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 IG 條條大路通未來 UTURE ......06 07...

2
06 07 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 BIG FUTURE 大未來 BIG FUTURE 作者/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團隊 蔡佩真、陳文棠 ( MIC) 條條大路通未來 ─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 為了強化臺灣在全球版圖中的競爭力,經濟部技術處 2006 年起即動員國內重要產經智庫與專家學者, 啟動「2015 年臺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 2009 年起,更以 2020 年為預設標的,推動「臺灣 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等延續性計畫。 該系列研究在檢視了包括全球關鍵趨勢,以及國內產 業發展歷史脈絡、資源條件、區域特性,與技術創新 能量等現況後,尋求國內近五十位於社會、科技、經 濟、生態、政策等各領域產、官、學、研社會菁英與 專家賢達之深度訪談意見,宏觀地探索未來十年理想 中的臺灣社經環境發展藍圖和實踐方案,故而描繪出 運籌帷幄之路─ 全球資源整合者 Hub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 臺灣向來並非資源大國,但回顧整部臺灣產業發展 史,卻處處可以發現臺灣以國際製造大廠代工基地、 三角貿易等扮演著國際資源匯聚與運用的蹤跡;如今 臺商早已走出臺灣,憑藉著既往熟悉的進出口貿易流 程與規模製造等經營模式,大量於各地市場投資布 局。整理其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全球資源運籌與整 合利用上包含有兩種類型,分別為至今大眾都普遍熟 悉的製造價值鏈整合,即透過整合不同地區所供應生 產的原物料及零組件產品於特定地區,並完成最終產 品加工、組裝與運銷工作,以低成本、製造彈性和回 應速度來滿足各地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回歸到 貿易服務的核心功能,即以支援生產製造的價值活動 為主,提供全球製造業者相關的整合性服務,如物流 運籌、商貿會展、金融等支援性服務業,以加速業者 在資源運用上的效率,提升其資源整合利用的效益。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全球資源整合 者」路線邁進,則必須要能夠憑藉著對市場重要情資 及關係網絡之掌握和經營,將分布於全球的各種生產 要素與資源 ( 含有形與無形的物流、金流、人流、資 訊流等 )、半成品、成品與服務等,以快速支援,或直 接滿足各跨國市場的交易需求為前提,進行供需整合 與流通。其所創造的價值,主要在於以統籌調度全球 / 區域市場之間的資源流動能耐,而躋身全球 / 區域價 值鏈的重要成員之一,維繫生存與成長之競爭優勢。 科技引領之路─ 產業技術領導者 Value Initiator and Champion 從臺灣的產業歷史來看技術成長演變,可以發現政府 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力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政 策包括有 60 年代前後因應西方工業國家將製造遷移 至東南亞的風潮,而設立起結合加工作業、免稅區與 自由貿易區於一身的「加工出口區」,搭配一連串獎 勵外資來臺投資之政策,不只成功吸引資金與技術移 轉,更激發出臺灣中小企業在生產製造、行銷、企業 經營管理等專業技術與知識上的快速提升。其後,政 府在面對 80 年代臺灣製造業出走低成本國家之際, 又選擇大量投資發展能促進技術突破與創造高附加 價值的電子工業,並由政府國家型計畫資金與法人資 源帶頭進行重點技術研發,或向國外購買最新技術、 技術合作、派遣專人出國學習等,再將相關知能、技 術移轉給民間公司經營,建立起本土資訊電子產業自 主研發與生產的能力。政府政策引導電子業技術探索 與突破發展的模式,更成為後來許多先進技術突破性 發展的參考借鏡。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產業技術領導 者」路線邁進,除了必須要能夠在特定領域中,善用 各界資源,開創出引領產業規格標準或與製程技術、 研發設計相關的核心知識,更要率先投入資源,將所 得的核心知識加以具體實現,進而催生出具突破性之 關鍵技術與材料等,帶動或影響其他產業領域的技術 發展;亦或將既有之技術與材料等重新包裝,定義出 創新應用,以至於產生後來居上的技術應用成果。其 所創造的價值,則是在於以技術創新之優勢,提升獲 利能力,獲取其他業者的主動爭取授權、合作或仿 效,帶動獲利與產業附加價值提升。 「經濟成長」、「環境永續」、「社會公義」三大 驅動臺灣邁向富而美國家的「共通性原則」。另一 方面,研究團隊更藉由進一步深化專家意見,並進 1000 大製造業、500 大服務業與金融業之專業 經理人、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專業人士 ( 醫師、 律師等 )、青年意見領袖、學術與研發單位資深研究 人員、弱勢團體與非營利組織負責人,以及在臺外 籍主管等不同社會層面對臺灣未來發展的偏好調查 後,定義出「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 者」、「軟性經濟創意者」及「生活型態先驅者」 四大帶動臺灣整體發展的「願景路線」,成為國家 發展主力途徑的共識依據。 浩瀚未來的不確定性、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與環境變化,激發起世界各國持續監測與掌控趨勢的欲 望;也因而促使越來越多國家長期投入對科學、技術、經濟、環境與社會發展系統性觀察的前瞻型 計畫,確保自己安穩坐上開往光明坦途的未來火車。在這一波前瞻研究的熱潮中,臺灣未來的道路 要如何邁進?讓我們在經濟部技術處「臺灣產業科技整合研究計畫」裡一探究竟。 追求多元並進與均衡發展的長期研究

Transcript of 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 IG 條條大路通未來 UTURE ......06 07...

  • 06 07

    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B

    IG FUTURE

    大未來 BIG FUTURE

    作者/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團隊 蔡佩真、陳文棠 ( MIC)

    條條大路通未來─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

    為了強化臺灣在全球版圖中的競爭力,經濟部技術處

    自 2006年起即動員國內重要產經智庫與專家學者,

    啟動「2015年臺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

    2009年起,更以 2020年為預設標的,推動「臺灣

    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等延續性計畫。

    該系列研究在檢視了包括全球關鍵趨勢,以及國內產

    業發展歷史脈絡、資源條件、區域特性,與技術創新

    能量等現況後,尋求國內近五十位於社會、科技、經

    濟、生態、政策等各領域產、官、學、研社會菁英與

    專家賢達之深度訪談意見,宏觀地探索未來十年理想

    中的臺灣社經環境發展藍圖和實踐方案,故而描繪出

    運籌帷幄之路─全球資源整合者Hub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

    臺灣向來並非資源大國,但回顧整部臺灣產業發展

    史,卻處處可以發現臺灣以國際製造大廠代工基地、

    三角貿易等扮演著國際資源匯聚與運用的蹤跡;如今

    臺商早已走出臺灣,憑藉著既往熟悉的進出口貿易流

    程與規模製造等經營模式,大量於各地市場投資布

    局。整理其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全球資源運籌與整

    合利用上包含有兩種類型,分別為至今大眾都普遍熟

    悉的製造價值鏈整合,即透過整合不同地區所供應生

    產的原物料及零組件產品於特定地區,並完成最終產

    品加工、組裝與運銷工作,以低成本、製造彈性和回

    應速度來滿足各地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回歸到

    貿易服務的核心功能,即以支援生產製造的價值活動

    為主,提供全球製造業者相關的整合性服務,如物流

    運籌、商貿會展、金融等支援性服務業,以加速業者

    在資源運用上的效率,提升其資源整合利用的效益。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全球資源整合

    者」路線邁進,則必須要能夠憑藉著對市場重要情資

    及關係網絡之掌握和經營,將分布於全球的各種生產

    要素與資源 (含有形與無形的物流、金流、人流、資

    訊流等 )、半成品、成品與服務等,以快速支援,或直

    接滿足各跨國市場的交易需求為前提,進行供需整合

    與流通。其所創造的價值,主要在於以統籌調度全球 /

    區域市場之間的資源流動能耐,而躋身全球 /區域價

    值鏈的重要成員之一,維繫生存與成長之競爭優勢。

    科技引領之路─產業技術領導者Value Initiator and Champion

    從臺灣的產業歷史來看技術成長演變,可以發現政府

    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力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政

    策包括有 60年代前後因應西方工業國家將製造遷移

    至東南亞的風潮,而設立起結合加工作業、免稅區與

    自由貿易區於一身的「加工出口區」,搭配一連串獎

    勵外資來臺投資之政策,不只成功吸引資金與技術移

    轉,更激發出臺灣中小企業在生產製造、行銷、企業

    經營管理等專業技術與知識上的快速提升。其後,政

    府在面對 80年代臺灣製造業出走低成本國家之際,

    又選擇大量投資發展能促進技術突破與創造高附加

    價值的電子工業,並由政府國家型計畫資金與法人資

    源帶頭進行重點技術研發,或向國外購買最新技術、

    技術合作、派遣專人出國學習等,再將相關知能、技

    術移轉給民間公司經營,建立起本土資訊電子產業自

    主研發與生產的能力。政府政策引導電子業技術探索

    與突破發展的模式,更成為後來許多先進技術突破性

    發展的參考借鏡。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產業技術領導

    者」路線邁進,除了必須要能夠在特定領域中,善用

    各界資源,開創出引領產業規格標準或與製程技術、

    研發設計相關的核心知識,更要率先投入資源,將所

    得的核心知識加以具體實現,進而催生出具突破性之

    關鍵技術與材料等,帶動或影響其他產業領域的技術

    發展;亦或將既有之技術與材料等重新包裝,定義出

    創新應用,以至於產生後來居上的技術應用成果。其

    所創造的價值,則是在於以技術創新之優勢,提升獲

    利能力,獲取其他業者的主動爭取授權、合作或仿

    效,帶動獲利與產業附加價值提升。

    「經濟成長」、「環境永續」、「社會公義」三大

    驅動臺灣邁向富而美國家的「共通性原則」。另一

    方面,研究團隊更藉由進一步深化專家意見,並進

    行 1000大製造業、500大服務業與金融業之專業

    經理人、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專業人士 (醫師、

    律師等 )、青年意見領袖、學術與研發單位資深研究

    人員、弱勢團體與非營利組織負責人,以及在臺外

    籍主管等不同社會層面對臺灣未來發展的偏好調查

    後,定義出「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

    者」、「軟性經濟創意者」及「生活型態先驅者」

    四大帶動臺灣整體發展的「願景路線」,成為國家

    發展主力途徑的共識依據。

    浩瀚未來的不確定性、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與環境變化,激發起世界各國持續監測與掌控趨勢的欲

    望;也因而促使越來越多國家長期投入對科學、技術、經濟、環境與社會發展系統性觀察的前瞻型

    計畫,確保自己安穩坐上開往光明坦途的未來火車。在這一波前瞻研究的熱潮中,臺灣未來的道路

    要如何邁進?讓我們在經濟部技術處「臺灣產業科技整合研究計畫」裡一探究竟。

    追求多元並進與均衡發展的長期研究

  • 08 09

    知識加值之路─軟性經濟創意者Innovator of Soft Economy

    隨著人類生活富裕度與品質提升,特別是在先進國

    家,競爭的層次早已不落在國家武力、天然資源,或

    是規模經濟之上。美國哈佛大學 Joseph S. Nye,

    Jr.教授也在 1990年提出「Soft Power(軟實力 )」這

    個概念,並經由廣義地延伸應用,形成今日多數人理

    解的,主要指透過歷史文化、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等

    內涵為手段,將之導入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服務、活

    動表現 (如文學、電影等創作 )、政策體制中,做為

    載體,運用“吸引、同化”之魅力,而非武力脅迫或

    經濟利誘的方式,達到影響對方 (其他國家、企業、

    團體、個人 )行為的一種能力。

    臺灣早期在著重產品加工、製造代工等多數人民仍為

    需生活溫飽汲汲營營的時期,要意識到無形知識與後

    續衍伸出軟實力對競爭的重要性並非易事。直到 6、

    70年代經濟奇蹟使人民生活逐漸穩定後,民眾才懂得

    追求更有質感的生活品質。此後,運用無形知識與專

    業來滿足市場欲望的服務產業日漸龐大,消費市場的

    產品設計和選擇日趨多元;加以臺灣整體社會對本土

    及大中華文化呈現多元包容的自由思考與表達方式,

    對國際文化接受能力強,易於接受新的事物及觀念,

    若能在網路資訊時代主動觀察全球的消費變化,從中

    找出「適合自己、能展現出自我所期望表達的風格特

    色」的產品或服務,廣納各地人力智慧,自主創新地

    孕育出吸引其他市場也同樣欣賞與認同、也想要擁有

    與消費、也願意追隨或仿效自己所追求的軟實力,更

    是國家或企業主所擁有能引導經濟能量的關鍵。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軟性經濟創意

    者」路線邁進,除了能善用「非實體要素 (如軟體、

    知識、情資、配方、藝文、理念、關懷等內涵 )」做

    為獲利的來源;更需具備有將這些非實體要素投入以

    帶動有形產品設計、無形經營模式、服務內容等變化

    與實際應用,產生有別於過往之創新風貌與感受之能

    力,進而形塑出吸引全社會與國內外市場高度接納的

    品牌資產。其所創造的價值,則在於將關鍵「非實體

    要素」重複應用於相關活動與關聯性產業中,進而擴

    大了無形資產的影響力與持續性。

    風格典範之路─生活型態先驅者Pioneer of New Life Style

    所謂「生活型態」,從行銷學觀點來看,即是指個人

    依據自我偏好、興趣,以及主觀意見等,加以分配其

    所擁有的時間、金錢等資源。若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解

    讀,則是指個人或群體因受到內在人格特質與價值

    觀、外在環境等兩部分的影響,而在生活方式上展現

    出的種種態度、信念、意見、期望、畏懼、偏見等特

    質,進而由這些特質來決定對於時間、精力及金錢等

    等資源的支配方式。

    事實上,臺灣很早便因民主政治與允許非營利組織等

    社群可自由設立與集會活動等氛圍的洗禮,使國際間

    驚豔於當時尚稱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剛起步的臺

    灣社會,對於民主自由等生活風格的貫徹落實。加以

    臺灣居民對不同文化具備有高度開放與兼容並蓄的

    心態,故能在全球化互動往來的過程中,同步地依循

    國際趨勢來調整生活步調,卻又不失去對在地傳統文

    化特色與人文風情的內涵的探索。在臺灣經營的產業

    與企業主亦是如此,不僅時時關注影響全球的熱門議

    題 (如簡單樂活、健康運動、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

    等 ),更能適時將這樣的主題價值觀引入企業的經營

    模式之中,透過食品、飲料、衣著鞋襪等服飾與相關

    實體用品的產品,或娛樂、教育文化、運輸交通及通

    訊等服務,甚至跳脫單純銷售產品或服務的形式,向

    全臺灣人民推廣這些重要的生活概念、生活態度,吸

    引他國人民更能認同與了解臺灣獨有的生活風潮,進

    而願意前來體驗,相當於是彰顯臺灣在地生活文化的

    幕後推手。

    因此,臺灣產業或企業未來若要朝向「生活型態先驅

    者」路線邁進,除了能回應高齡少子、氣候變遷或都

    市化等全球性議題,率先倡導與身體力行各種表現在

    食衣住行育樂等行為的生活方式;亦可訴諸與在地特

    有之自然條件、人文風俗、歷史傳統與風格意識等連

    結所產生等獨特生活方式,進而吸引不同地區或國家

    的個人與團體,願意主動與重複地蒞臨體驗,甚至進

    行長短期的生活居留。其所創造的價值,則在於能掌

    握瞬息萬變的趨勢脈動,長期改變個人或團體對時

    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支配使用方式,進而以更可長

    可久的形象與利基,型塑獨特與權威性,建構難以被

    模仿與替代的複合競爭力。

    從今天到 2020,臺灣要的不只是如慧星一瞬的產值

    暴增,而是持續競爭優勢的維繫。雖然單一願景的發

    展路線能提升資源使用的效率,但對多元社會傾向的

    臺灣,唯有四條通往未來的願景之路彼此相互搭配,

    方能帶來更大規模的價值與長遠效益。

    迎向臺灣競爭力的四條願景路線B

    IG FUTURE

    大未來 BIG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