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观看了一档记录敦煌灵艺 周(约公元前1066...

1
责编:张春燕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三 2015/12/02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 04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邮编:100062 电话:67194786(总编室) 67127771(广告部) 发行部:67113791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8048号 年价:390 元 月价:32.50 元 零售:每份 1.50 元 人民日报印刷厂印 无意间观看了一档记录敦煌灵艺 夜光杯的节目。画面里,距离鸣沙山、 月牙泉不足一公里远的敦煌画院灵艺 夜光杯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美 不胜收的夜光杯。我被这些纹饰天然、 杯薄如纸、光亮似镜、玉色透明,似有奇 异光彩的夜光杯再次深深吸引。 虽身处于斗室之中,却神驰于千里 之外;虽局限于眼前的时刻之内,却恍 若回到千年之前。浮想联翩,幻影沓 来。思绪又把我带回在敦煌生活的那 段经历之中。 曾经在敦煌工作过7年,长时间得 以与心中的圣地朝夕相处。无论清晨 还是黄昏,我走遍了敦煌周边的名山圣 水古寺洞窟。敦煌丰富的宗教艺术,繁 杂的历史演变,独处黄沙的落寞与繁 华,超越千年的沉重与曼妙,都是令人 着迷惊叹的魅力由头。除了莫高窟、月 牙泉、鸣沙山、阳关等,我也钟情着沙漠 绿洲中传说的敦煌夜光杯。 敦煌画院依托当地丰富的古迹遗 址,精美的石窟艺术,奇山异水和独特 的沙漠风情,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书 画艺术而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圣地。画 院内的夜光杯博物馆是每个来敦煌的 人几乎必到的地方,在这里能见识到 夜光杯的真容。 制作夜光杯的祁连玉来自海拔三 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玉呈墨绿色,制 成杯盏,苍翠欲滴,即使在炎炎夏日也 让人顿生冰凉之感。生产夜光杯要经 过钻棒、切削、掏膛、冲碾、细磨、抛光、 烫蜡等28道工序,打磨成型是最重要 的环节。两只夜光杯相碰,发出清亮如 银铃般的声音就是完美的杯子。薄如 蝉羽的为夜光杯中的极品,叫祁连翠玉 杯。稍次一点的叫祁连墨玉杯,它的底 是绿色的,辅以墨色。 玉是有生命的, 它来自大山,吸收了 天地的灵气,所以 色泽清润透亮。更为 神奇的是,将水倒入 杯中,即使水略高出 杯沿也不会溢出。是 因为这种玉里含有弱 磁性,甚为有趣。 据西汉东方朔 《海内十洲记》载:西 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穆王姬 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 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 曰夜光常满杯。周穆王如获至宝,爱不 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而唐人王 翰在那首《凉州词》中更盛赞: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以杯出名, 杯因诗增辉。王翰的这句诗一语道破 天机,所谓红粉配佳人,宝剑赠英雄,葡 萄美酒当然要用夜光杯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一名 字,其本身就是其魅力和品性的最好注 解。敦煌自古被誉为中西文化和文明 交融、流变的第一站,在长达 1600余年 的历史时光中,敦煌已然承载了中原皇 朝之外,西域乃至中亚和西亚文明、文 化容纳与传播的重要使命。自前秦高 僧乐僔在三危山落身成庙以来,北魏乃 至两晋、五代、隋统治者及其贵族、边臣 对佛教不遗余力的笃信、开凿和修葺, 使得敦煌在不断更替之中,得到了有效 地巩固和发展。 遥想当年丝绸之路全盛时代,在 绵延数万里的路上,在甘州、肃州、凉 州、瓜州之外,在嘉峪关以西,在汉长 城的尽头,在祁连雪峰的北部,在渥洼 池畔的丝路上,一定是行人不断,驼马 不绝。 敦煌内外,除去祁连山和天山两大 山脉,余皆一马平川的荒漠与渺无人迹 的沙海。千里黄沙,横亘长天。这里骄 阳似火、寸草不生,了无生息、寂寥万 里。大自然的野性仿佛如此无情,只剩 下黄与蓝的色彩在目力处相接,显得亘 古的洪荒。 然而强烈的阳光却融化了山上的 积雪,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山脚的荒滩与 沙碛,形成一个个鲜亮耀眼、充满生气 的绿洲。它们生机勃勃,一如生活在那 里的游牧民族,与蔑视生命的大自然进 行着顽强的较量和抗争。敦煌最终成 为他们生息与传衍的家园。 那些身处漫长丝路古道上的人们, 到达敦煌,也就意味着快要出关,离家 乡与亲人越发遥远。再往西走就是西 域,那里的风土人情更是陌生。 寂寞沙洲冷。凭栏忆,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从古至今,征战沙场、 戍守家园的将士,将纵骑狂奔的激情以 及对亲人的思念都驻扎进这片大漠 黄沙中。倘若月圆时分,在古拙而略 显沧桑的墨绿色夜光杯中,满上丝路 盛产的葡萄酒,杯中波光粼粼,月亮如 银盘高挂,更添一抹恋恋乡愁。 或许夜光杯因此而得名。它本不发 光,只是因为传说流传甚广,渐行渐远构成 一个久远的敦煌梦。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觉今是昨,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艺术是生活最敏感的镜像。我们 自然可 以 从 夜 光 杯 中 ,想 像 西 北 游 牧 民族的喜怒哀愁、精神气质,以及他们 独有的性格文化,勇猛、进取、炽烈、浪 漫、豪放与自由。就是这种北方各民 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 了敦煌样式多元的文化主体。 夜光杯浓缩了两千年丝绸之路的 文明史,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可以 说是敦煌文化及其精神品质的一个精 巧的解读。 石头无语,文字含情。夜光杯无声 却有形地再现了敦煌当时生动的文化 景观,那也是西北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 活跃与辉煌。 不是“劝君更饮一杯酒”就可以产 生的怀古。当独自一人穿梭在敦煌繁 华的街道上,依旧可以捕捉那一瞬而逝 的灵感,那是风沙和时间扬起的历史浪 花,沉浮百感的壮歌因而徘徊在西部之 西。当身心融入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 里,分明便看到了善良朴实的百姓,听 到了丝路上悠悠的驼铃,闻到了葡萄美 酒的香气,感受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 繁华。它将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圣地。 ■编者按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腹地,联 系东西方世界的古代交通要道。它不 仅是联系亚欧商贸的重要通道,更是 一条沟通东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动 脉。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丝 绸之路做出定义:商品交易之路、文化 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不断深入,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将随之焕发出更大 的活力。本期我们特别精选几篇美 文,供读者欣赏。 有一条路,横亘在世界最高 的青藏高原上,一眼望去起伏蜿 蜒,像一条彩绸哈达融入蓝天白 云之间。它就是平均海拔约 4500 米 的 青 藏 公 路 ,人 们 又 叫 它 天路。 说路先说格尔木 我由北京出发,晚上到达了 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格尔木。这里 是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最后一 个城市,海拔 2800 多米,进入高 原前大多要在这里调整休息。我 们的目的地是长江源头的沱沱 河 ,那 里 有 一 个 建 在 海 拔 4516 米 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也许是军人情结的缘故,我 对格尔木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和 尊敬。 格尔木是方圆几百公里唯 一有树的地方,全部是人工种 植。没人知道在这里种活一棵 树需要多大的成本,只知道每年 必须植树,因为这是一种高原精 神的传承。60年前,一位叫慕生 忠的将军,率领着一支由解放 军、道路工程专家、修路工人等 1000 多 人 的 队 伍 ,带 着 一 个 噶 尔 穆的地名,由青海香日德小镇出 发,向高原大漠深处走去。风雪 雨沙云,一路风景一路艰辛。 “噶尔穆”是蒙古语,意思是 河流汇集的地方。噶尔穆到底 在哪里?人们开始质疑了。慕 生忠望着远处莽莽的昆仑雪山, 环顾四周隐隐若现的马群羊群, 心想动物能在这里生存,人也一 定能行。于是,他用手中的棍子 猛地一戳,说:“别找了,噶尔穆 就在我脚下。” 在那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 年代里,没有人怀疑将军的决 定。于是安营扎寨生火做饭,只 有将军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了“格 尔木”3个字,大家知道将军这是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除了便于 大家记忆好写,还传达了一种战 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从此,将军帐蓬升起的地方 就是格尔木,也由此开始了中国 西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演绎了一曲曲奉献青春的壮丽 之歌。一代又一代内地儿女,把 青春和生命铺设在了那条高高 的青藏公路上。 没有格尔木,就没有青藏公 路。没有青藏公路,就没有西部 高原的现代文明。 昆仑雪山上的月亮 在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我 看到了最美的月亮。这里的月 亮又大又圆。没有城市喧嚣声 音的滋扰、没有霓虹灯闪耀的干 扰、更没有尘霾烟气的遮挡,一 轮皎月挂在那莽莽逶迤的昆仑 雪山上。抛却所有杂念,驻足仰 望月亮。 月光下的意境平添了无限 遐想。浩瀚的远山和草场,若隐 若现的自然和生灵,好似与圆月 中翩翩起舞的嫦娥和笃笃捣药 的玉兔进行着天地间的互动,陡 然间使这静谧的高原上充满了 空灵的神秘和神话般的传奇。 身处其中訇然震撼,一种对 传说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 高原的感恩油然升腾,伴随着身 心的感受和心智的思考而久久 难忘。 昆仑山位于新疆、青海、西 藏交界处,气 势 磅 礴 、山 川 纵 横 、 雪山连绵,漫漫冰川下激流奔 腾,是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 昆仑山有万山之祖的称谓,居 中华地脉之首,是青藏高原乃 至整个东方最神圣的大山,自 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 化的象征。 《山海经 · 海内西经》说,昆 仑山是海内最高的山,位处西北 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方圆 800里,高达七八千丈。山的每 一面有九口井、九道门,每道门 都有开明兽看守着。昆仑山与 我国古代的党项族、羌族等几个 民族的活动均有联系。许多古 代神话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王母娘娘 蟠桃会、瑶池醉仙、牛郎织女等 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 细细品味这些神话故事,无 不传递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美好愿望,以及人类神奇 的生活创造力、艺术想象力和勇 敢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些中华文 明中重要的文化因子,伴随着青 藏路在天边延伸。 日月同辉沱沱河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 沧江的源头,被称为三江源。绿 色江河创始人杨欣在沱沱河边 上建起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以 此来监测、记录、保护长江源头 上的冰川。他的行动感召了许 多环保人士,他们纷纷争做环保 志愿者,来水生态环境站工作。 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里,设有 阅读室、医务吸氧室、人员办公 室、洗漱洗澡室、厨房和餐厅,以 及“墙上咖啡”休闲室。在这里 买两杯咖啡,一杯喝下,一杯贴 到墙上。若有自驾的人从沱沱 河带走一袋垃圾时,能享受一杯 墙上的免费咖啡。小小的生态 保护站不仅倡导环保理念,更让 环保行动与咖啡时尚结合起来。 走出去,站在沱沱河的冰面 上,一边是初升的太阳,一边是 欲落而未降的月亮,正所谓东边 日头西边月,日月同辉照在沱沱 河上。我不由得想到一个字, 《周易》的“易”。易含日和月,讲 日月,讲阴阳,讲规律,讲周而复 始。中国道家文化的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对 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同样 有着积极意义。 江河十年行动负责人汪永 晨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三瓢 水”的故事。她说,在高原藏区, 牧民大多逐水而居,吃的水就取 自高原的溪流。每当他们取水 时,第一瓢水先抛向天空,这叫 敬天;第二瓢水再泼向草地,这 叫敬地;第三瓢水洒向周边,这 叫敬生灵;第四瓢水才开始倒在 自己的桶内。 我感触良多,如果人类对自 然、对生物都有这样的敬畏之 心,地球的生态又会是怎样呢? 哦,天边上的那条路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 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从此山不再 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 堂。这是歌曲《天路》的歌词,但 这是真的,现代文明已经向青藏 高原走来。 青藏路沿线,最早的电灯出 现在部队的营房里,最早的电视 也出现在部队的营房里,许多事 都让牧民们新鲜、好奇。如今,即 便是居住在草原深处帐蓬里的牧 民,也用上电灯看上电视了。 今日青藏线,使居住在那片 神奇广袤高原上的藏、蒙、回、汉 等各族人民开始进入现代文 明。电灯、电视已经不是新鲜事 物,电脑上网、无线 WIFI,随时 可以联系到全世界。 如果说先辈们修了一条跋 山涉水的路,那么新一代的高原 传承人则建了一条跨越时空的 互联之路。这一实一虚的融合, 正是用一代代高原人的付出换 来的。 如今,青藏线上的军营兵 站均为楼房暖气,氧气可以直接 输送到士兵宿舍中。但毕竟是 海拔如此之高的高原环境,尽管 有所改善,但生活条件依然恶 劣。尤其当我们看到士兵在营 房里栽培出那么多美丽的小花, 为了能看到鲜花绽放,他们倾注 了诸多心血来培育、浇灌,你会 不由自主地心生感动。 行走在美丽的青藏线上,也 不完全是和谐的景象。个别运 输物资、自驾游的车辆,随意丢 弃饮料瓶、包装盒,造成了青藏 线两侧的污染。曾经有一头牦 牛因吃了带“香味”的方便面盒, 无法消化最终死亡。 高原很美丽,高原也很脆 弱,那里的生灵需要人们的呵 护。每到繁殖季节,能否不打扰 它们,车开得慢一些?毕竟那是 它们的家园,我们只是过客。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 始行动,带走一袋袋垃圾、清洁 青藏线,保护野生动物,这些举 动也是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因 子。我们在青藏公路寻找,寻找 遗失在工业化社会、文明大都市 里美好。 同时,我们要致敬。向一代 代高原人致敬,向为保护臧羚羊 献出生命的索南达杰致敬,向致 力于高原生态保护的志愿者们 致敬。向美丽的阳光、新鲜的空 气、干净的水致敬。 天边的那条路 天边的那条路 李承峰 李承峰 高山上的 流光飞舞 ◆张春燕 冬季的玉树,是一道天上的风景。在大海一 样起伏的草原上,有水晶般纯净的空气,有星罗棋 布的佛塔、寺院,当然也有数不清的高原植物。酷 爱植物学的园林专业毕业生钟雪莲,被一则山水 自然保护协会发出的研修生招募公告吸引,不远 千里来到这里。 钟雪莲想要揭开高原植物与文化的关系。 在藏区,牧民的生活总是和植物发生着千丝万缕 的紧密联系。然而,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淡忘这 些植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记录下高原植物的 文化,就是帮助牧民留下历史传承,拾掇文化的 碎片。 然而,关于高原上的植物文化并无太多研究 资料。如何入手呢?钟雪莲便从藏民的生活中发 现端倪。挂在炉子边或是柱子上的青稞穗、自制 的野葱调料、编成辫子挂在墙上的野草,都是她观 察的对象。后来,她找到一本青海植物图册,开心 不已。带着图册去藏民家请教当地人,又收获了 许多知识。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问,植物的生 长往往是一个信号,反映了当地节气、民族生活的 节奏。如藏语里有两种花,一种是矮金莲花,一种 是蒲公英属的花。它们的取名是相对应的。矮金 莲花的藏语名,翻译成汉语是牛奶多了。每到5月 底,矮金莲花就会盛开,藏民养的牛产奶量就变 大。它的盛开昭示着春天来临,万物生长,草多 了,牛奶也就多了。后一种花正好相反,它的藏语 名翻译过来是牛奶少了。根据藏语里的谚语而 来:当它的种子像有生命的鸟镶满天空的时候,挤 奶的姑娘就要伤心了。这种花一般盛开在秋末, 那时高原上的草日渐枯萎,牛没有食物,自然奶量 也变少了。 这个例子反映出藏族人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 是和谐统一的。令人遗憾的是,好多牧民越来越 健忘家乡的文化。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逐渐 消失。 一种叫全缘叶绿绒蒿的植物,在当地有不能 采摘的说法,据说摘了会下雨。钟雪莲追问过好 些藏民,他们都说不清楚原因。玉树哈秀地区有 一种植物叫狼毒,意思是棕熊的蕨麻。钟雪莲问, 棕熊真的吃这个吗?被问的藏民感觉莫名其妙, 说说而已,你不要太当真。 如果没人关注,植物文化确实一天天流失。 钟雪莲开始做起乡土绘本的项目,收集民间物种 的数据库,再传播出去。同时,她把自己在玉树一 年时间调查植物文化的成果整理成册,分为植物 与野生动物、植物与家畜、植物与神话、植物与药 物、植物和自身性状五类。这些资料,但愿能丰富 藏区植物文化的信息。 大老远去高原,研究那里的植物文化,那么反 观城市的植物文化呢?说到城市,钟雪莲淡淡地 说,城市里的植物不少,你可以记录一朵花四季的 绽放,那也是对物候的总结。可是,植物不缺,缺 的是文化。自然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看你愿意不 愿意观察。

Transcript of 无意间观看了一档记录敦煌灵艺 周(约公元前1066...

Page 1: 无意间观看了一档记录敦煌灵艺 周(约公元前1066 …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5-12/02/04B/2015120204B...2004/12/02  · 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格尔木。这里

责编:张春燕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三 2015/12/02

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E-mail:[email protected]文化04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邮编:100062 电话:67194786(总编室) 67127771(广告部) 发行部:67113791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8048号 年价:390元 月价:32.50元 零售:每份1.50元 人民日报印刷厂印

无意间观看了一档记录敦煌灵艺夜光杯的节目。画面里,距离鸣沙山、月牙泉不足一公里远的敦煌画院灵艺夜光杯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夜光杯。我被这些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玉色透明,似有奇异光彩的夜光杯再次深深吸引。

虽身处于斗室之中,却神驰于千里之外;虽局限于眼前的时刻之内,却恍若回到千年之前。浮想联翩,幻影沓来。思绪又把我带回在敦煌生活的那段经历之中。

曾经在敦煌工作过 7 年,长时间得以与心中的圣地朝夕相处。无论清晨还是黄昏,我走遍了敦煌周边的名山圣水古寺洞窟。敦煌丰富的宗教艺术,繁杂的历史演变,独处黄沙的落寞与繁华,超越千年的沉重与曼妙,都是令人着迷惊叹的魅力由头。除了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阳关等,我也钟情着沙漠绿洲中传说的敦煌夜光杯。

敦煌画院依托当地丰富的古迹遗址,精美的石窟艺术,奇山异水和独特的沙漠风情,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书画艺术而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圣地。画院内的夜光杯博物馆是每个来敦煌的人几乎必到的地方,在这里能见识到夜光杯的真容。

制作夜光杯的祁连玉来自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玉呈墨绿色,制成杯盏,苍翠欲滴,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让人顿生冰凉之感。生产夜光杯要经过钻棒、切削、掏膛、冲碾、细磨、抛光、烫蜡等 28 道工序,打磨成型是最重要的环节。两只夜光杯相碰,发出清亮如银铃般的声音就是完美的杯子。薄如蝉羽的为夜光杯中的极品,叫祁连翠玉杯。稍次一点的叫祁连墨玉杯,它的底是绿色的,辅以墨色。

玉是有生命的,它来自大山,吸收了天 地 的 灵 气 ,所 以色泽清润透亮。更为神奇的是,将水倒入杯中,即使水略高出杯沿也不会溢出。是因为这种玉里含有弱磁性,甚为有趣。

据 西 汉 东 方 朔《海内十洲记》载:西

周(约公元前 1066 年~前 771 年)穆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周穆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而唐人王翰在那首《凉州词》中更盛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以杯出名,杯因诗增辉。王翰的这句诗一语道破天机,所谓红粉配佳人,宝剑赠英雄,葡萄美酒当然要用夜光杯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一名字,其本身就是其魅力和品性的最好注解。敦煌自古被誉为中西文化和文明交融、流变的第一站,在长达 1600 余年的历史时光中,敦煌已然承载了中原皇朝之外,西域乃至中亚和西亚文明、文化容纳与传播的重要使命。自前秦高僧乐僔在三危山落身成庙以来,北魏乃至两晋、五代、隋统治者及其贵族、边臣对佛教不遗余力的笃信、开凿和修葺,使得敦煌在不断更替之中,得到了有效地巩固和发展。

遥 想 当 年 丝 绸 之 路 全 盛 时 代 ,在绵延数万里的路上,在甘州、肃州、凉州、瓜州之外,在嘉峪关以西,在汉长城的尽头,在祁连雪峰的北部,在渥洼池畔的丝路上,一定是行人不断,驼马不绝。

敦煌内外,除去祁连山和天山两大山脉,余皆一马平川的荒漠与渺无人迹的沙海。千里黄沙,横亘长天。这里骄阳似火、寸草不生,了无生息、寂寥万里。大自然的野性仿佛如此无情,只剩下黄与蓝的色彩在目力处相接,显得亘古的洪荒。

然而强烈的阳光却融化了山上的积雪,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山脚的荒滩与沙碛,形成一个个鲜亮耀眼、充满生气的绿洲。它们生机勃勃,一如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与蔑视生命的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较量和抗争。敦煌最终成

为他们生息与传衍的家园。那些身处漫长丝路古道上的人们,

到达敦煌,也就意味着快要出关,离家乡与亲人越发遥远。再往西走就是西域,那里的风土人情更是陌生。

寂 寞 沙 洲 冷 。 凭 栏 忆 ,将 军 百 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古至今,征战沙场、戍守家园的将士,将纵骑狂奔的激情以及 对 亲 人 的 思 念 都 驻 扎 进 这 片 大 漠黄沙中。倘若月圆时分,在古拙而略显沧桑的墨绿色夜光杯中,满上丝路盛产的葡萄酒,杯中波光粼粼,月亮如银盘高挂,更添一抹恋恋乡愁。

或许夜光杯因此而得名。它本不发光,只是因为传说流传甚广,渐行渐远构成一个久远的敦煌梦。不禁发思古之幽情,觉今是昨,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艺术是生活最敏感的镜像。我们自然可以从夜光杯中,想像西北游牧民族的喜怒哀愁、精神气质,以及他们独有的性格文化,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就是这种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多元的文化主体。

夜光杯浓缩了两千年丝绸之路的文明史,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敦煌文化及其精神品质的一个精巧的解读。

石头无语,文字含情。夜光杯无声却有形地再现了敦煌当时生动的文化景观,那也是西北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与辉煌。

不是“劝君更饮一杯酒”就可以产生的怀古。当独自一人穿梭在敦煌繁华的街道上,依旧可以捕捉那一瞬而逝的灵感,那是风沙和时间扬起的历史浪花,沉浮百感的壮歌因而徘徊在西部之西。当身心融入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分明便看到了善良朴实的百姓,听到了丝路上悠悠的驼铃,闻到了葡萄美酒的香气,感受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繁华。它将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圣地。

■编者按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腹地,联系东西方世界的古代交通要道。它不仅是联系亚欧商贸的重要通道,更是一 条 沟 通 东 西 方 文 化 与 思 想 的 大 动脉。199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丝绸之路做出定义: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 流 之 路 和 东 西 方 对 话 之 路 。 随 着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将随之焕发出更大的 活 力 。 本 期 我 们 特 别 精 选 几 篇 美文,供读者欣赏。

有一条路,横亘在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一眼望去起伏蜿蜒,像一条彩绸哈达融入蓝天白云 之 间 。 它 就 是 平 均 海 拔 约4500 米的青藏公路,人们又叫它天路。

说路先说格尔木

我由北京出发,晚上到达了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格尔木。这里是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最后一个城市,海拔 2800 多米,进入高原前大多要在这里调整休息。我们的目的地是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那里有一个建在海拔 4516 米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也许是军人情结的缘故,我对格尔木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和尊敬。

格尔木是方圆几百公里唯一 有 树 的 地 方 ,全 部 是 人 工 种植。没人知道在这里种活一棵树需要多大的成本,只知道每年必须植树,因为这是一种高原精神的传承。60 年前,一位叫慕生忠 的 将 军 ,率 领 着 一 支 由 解 放军、道路工程专家、修路工人等1000 多人的队伍,带着一个噶尔穆的地名,由青海香日德小镇出发,向高原大漠深处走去。风雪雨沙云,一路风景一路艰辛。

“噶尔穆”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流汇集的地方。噶尔穆到底在哪里?人们开始质疑了。慕生忠望着远处莽莽的昆仑雪山,环顾四周隐隐若现的马群羊群,心想动物能在这里生存,人也一定能行。于是,他用手中的棍子

猛地一戳,说:“别找了,噶尔穆就在我脚下。”

在那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年 代 里 ,没 有 人 怀 疑 将 军 的 决定。于是安营扎寨生火做饭,只有将军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了“格尔木”3 个字,大家知道将军这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除了便于大家记忆好写,还传达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从此,将军帐蓬升起的地方就是格尔木,也由此开始了中国西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演绎了一曲曲奉献青春的壮丽之歌。一代又一代内地儿女,把青春和生命铺设在了那条高高的青藏公路上。

没有格尔木,就没有青藏公路。没有青藏公路,就没有西部高原的现代文明。

昆仑雪山上的月亮

在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我看到了最美的月亮。这里的月亮又大又圆。没有城市喧嚣声音的滋扰、没有霓虹灯闪耀的干扰、更没有尘霾烟气的遮挡,一轮皎月挂在那莽莽逶迤的昆仑雪山上。抛却所有杂念,驻足仰望月亮。

月光下的意境平添了无限遐想。浩瀚的远山和草场,若隐若现的自然和生灵,好似与圆月中翩翩起舞的嫦娥和笃笃捣药的玉兔进行着天地间的互动,陡然间使这静谧的高原上充满了空灵的神秘和神话般的传奇。

身处其中訇然震撼,一种对

传说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高原的感恩油然升腾,伴随着身心的感受和心智的思考而久久难忘。

昆仑山位于新疆、青海、西藏交界处,气势磅礴、山川纵横、雪 山 连 绵 ,漫 漫 冰 川 下 激 流 奔腾 ,是 母 亲 河 黄 河 的 发 源 地 。昆 仑 山 有 万 山 之 祖 的 称 谓 ,居中 华 地 脉 之 首 ,是 青 藏 高 原 乃至 整 个 东 方 最 神 圣 的 大 山 ,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山是海内最高的山,位处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方圆800 里,高达七八千丈。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看守着。昆仑山与我国古代的党项族、羌族等几个民族的活动均有联系。许多古代神话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王母娘娘蟠桃会、瑶池醉仙、牛郎织女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

细细品味这些神话故事,无不传递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以及人类神奇的生活创造力、艺术想象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些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文化因子,伴随着青藏路在天边延伸。

日月同辉沱沱河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称为三江源。绿色江河创始人杨欣在沱沱河边上建起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以

此来监测、记录、保护长江源头上的冰川。他的行动感召了许多环保人士,他们纷纷争做环保志愿者,来水生态环境站工作。

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里,设有阅读室、医务吸氧室、人员办公室、洗漱洗澡室、厨房和餐厅,以及“墙上咖啡”休闲室。在这里买两杯咖啡,一杯喝下,一杯贴到墙上。若有自驾的人从沱沱河带走一袋垃圾时,能享受一杯墙上的免费咖啡。小小的生态保护站不仅倡导环保理念,更让环保行动与咖啡时尚结合起来。

走出去,站在沱沱河的冰面上,一边是初升的太阳,一边是欲落而未降的月亮,正所谓东边日头西边月,日月同辉照在沱沱河 上 。 我 不 由 得 想 到 一 个 字 ,

《周易》的“易”。易含日和月,讲日月,讲阴阳,讲规律,讲周而复始。中国道家文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江河十年行动负责人汪永晨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三瓢水”的故事。她说,在高原藏区,牧民大多逐水而居,吃的水就取自高原的溪流。每当他们取水时,第一瓢水先抛向天空,这叫敬天;第二瓢水再泼向草地,这叫敬地;第三瓢水洒向周边,这叫敬生灵;第四瓢水才开始倒在自己的桶内。

我感触良多,如果人类对自然 、对 生 物 都 有 这 样 的 敬 畏 之心,地球的生态又会是怎样呢?

哦,天边上的那条路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这是歌曲《天路》的歌词,但这是真的,现代文明已经向青藏高原走来。

青藏路沿线,最早的电灯出现在部队的营房里,最早的电视也出现在部队的营房里,许多事

都让牧民们新鲜、好奇。如今,即便是居住在草原深处帐蓬里的牧民,也用上电灯看上电视了。

今日青藏线,使居住在那片神奇广袤高原上的藏、蒙、回、汉等 各 族 人 民 开 始 进 入 现 代 文明。电灯、电视已经不是新鲜事物,电脑上网、无线 WIFI,随时可以联系到全世界。

如果说先辈们修了一条跋山涉水的路,那么新一代的高原传承人则建了一条跨越时空的互联之路。这一实一虚的融合,正是用一代代高原人的付出换来的。

如 今 ,青 藏 线 上 的 军 营 兵站均为楼房暖气,氧气可以直接输送到士兵宿舍中。但毕竟是海拔如此之高的高原环境,尽管有 所 改 善 ,但 生 活 条 件 依 然 恶劣。尤其当我们看到士兵在营房里栽培出那么多美丽的小花,为了能看到鲜花绽放,他们倾注了诸多心血来培育、浇灌,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感动。

行走在美丽的青藏线上,也不完全是和谐的景象。个别运输物资、自驾游的车辆,随意丢弃饮料瓶、包装盒,造成了青藏线两侧的污染。曾经有一头牦牛因吃了带“香味”的方便面盒,无法消化最终死亡。

高 原 很 美 丽 ,高 原 也 很 脆弱 ,那 里 的 生 灵 需 要 人 们 的 呵护。每到繁殖季节,能否不打扰它们,车开得慢一些?毕竟那是它们的家园,我们只是过客。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行动,带走一袋袋垃圾、清洁青藏线,保护野生动物,这些举动 也 是 文 明 的 传 承 ,文 化 的 因子。我们在青藏公路寻找,寻找遗失在工业化社会、文明大都市里美好。

同时,我们要致敬。向一代代高原人致敬,向为保护臧羚羊献出生命的索南达杰致敬,向致力于高原生态保护的志愿者们致敬。向美丽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致敬。

哦哦,,天边的那条路天边的那条路◆◆李承峰李承峰

高山上的

流光飞舞

◆张春燕

高原文化

冬季的玉树,是一道天上的风景。在大海一样起伏的草原上,有水晶般纯净的空气,有星罗棋布的佛塔、寺院,当然也有数不清的高原植物。酷爱植物学的园林专业毕业生钟雪莲,被一则山水自然保护协会发出的研修生招募公告吸引,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钟 雪 莲 想 要 揭 开 高 原 植 物 与 文 化 的 关 系 。在藏区,牧民的生活总是和植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然而,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淡忘这些植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记录下高原植物的文化,就是帮助牧民留下历史传承,拾掇文化的碎片。

然而,关于高原上的植物文化并无太多研究资料。如何入手呢?钟雪莲便从藏民的生活中发现端倪。挂在炉子边或是柱子上的青稞穗、自制的野葱调料、编成辫子挂在墙上的野草,都是她观察的对象。后来,她找到一本青海植物图册,开心不已。带着图册去藏民家请教当地人,又收获了许多知识。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问,植物的生长往往是一个信号,反映了当地节气、民族生活的节奏。如藏语里有两种花,一种是矮金莲花,一种是蒲公英属的花。它们的取名是相对应的。矮金莲花的藏语名,翻译成汉语是牛奶多了。每到 5月底,矮金莲花就会盛开,藏民养的牛产奶量就变大。它的盛开昭示着春天来临,万物生长,草多了,牛奶也就多了。后一种花正好相反,它的藏语名翻译过来是牛奶少了。根据藏语里的谚语而来:当它的种子像有生命的鸟镶满天空的时候,挤奶的姑娘就要伤心了。这种花一般盛开在秋末,那时高原上的草日渐枯萎,牛没有食物,自然奶量也变少了。

这个例子反映出藏族人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是和谐统一的。令人遗憾的是,好多牧民越来越健忘家乡的文化。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一种叫全缘叶绿绒蒿的植物,在当地有不能采摘的说法,据说摘了会下雨。钟雪莲追问过好些藏民,他们都说不清楚原因。玉树哈秀地区有一种植物叫狼毒,意思是棕熊的蕨麻。钟雪莲问,棕熊真的吃这个吗?被问的藏民感觉莫名其妙,说说而已,你不要太当真。

如果没人关注,植物文化确实一天天流失。钟雪莲开始做起乡土绘本的项目,收集民间物种的数据库,再传播出去。同时,她把自己在玉树一年时间调查植物文化的成果整理成册,分为植物与野生动物、植物与家畜、植物与神话、植物与药物、植物和自身性状五类。这些资料,但愿能丰富藏区植物文化的信息。

大老远去高原,研究那里的植物文化,那么反观城市的植物文化呢?说到城市,钟雪莲淡淡地说,城市里的植物不少,你可以记录一朵花四季的绽放,那也是对物候的总结。可是,植物不缺,缺的是文化。自然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看你愿意不愿意观察。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丝路畅想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