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邱锐res.cloudinary.com/my-china-roots/image/upload...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2
52 PHOENIXWEEKLY 2014.11.05 36 岁李伟汉(huihan lie)出生在荷 兰,是标准的“香蕉人”(出生 并生活在西方的华人),从小他就爱问一个 问题:“我从哪里来?” 父母却回答不了他,因为来荷兰之前, 他们家族已在印尼生活了数十年,李伟汉父 母也不会说中文,对家族历史的认知止步 于印尼。为了回答心中的疑问,从2004年开 始,李伟汉借助来中国工作的机会,一边学 习中文,一边尝试恢复家族在故国的记忆。 找到祖籍地后,他开始帮助更多海外华人 恢复遗失在故国的记忆。 从一块墓碑开始 李伟汉寻根的线索主要有两条:一块 墓碑和一个远房亲戚。 其曾祖父在印尼的墓碑提到了一个地 名——珠山。然而山东、河北以及金门等地 都有这一地名。当李伟汉准备逐地排查的 时候,恰巧找到了一位居住在厦门的远房亲 戚,确认金门珠山才是其祖籍地,整个家族 历史也得以还原:约1850年,李伟汉的太祖 父(爷爷的爷爷)李马生迫于生计,离开福 建金门到印尼谋生,此后三代在东爪哇地 区从事甘蔗种植和蔗糖制造;1949年,印尼 独立并开始全面排华,李伟汉的祖父李明 珍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这位亲戚还帮李伟汉确认了中文名 字。之前在学习中文过程中,李伟汉知道在 荷兰语中,“lie”对应中文“李”,“han”对 应“汉”;但对于“hui”,却始终不知道对应 哪个字。而这位亲戚则告诉他,“hui”并非 普通话发音,而是闽南语发音,对应“伟”。 “寻根”的成功促使李伟汉希望帮助更 多怀有“我从哪里来”疑问的海外华人。2012 年,他辞去工作,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寻根公司 “中华家脉”,试图帮助他们寻找祖先遗失在 故国的记忆,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为海外 华人提供寻根溯源服务的公司。 寻根公司源于海外 “寻根公司”在国外并不算新鲜事物。 世界许多离开本国的族群都希望了解祖先 在故土的经历。这种寻根的欲望在美国、澳 大利亚、以色列等移民国家表现尤其强烈, 进而催生出许多帮人寻根溯源的公司,如 美国的家谱网(Ancestry.com)、寻找我的过去 (findmypast.com)等,而在欧洲提供寻根服 务的公司主要是数据提供商,主要提供从 美国移民局搜索的资料。其中,家谱网去年 营业额已达5.4亿美元,并在多个国家设有 分支机构。 但这些寻根公司较少涉足海外华人业 务。在李伟汉看来,原因主要在于国外寻根 模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西方国家对于近 五代之内居民婚姻、死亡和人口普查资料 等信息保存较为完好,或将其存储于档案 馆,或存放于教堂,所以国外寻根公司接到 客户请求之后,会先利用网络搜寻,然后派 人去上述地方查找。“甚至能够找到祖先之 前离开时乘坐的船票,”李伟汉说,而中国 三代之前的居民信息则散布于民间,并无固 定机构可寻。在民间查找既需要当地人脉, 又需要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有较深的理解, 这显然是国外公司的劣势。 不过,李伟汉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寻 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是两者各有特点。由于国外没有撰写家谱 或族谱的传统,所以,虽然五代之内查找较 为简单,但如希望还原五代以上祖先的经 历,则难度非常大。“在中国,如果能够找 到家谱的话,你可以往前找到二十代,甚至 三十代”。李伟汉说。此外,在中国寻根还 有一个便利条件——许多村落中主要是同 姓人聚居,寻根时这一特点可以用于缩小范 围。 同音不同人 目前全世界有5000万华侨华人。国外 公司的不涉足,让李伟汉认为“中华家脉” 有发展的机会。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竞争 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类似企业则更倾 向于或对家谱资料进行解释,或撰写家族 史,却很少会代客户进行寻找。 公司成立之初,李伟汉设定的工作流 程并不复杂:“查找资料、联系当地人,和 寻找遗失的故国 首家海外华人大陆寻根公司 年轻人很少知道与关心村子里的历史故事,一旦问到家族如何祭祀等问 题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这些事情,你去问老人吧”。 记者/邱锐

Transcript of 记者/邱锐res.cloudinary.com/my-china-roots/image/upload...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Page 1: 记者/邱锐res.cloudinary.com/my-china-roots/image/upload...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是两者各有特点。由于国外没有撰写家谱 或族谱的传统,所以,虽然五代之内查找较

52 PHOENIXWEEKLY 2014.11.05

36岁李伟汉(huihan lie)出生在荷

兰,是标准的“香蕉人”(出生

并生活在西方的华人),从小他就爱问一个

问题:“我从哪里来?”

父母却回答不了他,因为来荷兰之前,

他们家族已在印尼生活了数十年,李伟汉父

母也不会说中文,对家族历史的认知止步

于印尼。为了回答心中的疑问,从2004年开

始,李伟汉借助来中国工作的机会,一边学

习中文,一边尝试恢复家族在故国的记忆。

找到祖籍地后,他开始帮助更多海外华人

恢复遗失在故国的记忆。

从一块墓碑开始

李伟汉寻根的线索主要有两条:一块

墓碑和一个远房亲戚。

其曾祖父在印尼的墓碑提到了一个地

名——珠山。然而山东、河北以及金门等地

都有这一地名。当李伟汉准备逐地排查的

时候,恰巧找到了一位居住在厦门的远房亲

戚,确认金门珠山才是其祖籍地,整个家族

历史也得以还原:约1850年,李伟汉的太祖

父(爷爷的爷爷)李马生迫于生计,离开福

建金门到印尼谋生,此后三代在东爪哇地

区从事甘蔗种植和蔗糖制造;1949年,印尼

独立并开始全面排华,李伟汉的祖父李明

珍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这位亲戚还帮李伟汉确认了中文名

字。之前在学习中文过程中,李伟汉知道在

荷兰语中,“lie”对应中文“李”,“han”对

应“汉”;但对于“hui”,却始终不知道对应

哪个字。而这位亲戚则告诉他,“hui”并非

普通话发音,而是闽南语发音,对应“伟”。

“寻根”的成功促使李伟汉希望帮助更

多怀有“我从哪里来”疑问的海外华人。2012

年,他辞去工作,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寻根公司

“中华家脉”,试图帮助他们寻找祖先遗失在

故国的记忆,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为海外

华人提供寻根溯源服务的公司。

寻根公司源于海外

“寻根公司”在国外并不算新鲜事物。

世界许多离开本国的族群都希望了解祖先

在故土的经历。这种寻根的欲望在美国、澳

大利亚、以色列等移民国家表现尤其强烈,

进而催生出许多帮人寻根溯源的公司,如

美国的家谱网(Ancestry.com)、寻找我的过去

(findmypast.com)等,而在欧洲提供寻根服

务的公司主要是数据提供商,主要提供从

美国移民局搜索的资料。其中,家谱网去年

营业额已达5.4亿美元,并在多个国家设有

分支机构。

但这些寻根公司较少涉足海外华人业

务。在李伟汉看来,原因主要在于国外寻根

模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西方国家对于近

五代之内居民婚姻、死亡和人口普查资料

等信息保存较为完好,或将其存储于档案

馆,或存放于教堂,所以国外寻根公司接到

客户请求之后,会先利用网络搜寻,然后派

人去上述地方查找。“甚至能够找到祖先之

前离开时乘坐的船票,”李伟汉说,而中国

三代之前的居民信息则散布于民间,并无固

定机构可寻。在民间查找既需要当地人脉,

又需要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有较深的理解,

这显然是国外公司的劣势。

不过,李伟汉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寻

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是两者各有特点。由于国外没有撰写家谱

或族谱的传统,所以,虽然五代之内查找较

为简单,但如希望还原五代以上祖先的经

历,则难度非常大。“在中国,如果能够找

到家谱的话,你可以往前找到二十代,甚至

三十代”。李伟汉说。此外,在中国寻根还

有一个便利条件——许多村落中主要是同

姓人聚居,寻根时这一特点可以用于缩小范

围。

同音不同人

目前全世界有5000万华侨华人。国外

公司的不涉足,让李伟汉认为“中华家脉”

有发展的机会。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竞争

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类似企业则更倾

向于或对家谱资料进行解释,或撰写家族

史,却很少会代客户进行寻找。

公司成立之初,李伟汉设定的工作流

程并不复杂:“查找资料、联系当地人,和

寻找遗失的故国

首家海外华人大陆寻根公司年轻人很少知道与关心村子里的历史故事,一旦问到家族如何祭祀等问题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这些事情,你去问老人吧”。

记者/邱锐

Page 2: 记者/邱锐res.cloudinary.com/my-china-roots/image/upload...外国人的根”比“寻华人的根”更容易,而 是两者各有特点。由于国外没有撰写家谱 或族谱的传统,所以,虽然五代之内查找较

53

侦探一样”。在收到客户提供的地址、照片

等资料之后,公司兵分多路:给目标所在地

政府侨联和侨办打电话、发资料,请求他们

帮忙;借助人脉关系,向当地朋友打听;借

助网络工具,如各种地图软件等查看地理

情况。具体的目的地确定之后,李伟汉会派

人到当地调查,采访村长、老人或祠堂负责

人,了解这些海外华人家庭的历史,并找到

他们在国内的亲属。最后,公司会出具一份

调查报告,其中包括调查各时期的进度、祖

籍地环境介绍与照片、祖先出国时以及相

关家族的历史等内容。如果有需要,他们还会

让搜寻到的亲属与客户见面,或者陪同这些

海外华人参观故土。所有工作都结束后,公司

会依据寻找过程的难易以及最终报告的详

细程度,收取1000到1万美元不等的费用。

寻根的实际操作并不容易。李伟汉的

客户提供的线索非常粗糙,经常只是“我的

曾祖父叫***,居住在广东的一个**村”而

已,至多再有一些老照片。更麻烦的是,许

多海外华人不会说中文,提供村子的名称

往往只有字母拼写 。

一位印尼华人七代之前的祖先住在福

建省漳州的一个小村子,他只记得这个小村

子旁边有一座名字为“TJOA MA BI

O”的庙宇。找遍历史资料,李伟汉的团队

也无法确定这个庙的中文名称。很久之后,

在无意中和当地人谈话时,他们才发现这

些词并非普通话,而是闽南语的译音,指的

是“蔡妈庙”。此后,该团队顺藤摸瓜,排查

所有靠近蔡妈庙的村子,最终为这位印尼

华人找到了祖先生活过的村子。此后,李伟

汉的公司则开始着手建立中文、英文、闽南

语、粤语、客家话、荷兰语之间相对应的数

据库。

资料的稀少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不

是所有调查最终都能有确切的结果。今年

5月,一位澳大利亚华人想寻找曾祖父在华

历史,他曾祖父是江西赣州客家人,生于19

世纪70年代左右,在十八九岁时,从新加坡

移民到巴布尼亚新几内亚,然后又移民到

澳大利亚,名字发音为“Zhou Juca

i”。然而,调查的结果找到了两位“Zho

u Jucai”,这两个人都是在十几岁的

时候离开了村子,此后不知去向。这两人一

位中文名字是“周聚财”,另一位是“周聚

才”。

无奈之下,李伟汉只好将两个人的故

事都记录下来,让这位澳大利亚华人自行

选择。这位华人最终选择了周聚财,原因是

“他的故事更生动一些”。一个月后,该华

人无意中在该国国家档案馆查询到了他祖

先的记录,发现其真实名字是“周聚才”。

记忆已渐渐蒸发

更让李伟汉焦虑的则是“十年之后,这

个项目可能会更难。”一方面,随着时间的

流逝,了解情况的老年人越来越少,而年轻

人很少关心村子里的历史故事。李伟汉的助

手海淼告诉《凤凰周刊》,他在进行调查的

时候,一旦问到家族如何祭祀等问题时,经

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这些事情,你

去问老人吧”。另一方面,中国日益加快的

城镇化进程,导致许多村镇正在大肆拆迁

建设。“当地政府已经告诉我,我母亲家族

的祠堂在两年内就会被拆迁”。李伟汉说,

他联系过泉州等地的华侨博物馆,希望能

够探索出保护民间墓碑、祠堂等祖先遗物

的方法,但对方无能为力。

为此,李伟汉正在筹建一个年轻人的

寻根群体,将寻根与保护文化的希望寄托

在年轻人身上。该团队主要由一些对历史

文化、海外华侨感兴趣的年轻人组成,他们

大多也是居住在广东、福建、海南等侨乡的

当地人。李伟汉会将自己寻根调查过程中

积累的经验培训给他们,这些年轻人则在

中华家脉于当地有寻找项目时提供帮助,

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此外,李伟汉还正在计

划吸纳国外年轻的华人加入进来,建立一

个寻根的年轻人交流平台:“让海外的年轻

华人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也让中国的

年轻人知道海外华人是什么样”。

□ 编辑 路琰 □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