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老行当 -...

1
海南 周刊 201491日 星期一 B11 主编梁昆 版式杨薇 国务院罗列的11项职业跟咱 们老百姓大多没关系,只有房地产 经纪人除外。众所周知,房地产市 场离不开中介,我们买卖二手房、办 理二手房按揭,差不多都得靠房地 产经纪人从中牵线,连租房子都需 要找他们帮忙。 房产中介差点儿消失 房产中介是个老行当,在咱们 中国历史悠久,现在红火,过去也红 火。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 历朝历代的大中城市里都有“庄宅 牙行”,历朝历代的房地产市场上都 活跃着“庄宅牙人”。什么是庄宅牙 行?就是房地产中介公司。什么是 庄宅牙人?就是房地产经纪人。 房地产经纪人又叫“房牙”。在 明朝小说集《喻世明言》和清代小说 《儒林外史》里,无论是阔人卖房,还 是穷人典房,抑或赶考的举子租赁 民宅,都有房牙牵线搭桥。《金瓶梅》 里花子虚犯罪,政府拍卖他的房产, 也要找房牙帮忙估价的。可见房地 产经纪人在古代中国不缺生意。 宋朝经济繁荣,房屋交易频繁, 房地产经纪人阵容庞大,为了对他 们进行监管,北宋官员让他们“递向 保结,籍定姓名,各给木牌子随身别 之”(李元弼《作邑自箴》第二卷)。 也就是说,北宋那会儿并没有取消 对房地产经纪人的资格认定,要想 在那个时代从事房产中介,必须找 保人做担保,必须在政府做备案,必 须持有官方发给的从业资格证(木 牌子),不然不能上岗。 宋朝以降,房产中介这个行当 一直没有中断过。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政府认为房产中介不创造价 值,只买空卖空,属于旧社会的寄生 虫,曾经在1951年宣布取消房产中 介。取消中介以后,政府设立房地 产交易所。可惜事与愿违,房地产 交易员懒惰无能,人浮于事,工作效 率低下,服务态度奇差。所以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交易员被扫进历 史的垃圾堆,民间房产中介又重新 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可见,房产中 介是个老行当,曾经短暂消失,由于 社会需要,它又复活了。 其他老行当就不像房产中介那 么幸运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辉煌 了很多年,最终走向彻底消亡。 那些永远消失的老行当 比如说打更,这是一门比房产 中介还要古老的行当,也比房产中 介更普及,更亲民。我们在古装片 里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 在夜幕下的街头蹒跚行走,左手托 那些消失的老行当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李开周 近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宣布取消11项职业的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土 地登记代理人、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品牌管理师、企业法律顾问、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今后我们从事这些行当的话,就不需要再费心去考相关的资格证了,直接上岗 就行。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许多的老行当,但有些老行当就不像房产中介那么幸运 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很多年,最终走向彻底消亡,被历史长河无声无息地淹没了。 如打更的、打铁的、弹棉花的,即便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见不到,也能 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见到。有 些老行当则是绝大多数现代人连听 都没有听说过的。 唐宋两朝刻名片的手艺人 首先说说刻名片这个老行当。 名片,现代白领都有,印刷精 美,一做一大盒,见了客户,广为 散发,发完了再去订做。古人也 需要名片,但是古代的名片跟今 天不一样。 第一,制作方法不一样。现代 名片用电脑和印刷设备进行批量加 工,古代名片却全是手工制作(上世 纪二十年代北京琉璃厂才出现刻版 印刷的机打名片),要么像明清两朝 那样手写名片,要么像唐宋两朝那 样手刻名片。 第二,发名片的方式不一样。 现代名片发给陌生人,用于联络,古 代名片则发给朋友、客人、同僚和上 司,用于表达敬意,其作用相当于拜 帖以及贺年片。 第三,名片的适用群体不一 样。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名片,而在 古代,包括在民国时代,名片只是文 化人和上流社会的专利。 唐宋时期,名片很大,往往用木 板来雕刻,像唐朝名将、爵封宿国公 的程知节,名片“长可七尺”。唐代 官尺有 30 厘米,7 尺即 2.1 米!可 能大伙不太熟悉“程知节”这个名 字,他还有另一个名字:程咬金。 程咬金之类的武将大多是文 盲,不会写字,所以就得找专门的雕 刻工人来刻名片。这些雕刻工人在 当时叫做“刻刺作家”。名片的古称 是“名刺”,“刻刺”就是刻名片,“作 家”则是唐宋俗语,专指匠人里的佼 佼者。 从南宋开始,木板做的巨型名 片已经被视为鄙俗了,大家都不再 使用,刻刺作家们自然也就被历史 长河无声无息地淹没了。 明清两朝耍老鼠的驯兽师 刻名片不算绝活儿,耍老鼠才 算绝活儿。 明清两朝的京津一带活跃着一 批耍把戏的草台班子,都是从安徽 凤阳出来跑江湖的,都是一个师傅 教出来的手艺:耍老鼠。 耍猴子,耍狗熊,耍海豚,耍海 狮,耍大老虎,现代人都看过,老鼠 怎么耍呢?跟训猴子训海豚训老虎 一样,需要专门的驯兽师进行长期 训练。怎么训练?不知道,反正他 们能让老鼠完成一些很好玩的高难 别,甚至包括打扫院子,都是他 的活儿。 再以上海为例,无论住石库 门洋房还是在高层公寓里住单 元房,只要家里有俩钱儿,雇老 头是必不可少的。上海人管看 门头叫“茶房”,茶房的工作以传 达邮件和接听电话为主。比方 说邮差送来某公子写给二小姐 的情书,听差拿到以后就得赶紧 上楼去敲二小姐的门,悄悄把情 书递给她。再比方说电话铃响, 听差拿起电话,先报家门:“这里 是××公馆!”然后再问人家要 找哪位。对方说他找男主人谈 生意,听差就得蹬蹬蹬爬上楼, 喊老爷接电话。如果主人亲自 接电话接信件,会更省时间,也 会更安全,但是那样做就太丢面 子了。 对某些民国小市民来讲,面 子是很重要的,好多家庭根本就 没有房产,租人家的房子住,单 独一家租不起,还是跟其他人拼 租一所房子,但是传达室却不能 不设,看门头却不能不雇。例如 成都,几乎每所大杂院的房客都 要共同在大门口盖一间小平房, 共同雇一个看门头在里面值 班。看门头负责看门、传话、打 扫厕所,每月薪水只要一两块大 洋,雇主们管吃管住,轮流给他 发工资,轮流给他送伙食。 现在看门头也消失了,因 为我们有了物业公司,物业公 司再简陋,也比看门头要规范 一些。 着梆子,右手拿着木槌,胳肢窝下面 夹着一根短竹竿,竹竿头上斜挑着 灯笼,边走边敲,边敲边喊: “天干物 燥,小心火烛……”声调悠扬,给漆 黑的冬夜增添了一丝亮丝丝的暖 意,安全感像雾气一样散发到无边 无际的夜色里。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再也看 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因为打更人已 经死去或老去,崇尚夜生活的现代 社会再也不需要有人敲着梆子走过 明亮如昼的灯红酒绿。 打更的更夫消失了,卖估衣的 小贩也消失了,还有弹棉花的手艺 人、拉洋片的手艺人、打铁的匠人、 染布的匠人、磨镜子的匠人、给马蹄 钉铁掌的匠人、代人写信的书生、替 人送信的“巡城马”、提壶遛街卖大 碗茶的茶夫、走街串巷卖针线的货 郎、敲着小鼓专收老物件的古董贩 子、给人缝衣服的缝穷婆子、在麦收 季节手提镰刀给人收割麦子的麦客 ……统统都消失了。这些人,这些 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 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当然,文 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久远, 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因为我们 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需要怀旧,需 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 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 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这也 是为某些老行当申请“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意义所在。 有些老行当是大家熟知的,例 度动作,博取观众的满堂彩。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先生小时候 在姑妈家见一个江湖小班表演耍老 鼠,包括三个节目: 第一,走楼梯。一队老鼠排着 整齐的队形,后肢站立,前爪摇摆, 背部弯曲,像人类爬楼梯一样在斜 撑的搓衣板上前行。 第二,爬滚桶。白毛老鼠,硕大 如猫,嗖地一下窜到木桶上,然后站 起来,用后肢的力量推动木桶,先往 前滚动,再往后滚动,就跟狮子踩绣 球一样。 第三,老鼠打水。一只小老鼠, 一只小木桶,一个小平台。老鼠站 在平台上,后肢着地,前肢平伸,抓 着小木桶上面拴的细绳,从平台上 往下放,放到地板上,再一点一点拉 上去。 您千万不要觉得这种表演太 匪夷所思,还有更匪夷所思的呢! 《太平广记》里记载,唐朝洛阳有个 跑江湖的老把式,养了一群青蛙, 他能让青蛙表演打仗:两队青蛙左 右分开,他一击鼓,青蛙就冲到一 块儿捉对厮杀,他再鸣金,两队青 蛙各回本队。 现在驯兽师仍然存在,可是没 有人会训老鼠训青蛙,像这样特殊 的行当,现代社会也不可能重现,因 为太难,太耗时间,跟讲求效率急功 近利的现代文明相违背。 清末民初的“看门头” 民国时代有一种特殊群体,叫 做“看门头”,说穿了就是替人看守 大门的老头。 现在很多单位也有老头看大 门,但我说的看门头并不给单位看 门,只给私人看门,有点儿像英国 私人城堡里的管家。私人城堡富 可敌国,英国管家气度非凡,而民 国时代的看门头则只在小市民居 住的小杂院里上班,只负责给小市 民看大门。 以北京为例,如果一家住一所 四合院,南房就成了传达室,里面会 住一个老头,北京叫“听差”。听差 类似保安,但他的职务要比保安宽 得多,跑腿送信,上街买菜,客人来 了向主人通报,客人走了帮主人送 磨镜子的手艺人,摘自王弘力 《古代风俗百图》。 士大夫过年互送名片,摘自王 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Transcript of 那些消失的老行当 -...

Page 1: 那些消失的老行当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4-09-01/023/hnrb20140901023.pdf · 怎么耍呢?跟训猴子训海豚训老虎 一样,需要专门的驯兽师进行长期

海南周刊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话题B11 主编│梁昆 版式│杨薇

国务院罗列的11项职业跟咱们老百姓大多没关系,只有房地产经纪人除外。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离不开中介,我们买卖二手房、办理二手房按揭,差不多都得靠房地产经纪人从中牵线,连租房子都需要找他们帮忙。

房产中介差点儿消失

房产中介是个老行当,在咱们中国历史悠久,现在红火,过去也红火。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大中城市里都有“庄宅牙行”,历朝历代的房地产市场上都活跃着“庄宅牙人”。什么是庄宅牙行?就是房地产中介公司。什么是庄宅牙人?就是房地产经纪人。

房地产经纪人又叫“房牙”。在明朝小说集《喻世明言》和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无论是阔人卖房,还是穷人典房,抑或赶考的举子租赁民宅,都有房牙牵线搭桥。《金瓶梅》里花子虚犯罪,政府拍卖他的房产,也要找房牙帮忙估价的。可见房地产经纪人在古代中国不缺生意。

宋朝经济繁荣,房屋交易频繁,房地产经纪人阵容庞大,为了对他们进行监管,北宋官员让他们“递向保结,籍定姓名,各给木牌子随身别之”(李元弼《作邑自箴》第二卷)。也就是说,北宋那会儿并没有取消对房地产经纪人的资格认定,要想在那个时代从事房产中介,必须找保人做担保,必须在政府做备案,必须持有官方发给的从业资格证(木牌子),不然不能上岗。

宋朝以降,房产中介这个行当一直没有中断过。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认为房产中介不创造价值,只买空卖空,属于旧社会的寄生虫,曾经在1951年宣布取消房产中介。取消中介以后,政府设立房地产交易所。可惜事与愿违,房地产交易员懒惰无能,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奇差。所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交易员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民间房产中介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可见,房产中介是个老行当,曾经短暂消失,由于社会需要,它又复活了。

其他老行当就不像房产中介那么幸运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很多年,最终走向彻底消亡。

那些永远消失的老行当

比如说打更,这是一门比房产中介还要古老的行当,也比房产中介更普及,更亲民。我们在古装片里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在夜幕下的街头蹒跚行走,左手托

那些消失的老行当文\本刊特约撰稿 李开周

近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宣布取消11项职业的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土地登记代理人、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品牌管理师、企业法律顾问、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今后我们从事这些行当的话,就不需要再费心去考相关的资格证了,直接上岗就行。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许多的老行当,但有些老行当就不像房产中介那么幸运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很多年,最终走向彻底消亡,被历史长河无声无息地淹没了。

如打更的、打铁的、弹棉花的,即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见不到,也能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见到。有些老行当则是绝大多数现代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

唐宋两朝刻名片的手艺人

首先说说刻名片这个老行当。名片,现代白领都有,印刷精

美,一做一大盒,见了客户,广为散发,发完了再去订做。古人也需要名片,但是古代的名片跟今天不一样。

第一,制作方法不一样。现代名片用电脑和印刷设备进行批量加工,古代名片却全是手工制作(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琉璃厂才出现刻版印刷的机打名片),要么像明清两朝那样手写名片,要么像唐宋两朝那样手刻名片。

第二,发名片的方式不一样。现代名片发给陌生人,用于联络,古代名片则发给朋友、客人、同僚和上司,用于表达敬意,其作用相当于拜帖以及贺年片。

第三,名片的适用群体不一样。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名片,而在古代,包括在民国时代,名片只是文化人和上流社会的专利。

唐宋时期,名片很大,往往用木板来雕刻,像唐朝名将、爵封宿国公的程知节,名片“长可七尺”。唐代官尺有30厘米,7尺即2.1米!可能大伙不太熟悉“程知节”这个名字,他还有另一个名字:程咬金。

程咬金之类的武将大多是文盲,不会写字,所以就得找专门的雕刻工人来刻名片。这些雕刻工人在当时叫做“刻刺作家”。名片的古称是“名刺”,“刻刺”就是刻名片,“作家”则是唐宋俗语,专指匠人里的佼佼者。

从南宋开始,木板做的巨型名片已经被视为鄙俗了,大家都不再使用,刻刺作家们自然也就被历史长河无声无息地淹没了。

明清两朝耍老鼠的驯兽师

刻名片不算绝活儿,耍老鼠才算绝活儿。

明清两朝的京津一带活跃着一批耍把戏的草台班子,都是从安徽凤阳出来跑江湖的,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手艺:耍老鼠。

耍猴子,耍狗熊,耍海豚,耍海狮,耍大老虎,现代人都看过,老鼠怎么耍呢?跟训猴子训海豚训老虎一样,需要专门的驯兽师进行长期训练。怎么训练?不知道,反正他们能让老鼠完成一些很好玩的高难

别,甚至包括打扫院子,都是他的活儿。

再以上海为例,无论住石库门洋房还是在高层公寓里住单元房,只要家里有俩钱儿,雇老头是必不可少的。上海人管看门头叫“茶房”,茶房的工作以传达邮件和接听电话为主。比方说邮差送来某公子写给二小姐的情书,听差拿到以后就得赶紧上楼去敲二小姐的门,悄悄把情书递给她。再比方说电话铃响,听差拿起电话,先报家门:“这里是××公馆!”然后再问人家要找哪位。对方说他找男主人谈生意,听差就得蹬蹬蹬爬上楼,喊老爷接电话。如果主人亲自接电话接信件,会更省时间,也会更安全,但是那样做就太丢面子了。

对某些民国小市民来讲,面子是很重要的,好多家庭根本就没有房产,租人家的房子住,单独一家租不起,还是跟其他人拼租一所房子,但是传达室却不能不设,看门头却不能不雇。例如成都,几乎每所大杂院的房客都要共同在大门口盖一间小平房,共同雇一个看门头在里面值班。看门头负责看门、传话、打扫厕所,每月薪水只要一两块大洋,雇主们管吃管住,轮流给他发工资,轮流给他送伙食。

现在看门头也消失了,因为我们有了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再简陋,也比看门头要规范

一些。

着梆子,右手拿着木槌,胳肢窝下面夹着一根短竹竿,竹竿头上斜挑着灯笼,边走边敲,边敲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声调悠扬,给漆黑的冬夜增添了一丝亮丝丝的暖意,安全感像雾气一样散发到无边无际的夜色里。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因为打更人已经死去或老去,崇尚夜生活的现代社会再也不需要有人敲着梆子走过明亮如昼的灯红酒绿。

打更的更夫消失了,卖估衣的小贩也消失了,还有弹棉花的手艺人、拉洋片的手艺人、打铁的匠人、染布的匠人、磨镜子的匠人、给马蹄钉铁掌的匠人、代人写信的书生、替人送信的“巡城马”、提壶遛街卖大碗茶的茶夫、走街串巷卖针线的货郎、敲着小鼓专收老物件的古董贩子、给人缝衣服的缝穷婆子、在麦收季节手提镰刀给人收割麦子的麦客……统统都消失了。这些人,这些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当然,文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久远,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因为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需要怀旧,需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这也是为某些老行当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

有些老行当是大家熟知的,例

度动作,博取观众的满堂彩。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先生小时候

在姑妈家见一个江湖小班表演耍老鼠,包括三个节目:

第一,走楼梯。一队老鼠排着整齐的队形,后肢站立,前爪摇摆,背部弯曲,像人类爬楼梯一样在斜撑的搓衣板上前行。

第二,爬滚桶。白毛老鼠,硕大如猫,嗖地一下窜到木桶上,然后站起来,用后肢的力量推动木桶,先往前滚动,再往后滚动,就跟狮子踩绣球一样。

第三,老鼠打水。一只小老鼠,一只小木桶,一个小平台。老鼠站在平台上,后肢着地,前肢平伸,抓着小木桶上面拴的细绳,从平台上往下放,放到地板上,再一点一点拉上去。

您千万不要觉得这种表演太匪夷所思,还有更匪夷所思的呢!《太平广记》里记载,唐朝洛阳有个跑江湖的老把式,养了一群青蛙,他能让青蛙表演打仗:两队青蛙左右分开,他一击鼓,青蛙就冲到一块儿捉对厮杀,他再鸣金,两队青蛙各回本队。

现在驯兽师仍然存在,可是没有人会训老鼠训青蛙,像这样特殊的行当,现代社会也不可能重现,因为太难,太耗时间,跟讲求效率急功近利的现代文明相违背。

清末民初的“看门头”

民国时代有一种特殊群体,叫做“看门头”,说穿了就是替人看守大门的老头。

现在很多单位也有老头看大门,但我说的看门头并不给单位看门,只给私人看门,有点儿像英国私人城堡里的管家。私人城堡富可敌国,英国管家气度非凡,而民国时代的看门头则只在小市民居住的小杂院里上班,只负责给小市民看大门。

以北京为例,如果一家住一所四合院,南房就成了传达室,里面会住一个老头,北京叫“听差”。听差类似保安,但他的职务要比保安宽得多,跑腿送信,上街买菜,客人来了向主人通报,客人走了帮主人送

磨镜子的手艺人,摘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士大夫过年互送名片,摘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耍老鼠的马戏班子。摘自李德生《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