。 哦,荔枝,在我冰箱里还有一大把,已经放了三天,味道略 有变化,得赶紧吃食。那个鲜荔枝的味儿却总含在嘴里, 任由美味弥漫。不过,屯溪的荔枝,往往在三日以上的, 对于荔枝来讲时间就是色香味。 / / 我发现人到中年后,多了一个爱好:拍照!特别是有 了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后,拍照的热情与日俱增。 年轻的时候,拍照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虽然也 爱,但是“爱”不起,爱美的我就喜欢照镜子,仿佛那就是 一个镜头,对着它微笑、媚眼、生涩地摆出一个个不是常 态的表情,自恋得无以复加。当照相再也不用花胶卷钱 以后,几年积攒的照片远远超过几十年的数量。真是无 法拒绝镜头的诱惑,快门一响,时光瞬间被定格,身后的 山川、河流、花花草草,静静地陪我见证这美丽的一刻。 生活中我谈不上多漂亮,如果打分的话,也就及格 吧,可是因为我会“照相”,也就是说比较“上相”,绝大多 数的照片都让朋友眼前一亮,无形中自信心激增!身边 和我一样的女人大有人在,只要有拍照的机会,谁也不愿 意放过,它和化妆、靓衫、美容美发一样,成为女人们留住 美丽的方式之一。 出门旅行,男人们总讥笑女人下车到景点就是照相, 对留影的热情,远远大于观景。我们才不理会他们怎么 说呢,男人们哪里懂得女人对拍照的热爱!漂亮的衣衫, 精美的妆容,丰富的表情,心情一下子就飘逸起来了!春 天的桃花,夏日的荷塘,秋日的枫林,冬季的雪白,在美景 里站立、躺卧,或支了额头做沉思状,极力展示婀娜的身 姿。融入美景中,心胸不知不觉就开阔起来了。 爱拍照的女人,爱生活、爱自然、善待周围的人,往往 也都是快乐、自信的。就像朋友枫说的那样:我们只取悦 自己!在女人的钱包里,手机屏幕,电脑桌面上,你会不 经意地发现主人的嫣然笑意,那一定是她最满意的瞬 间。那一幅幅靓照,揭示了女人美丽的心情,彰显出女人 不同瞬间的可爱。 朋友蓝也喜欢拍照,而且她更高级的地方在于,从照 片上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比如坐姿不挺拔,平时 就多加注意;站姿不优雅,就去上舞蹈形体课;笑容不甜 美,就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练习微笑,蓝说看着照片中的 自己越来越漂亮,生活中的自己越来越完美,就会自内而 外地热爱生活。我们常常相约去郊外拍照,不用非得有 什么好设备,手机就行,带上一包包漂亮的衣服和围巾, 化个淡淡的妆,留下倩影供日后欣赏。 女人爱拍照,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雪雨,都能找到 拍照的好心情,我们爱的是自然舒展中的那份写意,给自 己一份灿若春风、艳如桃李的极致美丽。 我时常幻想,等到我白发丛生、儿孙满堂之际,打开 相册,招呼晚辈过来看。展现在眼前的,是一节节光阴的 故事,那些值得和不值得回味的生命过往里,依稀听见欢 快的笑声,把阳光撞碎了,稀里哗啦从屋顶倾泻而下,我 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婆,像个“炫富”的土豪,牛人似的 说:怎么样,当年我很漂亮吧! 婚期日渐临近。星期天早上,我不敢再睡 懒觉,还有许多结婚用品没买呢。临出门被母 亲叫住,“头发梳一梳,唉!什么时候才能学会 照顾自己。”母亲边唠叨着,边给我整理领口的 褶皱。母亲的呵护令我惶然—另一个女人以 托付一生的心情正等着我拿主意、出力气,为她 撑起一个家呢。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个角色反串 的演员。 准备婚事期间,尽管父亲一再叮嘱我“攒着 点儿力气悠着点儿”,但我一见到未婚妻那灿烂 的笑容,便感到一股激情在体内膨胀充溢,我于 兴奋中尽情地挥霍着精力与体力:为买一套满 意的家具,几乎跑遍全城的家具城;甚至为一件 悬挂的饰物,我也不惜逛上半天;安装铝合金窗 时我不离左右地嘱咐着施工人员,甭把上、下滑 道安反了,缝隙处要抹上水泥……未婚妻心疼 地怪我:“看来当不成领导,事必躬亲。”我一边 蛤蟆似地匍匐着瞄看地砖是否铺得平整,一边 脱口答道:“妻子这么完美,婚事也应求尽善尽 美嘛。”未婚妻闻言芳心大悦,热情奔放地赏我 一个热吻。 每天下班后,我心中暗暗将“人生能有几 回搏”篡改成“人生只结一次婚”,开始连轴 转!买家具、买电器、买床罩、买窗帘乃至买活 页、气球、喜字……筹办婚事之初,父母笑眯眯 地给了我一笔钱让我给他们娶个好媳妇,当时 只顾高兴地拿钱,却没想到把钱都花出去还挺 辛苦、挺有压力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装 修公司颇具经济头脑,更善于把握时机,到一 半时要求增加装修费,我不得不拿出耐心,硬 着头皮,一天天在“斗争中求团结”。有一天, 我感到心力交瘁,窜上来一股邪火:她干嘛去 了?又不是我一人结婚……见我有些生气, 未婚妻如孩童般一副夸张神情对我说:“按摩 足部很解除疲劳的。”说着便把我的脚往她怀 里拉。“没洗,脏。”我说。未婚妻调皮地一笑: “让我先适应一下。”老实讲,她不太懂按摩之 术,但那双柔软之手在我脚上捏捏弄弄却激起 我对她的无限爱怜之情,我忽然感到,虽在忙 碌之中,但我们二人的共同生活却已经悄然开 始了。 婚礼前夜我难以入眠,在床上不停地“烙 饼”,心里却甜丝丝的。宾客散尽,新房里娇艳 的新娘心疼地看着我,筹办期间那许多的辛劳、 忍耐甚至气馁,令我此刻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 觉:我结婚了! 金玉满堂 金玉满堂 凌亦家 凌亦家/ /短歌 一度 振风塔顶,我趴在栏杆上 看远去的江水 夕阳正湮没我的头颈 还有什么,被阳光轻轻 锯过,而从不喊出疼? 诗评: 一度的这首《短歌》我读了多遍,每次读都 有一种痛感。这种痛感不是尖锐的刺痛,也不 是撕裂之痛,而是缓慢的钝痛,就像你的手无意 中碰到一丛茅草叶子,被划伤后,慢慢渗透、弥 漫,又无法言说的那种痛。 茅草叶子是柔软的,之所以能给人痛感,是 因为叶子的边缘有细小得难以看见的锯齿。 在这首《短歌》里,正在西沉的阳光也是有 锯齿的,这锯齿割的不是一个人的皮肤,而是一 个诗人敏感的内心—对正在流逝的一切的依 —试图挽留什么又无法挽留的无奈与怅惘。 能给人痛感的诗就是好诗。能让你在痛感 中反复回味,若有所思的诗就是好诗。 一度的这首《短歌》写的极其精炼,正如其 名,只有短短的五行。然而在这么短的诗里,读 者看到的却是一幅辽阔浩淼的画面,感受的是 诗人深沉又节制的情感。 这首《短歌》写的得也极其自然,是“文章本 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自然。与其说是一度写了 这首诗,不如说是这首诗像苹果树上的苹果,自 己长好了,成熟了,然后,在一个神秘又偶然的 时间里,落在一度的怀中。 所有的好诗都是自己长好的,是看不见的 神灵送给诗人的礼物。 (评论者:项丽敏) 时光易老 时光易老 心飞扬 心飞扬/ /六月份,美洲杯、欧洲杯都在进行 中,待遇却大不相同。美洲杯小组赛, 央视 5 套没有直播,也没有赛事集锦。 欧洲杯则隆重铺垫,每天赛前《豪门盛 宴》搞得热热闹闹。从商家反映也能看 出冷热,网络上多个理财平台都推出了 “欧洲杯专享”,虽说足球和理财毫不相 干,可是为了吸引人气,人家就这么硬来 了。欧洲杯不仅比美洲杯关注度高得 多,在老牌球迷眼里,甚至高于世界杯。 为什么欧洲杯具有如此崇高的 “江湖地位”?首先在于参赛队实力 平均,所谓“欧洲无弱旅”。而美洲 杯、世界杯都有“鱼腩”,比如本届美 洲杯的海地、巴拿马之类,而在世界 杯上,亚洲队基本都是“鱼腩”。“鱼 腩”的存在让小组赛观赏性大大下 降,对于“鱼腩”队本身,他们是来学 习、练兵的,参赛很有价值。而对于 观众,强弱分明的比赛味同嚼蜡,中 立球迷根本看不下去。 强弱分明除了让单场比赛失去 悬念,还会造成“阶层固化”,有能力 夺冠的就那么几只强队。弱队顶多 偶尔能爆一两场冷门,根本不能影响 大局。所以几十年来,世界杯冠军就 那么几支队,美洲杯冠军更“集中”。 “颠覆”、“改变”,对于年轻人,奇 迹具有无可替代的诱惑力,欧洲杯提 供了创造奇迹的舞台。丹麦童话、希 腊神话,以后肯定还会有别的传奇, 丹麦、希腊都只是欧洲二三流球队, 他们在世界杯上恐怕永远不会有所 作为。但在欧洲杯上,强队经常会半 路翻船,荷兰这样的世界一流强队都 会进不了 24 强。如此阴差阳错,说不 定克星就没机会遇到了,童话、神话 等小概率事件发生机会大了许多。 每次草根逆袭之后,球迷们都会莫 名兴奋。虽然完全不干他们的事,但 丹麦、希腊身上有着他们的精神寄托, 由此他们会受到心理上的鼓舞,觉得 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希望。然而丹麦、 希腊毕竟没有底蕴,就像烟火,再美 丽,绚烂之后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强 队依然会把控局面,成为各种赛事的 霸主。这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草根都能 靠一时的运气成为豪门,那现实生活中 岂不是许多人会成为赌徒? 与个人项目不同,人数越多的集 体项目越能让人体验到社会性,也越 能自然而然生发人生感悟。欧洲杯 并没有我们的主队,但许多人可以熬 夜看上一个月,因为我们在那些球队 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 会看得如痴如醉,捶胸顿足……

Transcript of 老宅土灶的故事 - hsdaily.cnhsdaily.cn/resfile/2016-06-14/03/03.pdf ·...

Page 1: 老宅土灶的故事 - hsdaily.cnhsdaily.cn/resfile/2016-06-14/03/03.pdf · 好吃的东西也只是留下一时的口感, 而我至今最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粯 子粥、芋头。我在东北工作时,家里

慧眼形色

老宅土灶的故事方祖岐

我住过很多地方,搬过许多次家,有些住过的地方已经完全淡忘,但总也忘不了故乡老宅灶坑里的火光。

土灶(俗称“老虎灶”)在农村家家都一样,用砖石砌成,灶台上两口铁锅夹着一口小汤罐,柴火生起来后,一缕炊烟升起,在空中飘浮着淡雅、宁静的乡情。

土灶在我心中是家的象征。女人们围着锅台转是一辈子的命运;小孩们围着大人要吃的是割不断的恋情;每年春节前送、接灶神活动演绎着千百年人天交流的故事;一阵清风吹散缕缕炊烟揭开了古老村庄的面纱;灶火兴旺说明家境、人丁兴旺;借米下锅是一家人最难过的时候。

我在老宅生活了15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旧社会的苦难中度过的,许多记忆都离不开土灶。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土灶堆砌在西侧耳房,从来没有变换过地方、也没有翻修过。每年掏一掏烟筒、清一清灶堂是不会忘记的,因为又要迎接新的一年。这个土灶的命运联结着我们家庭的命运,甚至同国家的命运也是紧密相连的。

土灶的“一生”没有做过多少好吃的东西。一年到头煮粯子粥,粥里很少见到米粒,全靠元麦粉的掺和喝起来才有点黏性;中午多是用自家种的瓜、菜做成咸粥,很容易吃饱,但不用多长时间就饿得肚子咕咕叫起来。一年当中能做几顿米饭是土灶的“荣幸”,那也是年节或有客人来时才有的机会。在那个年代,“糠菜半年粮”是我们生活的常态。遇到灾年的时候,瓜菜里面有时还要掺点榆树叶、甚至

“观音粉”(山里的风化土)。记得有一

次中午我放学回家,揭开锅盖看什么也没有,只好含泪又去上学。家里只有三四亩地,要维系十口人的生活,一年四季,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这样的境况,令我终生难忘。

土灶带给我的不只有辛酸,也有欢乐。记得小时候,夏天的“知了”(蝉),秋天的青蛙,发水时水沟里的鱼,秋收后稻田里的螃蟹,都是我们的最爱;有时放学后或星期天,到屋后河里钓鳗鱼、摸鱼虾,也是十分高兴的事。我在小孩子中,抓“知了”、逮青蛙,堪称“高手”。这时候,从土灶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也令我至今难忘。

每年中秋节,只要父亲心情好,还是要赏月的。他从街里拿回来的只有一两块月饼,家里人这么多,显然不够分。这时只好动用土灶,自家做面饼来代替月饼,真正的月饼每人

只能分到一小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月饼怎么那么好吃呢!

年关到了,这是最喜庆的时候,穷人也要过出穷人的“面子”。一条大鱼、几斤猪肉,要在房梁上挂很长时间,真正吃到嘴里要等到祭祖、接财神以后;也不是所有人可以轻易吃到,因为还要接待拜年的亲友。过年炒几斤花生、蚕豆,也让土灶显得热闹非凡。这样的年节,尽管过得十分寒酸,但却让我至今怀念。

除了这些,土灶对我还有更大的恩惠。我三岁丧母,是祖母把我带大的,我是祖母的“跟屁虫”。每天早晨祖母生火做饭的时候,常常在灶坑里放一两个芋头,这是只有我才能得到的特殊待遇。我高小毕业念初中后的第一支钢笔,也是祖母用一年时间从灶坑里积木炭换钱买的。中国人的隔代亲啊!我从中的体验太深刻了。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老宅灶坑里的火光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我已走遍除台湾、港、澳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国外也去过不少地方,中餐、西餐好吃的东西吃过不少,但再好吃的东西也只是留下一时的口感,而我至今最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粯

子粥、芋头。我在东北工作时,家里的亲人有时捎去点粯子、芋头,我当宝贝似的要留很长时间才吃完。到南方来工作后,从家乡来的粯子、芋头供应充足,我更是离不开它们了。靖江马桥(长里乡老家所在地)的芋头,已经成为名牌畅销国外,我用它的种子在南京富贵山住处试种获得成功,品质也很好,我戏称它“富贵山芋头”。

我对芋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因为每当吃芋头时,常常想起老祖母。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拿起芋头咬了一口就停下,愣在那里了,眼眶里饱含泪水,老伴魏忠莲在一旁问道:“你怎么啦?”她哪里知道,我忽然思念起老祖母来了,思念她在灶坑火光照映下的满头白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

现在,故乡老宅的土灶消失了,中国所有的土灶也将最后消失,我既伤感又兴奋,因为,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开始了!现在,从我们家老宅走出来的人和后代已远超百余人,遍布大江南北,北国、南疆,有的已走向世界,我要对他们说:“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我们曾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情!”

本版责任编辑/胡玉琪Email:[email protected]

回眸之间

欧洲杯随想朱 辉

荔枝夏语廖 培

寻幽梦影

第3版

六 棱 镜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生活小品

让我一次累个够刘 军

两人世界

女人天生爱拍照青 衫

一家之言

世界一角

最早见到荔枝树还是多年前在三亚的清明节,我那时去乡下,只见朋友家的庭院里长着一株婆娑有姿的挂满青色佳果的大树,沉甸甸的荔枝压得树梢垂枝到地,一地的青荔枝。今年五一去了乡下的荔枝园,在 100 亩的园里特别海吃了一顿。放假过后,海口到处可见小核的

“妃子笑”,每斤从12元降到4元甚至更低;青中带红,咬起来酸中带甜,浸透泥土的芳香,清新自然。降价极快是由于离枝后荔枝的色香味变化的缘故。

在我脑海里,荔枝对于古人都是很珍贵的。宋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东坡在广东惠州第一次吃荔枝,即作诗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内骨自是倾城姝。”最有名的就是那首《食荔枝二首》之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然苏东坡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但他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人生快乐。荔枝就是一种快乐的热带佳果。不仅苏东坡赞美荔枝,历史上赞美的诗人还有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

荔枝曾是中国特产,存有丰厚的荔枝文化。除了文人的歌咏,老百姓对于荔枝也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有诗人写诗曰:知是荔枝郎爱食,妾家移住荔枝湾。荔枝湾指得是广州早年一条著名的水上荔枝集市。海南地处“天涯海角”,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的荔枝文化,但它也是岭南荔枝文化的一支。现在荔枝品种种植最广的是名品“妃子笑”,以及“糯米糍”、“黑叶”等等,科技种植荔枝,面积的扩大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口福。现在,诗人歌咏的“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的人间佳果,也飞落寻常百姓家。

民谚:一颗荔枝三把火。是说人不能贪食荔枝。可是,美食在前,人往往把持不住。

荔枝鲜果又极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变味,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是说荔枝的珍贵,食之当“珍视”。对于荔枝的理解,我以为都是古人的文字“伎俩”,天上美味,自当有异象。荔枝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由此可见一斑。民间有把荔枝当药看的作法:由荔枝干、去核红枣加糯米,文火熬粥,可以使人脸色红润,头发黑亮,固齿利尿。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诗中所述的“妃子笑”是从四川运往长安的。娇艳的荔枝保鲜一直是科学家的攻关课题。现在采用冷藏和气藏长途运输鲜果,贮藏温度保持四五度最适宜。那么古人又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到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也。”或许,杜牧诗中所述

“荔枝来”,正是此方法也未可知。还有种方法,供食荔枝者品鉴: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荔枝园的荔枝树虽才两岁有余却也是挂果满园。哦,荔枝,在我冰箱里还有一大把,已经放了三天,味道略有变化,得赶紧吃食。那个鲜荔枝的味儿却总含在嘴里,任由美味弥漫。不过,屯溪的荔枝,往往在三日以上的,对于荔枝来讲时间就是色香味。

生命的方式

生命的方式

苗苗

青青//

摄摄

我发现人到中年后,多了一个爱好:拍照!特别是有了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后,拍照的热情与日俱增。

年轻的时候,拍照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虽然也爱,但是“爱”不起,爱美的我就喜欢照镜子,仿佛那就是一个镜头,对着它微笑、媚眼、生涩地摆出一个个不是常态的表情,自恋得无以复加。当照相再也不用花胶卷钱以后,几年积攒的照片远远超过几十年的数量。真是无法拒绝镜头的诱惑,快门一响,时光瞬间被定格,身后的山川、河流、花花草草,静静地陪我见证这美丽的一刻。

生活中我谈不上多漂亮,如果打分的话,也就及格吧,可是因为我会“照相”,也就是说比较“上相”,绝大多数的照片都让朋友眼前一亮,无形中自信心激增!身边和我一样的女人大有人在,只要有拍照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放过,它和化妆、靓衫、美容美发一样,成为女人们留住美丽的方式之一。

出门旅行,男人们总讥笑女人下车到景点就是照相,对留影的热情,远远大于观景。我们才不理会他们怎么说呢,男人们哪里懂得女人对拍照的热爱!漂亮的衣衫,精美的妆容,丰富的表情,心情一下子就飘逸起来了!春天的桃花,夏日的荷塘,秋日的枫林,冬季的雪白,在美景里站立、躺卧,或支了额头做沉思状,极力展示婀娜的身姿。融入美景中,心胸不知不觉就开阔起来了。

爱拍照的女人,爱生活、爱自然、善待周围的人,往往也都是快乐、自信的。就像朋友枫说的那样:我们只取悦自己!在女人的钱包里,手机屏幕,电脑桌面上,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主人的嫣然笑意,那一定是她最满意的瞬间。那一幅幅靓照,揭示了女人美丽的心情,彰显出女人不同瞬间的可爱。

朋友蓝也喜欢拍照,而且她更高级的地方在于,从照片上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比如坐姿不挺拔,平时就多加注意;站姿不优雅,就去上舞蹈形体课;笑容不甜美,就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练习微笑,蓝说看着照片中的自己越来越漂亮,生活中的自己越来越完美,就会自内而外地热爱生活。我们常常相约去郊外拍照,不用非得有什么好设备,手机就行,带上一包包漂亮的衣服和围巾,化个淡淡的妆,留下倩影供日后欣赏。

女人爱拍照,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雪雨,都能找到拍照的好心情,我们爱的是自然舒展中的那份写意,给自己一份灿若春风、艳如桃李的极致美丽。

我时常幻想,等到我白发丛生、儿孙满堂之际,打开相册,招呼晚辈过来看。展现在眼前的,是一节节光阴的故事,那些值得和不值得回味的生命过往里,依稀听见欢快的笑声,把阳光撞碎了,稀里哗啦从屋顶倾泻而下,我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婆,像个“炫富”的土豪,牛人似的说:怎么样,当年我很漂亮吧!

婚期日渐临近。星期天早上,我不敢再睡懒觉,还有许多结婚用品没买呢。临出门被母亲叫住,“头发梳一梳,唉!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照顾自己。”母亲边唠叨着,边给我整理领口的褶皱。母亲的呵护令我惶然——另一个女人以托付一生的心情正等着我拿主意、出力气,为她撑起一个家呢。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个角色反串

的演员。准备婚事期间,尽管父亲一再叮嘱我“攒着

点儿力气悠着点儿”,但我一见到未婚妻那灿烂的笑容,便感到一股激情在体内膨胀充溢,我于兴奋中尽情地挥霍着精力与体力:为买一套满意的家具,几乎跑遍全城的家具城;甚至为一件悬挂的饰物,我也不惜逛上半天;安装铝合金窗

时我不离左右地嘱咐着施工人员,甭把上、下滑道安反了,缝隙处要抹上水泥……未婚妻心疼地怪我:“看来当不成领导,事必躬亲。”我一边蛤蟆似地匍匐着瞄看地砖是否铺得平整,一边脱口答道:“妻子这么完美,婚事也应求尽善尽美嘛。”未婚妻闻言芳心大悦,热情奔放地赏我一个热吻。

每天下班后,我心中暗暗将“人生能有几回搏”篡改成“人生只结一次婚”,开始连轴转!买家具、买电器、买床罩、买窗帘乃至买活页、气球、喜字……筹办婚事之初,父母笑眯眯地给了我一笔钱让我给他们娶个好媳妇,当时只顾高兴地拿钱,却没想到把钱都花出去还挺辛苦、挺有压力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装修公司颇具经济头脑,更善于把握时机,到一半时要求增加装修费,我不得不拿出耐心,硬

着头皮,一天天在“斗争中求团结”。有一天,我感到心力交瘁,窜上来一股邪火:她干嘛去了?又不是我一人结婚……见我有些生气,未婚妻如孩童般一副夸张神情对我说:“按摩足部很解除疲劳的。”说着便把我的脚往她怀里拉。“没洗,脏。”我说。未婚妻调皮地一笑:

“让我先适应一下。”老实讲,她不太懂按摩之术,但那双柔软之手在我脚上捏捏弄弄却激起我对她的无限爱怜之情,我忽然感到,虽在忙碌之中,但我们二人的共同生活却已经悄然开始了。

婚礼前夜我难以入眠,在床上不停地“烙饼”,心里却甜丝丝的。宾客散尽,新房里娇艳的新娘心疼地看着我,筹办期间那许多的辛劳、忍耐甚至气馁,令我此刻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我结婚了!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 凌亦家凌亦家//作作

短 歌一 度

振风塔顶,我趴在栏杆上看远去的江水夕阳正湮没我的头颈还有什么,被阳光轻轻锯过,而从不喊出疼?

诗评:一度的这首《短歌》我读了多遍,每次读都

有一种痛感。这种痛感不是尖锐的刺痛,也不是撕裂之痛,而是缓慢的钝痛,就像你的手无意中碰到一丛茅草叶子,被划伤后,慢慢渗透、弥漫,又无法言说的那种痛。

茅草叶子是柔软的,之所以能给人痛感,是因为叶子的边缘有细小得难以看见的锯齿。

在这首《短歌》里,正在西沉的阳光也是有锯齿的,这锯齿割的不是一个人的皮肤,而是一

个诗人敏感的内心——对正在流逝的一切的依恋——试图挽留什么又无法挽留的无奈与怅惘。

能给人痛感的诗就是好诗。能让你在痛感中反复回味,若有所思的诗就是好诗。

一度的这首《短歌》写的极其精炼,正如其名,只有短短的五行。然而在这么短的诗里,读者看到的却是一幅辽阔浩淼的画面,感受的是诗人深沉又节制的情感。

这首《短歌》写的得也极其自然,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自然。与其说是一度写了这首诗,不如说是这首诗像苹果树上的苹果,自己长好了,成熟了,然后,在一个神秘又偶然的时间里,落在一度的怀中。

所有的好诗都是自己长好的,是看不见的神灵送给诗人的礼物。

(评论者:项丽敏) 时光易老时光易老 心飞扬心飞扬//摄摄

六月份,美洲杯、欧洲杯都在进行中,待遇却大不相同。美洲杯小组赛,央视5套没有直播,也没有赛事集锦。欧洲杯则隆重铺垫,每天赛前《豪门盛宴》搞得热热闹闹。从商家反映也能看出冷热,网络上多个理财平台都推出了

“欧洲杯专享”,虽说足球和理财毫不相干,可是为了吸引人气,人家就这么硬来

了。欧洲杯不仅比美洲杯关注度高得多,在老牌球迷眼里,甚至高于世界杯。

为什么欧洲杯具有如此崇高的“江湖地位”?首先在于参赛队实力平均,所谓“欧洲无弱旅”。而美洲杯、世界杯都有“鱼腩”,比如本届美洲杯的海地、巴拿马之类,而在世界杯上,亚洲队基本都是“鱼腩”。“鱼

腩”的存在让小组赛观赏性大大下降,对于“鱼腩”队本身,他们是来学习、练兵的,参赛很有价值。而对于观众,强弱分明的比赛味同嚼蜡,中立球迷根本看不下去。

强弱分明除了让单场比赛失去悬念,还会造成“阶层固化”,有能力夺冠的就那么几只强队。弱队顶多

偶尔能爆一两场冷门,根本不能影响大局。所以几十年来,世界杯冠军就那么几支队,美洲杯冠军更“集中”。

“颠覆”、“改变”,对于年轻人,奇迹具有无可替代的诱惑力,欧洲杯提供了创造奇迹的舞台。丹麦童话、希腊神话,以后肯定还会有别的传奇,丹麦、希腊都只是欧洲二三流球队,他们在世界杯上恐怕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但在欧洲杯上,强队经常会半路翻船,荷兰这样的世界一流强队都会进不了24强。如此阴差阳错,说不定克星就没机会遇到了,童话、神话等小概率事件发生机会大了许多。

每次草根逆袭之后,球迷们都会莫名兴奋。虽然完全不干他们的事,但

丹麦、希腊身上有着他们的精神寄托,由此他们会受到心理上的鼓舞,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希望。然而丹麦、希腊毕竟没有底蕴,就像烟火,再美丽,绚烂之后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强队依然会把控局面,成为各种赛事的霸主。这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草根都能靠一时的运气成为豪门,那现实生活中岂不是许多人会成为赌徒?

与个人项目不同,人数越多的集体项目越能让人体验到社会性,也越能自然而然生发人生感悟。欧洲杯并没有我们的主队,但许多人可以熬夜看上一个月,因为我们在那些球队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会看得如痴如醉,捶胸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