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夸大困境”“捆绑营销”募款270万引发公众质疑—— 罗尔事件:...

1
2 2 2016 12 2 星期五 评论部主办 责任编辑 杨建文 联系电话:( 010 6755074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评论] 简单就规则而言,个人求助与慈善募捐有以 下区别:第一,主体不同,个人求助的主体是个 人,慈善募捐的主体是具有募捐资格的慈善组 织;第二,目的不同,个人求助的目的是为了 解除特定人的困难,而慈善募捐的目的是为了 从事慈善活动,其受益人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 或者其一部分;第三,法律适用不同,个人求 助当事人之间是赠与的法律关系,适用合同法 规定,慈善捐赠当事人之间是捐赠的法律关 系,适用慈善法和公益捐赠相关法律;第四, 税收待遇不同,个人求助中的资助者不能就其 资助的款项要求税前抵扣,而慈善捐赠中的捐 赠人可以享受公益捐赠税前抵扣的税收优惠; 第五,监督不同。个人求助只能依靠当事人之 间的契约关系来制约,而慈善募捐则由大量法 律法规予以规制(从募捐方案的发布到慈善项目 的完成的整个过程都面临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各 种机制监督)。 慈善法调整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意在规范 动用社会资源用于慈善目的。当初立法时之所以 作出“慈善法不调整个人求助”的选择,不是回 避矛盾和问题,而是因为深刻意识到:任何深陷 困境之人都有向他人和社会求助的权利。落难者 积极求助乃寄希望于他人感同身受并因同情怜悯 出手援助,施救者慷慨付出则是出于人性之善与 自我提升。所以自古以来,雪中送炭屡见不鲜。 社会发展至今,因意外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疾 病等天灾人祸导致一些群体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 犹存,政府的社会保护体系尚未能够托底,人与 人之间的互助与共助既是常态,也是必须。个人 求助乃天赋权利,体现出人类作为共同体的特 质。 为智慧法院插上 信息化的“翅膀” 赵洪印 罗尔事件:如何厘清六大核心法律问题 金锦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以科技 促公开、以科技强管理、以科技优服 务、以科技助安全,逐步实现由传统法 院向智慧法院的转型升级。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来自 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的大法官齐 聚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智慧法院暨网络 法治论坛,共同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 对法院工作的推动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互联 网+”的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越来越成 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实践证明,加强法院 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人民法院的 现代化办公水平,而且也是推进司法公 开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公正司法的重 要路径。无论是利用法院公号、微博、微 信等信息的传输渠道,还是采取裁判文 书上网等模式,都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 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增进资 源共享,节约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司法形象和司法权 威,促进了司法在阳光下的运行。 信息化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和 依托,法院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 管理,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 传输优势,形成高效率的管案、管人、管 事格局。随着信息技术在法院系统的普及 应用,法院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发展快、覆 盖面广、更新升级迅速、效率高的特点。现 阶段,信息化服务依法治国战略的职责更 加重大;信息化服务法院司法改革的任务 更加繁重;信息化服务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的使命更加艰巨;信息化为法院科学发展 提供的机遇更加难得。如何紧抓机遇,推 动信息化工作再上台阶,对各级法院特 别是基层法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 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关键信息基 础设施成为社会运转的神经系统。保障 这些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仅是保护 经济安全,更是保护社会安全、公共安全乃 至国家安全。完善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应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基础信息网 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质量和水 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 “大数 据”作为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社会实 践与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一步,应 当充分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信 息,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环境下司法公开 新途径。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办案过程中 形成的海量数据,深入研究审判工作发 展趋势,积极拓展司法案件实证分析。 信息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由 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密集程度高, 设备更新换代快,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是 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建设当 中,必须从法院工作实际出发,既要着眼 长远,考虑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为未来发 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又要量力而行,戒除 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思想和攀比现 象。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民法 院要始终注意抓好干警网络技能的培养 和学习,通过全员培训、轮训、部门骨干 加强培训等方式,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化 的团队,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信息技 术队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紧扣时代 脉搏,紧跟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导向,牢 牢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载体,以科技 促公开、以科技强管理、以科技优服务、以 科技助安全,逐步实现由传统法院向智慧 法院的转型升级。 新闻事件 近日,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 朋友圈。文章作者深圳市民罗尔称,由于女儿身患白血 病,每天医疗费上万元,他和一家公司商定,自己写的 文章转发一次,公司就会为罗一笑捐赠1元钱。 连日来这篇文章被众多网友“疯狂”转发,万千民 众通过各种方式的捐赠,希望为这个悲伤的家庭送去 温暖。经过P2P观察微信公众号承诺“转发一次捐款一 元”后,事情遭遇反转,首先是被质疑募捐捆绑营销,然 后罗尔被质疑有3套房产,且医保已经覆盖大部分医 药费。 11 月 30 日,罗尔回应各种质疑,并表示如果有人 觉得被骗,提出来的话会退钱。 P2P 观察运营公司深圳 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侠风回应称,目 前已经募款270万元,罗尔一家已经花去治疗费用20万 元左右,3 套房产无法变现,所以需要提前募款,结余部 分会发起专项救治基金。深圳市儿童医院官方微信发布 “关于深圳罗某笑小朋友医疗救治的情况通报”,对网传 “高昂的医疗费用”进行澄清,并指出罗一笑三次住院自 付费用截至 11 月 29 日为 36193.33 元,平均自付费用占 总医疗费用的比例为 17.72%。 估计罗尔自己也未曾想到,通过微信公号给患 病女儿筹集医疗费用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揭 黑、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网络的威力再次让人瞠目 结舌,诚然让人不禁感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文 无意作出道德评判,只是想从规则层面客观分析此 事,梳理一下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网络上的个人求助案例众多,事后被网友质 疑的焦点之一便是:发现求助者经济状况良 好,在未用尽自身财产和亲友援助的情况下先 行向社会公众求助是否应该?这次也不例外 (罗尔被网友爆料说有三套房子且收入稳定)。 毋庸置疑的是,陷入困境是发出求助的前提条 件。从熟人社会沿袭下来的资源动用路径是 “涟漪式”:自己及家庭的财产不够支付时,到 亲朋好友邻居处借钱,只有山穷水尽之后才向 陌生人求助(沿街乞讨或者寻求慈善组织帮 助)。相信即便当下很多人在面临困境时还是遵 循这一路径(网络上的质疑以及共鸣也反映出 公众依然认可这一路径)。因此读到个人求助信 息时,转发信息或者慷慨解囊的人都有一种推 定:此人已经陷入困境,我的帮助有助于他解 困 (而非致富)。但是现在也有一些个人求助案 例反向进行:遭遇困境,首先想到向陌生人发 出呼救以动用社会资源,而把自己家庭财产作 为最后的保障。正是这种偏差导致了舆论的反 扑,因为善意感觉遭到了欺骗或者戏弄(尤其 当资助者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不如求助者 时)。 法律无法、无意也不该禁止人在陷入困境时 求助的权利,也无法对于“陷入困境”作出具体 界定。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对于困境的理解也各不 相同:有人认为只有山穷水尽才是,有人可能认 为降低生活质量便是。尤其在家人身患重病之 时,无法替亲人承受病痛,更会希望以足够财富 来保障医疗。 但是,别忘了有一种法律之外的规则一直在 那里:公众对于困境的理解是“耗尽了私人资源 的山穷水尽”。疾病本身不是向公众募集款项的 充分理由,而“疾病+贫穷”才是。因此当个人 向公众发出求助信息时,不仅要表明疾病的存 在、支出的庞大,还要说明求助人经济窘迫无力 支付。这些信息对于资助者判断是否掏钱事关重 要。对这一规则的违反不一定违法,但是舆论反 扑的威力你会因此充分领教到。 问题①:谁有求助的权利? 问题②:个人求助与慈善募捐区别何在? 问题③: 这取决于你自己。很多时候,助人方式 (无论是慈善捐赠还是直接赠与)无所谓高低 上下,纯粹取决于资助者(捐赠者) 的意 愿。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本就真伪掺杂,怀 有同情之心帮助他人的义举永远值得赞美 和嘉许。傻傻的善良胜过聪明的冷漠。相 信的依然会选择相信,只是会更加谨慎, 会选择更加安全的表达爱心的渠道。尽管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 其中治理结构良好、执行力强、透明度高 的慈善组织会逐渐赢得公众信任。如果都不 相信,或者你也会选择自己办一个慈善组织试 试。 善恶一念间,他人即地狱。参与转发与打赏 的所有网友至少证明了人性中的善良光芒。助人 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他人需要帮助,更是因 为我们自己需要得到拯救。而无论做什么,都别 忘了:限制是唯一的拯救。立法如此,求助如 此,助人如此,慈善与商业结合如此,评论和言 说又何尝不如此?这种限制有些源自法律,更多 的源自法律之外的自律与他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答案是否定的。诚如上文所述,个人求助尽 管不受慈善法调整,但是却依然需要遵循法律规 范。求助者与资助者之间是一种特定法律关系: 附特定目的的赠与。特定目的便是:帮助求助者 解除困境。所以如果求助者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有 意隐瞒事实的,会构成民法上的欺诈,资助者可 以要求撤销法律行为并返还财产;如果求助者有 非法占有的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 法,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会构成诈骗罪并定罪 量刑。 因此求助者首先要确保自己求助时信息的真 实和充分,然后在筹集到足够解除困境的资金 时,应该不再接受赠与的财产,同时通过与当初 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样途径发布资金已经筹集完毕 的消息。否则也会因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而构成欺 诈。当然,争议的焦点可能在于:何为“解除困 境的足够资金”?有些疾病的医治一劳永逸,有些 疾病却会卷土重来。一般认为,所需要的资金数 额和用途应该在求助信息中予以充分披露,一旦 该用途得到实现,即视为资金足够。本案例中, 如果求助人罗尔已经筹集到了充足资金,就应该 及时终止接受赠与,并且广而告之这一信息。 问题④:罗尔是“卖文”还是求助? 本事件中,罗尔与小铜人之间达成一个协 议:罗尔撰文一篇在小铜人的微信公号上发 表,每获得一次转发,小铜人就向罗尔赠与一 元钱,下限为 2 万元,上限为 50 万元。于是就 有了《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刷屏。 严格而言,罗尔和小铜人之间是一个附条 件的赠与合同,也就是罗尔所言的“卖文”。 但是问题在于,若真为带有商业营销目的的 “卖文”,那么卖点就应该是文章的知识性或 者文采让读者折服并因而转发,但是本案中 此文之所以被大量转发,并非文章自身给予 读者的知识增量或者精神满足,而是因为读 者出于对作者处境的同情。这已经悄然将 “卖文”改成了“求助转发”。于是对于本事 件的批评的另外一个焦点也因此浮现出来: 借助“触发泪点的悲情求助”,商业营销是否 “带有血色”?小铜人本来想让罗尔有尊严地 接受其赠与款项,但是事情至此已经发生悄 然变化:小铜人的商业营销直击伦理底线。 所以无需指责民众不该道德绑架,而是因为 这种营销就是本身借着道德的力量在运行, 怎能不受其约束? 该微信公号还设置了打赏功能(明确表示 所有打赏都将转赠给罗尔用于救女)。转发之 余,有不少读者直接打赏数额不等的资金,几 乎天天达到微信设置的上限(5万元),甚至有 读者按图索骥将资金打赏到罗尔自己的微信公 号或者转账至罗尔的微信。这些打赏资金已经 不在罗尔和小铜人的协议之中了,而是读者对 于罗尔“个人求助”的回应。所以应该适用问题 二中所述的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附商业营销的慈善募捐在法 律上是可行的 (本案并非慈善募捐),而且在实 践中也有让慈善和商业双赢的成功案例,例如 成功的公益营销案例便是:某知名品牌与慈善 组织约定,每出售一件商品便向慈善组织捐赠 一定数额的资金。这种行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 美誉度,而且也能给慈善组织带来充沛的资金 (最终用于慈善活动),因而广受欢迎。当然公 益营销需要遵循一定之规:充分披露信息,确保 慈善组织利益和不误导消费者。本案不属于公益 营销。 问题⑥:你还该不该相信个人求助信息? 罗尔事件尚在发酵中,可以预见此类事 件还会出现。即便如此,我依然坚持认为法 律不该封闭个人求助的自由空间。既然个人 求助行为不受慈善法的规制,那么当它们出 现问题时如何解决呢?前不久发布的《公开 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个人 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 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 商发布求助信息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 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在显著位 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 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 个人负责。 这条办法同时对发布者和信息平台进行 了一些规制。对于发布者而言,信息的真实 性由自己负责,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可以 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如果求 助人捏造虚假信息骗捐、诈捐,情节严重 的,可以以诈骗罪论处,适用刑法的相关规 定。对于个人求助信息平台而言,负有风险防 范提示义务,告知捐赠者其平台上的个人求助 信息是由个人发布的。 虽然法律对个人求助行为不作过度调整, 但由于网络平台为个人发布的求助信息背书, 不能简单地承担风险防范提示义务就可以免 责。上面分析了个人求助平台暴露出来的种种 问题,都需要法律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在求助 信息的审核方面,个人求助平台至少应该承担 形式审查的义务,要求求助信息发布者提供有 效的身份证件、病例材料或者其他受灾证明文 件、财产状况说明。在资金监管方面,由于平 台本身并没有经手所筹得的善款,善款直接由 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放给受助者,所以平台对该 笔资金的监管能力很有限。但是当平台首次收 到举报或者投诉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并且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必要调查。 问题⑤:法律是否要限制个人网络募捐求助? 公告 人民法院报2016 12 2 日(总第6853 期) 本院根据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6 11 7 日裁定受理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 2016 11 7 日指定北京京诚会 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本次破产程序的管理人。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 公司的债权人应自公告之日起30 日内,向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管理人(通 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乙10 号泰富大厦9 层;邮政编码: 100011;联系电 话: 010-62223308 )申报债权。未在上述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可以在破产财产分 配方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前补充申报,但对此前已进行的分配无权要求补充 分配,同时要承担为审查和确认补充申报债权所产生的费用。未依法申报债权 的,不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北京康特荣 宝电子有限公司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管 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本院定于 2017 3 1 日上午 9 30 分在本院第二 法庭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参 加会议的债权人系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 份证明书,如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应提交特别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 证件或律师执业证,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函。参加 会议的债权人系自然人的,应提交个人身份证明。如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应提 交特别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律师执业证,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 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函。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本院根据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管理人的申请于2016 8 26 日裁 定受理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经本院审查,截至2016 8 26 日,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5001.35 元,负债总额为 6543194.63 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488193.28 元。本院认为,北京首华优力维特 电梯有限公司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不抵债,本院已受理破产清算申请,现 债权人、债务人及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均不申请北京 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重整,债务人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亦不申 请和解,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已无重整和解可能,应当宣告破产。依照 法律规定,本院于2016 11 14 日作出( 2016 )京02 民破15 号之一民事裁定,宣告 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破产。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01 )穗中法经破字第 5 -5。因广州市建筑材料公司破产清算组在破产 财产已分配完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二款之规 定,本院于2016 11 22 日裁定终结广州市建筑材料公司破产程序。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6)03 民破45-1 号因深圳市枫桦实业有限公司下落不明,管理人无法 接管财务账册和重要文件进行全面清算,经管理人调查,仅查到枫桦公司持有两 项注册商标,但该两项注册商标均无法评估或无价值,各债权人亦同意放弃处 置。本案现无任何财产可供分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 十条之规定,本院于2016 11 21 日裁定终结深圳市枫桦实业有限公司破产程 序。 2016 年 11 月 21 日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本院根据债务人枣强县医药药材公司的申请,于2016 7 8 日裁定受理该 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16 10 13 日指定河北畅杰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 理人。经审查,债务人已资不抵债,符合破产条件,于 2016 11 8 日裁定宣告 枣强县医药药材公司破产。债务人的债权人应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 40 日内,向 管理人申报债权(衡水市桃城区大陆裕丰写字楼 H 座三单元八楼;邮政编码: 053000;联系人:王洪恩 13373389588、赵英刚 15833820806 ),提交有关证明材 料。逾期未申报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 理。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第一次 债权人会议于 2017 1 24 日上午 9 时,在枣强县人民法院会议室召开。债权 人出席会议时应向本院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身份 证复印件(自然人债权人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授权代理人参加的,还需提交授权 委托书。 [河北]枣强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河北唤民律师事务所,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 产管理人。负责人张唤民,该所主任。2016 11 14 日,大厂回族自治县彰 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根据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 案均已执行完毕,请求本院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 清算程序。本院认为,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管理人根据债 权人会议讨论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均已执行完毕,债务人已无财产可供 分配。申请人请求本院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 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裁定如下: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 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程序。本裁定即日起生效。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因河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唐县挂毯联营总厂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欠债 务,于 2011 5 6 日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并讨论通过破产清算组提出的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破产清算组按照该分配方案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及共益债 务。所欠职工债务以及法律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补偿金的 85%,已执行完毕。 该企业再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本院已于 2016 11 14 日作出( 2003 )唐县破字 4-11 号民事裁定,终结债务人河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唐县挂毯联营总厂产程序。 [河北]唐县人民法院 2015 12 25 日,本院根据申请人湘潭市原纸油毡厂的申请裁定受理湘潭 市原纸油毡厂破产清算一案。查明,湘潭神州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于 2015 10 16 日出具审计报告【审会师( 2015 )专审字第66 号)】,截止至2015 10 15 日,该厂固定资产评估净值5 348 575 元,土地使用权评估价值3 770 803 元,资 产合计12 119 378 元,其他应付款16 232 900 元,其中抵押债权金额1 000 000 元,负债合计16 232 900 元,实收资本1 490 000 元,未分配利润-5 603 522 元, 净资产合计-4 113 522 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4%,严重资不抵债。本院认为,湘 潭市原纸油毡厂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经停产多年,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 态,符合破产法定条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第二条、第一百零七条的 规定,本院于2016 6 16 日裁定宣告湘潭市原纸油毡厂破产。 [湖南]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法院 本院根据范敏丽的申请,于2012 5 8 日裁定受理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 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查明,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账面资产总额为 18158448.41 元,债务总额为 27706662.13 元。所有者权益为-9548213.72 元。本 院认为,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符合法定破产条件。依 照法律规定,本院于 2016 11 9 日裁定宣告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产。 [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 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破产财产已分配完毕,且现无其他财产可供 分配,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 2016 11 18 日裁定终结丽宏喷织(苏州)有限 公司破产程序。终结破产程序裁定书同时载明:因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 股东宏展企业(香港)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胡其仁怠于履行义务,致本院只能 就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现有财产进行公平清偿并裁定终结破产清算程 序,而无法对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进行完整清算,故丽宏喷织(苏州)有限 公司债权人可另行提起诉讼要求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对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的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 本院根据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5 5 18 日裁定受理德旺 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经审查,截至 2015 5 18 日,德旺流体 (苏州)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 28180951.06 元,负债总额为 38635743.19 元,净资 -10454792.13 元。资产不能偿还全部债务,严重资不抵债。本院认为,申请人 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 破产法规定的宣告破产的法定条件,应予以宣告破产。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 2016 9 30 日裁定宣告申请人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破产。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本院于 2016 11 14 日裁定受理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 长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靖江市金都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合并破产清算一案,上述 三公司的债权人应自公告之日起 30 日内,向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 产管理人(地址:靖江市中洲路 20 号原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楼;邮 编: 214500;电话: 0523-84851959 )申报债权。 [江苏]靖江市人民法院 本院受理的山东宏河矿业集团恒业化工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根据管理 人的申请,依据法律规定,于 2016 11 10 日作出( 2016 )邹民破字第 1-4 号民 事裁定书,裁定终结山东宏河矿业集团恒业化工有限公司破产程序。 [山东]邹城市人民法院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送达破产文书 被指“夸大困境”“捆绑营销”募款270 万引发公众质疑个人求助不受慈善法调整,法律对其无 能为力?

Transcript of 被指“夸大困境”“捆绑营销”募款270万引发公众质疑—— 罗尔事件:...

Page 1: 被指“夸大困境”“捆绑营销”募款270万引发公众质疑—— 罗尔事件: …rmfyb.chinacourt.org/paper/images/2016-12/02/02/... · 例反向进行:遭遇困境,首先想到向陌生人发

22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评论部主办 责任编辑 杨建文 联系电话:(010)6755074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评论]

简单就规则而言,个人求助与慈善募捐有以下区别:第一,主体不同,个人求助的主体是个人,慈善募捐的主体是具有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第二,目的不同,个人求助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特定人的困难,而慈善募捐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慈善活动,其受益人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或者其一部分;第三,法律适用不同,个人求助当事人之间是赠与的法律关系,适用合同法规定,慈善捐赠当事人之间是捐赠的法律关系,适用慈善法和公益捐赠相关法律;第四,税收待遇不同,个人求助中的资助者不能就其资助的款项要求税前抵扣,而慈善捐赠中的捐赠人可以享受公益捐赠税前抵扣的税收优惠;第五,监督不同。个人求助只能依靠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制约,而慈善募捐则由大量法律法规予以规制(从募捐方案的发布到慈善项目

的完成的整个过程都面临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各种机制监督)。

慈善法调整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意在规范动用社会资源用于慈善目的。当初立法时之所以作出“慈善法不调整个人求助”的选择,不是回避矛盾和问题,而是因为深刻意识到:任何深陷困境之人都有向他人和社会求助的权利。落难者积极求助乃寄希望于他人感同身受并因同情怜悯出手援助,施救者慷慨付出则是出于人性之善与自我提升。所以自古以来,雪中送炭屡见不鲜。社会发展至今,因意外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天灾人祸导致一些群体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犹存,政府的社会保护体系尚未能够托底,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助既是常态,也是必须。个人求助乃天赋权利,体现出人类作为共同体的特质。

法法 官官 之之 声声

为智慧法院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赵洪印

罗尔事件:如何厘清六大核心法律问题金锦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以科技促公开、以科技强管理、以科技优服务、以科技助安全,逐步实现由传统法院向智慧法院的转型升级。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来自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的大法官齐聚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智慧法院暨网络法治论坛,共同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法院工作的推动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实践证明,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人民法院的现代化办公水平,而且也是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公正司法的重要路径。无论是利用法院公号、微博、微信等信息的传输渠道,还是采取裁判文书上网等模式,都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增进资源共享,节约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促进了司法在阳光下的运行。

信息化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托,法院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传输优势,形成高效率的管案、管人、管事格局。随着信息技术在法院系统的普及应用,法院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发展快、覆盖面广、更新升级迅速、效率高的特点。现阶段,信息化服务依法治国战略的职责更加重大;信息化服务法院司法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信息化服务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使命更加艰巨;信息化为法院科学发展提供的机遇更加难得。如何紧抓机遇,推动信息化工作再上台阶,对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

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运转的神经系统。保障这些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仅是保护经济安全,更是保护社会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完善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质量和水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大数据”作为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一步,应当充分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信息,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环境下司法公开新途径。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海量数据,深入研究审判工作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司法案件实证分析。

信息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密集程度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建设当中,必须从法院工作实际出发,既要着眼长远,考虑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又要量力而行,戒除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思想和攀比现象。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始终注意抓好干警网络技能的培养和学习,通过全员培训、轮训、部门骨干加强培训等方式,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信息技术队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导向,牢牢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载体,以科技促公开、以科技强管理、以科技优服务、以科技助安全,逐步实现由传统法院向智慧法院的转型升级。

新闻事件近日,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

朋友圈。文章作者深圳市民罗尔称,由于女儿身患白血病,每天医疗费上万元,他和一家公司商定,自己写的文章转发一次,公司就会为罗一笑捐赠1元钱。

连日来这篇文章被众多网友“疯狂”转发,万千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的捐赠,希望为这个悲伤的家庭送去

温暖。经过P2P观察微信公众号承诺“转发一次捐款一元”后,事情遭遇反转,首先是被质疑募捐捆绑营销,然后罗尔被质疑有3套房产,且医保已经覆盖大部分医药费。

11月30日,罗尔回应各种质疑,并表示如果有人觉得被骗,提出来的话会退钱。P2P观察运营公司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侠风回应称,目

前已经募款270万元,罗尔一家已经花去治疗费用20万元左右,3套房产无法变现,所以需要提前募款,结余部分会发起专项救治基金。深圳市儿童医院官方微信发布

“关于深圳罗某笑小朋友医疗救治的情况通报”,对网传“高昂的医疗费用”进行澄清,并指出罗一笑三次住院自付费用截至11月29日为36193.33元,平均自付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为17.72%。

估计罗尔自己也未曾想到,通过微信公号给患病女儿筹集医疗费用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揭黑、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网络的威力再次让人瞠目

结舌,诚然让人不禁感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文无意作出道德评判,只是想从规则层面客观分析此事,梳理一下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网络上的个人求助案例众多,事后被网友质疑的焦点之一便是:发现求助者经济状况良好,在未用尽自身财产和亲友援助的情况下先行向社会公众求助是否应该?这次也不例外(罗尔被网友爆料说有三套房子且收入稳定)。毋庸置疑的是,陷入困境是发出求助的前提条件。从熟人社会沿袭下来的资源动用路径是

“涟漪式”:自己及家庭的财产不够支付时,到亲朋好友邻居处借钱,只有山穷水尽之后才向陌生人求助 (沿街乞讨或者寻求慈善组织帮助)。相信即便当下很多人在面临困境时还是遵循这一路径 (网络上的质疑以及共鸣也反映出公众依然认可这一路径)。因此读到个人求助信息时,转发信息或者慷慨解囊的人都有一种推定:此人已经陷入困境,我的帮助有助于他解困 (而非致富)。但是现在也有一些个人求助案例反向进行:遭遇困境,首先想到向陌生人发出呼救以动用社会资源,而把自己家庭财产作为最后的保障。正是这种偏差导致了舆论的反

扑,因为善意感觉遭到了欺骗或者戏弄 (尤其当资助者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不如求助者时)。

法律无法、无意也不该禁止人在陷入困境时求助的权利,也无法对于“陷入困境”作出具体界定。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对于困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只有山穷水尽才是,有人可能认为降低生活质量便是。尤其在家人身患重病之时,无法替亲人承受病痛,更会希望以足够财富来保障医疗。

但是,别忘了有一种法律之外的规则一直在那里:公众对于困境的理解是“耗尽了私人资源的山穷水尽”。疾病本身不是向公众募集款项的充分理由,而“疾病+贫穷”才是。因此当个人向公众发出求助信息时,不仅要表明疾病的存在、支出的庞大,还要说明求助人经济窘迫无力支付。这些信息对于资助者判断是否掏钱事关重要。对这一规则的违反不一定违法,但是舆论反扑的威力你会因此充分领教到。

问题①:谁有求助的权利?

问题②:个人求助与慈善募捐区别何在?

问题③:

这取决于你自己。很多时候,助人方式(无论是慈善捐赠还是直接赠与) 无所谓高低上下,纯粹取决于资助者 (捐赠者) 的意愿。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本就真伪掺杂,怀有同情之心帮助他人的义举永远值得赞美和嘉许。傻傻的善良胜过聪明的冷漠。相信的依然会选择相信,只是会更加谨慎,会选择更加安全的表达爱心的渠道。尽管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其中治理结构良好、执行力强、透明度高的慈善组织会逐渐赢得公众信任。如果都不

相信,或者你也会选择自己办一个慈善组织试试。

善恶一念间,他人即地狱。参与转发与打赏的所有网友至少证明了人性中的善良光芒。助人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他人需要帮助,更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得到拯救。而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限制是唯一的拯救。立法如此,求助如此,助人如此,慈善与商业结合如此,评论和言说又何尝不如此?这种限制有些源自法律,更多的源自法律之外的自律与他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答案是否定的。诚如上文所述,个人求助尽管不受慈善法调整,但是却依然需要遵循法律规范。求助者与资助者之间是一种特定法律关系:附特定目的的赠与。特定目的便是:帮助求助者解除困境。所以如果求助者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有意隐瞒事实的,会构成民法上的欺诈,资助者可以要求撤销法律行为并返还财产;如果求助者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会构成诈骗罪并定罪量刑。

因此求助者首先要确保自己求助时信息的真

实和充分,然后在筹集到足够解除困境的资金时,应该不再接受赠与的财产,同时通过与当初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样途径发布资金已经筹集完毕的消息。否则也会因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而构成欺诈。当然,争议的焦点可能在于:何为“解除困境的足够资金”?有些疾病的医治一劳永逸,有些疾病却会卷土重来。一般认为,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和用途应该在求助信息中予以充分披露,一旦该用途得到实现,即视为资金足够。本案例中,如果求助人罗尔已经筹集到了充足资金,就应该及时终止接受赠与,并且广而告之这一信息。

问题④:罗尔是“卖文”还是求助?本事件中,罗尔与小铜人之间达成一个协

议:罗尔撰文一篇在小铜人的微信公号上发表,每获得一次转发,小铜人就向罗尔赠与一元钱,下限为2万元,上限为50万元。于是就有了《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刷屏。

严格而言,罗尔和小铜人之间是一个附条件的赠与合同,也就是罗尔所言的“卖文”。但是问题在于,若真为带有商业营销目的的

“卖文”,那么卖点就应该是文章的知识性或者文采让读者折服并因而转发,但是本案中此文之所以被大量转发,并非文章自身给予读者的知识增量或者精神满足,而是因为读者出于对作者处境的同情。这已经悄然将

“卖文”改成了“求助转发”。于是对于本事件的批评的另外一个焦点也因此浮现出来:借助“触发泪点的悲情求助”,商业营销是否

“带有血色”?小铜人本来想让罗尔有尊严地接受其赠与款项,但是事情至此已经发生悄然变化:小铜人的商业营销直击伦理底线。所以无需指责民众不该道德绑架,而是因为这种营销就是本身借着道德的力量在运行,

怎能不受其约束?该微信公号还设置了打赏功能 (明确表示

所有打赏都将转赠给罗尔用于救女)。转发之余,有不少读者直接打赏数额不等的资金,几乎天天达到微信设置的上限 (5万元),甚至有读者按图索骥将资金打赏到罗尔自己的微信公号或者转账至罗尔的微信。这些打赏资金已经不在罗尔和小铜人的协议之中了,而是读者对于罗尔“个人求助”的回应。所以应该适用问题二中所述的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附商业营销的慈善募捐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本案并非慈善募捐),而且在实践中也有让慈善和商业双赢的成功案例,例如成功的公益营销案例便是:某知名品牌与慈善组织约定,每出售一件商品便向慈善组织捐赠一定数额的资金。这种行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美誉度,而且也能给慈善组织带来充沛的资金(最终用于慈善活动),因而广受欢迎。当然公益营销需要遵循一定之规:充分披露信息,确保慈善组织利益和不误导消费者。本案不属于公益营销。

问题⑥:你还该不该相信个人求助信息?

罗尔事件尚在发酵中,可以预见此类事件还会出现。即便如此,我依然坚持认为法律不该封闭个人求助的自由空间。既然个人求助行为不受慈善法的规制,那么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呢?前不久发布的 《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 第十条规定: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布求助信息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这条办法同时对发布者和信息平台进行了一些规制。对于发布者而言,信息的真实性由自己负责,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如果求助人捏造虚假信息骗捐、诈捐,情节严重

的,可以以诈骗罪论处,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个人求助信息平台而言,负有风险防范提示义务,告知捐赠者其平台上的个人求助信息是由个人发布的。

虽然法律对个人求助行为不作过度调整,但由于网络平台为个人发布的求助信息背书,不能简单地承担风险防范提示义务就可以免责。上面分析了个人求助平台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法律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在求助信息的审核方面,个人求助平台至少应该承担形式审查的义务,要求求助信息发布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病例材料或者其他受灾证明文件、财产状况说明。在资金监管方面,由于平台本身并没有经手所筹得的善款,善款直接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放给受助者,所以平台对该笔资金的监管能力很有限。但是当平台首次收到举报或者投诉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并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必要调查。

问题⑤:法律是否要限制个人网络募捐求助?

公 告人民法院报2016年12月2日(总第6853期)

本院根据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6年11月7日裁定受理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16年11月7日指定北京京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本次破产程序的管理人。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的债权人应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向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管理人(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乙10号泰富大厦9层;邮政编码:100011;联系电话:010-62223308)申报债权。未在上述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可以在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前补充申报,但对此前已进行的分配无权要求补充分配,同时要承担为审查和确认补充申报债权所产生的费用。未依法申报债权的,不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北京康特荣宝电子有限公司管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本院定于2017年3月1日上午9时30分在本院第二法庭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参加会议的债权人系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如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应提交特别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律师执业证,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函。参加会议的债权人系自然人的,应提交个人身份证明。如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应提交特别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律师执业证,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函。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本院根据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管理人的申请于2016年8月26日裁定受理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经本院审查,截至2016年8月26日,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5001.35元,负债总额为6543194.63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488193.28元。本院认为,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不抵债,本院已受理破产清算申请,现债权人、债务人及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均不申请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重整,债务人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亦不申请和解,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已无重整和解可能,应当宣告破产。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2016年11月14日作出(2016)京02民破15号之一民事裁定,宣告北京首华优力维特电梯有限公司破产。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01)穗中法经破字第5号-5。因广州市建筑材料公司破产清算组在破产财产已分配完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二款之规定,本院于2016年11月22日裁定终结广州市建筑材料公司破产程序。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粤03民破45-1号 因深圳市枫桦实业有限公司下落不明,管理人无法

接管财务账册和重要文件进行全面清算,经管理人调查,仅查到枫桦公司持有两项注册商标,但该两项注册商标均无法评估或无价值,各债权人亦同意放弃处置。本案现无任何财产可供分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本院于2016年11月21日裁定终结深圳市枫桦实业有限公司破产程序。 2016年11月21日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本院根据债务人枣强县医药药材公司的申请,于2016年7月8日裁定受理该

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16年10月13日指定河北畅杰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经审查,债务人已资不抵债,符合破产条件,于2016年11月8日裁定宣告枣强县医药药材公司破产。债务人的债权人应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40日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衡水市桃城区大陆裕丰写字楼H座三单元八楼;邮政编码:053000;联系人:王洪恩 13373389588、赵英刚 15833820806),提交有关证明材料。逾期未申报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理。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于 2017年 1月 24日上午 9时,在枣强县人民法院会议室召开。债权人出席会议时应向本院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自然人债权人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授权代理人参加的,还需提交授权委托书。 [河北]枣强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河北唤民律师事务所,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负责人张唤民,该所主任。2016年 11月 14日,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根据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均已执行完毕,请求本院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程序。本院认为,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管理人根据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均已执行完毕,债务人已无财产可供分配。申请人请求本院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裁定如下:终结大厂回族自治县彰新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程序。本裁定即日起生效。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因河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唐县挂毯联营总厂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欠债

务,于2011年5月6日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并讨论通过破产清算组提出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破产清算组按照该分配方案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及共益债务。所欠职工债务以及法律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补偿金的 85%,已执行完毕。

该企业再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本院已于2016年11月14日作出(2003)唐县破字第4-11号民事裁定,终结债务人河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唐县挂毯联营总厂破产程序。 [河北]唐县人民法院

2015年12月25日,本院根据申请人湘潭市原纸油毡厂的申请裁定受理湘潭市原纸油毡厂破产清算一案。查明,湘潭神州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于2015年10月16日出具审计报告【审会师(2015)专审字第66号)】,截止至2015年10月15日,该厂固定资产评估净值5 348 575元,土地使用权评估价值3 770 803元,资产合计12 119 378元,其他应付款16 232 900元,其中抵押债权金额1 000 000元,负债合计16 232 900元,实收资本1 490 000元,未分配利润-5 603 522元,净资产合计-4 113 522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4%,严重资不抵债。本院认为,湘潭市原纸油毡厂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经停产多年,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符合破产法定条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第二条、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本院于2016年6月16日裁定宣告湘潭市原纸油毡厂破产。

[湖南]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法院本院根据范敏丽的申请,于2012年5月8日裁定受理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

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查明,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账面资产总额为18158448.41元,债务总额为 27706662.13元。所有者权益为-9548213.72元。本院认为,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符合法定破产条件。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2016年11月9日裁定宣告无锡市顺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破产。 [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

因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破产财产已分配完毕,且现无其他财产可供分配,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 2016年 11月 18日裁定终结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破产程序。终结破产程序裁定书同时载明:因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股东宏展企业(香港)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胡其仁怠于履行义务,致本院只能就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现有财产进行公平清偿并裁定终结破产清算程序,而无法对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进行完整清算,故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债权人可另行提起诉讼要求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丽宏喷织(苏州)有限公司的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本院根据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5年5月18日裁定受理德旺

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经审查,截至 2015年 5月 18日,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 28180951.06元,负债总额为 38635743.19元,净资产-10454792.13元。资产不能偿还全部债务,严重资不抵债。本院认为,申请人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破产法规定的宣告破产的法定条件,应予以宣告破产。依照法律规定,本院于2016年9月30日裁定宣告申请人德旺流体(苏州)有限公司破产。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本院于2016年11月14日裁定受理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长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靖江市金都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合并破产清算一案,上述三公司的债权人应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向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地址:靖江市中洲路20号原靖江市长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楼;邮编:214500;电话:0523-84851959)申报债权。 [江苏]靖江市人民法院

本院受理的山东宏河矿业集团恒业化工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根据管理人的申请,依据法律规定,于 2016年 11月 10日作出(2016)邹民破字第 1-4号民事裁定书,裁定终结山东宏河矿业集团恒业化工有限公司破产程序。

[山东]邹城市人民法院

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送达破产文书

被指“夸大困境”“捆绑营销”募款270万引发公众质疑——

个人求助不受慈善法调整,法律对其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