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莎翁新世界 - jjjcb.cn · 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新译本”。...

1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学习 6 责任编辑:张思思 电话:010-59598073 邮箱: [email protected] 除了生物、自然课程和科普阅 读,我们对灌木、乔本植物、真 菌、鸟类、微生物知道多少?它们 有自身的家族特性和遗传密码吗? 树会说话、表达情绪吗?本书从拟 人的角度写尽了森林的性情与感受 能力,以千种风情演绎森林的博 大、浩瀚和生存之道,以喜忧参半 的心情,带我们走入国与树的世 界,从中窥见森林与人的神奇、美 丽、梦幻与奇绝。 《森林纪:我的树你的国》 胡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讯 战火中的家国情怀 王霞 掩卷遐思 步入莎翁新世界 本报记者 张思思 19世纪末,莎士比亚的名字已 传入中国。此后,一代又一代学者 将不同的中文译本呈现给读者。进 入 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傅光明用时近十年,潜心重译莎士 比亚剧作,至今,新译《莎士比亚 全 集》(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已 出 版 13部,在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中都引 起了关注。本报专访了傅光明,请 他带领我们走入莎翁新世界。 《一 场 对 中 国 制 度 的 大 考》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编撰 外文出版社 《陇 关 道》 胡成 著 商务印书馆 陇关道,陕西西越陇山进入甘 肃、经河西走廊以达西域的古丝绸 之路一段。本书以古道为线索,择 取沿途西安、扶风、陇县、天水、 陇西、临洮诸城,以方志碑碣等晚 近史料的发掘利用,索隐现代城市 格局形成的脉络。细致而微,一街 一巷,一祠一庙,其中皆有时代的 反映。作者同时也以细腻笔触写下 交融其间的许多人物故事,饱含深 情,颇为动人。 傅光明与读者一起分享新译莎士比 亚的心得体会。 张昊 摄 抗战家书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追忆抗战 故事提供了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 个性化的新视角。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更能 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能体现广大 同胞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更能反 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心系祖国的 情怀。最近,我重读了《抗战家书:我们先辈 的抗战记忆》,左权的家书令我动容。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 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 皮,一时在地下,一时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 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 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 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权,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 的指挥员。他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 书,才使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情感细腻的威风 男儿。 书中还收录了抗战将领及普通将士近100 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 14年的抗战心灵史。这些家书,最早的写于 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 束。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 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 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有战场的 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 张自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 十余国中战死的军衔最高将领。从抗战一开始 他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他在家书中说: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 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 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 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每上战场,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 前张自忠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 撕掉。他在写给战友的信中说:“只要敌来 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 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 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 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 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枣宜会战前夕,张自忠留下了两封信,一 封信是致将士们,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将。那 场恶战,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浴血奋 战直至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这两封信就 成为他的绝笔。但是,他却没给家人留下只言 片语。 新四军连长程雄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 日军作战中牺牲,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现 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 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 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抗 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 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 中说:“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 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 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时光匆匆,旧人旧物渐渐湮没在时光中,关于 那场战争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然而,纸 故情还在。 重温这些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亲人的 缱绻对国家的忠贞,依旧深深震撼着我们。那 用鲜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气节,将沿着血脉, 一代代传承,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 子里。 今天,如何替莎士比亚说中文 记者:英国戏剧诗人莎士比亚的时代距我 们已超过四百年。他的剧作通过中国一代代学 者翻译和阐释而焕发新生。对于读者来说,多 一个译本便多一种选择。您为什么说“一个时 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新译本”。 傅光明:好的翻译作品,不应从翻译作品 里感觉出,这是一个外国人在说中文,而应该 感到,这个外国人怎么中文说得这么溜!这样 的翻译一定是通畅的。文学之所以能在不同国 家、种族、语言之间发生这种横向的、交互的 作用,并生发艺术魅力,为不同国家、种族和 语言的人所接受,翻译是重要的桥梁和通道。 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伊丽莎白时代,他的 戏剧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剧场密不可分。莎士 比亚当时写戏,不是为了给 400多年之后的我 们阅读的,而仅仅是为了给他那个时代的观众 看的。在他那个时代,在舞台上,说大于演。 而对于观众,听大于看,演员在舞台上的说话 方式和文本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今天我 们在替莎士比亚说中文的时候,我想很重要 的一点是,需要想象一下他那个时代的剧场 和舞台的情形是怎样的。尤其像莎士比亚戏 剧,它不同于今天的英文写作,因为这些作 品写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那时的英语 书写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正因此,反而使莎 士比亚获得了巨大的创作语言的空间。这点十 分有意思。 我的新译本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语言、注释、导读。语言肯定是现代语 言,当下之人应以当下的汉语,让莎剧在语 言上具有一种当下的在场感。另外,如果不 借助大量丰富的注释,我们很难读懂莎剧, 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在那样一个英语母语环境 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 的戏剧氛围并不先天了解。我们需要丰富的 注释来帮助理解和填补。因而,每新译一部 莎剧,我都下了一番功夫,做出大量丰富的 注释。 我写导读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 也是读朱生豪译本长大的,那个时候,似懂 非懂,加之有年轻人的虚荣心,有时候不懂 装懂。这次通过自己新译,以及注释和导 读,我发现了一个莎剧的新世界。我想把它 “原味儿”地带给读者,让读者眼前一亮,觉 得“新”译的确不同于“旧”译。倘能如此, 我作为一个新译者的目的,或者说意愿,就达 到了。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 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 记者: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 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在您看来, 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傅光明:莎士比亚戏剧已经被经典化,具 有超时空性,在这个前提之下,它也自然具有 当下意义,因为他的戏剧写透了人性、世态等 方方面面。我读莎剧时,常常感觉在读自己、 在读当下、在读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从 不觉得莎剧是 400多年前的戏,事实上,戏里 的剧情、人物依然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浮 现着。所以,莎士比亚戏剧从时代性来说,跟 我们并没有距离感,时空上似乎很遥远,但实 际上就在我们身边。 莎剧当中有很多非常好玩的东西,因为莎 剧的本质就是市井戏,它是写给平民的,并不 是贵族艺术。今天我们对于莎剧应有这样的理 解和认识。《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对要去 法国的儿子有一番训诫,他告诉儿子出门以后 要注意言行、举止,多听别人说,自己少开 口;别人说的时候要微笑、点头;既不要借钱 给别人,也不要找别人借钱,因为钱这个东 西,搞不好就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些 原本亲密的朋友都会因为钱翻脸,更何况萍水 相逢呢!莎剧当中这些微妙的描写和剧情都特 别好玩。 莎剧是我们的镜子。正如《皆大欢喜》中 那句最经典的台词所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座舞 台”。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角色 扮演好呢?取决于自己的本色。 记者:此前,您提出计划用十年时间重新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您独立完成的《莎士 比亚全集》的翻译,至今已出版新译本13 部。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您心中的哈姆雷特又是怎样的呢? 傅光明:现在看,十年,说得乐观了。颇 感欣慰的是,从2012年至今,八年来,新译 《莎士比亚全集》已出版13部:“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四大历史剧”,还有 《罗密欧与 朱丽叶》,有了一个小规模。后边的,续译 续出。 至于我心目当中的哈姆雷特,以前我偏向 于认为他是一位复仇的忧郁王子。受前辈学者 的影响,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这次通过新译,我对莎士比亚, 对他笔下的哈姆雷特,有了全新的认知。我愿 把哈姆雷特看成一个生命的孤独者,他自认为 不被世人理解,他有宏大的志向,想担负起扭 转乾坤、改造王国的重任。但当时丹麦王国的 现状,让他非常痛苦。所以,他感到王国就是 一座杂草丛生的、阴郁的监狱,在这样一种环 境下生存异常痛苦、艰难,可他又有一种理想 和志向,试图施展人生抱负。他试图寻找机 会,而唯一的机会就是杀掉叔叔,通过复仇来 完成复兴大业。 复仇又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 之所以艰难,除了他本身的性格因素,还有一 个素来被读者忽略的因素,那便是哈姆雷特所 身处的宗教环境,他被天主教信仰束缚住了。 但莎士比亚深受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 响,他要把哈姆雷特写成一个具有新教思想的 王子。同时,莎士比亚自己也有着浓重的天主 教信仰。因此,不仅他在新教和旧教两者之间 煎熬和缠斗,他也将这种矛盾注入到哈姆雷特 身上,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个核心问题。 在新译的过程中,我认为哈姆雷特是被自 己的宗教信仰捆住了手脚,这个因素在某种程 度上决定了他的性格。所以,我并不十分认同 以往的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延宕说”。这里有 复杂的宗教因素,并由此决定了他要等待最好 的复仇机会。我在导读当中,也做了比较详细 的分析和阐释。 当然,关于哈姆雷特,很多人即便没有看 过莎剧《哈姆雷特》,也熟悉“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这说明,莎士 比亚戏剧是打开的,它不提供结论,也可以用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著名台词来解释这种打开。 迄今为止,这句话最著名的翻译是朱生豪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但从英文来说,里面没有中文“值得考虑的” 这五个汉字的意思。也就是说,单看这句话的 朱生豪译文,显然不算忠实、不够精准。梁实 秋的翻译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问题所 在”。若我们仅从中文来理解,能发现它跟莎 士比亚的原意是否匹配吗?这个实在难以找到 答案。 每个读过莎剧的人,都能够得到深 刻的人生启迪 记者: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 匠,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对于人性的问题 也展开了深入思考,并在他的诸多戏剧作品中 对人类的复杂人性进行了观照。比如四大悲剧 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 杂,莎士比亚通过人物动作和心理意向立体呈 现主人公的多重性格。您怎样看待莎士比亚作 品中对于人性的观照? 傅光明: 莎士比亚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 界,对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可能所知并不多,但 莎士比亚写尽了这个世界,包括人性的悲悯、 仁慈、关爱、和平,等等。莎剧的阅读非常有 助于更新自我,更新我们的知识系统。莎剧是 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从天文、历史、地理到 神话、民俗、自然,莎士比亚是一个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他的戏剧中找到艺术的 本源。 欧洲的文艺复兴,简言之,也是从“黑暗 中世纪”的神性桎梏中挣脱出来的人性复兴。 它最大的使命或核心价值之一,是驯服兽性, 彰显人性。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 想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 集大成者,莎剧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对于 人的发现和人的价值的确立。换言之,人文 主义是莎剧的一个中心思想。文艺复兴的尊 重人性,张扬个性,使人向善,为其后文 化、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 丰饶而广阔的自由土壤,堪称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伟大变革。人性美丑善恶的许多方 面,在莎剧中都有广泛的戏剧呈现。我想, 莎剧对我们当下最直接的现实观照之一,在 于我们能否从莎剧中读出并领悟那样一种人 文精神:有理想,有志向,热爱生命,积极向 上,心怀悲悯,同情弱者,弘扬真善美,抛弃 假恶丑,将人性、人情、人心的丰富、美好极 大地释放出来。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 神和人文情怀。 本书以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 疫情为背景,通过再现习近平总 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的抗疫图景,对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 入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在内 外考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刚 性和韧性的特点和优点。面对疫 灾之后的世界大变局,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和世界 都至关重要。 《量 子 与 生 活》 (英) 丹 娜 · 左哈尔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不是一本量子物理学的科普 读物,而是用现代物理学的真知灼 见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生活中哲学的 著作。本书将量子物理学与我们的 日常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通过 “意识的量子力学模型”“我的人际 关系:量子亲情”“自我的生存: 量子永恒”等章节,帮助我们重新 理解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的方方面 面,探索意识对个人、对人类社会 以及自然界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张 思 思)

Transcript of 步入莎翁新世界 - jjjcb.cn · 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新译本”。...

Page 1: 步入莎翁新世界 - jjjcb.cn · 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新译本”。 傅光明:好的翻译作品,不应从翻译作品 里感觉出,这是一个外国人在说中文,而应该

2020年 9月 22日 星期二学习6

责任编辑:张思思 电话:010-59598073 邮箱:[email protected]

除了生物、自然课程和科普阅

读,我们对灌木、乔本植物、真

菌、鸟类、微生物知道多少?它们

有自身的家族特性和遗传密码吗?

树会说话、表达情绪吗?本书从拟

人的角度写尽了森林的性情与感受

能力,以千种风情演绎森林的博

大、浩瀚和生存之道,以喜忧参半

的心情,带我们走入国与树的世

界,从中窥见森林与人的神奇、美

丽、梦幻与奇绝。

《森林纪:我的树 你的国》

胡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讯

战火中的家国情怀王霞

掩卷遐思

步入莎翁新世界本报记者 张思思

19世纪末,莎士比亚的名字已

传入中国。此后,一代又一代学者

将不同的中文译本呈现给读者。进

入 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傅光明用时近十年,潜心重译莎士

比亚剧作,至今,新译 《莎士比亚

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已出版

13部,在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中都引

起了关注。本报专访了傅光明,请

他带领我们走入莎翁新世界。

《一场对中国制度的大考》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编撰

外文出版社

《陇关道》

胡成 著

商务印书馆

陇关道,陕西西越陇山进入甘

肃、经河西走廊以达西域的古丝绸

之路一段。本书以古道为线索,择

取沿途西安、扶风、陇县、天水、

陇西、临洮诸城,以方志碑碣等晚

近史料的发掘利用,索隐现代城市

格局形成的脉络。细致而微,一街

一巷,一祠一庙,其中皆有时代的

反映。作者同时也以细腻笔触写下

交融其间的许多人物故事,饱含深

情,颇为动人。

▶傅光明与读者一起分享新译莎士比

亚的心得体会。

张昊 摄

抗战家书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追忆抗战

故事提供了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

个性化的新视角。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更能

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能体现广大

同胞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更能反

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心系祖国的

情怀。最近,我重读了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

的抗战记忆》,左权的家书令我动容。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

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

皮,一时在地下,一时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

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

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

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权,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

的指挥员。他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

书,才使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情感细腻的威风

男儿。

书中还收录了抗战将领及普通将士近100

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

14年的抗战心灵史。这些家书,最早的写于

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

束。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

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

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有战场的

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

张自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

十余国中战死的军衔最高将领。从抗战一开始

他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他在家书中说: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

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

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

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每上战场,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

前张自忠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

撕掉。他在写给战友的信中说:“只要敌来

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

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

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

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

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枣宜会战前夕,张自忠留下了两封信,一

封信是致将士们,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将。那

场恶战,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浴血奋

战直至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这两封信就

成为他的绝笔。但是,他却没给家人留下只言

片语。

新四军连长程雄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

日军作战中牺牲,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现

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

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

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抗

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

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 中说:“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

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

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时光匆匆,旧人旧物渐渐湮没在时光中,关于

那场战争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然而,纸

故情还在。

重温这些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亲人的

缱绻对国家的忠贞,依旧深深震撼着我们。那

用鲜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气节,将沿着血脉,

一代代传承,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

子里。

今天,如何替莎士比亚说中文

记者:英国戏剧诗人莎士比亚的时代距我

们已超过四百年。他的剧作通过中国一代代学

者翻译和阐释而焕发新生。对于读者来说,多

一个译本便多一种选择。您为什么说“一个时

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新译本”。

傅光明:好的翻译作品,不应从翻译作品

里感觉出,这是一个外国人在说中文,而应该

感到,这个外国人怎么中文说得这么溜!这样

的翻译一定是通畅的。文学之所以能在不同国

家、种族、语言之间发生这种横向的、交互的

作用,并生发艺术魅力,为不同国家、种族和

语言的人所接受,翻译是重要的桥梁和通道。

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伊丽莎白时代,他的

戏剧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剧场密不可分。莎士

比亚当时写戏,不是为了给400多年之后的我

们阅读的,而仅仅是为了给他那个时代的观众

看的。在他那个时代,在舞台上,说大于演。

而对于观众,听大于看,演员在舞台上的说话

方式和文本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今天我

们在替莎士比亚说中文的时候,我想很重要

的一点是,需要想象一下他那个时代的剧场

和舞台的情形是怎样的。尤其像莎士比亚戏

剧,它不同于今天的英文写作,因为这些作

品写于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那时的英语

书写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正因此,反而使莎

士比亚获得了巨大的创作语言的空间。这点十

分有意思。

我的新译本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语言、注释、导读。语言肯定是现代语

言,当下之人应以当下的汉语,让莎剧在语

言上具有一种当下的在场感。另外,如果不

借助大量丰富的注释,我们很难读懂莎剧,

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在那样一个英语母语环境

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

的戏剧氛围并不先天了解。我们需要丰富的

注释来帮助理解和填补。因而,每新译一部

莎剧,我都下了一番功夫,做出大量丰富的

注释。

我写导读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

也是读朱生豪译本长大的,那个时候,似懂

非懂,加之有年轻人的虚荣心,有时候不懂

装懂。这次通过自己新译,以及注释和导

读,我发现了一个莎剧的新世界。我想把它

“原味儿”地带给读者,让读者眼前一亮,觉

得“新”译的确不同于“旧”译。倘能如此,

我作为一个新译者的目的,或者说意愿,就达

到了。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

记者:“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

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在您看来,

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傅光明:莎士比亚戏剧已经被经典化,具

有超时空性,在这个前提之下,它也自然具有

当下意义,因为他的戏剧写透了人性、世态等

方方面面。我读莎剧时,常常感觉在读自己、

在读当下、在读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从

不觉得莎剧是400多年前的戏,事实上,戏里

的剧情、人物依然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浮

现着。所以,莎士比亚戏剧从时代性来说,跟

我们并没有距离感,时空上似乎很遥远,但实

际上就在我们身边。

莎剧当中有很多非常好玩的东西,因为莎

剧的本质就是市井戏,它是写给平民的,并不

是贵族艺术。今天我们对于莎剧应有这样的理

解和认识。《哈姆雷特》 中,波洛涅斯对要去

法国的儿子有一番训诫,他告诉儿子出门以后

要注意言行、举止,多听别人说,自己少开

口;别人说的时候要微笑、点头;既不要借钱

给别人,也不要找别人借钱,因为钱这个东

西,搞不好就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些

原本亲密的朋友都会因为钱翻脸,更何况萍水

相逢呢!莎剧当中这些微妙的描写和剧情都特

别好玩。

莎剧是我们的镜子。正如 《皆大欢喜》中

那句最经典的台词所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座舞

台”。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角色

扮演好呢?取决于自己的本色。

记者:此前,您提出计划用十年时间重新

翻译 《莎士比亚全集》。您独立完成的 《莎士

比 亚 全 集》 的 翻 译 , 至 今 已 出 版 新 译 本 13

部。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您心中的哈姆雷特又是怎样的呢?

傅光明:现在看,十年,说得乐观了。颇

感欣慰的是,从 2012年至今,八年来,新译

《莎士比亚全集》 已出版 13部:“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四大历史剧”,还有 《罗密欧与

朱丽叶》,有了一个小规模。后边的,续译

续出。

至于我心目当中的哈姆雷特,以前我偏向

于认为他是一位复仇的忧郁王子。受前辈学者

的影响,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这次通过新译,我对莎士比亚,

对他笔下的哈姆雷特,有了全新的认知。我愿

把哈姆雷特看成一个生命的孤独者,他自认为

不被世人理解,他有宏大的志向,想担负起扭

转乾坤、改造王国的重任。但当时丹麦王国的

现状,让他非常痛苦。所以,他感到王国就是

一座杂草丛生的、阴郁的监狱,在这样一种环

境下生存异常痛苦、艰难,可他又有一种理想

和志向,试图施展人生抱负。他试图寻找机

会,而唯一的机会就是杀掉叔叔,通过复仇来

完成复兴大业。

复仇又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

之所以艰难,除了他本身的性格因素,还有一

个素来被读者忽略的因素,那便是哈姆雷特所

身处的宗教环境,他被天主教信仰束缚住了。

但莎士比亚深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

响,他要把哈姆雷特写成一个具有新教思想的

王子。同时,莎士比亚自己也有着浓重的天主

教信仰。因此,不仅他在新教和旧教两者之间

煎熬和缠斗,他也将这种矛盾注入到哈姆雷特

身上,就是“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个核心问题。

在新译的过程中,我认为哈姆雷特是被自

己的宗教信仰捆住了手脚,这个因素在某种程

度上决定了他的性格。所以,我并不十分认同

以往的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延宕说”。这里有

复杂的宗教因素,并由此决定了他要等待最好

的复仇机会。我在导读当中,也做了比较详细

的分析和阐释。

当然,关于哈姆雷特,很多人即便没有看

过莎剧 《哈姆雷特》,也熟悉“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这说明,莎士

比亚戏剧是打开的,它不提供结论,也可以用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著名台词来解释这种打开。

迄今为止,这句话最著名的翻译是朱生豪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但从英文来说,里面没有中文“值得考虑的”

这五个汉字的意思。也就是说,单看这句话的

朱生豪译文,显然不算忠实、不够精准。梁实

秋的翻译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问题所

在”。若我们仅从中文来理解,能发现它跟莎

士比亚的原意是否匹配吗?这个实在难以找到

答案。

每个读过莎剧的人,都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记者: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

匠,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对于人性的问题

也展开了深入思考,并在他的诸多戏剧作品中

对人类的复杂人性进行了观照。比如四大悲剧

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

杂,莎士比亚通过人物动作和心理意向立体呈

现主人公的多重性格。您怎样看待莎士比亚作

品中对于人性的观照?

傅光明:莎士比亚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

界,对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可能所知并不多,但

莎士比亚写尽了这个世界,包括人性的悲悯、

仁慈、关爱、和平,等等。莎剧的阅读非常有

助于更新自我,更新我们的知识系统。莎剧是

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从天文、历史、地理到

神话、民俗、自然,莎士比亚是一个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他的戏剧中找到艺术的

本源。

欧洲的文艺复兴,简言之,也是从“黑暗

中世纪”的神性桎梏中挣脱出来的人性复兴。

它最大的使命或核心价值之一,是驯服兽性,

彰显人性。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

想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

集大成者,莎剧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对于

人的发现和人的价值的确立。换言之,人文

主义是莎剧的一个中心思想。文艺复兴的尊

重人性,张扬个性,使人向善,为其后文

化、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

丰饶而广阔的自由土壤,堪称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伟大变革。人性美丑善恶的许多方

面,在莎剧中都有广泛的戏剧呈现。我想,

莎剧对我们当下最直接的现实观照之一,在

于我们能否从莎剧中读出并领悟那样一种人

文精神:有理想,有志向,热爱生命,积极向

上,心怀悲悯,同情弱者,弘扬真善美,抛弃

假恶丑,将人性、人情、人心的丰富、美好极

大地释放出来。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

神和人文情怀。

本书以 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

疫情为背景,通过再现习近平总

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 民 的 抗 疫 图 景 , 对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执 政 理 念 、 执 政 能 力 和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观 察 和 思 考 。 揭 示 了 在 内

外 考 验 中 不 断 发 展 和 完 善 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刚

性和韧性的特点和优点。面对疫

灾之后的世界大变局,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和世界

都至关重要。

《量子与生活》

(英) 丹娜·左哈尔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不是一本量子物理学的科普

读物,而是用现代物理学的真知灼

见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生活中哲学的

著作。本书将量子物理学与我们的

日常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通过

“意识的量子力学模型”“我的人际

关系:量子亲情”“自我的生存:

量子永恒”等章节,帮助我们重新

理解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的方方面

面,探索意识对个人、对人类社会

以及自然界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张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