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贫的谭登周: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 登周一家人的年纯收入为 24233...

1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胡颖 沈思明 制图 朱正非 责校 刘玛利 4月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漫山遍野春花 盛开,驱散了大山深处的寒意。 半山腰上,谭登周家门外的10多株老梨树 开出了新花,小院添了许多春意。 春节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谭登周家门口还 挂着一排大红灯笼。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春节挂灯 笼。”64 岁的谭登周说。 灯笼的背后,是堂屋的大门,门框上贴着一 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 批:共产党好。 对联上的文字,是谭登周在2018年住院治 病时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去年春节前,谭登周把 这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 今年春节前,谭登周又特意请人按原来的文 字写了一副新的,贴在了同样的位置。 两年过年,看似贴的是一副“对联”,但其中 的意义已经不同。 铺盖更暖粮仓更满 年纯收入首次超过 2 万元 4 月 1 日,我们来到谭登周家时,他正抱着一 捆柴往灶房里走。 “他现在有点力气了,闲不下来。”75 岁的焦 光润坐在灶台边烤着火。初春的山里,依然寒 意袭人。看着老伴慢慢走过来,焦光润笑得像 个孩子。 “你再过几天过来,梨花就要开过了。”谭登 周说,今年春天来得早,刚过去的冬天也比往年 暖和,只下过一点小雪,雪落地就化。 去年入冬后,谭登周家里添置了一个新的电 热烤火器,卧室床上也铺上了新被褥。 “这床被子比去年铺的那床还要厚一些,暖 和得很。”焦光润一边整理着被褥,一边笑着说。 大红色的新铺盖铺满了床面。 温暖,不仅是谭登周老两口身体的感受,更 是心里的。 2014年,谭登周一家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 2016 年,谭登周一家两口脱贫;2018 年,谭登周 摔伤住院,又因病返贫…… 活了大半辈子的谭登周过了不少穷日子。 而现在,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2019 年,谭登周一家最开心的事,就是脱了 贫。“以前吃不好穿不好,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谭 登周打开家里的粮仓,里面装满了谷子。 去年,谭登周家里还添置了新的大家电一台冰柜。“屋头的肉多得很,原来的冰箱早就不 够用。”谭登周打开新冰柜,里面装得满满当当。 这些变化,缘于收入的变化。 谭登周给我们算起了账:过去一年,除了有 低保、社保,家里的土地入了股,村里还给他安排 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一年有6000元 的收入。 在石柱县2019年贫困户收入确认表上,谭 登 周 一 家 人 的 年 纯 收 入 为 24233 元 ,人 均 12116.5 元。这是谭登周一家建档立卡后,年纯 收入首次超过 2 万元。 “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谭登周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言辞。但是贴在 家门口的对联,却是他“咬文嚼字”想出来的。 2018 年,谭登周外出务工时不慎摔伤,全身 多处严重受伤。对谭登周一家来说,当时16万 多元的医药费是个天文数字。 “这么大的病,我最后只出了 1 万多元。”谭 登周说,多亏有好政策,自己在县医院住院,医保 报销比例 90%,而且享受“先诊疗后付费”。 在住院治疗的4个月时间里,谭登周的内心 也在发生着变化。 “最开始躺在病床上,最担心的是这么大笔 医药费,一家人生活怎么办。后来得知了报销政 策,身体慢慢好起来,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 感谢党的好政策。” 于是,小学都没读完的谭登周左思右想,一 个字一个字“憋”出了这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 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谭登周说,虽然“抓破了脑壳”,但却是自己 最真实的感受。 在谭登周住院期间,一家人住了30多年的 老屋也实施了财政兜底改造:房子风貌一新,结 构也进行了加固,屋里的电线全部更换,还新修 了水冲式厕所。 出院回到家,看到家里的新变化,谭登周既 感动又感恩。他找到了帮扶责任人、华溪村驻 村工作队第一副书记罗风华,请他帮忙找一个 字写得好的文化人把这副对联写出来,贴在了 自家门口。 过去一年,和谭登周打了多年交道的罗风华 明显感觉到,谭登周的身体恢复得不错,精气神 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今年春节前,谭登周又找到罗风华,请他帮 忙再找人写一副新对联。 “字还是那些字,但是要用更好更红的纸,有 金色圈圈那种。”谭登周解释,对联的内容虽然没 变,但自己的感受却更深。 比如“三病两苦有医保”,过去一年,谭登周 和老伴到医院的次数比往年都要多。“老谭要养 病,身体需要慢慢恢复。焦婆婆也有风湿、高血 压等慢性病。”谭登周的家庭医生刘新江说,谭登 周老两口都需要“治未病”。 刘新江翻开了谭登周一家人的健康档案:从 2019年到现在,谭登周去了4次医院,焦光润去 了 10 次医院,医药费总共是 3.4 万多元,报销后 谭登周老两口只用出 3400 多元。 “要不是有这么好的医保政策,我们哪里敢 去看病。”谭登周说,以前他和老伴身体不舒服, 总想着忍一忍扛一扛,现在看病花钱少,家庭医 生一个月还要主动来几次。 在家养蜜蜂、卖“土货” 今年想开个农家乐 采访当天,谭登周家最后的五罐蜂蜜和四袋 盐渍笋被游客买走了。 “政策再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着要。”谭登 周说,过去一年,来华溪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而且不少游客都会来他家看看。 去年,在罗风华的帮助下,谭登周在家里堂 屋摆放了一个小展柜,卖起了自家的“土货”。 “过段时间,还有老咸菜卖,蜂蜜也会有新 的。”谭登周先指了指屋外几筐正在晾晒的咸菜, 又带着记者走到了屋后。 屋后的山上,摆放着五个新蜂箱,这是一家 企业送过来的。谭登周说,企业会按照960元一 箱的保底价格对蜂蜜进行回购,如果蜂蜜产量 高,回购价格还会往上涨。 在堂屋里,还有一个小展柜,小展柜旁边摆 放着一个新的冷藏展示柜,这是小儿媳妇去年夏 天新买的。 谭登周摔伤后,小儿子谭弟海第一时间辞工 回乡照料他。家里有了冷藏展示柜,谭弟海就批 发了一些饮料回家,让父母在家卖。 谭登周说,今年,他和老伴想让小儿媳妇也 回家来,准备一起开个农家乐,卖农家菜。 天色渐暗,谭弟海干完活回家,见到父亲坐 在屋外的长凳上,自己也坐了下来。父子俩看着 眼前的院坝,一起商量着农家乐开起来后,院坝 上的桌子该如何摆放。 一阵微风吹过,一片片梨花花瓣随风飞舞。 不远处,一座全透明的阳光书屋即将建成,这里 将成为华溪村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谭登周说,到那时,他家的这副“老对联”,还 会有新的故事。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刘波 访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脱了贫的谭登周: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2019年4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 贫困户谭登周家中, 谷仓、灶台、床铺一 样样地看,吃穿、看 病、收入一项项地 问。 一年来,谭登周 的身体恢复得不错, 一家人的吃穿、看 病、收入等情况都有 了较大的改善。 2019 年 ,谭 登 周 一家年纯收入首次 超过2万元,实现了 脱贫,家里还添了不 少“大家伙” —新 家电。 生活越过越好,谭登周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上游新闻记者 毕克勤 胡杰 谭登周请 人书写的 对联。 谭登周的 老伴焦光 润。 今要闻 T T02 02

Transcript of 脱了贫的谭登周: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 登周一家人的年纯收入为 24233...

Page 1: 脱了贫的谭登周: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 登周一家人的年纯收入为 24233 元,人均 12116.5元。这是谭登周一家建档立卡后,年纯 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胡颖 沈思明 制图 朱正非 责校 刘玛利

4月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漫山遍野春花盛开,驱散了大山深处的寒意。

半山腰上,谭登周家门外的10多株老梨树开出了新花,小院添了许多春意。

春节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谭登周家门口还挂着一排大红灯笼。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春节挂灯笼。”64岁的谭登周说。

灯笼的背后,是堂屋的大门,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对联上的文字,是谭登周在2018年住院治病时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去年春节前,谭登周把这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

今年春节前,谭登周又特意请人按原来的文字写了一副新的,贴在了同样的位置。

两年过年,看似贴的是一副“对联”,但其中的意义已经不同。

铺盖更暖粮仓更满年纯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

4月1日,我们来到谭登周家时,他正抱着一捆柴往灶房里走。

“他现在有点力气了,闲不下来。”75岁的焦光润坐在灶台边烤着火。初春的山里,依然寒意袭人。看着老伴慢慢走过来,焦光润笑得像

个孩子。“你再过几天过来,梨花就要开过了。”谭登

周说,今年春天来得早,刚过去的冬天也比往年暖和,只下过一点小雪,雪落地就化。

去年入冬后,谭登周家里添置了一个新的电热烤火器,卧室床上也铺上了新被褥。

“这床被子比去年铺的那床还要厚一些,暖和得很。”焦光润一边整理着被褥,一边笑着说。大红色的新铺盖铺满了床面。

温暖,不仅是谭登周老两口身体的感受,更是心里的。

2014年,谭登周一家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2016年,谭登周一家两口脱贫;2018年,谭登周摔伤住院,又因病返贫……

活了大半辈子的谭登周过了不少穷日子。而现在,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2019年,谭登周一家最开心的事,就是脱了贫。“以前吃不好穿不好,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谭登周打开家里的粮仓,里面装满了谷子。

去年,谭登周家里还添置了新的大家电——一台冰柜。“屋头的肉多得很,原来的冰箱早就不够用。”谭登周打开新冰柜,里面装得满满当当。

这些变化,缘于收入的变化。谭登周给我们算起了账:过去一年,除了有

低保、社保,家里的土地入了股,村里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

在石柱县2019年贫困户收入确认表上,谭登周一家人的年纯收入为 24233 元,人均12116.5元。这是谭登周一家建档立卡后,年纯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

“老对联”讲述“新故事”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谭登周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言辞。但是贴在家门口的对联,却是他“咬文嚼字”想出来的。

2018年,谭登周外出务工时不慎摔伤,全身多处严重受伤。对谭登周一家来说,当时16万多元的医药费是个天文数字。

“这么大的病,我最后只出了1万多元。”谭登周说,多亏有好政策,自己在县医院住院,医保报销比例90%,而且享受“先诊疗后付费”。

在住院治疗的4个月时间里,谭登周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

“最开始躺在病床上,最担心的是这么大笔医药费,一家人生活怎么办。后来得知了报销政策,身体慢慢好起来,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感谢党的好政策。”

于是,小学都没读完的谭登周左思右想,一个字一个字“憋”出了这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谭登周说,虽然“抓破了脑壳”,但却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在谭登周住院期间,一家人住了30多年的老屋也实施了财政兜底改造:房子风貌一新,结构也进行了加固,屋里的电线全部更换,还新修了水冲式厕所。

出院回到家,看到家里的新变化,谭登周既感动又感恩。他找到了帮扶责任人、华溪村驻

村工作队第一副书记罗风华,请他帮忙找一个字写得好的文化人把这副对联写出来,贴在了自家门口。

过去一年,和谭登周打了多年交道的罗风华明显感觉到,谭登周的身体恢复得不错,精气神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今年春节前,谭登周又找到罗风华,请他帮忙再找人写一副新对联。

“字还是那些字,但是要用更好更红的纸,有金色圈圈那种。”谭登周解释,对联的内容虽然没变,但自己的感受却更深。

比如“三病两苦有医保”,过去一年,谭登周和老伴到医院的次数比往年都要多。“老谭要养病,身体需要慢慢恢复。焦婆婆也有风湿、高血压等慢性病。”谭登周的家庭医生刘新江说,谭登周老两口都需要“治未病”。

刘新江翻开了谭登周一家人的健康档案:从2019年到现在,谭登周去了4次医院,焦光润去了10次医院,医药费总共是3.4万多元,报销后谭登周老两口只用出3400多元。

“要不是有这么好的医保政策,我们哪里敢去看病。”谭登周说,以前他和老伴身体不舒服,总想着忍一忍扛一扛,现在看病花钱少,家庭医生一个月还要主动来几次。

在家养蜜蜂、卖“土货”今年想开个农家乐

采访当天,谭登周家最后的五罐蜂蜜和四袋盐渍笋被游客买走了。

“政策再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着要。”谭登周说,过去一年,来华溪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游客都会来他家看看。

去年,在罗风华的帮助下,谭登周在家里堂屋摆放了一个小展柜,卖起了自家的“土货”。

“过段时间,还有老咸菜卖,蜂蜜也会有新的。”谭登周先指了指屋外几筐正在晾晒的咸菜,又带着记者走到了屋后。

屋后的山上,摆放着五个新蜂箱,这是一家企业送过来的。谭登周说,企业会按照960元一箱的保底价格对蜂蜜进行回购,如果蜂蜜产量高,回购价格还会往上涨。

在堂屋里,还有一个小展柜,小展柜旁边摆放着一个新的冷藏展示柜,这是小儿媳妇去年夏天新买的。

谭登周摔伤后,小儿子谭弟海第一时间辞工回乡照料他。家里有了冷藏展示柜,谭弟海就批发了一些饮料回家,让父母在家卖。

谭登周说,今年,他和老伴想让小儿媳妇也回家来,准备一起开个农家乐,卖农家菜。

天色渐暗,谭弟海干完活回家,见到父亲坐在屋外的长凳上,自己也坐了下来。父子俩看着眼前的院坝,一起商量着农家乐开起来后,院坝上的桌子该如何摆放。

一阵微风吹过,一片片梨花花瓣随风飞舞。不远处,一座全透明的阳光书屋即将建成,这里将成为华溪村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谭登周说,到那时,他家的这副“老对联”,还会有新的故事。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探访华溪村脱贫户

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脱了贫的谭登周:老对联讲述新故事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贫困户谭登周家中,谷仓、灶台、床铺一样样地看,吃穿、看病 、收 入 一 项 项 地问。

一年来,谭登周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一 家 人 的 吃 穿 、看病、收入等情况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2019年,谭登周一家年纯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实现了脱贫,家里还添了不少“大家伙”——新家电。

生活越过越好,谭登周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上游新闻记者 毕克勤 胡杰 摄

谭登周请人书写的对联。

谭登周的老伴焦光润。

今要闻 TT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