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 cjn.cncjrb.cjn.cn/images/2019-11/26/13/26r13C.pdf ·...

1
快览 我读 单眼和复眼的对视 文/叶军 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薄世宁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科副主任, 他希望通过这部医学通识作品沟通医患,在普 及医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深刻探讨医学的本 质、医生的角色。让人能清楚地知道一旦生病,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患者,如何和医生、医院配合 寻找治疗方案,更有效地解决病痛。 《牛津世界城市史研究》 [英]彼得·克拉克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年,“城里人”首次成为这颗星球上的 主体人群。古往今来,全球各地城市系统如何 演进并相互影响?历史上的城市类型对当下世 界影响几何?本书纵览世界范围内城镇的发展 趋势,沿着从古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的萌生 到当今城市发展的主体脉络,介绍了古代、中世 纪到现当代的城市群像。 《朱鹮的遗言》 [日]小林照幸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朱鹮灭绝已经16年了,如今日本境内 现存朱鹮全部为中国产朱鹮的后代。1981 年 4 月,中科院调查组在陕西省发现7只野生朱鹮, 这成为世界上最后的野生朱鹮种群。是中日两 国的共同努力,将朱鹮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 来。本书曾获日本非虚构文学奖,记录了保护 朱鹮这条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和曾经为它贡献过 所有力量的人群,反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古人的餐桌》 芮新林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在汉至明清的200多本历代笔记中,作者 寻到食物本味的描写、食物文化的精妙和与食 物有关的逸事,成五十七篇食趣之文,让今人与 古人对话,从中窥见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以及 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又不无发展的“民以食为天” 的理念,并于吃喝之外,探寻人与食物的关系。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擅长写小说的云南作家半夏,突然萌生写《与虫在野》的念头, 是因为和一只绿头苍蝇对上了眼。 那是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她的手机镜头下出现了它。 一双红色的复眼,金属质感的亮蓝身段,透明的双翅,正停歇在一 片雨后美人蕉叶子上,令人惊艳。 她不由觉察:我们看世界可不可以滤去成见,只是单纯地去观 察,一个不起眼的异类生命,甚至是一只人见人嫌的绿头苍蝇?那 次无言的对视,震撼了她。自此,一直关注人性的小说作者开始聚 焦虫性。 五年来,半夏自称“荒野侦探”,混迹于昆虫世界,拍了数万张照 片,写下近二十万字观察笔记,最后结集成为这本自然博物随笔。 安徒生独立写的第一篇童话是《小意达的花儿》,里面写花儿 们开舞会,“大朵的罂粟花和牡丹花使劲地吹着豆荚,把脸都吹红 了。蓝色的风信子和小小的白色雪形花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好 像它们身上戴有铃似的。” 半夏在《与虫在野》中,则写了夜间灯杆上的“虫虫夜总会”。 没有前者浪漫,却多了一些谑趣。夏夜某晚8点30分左右,站在路 灯下的她被飞蚂蚁异常活跃的“婚飞”阵势惊到,那是它们在寻找 交尾对象,完成繁衍大任。等快走半小时后再至,一只飞蚂蚁都不 见,这回是蜘蛛纷纷出动捕摇蚊,各种蛾子粉墨登场,螟蛾、夜蛾、 灯蛾,甚至天蚕蛾也来了,甲虫里的金龟子、步甲、小瓢,还有草蛉、 蠼螋多起来。再过半小时后,金龟子也不见了,来了两只黑须长角 石蛾,还有一只姬蜂。“感觉各种虫子包了不同的夜总会场次。”大 家如约抵达,互不相扰。 这样的“虫虫运动会”看似童话,却是最真实的自然呈现。一年 四季,野外生命都有这样的本分。花儿次第开放,虫儿们分季节和 时节来到世界,一番演出之后默默隐去,彼此默契和谐地遵循着大 自然的规律。半夏感叹: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你无法不为之感动。 半夏拍虫子写虫子,迷得不行,都有点恍惚,挂画或者杂志都 会被她看成虫子。和国内一些昆虫爱好者一样,也称自己为虫人, 还调侃说自己已经有了虫味。 在她眼中,草蛉是披着绿纱的虫美人,一旦看见会忍不住打呼 哨;蝽蝽会玩川剧变脸;她为一只将死前拼命产卵的飞蛾母亲,写下 长文;面对舞蹈后集体离世的毛蚋发问:若是人,会不会这么选择? 她自述没有长枪短炮,所有的照片都是手机所拍,最多加了一 个15倍微距镜头。她不屑一些昆虫微距图片展,将那些放置可笑 道具、“导演”虫子进行拍摄的摄影者,称为玩虫者。她想捕捉活的 虫子姿态及生存环境。她希望有更多如她一样的普通人可以持手 机看见不曾看过的美。 有人因为这本书而称她为中国的法布尔。平心而论,她的博 物学养没有法布尔深厚,也不像法布尔文字风格内敛缜密,犹如陈 年老酿。“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 活。”可奇怪的是,我买过好几本法布尔的书,都没能读完。对法布 尔《昆虫记》的最深印象始终还停留在课本里那篇《蝉》上。 《与虫在野》似乎更接地气。半夏好像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说自己不是一个分类学家,条分缕析,只是近观了一些别样的昆虫 故事。 书中有篇文章写她八十五岁父亲去世时,她看见一只蛾子,她 希望那是一只十七年蝉,地下冬眠十七年后,从土里钻出来爬上 树,鸣叫, “复活”。这是写虫吗?还是在写人? 也许在半夏那里,殊途同归。她写道:“蝼蚁,草芥之命,却关 乎天地,虫啊草啊得小自在,人类可得大自在。”“与虫对视,可反观 我们自身不足,最终认识到人类自以为是的矜持多么荒唐。” 在她看来,博物生存者的旨趣或许不只是传授常识,还想“让 你跟我一样去野地里寄一份情。”她建议读者“做一只青鸟,青鸟殷 勤为探看,这是种世界观。”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给她的颁奖词称,她用“文学接驳自然 情怀,用对虫子的友爱,生动阐释了另类物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 一永恒主题”。评价可算中肯。 翻动书页时,常常回忆起儿时:折断草根,四合而围,做成小小 的银幕“看电影”;追逐蚱蜢、螳螂,蓬勃的草地是年幼的我们和它 们共同游戏的丛林。 想起半夏给读者留言:人肉身沉重,但可以学六足四翼的昆虫 轻盈一点…… 拒绝“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 前面说到,希波战争故事是西方文明的“元叙 事”之一,希腊(西方、文明、民主)战胜波斯(东方、 邪恶、专制),以弱胜强,书写传奇、创造历史,这是 西方亘古不变的故事主题。 当年希罗多德对着希腊人讲述《历史》,听众 闻希腊人获胜则喜,闻波斯人获胜则泪下。李零 说,这是“文明冲突论”的古代版。这种情感经文 艺复兴,被放大为欧洲人的阅读快感,大家都觉得 自己就是雅典人。 就连中国亦受这影响。我少年时看过《马拉 松之战》的连环画,就是把雅典战士刻画成无私无 畏的爱国者,大流士军则是残暴的入侵者。 这 种 宣 传 的 高 潮 则 是 美 国 2006 年 拍 的 《300》,以血腥暴力的漫画手法渲染那段历史,此 片一出,坊间大受震动。李零则称此片为“美国样 板戏”。 其实,波斯挡着希腊的商路,大家互看不顺 眼,动手是迟早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希腊先动手。 书中收了李零在德国、法国、美国考察伊朗文 物的日记,有一段话让人读了背生寒意: “欧洲人喜 欢讲自治,认为只有说一种话、信一种教的人群才能 叫一族,不是一族的人如果聚一块儿,他得帮着拆, 是一族而不在一块儿,他得帮着合。……这是他们 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从哪里来?” 李零说《波斯笔记》只是他的读书笔记,这是 太谦虚了,他在伊朗田野里看历史,有两次欣喜若 狂,高兴得跑上跑下,把膝盖都跑伤了。用中国人 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 李零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学者拒绝西方视角、拒绝 “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 李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述范围包括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 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近十年来研究波斯,三次去伊朗考 察,随队人员包括多位学者和摄影师,最近出版《波斯笔记》,涉及中西思想史、文明史 的重大问题。与其他学者的一大不同是,李零从历史和学术出发,高度关注现实,而 且有着鲜明的立场。我们不禁要问,七旬李零,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为什么 转向波斯? 答案其实就在他的书里。 波斯有多重要:三千年来“世界岛” 波斯是“五海三洲”之要冲,联系里海、黑海、 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公 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是建立于此的第一个世 界性大帝国。从麦金德到斯皮克曼,英美两代地 缘政治理论带头人对这块地方有不同称谓,但都 认为这是关键地带。 从文化上说,波斯始终是西方眼中的“他 者”,从《波斯人信札》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他们一直在用波斯形象说事。查拉图斯 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此人创立了“拜火教”,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也是波斯国教,传 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中国和波斯,自古往 来,史不绝书。历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 朗和印度为远端,去印度和罗马,都绕不过伊 朗高原。 从历史上说,“西方司马迁”希罗多德写《历 史》,讲的就是希波战争故事,这是西方文明的 “元叙事”之一。希罗多德自己是希腊裔波斯人, 生于波斯、长于波斯,晚年认祖归宗回到希腊。 波斯帝国这块江山,后来被马其顿、阿拉 伯、突厥、蒙古相继统治过。到了现代,地缘因 素之外又加上石油,这里战火频仍、血流不止, 本是地球上古老文明的摇篮,却成为列强纷争 的修罗场。 所以李零在书中说,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 门的钥匙。其实,这块地方也是打开当前国际关 系之门的钥匙。 在波斯看见中国:5 个“大一统”各不相同 李零的《波斯笔记》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 为“历史-地理篇”,讨论波斯帝国的政治、疆 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 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他研究的 时 间 段 ,限 定 在 公 元 前 550 年 到 公 元 前 330 年 , 也就是从孔子出生到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前 夜。 大秦还没统一,波斯已然统一,并且在文 字、法律、度量衡、货币与税收、宗教方面实现了 大一统,建立了通达全国要地的驿道系统。 都是大帝国,时间有先后,治国有长短,有 了比较才看出异同,才更明白自己。用李零书 中的话说就是:“没有镜子,人看不见自己的脸; 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你的脸。” 比如文字,波斯帝国在官方文书中,并用各 民族文字;秦汉唐宋则只有字体不同,都是汉 字,到元清直至现代,各民族文字并用。 不要小看这一点,某个美国汉学家主张“说 汉语的才是中国人”,李零在书中说此论荒谬。 波斯疆域人口都超过秦汉,其行省制度和 郡县制有同有异。李零在书中用了近20页篇 幅,展示自己拍摄的一幅宫殿石刻,他称之为波 斯版《职贡图》:来自帝国各行省、各地区的各族 人,向君主贡上本地特产。李零不厌其烦展示 其中细节,又以中国南朝和清代的两幅《职贡 图》对比,但不作结论,无疑他认为其中暗藏帝 国的密码。“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有心人可 以观察对比图像语言表达出的统治逻辑、制度 与话语。 还有宗教。波斯帝国实行宽容的宗教政 策,但有自己的国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拜火 教;中国同样实行多元化的宗教政策,汉武帝试 图建立全国统一的祭祀系统,此举被王莽否定, 从此中国没有国教,成为彻底的世俗化国家。 李零说,这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优 点,特别适合现代化。 《波斯笔记》 李零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波斯宫殿:百柱厅门兽 苏荣誉 摄 李零与两位伊朗学者见面 波斯文物:金狮怪带扣、金质来通杯(Rhyton) 波斯出土的釉砖画:翼牛 李零 摄 读书 13 读 周刊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责编:李煦 美编:陈昌版式:丽菲责校:杨梅

Transcript of 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 cjn.cncjrb.cjn.cn/images/2019-11/26/13/26r13C.pdf ·...

Page 1: 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 cjn.cncjrb.cjn.cn/images/2019-11/26/13/26r13C.pdf · 有人因为这本书而称她为中国的法布尔。平心而论,她的博 物学养没有法布尔深厚,也不像法布尔文字风格内敛缜密,犹如陈

快览

我读

单眼和复眼的对视文/叶军 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薄世宁 著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科副主任,他希望通过这部医学通识作品沟通医患,在普及医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深刻探讨医学的本质、医生的角色。让人能清楚地知道一旦生病,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患者,如何和医生、医院配合寻找治疗方案,更有效地解决病痛。

《牛津世界城市史研究》[英]彼得·克拉克 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城里人”首次成为这颗星球上的主体人群。古往今来,全球各地城市系统如何演进并相互影响?历史上的城市类型对当下世界影响几何?本书纵览世界范围内城镇的发展趋势,沿着从古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的萌生到当今城市发展的主体脉络,介绍了古代、中世纪到现当代的城市群像。

《朱鹮的遗言》[日]小林照幸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朱鹮灭绝已经16年了,如今日本境内现存朱鹮全部为中国产朱鹮的后代。1981年4月,中科院调查组在陕西省发现7只野生朱鹮,这成为世界上最后的野生朱鹮种群。是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将朱鹮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本书曾获日本非虚构文学奖,记录了保护朱鹮这条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和曾经为它贡献过所有力量的人群,反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古人的餐桌》芮新林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在汉至明清的200多本历代笔记中,作者寻到食物本味的描写、食物文化的精妙和与食物有关的逸事,成五十七篇食趣之文,让今人与古人对话,从中窥见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以及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又不无发展的“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并于吃喝之外,探寻人与食物的关系。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擅长写小说的云南作家半夏,突然萌生写《与虫在野》的念头,是因为和一只绿头苍蝇对上了眼。

那是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她的手机镜头下出现了它。一双红色的复眼,金属质感的亮蓝身段,透明的双翅,正停歇在一片雨后美人蕉叶子上,令人惊艳。

她不由觉察:我们看世界可不可以滤去成见,只是单纯地去观察,一个不起眼的异类生命,甚至是一只人见人嫌的绿头苍蝇?那次无言的对视,震撼了她。自此,一直关注人性的小说作者开始聚焦虫性。

五年来,半夏自称“荒野侦探”,混迹于昆虫世界,拍了数万张照片,写下近二十万字观察笔记,最后结集成为这本自然博物随笔。

安徒生独立写的第一篇童话是《小意达的花儿》,里面写花儿们开舞会,“大朵的罂粟花和牡丹花使劲地吹着豆荚,把脸都吹红了。蓝色的风信子和小小的白色雪形花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好像它们身上戴有铃似的。”

半夏在《与虫在野》中,则写了夜间灯杆上的“虫虫夜总会”。没有前者浪漫,却多了一些谑趣。夏夜某晚8点30分左右,站在路灯下的她被飞蚂蚁异常活跃的“婚飞”阵势惊到,那是它们在寻找交尾对象,完成繁衍大任。等快走半小时后再至,一只飞蚂蚁都不见,这回是蜘蛛纷纷出动捕摇蚊,各种蛾子粉墨登场,螟蛾、夜蛾、灯蛾,甚至天蚕蛾也来了,甲虫里的金龟子、步甲、小瓢,还有草蛉、蠼螋多起来。再过半小时后,金龟子也不见了,来了两只黑须长角石蛾,还有一只姬蜂。“感觉各种虫子包了不同的夜总会场次。”大家如约抵达,互不相扰。

这样的“虫虫运动会”看似童话,却是最真实的自然呈现。一年四季,野外生命都有这样的本分。花儿次第开放,虫儿们分季节和时节来到世界,一番演出之后默默隐去,彼此默契和谐地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半夏感叹: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你无法不为之感动。

半夏拍虫子写虫子,迷得不行,都有点恍惚,挂画或者杂志都会被她看成虫子。和国内一些昆虫爱好者一样,也称自己为虫人,还调侃说自己已经有了虫味。

在她眼中,草蛉是披着绿纱的虫美人,一旦看见会忍不住打呼哨;蝽蝽会玩川剧变脸;她为一只将死前拼命产卵的飞蛾母亲,写下长文;面对舞蹈后集体离世的毛蚋发问:若是人,会不会这么选择?

她自述没有长枪短炮,所有的照片都是手机所拍,最多加了一个15倍微距镜头。她不屑一些昆虫微距图片展,将那些放置可笑道具、“导演”虫子进行拍摄的摄影者,称为玩虫者。她想捕捉活的虫子姿态及生存环境。她希望有更多如她一样的普通人可以持手机看见不曾看过的美。

有人因为这本书而称她为中国的法布尔。平心而论,她的博物学养没有法布尔深厚,也不像法布尔文字风格内敛缜密,犹如陈年老酿。“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可奇怪的是,我买过好几本法布尔的书,都没能读完。对法布尔《昆虫记》的最深印象始终还停留在课本里那篇《蝉》上。

《与虫在野》似乎更接地气。半夏好像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说自己不是一个分类学家,条分缕析,只是近观了一些别样的昆虫故事。

书中有篇文章写她八十五岁父亲去世时,她看见一只蛾子,她希望那是一只十七年蝉,地下冬眠十七年后,从土里钻出来爬上树,鸣叫,“复活”。这是写虫吗?还是在写人?

也许在半夏那里,殊途同归。她写道:“蝼蚁,草芥之命,却关乎天地,虫啊草啊得小自在,人类可得大自在。”“与虫对视,可反观我们自身不足,最终认识到人类自以为是的矜持多么荒唐。”

在她看来,博物生存者的旨趣或许不只是传授常识,还想“让你跟我一样去野地里寄一份情。”她建议读者“做一只青鸟,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种世界观。”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给她的颁奖词称,她用“文学接驳自然情怀,用对虫子的友爱,生动阐释了另类物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永恒主题”。评价可算中肯。

翻动书页时,常常回忆起儿时:折断草根,四合而围,做成小小的银幕“看电影”;追逐蚱蜢、螳螂,蓬勃的草地是年幼的我们和它们共同游戏的丛林。

想起半夏给读者留言:人肉身沉重,但可以学六足四翼的昆虫轻盈一点……

拒绝“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前面说到,希波战争故事是西方文明的“元叙

事”之一,希腊(西方、文明、民主)战胜波斯(东方、邪恶、专制),以弱胜强,书写传奇、创造历史,这是西方亘古不变的故事主题。

当年希罗多德对着希腊人讲述《历史》,听众闻希腊人获胜则喜,闻波斯人获胜则泪下。李零说,这是“文明冲突论”的古代版。这种情感经文艺复兴,被放大为欧洲人的阅读快感,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雅典人。

就连中国亦受这影响。我少年时看过《马拉

松之战》的连环画,就是把雅典战士刻画成无私无畏的爱国者,大流士军则是残暴的入侵者。

这 种 宣 传 的 高 潮 则 是 美 国 2006 年 拍 的《300》,以血腥暴力的漫画手法渲染那段历史,此片一出,坊间大受震动。李零则称此片为“美国样板戏”。

其实,波斯挡着希腊的商路,大家互看不顺眼,动手是迟早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希腊先动手。

书中收了李零在德国、法国、美国考察伊朗文物的日记,有一段话让人读了背生寒意:“欧洲人喜

欢讲自治,认为只有说一种话、信一种教的人群才能叫一族,不是一族的人如果聚一块儿,他得帮着拆,是一族而不在一块儿,他得帮着合。……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从哪里来?”

李零说《波斯笔记》只是他的读书笔记,这是太谦虚了,他在伊朗田野里看历史,有两次欣喜若狂,高兴得跑上跑下,把膝盖都跑伤了。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李零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学者拒绝西方视角、拒绝

“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

李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述范围包括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

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近十年来研究波斯,三次去伊朗考

察,随队人员包括多位学者和摄影师,最近出版《波斯笔记》,涉及中西思想史、文明史

的重大问题。与其他学者的一大不同是,李零从历史和学术出发,高度关注现实,而

且有着鲜明的立场。我们不禁要问,七旬李零,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为什么

转向波斯?

答案其实就在他的书里。

波斯有多重要:三千年来“世界岛”波斯是“五海三洲”之要冲,联系里海、黑海、

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是建立于此的第一个世界性大帝国。从麦金德到斯皮克曼,英美两代地缘政治理论带头人对这块地方有不同称谓,但都认为这是关键地带。

从文化上说,波斯始终是西方眼中的“他者”,从《波斯人信札》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们一直在用波斯形象说事。查拉图斯

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此人创立了“拜火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也是波斯国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中国和波斯,自古往来,史不绝书。历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为远端,去印度和罗马,都绕不过伊朗高原。

从历史上说,“西方司马迁”希罗多德写《历史》,讲的就是希波战争故事,这是西方文明的

“元叙事”之一。希罗多德自己是希腊裔波斯人,

生于波斯、长于波斯,晚年认祖归宗回到希腊。波斯帝国这块江山,后来被马其顿、阿拉

伯、突厥、蒙古相继统治过。到了现代,地缘因素之外又加上石油,这里战火频仍、血流不止,本是地球上古老文明的摇篮,却成为列强纷争的修罗场。

所以李零在书中说,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的钥匙。其实,这块地方也是打开当前国际关系之门的钥匙。

在波斯看见中国:5个“大一统”各不相同李零的《波斯笔记》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

为“历史-地理篇”,讨论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他研究的时间段,限定在公元前 550 年到公元前 330 年,也就是从孔子出生到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前夜。

大秦还没统一,波斯已然统一,并且在文字、法律、度量衡、货币与税收、宗教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通达全国要地的驿道系统。

都是大帝国,时间有先后,治国有长短,有了比较才看出异同,才更明白自己。用李零书

中的话说就是:“没有镜子,人看不见自己的脸;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你的脸。”

比如文字,波斯帝国在官方文书中,并用各民族文字;秦汉唐宋则只有字体不同,都是汉字,到元清直至现代,各民族文字并用。

不要小看这一点,某个美国汉学家主张“说汉语的才是中国人”,李零在书中说此论荒谬。

波斯疆域人口都超过秦汉,其行省制度和郡县制有同有异。李零在书中用了近 20 页篇幅,展示自己拍摄的一幅宫殿石刻,他称之为波斯版《职贡图》:来自帝国各行省、各地区的各族人,向君主贡上本地特产。李零不厌其烦展示

其中细节,又以中国南朝和清代的两幅《职贡图》对比,但不作结论,无疑他认为其中暗藏帝国的密码。“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有心人可以观察对比图像语言表达出的统治逻辑、制度与话语。

还有宗教。波斯帝国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但有自己的国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拜火教;中国同样实行多元化的宗教政策,汉武帝试图建立全国统一的祭祀系统,此举被王莽否定,从此中国没有国教,成为彻底的世俗化国家。

李零说,这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优点,特别适合现代化。

《波斯笔记》李零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波斯宫殿:百柱厅门兽 苏荣誉 摄

李零与两位伊朗学者见面

波斯文物:金狮怪带扣、金质来通杯(Rhyton)

波斯出土的釉砖画:翼牛 李零 摄

读书 13读 周刊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责编:李煦 美编:陈昌 版式:丽菲 责校: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