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

20
723 Decemder 2012 第十四卷 第四期 2012 12 月(pp.723742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 -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1 朱文禎 * 洪鈴雅 長榮大學企業管理系所 摘要 隨著企業、政府與民間的綠色意識日益提升,善盡環境社會責任逐漸成為企業 共識。企業實施綠色資訊科技可以減少營運成本,提升企業形象和財務績效,因此綠 色資訊科技的實施,對於現代企業來說已經變成首要努力的目標。本研究透過文獻探 討,以紮根理論歸納綠色資訊科技 27 項活動指標,整合生命週期四大面向與管理策 略三大途徑,提出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構。然後以 16 家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與 跨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為對象,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公司承諾實 施綠色資訊科技程度與策略。並提出兩部分命題:國內部分包含「國內筆記型電腦產 業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主要著重於戰略途徑」等七個命題;跨國部分包含「台灣筆 記型電腦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訊科技之意願較不足」等五個命題。 關鍵詞:綠色資訊科技、紮根理論、內容分析法、筆記型電腦產業 The Companies Commitment of 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Notebook Computer Industry Wen-Chen Chu Ling-Ya Ho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ising of green awareness, practicing 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dominated a common consensus among enterprises. 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benefits many enterprises with a promotion of good images as well as a reduction of operation cost. This study categorizes 27 indicators into the four product life cycles and 1 作者衷心感謝匿名審查委員的寶貴建議。 * 通訊作者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

723Decemder 2012

第十四卷 第四期 2012 年 12 月(pp.723~742)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 -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1

朱文禎 * 洪鈴雅

長榮大學企業管理系所

摘要

隨著企業、政府與民間的綠色意識日益提升,善盡環境社會責任逐漸成為企業

共識。企業實施綠色資訊科技可以減少營運成本,提升企業形象和財務績效,因此綠

色資訊科技的實施,對於現代企業來說已經變成首要努力的目標。本研究透過文獻探

討,以紮根理論歸納綠色資訊科技 27項活動指標,整合生命週期四大面向與管理策略三大途徑,提出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構。然後以 16家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與跨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為對象,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公司承諾實

施綠色資訊科技程度與策略。並提出兩部分命題:國內部分包含「國內筆記型電腦產

業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主要著重於戰略途徑」等七個命題;跨國部分包含「台灣筆

記型電腦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訊科技之意願較不足」等五個命題。

關鍵詞:綠色資訊科技、紮根理論、內容分析法、筆記型電腦產業

The Companies Commitment of 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Notebook Computer

IndustryWen-Chen Chu Ling-Ya Ho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of green awareness, practicing 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dominated a common consensus among enterprises. 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benefits many enterprises with a promotion of good images as well as a reduction of operation cost. This study categorizes 27 indicators into the four product life cycles and

1 作者衷心感謝匿名審查委員的寶貴建議。* 通訊作者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24 Decemder 2012

three green approaches with a support of literature reviews of grounded theory. The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ntent analysis from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report of 16 companies including note book (NB) industry chain and brand vendors in Taiwan, USA, Japan and Korea. The paper proposes seven propositions for domestic notebook industry chains, one of which is they focus on committing the strategic approach to implement green IT. In additions, it presents five propositions for international NB brand venders. One of which is brand vendors in Taiwan tend to show lower commitments to implement the deep green approach when comparing with international NB brand venders.

Key Words: 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ounded Theory, Content Analysis, Notebook Computer Industry

1. 緒論

隨著 2012年聯合國延續後京都議定書在巴西里約召開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結束,因應全球輿論壓力、世界環保趨勢和國際市場永續發展的需求,任何國

家或地區的產業如果未善盡環境與生態保育之責任,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由於

環境問題的涵蓋面廣泛而複雜與企業、消費者和政府三方面都有關係,但其中以企

業對環境的影響最大且最系統化(Shrivastava, 1995)。企業從環境中取得原料、技術、人力等資源加以轉換,從而轉為各種產品和服務再投入環境系統中。因此,企

業不但對環境有影響,而且是有系統且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企業會因為面對法

令與社會要求,彼此之間互相模仿規範,使得企業的行為往往很相似(DiMaggio and Powell, 1983)。所以企業對環境議題的看法,往往不是單一企業的影響,而是會有系統地凝聚成一種跨國式的集體力量,並對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於是企業的永續生

態意識,以及企業能否真正實施綠色管理,就成為企業是否能取得綠色能耐和優勢

以及我們後代子孫是否能永續生存的重要決定因素(高明瑞等人,2008;Cohen and Winn, 2007; Dean and McMullen, 2007; Hart, 1995; Marcus and Fremeth, 2009; 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全球企業在資訊科技的預算除了在 2009年受美國金融風暴影響下降 5%外,一直呈現穩定成長,在 2010年更高達三兆(Gartner, 2009)。資訊科技改變經濟、商務和社會運作方式,但是資訊產品在生產製造、運輸、使用

和處置過程中卻需要消耗金、銀和銅等貴重金屬,排放汙染和製造溫室效應氣體。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25Decemder 2012

尤其 IT產品創新速度快,產品生命週期短,所產生電子廢棄物每年增加四千萬噸,大多輸往已開發國家以外地區拆解,造成一些地區像是中國和奈吉利亞居民健康威

脅和土地的重金屬汙染(UNEP, 2010; Venkatraman, 2011)。因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世界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全 球 電 子 永 續 提 倡(Global e-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GeSI)等國際組織積極倡導將綠色與資訊科技的應用結合,也就是「綠色資訊科技」(gr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希望企業在資訊科技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與回收處理階段的策略,都採取對環境負責的態度,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

生態三贏的目標。因此,企業的環境策略和環境績效更顯重要(吳素華等人,2010;高明瑞等人,2008;Porter and Kramer, 2006)。預期提供 Green IT的諮詢服務業務在 2013年將可達到 48億美元的營業規模(Mines, 2008)。關於綠色資訊科技之研究,在實務界以準則、個案和市場調查研究居多,學術界則以出現一些關於研究議題

方向的探討(Dao et al., 2011; Dedrick, 2010; Melville, 2010; Watson et al., 2010)和企業導入綠色資訊科技的因素的探討(顏志忠,2009;Bose and Luo, 2011; Bulter, 2010; Molla, 2008; Molla and Abareshi, 2011),另外,將專案整合綠色資訊科技在蘭花產業中的研究(Wang, 2010)。至於企業的綠色資訊科技內涵和活動為何 ?企業和產業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程度和策略為何?則較缺乏著墨。筆記型電腦產業佔台灣出口比例

重,同時產業的國際化程度高,對國際規範趨勢掌握度高,是台灣代表性產業。在

產業內,台灣、美國、日本和韓國間彼此處於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因此本研究:1

嘗試建構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活動指標與架構;2分析國內筆記型電腦產

業上、中下游及品牌商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程度與策略,並推導出相關命題;3

分析台灣與美日韓筆記型電腦品牌商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程度與策略,並推導出

相關命題。本文以下分為四部分:首先探討綠色資訊科技理論背景和發展趨勢;其次

說明研究設計、紮根理論和內容分析法;然後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構的提出、個案分

析發現和命題推導;最後提出結論、意涵及建議。

2. 文獻探討

以下先探討綠色資訊科技 /系統的理論背景和發展趨勢,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及不同範圍的定義。接下來探討企業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的生命週期和途徑。

2.1 綠色資訊科技(Green IT)的理論背景、發展與挑戰

亞當斯密斯在 1776提出的「國富論」左右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後,造成國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26 Decemder 2012

家和企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育的現象。直到 1972年由羅馬俱樂部提出的「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指出人類生存發展的形式已經面臨瓶頸。當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污染廢棄物到達某些臨界點,整個地球系統即會出現「大自然的反

撲」,人類將結束自工業革命以來,無限成長人定勝天的榮景,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將

下降,甚至出現爭奪資源的戰爭。隨著人口的成長和資源的耗竭,人類需要思考可以

永續發展的新模式(Meadows et al., 2004)。其後 Hawken(1993)提出「商業生態學」(the ecology of commerce),指出當今的經濟體系運作,無法達到永續社會的目標並且提出師法自然生態系中-「復原經濟」(the restorative economy)的概念與實踐,發展出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策略,企圖引導人類到永續發展的社

會。接著「自然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Hawken et al., 1999),主張企業的經營應該將對自然資源的影響納入考慮,同時提出達成永續發展且相輔相成的原

則。

除了從經濟商業角度將環境生態融入外,90年代開始,逐漸有學者從組織管理角度將環境保育策略當作組織的獨特資源和能力,可以對同業形成產品 /服務的差異化,和潛在進入者產生進入障礙,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Hart, 1995; 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Russo和 Fouts(1997)進一步以資源基礎論(resource-based view)將公司的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作實證研究,發現兩者具有高度正相關。McWilliams和 Siegel(2001)將環境保育策略提升為公司的環境社會責任(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R)策略,估計投入環境保育活動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包含產品差異、公司和產品形象提升和利害關係人(客戶、供應商、員工、

社區、股東和政府)關係的加強並以成本效益模型分析公司的最佳投入水準。企業實

施適當環境 /綠色策略能帶來產品的差異化;更容易獲得市場銷售機會;銷售乾淨科技的機會,同時降低物料、能源、人力和資本取得成本;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提升

利害關係人的幸福,進而提升公司財務績效產生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贏局面(Ambec and Lanoie, 2008; Marcus and Fremeth, 2009; Porter and Kramer, 2006; Siegel, 2009)。

IT/IS的創新改變商業經營模式,加速全球化和地球村的發展,對組織、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Faucheux and Nicolaï, 2011)。而資訊科技 /系統往往和公司策略互相整合(Powell and Dent-Micallef, 1997),因此一些公司紛紛將資訊科技整合在公司的環境 /綠色策略中成為競爭優勢(Dao et al., 2011; Mines, 2008; Molla, 2008; Olson, 2008)。

實務界討論綠色資訊科技的議題大多屬於概念、準則、個案、調查和市場研

究 (Mines, 2008; Mingay, 2007; Mitchell, 2008; Olson, 2008)。因此,Watson 等人(2010)呼籲資訊學術界包含期刊編輯、學會主席和教育者應該展現 IT/IS的影響力,以促成生態永續的社會並提出能源資訊學(energy informatics)和其他研究和教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27Decemder 2012

學議題。Dedrick(2010)提出資訊系統的綠色應用研究議題;Melville(2010)提出信仰 -行動 -結果(belief-action-outcome)研究架構及議題,指出資訊系統在環境永續的研究方向。Dao等人(2011)提出 IT和整合永續價值架構,指出短期和長期策略並提出命題。在 green IT採用因素方面:以科技 -組織 -環境理論(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探討影響採用 green IT 的因素(顏志忠,2009;Molla, 2008);整合 TOE、虛擬化過程理論(virtualization process theory)和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提出評估公司經過虛擬化採用 green IT架構和命題(Bose and Luo, 2011);以組織動機理論(organizational motivation theory)實證採用 green IT 在生態環境的動機(Molla and Abareshi, 2011);用制度理論和組織理論整合模式解釋實施 green IS的影響因素並以個案實證(Bulter, 2010)。

當前學術界對 green IT的研究正處於萌芽期,除了研究方向、議題和架構的提出(Dao et al., 2011; Dedrick, 2010; Melville, 2010; Watson et al., 2010),和一些探討影響採用 green IT原因(顏志忠,2009;Bose and Luo, 2011; Bulter, 2010; Molla, 2008; Molla and Abareshi, 2011)外。在 green IT的活動內涵、如何實施和採用後績效評估探討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應用資訊科技 /系統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分為兩個層次:IT產品的生命週期在設計、生產、使用和處置對環境的影響,和 green IT 有關;應用資訊科技在環境生態永續議題的影響,和綠色資訊科技應用(IT for green)有關(Faucheux and Nicolaï, 2011)。而本文主要是探討前者。Green IT的定義隨著研究和討論的範圍而有所不同,從局部的企業資料中心的綠化(Mitchell, 2008)到企業軟硬體服務方案(顏志忠,2009;Nunn, 2007)和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吳素華等人,2010;Mines, 2008; Mingay, 2007; Murugesan, 2008)。本研究參考學者提出對綠色資訊科技的概念和定義(表 1),將綠色資訊科技定義為企業在資訊科技產品、服務和資產的生命週期階段,減少資源的使用,善盡公司對環境的社會責任以達到環境永續。

2.2 企業實施綠色資訊科技四大面向與三大途徑

綠色 IT產品和資產的四大生命週期包含綠色設計、綠色使用、綠色製造和綠色處置(Mingay, 2007; Molla, 2008; Murugesan, 2008)。綠色設計:指設計節能或對環境無害的使用運作環境。例如,進行全面環境分析;發起綠色 IT計畫(成立委員會或推動小組);供應鏈的優化政策;重新設計綠色廠房、資料中心、虛擬伺服器或

電源系統等。綠色使用:指在對環境無害或降低傷害的前提上使用 IT資產。例如,採購符合美國能源之星(energy start)或經濟部節能標誌的 IT相關資產;實施環境管理系統(如 ISO14000系列);省碳雙面列印或使用再生能源。綠色製造:在製造流程中,以對環境傷害最小或無影響為原則。例如,採購符合 RoHS(restriction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28 Decemder 2012

of hazardous substance)指令的原物料或零件;實施綠色供應鏈;減少包裝材料;使用再生材料等。綠色處置:指回收天然資源或將淘汰 IT資產回收(recycle)、再用(reuse)或再生(refurbish),以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例如,淘汰的 IT資產進行回收;重新再用舊的資訊產品;舊電腦或零件重新組裝再生為可用電腦。

每個企業可以依照影響範圍的大小和所需時間長短制定綠色資訊科技策略、目

標、和行動計畫,可以是綠色策略的一部分或是和綠色策略整合,可以歸納為三種途

徑:戰術遞增(tactical incremental approach)、戰略(strategic approach)與深度綠化(deep green approach)(Dao et al., 2011; Murugesan, 2008; Olson, 2008)。戰術遞增途徑:指以企業現存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或政策,並且加入簡單的測量措施與標準

建立,以達到短期或是特定範圍的目標。像是,管理有毒氣體排放;水資源的回收和

減少包裝材料;設定資訊產品或設備的電源管理或雙面列印;維持適當的空調室溫和

使用節能燈泡等,以非高成本方式降低資源的使用。戰略途徑:指企業從環境社會責

任觀點,檢視綠色資訊科技基礎建設並發展一個廣泛或新的計畫。除了考慮成本效益

外,還關心品牌形象和社會觀感。例如,設計新的資料中心、電源或冷卻系統;發起

伺服器虛擬化和合併;擬定綠色採購或供應政策;設定溫室氣體排放的底線和減量目

標;實施環境管理系統。深度綠化途徑:指企業在策略層次上採取更負責積極的溫氣

體減量措施。像是,實施碳補償 /中和政策來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種植樹木、

表 1 學者提出綠色資訊科技的概念與定義

文獻來源 綠色資訊科技概念與定義

Nunn(2007)綠色資訊科技為 IT的資產和服務,以能源更有效率和效益的方式運行,進而限制和減少組織的碳足跡。

Mines(2008)綠色資訊科技是從公司 IT資產的採購、運作到處置過程,能對環境負責,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Mingay (2007)綠色資訊科技指企業在產品、服務、IT資源、企業營運和供應鏈的生命週期,藉由資訊通訊科技最佳化使用以達到環境的永續。

Mitchell(2008)綠色資訊科技的關鍵是讓資料中心的能源更有效率,解決冷卻、電力和空間的挑戰

等問題。

Murugesan(2008)

綠色資訊科技是在一個對環境沒有影響或最低影響下,以更有效能和效率的方式,

進行電腦、伺服器和相關子系統的設計、製造、使用與處置。

顏志忠(2009)綠色資訊科技不只是硬體的責任,硬體透過軟體將現有資源整合,以最低的成本,

讓硬體在綠色概念下產生最大效能。

吳素華等人

(2010)綠色資訊科技為企業在資訊科技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與回收處理階段的策略,

都採取對環境負責的態度。

Faucheux and Nicolaï(2011)

綠色資訊科技是 IT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中,減少有毒物質的使用和天然資源的消耗,尤其是能源資源。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29Decemder 2012

從碳交換中心購買碳信用或使用綠色電力(太陽能、風能或其他替代能源),除了舊

電腦回收計畫外,還實施電腦再用或再生計畫等。此外,企業也盡可能鼓勵員工進行

綠化,例如,提供免費電源管理軟體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設計與流程

本研究參考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以發現知識的 Gowin's V diagram(Gowin and Alvarez, 2005)建構研究流程(圖 1)。

Methodological 實證

個案與產業解釋

內容分析法結果

發展命題

第二階段 個案內容分析

理論探討

綠色資訊科技文獻

歸納

形成概念

比較與修正

Theoretical 文獻

建立承諾實施綠

色資訊科技架構第一階段 紮根理論

個案產業發現

圖 1 研究流程圖(本研究整理)

在 Gowin’s V diagram中,假設是知識並非絕對的,而是根據我們觀察事物的理論、概念和方法。經由文獻端的理論和概念,歸納和演繹為中間的研究客體(要回

答的研究問題),再由實證端的程序和方法來分析、比較與修正研究客體以獲得知

識(Gowin and Alvarez, 2005)。本研究第一階段以紮根理論從綠色資訊科技文獻探討,歸納和演繹出承諾實施綠色科技架構。然後,第二階段為個案選擇和內容分析

法,分析選擇的個案、修正架構與發展命題。

3.2 紮根理論

紮根理論的目的是要去建立能忠實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運用一系列明確且有

系統的程序與技術,從田野中來搜集與分析資料,再將之概念化,聯繫成紮根於現實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30 Decemder 2012

世界的理論。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並沒有研

究假設,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命題與概念,最後形成理論。在過程中一面收集資

料、一面檢驗,連續循環過程可將普遍存在的特質做歸納,提升到抽象的層次,最後

形成概念(徐宗國,1997;陳向明,2002;Patton, 2002)。因此,紮根理論適合做為第一階段的研究流程。

紮根理論分析資料之程序有1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是研究者第一次對最近蒐集到的資料,找出主題並且標記最原本的符號或標籤,將大量的資料彙整成數

個類別。類別為概念,代表著現象,而現象是從資料中所顯露出來的重要分析意涵;

2主軸編碼(axial coding):為處理資料的第二個程序。主軸編碼的目的,是為了把在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類聚起來。在主軸編碼中,將類別與次類別相互關

聯,以對現象形成更精確的解釋;3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對資料與先前的符號掃瞄瀏覽。研究者選擇性查閱研究主題的個案,在大部分或所有的資料蒐集完成

之後,進行比較對照。再發展成熟的概念,並且開始環繞著數個核心的觀念,計劃整

體性的分析之後,從因果、脈絡、結果的陳列與其他類別相連結,形成一個完整的解

釋架構(徐宗國,1997;陳向明,2002;Strauss and Corbin, 1990)。

3.3 個案選擇與內容分析法

個案研究可依照研究目的,選擇適當的代表個案進行(Yin, 1994)。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挑選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鏈上游(A、T、U公司)、中下游(CP、L、C公司)、品牌商(AS、AC、M公司),共九家個案公司。除了台灣品牌商(AS、AC、M公司)外,再挑選跨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美國(AP、D、HP公司)、日韓(S、G、TO、SO公司)共十家品牌商為研究對象。

內容分析法為「從資料對其脈絡做可重測及有效推論的一個研究技巧」,在社

會科學中有很長且豐富的歷史,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的現象與領域,是一種「質」與

「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但也可因為研究的目的而有所差異。可以針對溝通的明顯內

容、內容的符號與意義、或是整個溝通過程等,依研究目的,客觀而系統化地進行量

化或質化的描述、分析與推論。其中量化方法包括類別、等距和等比的尺度。其中類

別尺度要求編碼員填答是或否,此方法最不易受到研究者主觀判斷影響,因此在內容

分析法裡經常被拿來使用(王石番,1991;Krippendorf, 1980)。內容分析法的「信度」是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即相同資料由不同編

碼員或同一編碼員在不同時間內編碼,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其信度係數應在 0.8以上。由二人編碼結果為完全同意的變項數(M);第一位編碼員測試的變項數(N1);第二位編碼員測試的變項數(N2),先計算編碼員相互同意度,再由參與編

碼人員數(n),計算信度係數,其公式如下(王石番,1991;Krippendorf, 1980):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31Decemder 2012

相互同意度 2

1 2

MN N (1)

信度係數

1 1

平均相互同意度

平均相互同意度

nn

(2)

本研究在 2011年二月到三月,由兩位研究者分別對 16家挑選的個案公司,在2009年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類別尺度進行內容分析。如果研究者認為報告書中有提到該項指標,則回答「是」,反之則回答「否」。然後進行交叉分析,以提高整

體信度。

4. 結果與分析

4.1 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構建立

進行紮根理論時首先收集文獻,以「綠色」、「資訊科技」、「資訊系統」作為

文章標題或摘要關鍵字,搜尋 2007年到 2010年中英文文獻,共篩選出 18篇和綠色資訊科技相關文獻。然後進行開放式編碼,對每篇文章內含有綠色活動概念的句子分

析並加以標記。如在Mines(2008)中有「現有資料中心進行優化」;「定位綠色資訊科技以實施綠色企業」;「設定電腦省電系統」;「全面環境分析」;「新的資料

中心或電源與冷卻系統」;「供應鏈優化」;「設定能源消耗底線與目標」等概念進

行編碼整理,共整理出 126項概念。再將意義相同的概念歸納為同一類,例如將「通過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認證」;「透過各層面之環境管理系統制定環保行為準則」;「推動環境會計」;「實施產品生命週期評估」共 4個概念歸納為「實施環境管理系統」並定義為「通過相關環境管理系統認證或實施環境會計或產品生命週期評

估」。例如將「全面環境分析」;「用水、用電、廢水、廢物以及能源做詳細的分析

與記錄」;「溫室氣體排放量查證」;「碳資訊揭露」;「全方位的碳資訊管理」;

共 5個概念歸納為「發起全面環境分析」並定義為「分析消耗的資源、能源和排放的溫室氣體」。逐一將 126項概念歸納出 27項指標(表 2)。然後進行主軸編碼,根據產品生命週期四大面向與管理策略目標三大途徑定義彼此間的關係,例如「發起全

面環境分析」屬於綠色設計也屬於戰略途徑定義範疇;「實施環境管理系統」屬於綠

色使用也屬於戰略途徑定義範疇,逐一將 27項指標分別歸類。建立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四大面向與三大途徑之架構。最後進行選擇編碼,將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

構與部分個案公司,進行比較對照,並確認架構(表 3)。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32 Decemder 2012

表 2 承諾綠色資訊科技活動指標

項目 指標

概念數

項目 指標

概念數

1優化原有資料中心

(optimizing existing data center)5 15

實施伺服器虛擬化與合併

(virtual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2

2定位綠色資訊科技以實施綠色企業

(positioning IT to support green business practices)

4 16設定能源消耗底線與減量目標

(energy consumption baseline and reduce target)

8

3設定電腦省電系統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2 17

設定碳排放底線與減量目標

(carbon emission baseline and reduce target)

11

4管理列印服務

(managed print services)2 18

實施綠色 IT 資產採購政策

(green IT asset procurement policies)4

5使用資訊科技設施之管理軟體

(I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oftware)2 19

實施環境管理系統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4

6管理原物料的總使用重量或用量

(manage the amounts of original material) 5 20

實施綠色原物料採購政策

(green material procurement policies)7

7減少包裝材料

(packaging materials)9 21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6

8增加水回收率

(percentage and total volume of water recycle and reused)

7 22實施電子廢棄物回收計畫

(e-waste recycling programs)2

9管理有毒氣體排放量

(manage hazardous waste air emissions) 2 23

發起能源效率改進與再生能源計畫

(initiatives for energy-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plan)

2

10發起全面環境分析

(overall environmental analysis)5 24

進行碳交易與補償

(carbon trading and offsets) 7

11發起全面綠色資訊科技計畫

(an overall green IT plan)6 25

使用替代能源

(alternative energy)3

12設計新的資料中心或電源與冷卻系統

(designing data center/power and cooling)2 26

管理再生 / 再用原料作為原料的比例

(manage percentage of materials used that are recycled or reused materials)

3

13實施建物自動化

(Building automation)6 27

實施淘汰 IT 資產再用或再生

(reuse or refurbish IT asset)4

14優化供應鏈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7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33Decemder 2012

表 3 承諾綠色資訊科技架構

   面向途徑   

綠色設計 綠色使用 綠色製造 綠色處置

戰術遞增

途徑

1. 優化原有資料中心 2. 定位資訊科技以實施綠色企業實

3. 設定電腦省電系統

4. 管理列印服務 5. 使用資訊科技設施之管理軟體

6. 管理原物料的總使用重量或

用量 7. 減少包裝材料

8. 增加水回收率9. 管理有毒氣體排放量

戰略

途徑

1. 發起全面的環境分析 2. 發起全面的綠色 IT計畫 3. 設計新的資料中心或電源與冷卻系統

4. 實施建物自動化 5. 優化供應鏈 6. 實施伺服器虛擬化和合併7. 設定能源消耗的底線和減量目標

8. 設定碳排放的底線和減量目標

9. 實施綠色 IT資產採購政策

10. 實施環境管理系統

11. 實施綠色原物料採購政策

12. 實施綠色供應鏈系統

13. 實施電子廢棄物回收計畫

深度綠化

途徑

1. 發起能源效率改進與再生能源的計畫

2. 進行碳交易和補償

3. 使用替代能源

4. 管理再生 /再用原料作為原

料的比例

5. 實施淘汰 IT資產再用或再

4.2 內容分析與命題發展

由兩位研究者對 16家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採用類別尺度來量測 27項指標。然後進行交叉分析,由公式 (1)分別計算相互同意度,在國內公司為:A(0.74)、T(0.78)、U(0.56)、CP(0.81)、L(0.85)、C(0.74)、AS(0.7)、AC(0.56)、M(0.59),平均相互同意度為 0.71。美日韓台品牌商為:AP(0.81)、D(0.81)、HP(0.7)、S(0.85)、G(0.81)、TO(0.85)、SO(0.78)、AS(0.7)、AC(0.56)、M(0.59),平均相互同意度為 0.77。再由公式 (2)計算信度係數,分別為 0.83和 0.87,均達內容分析的信度標準 0.8以上,具有一定信度(王石番,1991;Krippendorf, 1980)。再將每家公司的企業責任報告書,經編碼員判斷有承諾實施的指標放在架構(表 3)中,分別統計每家公司在生命週期四大面向和策略目標三大途徑承諾實施分佈的程度。

4.2.1 國內個案四大面向方面:根據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架構,統計九家公司實施綠色資訊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34 Decemder 2012

科技面向承諾比例與產業鏈中,上中下游與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面向承諾之比例

(表 4)。例如,A公司在 10項綠色設計面向有 7項有承諾,比率為 0.7。

表 4 上游、中下游、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活動面向承諾比例

公司代碼 綠色設計 綠色使用 綠色製造 綠色處置 平均

上游

A 0.7 0.63 1 0.75 0.77

T 0.9 0.63 0.8 1 0.83

U 0.5 0.5 1 0.25 0.56

平均 0.7 0.59 0.93 0.67 0.72

中下游

CP 0.7 0.75 1 1 0.86

L 0.7 1 0.8 0.75 0.81

C 0.7 0.63 0.8 1 0.78

平均 0.7 0.79 0.87 0.92 0.82

品牌商

AS 0.7 0.5 0.8 1 0.75

AC 0.7 0.5 0.4 0.5 0.53

M 0.5 0.63 0.6 0.75 0.62

平均 0.63 0.54 0.6 0.75 0.63

總平均 0.68 0.64 0.8 0.78

結果發現上游 T公司較重視綠色設計與綠色處置面向,U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製造面向,但在綠色處置方面較不足。中下游 L公司在綠色使用面向較重視,CP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品牌商 AS公司著重於綠色處置面向,AC公司在綠色製造面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較為不足,但較著重於綠色設計面向,

M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處置面向。上游廠商較有意願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綠色製造面向。整體來看,中下游在四個面向的承諾比例較品牌商高。因此推出命題一:中

下游在四個面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的意願高於品牌商。

而四個別面向中,差異最大為綠色製造(上游與品牌商之間)與綠色處置(上游

與中下游之間),中下游在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面向上,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之意願最

好。因此推出命題二:上游與中下游在綠色製造方面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

於品牌商。命題三:中下游在綠色處置方面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於上游與

品牌商。同時,產業在綠色使用和設計面向承諾程度低於製造和處置面向,因此推出

命題四:產業在綠色設計和綠色使用承諾程度較為不足。

三大途徑方面:以產業位置統計九家公司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活動途徑承諾比例與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35Decemder 2012

產業鏈中,上中下游與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途徑之承諾比例(表 5)。例如,A公司在 9項戰術途徑中有承諾 7項,比率為 0.78。

表 5 上游、中下游、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活動途徑承諾比例

公司代碼 戰術遞增 戰略 深度綠化 平均

上游

A 0.78 0.85 0.4 0.68

T 0.78 0.77 1 0.85

U 0.33 0.69 0.6 0.54

平均 0.63 0.77 0.67 0.69

中下游

CP 0.67 0.92 0.8 0.8

L 0.89 0.92 0.4 0.74

C 0.56 0.85 0.8 0.74

平均 0.71 0.9 0.67 0.76

品牌商

AS 0.56 0.92 0.4 0.63

AC 0.22 0.85 0.4 0.49

M 0.78 0.62 0 0.47

平均 0.52 0.8 0.27 0.53

總平均 0.62 0.82 0.53

結果發現上游 A公司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較不足,T公司著重於深度綠化途徑,U公司在戰術遞增途徑承諾較不足。中下游 CP公司、L公司和 C公司較著重於戰略途徑。品牌商 AS公司與 AC公司較重視於戰略途徑,M公司較重視戰術遞增途徑但是在深度綠化途徑嚴重不足。國內筆記型電腦公司較著重於戰略途徑,而中下游

相較上游與品牌商在各途徑中採用意願較高,尤其是高於品牌商,因此推出命題五:

中下游經由三種途徑在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於品牌商。品牌商在深度綠化

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程度較低,因此推出命題六: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

實施綠色資訊科技較為不足。國內筆記型電腦公司在戰略途徑承諾比例最高,因此推

出命題七: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主要著重於戰略途徑。

4.2.2 台美日韓個案四大面向方面:統計各國各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面向承諾比例

與各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面向承諾比例(表 6)。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36 Decemder 2012

表 6 各國品牌商四大面向承諾比例

公司代號 綠色設計 綠色使用 綠色製造 綠色處置 平均

美國

AP 0.6 0.63 0.8 0.75 0.7

D 0.6 0.5 0.8 0.75 0.66

HP 0.4 0.4 1 1 0.7

平均 0.53 0.51 0.87 0.83 0.69

日韓

S 0.4 0.4 0.8 0.75 0.59

G 0.6 0.4 0.6 0.75 0.59

TO 0.5 0.5 0.8 0.5 0.58

SO 0.6 0.5 1 1 0.78

平均 0.53 0.45 0.8 0.75 0.63

台灣

AS 0.7 0.5 0.8 1 0.75

AC 0.7 0.5 0.4 0.5 0.53

M 0.5 0.63 0.6 0.75 0.62

平均 0.63 0.54 0.6 0.75 0.63

總平均 0.56 0.5 0.76 0.78

結果發現 AP公司與 D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製造面向,HP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S公司在綠色設計和使用面向較不足,SO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AS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處置面向,AC公司較著重於綠色設計面向,M公司在綠色設計面向較不足。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綠色製造面向相較於美國與日韓品牌商,較為不足,因此提出命題八: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綠色製造

面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相較於美國與日韓品牌商較不足。

美國品牌商於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相較於台灣與日韓品牌商,較有意願承諾

實施綠色資訊科技,因此提出命題九:美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

面向承諾綠色資訊科技意願高於日韓品牌商與台灣品牌商。台美日韓品牌商在綠色使

用和設計面向承諾程度低於製造和處置面向,因此推出命題十:台美日韓筆記型電腦

產業品牌商在綠色設計和綠色使用承諾程度較為不足。

三大途徑分析:統計各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途徑承諾比例(表

7)。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37Decemder 2012

表 7 台美日韓品牌商三種途徑承諾比例

公司代號 戰術遞增 戰略 深度綠化 平均

美國

AP 0.89 0.54 0.6 0.68

D 0.56 0.69 0.6 0.62

HP 0.56 0.62 0.6 0.59

平均 0.67 0.62 0.6 0.63

日韓

S 0.44 0.54 0.6 0.53

G 0.44 0.62 0.6 0.53

TO 0.44 0.7 0.4 0.51

SO 0.56 0.77 0.8 0.71

平均 0.47 0.66 0.6 0.58

台灣

AS 0.56 0.92 0.4 0.63

AC 0.22 0.85 0.4 0.49

M 0.78 0.62 0 0.47

平均 0.52 0.8 0.27 0.53

總平均 0.55 0.69 0.5

AP公司較著重於戰術遞增途徑,SO公司較著重於深度綠化途徑,AC公司、AS公司較著重於戰略途徑。台灣品牌商相較於美國與日韓品牌商,較有意願承諾實施綠

色資訊科技於戰略途徑,但是深度綠化途徑明顯不足,因此推出命題十一:台灣筆記

型電腦品牌商在戰略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高於美國品牌商與日韓品牌商。命題

十二: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意願相較於美日

韓品牌商較不足。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透過文獻與相關資料,以紮根理論歸類綠色資訊科技之 27項活動指標,提出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架構,並以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與台美日韓筆記型電腦品

牌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為對象,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公司和產業承諾實施綠色

資訊科技之程度和分佈,並提出十二個命題。

5.1 國內公司

命題一:中下游在四個面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的意願高於品牌商。命題二: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38 Decemder 2012

上游與中下游在綠色製造方面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於品牌商。命題三:中

下游在綠色處置方面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於上游與品牌商。命題四:國內

筆記型電腦產業在綠色設計和綠色使用承諾程度較為不足。命題五:中下游經由三

種途徑在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意願高於品牌商。命題六: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

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較為不足。命題七:國內筆記型電腦產業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

技主要著重於戰略途徑。由命題可得知整體產業主要著重以戰略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

訊科技。也就是說,企業將環境社會責任和策略整合,發展新的或廣泛的綠色 IT計畫或是政策以降低營運成本和提高公司形象。尤其產業中下游廠商,無論在生命週

期面向和目標途徑上,尤其在綠色製造和處置面向在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是屬於優

等生。反之,品牌商在綠色製造面向上的承諾程度較為不足,是否是因為品牌商將製

造業務外包給上游與中下游廠商,造成品牌商對綠色製造的承諾程度較低,還有賴進

一步探討。同時,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上的承諾較低。也就是說,對於採取再用原

料、再生能源、再生電腦、碳交易和碳中和等措施承諾程度較低,顯示國內品牌商尚

有努力的空間以進一步提升國際品牌的形象和競爭力。另外,整體產業在綠色使用和

設計的面向承諾較製造和處置低也值得注意。

5.2 台美日韓品牌商

三地區比較歸納出命題八: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綠色製造面向承諾實施綠色

資訊科技之意願相較於美國與日韓品牌商較不足。命題九:美國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

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承諾綠色資訊科技意願高於日韓品牌商與台灣品牌商。命題

十:台美日韓筆記型電腦產業品牌商在綠色設計和綠色使用承諾程度較為不足。命題

十一: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戰略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高於美國品牌商與日

韓品牌商。命題十二: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商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

意願相較於美日韓品牌商較不足。

台灣品牌商傾向以戰略途徑承諾綠色資訊科技,但是在深度綠化途徑承諾跟國內

產業鏈和美日韓品牌商比較後皆發現較低。同時,在綠色製造面向的承諾在國內產業

鏈內和各國品牌商比較都出現較低程度。值得台灣品牌商特別注意並加強投入資源在

深度綠化途徑和製造面向的承諾以提升品牌形象和美日韓品牌商的競爭優勢。一樣將

製造委外的美國品牌商在綠色製造與綠色處置面向承諾綠色資訊科技意願高於日韓品

牌商與台灣品牌商,值得台灣品牌商學習。

本研究將綠色資訊科技研究議題,從採用因素探討延伸到活動、內涵、實施的週

期面向和目標途徑架構的研究和初步命題的推出,使綠色資訊科技相關議題之研究更

豐富。公司可以利用此架構檢視公司和產業承諾綠色資訊科技的分佈和偏好面向與途

徑,作為改進的方向與準則。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39Decemder 2012

5.3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由於政府並無限制各公司必須公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因此各家公司未完整

呈現每一年度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不容易往前追溯做跨年度的比較。建議後續研

究可以蒐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跨年度之資料進行追蹤,以瞭解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

科技之變化情況,進行縱貫性之研究。另外,進行業界調查、專家訪談進一步蒐集資

料、確認架構和驗證命題,進一步作為衡量實施綠色資訊科技績效架構,將使研究更

為完整。最後,由於本研究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對象,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其他公

司或產業為對象,探討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程度。

參考文獻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吳素華、李國鼎、莊順斌、駱貞羽(2010),《搜尋 Green Ocean應用案例集》,台

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高明瑞、黃義俊、張乃仁(2008),“企業智慧資本對環境績效之影響” ,《環境與

管理研究》,9(1),21-45。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顏志忠(2009),《企業導入綠色資訊科技關鍵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Ambec, S. and Lanoie, P. (2008), “Does it pay to be green? A systematic over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 22(4), 45-62.

Bose, R. and Luo, X. (2011),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firms’ potential to undertake green IT initiatives via virtualiza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 38-54.

Bulter, T. (2010), “Compliance with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Building theory on the role of green I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 6-26.

Cohen, B. and Winn, M.I. (2007), “Market imperfections, opportunity and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1), 29-49.

Dao, V., Langella, I., and Carbo, J. (2011), “From green to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n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 63-79.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40 Decemder 2012

Dean, T.J. and McMullen, J.S. (2007), “Toward a theory of sustainable entreprenenrship: Reduc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1), 50-76.

Dedrick, J. (2010), “Green IS: Concepts and issu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7(1), 11-18.

DiMaggio, P. and Powell, W.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 147-160.

Faucheux, S. and Nicolaï, I. (2011), “IT for green and green IT: A proposed typology of eco-innov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70(11), 2020-2027.

Gartner (2009), “Gartner says IT spending to rebound in 2010 with 3.3 percent growth after worst year ever in 2009,” Retrieved Jan. 2011, from www.gartner.com/it/page.jsp?id1209913

Gowin, D.B. and Alvarez, M.C. (2005), The Art of Educating with V Diagram,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t, S. (1995), “A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4), 986-4014.

Hawken, P. (1993),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 Publisher.

Hawken, P., Lovins, A., and Lovins, L.H. (1999), Natural Capitalism: Creat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Krippendor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CA: Sage.Marcus, A.A. and Fremeth, A.R. (2009), “Green management matters regardless,” Acad-

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3(3), 17-26.McWilliams, A. and Siegel, D. (2001),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1), 117-127. Meadows, D., Randers, J., and Meadows, D. (2004), Limits to Growth (3rd ed.),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Melville, N.P. (2010),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MIS Quarterly, 34(1), 1-21. Mines, C. (2008), “The dawn of green IT services,” Forrester Research, Retrieved Nov.

2010, from http://www.forrester.com/rb/Research/dawn_of_green_it_services/q/id/43731/t/2

Mingay, S. (2007), “Green IT: The new industry shock wave,” Retrieved Dec. 2010, from

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四卷 第四期

741Decemder 2012

http://www.gartner.com/id559709Mitchell, R.L. (2008), “Green by default,” Computer World, Retrieved Jan. 2011, from

http://www.computerworld.com/pdfs/LFG_green_IT_2008.pdfMolla, A. (2008), “Green IT adoption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hristchurch, Australia, 658-668. Molla, A. and Abareshi, A. (2011), “Green IT adoption: 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in

Proceedings of Pacific 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 2011), Brisbane, Australia, no. 137, 1-14.

Murugesan, S. (2008), “Harnessing green I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T Professional, 10(1), 24-33.

Nunn, S. (2007), “Green IT: Beyond the data center - How IT can contribute to the environmental agenda across and beyond the business,” Technical report, Accenture.

Olson, E.G. (2008), “Creating an enterprise-evel “green” strategy,”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9(2), 22-31.

Patton, M.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CA: Sage.Porter, M.E. and Kramer, M. (2006),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12), 78-92.

Porter, M.E. and van der Linde, C. (1995), “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p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9(4), 97-118.

Powell, C. and Dent-Micallef, A. (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huma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5(3), 375-405.

Russo, M. and Fouts, P. (1997),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3), 534-559.

Shrivastava, P. (1995),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6(S1), 183-200.

Siegel, D.S. (2009), “Green management matters only if it yields more green: An eco-nomic/strategic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3(3), 5-16.

Strauss, A. and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CA: Sage.

UNEP(2010), “Urgent need to prep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surge in e-waste,” Retrieved Dec. 2010, from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612&ArticleID6471&len&tlong

公司承諾實施綠色資訊科技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

742 Decemder 2012

Venkatraman, S.S. (2011), “The dark green si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sights and Transformation, 3(SP3), 96-106.

Wang, C.H. (2010), A study of green IT project strategy in the orchid industry, Master thesi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Watson, R., Boudreau, M., and Chen, A. (2010),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informatic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new directions for IS community,” MIS Quarterly, 34(1), 23-38.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