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上) - bbs.pku.edu.cn ·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88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 国际关系史(上) 范士明 [email protected] 吴蓉:[email protected] 考试:20%平时出勤+课堂参与/期中阅读报告 30%/期末 50% 读书报告不超过 5000 字,书目另行提供。 期末闭卷,选择+简答+论述。 [email protected] guoguanshi 目录 第一讲导论 ...................................................................................................................................... 8 一、书籍引领我们走进历史........................................................................................................... 8 二、古代文明和国家体系............................................................................................................... 9 1,地中海文化圈.................................................................................................................... 9 2,日耳曼人和欧洲封建制.................................................................................................... 9 3,伊斯兰世界........................................................................................................................ 9 4,古代东亚体系:“华夷秩序”.......................................................................................... 9 三、关于近代外交 DIPLOMACY................................................................................................. 9 1. 近代外交的起源................................................................................................................. 9 2. 外交是一门专业............................................................................................................... 10 四、关于一种历史观..................................................................................................................... 10 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10 引言 ................................................................................................................................................ 10 一、近 ........................................................................................................................................................ 11 为何 14-16 世纪有接连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国家的兴起?............................ 11 一个视角: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 11 “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1 二、欧 (1618-1648) ........................................................................................................................................................ 12 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主要民族国家概况............................................................................ 12 1. 战争的起因..................................................................................................................... 12 2. 战争的进程....................................................................................................................... 12 3. 战争的结果....................................................................................................................... 12 4.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 13 创立的国际关系原则 .................................................................................................. 13 三、17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13 1、比利牛斯条约 1659........................................................................................................ 13 2、英国“光荣革命”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13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13 四、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13 小结:“无序”的欧洲走向“有序”........................................................................................... 14 第三讲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4 (一)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15

Transcript of 国际关系史(上) - bbs.pku.edu.cn ·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

国际关系史(上)

范士明 [email protected]

吴蓉:[email protected]

考试:20%平时出勤+课堂参与/期中阅读报告 30%/期末 50%

读书报告不超过 5000 字,书目另行提供。

期末闭卷,选择+简答+论述。

[email protected] guoguanshi

目录

第一讲导论 ...................................................................................................................................... 8

一、书籍引领我们走进历史........................................................................................................... 8

二、古代文明和国家体系............................................................................................................... 9

1,地中海文化圈.................................................................................................................... 9

2,日耳曼人和欧洲封建制 .................................................................................................... 9

3,伊斯兰世界........................................................................................................................ 9

4,古代东亚体系:“华夷秩序” .......................................................................................... 9

三、关于近代外交 DIPLOMACY................................................................................................. 9

1. 近代外交的起源................................................................................................................. 9

2. 外交是一门专业............................................................................................................... 10

四、关于一种历史观..................................................................................................................... 10

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 10

引言 ................................................................................................................................................ 10

一、近 代 欧 洲 民 族 国 家 的 形 成

........................................................................................................................................................ 11

为何 14-16 世纪有接连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国家的兴起?............................ 11

一个视角: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 11

“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 11

二、欧 洲 三 十 年 战 争 (1618-1648) 与 威 斯 特 法 利 亚 和 会

........................................................................................................................................................ 12

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主要民族国家概况 ............................................................................ 12

1. 战争的起因 ..................................................................................................................... 12

2. 战争的进程....................................................................................................................... 12

3. 战争的结果....................................................................................................................... 12

4.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 13

创立的国际关系原则 .................................................................................................. 13

三、17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13

1、比利牛斯条约 1659 ........................................................................................................ 13

2、英国“光荣革命”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 13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 13

四、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13

小结:“无序”的欧洲走向“有序”........................................................................................... 14

第三讲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 14

(一)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 15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

18 世纪后期欧洲外交格局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均势”的维持 .................... 15

18 世纪后期欧洲外交的几个思考点 .......................................................................... 15

欧洲列强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期反应(1789-1792) ................................................. 15

“反法联盟”,法国外交和英国外交 ......................................................................... 16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欧洲外交................................................................................................. 16

(三)俄土、俄瑞战争以及波兰问题......................................................................................... 17

俄国的战略目标.................................................................................................................... 17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玲娜二世 ............................................................................................ 17

波兰成为被瓜分对象............................................................................................................ 17

(四)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Congress of Vienna ........................................................................... 17

人物 .............................................................................................................................. 17

大国利益中的核心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 ............................................................. 17

最后议定书与欧洲协调............................................................................................... 18

关于“维也纳体系”(要点)..................................................................................... 18

第四讲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 18

一、工业革命、新思想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9

1、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传播 ...................................................................................... 19

2、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影响 .......................................................................................... 20

3、新思想的兴起.................................................................................................................. 20

(1)自由主义 [理性、秩序、合作] ........................................................................ 20

(2)民主主义 ............................................................................................................ 21

(3)民族主义 ............................................................................................................ 21

(4)保守主义 ............................................................................................................ 21

二、1820s-1830s 民族主义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 22

1、1820 年代的民族运动 、民主运动和欧洲协调 ........................................................... 22

西班牙、那不勒斯、萨丁革命................................................................................... 22

欧洲国家对西属拉美独立的态度 ............................................................................... 22

希腊独立——对维也纳体系最大的冲击 ................................................................... 22

2、1830 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 23

法国的七月革命 .......................................................................................................... 23

比利时革命及独立 ...................................................................................................... 24

波兰革命 ...................................................................................................................... 24

三、1848 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 24

1、革命的蔓延...................................................................................................................... 24

2、梅特涅流亡英国.............................................................................................................. 25

3、革命的溃败...................................................................................................................... 25

• 奥萨战争与萨丁保全............................................................................................... 25

法国出兵教皇国 .......................................................................................................... 25

奥俄夹击匈牙利 .......................................................................................................... 25

小德意志计划与普奥对抗........................................................................................... 25

4、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25

四、克里米亚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26

1、尼古拉一世的近东政策与英法奥的态度 ...................................................................... 26

2、圣地保护权问题与战争的爆发 ...................................................................................... 26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

3、战争进程及外交活动 ...................................................................................................... 27

4. 战争的后果和影响:废墟、南丁格尔和 国际红十字会(1864) ............................. 27

5.《巴黎和约》(1856) .......................................................................................................... 27

主要内容 ...................................................................................................................... 27

主要影响 ...................................................................................................................... 27

五、意大利统一............................................................................................................................. 28

拿破仑三世对加富尔的支持和出卖 .................................................................................... 28

意大利统一的含义................................................................................................................ 28

第五讲 德国统一、“东方问题”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 29

(一)普法战争与德国的统一..................................................................................................... 29

普鲁士的强国之路:............................................................................................................ 29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的几场决定性战争 ........................................................................ 29

思考 .............................................................................................................................. 29

德国统一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 30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30

“东方问题”的历史背景 ...................................................................................................... 30

“东方问题”的外交背景 ...................................................................................................... 30

事件 ....................................................................................................................................... 30

意义 .............................................................................................................................. 31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几条主要线索 ................................................................... 31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战争与外交 ....................................................................... 31

(三)俾斯麦的同盟体系............................................................................................................. 31

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布局 ........................................................................................................ 32

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对手们 .................................................................................................... 32

迪斯累里:英国外交的掌舵者................................................................................... 32

哥恰可夫:俄国外交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 ........................................................... 32

法国 .............................................................................................................................. 32

奥匈帝国 ...................................................................................................................... 32

德国式的“韬光养晦” ........................................................................................................ 33

俾斯麦的总体思路:1877 年“基辛根备忘录” ...................................................... 33

德奥同盟、新三皇同盟、三国同盟 ........................................................................... 33

分析俾斯麦体系.................................................................................................................... 34

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 34

(四)一个外交时代的小结......................................................................................................... 35

俾斯麦的外交遗产................................................................................................................ 35

如何对待英国? .......................................................................................................... 35

如何对待俄国? .......................................................................................................... 35

如何对待奥匈? .......................................................................................................... 35

在欧洲体系之外.................................................................................................................... 35

第六讲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欧洲与世界 .................................................................. 35

一、殖民与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 36

1.殖民的动因和条件............................................................................................................. 36

2.列强的殖民扩张目标 ......................................................................................................... 36

二、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36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

1、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 .......................................................................................... 36

2、列强在土耳其的争夺 ...................................................................................................... 37

三、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37

四、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37

1、在非洲的扩张.................................................................................................................. 37

2、法绍达事件(Fachoda,1898) .................................................................................... 38

3、列强对南非的争夺.......................................................................................................... 38

4、英布战争(The Boer War, 1899-1902) ........................................................................ 38

五、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39

1、日本的改革和扩张.......................................................................................................... 39

2、中日甲午战争(1894-95) ............................................................................................ 39

3、日俄战争(1904-05) .................................................................................................... 39

日俄战争的后果与日本的崛起................................................................................... 39

六、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 40

美西战争(1898)................................................................................................................ 40

“门户开放”政策(1899) .................................................................................................. 40

美国成为拉美警察................................................................................................................ 40

小结、思考题................................................................................................................................. 40

第七讲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1890-1914 ................................................................... 41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 41

各国实力的改变.................................................................................................................... 41

工业化对国内政治的改变 .................................................................................................... 42

工业化与海外扩张................................................................................................................ 42

一、法俄同盟的建立..................................................................................................................... 42

1、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 42

2、法俄同盟建立的经过 ...................................................................................................... 43

3、对法俄同盟的几点分析 .................................................................................................. 44

二、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 ............................................................................... 45

1、1890 年代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 45

2、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 45

3、德国的强势外交.............................................................................................................. 45

三、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46

1.1898-1901 年的英德结盟试探 .......................................................................................... 46

2.法意修好 1901-02 ............................................................................................................. 46

3.英日同盟(1902)............................................................................................................. 47

4.英德海军竞争..................................................................................................................... 47

四、三国协约的形成..................................................................................................................... 47

1.《英法协约》(Anglo-French Cordial Entente).................................................................. 47

2.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1905-06).................................................... 48

3.1907 年《英俄协定》 ........................................................................................................ 48

五、战争危机的出现及不断升级................................................................................................. 49

1.波斯尼亚危机..................................................................................................................... 49

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49

3.军备竞赛、英德海军谈判与《英法海军协定》 ............................................................. 50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

4.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 ....................................................................................... 50

小结 ................................................................................................................................................ 50

第八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50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5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51

1、集团整合、军备竞赛与战争计划 ......................................................................... 51

2、萨拉热窝事件 ........................................................................................................ 51

3、七月危机 ................................................................................................................ 5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 52

(二)战争的进程与战中外交 ............................................................................................ 53

1、1914-1916 年的战争 .............................................................................................. 53

2、争取同盟和美国参战............................................................................................. 53

3、十月革命胜利与俄国退出战争 ............................................................................. 54

(三)大战的结束及其影响 ................................................................................................ 54

二、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55

1、主要战胜国的战略考虑 .................................................................................................. 55

2、成立国际联盟的问题 ...................................................................................................... 55

3、德国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 .............................................................................................. 55

4、凡尔赛条约体系及其内在矛盾 ...................................................................................... 56

《凡尔赛条约》(TreatyofVersailles),两部分 ........................................................... 56

凡尔赛条约体系 .......................................................................................................... 56

三、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56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形势 ...................................................... 56

2、美英法日《四国条约》 .................................................................................................. 57

3、《五国海军协定》............................................................................................................ 57

4、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1922.2.4 .................................................................... 57

5、《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2.6 ...................................... 57

四、凡-华体系的内在矛盾 ........................................................................................................... 57

第九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衰败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58

一、对凡-华体系的初步冲击 ....................................................................................................... 58

1、反叛西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58

2、打破孤立:苏德《拉巴洛条约》1922 .......................................................................... 59

3、德国问题:赔款与安全 .................................................................................................. 59

战后问题 ...................................................................................................................... 59

鲁尔危机 1923.1 .......................................................................................................... 60

道威斯计划 1924 ......................................................................................................... 60

洛迦诺会议 1925 ......................................................................................................... 60

柏林条约 1926.4 .......................................................................................................... 61

4、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与《非战公约》 .............................................................................. 61

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背景........................................................................................... 61

白里安—凯洛格条约 1928.......................................................................................... 62

杨格计划(1929) ...................................................................................................... 62

二、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 62

1、危机的发生和特点.......................................................................................................... 62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

2、分化与重组: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 62

3、胡佛延债宣言和洛桑会议: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 63

4、伦敦海军会议 1930 与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34.......................................................... 63

5、1933 年的四国条约 ......................................................................................................... 63

凡尔赛体系:法国外交的困境 ............................................................................................ 64

三、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64

1、“九·一八事变”............................................................................................................ 64

2、英美法的立场和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 65

3、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 65

4、伪“满洲国”、李顿调查团报告和日本退出国联 ........................................................ 65

四、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66

1、希特勒上台...................................................................................................................... 66

2、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 66

3、希特勒的扩张理论、计划和策略 .................................................................................. 66

希特勒上台引起的系列外交反应 ............................................................................... 67

4、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 .......................................................................... 67

5、“斯特莱沙阵线”1935 和《英德海军协定》 ............................................................... 68

6、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 年) ......................................................................... 68

第十讲 德意日的侵略扩张与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关系 ................................................... 68

一、德 意 日 的 扩 张 和 联 合

........................................................................................................................................................ 68

1、德意志开始对外侵略 ...................................................................................................... 68

(1)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35-36 ......................................................................... 68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6-39 ..................................................................... 68

(3)日本侵略中国华北 35-37 ................................................................................. 69

2、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 .................................................................................................. 69

德意《柏林协定》与德意轴心(1936.10) .............................................................. 69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11) ........................................................................ 69

二、中 日 战 争 与 大 国 的 反 应

........................................................................................................................................................ 70

1、中日民族矛盾对国内政局的影响 .................................................................................. 70

2、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70

3、各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 .................................................................................................. 70

4、国联的态度和布鲁塞尔会议 .......................................................................................... 71

5、日本限制和排挤英美在华利益 ...................................................................................... 71

6、“东方慕尼黑”................................................................................................................ 71

7、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 72

三、德 国 的 侵 略 和 英 法 的 绥 靖 政 策

........................................................................................................................................................ 72

1、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3 ................................................................................................. 72

2、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1938.5) ........................................................................... 72

3、伯希特斯加登(9.15)和戈德斯堡会谈(9.22) ........................................................ 73

4、慕尼黑会议 (1938.9.29-30)——绥靖政策的标志性产物 ....................................... 73

5、对绥靖政策的评价.......................................................................................................... 73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

四、大战前的外交......................................................................................................................... 74

1、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1939.5 .................................................................................. 74

2、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 .................................................................................................. 74

3、德意和英法对巴尔干国家等的争夺 .............................................................................. 74

4、三角谈判 ......................................................................................................................... 75

1、英法苏谈判 1939.4-8 ............................................................................................ 75

2、英德秘密谈判 1939.5-8 ........................................................................................ 75

3、苏德谈判 1939.8 ................................................................................................... 75

5、波兰危机 ................................................................................................................ 75

思考题 ............................................................................................................................................ 76

第十一讲 从“我们时代的和平”到全球战争 ....................................................................... 76

一、欧 战 的 爆 发 ( 1939.9-1940.5 )

........................................................................................................................................................ 76

1、德国突袭波兰 1939.9.1 ................................................................................................... 76

2、英法宣战:奇怪的战争(phony war) ......................................................................... 77

3、美国:中立法的修改 ...................................................................................................... 77

4、苏联:东方阵线.............................................................................................................. 77

二、西线战争(1940.5-1940.10) ............................................................................................... 77

1、法国的陷落 1940.5 ......................................................................................................... 77

2、不列颠空战(1940.8- ..................................................................................................... 77

3、巴尔干和东北非(1939.11-1940..).............................................................................. 78

三.各方的战略抉择(1940.8-1941.12) ................................................................................... 78

1、德国:先苏后英? ................................................................................................ 78

2、日本:北进还是南进?......................................................................................... 79

3、苏联: .................................................................................................................... 79

4、美国:援英抗德 .................................................................................................... 79

5、英国:团结美苏 .................................................................................................... 80

四.德国进攻苏联和“闪电战”的破产..................................................................................... 80

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80

第十二讲 战争进程、战略与外交 1941-1945 ........................................................................... 81

一、联合国家宣言和苏英、苏美合作加强 ................................................................................. 81

1、《联合国家宣言》 1942.1 ............................................................................................... 81

2、苏英同盟条约与苏美互助条约 1942.5-6 ...................................................................... 81

二、战争转折(三大战役)......................................................................................................... 82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attle of Stalingrad 1942.7-1943.2) .......................................... 82

2、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争夺战 .............................................................................................. 82

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1942.6) .................................................................. 82

瓜岛之战(Battle of Guadalcanal 1942.8-1943.2) ...................................................... 82

3、英美北非登陆.................................................................................................................. 82

三、“反攻大陆”:击败德国......................................................................................................... 83

1、卡萨布兰卡与三叉戟会议 1943.1-5 ............................................................................. 83

2、西西里战役与意大利投降 1943.7-9 .............................................................................. 83

3、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943.11 .................................................................................... 83

Cairo Conference(1943.11) ..................................................................................... 83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

Tehran Conference (1943.11-12) ............................................................................ 84

4、盟军大反攻...................................................................................................................... 84

第二魁北克会议与莫斯科会议................................................................................... 84

柏林战役与德国投降 .................................................................................................. 85

四、击败日本:二战结束!......................................................................................................... 85

五、战后设计................................................................................................................................. 86

1、布雷顿森林会议 44.7 经济安排 ................................................................................... 86

2、顿巴顿橡树园会议 44.8-9 政治安排 ........................................................................... 86

3、雅尔塔会议 45.2............................................................................................................. 86

4、旧金山会议 45.4............................................................................................................. 86

课程总结 ........................................................................................................................................ 86

一、对于主要国家的外交传统、利益关注与变化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了解。 ................ 86

二.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深层因素 .................................................................................... 87

三.延续性、前后变化的问题 ............................................................................................ 87

四.对 400 多年国关史主要的人物大致的了解 ................................................................ 88

第一讲导论

一、书籍引领我们走进历史

尼尔·弗格森:《文明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西方式如何在过去的几

百年中获得巨大优势的?今天西方危机频频,他的主导优势已经结束了么?未来

的世界新秩序应该是怎样的?——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

正在从西方想东方倾斜,21 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

6 大杀手锏:竞争、现代科学、有法制保证的财产权、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工

作伦理。

亨利·基辛格:On China。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棋盘:

西方是 decisive battle, 中国是 possessive battle 持久战。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对中国外交近年的实践和案例分析入

手,提出了中国如何推动国际关系的进步。

李扬帆《涌动的世界:中国世界史观变迁史论 1500-1911》中国明代至 20 世纪初

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变迁。文明史,不只是物质的历史,也是谨慎的历史、世界观

的变迁,是精神历史的一部分。

--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人类有着不同的实践。国际关系史,也可以理解为国际

关系文明史。

如果从文明史角度切入,还包括对他人实践的了解、尊重、理解。这种态度非常

重要,东西方都应这样。且何为东方、何为西方?概念容易简化;但如果说尊重

人类文明实践,这种态度非常重要。

“people respect what others created, not what they copied”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9

--受地理、气候、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文明史内涵丰富。在大

历史进程中,一些行进着用自身优势加快步伐,建立相对优势。

为何在欧洲呢?是否是加快了?会细说

--国际关系文明史的核心:秩序的建立、规则的确定、力量的平衡、体系的形成。

二、古代文明和国家体系

1,地中海文化圈

气候、地理条件好。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文化。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文化——罗马,

规矩和秩序。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阿拉伯文化的文化交流融合产物。

2,日耳曼人和欧洲封建制

三角图:君主——贵族——骑士/封臣——手工业匠/商人——农奴。

这种封建制在广阔的欧洲大陆都是如此得结构。几百上千个。最上面是罗马教皇。

如何管理?

3,伊斯兰世界

BC610 年,穆罕穆德在麦加创设了可兰经。统一到相信真主。——开创的时期

15 世纪。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OR 攻克拜占庭。

4,古代东亚体系:“华夷秩序”

唐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对外关系···朝贡体系并不是一种战争关系,而是和平

的关系。

·看法:

--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各具特色。东方的帝国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但是,正

式无序的欧洲孕育出了现代主权国家和国际关系体系。

几大文明各具特色、相对隔离、交通不便。

--外交 diplomacy 是一种突破性的文明实践。

现代外交是地中海文化圈向北日耳曼、往东伊斯兰世界的介入和融合,通过战争、

商业、文化传播形成的。

文明化,人如何沟通、城邦国家 OR 主权国家如何交流?

三、关于近代外交 DIPLOMACY

1. 近代外交的起源

Renaissance diplomacy by Garett Martingly

教皇、主教在发展外交中有很大能量。

“从 16 世纪起,欧洲的历史基本上是外交的历史”——基佐

1,意大利人的实践:亚平宁半岛

a) 1099 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耶路撒冷后,和母国有联系。但是需要代

表、领事。就这样一步一步变成了领事制度、外交代表、交涉、沟通。

慢慢发展出了治外法权。

b) 15 世纪初意大利半岛已经有了完善的常驻使团、大使等设置,代表各自

的君主。

2,法国人的创造:

黎塞留。Raison d’ Etat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存在的理由)外交是一种专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0

业、使命。

2. 外交是一门专业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国家的整体意志和要求

2,原则和灵活

理念清楚、使命清晰、纪律严明,因为牵涉大量国家机密。然而这么多的原

则,真正做的时候还是非常灵活。

3,谋定而后动

好的听者。外交不是抗议来的,抗议是表明立场。真正搞外交先要明白别人

想的是什么。

“外交当中没有英雄”

4,外交礼仪和技巧

5,人文修养

四、关于一种历史观

《欧洲文明十五讲》

--国际关系史是人类文明史的分支

让精神的历史浮出水面。

--寻找历史的主轴和路标

--关于“细节”

传位。查理曼大帝 BC814 年分给 3 儿子、843 年再次分——》法国、意大利、

德国。

联姻。1467 年阿拉贡的国王和伊萨贝拉联姻,统一的西班牙。才有两人支助

哥伦布。

国际关系史中很多细节是围绕权力 power 表现出来的。

--全球视野和大国青年

--关注身边的历史

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引言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法利亚和会

17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小结

引言

当前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关切:

以前没有固定的国界,而现代国际社会的领土是固定的。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1

·人权高于主权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

——似乎回到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之前?民族国家不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新中世纪主义

教皇,其实等

什么是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民族国家体系

一、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基督教会在欧洲黑暗时代,是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教士和僧侣抄写古籍,传承

文学,保护文化。

·12-13 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出现,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牛

津大学等。大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提倡希腊式的自由思想和讨论,讨论圣

经、罗马法和亚里士多德思想。

·近代民族国家的萌芽出现。它们是“混乱中的一点秩序,黑暗中的一点冠名,

散铁中的几块磁石”。——《西洋史》陈衡哲

·名门望族,热心民族文化(例如梅迪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人的再发现

·文艺复兴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宗教改革 the reformation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反对教堂发赎罪券

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

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即欧洲

加尔文 Calvin

Erasmus 荷兰的伊拉斯谟

为何 14-16 世纪有接连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国家的兴起?

一个视角: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1、 火药、枪炮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

a) 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

战争中的雇佣兵)

b) 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

近代的绝对主义国家开始出现

c) 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

d) 13 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

e) 绝对主义君主专制的时代到来。尤其是法国

2、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

a) 14、15 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

的互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大洋。

b)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为何西班牙首先兴起,却又

首先衰落?是文化因素吗?——西班牙的殖民地:拉美的文化?与德国

很不一样)

c) 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

d) 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

3、印刷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传播和保存方式

“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特点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2

(1)“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稳固的边境

(2)在边境之内,他们宣称拥有绝对的主权

“深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

一种成套的 package 的事迹,一有都有”

黄仁宇: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黑暗时代的变革,贸易突破了欧洲封建的壁垒

——《欧洲文明的进程》陈乐民

二、 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法利亚和会

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主要民族国家概况

1、英国 1215 年《自由大宪章》就开始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对宗教上的冲突

处理得也比较好。英国人的折衷的性质很强。1588 年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

经济上对于自由贸易的追求,1688 年的光荣革命——其中的妥协

2、法国:比较强大

3、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

4、瑞典(在 30 年战争中发挥了比较独特的作用,对战争的走向与结局有很大影

响),荷兰(联合行省,在 17 世纪的时候,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意大利(还

是四分五裂,统一是在 19 世纪中期)

5、波兰与俄国,不强大,连年战争,两国是死对头

1. 战争的起因

三十年战争是 16 世纪宗教改革以来的宗教冲突不断升级的产物。爆发于中欧-

捷克(比较富饶,且是选帝侯,是新教和天主教都想争夺的地方),扔出窗外事

两大阵营:

(1)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

室、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并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波兰有非常强大的天主教

力量,波兰曾经亡国 123 年,复国是 19)

(2)反哈布斯堡联盟(法国、瑞典、丹麦、英国(后来退出))

2. 战争的进程

(1)波西莱亚起义阶段 1618-23 捷克反天主教

(2)丹麦参战阶段 1624 一开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名将华伦

斯坦

(3)瑞典参战 1630-34 古斯塔夫二世

(4)法国参战 1635-48 开始法国在幕后支持,然后最后黎塞留出面。(黎塞留: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红衣主教与哈布斯堡王朝作对,国家利益高于教会的利

益)

3. 战争的结果

·近代绝对主义国家制度的加强

·几大列强的出现:英、法、荷、瑞典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宗教平等,宗随君定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3

4.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

时间:1644 开始,1648 签订

地点,德意志的威斯特法利亚的两个城市敏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

内容:书 22-23 页

特点: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荷兰、瑞士获得了完整的主权)

创立的国际关系原则

进步性: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承认了瑞士、荷兰的独

·“国际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方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精神”的初步确定

·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结构制度

局限性

·无法对大国任意扩展其实力进行限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国=法国,瑞典

(到今天仍然无法解决)

三、17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1、比利牛斯条约 1659-法国与西班牙之间,威斯条约并未阻止法国的扩张

2、英国“光荣革命”和应归对外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军事政策的形成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1、比利牛斯条约 1659

合约之后,法西战争仍然在打:阿尔萨斯/联合行省,在 1659 年,签订条约。

法国将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部分地区,在尼德兰和法兰丝-孔德的一些城堡还给西

班牙,西班牙永远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2、英国“光荣革命”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内战:1640 年开始,一直到 1688 年

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改变亲法政策,将法国作为主要对手,英法对抗,不仅在

欧洲对抗,还在殖民地。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最大受惠国之一。

·l’etat, c’est moi,朕即国家,路易十四外交对威斯特法利亚和会后欧洲政治,

外交的影响

·法国陆续取得阿尔萨斯(位于日耳曼和法兰西之间)、斯特拉斯堡(位于日耳

曼境内的自由城市)

·英、法交恶与欧洲均势实践

·英、法在北美、印度的角力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向世界扩张

四、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德勒支合约》英国,奥地利,波旁王室菲利普,

哈布斯堡王室;英国从西班牙得到了直布罗陀。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4

2、彼得大帝改革、北方大战(1700-1721)与《尼斯塔合约》

·彼得一世改革

·瑞典与他的邻国波兰、丹麦、俄国的关系

·瑞典真正的对手是彼得大帝领导下的俄国

·1700 年,俄国向瑞典宣战,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721 年北方大战结束,签订合约,俄国占领所有波罗的海省份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 VS 普鲁士(新兴国家,腓特烈大帝),腓特烈

大帝追求西里西亚

4、七年战争:是前者的结果。瓜分波兰。——均势原则非常典型的应用

6、欧洲五强格局的初步形成

·英国与法国

·普鲁士崛起

·俄罗斯的海陆扩张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

·奥地利与神圣罗马帝国:下坡路

·Raison d’etat

·均势的原则与外交

小结:“无序”的欧洲走向“有序”

·欧洲“五强”崛起,“大国外交”渐现雏形

·国家利益至上:对领土、资源、人口的争夺,对战略要地、海上霸权、海外殖

民地的争夺(宗教力量下降)

·古典均势的黄金时代

·推动了国际政治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法(格劳修斯)的发展

·欧洲观念的形成

·欧洲协调的梦想还没有变为现实

第三讲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的国际关系

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 法国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演变

3、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二、 美国独立战争和欧洲外交

1、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2、 法美同盟与俄丹等国的武装中立

3、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

三、 俄土、俄瑞战争以及波兰问题

1、 俄国的战略目标

2、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

3、 波兰成为被瓜分对象

四、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与大国外交

2、 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

3、 “欧洲协调”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5

(一)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上的“赢家”——法国

英国因为内部事务而顾不上欧洲大陆,俄国也顾不上。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

体系中民族国家的代表。

·路易十四时代 从思想层面看路易十四时代的精神遗产。

·黎塞留的外交思想和政策遗产

黎塞留在国内是全力镇压新教——因为挑战国王的权威,然而在国际上支持

新教——这种表面的矛盾,可以看出黎塞留行为的出发点不是信仰和意识形态,

而是国家利益。这与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很有相似性。黎塞留的

外交政策的遗产,基本是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路易十四时期登峰造极。因

此,政治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所以这些政治家的境界高

度是盖世的,这不仅仅是用武力可以达到的境界。

黎塞留不仅仅是在国外打三十年战争,而且在国内建立法兰西学院。

·法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政治影响不仅通过武力,也通过外交、文化、

语言、礼仪乃至生活方式。

维也纳会议的语言是战败国的法文。巴黎是欧洲的首都。她在语言、习俗、

尤其是时装和上流社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兰克)《Power and statecraft》

要成为欧洲的引领,文治武功同样重要。语言,文学(彼得一世从欧洲回到

俄国,规定俄国宫廷、贵族之间只能说法语。可见法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8 世纪后期欧洲外交格局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均势”的维持

·在欧洲的国际舞台上:各个民族国家对超强的法国形成一种制衡。这是“均

势”理念和原则的实践。

·1756 年,奥地利“外交革命”,法奥联手。

奥地利总理建议奥地利女王,不仅要和英国联盟,还要和强大的的法国联盟。

女王把女儿嫁给了法国未来的国王,路易十六。

这种外交革命,是动了欧洲全局的。

·1789 年,法国大革命

·英国是“制法”的核心。

18 世纪英、法军事与外交争斗的几个大回合:

1,七年战争(1756-1763) 英胜、法败----牵涉到北美、印度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法胜、英败----牵涉到北美

3,英、普侵入荷兰 (1787) 英外交胜利,法国陷入外交孤立;

4,英、普、荷兰三国军事同盟(1788):反对法、俄、奥、西,支持土耳其、

瑞典----牵涉到波罗的海、中东

18 世纪后期欧洲外交的几个思考点

·外交是国力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军事等国力支持下,外交也是可以动全局的。

·大国外交,挟势而行;小国外交,顺势而动。

·外交失势,就是被孤立;外交得势,就是最大限度争取同盟者。

·18 世纪后期的欧洲外交,已经走出欧洲,具有世界性,延伸到北美、中东(土

耳其奥斯曼帝国)、亚洲(印度)

欧洲列强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期反应(1789-1792)

俄国:叶卡捷玲娜二世:“我丝毫不相信皮靴匠和鞋匠会具有政府和立法的天才,

我认为,如果把其中一些人绞死,其他人就会清醒过来”。其非常清醒:俄国离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6

得比较远,其必须让奥地利和普鲁士冲到第一线,对俄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腓

特烈二世:“如果女皇活着,就去贿赂周围的大臣,如果女王死了,其国内会一

片混乱。“)

普鲁士:希望法国革命破坏奥法、俄法同盟,使普鲁士在军事上占优势。

奥地利:维护与哈布斯堡王室有姻亲关系的法国波旁王室,但也开始与普鲁士

开始秘密谈判。

英国:静观事态发展,选择有利时机介入。

思考:王室利益、意识形态、国内政治考虑、外交政策与手段各种因素交织交会的最后沉淀:“国家利益如何最大化?”

最后是一个德意志的问题:是否需要统一,何时统一?

“反法联盟”,法国外交和英国外交

·俄国:叶卡捷玲娜二世用全部外交力量动员普鲁士奥地利出面发对法国。

·普奥反法联盟——德意志联邦最重要的两个行为体

·拿破仑战争开始后的欧洲国际关系(1796 年,拿破仑波拿巴开始主导法国军

事与外交:叶卡捷玲娜女皇去世)

·最后是英法较量(英国的反法外交,拿破仑的和平攻势的军事胜利)

俄国无论是从其地理位置、欧洲的利益、海外控制能力是比不上英国的。英国在

安内之后,开始攘外。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欧洲外交

英法较量在国际关系史上,延伸到了北美的土地。英法较量,不完全是从法国大

革命开始,是从 1756-1763 的七年战争开始,英国取得了优势。英国外交在七年

战争之后,看到了北美殖民地,希望从北美殖民地拿到更多的税赋,充实国库。

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到波士顿-Boston Tea Party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英国镇压波士顿茶党的起义(真正全面的打是华盛

顿组织军队。)

法美同盟与俄丹等国的武装中立

法美同盟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法国的全面参战和支持(主要是财政支持,也有

军队),独立战争不可能打赢。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出使法国,一次全面成功的外交斡旋,取得了法国上下

一致的支持。一位大科学家,其外交同样出色。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 年,法国人对美国革命和精神的宣传是非凡

的。

美国独立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美国是在一种理想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是基督教世界第一个没有世袭

统治者的国家,也是欧洲正统观念的反叛者。“它好像是一个破卵而出的东西。

它是从帝国和嫉妒加世界的最后遗迹里破土而出的一种西欧文明”。——“西欧

理念,北美实践”。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7

(三)俄土、俄瑞战争以及波兰问题

俄国的战略目标

瑞典-波罗的海——瑞典和丹麦(远一点)控制

土耳其-黑海——主要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

出海口是俄国的重要关切。大陆上:东欧

俄国是横跨欧亚大陆。中国东北方向大片的土地都是被沙俄占据的,中俄划界问

题是很困难的。从国际关系是上看,在十八、十九世纪,俄国领土扩张的重点还

是欧洲。在黑海、巴尔干、波兰、东欧,而与我们的东北的划界区域,现在还是

人烟稀少。既是有了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与日本争夺中国的东北)等之后,

才有所人烟。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玲娜二世

波兰成为被瓜分对象

俄普奥。维也纳和会上、

(四)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Congress of Vienna

人物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雷尔以及英国驻奥地利、俄国、荷兰大使——信息最全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助手为职业外交家、国际法专家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助手:统计学专家,为讨论国王领土面积和人口数字提

供精确数据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其亲信大臣多位外国人(德意志人、波兰人、瑞士人、

科西嘉人)

法国:塔列兰及其助手,干练的法国外交人员

大国利益中的核心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

开了一年的会(1814-15),表面上是豪华、排场、宴会,然而实质是 19 世纪初

酝酿的大国外交的结果。表面之下的精神,还是国家利益,不过是重新洗牌后的

国家利益。(拿破仑重新洗牌:到了莫斯科、埃及、北非、意大利)

波兰背后:俄罗斯

萨克森背后:普鲁士

战胜国是四强,然而就是两个集团:英德 VS 俄普

塔列兰:“我们有必要问一下: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是否还没有缔结合约?是

否还存在战争状态?如果还存在同盟国的话,我在这里就是多余的了”。——法

国外交:是四国谈还是五国谈?——争一个法国的合法地位。

塔列兰坚决要求参加“四国委员会”,在卡斯尔雷和梅特涅的极力支持下,法国

参加了“四国委员会”,“四国”变成了“五国”、

法国一开始就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波兰-萨克森的问题。这是法国外交在全面了

解欧洲形势的准确判断。

梅特涅与“正统主义原则”:精神层面上最能凝聚大国的;而法国革命是破坏了

正统这个规矩的。正统背后的内容:君主的地位,各国的主权问题,既得利益的

牵扯。“正统原则”表面具有道德高度与合法性的外表下,实则是要恢复大革命

之前的秩序,尤其是法国的地位,这也是塔列兰要维护的。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8

塔列兰对局面的把控:利用波兰对于萨克森问题上的矛盾,去和英国首相以

及奥地利的首相签订了《法奥英关于撒克逊问题的秘密协定》,把机密的文本送

到了巴黎。直到拿破仑集聚了几十万人回到巴黎,在国王的办公室看到了这份文

件,拿破仑心中足够聪明,似乎与塔列兰有一种默契,他把这份文件送到维也纳,

交给沙皇,沙皇十分尴尬,被背叛。

塔列兰在维也纳和会上为法国争得了最大可能的比较优势,他的外交才能,

是那个时代外交能力、才干的集中代表:同样是塔列兰,在 1806 年就知道拿破

仑这样扩张是没有希望的,在思考如何阻止他。于是塔列兰就见到了沙皇,表示

愿意做其内应,出卖拿破仑。然而等到维也纳和会的时候,他用他的全部外交才

能,坚决维护法国利益,从四强到五强,到利用矛盾,以至于在签订合约的时候,

法国作为战败国已经把自己的利益保护打了极点。

《变色龙才是政治的徽章——塔列兰回忆录》

最后议定书与欧洲协调

一年的会议,无数的秘密谈判,无数的小会。

·荷兰与比利时的合并

英国最关注的:所谓低地国家:卡斯尔雷开始就想清楚了:使低地国家在英国的

把控之中,在法国之间建立屏障

·德意志问题: 新的德意志邦联的设立

之后,中欧已经开始酝酿统一的因素;然而在维也纳和会上,仍然是一盘散沙:

普奥之间就不可融合,巴伐利亚依然。因此,中欧的德意志,还是按法国(英国

俄国)所愿,一盘散沙。

·割让挪威给瑞典:英国得到赫尔果兰岛

毛里求斯等十几个,然而一次大战之前,英法的协约

·瑞士问题:中立地位再次得到全欧保证

·意大利问题:回到法国革命前的分裂状态

法国能接受,其他国家也能接受。因此,19 世纪,意大利统一,接着德国统一,

是真的动全局了。

关于“维也纳体系”(要点)

·调整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各国疆域、实现欧洲均势、重建欧洲和平

·禁止贩卖黑奴

·国际河流航行管理协定:实行“开放”制度

·对外交人员为此和外交语言的规定(大使、公使、代办;按到任日期决定位

次;法语成为通用语言)

思考题:

1、 法国大革命给国际政治增添了哪些新内容?

2、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欧洲协调”?

3、 试述美国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和特点。

第四讲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上讲回顾:

地中海上的希腊文明是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伊斯兰-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埃

及文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也是从希腊开始的,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根。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19

几个半岛。意大利半岛。古罗马帝国吸取了希腊文明的营养,有结合了罗马本书

呢的特点——讲法,讲规则。古罗马帝国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了帝国,这

给了欧洲共同体的思想建立了基础。是它在征战的时候,把希腊的语言、文学、

宗教包括基督教,以及它的罗马法扩张到整个欧洲,欧洲才有了“欧洲共同体”

的意识。

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最主要的特点是分

崩离析,分封制带来了分散。然而有两个动力造成大一统的局面:一是基督教,

二是神圣罗马帝国。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统一体”。

关于中世纪的黑暗:是相对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而言的。欧洲被来自东方、

北方的蛮族控制了,相对于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是灰暗的,然而正是在中世纪在

对抗这种蛮族的统治过程中,产生了追求人性、理性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出

现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意义很大,一次思想解放。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表现

是宗教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近代的民族国家破茧而出,英国西班牙法国丹

麦瑞典荷兰等。之后,“国家利益”成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追求和国际政治的主旋

律。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经

过了这样的一百年,欧洲出现了现代五强的雏形。到了 18 世纪中期时,一些国

家退出了强国的行列:西班牙,瑞典和荷兰已经不再是欧洲政治的主角了。英法

荷奥普成为七年战争的核心。在一百年战争中,“势力均衡”是欧洲政治的价值

核心。有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独特、语言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法国。特别是到

了拿破仑时期,到 1810 年,法国的崛起,欧洲版图都在拿破仑的控制之下,冲

击了欧洲均势原则。

然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不仅在此,其“平等、博爱、人民主权、共和国”的

思想广泛传播,对于其他专制君主国家的冲击,并不亚于拿破仑霸权的冲击。这

使得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遏制法国的冲击。维也纳体系建立,通过欧洲大国

的联合打败了拿破仑,重新建立欧洲的均势。

维也纳和会是一次恢复旧观而不是建立新局的会议。塔列兰提出了正统主义,

才使得法国重新进入体系。正统王朝复辟、势力均衡再现。而为了恢复和维持旧

观,维也纳会议确立了欧洲协调、正统原则、补偿原则、四国同盟等政策支柱。

俄、奥、普还结成了神圣同盟。梅特涅的体系是一个保守体系。

补偿原则:维也纳和会焦点是波兰-萨克森问题。如果完全恢复拿破仑之前

的边界和秩序是不可能的话,就要给有损失的国家予以补偿。来源是尚未独立、

在大国保护之下的公国、领地等。只有这样,大国之间的政治才有了公平性。然

而如果这些尚未独立的公国、领地受民族主义驱使而想要独立的话,就会冲击。

四国同盟:反法同盟。担心法国报仇或者卷土重来。肖蒙条约。

神圣同盟:不被英国认可。

一、工业革命、新思想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传播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指的是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的过程。

18 世纪末期-19 世纪中期(1840),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于英国?

– 资本(商业、农业资本)

– 劳动力(人口数量、自由劳动力)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0

– 原料、资源(煤和铁)

– 市场

– 运输便利

– 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 纺织煤铁蒸汽动力交通运输

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法国、比利时、德国和美国东北部的传播。

2、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影响

– 农业产业化

– 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私有财产制度、交换制度、劳动制度、金融制度)

– 世界范围内生产、市场、贸易、投资和金融制度的逐渐形成

经济、政治分化 工业革命对权力分配和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

(1)工业革命加剧了世界权力的分化:拉大了欧洲和非欧地区差距

蒸汽机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

赖。新能源为人类所获得,它导致西欧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别为亚洲每

人的 11.5 倍和 29 倍,而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直接依赖于所能获得的能源。

(2)工业革命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强国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国家之间,尤其英国

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跨入了钢铁时代。英国到 1800 年时生产的煤

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煤产量从 1770 年的 600 万吨上升到

1800 年的 1200 万吨,进而上升到 1861 年的 5700 万吨;铁产量从 1770 年的 5

万吨增长到 1800 年的 13 万吨,进而增长到 1861 年的 380 万吨。工业革命使英

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为“英国治下的和平”打下了基础。

(3)蒸汽机被用于陆路和水上运输。如此,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使世界统

一起来。工业化对于原料和市场依赖也成为工业化国家竞争冲突、寻求殖民地的

重要原因。

– 人口的剧增、移民和城市化的大发展城市化

–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工业革命、童工、无产阶级与企业家

工业革命在 1830 年代由英国扩展至欧洲大陆,促进了各国自由民主运动的

兴起。中产阶级追求政治与公民权利;工业化到导致的失业和贫富分化成为革命

的温床。

3、新思想的兴起

(1)自由主义 [理性、秩序、合作]

– 政治自由主义(立宪主义),立宪民主,通过议会、宪法限制国王权力

–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科布登与自由主义思想

• 科布登(Richard Cobden,1804-1865),19 世纪自由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代表

(代表工业家利益)。

• 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与斯密的观点相同) 为当时议会中“反

谷物法”(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导人,认为自由贸易有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 关于贸易与和平之间的关系

• 关于军事权势集团与战争的关系攻击“均势”,均势是一个怪物,一个虚无的

东西。与现实主义思想格格不入。

• 另外还有李嘉图、边沁、密尔 等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1

(2)民主主义

与自由主义相关,不完全相同。强调[平等、自由,天赋人权]。追求共和

• 始自18世纪70年代的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两大民主

革命运动,它们直接提出了保障天赋人权、争取自由平等的世俗政治目标,具有

较鲜明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色彩。《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奠定了“民主化”这个现

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合法性基础。

• 导致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力量实际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已经蕴育起来了。人民主权

观念,卢梭提出公意(public will),法国国民议会又提出“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惊人的能量。拿破仑的扩张虽然最后被击

败了,但是其燃爆的国际革命,却并未停止。民主化从 18 世纪开始逐步席卷欧

美。

• 工业化、资本主义化促进了民主化的发展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 “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

• 以明确的法律语言宣布了“主权在民” 的原则

(3)民族主义

• 何谓民族?何谓民族主义?

– 民族:

是一种认同。以前的认同是通过等级,现在需要水平的认同。靠语言、血缘、

种族、历史联系起来。

– 民族主义:情感 思想(防御性 VS 进攻性) 运动 政策

• 民族主义的道路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认为第一波民族主义运动源于美洲独立运动。第一波:美洲的民族主义是反

对歧视和等级的“旅伴式”的民族主义,并不以语言为要素。第二波:欧洲 19

世纪前半的民族主义是民粹民族主义,以语言、文化为明确标记, 具有群众性、

民主性。第三波:19 世纪后期欧洲的民族主义[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是官方民族

主义,是对群众民族主义的发动,即王朝为了避免被推翻,自上而下进行同化。

官方民族主义的另一面是帝国主义,而 20 世纪的亚非民族独立运动则是对帝国

主义的反动。

• 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关系后果

---领土补偿、恢复君主专制等规则难以执行,大国间缓冲消失;

(4)保守主义

• 伯克(Edmund Burke):《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与近代西方保守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法国大革命把路易十六和王后送上断

头台,然而还出现了很多完全摧毁性的东西。反对革命的人面对的是白色恐怖:

例如雅各宾执政时期,反对革命的人被绞死。其目标很吸引人,然而目标的崇高

是否能够合法化其手段?本来法国大革命出现的时候,英国人是同情法国的。然

而伯克站起来,呼吁英国不能对法国的革命支持或置之不管,而应该加入反制法

国的联盟中去。英国反对法国的霸权是毫无疑问的,对伯克这样的英国人来说,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激进思想是更加不能容忍的。

•伯克反对一个完全由抽象的理性所引导的“启蒙”社会,担忧启蒙运动将

会带来无法收拾的动乱。对于伯克而言,政府的架构不该是由抽象的“理性”所

组成,而是应该遵循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以及如家庭和教会等重要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2

的社会传统。传统经历了数个世代的智慧和考验,更能作为立身处世的依据。

•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

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维也纳会议象征了保守主义在欧洲复兴的开端,抗衡经由法国大革命产生

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

伯克的保守主义和俾斯麦的“保守性”是一样的,然而不能说伯克是等同于

俾斯麦思想的。

二、1820s-1830s 民族主义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1820 年代的民族运动 、民主运动和欧洲协调

西班牙、那不勒斯、萨丁革命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1820-21 年)

– 特洛波议定书(Troppau Protocol)

俄国希望积极干预,英国不希望俄国干预。奥地利普鲁士希望干预,支持俄

国积极干预,然而奥普不愿意俄国大军过境。在特洛波议定书中,授权奥地利。

– 奥地利派兵镇压了那不勒斯和庇蒙特(撒丁)的革命

–维罗纳会议(1822 年)商讨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

– 法军进入西班牙,扶植西班牙波旁王室复辟

期间英国明确表示不干涉,“欧洲协调”出现裂痕,英国认为这个和维也纳和

会的原则不一致,需要干涉的是改变欧洲边界现状的事件,而不是国家的内政。

英国没有在协议书上签字,然而主要的欧洲国家实现了“大国协调”。然而也暴

露出了英国的考虑。

欧洲国家对西属拉美独立的态度

英国联合美国 劝阻法国 奥、俄无力

俄奥不具有海外干预的实力,真正有实力干预的只有英法。然而英国不愿意干预,

可以削弱西班牙实力。法国愿意干预,然而英国明确劝告法国不要干预。英美第

二次战争 1812-1814 年刚刚打完,英美签订根特合约,虽然英国在军事是占上风

(火烧华盛顿),然而英国做出妥协,考虑是希望美国支持英国在欧洲和拉美的

外交。美国考虑之后,不和英国在一起发表声明,而是在 1823 年独立发表声明:

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结果:拉美在 1820 年纷纷独立,智力,哥伦比亚,巴西(从葡萄牙),共

和制度。 由于英国的阻挠,拉美各国纷纷独立,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主义、

干涉主义、维持现状均无法实施。

希腊独立——对维也纳体系最大的冲击

• 东方问题:如何对待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

一直到 20 世纪初,都是牵动欧洲国际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

• 希腊起义 1821 年:俄、英、奥的立场

俄罗斯:在传统上由于东正教的原因,同情和支持在巴尔干的斯拉夫族、包

括希腊等反抗土耳其、争取独立的努力。此外,俄罗斯一直希望在南方打开出海

口(黑海)。(已经在西方从瑞典手里抢到了出海口)。因此,俄罗斯的考虑不仅

有感情的、民族宗教的,也有现实的利益。俄国希望奥土解体。

英国:一个统一的土耳其,可以帮助英国把俄国堵在里面。英国不愿意看到

土耳其衰落,希望土耳其撑过去。

奥地利:与俄罗斯是神圣同盟,在政治上有义务。然而奥地利与奥土同病相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3

怜。今天土耳其的下场,就是明天奥地利的下场。

梅特涅用“正统主义”来说服亚历山大干预。

• 英俄谅解、伦敦条约与纳法林之役

然而,虽然土耳其大开杀戒,希腊起义军非常顽强。欧洲的民间舆论越来越

同情希腊(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根,土耳其是伊斯兰教)。英国的诗人拜伦 1822

年“志愿军”到希腊帮忙打仗,捐躯。英国也受到舆论的压力,且英国政府发生

变化,于是思变。与俄国谈判,想利用英俄的协议来离间俄奥神圣同盟。

英俄谅解:在承认土耳其宗主权的基础上,维持希腊的自治。

在谅解达成时,俄罗斯已经大兵压境支持希腊,英法舰队也到达了土耳其(开

始不是为了打土耳其,是怕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得利太多,想要制约俄罗斯)。

然而土耳其和埃及的舰队不期而遇,沟通不畅情况下发生了战争。土埃舰队在纳

法林被全歼。——不是英法的原意。土耳其对整个基督教世界宣战。

• 土欧之战、亚德里亚堡条约

俄罗斯大兵南下,英法也没法阻挡,打到亚得里亚堡城下,土俄签订条约

(1829)。多瑙河南方的出口让给俄国,黑海贸易自由。——俄国重要的外交势

力。英法在亚得里亚堡之后的伦敦会议(1830)之后,也承认了该条约。

• 希腊独立的国际意义

(1)神圣同盟奄奄一息 奥地利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充分暴露

(2)英、俄、法的奇异合作

法国是维也纳体系中的战败国。法国主要经营的地方是埃及(土耳其下的王

国)。本来在土耳其俄罗斯争斗时,本来法国是要支持土耳其的,然而英俄谅解

达成之后,法国发现自己的地位被动,为了避免走到英俄对立面,而一方面主动

向土耳其施加压力,让土耳其让步;另一方面,向英国俄国要求多边协商。

英国俄国在意识形态、利益上是冲突的,法国应该是被孤立的。好奇怪!

(3)奥国空前孤立,梅特涅的正统主义、维持现状难以为继

梅特涅在前期,劝住了亚历山大。然而 1822 年,卡索雷自杀,到了 1825

年,亚历山大去世。这些变化导致了奥地利劝不住英俄合作。虽然是土耳其失去

了多瑙河公国,然而对奥地利也非常不利。

(4)成为巴尔干民族独立的榜样

打击奥土,鼓舞巴尔干民族独立,打击正统原则,削弱神圣同盟与大国协调(英

俄互相猜忌,奥俄矛盾暴露,奥地利孤立)

2、1830 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维也纳体系一开始就建立在民族民主主义的火山口上,对其的挑战是一波一波的。

法国的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很保守,引起法国国内强烈不满。法国工业化造成了新

的阶层:资产阶级。他们越来月不满查理十世的统治,1830 年 7 月革命爆发。

路易·菲利普上台,不是波旁王朝的,违背了正统原则。

神圣同盟的干预企图

俄国主张干预(尼古拉一世很强势),奥地利普鲁士也希望管,然而都劝俄

罗斯:法国不是那不勒斯也不是西班牙,干预要慎重。

英国的同情

英国从意识形态上,愿意看到法国反对专制。然而担心革命后的法国是否会

改变疆界,卷土重来。因此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

路易·菲利普的对外政策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4

争取谁的支持?英国。

比利时革命及独立

维也纳和会:比利时和荷兰合并,荷兰的国王威廉成为国王。主要考虑:制

约法国的考虑。比利时民族主义:比利时一部分人说法语,一部分人说弗莱芒语。

且比利时信天主教,荷兰式新教。

威廉国王的干预请求

一方面符合正统原则,一方面比利时要求,使得干预成为合法。

·英法 vs. 俄奥普

俄国希望干预,奥普希望干预。英国不希望干预,然而如果法国干预,英国

就干预:英国的考虑就是均势:如果法国派兵干预,法国势力就会扩张。路易菲

利普刚刚坐上王位,清楚地看到英国反对,因此法国不甘于。

·比利时独立对维也纳体系的破坏

(1)改变了欧洲边界现状。

(2)法国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摆脱了反法联盟的限制。一方面,对法国的限制力

量在法国上边被削弱了。另一方面,法国和英国再次达成了协调。

波兰革命

比利时离得比较远,波兰革命直接冲击到俄奥普(它们曾经几次瓜分波兰,

维也纳和会之后,波兰有一大部分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亚历山大一世本来对波

兰比较宽松,给了宪法和一定自制。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挡住法国大革命之后民族

主义的浪潮,波兰宣布独立,免掉沙皇的职位。俄国十分生气。俄奥普关注的重

点移向波兰,英法劝说下,承认比利时独立。相应地,英法做出妥协,默认俄国

对波兰革命的干预。

各国确认:(1)比利时独立,中立地位(继瑞士之后)。(2)卢森堡作为比

利时的领土。荷兰急了:荷兰国王威廉大军南下,准备打仗。于是各国调解:把

卢森堡分给荷兰和比利时。(3)国王问题:路易菲利普向让儿子当国王,英国反

对。最后从德意志公国选了:利奥波德一世(亲德)当了国王。

·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

• 意大利半岛革命。1831 年,被奥地利平叛。

• 德意志关税联盟

在这期间(20-30 年代),德意志没有出现明显的革命。一方面,德意志自由

主义传统相对于西欧比较弱。另一方面,维也纳和会之后,奥普之间达成协定:

卡尔斯巴德协定。如果德意志地区发生革命,两者共同镇压。

关税同盟:在几个小的关税同盟的基础上签订的。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

新兴阶层的出现,有减少贸易壁垒的需求。参加国有 18 个,包括了普鲁士、主

要的德意志邦国,然而没有包括奥地利。虽然初始目的不是政治的,然而有深远

的政治影响。

三、1848 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1、革命的蔓延

1848 年革命的浪潮。之前的革命,发生在欧洲的边缘,然而这一次发生在

欧洲的中心。1848 年 1 月于西西里开始,2 月到巴黎(巴黎公社),3 月到了德

意志各邦和奥地利。相对于 20/30 年代的革命,民主主义色彩更强,民族主义色

彩较弱。

1848 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5

主义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

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

1848 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专制制度,动摇了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

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

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 1860 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

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梅特涅流亡英国

梅特涅到 1848 年,为奥地利鞠躬尽瘁 30 年。奥地利革命一发生,矛头首先

指向梅特涅。奥地利革命之后,群众起来造反,梅特涅镇压。然而,此时奥王和

政府其他人,准备和革命者妥协谈判。梅特涅气极了,跑了。

• 梅特涅体系(维也纳体系) 再评价 1815-1848

• 为什么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前能够维持运转?

3、革命的溃败

• 奥萨战争与萨丁保全

意大利是小的国家四分五裂,是奥地利和法国争相影响的地区。东北的庇蒙特

萨丁地区一直是法国影响。此时奥地利要干预萨丁,导致了法国和奥地利的对峙。

在萨丁还没有完全时,匈牙利又有革命了。奥地利赶紧在与法国的对峙中妥协,

保全了萨丁的宪法。

法国出兵教皇国

教皇自己主张开放思想,结果被革命了。现在法国帮助教皇,加强了对天主

教世界的影响。

奥俄夹击匈牙利

奥地利赶紧在与法国的对峙中妥协,反攻匈牙利,很快扑灭

匈牙利 1849.4 宣布独立,奥俄一道夹击,8 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

小德意志计划与普奥对抗

召开“法兰克福议会”,以这个形式宣布成立联邦,要统一,国王给普鲁士。

普鲁士国王不敢接受。1,因为早前,1840 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即当时维也纳和

会丹麦补偿得到石勒苏亦格和荷尔斯泰因(德语公国),1840 年丹麦说自己统治

了,德意志地区不同意。有这个出兵苗头,英法不愿意。普鲁士国王从中看出欧

洲对于德意志地区非常提防,不愿意看到他们统一,2,很正统专制,不希望通过

这种人民低层革命方式授予权利。

但是自己也不甘心,提出一个“小德意志计划”,成立邦联,不要奥地利。

普奥之间有斗争也有合作。为了军权统治要合作;为了争夺德意志的地位要

争斗。如果整合德语区,谁为主?奥地利当然反对,搞了个“大德意志计划”。

奥普矛盾表面化,英国、俄国都来调节。因为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

地区。想要维持原状。

普鲁士 1849.5建立普领导的德意志联盟,以替代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邦联。

两国进行战争动员,尼古拉一世出面干涉,支持奥地利。

1850《阿罗木茨协定》,普鲁士被迫放弃。普对俄国怀恨在心。

4、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1、维也纳体系衰落

---正统主义受到破坏。

“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政治支配于神圣同盟及四国同盟之手。此等同盟在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6

政治上所持之原则,是所谓正统主义(principle of legitimacy, Legitimism)。它们

持此主义,到处保持旧王朝,保护各国之主权者,抵抗革命运动。其时列强常干

涉二三流国家之内政,为正统王室及专制政治张目。1830 年法国革命成功,希

腊及比利时两国之独立事业亦告完成,正统主义之势力渐就衰落。迨至 1848 年,

专制主义失败,自由立宪政治勃兴于欧洲,神圣同盟之势力,全然倾覆,正统主

义一蹶不振。”--周鲠生

---大国协调受到重创

大国协调?

1848 年革命中的大国没有发生冲突,不是因为他们想继续梅特涅-卡索雷-

亚历山大一世式的合作,而是因为它们有各自的利益:英国不支持奥国的革命是

因为想维持奥国阻挡俄国;法国不支持意大利诸国是因为与一群小国为邻才更

加安全;英法俄不支持普鲁士,因为谁愿意看到欧洲中部一个新的强国诞生呢?

2、俄国势力抬头为克里米亚战争埋下伏笔

(1)俄普结怨

(2)俄奥矛盾:俄国虽然帮助奥地利扑灭革命,恢复地位,然而俄国借此加强

了在巴尔干地位。

(3)俄 VS 英法:海峡地区。俄国在多瑙河两公国扩张,导致与英法的争夺。

(4)奥普对立。

因此,神圣同盟彻底瓦解。

四、克里米亚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是 1853 年至 1856 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

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法国、英国,后来萨丁王国也加入了这一

方。因其耗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

战争。该战争是 19 世纪爆发的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

1、尼古拉一世的近东政策与英法奥的态度

• “东方问题”:“对土耳其怎么办”

• 沙俄的战略目标与尼古拉一世的如意算盘

俄国战略目标:寻找出海口,黑海海峡与君士坦丁堡。扩张障碍:土耳其。

1844 年尼古拉访英,拉拢英国瓜分土,俄国误以为自己得到了英国的默认

尼古拉对奥期待

尼古拉一世知道奥地利有自己的想法(奥地利帝国与土耳其同病相怜),但

是认为俄罗斯之前帮了奥地利,奥地利应该要报答,至少不会反对。但是想错了,

奥地利处于对于自己公国的关切,站在英法一边。

• 英国和法国在奥-土问题上的考虑

英法不愿意土耳其瓦解。

法国:路易·波拿巴 1851。想要恢复影响力、打破反法同盟。因此希望自

己利用帮助教皇国,首先恢复在天主教国家中的地位。

2、圣地保护权问题与战争的爆发

• 圣地保护权:僧侣的争吵

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保护权问题。

法国支持天主教,俄国支持东正教,分别向土耳其施压。

1851,路易·波拿巴称帝,拿破仑三世,遭到沙皇敌视。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7

1853 年,重新分配教堂掌管权。俄罗斯向奥土要求宗教和行政特权。法国

也施加压力。土耳其两头讨好、左右为难。俄罗斯在遭苏丹拒绝后决定采取军事

行动。

• 1853 年 5 月,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出兵占领归土耳其管辖的两个多

瑙河公国,战争爆发。

3、战争进程及外交活动

• 1853 年 7 月,俄军开入原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

两公国

• 1853 年 10 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3 年 11 月,俄国海军攻击并全歼在锡诺普的土耳其舰队

• 1854 年 3 月,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 年 4 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该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 年 4-6 月,奥地利进入瓦拉几亚地区,威胁俄军

• 1854 年 9 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 1854 年 12 月,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 1855 年 1 月,萨丁王国加入战争

不愿坐视奥地利站到了英法一边,而撒丁已经独立,其独立的维护和发展需要

英法的支持。因此撒丁提出要帮助英法打仗。总共 4、5 万军队,派出了 1.5 万

• 1855 年 9 月,英法联军在围攻 349 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6 年 3 月,巴黎条约签订,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联系:鸦片战争的修约 1854 年就启动了,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忙于克里米亚战争,

因此第一次修约尝试失败,1860 年才第二次修约成功。

4. 战争的后果和影响:废墟、南丁格尔和 国际红十字会(1864)

·战争期间士兵死亡总数为 615,378 人,其中 118,895 人在战斗中阵亡(俄罗斯

73,125 人,联军 45,770 人),其余为非战斗死亡。

– Russia:450,015(73,125+377,000)

– France: 95,615 (20,240+75,375)

– Great Britain: 22,182(4,602+17,580)

– Turks: 45,400(20,900+24,500)

– Sardinians: 2,166(28+2,138)

• 战争中首次使用铁甲舰和电报,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战地记者首

次参加并发回摄影报道

·南丁格尔:战场救护。回英国后开护士学校。1864 年国际红十字会。

5.《巴黎和约》(1856)

主要内容

– 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

– 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海峡关闭);禁止俄、土在黑海拥

有舰队和军事基地。

主要影响

– 神圣同盟基本瓦解,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奥地利没有站在俄国一边,反而支持英法

– 克里米亚战争的真正目的不是保障土耳其,而是围堵俄罗斯。俄国地位下降,

其西进意图受挫,此后摆脱巴黎和约的制裁,打开海峡,成为俄国外交的重点。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8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法国彻底打破了反法同盟,提升了天主教保护,巴黎成为和会中心,外交胜利。

–英国阻挡了俄国,重建欧洲权力均衡,加快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

– 奥地利为了多瑙河选择英法,忘记了德意志之争,触怒了俄国,外交渐渐陷

入孤立。

奥地利什么都没有得到,却失去了俄国。之后在德国统一过程中,尝到了苦果。

且多瑙河流域政治的变化对奥地利也是有影响的。

–萨丁这一次表面上空欢喜,(巴黎合约中没有提到)但终将有所回报;

- 普鲁士拒不出兵,保持中立,赢得俄国,为日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五、意大利统一

维也纳体系有两个分散。一是德意志的自由:有了德意志的自由,才有欧洲

的自由——德意志要保留分散状态。二是意大利:撒丁王国,北意大利,教皇国,

西西里。

意大利复兴三杰: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

前两人:激进派:把意大利的一切(王权,教皇主导)打碎,在一张白纸上重建

意大利。

而乔贝蒂是保守的:意大利的城邦之间谈判、建立议会,达成君主立宪。

加富尔:没有什么统一意大利的想法。“形势比人强”。加富尔是撒丁王国的首相

(派兵去克里米亚战争),本来想统一撒丁和北意大利。实干家,想要自上而下

的革命:通过外交、战争,来扩大撒丁的影响。为此,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找路

易·拿破仑,愿意把萨伏伊和尼斯送给法国。

拿破仑三世对加富尔的支持和出卖

– 路易·拿破仑的立场

– 1859 年的萨奥战争

路易·拿破仑派兵支持撒丁。然而情况不同于加富尔设想。不仅在撒丁、伦巴第

打起来了,战争迅速扩大到了意大利全境。路易·拿破仑改变主意:认为统一的

意大利对法国不利,与奥地利妥协,不再支持加富尔。

– 战事的失控与俄普等的反应

加里波第:军事将领,带领军队把意大利统一了,除了罗马和威尼斯。

– 意国统一

意大利统一的含义

法国奥地利不乐意,英国很高兴。

(1)维也纳和会后欧洲领土的巨大变更,中部又崛起了一个次强。

(2)奥地利的灾难开始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受到了鼓舞。

本来意大利是奥地利的势力范围。

(3)法国没有左右意大利半岛的局势,反倒被加富尔牵着鼻子走了。英国乐见

路易拿破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民族主义之辨:以 1850 年为界,之前的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有左派色彩的,

经常与自由主义结盟的(民粹),而之后的民族主义的主流则主要表现为保守色

彩,经常与国家权力相联系。

思考题

• 1815 年到 1848 年欧洲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否不同于 18 世纪的均势体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29

系和 19 世纪末的国际体系?导致体系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 试论保守主义政治家梅特涅的均势思想。

• 工业、技术和社会变革会给国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 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载多大程度上进行国际合作?

第五讲 德国统一、“东方问题”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德国问题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震动全欧,从此改变维也纳会议以后的欧洲国际关

系格局和欧洲外交格局。

20 世纪 90 年代,分裂达 45 年之久的德国再次统一,又一次震动世界。当时我

参加的中国国际关系形势讨论会上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是:“今后是欧洲的德国,

还是德国的欧洲”?

·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问题

·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关系后果:

·领土补偿、恢复君主专制等规则难以执行,大国之间的缓冲消失。 (第四讲)

·“我们是谁?” ——国际关系中一个古老课题

(一)普法战争与德国的统一

!  战争的若干背景:普丹战争与普奥战争

!  战争的起因与进程

!  《法兰克福和约》及其影响

!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普鲁士的强国之路:

沿袭发展军事力量传统、形成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自上而下地发动德意志

统一运动

!  对照:

!  英国(海外殖民地、内部政治协调)

!  法国(欧洲传统大国优势、综合优势)

!  俄国(在欧亚大陆扩张,并不断寻找出海口)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的几场决定性战争

·普丹战争(1864 年): 石勒苏益格-霍尔斯坦因问题——俾斯麦促成普、奥联

手打击丹麦,普、奥得胜

·普奥战争(1866 年): 德意志人之间的内战——萨多瓦战役——普军大胜,

奥地利从此被排除德意志国家,以普鲁士为首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普法战争(1870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埃姆斯电报”---完成德意志国

家统一的最后一仗

思考

1. 俾斯麦有“神机妙算”吗?

普奥战争(1866 年): 德意志人之间的内战——萨多瓦战役——普军大胜,

奥地利从此被排除德意志国家,以普鲁士为首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普法战争(1870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埃姆斯电报”---完成德意志国家

统一的最后一仗

2,在国际关系史上,“文明”的界限在哪里?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0

“迟至 19 世纪早期,德意志文化传统的代表还是奥地利。此外,就连

巴伐利亚王国都比普鲁士更关注德意志文化的培植。但是,正是这两个最致力

于发扬德意志文化传统的邦国却在统一中失去得最多: 巴伐利亚失掉了它的中

等强国的独立地位,奥地利甚至失掉了作为德国一个部分的资格。而 300 年前

还被看成是“化外之民”的普鲁士现在却成了德国文化的当然代表和主宰。这

再一次加强了这样一种说法,即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政治和强权的因素

要优先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德国统一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  法兰克福和约: 德法关系---阿尔萨斯-洛林问题---1875 年

•  英国外交

坐山观虎斗,更多考虑国内问题。

•  俄国外交

趁机于 1871 年单方面宣布废除黑海条约。《伦敦海峡公约》,承认俄国要求,坚

持保留各自的“国际义务”。

•  奥匈帝国外交

1867 年组成奥匈帝国。在匈牙利看来,主要危险来自俄国而非普鲁士。

·意大利收益

普法战争开始时,驻扎罗马的法军撤出。法军打败,意大利首付了罗马,作为首

都,意大利统一事业全部完成。

•  对欧洲列强的新考验:“东方问题”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东方问题”的历史背景

“东方问题”:如何对待走向衰落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第四讲)

“东方问题”的外交背景

19 世纪后期,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工业发展加速。欧洲列强更加关注国际市

场,关注与此紧密相关的国际航路问题。

英国: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的航道;

1875 年保守政府上台,买下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的大部分股票。保守政府支持土

耳其苏丹,反对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黑海出海口的问题、走出克里米亚战争和 1856“巴黎和约”的阴影。

废除 1856 年巴黎和约,直接或间接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

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人的解放事业。

奥匈帝国:保护在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多瑙河的航行权,在 1866 年普奥

战争后,完全失去了向北扩张的希望,目光转向巴尔干地区。

事件

·  黑塞哥维那起义与列强的态度

1875.7,黑塞哥维纳&波斯尼亚=波黑 起义

·  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

照会-1875.12.40 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照会建议:波黑宗教自由,废除苛税,

建立穆斯林与基督教徒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列强接受,土耳其同意,起义者否

备忘录-1876.5.13 俄德奥,英国反对,俄国被激怒了。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1

·  保加利亚起义及塞土战争

1876 年春。土耳其大肆屠杀,造成保加利亚惨案。6 月,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

向土耳其宣战。

国际协调:俄奥赖西斯塔协定,君士坦丁堡国际会议(失败),俄奥布达佩斯协

定(分赃)

·  俄土战争与《圣斯特法诺和约》

1877 年 4 月,俄土宣战。德奥表面中立,英国中立,但随时准备行动。之后英

国派出舰队抵制俄军,威胁俄国断交。1878 年 3 月 3 日,停火,俄土签订《圣

斯特法诺条约》。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独立。俄国得到 1856 年失去

的比萨拉比亚,得到土耳其的亚洲部分领土。“大保加利亚计划”:建立保加利亚

公国,由基督政府管理,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  柏林会议

召开缘由:英国和奥匈对 san stefano 条约不满。

时间地点:1878.6 柏林。俾斯麦力图促使柏林成为欧洲事务中心,鼓励法国。

主要问题:保加利亚,波黑。

1878.7《柏林条约》:

(1)保加利亚变小,俄国势力范围(巴尔干山脉以北,马其顿仍归土耳其),

(2)塞、罗、门独立,

(3)奥匈帝国对波黑有占领权,控制了巴尔干西部。

(4)英国取得塞浦路斯,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巴统和卡尔斯。

(5)重申 1856 巴黎条约和 1871 伦敦海峡公约,即海峡商船自由航行,军舰禁

止通过

意义

1 英俄冲突:英国打击了俄国。俄国外交在失败。

2 俄德关系恶化:俾斯麦助奥抑俄。

3 俄奥:奥匈控制巴尔干西半部,超过俄奥协定范围,加深两国在巴尔干对立

4 巴尔干的新民族主义值得肯定,然而仍是是大国宰割对象。巴尔干问题更复杂。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几条主要线索

* 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问题、泛斯拉夫问题

* 土耳其的政策、俄土矛盾

* 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列强的外交介入:安德拉西照会(1875-12-30)、柏林备忘

录 (1876-5-13)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战争与外交

俄土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 (1877)

“ 大保加利亚问题”的出现 (1987 年我在牛津大学与一位保加利亚女学者的

谈话)

柏林会议 (1878)

(三)俾斯麦的同盟体系

· 德奥同盟的建立(1879)

· 1881 年的三皇同盟

· 德意奥三国同盟(1882)

· 两次地中海协定(1887)

· 德俄《再保险条约》(1887)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2

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布局

核心思想:利用外交和结盟,保证德国发展的和平欧洲国际环境

在打完三场战争之后,德国不想要再打仗了。工业革命之后,主题是工业发展。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俾斯麦)

外交总体思路:依靠奥匈,拉拢英、俄,彻底孤立法国

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对手们

*英国:迪斯累利、格拉斯顿:警惕德国崛起

*俄国:哥恰可夫:希望法国强大牵制德国

*法国:德卡塞:复仇

*奥匈帝国:安德拉西:关心巴尔干问题,德国警惕其把自己拖入巴尔干浑水

迪斯累里:英国外交的掌舵者

“普法战争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代表了德意志土地上的革命,这是

比法国大革命更重大的政治事件。我们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则已经完全不复存在。

均势已经完全被破坏,受冲击最大、最能感受到这种巨变带来的后果的国家,就

是英国”。

在英国外交者看来,“俾斯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拿破仑”,是一个对现存外交

秩序的破坏者,应该对其遏制。

哥恰可夫:俄国外交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

俾斯麦在青年时代作为普鲁士的外交代表,出使过圣彼得堡、伦敦、巴黎。

其在俄国做外交官的时候,哥恰可夫很欣赏他,给他看过很多俄国秘密外交文件。

而俾斯麦内心始终认为哥恰可夫是老滑头。在其执掌德国外交之后,其俄国的外

交对手就是哥恰可夫。

1872 年,俾斯麦成功地将俄国、奥匈、德国三国皇帝安排在柏林会晤,向

法国进行外交示威。

其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今天总算做到,让三位皇帝向天使一样坐着,不能说

一句话。

哥恰可夫特向法国驻柏林大使说明:“我已经向您说过这一点,而且乐意再

说一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法国”。“法国,强大,强大,再强大”。

——强大的法国是符合俄国的利益的。

法国

从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始终把德国作为头号对手,复

仇并重提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一直是这种民族情绪的核心。

1875 年的“战争警报”:德国在内外问题的交织下,主动制造欧洲紧张局势,

法国外交部长德卡兹立即利用时机,法国向欧洲发出德国要侵略法国的“战争警

报”,引起了全欧的外交反应。

奥匈帝国

*本身是一个二元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

*普奥战争中的战败国

*企图不断把德国拖进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斗,要德国为奥匈帝国蹚

浑水

使得俾斯麦很警惕:一方面要利用奥匈帝国,另一方面要防止被拖入巴尔干问题。

“一群巴尔干的偷羊人。(无赖)德国决不能让他们把自己拖进去。”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3

德国式的“韬光养晦”

和奥地利打仗,撒多瓦战役,俾斯麦坚决反对进军维也纳。后来俾斯麦清楚

看到,东方问题进一步加剧,则俄国和奥匈帝国必然打起来。

*对德国地理特点的承认和判断

*对欧洲强国林立,国际局面错综复杂的承认和判断

*对“强者必招嫉妒”的人世通律的承认和判断

俾斯麦是一个可以和别人说外交辞令,但是始终对自己说真话的人。(不会

被虚荣心迷障,总是直面问题。)

俾斯麦的总体思路:1877 年“基辛根备忘录”

受到 1875 年“战争警报”的打击,很困惑:欧洲战略环境很恶劣。痛定思

痛。

他对东方问题一直很担忧,认为德国千万不能被牵扯进去。一直到其临死

前,其最后做一次外出,说的话:“战争必起于东方”。

“反对我们的联盟可能有两个西方大国和奥地利组成,而俄国-奥地利-法国的联

盟则更加危险。两个大国关系过于密切都会使我们面临第三个大国非常令人不安

的压力。考虑到这些可能性,我希望看到(不是立刻,而是在一年时间中)东方

危机产生以下结果:

1、俄国和奥地利的利益和竞争中心进一步向东移;

2、俄国有理由在东方问题上采取强硬的防御立场并防卫它的海岸线,从而需要

和我们联盟;

3、一种使英国和俄国都满意的现状,这样保持现状符合他们的利益,正如符合

我们的利益一样;

4、由于埃及和地中海问题使英国和一直敌视我们的法国分裂;

后来,在马耳他、埃及问题上,英法一直有战争的苗子。

5、俄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它们很难形成一种反对我们的

阴谋。

如果我能继续工作,我将完成这一图画并使它变得更加精确。这不是一种获

取领土的远景图,而是一种政治上的总体态势,其中每一个大国(除了法国以外)

都需要我们的支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将防止出现反对我们的联合”。

德奥同盟、新三皇同盟、三国同盟

1. 1879 德奥同盟。不是因为大家都说德语,俾斯麦最关注的是圣彼得堡。哥切

科夫希望得到德国的支持来对抗奥匈。俾斯麦越是看明白俄罗斯需要德国的

支持,而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要把俄国的胃口吊的足够大,把态势摆足。

安德拉西的去职给了俾斯麦紧迫感,让他认为一定要在其离职之前把这件事

做完。谈判焦点:德国希望将反法写到条约中,而奥地利不希望。

目的:盯住奥匈,在奥匈和英法之间划一道鸿沟。

是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或者说外交技巧性的。德国拉住奥地利,绝对不是最后目

标。

2. 1881.6.18,新三皇同盟。(1)如果德法开战,俄国中立;(2)维持巴尔干现

状;(3)保证继续封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军事中立,不允许

军舰通过。第三点,吊起了英国的胃口。既是在帮助英国维持海峡的封闭,

更核心的是在维持现状,符合德国利益。如果黑海中立被打破,俄国海军力

量=0,英国海军可以直达俄国的粮仓——乌克兰,打破均衡,不符合德国利

益。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4

3. 1882 德意奥三国同盟。意大利一边是奥地利,一边是法国,不好处理,则要

和柏林联通。俾斯麦:“通向柏林的道路必须经过维也纳。”也就是说,虽然

意大利与奥匈有积怨,然而德国还是逼迫它与奥结盟。

然而,1881 年底,法国甘必大政府上台,愿意与俄、英接近,与意大利妥协。

而俄国与法国结盟的愿望强烈。俾斯麦改变态度,希望与意大利结盟。希望

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衣袋里支持德国。

内容:(1)三国互不攻击(2)如果意大利遭法国攻击,或德国遭法国攻击,

另两国援助。

意大利声称条约不是针对英国。意大利不愿意与英国为敌。

意义:

(1)对德国:拉拢意大利针对法国,进一步孤立了法国。

(2)对奥匈:当同俄国发生战争时不再有西顾之忧,暂缓同意大利的领土争端。

(3)对意大利:跻身大国,受到法国攻击可以得到援助。

分析俾斯麦体系

评价:(1)相互矛盾:

三皇同盟:奥俄合作为基础。三国同盟:为奥俄战争做准备。

三皇同盟:针对法国英国,主要是英国。三国同盟:针对法俄,不针对英国。

(2)这样互相抵触的外交体系,本身带有脆弱性。致命弱点是:在俄奥争夺巴

尔干过程中,德国要站在奥匈一边,势必恶化德俄关系,促进俄法接近,使得孤

立法国的政策破产。

(3)为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买

下了祸根。

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

1.1887.2 英意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反法(主要),兼有反俄

俾斯麦逼迫英国暂缓“光荣孤立”,签订约束性不大的协定。

英法在埃及、北非等整个地中海南岸,都有冲突。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给国

际社会一个信息:伦敦也进入了这个体系,保障地中海的安全。

2.1887.12 英意奥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主要是巴尔干,反俄

维持东方现状,反对外国在土耳其建立优势。允许英国与各国在黑海的航海

自由。德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做对其 6 个月前向俄国做

的承诺的反悔。

俾斯麦巧妙利用英俄矛盾,用三国同盟中的奥匈与意大利,把英国拉到德奥

意一边。

3.1887.6.18 德俄再保险条约

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最核心的是其秘密条款:秘密向俄国承

诺,如果俄国夺取黑海海峡,德国将保持善意大的中立。——很慷慨的承诺。

十年的时间,俾斯麦向魔术师一般,织出了密密麻麻的外交关系网络,最

后的结果:法国在外交上被孤立。德国式的韬光养晦,其实是大有作为的。然

而其中心目的是: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发展自身的经济。他也做到了。

1890 年老皇帝死了,威廉二世继位,是一个非常刚愎自用的人。对德国地

理位置、自身能力的判断,以及“对自己讲真话”都不如俾斯麦。于是俾斯麦下

台,德国的钢产量在普鲁士很差的基础上,比法奥俄三者的总和还要多。这一阶

段思想、科学、文学、艺术也经历了大繁荣。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5

(四)一个外交时代的小结

俾斯麦的外交遗产

关于俾斯麦外交思想:

*回忆录:《思考和回忆》

*有关俾斯麦的传记、档案和研究文献

核心思想:一个崛起大国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矛盾焦点。

外交关系网:把很多矛盾都分散了。

如何对待英国?

· “在事物和利益的经常变动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强国的政策也将不断变化;此外,

英国的政策取决于通常平均每五至十年在国会和内阁的组成人员的变动。

· “英国属于机敏的强国之列,和这种强国不仅不能结永久之盟,甚至对他们也不

能信赖,因为在英国一切政治关系的基础比其他国家更多变动;这是由于选举以

及由选举而产生的多数派统治造成的结果。

· “只要德国政策得到正确的指导,英国便会更早的在实际上更需要我们的友谊,

而不是我们更需要它的友谊。

如何对待俄国?

· “始终致力于不仅保障德国不遭受俄国的侵犯,而且关心安抚俄国的情绪和维护

对我们的政策的非进攻性的信任。

如何对待奥匈?

· “我们给予友好国家的好意和经济上的恩惠并不能防止潜伏于未来之中的危险,

而是增强我们的暂时的朋友的贪欲,并使他们估计为我们感到需要这样做。

· 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弱者决定强者”的局面。

在欧洲体系之外

·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 晚清中国与欧洲

思考题

· 德国的兴起对欧洲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 俾斯麦的欧洲战略是什么?他是关心维持均势还是破坏均势?

防止一个强大的德国成为其他国家的针对目标。

· 简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方问题”对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 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点

第六讲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欧洲与世界

一、殖民与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

二、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三、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四、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五、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六、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6

一、殖民与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

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开始探险、殖民活动,主要控制了中、南美洲。英、法

则殖民北美、加勒比。荷兰自 17 世纪初长期在印尼的香料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后来建立了殖民统治。17 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很快排挤葡萄牙和荷兰。英

国经过七年战争掠去了法国的多处海外领地(如北美)

欧洲列强在海外的争夺与欧洲内部的平衡是相互作用的。海外扩张或为各国

欧洲政策的延伸,但海外争夺导致的妥协、对抗反过来又促成欧洲内部外交体系

的调整。舞台变宽了,有时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1.殖民的动因和条件

传教 探险 猎奇和征服

斯科特(Robert Scott,1868-1912)

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1874-1922)

重商主义

寻求生存空间

工业革命作为背景

在 1750 年,欧洲和第三世界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相差还不太远,可是

到了 1900 年前后,后者只是前者的 1/18(2%:35%), 只是联合王国的 1/50。

1800 年,欧洲人占领和控制了世界土地面积的 35%;1878 年,这个数字上

升到 67%,到 1914 年,达到 84%以上。

---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83 页

2.列强的殖民扩张目标

英国

海外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生命。除了守护海上航线和印度以外,扩张重点为

亚非地区的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等地。“C-C 计划”。传统的

竞争对手是法国、俄国,新兴的对手是德国。

法国

殖民传统,一直与英国竞争。扩张重点为地中海(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

斯、摩洛哥)、西非和东南亚(越南和中国)。“V-S 计划”(从佛得角到索马里)。

德国

后发殖民强国。俾斯麦的殖民政策服务于他的大战略,后被威廉二世抛弃,

以致对英国造成威胁。德国扩张重点为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以

及亚洲的中国、部分太平洋岛屿。

俄国

俄国西进受挫后,转向其南部和东部,重点在中亚和远东,与英国、日本发

生冲突。

日本

明治维新后开始对外扩张,主要目标是朝鲜、中国东北。对手主要是俄国和

后起的美国。

二、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1、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

俄罗斯克里米亚战争后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7

俄罗斯向南扩张至阿富汗,与从印度向北、向东和向西扩张的英国迎头相撞

从班吉到巨文岛(1885)

伊朗南北分别成为英、俄的势力范围(1890)

2、列强在土耳其的争夺

德国势力在土耳其的增长:巴格达铁路建设

、1898 德皇威廉二世两度访问土耳其

德国在西亚的扩张加剧了英德和德俄矛盾

三、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19 世纪前半期,英国通过不同方式(战争、结盟等)对印度的逐步占领,后

建立直接统治;马来亚据点新加坡 (1819)、缅甸(1824-26)、在澳大利亚

(1787-1859)和新西兰拓殖(1837)。

·1838-42 鸦片战争,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1850s 第二次英缅战争,1859

法国在印度支那登陆。

·马嘉理事件与中英烟台条约(1875-76),第三次英缅战争(1880s)

·法国侵略越南与中法战争(1883-85)

《顺化条约》(1883)

中法《越南条款》(1885)

·英法暹罗和解

暹法冲突结束后,英法两国就双方在中南半岛划分势力范围事宜进行多次谈

判,1896 年,两国达成协议,维持暹罗当时的边界,不允许任何第三国在暹罗

挑起事端

·俄国侵略中国新疆

阿古柏

“海防”与“塞防”之争

崇厚与《里瓦吉亚条约》(1879)

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1881)

四、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1、在非洲的扩张

·英法争夺埃及

阿拉比“祖国党”起义,1881-82

英国绕开法国炮击埃及亚历山大港,9 月占领开罗,继而整个埃及。

俾斯麦“对炮击完全满意”

英国进而掠取尼日利亚、好望角等 (C-C 计划?)

·法意争夺突尼斯(1881)

法国深入西非、中非

意大利转向红海

·在刚果的争夺

斯坦利的探险:《穿越黑暗大陆》(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

利奥波德二世的活动

法国、英国和葡萄牙的活动

柏林会议(1884-85)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8

刚果归比利时国王所有,列强则取得在刚果河地区的自由贸易和通航的权利

“有效占领”原则

暂时的妥协:英国想要 CC,法国想要从西向东扩张。

·德国在哪儿?

2、法绍达事件(Fachoda,1898)

起因:埃及 意大利侵阿(埃塞俄比亚)失败

经过

马尔尚(Marchand) VS.克其纳(Kitchener)

危机:英法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法国最终让步

英法协定(1899),规定以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分水岭,作为英法在苏丹地区的

殖民边界

绍达事件的解决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英国势力完全控制埃及,法国势力被彻底赶出尼罗河流域

·分散了英法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注意力

·暴露了俄法同盟的脆弱

·英国沙文主义——南非

3、列强对南非的争夺

英德南非之争

德兰士瓦

“詹姆森攻击”(1895)

英国南非公司经理詹姆森率 800 人偷袭德兰士瓦。德国威胁断交。英国失败。

致克鲁格电报”:

Kruger Telegram

您依靠您的人民的支持,在没有求助于友邦的情况下,就以积极的行动成功

地挫败了武装匪徒的入侵,维护了和平保障了独立。对此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德国面对英国的愤怒

4、英布战争(The Boer War, 1899-1902)

战争爆发及进程

游击战—英国的越南战争、焦土政策

《费雷尼欣条约》

英国取得在南非的统治权

两个布尔共和国丧失独立,承认臣属 大不列颠王国,但保留相当大的自治权

战争影响

英帝国共动员 45 万士兵,伤亡 10 万人 (其中亡 22,000 人,战斗死亡 6,000

人, 伤重和因病死亡 16,000),战费 3 亿英镑

布尔战士死亡 7,000(共约 88,000 人,含 2,100 外国志愿者和 13,000 开普殖民

地人士)

·英国被拖住三年,无力太多顾及其他地区,俄国在远东(中国)趁虚而入

·英国孤立,外交酝酿调整,英德关系恶化, 尝试走出“光荣孤立”-日本!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39

五、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1、日本的改革和扩张

黑船来袭与日本开国

明治维新和日本的“西化”

“五条誓文”、“岩仓使团”

日本的西化思想

吞并琉球(1874)、台湾交涉(1874)与朝鲜开国(《江华条约》1876)

2、中日甲午战争(1894-95)

战争的起因:朝鲜

战争的进程

海战

陆战

失败原因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德租胶州湾 俄租旅顺口

英九龙威海卫 瓜分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3、日俄战争(1904-05)

·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势力在远东地区的增长

英日同盟(1902)

·战争的爆发与经过

辽阳会战

旅顺口会战

奉天战役

对马海战

·俄国战败,俄军人员损失约 11.5 万人,被俘 79,454 人;日军人员死亡 11.8 万

人,被俘 2000 人。

·日俄签订《朴资茅斯和约》(1905 年)

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

俄国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及中东铁路一段原来俄国的权益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的后果与日本的崛起

--“东方打败西方”

--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由英俄矛盾转变为美日矛盾

--牵扯英、法、德关系

1905 年俄国革命

由资产阶级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派共同发起,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 1906 年

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日本的崛起

军国主义文化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0

六、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

美西战争(1898)

背景

命运天定”

内战后资本主义大发展

马汉的“海权论”

外交准备:谋求英国支持

缅因号事件(1898.2)

战争喧嚣

过程(1898.4)

加勒比海

菲律宾马尼拉湾

西班牙战败

《巴黎和约》

美国的崛起

“门户开放”政策(1899)

背景

美西战争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海约翰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

门户开放;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

影响:美国与日本、德国乃至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加深

美国成为拉美警察

普拉特修正案(干涉拉美合法化)

古巴不能进行独立外交,其财政、金融、防务由美国控制。干涉古巴内政权力。

对加勒比和中美洲的保护和干涉:美元 海军 选举

小结、思考题

殖民扩张与 19 世纪后半期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潮和工业革命有关。

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思想

欧洲内部暂时平衡,列强为俾斯麦复杂的外交体系所缠绕,相互牵制,不能

动弹,所以目光向外。殖民扩张、海外争夺使传统强国搏斗的舞台扩大了,又与

欧洲内部列强关系的张弛密切互动。

日本和美国加入强国俱乐部,传统的欧洲中心--侧翼或者大陆—海权的模式

即将发生巨变。

欧洲列强在海外的扩张,导致欧洲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不断扩大,非欧地区

被不断卷入、受到冲击,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变革浪潮汹涌。20 世纪反帝反殖成

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思考题:

1、欧洲列强是如何对待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崛起的?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1

2、列强在海外的扩张与争夺对于维护欧洲的和平具有怎样的意义?

3、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原因考。

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第七讲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1890-1914

19 世纪末,国际体系受到冲击,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法俄同盟的建立

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

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国协约的形成

战争危机的出现及不断升级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下半叶-20 世纪初,电气、化学、交通、通讯等。

·科学 VS 技术

在 1870 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冶金、

通讯、石油化工等),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第一次:主要是技术上的进步,通过技术工人。第二次:核心是科学。基础研究、

科学原理的发现,应用到生产中,促进生产力。

·德国和美国:

·德国在科学领域领先,美国长于大批量生产技术(标准化、流水线)——,

福特生产线卓别林《摩登时代》

·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化肥)。而且,这

又是发生在科学应用方面领先的德国和大量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

·世界生产率的提高

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个完

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法估量地提高了。世界工业生产在 1860 至 1890

年间增加了三倍,在 1860 至 1913 年间增加了七倍。世界贸易的价值从 1851 年

的 64100万英镑上升到 1880年的 302400万英镑、1900年的 404500万英镑和 1913

年的 784000 万英镑。

各国实力的改变

·德国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开始

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 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

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惊人的进步:煤铁资源增加、有效的新式机械、建

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培养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

技师教育制度。

这些因素使德国到 1914 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

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1914 年,德国工业中的工

人人数上升为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二,而农业中的劳动者人数则下降为总劳动力的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2

三分之一。

·美国

美国凭借独特的有利条件,到 20 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例如,

在钢铁生产方面,1910 年时,美国生产 2651 万吨钢,而其最势均力敌的竞争者

德国则生产 1370 万吨钢;在煤的生产方面,美国的产量 6 万多吨,而居于第二

位的大不列颠的产量则为近 3 万吨。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 1914 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

地大大地向外传播。实际上,这一传播已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致英国这时不

仅面临可怕的竞争,而且已为另外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所超过。

·英国:开始考虑放弃“光荣孤立”

工业化对国内政治的改变

·工业社会前景的出现,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骚动。

·马尔萨斯 1798 年发表了《人口论》。(18 世纪末期,不是这一时期)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论自由》。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法国画家库贝尔:反对工业化的情绪。

·欧文、傅立叶等:乌托邦,生产合作社,使工业化和人道兼容。

·路易·勃朗、普鲁东等:主张和平改良,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者,主张革命和专政。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利益集团政党政治公众舆论国内政治压力

德国放弃了再保险条约,法国变化,俄国虽然意识到了孤立地位,还是想缓

和与德国的地位。然而一件事情毁灭了这种努力。德国在国内压力下,通过关税

法案,很大打击了德国对俄国的出口。于是俄国坚定了与法国结盟的决心。

工业化与海外扩张

工业革命还产生了剩余资本,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

的去处。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

1914 年,已在国外投资了 40 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

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 450 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

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 220 亿至 250

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 1914 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

银行家。在 1871 至 1900 年的 30 年间,英国使其帝国的土地增加 425 万平方英

里、人口增加 6600 万,法国使其土地增加 350 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 2600 万,

俄国在亚洲增加了 500 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650 万人口,德国增加了 50 万平方英

里土地和 1300 万人口。甚至小小的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 90 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850 万居民。这些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

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一、法俄同盟的建立

1、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思想的核心:联奥、拉俄、中英、反法

俾斯麦的思路:以德奥同盟为基础,拉住俄国避免两线作战,利用了法国、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3

意大利在地中海与意大利的矛盾,中立英国

·俾斯麦下台对欧洲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方面,威廉一世下台,二世上台,俾斯麦的外交思想受到怀疑,年轻的德

国皇帝好大喜功,另一方面,1871 年与 1890 年的德国不一样,在“韬光养晦”

之后,德国本身的实力也增长了。1890 年,两人再次冲突,俾斯麦下台。

·继任者的政策调整

卡普里维、霍尔斯泰因认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中有一些相互冲突的地方,认

为即使有了再多的小条约,也不保险,认为法国和俄国迟早要走到一起去,要对

付而不是防止这种情况。如果俄国是拉不住的,德国努力去拉住的话,反过来还

会影响到德奥关系。于是,他们认为要去联合英国。

希望把俾斯麦的含糊、复杂、灵活的体系,变得明晰和简单。

·1890 年,德俄《再保险条约》期满未再续订

- “俄国自由了。”奥地利也自由了

俾斯麦在任期间,很大的努力就是拉住俄国不要去接近法国。现在俄国自由了。

以前德俄之间的关系对奥地利是一种制约,奥地利变得更大胆:认为德国会支持。

在德奥的关系中,更出现了弱国主导强国的局面。

- 法国耐心等待 20 年后,机遇来了

因为俄国自由了之后,法国终于可以寻找一个盟友了。

·德国卡普里维的“新路线”(newcourse)

1890-1894 年前后,德国想要拉近与英国的关系。欧洲如果呈现“德奥意英”

的联合,就很好。

·《赫耳果兰条约》(1890)

德国用自己的桑尼巴尔岛(苏伊士运河出口南边)和英国占领的赫尔果兰岛

交换。表面上看是互利的,德国希望以此拉拢英国。然而在大的战略上,是德国

的失败。俾斯麦:在和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上,要使得其他国家对德国的需求大

于德国对他国的需求。然而在这个交换中,桑迪巴尔岛非常重要:红海出口,如

果是德国控制的,会是英国的一个心病。在交换之后,英国再也不用担心穿越地

中海到红海的航线了(因为埃及也是英国的),因此英国的战略地位改善了:不

再会有求于德国了。德国:失去了 bargaining power,因而之后在说服英国加入

三国同盟中时,英国一直若即若离。

失去了俄国的友谊,然而没有换来英国的同盟!

于是在 1894 年之后,德国的外交有一些混乱。想要挽回与俄国的关系,同

时给英国施加压力。

·英国的政策:不想参与三国同盟,若即若离

·三国同盟续约:1891 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续订,对意大利做了实质让步:

支持意在北非的主张,而拉拢意

2、法俄同盟建立的经过

·法俄要摆脱各自的孤立状态,急需加强合作

·俄国的考虑

德国放弃了再保险条约,俄国也孤立了。

亚历山大三世:“我们必须与法国有所协议,一旦德法开战,我们要立即对

付德国,使其没有时间在打败法国后,再来对付我们。我们必须改正过去的错误,

在第一时间击败德国。一旦德国被击败,奥国就不敢惹是生非”。——对于德国

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虽然俄国并不知道德国的史蒂芬计划(在 1905 年才被接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4

受),然而非常正确。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德国真的发生了改变。之前军事上采取毛琪的战略:先

把俄国打退,再掉头打法国。1892 年的时候,换了总参谋长:史蒂芬:要先打

法国,再打法国,“闪电战”的概念。

·法国的姿态

·财政、金融支持:当时俄国财政困难。法国的银行家、企业纷纷涌入俄国,

在 2 年时间内提供 100 亿法郎的资金支持。

·逮捕恐怖分子:俄国当时比较专制,有一些民运分子,跑到法国去了,法国

抓住他们,向沙皇示好。

·军方数度访俄:法国派军舰访问俄国。亚历山大三世登上军舰,听奏响马赛

曲。这件事很有历史意义:沙皇历来对法国的革命精神敌视,马赛曲是其代表。

1891 年法国舰队访问俄国

法国总统在 20 年后的回忆:“那些在 1890 年达到成年的人,对于沙皇亚历

山大三世友好的表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算在今天回想起来,也不能不感到振

奋。对共和党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在传统和形式方面与我们和我们的制度相差

很远的政府承认我们共和国,也可说是法国本身长期的孤立告一段落,并标志着

它的复兴。”

但结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英国对法怀柔

英国不希望其两个主要的敌人联合起来。对法国采取了怀柔的政策。

·两国的各自考虑

(1)两国考虑法国希望在条约中针对德国,“德攻法则俄攻德”,俄国的关切:

巴尔干:主要在奥地利,土耳其:主要在英国,“奥攻俄则法攻奥”

(2)国内因素:在俄国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希望继续改善

和德国的关系。然而 1893 年,德国通过了关税法,对俄不利。

·签订过程

·1892 年,两国总参谋部签订军事协定,但未立即获得批准(俄国犹豫)

·1893 年,俄舰访问土伦成功,回访法国

一方面,德国军备扩张+对俄关税战;另一方面,俄国防卫法国军港土伦

·1894 年,法俄同盟正式换约

1892 年法俄军事专约

•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其全部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在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其全部军队与德国作战。

• 如果三国同盟或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其军队,法、俄应立即动员。

• 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 130 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 70 万

或 80 万人。使德国两线作战,不与其单独媾和。

• 有效期与三国同盟相同——典型的针对三国同盟“德奥意”

3、对法俄同盟的几点分析

·明显针对三国同盟的军事同盟。欧洲开始出现武装的和平。

俾斯麦时期:不是用军事实现均势,而是用外交。

·法国外交大突破,欧洲外交形势大反转。德国外交由盛转衰;俾斯麦同盟体

系不再独占欧洲。

·法俄同盟对两国的弊端?

当时俄国法国内部都有批评。例如,俄国内部认为:俄国的主要利益在巴尔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5

干,俄国不应该刺激德国,使得俄国西部边境面临问题。法国内部认为:法国容

易被德国拖进与奥地利在巴尔干的战争,在客观上还会激化法国与英国的矛盾

(虽然与英国关系不好,然而主要对手还是德国)。

·法俄同盟实现的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远交近攻?)

·经济因素

·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 VS 国家利益

二、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

1、1890 年代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迅速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工业国。

威廉二世执政时期正是德国工业的大发展时期。以化学和电力工业为先导,掀起

了新工业革命高潮。从 1895 年到 1911 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一倍。大垄

断企业如克虏伯、西门子等控制了市场,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领导层的改变

·国家实力的改变

·国内的政治压力:扩张偏好与强硬偏好

2、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95 年德皇“世界政策”演说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

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飘洋过海。”

“德国的未来在海上。”

3、德国的强势外交

·在土耳其咄咄逼人

·三国干涉还辽 1895,1878 强租胶州湾

·“克鲁格电报”1895 和布尔战争

德国在整个南非站在与英国的对立面上。

·萨摩亚之争

英美德都不去损害萨摩亚的独立,德国提出瓜分,英国由于在布尔战争,只

得接受。英国觉得德国趁人之危。

·1898-1900 年的海军计划

1898 年制定《海军法》,1898-1900 鼓吹建立大海军,1900 新法案:“德国必须保

持这样的海军力量,当和最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能够威胁到那个国家的优势。”

·1900 年 7 月的“匈奴演说”;

以匈奴为由,威廉二世号召八国联军去中国不要手软,瓦德西为八国联军总指挥

德国的“世界政策”把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定义为核心利益,但又不仅仅是一个

追求海外利益的外交政策。其外交政策无论在大国关系还是海外殖民地问题上都

是杂乱的、摇摆的,很难找到一条主线。唯一明确的是以建立大海军为目标的“蒂

尔皮茨”计划(大海军计划)。瓦德西曾说:我们被认为在推行一种“世界政策”,

但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190 页大意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6

三、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协约国与同盟国出现之前,其实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何走向最后格局?

1.1898-1901 年的英德结盟试探

英国在布尔战争中损失惨重,且在道义上很孤立,英国只感到“孤立”,没有“光

荣”了。。。

·张伯伦的联德思想

(1)英国与法国打了几百年,与俄国也有积怨。英国产生结盟念头的时候,是

在布尔战争几乎同时——与法国之间的冲突仍然在高潮。

然而,德国是一个新兴的、高调的国家。然而德国不是很积极。

·1898-1901 的英德试探

1897 年张伯伦-哈兹菲尔德没有成功

1900 年扬子协定

俄国在东北不走,英国觉得俄国是主要威胁,就与德国签订扬子协定。英国

本来想要针对俄国的,然而德国否认。因此实际上没有达到目的。

1901 年是否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

·失败的外交努力

布尔战争的影响,两国的敌意很深。德国虽然放弃了俄国的再保险条约,然

而一直不愿意把俄国推到对立面去,双方态度很暧昧。

德国还想创造一个和法国和解的局面。德国想把自己放在俄、英、法之间的一个

灵活有利的位置。因此就失败。

·在十字路口的欧洲国际政治

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英国此时看不出路线图:法国俄国是旧敌人,德国是新兴的大国。对于德国

也一样:到底谁是敌人,到底是想要复仇的法国,还是英国?俄国亦然。因此

20 世纪末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没有明确的因素:谁和谁会结盟。唯一明确的:

法德之间没有结盟可能性(虽然德国存在一定幻想,希望法德联合对付英国,然

而法国放弃了和英国在海外的竞争,回到了欧洲)

2.法意修好 1901-02

在十字路口,法国又走了一步:不仅缓和了于俄国的关系,还缓和了与意大利

的关系。

·法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外交人才辈出,积极摆脱孤立地位,除了成功拉到俄

国以外,又去修好意大利,分化三国同盟。

法国意大利在地中海有竞争。然而 1896 年,由于法国占领突尼斯,意大利

占领阿比西尼亚(埃塞)受阻,意大利发现德国没有坚定地支持它。在 1895 年

克鲁格电报后,英国对德国很不满,不再续订地中海协议。这些导致意大利有孤

立无援之感,希望缓和与法国的冲突。

德卡塞与法国驻意大使巴黑赫和意大利秘密磋商。意大利外长普利涅提耍两面

派,一方面与德国续约,另一方面达成与法国换文(1901-02)。承诺两国互不攻

击,在另一方受到攻击时保持中立,在(法国在)摩洛哥与(意大利在)利比

亚相互尊重。

·三国同盟动摇,法国免去腹背受敌。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7

3.英日同盟(1902)

·英日同盟谈判的背景

主要针对俄国。英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放弃了光荣孤立。和日本,表现欧

洲的战略环境的复杂。

·《日英同盟条约》内容(1905 年有修订)

·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英日两国“无侵略的意向”;

·双方之一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则严守中立;

·英日同盟是反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同盟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了“光辉孤立”政策

·英日同盟的缔结是日本外交的重大胜利(为日后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4.英德海军竞争

德国海军的发展让英国受到了威胁。

·德国的海军法案

·1898 年通过了为期 20 年的庞大造舰计划

·1900 年通过新的海军法案

·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

·1889 年开始执行,海上装备及人员必须大于其他两个强国之和。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

四、三国协约的形成

德国外长:自己的老婆(意大利)出去和别人(法国)跳了一场舞,我们的婚姻

出现了一定问题。

法国一直努力改变自己的外交地位。

1.《英法协约》(Anglo-French Cordial Entente)

·20 世纪初英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法国在法绍达之后,放弃了海外的争夺。英法之间妥协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俄国

与日本的竞争。英国想和德国拉近关系不成,于是考虑缓和与原来两个老对手之

间的关系。英国外交灵光一现的想法,被法国抓住了。

·法国外交思维的重大突破

代表人物:德尔卡塞、保罗·甘本(PaulCambon,1843-1924)

·首脑外交

英法改善关系有困难:两国长期对立,民意,法绍达事件被法国人视为奇耻

大辱。通过首脑外交解决:破冰之旅,暖春之旅,等。

动员英国国王访问法国,之后法国总统回访英国。两国的气氛有了改善。法

国虽然和俄国是盟国,然而不愿被俄国拖入巴尔干或者远东中去,希望对付德国。

俄法结盟虽然改善了法国的战略地位,然而法国一直怀疑其效果:觉得俄国一

直在分散注意力(例证:法绍达事件中俄国无所作为)。这也是法国向转过来改

善和英国的关系,共同对付德国。

·1904 年英法协定的三个文件

埃及和摩洛哥;纽芬兰和西非、中非;暹罗等,规定英国与法国在海外的一些解

决办法。是英法在海外殖民地矛盾问题上的一个妥协,以便双方在海外争斗中

腾出手来加强在欧洲事务中的作用。

意义:不是军事同盟,而是政治协定:变对手为联手。看上去和俄国、德国无关,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8

然而扫清了英法合作的障碍,实际上对德国俄国有影响。

通过以后的一些危机,英法协约越来越强化,逐步从政治协定到军事同盟。

2.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1905-06)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1905)

·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德皇“丹吉尔演说”:捍卫德国在摩洛哥利益

·英国支持法国与德国对抗

·英法政治协定具有了军事同盟性质

·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会议(1906)

·德国在会议上孤立

·摩洛哥名义上仍是独立国家,但受法国实质控制

·英法协约得到加强

3.1907 年《英俄协定》

·德国、法国对英俄关系的考虑

德国试图利用英俄矛盾,拉拢俄国对抗英国。(主要利用日俄战争中,1904 年俄

国误击沉英国渔船,与 1905 年俄国战败为由),然而失败。

对于法国来说,老朋友俄国与新朋友英国是敌人,对于其不利。于是其促成和解。

·日俄战争 俄罗斯战败

·英法协约

·苏伊士运河——土耳其介入,英国控制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

——英俄缓和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克劳备忘录”

年前后英国外交政策系统化、理论化的最好表述

克劳备忘录(1907年 1月 1日)

国关史上,把“克劳备忘录”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相提并论。对

德国与英国的外交传统做了总结,认为英国是维持均势的,德国是要破坏均势的,

英国一定要联合他国遏制德国。“不管德国是不是图谋不轨,英国都要遏制它”。

——非常现实主义。

·英俄协定的三个主要部分

与《英法协定》一样不是一个军事协定,只是解决两国在海外的矛盾:波斯、阿

富汗、西藏

-波斯:北部俄国,南部英国

-阿富汗:归英国,俄国放弃

-西藏:不干涉西藏内政

协定的签订标志着 19 世纪末以来欧洲大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告一段落。英德

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对三国协约的态势形成。但(英法俄)三国协约也

并非十分稳固,特别是英俄之间基础是薄弱的,然而后来发生的危机使得薄弱之

处得以加强。薄弱之处:

(1)英国希望对俄国在远东的承认,换取俄国对英国在中亚地位的承认。俄国

更希望协议取得俄国在海峡地位的改变,希望黑海海峡对俄国开放。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49

(2)民意与政治制度:英国人认为俄国的制度是欧洲最反动的。

(3)不愿意直接把自己放在与德国对抗的第一线去,特别是俄国,希望让自己

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此后,法日、日俄关系也得以改善。

1907 年之后,德国越来越焦虑“被包围感”。希望突围,然而越希望突围,

三国协约就变得越来越紧密。

五、战争危机的出现及不断升级

1.波斯尼亚危机

·俄奥关于东方问题所达成的协议(1897、1903),

任何一国不得破坏巴尔干现状。俄奥想冷冻,然而巴尔干自己有变化。然受到冲

击。1906 年之前,德奥同盟是一个手段,之后,德奥同盟变为德国的一个目的。

·1908 年《布赫劳协议》

奥地利与俄国谈判的结果,俄国同意奥地利兼并波黑,奥地利支持海峡向俄国开

放。对俄国不利:奥地利说了不算,英国说了才算。于是俄国外长回国之后遭到

反对,没有在俄国发挥效力。然而奥地利还是宣布要兼并。

·1908 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引起俄、英、塞、土等国反对。

然而德国坚定站在奥地利后面,给奥地利无条件的保证:战争支持。于是英国法

国退缩了,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因为巴尔干问题打仗。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式

的照会:只允许俄国对召开国际会议说:“是/否”。俄国妥协。

——波斯尼亚危机

·“外交对马事件”(1909)俄国舰队在日俄战争、对马海峡被全歼:耻辱

波斯尼亚危机使俄国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以及塞奥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法挽救的

程度,虽然德奥吓退了英法、羞辱了俄国,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德奥张牙

舞爪使英法对德国戒心更重,俄国进一步向英法靠拢,并大规模整顿军备。

·俄意《拉科尼基协定》(1909):巴尔干

奥地利兼并波黑,意大利很不高兴。意大利希望在巴尔干有一块地方:阿尔

巴尼亚。他看到奥地利扩张而不顾意大利的利益很不高兴。

协定:两国不寻求改变巴尔干的现状。是一个俄意关系的改善。——对于三国同

盟来说也不是好消息。

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以法国的胜利告终,德国很孤立。

·1911 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菲斯

·德国的反应:“豹”的跳跃 1911.7

派军舰“豹”号进入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既然法国可以把军舰开进菲丝(首

都),为什么德国不能把军舰开进阿加迪尔,维护德国的利益呢?”

法国是犹豫的:在军力上,如果离开了英国,德国的力量已经超过法国不止

一倍。

·劳合·乔治的强硬演说

表示英国对于法国的支持。劳合乔治一般被认为对德国态度较缓和的大臣:

德国人认为是故意的。一场法德之间可能达成的妥协变成了英德的直接对抗。

·与第一次危机不同

第一次危机中英国给法国当后台,公开表现为法德,矛盾。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0

第二次危机中,法国走到英国后面,英德矛盾公开化。

·德国退让与德法协定

·德国承认了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得到“一小块沼泽地”——法属刚果的一块

地,德国一开始要求全部法属刚果。1912 年,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度。

·危机使英法关系愈加巩固

·德国加紧扩充海军 通过另外 3、4 个海军法案

·法国政府因“割地”垮台,新政府也加紧备战

3.军备竞赛、英德海军谈判与《英法海军协定》

·军备竞赛的加剧

德国通过第三、第四个海军法案和英国的反应(1906-1908)

·英德海军谈判(1908-1912)失败了

·《英法海军协定》(1912-13),两国互换信件然后缔结协定,规定英国海军承担

保卫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责任,法国海军则负责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两国战略上的合作都过去了,现在几乎是战术上的合作:分工!

4.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

巴尔干同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门的内哥罗)VS 土耳其

伦敦和约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

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 VS 保加利亚、土耳其

布加勒斯特和约 Bucharest

保加利亚进入了同盟国

三国同盟、协约在巴尔干半岛的延伸。

小结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成为定局,欧洲处于武装的和平的局面

·地区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矛盾愈演愈烈,欧洲已经处于大战的前夜

·国际法上的进展:两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1907)俄国提议

(1)裁军问题的正式提出

(2)有关战争规则的两个公约

(3)建立常设仲裁法庭

思考题

1、德国 19 世纪 90 年代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何在?

2、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形成到底是由于德国进攻性政策的愚蠢还是由于英国实

力下降的恐惧?亦或是由于法国外交的高明?(俾斯麦灵活的外交体系是怎样转

变成僵硬的对立军事同盟的?)

4、结合史实分析地区冲突是如何影响大国关系之间关系的

第八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1

凡-华体系的内在矛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集团整合、军备竞赛与战争计划

·英法俄协约的加强

日俄协议(密约)英日同盟续约

美国的态度塞罗希

美国没有一个明显的偏好:偏向同盟或者协约,然而美国在利益结合上与英

国(协约国)联系更紧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国家与土耳其之间,把土耳其打败之后,其自己

之间乱起来了,反对保加利亚,保加利亚被打败了。保加利亚没有得到俄国的支

持,转向德国。协约国站在了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的后面。

·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力量对比

人口:德国的人口增长,相对于英法来说很快。煤钢产量等经济数据。陆军:

德国强,海军:英国远远超过德国。总的来说,协约国相对于同盟国,在总体的

经济实力与战争力量上是略占上风的。一战这种大规模的总体战,对一国的经济

能力是要求很高的。然而,德国在战争的计划、准备、动员方面做的更好,且陆

军具有优势。

征兵政策的改变。军费投入。

·各主要国家的军备努力和战争计划

· 德国“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Plan)

1905,取道比利时,6 周击败法国,回师东进,击败俄罗斯

1891 年,施利芬代替毛琪成为陆军总参谋长。毛琪:先打俄国,再打德国,

且是一个有限战争:不是要全部占领。施利芬:先德国再俄国,且要全部占领。

一方面,有技术进步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个人的因素。施利芬计划从 1892 年

提出,1905 年,正式成为德军的作战计划(在英法协约签订后)。

· 法国的 17 号作战计划

· 俄国的 19 号作战计划

2、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普刺杀奥地利王储斐迪南,1914 年 6 月 28 日

·事件的偶然性:塞尔维亚与奥地利对立的气氛在,然而这件事并找不到由塞尔

维亚或者俄国主谋。之后普林西普被当做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

·各国的反应

奥匈的反应

奥地利一口咬定是塞尔维亚主使的,想要打仗。然而奥地利知道需要看俄国

与德国的反应。

俄国的反应

俄国的反应是和平的但不是消极的。一方面,暗示自己不想为此打仗,另一

方面,不同意奥地利随意欺负或攻击塞尔维亚,希望阿迪力慎重。显然,俄国并

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德国的反应

德国(尤其是军方)认为自己战争上的准备很充分,如果此时采取强硬的作

风(奥地利动手),俄国可能被吓退,这样一个巴尔干地区可能成为同盟国的地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2

盘。——德国在德奥同盟中的想法与俾斯麦时期不同。俾斯麦时期:德奥同盟是

一个工具,一方面拉拢俄国,使得俄国与奥地利都有求于德国,然而双方不要冲

突。然而当时的德国:放走了俄国,而且对于奥地利也放松了缰绳,反而受制于

奥地利。

法国的反应

不希望被俄国拉到奥地利打仗。它只能劝阻德国不要打仗。可是当时法国国

内的舆论,使得这种表态不太可能。法国国内:应该坚决制止德国与奥地利,应

该强硬。这导致法国虽然有顾虑,但是没办法反对站在俄国一边。

英国的反应——很关键,因为德国的顾虑在英国

英国的表态很暧昧:如果战争仅仅涉及到俄国,那么英国想要保持中立。—

—但是没有说如果法国加入,英国会怎么样。导致德国和奥地利认为,英国似乎

并不愿意打仗。

3、七月危机

月 23 日,奥匈发出最后通牒

月 25 日,塞尔维亚拒绝接受最后通牒的某些内容

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

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月 26 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危

机。德奥反对。

月 28 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月 30 日,俄国和奥匈进行总动员

月 31 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取消总动员;俄国拒不答复

月 1 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月 2 日,德国要求比利时提供通道

月 3 日,比利时拒绝德国的最后通牒;德国向法国宣战

月 4 日,德国军队开进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

英国对比利时和荷兰很敏感

七月危机=从 6.28 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8.4 英国对德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可以绝对确定的是,1914 年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强国的政府想打一场全面的

欧洲战争。

·情势必然论:对立和僵化的体系。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

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

·国内政治因素?民族主义、利益集团(海军等)和公众压力。军事决定政治。

民主化程度增加,公众舆论、利益集团的重要性上升。(这一点在维也纳体

系崩溃时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领袖个人的错误?

威廉二世、弗兰茨约瑟夫、尼古拉二世…

·危机处理错误?

沟通错误:英国模棱两可。

·地区冲突导致大国卷入

巴尔干国家,小国的作用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3

(二)战争的进程与战中外交

1、1914-1916 年的战争

东线,南线,西线(英法与德国之间,主要)

进程:残酷的西线

•《八月炮火》

(BarbaraTuchman,TheGunsofAugust)

• 马恩河战役(1914)

• 凡尔登战役(1916)

• 索姆河战役(1916)

• 日德兰海战(1916)

·总体战

对战争的目标、手段、大众动员、整个国家的资源的使用,包括在战争中

广泛应用各种新技术(潜艇鱼雷,宣传战等),与以前的战争大为不同,使得战

争非常残酷。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参与,与之前的王朝战争非常不同。基辛格:“一

战已不是首相之间的,而是民众之间的争斗”。一战之后不是和会,而更像一个

审判。

由于英国的介入,没有像德国想象的闪电战,而是长达数年的残酷的堑壕战。

以前战争是政治目标的手段,用有限的战争取得政治目标。一战中,追求战争的

全胜成为目的。

2、争取同盟和美国参战

·对于意、土、希、罗的争取

意大利在 1916 年 8 月才参战,同盟国。土耳其:1914 年 11 月宣战,协约国。

罗马尼亚:1916.8,协约。希腊:1917.6(基本快打完了),同盟

保加利亚 1915.10:在得到了德国与奥地利对其领土的允诺,且在东线取得优势

之后,才答应参战。

·日本对德宣战

1914 年打起来后没多久,占领了胶州湾、青岛、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美国的态度

·大战初期美国的态度:中立

·豪斯两度访欧调停(1915、1916)

德国并不希望美国帮自己,只是希望美国保持中立。1917 年 2 月,俄国打

不下去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立即从东线抽了 40 个师,到西线打英法,

如果美国不参战,法国危在旦夕。平衡:一开始是中欧的国家在平衡,后来德国

崛起了,是英国与俄国帮助欧洲平衡;在一战时,美国帮助了欧洲的平衡。

·齐默尔曼电报(1917)

德国政府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齐默尔曼的电报。美国对拉美国家是干涉政

策,美墨关系紧张。德国统治墨西哥,让齐默尔曼游说墨西哥参战,并允诺在胜

利后将墨西哥被美国抢夺的土地抢回来。这份电报被英国截获,告诉美国。

美国虽然中立,然而与英国联系更密切。且之前德国误打沉美国的一艘船,

德国战争。当时制定:潜艇不应该攻击中立国,不应该越过大西洋中线。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1917)

在德国集中力量打西线的时候,希望切断对英国的供应线和英国对欧洲大陆

的供应线,把英国隔离起来。这伤害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卖了很多物资给英国,

美国不能接受。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4

·美国参战(1917.4.16)

美国的参战是决定性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战的格局,帮助欧洲恢复了平衡。

美国一开始比较慢,然而到 1918 年夏天,美国已经有 200 万人在作战,且计划

派出 400 个师。

3、十月革命胜利与俄国退出战争

·俄国十月革命(1917)

此时苏维埃政权首要目标是在国内站稳脚跟(国内的白匪等),因此要停战

·苏维埃政府的战时外交

《和平法令》

“立即签订和约,中止这场战争”,进行谈判,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和平条约

在舆论上争取交战国的支持。更多是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

《告东方…人民书》

争取非西方国家的支持。苏维埃放弃之前沙皇俄国签订的条约得来的特权。

废除对土耳其、伊朗的密约,废除对俄奥普瓜分波兰条约,废除对中国密约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1918 年 3 月)

德国以最后通牒的形式交给苏俄。苏俄完全接受。条件非常苛刻。权宜之计。

• 苏俄割让 323 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 60 亿马克

• 苏俄退出一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 1918 年 11 月,苏俄宣布废除该条约

(三)大战的结束及其影响

·保、土、奥匈投降与同盟国瓦解

保加利亚 9.29:被英法联军打败之后,国内起义。个

土耳其 10 月:在英军的打击之下,在 1918.10 停战

奥地利:被意大利打败了。加上奥属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纷纷独立。

奥斯曼-土耳其彻底解体了。

·德国战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十一月革命:基尔水兵哗变,全德武装起义,11.9 德意志苏维埃共和

国成立。威廉二世逃亡荷兰。

·贡比涅停战协定,1918.11.11

条件苛刻: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德国负担协约国给养,交出陆海空主要装备

·战争所带来的损失

1000 万人死于战场,2000 万人受伤,波及人口 13 亿,占全球人口 75%,经

济损失 3000 亿美元;在空袭、瘟疫饥荒中死去的平民多于军人。

英:(1)100 万人死,几百万人伤(2)国内对于领导层的信心动摇:工会、工

潮兴起,工党兴起,改变了政治的性质。

法:150 万人阵亡,经济彻底崩溃

德:伤亡总人数在 600 万以上,(在停战的那一刻,损失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损

失在战后暴露:阿尔萨斯-罗林没了,且有很大的领土损失。

俄:发生了革命,沙皇帝国不存在,人口少了三分之一,失去了大片领土。死伤

360 万人,219 万人被俘。

英国外长各类:欧洲大陆上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再不会看到它点燃。

·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土耳其四个帝国的覆灭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5

德国:威廉二世逃跑,避难。德意志帝国覆灭。

·英法乃至整个欧洲力量的衰落

英国战前是债权国(美国欠英国 30 亿美元),战败后是债务国(欠美国 47

亿元),然而海军依然强大,殖民地依然强大。

法国:工农业损失 60%,欠美国 38 亿美元,欠英国 20 亿英镑;法国虽然打

赢了德国,然而国际环境恶化了:法国失去了俄国,而且英国开始“扶德抑

法”战略,法国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随时可能复仇的、仍然强大的德国。

• 俄国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 美日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

美国:钢铁生产增长 70-90%,外贸增长 2 倍,20 多个国家欠美国 100 多亿美元

的债务,代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在战争爆发 30 万人军队100 万人。

日本:工业增长 4 倍,农业 2 两倍,贸易 3 倍,债务国债权国,得到了德国在

中国和太平洋上的好处。

•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趁宗主国虚弱,殖民地革命

二、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1、主要战胜国的战略考虑

巴黎和会的召开(Paris,PeaceConference,1919.1.18-6.28)

·英国(劳合-乔治 Lloyd-George)

• 维持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反对美国十四点

• 保持大陆均势反对法国过分压制德国

·法国(克里蒙梭 Clemenceau)

• 建立欧陆霸权

•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美国(威尔逊 Wilson)“十四点”计划

• 民族自决

• 公开外交

• 国际联盟

·意大利(奥兰多 V.E.Orlando)

• 东地中海地区

• 阜姆问题阜姆(Fiume),即“里耶卡”(Rijeka),现克罗地亚第三大城市

·日本

• 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占的德国的势力范围,需要得到认可。21 条。

• 山东问题

• 人种平等问题:主要西方国家制定针对中国、日本的种族歧视的移民法案等

2、成立国际联盟的问题

国联盟约起草过程中的斗争:

程序

2 国际部队:法国提出,借此以武装力量压制德国,英美反对。

1 委任统治制度:对原德国领地和土耳其领地实行委任统治,英法等反对。

3、德国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

德国疆界问题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6

·西部疆界:阿尔萨斯-洛林、萨尔?“莱茵共和国”?

萨尔怎么办?美国不愿意法国占领。其他国家希望以莱茵河为界限制德国,包括

莱茵河上的桥梁由战胜国占领。英国美国都不同意:不应该把德国分成两个国家。

• 东部疆界:“大波兰”?但泽走廊

战争赔款问题

• 赔款数额:暂不确定,交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

• 分配比例:未达成协议

4、凡尔赛条约体系及其内在矛盾

《凡尔赛条约》(TreatyofVersailles),两部分

(1)《国际联盟盟约》1919 年 4 月通过

国联(LeagueofNations)1920 年成立。委任统治制度:土和德殖民地

(2)对德和约

割让领土

领土损失 13%(法国,波兰,小部分给比利时、丹麦),人口损失八分之一。

萨尔:矿山归法国,行政权力交给国联,15 年后公投决定归属。

莱茵:分区分时占领,德国不得驻军。

石勒苏益格:公投,北部归丹麦

瓜分其殖民地

限制德国军备

只能保持很小的一个舰队。莱茵区:非军事区。

赔款问题

凡尔赛条约体系

·对德《凡尔赛条约》(1919)

·对奥地利《圣日尔曼条约》(1919)

承认捷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独立。哈布斯堡王朝覆灭,奥无空海军。

·对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19):损失并不大,基本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损

失的。

·对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1920)

·对土耳其《色佛尔条约》(1920)《洛桑条约》(1923)

最苛刻,土耳其丧失五分之四腿。海峡国际共管。

不是一次议和,而是一次审判。德国没有议价的余地。在德国人看来,这是

一个强制的和平,没有一个道义基础。虽然所有的战后合约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和

严苛性,然而这次的严苛程度甚至超过了战胜国的想象。

三、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形势

·《凡尔赛条约》未解决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美国参议院否决《国联盟约》,孤立主义传统抬头。

对凡尔赛条约提出“十大保留案”。

·主要矛盾由战前的英俄矛盾转变为日美矛盾

洛奇等公开声明美国不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美日矛盾尖锐化,美国对

英日同盟感到为吸纳。还应该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7

·在中国的竞争

·海军竞赛

美国计划造舰 130 多艘,英国,日本

·战争舆论

·英日同盟问题

美国和日本在亚洲与太平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英国也会卷入,英国很

担心。英国国内很多人反对英国针对美国,希望修改英日条约。

华盛顿会议召开 1921.11.12

美总统哈代邀请,为了抵制日本独家占有中国,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日海力量

• 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九国与会

2、美英法日《四国条约》

以非常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一开始想以美日英三国条约,然而美国

不想处于少数,于是拉进法国。

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12.13)

从三国协定到四国协定。

同意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占领岛屿的权利;——暂时调和了列强在远东矛盾

同时规定,英日同盟自动终止。

3、《五国海军协定》

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1922.2.6)

规定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限额,及五国比例为 5:5:3:1.75:1.75

美国获得了在海上力量方面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英国被迫放弃了其长年奉行的“两强标准”

日本的野心受到一定限制

4、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1922.2.4

·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欲处理的核心问题,核心是美日争霸

中国参会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1922.2.4 签署)

·归还胶州旧租借地,日本撤军,归还青岛海关,胶济铁路及支线交还中国

• 开商埠,保证列强利益

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虽然得到一定恢复,但是为更多的外国势力提供了机会。日本

在山东的政治经济特权得以部分保存

5、《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2.6

•“尊重中国主权”

•“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

公约的作用及局限

部分满足中国的要求;

抑制了日本在华扩张势头;

美国外交胜利:门户开放以条约形式确定

四、凡-华体系的内在矛盾

列宁的评论:高利贷者的合约,刽子手的合约

凯恩斯的评论:《合约的经济后果》:我们早晚会为这个修约感到耻辱。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8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 德国与英法特别是法国之间的矛盾。

• 战胜国小国与战败国小国之间的矛盾

捷-罗-南小协约国和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有很多矛盾

波兰和立陶宛,捷克与匈牙利的矛盾,等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英法矛盾

英国的军事政策与法国的安全政策上矛盾:英国不愿意法国削弱德国

·美日矛盾

• 美国置身于凡尔赛体系之外

• 意大利和英法之间的矛盾

• 日本的不满

·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矛盾错综复杂,体系不稳固

第九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衰败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对凡-华体系的初步冲击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对凡-华体系的初步冲击

1、反叛西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1919-1926,各个非欧洲的地方,都发生了暴动、起义、独立等。

·五四运动和反帝运动

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

反帝运动、民族主义

20 年代,中国政治变风向了: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主题是“与英美主导的

国际体系合作”,五四之后,想要和德国、苏俄合作,反抗苏美法,反帝。

·朝鲜“三·一”起义(1919)

反抗日本。日本在 1910 年正式吞并了朝鲜。朝鲜没有实现民族自决,美国

说这不是民族自决而是日本内政。

1919.3.1,汉城学生召开大会,宣读《独立宣言》,遭日残酷镇压。动摇了日

本的统治。之后不得不采取一些怀柔措施。

·印度和埃及的反英斗争(1919-1922)

阿姆利则惨案 1919.4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 国大党会议确认该决议

埃及独立(非洲第一个独立)

1914.12,英国宣布取消奥土对埃及的宗主权,成为埃保护国,许诺一战后独立。

1919.3 英埃矛盾激化。1922.2,英政府宣布承认埃及“独立”,但控制苏伊士运

河,保留英国在埃及军队,保留英国人特权。——“形式上”的独立

·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1919-1923)

凯末尔革命与《洛桑和约》(1923)

·1921.8 土耳其起义军打败了希腊(英国),苏丹政府完全崩溃土耳其世俗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59

化,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家。

·1922.11 列强洛桑会议,1923《洛桑条约》:(1)黑海自由通行(2)协约

国承认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印尼起义(1926-27)失败

·摩洛哥里夫起义(1921-25)失败

·尼加拉瓜对于美国干涉主义的反抗(1925-1933)

·殖民地骚动虽然发生在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但也对凡-华体系产生冲击和影

(1)考验民族自决以及托管原则的有效性、正当性和权威性

(2)分散大国注意力和资源

(3)分化、调整联盟结构

2、打破孤立:苏德《拉巴洛条约》1922

凡华体系:保卫德国,把苏联边缘化

1921 年,苏俄本身变了:第一,自身稳定下来了,第二,“和平共处”取代“世

界革命”。1921 年,英苏之间签订贸易协定,之后,德国、意大利和苏联恢复了

贸易关系。此时,欧洲一方面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赔款也没有

落实的机制,因此英国人提议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也邀请苏联参加。然而有一件

事情争议比较大:苏俄不承认沙皇的战争借款。1922.1 西方国家在戛纳召开会议,

决定在意大利热内亚召开欧洲经济会议,并约定:参加经济会议的国家,不能拖

欠战争欠款,不能对其他国家进行宣传。俄国虽然来开会了,然而欠钱被攻击,

德国虽然来开会了,然而被孤立。

基辛格,“《拉巴洛条约》是历史意外,然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意外。因

为凡尔赛合约孤立了俄国和德国,也制造了一大堆小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小国)。

在没有这些小国的时候,德国与俄国是接壤的,是对立的。而有了小国,两国有

了共同利益。因此要阻止俄国和德国站在一起,对英法来说是不可能的。要拉拢

德国,除非改变德国的东部——不可能。要拉拢苏俄,也涉及到波兰。在构建“大

波兰”的时候,占了一些俄国的土地,(波兰有很多问题:波兰甚至强过了意大

利,意大利是大国中最小的,因此意大利与波兰之间也有问题),除非恢复到寇

松线,损失波兰已经得到的领土。”契切林代表苏俄参加,后半夜找到德国代表,

第二天,两国代表就跑了,跑到热内亚旁边的小城拉巴洛,签订条约。

·热那亚会议 1922.4.10

·《拉巴洛条约》1922.4.16,德、苏在意大利拉巴洛签订

(1)双方相互放弃战费及战争损失的赔偿;

(2)两国建立外交和领事关系;

(3)根据互利原则发展双方经济贸易关系,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拉巴洛条约对德、苏的意义

[德国]:凡尔赛合约后德国同一个大国的 1st 平等条约,摆脱了鼓励外交孤立。

[苏俄]:不再担心自己的东部边界?苏联改善了自己的地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

反苏统一战线,为与其他国家的建交做了准备。1924 年英国建交,之后和除了

美国意外的西方国家建交。

3、德国问题:赔款与安全

战后问题

(1)战争罪犯和军备限制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0

维也纳与凡尔赛和会的不同:维亚纳和会,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分,然而没

有对错之分。凡尔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维也纳:对法国尽量宽大(知道总

有一天会复兴),在宽大的同时,由于怕法国翻案,搞了四国同盟(消防条约?)。

然而凡尔赛,一方面对德国非常严厉,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没有防止德国翻案的机

制。

战争罪犯:第一,荷兰的威廉二世,荷兰拒绝交出,自称不是缔约国。之后

抓了 12 人,对 6 人判刑。

军备限制:德国不能有空军,陆军不超过 10 万人。然而有一个问题:光有

军备控制没有核查机制。不能进入莱茵区,德国不高兴,找茬:说法国人在莱茵

区煽动民族情绪。法国的驻军中有很多北非人。后来希特勒进入了莱茵区,英国:

“德国人占了德国人的地方,有错吗?”

(2)赔款问题

斯帕会议-伦敦会议(确定赔款总额)-延期申请

鲁尔危机 1923.1

法国人借口德国拖延战争赔款,联合比利时,出兵十万,占领了德国的鲁尔

区。德国不合作,消极抵抗:邮局不送信、工人不上班等。两败俱伤:对于法国:

占领也有成本。没有了鲁尔,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德

国政府倒台。斯特莱斯曼 1923 年 8 月上台,建议停止消极抵抗,而召开国际会

议讨论赔款问题。法国的普恩加莱也倒台了。

道威斯计划 1924

美国人道威斯担任赔款委员会的主席,规定以后再有纠纷,不允许一国单独

对德国制裁——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丧失了。

·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美国贷款。

·规定赔款数额和执行,来自于税收。

·法国和比利时从鲁尔撤军

意义

·是对凡尔赛条约的重大修改。

·德国重新恢复,法国地位下降,英国力保均势

·美国重新在政治、经济上对欧洲事务取得较大发言权。

执行了 5 年期间,各国给德国贷款,德国利用贷款经济快速回复。1927 年

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1929 年,工业生产能力再次超过英法。

洛迦诺会议 1925

法国寻求外交保障:结盟外交,保证外交:法国开始担忧,要求英国和美国

保证。英法、美法都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英法条约的前提是:美法条约的有效。

然而凡尔赛条约在美国被否决了,相当于无效,则英法也无效了。法国开始寻找

小国:法国寻求安全保障:捷克 VS 匈牙利,南斯拉夫 VS 罗马尼亚。而且希望

和英国继续谈:1924 年日内瓦议定书。然而回去之后,工党被保守党代替(内

政对外交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是国内脆弱的时候,对外比较强硬)。

斯特莱斯曼的莱茵保障公约:1925.1-2,德国向英法提交备忘录。内容:各

国保证莱茵区现状和非军事化,德国承认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保证德法边境

安全。——法国部分满意,然而保证了德国西部边界不变,未提东部边界。

德国与比利时、德国与法国的边界是不能改变的。然而法国还要保障德国东

部的边界(波兰捷克等),后者德国、英国都不同意。英国、法国都想要维护凡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1

尔赛体系,然而方式不同:英国觉得太严厉了,不应该制造一个大波兰来限制德

国。最后,德国的东部由德国与波兰、捷克签订双边仲裁条约。——有问题:仲

裁不代表认可这个边界,只是说,如果边界发生问题,可以提交国联仲裁而不

是诉诸战争。——因此东部没有达到法国的期望。只是用这样一个条约打散了英

法、美法之间以后签订安全保障的可能性。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让步,

放弃就东部边界缔结安全保证的要求。

洛迦诺公约内容:英法德比意波捷,1925.10.5-10.16,8 个文件。英国主导,

扶德、抑法、反苏。

(1)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或莱茵保证公约。

(2)德国与法比波捷签订双边仲裁协定。

(3)法国与波捷签订互相保证条约,如果受到侵略,彼此给予帮助。

·影响:

[英国]外交胜利:提升欧洲地位,扶德抑法成功。

[法国]战后法国单独制裁德国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本身安全却要依赖英德保证。

德国西部边界表面的保证,东部边界面临巨大危险。法国地位下降。

[德国]两线突围成功:德国也保障了西部的边境。——利用拉巴诺条约保证了东

部边境,利用洛迦诺条约保障了西部边境。由于公约没有给德波、德捷边境提供

保证,则为德国东侵略打开方便之门。

道威斯计划——经济基础

洛迦诺公约——政治和军事条件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英法关系紧张]法国觉得被英国出卖了!

柏林条约 1926.4

苏德柏林条约——友好中立条约:苏德双方在对方遭到攻击时保持中立。—

—相当于“集体安全”原则已经不适用与苏德了。

德国加入国联(1926),且要求成为国联的常任理事国。

斯特莱斯曼:塔列兰被俾斯麦灵魂附体?利用拉帕洛条约、洛迦诺公约和柏

林条约三个条约,成功地拆散了反德同盟,为德国复兴打下基础。他继承了俾

斯麦的事业,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俾斯麦,因为他的德国缺乏俾斯麦德国的实力。

斯特莱斯曼的力量来自于他能调整自己,接受德国战败这一事实,因为他能抑制

住自己的民族主义意愿,创立合理的外交政策,并有复兴的信心。

给皇太子的信:德国要做的第一件事:摆脱赔款的压力,巩固和平。第二,

保护所有在海外的德国人。第三,要修改东部边界。

4、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与《非战公约》

1925年之后,欧洲出现了一个和解的气氛,持续到 29年。突出表现就是《非

战公约》以及赔款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年也可分为两个阶段:20s初步冲击,30s完全瓦解。

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背景

·修约舆论:德国人不满:原来是德国的要还给德国。意大利:一方面觉得

自己挤不进领导集团,希望成为大国俱乐部的正式成员。墨索里尼 1922 年上台,

“意大利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凡尔赛条约不能木乃伊化”。

·裁军失败:德国偷偷发展军备。美国英国日本,五国海军条约(华盛顿条

约)只是对主力舰,没有对非主力舰和潜艇。这些国家在上述领域没有限制。1927

年,试图在日内瓦谈判,然而失败。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2

国联的裁军:英美法意日的裁军在裁军之外,国联本身也在裁军。1929 之前,

国联“裁军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会议”,然而无果。法国:国际部队。英国:重质

量不重数量:裁减进攻性的武器,然而对定义无法达成。

因此,安全问题还是有隐患,尤其是法国,看到在安全、赔款问题上似乎对

德国有利。因此法国抓住机会。1927 年,美国老兵到法国去纪念美军参战 10 周

年,法国试图与美国签订条约,两国放弃战争作为手段。法国在外交孤立中,想

显示法美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然而美国人不想给法国人一个特殊的待遇,于

是想多请一些人,签订多边。法国无法拒绝,然而心里觉得受到损害:因为法国

与波兰、捷克有同盟条约,如果后者有战事,法国要援助。如果签订非战条约,

则会损害双边的同盟。

白里安—凯洛格条约 1928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条约》(1928)

到 1933 年止,共 68 个国家

英国也不太积极:万一印度造反,也得参与。于是提出豁免条约:自卫。

“非战公约”内容:

·放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谴责这种行为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任何国家均可加入

之前对非战公约批评为主,然而这还是很有“新意”,起码在态度上那些使

用武力的国家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因此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杨格计划(1929)

洛迦诺会议、非战公约之后,欧洲一片和解的气氛。白里安,凯洛格,斯特

莱斯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斯特莱斯曼要求法国提前从莱茵撤军(当时 10 年还

没有到),法国则要求新的赔款计划——杨格计划:法国提前撤军,德国有一个

新的赔款计划:道威斯计划没有说一共赔多少钱,赔到几年,相当于伦敦会议上

的 1320 亿还有效。1929 年,美国人杨格提出新计划,1139 亿马克,规定 59 年

(1988 年)赔完,每年的三分之一必须赔,剩余三分之二可以推迟两年。然而

实际上,马上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还是没有执行。

英国计算:在道威斯计划执行期间,德国赔偿了 5 亿英镑,得到了 9 亿英镑。

二、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1、危机的发生和特点

·1929 年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世界

·特点

危机持续的时间最长,生产下降的幅度最大

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猛增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同时并发

国际贸易额和资本输出量急剧下降

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2、分化与重组: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1)关税战与贸易战

·美国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1930)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3

·德奥关税同盟(1931)

德国没有殖民地了,只能找到奥地利。意义重大:凡尔赛规定,德奥之间必

须分开。如果形成关税同盟,则奥地利在经济上很依赖德国,无法独立;之后与

奥地利有很强经济联系的捷克也必须依附于德国。这是法国和英国不能接受的:

虽然关税同盟不会在经济上直接打击英法,然而会引发中欧的经济混乱。于是英

国提出要提交国联,国联否决,德奥关税同盟失败。德国怨气很深:压制了经济。

·英国的“帝国特税制”(1932)与其殖民地。

货币战

·停止金本位制,贬值本国货币

·“英镑集团(1931)

·“美元集团”(1933)

·“金本位集团”(法国等)(1935-36)

3、胡佛延债宣言和洛桑会议: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德国找到了美国,然而美国也是自顾不暇。因此 30s 各国对于德国的崛起,

各国本身自顾不暇,而凡是举国体制的国家(如苏联)都反应比较迅速,对抗德

国比较坚决;凡是民主的国家,都比较慢。三角谈判(1939 年)德国和苏联谈

成了,和英法都没有谈成。

·德国经济困难,要求延期偿付各国赔款和贷款

·胡佛《延债宣言》1931

“美国政府建议,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的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

各国反应不同:英国想一笔勾销,美国法国不同意,意大利同意

洛桑会议(1932)与赔款和战债问题的不了了之

(1) 再赔 30 亿马克(实际上也没有还)

(2) “德国赔款与协约各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

英国、意大利都付了美国的战债,然而法国带头拒不偿还对美战债。再过了一年,

所有国家都赖账了。

4、伦敦海军会议 1930 与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34

(1)伦敦海军会议(1930)

· 英、美、日、法、意五国

·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签订有关限制建造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及其他轻型舰只

的协议,作为对 1922 年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的补充

规定了美英日三国主力舰 5:5:3 和非主力舰(10:10:7)、潜艇(1:1:1)的比例

· 没能制止各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2)国联日内瓦裁军会议(1932-1934)

各国裁军计划的矛盾:苏联想全部裁掉,各国不同意。1933 希特勒上台,提出

无理要求,各国不同意,1933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5、1933 年的四国条约

(1)背景:英国首相到意大利动员裁军,然而墨索里尼建议四国条约

(2)内容:四国协调,和平修约,德国可以重整军备,殖民地

(3)法国的反应:强烈反对,虽然没有明确拒绝,然而改成了面目全非:四国

应该维持国联框架和现有秩序云云——温和的废话。然而四国都签字了

(4)后果:虽然本身是空话,然而在外交有意义:第一,提高了意大利的地位,

法国的盟国波兰很不高兴。波兰一直觉得不必意大利差。第二,法国与波兰之间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4

的关系受到影响。第三,在小协约国中,意大利一直站在匈牙利之后,匈牙利一

直与捷克、小协约国有矛盾,意大利站在保加利亚后面,后者与小协约国有矛盾。

——因此,对法国不利。

凡尔赛体系:法国外交的困境

在凡尔赛体系中,法国是最坚定的,希望维持体系。在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初,法

国有几种选择维护体系,然而每一种都很难达到目标。

第一种:压制和削弱德国(25 之前),然而美国英国不支持,而且德国赔不起。

第二种:法国与德国和解:然而法国的民众不同意,因为战争留下的伤痛太大,

很难原谅德国。

第三种:包围德国。然而靠一帮小国不行,必须有意大利与苏联才行。然而在

20-30s,法国和意大利比较对立。争取苏联更不可能,这时苏联反倒被德国笼络。

第四种:不合作的合作伙伴:依靠英国?英国从大的方面应该在法国一边,然而

英国给予法国的保证总是若隐若现,且对于如何制裁德国意见不一。

第五种:构筑自己的小伙伴:波兰捷克。一方面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也需要英国

的支持。英国:不愿意为了波兰损失一兵一卒。

三、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九·一八事变”

背景:(1)国内的矛盾。日本在整个 20 年代不太好:凡华体系中,裁军等,

被压制,且学习西方民主的“大众民主”不是很成功,在国内引起了“是否西化”

的讨论,尤其是军方和传统力量对文人主导国家产生质疑。(2)1923 年东京大

地震,20 世纪日本最严重的地震,死 9 万多人,伤几十万人,损失几百亿美元。

给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影响:自己国家狭小而资源有限,多灾多难,使得日本需要

对外扩张,走出去。(3)中国民族主义因素:20 年代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潮,“不

管是什么政党都需要打着反帝的旗号”。很多反帝运动都是针对日本和英国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对日本的心理也是一个打击。(4)东北势力受到威胁:在日俄战

争之后,东北一直是日本的保护地,而张作霖之后割据日本,28 年,张作霖与

蒋介石达成协议,试图摆脱日本的影响,被炸死。1929,张学良接任,表示接受

中华民国的领导,统一、整合的趋势对日本也是一个打击。(5)1925 年日本在

新加坡修建军事基地。1928 年北伐过程中,蒋介石军队在山东与日本发生了小

规模的军事冲突。

·经济危机对日影响

 ·“满蒙”——日本的“生命线”

日本对满蒙的重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延续下来的。田中奏折:欲征服世界,

先征服中国。《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1931)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1931)——918

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挑起事端,寻找武装侵占

中国东北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

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

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动了一场骇

人的暴动排华事件。

《中村事件》系 1931 年 6 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到中国东北从

事间谍活动,6 月 26 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5

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处死而引发的事件。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军队突然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袭击,炮轰沈阳城,发动了震惊

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村事件是其中的借口之一。

·“满洲事变”(1931)

· 柳条湖事件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

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

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

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短短 4 个多月内,1932 年 1 月初,

东北全部沦陷。

·刺杀犬养毅

犬养毅之前(1922-1932),首相来自于政党,而之后来自于军人。1929 年滨口雄

幸由于海军政策惹怒军人被刺,1932 年犬养毅被刺。

日本首相犬养毅满洲事变后想用东北形式上的主权同中国换取东北经济利

益的实际支配权,被一伙没有政治头脑、不讲“游戏规则”的日本激进军人杀害。

2、英美法的立场和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国联对中国申诉的最初反应:停止冲突、不扩大事态。英美法的在华利益

及当时的考虑:当时英美已经深陷危机,自顾不暇。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

比美中贸易关系更紧密。而且英美的一些人看出了关东军与日本文人政府之间是

有分歧的,他们认为不能过分刺激关东军,避免其进一步挑起事端。

(2)日本的步步紧逼:锦州乃至控制整个东北:沿着铁路线北上南下,北:齐

齐哈尔,南:占领锦州

(3)“不承认主义”(“史汀生主义”),1932

“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

行政的完整,或者损害统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

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

  “不承认主义”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但毕竟在道义上和法律上划清了侵略与

非侵略的界线,使日本侵略的事实难以合法化。

在性质上是有利于中国的,然而在程度上难以让中国满意。

3、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苏联在 1929 年与中国断交,因为张学良向收回铁路,与苏军发生冲突。苏联对

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一方面,道义上的同情:1932 年,恢复了外交关系。另

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自保措施:例如(1) “严格的不干涉政策”,(2)多次建

议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协定,(3)提议将中东路出售给伪满(相当于承认了满洲

国的合法地位),(4)加强与中亚(新疆)、蒙古与美国的关系。

4、伪“满洲国”、李顿调查团报告和日本退出国联

(1)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

1932.3 日本人把溥仪从天津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人之前与溥仪

的弟弟联系,溥仪、郑孝胥(国务总理)、张景惠;

(2) “李顿报告书”(1932)

李顿调查团姗姗来迟,先听取了日美的意见,余 4 月才到达东北。

国联的报告,一方面对中国有利的:满洲国是完全捏造的事实;然而对中国

不利:想要让东北退回到 918 之前的状态也不可能,因此提议中日和谈,主张东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6

北地区高度自治——中日都不同意。

西方态度:既要向日本妥协,又不甘心放弃在华利益。

(3)日本退出国联(1933)

国联大会 42:1:1 接受李顿报告书。日本国联代表松冈洋右:满蒙是日本的生

命线。凡华体系在亚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于亚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1)日

本从民治维新开始,总的方向是和西方大国合作、学习。退出国联表明这种取向

的根本改变。(2)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成立以后,第一次一个大国侵占另一

个国家的大片领土,而国联没有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因此中国代表:“国联

的原则都停止在了满洲的边界上”。

(4)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四、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希特勒上台

·  1929 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沉重打击

·  国内垄断财团的支持(“哈尔茨堡阵线”-右翼阵线,1931)

·  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凡尔赛条约)

·  左派政党的分裂,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不合作,1932 兴登堡当选总统

·  纳粹党的组织与宣传

·  1932.7 大选,270 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  1933.1 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史称“第三帝国”(德意志帝国)

思考:(1)在民主政治中,什么时候强人政治、有独裁倾向的人会被选上来?

(2)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党派都有“社会主义”,日本没有。

2、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1)政治上实行暴力统治,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1933 年“国会纵火案”——反共产党

2 月 27 日晚上,国会纵火案发生。希特勒的政府声称凶手是共产党员,并取

消了宪法中数项保障公民自由的条款,让纳粹党可以迅速并严厉地打击任何政治

会议。

“授权法”,授予政府全部立法权,可以自行定理条约,不受宪法限制。

取消议会,取消工会,颁布法令宣布纳粹党是国内唯一合法政党

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冲锋队、党卫军

希特勒青年团

(2)经济上实行以“总体战”为目标的高度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军事上,清洗罗姆和“冲锋队”,拉拢并最终控制国防军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

1934 年,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取消总统职衔,自任国家元首和总理,成为第三

帝国独裁者。

3、希特勒的扩张理论、计划和策略

(1)扩张理论

·种族优越论:日耳曼民族是雅利安民族最优秀的后裔。

·反犹、反斯拉夫

在战败的德国,种族优越论很有利于凝聚人心。然而对于外交政策不一定有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7

利:例如反犹把犹太人赶跑了,使得他们到美国造出了原子弹。反斯拉夫也不利

于在小盟国的支持。

·生存空间论:19 世纪中期,德国的拉塞尔(人类学家)提出人类的生存与地

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御用学者:豪斯浩佛,

·反凡尔赛 地缘政治学

(2)扩张计划

·建立第三帝国:八千到一万的德意志人凝聚在一起,建立第三帝国。第一:神

圣罗马帝国;第二:威廉。第三:希特勒。

·与法国彻底清算:消灭法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英国)

·消灭苏联,铲除世界共产主义

·在各大洲建立德意志霸权 要有一个德国的非洲,美国的生活方式过于腐化

·扩张策略

·战争疯狂透顶(刀剑决定一切) 1933 年上台初期,比较低调

希特勒上台引起的系列外交反应

(1) 波兰: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4

法国在一战之后在德国周边缔造了小协约国,波兰是法国重要的德国。然而

法国支持这些小盟国有些力不从心,英国也不给力,法国到了 1933 年四国条约

的时候,意大利的地位上升;对于法国来说,法国惹怒了波兰:第一,意大利相

对波兰地位上升,第二,波兰的安全没有保证。1933-34,波兰心理极度不安全:

历史上几次亡国,在一战后是占了周边国家的土地营造出来的一个大波兰,而且

波兰把德国分开了。波兰认为有两个敌人:德国与俄国。其与法国结盟,然而法

国如果不能保证其安全,他就会在两边的敌人之一中,选择一个盟友。

对于德国来说,希特勒刚上台,他要先占奥地利,与波兰签订条约是权宜之

计,先安抚波兰。

(2)苏联:美苏建交 1934 法苏互助条约 1935

法苏:如果一个国家遭到进攻,另一个国家要援助。像 1893 年的条约。基

辛格:法苏协议是有限度的,因为法国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又怕英国犯罪,又怕

国内不接受,又怕得罪东欧的盟国,因此法国的态度不是很坚定。

(3)奥地利:内政 vs. 外交

经济危机中,德国试图与奥地利成立关税同盟,在法国的反对下未遂。在希特勒

(本身是奥地利人)上台后,奥地利也出现了纳粹党。奥地利内政:政府纳粹化,

而在外交上反而得到了英法的支持(担心纳粹的上台)。

(4)意大利:联法扶奥 1934

没有站在德国一边,因为不愿意看到奥地利被德国支配,而宁愿自己对奥地

利施加影响。意大利与法国与英国搞“斯特莱沙阵线”。

(5)法国:法苏条约 法意接近

(6)小协约国:捷、南

法意接近的时候,得罪了东欧的盟国。因为奥地利有可能被德国支配,有可

能被意大利影响。南斯拉夫:宁愿看到前者,以为意大利与南斯拉夫有利益冲突。

捷克:宁愿看到后者,因为捷克与德国相邻。

4、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

德国收回萨尔(1935) 15 年后公民投票,符合凡尔赛合约

德国重建空军 违反凡尔赛合约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撕毁《凡尔赛条约》军事条款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8

5、“斯特莱沙阵线”1935 和《英德海军协定》

1935.4,意大利斯特莱沙会议,英法意联合公报,谴责德国破坏凡尔赛协定。

让而三国同床异梦,没有实现真正的联合。之后国联决议,认为单方面废除国际

条约义务势必危害和平。然而既往不咎。——软弱无力的决定。

然而三国公报发表没多久,《英德海军协定》(1935 年):德国海军可以达到

英国的 35%,英德一起违约。

英国肿么了?——英国外交的“平衡”思想,认为法国对希特勒上台的反应

过了,希望通过这个安抚德国。

条约扩大了英 VS 法意之前的矛盾与裂痕,斯特莱沙阵线瓦解。

6、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 年)

莱茵区的非军事化的双重保证:凡尔赛条约,洛迦诺公约。

理由:法国与苏联签订了条约,德国遵守洛迦诺公约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洛

迦诺公约的核心是“莱茵保障”,因此德国进驻破坏了凡尔赛条约+洛迦诺公约。

此时,如果法国采取坚定的反对措施,以法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胜利。——

希特勒的冒险行为:进军莱茵区,合并奥地利等。

法国为何没有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大国的兴衰》:第一,法国自己很弱,

政治上软弱,政府不停换,经济上被危机打击,虽然陆军数量超过德国,然而军

备没有做好准备,外交上英国不支持。

英国:德国人占领了德国自己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反对?

第十讲 德意日的侵略扩张与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关系

主要内容 35/36-39 年

一、德意日的扩张和联合

二、中日战争与大国的反应

三、德国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

四、大战前的外交

一、 德意日的扩张和联合

1、德意志开始对外侵略

(1)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35-36

意大利经过斯特莱沙阵线,认为英法有求于自己,英法应该对自己有所回报。

英法的反应超出了意大利预期:国联通过了意大利的制裁(然而制裁没有起到实

际阻止作用,因为英法美不敢惹怒意大利:绥靖),意大利仍然不满。德国抓住

机会,承认意大利占领,离间意大利与英法关系。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缓和。

对德国来说:不再孤立:欧洲四强国 1:32:2.且再次看到了英法软弱。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6-39

标志着法西斯国家点燃的战火已经蔓延到欧洲了。

西班牙 31 年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国,36 年左翼的“人民阵线”上台(与共

产国际相关)。对于西欧的国家是一个考验。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

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69

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 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 VS 德意。英法比较矛

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法西斯国家。西班牙的重要性:第一,

直布罗陀海峡,第二,可以使得法国腹背受敌。

德意又走近了。

(3)日本侵略中国华北 35-37

《塘沽协定》(1933) :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

国民政府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侵占,日本可以随时向中国进攻,取平津。

“天羽声明”(1934):亚洲的门罗主义

日本以“东亚主人”自居,排斥其他列强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1935)

何梅协定:何应钦 VS 梅津美治郎,河北省丧失主权

秦土协定:秦德纯 VS 土原肥贤二,察哈尔丧失主权

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挑战:排挤英美经济利益,1934 年非正式提出退出《五

国海军条约》,1936 年正式退出

“二·二六事件”

年 2 月 26 日,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约 1500 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

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

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起事的

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

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矛盾,以至最终反目。

事件的影响:广田内阁上台 “五相会议”

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

五相会议:南北并进,向外扩张,是日本的基本国策。这是第一次具体表明了除

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外,还要向南亚扩张的侵略计划。

2、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

德意《柏林协定》与德意轴心(1936.10)

·德意关系:从紧张到缓和再到亲密 (奥地利-阿比西尼亚-共同干涉西班牙)

希特勒:国内制造神剑,国外寻找战友:意大利。德意虽然有矛盾,然而他

们都对凡尔赛体系不满,都属于修约派。意大利目标:地中海,巴尔干,非洲

·《柏林协定》《齐亚诺—牛赖特协定》(五点方案)1936.10

德国承认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共同支持弗朗哥,两国合作,共同发展空

军。是政治协定,不是同盟。齐亚诺意大利瓦张,牛赖特德国外长。

弗朗哥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总统 39-75 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的。希特

勒:“意大利本来就是一个累赘了,不要再加上西班牙了”。战后,西班牙创造了

欧洲的第二个经济奇迹。

对德国意义很大:德国在凡尔赛之后,没有在政治与外交上正式得到任何

大国的承认(拉巴诺协定的苏联除外,两个落魄者)。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11)

• 德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

好的因素:日本在学习西方时,在军事上学习德国。两国都是修约派。

不好因素:甲午战争时,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的时候,德国想要策动大陆联

盟。在一战时,日本与德国有利益冲突。凡尔赛之后,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被日本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0

抢去了。中德关系在 20 年代之后变好了。

• 德日的战略考虑及其彼此接近(大岛浩——驻德武官)

日本内部:军政系统与军令系统(惹事者)。

•《反共产国际协定》及其秘密附件(以反苏为掩护)

打起反共产主义的气质,才能减少英法对于德意日侵略扩张的的阻碍。

德日秘密附件:反苏

·1937.11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二、 中日战争与大国的反应

1、中日民族矛盾对国内政局的影响

瓦窑堡会议(1935.12)——中共的统一战线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两广事变”(1936.6) ——两广军阀的抗日倾向

两广事变是指在 1936 年 6 月至 9 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

的地方实力派系: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利用抗日运动之名义,反

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

西安事变(1936.12.12 )——国民党内部的抗日要求

2、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中国全国抗战。

7.30,平津失守。8.13-11.12 上海失守,12.13 南京失守,南京大屠杀。

蒋介石 1937 年 923 谈话

七七事变后,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发表关于国共合作谈话,承认了中国

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第二次合作

3、各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

苏联的反应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937.8.21

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支援

德国的反应

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政治、军事、外交)

陶德曼调停(1937.11)

美国的反应

美国拒绝出面调停 甚至认为中国与日本需要承担同等责任

美国维持对日贸易 为日本输送撒两战略物资

罗斯福“隔离演说”(1937)与国内孤立主义

隔离演说谴责日本违反非战公约,然而在国内反对下,罗斯福退缩。

英国的反应

克莱琪报告

在未得到美国的支持情况下,采取和美国一直的态度,免遭日本报复。克莱琪报

告:英国应该对中日友好,拖延时间,直到双方精疲力竭,英国帮助解决。

陶德曼调停

1937年 9月以后,中日战争的形势已经明朗化,战争必将成为一场长期的战

争。德国在中日战争的立场问题上逐渐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一方面,不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1

希望日本的实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日本完全占领中国

、垄断中国市场和战略原料。因此德国在 1937年 10月初表示,希望中日双

方通过谈判尽快停战。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展开了调停工作,转达了日本外务省提出的七项和平条

件。蒋表示,只要日本不恢复到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他就不会接受日本的任

何条件。12月 13日,南京沦陷,日本政府提出了更苛刻的和平条件。日本军部

的主战势力变得强大,中日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媾和的可能。12月 28日,国民政

府召开非正式会议,讨论日本的第二次和平条件,最后一致认为中国无法接受如

此屈辱的条款。当日,蒋中正通知陶德曼,中国拒绝接受日本的条件。

1938 年 1 月 14 日,日本内阁会议达成了“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并

在 1月 17日下午发表了《对华政策声明》,彻底终结了中日媾和的一切可能。陶

德曼调停以失败告终。亲日派的里宾特洛普上台担任外长。

4、国联的态度和布鲁塞尔会议

中国向国联控诉日本侵略(1937.8)

国联不肯明确宣布日本为侵略者,也未给中国任何实质性支持

九国公约缔约国布鲁塞尔会议 1937.11

• 中国要求对侵略者进行经济制裁,对中国给予物质援助

• 英、法、美的态度:不承担风险

• 会议的失败:只是重申九国公约的各项原则,未找出集体制裁日本侵略的

办法

国联的无所作为和布鲁塞尔会议的无果而终助长了日本军部的气焰

5、日本限制和排挤英美在华利益

政治方面

• 以“建设东亚新秩序”对抗“门户开放”政策

军事方面

• “帕奈号事件”和“瓢虫号事件”(1937.12)

日本在进攻南京前夕,要求外国舰船退出南京附近的水域。英美抗议。炸沉

美国炮舰帕奈号,英国炮舰瓢虫号,和数艘英美商船。

经济方面

• 劫夺海关

• 管制外汇

• 限制贸易

• 独占经营

• 垄断航运

美英表示不满:照会日本、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等

6、“东方慕尼黑”

1938 年底的战略僵持 1938.10 由战略进攻进入战略僵持阶段

出现了日本诱降、英美劝降(以英为主)、蒋介石积极酝酿投降的逆流

陶德曼调停后的英日谈判(1938 年夏)

因日本在广州武汉侵犯英国利益而破裂

酝酿召开“远东国际会议”

日本向英美施加压力

《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7) 英日协定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2

• 承认“中国之实际局势”

• 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享有“特殊之要求”

太平洋会议未能召开,东方慕尼黑破产

1940 年 3 月,汪伪政府成立,美国第二天谴责日本,拒绝承认南京政府,继

续支持重新政府,向中国贷款。中国国内:反投降,共产党。英美和日矛盾。

7、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第二次近卫对华声明与对华诱降(1938.11)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汪精卫的“抗日亡国论”

•“低调俱乐部”

•第三次近卫对华声明:“善邻友好、经济提携、共同防共”

•汪精卫出逃(陈恭澍回忆录《河内刺汪》)

•《日汪协定》(1939.12)即《日支新关系调整刚要》接受日本要求。

1940.3,在南京成立汪记伪“国民政府”

三、 德国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

1、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3

德国完成了国内的整合,初步完成了和意大利日本的联合。

德奥关系是凡尔赛条约非常根基的东西:德奥不能合并。德奥合并对欧洲力

量的对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德奥曾经想建立一个关税同盟 1931,由于国联的

反对没有成功。由于德国向影响奥地利的政治,奥地利纳粹党崛起,英法意大利

都是有顾虑的。到了 1937 年,英法意都对奥地利问题有变化了,英法觉得比较

难以阻止,意大利与德国走到了一起。因此德奥合并的外部阻力不存在了。

• “祖国”回到“祖国” 奥地利(希特勒的祖国)

• 意大利、英法的态度

• 许士尼格与赛斯-英夸特

• 德奥合并(1938.3) 法国本来有心对抗,然而英国 4 月就承认德奥合并,

没有英国的支持,难以反对,因此之后法国美国也承认。只有苏联坚决反对。德

奥合并比希特勒想象得还要顺利。

德国领土增加 17%,人口增加 10%

2、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1938.5)

在奥地利意外,日耳曼人聚集得较多的:捷克(350 万日耳曼)的苏台德(300

万)和波兰。捷克是一个被造出来的国家。苏台德很早就开始闹独立了。

• 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 捷克在欧洲一直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方,有较多的

矿产,而德国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闪电战的重要原因,消耗战是打不起的。)

捷克是法国在东欧的重要盟国,如果发生明显的政治变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外

交体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动。

• 苏台德日耳曼人党 37-38 年国际上到处活动,争取支持。38.5 希特勒声称

苏台德的日耳曼人遭到了压迫,需要援助。

• 贝奈斯总统与“五月危机”

1938.5.20,贝奈斯总统战争动员,做好迎击德国准备。希特勒暴跳如雷,捷

德关系恶化,五月危机。

• 法国、英国、苏联的态度 法国表示,如果德国要用武力,由于法国与捷克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3

的联盟,法国不能接受,要用武力解决;英国不愿意卷入战争,阻止法国履行法

捷条约义务,只是警告德国。苏联表示要武力干涉。五月危机最后因为捷克自身

动员成功,而暂时缓和。希特勒 5.23 表示并没有侵略意图。

3、伯希特斯加登(9.15)和戈德斯堡会谈(9.22)

1938 年 9 月,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再度骚乱,9.12 发生流血事件,希特勒表

示不能忍了,要武力干涉。9.12 法国外长在剧院中看戏得知此事,半夜与张伯伦

打电话协商,张伯伦在 9.15 飞到德国慕尼黑,再坐火车前往伯希特斯加登,与

希特勒谈判,希特勒相当嚣张和怠慢,张伯伦 70 多岁了,希特勒都没有去火车

站迎接。

张伯伦与希特勒讨论解决苏台德危机的方案 日耳曼人占半数以上的公投决定

试图在德捷之间调停 捷克勉强接受英法的调停

戈德斯堡备忘录被拒绝

9.22 张伯伦到了哥德斯堡之后,希特勒提高条件,捷克从该地区撤军,日耳曼

人不到半数以上也要公投。

英法捷克拒绝,进行军事动员,气氛非常紧张。希特勒最后通牒:9.28 没有得

到答复,则战争。

4、慕尼黑会议 (1938.9.29-30)——绥靖政策的标志性产物

背景:捷、英法、南罗进行战争动员,希特勒收敛,于 28 日同意张伯伦的和谈

请求,并将最后期限推迟 24 小时。

四国首脑出席 英法德意

• 《慕尼黑协定》八条内容及附件

苏台德割让,英法保障剩下的捷克边境的安全,苏台德本地在 10.1 开始的

10 天之内,一切设备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多数不确定的地方举行公投。

——基本维持了戈德斯堡备忘录

• 割让苏台德;英法保障捷克的新国界不受侵犯

对英法来说是出卖捷克利益保障自身利益。

德国没有信守诺言:1939.3 动员斯洛伐克独立,最后占领了捷克全境。波兰

和匈牙利也占了捷克的一部分。整个捷克被肢解。给欧洲的国际关系带来了很大

变化,本来苏台德就是捷克工业发达的地方,慕尼黑协定使得英法荷德意之间的

力量对比发生了了明显的变化。

张伯伦回去之后:“我们时代的和平”,受到欢迎。

德国虽然得到了好处,但也有不利:英国的绥靖政策开始变化,对德国的让

步很难做下去了。比如丘吉尔、海军大臣库伯对张伯伦有很大的批评。慕尼黑也

是绥靖政策走到头的标志。

5、对绥靖政策的评价

“在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英法政府首脑为了‘自保’,为了把法西

斯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竟明目张胆地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几

个大国勾结起来,宰割一个小国,在国际关系史上造成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慕

尼黑协定》是纵容侵略者的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加速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 487 页

丘吉尔:不能简答说绥靖是不好的,关键要看条件。

绥靖政策的失败:对二战之后英法美对苏联的政策产生的影响:坚决遏制。

绥靖政策的原因:(1)实力对比:德国的军费开支远远超过其他各国,(2)各国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4

的国内制约:30-40 年法国换了 24 界政府,左翼势力很强大。要动员国内增加军

费很困难。英法在 37-39 年之间很虚,希望延后时间,来制造军工等。

四、大战前的外交

1、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1939.5

从 38 年末,德意日就在谈军事同盟(之前是政治同盟),分歧所在:同盟是针对

英美法还是针对苏联(日本主张)。到 39 年春天,日本政府发生了更替。且在此

时,德国开始和苏联谈判,日本对此非常不满。因此德意先行单独缔约。

(1)1939 年 5 月于柏林签订,又称《钢铁盟约》

(2)内容

• 缔约一方与一个或几个国家发生敌对行动时,其他缔约国将作为盟国全

力从陆、海、空对敌国发动进攻

• 不能单方面缔约、媾和

• 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内加强合作并为此建立常设委员会

• 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3)不以反共为前提,具体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具有进攻性

(4)日本的暂时退出

2、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

• 英法协作的加强

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之后,英法之间的军事沟通比较频繁 36-37

• 1939 年 3 月 21-22 日,英法谈判

• 互换照会,达成战时相互支援的建议,再次承担大陆义务

• 实质上已经具备了军事同盟的性质

• 与轴心同盟相比,英法同盟处于守势

3、德意和英法对巴尔干国家等的争夺

(1933-1939 年的欧洲同盟体系)

• 德意: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西班牙等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修约派,在一战中是支持德意的。先后加入反共产主义协定。

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是小协约国,在一战之后都是受益国,(大南斯拉夫),是法

国的盟国,然而在德国问题上有分歧:宁可奥地利被德国占,不要被法国占。

到了 30 年代中期,原来亲法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发生变化,一方面和德国的

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发生了亲德的政变。

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占领。

西班牙 36-39 年内战,弗朗哥打赢了,他从政治上是亲德意的,然而在这个

阶段一直以中立的身份出现,对于法国来说不安全感很强。

• 英法:对波兰保证后,对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做出安全保证

英法能做的是尽量联合波兰。在 33-38 年时,波兰发生动摇,因为 33 年内的四

国协定,波兰感觉被法国出卖了。波兰在两个敌国:德国与俄国中选择了前者

34 年签约。然而在德国侵占奥地利、捷克等,波兰不安全,意识到自己境内的

日耳曼人可能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向英法靠拢,39 年英法对波兰保障,

对希腊、土耳其的安全保障成功了。罗马尼亚拒绝了英国的安全保护。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5

4、三角谈判

1、英法苏谈判 1939.4-8

政治谈判(1939 年 4 月-7 月)

军事谈判(1939 年 8 月)

• 双方互不信任,谈判破裂 。英国还是很认真的,即使给苏联提供了真的情报,

苏联也不相信。苏联建议签订具体的军事条约,然而英法代表无权确定,认为应

该讨论一般原则。

2、英德秘密谈判 1939.5-8

• 1939 年 5-8 月

• 双方的企图 张伯伦:祸水东引。希特勒:阻止英法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 谈判破裂 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决心要先打西线了,谈判就是为了麻痹英国,

而更急于与苏联谈判。对于英国而言,国内的反对绥靖力量太大,限制了张伯伦

的活动余地。

3、苏德谈判 1939.8

背景

• ·德国不想“两线作战”,欲稳住苏联

德国已经确定了在 1939.9 进攻波兰,因此急于要得到俄国的保证。

• ·苏联防备英法祸水东引,同时也避免两线作战

• ·里宾特洛普与莫洛托夫会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内容及秘密附件 (1939.8.23):对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等国划分势力

范围。

影响及评价

(1)德日之间分化

(2)让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

(3)使得素的战争能够在一个更有利于苏联的环境下发生和进行。

(4)牺牲了小国的利益。

评价

苏联也是为了自保,对其他国家的牺牲一点不比英法在慕尼黑中少。英法、

苏联都想赢得时间做战争准备,然而最后苏联成功了,英法失败了。

关于慕尼黑的讨论和东方慕尼黑的讨论都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关。

5、波兰危机

(1)波兰欧洲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英法的侧翼,对德国东线的制约;对德国,向

东进发的时候必须先占领波兰。

• 德波领土争端

• 法国在东欧的盟国

• 英法的侧翼

• 进攻苏联的必经之路

(2)德波关系恶化(1939.3)

1928-1939 年德波谈判

德国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英波互助协》签订,英国对波兰提供安全保证(1939.8.25)

(3)墨索里尼犹豫不决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6

意大利不但需要德国的物资援助,还会拖后腿。之后德国仅仅需要政治支持。

思考题

1、 推动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角度:

(1)国内政治:绥靖政策是英国民意的反应,议会民主在外交上的之后缓慢性

(2)凡尔赛体系的后果。-英法遏制为纲的凡尔赛体系。德国巨大的屈辱感和仇

恨心理。在极端思潮盛行和纳粹党掌权上推波助澜。“绥靖政策应该在 20 年代采

用”。凡尔赛体系欠妥的安排:使得德国的邻国是一系列较弱的小国。

经济角度:

(1)本国经济衰退,债台高筑,不重视军费“十年无战事”作为军备开支的指

导思想。

(2)以经济贸易形势讨好德国。

历史角度

(1)和平主义思潮。

(2)传统外加政策的影响:均势政策,用德国牵制法国,隔离布尔什维克俄国。

评价

(1)带来和平。(2)改善关系。(3)转移矛盾。(4)保留权力。(5)等待时机。

(1)使均势超不利于绥靖国方向变化。(2)激发了德国的侵略野心(3)声誉损

失(4)实行者付出道义代价

2、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试析各国对 30 年代后期日本侵华的反应

4、中日战争对中国国内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十一讲 从“我们时代的和平”到全球战争

欧战的爆发(1939.9-1940.5)

西线和南线的战争(1939.5-1940.10)

各方的战略抉择(1940.8-1941.12)

德国进攻苏联和“闪电战”的破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一、 欧战的爆发(1939.9-1940.5)

1、德国突袭波兰 1939.9.1

·白色方案:德国突袭波兰

9.1 德国制造了一个边界事件,侵略波兰。9.3 英法对德宣战。

·闪电战(blitzkrieg)(一战:沟壕战):制空权+坦克+机械化步兵。一战的方

法:发动战争之前有很长的炮轰准备。闪电战时,依靠飞机轰炸,坦克+机械化

步兵突进。然而缺点:快速推进,侧翼暴漏,对后备物资供给要求很高。德国在

波兰一共打了 39 天。

·苏联出兵波兰东部(9.17) “保护其中的俄罗斯同胞”

华沙陷落(9.28)

卡廷大屠杀(Katyn Massacre,1940 春) 2 万多波兰军官被苏联枪杀了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7

2、英法宣战:奇怪的战争(phony war)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9)波兰陷落。德军在西线容易突破,英法手握主动权。

第二阶段(1939.10-1940.5)德国不断扩充军备,取得西线主动权。1940.5 德军

向西线进攻时,开始西线,德军已经比英法多了(不加上荷兰比利时)

·原因:军事:法德有防线,可能会出现堑壕战情况,没有统一参谋部。政治:

英国想在同盟中当主角,法国不愿意。对希特勒新村幻想,认为其会先进攻苏联。

·使得德国有足够的时间把兵力从东线调到西线。

3、美国:中立法的修改

1935 制定,1939.11 修改。之前不运输武器,修改后可以,有利于英法。

4、苏联:东方阵线

·39.11-40.1 苏芬战争 英国帮助芬兰打苏联

·波罗的海三国互助条约(吞并了)

苏联为了保护自己,要把自己的国境线向德国那边推进 100-200 公里,获得纵深

二、西线战争(1940.5-1940.10)

在进攻西线之前,需要解决北欧:丹麦、挪威、瑞典。(1)解除北部威胁,(2)

铁矿石的供应(3)一战的教训,打开北海。

1、法国的陷落 1940.5

(1)德国侵占丹麦、挪威 (1940.4-6)

丹麦很快,英国在斯堪地纳维纳登陆,援助挪威,挪威打了很久。

(2)进攻荷、比、卢(5 月) 希特勒:保护这些国家的中立

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 5.10

对西线的进攻,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推进得非常迅速,将 40 万德国军队压缩到海边去了。

(3)法国的沦陷(1940.5-6 月)

• 意大利对法宣战 “在一个倒下的人身上捅了一刀”

• 第三共和国的覆亡与维希政府的建立 法国南部的五分之二,维希政府:

投降派

• 原因分析

(4)苏联强化东方战线:

出兵罗马尼亚,吞并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

是苏德关系破裂的前兆。德国派兵去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

2、不列颠空战(1940.8-

雷达:英国独享雷达技术,降低了空战的损失。且英国回报美国:在大西洋提供

海军基地,雷达技术,原子弹研究的进展。

赫斯事件:1941.4,希特勒重要的密友赫斯飞到伦敦,迫降,找到英国领导人谈

判。

希望用空军先摧毁英国的意志,以便登陆作战的意图没有成功,而英国不仅损失

小于德国,而且对德国(柏林)进行空战。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8

3、巴尔干和东北非(1939.11-1940..)

罗匈保 加入德国方面。40.9 德国保护其油田,11 月加入。匈牙利、保 11 月

宣布加入。

意大利 vs.希腊 意大利进攻希腊,然而被希腊人民击败,成为笑柄。意军再

次进攻,希腊是由英法安全保证的国家,英军涉入后,意大利不行了,德国支援,

支援前先把南斯拉夫拉入轴心国。

南斯拉夫 1941.3 德国逼迫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人民不满,发生政变。4

月希特勒进攻占领南斯拉夫。同时进攻希腊。英国再次撤退。。。悲剧

希特勒已经占领欧洲 1 4 个国家:1 波 2 捷 3 斯洛伐克 4 挪威 5 丹麦 678 荷

比卢 9 法 10 罗 11 匈 12 保 13 南斯拉夫 14 希腊

英意在埃及和阿比西尼亚的战斗

意大利打不过英军支援部队,向德国请求支援,隆美尔“沙漠之狐”支援,胶着

状态

三.各方的战略抉择(1940.8-1941.12)

1940.8-9 月,希特勒基本拿到了整个西欧,希望发动对英国的战争而征服英

国,然而在英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在不列颠空战中,由于英国有雷达等,

没有占到便宜,而一旦没有制空权,登陆计划很难执行)。因此,1940.9 之后,

欧战进入僵持阶段,各国面临选择。

1、德国:先苏后英?

·德国在战争中的地位

德国和日本本身都资源有限,长久战的话必须边打仗边寻找资源。德意已经

占领了欧洲的 18 个国家,在人口、资源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占领 500 万平方公

里,控制人口 2.9 亿,钢产量、煤产量、汽车产量,缴获武器装备。且德军通过

一年的战争,在军事作战经验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经验和装备上都是欧洲

首屈一指的。然而英国打不下来怎么办?

·德意日同盟条约(1940.9)

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政治协定而不是军事同盟。而日本由于国内政治、

以及德国和苏联谈判而没有加入德意军事同盟。1940.9,三国重新开始谈。

·苏德柏林谈判

苏联通过建立东方战线,把国界向西推进,且赢得时间发展军工。然而 40.11,

德苏矛盾出现。其一是芬兰,在遭到苏联入侵后向德国求援,德国后期把军队派

到芬兰去。其二是苏联出兵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拿走,威胁罗马尼亚的油田。

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要求德国提供保护,德国同意。德苏关系变化。

德国职责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职责德国把军队派到罗马尼亚、巴尔

干。新的德苏谈判 40.11:试图签订德苏意日四国条约,然而破裂。德苏关系走

向破裂。

·先苏后英战略的确立

40 年底到 41 年,确定了先苏后英的确立。先打败苏联,可以让英国依仗苏

联的幻想破灭。开始制定东线作战计划。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79

2、日本:北进还是南进?

总的来说,在北进和南进战略之间,转变为倾向于南进战略。

·张鼓峰事件(1938)、诺门坎事件(1939) ——苏日军事冲突

-张鼓峰:中朝俄三国边界。诺门坎:中蒙边界,现在在内蒙古境内。

-2 万、5 万兵力

-日军如果说没有被打败的话,至少没有占到便宜。这两个冲突让日本军方

有了新的想法。本来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心理上蔑视苏俄。

·《对外政策的方针纲要》(1939.12)与“建设东亚新秩序”

针对英美:日本要自立,摆脱对英美的依赖束缚。

·欧战形势(1940)与“北守南进”论的重新抬头

-恰恰在此之后发生了欧战,且德国打完波兰之后掉头拿下英法,英法被德国

打得顾不得东南亚,日本想要趁机。

·德意日同盟条约,在柏林正式签署 1940.9

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日本“在大东亚建立

新秩序的领导权”

相互合作,“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

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该条约不影响缔约国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日苏中立谈判(1940.7-1941.4)

对日方:稳住北部。苏联:在与德国关系恶化时,争取改善自身地位。苏联

在柏林的谈判失败了,然而在和日本的谈判。

《苏日中立条约》(1940.4)

• 维护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强国的军事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

期间将严守中立;

• 条约有效期为 5 年。

• 双方还发表声明,称相互保证尊重“满洲国”和蒙古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

犯”

等于苏联在事实上成立了伪满政府的合法性,和蒙古的利益。

苏联和日本都实现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情况。

3、苏联:

苏德柏林谈判(1940.11):苏德关系紧张

苏日中立条约(1940.7-1941.4):避免了未来可能的两线作战

4、美国:援英抗德

美德矛盾的加深 37-38 之后

(1)美德关系日益冷淡 战后德美经济金融贸易关系非常紧密:贷款等。29 年

杨格计划,然而从 29 年到 41 年的双边贸易急剧下降。

(2)美德在拉美矛盾加深。拉美有不少国家同情德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

(有传言说希特勒没死跑到阿根廷去了),德国有不少移民,加剧了他们的法西

斯化。德国向不少拉美国家派遣医生、技术援助人员等,拉美国家购买德国军火

(尤其是乌拉圭),这让美国觉得很不舒服。

在欧战爆发后,

美国更加忧心忡忡。美国其实反感希特勒,然而美国国内有大量的和平主义、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0

孤立主义思潮。

扩军备战

租借法案 1941.3

1940.9.2,英国用西半球的海空军基地租给美国,换取美国 50 艘驱逐舰。

1941.3 国会通过,总统可根据国防需要向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国防

物资。

ABC-1 计划 1941.3:军事合作 先欧后亚

美英两国参谋人员制定了美英两国的主要战略:先击败德国,再对付日本

5、英国:团结美苏

四.德国进攻苏联和“闪电战”的破产

1、“巴巴罗沙”计划

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迅速消灭德国

2、苏德战争的爆发 战争初期苏军失利

3、《大西洋宪章》(1941.8)

英美合作宣言与行动基础

大西洋宪章

The Atlantic Charter

该文件全文共 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

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

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

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

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4、苏美英莫斯科会议(1941.9)

三国战时合作与援助

5、莫斯科保卫战和德国闪电战的破产(1941.10-1942.4)

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1、大东亚新秩序(1939.12)

2、日本南进

荷属东印度(1940.1-11)

日泰友好亲善条约(1940.6)

逼英封闭滇缅公路(1940.7)

进军法属印支(1940.8-9)

3、美国对日制裁

年 9 月禁止对日出口废钢铁

月扩大对日钢铁禁运

年 8 月对日石油禁运

阵线

4、日美谈判(1941.3-1941.12) 483-

《基本国策纲要》、《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

(1940.7):正式决定武力“南进”

《帝国国策实施要点》(1941.9):开展进入准备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1

《赫尔备忘录》(1941.11.25)

思考题

1.在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后,作为欧洲头等军事强国的法国,在很短时间内便沦

亡了,原因何在?

2.英国为什么能赢得“不列颠空战”?

3.从威慑失败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从决策的角度来

看,该事件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主要国家之间是如何展开战略评估的?这些评

估在现在看来准确性如何?

5.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20 年,欧洲各主要国家便又兵戎相见?二

战的原因,与一战有何不同?

第十二讲 战争进程、战略与外交 1941-1945

一、联合国家宣言

二、战争转折 :三大战役

三、“反攻大陆”:德国投降

四、击败日本:二战结束

五、战后的设计

一、联合国家宣言和苏英、苏美合作加强

1、《联合国家宣言》 1942.1

阿卡迪亚会议(1941.12)

确立大西洋第一

计划开辟北非战场

英美两国以及三军统帅召开阿卡迪亚会议。议程(1)再次确认大西洋第一

原则,坚持先欧后亚(防止美国因为太平洋战争打起来而先照顾亚洲)(2)开辟

新的战场。苏德战争之后,苏联提出希望英美开辟一个战场,一直在协商。英美

有分歧:丘吉尔希望开辟在北非和巴尔干:一方面是德意力量薄弱的地方,另一

方面是英国传统势力范围(苏伊士)。美国接受了丘吉尔建议,开辟北非战场。

提出联合国家宣言。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1942.1.1

•26 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原则

•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与

敌国单独议和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并为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苏英同盟条约与苏美互助条约 1942.5-6

阿卡迪亚会议之后,英美合作很清楚了,然而俄国战场还是很危急。英美分

别与苏联签订新的条约,支援苏联。

苏英同盟条约 1942.5

莫洛托夫访英,20 年。对德作战互相支援,不得单独媾和。战后重建要合作。

苏美互助条约 1942.6 战时美国对苏联援助的总协定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2

租借法适用于苏联 讨论开辟第二战场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从美国得到 110 亿美元的援助。

对于支撑苏联战场继续对的作战非常重要。

二、战争转折(三大战役)

42 秋-43 春 防守-进攻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attle of Stalingrad 1942.7-1943.2)

非常惨烈。以前战争每天推进 1-2 公里,然而这次战役以公尺记。有些地方

15 次易手。苏联不计损失,源源不断从伏尔加河运后备军上来。后来德国是在

打不下去了。巷战。

战役的三个阶段 7-9 城郊战,9-11 市区战,11-2 反攻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损失 150 万人,占整个苏德战场兵力四分之一。

苏军紧接着打了库尔斯克战役: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

·苏联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大为提高

英王向斯大林赠予宝剑,大批国家与苏联建交。

·轴心国阵营军心涣散

轴心国开始军心涣散,在战役期间,希特勒两次被刺杀。德国的小盟国开始

偷偷和同盟国私通,匈牙利芬兰罗马尼亚。

2、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争夺战

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1942.6)

日军在二战期间的密码被美国破译然而日军不知道。因此中途岛战役对美国

来说是一场伏击战。日本飞机还没有起飞美国飞机就飞过去了。虽然日本在总的

舰队能力上强于美国,然而损失悬殊,美国告胜。

• 日:空母 6、战舰 11、重巡 10、轻巡 6、驱逐舰 50;损失空母 4、重 1,飞机

322

• 美:空母 3、重巡 7、轻巡 1、驱逐舰 15;损失空母 1、驱逐舰 1,飞机 147

• 太平洋战场形势的转折点

瓜岛之战(Battle of Guadalcanal 1942.8-1943.2)

第一场比较大型的海岛之战,持续时间也很长。

• 日军伤亡 2.4 万人,美军 5800 余人

• 美军巩固了中途岛之战后的战略主动权

• 户部良一等:《失败的本质》(中公文库)

3、英美北非登陆

苏美英围绕开辟第二战场问题的争论

美国希望欧洲大陆,英国认为时机不成熟,提议北非。罗斯福说服了军方,接受

了英国建议。

英美北非登陆(1942.11)

• “火炬”计划

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仍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美国与维希政府北非

司令吉罗谈,于是英美登陆的时候,没有遭到抵抗,成功。希特勒大怒,出兵扎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3

灵全法,维希政府覆灭。插曲:法国海军把那些军舰凿沉,使得他们不被德军获

取。

法国到底是应该在戴高乐的领导下,还是美国支持的吉罗领导下?

• 阿拉曼战役(1942.10-1943.1)

埃及,隆美尔被英国打败。

• 英美将德意赶出北非,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943 年春天,德意被赶跑。

三、“反攻大陆”:击败德国

1、卡萨布兰卡与三叉戟会议 1943.1-5

(1)卡萨布兰卡会议(The Casablanca Conference,1943.1)

•军事上,英美首脑讨论了北非战役后的作战重点,美国同意了英国的地中

海作战计划(哈斯基计划,在西西里登陆,罗斯福说服了军方,因为美国军方希

望在法国登陆。然而斯大林特别不高兴),加强对德战略轰炸及反潜艇战,推迟

在法登陆行动

•讨论如何对待法国各派政治力量的问题(戴高乐与吉罗之争),美英妥协,

戴高乐和吉罗实行政治联合 (然而很快吉罗被刺)

注: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

(2)“三叉戟”会议(Trident Conference, 1943.5) 华盛顿

·讨论关于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计划(霸王计划)

·援华:开通陆地(滇缅)和空中(驼峰)援助计划,英国消极美国积极

·先促成德国无条件投降,再促成日本投降

2、西西里战役与意大利投降 1943.7-9

西西里登陆 1943.7-8

1943.7 英美在赢得了地中海的制空和制海权的情况下,集中 50 万兵力,用

38 天占领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下台,被软禁。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The First Quebec Conference 1943.8)

•重申最迟 1944 年 5 月 1 日实施“霸王”计划的决心 (欧洲大陆第二战场)

•讨论对意作战问题,决定加强攻势,迫其退出战争

•继续讨论缅甸对日作战问题,决定对德战争胜利一年内击败日本

•批准生产原子弹

意大利的投降(1943.9)

43.9 一打,意大利政府就宣布投降,宣布加入对德作战。插曲:希特勒派了

一个小分队,把墨索里尼救走了。

3、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943.11

关于战后安排。英美苏决定召开德黑兰会议,然而斯大林不同意蒋介石参加。

因为苏联并不是太平洋战场上的参战国(苏日中立条约),不愿意参与太平洋战

场谈判。且苏联不愿意给中国四大国地位。则英美采取两个会议。

Cairo Conference(1943.11)

•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开罗宣言》(1943.12)

日本无条件投降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4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朝鲜独立

•确定中国的四强地位

•大连作为自由港问题 (给俄国):此时美国已经和苏联谈,要其在欧洲战场胜

利后,加入太平洋战场,苏联不同意,提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大连作为自由港。

·评价:协调了中美英三国的步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战后处理对日

问题的重要文件

Tehran Conference (1943.11-12)

•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达成协议

美英向苏联保证,最迟 44.5 开辟第二战场。

•关于战后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

斯大林:为了避免德国卷土重来,对其永久占领和管制。罗斯福:把德国分

成五个独立国家,丘吉尔反对。没有形成结论。

•关于战后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

罗斯福提出:以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为基础,建立国际组织,美苏英中是四

个国际警察。罗斯福:世界性的组织。而斯大林和丘吉尔:不愿意,建立欧洲的

国际组织。

•关于波兰问题

英美苏同意再建,且需要西移,但没有确定明确的边界。

•关于远东问题

罗斯福希望提出苏联参加。美国人认为如果没有苏联打太平洋战争会很吃力。

苏联条件:1 在远东给苏联保留不冻港。2 收回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日俄战争,

北方四岛问题的开始)。

三大国战时首次首脑会议,对于盟国协调彼此战略,尽快打败法西斯具有

重要意义。也显示出强权政治的色彩。

4、盟军大反攻

苏军的“十次打击”(1944.1-1944.10)

苏联解放了自己的全部国土,和东欧的部分国土,苏德战线从 4000 多公里

压缩到 2000 多公里——推进。

诺曼底登陆(Normandy Landings, 1944.6.6)

•D-Day

•瑞恩:《最长的一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年)

德国以为会在加莱,没想到在诺曼底。

巴黎解放(1944.8)

阿登反击战(The Ardennes: Battle of the Bugle, 1944.12-1945.1)

德国人从阿登反动,然是失败

第二魁北克会议与莫斯科会议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1944.9

1 对德军事协调问题,2 确认英美苏对德对德分区占领,3 讨论摩根索计划:

把德国分割成无数小的农业区。

战时莫斯科会议 1944.10 百分比协定

苏英秘密协定,战后在东欧和巴尔干的势力划分。很不光彩。

雅尔塔会议(1945.2)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5

·德国问题

根除纳粹,改三国分区占领变为四国分区占领(法国),讨论战后德国赔偿

问题。

·波兰问题

波兰东部疆界,然而没有达成协议,英国不同意俄国提出的西部边界。

·联合国问题

否决权问题,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实现妥协:美国认为拉美国家应该作为

创始会员国,苏联认为加盟共和国也要作为创始会员国——商讨几个。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雅尔塔秘密议定书)

英美同意苏联要求:库页岛千岛群岛,大连自由港,东北铁路特权。在中国

不知情的情况下:外蒙独立,东北铁路等。

柏林战役与德国投降

柏林战役(1945.4) 巷战很惨

•柏林攻防

•第三帝国的灭亡

希特勒自杀。苏联消灭了大量德国军队,总共歼灭德军 70 万人。苏军死亡 8

万人。

胜利日:欧战结束 (1945.5.8)

波茨坦会议(1945.7 The Potsdam Conference)

•德国问题

除了占领之外,分割一直是一个选项。然而到波兹坦会议时,不再提分割,

而是占领和改造,“非纳粹化,非军事化”。苏联坚持要赔偿——用苏联占领区内

的德国工业设备来赔偿。

•波兰问题

基本肯定了其东西部边界。

•意大利及附庸国

英美认为其不应该作为战败国因为其现在已经加入了盟国,然而相应的,罗

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国,目前被苏联占领,到底是什么地位?

•波茨坦公告 中美英

敦促日本投降,限制日本边界。

四、击败日本:二战结束!

跳岛进攻(1943.6-44.6)

莱特湾海战(1944.10) 菲律宾海战之前非常重要的海战。

菲律宾战役(1945.2)

硫磺岛 冲绳之战(1945.4-6)

本州轰炸(1945.6-8)

广岛(1945.8.6)和长崎(1945.8.9)原子弹轰炸

苏联出兵(1945.8)中国东北

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

玉音放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OTEzMzMy.html

,日本在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6

五、战后设计

1、布雷顿森林会议 44.7 经济安排

1944 年 7 月 1-22 日 美国新罕布什尔 联合国家 45 个 战后贸易和货币体系

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

成立国际货币组织 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行 WB)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的重要设计

2、顿巴顿橡树园会议 44.8-9 政治安排

1944.8.21—9.28 英美苏 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

四要素:大会 安理会 秘书处 国际法庭

安理会:包括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 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

未决:涉及当事国是否可以否决?哪些国家为创始会员国? 雅尔塔会议

3、雅尔塔会议 45.2

安理会表决程序:雅尔塔公式

表决决议包含采取强制措施,常任理事国可以否决。而不包含强制措施,当事国

可以不参加投票。——实际上确认了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

创始会员国

1945 年 2 月前,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 1945.3 月前向共同敌人

宣战的国家,都可以作为创始会员国。

决定召开旧金山会议

4、旧金山会议 45.4

45 年 4 月 25 日 50 国

雅尔塔公式引发争议 小国不满

托管的目的:独立? 对德日占领的地方

《联合国宪章》的通过及签字

思考题

1、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特征。

3、试述联合国的成立历程,其与国际联盟有何传承?

课程总结

一、对于主要国家的外交传统、利益关注与变化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了解。

英法俄,德美日,奥地利,意大利等。

英国。1648 年,英国在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中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英

国登上国际关系舞台,主要在 18 世纪中期,奥地利王位继承 7 年战争前后,伺

候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平衡者。到了 19 世纪,达到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是其如

日中天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国力衰退,走下坡路。然而用相对来说比

较圆熟的外交支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导地位让给了美国。英国的主要关切:

(1)因为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要保证海上要道的畅通和战略要地的占据,例如

苏伊士,直布罗陀,地中海,好望角,马六甲等。(2)为了英国能够放心经营海

外的利益,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欧洲大陆不能有一个绝对的霸权来威胁英国的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7

霸权。这种情况是在 19 世纪,“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实现了:法国被削弱,德国

还没有崛起。

法国。是在这一段国关史中,盛衰起伏最大的。两度试图称霸欧洲,路易十

四“太阳王”时期,以及拿破仑时期。也两度衰落,先后于哈布斯堡王朝、于英

国、德国、俄国相互竞争。一直到 1870 年左右德国崛起之后,法德矛盾成为法

国外交的核心:如何面对一个崛起的德国,保障其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

德国。欧洲讲德语的人不少,分布也很广。“德意志的自由”:德意志语言领

土的极端碎片化,如果那些小领土继续零散“自由了”,那么欧洲就自由了。因

此德国的成败都在其地理位置上。面对周边一圈的大国,自己是一盘散沙。德国

统一之后,它最担心的就是周围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维也纳和会时,说德语

的国家 30+个。俾斯麦认为,讲德语的国家最好有两个,因此他在统一德国的时

候,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奥地利包括进来,否则奥地利永远会成为普鲁士的竞争对

手。希特勒认为,讲德语的国家 1 个最好,要把所有讲德语的国家都统一在一起。

法国人认为讲德语的国家越多越好。一直到冷战结束,这个问题还在浮现:“到

底是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在两个德国时期(俾斯麦,希特勒),都

是出于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快速东西作战,打破自己认

为的被包围感。

美国。与传统欧洲国家不一样,不仅要实力和发展,还要推广民主,对外政

策中有强烈的价值观推广色彩。其对外政策又面临孤立主义 VS 积极推广的矛盾。

且如果要积极加入世界体系,应该和哪个国家联手,也是困扰其的难题。美国不

愿意走欧洲的路,是美国的独特之处。(例如威尔逊主义)。

日本。是主要国家中唯一不源于西方文明的国家。有些国家的伟大是通过奋

斗得来的,有些国家的伟大是坐享其成的。日本是前者的典型例子,通过自己争

强好胜得到危机感取得自己的地位。从生存到发展,在对外政策中留下了很强的

现实主义、机会主义(选择盟友)思想。冈崎久彦回答美国记者问题:“贵国的

外交有什么原则?”“我们两国的现实非常不同,贵国是建立在原则上的,日本

是建立在群岛上的。”自从加入强国俱乐部后,深感势单力薄是不行的,一直在

寻找结盟的对象。

二.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深层因素

1.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改变实力对比,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

构(民主化,社会分层,利益集团),战争方式等。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

3.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4. 民主主义。德国为什么外交政策有变化?公众舆论的作用等。包括美国的孤

立主义等。

三.延续性、前后变化的问题

1. 均势的变化:均势是怎样屡次被建立,屡次被打破的。欧洲中心的均势的建

立和打破。在重构均势(法国、德意志诸侯,瑞典等)的过程中,侧翼大国(英

国、普鲁士、俄国)的加入,最典型地反映在拿破仑战争中:表明欧洲中心的国

家难以重建欧洲均势了,反而是侧翼大国(英国,俄国)作用,亚历山大一世骑

着白马打进巴黎。一战二战中,要靠美国的加入重新帮助欧洲恢复均势,日本的

作用等。均势中心从欧洲外移,变为全球参与。

2. 一些同盟关系的演变:法俄同盟,英日同盟等。

国关史(上)2012 秋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 Chloe XIA

88

3. 体系的建立和瓦解的过程,尤其是维也纳,俾斯麦,凡尔赛。

4. 东方问题。

四.对 400 多年国关史主要的人物大致的了解

1.外交家,尤其是作为人臣的外交家。黎塞留,梅特涅,塔列兰,俾斯麦,德尔

卡塞,卡塞尔雷。

2.政治家,一国之君。彼得大帝,古斯塔夫二世,玛利亚特雷萨,叶卡捷琳娜二

世,拿破仑,威廉二世,家福尔/卡佛尔,威尔逊,张伯伦,罗斯福,希特勒

要通过归纳比较和串联来理解,纵向。

选择题 1*10=10,不用复习,上课是否注意听了。。。。

简单题 10*1,二选一

论述题 30,二选一

可能会出现阅图题。Ppt 很多图是不可能出题的。

做大事年表。7 个主要国家,美英法德,日俄中,再饶上一个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