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廚餘處理和都市農耕遍布滿地的波波子與龍葵干擾,仍持續地在成...

1
7 65一個城市怎樣去思考糧食,可以從城市的地景去分析;多數人對於香 港的印象都只是繁華的街景及蓬勃的商業發展;但實際的情況呢? 香港的土地利用,真正居住的地方只有7%,0.5%是商業、2%是工業、 5%是道路、5%是農地(可是其中的85%是荒廢的),4%是水體……;然而 更讓人驚訝的是,香港有67%是綠地。一般人對香港人的印象,城市便是所 有,但實際上,因為香港很怕無水可用,所以便保留了大部分的綠地。 香港在60年代,大部分的菜都是自己生產的,而在70年代,已經有人開 始關心有機,他們很早就有綠食的概念。對於這方面的資訊,香港知道得 很早,但能不能發展出來,則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因為政府重視的議題不 同,所以並沒有很好的發展。 現在的新界,很多人都種植著自己要吃的菜,而這種模式,在香港也 愈來愈多。新界以往是香港的後花園,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來買房子,未來 是否會失了原本的面貌,讓人十分擔心。為了追求綠色的生活,發生了很 多的社會運動,近來也有許多人開始種米。香港傳統也是種米的,但在60年 代,很多新界人搬去英國,從內地遷入很多難民,而這些人帶來了許多種 子,便開始種菜。但其實更有利的,還是種米,因為米的價格較高,也可 以久放。目前香港的蔬菜生產量,約佔需求兩的2.4%,但這其中,多數是因 對生活的響往,才始種菜,所以對於市場來說,量當然是不夠。當不能提 高生產,便有了另一種思考:「我們能不能把剩下的食物救下來?」 前幾年,我開始去觀察香港的垃圾,發現我們並沒有做垃圾分類,只 有很大的掩埋場,不斷地將垃圾埋進去;香港有幾百萬人,每天都有上萬 噸的垃圾。大陸很多東西很便宜,香港人辦理活動,很多東西是從大陸買 來的,辦完活動就會直接丟掉。而不同於台灣的孩子吃營養午餐,香港的 孩子基本上都是吃便當,也不好吃,所以常常剩下許多。我們也觀察各種 場所丟出來的蔬菜。一個菜市場一天丟出來的菜,竟達13噸,大約是半個巴 士的大小。 台灣人的垃圾分類做得很好,但實際上對於廚餘又是怎樣處理呢?台 北每天有200噸廚餘,其中只有19噸去餵豬,剩下的只是放在焚化爐旁邊, 可見回收後真正有重覆使用的比例也不高。若觀察糧食的源頭,例如:便 利商店販賣許多食物,那如果沒有賣完,過期的食物去哪裡了?勢必是得 倒很多食物。 在香港,《剩食》一書出版之後,大家也開始關心「剩食」的處理;像 之前有收到一個電話,告知有大量有冷凍食品要清倉,想要把這些食物捐 出來,我們就發動了很多人來拿這些食物(大量的紅蘿蔔),後來網路上 也有很多人分享了這些食物的料理方式。而那陣子有超過十個團體跳出來 搶救食物,至今香港搶救食物的團體,已超過三十個。而以往總是不肯承 認自己丟食物的場商,現在會自己把「剩食」捐出來。香港的貧富差距非 常大,丟出來的食物,透過這些團體的幫忙,便能幫助更多貧窮的人。例 如:有個團體會去收酒店剩下的食物,隔天做成便當給窮人吃。 對於廚餘的處理,有個研究顯示,一種名為「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的昆蟲,非常能能吃廚餘,可以把一噸的廚餘變成90公斤,幼蟲烘乾變 成蛋白質資料,用以餵養家畜,比直接餵食廚餘更為營養、衛生。廣州便 有人在研究這種昆蟲,但香港的學者並不是很有興趣。另外也有各種廚餘 製成的器具,例如:花盆、牛奶袋子。在英國有把過期的牛奶做成優格, 但在香港不可能發生。 現在的人很喜歡拍照,加上網路便利,可以隨時記錄生活點滴。有位年 輕人,試著將每餐剩下的食物拍下,上傳網路,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平日浪 費掉不少的食物,後來便漸漸改善了剩食的習慣。以這樣有趣的方式,比 什麼道德勸說都有用。現在社區也很流行,做剩食地圖。各個地方有什麼 東西是浪費掉的?該怎樣把剩下來的食物搶救回來?這一年大家突然變得 很想做這些事情。 台灣人或許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有做垃圾分類,也回收了食物,但 (廚餘)減量卻做得不太好。仔細想想,那些大賣場、便利商店、速食 店……等過期的食物,丟出來之後去哪裡了?而回收以後又去哪裡了?有 多少真正拿去餵豬?現在種田的人少了,對食物的感情有很大的改變,這 是很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 公共論壇筆記 香港廚餘處理和都市農耕 間|101年12月13日 點|杉林鴨拓草民宿 分享人|陳曉蕾(香港《剩食》作者) 錄|劉津君(旗美社大學專員) ◎ 陳曉蕾 去年年底,11月23日,大伙們辛苦準備好一 陣子的評鑑,終於結束了。 也因為當時天氣寒冷,伙伴們決定晚上在辦 公室煮薑母鴨好好的犒賞自己,而自家公田所種 的無毒蔬菜,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日的食材。但因 為第一次嘗試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蔬菜,對於 如何防範蟲害還不是太了解,因此,公田裡的青 菜就被識貨的菜蟲們吃得所剩無幾,而我們便只 能挑它們吃剩的來吃。幸好自家所產的青菜,品 質不錯,口感清脆如芽菜,稍稍彌補了只能「吃 剩的」遺憾! 至於種在後方那一塊田中的白玉蘿蔔可就沒 那麼好運了,11月底連日的豪雨,將怕水的蘿蔔 淹死,原本期待蘿蔔長大的我們,希望也落空 了。也從這次的經驗中,更深刻的體會「農人真 的是看天吃飯!」 忙碌的年底,大伙們被接連而來的活動忙得 團團轉,便也無暇好好照顧田裡的作物們,等到 年底再去巡田時,才發現公田裡竟然長滿了俗稱 「波波子 1 」的苦蘵與龍葵。 所幸田裡還是有些作物生命力夠強,沒有被 遍布滿地的波波子與龍葵干擾,仍持續地在成 長,如挺直腰桿持續長高的玉米,以及少量的橙 蜜香番茄和地瓜。也幸好一開始大家便抱持著實 驗的心態在種植冬季裡作,因此對於這樣的結果 不會有太大的挫敗感,也更加佩服那些能在冬季 裡作有好收成的農民們。 年關將近,就讓我們繼續期待尚未陣亡的作 物能有小小的收成,以及未來一期稻作的種植 吧! 1 成熟後為橘紅色的果實,嚐起來還有酸酸甜甜的 味道,是過去物資欠缺的年代,孩童的最佳零食。 社大公田實況報導 吃剩的! 文|陳旻淇(旗美社大專員) 1 2 3 1. 去年11月底,連日的降雨將白玉蘿蔔泡在水裡。 2. 公田的青菜,以自然方式種植,不灑化肥、農 藥,連蟲也愛吃! 3. 社大全體夥伴祝大家新年快樂,步步高升!

Transcript of 香港廚餘處理和都市農耕遍布滿地的波波子與龍葵干擾,仍持續地在成...

版7第65期

一個城市怎樣去思考糧食,可以從城市的地景去分析;多數人對於香

港的印象都只是繁華的街景及蓬勃的商業發展;但實際的情況呢?

香港的土地利用,真正居住的地方只有7%,0.5%是商業、2%是工業、

5%是道路、5%是農地(可是其中的85%是荒廢的),4%是水體……;然而

更讓人驚訝的是,香港有67%是綠地。一般人對香港人的印象,城市便是所

有,但實際上,因為香港很怕無水可用,所以便保留了大部分的綠地。

香港在60年代,大部分的菜都是自己生產的,而在70年代,已經有人開

始關心有機,他們很早就有綠食的概念。對於這方面的資訊,香港知道得

很早,但能不能發展出來,則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因為政府重視的議題不

同,所以並沒有很好的發展。

現在的新界,很多人都種植著自己要吃的菜,而這種模式,在香港也

愈來愈多。新界以往是香港的後花園,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來買房子,未來

是否會失了原本的面貌,讓人十分擔心。為了追求綠色的生活,發生了很

多的社會運動,近來也有許多人開始種米。香港傳統也是種米的,但在60年

代,很多新界人搬去英國,從內地遷入很多難民,而這些人帶來了許多種

子,便開始種菜。但其實更有利的,還是種米,因為米的價格較高,也可

以久放。目前香港的蔬菜生產量,約佔需求兩的2.4%,但這其中,多數是因

對生活的響往,才始種菜,所以對於市場來說,量當然是不夠。當不能提

高生產,便有了另一種思考:「我們能不能把剩下的食物救下來?」

前幾年,我開始去觀察香港的垃圾,發現我們並沒有做垃圾分類,只

有很大的掩埋場,不斷地將垃圾埋進去;香港有幾百萬人,每天都有上萬

噸的垃圾。大陸很多東西很便宜,香港人辦理活動,很多東西是從大陸買

來的,辦完活動就會直接丟掉。而不同於台灣的孩子吃營養午餐,香港的

孩子基本上都是吃便當,也不好吃,所以常常剩下許多。我們也觀察各種

場所丟出來的蔬菜。一個菜市場一天丟出來的菜,竟達13噸,大約是半個巴

士的大小。

台灣人的垃圾分類做得很好,但實際上對於廚餘又是怎樣處理呢?台

北每天有200噸廚餘,其中只有19噸去餵豬,剩下的只是放在焚化爐旁邊,

可見回收後真正有重覆使用的比例也不高。若觀察糧食的源頭,例如:便

利商店販賣許多食物,那如果沒有賣完,過期的食物去哪裡了?勢必是得

倒很多食物。

在香港,《剩食》一書出版之後,大家也開始關心「剩食」的處理;像

之前有收到一個電話,告知有大量有冷凍食品要清倉,想要把這些食物捐

出來,我們就發動了很多人來拿這些食物(大量的紅蘿蔔),後來網路上

也有很多人分享了這些食物的料理方式。而那陣子有超過十個團體跳出來

搶救食物,至今香港搶救食物的團體,已超過三十個。而以往總是不肯承

認自己丟食物的場商,現在會自己把「剩食」捐出來。香港的貧富差距非

常大,丟出來的食物,透過這些團體的幫忙,便能幫助更多貧窮的人。例

如:有個團體會去收酒店剩下的食物,隔天做成便當給窮人吃。

對於廚餘的處理,有個研究顯示,一種名為「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的昆蟲,非常能能吃廚餘,可以把一噸的廚餘變成90公斤,幼蟲烘乾變

成蛋白質資料,用以餵養家畜,比直接餵食廚餘更為營養、衛生。廣州便

有人在研究這種昆蟲,但香港的學者並不是很有興趣。另外也有各種廚餘

製成的器具,例如:花盆、牛奶袋子。在英國有把過期的牛奶做成優格,

但在香港不可能發生。

現在的人很喜歡拍照,加上網路便利,可以隨時記錄生活點滴。有位年

輕人,試著將每餐剩下的食物拍下,上傳網路,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平日浪

費掉不少的食物,後來便漸漸改善了剩食的習慣。以這樣有趣的方式,比

什麼道德勸說都有用。現在社區也很流行,做剩食地圖。各個地方有什麼

東西是浪費掉的?該怎樣把剩下來的食物搶救回來?這一年大家突然變得

很想做這些事情。

台灣人或許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有做垃圾分類,也回收了食物,但

(廚餘)減量卻做得不太好。仔細想想,那些大賣場、便利商店、速食

店……等過期的食物,丟出來之後去哪裡了?而回收以後又去哪裡了?有

多少真正拿去餵豬?現在種田的人少了,對食物的感情有很大的改變,這

是很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

公共論壇筆記

香港廚餘處理和都市農耕

時 間|101年12月13日

地 點|杉林鴨拓草民宿

分享人|陳曉蕾(香港《剩食》作者)

記 錄|劉津君(旗美社大學專員)◎ 陳曉蕾

去年年底,11月23日,大伙們辛苦準備好一

陣子的評鑑,終於結束了。

也因為當時天氣寒冷,伙伴們決定晚上在辦

公室煮薑母鴨好好的犒賞自己,而自家公田所種

的無毒蔬菜,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日的食材。但因

為第一次嘗試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蔬菜,對於

如何防範蟲害還不是太了解,因此,公田裡的青

菜就被識貨的菜蟲們吃得所剩無幾,而我們便只

能挑它們吃剩的來吃。幸好自家所產的青菜,品

質不錯,口感清脆如芽菜,稍稍彌補了只能「吃

剩的」遺憾!

至於種在後方那一塊田中的白玉蘿蔔可就沒

那麼好運了,11月底連日的豪雨,將怕水的蘿蔔

淹死,原本期待蘿蔔長大的我們,希望也落空

了。也從這次的經驗中,更深刻的體會「農人真

的是看天吃飯!」

忙碌的年底,大伙們被接連而來的活動忙得

團團轉,便也無暇好好照顧田裡的作物們,等到

年底再去巡田時,才發現公田裡竟然長滿了俗稱

「波波子1」的苦蘵與龍葵。

  所幸田裡還是有些作物生命力夠強,沒有被

遍布滿地的波波子與龍葵干擾,仍持續地在成

長,如挺直腰桿持續長高的玉米,以及少量的橙

蜜香番茄和地瓜。也幸好一開始大家便抱持著實

驗的心態在種植冬季裡作,因此對於這樣的結果

不會有太大的挫敗感,也更加佩服那些能在冬季

裡作有好收成的農民們。

年關將近,就讓我們繼續期待尚未陣亡的作

物能有小小的收成,以及未來一期稻作的種植

吧!

1 成熟後為橘紅色的果實,嚐起來還有酸酸甜甜的味道,是過去物資欠缺的年代,孩童的最佳零食。

社大公田實況報導

吃剩的!文|陳旻淇(旗美社大專員)

1

2

3

1. 去年11月底,連日的降雨將白玉蘿蔔泡在水裡。2. 公田的青菜,以自然方式種植,不灑化肥、農 藥,連蟲也愛吃!3. 社大全體夥伴祝大家新年快樂,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