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20
2015/11/13 1 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分析 資料來源:新竹市教育處 許耀升老師 (引用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智弘教授) 新竹市北門國小 教師兒少保知能宣導 報告人:周芳如老師 教育部推動安全健康上網教育 書籍介紹 Q網路成癮問題研究為何重要? A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Transcript of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Page 1: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

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分析

資料來源:新竹市教育處 許耀升老師 (引用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智弘教授)

新竹市北門國小 教師兒少保知能宣導

報告人:周芳如老師

教育部推動安全健康上網教育

書籍介紹

Q:

網路成癮問題研究為何重要?

A: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Page 2: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2

Q:

網路成癮與學生問題行為

之關聯何在?

A:

背後的心理危險因子 線上游戲玩出人命 小伙子鏖戰23小時死在網咖 (2012/02/03)

Page 3: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3

鄭捷父親的同事透露,因為鄭父工科出身並投入親戚的家族事業,因此規劃長子(鄭捷)讀理工科,「但鄭捷從小就對文字語言有天賦興趣,考進國防大學工科後,因沒有興趣慘遭退學,有聽說鄭捷打算轉讀大學的中文系或外文系,卻遭家中反對。在家長的堅持下仍努力考上東海環工系,但因對理工沒興趣,鬱鬱寡歡自此沉迷在網路,或撰寫奇幻小說成了現實生活唯一存在感。」

後來於東海大學就讀時,除了上學外,大多時間都待在家裡……是個「宅男」,唯一的喜好是打電玩,鄭捷父母對媒體表示鄭捷喜歡玩殺人與格鬥類的遊戲,但鄭捷於警方偵訊時表示,喜歡玩的是《英雄聯盟》與《神魔之塔》,均非殺人格鬥型的電玩。

北捷殺人事件雖非可直接歸責於網路成癮

可能肇因於與網路成癮相關的危險因子

這是偶發事件嗎?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事件 APRIL 16,2007

33人死亡,23人受傷是美國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擊案

12

Page 4: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4

2002德國古騰堡中學校園槍擊案 2007芬蘭圖蘇拉的中學槍擊血案

13

槍擊案發生後,學生於夜晚舉行悼念集會

我們學到什麼? 1.高危險學生:被排擠的、被霸凌與歧視的、低自尊的、人際疏離的、情緒處理有困難的、有精神疾病困擾的、使用藥物的、憤世嫉俗的、崇拜暴力的(電腦遊戲與媒體)

2.高危險時間:學期末、放假前、特殊日子

3.高危險徵兆:危險物品(槍械彈藥...)、威脅言論、網路行為

4.事前的預防

5.危機的因應與事後的處理

14

積極看待網路成癮的觀點

1.網路成癮具有因應心理問題的類防衛

機轉之短期效應。

2.網路成癮具有展現心理問題徵兆的求

救與預警作用。

3.網路成癮問題的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可以防微杜漸、預防惡化。

精神 疾患

冰山一角 未雨綢繆?

網路 成癮

非法藥 物成癮

自我 傷害

合法藥 物成癮

傷害 他人

違規 行為

精神 疾患

Page 5: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5

這是一個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 科技造成宅小孩 手機造成滑世代!

如何與星星來的人溝通

星星來的人是科技原住民 地球人是科技新移民

智慧型手機引發的網路生活新型態(李釧如,2011):

1.通知強迫症

(4成六設定訊息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5成2立即觀看)

2.生活聰明先知

3.周邊能見度失視

4.文字輸入量減少

5.不計畫與變卦 永不孤單

唯有手機常伴

Page 6: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6

手機使用與網路成癮

大學生沒有手機上癮的問題。手機高度使用者同時也顯示出和家人朋友關係比較好但影響到課業表現。(陳羿帆,2006)(台灣大學生)沒有

青少年有過度依賴手機的行為成癮現象。(Walsh,

White,& Young, 2008) (澳洲青少年) 有

高中生手機問題使用現象的盛行率為6.3%。(Martinotti, et al, 2010) (意大利青少年) 有

有3.1%男性與5.4%女性有輕度的手機簡訊成癮。(Lu,

Watanabe, Liu, Uji, Shono, & Kitamura, 2011) (日本上班族) 有

大學生有手機成癮的症狀。(Balakrishnan, & Raj, 2012)

(馬來西亞大學生) 有

有網路成癮傾向者對手機之依賴程度較無傾向者高。(Potembska & Pawlowska, 2012) (波蘭青少年) 有

具社交外向性、低自尊與焦慮特質對手機成癮有正向預測力。(Hong, Chiu, & Huang, 2012)(台灣女大學生) 有

何謂成癮?

無法控制 功能失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章)

Page 7: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7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 網路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 )

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精神疾病分類手冊第五版, DSM-5, May , 2013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網路遊戲障礙

Updated May 1, 2013

This condition is being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study

in Section III, which is the section of the DSM-5 text in

which conditions that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included.

強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A.Preoccupation with Internet gaming

專注於網路遊戲

B.Withdrawal symptoms when internet is taken away

當不能上網時有戒斷症狀

C.Tolerance: the need to spend increasing amounts of time

engaged in Internet gaming

耐受性:需要花更多時間從事網路遊戲

D.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control Internet gaming use

企圖控制網路遊戲使用但是失敗

E.Continued excessive Internet use despite knowledge of

negative psychosocial problems

雖然知道已造成負向的社會心理問題仍持續過度使用網路

F.Loss of interests, previous hobbies, entertainment as a

result of, and with the exception of Internet gaming

use

使用網路遊戲造成喪失興趣、原有的嗜好與娛樂

Page 8: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8

G.Use of the Internet gaming to escape or relieve a dysphoric mood

使用網路遊戲以逃避或減輕煩燥不安的心情

H.Has deceived family members, therapists, or others regarding the amount of Internet gaming

欺騙家人、治療師或其他人有關網路遊戲的使用量

I. Has jeopardized or los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job, or educational or career opportunity because of Internet gaming use

因為使用網路遊戲已經危及或失去重要的關係、工作、或者教育或生涯機會

目錄:

第一部份 網路成癮的社會背景 第二部份 網路成癮的心理背景 第三部份 網路成癮的症狀與類型 第四部份 網路成癮的脈絡分析模式

第一部份 網路成癮的社會背景

網路成癮到底有多嚴重?

2007年網路成癮問題明顯危及亞洲

-關於盛行率(prevalence )調查

Page 9: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9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33 2015/11/13

大陸:

青少年約

為13%(岳曉東、應力、嚴飛,2006)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34 2015/11/13

2007/11/18

韓國:

Up to 30 percent of South Koreans under 18, or about 2.4

million people, are at risk of Internet addiction, said Ahn

Dong-hyun, a child psychiatrist at Hanyang University in

Seoul who just completed a three-year government-

financed survey of the problem.

(from )

南韓18歲以下人口中,接近30%存有網路成癮的危

險,相當於 240 萬人

2007/11/18

36

JUMP-UP INTERNET RESCURE SCHOOL 網路成癮戒治學校

Page 10: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0

國高中生約為

8.1%(日本厚生勞動省,2013)

日本: 台灣:

2007/04/17

(中國時報 2012/2/29 A5版)

1.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的系列調查結果

研究1:小學一年級 推估為 3.0%(164位主要照顧者)64切分點

小學二年級 推估為16.2%(164位主要照顧者)64切分點

研究2:小學三到六年級 18.8%(1468國小生) 64切分點

研究3:國、高中 20.2%(1389國高中生) 64切分點

研究4:大學 20.3%(1667大學生) 68切分點

29.6% 64切分點

使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調查所得

台灣 網路成癮的可能人數比例(盛行率)

Page 11: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1

2.不同背景差異

(1)男性 > 女性

(2)高職 高二 男生 最為高危險群

(3)網路成癮已無城鄉差距:

網路已滲透至不同學院,每一年級,

每一角落(沒有城鄉差距)

處理網路成癮要加以變性?

網路成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網路成癮的心理因素

44

高職新生因家人不准玩曙光ONLINE自殺身亡 「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死我別無選擇,爸媽很抱歉,你們的養育之恩來世再報。很感謝署(應為曙)光的朋友們,陪我渡過一個很快樂的暑假,永別了…各位。」

Page 12: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2

45

實務工作備忘錄: 1.網路具有強大吸引力與影響力

2.對網路使用經驗與網路成癮問題需要有更多了解

3.網路成癮問題的解決不同成癮階段應有不同策略:

初期可圍堵 後期要疏導

4.良好的關係是處理問題的成功關鍵:

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諮商關係的建立非常重要

5.老師與家長應適時向專業人員求助

46 46

一、網路已是現代人與他人接觸的重要方式 部落格、BBS、MSN、Yahoo Messenger、E-mail、聊天室、郵件群組、留言版、討論區、Skype、網路遊戲、micro-blogging (微網誌,如噗浪Plurk、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 -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一)網路兼具中介與媒體的雙重特質

(二)網路作為一種生活中活動的環境,其環境特質會影響上網者的行為,而相對的,上網者亦可以去影響與塑造網路的環境

(三)網路世界除了會重現實體世界的問題之外,有新增新了許多前所未有而特屬於網路世界的問題。比如:所謂網際關係問題。

Page 13: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3

第二部份 網路成癮的心理背景

50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51

三、造成網路成癮的基本心理特性

(一)匿名性

1.願意有較高的自我揭露

2.逆向的月暈效應

3.降低個人的責任感或自陳內容

的真實性

4.增加情感投射與幻想

5.去社會化、去個人化的溝通情

境、引發網路退回、或恣意

行為 、社會臨場感的降低

52

(二)虛擬性

1.角色扮演與行為預演的可能性

2.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性

3.低社交焦慮的人際互動環境

4.網路虛擬社群的參與提供社會支持機制以利多元自我的建立與整合

5.易於引發網路病態使用或網路成癮

6.真實與虛擬間的混淆

7.多元自我的分裂

Page 14: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4

53

(三)方便性

1.提供了個人科技使用的方便性

(上網環境、工具使用)

2.提供了個人需求滿足的方便性

(學習、娛樂、性、人際親和、

成就感、自主、創造變異)

3.網路行為的慎重性不足

4.有網路近用不平等與數位落差

現象

54

(四)跳脫性

1.超文本(hypertext)的跳脫性

與文字使用的跳脫性

2.超越了傳統語言使用的有限性

3.喧賓奪主與轉移注意力

4.網路使用曠日費時

5.思考跳躍或不易專注

55 55

四、網路問題行為引發注意

1.網路犯罪 2.網路色情

3.網路情愛癥候群

(一夜情、援交、異質化、性侵) …)

4.網路上癮 5.網路退回

6.網路孤立 7.網路弱勢

8.網路外遇 9.網路謠言

10.網路賭博 11.網路購物狂

12.網路教唆 13.網路霸凌

56

實務工作備忘錄:

1.網路有其價值也有其問題

2.了解網路、了解網路問題有助於對網路問題的事先防範、早期發現與早期處理

Page 15: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5

第三部份 網路成癮的症狀與類型

58 58

五、網路成癮問題特別受到囑目 網友的真實告白(Queeni,2004):「……網路裡面的我是成就非凡,但是現實生活的我卻『ㄧ無所有』…… 。親友走了,沒朋友、沒女友,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我才驚覺,原來當初坐在電腦前面所奮鬥的東西都是一場空,如果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拿我天堂裡的一切成就換回母親的生命…… 。」

59 59

六、網路成癮的症狀與負面影響

(一)網路成癮的核心症狀

1.強迫性: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

2.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

3.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

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60

(二)網路成癮的相關問題

1.人際問題

2.健康問題

3.時間管理問題

Page 16: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6

61

實務工作備忘錄: 1.當發現學生一回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 2.當發現學生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 3.當發現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叫他電腦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開

4.當發現學生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它休閒活動,和班上同學的連絡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不好

5.當發現學生上課或平日的精神越來越差,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 6.當發現學生功課越來越差、做作業越來越草率,上學越來越拖拖拉拉

當心有網路成癮問題 宜考慮向輔導人員或專家求助

62 62

七、網路成癮五種類型(依網路使用內容)

(一)網路性成癮: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二)網路關係成癮: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活動之中。

(三)網路強迫行為:沉溺於下述網路活動:

1.網路遊戲 2.網路賭博

3.網路購物與交易

(四)網路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

(五)網路操作成癮: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功能探求之活動。

63

實務工作備忘錄: 1.每一類的成癮問題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2.學生上癮的類別可能不止一類 3.網路性成癮的學生需要性心理的教育與輔導,老師或家長可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與協助

4.網路關係成癮的學生需要協助孩子增進口語溝通技巧與社交技巧,發展與同學的、平日的和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關係

5.網路強迫行為的學生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以進行環境的調整、行為的矯治與背後心理問題的諮商與治療

6.資訊超載與電腦成癮的學生需要調整電腦使用的時間並進行生涯興趣和性向的探討,以探索其朝向資訊方向學習的潛能與可能性,以確認電腦的使用在其生活與生涯上的可能定位與重要性

第四部份 網路成癮的脈絡分析模式

Page 17: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7

為何成癮?

網路成癮的脈絡

現實生活的推力

接觸網路的行為

網路經驗的吸力

68 68

八、現實生活的推力(造成網路成癮的個人心理因素)

(一)生活問題的避難所

1.缺乏自尊

2.同儕疏離

3.家庭功能不佳

4.課業壓力

5.無聊感

(二)其他的心理問題:可能合併其他的心理問題,比如不良的心理狀態:神經質、憂鬱與焦慮等情緒狀態

(三)連帶有精神疾病的症狀:比如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

症、思覺失調症與人格違常等。

Page 18: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8

網路成癮八大危險因子:

此為造成網路成癮的個人心理因素,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推力。若不計精神疾病問題, 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為:

1.缺乏自尊;

2.同儕疏離;

3.家庭功能不佳;

4.課業壓力(課業挫折);

5.無聊感;

6.神經質;

7.憂鬱;

8.焦慮等,共有八大危險因子。

降低現實生活推力的策略:

降低網路成癮危險因子

72 72

九、網路經驗的吸力(增強網路成癮行為的網路心理因素)

(一)同步空間的立即回饋:隨時上網都有

人理你

(二)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有時馬上得到

滿足,有時要努力很久才得到滿足

(三)匿名化身的挫折與喜悅:扮演不同角

色會遇到挫折與挑戰,更會得到成就與快樂

(四)網路情色與暴力的致命吸引力:情色

與暴力畫面刺激感官,讓人一再想要上網

(五)網路滿足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需

求: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

Page 19: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19

降低網路經驗吸力的策略:

網路防沉迷機制

74

促成網路成癮的生理因素? 類似賭癮與藥癮? 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

A Picture Of The Synapse And

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A Picture Of Dopamine Neurotransmission

網路成癮者在功能性磁震造影上的大腦活化反應顯示網路成癮者有易於渴求喚起與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 (KO ET AL, 2009)

台灣的網路成癮fMRI研究

76

實務工作備忘錄: 1.了解網路成癮問題的背後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才能選擇適切的協助方法。

2.我們必須體認到有時後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反而扮演了推動孩子或學生網路成癮的推手。

3.不恰當的處理會變成幫倒忙。 4.互動性的親子關係確定可發揮正向的影響,權威性的親子關係則可能有用也可能剛好反作用。

5.網路成癮者可能有類似物質成癮者的神經生理機轉而有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但未發現認知判斷之缺陷,教育與諮商處遇能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Page 20: 與學生問題行為有關聯 - bmps.hc.edu.t · 臉書Facebook)、手機App (WhatsApp、LINE、WeChat微信) 網路是生活必需品? 48 二、網路有其實體與虛擬兼具的社會特性-網路為一種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

2015/11/13

20

77 77

十、網路成癮的成癮與脫癮模式 (一)網路成癮的脈絡: 遭遇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

→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動(接觸網路的機會)

→暫時得到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

→增強上網行為

→生活問題仍舊存在或惡化(引發逃避問題的罪惡感)

+情緒壓力再次昇起(現實生活的推力)

+再次接觸網路活動的欲望(網路經驗的吸力)

→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動(接觸網路的機會)

→持續重覆上網行為(著迷)

78 78

(二)脫離成癮的策略:

降低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諮商輔導

+降低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網路防沉迷機制

+增加自我的覺察力(自我調適的拉力)←自我覺察與諮商輔導

+發生生活情境重大改變(不方便取得網路、有替代性活動與生活上發

生重大事件與改變,現實生活的拉力)←環境改變

+提供重要他人與專業人員的協助(他人協助的拉力)←他人協助

→持續降低上網行為(醒悟)

79

處理網路成癮的關鍵: 降低吸力與推力 增加拉力 內外兼治

↓降低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諮商輔導(內)

↓降低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網路防沉迷機制(外)

↑增加自我覺察(自我調適的拉力)←自我覺察與諮商輔導(內)

↑生活情境改變(現實生活的拉力)←環境改變(外)

↑提供他人協助(他人協助的拉力)←他人協助(外)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