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

1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今要闻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胡颖 沈思明 责校 黄颖 03 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位于中梁山、缙云山以及长 江、嘉陵江之间的西部槽谷地带。这里有高校院所云集的 大学城,以及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金凤 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多个新型产业园区。 “科学城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园区概念。”重庆高新 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介绍,“确切地说,‘这 座城’是以产、学为前提的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编制 科学城规划,我们的原则是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高 端产业和科教要素。” 科学城要突显科学主题 如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 城?肖庆华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 (2020-2035 年) 》,已通过多次研究, 近期将审议。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将以“一城多 园”模式加强与四川合作共建,提高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 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科学城要突显科学主题。肖庆华介绍,要着力 推动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支撑”、现代化城市的 “新样板”。 具体来看,策划科学会堂、科学大道、科学公园、科学 城站等标志性项目,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同时,着 力聚焦“十科”重点任务,开展科学教学、加强科学研究、深 化科学实验、完善科学设施、集聚科学机构、培育科技人 才、壮大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交易、促进科 技交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空间体系,让创新成 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将从四个方面带动主城都市区发展 肖庆华表示,接下来,重庆高新区将把握和处理好科 学城与双城经济圈、与科技创新中心、与大学城、与产业 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快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 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将从四个方面带动主城都市区 发展。 首先,要带动主城都市区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比 如,深化科学实验,建设清华启迪科技园等一批科技企业 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平台,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科 研成果转化;完善科学设施,加快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 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等。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要带动主城都市区产业迈 向中高端。比如,逐步清理淘汰与科学城定位不相符的落 后产能和粗放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制造 业赋能,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等“智造”转变。 将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带动主城都市区拓展城市发展 新空间。比如,打造科学会堂国际交往中心,建成一批高 水平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化商业商务设 施,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舒适度、出行便利 度、创业舒心度。 此外,还将强化同成都高新区、成都科学城等双城经 济圈载体合作,加强与中新互联互通等整合联动,构建开 放大通道、大平台。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主城都市区提升 内陆开放能级。 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要内容之一。 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五个板块中,要建设西部科学之城,并形成名片。 如何做靓这张名片?5月10日,重庆高新区、市教委、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解读 虽然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仍在规划建设之中, 但是,全国已经有120余个科研机构向科学城投递出 了有强烈意愿的“简历”,争相为自己在未来的科学城 里谋求发展蓝图。 4月19日,市教委与市科技局共同组织召开了高 校院所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和科学城建设工作动员部署 会,遴选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 2 所部属高校和 25 所 市属高校积极参与科学城建设。 科研机构扎堆向科学城投“简历”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郭小萍介绍,目 前,市教委已梳理出120余个有强烈意向落户中国西 (重庆) 科学城的科研机构,并正在开展高校科研机 构入驻科学城遴选推荐工作,近期将邀请高新区和有 关专家,对高校拟落户科学城的科研机构进行遴选,为 在科学城布局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集群打下良好基础。 郭小萍说,在持续推进科学城建设中,市教委将通 过“双一流”建设,夯实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基础。把科 教资源向科学城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集中,争取在一 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有新突破,发挥出高校对科学 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同时,市教委将通过提升原创能力,培育科学城创 新发展永续动能。鼓励各高校聚焦优势学科领域,加 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高校在一批前瞻性 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科学城 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此外,市教委还将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科学 城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高校把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科研特色优势,推进技术攻关和 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促进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科学城形成一流科研机构集群 在强化人才引育方面,市教委将为科学城提供高 水平智力支撑。鼓励高校配合科学城建设统一谋划、 相互协作,面向全球揽才。同时,市教委将持续优化人 才制度环境,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帮助各类人才解 决后顾之忧,为科学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教委还将通过深化合作交流,打造内陆开放 高地。鼓励高校坚持全球视野,在创新资源集成、科 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等方面 合作共享,提升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科技竞 争与合作的条件和能力,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科学城。 目前,市教委联合市科技局研究的《在科学城形成 一流科研机构集群的支持办法》即将出台,市教委还正 与高新区、北碚区等区县进行对接,拟开展“高校走进 科学城”系列活动,让高校更多了解科学城战略定位和 规划布局,依托高校众创空间、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等, 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吸引 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成果落户科学城。构建大学与城市 相融、创新与创业涌动的智力密集区,推动建设充满活 力、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氛围浓厚的中国西部 (重庆) 学城。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郭小萍: 120 个科研机构 已向科学城投来“简历” 带着产权搞创新,这是对科研人员最大的激励。而这样 的激励政策,正在建设中的科学城里进行探索试点。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军介绍,当前市科技局正 在探索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 点。经前期初步遴选,在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选择开展职 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14家,其中高校8 家、科研院所4家、国有企业2家。征集试点转化成果107 项。下一步,将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着力创新成果转化 机制,建设一批成果撮合机构、培育一批成果管家,发展技术 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形成一批改革 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更大力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引导创新资源向科学城集聚 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汇聚,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 地,如何把高校院所的智力优势转换为科学城高质量发 展的优势? 陈军说,一方面将推动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以“双一流” 建设带动高等院校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加快推进重庆大 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市 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发 展,研究制定科研院所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中央在渝科研机 构、市属科研机构加强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重大 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 创新资源,引导支持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向科学城集聚。 另一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 超前规划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 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和前 沿科学技术问题,着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问题。聚焦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汽车摩托车、大健康、现代建筑等产业 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实施一批主题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 所、企业等加快推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着力突破核心基 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瓶颈,研 究核心技术,开发硬核产品,力争产业技术创新在全国有鲜 明特色。 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等设施 据介绍,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在渝高校、院所形成了参 与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西部 (重庆) 科学城行动计划报告。 54家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形成行动计划报告54 篇、20余万字。各单位提出推进实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基地、关键核心技术等各类项目205项,其中拟落 户科学城的项目达到 182 个。 在完善科学设施方面,将重点建设布局包括大科学装置 集群、国家 (重点) 实验室集群、产业创新平台集群等。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研发创 新,形成更多高水平成果。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研 究体系和技术项目体系,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 新对接融通创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作融通创新, 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研发创新积极性。提质发展环大学创 新生态圈,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专业型、特色化、持续性发 展。支持建设大规模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举办百家知名 孵化器重庆行活动,结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推动科技成果 落地转化。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李晟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 以“一城多园”模式 加强与四川合作共建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军: 科学城里,科研人员 可带着产权搞创新

Transcript of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

  •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今要闻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胡颖 沈思明 责校 黄颖

    03

    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中梁山、缙云山以及长江、嘉陵江之间的西部槽谷地带。这里有高校院所云集的大学城,以及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多个新型产业园区。

    “科学城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园区概念。”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介绍,“确切地说,‘这座城’是以产、学为前提的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编制科学城规划,我们的原则是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高端产业和科教要素。”

    科学城要突显科学主题

    如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肖庆华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已通过多次研究,近期将审议。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强与四川合作共建,提高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科学城要突显科学主题。肖庆华介绍,要着力推动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支撑”、现代化城市的“新样板”。

    具体来看,策划科学会堂、科学大道、科学公园、科学城站等标志性项目,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同时,着力聚焦“十科”重点任务,开展科学教学、加强科学研究、深化科学实验、完善科学设施、集聚科学机构、培育科技人才、壮大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交易、促进科技交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空间体系,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将从四个方面带动主城都市区发展

    肖庆华表示,接下来,重庆高新区将把握和处理好科学城与双城经济圈、与科技创新中心、与大学城、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快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将从四个方面带动主城都市区发展。

    首先,要带动主城都市区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比如,深化科学实验,建设清华启迪科技园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平台,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完善科学设施,加快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等。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要带动主城都市区产业迈向中高端。比如,逐步清理淘汰与科学城定位不相符的落后产能和粗放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等“智造”转变。

    将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带动主城都市区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比如,打造科学会堂国际交往中心,建成一批高水平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化商业商务设施,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舒适度、出行便利度、创业舒心度。

    此外,还将强化同成都高新区、成都科学城等双城经济圈载体合作,加强与中新互联互通等整合联动,构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主城都市区提升内陆开放能级。

    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要内容之一。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五个板块中,要建设西部科学之城,并形成名片。如何做靓这张名片?5月10日,重庆高新区、市教委、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解读

    虽然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仍在规划建设之中,但是,全国已经有120余个科研机构向科学城投递出了有强烈意愿的“简历”,争相为自己在未来的科学城里谋求发展蓝图。

    4月19日,市教委与市科技局共同组织召开了高校院所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和科学城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遴选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2所部属高校和25所市属高校积极参与科学城建设。

    科研机构扎堆向科学城投“简历”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郭小萍介绍,目前,市教委已梳理出120余个有强烈意向落户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研机构,并正在开展高校科研机构入驻科学城遴选推荐工作,近期将邀请高新区和有关专家,对高校拟落户科学城的科研机构进行遴选,为在科学城布局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集群打下良好基础。

    郭小萍说,在持续推进科学城建设中,市教委将通过“双一流”建设,夯实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基础。把科教资源向科学城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集中,争取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有新突破,发挥出高校对科学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同时,市教委将通过提升原创能力,培育科学城创新发展永续动能。鼓励各高校聚焦优势学科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高校在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此外,市教委还将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科学城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高校把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科研特色优势,推进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科学城形成一流科研机构集群

    在强化人才引育方面,市教委将为科学城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鼓励高校配合科学城建设统一谋划、相互协作,面向全球揽才。同时,市教委将持续优化人才制度环境,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为科学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教委还将通过深化合作交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鼓励高校坚持全球视野,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等方面合作共享,提升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条件和能力,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目前,市教委联合市科技局研究的《在科学城形成一流科研机构集群的支持办法》即将出台,市教委还正与高新区、北碚区等区县进行对接,拟开展“高校走进科学城”系列活动,让高校更多了解科学城战略定位和规划布局,依托高校众创空间、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等,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吸引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成果落户科学城。构建大学与城市相融、创新与创业涌动的智力密集区,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氛围浓厚的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郭小萍:

    120个科研机构已向科学城投来“简历”

    带着产权搞创新,这是对科研人员最大的激励。而这样的激励政策,正在建设中的科学城里进行探索试点。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军介绍,当前市科技局正在探索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前期初步遴选,在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选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14家,其中高校8家、科研院所4家、国有企业2家。征集试点转化成果107项。下一步,将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着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批成果撮合机构、培育一批成果管家,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形成一批改革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更大力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引导创新资源向科学城集聚

    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汇聚,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地,如何把高校院所的智力优势转换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陈军说,一方面将推动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院校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加快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发展,研究制定科研院所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中央在渝科研机构、市属科研机构加强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创新资源,引导支持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向科学城集聚。

    另一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超前规划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和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着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问题。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汽车摩托车、大健康、现代建筑等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实施一批主题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快推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着力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瓶颈,研究核心技术,开发硬核产品,力争产业技术创新在全国有鲜明特色。

    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等设施

    据介绍,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在渝高校、院所形成了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行动计划报告。

    54家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形成行动计划报告54篇、20余万字。各单位提出推进实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地、关键核心技术等各类项目205项,其中拟落户科学城的项目达到182个。

    在完善科学设施方面,将重点建设布局包括大科学装置集群、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产业创新平台集群等。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研发创新,形成更多高水平成果。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研究体系和技术项目体系,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创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作融通创新,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研发创新积极性。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专业型、特色化、持续性发展。支持建设大规模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举办百家知名孵化器重庆行活动,结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李晟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

    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强与四川合作共建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军:

    科学城里,科研人员可带着产权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