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13

Transcript of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Page 1: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Page 2: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嶺南大學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

地址︰ 香港屯門嶺南大學黃氏行政大樓 2樓 205/13室電話︰ (852) 2616 8957傳真︰ (852) 2466 3730網址︰ www.LN.edu.hk/oiaaa/alumni電郵︰ [email protected] 以環保紙張印製,為保護自然環境出一分力。

www.LN.edu.hk/oiaaa/alumni/fb

《嶺大校友》編輯委員會

總編輯: 毛南傑先生

執行編輯: 楊珊珊女士撰稿及編輯:沈宇彥女士

《嶺大校友》由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編印出版,派發予校友及嶺大友好。

本刊每年出版兩期,報導嶺大校園的最新發展和校友近況。

《嶺大校友》至今已出版至第 30期,編輯委員會在此感謝各位嶺南人對本刊物的支持。為免辜負校友的期望,編

輯委員會會繼續努力,務求為各位製作高質素的《嶺大校友》,以饗一眾嶺南人,讓校友與母校保持緊密的聯繫。

2019年6月號第30 期

目錄

02 0403

05

09

校友專訪 02 陳庇昌 03 朱偉標 04 蘇仲成

05 校園專題

08 校友活動

12 籌款消息

13 校友心聲

15 校友近況

17 校友組織

18 鳴謝

20 嶺南校友資料更新表格17

1312

15

Page 3: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博 雅 教 育 擴 闊 視 野 培 養 獨 立 思 考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未來在社會工作相當重要。Luke亦寄語嶺大師弟妹要懂得靈活處理事情,

就算崗位本份以外的工作亦可以多主動參與。對於有意投身數位行銷行

業的師弟妹,Luke 鼓勵他們在這個訊息萬變的年代,需培養對各個範疇

的資訊的敏銳度,無論是在時事、經濟,或是娛樂潮流方面,這樣才可

以設計出充滿創意的宣傳方案。

一直以來,香港社會普遍崇尚精英主義,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會計師往往讓大批學生趨之若鶩。有一位嶺大校友,他選擇了「專業」,卻又走在「專業」之外,積極探索不同範疇的知識及涉獵其他行業,他就是陳庇昌 Andy。

專 業「內」與「外」

陳庇昌 Andy Chan

通 權 達 變勇 於 創 新 覓 商 機

十 年 工 作 積 累 經 驗 創 業 變 通 最 重 要在 1996 年畢業後,Luke 加入了一所銀行的企業融資部門,是企業內少

數有機會使用電腦工作的員工。因著興趣,Luke 於工餘時間在網絡工程

方面進修,自我增值,更曾在全港 Novell Kayak 電腦安裝比賽中贏得第

二名。隨著對資訊科技這方面的興趣與日俱增,Luke 於 1997 年轉職到

一家知名的電腦硬件公司。當年正值組裝電腦與品牌電腦的交接時代,全

港第一部品牌電腦的重新組裝便是由 Luke 於 1998 年完成的。其後互聯

網科技於香港高速發展,Luke 掌握了互聯網科技的技術,並於 2000 年

加入了香港電訊,在這所企業擔任產品發展及解決方案銷售等的職務,累

積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及廣闊的人際網絡。在香港電訊任職近十年之際,他

毅然決定創業,於 2009 年與幾位好友一同創立了一間數位行銷 (Digital

Marketing)公司。

在創業路上 Luke曾遇過不少困難,也需要努力經營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

由最初不足 40名員工的小型公司發展至今,業務已跨越中、港、台三地,

Luke 認為經營生意最重要的是適時調整公司方向,在管理公司的方針上

需要配合同事的需求。只有能夠與時並進及靈活變通,才可保持競爭力。

振 興 業 界 大 方 傳 授 專 業 知 識Luke 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業內人士於 2013 年成立了香港互聯網及電子商

務發展協會,他們希望協會可以於行內確立模範,亦創造一個互相交流、

暢所欲言的平台。Luke 提到首兩年協會並不活躍,後來於工作上的經歷

令他驚覺中國內地互聯網進展飛快,反觀香港卻稍見停濟不前。為了推動

本地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協會開始舉辦活動及公開講座。他們於

2017 年開始確立方向,以傳授專業知識予初創業人士及學生為目標。協

會內大部份的委員均為大專院校的教師,因而感染 Luke 成為其中一員,

現時他於多所大專院校擔任短期課程的講師。協會現時共有 280 多位會

員,亦在行內確立了地位。大方傳授專業知識的 Luke並不怕日後行業出

現更多競爭者,他認為只有人才興旺才能令行業有良性競爭,振興業界。

善 用 時 間 平 衡 工 作 與 生 活事業蒸蒸日上,Luke亦善於規劃時間及平衡生活。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

Luke 認為最重要的是與家人多溝通,互相體諒,自己亦會在家庭和工作

上努力取得平衡。Luke 亦提到靜思的重要性,每年他都會讓自己有重新

規劃的時間。而 2019 年他的目標就是要在跨境市場上發展事業,如為

台灣企業打入香港和國內市場。他亦希望為中小型企業拓展市場、增值

創新,幫助他們在市場上站穩陣腳。

難 忘 宿 舍 生 活 師 生 緊 密 聯 繫提到當年的校園生活,最令 Luke 念念不忘的是飯堂的下午茶餐,一大

份炸雞腿餐充滿著人情味。當時宿舍位於掃管笏軍營,同學上下課要攀

山涉水,六個學生共用一個房間,這些體驗非常難忘,Luke 感到那段日

子就像天天都是假期一樣。他曾參加學校羽毛球隊,至今每星期仍會相

約同學切磋一番。除了一同成長的伙伴,Luke 與當年的老師亦保持緊密

聯繫。

校 友 專 訪校 友 專 訪

自 高 中 開 始 便 修 讀 商 科 的 朱 偉 標Luke,本來計劃修讀會計學,但一次實習卻令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在這方面發展 ; 而資訊系統學是當時嶺南學院工商管理學系內新開設的學科,這門新穎的學科吸引了 Luke去報讀,成為他的主修學科。畢業後,Luke 曾 任 職 多 間 大 機 構 的 要職,獲得豐碩經驗,2009 年他決定創業,於 2013 年更成立香港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發展協會,致力為業界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

2017 年底,Andy 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 EISAC Association,其宗

旨在於推動科學科技與藝文之間的關係。EISAC Association 為一間非牟

利機構,過去籌辦過不少的活動,內容涵蓋科技、藝術、教育、文化等

範疇。例如,曾與一所專上學院合作,舉辦一個名為「自我啟導,導我

啟創」的職業導賞活動,通過不

同的培訓課程及講座,為內地來

港學生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了

解不同行業的工作性質與就業前

景,並從中得到啟發,找出自己

想要的道路。

在 Andy 的職業生涯上,前期是

走在「專業」的道路上,專注於審計、財務的工作;後期是主力處理公

司融資與併購;現在 Andy 會繼續開拓新領域,參與科創計劃,推動科

技與藝文的結合,鞏固其創立的 EISAC Association,並且在工作之外,

參加各類義務工作。身兼多職的 Andy 笑言,自己一直以工作為主,人

生有七成的時間都在工作,餘下的三成時間才會放在自己的興趣上。即

使在工作以外,他亦不會鬆懈,一直保持學習的心態,透過與各行各業

的專業人士交流合作,增進新的知識。

勉 勵 同 學 考 取 專 業 增 廣 見 聞成就得來不易,除了自身的努力,Andy 回想最初,慶幸自己大學畢業後

很快便考取了各項專業資格,讓他能在往後數十年的事業生涯中走得更

為平穩、順暢。故此,作為過來人,Andy寄語有意投身會計業的師弟妹,

畢業後應盡快考取各項專業資格,為自己提供多一個出路選擇;在就學

期間,同學亦應積極學習,多參與不同學會或跨學科的活動,以增廣見

聞,擴闊人脈;同時做人做事亦不要計較付出比人多,勇於肩負更多責

任,才能獲得別人賞識,爭取更多的機會。

博 學 知 識 融 會 貫 通提到「博雅教育」,Andy 亦有一套獨特的理解。「我們要博學,不斷學

習新的知識,融會貫通後再透過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為他人帶來正面

的影響。」Andy 對博雅教育的註釋,正好完美總結出他的事業旅途 —

既於自己的專業範疇發揮所長,又不規範自己,勇於探索不同的知識領

域。

從 會 計 走 向 企 業 營 運問到 Andy 當年為何選修會計學,他憶述當年大學可供選讀的主修學科並

不多,加上受傳統社會「專業思維」所影響,認為修讀會計畢業後便可

持牌執業,出路闊、選擇多,自然地 Andy 便決定在大學修讀會計學。正

如 Andy 所料,1986 年畢業後,他隨即考取了所需要的專業資格,進入

全球其中一家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的工作。其後,Andy 繼續朝

着專業的道路發展,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科負責公司上市的審核工作,

工作的性質與內容大大開闊了他的視

野,讓他對於企業的營運與資本管理

有更深入的認識。其後他曾任職多間

上市公司,並協助多間知名企業,

例如台灣統一集團於香港上市,為

Andy帶來莫大的滿足感。

心 繫 科 創 闖 進 未 知 新 領 域雖然在自己的專業範疇中已經驗豐富並有所成就,但 Andy 並沒有因此感

到滿足,仍然渴望探索不同範疇的知識。於是 Andy 本著博雅教育的博學

理念,向著科創、藝術、文化的方向發展。在大約七、八年前,一次機緣

巧合之下,Andy 遇到一班對科創有熱誠的年輕人,他們渴望研發一種新

的科技產品,為社會帶來改變。Andy 受到他們的熱情所打動,便以此為

契機,跳出自己會計師的「舒適圈」,與數位合夥人一同在香港沙田科學

園研發一個手指優盤的電腦軟件。從會計師的道路分岔而行,闖進未知的

科創世界,再加上當時社會普遍對科創了解不深,欠缺政府支援的情況

下,所面對的困難自然不少。還好藉著科學園裡有很好的園區支持,包括

辦公室、研發中心和科創基金,讓這個計劃能夠成功在科學園落地開展。

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科技的日新月異,快得超乎人的想像。Andy 憶

述一次團隊成功研發出一個體積輕巧、具有共享軟硬體資源、訊息和內

容功能的電腦遙控設備,若能把它推出市面,定能成為市場的領先產品,

備受業界矚目。正當一切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卻在產品進行認證期間,

被另外一間大規模公司捷足先登,搶先在國外發布。最終,Andy 的團隊

所研發的新產品在市場只推廣了一年,便無奈引退,Andy 慨嘆「時機」

在科創此領域中的重要性。

抱 持 熱 忱 時 刻 存 學 習 之 心縱然面對種種挑戰,Andy渴望探索其他知識及行業的心,卻不曾被磨滅。

其後,Andy 積極參與推動科學和藝文相關的工作,實現自己的抱負。於

朱偉標Luke Chu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2 3

Page 4: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校董會副主席葉成慶先生(左五)、鄭國漢校長(右五)、出版委員會顧問司徒乃鍾先生(左四)、召集人岑展文先生(右四)與一眾主禮嘉賓為司徒衞藝術展覽揭幕。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監岑展文先生(後排右二),連同約 60名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師生到訪大學參觀司徒衞藝術展覽續展。

脈,從中獲得各種商機。2017

年,Michael 父親退休,他決

定把自身興趣結合家族生意,

將傳統保險業務轉為數碼化

(InsurTech)。目前,Michael

的公司團隊擁有各界專才,包

括 IT、大數據分析、A.I.、數碼

營銷等。此外,Michael 更與

嶺大財務及保險學系的高進教授和易浩然教授合作,加強研究上的分析

工作。

Michael認為在創業道路上,審時度勢是極為重要的。「創業不能將潮流

當靠山,必須做好詳細的資料蒐集,適時作出改變;一個成功創業家,

必須要『適時巧造』」。Michael 將「適時巧造」訂為人生目標中重要

語錄,他解釋「適時巧造」即是要觀察市場的主流趨勢,看準時機行

動。時至今日,Michael亦會反覆提醒自己這一句話。有了先前的經驗,

Michael 對這次的創業信心十足,在未來發展計劃中,他將會積極研發

InsurTech系統,為傳統保險業拉開序幕。

無懼高低跌宕 後天努力為關鍵除了積極發展事業,Michael 也參與多項公職和商會事務,例如曾擔任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電子商貿業委員會主席及民政事務處油尖旺南分區

副主席。如此忙碌的他究竟如何平衝工作與生活呢? Michael 笑言找尋

自身興趣才是首要任務,他繼而說道自己最喜歡和家人一起看電影,休

閒時亦喜歡做運動。不說不知,原來 Michael 是網球健將,當年他在嶺

南讀書時曾辦過網球學會,亦做過網球隊隊長。回想當年嶺南種種,

Michael有感而發:「當年身邊的同學入讀嶺大,大多不是他們的首選學

府,但是嶺大師生比例高,師生關係密切,這對於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

的。」Michael勉勵一眾師弟妹人生總有起跌,憑着努力與堅持,同樣可

以成功。

身為校友,Michael期望學校能夠投入更多資源於各類型研究上,為推動

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最後,Michael寄語有意投身保險行業的師弟妹:「保

險是結合風險管理、法律及精算等專業知識的一門學問,讀保險絕不僅

是學習銷售,要明白保險的性質,對行業抱持開放態度,亦可因應興趣

去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工作類別,這樣自然能更加得心應手,謹記『要

成功傳承,必須結合科技』。」

校 園 專 題校 友 專 訪

適 時 巧 造創 造 保 險 業 新 形 態

若以「不畏懼失敗、不害怕挑戰」來定義蘇仲成 Michael,一點也不為過。曾在創業道路上跌跌撞撞,遇上一波又一波的階段性挫折,但從來不向命運低頭,靠著自身耐心,在每次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再從教訓中學習成長。

繼承家族企業 為興趣駐足內地家族從事保險企業的 Michael自小與保險事業結下良緣,縱使步入社會初

期沒有入行念頭,但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兜兜轉轉,依然選擇投身於

保險產業,並結合自身專長,將技術、金融與製造經驗加入保險業,為傳

統保險產業進行「轉型」,開拓

一條全新道路。

2001 年畢業於嶺南大學工商管

理學系、主修風險管理及保險

的 Michael 因對資訊科技產生濃

厚興趣,進而前往澳洲昆士蘭大

學研讀科技管理深造文憑班。

取得學位後,Michael 並沒有立即繼承家族企業,反倒是踏入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行業探個究竟。Michael 懷着雄心壯志進軍

IT 界,自行研發一套酒店電影點播系統,期望上市之際,卻逢科網泡沫

爆破,令當時的他跌至谷底。不過,Michael 並沒有因此放棄,在家人游

說之下,決心抓緊難得機會,為自己另覓出路。Michael首先進入父親公

司就職,兩年後轉入國內保險公司之國際業務部,並且在業界取得傲人

成績。

對 Michael 來說,事業上的一帆風順絕非是一種偶然。但是,Michael 始

終無法放棄自身對 IT 的喜愛,故此轉職到一家上市公司任職 IT 部門,在

三、四年間參與國內多個建設項目,包括主題樂園、酒店、住宅大樓、商

場與會所等。除此之外,曾在內地參與多項工作視察的 Michael提及,電

子商務現時炙手可熱,內地市場更加不容忽視 ;他繼而指出,累積了這些

視察經驗也讓他深入瞭解不同公司的營運模式,進而協助他往後的事業發

展;而他對工商保險的既有認識,能夠讓他為每家公司評估風險,度身訂

做一套最完善的風險管理計劃。

結合保險與科技 看準時機最重要Michael 強調,內地工作經驗挑戰了自身極限的膽量、勇氣與慾望,培養

無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初在內地工作時,我曾經試過用 11 個

月完成耗時三年的工程!每天工作忙得不分晝夜,那時的自己非常『肯

搏肯捱』」。苦盡甘來總是春,從 Michael 的經歷中,我們看見一個刻

苦耐勞的精神,而這樣的經驗累積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讓他敢於開拓新

的道路。Michael 剛開始創業曾涉及多個領域,包括網上學習平台、網上

銷售平台及顧問公司,期間曾與多家高等院校及上市公司合作,更成為

四間上市公司的董事。除此之外,Michael 積極參與各個商會,建立人

蘇仲成 Michael So

校董會副主席葉成慶先生(右五)、鄭國漢校長(左五)、新任之榮譽諮議會委員:(由左一) 胡志偉博士、招天聰先生、招天立先生、羅世傑醫生,及出席當晚典禮的卸任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由右一)林奮強先生、李錦祺先生、孫梁勵常女士及陳顏文玲女士合照。

榮譽諮議會委員委任典禮暨感謝宴大學於 2019年 4月 11日委任六位校董會或諮議會成員為榮譽諮議會委員,以表揚他們在任內對大學發展的支持和對社會

的貢獻。

獲委任的榮譽諮議會委員包括:招天聰先生、招天立先生、林棣權先生、羅世傑醫生、王志康博士及胡志偉博士。榮譽諮

議會委員將繼續就不同事務向大學提供意見,並協助促進大學發展。

當晚校董會副主席葉成慶先生亦致送紀念品予卸任之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以答謝他們多年來對大學的支持和貢獻。

卸任之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包括:陳顏文玲女士、林奮強先生、李錦祺先生、梅樂活先生、孫梁勵常女士及史樂山先生。

司徒衞藝術展覽為紀念已故教育家及藝術家司徒衞先生對嶺南教育的貢

獻,大學於 2019年 1月 16至 20日舉辦「司徒衞藝術展

覽」,並廣邀歷代嶺南人一同為展覽揭幕。展覽為期五天,

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逾 50幅司徒衞先生的畫作,開放

予公眾參觀,並於 4月 8至 14日在校園舉行續展,讓更

多校內及區內人士欣賞畫作,從而了解大學發展的歷程。

嶺南校徽是由司徒衞先生悉心設計,並於 1911年獲正式

採用,標誌著忠義堅強的嶺南精神。司徒先生亦是嶺南創

校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熱心教育、擅長繪畫,尤其熱愛

水彩畫作,不少作品均以嶺南校園風光為題,更紀錄了

30至 40年代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嶺南校史。為了讓嶺南精

神傳承下去,大學更將是次展覽的作品輯錄成畫冊《司徒衞

的藝術世界:紅灰精神》。

鄭國漢校長於致辭時感謝慷慨捐贈和借出畫作的嶺南人及

美國嶺南基金會。鄭校長讚揚司徒衞先生是傑出的教育

家,曾於廣州、上海、香港和越南等地方開辦嶺南附屬小

學和中學。於抗日戰爭期間,司徒先生協助帶領師生移師

到韶關繼續教育工作,深受師生愛戴。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4 5

Page 5: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大學持續變革 學系緊貼發展 在加入嶺大前,David教授任教於英國紐卡素大學,其後為了家人,

他來到香港居住並加入嶺大。在嶺大任教的六年間,他經歷大學

持續的革新及發展,為了配合大學的目標和方向,David 教授需要

深入了解每項變動,以持續調整學系的前進方針,並執行新的管理

政策。

學生自律盡責 鼓勵培養自信David 教授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但普遍而言,香港的學生

較自律、細心、責任心重及著重效率。不過由於香港教育制度令學

生著重鑽研考試題型,以及服從老師的要求與指示,學業壓力很

大,以致學生未能好好享受學習的樂趣。他亦認為香港的大學生

在課堂上表現較為內歛,因此他鼓勵學生多培養自信心,勇於表

達自己的意見。

師資卓越 屢獲優異教學獎David 教授稱讚學系教職員相當優秀,他們除了展現出卓越的教

學表現,同時亦廣受學生的欣賞和愛戴。他特別表揚陳漢輝教授、

陳效能教授以及 Esra Burak Ho教授,這三位教授不只曾獲「優異

教學獎」,傑出的教學表現備受嘉許,更與學生有著緊密友好的

師生關係。

學術研究表現傑出 教學多元國際化David 教授認為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的強項是學術研究,絕

大部分的教職員都能夠憑著優秀的研究表現獲得撥款資助,研究

成果亦在著名的學術期刊和大學刊物內刊登,可見學系在學術研

究上有著優秀的表現。而談及學系的未來發展,David 教授認為

在教學人手問題上正面臨挑戰,因為學系中有數名教職員即將榮

休或滿約。他期望能為學系吸納國際性的教職員及研究人員,確

保本地及外地教職員的人數能維持良好的平衡。David 教授期望

藉著國際化多元的教學人才,以拓展學生國際性的視野。

Roman David 教授自 2012 年加入嶺大,成為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

策系的一員,於 2017 年 8 月接任為系主任。David 教授帶領學系

發展的責任重大,他需要管理學系的行政工作,並與其他部門進行

協作以配合大學的發展。在教學工作上,David教授需要根據學生、

教職員及各顧問團隊的意見,調整學系結構及學科的教學分配;而

在研究工作上,他致力為學系營造一個有利於進行研究的環境,鼓

勵教職員多發表學術論文,以及舉辦學術講座及會議。

博雅教育理想遠大 多面配合連繫師生David 教授認為博雅教育是一個十分高尚,卻需要很多資源配合的

理念。他以導修課為例,現時導修課的學生人數上限為 20 人,而

要維持這小班教學的模式需要投放大量資源,方能令教學質素有

所保證。David 教授也積極尋找方法以維繫師生之間密切的關係。

例如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的學生需要在一位教職員的指導下完成

一份初級研究計劃,藉此師生可以增加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在

學生預備論文時,亦會經常與教職員面談及討論,保持緊密關係。

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

校 園 專 題校 園 專 題

冀望學生掌握研究技巧 多參與海外交流David 教授對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的學生充滿信心,他希望於來年

的課程發展上加強研究方面的培訓,以教授學生更多不同的研究方

法,並把研究技巧列作學系的必修課程。另外,他期望學生不只學

習專業知識,更要學習更多軟技能;因為優秀的社交和溝通技巧十

分重要,而這些技巧可以從參與海外交流及宿舍生活中培養出來。

嶺大學生應好好把握大學提供的機會,參與海外交流,在與當地學

生互動的過程中,增強人際關係技巧及擴闊視野。同時,學生也應

該珍惜大學住宿的機會,因為在宿舍生活中,可以學會獨立及管理

個人生活,這些經驗將會有利於將來在社會工作。最後,David 教

授亦建議學生多學一門語言,在各個範疇上定必都能派上用場。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6 7

Page 6: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校 友 活 動校 友 活 動

新春喜「戲」樂洋洋 逾 70名嶺大校友與其親友於 2019年 2月

24日下午聚首一堂,在旺角 UA Cine Moko

戲院觀賞夢工場動畫賀歲電影「馴龍記3」。

在活動開始前,校友事務組先祝賀各參加者

新春快樂,並感謝校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

校友們互相祝賀後便一同合照留念。隨後便

是萬眾期待的電影播放,參加者一邊食爆

谷、飲汽水,一邊觀看精彩的電影。小朋友

們更是興奮無比,在觀看期間不時發出歡呼

聲。電影獲得參加者的一致好評,大家都認

為視覺特效震撼壯觀,故事情節刺激精彩,

嶺南大學於 2019年 1月 21日假香港朗廷

酒店舉行第一屆「傑出校友服務獎」頒獎

典禮暨感謝晚宴,逾 250名來賓出席。該

獎項設立的目的是表揚傑出校友的專業或學

術成就,以及他們對嶺大或社會的服務和貢

獻。此外,嶺大亦希望鼓勵學生以這些傑出

的得獎者為榜樣,並從這些令人鼓舞和啟發

的經驗和成功故事中學習。

首屆「傑出校友服務獎」的得主有四位,分

別是於宗教、社區及教育範疇有卓越成就的

香港聖公會鄺保羅大主教;全心全意投入時

間和精力予基督教事工和社區服務的傳道人

及多間非牟利機構的董事吳桂行先生;多年

來積極支持嶺大籌款活動並慷慨捐款協助

嶺大發展的聯力興 (工程 )有限公司創辦人

岑展文先生;以及致力培育下一代對電影、

文化和藝術追求的資深電影導演邱禮濤博士。

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歐陽伯權先生致歡迎辭時

表示:「嶺南大學牢牢地堅守其『作育英才,

服務社會』的校訓,培養了來自不同專業界

別並致力為社會服務的幾代學生。」他又提

到,由於來自不同背景且質素高的提名眾

多,評審委員會經一番努力磋商,才能選出

最佳的得獎者。他又指:「得獎者們擁有嶺

南人的共同基因:正是大學致力傳授給學生

的熱情、忠誠、堅毅和服務的嶺南精神。」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於致辭時表示獎項

得主對嶺大的鼎力支持以及他們為社會服務

的投入令他非常敬佩:「他們不單是所有嶺

南人的榜樣,並有助培養在嶺大社群內各人

的自豪感。」藉著頒獎典禮感謝晚宴同時舉

行,以答謝嶺大的支持者及捐款人對嶺大的

支持,「如果沒有他們一直的支持及慷慨的

捐助,我們很多構思及計畫都不能實現。」

是次活動的成功有賴一眾積極參與及籌備第

一屆傑出校友服務獎的嶺南人,包括現任和

前任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校友、教職員和

社區領袖們,以及各評審委員會成員:

嶺南大學鄭國漢校長、嶺南大學劉智鵬教授、嶺南大學劉燕萍教授、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主席

梁延溢博士、前恆生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陸觀豪先生、前立法會秘書處秘書長吳文華

教授、東華三院執行總監蘇祐安先生及嶺南教育機構主席黃志光先生。

第一屆傑出校友服務獎頒獎典禮暨感謝晚宴

令人彷彿置身於這場大歷險的其中,大家都歡

度了一個十分奇妙且愉快的下午。

得獎校友與一眾嘉賓合照。

嶺大校董會主席歐陽伯權先生 (右一 )及校長鄭國漢教授 (左一 )與四位得獎校友鄺保羅大主教 (右三 )、吳桂行先生 (右二 )、岑展文先生 (左三 )、邱禮濤博士 (左二 )合照。

今年的「璉社畢業同學晚宴」已於 5月 23日假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畢業同學晚宴是嶺大的傳統,舉辦至今已踏入第 21屆!當晚逾

300名嶺大畢業生、嘉賓及教職員聚首一堂,與畢業生一同分享即將踏入人生新一頁的喜悅,並為他們送上真摯的祝福,場面既熱鬧又溫馨。

嶺大校董會主席歐陽伯權先生及校長鄭國漢教授為晚宴致辭,寄語一眾畢業生於踏進社會後要成為嶺大的使者,展現博雅精神,運用於嶺大

培養出的「慎思明辨」能力來分析不同的觀點,尊重及包容不同的意見,並積極發揮創意,找到自己想發展的路。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主席

梁延溢博士亦在晚宴上作出分享,鼓勵畢業生日後積極參與校友會及校友活動,與母校保持緊密聯繫。

當晚嶺大樂隊 Aurora以歌曲唱出一眾畢業生的心聲,並為他們送上祝福及鼓勵。晚宴在一片歡呼聲中圓滿結束,參加者均度過了一個愉快及

難忘的晚上。

璉社畢業同學晚宴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8 9

Page 7: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校 友 活 動校 友 活 動

傑 出 校 友 服 務 獎 得 獎 者鄺保羅大主教推動各地宗教事業發展 發揚嶺南永不忘本精神

鄺保羅大主教 1977年畢業於嶺南書院,2007年當選為香港聖公會教省第二任大主教。多年來鄺大主教在促進香港、國內及世界各地宗教事業發展,均不遺餘力。

鄺大主教於嶺南書院主修英文系,畢業後修讀神學碩士課程及哲學博士課程,1983年被按立為牧師。鄺大主教曾擔任多個職位,包括港澳教區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席、大主教助理、教省秘書長、聖公會明華學院講師及校牧、教會學校校監、

校董,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的主席、委員等。鄺大主教於 2007年更獲嶺大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其對宗教事業、社會服務及教育的貢獻。

幼庭承訓 投身聖職克盡己任鄺大主教生於聖公會家庭,為家中的第四代聖公會教友。自幼受家庭及教會的薰陶至深。鄺大主教在少年時代已立志投身聖職,一生忠心侍奉

上帝、服務人群。他對父母及教母的言教和身教,如做事認真負責、待人親和尤為深刻,及後也在母職中貫徹實踐。

鄺大主教一直非常重視教會與其他地區的宗教團體之間的交流,自擔任大主教以來,他透過友好訪問加強香港聖公會與國內及世界其他地區教

會的聯繫,又不遺餘力地投入香港教省的建設,並致力培育人才,壯大教會力量和鞏固牧區及傳道區工作。鄺大主教在不同的崗位上領導香港

聖公會發展各項宣教、社會服務及教育事工,致力促進香港宗教事業的發展,以及建立充滿愛與關懷的社會。

鄺大主教長期關注青少年事務,在他眼中,青少年充滿活力、魅力、衝勁和理想,期望讓他們得到全面發展,不單是追求知識,並需明辨是非

及擁有良好品格,成為對教會及社會未來發展的人才。

回味母校點滴 勉勵學懂感恩鄺大主教家中四代都是聖公會信徒,而聖公會有很多牧師及長輩均在廣州嶺南大學畢業,前主教白約翰亦曾經在嶺南任教,所以鄺大主教對嶺

南並不陌生,與母校甚有淵源。

在嶺南讀書的日子令鄺大主教回味至今。他憶述學系人數雖然不多,但師生之間亦師亦友,關係融洽密切。有趣的講課形式、走出課室去聽古

典音樂、野餐、校長教英文發音等畫面,數十年後仍歷歷在目、津津樂道。

鄺大主教看到上一代的嶺南人為嶺南出錢出力,他們對嶺南的感恩、懷愛和支持令他為之動容,而這種不忘本的精神也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因

此他在不同場合的分享中,都不時提醒大家,人今天所得的一切並不是只靠自己,背後往往承載了很多人的付出和支持,大家應學懂欣賞和感恩。

對於今次獲得「傑出校友服務獎」,鄺大主教認為是很大的榮譽,而且再次體現出嶺南精神。他欣賞母校毋忘畢業生,期望所有嶺南人皆能欣

賞這種不忘本的精神,懂得感恩,並將之發揚光大。

吳桂行先生由商界領袖到傳道人 獻身社會無私付出

吳桂行先生 1983年畢業於嶺南學院,現為互愛中心董事、兒童樂園基金會創辦人兼董事、影音使團的福音事工總監及人生熱線的監督、飛躍網絡國際特約講員及福音夥伴、國際更新事工發展中心董事。

吳先生於嶺南學院主修社會學,畢業後從事不同形式的生意和地產投資,更曾為兩間上市公司的主席及董事,在商場上

取得卓越成就。在事業如日方中之際,吳先生選擇慢慢淡出,在 1993年於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全日制道學碩士課程,當上傳道人,其後獻身於基督教事工和前線社會服務。

關顧弱勢兒童 為危疾病人分憂吳先生於 1978年決志信主,早有傳道之心,直到 1993年回應信仰呼召,踏上傳道之路。吳先生的基督理念強調傳道與社會服務並行的重要性,故此他致力兼顧兩者,實踐自己的人生口號 ─「為神為國為民」,而這恰與嶺大的使命 ─「為神為國為嶺南」不謀而合。

秉持其獨特理念,吳先生於 1995年創辦兒童樂園基金會,關顧在香港、國內及其他地區的孤兒及貧困兒童。而吳先生在內地所創辦之孤兒院更收留出獄無望的重犯之年幼子女,並向一眾兒童許下承諾,只要他們有能力繼續學業,將願意供養他們到大學畢業。

吳先生積極為臨危病人及癌症病人傳道,30多年來無間斷地到醫院探訪和關懷病人,引領無數在病榻上的人決志。其中令他最為感觸的是,現時愈來愈多人中風,引致長期昏迷,他計劃未來為這群失去自由的病患者興建綜合性治療的療養院。

不僅如此,吳先生服務的領域還包括長期支持及參與本港及國內福音戒毒工作、為社區內的弱勢社群義辦各種講座及活動、積極尋找各種新

方向傳揚福音等,奔走前線多年,吳先生都堅持以人為本及永不放棄的宗旨。未來他將更着重於籌集資金和發掘資源,以推動更多的慈善 工作。

活出嶺大校訓 積極回饋母校在嶺南修讀社會學的訓練建構了吳先生的分析力及判斷力,成為他人生的行事基礎,對他從商和服務社會有莫大幫助。吳先生真切地活出了嶺大 的校訓「作育英才,服務社會」,一直致力為國內及香港的弱勢社群作出貢獻。他在學時擔任嶺南學院基督徒團契團長,近年亦為嶺南大學周

三崇拜講道。在未來的日子,吳先生希望能透過分享經驗、為母校籌款等方式,更大力地回饋母校。

對於這次獲得由嶺大頒發的「傑出校友服務獎」,吳先生感謝上帝、母校,以及提名的師兄和支持者,他欲藉此獎項,與大眾分享正能量。對

於嶺大的學弟、學妹,他有以下期望:抱持批判精神,而非激進的表現;減少埋怨,建立正面的心態;傳承嶺大的基督精神,關愛他人和服務

社會。

岑展文先生貫徹嶺南精神 終身貢獻不言休

岑展文先生 1973年畢業於嶺南書院,現為嶺大榮譽諮議會委員、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監、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理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

岑先生於嶺南書院主修工商管理,畢業後進入了建築工程行業,及後成為工程發展顧問。他更於 1985年創立聯力興(工程)有限公司,至今已擁有 40多年工程項目發展經驗,更負責不少國際零售品牌在中港澳及東南亞的工程項目。

資深嶺南精英 校園活躍份子自幼稚園便開始在澳門嶺南接受教育的岑先生,嶺南書院在香港復校後,他是第三名報名入讀的學生,可謂是一位資深的嶺南人,對嶺南的感

情也是自然而生。從小深刻體會到很多學長、老師對嶺南的熱誠及付出,回饋母校之意一早已在岑先生心中萌芽。岑先生回想當年就讀商學院

時,學生人數不多,同儕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地方不大的校園更將全校師生緊緊相連。嶺南一家親的溫情不但觸動他,更一直影響他的人生方向,

推動他不斷付出時間和能力,為嶺大和同學會作出貢獻。

岑先生在學時期是學生活動的活躍份子,充分活出了嶺南博雅教育的精神,關心社會,發揮公民意識。他見證第一屆學生會成立,並擔任第二

屆學生會副會長;又推動嶺大學生會加入學聯,更參與多個學生運動。學生會以外,岑先生亦投入扶輪社青年服務團,國際視野的培養及其他

社員的身教,驅使他從 1986年起,成為香港北區扶輪社社員,擔任過不同崗位,任內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尤其是青少年及教育範疇。

扶助內地學童 為嶺大不遺餘力岑先生於 80年代已常往國內工作,親眼目睹在不少落後地區內有許多兒童連讀書機會也缺乏 ; 於是他積極參與國內山區扶貧及建校之工作。過去 10多年,他自資在貴州省銅仁地區興建了四間山區小學,又資助山區學生入讀大學的學費,幫助山區兒童獲得教育機會。

懷抱着對母校深厚的感情,岑先生畢業後身體力行、盡心盡力作出貢獻,畢業三年後便加入了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曾於 2014年至 2016年擔任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主席,於 2013年推動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籌募及建立「嶺南大學創校 125周年教育基金」,以支持嶺大的獎助學金、暑期實習項目及其他籌款活動。岑先生除了出力為嶺大及校友服務,多年來更積極參與嶺大各項籌款活動,慷慨解囊支持嶺大發展。

對於今次獲得「傑出校友服務獎」,岑先生坦言十分高興,認為回饋母校是他應盡之義,此獎項對他而言是一種肯定,他非常樂意在現在退休

時仍可繼續為嶺大服務,將嶺南精神傳承下去。岑先生寄語給嶺大的學弟、學妹,期望他們毋忘嶺大的博雅教育,能對母校留有深厚的感情,

回饋嶺南。

邱禮濤博士打造光影世界 活躍不同文化領域

邱禮濤博士是香港以高產量見稱的資深導演,自 1987年起為超過 70部電影執導, 於 2008年及 2015年分別獲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及博士學位。

邱博士所拍的電影類型豐富,驚悚恐怖、熱血勵志、愛情小品、輕鬆喜劇、社會寫實等皆難不倒他。外界為他起了多個

外號,如「Cult片導演」、「B級片王」,但他不在乎外界評價,也從不規限自己,一直以能拍到喜愛的題材及有價值的電影為宗旨。

多產導演 謙謙學者1993年,邱博士憑驚慄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一舉成名,其後恐怖怪誕的《伊波拉病毒》也同樣知名。而邱博士的電影亦不乏諷刺時弊或充滿人文關懷之作,如關注少年犯的《等候董建華發落》,此部電影更成為第 51屆柏林影展 Panorama的開幕電影及獲得國際天主教視聽協會之人道關懷優良華語電影「金炬獎」。多年來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和歐美電影展,不時可找到邱博士電影的蹤跡。

除了導演的身份,邱博士於1997年亦與一班來自不同界別的朋友創立了「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出版書籍工作;他又是一位撰稿人,在不同報章及雜誌發表過不少文章;他亦是一位作家,著有《醉傲千山》和《大搖大擺》等作品;他更是一名學者,於嶺大及其他院校擔任有

關電影及本土文化課程的導師。邱博士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關注社會上各個議題,卻不認為自己的理想特別宏大,謙稱只是盡力而為。

熱切追求學問 致力培育下一代在社會工作多年,邱博士重返校園,在嶺大取得文化研究系碩士及博士學位。選擇嶺大,全因嶺大的文化研究課程及教授都十分出色,在亞洲

是數一數二的。

邱博士坦言博士學位對其電影事業並不會帶來更多名利,重返校園只因他希望能多學習,了解文化如何影響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亦嚮往與教

授的討論及交流。他又指,文化研究其實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學術領域,當中涵蓋眾多範疇,包括人類學、社會學、社會科學等。在繁忙的電影

工作中仍要兼顧學業,邱博士認為即使辛苦,但能夠做自己享受的事,自然感到樂在其中。而邱博士亦將其電影工作及學術研究融會貫通,在

攻讀博士時,便以「電影審查」作為其畢業論文的主題,表達了對香港電影審查制度的關注。而在建立事業上新里程的同時,邱博士仍不忘透

過教育及推動社區文化工作令本土電影成為香港文化發展的骨幹。

對於獲得「傑出校友服務獎」,邱博士感到榮幸。而經歷了人生不少起伏和歷練,邱博士其實對很多事情都表現得雲淡風輕。他寄語嶺大的學弟、

學妹,面對資訊爆炸的社會,必須要努力尋真,致力追求真善美。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10 11

Page 8: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校 友 心 聲

擔任首屆學生會會長 創立《嶺南人》刊物

曹學長於 1968年代任了第一屆學生會會長半

年年期之職務,到次年選舉他獲高票當選任會

長,任期合共一年多。他憶述第一屆學生會是

由校方建議創立的,但當時學生會的結構有欠

完善,只設幹事會,沒有代表會、監察委員會

等組織。作為首屆會長的他參考其他專上院校

的學生會結構,修改會章,並銳意將嶺南書院

的名號宣揚出去。他首先倡議創立學生刊物

《嶺南人》,成立編輯委員會,由當時學生會

的學術部領航。《嶺南人》是曹學長引以為傲

的嶺南刊物,迄今嶺大仍然繼續出版,並沿用

當年學生會編委的「嶺南人」三字的版頭字體

設計。

珍藏嶺南文獻 樂與後輩分享往事

曹學長某次回到嶺南大學圖書館檔案室參觀,

得悉當年嶺南學院由司徒拔道遷至屯門校舍

時,遺失了部份館藏,當中包括《嶺南人》的

創刊號,曹學長感到非常失望,對他來說是

一椿憾事。他於是尋遍自己的珍藏,終尋回創

刊號的版頭首頁並向圖書館捐出複印版。曹學

長不遺餘力保存嶺南歷史文獻,他表示自己收

藏了不少來自一些資深學長的嶺南歷史珍藏文

獻,亦喜與一眾後輩分享嶺南的光輝歷史。曹

學長早前在嶺南聚會上,巧遇《嶺南人》編委

會的後輩,與他們細訴往事,分享當年在嶺南

的美好回憶。

神為嶺大在穗及香港復校大業盡心盡力,以達

成無數嶺南校友及紅灰弟子的復校心願。曹學

長憶述先輩曹耀學長 (萃社,1929年畢業於

廣州嶺南大學 ) 也是一位資深校友,在 50年

代倡議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出版《嶺南通訊》

及成立嶺南會所作為聯繫嶺南人的重要平台;

曹學長深受先輩影響,以把持紅灰精神及聯繫

嶺南人為己任。

為了團聚一眾嶺南人,曹學長花了不少心思,

四處聯絡世界各地的嶺南人參與聚會。曹學長

近年與其他學長一同組織了一個全球嶺南人的

電子通訊群組,成員逾百,群組裏的嶺南校友

遍佈加拿大、美國及澳紐等地。他本人現居溫

哥華,當地的老少「嶺南牛」感情非常要好,

每周均有茶聚,而在特別節日如春節及中秋,

更必定聚首一堂共渡佳節。而曹學長所屬的皓

社一眾在港同學亦非常活躍,時有聚會。身在

外國的學長們,包括他自己,每次回港必定相

聚話舊,聯繫情誼。

籌 款 消 息

曹家道學長自 1972年於嶺南書院 (本港嶺南大學前身 )

工商管理系畢業,雖然移居溫哥華多年,仍然心繫嶺南,每

年返港不忘邀約舊同學相聚。曹學長是第一批入讀嶺南書院

的學生,更為首屆學生會會長,在任時致力於調整學生會結

構,以及對外推廣嶺南書院。曹學長對嶺南發展貢獻良多,

亦見證着嶺南板塊的歷史性發展及其燦爛的足跡。

推動嶺南加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積極參與

學生運動

為了將嶺南書院發揚光大,他排除萬難,成

功說服校方以學生會名義向香港專上學生聯

會 (簡稱學聯 )以臨時會籍的「效許會員」

(pledging member)加入,並於一年後成為正

式會員。曹學長積極參與學聯組織的學生運

動,例如 70年代全城關注的「中文運動」及

「保釣運動」。他牽頭帶領了崇基,浸會,港

大同學為學聯創立了香港學生旅遊部,並與

台灣僑務委員會合辦了一系列的「台灣環島

遊」,帶領本港大專同學乘搭「台灣號」到台

灣基隆港作為環島起點。即使旅程沒有豪華的

住宿及款待,一眾專上學生也予以好評。學聯

在 90年代將旅遊部轉售予第三方商業機構成

為商辦的「學聯旅遊」,此實為曹學長的難忘

經歷。

難忘寄宿生活 嶺南人團聚從不間斷

曹學長憶述當年就讀於司徒拔道的嶺南中學

時,宿舍生活很有規律,晚上還有自修時間,

由舍監負責監督;但當中有些頑皮的宿生偷偷

蹺課,走到街上買夜宵予一眾同學分享。當

年宿位不多,寄宿令曹學長有機會結識很多跨

級社的同學,彼此成為了摰友。縱使畢業後大

家各為前程奔波,於世界各地定居、升學或

工作,卻仍能保持緊密聯繫,聚會安排從未

間斷。

感激前輩助嶺南復校 以團結嶺南人為己任

曹學長很懷念並感激一眾嶺南前輩,包括

廖承志學長、陳德泰學長、黃炳禮學長、林植宣

學長、伍沾德學長等,他們秉承一貫的紅灰精

寄語師弟妹 : 關心社政 緊貼學生所需方得

信任

曹學長寄語新一代的嶺大師弟妹要多關心社會

及政治,在任何訴求及行動表達時,事前均須

三思而行。他亦建議現今之嶺大學生會幹事應

該多關心校政及緊貼同窗的需要,才能增進同

學對學生會的支持及信任,長遠而言亦能減少

學生會斷莊、流會的問題,穩固學生會於社會

及學校的地位。曹學長亦期望嶺大學生可以

更多認識嶺南的歷史及精神 ─ 同心同德同志

力,以身為嶺南人而驕傲。

一日嶺南人 一生嶺南人曹家道(1972 皓社)

和富李宗德學生活動中心命名典禮暨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成立典禮大學於 2019年 4月 9日舉辦「和富李宗德學生活動中心命名典禮暨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成立

典禮」,以答謝和富慈善基金主席李宗德博士慷慨捐助,成立「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支持

應用心理學系推動全方位心理學諮詢、輔導服務及研究工作,並為區內學校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大學邀請食物及

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並聯同和富慈善基金主席李宗德博士、大學校董會副主席葉成慶先生及校

長鄭國漢教授一同主持典禮。

陳肇始局長於典禮上表示樂見大學推動有關精神健康的研究,以提升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並讚揚社會各界支持大

學進行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使大眾對精神健康有更深的認識。

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自 2018年 9月起與

七間鄰近社區的學校建立伙伴關係,定期為老師及家長舉辦有

關輔導技巧的課程,加強他們在心理輔導方面的認識。研究中

心並與學校、醫院及非政府機構合作,提升社會各界對兒童及

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關注。為感謝李宗德博士的慷慨捐助,大學

將位於室外運動場的學生活動中心命名為「和富李宗德學生活

動中心」,為師生提供全天候康體活動空間。

簽署「保險業多面睇」實習計劃 合作備忘大學獲雲創科學藝術文化促進會的慷慨支持,設

立「保險業多面睇」實習計劃,雙方於 2019年

1月 14日簽署合作備忘。

是次合作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多方面了

解保險業,同時提高他們在未來投身此行業的

興趣。為期三年的「保險業多面睇」實習計劃由

雲創科學藝術文化促進會全力資助及支持,並於

2018/19至 2020/21學年推行。計劃每年為大約

60名學生提供保險業的前線工作和專業支援的知

識及培訓,表現優異的學生將可獲得資助。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左四)聯同和富慈善基金主席李宗德博士(右四)、校董會 副主席葉成慶先生(右一)、鄭國漢校長(左一)及其他嘉賓進行紀念牌匾揭幕。

雲創科學藝術文化促進會會長陳庇昌先生(左)及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處長 毛南傑先生(右)為「保險業多面睇」實習計劃簽署合作備忘。

羅世傑醫生學生實習津貼計劃受資助之學生與羅世傑醫生(中)和大學職員分享參與學生實習計劃的經驗。

羅世傑醫生學生實習津貼計劃分享會羅世傑醫生學生實習津貼計劃分享會於 2019年 2月 25日舉行,四位受資助的學

生分享他們參與海外實習計劃的學習經歷。此計劃在 2015/16至 2017/18年間資

助共 22名學生參與海外實習計劃。學生在海外參與實習工作鞏固工作能力,並探

索當地文化,加強溝通技巧,獲益匪淺。

四位分別前往西班牙、台灣及美國參與實習計劃的學生除了分享參與實習計劃後

對職業志向的反思外,更認為參與實習計劃能訓練他們的工作能力,並提升他們

在外語環境下的適應力。羅醫生讚揚學生積極把握認識不同文化及透過參與實習

計劃擴闊視野的機會。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12 13

Page 9: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感謝黃小姐 (Ms Julie Wong) 送贈其先父黃亦超學長的珍貴相片給大學保存。黃亦超學長於 1947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當年嶺南學生智育和體

育並重,於全校運動會上,如非選手,則為啦啦隊;在各項對外運動比賽中更是獲獎無數,贏得「優勝世襲」的美譽。

黃亦超 (1947超社 )

李汝康 (1968敏社 )

校 友 近 況校 友 心 聲

設備完善的圖書館

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嶺大圖書館有書櫃、

研討室、自修室、沙發、座椅、電腦、掃描

儀、復印機等等,設備齊全,儲量有餘,不像

內地高校那樣人滿為患。坐在三樓窗邊,視線

開闊,教學樓前面是一片廣場,左側是一棵碩

大的鳳凰樹,後面是連綿的山峰,常有藍天白

雲與書為伴,好不幸福!

硬件一流,軟件更佳。有一次我在尋找一篇文

章,發現圖書館沒有購買相關數據庫,於是抱

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圖書管理員發了一封郵件,

請求協助查找文獻。結果半小時後我就收到了

回覆,並附上了下載鏈接。還有一次我進館借

書,網站上顯示該書在館,但就是找不到,於

是我請前台工作人員幫忙。工作人員不停地道

歉,並耐心地陪我找書,最後從另一個書架上

找到了這本書。最值得稱讚的是前台的服務態

度,每次借書還書,工作人員都面帶微笑地說

謝謝。

八校圖書館聯合系統也幫了我很大的忙。要借

一本書,只要八校中其中一所學校有,透過系

統不用半分鐘就完成了預約手續,一周之內就

可取書。如果八所學校的圖書館都沒有這本

書,那麼還可以使用館際互借服務,蒐羅世界

各地的圖書館,並直接把書籍寄到嶺大。三年

來,我就享受著如此便捷的圖書館服務,不僅

高效地寫出了論文,還博覽了專業外的書籍。

享受精彩校園生活 涉獵不同層面知識

身為博士生,一般只需閱讀、見導師、聽報告、

寫論文,生活方式和本科生幾乎無交集。但我

發現嶺大的本科生和我念本科時相比真是太幸

福了,因為學校提供了近乎取之不盡的學習

機會。

首先是一年一度的藝術節。藝術節持續一個

月,每隔兩天就有活動,包括舞台劇、創作講

座、中西樂團、印度舞、電影放映、導演對談

等等,應有盡有。此外,各類學生學會都有

學校的資助,並聘請專業教練給學會的學生訓

練。我在空手道學會練習半年,除了兩個教練

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科生,他們訓練有素,雖

然比我小很多,但教起我來有板有眼,很有紀

律意識和團隊精神。因為學業任務重,我沒法

像他們一樣堅持訓練及考級等。後來我才知

道,他們當中很多人都代表嶺大奪得香港院校

的空手道冠軍,有的還代表香港進軍全國大

賽。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吃苦耐勞的毅力以

及青春昂揚的狀態,都激勵了我生活的方方面

面。曾與他們為伍,我深感自豪。

學校開設的體育課也讓我印象深刻。在內地上

學時,體育課體驗較窄。而嶺大的體育課種類

繁多,除了各種常見的球類之外,還有空手

道、高爾夫球、太極、詠春、泰拳、華爾茲、

探戈、瑜伽等等。看到了這樣的課表,我難以

抑制內心的激動,每次在得知本科生選課未

滿時,總是第一時間跑去學生服務中心報名,

想盡力彌補當年念本科時的遺憾。我堅信,人

永遠都要全面發展,只要合理規劃時間,總能

在保證學業的基礎上,還能有所兼顧。這也是

嶺南大學的博雅教育理念對我的啟發。

此外,我還旁聽了一些本科生的課,主要集中

在文史哲。有些課真是終身受用,比如哲學系

的生死課。老師用一學期的時間引導學生從古

今中外的不同視角探討生死問題,還請風水大

師來上專題課,課程可謂大膽創新。課程涵蓋

兩次探討人性的電影放映,放映之後還要討

論。香港高校的課程,大多都有 tutorial,學

生要輪番上講台做報告。據我觀察,這些 20

歲左右的學生已經懂得如何有邏輯地批判某個

問題,我念本科時和他們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知恥而後勇,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堅持不懈 學好廣東話

2015年 8月,我一入學就抓緊機會學習廣東

話。當時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第一年做到能

聽會說,第二年通過日常使用再不斷精進,

第三年熟練運用並能享受這門語言。我學廣

東話的動力就是想體驗不同的發音模式,擴大

語言感受,何況廣東話的語音語調精妙動聽。

一開始,我是用紀錄片《再展風華》來學習

的。這部片子每集介紹香港的一個地方,配有

字幕,於是我在瞭解香港的同時就無形中吸收

了語言,而裡面提到的地方我後來都一一去探

索了。

有了一點基礎,我就開始尋找機會和本地學生

說話。我主要的學習場合是飯桌,約宿舍的朋

友吃飯,我就和他們聊天,看看能聽懂甚麼,

並順手記下自己不知道的詞和發音。此外,我

也會去聽一些用廣東話開的講座。

可能是因為看紀錄片的原因,我學的廣東話太

書面。雖然能聽懂很多講座,但聽不懂日常會

話。於是,我從圖書館借來港版《射雕英雄傳》

和《神雕俠侶》的光碟,一口氣看完之後,粵

語水平果然突飛猛進,基本上能夠表達所有想

表達的意思,也能聽懂大部分的日常用語了。

到了第二年,日常生活無論是去哪裡我都只說

廣東話。即使對方聽出我的口音而友善地改講

普通話,我還是堅持講廣東話。掌握廣東話讓

我抓住了參與一些本地講座和討論的機會,也

能更深入地去瞭解海外華人,更重要的是能夠

更好地融入香港。

博雅教育 無悔一生

嶺南大學的本科生大多都會利用暑假去實習。

實習的機會是學校提供的,地點覆蓋全球,需

要面試來競爭。但無論如何競爭,大部分學生

都能拿到實習機會,奔赴世界各地,幾乎每個

學生都能出外交流半年。我熟悉的為數不多的

本科生,都輪番出國,每年都換個地方實習,

等畢業時可能都走遍全球了。

國際視野和雙語能力讓香港學生有很強的競爭

力。他們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有了豐富的跨

語言和跨文化經歷,而我 26歲才第一次坐飛

機,第一次出國。在陌生的環境、語言和人種

的環境下所獲得的成長是極其迅速的,所思所

感更是難以複製的。既有對域外的欣喜,也有

由文化差異引起的焦慮,更有離家十萬八千里

且舉目無親的疏離感。讓人最難適應的,或許

不是居住環境的轉變,而是生活世界的轉變。

正像我來香港讀書之前,根本不會想到「普通

話」有甚麼問題,不會時時意識到自己是個大

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寫的漢字實際上是簡體

字。直到換個環境,才發現原本視作理所當然

的東西被不斷挑戰。這就是開闊眼界,擴大心

胸,學會欣賞而不是去評判。

和嶺大的本科生相比,我的本科生活簡直就是

一貧如洗。然而當年我並沒有意識到貧瘠,還

樂此不疲,可見不同地方的學生眼界差異之

大。我讀本科的時候,連圖書館都沒蓋好,

但當時也沒覺得特別不妥。如今走在嶺南的校

園裡,我不時會想,如果我像他們一樣 18歲

就來這邊念書,現在 28歲的我不知會成為甚

麼樣。所以我分秒必爭,充實短暫的三年博士

生活。2018年 11月畢業典禮時,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女士主禮,我站在台上,雖然身披博

士袍,但我內心還偷偷得給自己頒了一個學士

學位,以認可自己在香港的三年裡並沒有侷限

在專業學習上,而是借助香港和嶺大所提供的

環境,從本科生那裡學習了不少。感恩母校讓

我全方位成長。

歲月留痕 成長有路憶嶺大博士生活

我於 2018年 6月參加博士論文答辯,同年 11月獲得翻譯哲學博士學位,現

時為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應用翻譯系的助理教授。離

開香港已經半年多了,身在珠海的我時常會從陽台瞭望伶仃洋,遙望香港。

驀然回首,我驚覺在嶺南大學的三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充實、最快樂的光陰,

如今面對每日的備課、授課和科研,不免懷念在嶺大的學生時代。撰文一篇,

記錄我在母校的足跡。

宋歌(2018 翻譯系)

筆者與泰國鄭家鎮同學 (右 )合照。

廖志明醫生在 1949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

二次世界大戰後成功考進香港大學醫科,

60年代移居馬來西亞沙巴,在當地行醫濟

世數十年,亦以香港嶺南大學同學會會長的

身份,定期在當地舉辦香港同鄉聯誼活動。

廖醫生於 2018年 10月 16日與世長辭,享年

91歲。

廖志明(1949勵社 )

去年秋我與妻子、小兒、小女、兒媳和夫婿一

行六人相約在港一起探望舊日嶺南同學。得蒙

往日中學同窗鍾煥璋和羅世傑的協助,安排了

10月 22日在香港中區嶺南會所與香港敏社同

學一起晚宴,一敘離情。

當天晚上百忙中抽暇出席的同學大部份已有十

餘載未有相見,湊巧美國的李麗華和保延昭同

學都在港,能夠一起見面閒聊,確是人生快

事。我由多倫多到港的 15小時長途飛行中想

到有不少話題會和闊別多年的同學們細說傾

談,事後卻發覺短短的兩、三小時飯局只能容

許我們寥寥數語個別交流一下。這是我覺得

比較遺憾的,或許這就是所謂快樂時刻容易

過吧 !

席間有兩段小插曲。一是當各人飽嘗了羅世傑

醫生特別推介的會所拿手好菜東坡骨大部份肉

塊後,餘下的大件滋味掛肉骨頭各人都似乎有

些遲疑,我便提議利用餐桌上轉盤決定誰人可

以繼續完成它,結果我竟然是最幸運的一個。

第二個小插曲則是羅醫生在開席前透露他會稍

遲介紹會所新上任的年青廚師給各同學認識。

飽餐後當我女婿進入飯廳準備陪同我飯後返回

住處時,各同學以為他就是那位年青新廚師,

不約而同鼓掌表示歡迎,多謝他提供美食佳餚

給大家,後來才知道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隨後我與家人飛往曼谷遊覽,抵達後聯絡了僑

居當地的中學同班鄭家鎮師兄,他不顧長途跋

涉,獨自駕駛三小時到來我家下榻的酒店與我

們外出晚餐,盛意拳拳地要盡地主之誼。可惜

嫂夫人剛好出國旅遊未返,緣慳一面 !

匆忙中執筆,稍記這趟港泰行程片段,借助

《嶺大校友》寶貴篇幅一角道謝當晚出席同學

和家鎮兄,也抱歉未能在離港前親自向各位道

別。同時也讓未克到來敘舊的同學可以分享我

們的喜悅 !

敏社精英十八羅漢。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14 15

Page 10: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與嶺南會所於農曆正月十五 (2019年 2月 19日 ) 於嶺南會所

合辦年度的花燈晚會。

己亥年元宵花燈晚會由三頭醒獅拉開序幕:同學會主席梁延溢學長、會所主席

羅世傑學長以及籌委會主席趙不求學長負責點睛開光儀式。傳統以財神到作為晚會

正式開始,由羅世傑學長扮演的財神向來賓派發利是,經財神一輪祝福後,由兩位

主席致辭並同唱校歌。晚會期間除了抽獎、猜燈謎及致送添丁花燈外,更邀得嶺南

衡怡紀念中學杜浠潼同學表演國術。今年亦新增好運花燈競投環節,晚會在歡樂聲

中及嶺南晚歌中徐徐結束。

為成立嶺南大學研究生校友會的第一次會議及聚餐於 2019年 4月 26日圓滿舉行,

有 20名研究生校友參與,他們均畢業於不同專業,例如有會計、國際銀行及金融、

財務、經濟、人力資源管理、中文文學等,當中嶺南大學會計教育基金會的三名校

友亦有出席,並分享他們成立校友會的經驗。

校友們自我介紹及聽過分享後,便積極地討論如何成立研究生校友會。他們都表示

十分期待研究生校友會的成立,透過校友會可以維繫不同的研究生校友,無論在工

作、學業、生活上都可以互相交流和幫助,更可以與嶺大保持聯繫。在會議中有數

位校友自願擔任籌備小組的核心成員,牽頭組織研究生校友會,他們將會在未來數

月磋商細節,在此歡迎有興趣加入研究生校友會籌備小組的校友與大學發展及校友

事務處聯絡。

本年參加 2018年度陳氏學者獎學金計劃的同學

均來自嶺南大學,分別到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

和洛杉磯學習並實踐社會服務。他們到美國加州

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洛杉磯分校參與每星期的研討

會,也會到非牟利組織實習,服務範疇涵蓋性別

議題、移民及勞工權益、精神健康、青少年及兒

童等。每月也有定期的城市遊覽和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更到了美國中部印地安那州體驗當地生活以

及了解美國各地的文化差異。

同學們受到三藩市及洛杉磯嶺南同學會的熱烈招

待,獲邀請參加每月的聚會,還一起共度中秋佳

節,讓同學們在美國也倍感嶺南一家親。

(本文由 Elise Au及 Edwin Chau提供 )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

嶺南大學研究生校友會

WT Chan Alumni Association

校 友 組 織校 友 近 況

春聯

近寫春聯︰

立禮興詩同化樂

崇文尚武更傳經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教、禮教、

樂教,為三大教。

文培智,武培勇,經啟仁,三達德。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曾授文,仍授武,

待傳經。

霍達志 (2008中文文學碩士 )

李玉瑩(1990會計學系 )

左起:Rico, Anita, Jenny

當年稅務科的筆記。 本人於香港的第一個個人專場MDRT分享會及出

席MDRT晚宴。

王卓(2018 經濟學系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

和許多留學歐美海歸者不同的是,我和我的家人倍感榮幸能在香港這座國際性大

城市開始新天地。全球嶺南一家親,不僅在精神,更在人脈上給予了在香港舉目

無親的我確確實實的後援支柱,領略全國各地,甚至全球各地嶺南人的熱情。

2019年 1月,我和我的未婚夫羅志剛先生作為香港嶺南校友,非常榮幸被邀請出

席深圳和廣州的嶺南MBA交流活動,受益匪淺。謝謝你,我的母校。

張欣怡 (2017會計學系 )

我在 2017年 11月當選為美國科羅拉多州道格拉斯縣

學區董事,任期為四年,我獲得 52,000多張選票,

佔總票數的 58%。是該縣第一位亞裔民選官員,亦

是科州現今唯一的亞裔移民民選官員。科州的一本亞

洲雜誌在 2018年 5月頒發了一個科州亞裔英雄獎予

本人。

我在秀茂坪長大,我希望本人的故事可以為在低收入

社區長大或移民海外的人提供一些鼓勵。嶺南大學雖

然排名不高,但是一所好大學,只要大家努力在嶺南

學習,將來在甚麼地方都可以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梁耀華 (1988 商業電腦系 )

剛剛在三月份小遊澳洲悉尼,難得與移民多

年的嶺南前講師Ms Jenny Ng及舊同學高永為

(Rico Ko)一聚,的確是賞心樂事。

轉瞬間原來已經畢業整整 29年。這些年大家

都有著不同的工作,累積了豐富的人生經驗,

經歷精彩萬變的生活。我們一說就說了三個小

時,真的快樂不知時日過 !

Jenny是我們當年的稅務科講師,上她的課就

只有「開心」二字,沒有冷場,把沉悶的稅務

科說得有聲有色,每次都是在歡樂聲中渡過。

我當然從來沒試過「走堂」。稅務科的筆記我

還保存至今,可想而知這位老師在我心裏的地

位殊不簡單。

只是一個短聚,話始終是說不完的。祝願

Jenny過著愉快輕鬆的退休生活,順祝 Rico步

步高陞,事業更上一層樓。有時間可回港和其

他同學聚餐,說說往事。

參加 2018年度陳氏學者獎學金計劃的同學。

尋校友 - 特別呼籲如果您認識於 1970 - 1995年嶺南學院畢業

的校友,懇請把第 20頁的「嶺南校友資料更

新表格」轉交或影印給他們填寫其最新的聯

絡資料,然後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傳真至 (852)2466 3730,十分感謝!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16 17

Page 11: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鳴 謝 鳴 謝

嶺南大學謹向以下支持者表示衷心感謝由於篇幅所限,此鳴謝只刊登由 2018 年 11 月 1 日至 2019 年 4 月 30 日內,每港幣 100 元或上的捐助。

籌款活動

香港保險業的未來發展論壇 (HK$)

德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828,089.50

保誠保險有限公司 100,000.00

葉成慶 6,000.00

合計 934,089.50

嶺步同行 2018 籌款日 (HK$)

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 100,000.00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 19,631.00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 19,540.00

嶺南中學 18,400.00

岑展文 工商管理 10,000.00

Chow Mo Ching 10,000.00

明曦公益基金會 7,600.00

羅詠詩 3,000.00

方志華 商業管理 2,000.00

李志強 1,200.00

社會科學院 800.00

余倩盈 翻譯 600.00

無名氏 1,000.00

合計 193,771.00

畢業熊捐款活動 (HK$)

黃成輝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500.00

滕慕蓮 工商管理 500.00

蔡奮捷 實踐哲學文學碩士 500.00

方詩妍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王屹超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王金迪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王清璇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王晓婷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田皓雪子 心理學 200.00

石晓恒 會計 200.00

任宇星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余學文 當代英語語言文學 200.00

宋一然 財務 200.00

李姍容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李苑薇 金融學碩士 200.00

李越彤 200.00

李晓蕾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肖雲霞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肖晓蕾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邢淑婷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周妤婕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200.00

周曉航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周翠婷 中文 200.00

林宇淇 心理學 200.00

林卓鋒 心理學 200.00

林振鋒 市場及國際企業理學碩士 200.00

林嘉琪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武家地 金融學碩士 200.00

邵夢雪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胡晓晗 中文文學碩士 200.00

凌正邦 視覺研究 200.00

凌智煜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徐晓佳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200.00

張晓弓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張加平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張卉欣 會計 200.00

張敏婷 市場及國際企業理學碩士 200.00

張詩芸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張燕怡 中文 200.00

梁穎妍 中文文學碩士 200.00

陳晓文 會計學碩士 200.00

陳俊強 中文文學碩士 200.00

陳盼盼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陳晓財 實踐哲學文學碩士 200.00

陳嘉敏 社會及公共政策研究 200.00

陳鴻生 200.00

陶晓穎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曾向銓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200.00

曾欣雨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曾嘉欣 中文 200.00

曾維昱 心理學 200.00

黃蘇雯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慎晓震 視覺研究 200.00

楊晓旭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200.00

楊芸溢 會計 200.00

楊倚欣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楊婭琦 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 200.00

楊晓爽 會計學深造文憑 200.00

楊璐菡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萬小清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葉金慧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鄒艷芬 市場學 200.00

雷春霞 國際高等教育與管理文學碩士 200.00

廖世康 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行為學碩士 200.00

劉晓洋 商業學深造文憑 200.00

樊晓菁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歐陽宇懷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200.00

鄧曉恩 心理學 200.00

鄭穎渝 會計 200.00

謝晓添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碩士 200.00

譚世銘 會計 200.00

譚忠超 市場及國際企業理學碩士 200.00

蘇小瑩 市場及國際企業理學碩士 200.00

蘇晓璇 歷史 200.00

Misbah Munir 心理學 200.00

Yamon 市場學 200.00

Margaret Yip 200.00

無名氏 2,400.00

合計 18,700.00

獎學金、獎項及資助

(HK$)

葉廣勤 500,000.00

香港中華總商會 220,000.00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200,000.00

新昌 - 葉庚年教育基金信託人法團 185,280.00

AEON信貸財務 (亞洲 )有限公司 120,000.00

上海商業銀行有限公司 100,000.00

裘槎基金會 100,000.00

關志信 100,000.00

香港保險業聯會 80,000.00

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60,000.00

中國銀行 (香港 )有限公司 50,000.00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50,000.00

信和集團 /黃廷方慈善基金 45,000.00

嶺南教育機構 44,000.00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理事會 40,000.00

朱俊強 40,000.00

第一太平有限公司 40,000.00

昆士蘭保險慈善基金 30,000.00

東京海上火災保險 (香港 )有限公司 30,000.00

香港潮州商會慈善基金 30,000.00

梁鳳鳴 30,000.00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30,000.00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 25,000.00

李寶椿慈善信託基金 21,000.00

悟宿基金會有限公司 21,000.00

亞洲鋼材冶金有限公司 20,000.00

娛藝影院慈善基金 20,000.00

全國基督教大學同學會 15,000.00

香港會計師公會 15,000.00

梁定邦 15,000.00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15,000.00

九龍崇德社 12,000.00

香港特許秘書基金有限公司 12,000.00

林晓昍 10,000.00

英皇慈善基金 10,000.00

馬紹援 10,000.00

Dylan Charles Bryant 10,000.00

嶺南大學會計教育基金有限公司 9,000.00

李和聲 6,000.00

吳玉英 5,000.00

東方體育會足球隊有限公司 5,000.00

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5,000.00

香港稅務學會 5,000.00

香港調解仲裁中心慈善基金 5,000.00

展群稅務有限公司 5,000.00

劉燕萍 5,000.00

蔡秀青 心理 5,000.00

陳晓思 會計學碩士 3,000.00

鄭小芬 2,000.00

何錫賢 會計 1,000.00

胡力之 中文 1,000.00

胡靜文 1,000.00

蔡大鈞 1,000.00

羅俊傑 公共政策與資源配置 1,000.00

吳雨泊 哲學 500.00

李詠枝 市場學 500.00

無名氏 31,500.00

合計 2,452,780.00

研究項目

(HK$)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1,160,000.00

何晶潔家族基金 150,000.00

無名氏 680,000.00

合計 1,990,000.00

其他項目

2019 年璉社畢業同學晚宴 (HK$)

嶺南會所 3,000.0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2,000.00

高靜芝 2,000.00

莫家豪 2,000.00

陳幼南 2,000.00

陳晓斌 2,000.00

黃仰芳 2,000.00

黃志光 中國文學及歷史 2,000.00

楊佳錩 2,000.00

管胡金愛 2,000.00

霍穎壎 2,000.00

呂岳枝 會計 1,000.00

唐天燊 1,000.00

梁松聲 會計 1,000.00

梁婉儀 中國文學及歷史 1,000.00

梁廣灝 1,000.00

符之福 1,000.00

陳加恩 1,000.00

馮孝忠 1,000.00

黃伯鏗 1,000.00

魏向東 800.00

無名氏 1,000.00

合計 33,800.00

每月捐款 (HK$)

陳志強 人事管理 6,000.00

孔慶照 亞洲太平洋區域研究 1,680.00

朱海燕 翻譯 1,680.00

岑煒基 會計 1,680.00

陳巧廣 亞洲太平洋區域研究 1,680.00

白忠偉 國際經濟及政治事務研究 1,200.00

梁鈞瑜 中文 1,200.00

陳家淵 會計 1,080.00

黃景駿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 1,080.00

何詠詩 會計 600.00

林巧婷 公共政策與資源配置 600.00

范健儀 中文 600.00

孫明微 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600.00

捷通噴印有限公司 600.00

曾熹慧 翻譯 600.00

黃文瀚 風險及保險管理 500.00

黃潔儀 國際政治經濟事務 400.00

鄭露巧 社會科學 400.00

無名氏 6,840.00

合計 29,020.00

其他 (HK$)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1,318,874.19

中英基金會 251,190.00

信和集團 /黃廷方慈善基金 205,000.00

裘槎基金會 144,000.00

夢周文教基金會有限公司 73,400.00

陳偉欽 中國與亞太關係 20,000.00

許賢璋 10,000.00

關志信 10,000.00

李和聲 9,000.00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 5,000.00

嶺南教育機構 5,000.00

嶺南會所 5,000.00

嚴康焯 翻譯 3,000.00

李蓬生 實踐哲學文學碩士 2,000.00

劉錦龍 亞洲太平洋區域研究 2,000.00

林嘉盛 市場學 1,000.00

歐陽讓 土木工程 1,000.00

姚曉嵐 人事管理 500.00

梁桂容 社會問題與政策 500.00

羅富霖 歷史 300.00

無名氏 14,760.00

合計 2,081,524.19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18 19

Page 12: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

個人資料 Personal Information

為方便電腦處理,請以英文正楷填寫。以下提供之資料將用作更新校友資料庫及處理與校友事務相關之事宜,而所有提供之資料將會保密。This form should be completed in BLOCK LETTERS for computer processing. All your information provided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and used for alumni database update and other alumni related affairs.

英文姓名 Name in English (Mr/Mrs/Ms/Dr/Prof) (姓氏 Surname) (名字 First Name)

中文姓名 Name in Chinese 性別 Gender 女 Female 男Male

香港身份證號碼 (首英文字母及首 3位數字 ) HKID No. (First Letter & First 3 Digits)

通訊地址 Correspondence Address

電郵 Email

電話 Tel. (手提Mobile) (住宅 Home)

職位 Job Position 公司名稱 Company Name

公司地址 Company Address

由嶺南頒授之學銜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warded by Lingnan

畢業年份 Year of Graduation 畢業學系 /課程 Department / Stream 獲頒授學歷資格 Qualifications Obtained

填妥之資料更新表格可透過以下方法遞交至嶺南大學︰Please complete and return this form to Lingnan University by:傳真 Fax ︰ (852) 2466 3730郵寄 Post ︰香港屯門嶺南大學黃氏行政大樓 2樓 205/13室 Room 205/13, 2/F, Wong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Lingnan University, Tuen Mun, Hong Kong查詢 Enquiries︰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 Office of 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 and Alumni Affairs電話 Tel ︰ (852) 2616 8957傳真 Fax ︰ (852) 2466 3730

嶺南校友資料更新表格LINGNAN ALUMNI CONTACT UPDATE FORM

簽署 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atement1. 透過此表格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只作嶺南大學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 (本處 )處理通訊 /活動報名之用。 2. 為完成上述目的,個人資料有可能被轉交予校內其他部門,以完成所需之行政程序。報名表格 /聯絡資料更新表格將在活動完畢後 6個月內被銷毀。 3. 除法例要求,在未得到 閣下同意前,除上述第二點所指之部門外,本處並不會將 閣下的個人資料向第三方透露。 4. 除另已說明,所有在此表格內填寫之個人資料是為上述目的而收集。如所提供之資料不完整或不正確,將導致 閣下之活動報名或有關事宜被延遲處理或視作無效。 5. 為了令 閣下能與嶺大緊密聯繫,本處將透過不同溝通渠道,包括郵寄、電子郵件、電話或短訊,以發送大學資訊,包括大學最新的發展、校友活動、刊物、優惠及服務、募捐活動、開辦之課程等。 6. 根據《個人資料 (私隱 )條例》,資料提供者有權要求查閱及更改其個人資料。如需查閱個人資料,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聯絡嶺南大學個人資料保障主任。如要更改 /更新個人資料,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以書面向本處提出。 1.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personal data by means of this form is for communications/processing the activities’enrollment by the Office of 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 and Alumni Affairs (OIAAA). 2. In order to serve the specified purpose(s), the personal data collected may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the University for administrative purpose(s). The enrollment/contact update forms will be destroyed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activity. 3. Without your expressed approval, or unless required by law, the personal data collected herein will not be disclosed to third parties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Point 2. 4. Unless indicated otherwise, all personal data requested in this form is required for its purpose(s). If such data is incomplete or inaccurate, the processing of your enrollment or the matter will be delayed or void. 5. OIAAA will deliver information including news of the University, alumni activities, publications, benefits and services, giving initiatives, courses and programmes, etc. to you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such as direct mail, email, telephone, SMS as to facilitate you to stay connected with the University. 6. As a data subject,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access and correction of the personal data under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For requests for access to personal data, please contact the Data Protection Officer at [email protected]. For requests to correct/update personal data, please contact us at [email protected].

如 閣下不欲接收任何關於大學及校友的資訊,請在以下方格內加上剔號,並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與本處聯絡。 If you do not wish to receive our information, please indicate your wish in the below tick box and contact us at [email protected].

本人不同意 貴處使用本人的個人資料以作發放資訊和推廣之用。 I do not agree that my personal data to be used by OIAAA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al purposes.

使用個人資料 Use of Personal Data

為了令校友在畢業後仍能與嶺大緊密聯繫,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 (本處 ) 將透過不同溝通渠道發送大學資訊予校友,包括大學最新的發展、校友活動、刊物、優惠及服務、募捐活動、開辦之課程等。為著上述之目的,本處將使用 閣下之個人電郵、電話號碼及通訊地址。請選擇 閣下希望以那種方式來接收由本處發送之資訊。

To help alumni stay connected with Lingna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Office of 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 and Alumni Affairs (OIAAA) delivers information including news of the University, alumni activities, publications, benefits and services, giving initiatives, courses and programmes, etc., to alumni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purposes, your personal email address, phone number(s) and correspondence address will be used by OIAAA. Please indicate your preferred method for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 from OIAAA.

只限電郵。By email only. 只限郵寄。By postal only. 任何通訊渠道。By any kind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電郵 Email ︰ [email protected]網址Website ︰www.LN.edu.hk/oiaaa/alumni

LINGNAN CONNECTIONS | ISSUE 3020

Page 13: · 博雅教育擴闊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 Luke 認為嶺南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並不偏重於技術性層面,全面的教育 不但擴闊了同學的視野,亦能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技能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