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19
緒言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新紀元,而出走的民國「娜拉」面對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與現代社會的 轉變,在新文化的臨界點上,同時在五四新文學的號召下,創造出中 國獨有的現代女性文學景觀。民國「娜拉」從新時代獨特的位置發聲 與立言,立足於性別跨越與身體整合的交叉多元視角,重新建構現代 ( 女性 ) 文學的男 / 女性別與身體銘文。這些女性書寫隱含多重符號空 間,特別對女性身體的寓言及其隱喻的探索,在敘事話語上作出具有 創見性的文學建構。 這群五四以降的民國女作家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構成體之 一,然而如果和「當代」女性文學,乃至「現當代」男性作家的各種 研究成果相比較,這時期女性作品的性別與身體研究,在質與量上至 今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性別論述與身體書寫視角而言,現代女 性文學也和當代女性文學一樣富有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政治含義, 不但有多元而迂迴複雜的男 / 女兩性之身體與性別語境,亦有文化銘

Transcript of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Page 1: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緒言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新紀元,而出走的民國「娜拉」面對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與現代社會的

轉變,在新文化的臨界點上,同時在五四新文學的號召下,創造出中

國獨有的現代女性文學景觀。民國「娜拉」從新時代獨特的位置發聲

與立言,立足於性別跨越與身體整合的交叉多元視角,重新建構現代

( 女性 ) 文學的男 /女性別與身體銘文。這些女性書寫隱含多重符號空

間,特別對女性身體的寓言及其隱喻的探索,在敘事話語上作出具有

創見性的文學建構。

這群五四以降的民國女作家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構成體之

一,然而如果和「當代」女性文學,乃至「現當代」男性作家的各種

研究成果相比較,這時期女性作品的性別與身體研究,在質與量上至

今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性別論述與身體書寫視角而言,現代女

性文學也和當代女性文學一樣富有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政治含義,

不但有多元而迂迴複雜的男 / 女兩性之身體與性別語境,亦有文化銘

Page 2: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若從國際學術視角來說,五四現代女性文學的研究思維仍然遵循

較為保守、傳統的文學批評語境,未能充分回應當代性別理論與身體

研究對於女性文本、女性本質及其和父權文化本質的爭論展開對話;

亦未能回應當今各種學術理念的挑戰與辯證,和現當代 ( 男 / 女 ) 文

學的整體研究成果不成正比。

整體而言,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性別論述與身體書寫等課

題已構成重要的學術範疇;而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女性主義和女性文

學研究風潮亦深刻影響了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質量。現代女性文學

研究自然不應停留在較為表層的女性形象、性別角色 / 裝扮、男女平

等 / 對抗、父權體制的批判 / 反撥、女性沉默 / 反沉默及壓抑 / 反壓

抑等主題範疇。在女性主義、性別、身體論述課題方面的探索,仍有

很大的研究空間有待開拓。

女性作為說話及書寫主體,把生理 ( 身體 )、文化 ( 非身體 ) 和符

號寓言等更廣泛意義的女性自我編碼在社會、歷史、哲學和文學中隱

而不顯、迂迴曲折。五四現代女性作家在革命與民族振興的集體時代

召喚中,所極力開展的諸多身體書寫與創作主題都有待進一步重新思

考。據此,女性作家的主體自覺意識才能在更深層的學術探研中找到

Page 3: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緒言    iii

發聲的立足點。本書即試圖挖掘隱匿於文學、社會、歷史、文化和集

體潛意識之中的性別真相,揭開現代文學中被遮蔽與編碼的身體及其

內在精神,以至於將其從被扭曲的符號系統中拯救出來。

回顧現今研究五四時期女性作家 / 文學的學術專書,基本上為較

一般性的關於生平和作品的傳統詮釋。上世紀初女性文學的奠基研究

專著如謝無量等人所合著的《中國婦女文學史》(1916),是其中較為

重要的中國古今女性文學研究的探索;而後黃英所編《現代中國女作

家》(1931),黃人影《當代中國女作家論》(1933),以及賀玉波《中

國現代女作家》(1936) 等專書,可視為對現代女性作家初期的基礎

導讀與研究。對現代女性作家的整體探討,自此後繼無力出現斷層

現象,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才有譚正璧的《中國女性文學史話》

(1984) 和陸文采的《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1987) 出版。孟悅

與戴錦華合著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1989),和劉

思謙的《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性作家心路紀程》(1993) 等現代女性

文學專著的出版,較大地推動了當代學術界對五四現代女性作家 / 文

學的研究,在女性作家的生平、作品解讀和女性主義批評的建構方面

作了相當可觀的研究工作。而自九十年代開始,在女性主義批評的熱

潮下,現當代女性文學研究的興盛期開始湧現,兩岸三地的學術期刊

Page 4: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iv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也刊載了不少相關的論文,擴大了研究主題及其深度,可視為從女性

主義過渡到性別批評的研究成果。

在身體論述上,臺灣學者楊儒賓的《儒家身體觀》(1996) 為當

代學界引進中國儒家身體理論的建講,而黃金麟的《歷史、身體、國

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2001),則梳理了晚清民

初的身體形構、轉變與發展,為文學上的身體語境提供學理依據。然

現當代女性文學仍未有較為整體性研究的身體論述的專著,除了少數

幾位學者如劉劍梅和李自芬等人有相關的研究外,現代女性文學領域

中的身體研究仍有不足。性別體現和身體銘刻事實上有其內在深層文

化與符號的互動聯繫,在充滿變異的五四時代,文學中的身體與性別

書寫和符號學可進行多元交叉綜合的研究,而非各自分離,理應有跨

度較大的主題綜合梳理、文本系統的整合研究,以期創造跨課題的學

術格局。

這裏通過女性主義 / 性別理論視角重構現代女性小說的身體與性

別書寫,審視兩性意識、身體、主體、國體、身份認同和人性慾望等

相關課題,加以系統性的整體綜合研究,試圖探討女性敘事話語的身

體與家庭、性別與文化、社會與國家、公 / 私領域與公 / 私身體等問

題。從作家個案分析到整體綜合闡釋,再到重新結合兩者作出交叉跨

Page 5: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緒言    v

越的系統研究考察,進行深層而多元的學術論證與歷史評價。

五四時期以來這些女性作家筆下的男 / 女人物銘刻,實質上包含

了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身體書寫,甚至有族群和家國的啟蒙與救亡、

政治與革命的符號記印。這些女性作家筆下男 / 女人物的身體書寫,

在寓言上含有隱喻化的身體:是身體的寓言,也是寓言化的身體。

這些女性身體書寫,在傳統中國宗法父權社會 / 男性中心的社會

文化體制中,被不同的形式侵佔、利用,甚至暴力地加以開發、殖民

和生產 / 再生產。事實上,性別和文化壓制的問題不只是出現在女性

群體之中,同樣出現在男性群體中;而女性作家筆下的男性身體的複

雜性亦不比女性身體來得簡單,兩者都受到整體宗法父權體制深層結

構的影響,日後都同樣需要較為系統性地重新加以研究。

五四時期以來的女性作家群體在動盪、新舊交替的過渡大時代

中,銘刻出男 / 女人物在社會變革中有關愛情婚姻、歷史使命、政治

關懷、文化觀照、社會銘刻,乃至哲學生命的反思和內在深層心理情

感等課題。這裏所探討的蕭紅、張愛玲、凌叔華、廬隱、石評梅等

人,各以其不同的女性敘述和身體書寫為中國現代文學敲擊出遙遠而

哀寂的文化歷史迴音,為變化中的新時代留下影響深遠的敘事文學遺

產,值得當代學術界重新深思。

Page 6: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v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從性別論述視角而言,以小說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含有

許多意義深刻的沉默、空隙與簡缺之詞,亦有許多矛盾銘刻的特質,

處於非完整統一的狀態。這裏對中國五四時期以來的現代女性小說進

行考察,重新探討現代女性文學中的身體書寫,女性之間複雜的文化

社會關係、男女兩性現象、女性意識 / 慾望、主體意識、身份認同,

以及女性作家筆下陽性 /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等中心課題。

基本上,本書立足於整體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的位置,為文學史

中有關女性文學和男性文學的敘事模式的轉變及其異同,試圖提出創

新的學術理據,樹立現代小說的新里程碑。這對兩岸三地的中國現代

小說的發展與接受史觀,以及以女性敘事為中心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和

文學類型等問題,試圖作出更多元化的學術考察,為五四現代 ( 女性 )

文學開創新的學術資源,也為五四女性文學中有關女性主義、身體論

述、性別理論相關的課題,加強跨學科的文學—文化研究聯結之效,

為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綜合性的學理依據。

此外,在中文學界裏,專門研究女性文學,特別是從女性主義

視角出發的男性學者確實比較少。本人身為男性讀者進行女性文學研

究,和身為女性的女性文學研究者乃有其獨特與不同的視角。在現當

代文學研究領域中,乃至於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一般女性主義研究

Page 7: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緒言    vii

者都是女性,很少有男性的女性主義和性別理論學者。女性學者雖然

在女性主義理論上有所專長,然而她們大都從自身的視角來關注女性

文本的研究。

同樣的,一般現當代男性學者中雖不乏關心女性文學者,卻較

少有女性主義理論的學術專業背景,或者沒有這方面的學術興趣。因

此,拋開女性學者的性別包袱,或許更能在學術研判中實現性別「越

界」。事實上,不少女性主義論者如卡勒 (Jonathan Culler)、雅各布斯

(Mary Jacobus)、肖沃爾特 (Elaine Showalter) 等人,皆曾針對男性的

女性主義批評觀點提出新的思考,指出男性作為女性文本的讀者可填

補女性讀者的盲點與灰色議題之可能空間。

因此,「性別」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建構,此一革命性見解與「階

級」、「種族」、「民主」等觀念的發展一樣,已成為開放性的主導論

述。相關研究不但重新思考性別,也試圖重整文本與性別、性別與典

律的關係。性別理論(gender  theory)亦成為重新定義女性自我和主

體性的方法與途徑之一,而隨着性別理論批評模式的建立,女性主義

批評所探討的對象和主題,全方位推展到歷史、人類學、哲學、符號

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在性別理論中,一切著作都具有性

別,徹底開放了 ( 女性 ) 文本的領域,同時也開放性別的領域。這無

Page 8: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vi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疑是重要的理論拓展,使「性別」此一術語指稱着生物學 / 性別差異

上的社會、文化與心理學的建構;「性別」也就像「民主」、「自由」、

「人權」、「種族」或「階級」等概念一樣,被視為人類經驗的有機整體。

據此,以一個男性學者身份去討論女性文學,或可在「越界」乃

至跨學科的理念中佔有一個更獨特的據點。本書正是以一種較為超越

的視野、開放的姿態和理念,在文本與文化荒野中尋求適合的方法及

視角去建構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結構的新藍圖。

最後,這裏也要特別感謝幾位學界友人的協助,尤其是郭淑梅教

授、于閩梅教授和王艷芳教授等人,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邀請來港作短

期訪學與研究,協助本書取得更豐富的資料與見解,實為榮幸。

Page 9: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緒 言     i

上  編  文化身體與符號書寫:蕭紅的女性敘事想像與建構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女性文化符號與鄉土空間想像  003

第一節  女性身體與文化符號敘事    / 004

第二節  女性文化空間與符號身體建構    / 013

第三節  蕭紅女性身體 /鄉土符號的想像建構    / 020

第二章 重讀蕭紅:身體符號與雙重銘刻的書寫策略 033

第一節  符號化的女性身體形構    / 034

第二節  荒野化與流動化的女性身體結構    / 039

第三節  女性醜怪身體的雙重銘刻    / 049

第三章 蕭紅與性別政治書寫:情慾符號與病體銘刻 055

第一節  女性身體的物種擬態與情慾符號    / 056

目  錄

Page 10: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二節  女性經驗與身體的隱喻建構    / 066

第三節  原罪 /救贖的醜怪身體和病體銘刻    / 078

第四章 現代文學洛神的寓喻:蕭紅文本的重新敘述與建構 089

第一節  《呼蘭河傳》與短篇的再造與重新設計    / 090

第二節  寫實體到寓言體的《馬伯樂》與〈逃難〉書寫    / 106

第三節  蕭紅的魯迅情結與標新立異之《民族魂》    / 115

中  編  情 /慾身體與隱私文本:張愛玲《小團圓》的自我/主體建構

第五章 傾城式的戰火戀情:張愛玲的自傳主體版圖及其情 /慾女性敘事  135

第一節  母女兩代女性的情 /慾銘刻與主體建構    / 139

第二節  母女墮胎銘寫與女性主義的先驅性鋒芒    / 148

第三節  《小團圓》主題與夢境隱喻的解讀    / 153

Page 11: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六章 女性自我與主體:《小團圓》的愛情論述與符號結構  165

第一節  愛情信仰與聖杯符號的自我 /主體建構    / 166

第二節  「聖杯」的象徵符號與傳記的主體敘事立場    / 169

第三節  雙重性的情 /慾結構與自我 /主體銘刻    / 177

第七章 萬轉千迴的女性傳記:自主情 /慾身體與書寫禁忌 183

第一節  傳記文體與窘笑 /震動的爭議性自我    / 184

第二節  作家隱私與愛 /慾身體建構    / 191

第三節  女性情 /慾書寫與社會道德批判    / 198

第八章 隱私文本與自我意識:《小團圓》的作者主體與書寫心理 207

第一節  自我意識 /身份與自傳體書寫的寓言    / 208

第二節  複雜幽微的真實身世及其多重書寫心理    / 213

第三節  移情寫作與作家自我形象的建構    / 221

Page 12: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下  編  公 /私場域與身體書寫:時代新女性與女性自我建構

第九章 重讀石評梅:時代新女性與疾病誌書寫 233

第一節  鑄塑命運的新女性與寓言式的血屍告白    / 234

第二節  疾病誌書寫與病身體 /病精神的身體形構    / 239

第三節  女性病痛身體與社會文化根源    / 250

第十章 重讀凌叔華:公 /私場域與女性文化聚合體的新視角 257

第一節  內在 /外在身體與社會 /文化自我的重構    / 258

第二節  性別的二元劃分與兩種聲音的「複調話語」書寫    / 262

第三節  家庭 /私有與社會 /公有領域的身體話語    / 273

第十一章 重讀廬隱: 支離病骨與宗教式病患女體書寫 283

第一節  動亂世代的女性自我建構與民族文化悲情    / 284

第二節  抵抗與破壞意義的女性病體銘刻與文化現象    / 289

第三節  開創新紀元的女性身體論述與國族想像的反抗    / 299

Page 13: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上 編

文化身體與符號書寫 :蕭紅的女性敘事想像與建構

Page 14: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Page 15: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

女性文化符號與鄉土空間想像

Page 16: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004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第一節  女性身體與文化符號敘事

這裏對蕭紅文本中有關女性身體及其相關的文化空間建構與鄉土

想像敘述等課題,嘗試以新視野加以重讀。從中探討蕭紅如何為中國

現代(女性)文學拓展出一種以土地與身體互寫 /互涉的書寫模式,

通過這種獨特的女性書寫模式可看出蕭紅乃以新的文化視角重新書寫 /

詮釋了傳統農鄉女性和土地的密切關係。現實世界與文學世界中的女

性身體所隱含的文化意義透過女性作家的身體 /鄉土符號空間的想像

敘事縫隙找到獨特的立足點。

此種女體刻畫和鄉土空間的敘事策略在蕭紅的書寫中得到互相補

綴的作用,和鄉土構成交替的載體,在她的書寫中常有鄉土農村女性 /

非城巿知識女性的各種精神特質與情愫,十分可貴。

因此,蕭紅文本中有關女體 /鄉土符號空間的想像與敘述模式,

緊密地聯繫構成蕭紅文本獨特的意象空間,不但含有農鄉女性的心

理、文化及歷史脈絡,同時也含有作家對自身同性角色的深厚情感,

以及她對鄉土的依戀,緊密地融為一體。在文化上,蕭紅不僅對女性

生死和民族興亡深寄同情,在心理層次的情感上,也對女性身體和她

們所生存的鄉土有着難以割捨之情。

自《生死場》出版以來,蕭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常被譽

為民族國家文學(抗日文學)之代表。《生死場》之後的其他許多小

說,同樣表現了蕭紅文本的開放性。在民族國家文學之外,女性文本

的多元特質在蕭紅的文本書寫中進一步得到延續,成為蕭紅見證女性

敘事文體的展示場 /意義場,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遺產開拓出富有符

號性意義的女體空間和女性鄉土想像書寫。

蕭紅筆下農鄉女性群體的身體與鄉土之間,着實存在複雜深邃的

交錯脈絡。女體 /鄉土的概念隱含內在的指涉意義,敘述體中層巒疊

Page 17: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    005

嶂的交叉罅隙映照出豐富的、富有性別意義的文化空間。當我們的閱

讀視角向蕭紅文本的深層結構邁步深究的同時,讀者不難傾聽到蕭紅

為上世紀上半葉傳統農業社會中有關農鄉女性群體所發出的潛匿性聲

音,並以其文本的內向性資源向同時代的其他各類男女作家的文本開

敞自身的符號體系。

蕭紅作品中的女性群像,在一種富有文化和政治含義的空間領域

中,展示了女性生活 /文化內在空間的歷史記憶。實質上,這是女性

作家以其符號母性空間的敘事筆法,在現代化時代來臨前的最後時期

中,為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女性歷史組構出可供現代社會凝視的女性身

體的「支撐點」(anchoring point)。這些命運動人的農鄉女性,既有承

載女性命運受難圖的功能,也有解讀傳統農村女性身體的文化論述。

這一位在現實生活中同樣苦難深重的女性作者,把她自身的生命

圖示和她所觀察到的農鄉社會女性,描寫成生 /死的符號圖示。蕭紅

研究中,劉禾的〈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生死場》的啟示〉一

文,對蕭紅文本的解讀可說掌握到其中的民族家國脈絡及女性身體體

驗的隱喻,指出此書中有關生與死的意義乃主要體現在女性人物之

上,特別是和農村女性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兩種體驗:因生育以及由疾

病、虐待和自殘所導致的死亡,而沒有像魯迅一樣在民族興亡的視角

中落入閱讀的盲點 1。這種閱讀避開了男性批評家如魯迅和胡風等人的

觀點,不再只是把《生死場》視為民族興亡的寓言來理解。

事實上,《生死場》前十章主要以女性身體作為「生」與「死」的

重要場所,體現女性經驗中「生」與「死」的特殊內蘊,而把女性身

體推向小說意義生產的場所。後文從第十一章始共七章,則從女性世

1 劉禾〈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生死場》的啟示〉,收入唐小兵編

《再解讀》,香港:牛津,1993:35。

Page 18: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006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界轉向男性世界,大量描述國家民族主義進入村民意識的過程。由於

女性身體的種種體驗集中地體現了生死內蘊,導致女性身體不能不成

為小說意義生產的重要場所;而「男人」和「國家」在蕭紅文本中因

而被緊密聯繫在一起:揭示出民族主體是男性空間的事實。男人和國

家也就無可避免地緊密聯繫為民族主體的「男性空間」;但更重要的,

女性身體不僅成為蕭紅作品中的「生死場」,而且更是小說獲得內涵

和意義的根本來源。蕭紅文本所創造的「意義場」,其真義的複雜性

是當時男作家所難企及的,這使蕭紅和另一位重要的西方作家伍爾芙

(Virginia Woolf)發生某種文化碰撞:她們雖然生活在全然不同的環境

中,但卻同樣反抗認同各自的祖國。「除了種族和文化差異之外,她們

作為父權社會裏的女性這一共同身份,確實造成了她們在國家觀念上

不尋常的相似」2。

然而,蕭紅和伍爾芙兩者在國家認同上應是有所差異的。劉禾對

蕭紅文本的閱讀盲點乃在於他把兩人的觀點同等擴展,以致把蕭紅對

「家」觀念的質疑折射為蕭紅對「國家」的反抗。實際上,蕭紅在國家

民族的反省中,沒有非常清楚明確的定位,而是存有某種矛盾、模糊

的狀況。這可從她一方面跟隨民族主義話語的書寫而致力於試圖表現

抗日和反戰的主題,另一方面又控訴戰爭、傳統社會和以男性為中心

的民族興亡運動對女性各種各樣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總體壓迫中看出

一二。蕭紅的敘述文體,即試圖為這些女性命運的受難圖尋找她所看

2 蕭紅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最大的特質即表現在女性身體的生與

死之意義上,而不僅僅只是民族興亡的主題:蕭紅眼中的女性和自我所

面對的困境即是帝國強權和父權專制。她並不是不關心民族命運,更不

是「缺乏」所謂的民族主義的熱烈情感,故不能將此視為蕭紅的敗筆。

見劉禾〈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生死場》的啟示〉,收入唐小兵

編《再解讀》,香港:牛津,1993:36—40、48。

Page 19: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了中國的 · ii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刻凝合而成的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    007

到、體驗到的不同於男性書寫 /經驗的答案。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難在《生死場》的農鄉女性族群身上及

其和鄉土大地的關係中,印證蕭紅的鄉土文化想像乃含有一向被忽略

了的性別觀點。從中可以挖掘出蕭紅具有性別意識的女性鄉土經驗書

寫,除了表現農村苦況和兼容革命主題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亦道出中

國(東北)農村女性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的文化迫害與性別政治,以及

她試圖突顯農民權益、土地自主與民族抗日等思想內容。

因此,蕭紅文本表現了兩性關係 /性別意識與民族文化歷史的雙

重主題。作為一個少女時代就離家出走的女作家,蕭紅即使在窮困的

時候都不願、也始終沒有回頭向家人伸手求濟。在家與國之間,她一

生的文學關懷可說都消耗在女性和民族這兩個大範疇中 3。其小說作品

所研墨秉筆而成的敘述學觸角,構成中國現代文學中一種足以講述女

性生命和整體社會結構的敘述學迷宮。

蕭紅的敘事乃以女性身體為立足點,建立了一個特殊的視角去觀

察民族興亡、鄉土文化和性別政治的內在聯繫。這一角度確實使得蕭

紅筆下的女性身體成為一個意義產生的場所,並和民族國家的空間構

成交錯地帶,使蕭紅筆下女性身體和鄉土書寫有着緊密的內在關係。

然而有關課題卻長久受到蕭紅研究界的忽視。

從較為宏觀的視角而言,《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表現了一種生

3 在現實生活中,蕭紅除了面對長久的貧困和疾病之外,她也面對結婚的

道德義務和女性懷孕生產的十字架,像無數傳統女性踏過的荊棘路那

樣,蕭紅也同樣背着十字架走過了她短暫的一生。在綠川英子的回憶

中,她親眼看到蕭紅如何走在這樣一條民族自由與女性解放鬥爭的道路

上,但她不曾被勝利的曙光沐浴過,卻帶着傷痕死去了,她逃過了東北

故鄉的日本鐵蹄,卻又在千里之外的異鄉,在東南孤島上死於日本鐵蹄

之下,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