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數位廣播電視研討會舉辦已近十年 一個臨界點看見生死關鍵 › open ›...

24
亞洲數位廣播電視研討會舉辦已近十年 一個臨界點看見生死關鍵 程宗明 前言 2005 年亞洲廣播電視聯盟 (ABU) 第一次辦理數位廣播電視的發展研討 會起算,至今已經十年,這樣的多年劇變也產生在這場研討會中。 今年主題回到「擁抱技術的創新」說法,似乎這是一本質發展,線性的必然 趨勢,其實核心問題都在技術的背後,而這些背後因素一時難解,也無法成為當 紅的氣候議題。所以,無疑此次研討會存在一股不安與軌疑的氣氛中,說穿了就 是廣播電視目前四下茫茫,生死存亡的關鍵逐漸呈現在門檻上。 開場說法保留,但大力推防災 今年數位廣播電視 (Digital Broadcasting) 氣勢如何,從 DVB Project 主席 Phil Laven 的報告中,可以體察態勢一番 (Phil 2001 IBC 中的領頭 DTT 位化報告中,可以見到優異與風趣的歐洲廣電數位化內涵,多年來征戰無數廣電 盛會,今年再見發覺她的靈氣也消瘦不少)。Laven 今年也下了一個聳動的標題: Does Terrestrial TV have a future? 這評估起來有一些保守,同時不樂觀:平價與低成本是 Phil 認為一直存在 的優勢;至於 4K 8K 繼續使用 DVB-T2 似乎有一些技術本位,缺乏真正的強 有力的說服模式;目前使用 WiFi 傳遞節目成本到行動裝置,似乎很普及,但是 成本高昂令人吒舌,轉成廣播模式可行但很難說服手機製造商;有沒有更有效率 的使用模式,讓人看到 DTT 模式 (24MHz 一個頻段) 的誘因,可以嘗試提出? DVB-T2 在一些新興國家中,還是可以提出付費電視方案作試運;最後,無線電 波使用在 2015 WRC 會議上,會遭到挑戰,各電視台盡可能向各母國政府提 出遊說才有可能的保障方案………,這樣種種說來,似乎很沒有一個重心,這就 是一種不確定的寫照,………但結論中,提到鼓吹室內傳送訊號使用 WiFi,來 結合 DVB-T,這樣回到十年前所說,室內接收的弱點難以克服,以及基礎 WiFi 設施的花費都弱化了無線電視的經濟性。十年前,那是一種新突破的結合,但今 日來看引入的競爭者眾,對於無線電視而言幾乎難以立足,此一說法出現在此 時,似乎無法引出希望之光。 1

Transcript of 亞洲數位廣播電視研討會舉辦已近十年 一個臨界點看見生死關鍵 › open ›...

  • 亞洲數位廣播電視研討會舉辦已近十年

    一個臨界點看見生死關鍵

    程宗明

    前言

    從 2005 年亞洲廣播電視聯盟 (ABU) 第一次辦理數位廣播電視的發展研討會起算,至今已經十年,這樣的多年劇變也產生在這場研討會中。 今年主題回到「擁抱技術的創新」說法,似乎這是一本質發展,線性的必然趨勢,其實核心問題都在技術的背後,而這些背後因素一時難解,也無法成為當

    紅的氣候議題。所以,無疑此次研討會存在一股不安與軌疑的氣氛中,說穿了就

    是廣播電視目前四下茫茫,生死存亡的關鍵逐漸呈現在門檻上。

    開場說法保留,但大力推防災

    今年數位廣播電視 (Digital Broadcasting) 氣勢如何,從 DVB Project 主席 Phil Laven 的報告中,可以體察態勢一番 (Phil 從 2001 年 IBC 中的領頭 DTT 數位化報告中,可以見到優異與風趣的歐洲廣電數位化內涵,多年來征戰無數廣電

    盛會,今年再見發覺她的靈氣也消瘦不少)。Laven 今年也下了一個聳動的標題:

    Does Terrestrial TV have a future?

    這評估起來有一些保守,同時不樂觀:平價與低成本是 Phil 認為一直存在的優勢;至於 4K 與 8K 繼續使用 DVB-T2 似乎有一些技術本位,缺乏真正的強有力的說服模式;目前使用 WiFi 傳遞節目成本到行動裝置,似乎很普及,但是成本高昂令人吒舌,轉成廣播模式可行但很難說服手機製造商;有沒有更有效率

    的使用模式,讓人看到 DTT 模式 (如 24MHz 一個頻段) 的誘因,可以嘗試提出?DVB-T2 在一些新興國家中,還是可以提出付費電視方案作試運;最後,無線電波使用在 2015 年 WRC 會議上,會遭到挑戰,各電視台盡可能向各母國政府提出遊說才有可能的保障方案………,這樣種種說來,似乎很沒有一個重心,這就

    是一種不確定的寫照,………但結論中,提到鼓吹室內傳送訊號使用 WiFi,來結合 DVB-T,這樣回到十年前所說,室內接收的弱點難以克服,以及基礎 WiFi

    設施的花費都弱化了無線電視的經濟性。十年前,那是一種新突破的結合,但今

    日來看引入的競爭者眾,對於無線電視而言幾乎難以立足,此一說法出現在此

    時,似乎無法引出希望之光。

    1

  • Phil Laven 指出付費方案看出 DVB-T2 的生存空間;但結論時對無線優勢卻很保留

    不過有一些新進的嘗試,卻依然可以持續定位無線廣播電視的數位化前景。長久投入 DVB-T2 整體輸出的法國商 Enensys Network,這次帶來一個傳統以來不變的公共利益開發產物:緊急廣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Enensys Network 這次提報挑選在泰國進行的實測,這是有相當時事價值的個

    案。一方面是解決 2011 年遭遇曼谷水災 (mega flood) 後的補救方案,另一方面

    是導入 DVB-T2 之後的新應用發展。與 Enensys 合作的泰國電視台,包含最新成

    立的 Thai PBS 公共電視台、以及軍方 TV5 電視台,在經營緊急廣播的本質上是

    相合的。以下為運作方式:

    (承平時候整個系統正常運作)

    (緊急狀況時,系統直接覆蓋頻道正常播出的影音畫面)

    2

  • 對於泰國即將進入 DVB-T2 而言,這是公共利益上的增益設定,成功關鍵在於接收裝置的先期規劃妥當,與廣泛推動人民採用;在此這種資訊救災(這個泰國例子中,Enensys 卻提出有影音的封包資訊),無疑是尋找 second chance,經過過往全球 DVB-T 建置中已喪失先機,如今充分把握 DVB-T2 此一機會提出壯舉,

    泰國的發展有望,對台灣過去喪失先機來說,可謂衝擊很大。

    相應 DVB 如此艱困格局,另兩個數位廣播 (Digital Radio) 標準如果還有設

    置可能,更要掌握緊急廣播的重要性。澳洲商業廣播事業協會執行長 Joan Warner

    說的更直接:當下推廣緊急廣播,就公益而言名正言順,同時可大力贏得政府支

    持如下:

    Joan 另一項寶貴發言,則是將各種災難的緊急廣播發佈價值,用表列比較出來,這也在英語文獻中首次見到的記載,………

    這個表格有價值之處在於,已經

    將不同災難需求無線廣播電視緊

    急資訊之程度,標示出來,證明

    其實有高度與中度需求的差別;

    同時在高度需求中,緊急廣播的

    內容也有不同類型,需要在設計

    之前,先有明確的認識才對。

    3

  • DRM 協會副主席 Alexander Zink 則也指出,DRM (digital radio mondiale) 技術也可投入對緊急廣播標準的設計。DRM 發展協會強調,未來的緊急廣播功能將於每一台收聽∕收視機種中直接 built-in,從原廠製造中就能提出解決方案,無須外接任何零件來支援。

    DRM 能表達的緊急資訊如同當期的 DAB+一樣,專注於 text message 與 text headline、以及語音報導,這是與電視發展取向作區別之處。但是,DAB+也凸顯未來連網能力,與 IP 傳輸相結合。看來,DAB+較為商業取向,而 DRM 則堅守公共服務的最低公約條件。

    這次在開場的標準與系統更新主題中,如此前後強銷「緊急廣電廣播功能」的氣氛,看來,可見災難預警的作法,是當今時代精神與需求的相應產物,值得台灣各界注意。

    4

  • 超越 HD 之說力求確認

    緊接著發展,就是大家摒息以待:現階段無線電視是否要持續線性發展,往更高階的影像廣播發展。依據現場提報內容來看,使用 4K 製作與運動轉播之間已經達成共識。

    Sony 特別提出 2014 年 FIFA 轉播的籌備經驗,除了所有標準化的製播流程與設置,同時在操作上可以從畫面上,直接鍵入 metata 的作法,對於未來電視實況球賽轉播製作上更為挑戰與給予伸展,也是回應第二螢幕附加價值使用的需求。

    Sony 展現在巴西世足賽轉播的籌備上全盤創新作法,包含螢幕上直接鍵入球賽相關 metadata

    而在展場上 Sony 也用各種展示方法為將來的巴西世足賽 4K UHD 轉播加溫

    (照片由 ABU DBS 主辦單位提供)

    5

  • 相應與 4K 的轉播,韓國 KBS 很早就完成無線電視傳播的測試,雖然有兩個階段經驗,同時持續到單頻網廣播的測試,但是面對未來頻率需求獲取的不定

    性,恐怕對商業播出不樂觀。這也隱含著目前韓國政府對於公共廣電發展的遲疑

    態度,致使想保障頻譜給大企業投入 4G 發展,使兩者產生衝突。

    少見的

    警訊

    相對於 NHK 態度而言,日方卻顯得信心滿滿。技術研究所的代表岩城正和先生提出相當肯定的說法,NHK 會帶領走入 8K 廣播時代。

    但是當我們看見,最後的政策目的就知道樂觀的原因:

    6

  • 這個案例,可以見到公共廣播電視、數位廣電科技、還有先進影音服務,其實都是追求國力象徵的指標;很多內涵其實關乎到國家利益、民族精神的的追

    求,這似乎也揭示了台灣近年來一直在數位廣電乏善可陳的根本原因,這種困境

    遠大於產業自身能解決之。

    找尋經營模式 (business model) 大失望

    接續一場,針對新的數位影音市場,提出可行的經營方案。看來是一個期待的議題,但是論者帶來諸多悲觀甚至另立他法的說法。場中最令人動容的簡報,

    反而是印度公司 MediaGuru,他們提出將類比轉換數位影音檔的真實產製過程,與其中需要投入有效的轉換設備與人力。影片介紹中,又見顧客盡是公共電視

    台,包含 BBC、DR、RTS (瑞士法語公共電視台)、Sunoma (比利時法語區公共廣電影音檔案保存機構);如此看出,公共電視是培訓這些保存檔案經驗的最佳委

    託者。

    7

  • 在驚嘆影音數位化轉換工程之奧妙外,公共電視在數位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又再一次確認。

    在設置這樣的類比轉數位的技術平台之時,任何廣電媒體也要規劃所有相應的教育訓練與維繫系統的組織運作方式。第一步,先決定轉換成數位檔案的一切

    前置作業,

    第二步,進入如此行動方案的廣電媒體,自己內部要動起來,在組織人事功能上

    重新架構,接受數位檔案全面化開跑的新挑戰:

    8

  • On-site 設備與系統到位源源不斷生產後,接續要改變想法,用新策略面對新價值 (無論公共利益或市場行情) 如何獲取的挑戰:

    印度人帶來頗有啟發的切入點,之後土耳其公共廣播電視機構 (TRT) 則發展出獨特的介紹 HBB TV 方式,但展示方式令人難以恭維。依據現場展示感受,TRT 發表的說法,可以作為一個歐盟邊境外的有趣個案。這種實踐,推動了後進傳統無線電視求生存的張法。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在沒有相對市場數據的前提

    下,土耳其必需靠賴政策法律的授權,而非市場評估,這種情況就是目前還在後

    進之列新興民主或工業國家的寫照。以中央政策有效執行的國家而言,如土耳

    其,可以推出這樣標準套製的混合廣電與寬頻播出的系統 (HBBTV),但是能續航多久同時獲利,則是重要的觀察點:

    9

  • TRT 發展出來的雛形 HBBTV;但從依據來看,土國無法呈現如英國較清楚的市場資料

    以上的作法,呈現積極的建設面,但是沒有回答市場的水溫是否逐漸升溫,到成熟

    的地步。以致,接下來的報告更顯出進入焦慮的階段。數位電視 STB 廠商 Conax 認為,

    CDN 所創造出來的影音消費,將是未來整個市場 2/3 的流量;雲端系統廠商 EMC 認為,

    行動裝置與平板電腦,過去一年消費影音量達 133%的成長,未來四年將成長 800%;Ideal

    系統公司,強調電視系統要盡快整合到雲端;後製廠商 Whiteways 指出,只會重複播出

    的新聞頻道將要淪亡,唯有重組新聞採訪部門,強調以故事角度的行銷才有生存可

    能;…………

    最後重要廣電產業觀測報導雜誌 APB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出來結論:OTT 雖

    然漂亮但是不賺錢,新加坡公共電視 MediaCorp 就有實際的經驗,有得獎 Toggle 但沒有

    進帳,………

    以致我們創造出太多頭頂上的瘋

    狂想法 (OTCrazy) ………

    10

  • 回歸正統的超高畫質,可以等待,但是路徑很長,所以可以先將合理化的雲端科技

    納入,導入流量逐步掌握自己的 big data,這是 APB 較務實的建議。

    回歸本業,談節目開展

    第二天會議結束時,頗令人趕到失望,對於新媒體經營模式,似乎叫好不叫座困境,

    多年來一直不能突破。緊接第三天早上,一開始就談到未來內容市場之主題,又促使廣

    電業重提內容優勢所在,意圖拾回信心。

    不過令人警覺地發現,再次又是日韓兩國作領頭作用。本次日本 NHK 對於電視新

    內容,作了年度精選呈現,分為三種:(一) 緊湊地互動行電視,也就是看電視結合網路,

    投入回傳搶答的設計;這種形式不是最新 (2009 年即有展出),但是可以朝高複雜度發

    展,同時形成一種 Format 可以作為交易商品。

    11

  • NHK 第二則示範,則提出新聞上的革新作法,用新聞選秀方式,與網路觀眾之間作結

    合;去年以最令人歡愉的主題,進行年底盛大的新聞評比競賽,邀訪大家參與。

    NHK 提出第三個示範,認為是小兵立大功模式。他以 2013 年為例,於早晨推出十五分

    鐘迷你劇「小海女」,這齣劇是一方面屬於災區重建的信心劇,同時又將海女轉換跑道

    圓明星夢之麻雀變鳳凰的戲劇要素納入,結果在網路世界掀起熱潮,相關新文本在網上

    創作成為風潮,回應無數。

    以上是對小海女主劇迴響出的種種網路漫畫創作

    本文作者 2013 年在日本研修時每日早上 7:30 都準時收看該劇

    12

  • 比較日本如此正統地以內容為本的推演,顯然韓國作風就顯出霸氣了。韓國 KBS

    自信地強調,這波內容的未來開展,要跟上韓國風的潮流,顯然韓國認為已不是單一電

    視台的引領,而是整個國力都興起成為一種典範,十分高調。簡單來說,KBS 認為韓國

    的流行文化在 1999 年掀起了 CD 音樂的熱潮,接續又以網路快速發展,帶動社會使用寬

    頻的服務;而現今的韓國,正處於流行偶像的引領中。但是,KBS 也看到最為矛盾的景

    況,就是風靡全球的江南風,卻非偶像工廠的產品,反而出自反偶像派系之手。韓國的

    提報,留下諸多疑問。

    KBS 對於未來內容是一種時代潮流思考而非節目為本

    順著這個想法,澳洲的國際媒體與廣電學院 (IMBA) 嘗試為此一巨大變動,給予

    一些定位說法。基本看來,有以下的生態丕變 (粗黑體代表傳統媒體訊息流通方式,細

    黑體是當今的新流通法則):

    13

  • 雖然看出這是一個變局,諸多新要素加入一個事件的傳遞流程,但是學院認為在澳

    洲,傳統廣播則善用了這種生態。目前廣播以此特性來活用,使其報導引領社群媒體最

    高的點及率。他們歸結這種成功的整合行動策略,歸功於幾個運作原則,值得參考:

    1. 任何故事必要取得行動終端需要的圖片 2. 搭配 App 快速推出 3. 內容中要有新聞定義下的素材 4. 要有現場收音的效果 5. 影音的素材都有快速編輯工具配合產出

    而這般的訓練計畫,讓澳洲廣播媒體在該國新媒體市場上,拔得關注的頭籌。

    同為澳洲的商業電視台第七頻道,則嘗試開設一個媒體交易有價新聞的平台。透過

    網路平台讓媒體產業的編輯台作業,直接找到需要的、有品質保證的新聞故事。這是從

    公民新聞概念衍生到商業運用的轉型,但是遲來的開發還有市場嗎?則值得辯論。

    相較地主國馬來西亞,則進行大媒體潮的推動,以實體寬頻的 IPTV 為主。這次由

    該國最大的電信商 Telekom Malaysia 提出兩套互相整合的發展策略:第一是多螢計畫,

    將優秀畫質的影音串流導向各平台;第二就是電視寬頻網路,這是傳統的電信網路轉換

    為影音收視網路的標準作法,如下圖顯示:

    14

  • 左:HYPPTV 多螢服務;右:HYPPTV 寬頻電視服務 (兩者 2013 年 7 月開辦)

    不過在標準技術平台推出外,真正有意義的作法,應該是幾個節目策略的更新,包

    含:

    1. 獨家流通本土產製內容 2. 更多字幕提供讓國際內容本土化 3. 客戶使用平台中立的接取服務 4. 國際產製節目到國內播出更快的流通策略 (windows)

    以上這些策略如果落實推出,才有新媒體的有效作用。對照台灣來說,如果 TM 擁

    有更大的自由度進行平台播映投資,受該國民眾歡迎,這不禁是對台灣目前中華電信

    MOD 困境的啟示。我們是否應該讓本國最大電信業者,也要有能力與自由,提出如此

    振奮人心的本國影視服務?否則這時候,還在經營這種標準與規範嚴謹的新媒體 IPTV

    平台,意義何在?

    至此,我們發現傳統廣播電視業者,談起新媒體的市場,仍是很堅信內容為本或內

    容流通的關鍵策略,甚至以某種專業品質的優勢,仍然可視為匹敵網路化的 UGC 內容

    平台。倒是韓國,因為衝勁過快,透過大型資本與大企業的合作,早就撲天蓋地將 K-pop

    內容強銷全世界,但是可議的是,真正享有引領世界風潮的產品,反而在此行動投資之

    外而產生。

    複雜化地求生:多元平台傳遞廣電內容

    會議最後一日的內容議題早場,再次讓日韓領軍報告。首先,兩國都主打網路電視

    的概念 OTT,但是日本選擇歐洲正規作法的 Hybridcast,韓國則突破創造新局用 OHTV

    (Open Hybrid) 來相應。日本 NHK 首先正式對去年九月開播的 Hybridcast 進行介紹,就

    是廣電與網路的雙播服務正式啟用。以長期電視歷史進展中來看,是對於互動電視成熟

    的一次演練。藉用目前穩定快速的連網效能,電視來個徹底結合人機或與客戶中心的展

    示。

    15

  • 目前 Hybridcast 由單一市場與單一公共廣電業者 NHK 推動,去除了許多複雜性,

    似乎繼最早的 teletext (也稱 CIBS) 與最近期的 One-seg 手機電視的播出後,NHK 再有這

    方面的努力與實際行動。這樣看來,日方對於互動電視的國內市場已經定調屬於成熟階

    段,這是一個重要訊息。NHK 強調的各種播出的服務模式,並未有新奇之處,只是一

    種成熟的標準演出。如下圖所示:

    目前可以利用的優勢,就是成熟的網路與同步化的科技,可以有源源不絕的電視節

    目相關內容的點選下載。另外一件成熟重點,就是連網的第二螢幕搭配演出,讓行動裝

    16

  • 置可以藉由 WiFi 網路,與電視畫面進行互動,從連線中得到應有的 Metadata,只是這樣

    的連結是由上網的專屬網頁,還是手機上的辨識系統為之聯繫,並未提出說明。而螢幕

    上有諸多 App 的開發供選擇,也是單一電視台的新舞台測試最好時機。

    NHK 另外表示一些進步的作為包含在方案中推出:開放標準、歡迎電視廠商主動

    聯盟連線、隱私權的保障、節目完整性的保護等。NHK 也表示,這種平台可以提供更

    多災難時的避難與復原資訊,也是此時推出的重要依據。

    KBS 部分則取另外一種角度推廣,稱為開放文本的廣電網路電視 (Open HTV)。這

    樣的電視服務基本原理在於只要用一個接受數位無線電視的終端,可以連網至 KBS 的

    網路中心,直接抓取介面與頻道、服務定義軟體,下載設置服務就可使用,此為一種開

    放格式,該一電視機也可依循此路徑抓取其他電視連網服務。

    OHTV 目前試播的界面

    17

  • 但是未來規劃而言,KBS 目前僅透露第二螢幕計畫,以及付費電視模式,看起來

    相當不確定景況,這方面與日方大不同。韓國目前定位 HBBTV 是一種附加價值開發,

    以付費服務為未來核心。

    在這樣的聲勢下,某一開發連網電視廠商 Accedo,則提報鼓勵亞洲業者競相進入

    HBBTV 的領域,這樣的說法有一點突兀,因為本質上 HBBTV 就要多方配合,才能使傳

    統無線電視業者持續主導潮流,這包含兩個最艱難的部分:

    1. 找出有利的服務 (不只是好內容),要能產生好利潤 2. 必需與家電終端取得合作,能說服該產業連結,而且現今還是要兼顧與多元終端構

    連的第二螢策略

    以上已經需要大型資本投入內容產生服務,又要確認大規模生產的家電廠意願,願

    意開生產線提供整合收視的數位面板電視,總結發展可能無法如此樂觀,國家政策的必

    要介入才有可能。同一場的澳洲商業廣電同業公會執行長 Joan Warner,持續為數位化奮

    戰地指出:數位廣播的有新路。她提出一個概念,就是要超越手機上的 App,使用 DAB+的規範,播出網站平台,讓用戶從行動裝置直接接取互動服務;廣告部分,則使用

    slideshow 方式進入。這種勇謀,不失為一個強概念,但是仍要行動終端極力的配合,國

    家政策的巨影需求又再度出現了。

    Commercial Radio Australia 組織提出超越 App 作法,同時 DAB+本身幻燈片格式可以送廣告

    技術創新奮力走

    本次研討會的十一個場次,此起彼落提出各種工程技術上的改進觀點。經過整理,

    認為一些相關的角度,可以聚合成三個方向來觀察。畢竟在數位廣播電視技術發展已達

    飽和的階段,很多作為已經像摸索嘗試,短期不容易大做文章。而這些作為,倒是反應

    出工程界在完美前,還有哪一些工作值得深化可以有助達到近乎完美,而另一方面也測

    18

  • 試業界本身是否還有發展的深度。

    這次有相當份量探討,放在聲音。希望後續努力,能讓聲音的壓縮技術提升,有助

    更傳真的 3D 聲音概念成形;Dolby 科技也提出,電視發展要增加人類感官所不能察覺的

    自然素材,透過感知技術擴張人類體驗境界;也有提到聲響 (loudness) 相關的概念,並

    沒有實踐原本理想的聽覺豐富感受,可以努力實現之。

    第二種類型則是提出連網世界,對於原本作單向廣電播出體系建構上的重新考量。

    如果以 Internet 為播出體系而言,現階段挑戰是如何確保 streaming 的品質 (QoS),這方

    面無疑是監控各環節的技術要提升;其次,就是在儲倉系統愈發擴充與量產降價優勢

    19

  • 下,現有數位廣電內容又面臨增加資料量 (4K, 8K) 的必然趨勢,導致該如何善用這些

    雲端記憶系統與節目傳遞網路 (CDN) 的搭配,成為話題,以降低現有業者內部製播處

    理流量的負擔。

    接下來則提出 4G。4G 一旦成熟後也帶來廣播的解決模式,而面對 DVB-T2 持續建構翻新過程,如何兼顧兩者的相同服務訴求,避免偏廢一方;或者不要誤入科技萬能,

    反而放棄最簡單的處理技術,尋求高消耗的矛盾方案。廠商認為,同時作廣播與無線通

    訊系統設計,有助取得兩者的兼顧方案。

    20

  • 最後,綠色科技當道,每年 ABU 還是要提出這方面的進展。對於廣播電視業來說,節省電力應該就是支持環保的最直接意義。除了以下節省能源的實際作法,還有一些間

    接的概念提出,其實際成效本來並非屬於環保面向,但是經過一番解釋,也還有一些相

    關意義。如盡量使用與改進自動監測功能,避免長途交通去站台察看與除錯,以減少交

    通能源消耗。此外,合理化長期投資規劃,盡量減少硬體系統的使用上的不合理配置,

    如提早更換器材、增加預算投入、減少使用年限。

    21

  • 另外,有一廠商提出一個巧妙連結,使之合乎環保原則。為避免天線設計錯誤,導致重建,應該使用更先進的空中量測飛行儀器 (Airborne 為品牌),確保發射成效如同原先設計,以符合使用效益。

    以頻率獲取之戰作終結

    最後談論本次研討會首次以頻率政策為由,設立一場專題研討。然而,這場討論依據,是以國際電訊聯盟 (ITU) 舉辦全球無線電頻率研討會 (WRC-15) 即將做出重大結論前為主題,要求大家會商對策,顯見危機感十分濃厚。

    這場討論中,看到歐洲為主的立場認定,無線廣播電視需要更多頻譜,然而無線通

    訊轄龐大勢力與國家政府合作,希望將類比轉換後的頻率,都收歸使用。而無線電視頻

    率的需求增加,證明來自 Ultra-HDTV 等需求的產生。結果,這次研討會的後續新聞報

    導,居然以 “Time is running out"為導言開始,可真是把無線廣播電視的未來出局的危

    機呼應出來。ABU 科技發展局長 Amal Punchihewa 博士指出:一旦頻率失去了,就不在

    可能取回,就是永遠失去的資源。(見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四月號報導,Shawn Liew, Act

    now to protect spectrum @ WRC-15, pp.1, 8)。

    (EBU 代表整個公共廣電業界提出頻率征戰的必要與失敗終結的危機)

    22

  • 結論:什麼是危機

    綜觀此次研討會,十年來的發展不斷前進,但相對獲利的遲緩,對於本業人士有相當衝擊。這次衝擊,實來自幾個具體現場關注到的現象與說法:

    1. 參與人數雖多,但持續出席各場次人數減少 2. 廠商直接提出銷售方案包裝成提報內容的個案漸多,顯示逐漸商業化的侵蝕 3. 頻率需求是第一大挑戰,隨著資料流增加,類比回收後的頻率經評估後呈現不夠用

    的局面,但 ITU 顯然不支持持續使用 4. 網路化的新局面,技術雖然到位,但是目前沒有一個成功的商轉案例,前景大不好 5. 如果,再次退回內容為本的務實說法,是退縮還是覺醒,令人費解。 6. Hybridcast 模式在亞洲要強力推銷,否則想要主導局勢相當不樂觀,但不見國家明

    顯支持 7. 持續呼籲數位廣播電視一定要進入行動終端,但是缺乏實績報告 8. 日本與韓國在多場次中,頻頻作頭引領;正面來說,是雙向競爭,負面來說,則見

    多國旁觀,獨留兩國撐場。

    除了日韓有一種國家舞台的功效,持續高調推動數位電視升級,本文認為後進的亞洲國家,恐怕要保守前進。除了在實體網路與片庫數位化的持續建構不要間斷外,應該

    切記不要將大資本投入新媒體平台服務,因為目前版權觀念在亞洲仍然沒有落實觀念。

    那傳統廣播電視業者如何定位呢?隨著亞太地區天然災難的蠢動發生,先導向災難防災

    的緊急廣播建構,是一個合情理的定位,在這巨變環境中取得不可取代優勢;另一方面,

    持續等待技術發展的極限時機,保存實力,等待那時的來臨,可作承接典範轉移的最適

    化力量。

    備註:

    1. 本文所有提報資料引用,都源自於 DBS 2014 提報現場演講者的提供資訊,在此不

    一一列舉,請參考 ABU 活動網址,

    http://www.abu.org.my/images/xtopia_asset/Event/ADBS-2014/DBS2014-PROG-2Mar14-2.pdf。 2. Phil Laven 在 2001 年公共廣電機構年會,毅氣風發地提出許多見解,至今來看有諸

    多反思必要,十年之間前後所見是否有異,頗令人深思;

    23

    http://www.abu.org.my/images/xtopia_asset/Event/ADBS-2014/DBS2014-PROG-2Mar14-2.pdfhttp://www.abu.org.my/images/xtopia_asset/Event/ADBS-2014/DBS2014-PROG-2Mar14-2.pdf

  • 重要賽事轉播使用

    網路播出證明是失

    敗的

    發展網路服務之

    前,還是要先有高品

    質的影音內容為底

    更多資源投入網路,將使內容產製的優

    勢失喪,這是自我挫敗的發展模式

    數位電視不

    是傳遞網路

    內容的通路

    要長期思考 非為短利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