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观点 时事聚焦 - yptimes.cn · 时事聚焦 李泓冰 人民日报:...

1
言论观点 2013.07.30 星期二|责任编辑:顾金华 视觉编辑:吴蓓芸 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 第5版 评论 柳森 王晓磊 程迪 杨丽萍 罗茜 时事聚焦 李泓冰 人民日报: 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 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 无处安放。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 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 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 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人民日报: 与其羡慕别人“拼爹”不如趁年轻 好好奋斗 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 服输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 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 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 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 及,回不去、得不到。 光明日报: 实现中国梦要把握好“中国时间” “中国时间”是迅速而正义的 时间观念—抓紧稍纵即逝的历 史机遇,必须是稳健的、审慎的、带 着道德感和公平感的。时间就是 金钱,“中国时间”就是种资本。我 们要在公民中开展“认识时间、珍 惜时间、恪守时间、节省时间”的普 及教育。 拜“大师”是因精神“发痒” 观众需要那么多 “好声音”吗 怎样看待 地铁“纳凉族” 不能希求每个人都成为“以德报 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制、以暴易 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 是社会安宁。 这个酷热的夏天颇不宁静。 两个壮汉仅仅因停车与女子发 生口角,便恶向胆边生,活活摔死两 岁幼女—素不相识、毫无恩怨的路 人,因一点争执,便痛殴妇孺、立毙人 命,冲着熟睡的幼儿都下得去手,这 桩发生在北京的极端恶性案件,因其 太过悖伦逆天,让舆论“惊呆了”。而 几乎前后脚发生在首都机场的爆炸 案等,也让公众既惊且怒,安全感瞬 间滑落:是否还有类似的风险隐患潜 伏周围,我们该如何防范?个案虽极 端,但也足以引起舆论对社会戾气的 高度关注,而这种关注本身,也值得 深长思之。 眼下,危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伤害 事件有两类比较突出。 以“摔死女童”为例。这种因细 故相争便痛下杀手的,罪无可恕。而 反观社会,近年来相似事件有所增 多,有些人的火气一点就燃,动辄拳 脚相加甚至舞刀动枪,主角有升斗 小民,也有官员,还曾把“全武行”从 地面打上高空、从国内打到境外。 上海的机场,香港的机场,都有闹腾 得出格的肇事者被刑拘;甚至亲人 间也会因小事而互相伤害,如老子 和儿子当街斗气,豪车互撞;在网上 的一些地域之争、观念之争,也极易 激出互相辱骂,甚至发展到现实中的 约架斗殴。 这或许是缘于社会矛盾的反复 堆叠积压,很多人乐于自称染上所谓 “自卑综合征”。自卑带来病态的自 尊,很容易觉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 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冲冠 而怒。辜鸿铭当年曾经评价中国人 的性格,说“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 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中国人拥有 “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戾气叠累, 诸多国人的“温良”何以竟失踪了呢? 使人脊背生寒的,还有另一类。 倘肇事者被认为是身负奇冤,哪怕他 伤害无辜,危及公共安全,也往往会 收获一部分鼓掌赞叹。这是相当危 险的社会情绪。固然,戾气之源或与 合法合理的表达渠道壅塞有关,也与 正常的理性批评和依法维权困难重 重有关,导致有些人形成严重的社会 心理失衡,而扯皮推诿、办事效率低 下,也使一些人的情绪易燃易爆。更 有甚者,一些地方还不时发生暴力执 法行为,一些无良官员行为失当失 范,也给社会起了负面的示范作用。 但,这绝不可以成为“为以暴易 暴叫好”的理由。不能希求每个人都 成为“以德报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 制、以暴易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 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昔日如李 逵、石秀们,自谓替天行道,动辄手执 板斧钢刀,滥伤无辜,“杀人似砍瓜切 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而今一 些叫好的看客们,恐怕也仍然抱持着 李逵式思维,还停滞在“水泊”里泥足 不前。 对每一个公民而言,制度的缺 陷与官员的失范、自己的冤屈与他 人的堕落,都不是将法律尊严弃若 敝屣的理由和借口。以暴易暴,永 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公平正义,而叫 好者本人也有可能成为戾气暴力的 无辜受害者(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扩大,进口汽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以往人们以为,进口汽车关税比较 高,所以价格也比较高,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专家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允许或放任外国进口汽车在本国获取暴利的,而一些跨国公司却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通 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大幅抬高产品价格,控制零配件销售等手段获取暴利,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专家建议,对进口汽车进行反垄断调查,对于限制竞争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查处,特别是对于暴利行为,必须将 其从市场交易中“挤”出去。 赵乃育 推高 从“神仙”李一到“大师”王林, “神棍”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每个“大 师”背后,都站着几个有问题的官 员。最让人着急的是个别官员的低 智商,甚至比普通群众更加盲从和 迷信,这是每个“大师”故事中最魔 幻的情节。 这远不只是一个骗子和一群傻 子的故事。刘志军、胡长清、丁鑫 发、宋晨光等一众腐败高官都是“大 师”的忠实粉丝,再回顾之前李一等 人的发迹史,都说明腐化堕落的权 力往往是孵化神棍的抱窝鸡。个别 官员甚至为神棍拓展人脉、积累资 源,直接给“大师”批地拿项目,赠予 他们大把官方头衔,成为其骗人敛 财的最大资本。 心中没信仰,权力就发痒作风败坏是因为肉体发痒,拜神棍 则是精神发痒。精神世界发痒,需 要人挠挠,自然会有一些神棍逐怪 味而来。 我们在此无意纠结于少数官员 的智商,但必须申明基本的政治伦 理:人的信仰选择可以多元,但公 权力必须理性,并接受人民监督。 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普通 公民喜欢“大师”并非作恶;但作为 手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应该和神 棍保持距离,绝不能为怪力乱神背 书扛旗,更不能成为大师的金主和 靠山。 官员和神棍勾肩搭背,危害不 只在于权力可能被滥用,腐败和迷 信合谋,形成利益输送的暗渠;更 堪忧的是,这会造成强烈的分裂 感:一些满嘴崇高信仰的人,原来 精神世界这么贫弱;一些最应倡导 科学的人,原来这么缺乏常识。这 是对公共部门形象的巨大损害,是 对社会信任基础的极大伤害,必须 予以纠正。 如果说在百年前,五四运动追 求的科学精神还只是远方迷雾中的 灯塔,那么在今日的现代中国,则应 成为普遍的常识和底线。希望某些 忙于请“活菩萨”看风水、向“泥菩 萨”求官运的官员提高修养,守住底 线。否则,先贤们的目光会穿透百 年历史,嘲笑现在的你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面对暑期荧屏10多档声音选 秀节目轮番轰炸,观众在不停转换 遥控器的同时,不禁会感叹:就没 有别的节目形式了吗?我们需要 那么多“好声音”吗? 自从 2003 年湖南卫视推出《超 级女声》以来,歌唱选秀类节目已 经走到第十个年头,在这个夏天, 声音选秀达到了“爆棚”的状态,而 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来愈明 显:同质化和缺乏改革方向。曾经 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渐渐淡出 或许就是因为节目未能有一个好 的转型方向,而现在热播的《中国 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则完全依 靠引进国外的节目形式。 在节目进行中,连带来的话题 都如出一辙,拼导师、拼煽情、拼炒 作。几乎每一个选手都会通过煽 情故事博取同情分,而导师的问题 也大同小异: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来到这个舞台?”不少网 友讽刺:“没有点童年不幸、家庭不 幸都不敢上去比赛。” 选秀至今,观众还发现,越来 越多的熟面孔出现在不同的节目 中,有些参加过好几个比赛,有些 干脆就是小有名气的歌手。观众 似乎会有这样一种疑问:这还是草 根选秀吗? 在比赛中,绝大多数选手都是 翻唱成名歌星的成熟音乐作品,很 少有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这样的 比赛结果就是节目结束之后,真正 能留在观众心中的好声音寥寥无 几。观众不禁要问:花那么大成本 造出的“星”只是昙花一现吗?如 何用后续好音乐来支撑选秀歌手 进一步提升,也应该是节目方需要 考虑的重点。 正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 英雄”,第一个这样的节目能够让 观众有新鲜感,但太多再好的“好 声音”,只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 劳。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 易追风,是当下刻不容缓需要解决 的问题。节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节目运营良好的开端,此后热切 的关注度,则是节目持续的动力。 但是要想使节目常看常新,其本身 的常办常新才是根本之策。观众 真正需要的是不一样风格更加多 元化的电视节目,各具独特形式和 内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连日来热浪滚滚,多个城市的 地铁里出现了“纳凉族”。对此,有 的城市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措施,包 括关闭站厅层空调以使其离开;有 的则相对宽容,只要“纳凉族”不影 响运营、不占用进出口通道等,就 不予拒绝。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讨 论颇引人关注:酷暑难耐时该不该 去地铁纳凉?管理方该如何对待 “纳凉族”? 提出这些问题,呈现出这样一 个逻辑链条:当一些看上去不怎么 文明的现象出现时,除了去判断对 错,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思考。比 如对于某些“不够文明”的行为,我 们愈来愈意识到,简单拒绝很可能 是另一种“不够文明”。在地铁纳 凉这个问题上,可以去问一问:到 底是出于哪些原因,“纳凉族”选择 在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消暑? 不少上了年纪的“纳凉族”坦 言自己“热得受不了,但又舍不得 整天开空调”。也有一些市民建 议,在城市中营造更多公共纳凉空 间,不仅减少家家户户开空调的现 象,倡导低碳节能生活,也能为许 多不能负担电器和电费的人们辟 一处阴凉。此外,“纳凉族”中亦不 乏带着孩子来孵空调加侃大山的 家长们。对他们来说,如此一来, 带孩子、消暑、社交,都不耽误。 由此,当我们发现“纳凉”背后 的不同原因,对策可能就不再是简 单说不。我们当然会希望地铁方 能有柔性、积极和有效的引导、必 要的管理措施,但是,“去哪里纳 凉”这个问题,却不该只交给地铁 管理方来应答。它值得政府部门、 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来思考, 什么才是真正为民所需的服务。 曾有基层社区工作者道出自 己的困惑,“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 但为何总是很难被看见”。不少社 区居民的感受是,“除非身边发生 了什么要紧事,我们看不大到社区 干部在忙啥”。这一个“看不大 到”,一个“很难被看见”,恰恰说明 公共服务的有效度还不够。 近两年,世博会期间广受好评 的降温喷雾在本市景点布局范围 不断扩大。在市民和游客的建议 下,从喷雾的开启时间到摆放的位 置,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由于从 细节着手、贴肉贴心,广受好评。 怎样提供更细致、更人性化的 公共服务、公益服务,这是一个大 问题。当一些看上去不够文明的 行为出现时,其实也为我们思考公 共服务如何改进提供了契机。 (来源:解放日报)

Transcript of 言论观点 时事聚焦 - yptimes.cn · 时事聚焦 李泓冰 人民日报:...

Page 1: 言论观点 时事聚焦 - yptimes.cn · 时事聚焦 李泓冰 人民日报: 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 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

言论观点

2013.07.30 星期二|责任编辑:顾金华 视觉编辑:吴蓓芸

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 第5版

评论

■柳森

■王晓磊 程迪

■杨丽萍 罗茜

时事聚焦

■李泓冰

人民日报: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无处安放。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人民日报:与其羡慕别人“拼爹”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

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光明日报:实现中国梦要把握好“中国时间”

“中国时间”是迅速而正义的时间观念——抓紧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必须是稳健的、审慎的、带着道德感和公平感的。时间就是金钱,“中国时间”就是种资本。我们要在公民中开展“认识时间、珍惜时间、恪守时间、节省时间”的普及教育。

拜“大师”是因精神“发痒”

观众需要那么多“好声音”吗

怎样看待地铁“纳凉族”

不能希求每个人都成为“以德报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制、以暴易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

这个酷热的夏天颇不宁静。两个壮汉仅仅因停车与女子发

生口角,便恶向胆边生,活活摔死两岁幼女——素不相识、毫无恩怨的路人,因一点争执,便痛殴妇孺、立毙人命,冲着熟睡的幼儿都下得去手,这桩发生在北京的极端恶性案件,因其太过悖伦逆天,让舆论“惊呆了”。而几乎前后脚发生在首都机场的爆炸案等,也让公众既惊且怒,安全感瞬间滑落:是否还有类似的风险隐患潜伏周围,我们该如何防范?个案虽极

端,但也足以引起舆论对社会戾气的高度关注,而这种关注本身,也值得深长思之。

眼下,危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伤害事件有两类比较突出。

以“摔死女童”为例。这种因细故相争便痛下杀手的,罪无可恕。而反观社会,近年来相似事件有所增多,有些人的火气一点就燃,动辄拳脚相加甚至舞刀动枪,主角有升斗小民,也有官员,还曾把“全武行”从地面打上高空、从国内打到境外。上海的机场,香港的机场,都有闹腾得出格的肇事者被刑拘;甚至亲人间也会因小事而互相伤害,如老子和儿子当街斗气,豪车互撞;在网上的一些地域之争、观念之争,也极易激出互相辱骂,甚至发展到现实中的约架斗殴。

这或许是缘于社会矛盾的反复

堆叠积压,很多人乐于自称染上所谓“自卑综合征”。自卑带来病态的自尊,很容易觉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冲冠而怒。辜鸿铭当年曾经评价中国人的性格,说“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中国人拥有

“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戾气叠累,诸多国人的“温良”何以竟失踪了呢?

使人脊背生寒的,还有另一类。倘肇事者被认为是身负奇冤,哪怕他伤害无辜,危及公共安全,也往往会收获一部分鼓掌赞叹。这是相当危险的社会情绪。固然,戾气之源或与合法合理的表达渠道壅塞有关,也与正常的理性批评和依法维权困难重重有关,导致有些人形成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而扯皮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也使一些人的情绪易燃易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不时发生暴力执

法行为,一些无良官员行为失当失范,也给社会起了负面的示范作用。

但,这绝不可以成为“为以暴易暴叫好”的理由。不能希求每个人都成为“以德报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制、以暴易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昔日如李逵、石秀们,自谓替天行道,动辄手执板斧钢刀,滥伤无辜,“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而今一些叫好的看客们,恐怕也仍然抱持着李逵式思维,还停滞在“水泊”里泥足不前。

对每一个公民而言,制度的缺陷与官员的失范、自己的冤屈与他人的堕落,都不是将法律尊严弃若敝屣的理由和借口。以暴易暴,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公平正义,而叫好者本人也有可能成为戾气暴力的无辜受害者。 (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扩大,进口汽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以往人们以为,进口汽车关税比较高,所以价格也比较高,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专家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允许或放任外国进口汽车在本国获取暴利的,而一些跨国公司却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大幅抬高产品价格,控制零配件销售等手段获取暴利,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专家建议,对进口汽车进行反垄断调查,对于限制竞争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查处,特别是对于暴利行为,必须将其从市场交易中“挤”出去。 ■赵乃育

推高

从“神仙”李一到“大师”王林,“神棍”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每个“大师”背后,都站着几个有问题的官员。最让人着急的是个别官员的低智商,甚至比普通群众更加盲从和迷信,这是每个“大师”故事中最魔幻的情节。

这远不只是一个骗子和一群傻子的故事。刘志军、胡长清、丁鑫发、宋晨光等一众腐败高官都是“大师”的忠实粉丝,再回顾之前李一等人的发迹史,都说明腐化堕落的权力往往是孵化神棍的抱窝鸡。个别官员甚至为神棍拓展人脉、积累资源,直接给“大师”批地拿项目,赠予他们大把官方头衔,成为其骗人敛财的最大资本。

心中没信仰,权力就发痒——作风败坏是因为肉体发痒,拜神棍则是精神发痒。精神世界发痒,需要人挠挠,自然会有一些神棍逐怪味而来。

我们在此无意纠结于少数官员的智商,但必须申明基本的政治伦理:人的信仰选择可以多元,但公权力必须理性,并接受人民监督。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普通公民喜欢“大师”并非作恶;但作为手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应该和神棍保持距离,绝不能为怪力乱神背书扛旗,更不能成为大师的金主和靠山。

官员和神棍勾肩搭背,危害不只在于权力可能被滥用,腐败和迷

信合谋,形成利益输送的暗渠;更堪忧的是,这会造成强烈的分裂感:一些满嘴崇高信仰的人,原来精神世界这么贫弱;一些最应倡导科学的人,原来这么缺乏常识。这是对公共部门形象的巨大损害,是对社会信任基础的极大伤害,必须予以纠正。

如果说在百年前,五四运动追求的科学精神还只是远方迷雾中的灯塔,那么在今日的现代中国,则应成为普遍的常识和底线。希望某些忙于请“活菩萨”看风水、向“泥菩萨”求官运的官员提高修养,守住底线。否则,先贤们的目光会穿透百年历史,嘲笑现在的你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面对暑期荧屏 10 多档声音选秀节目轮番轰炸,观众在不停转换遥控器的同时,不禁会感叹:就没有别的节目形式了吗?我们需要那么多“好声音”吗?

自从2003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以来,歌唱选秀类节目已经走到第十个年头,在这个夏天,声音选秀达到了“爆棚”的状态,而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来愈明显:同质化和缺乏改革方向。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渐渐淡出或许就是因为节目未能有一个好的转型方向,而现在热播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则完全依靠引进国外的节目形式。

在节目进行中,连带来的话题都如出一辙,拼导师、拼煽情、拼炒作。几乎每一个选手都会通过煽情故事博取同情分,而导师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来到这个舞台?”不少网友讽刺:“没有点童年不幸、家庭不幸都不敢上去比赛。”

选秀至今,观众还发现,越来越多的熟面孔出现在不同的节目中,有些参加过好几个比赛,有些干脆就是小有名气的歌手。观众似乎会有这样一种疑问:这还是草根选秀吗?

在比赛中,绝大多数选手都是翻唱成名歌星的成熟音乐作品,很少有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这样的比赛结果就是节目结束之后,真正能留在观众心中的好声音寥寥无几。观众不禁要问:花那么大成本造出的“星”只是昙花一现吗?如何用后续好音乐来支撑选秀歌手进一步提升,也应该是节目方需要考虑的重点。

正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一个这样的节目能够让观众有新鲜感,但太多再好的“好声音”,只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易追风,是当下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节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节目运营良好的开端,此后热切的关注度,则是节目持续的动力。但是要想使节目常看常新,其本身的常办常新才是根本之策。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不一样风格更加多元化的电视节目,各具独特形式和内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连日来热浪滚滚,多个城市的地铁里出现了“纳凉族”。对此,有的城市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措施,包括关闭站厅层空调以使其离开;有的则相对宽容,只要“纳凉族”不影响运营、不占用进出口通道等,就不予拒绝。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讨论颇引人关注:酷暑难耐时该不该去地铁纳凉?管理方该如何对待

“纳凉族”?提出这些问题,呈现出这样一

个逻辑链条:当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文明的现象出现时,除了去判断对错,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思考。比如对于某些“不够文明”的行为,我们愈来愈意识到,简单拒绝很可能是另一种“不够文明”。在地铁纳凉这个问题上,可以去问一问:到底是出于哪些原因,“纳凉族”选择在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消暑?

不少上了年纪的“纳凉族”坦言自己“热得受不了,但又舍不得整天开空调”。也有一些市民建议,在城市中营造更多公共纳凉空间,不仅减少家家户户开空调的现象,倡导低碳节能生活,也能为许多不能负担电器和电费的人们辟一处阴凉。此外,“纳凉族”中亦不乏带着孩子来孵空调加侃大山的家长们。对他们来说,如此一来,带孩子、消暑、社交,都不耽误。

由此,当我们发现“纳凉”背后的不同原因,对策可能就不再是简单说不。我们当然会希望地铁方能有柔性、积极和有效的引导、必要的管理措施,但是,“去哪里纳凉”这个问题,却不该只交给地铁管理方来应答。它值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为民所需的服务。

曾有基层社区工作者道出自己的困惑,“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但为何总是很难被看见”。不少社区居民的感受是,“除非身边发生了什么要紧事,我们看不大到社区干部在忙啥”。这一个“看不大到”,一个“很难被看见”,恰恰说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还不够。

近两年,世博会期间广受好评的降温喷雾在本市景点布局范围不断扩大。在市民和游客的建议下,从喷雾的开启时间到摆放的位置,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由于从细节着手、贴肉贴心,广受好评。

怎样提供更细致、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这是一个大问题。当一些看上去不够文明的行为出现时,其实也为我们思考公共服务如何改进提供了契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