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童道明去世 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1
《万尼亚舅舅》剧照 A19 文化客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编辑/徐晓蕾 苏良 美编/左小榕 责校/成岗强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本报讯 (记者 郭佳 )中国杂技团大型杂技主题晚 会《丝路国香》,日前登台天桥剧场,同时这也是京演 集团第六届“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的重点节目。 晚会选取了丝路文明中最具意象的飞天神女形 象,以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敦煌舞展示了千年以来丝 路文化的繁荣。全剧最为特别的是以杂技艺术的形 式传播丝路文化,晚会汇聚了京演集团成立十年来中 杂最具代表性的九个节目,含“金”量极高。这里的含 “金”量不仅指这九个节目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分别获得过“金小丑奖”“法兰西总统奖”“水晶大奖” 等国内外杂技金奖,更意味着无论是从杂技本体技艺 还是节目编排、创意都具有很高水准。 《丝路国香》汇聚中国杂技九重“含金量” 本报讯 (记者 肖扬 )第八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日前启动,大赛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以“发现中国”为 主题的故事,拍摄 9 部短片,制作一部院线电影。 “九分钟电影锦标赛”迄今已经资助全球115组青 年团队,完成 121 部类型各异的短片,获得了 158 个国 内外优秀奖项,为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加大电影人才培 养做出了贡献。本届大赛,来自全球各地500多名电 影创作者将聚集在江苏东台进行拍摄。本届大赛把全 民参与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开拓日韩、北美赛区、增加 国际专业团队培训,并制作一部长篇院线电影。 “九分钟”发现中国故事 82 1957 年 11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 访苏期间在莫斯科 大学发表了“世界 是你们的,也是我 们的,但是归根结 底是你们的……” 著名演讲。当时, 在大学礼堂里“既 不靠前也不靠后” 的座位上,坐着一 个 20 岁的青年,聆 听着“早晨八九点 钟的太阳”这一独 特的青春祝福。这 个青年的名字叫童 道明。 60年过去了, 2019 年 6 月 27 日早 晨,著名翻译家、戏 剧评论家童道明先 生逝世,享年 82 岁。 昔日的青年虽已随 时光逝去,不过很多 人都说他有一颗“年 轻的心”,是个“苍老 的年轻人”。 检索童道明先 生的作品,他有着一 种逆生长的创作力, 80年代做研究、写评 论, 90年代开始写散 文, 2005年起正式投 入戏剧创作, 2012年 又开始写诗,他身上 有一种年轻,而这种 年轻似乎也是契 诃夫身上的 气质。 后辈哀悼 濮存昕:他的灵魂会比灰烬活得更久长 戏剧界的人和事,声气相投、恩重如山的不多, 童道明之于濮存昕,便是如此。10年前 两人合著的那本《我知道光在哪里》,以 对话体呈现了两位戏剧人睿智的碰撞。 远在俄罗斯喀山演出《李白》的濮存 昕,当地时间一早听说了童道明去世的 消息。坐在早餐桌前的他一时愣了半 晌。“今年春节和春天时,我两次想去看 他,他都以身体原因没让我们去,一拖就 拖到了现在。”一直尊称对方童先生的濮 存昕,将他视作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 “我常常想我的作为如何像他那样,借用 普希金的一句诗:他的灵魂会比他的灰 烬活得长久。” 7 月 1 日回京的濮存昕不知是否能 够赶上童先生的告别仪式,远在喀山的 他写下了这番话: 和俄罗斯时差5个小时,看到童先生北京时 间上午9点多辞世的消息,一时无语。多少人受 过这位真学者的影响和爱护,我就是在他的指导 引领下出了两本书,他都是第一著作人。他应为 多少人爱他敬他以慰平生,他去世前,心灵一定 还在和契诃夫、普希金交往,不知他是否也会像 他多次讲到的契诃夫一样在最后时刻,平静地饮 了杯香槟,他的灵魂会比 灰烬活得更久长…… 永远怀念童道明先生! 濮存昕 于俄罗斯喀山 感言 2019 年 6月27日 研究契诃夫 一劳永逸地决定日后职业 童道明的人生,始终伴随着一个亲切的 身影—契诃夫。起点是他22岁那年,在 莫斯科大学读三年级,写下学年论文《论契 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从此,“契诃 夫” “戏剧”成了他生命中的关键词。 《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这篇 学年论文是童道明先生研究的节点,童先生 曾不止一次地讲过这个故事:“1959 年我在 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当时要写一篇 题为《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的学 年论文。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写的论 文,但我还是迎难而上了。我们那一代留苏 学生有一种纯真的情怀。能在外国人怀疑 的目光下出色完成一项学业,看成是为祖国 争了光。”童先生说,这篇论文的指导教师拉 克申是他的第一恩师。拉克申的一句话让 童先生的人生和戏剧与契诃夫连在一起: “‘童,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 戏剧的兴趣。’我听了他的话。这让我一劳 永逸地决定了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 翻译契诃夫 一直抗拒翻译家的头衔 童道明先生翻译了不少契诃夫的剧本、 小说、信札。童先生翻译的契诃夫,除了经 典剧目和要演出的本子之外,有许多都是没 有人翻译过的,比如《没有父亲的人》(即《普 拉东诺夫》)和《林妖》。而那些要演出的,导 演给到童先生的剧本,童先生说是“导演让 我翻译的”, “并不是我要用自己的翻译取代 旧译本,我没有那样的心思。” 但他自己在文章中写道,自己很抗拒 “翻译家”这个头衔。“翻译家的名号在中国 非常吃香,我一直抗拒这个头衔,倒不是矫 情,而是不敢浪得虚名。我是因为热爱契诃 夫、研究契诃夫,才做翻译的。” 2014 年,焦菊隐、李健吾、童道明共同 翻译的《契诃夫戏剧全集》出版,这是有关契 诃夫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契诃夫的剧作不 断上演,但读者想阅读剧本并不是件很容易 的事,因为他的比较完整的戏剧集已绝版多 年。 童先生说,《契诃夫戏剧全集》的出版最 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自己的名字能和两位前 —焦菊隐先生、李健吾先生—的名字 写在一起。谈及这两位前辈,也恰恰是许多 契诃夫剧作旧译本的译者,童道明先生有着 敬重: “可以自慰的是,两位已经故去多年的 前辈,对我这个后辈也并非一无所知。” 除了戏剧之外,童道明先生对契诃夫的 翻译和整理,很多作品都能看出契诃夫和童 道明身上的一种“可爱”。如书信集《可爱 的契诃夫》干脆就是以“可爱”作为署名。 学习契诃夫 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 童道明翻译契诃夫的作品,从原剧到演 出本,从小说到信札,他写下许多与契诃夫 有关的著述和文章。然后,他把契诃夫写进 自己的戏里,看着他出现在舞台上。 1996 年童先生为纪念契诃夫的《海鸥》 首演 100 周年,创作了《我是海鸥》,2010 年 初首演这部戏完成首演。2009 年童先生创 作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进入剧场。 童道明开始走向剧作家的道路,动了戏 剧创作的念头,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于 是之先生的一次谈话有关。那一天,于是之 打电话给童道明,约他在紫竹院公园聊天, 那是英若诚先生生病的第二天。“老于和我 说,北京人艺有三个清华的毕业生,两个已 经走了,一个又病成这样……”于是之说到 自己的痛心,“北京人艺没有一出真正为知 识分子说话的戏。” “我很震撼,”童道明说, “觉得这话还真 有道理,《明朗的天》《丹心谱》都不是为知识 分子说话的。我写剧本就是从老于这句话 开始的。人是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可能性 的。” 2005 年童道明开始提笔写《塞纳河少 女的面模》,以翻译家冯至先生为主人公。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去世,我加写 了一场冯至和季羡林的戏。这是一代知识 分子的整体谢幕。” 童先生说,他的想法是向契诃夫和曹禺 学习, “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 “学 习契诃夫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分子作为戏 剧人物的主体;用人与环境的冲突来代替人 与人的冲突;赋予台词更多的文学趣味和潜 台词的意蕴。我感觉,我的剧本更适合做朗 读剧。” 神交契诃夫 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曾有人说童道明先生是中国最懂契诃 夫的人。“我当然不敢这么说。”童先生谦逊 地说道,但他接下来又说了自己与契诃夫的 神交,“我只能说契诃夫是被我非常之牵挂 的人,是一个我可以与之隔空对话的人。” 2015 年是契诃夫诞辰 155 周年。这一 年发生了两 件大事。当 年 1 月 20 日 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首演 《万尼亚舅 舅》,童 道 明 先生是译者 之一。早在 十年前,是在 李六乙导演 的“怂恿”之 下,童先生翻 译《万尼亚舅 舅》:“翻译 《万尼亚舅舅》有时遣词用句颇费斟酌,那是 因为剧本里的台词太美妙了。”1 月 29 日,契 诃夫生日当天,话剧《爱恋·契诃夫》在国家 话剧院小剧场上演。话剧《爱恋·契诃夫》由 童道明创作,王晓鹰担任艺术指导,杨申导 演。该剧以《海鸥》在 1869 年圣彼得堡首演 失败为背景,讲述了郁郁寡欢的安东·契诃 夫与丽卡·米齐诺娃在创作事业与婚姻情感 之间的故事。 想必,只要中国还有人会捧读起童先生 翻译的契诃夫,就会想起:在过去,曾经生活 过一个名为契诃夫的剧作家,也曾生活过一 个名为童道明的“苍老的年轻人”。 在翻译契诃夫的小说《在故乡》时,童道 明遇到了一句让他感到十分亲切的话:“将 自己的全部生命贡献给一项事业,从而让自 己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也成为一个让有 情趣的人喜欢的人。” 毫无疑问,童道明先生也是这样的 人。 截至2018年,童先生创作了12个剧 本,其中4个是向契诃夫致敬的。2017 年,童先生开始写公号“童道明札记”,其 中有一半的内容是围绕着契诃夫展开的。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刘江华 契诃夫

Transcript of 学者童道明去世 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Page 1: 学者童道明去世 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epaper.ynet.com/images/2019-06/28/A19/bjqnb20190628A19.pdf · 永远怀念童道明先生!

▲《万尼亚舅舅》剧照

A19文化客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编辑/徐晓蕾 苏良 美编/左小榕 责校/成岗强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本报讯(记者 郭佳)中国杂技团大型杂技主题晚会《丝路国香》,日前登台天桥剧场,同时这也是京演集团第六届“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的重点节目。

晚会选取了丝路文明中最具意象的飞天神女形象,以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敦煌舞展示了千年以来丝路文化的繁荣。全剧最为特别的是以杂技艺术的形

式传播丝路文化,晚会汇聚了京演集团成立十年来中杂最具代表性的九个节目,含“金”量极高。这里的含

“金”量不仅指这九个节目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获得过“金小丑奖”“法兰西总统奖”“水晶大奖”等国内外杂技金奖,更意味着无论是从杂技本体技艺还是节目编排、创意都具有很高水准。

《丝路国香》汇聚中国杂技九重“含金量”

本报讯(记者 肖扬)第八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日前启动,大赛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以“发现中国”为

主题的故事,拍摄9部短片,制作一部院线电影。“九分钟电影锦标赛”迄今已经资助全球115组青

年团队,完成121部类型各异的短片,获得了158个国内外优秀奖项,为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加大电影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本届大赛,来自全球各地500多名电影创作者将聚集在江苏东台进行拍摄。本届大赛把全民参与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开拓日韩、北美赛区、增加国际专业团队培训,并制作一部长篇院线电影。

“九分钟”发现中国故事

﹃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走了

学者童道明去世享年8

2

1957 年 11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

访苏期间在莫斯科

大学发表了“世界

是你们的,也是我

们的,但是归根结

底是你们的……”

著名演讲。当时,

在大学礼堂里“既

不靠前也不靠后”

的座位上,坐着一

个20岁的青年,聆

听着“早晨八九点

钟的太阳”这一独

特的青春祝福。这

个青年的名字叫童

道明。

60 年过去了,

2019年6月27日早

晨,著名翻译家、戏

剧评论家童道明先

生逝世,享年82岁。

昔日的青年虽已随

时光逝去,不过很多

人都说他有一颗“年

轻的心”,是个“苍老

的年轻人”。

检索童道明先

生的作品,他有着一

种逆生长的创作力,

80年代做研究、写评

论,90年代开始写散

文,2005年起正式投

入戏剧创作,2012年

又开始写诗,他身上

有一种年轻,而这种

年轻似乎也是契

诃夫身上的

气质。

后辈哀悼濮存昕:他的灵魂会比灰烬活得更久长

戏剧界的人和事,声气相投、恩重如山的不多,童道明之于濮存昕,便是如此。10年前两人合著的那本《我知道光在哪里》,以对话体呈现了两位戏剧人睿智的碰撞。

远在俄罗斯喀山演出《李白》的濮存昕,当地时间一早听说了童道明去世的消息。坐在早餐桌前的他一时愣了半晌。“今年春节和春天时,我两次想去看他,他都以身体原因没让我们去,一拖就拖到了现在。”一直尊称对方童先生的濮存昕,将他视作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

“我常常想我的作为如何像他那样,借用普希金的一句诗:他的灵魂会比他的灰烬活得长久。”

7月1日回京的濮存昕不知是否能够赶上童先生的告别仪式,远在喀山的

他写下了这番话:和俄罗斯时差 5 个小时,看到童先生北京时

间上午 9 点多辞世的消息,一时无语。多少人受过这位真学者的影响和爱护,我就是在他的指导引领下出了两本书,他都是第一著作人。他应为多少人爱他敬他以慰平生,他去世前,心灵一定还在和契诃夫、普希金交往,不知他是否也会像他多次讲到的契诃夫一样在最后时刻,平静地饮

了杯香槟,他的灵魂会比灰烬活得更久长……

永远怀念童道明先生!

濮存昕于俄罗斯喀山

感言

2019年6月27日

研究契诃夫一劳永逸地决定日后职业

童道明的人生,始终伴随着一个亲切的身影——契诃夫。起点是他22岁那年,在莫斯科大学读三年级,写下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从此,“契诃夫”“戏剧”成了他生命中的关键词。

《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这篇学年论文是童道明先生研究的节点,童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讲过这个故事:“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当时要写一篇题为《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的学年论文。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写的论文,但我还是迎难而上了。我们那一代留苏学生有一种纯真的情怀。能在外国人怀疑的目光下出色完成一项学业,看成是为祖国争了光。”童先生说,这篇论文的指导教师拉克申是他的第一恩师。拉克申的一句话让童先生的人生和戏剧与契诃夫连在一起:

“‘童,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我听了他的话。这让我一劳永逸地决定了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

翻译契诃夫一直抗拒翻译家的头衔

童道明先生翻译了不少契诃夫的剧本、小说、信札。童先生翻译的契诃夫,除了经典剧目和要演出的本子之外,有许多都是没有人翻译过的,比如《没有父亲的人》(即《普拉东诺夫》)和《林妖》。而那些要演出的,导演给到童先生的剧本,童先生说是“导演让我翻译的”,“并不是我要用自己的翻译取代旧译本,我没有那样的心思。”

但他自己在文章中写道,自己很抗拒“翻译家”这个头衔。“翻译家的名号在中国非常吃香,我一直抗拒这个头衔,倒不是矫情,而是不敢浪得虚名。我是因为热爱契诃夫、研究契诃夫,才做翻译的。”

2014年,焦菊隐、李健吾、童道明共同翻译的《契诃夫戏剧全集》出版,这是有关契诃夫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契诃夫的剧作不断上演,但读者想阅读剧本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他的比较完整的戏剧集已绝版多年。

童先生说,《契诃夫戏剧全集》的出版最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自己的名字能和两位前辈——焦菊隐先生、李健吾先生——的名字写在一起。谈及这两位前辈,也恰恰是许多契诃夫剧作旧译本的译者,童道明先生有着敬重:“可以自慰的是,两位已经故去多年的前辈,对我这个后辈也并非一无所知。”

除了戏剧之外,童道明先生对契诃夫的翻译和整理,很多作品都能看出契诃夫和童道明身上的一种“可爱”。 如书信集《可爱的契诃夫》干脆就是以“可爱”作为署名。

学习契诃夫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

童道明翻译契诃夫的作品,从原剧到演出本,从小说到信札,他写下许多与契诃夫有关的著述和文章。然后,他把契诃夫写进自己的戏里,看着他出现在舞台上。

1996年童先生为纪念契诃夫的《海鸥》首演100周年,创作了《我是海鸥》,2010年初首演这部戏完成首演。2009年童先生创作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进入剧场。

童道明开始走向剧作家的道路,动了戏剧创作的念头,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于是之先生的一次谈话有关。那一天,于是之打电话给童道明,约他在紫竹院公园聊天,那是英若诚先生生病的第二天。“老于和我说,北京人艺有三个清华的毕业生,两个已经走了,一个又病成这样……”于是之说到自己的痛心,“北京人艺没有一出真正为知识分子说话的戏。”

“我很震撼,”童道明说,“觉得这话还真有道理,《明朗的天》《丹心谱》都不是为知识分子说话的。我写剧本就是从老于这句话开始的。人是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可能性

的。”2005年童道明开始提笔写《塞纳河少

女的面模》,以翻译家冯至先生为主人公。“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去世,我加写了一场冯至和季羡林的戏。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整体谢幕。”

童先生说,他的想法是向契诃夫和曹禺学习,“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学习契诃夫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分子作为戏剧人物的主体;用人与环境的冲突来代替人与人的冲突;赋予台词更多的文学趣味和潜台词的意蕴。我感觉,我的剧本更适合做朗读剧。”

神交契诃夫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曾有人说童道明先生是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我当然不敢这么说。”童先生谦逊地说道,但他接下来又说了自己与契诃夫的神交,“我只能说契诃夫是被我非常之牵挂的人,是一个我可以与之隔空对话的人。”

2015年是契诃夫诞辰155周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当年 1 月 20 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万 尼 亚 舅舅》,童道明先生是译者之一。早在十年前,是在李六乙导演的“怂恿”之下,童先生翻译《万尼亚舅舅》:“ 翻 译《万尼亚舅舅》有时遣词用句颇费斟酌,那是因为剧本里的台词太美妙了。”1月29日,契诃夫生日当天,话剧《爱恋·契诃夫》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上演。话剧《爱恋·契诃夫》由童道明创作,王晓鹰担任艺术指导,杨申导演。该剧以《海鸥》在1869年圣彼得堡首演失败为背景,讲述了郁郁寡欢的安东·契诃夫与丽卡·米齐诺娃在创作事业与婚姻情感之间的故事。

想必,只要中国还有人会捧读起童先生翻译的契诃夫,就会想起:在过去,曾经生活过一个名为契诃夫的剧作家,也曾生活过一个名为童道明的“苍老的年轻人”。

在翻译契诃夫的小说《在故乡》时,童道明遇到了一句让他感到十分亲切的话:“将自己的全部生命贡献给一项事业,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也成为一个让有情趣的人喜欢的人。”

毫无疑问,童道明先生也是这样的人。

截至2018年,童先生创作了12个剧本,其中4个是向契诃夫致敬的。2017年,童先生开始写公号“童道明札记”,其中有一半的内容是围绕着契诃夫展开的。

文/本报记者张知依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统筹/刘江华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