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 How to Appreciate Young...

6
21 Hong Kong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香港幼兒學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正文 許多幼師和家長在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 品方面都會感到困難,不知如何入手。在分享 個案前,讓我們先看看什麽是「藝術鑑賞」和可 行的鑑賞方法。 藝術鑑賞的定義 (199826) 和趙惠玲(199553對藝術鑑賞有相近的看法,它包含認識、評價 與賞心之意。他們曾解釋「欣賞」和「鑑賞」雖 然有相似的地方,但亦有程度上的差別。欣賞 是指對於所見到的事物,產生喜好的感情或讚 美;鑑賞則有明察、識別的意思,是指能正確 的識別所見事物的性質與意義,並進而品味、 讚美和評斷。欣賞作用的主觀情感性較強, 態度較隨意;鑑賞則需兼顧認知的層面,認識 和評價屬理性作用,站在較客觀的立場進行判 斷,所以需經過適度的學習,或者參照既定程 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 How to Appreciate Young Children’s Visual Artwork? 張麗霞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 本文旨在展示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前部分首先介紹藝術欣賞的定義、審美觀的發展、 費爾德曼的四階段藝術評鑑方法;後部分展示如何運用費爾德曼「描述」的方法,在與原作者的 交談中,逐步解讀幼兒的作品。談話中雙方對形象和視覺元素的描述,有助成人對作品的了解, 由此更能作出中肯的評價。藝術評鑑中判斷雖然重要,但更應看重對作品的理解(Barrett, 1997, p.4)。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o appreciate the visual artwork of young children. A definition of art appreci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Feldman’s four-step strategy for art criticism are introduced. Two examples show how adults can use Feldman’s first strategy as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decipher what the child’s artwork is about, alongsid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children who created the work. Describing the forms and visual elements of the work in these conversations assists adults to develop fair judgment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A critique should not be ignored, but rather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interpreting what young children have achieved (Barrett, 1997, p.4). 序依次進行來進行藝術欣賞的活動。總結而 言,藝術欣賞是涉及知性與感性的歷程。 審美觀的發展 伯森斯(譚祥安,2001b213-217;劉仲 嚴,200453-54)用了十年的時間訪問了超過 三百位由學前幼兒至大學藝術系教授等不同年 齡的人士,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審美觀的發展。 他認為隨著年紀和對藝術經驗的增長,人類的 審美發展可分為鍾愛主義、美與寫實、表現 力、形式與風格、自主五個不同的階段;其中 第一階段頗能反映出幼兒的發展特質: 鍾愛主義 (favoritism) - 觀者對作品的欣賞 建基於直覺上的喜愛,以個人的主觀感覺 與生活經驗來直接判斷藝術品的好與壞。 他們未能察覺作品的複雜性,而只是隨意 地對作品某些元素有所反應,如繽紛的色 彩。直覺的喜愛就是一切。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Transcript of 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 How to Appreciate Young...

21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正文 許多幼師和家長在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方面都會感到困難,不知如何入手。在分享個案前,讓我們先看看什麽是「藝術鑑賞」和可行的鑑賞方法。

藝術鑑賞的定義 黃壬來 (1998,26) 和趙惠玲(1995,53)對藝術鑑賞有相近的看法,它包含認識、評價與賞心之意。他們曾解釋「欣賞」和「鑑賞」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亦有程度上的差別。欣賞是指對於所見到的事物,產生喜好的感情或讚美;鑑賞則有明察、識別的意思,是指能正確的識別所見事物的性質與意義,並進而品味、讚美和評斷。欣賞作用的主觀情感性較強,態度較隨意;鑑賞則需兼顧認知的層面,認識和評價屬理性作用,站在較客觀的立場進行判斷,所以需經過適度的學習,或者參照既定程

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How to Appreciate Young Children’s Visual Artwork?

張麗霞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本文旨在展示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前部分首先介紹藝術欣賞的定義、審美觀的發展、費爾德曼的四階段藝術評鑑方法;後部分展示如何運用費爾德曼「描述」的方法,在與原作者的交談中,逐步解讀幼兒的作品。談話中雙方對形象和視覺元素的描述,有助成人對作品的了解,由此更能作出中肯的評價。藝術評鑑中判斷雖然重要,但更應看重對作品的理解(Barrett, 1997, p.4)。

Abstract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o appreciate the visual artwork of young children. A definition of art appreci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Feldman’s four-step strategy for art criticism are introduced. Two examples show how adults can use Feldman’s first strategy as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decipher what the child’s artwork is about, alongsid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children who created the work. Describing the forms and visual elements of the work in these conversations assists adults to develop fair judgment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A critique should not be ignored, but rather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interpreting what young children have achieved (Barrett, 1997, p.4).

序依次進行來進行藝術欣賞的活動。總結而言,藝術欣賞是涉及知性與感性的歷程。

審美觀的發展 伯森斯(譚祥安,2001b,213-217;劉仲嚴,2004,53-54)用了十年的時間訪問了超過三百位由學前幼兒至大學藝術系教授等不同年齡的人士,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審美觀的發展。他認為隨著年紀和對藝術經驗的增長,人類的審美發展可分為鍾 愛主義、美與寫實、表現力、形式與風格、自主五個不同的階段;其中第一階段頗能反映出幼兒的發展特質:

鍾愛主義 (favoritism) - 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建基於直覺上的喜愛,以個人的主觀感覺與生活經驗來直接判斷藝術品的好與壞。他們未能察覺作品的複雜性,而只是隨意地對作品某些元素有所反應,如繽紛的色彩。直覺的喜愛就是一切。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2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根據伯森斯的看法,認為一般人士包括學生通常會達到第二或第三階段的審美發展,而大部分未受過專業藝術教育的人則只會停留在第二階段,集中關注藝術的寫實性。雖然及後有學者指出研究偏頗之處,但伯森斯的研究已為如何欣賞藝術提供了一個基礎。

藝術欣賞的方法 在多種藝術評論的方法模式中,以費爾德曼(Feldman)四階段評論模式最廣泛被引用;筆者亦認同此模式較容易為學前兒童和一般人士所掌握。它包括: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Feldman, 1967;Feldman, 1992;Addiss & Erickson, 1993;Spodek & Saracho,1998;趙惠玲,1995;藍美容、張麗霞和梁衛文,2002;譚祥安,2001a;黃壬來,1998)。

1. 描述(description) - 客觀地描述在藝術品中表面直接可看見的東西,其中不涉及分析或判斷。對於寫實作品,可陳述所看到的實體(人物、物品或景象等)。對於抽象作品,可描述形狀、色彩、線條、質感等視覺元素。

2.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 分析作品中各物象或視覺元素的關係;分析作品的造形方式,如:色調、空間和構成原理的運用,從中分析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和訊息,可作為解釋一件美術作品的依據。這個過程需要觀者有一定的藝術知識及鑑賞能力。

3. 解釋(interpretation) - 推想一件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意義,亦即探討作者想透過作品想表達的概念。推想須根據作品整體所引發的認識和演繹,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假設。觀者不必受限於作者原來的意圖,而應根據作品本身所傳達的訊息來決定,加入觀者自己的想像。所以同一件藝術品,不同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

4. 評價(judgment) - 就一件美術品與其他同類美術品比較,就其藝術和美感的優點,而評以等第。然而費爾德曼認為評價常遭濫用;而且當有一個完整而滿意的解釋時,有時可替代評價。

Barre t t(1997, p .4)認為美術評鑑宜多些解釋,少些評鑑(more interpretation, less evaluation)。因為解釋是破解作品內容的主要活動;評鑑是決定作品的好壞或怎樣好。評鑑雖不應忽略評價,但應更放重在解釋上。黃壬來

(1998,33-34)亦認為不宜讓幼稚園和國小前半段的幼兒在藝術欣賞時漫無標準的自由發表,以免兒童建立不正確的美術觀念;宜指導兒童欣賞作品的優點,如:引導幼兒欣賞畫家認真的思考和生動的畫法。他建議在如費爾德曼的知性分析程序中,加入如靜觀的感性陶冶,使知性和感性能兼容並蓄,以促進兒童知覺的敏銳性、推測能力、美感判斷以及高尚情操。這番話亦可應用在成人評論幼兒的作品上, 我們宜先多了解幼兒的作品,才能作出中肯的評語。

從伯森斯和費爾德曼的見解中,可整理出一套理解幼兒的作品或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在理解和欣賞幼兒作品方面,最初不妨先從鍾愛主義入手。從個人的直覺觀察和感性開始,將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最吸引觀者的地方,然後慢慢地逐一客觀描述它的形象(如:人物、動物)或視覺元素(形狀、顏色等)。如幼兒口語能力能應付的話,讓幼兒嘗試解釋為什麼有這些的想法。有時,我們會發現到一些有趣的地方。

欣賞和分析幼兒作品的實例 Engel(1999,74)認為最容易、最不會令人局促不安和最有效與兒童談論和欣賞他們作品的方法是「描述」;最好不要直接解釋,更絕不可以做總結判斷。他曾引錄一段祖孫(三歲半) 之間的對話,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祖母: 「我看你畫了一個綠色的大形狀,上面有三個藍色點。」

威爾:「我想那是三隻眼睛的螃蟹。」祖母:「紅色的線條呢?」威爾:「喔,上面那個像S的是中國龍。」祖母: 「像中國風箏的龍?」(知道威爾最

近在書上曾看過龍的圖畫。)威爾: 「是的,藍色的線條都是蛇,下面這

亂亂的線是克雷爾弄。」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3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祖母: 「蛇之間紫色的彎彎曲曲的線是什麼?」

威爾:「哦,因為我想畫就畫這些。」祖母: 「我懂了,看起來你很高興畫這張

畫。」

許多時候,成年人都不知道怎樣去欣賞或評鑑三歲幼兒抽象的作品,而這個例子剛好介紹了一個簡明有效的藝術欣賞方法。當成年人未能了解圖像造形時,可藉著「描述」點、線、形、色等形式主義的基礎元素,與幼兒對話,展開了思維上的溝通,逐漸讓成年人了解幼兒的想法和表達內容;從中亦發現了作品題材與生活的關係。幼兒亦能藉語言的輔助,將自己作品的特色傳達至他人。

劉仲嚴(2004,15)曾表示當教學重點全面偏向形式主義時,而教師沒有讓學生藉由藝術學習理解社會、文化與真實生活意義的機會,

會引致藝術學習內容和生活分離。幸好香港幼兒教育多以統整學習為主,學習活動與生活關係較緊密;就算在如費爾德曼理性的藝術賞析方法下,機緣巧合加上細心分析,有時亦能發現幼兒作品中包含了生活、社會或文化的特質。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見幼兒很清楚明白自己作品內形狀、線條的含意和作用,其中包括表達具文化特色的中國龍;充份反映了鍾愛主義的特質、簡潔和具文化意義的造形、以及作者對自己繪畫能力的信心。誠如費爾德曼的說法,如果有一個完整而滿意的解釋時,我們便不須再作評價了(黃壬來,1998)。

下列是另一個以「描述」為主要方法來展示如何帶領藝術欣賞的紀錄。它是筆者偶然碰到的事情:一位三歲九個月大的女孩(彤)向正坐在沙發上的父親說,要將手上的圖畫送給他。筆者和幼兒的對話在談話後立刻記錄下來,並加以闡釋。

對話 筆者的反應和分析

彤 送給您;很靚,有許多顏色,有粉紅色、橙色、綠色、紫色、藍色、啡色、黃色。

她能分辨和說出多種顏色的名稱,包括對這個年齡層而言較艱深的色系:粉紅色、啡色和紫色。幼兒以色彩多為美的準則,符合柏森斯「鍾愛主義」的研究結果。而她將這件自認為美麗的作品送給爸爸;可見她與父親的關係良好。

彤 (女)19公分x 29公分紙本、木顏色、鉛筆三歲九個月 2002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4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筆者 讓我看看。這裏有條弧線。 因為圖形並非具象性,筆者不想胡亂猜測,便嘗試運用費爾德曼的藝術欣賞方法的第一個步驟,客觀地「描述」圖畫中較明顯的視覺元素之一 ── 弧線。

彤 是 頭 頂 , 有 頂 粉 紅 色 帽子;有許多顏色,很靚。

展開了對話,反映出幼兒能清晰地回應問題,以及「許多顏色便是美」的審美觀。

筆者 這裏有個圓形。 仍未有足夠的提示(色彩、弧形頭頂)來推測物象的真正身份,惟有繼續客觀地「描述」所見到較明顯的圖形 ── 大圓形,亦間接地介紹「圓形」這個圖形名稱。

彤 是眼睛。 仍未有頭緒作肯定的推斷。但開始大胆推敲另一個近似的圓形,猜測中間另一個圓圈也是眼睛。

筆者 這個也是眼睛?

彤 這是臉。 答案在意料之外;不再推測。繼續發問。

筆者 (三個中最小的一個)這個圓圈呢?

彤 是口。 她能分辨部分面部結構的名稱。

筆者 下面有一條條直線。看看有多少。一、二、……有八條!

繼續「描述」見到其他的視覺元素 ── 直線,亦間接地介紹 1-8的數目和「直線」這個名稱。

彤 嘻!腳,有很多腳,但行得慢。

她很喜歡談到腳;知道腳是用來走路的。但她沒有運用簡單的正比例邏輯來設定這生物;如:越多腳走得越快。她建立自己一套獨特的觀念:「腳多,但走得慢」。

筆者 什麼動物有很多腳、但又行得慢?

筆者差不多已「描述」所有可辨認的視覺元素,但仍未推測出肯定的答案。因不想直接問她,以免傷害其自信,或令她覺得成年人不能明白她;故此,筆者惟有「自言自語」,表示對她的圖畫仍有興趣,希望她能自行揭曉謎底。

彤 嘻!小螞蟻。 女孩對螞蟻有親身的經驗,因她的學校附近有螞蟻出現;有時同學們甚至玩「踏螞蟻」。所以,這隻八足彩色的螞蟻是女孩主性觀的圖象表現,吻合鍾愛主義中個人主觀性及喜愛繽紛色彩的特質。

筆者 啊!小螞蟻。牠叫什麼名字?

嘗試了解這隻特別的螞蟻造形上的秘密,所以繼續試探牠的特質。

彤 彤。(和女孩同名 ) 名字與女孩相同。

筆者 為什麼只得一隻?多畫一些作伴吧!

因為畫面空白空間太多,所以筆者鼓勵她多畫一些東西(老師典型通病?)來豐富畫面,亦間接促進她對空間構圖的關注。

彤 太逼;不要畫太多了,一隻夠啦!留番多啲空位。

她已建立了虛實空間的概念,嚴格限制實體圖形的數量;要求大面積空白的空間,以營造寬敞的空間預留給惟一的一隻螞蟻。(亦有可能她以此作理由,婉拒繼續作畫。即便如此,亦表示她明白如何運用構圖和空間虛實的概念。)

筆者 為什麼留番多啲空位? 筆者想找出她想預留多些空間的原因。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5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作品總結 女孩有穩固的審美標準,認為顏色豐富便是美。她對色彩的認知和運同比同年紀的成熟一些。雖然對螞蟻有客觀的基礎認知概念,與自然地結合日常生活的經驗,但繪畫出主觀性和具生活感的形象,亦會將自己的生活習性投射入畫中主角裡;如:需要空間、吃東西、有氣力行路、撒尿等;亦喜愛家人和與人交談。她對空間大小、虛實的運用有清晰明確的概念。

該名幼兒平時大致能簡單地運用一至數句來介紹自己的作品;但筆者當時並未估計到她能說出如此完整的故事。她除了提供詳細而豐富的內容「描述」外,亦親自分析和解釋了部分構圖原意。在幼兒藝術教育方面,這個例子進一步肯定「描述」在幼兒藝術欣賞和討論的效用;亦提示了成年人如能耐心地與幼兒溝通,可能會發現日常被我們忽略或看輕了的幼兒智慧。對幼兒發展的評估方面,這方法中不但反映出幼兒本身在視覺藝術上的表現,亦反映了

她在其他學習範疇上的發展 ; 如 : 智性、情意、羣性。

總結 我們或會因為看不懂畢加索的作品而自覺藝術修養不足;但當我們看不懂幼兒的作品時,往往歸咎幼兒的表達力或描繪能力弱。如果我們能嘗試開放胸懷,靈活彈性地學習和運用各種藝術欣賞的方法,透過觀察和對話,在過程中細心聆聽和分析幼兒的話語和表現,我們不難會發現幼兒縝密的智性思維和感性。

藝術欣賞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模式或理論,如多元論 (pluralism) (Lankford, 1992, p.16),一件作品可容許有不同的觀點或解讀的方法(Bohm-Duchen & Cook, 1991, p.5)。作者有其創作的意念,但觀者亦可以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或見解;尤如觀看一齣電影後,觀眾在心裡會產生個別的感覺或理性的評價。現今藝術教育亦鼓勵幼兒積極欣賞四周的事物,表達個人

彤 唔想好似小朋友咁逼住我。 她將自己投射為螞蟻,再反映出她部分的學校生活和心理感受;因為不想再與同學擠逼一起,於是將心理需要表達出來,在構圖中保留許多空間,不想重複在學校的情况。

筆者 (跟著,女孩又在文字與螞蟻之間加了一個小黑點。)這裡有一個小黑點。

繼續「描述」新加入的視覺元素–小黑點。

彤 喺個小碗;要食嘢㗎,如果唔喺冇氣力行。

她很快解釋創作的動機;原來她將成人的教導、自己的生活與替身(螞蟻)的需要揉合起來 - 我們要吃東西才有氣力行走。

筆者 碗裏面有食物嗎? 推動她的想像力;亦察看她對各種不同的生物所需食物的認知程度。

彤 粥!牠喜歡食粥……好似我要食嘢先行得郁。

仍然是自我投射,表達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星期後,筆者將這幅畫的彩色影印本再給女孩觀看;她似乎已記不起那是自己畫的,一看見便說:「好靚!」筆者提醒她那是她畫的,也覺得畫得漂亮,打算讓其他姨姨觀看。跟著,女孩又執起紅色木顏色在腳的附近塗畫起來。

筆者 為什麼有紅色? 嘗試探索她的創作動機。

彤 嘻!牠瀨尿!嘻……! 她曾查詢空調公共汽車尾部的排水喉是什麼;筆者曾笑問她說:「它是否像正在撒尿?」有可能她將日常的生活體驗或此現象轉化成繪畫的形象。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6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0 No. 2 Dec 2011

參考書目Addiss, S. & Erickson, M. (1993). Art history and edu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Barrett, T. (1997). Talking about student art.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s.Bohm-Duchen, M. & Cook, J. (1991). Understanding modern art. London: Usborne Publishing Ltd.Engel, B.S. 著,許信雄譯 (1999):《幼兒藝術》,台北,華騰文化。Feldman, E.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Feldman, E.B. (1992).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Lankford, E.L. (1992). Aesthetics: issues and inquiry. Reston: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Spodek & Saracho 著,郭靜晃、陳正乾譯 (1998):《幼兒教育》,台北,揚智文化。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台北,三民。課程發展議會編(200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 香港,香港教育局。藍美容、張麗霞和梁衛文(2002):《幼兒教育系列:幼兒美術》, 香港,朗文香港教育,頁53-57。劉仲嚴(2004):《藝術教育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香港,劉仲嚴。譚祥安(2001a):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輯於黎明海、譚祥安和劉欽楝著《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學術出版部。譚祥安(2001b):美術欣賞與學校的美術課程,輯於黎明海、譚祥安和劉欽楝著《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

香法,香港教育學院學術出版部。黃壬來(1998):《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的思想和感受(課程發展議會,2006)。如藝術欣賞是知性和感性的結合,可以有多種的解讀方法,我們便應鼓勵幼兒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成年人也要學習去欣賞和理解。對

於幼兒而言,成年人對他們和作品的真心的關注、聆聽和接納,會比流於表面的讚美或草率評價來得更有意義和影響力。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