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目协同: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ncct.moe.edu.cn/uploadfile/2015/0928/20150928031649889.pdf ·...

3
实验区巡礼 64 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当前的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着 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学校课 程与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还存在一 定差距。为此,重庆市南岸区学府 路小学着眼于多项目协同实践,完 善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开发了独 具特色的“六艺课程”。所谓“协 同”,在《辞海》里被解释为同 心协力、互相配合。多项目协同是 对多个相关且有并行情况项目进行 管理的机制。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 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办 学理念与教育哲学、课程目标与结 构、课程资源整合和课程规划、校 本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管理、 评价等,我们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 力的实践中,以多项目协同思想为 指导,逐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一、优化学校课程顶层设计, 弥补传统文化课程缺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 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然而,历经西 学东渐与历史浩劫的冲击,中华传 统文化存在断层的危险。学校2008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传 统文化很陌生,对传统节日的理 解停留在“春节吃汤圆、中秋吃月 饼”层面,并不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对书 法、国画、民乐等也知之甚少,缺 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家长、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基础教育阶 段传统文化课程长期缺位,中华文 化教育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我们 通过SWOT分析,发现原有国家课 程中碎片化的传统文化内容难以传 递中华文化的内涵,通过梳理学校 课程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风 险,我们确立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重建学校文化与教育哲 学、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多 项目协同机制与课程整合等策略, 多项目协同: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王永强 张娟* * 王永强,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娟,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课程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以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六艺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 图1 学府路小学的课程树

Transcript of 多项目协同: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ncct.moe.edu.cn/uploadfile/2015/0928/20150928031649889.pdf ·...

实验区巡礼

64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当前的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着

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学校课

程与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还存在一

定差距。为此,重庆市南岸区学府

路小学着眼于多项目协同实践,完

善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开发了独

具特色的“六艺课程”。所谓“协

同”,在《辞海》里被解释为同

心协力、互相配合。多项目协同是

对多个相关且有并行情况项目进行

管理的机制。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

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办

学理念与教育哲学、课程目标与结

构、课程资源整合和课程规划、校

本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管理、

评价等,我们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

力的实践中,以多项目协同思想为

指导,逐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一、优化学校课程顶层设计,

弥补传统文化课程缺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

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然而,历经西

学东渐与历史浩劫的冲击,中华传

统文化存在断层的危险。学校2008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传

统文化很陌生,对传统节日的理

解停留在“春节吃汤圆、中秋吃月

饼”层面,并不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对书

法、国画、民乐等也知之甚少,缺

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家长、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基础教育阶

段传统文化课程长期缺位,中华文

化教育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我们

通过SWOT分析,发现原有国家课

程中碎片化的传统文化内容难以传

递中华文化的内涵,通过梳理学校

课程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风

险,我们确立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重建学校文化与教育哲

学、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多

项目协同机制与课程整合等策略,

多项目协同: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王永强 张娟*

* 王永强,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娟,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课程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以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六艺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

图 1 学府路小学的课程树

65 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引导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

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

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学校从育人目标与课程设

置、课程资源与课堂文化、课程发

展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维度完善

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图1),确定以

种下中华文化基因、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的核心素养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价值,以多元智能理论、全人教育

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等为指导,

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

合,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亲切感,提高传统文化感受力,

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与社会适应。

二、多项目协同开发“六艺课

程”,完成传统文化载体补位

立德树人、培养中华文化的继

承者和弘扬者是教育的使命,我们

组建了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领

导小组,制订学校课程规划方案,

借鉴君子六艺教育,按照21世纪对

人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规划“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模

块的开发,成立了《与墨同行》

《国语经典》《翰墨飘香》《书香

少年》《历史与数学》《梦想与团

队》等20余个课程开发项目小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

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

修养教育为重点,链接古与今、科

学与人文、传承与创新,围绕学生

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

体育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

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图2),协同

补位文化传承,努力使学生具有中

华文化底蕴,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为强化各个项目的协同,学

校特别建立了学校文化与教育哲

学建设项目,植根中华传统文化

与世界现代文明,重新审视课程

价值与学校使命,重新厘清教育

哲学与课程建设的辩证关系,确

立“书香伴童年 和合达天下”的

办学理念;吸取传统文化精髓,

建设墨之韵、龙之脉、和之魅等

学校文化,凸显“书香学府路 墨

韵润童心”的校园主题,发挥着

隐性课程功能。“承中华文脉 传

学府书香”成为教师团队共同愿

景,“莘莘学子意 谦谦少年行”

的学生主题文化与学校课程设置

相得益彰,引领孩子成长为智慧

而优雅的学府少年。学校文化与

教育哲学项目与学校课程建设项

目交互作用,制定了《校本课程

开发指南》,明确了课程目标、

内容、结构与课时设计,细化了

课程开发流程及实施要求。协同

各个课程开发项目按照培养尊重

民族文化的谦谦少年、拥有世界

眼光的未来国民的价值取向,挖

掘各个项目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古今和合、中西和合,结

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小学

生可感知、能认知的文化载体,

传递向善的价值观,积攒向上的

力量。

多项目协同推进学校课程建

图 2 学府路小学六艺校本课程目标与结构图

实验区巡礼

66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设,首先是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

划,加强各个项目组与学校课程建

设顶层设计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

确认学校课程的共同价值取向,制

定各个项目的标准,明晰课程育人

目标,并且保证多个项目之间的紧

密协作。其次是通过项目申报、提

纲审核、初稿研讨、课标拟订、专

家审定等流程与评价机制,使一个

个独立的项目有序转化,构建起学

校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系统内部的

关联以及课程要素间的配合,加强

系统协调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课

程系统的有效管理。再次是形成多

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

程建设格局,我们组织专家学者为

多项目协同提供智力支持,统整形

成《六艺课程标准汇编》《六艺课程

实施手册》,培养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和弘扬者,引领自主发展、终身学

习,促进孩子学会沟通、合作。

三、结语

多项目协同推进课程建设的关

键,在于对具有共同教育目标与办

学理念的多个课程项目进行整合管

理,统筹各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

激活、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最大限

度地挖掘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提

升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

学科间的相互配合,使各个课程项

目相互配套、协调一致,发挥协同

效应,获得比单个课程项目之和更

大的效益,综合培养学生应具备的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多项目协同推进学校课程建

设,避免了课程开发的盲目性与随

意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切性与丰富

性,保障了课程价值取向的整体性

与学校教育体系的一致性。我们将

继续以多项目协同推进课程建设,

协同探索基于课程的师生发展性评

价与现代学校治理,加快教育现代

化进程,让学校课程更加开放、课

堂教学更接地气、校园生活更有情

趣、学校教育更加丰润。

(责任编辑 刘青松)

(上接第63页)

将学习小组引入教学中,变

“生—师”二级结构,为“生—组

—师”三级结构,以“组内异质、组

间同质”诱发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台阶课堂设计了“三个条件系统”:

必要条件系统,注重“知识与技能”

的内在逻辑;支持性条件系统,为

“过程与方法”提供教学支架;创

造性条件系统,提供小组展示的空

间和方式,生成学习成果。

( 2 ) “ 台 阶 课 堂 ” 表 层 结

构:“学生表现”为核心,“三大

设计”为操作。如果按照教学“学

什么、怎么学、学到了什么程度”

的逻辑排序,我们的教学离不开互

相关联的三大设计:学习内容设

计、学习活动设计、表现活动设

计。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教学设计

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我该

设计怎样的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

转变为“我该设计怎样的教学让学

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以上教学模型的具体操作,

前文的两个课例可以印证。从教师

的“教”到学生的“学”,标志着

教学信息的第一次转换——人际转

换;从学生的“学”到学生的“学

会”,标志着教学信息的第二次转

换——自我转换。只有实现了教学

信息的两次转换,教学过程才算完

成。从学到学会的信息转换,就是

要设计符合教学情境的活动,让学

生在“快乐向上、主动发展、体验

成长”的学习活动和表现活动中,

涵养幸福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浩彬,苗元江.主观幸福感、心理

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

理研究,2012(4).

[2]杨敏.幸福人格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

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孟万金.开设《幸福课》创新班级主

题活动[N].教育文摘周报,2015-01-

21(007).

[4]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生

活课程体系改革的逻辑和内容[J].福建

陶研,2013(3).

[5]杨乃林.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N].

中国教师报,2014-07-02(006).

[6]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N].中国教

育报,2015 -06-12(009).

(责任编辑 刘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