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

26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一、项目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 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它遵循龙 树、无著两大论师的所开辟的车轨,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 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三主要道,并以 “三士道”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对于钻研大论的学 者而言,《广论》更被视为将大论学习转化为实修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广论》问世以来,不仅格鲁派学人研修不辍,而且也受到了其余各教派 的广泛重视。历来有诸多大德为之作注、作释、作讲义、作提要,共计不下二百 余种。其中四种最重要的注疏,被后人合为一编,分上下二函,即所谓《菩提道 次第广论四家合注》 《广论》由法尊法师译成汉文,讫今已有七十多年了。目前,无论教界还是 学界,对《广论》的研修均已蔚然成风。《广论》的实修引导,已有多种译为汉 文,如《乐道》(བ་ལམ)、《速道》(ར་ལམ)、《淬炼精金》(གར་ན་མ)、《文殊口 授》(འཇམ་དཔལ་ཞལ་ང)等 。然而,对学人理解《广论》原文最有帮助的注解, 却仍没有一种译为汉文。有鉴于此,格鲁修学社区版务组诸大心居士,合资礼请 宗峰法师、缘宗法师翻译《四家合注》,希望以此饶益有情。二位法师欣然接受 请求,由宗峰法师负责上册的翻译,相当于汉译《广论》卷一至卷十三的内容; 由缘宗法师负责下册的翻译,即汉译卷十四卷至卷二十四止观部分。是为本《菩 提道次第四家合注》的翻译缘起。 二、四家简介 四家注中,第一家为跋梭化身拉旺曲吉坚参(བ་་ལ་་་དབང་ས་་ལ་མཚན天王法幢,1537-1605)的墨注(ལམ་མ་ནག་མཆན)。 第二家为卡若堪钦阿旺饶丹汇编第三十任甘丹赤巴达陇扎巴罗追嘉措(ག་ ང་ག་པ་་གས་་མ,慧海, 1546-1618)向第三十五任甘丹赤巴贡却群佩(དན་མག་ 以下简称“广论”。 以下简称“四家合注”。 这四本著作被称为“四大明晰引导”,加上《广论》、《略论》、《摄颂》和《善说精髓》,统称为“菩 提道次第八大引导”,均已列入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出版计划。

Transcript of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一、项目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①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它遵循龙

树、无著两大论师的所开辟的车轨,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

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三主要道,并以

“三士道”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对于钻研大论的学

者而言,《广论》更被视为将大论学习转化为实修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广论》问世以来,不仅格鲁派学人研修不辍,而且也受到了其余各教派

的广泛重视。历来有诸多大德为之作注、作释、作讲义、作提要,共计不下二百

余种。其中四种最重要的注疏,被后人合为一编,分上下二函,即所谓《菩提道

次第广论四家合注》②。

《广论》由法尊法师译成汉文,讫今已有七十多年了。目前,无论教界还是

学界,对《广论》的研修均已蔚然成风。《广论》的实修引导,已有多种译为汉

文,如《乐道》(བདེ་ལམ)、《速道》(མྱུར་ལམ)、《淬炼精金》(གསེར་ཞུན་མ)、《文殊口

授》(འཇམ་དཔལ་ཞལ་ལུང)等③。然而,对学人理解《广论》原文最有帮助的注解,

却仍没有一种译为汉文。有鉴于此,格鲁修学社区版务组诸大心居士,合资礼请

宗峰法师、缘宗法师翻译《四家合注》,希望以此饶益有情。二位法师欣然接受

请求,由宗峰法师负责上册的翻译,相当于汉译《广论》卷一至卷十三的内容;

由缘宗法师负责下册的翻译,即汉译卷十四卷至卷二十四止观部分。是为本《菩

提道次第四家合注》的翻译缘起。

二、四家简介

四家注中,第一家为跋梭化身拉旺曲吉坚参(བ་སོ་སྤྲུལ་སྐུ་ལྷ་དབང་ཆོས་ཀྱི་རྒྱལ་མཚན,

天王法幢,1537-1605)的墨注(ལམ་རིམ་ནག་མཆན)。

第二家为卡若堪钦阿旺饶丹汇编第三十任甘丹赤巴达陇扎巴罗追嘉措(སྟག་

ལུང་བྲག་པ་བློ་གྲོས་རྒྱ་མཚོ,慧海,1546-1618)向第三十五任甘丹赤巴贡却群佩(དཀོན་མཆོག་

① 以下简称“广论”。

② 以下简称“四家合注”。

③ 这四本著作被称为“四大明晰引导”,加上《广论》、《略论》、《摄颂》和《善说精髓》,统称为“菩

提道次第八大引导”,均已列入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出版计划。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ཆོས་འཕེལ,宝法增 1573-1646)口述的贡汝法源口传(གུང་རི་ཆོས་ཀྱི་འབྱུང་གནས་ཀྱི་གསུང་རྒྱུན),

又称达陇扎巴道次黄注(ལམ་རིམ་སེར་མཆན)。

第三家为遍知嘉木样协巴第一世阿旺尊哲(ཀུན་མཁྱེན་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སྐུ་ཕྲེང་དང་པོ་

ངག་དབང་བརྩོན་འགྲུས,妙音笑语自在精进 1646-1721)在帕邦卡兰若所著的道次科判,

又称红注(ལམ་རིམ་ས་བཅད་དམ་དམར་མཆན)。

第四家则是扎底格西仁钦顿珠(པྲ་སྟི་དགེ་བཤེས་རིན་ཆེན་དུན་གྲུབ,宝义成)所著的《毗

钵舍那章》注(ལྷག་མཐོང་ཆིག་རྐྱང་གི་མཆན་ཟུར་པ)。

虽也有人说嘉木样大师所作之注名为墨注或黄注,然依理而判,最初应是以

墨汁所写的墨注,其后为了区别,才以黄色、红色作注,且有诸多古籍证据表明

嘉木样大师所著为红注。这是华莽班智达(དབལ་མང་དཀོན་མཆོག་རྒྱལ་མཚན)所说,极可

凭信。

四家注中,墨注、阿注和毗钵舍那注的注释方式类似,大致包含注释词义、

增补词句、考察引文、归纳要点、结合教授等内容,其中墨注篇幅最长。嘉木样

大师的红注则以梳理科判为主,将《广论》原有的科判予以了进一步细化。

三、所依版本

最早的《四家合注》木刻版本,是 1802 年胜寿洲寺的司库格乐坚参所刻,

其中错讹甚多。后经赤钦阿旺年扎与香泽法主洛桑伦珠等大德修订,1842 年于

胜寿洲寺刻成第二版。以此为母本,1946 年布达拉宫下的雪域利乐库藏洲印经

院刻成第三版。1972 年达扎俄索阿旺索巴依一本模糊的第三版印本,刻成第四

代木版,然因当时只有一本经本,无法校对,故其中错误甚多。2005 年,隆务

寺依第四版印本,并从拉萨借来珍藏的第三版印本进行校对,不再刻制木版,而

是依现代方式排印并装订成册,可称此系的第五版。

而另一系的刻版,则是 1807 年在红注的作者嘉木样大师所创建的拉卜楞寺

刻成。与前一系相较,内容有些许的差异,大多集中在红注的部分。大约是嘉木

样大师从哲蚌寺到安多创建拉卜楞寺后,对自己所作的红注又作了一些校订,才

形成了这些差异。

本次翻译所依据的藏文本即是隆务册页本与拉卜楞木刻版印本。

此外,本次译稿所载《广论》原文,采用了法尊法师的译本,以台湾福智之

声出版社第一版为准,并依藏文进行了校勘。

四、译者简介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3

宗峰法师,号法印。1971 年生于新疆拜城,1981 年随父母回四川自贡。1992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94 年出家于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在智敏法师座前剃度,

同年受具足戒,并住多宝讲寺学习。1996 年赴拉卜楞寺,依止多位格西学习诸

大经论。2000 年赴青海同仁县隆务寺,依止卡索活佛学习。应信众要求,为数

位仁波切在内地的传法做即席翻译。在学修之余,随机翻译一些偈颂、经文和仪

轨。主要译作有:噶丹嘉措道歌、《作明佛母颂——暨祈祷勾招情器世间诸善妙

聚圆满云》等。

缘宗法师,法名妙方。1972 年生于山东单县,1993 年 4 月在五台山大圆照

寺依信行大和尚出家,后随师住浙江温州龙翔寺,1995 年参学于多宝讲寺智敏

师,1996 年以来参学于拉卜楞寺、隆务寺、色须寺等寺院,曾从塔秀雍尊,隆

务寺卡索、赉仓、拉德阿科仓、嘉样、洛桑曲扎等十多位仁波切、格西学习经论,

随机做些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菩提道次第直授》、《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论》、

《二十一度母礼费文释》、《地道安立略述》、《闭关六种必备事项》、《开光仪轨咯

法》、《菩提道次第科颂一道次第心要俱胝持教生源》、《文殊口授》等。

本次译稿由宗峰法师译出上册,缘宗法师译出下册;译完后,两位法师分别

对校对了对方的译文。此外,隆务寺洛桑曲扎格西(དགེ་བཤེས་བློ་བཟང་ཆོས་གགས)、合

作寺嘉样三智格西(དགེ་བཤེས་འཇམ་དབྱང་བསམ་འགྲུབ)等藏族学者校对了部分译稿。

五、译注特色

本次译稿遵循《四家合注》的藏文版式,采用夹注形式,以双行小字将四家

注添加在《广论》正文之间。其中跋梭拉旺曲吉坚参的注解起首以“跋:”字为

标记,卡若堪钦阿旺饶丹的注解起首以“阿:”字为标记,嘉木样协巴大师的注

解起首以“嘉:”字为标记;《毗钵舍那章》部分,凡未特别说明者,皆为扎底格

西仁钦顿珠的注解。

本次译稿的一大特色,在于对《广论》所引的经目和经文作出了详尽的考订

和注释。译者依藏文《广论》、宇井伯寿《德格版西藏大藏经目录》、PDF 影印德

格版《甘珠尔》《丹珠尔》、以及汉文《大正藏》作了全面校覈,尽量查找出《广

论》引文《大正藏》中相应的汉译,添加在脚注中。众所周知,《广论》本身的

一大特色即在于旁征博引,教、理兼收。当年法尊法师翻译《广论》时,考虑到

汉藏佛经译文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又限于战争年代的客观条件,没有对《广论》

引文作出详细考订。此次译注填补了这一缺憾,将为汉族学者和信众研学《广论》

提供极大的便利。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五、译文示例

兹从上下卷中各摘出部分译文,作为示例(下页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5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节选)

贰、正文

跋:二、正

陈 其 说 。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三 、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今初嘉:中分

二 :

嘉:第一、本论的根

本著者及亲著者。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

此之教典跋:能令

于心最

极安住

称 为典。,即是《菩提道炬》跋:犹

如 灯炬能照明黑窟中的金子等物,此论能

显明菩提道之次第,故以此为名。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阿:有人说此语显示这二位上师是同一心续。即令其相续毕竟

为一,但这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此《菩提道次第论》其所诠说的根本教典

或其根 本辞

句,就是阿底峡尊者所著的《道

炬论》。所以从此意义上说,道炬论的作者,即是此菩提道次第论的作

者。”而下文所谓开示其法殊胜即是道炬论的殊胜,其关

键也是如此。。彼复 阿 :

往昔佛世时曾

示现为

王舍城

的在家菩萨,

名 为 贤 护 ,

卓陇

说:“佛前佛

子名贤护”,

绰普

师说:“尊昔佛

世名贤护”。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

阿底峡阿:某师

说 : 因

其具

增上

意乐,故应称为

“阿白峡”。诸

声明

又谓此乃“最极寂静”之义。然正如宗大师所说:

“殊胜三百十”,“阿底峡”是殊胜、最上之义。。

嘉:

二、其殊胜分三:

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今初

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跋:在金

刚 座 之东跋:有一

大地名曰

拉,此地的别名印度人称

为“撒霍”,而藏语则称

萨贺跋:

的 胜境,其间有跋:

多座大城,跋:其中

最 大 者谓次第聚落跋:据说能与

克什米 尔的

座教城

相 比

,有人口二十四

万或二十七万户。

阿:此《八十赞》的后

文中说有二十七万户。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跋:《路文》中:“印度东

方撒霍地,有一大城邦迦拉”等可

资参考。,其宫

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土跋:“如汉千昆

王”,有说有一个象黄(如同牛黄)的大象为一“昆”,一千

个大象中也出不了一个。国王也如此千中

无一的富足。

也 有 说 千辐轮的

每一辐上放一种食物,国王无法多吃,转到面前的才会尝上一点,称之

为“昆”。如此等等众说纷纭。所谓汉地国王“千昆”,应该是

享用特

胜 的

国王的一种称呼,并无他义。犹

如与藏王坐在一起觉得灼热,就

称之为“火王”一样。这

是我的大德上师所说。

②。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

跋:

长子名莲

藏、跋:次

子月藏,并其跋:

三子吉祥藏。太子莲华藏,有五妃九子。长子

福吉祥,现时大善巧跋:是一位

以对波罗蜜

多教

精通无余而闻名

的优婆塞班智达,称为陀那喜跋:

弥扎。幼子吉祥

藏,苾刍精进月跋:这是一位具有大密教授、

能变现坛城者。据说他曾

至藏

,在

多隆措麦降雹,后至雅隆,

在 肖 鲁 寺 示 寂 。。跋:善

胜 的次子月藏者,

即现至尊师”。

嘉:二、

其 身获得功德事理。

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今初嘉:中分

四 :

嘉:第一、总说于

明处学习的情况。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跋:共

通 的六十四,技

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

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① 邦迦拉,即今孟加拉。

② “等支那国王”,依藏文直译应为“如汉千昆王”,而其“昆”(音译)字极为费解,藏地古德对此也

是众说纷纭。译者猜测,这一句或许是“如汉千乘王”之讹。因藏文古籍大多是木刻手印,错讹模糊极为

常见,而“昆”与“乘”二者的藏文写法极为相似,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又唐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入了

大批的文献与通晓各种知识的人才,当时的西藏高层也有大批的人学习汉文化,因而这些用语在西藏流传

也十分正常。所谓“千乘”,指兵车的数目上千乘。春秋战国时,以兵车的多少论国力,大的诸侯国常有兵

车千乘,其土约为如今的一或数个省。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7

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

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嘉:二、于密乘

学习的情况。于其跋:邦伽

拉 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

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毱多跋:义谓

睺隐或罗

睺 密 。前,具足

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

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阿:非但于其他时处曾如是听闻,还曾某

夜梦中,在名为语自在的班智达前,听

受密续十万

四百五十一

种。。“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

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嘉:三、

出家学习

内明

藏的

况。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

“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

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阿:

此说

依根本

四 部

中的大

众 部规而出家受近圆

戒,并非说其为

(以小乘为宗的)大

众部者,因其得加

行道

证空

故。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跋:据说

得所取

无自性三摩地者,

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嘉:四、学习上下

内明经咒的情况。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

于能飞聚落①阿:传说昔

有 居 士 助

一修起

尸法的

外道修行,得成就后尸舌化为飞剑,

外道携带他飞至须弥山巅,须臾

环绕

大部洲及诸小洲。尸身则化为真金,外道

对他说:“你不要碰到骨头,只割肉,割

掉的部分晚上又会长

满,不会穷尽。”言讫举剑直飞天界。居士凭此尸金,依自己飞空所见的四大部洲的排列,

建一大寺,即是此寺。又仅凭此金于该寺供养百比丘、百居士多年。

据说藏

地 的

桑耶寺

也 是

静命

论师

亲自筹划,

依 此 寺 为

建。,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跋:阿罗汉近隐、或法救、法

商主所造,据说有八百卷。。极

善根本四部阿:说一切有部、

大众部、上座部、

正量

部 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

取处,遍知无杂。

嘉:非止学习,且能

如理了知的情况。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跋:自宗中观,

他宗说实有。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

枢要处者。

① 能飞聚落,梵语奥丹达布日,是印度又一著名大寺之名。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嘉: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

事理,摄为三学。分二:

嘉:第一、正说一切

证正法摄为三学。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跋:调伏

(律)、契经(经)、对

法( 论 )。摄,

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跋:谓增

戒、定、慧三学。与摩尼大宝一样难得、稀有、珍贵、有

大利益、能救损恼、能生欢喜。以此六者,义同大宝。。

嘉:二、具足三学

的情况。分三:

嘉 : 第

一、成就

戒学

。又分

三 :

嘉 : 第

一、介绍

戒学

处 。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

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嘉:二、

正说成就

戒学

。分三:第

一 、 于 三

种学

处中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

“尊入声闻乘跋:

之 规的别解

脱戒之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苾刍阿:如

《菩提

道炬》论中所说:“七种

别解脱,如来所宣说,梵行中最胜,为

比丘净戒。”,持律上座我敬礼。”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

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

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

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嘉:

二、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

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

具慧大悲我敬礼。”总跋:

其上

师慈

瑜珈

等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

特跋:十

二年中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

天最胜教授。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

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

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

①所有制限。嘉:

三、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

① 胜者子,胜者即佛,胜者子即佛子、菩萨。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9

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①,修密护禁②我敬礼。”

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

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获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赞》云:

“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嘉:三、三种

律 仪 应

如是守

护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

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

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

士应当修学。

嘉:

二、成就定学分二:嘉:共、

与不共。

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

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

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嘉:

三、成就慧学中嘉:分二:

共、与不共,

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

第殊胜三摩地阿:获得圆满次第的幻身,不再

由业、烦恼受生,即生成佛之

道于

相续

中生

起。。如《赞》中云:“如密咒乘

教,显是加行道。”

嘉:三、

功 德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① 获中者,依藏文为“阿瓦都底巴”,“阿瓦都底”是梵语,即中脉。 “巴”是藏语,谓“者”。合称即

中脉者。就是说尊者是获得了能将最微细的风心摄入中脉能力的大瑜珈士。

② 禁,即禁行。收摄前行而入于后义,谓之禁行。此处特指密乘的禁行,主要是为了令瑜珈行者遮止凡

庸的显现,现起净相。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

教。即于自部,上下圣教跋:上即中观、唯识,下谓

经、有(说一切有)二部,所有未达、邪解、疑惑,

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跋:

内道及他部跋:

外道,

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又云:“能飞聚落中,

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①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

慠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②四众跋:比丘、比丘尼,

优 婆 塞 、 优 婆 夷,一切

顶上珠,尊居十八部嘉:尊者是佛智足所传的大众部分支中的说出世部,然

而全无部派偏执,对诸宗义理皆能了知,无有混杂。,一切顶中时,

一切皆受教。”

嘉:

二、藏中所作事理嘉:分

五 :

嘉:第一、破除

邪执,革新教规者,天尊师长叔侄跋:益希沃(智光)

与香曲沃(菩提光),如其次第起大殷勤,

数数遣使洛拶嚩③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

时,请至哦日铎④,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

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此复

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⑤余处五年阿:《噶丹法源》中:尊者

生于阳水马年(壬午年),

五十九岁

前居印度

,六

十岁

往藏

,六十一岁至阿里(哦日),

六十三岁赴卫,七十三岁时于

聂塘

寂,总共在藏地居

住十一年。而拏措译师传下的《路文典》则说:

尊者生于阳金马年(庚午年),

五十七岁

前居印度

,五十七岁末前往藏地,七十

三岁木马年(甲午年)示寂,

在藏地住有

十 七 年 。

虽二

中随前者众,然此

论中则同后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

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

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嘉:二、

破 除 对梵行与三学

的损害。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跋:即堪

布菩提

埵及莲华生,

① 能映覆戒,即前“止迦摩啰室啰”,印度大寺,阿底峡尊者曾在此驻锡。

② 大师,谓佛。佛为一切众生大师。

③ 洛拶嚩,梵语,音“洛杂瓦”,义谓世间眼。是对译经师的尊称。

④ 哦日铎,哦日,即阿里。铎,上部之义。哦日铎,即是上部阿里地区。

⑤ 卫藏,藏语中对拉萨一带称“卫”,对后藏地区称“藏”。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11

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

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

已,抉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

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①义,于教根本清净梵

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

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嘉:三、明确圆

满造论的三因。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

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②展转传来,于其中间

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

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齐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嘉:四、尊者具足三因,故有能力抉择佛之

密意。此又分三:第一、获得本尊摄受。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胜

欢喜金刚,立跋:

三 三昧耶王阿:属

事部的的释迦牟尼佛,作说法印。如今住于成就法海等中

的就是此尊。三种三昧耶谓身、语、意,或者不卧床、不饮酒、

不 食 与 手 印

相似之

物 。,雄猛世自在阿:即观

自 在 。,主尊度母等跋:等谓胜乐轮、不动

明王与前四共六种。,谒颜得许故,

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嘉:二、传承

无 有 间 断 。师传承中,有

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③。度

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

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阿:谓密

咒总

传承、密

集传承、

母续

传承

、事部

与 瑜珈部传

承、

阎摩敌

传 承

种。,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

等。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

金洲跋:

法称,觉贤、吉祥智④,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

① 相续部,即密续部、密部、怛特罗部。

② 正遍知,即佛。藏文此处为“正等觉”。

③ 度彼岸,即波罗蜜多乘。秘密咒,即密乘。

④ 藏文中此处除“金洲”外,其余几位都是梵名,依次为:“辛底巴、金洲、跋陀罗菩提、嘉那室利”,

而跋梭大师依次注为:“寂静、法称、觉贤、吉祥智”。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嘉:三、精通

五明前 已说讫。然

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

密意。

嘉:五、卓越弟子。分二:第一、印

度、阿里(哦日)、藏三地的弟子。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①跋:毗邻邬

支 雅 那 。、邬

仅跋:飞

行国。②、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

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跋:

五明大善巧师③号毗柁跋、及法生慧④、中

狮⑤、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跋:洛杂瓦(译

师 ),“

泽曲”的变

音略称,意

为世间

眼 。、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

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

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哦、种三。嘉:二、最

胜 弟 子 。是等之中,

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

是也。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嘉:

二、显示法殊胜中嘉:分

三 :

嘉:第一、

明确其法。

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

嘉:二、具足

圆满、易行、

轨理

殊胜

三种特

性 。

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

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

① 即今克什米尔。藏语呼为“卡切”。

② 邬仅,又名邬支雅那、邬仗那,义为飞行,是古印度因陀罗菩提国名。即今阿富汉。

③ 大善巧师,藏文此处为“班智达”。

④ 法生慧,藏文此处为梵名“达玛阿迦热玛底”,跋梭大师注为“法源慧”。

⑤ 中狮,中观狮子。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13

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阿:二师中

精通无著之规的是金洲大

师,而精通

龙猛

之规

的是小明杜

鹃,如传承

启请

所述。二位皆是阿底

峡尊者的亲教上师。

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嘉:三、说其所

具四种殊胜。此论教授殊胜

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三、跋:困

难小而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四、极大罪行跋:谤法之

业 自趣消灭殊胜。

今初嘉:中分

八 :

嘉:第

一 、

明确

圣 教。跋:若问:“此法具有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

胜,圣教是什么?又是如何无违的?”所谓圣教者,如跋:观音

禁行对清

辨论师释《中

观根本 慧》

论的《般若

灯论》作的

《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跋:梵语阿

米达,义谓

不死。即不

死 的 涅 槃胜位跋:或欲

得解脱的若人若天,所应遍知跋:

苦 、所应断除跋:

集 、所应现证跋:

灭 、

所应修行跋:

道 。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跋:如

此语所诠的尽胜者所有善说。

嘉:二、

通达一切

圣教

不相

违背之

理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

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嘉:三、说明若不许此,

则与教与理皆成相违。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

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

论》①云:“如自跋:

所决定跋:

而 欲令,他跋:所

化 机发决定故,诸跋:

菩萨智者跋:为摄受

所 化 机 ,恒

应,善趣无谬误跋:

的所诠义。”《释量》亦云②:“跋:所说之义自己了知是方便,

以此对化机宣说是方便所生。彼方便

生跋:对化

机宣说之因跋:即

彼方便,跋:若对

自己隐而不现跋:谓自己尚且不

能如实了知,则彼跋:

义 难跋:以向所

化机如理地宣跋:

说 。”自若未能

① 此处的《释菩提心论》,并非莲花戒论师所造的《广释菩提心论》,而是龙树菩萨所造。汉文无古译,

今有见悲青增格西译本,译名为《菩提心释论》。

② 《释量论》,法称论师造。法尊法师编译的《释量论略解》卷四中说:“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

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诸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

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因之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

则难为他宣说故。”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

事所有方便。跋:

胜者阿逸多云①:“诸跋:

菩萨欲跋:以阶段与

究竟的 利益饶益众生跋:

者 ,由跋:了 知声

闻、独觉、菩

萨三乘道

的 方 便道种智成办世间跋:三种

种姓的义利跋:

果 。”《胜者母》②中亦云:“以诸菩萨

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跋:通

达 补特伽罗无我

的 智 慧,所

有独觉道跋:通达能取

所取异 体空,所有佛陀道跋:通达

一切法无谛实,如是诸跋:

三种道亦应跋:于资粮、加行

位时,于自相续中

发起,亦应跋:于见道位,以离分

别、无错乱的识现量了知③,跋:非 止前

二,对此三道亦应跋:于修道位

由断、证二门圆满,跋:非止能发起、了

知、圆满,于此三道

亦应成办诸道所作跋:对轮回中的众生,未摄受者令摄受,已摄受

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已解脱者令究竟。”故有说云:是大乘

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嘉:四、圣教无

违的能立因。趣入大乘道者,跋:其

所 修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

藏中所跋:

亦宣说跋:的皈依、业果、思维总轮回、别

苦,由此希求解脱,修习出离、四谛、缘起等

三 学 ,

总此

下士、

中 士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

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跋:共

通 者,虽大

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④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

此也。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

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

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

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

生一功德故⑤。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嘉:

五、诤辩与

断 诤。分二:

第 一 、诤。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

① 语出《现观庄严论》。

② 《胜者母》,胜者即佛,佛母即大般若,故指《大般若经》。此处引文在汉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第三百六十三中为:“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 独觉道相。菩萨道相。

如来道相。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常应修学令速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而不令其证于实际。具寿善现

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如来 道得圆满已。岂于实际不作证耶。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若未圆满

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修诸大愿。犹于实际未应作证。若已圆满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修诸大愿。于其实 际乃应作

证。”

③ 福智社版《广论》缺“亦应发起,亦应了知”,或系漏译,今据藏文补出。

④ 方广,依藏文为“极广大”,古译为“方广”,谓理正为方,言富曰广。

⑤ 这一句的意思是:“因为能仁的教言,连一个过也不能尽、一个德也不能生的,一句也没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15

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

阿:贪著诸欲能

否作为道用等道不顺故。”嘉:二、

答 。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

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跋:即使趣

入金刚

乘,

也 一

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①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

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众多

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

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跋:摄 律 仪

戒,摄善

法戒,饶

益有情戒三聚戒等菩萨学处。

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

余道故。又《金刚空行》②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

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跋:事部、

行 部 ,密跋;

瑜 珈部、无

上 瑜珈部,,跋:以及波

罗蜜多大乘三

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

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嘉:六、结成。

分二:第一、

成立显

密共通。如是惟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

顺故。三乘五道若趣上上③,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跋:因而

前所说的波

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④:“所有去来现在佛,跋:所共跋:的唯

一之道

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⑤,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

此,故是经续⑥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

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嘉:二、

否则将生谤法之

罪。若

弃共道,是大错谬。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

① 此经无汉译。

② 此经无汉译。

③ 福智社版这一句作:“若趣上上三乘五道”,为避免崎义,依藏文对语序作了调整。三乘者,声闻乘、

独觉乘、大乘,或小乘、波罗蜜多大乘、金刚乘。五道者,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④ 汉译《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下卷《善友品第二十二》中:“过去未来十方佛,行此正道无异路。”

⑤ 栋梁,依藏文为“主柱”、“主干”之义。

⑥ 经续,即显密。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

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①,则当集成

极相系属②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

下当说。

嘉:七、通达一切圣

教都不相违的方法。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

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

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

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③现修学耶?”遂于其因,

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

于彼一切悉能修学。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阿:欲贪是否可作为道用的不同开

遮,是由所依、时间、是否有遮的必

要等原因来决

定。对 此各各了知后,对

显密的教法能知以跋:互不相违、

相 辅 相 成 的四方道④,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

长跋:这是对无

比觉沃的赞叹。”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嘉:八、

此 论 开

显一

切圣

教都无

相违,

故具

胜。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

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嘉: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嘉:分

七 :

嘉:第

一、开

示显

密诸

大经论

是 最

胜教

授 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

方便者,是即惟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

独惟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⑤云:“此世间中更无跋:能

够丝毫善巧

① 此语意谓:若对某一上乘发起相似胜解,则谤余乘。如对密乘生起伪胜解而谤波罗蜜多大乘,对无上

瑜珈部生起伪胜解而谤事部、行部、瑜珈部等下三部。

② 极相系属,紧密关联。谓伪胜解与生起谤法的极重恶业紧密关联,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③ 趣遮门,趣遮即进止。遮者谓修断德,趣者谓修证德。圆满即佛的断、证二种功德。

④ 对“四方道”的解释,藏地大德历来莫衷一是:有谓“四方”如方桌、骰子,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

方形。又有说“四方”者,指三种学处及密续道。而译者怀疑“四方”或许是“举一反三”之意的引申。

⑤ 即《究竟一乘宝性论》,后魏勒那摩提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汉译作者署为坚慧,而藏传则将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17

于胜者跋:

簿伽梵,跋:能如其

实 际 , 以遍智正知无余跋:尽所有法、

及 如 所 有 的胜跋:

真如性跋:

而 定非余跋:

补 特伽罗所

能 知,

是故阿:

无有谄曲、正直行

道谓之仙。大仙跋:

佛 世尊所

亲 自跋:

安 立跋:自

宗 的契经皆勿跋:由轻视佛语的意乐而说了义为不了

义、说不了义为了义,说大乘非佛说

等,以如是等

邪说而加以坏乱,跋:那么

其 坏 乱契经的罪过如何?或者其不

应坏乱的理由是什么?谓坏牟尼跋:

法 轨故彼亦损于正法跋:

成为谤法的

业障。”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嘉:二、若

离 教 授 ,

则劣慧

难 以

获得密

义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

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

释论及诸教授。

嘉:三、清净教授与

相似教授的区别。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

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

授予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惟应弃舍。

嘉:四、见解正

确与否的区别。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

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

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

显内义,惟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

法业障。是故跋:若须寻求合乎自

己智量的精要教授,应须跋:

总 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

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跋:虽

如此,然由自慧微劣等因,

惟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

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惟是开辟广博外

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嘉:五、

一 切

圣言

现为

教授之

理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

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 此作为慈氏五论之一,认为是弥勒菩萨造论本颂,无著撰释论。此处引文在汉译《宝性论》卷四中为:“何

况诸如来,远离烦恼垢,无漏智慧人,所说修多罗。以离於诸佛,一切世间中,更无胜智慧,如实知法者。

如来说了义,彼不可思议,思者是谤法,不识佛意故。”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跋:以闻、思、

修三发起能令身

语意三碎为微尘跋:的

精 进。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阿:以座上修、与座间的

十法行来度过时日,这就

是热振诸瑜珈师所谓的

“日则日短,夜则夜短”。”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

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

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

而成过失跋:如宗喀巴大师的《三宝教言诗》所言:

“虽具多闻却贫法,不识圣言皆教授。”。此中跋:

佛的圣教,如《俱舍》云①:

“佛正法有二,以教跋:正

法、与证跋:

正法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

教。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

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

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

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

余②。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③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

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跋:所应修的,正是最初

所抉择的义理。如出示跑

马的目的地后,应

向目的而跑马。”

嘉:六、

说 明一圣言皆

现为

教授的方法

是观察修。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

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④,

诸应举修⑤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

圣言皆现为教授。

嘉 :

七、若

离观

察修

,则不能

将 一 切

圣言

现为

教授。故对清净观察

之理,应当珍重。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

① 《俱舍论》,藏译中的《俱舍论》相当于汉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而藏译的《俱舍论释》相当

于汉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及《释》皆是世亲菩萨所造。汉本有陈真谛三藏译本,及唐玄奘大师

译本两种。此处引文在玄奘大师所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定品》中:“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

② 岂可闻思时所抉择的是这个,而修时所修的却是别的。

③ 《修次》,莲花戒阿阇梨所作。分为初、中、后三篇。《修次初篇》有汉译,为宋代施护等所译的《广

释菩提心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后二无汉译。

④ 此处法尊法师译为“舍修”,而下文中多译为“止修”、“止住修”。藏文为同一词。

⑤ 此处所译的“举修”,下文中多为“观修”、“观察修”、“观择修”、“思择修”等。藏文为同一词。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19

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惟开

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

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

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

教授论师?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

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

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

所余跋:如《密宗道次第》中所说:“‘如诸多河流从各各不同的方向汇入大海,三乘法流亦皆汇入佛之大海。’佛所说的

一切,都唯是正对所化众生(的根性)而引导令入佛地的方法。然则,由于所化机的根性有胜有劣,所引导的方法就

应有圆满、不圆满,快与慢等的差别。因而就形成了引导入佛地的各种支分方法,

以及大乘二道的不同。正如《真实名经》中所说:‘三乘定出离,住于一乘果。’”①。

嘉:

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嘉:分

三 :

嘉:第

一、若

无教

极难获得

佛之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

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

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嘉:二、

若 依

师授

则易

得。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

嘉 :

三、依

此教

易于获得佛经密意或扼要之理,

及对密意的确认将于后说。以此教授,能速授予决定解了经论扼

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嘉:

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嘉:分

三 :

嘉:第一、显示

最大的恶行是为谤法者,如《白莲华》②及《谛者品》③宣说:一切佛

① 跋梭大师引《密宗道次第广论》之文,在第一卷中:“如《谛者品》云:「譬如大海由诸异门众水流注,

如是三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来大海。」故当了知佛所说法,一切皆是正对时机引入佛地所有方便。然因

所化胜劣增上,方便亦有圆不圆满,道迟速等差别应理。是故引入佛地支分之道,与大乘道二者不同。由

见此义,故《真实名经》云:「二乘起出离,安住一乘果。」”《真实名经》,即《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元代

释智译汉。上面的引文在原文中为:“决定出於三乘者,住在於彼一乘果。”

② 译《白妙华》,汉译有三:一、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二、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三、

隋阇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以罗什大师所译的《妙法莲华经》弘传最广。

③ 《谛者品》,藏文《圣菩萨行境变现方便境大乘经》的第四品。汉译有二:一、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

陀罗所译《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二、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收

于大正藏第九册。《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经卷二中云:“文殊师利!我为众生说于何等何等之法,彼一切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

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跋:其

方便有好、恶、应理、非理、

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①:“曼殊室利跋:呼

唤 后,毁谤正法,业障细微跋:甚

深难解。

跋:

何为谤法?曼殊室利跋:

呼后,若跋:

谁补特伽

罗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跋:

而取,

于其一类起恶劣想跋:

而舍,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跋:

若 谤所 说 之

法,也就谤

于 说 法

者,故即是谤如来,跋:

而 谤所修之法,也就诽

谤修法者,故即是谤僧伽跋:因为佛果也是从修法而

得,而僧即是修法者故。。若作是云:

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

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

是为谤法跋:上述从“法优劣”至“为独觉所说”,这些原

因都会自绝法缘。而此一切都是菩萨所应修学。。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

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三摩地王》②云:“若毁

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弑尽殑伽③,

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虽起谤法总有多门,

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

嘉:二、如能通达前二种殊

胜,则此恶行自然消灭。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

自趣息灭。

嘉:

三、

定解

应由

《白莲经》

等 而 知 。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

经》而寻求之。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法随顺菩提、随顺大乘,取一切智,毕竟究竟能到一处,谓能到于一切智处。”又:“文殊师利!诸佛如来

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伎,次第修习。”

① 后文中又作《摄研磨经》、《摄研经》。汉译《大乘方广总持经》,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译。收于大正

藏第九册。此处引文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为:“文殊师利。若有愚人谤微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又

作是说。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说者亦名谤法。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作是说者亦名谤法。此是菩萨

学此非菩萨学。作是说者亦名谤法。”

② 《三摩地王》,即《三摩地王经》,汉译《月灯三昧经》,高齐天竺三藏连那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

五册。此处引文汉译在卷五中:“所有一切阎浮处,毁坏一切佛塔庙,若有毁谤佛菩提,其罪广大多于彼。

若有杀害阿罗汉,其罪无量无边际,若有诽谤修多罗,其罪获报多于彼。”

③ 殑伽,即桓河。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21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

跋:二、从讲说后二波罗蜜多学

习方式之门,而作供赞情况: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阿:敬礼对境,谓至尊上师自己获得本法传承的诸位根本、传承上

师。即如前所说,从能仁乃至弥勒、无著等广大行派传承上师;文

殊、龙树、寂天等甚深见派传承上师;特别如至尊上师(于《缘起理赞》中)说:“依师恩见时,我意得歇息!”虽然在

事实上,至尊上师与文殊怙主无二无别,然在共通的所化弟子前,仍示现出亲从文殊怙主听闻甚深中观见的事迹。故是

敬礼文殊怙主

等诸位上师。

丑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

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

此中分六:寅一、修习止观之胜利;寅二、显示此二摄

一切定;寅三、止观自性;寅四、理须双修;寅五、次第决

定;寅六、各别学法。

今寅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阿:初者,分五:一、显示大小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二、除疑之后,从摄品归类之门,显其胜利;

三、成就二乘一切功德的胜利;四、断除所断的胜利;五、以彼为例,其它胜利,亦当了知。初者: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

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

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阿:二、除疑之后,从摄品归类之门,显其胜

利,分二:(一)、疑惑;(二)、回答。初者:

若谓:“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

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理?”

① 《解深密经》,汉译完整本有二:一、唐玄奘所译《解深密经》。二、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深密解脱经》,

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此处引文在汉译《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珈品第六》中为:“一切声闻及如来等,

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阿:(二)、回答,分二:1、正

说回答;2、配合经文。初者:

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

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

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

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

止观之果,无相违过。

阿:2、配

合经文:

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

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跋:意

乐圆满、大乘出生跋:加

行圆满,应知

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

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

阿:三、以正理亦成立,成就

大小二乘一切功德的胜利:

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

境性,二所成办,非惟止修或惟观修一分而成。

阿:四、断除所断的胜利,分二:(一)、配合《解

深密经》的经文;(二)、解说彼经文之义。初者:

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跋:谓滋养、增强烦

恼种子的现行烦恼,及为粗重

缚跋:谓令生起烦恼的功能,

住于心续中的习气种子,要勤修止观,尔修行

人 乃得解脱。跋:总之,是说胜观断烦

恼种子;寂止断现行。”①

(二)、解说

彼经文之义:

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

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②。《般若波罗蜜多

① 汉译《解深密经》卷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行界胜义相,离

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② “粗重”谓令颠倒心辗转增长的能力,住于心续中的习气;“相”谓前后所生贪著颠倒境的贪心,可

以滋润彼习气。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23

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

观名者所有胜利。

五、以彼为例,其它

胜利,亦当了知:

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

知皆是止观胜利。

寅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阿:分二:一、从譬喻上,显示是大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故

皆摄于彼二之中;二、因此,显示诸禅师应探寻三摩地的两种

总纲。初者,分二:(一)、举喻并释义;(二)、配合经

文。初者,分二:1、举出譬喻;2、解释本义。初者:

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

为树

之根本。

阿:2、解

释本义:

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

止观。

阿:(二)、

配合经文:

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

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止

观所摄。”①

阿:二、因此,显示诸禅师应探寻三摩地的两种总纲,分二:(一)、

诸禅师应寻其总纲;(二)、彼二者与两篇《修次》教文配合。初者:

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

—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

阿:(二)、彼二者与两

篇《修次》教文配合:

① 汉译《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珈品第六》中:“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

摄几种胜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

皆此所摄。”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如《修次下篇》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

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阿:经中

宣说了各

种各样不同的三摩地名,这一切皆是以此止观二者

为基础,所做的不同分类。故于此解说止观二者。”

《修次中篇》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

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寅三、止观自性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

云:“即跋:

缘 于如是所缘——

随一先前善思惟所闻

义之法,修(奢摩

他)定者独处空闲①,住 僻 静

地,心向内

正等

持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不随沉掉

自 在 ,相续作意

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最

后,起身轻安及心轻安的三

摩地,是名奢

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阿:开示奢摩他自性的《解深密经》经文,全部开示了奢摩他及

其成就之量。但是开示毗钵舍那自性的经文,虽开示毗钵舍那修

法,却未直接全部

开示其成就之量。”②

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③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

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

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

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跋:修三

摩 地 者由获得身心轻安

为所依故,舍离其它的缘

它 境 的心相,止观二者,所

缘为一 故,即于如前闻思

抉择后所善思惟之义——作为先

前奢摩他所缘的

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谓心中所现彼之义

总。缘此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

① “空闲”在原译中为“空间”。

② 汉译《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珈品第六》中:“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

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

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

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

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③ 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简介

25

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

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①,是名毗钵舍那。如是

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

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

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

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

此派者。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

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

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②“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

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

所有性,皆有周遍寻思及周遍伺察。

《宝云经》说,义同《解深密经》。如云:“奢摩他者,谓

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者,谓正观察。”③慈尊于《庄严经论》

云:“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道跋:止道谓止之所缘。此是说,从名之

门,归摄诸法之义,是指不管安立什么为

奢摩他的所缘,都应

从归摄上安立。是故

例如,一切有为法皆归摄为无常

之名,最后也就唯住心于无常;应知妙观道跋:谓妙

观之所缘,广为详

尽 地思择诸法义。”又云:

① 正思择谓分辨思择世俗谛尽所有义;最极思择谓分辨思择胜义谛尽如所有义;周遍寻思谓大致分别粗

显之义;周遍伺察谓详细审察微细之义;忍谓由于观察,于所观境,不怖不乱、无疑无怯;乐谓希求所观

之境;觉谓清楚地观察、分辩其中不同差别;见谓缘念、随见所观境;观谓耽著不舍于正理决断。正思择、

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四者中每一种里皆可立有忍、乐、觉、见、观五种。忍等五者亦说是毗

钵舍那的异名。又有说总的观察是正思择,如说“死无常”;从各方面详细观察是最极思择,如从三根本、

九理由、三决断等方面观察。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则是从观察内容的方式粗细上安立。

② 汉译《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中:“云何四种毗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

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

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

择如所有性。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云何名

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③ 《宝云经》,汉译有四:一、《宝云经》,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二、《大乘宝云经》,曼陀罗仙与

僧伽婆罗共译。三、《宝雨经》达磨流支译。此三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四、《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宋代法护译汉。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此处引文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五中为:“所谓心一境

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诸法自性是毘钵舍那。”

《四家合注》译注项目组

“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①依

定住心说名为止,善择法慧说名为观。前经密意作是解已,

令更不能别解经义。《菩萨地》云:“于离言说惟事跋:彼所缘

的 差 别 处、惟

义之体

性 所缘境中,系心令住之

后,离其差

别等诸戏论散

乱,或离心分别戏论

及 沉 掉扰乱,

想作意故,作

意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修习所

缘 ,于诸定相谓定因——

彼 之 所 缘,令心从内

住、安住②作意

开始,广说乃至一趣作

意、等持作意

之间,是名奢摩他修

法。云何

毗钵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所

缘 之法,思惟

其相,从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开

始,经

中广说乃至觉明③、

慧行之

间,是名毗钵舍那。”④此与前说极相随顺。此文双解经意

及慈尊意,故于前文所明止观应生定解。《修次中篇》亦云:

“跋:由修习

所缘,心于外境散乱,既止息已,于内所缘,不作观

察,能恒常相续任运

而转,依

此,安住心欢喜、身轻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

摩他时,缘 真 实 之

境,以智慧思择真实,是名毗钵舍那。”跋:寂静

论师所著《般若波罗

蜜多教授论》云:“于能

缘 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二者

之心,即

是无妙观

察慧分别之心前,

所 现影

像谓所现

义 总者,是止所缘。阿:又

所缘境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跋:谓分

别观察心

所现

义总者,是观所缘。”此说于义总——

心中所现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之

义,不分

别住,名奢摩他;思择二境,名毗钵舍那。

① 藏本《庄严经论》相当于汉译《大乘庄严经论》中的本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本署为弥勒菩

萨造,而汉译本则署为无著菩萨。《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解深密经疏》卷四等

皆称本颂为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即世亲菩萨)所造。卷七《教授品第十五》中:“止道者。谓

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观道者。谓毗钵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卷十一《觉分品第二十

一之二》中:“安心於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

② 原译为此处有“等住”,似是衍文。

③ 觉明,善巧之义。

④ 汉译《瑜珈师地论》卷第三十八中:“云何奢摩他。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于离言说唯事唯义

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

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云何毗钵舍那。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

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