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7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三年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6月號 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旅遊觀光 其他 老照片繫親情 老照片繫親情 ◎ 羅建育 一張老照片記憶著塵封往事,雖然只是一剎那的快門動作,不但令人思古幽情,也可當成教育孩子的珍貴史料。 前些日子,閱讀家中舊書時,無意中掉落一張泛黃的照片,深深牽引著我的思緒。老照片雖是靜態記憶,平實的內容卻有時令人觸景感深,掀動內心 深處的思緒,久久不能停歇。老照片給人的感覺很熟悉卻又很遙遠,尤其當照片中的人物已離開世間,過去的情誼歷歷在眼前,勾起更多回憶。隨 後,再看了臺南後火車站最近展示的日據時代老照片後,決心仔細整理家中的舊照片,製作成數位影像,以利長期保存。 家中最早照片是民國四十年母親孩童時拍攝的,還有四十七年父親求學時代的畢業合照……等,雖僅有五十多年的資料,卻有數不盡的家庭歡樂故事 和社區變遷歷程,還發現民國六十年以前的照片多是黑白的。之後,可能因臺灣經濟起飛,帶動消費,彩色照片才逐漸普及,而早期的彩色照片多半 是人工著色的呢?有些老照片小小的兩吋,編修後轉存至光碟片,可以放大播放在電視螢幕上,讓老人家不費力地品賞。母親欣賞老照片時,臉上好 像回復了昔日的光彩,嘴角漾著滿足的笑容,不厭煩地一幕接一幕向孫女述說往事,感謝東家的照顧、西家的恩情……。我想這才是母親最需要的禮 物。 孩子望著祖母童年照片,彷彿也看到自己的一部分神情。我趁機會教育孩子,一家人血緣傳延,孩子各有父母一半的相似性和特徵,換句話說,父母 或祖父母的家族特徵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現在的形貌可能三十年後重現在子女身上,所以為人子女應當知己之所出,懂得飲水思源,圖報養育 之恩。接下來那幾天,孩子表現非常體貼,做家事也特別起勁。我找到老照片的功能之一,即培養孩子對家庭的強烈認同感和責任心。臺灣現代大多 數孩子不缺生活物質,但在升學競爭與聲色環境的誘惑下,常常迷失自我,或遺忘了家庭倫理道德。為人家長僅重視孩子學校成績或才藝訓練等表徵 成就,而忽略內在人格的發育,壓抑心靈層次的自由,如此對個人或社會都沒有好處。所以宜趁早整理家中老照片,可以為自己也為孩子尋「根」。 時代變遷很快,昔日的鄰居大多因工作繁忙,很少有交談的機會。當左鄰右舍看了老照片,驀然發現自己早期模樣,與舊街房舍的造型,紛紛索取複 本。獨享不如共享的樂趣,母親自然多了與鄰居聊天的話題,一起回憶過去為生活打拼的日子。老照片還可以當自己的心理醫師,當心情鬱悶或情緒 低潮時,不妨翻開照片品味,看看家人的笑容,想想久已失聯的朋友,或許能再發覺自己的價值回復自信心,乃是一帖心靈良藥。數位化的相片,逢 年過節可隨時以電子郵件寄給朋友,必然收到對方感動驚喜的回函,這遠比寄卡片有意義多了。敦親睦鄰、安撫心靈是老照片的功能之二。 上網查詢「老照片」或「老相片」,可以得到一大串網址,其中內容比較豐富的有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文獻會、國立藝術學院與中研院合辦之老 照片數位博物館等。利用照片來教育大眾,層次更高者,就像莊展鵬與作家陳映真用老地圖與老照片重現臺灣歷史,開辦老照片展—「五十年的枷鎖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深入剖析當時日本殖民臺灣的心態。一張照片真可以代表千言萬語,還原史實,凝聚民族情感,目的不在鼓動報復,而 主要是感念先人在強權下不屈不撓的精神。 照片的功能不是讓人緬懷過去的豐功偉業,而是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更高層次的意義。家中的老照片確實能維繫親情,應該當作陪伴孩子成長的 教材,也是世代觀念溝通的方式之一。歷史老照片就像古蹟和文物一樣重要,既要妥善保存也要發揚流傳,以達教化人心與文化薰陶之效。朋友們, 切莫不要遺忘這款重要的資產。 ▲Top

Transcript of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Page 1: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 6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旅遊觀光 其他

老照片繫親情老照片繫親情

◎ 羅建育

一張老照片記憶著塵封往事,雖然只是一剎那的快門動作,不但令人思古幽情,也可當成教育孩子的珍貴史料。

前些日子,閱讀家中舊書時,無意中掉落一張泛黃的照片,深深牽引著我的思緒。老照片雖是靜態記憶,平實的內容卻有時令人觸景感深,掀動內心

深處的思緒,久久不能停歇。老照片給人的感覺很熟悉卻又很遙遠,尤其當照片中的人物已離開世間,過去的情誼歷歷在眼前,勾起更多回憶。隨

後,再看了臺南後火車站最近展示的日據時代老照片後,決心仔細整理家中的舊照片,製作成數位影像,以利長期保存。

家中最早照片是民國四十年母親孩童時拍攝的,還有四十七年父親求學時代的畢業合照……等,雖僅有五十多年的資料,卻有數不盡的家庭歡樂故事

和社區變遷歷程,還發現民國六十年以前的照片多是黑白的。之後,可能因臺灣經濟起飛,帶動消費,彩色照片才逐漸普及,而早期的彩色照片多半

是人工著色的呢?有些老照片小小的兩吋,編修後轉存至光碟片,可以放大播放在電視螢幕上,讓老人家不費力地品賞。母親欣賞老照片時,臉上好

像回復了昔日的光彩,嘴角漾著滿足的笑容,不厭煩地一幕接一幕向孫女述說往事,感謝東家的照顧、西家的恩情……。我想這才是母親最需要的禮

物。

孩子望著祖母童年照片,彷彿也看到自己的一部分神情。我趁機會教育孩子,一家人血緣傳延,孩子各有父母一半的相似性和特徵,換句話說,父母

或祖父母的家族特徵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現在的形貌可能三十年後重現在子女身上,所以為人子女應當知己之所出,懂得飲水思源,圖報養育

之恩。接下來那幾天,孩子表現非常體貼,做家事也特別起勁。我找到老照片的功能之一,即培養孩子對家庭的強烈認同感和責任心。臺灣現代大多

數孩子不缺生活物質,但在升學競爭與聲色環境的誘惑下,常常迷失自我,或遺忘了家庭倫理道德。為人家長僅重視孩子學校成績或才藝訓練等表徵

成就,而忽略內在人格的發育,壓抑心靈層次的自由,如此對個人或社會都沒有好處。所以宜趁早整理家中老照片,可以為自己也為孩子尋「根」。

時代變遷很快,昔日的鄰居大多因工作繁忙,很少有交談的機會。當左鄰右舍看了老照片,驀然發現自己早期模樣,與舊街房舍的造型,紛紛索取複

本。獨享不如共享的樂趣,母親自然多了與鄰居聊天的話題,一起回憶過去為生活打拼的日子。老照片還可以當自己的心理醫師,當心情鬱悶或情緒

低潮時,不妨翻開照片品味,看看家人的笑容,想想久已失聯的朋友,或許能再發覺自己的價值回復自信心,乃是一帖心靈良藥。數位化的相片,逢

年過節可隨時以電子郵件寄給朋友,必然收到對方感動驚喜的回函,這遠比寄卡片有意義多了。敦親睦鄰、安撫心靈是老照片的功能之二。

上網查詢「老照片」或「老相片」,可以得到一大串網址,其中內容比較豐富的有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文獻會、國立藝術學院與中研院合辦之老

照片數位博物館等。利用照片來教育大眾,層次更高者,就像莊展鵬與作家陳映真用老地圖與老照片重現臺灣歷史,開辦老照片展—「五十年的枷鎖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深入剖析當時日本殖民臺灣的心態。一張照片真可以代表千言萬語,還原史實,凝聚民族情感,目的不在鼓動報復,而

主要是感念先人在強權下不屈不撓的精神。

照片的功能不是讓人緬懷過去的豐功偉業,而是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更高層次的意義。家中的老照片確實能維繫親情,應該當作陪伴孩子成長的

教材,也是世代觀念溝通的方式之一。歷史老照片就像古蹟和文物一樣重要,既要妥善保存也要發揚流傳,以達教化人心與文化薰陶之效。朋友們,

切莫不要遺忘這款重要的資產。

▲Top

Page 2: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 6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旅遊觀光 其他

炎涼世態話人情(七十六)炎涼世態話人情(七十六)

◎ 吳蜀魏

薛譚學謳 ──周、列禦寇《列子》薛譚學謳 ──周、列禦寇《列子》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

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

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貽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時韓國之善歌者。雍門──齊國之城門。梁欐──同梁麗,指屋棟。逆旅──客舍,即今之旅館。曼聲──引長聲音。抃舞──鼓掌歡躍,言極樂之

貌。厚貽──厚贈。

譯文:

薛譚跟隨著秦青學唱歌,尚未學完全部的技藝,但他自認為都學會了,因此想要辭別回家。秦青也不阻止他,就在城外的大路上為薛譚設宴餞行,席

間打著節拍高聲悲歌,高昂的歌聲振動林木,連天上的行雲似乎都要停止下來。聽到這樣的歌聲,薛譚知道自己錯了,連忙道歉要求留下來再學習,

終身沒有重提回家的事了。

秦青看著薛譚,告訴他這麼一個故事:「從前韓國有位歌唱家韓娥,有次東行去齊國,由於缺少吃的,所以在經過齊國的雍門時,便祇好獻歌賣唱以

換取食物。等到她唱完離開後,她的歌聲竟然繞著屋梁,餘音三日不斷,這裡的人們以為韓娥並未離去。後來,韓娥住進一家旅店,因為旅店的人欺

侮了她,所以她拉長著嗓門哀聲哭唱,這使得全里的老老少少都悲傷流涕,三天吃不下東西,於是派人把韓娥追了回來。韓娥返回之後,再度為他們

歌唱,但卻是拉長了聲音唱起愉悅的曲調,這使得全里老幼個個都無法自禁而歡躍起舞,完全忘掉了先前的悲哀。最後韓娥離開那裡時,大夥贈送了

厚禮給她,所以雍門的人到現在都擅長唱哀戚的歌曲,那是當年學唱韓娥餘音的結果。

評述:

這是一則談到歌唱的故事,有幾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地方。其一,從歌唱、歌舞與詩歌這三個相關的詞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大凡與「歌」有關

者,均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此乃因為甜美的歌聲,為我們帶來聽覺上的愉悅;優雅的舞姿,給予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動人的詩詞,撫慰了我們善

感的心靈。若是一場活動中,能兼攝上述三種效果,其大有裨益於吾人者,殆可斷言,就筆者的經驗及自身喜好來說,生平有此感受之一者,那就是

觀看崑曲中的名劇「牡丹亭」,這種匯聚文學、音樂、舞蹈與劇戲於一爐的綜合藝術,確實令人動容與心折,仔細欣賞之下,全劇真可謂「有語皆

詩,無歌不舞」,嘆觀止矣!

其二,《列子‧湯問》中的此則故事,為我們帶來了兩則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響遏行雲」與「繞梁三日」。或許有人還記得,約莫二十多年

前的臺北菊壇,有位章遏雲女士,她與古愛蓮小姐同為當時著名的程派名旦,筆者一直以來,就猜測其取名應源自響「遏」行「雲」這四字,至少,

就「名為實之賓」而言,道理上是講得過去的。

最後,由原故事中的前數行,也就是譯文中的首段,我們看到了人性中常易患的毛病之一──盲目自信與淺嘗輒止的學習態度。雖然薛譚能及時省悟

與悔過,但若所遇到的老師不是秦青,則蒙受損失的仍是他自己。所謂「學海無涯」,筆者長年來所深知,有多少莘莘學子,在他們的學海航行中,

不是半途而廢者,就是途中自以為是而招至狀況頻仍的,故事中的薛譚,正是這些人借鑑與學習的榜樣。

寧女石而死 ──唐、劉餗《隋唐嘉話》寧女石而死 ──唐、劉餗《隋唐嘉話》

梁公夫人至女石,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迴。帝

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女石而生,寧女石而死?」曰:「妾寧女石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酖。」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

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註釋:

梁公──房玄齡,唐朝臨淄人,工書能文,舉進士,太宗時累進左僕射,徙梁國公,居相位十五年,與杜如晦共督朝政,世稱房謀杜斷,卒諡文昭。

媵妾之流──媵妾,古時嫁女陪送之婢妾;流,在此謂流俗。司空──官職,這裡代稱房玄齡。卮酒──卮,圓形酒器;卮酒,謂一滿卮的酒。若然

──如果確實是這樣。

譯文:

房玄齡的夫人,女石嫉心極強。唐太宗有意要賜給房玄齡一位美人,房玄齡卻一再地推辭。太宗於是叫皇后召見房夫人,並轉告她朝廷官員蓄婢納妾

的一些流俗與規定,且說明房玄齡年歲已大,皇上賜他美人是要表達優待之意。梁夫人非常執著,就是不肯答應。這麼一來,太宗便下命令,派人問

她說:「你是寧肯不女石嫉而存活,還是寧願女石嫉而死去呢?」房夫人回答說:「我寧可女石嫉而死。」於是太宗再派人裝滿一卮酒給她,並說:

「如果真是這樣,你就喝了這毒酒吧。」梁夫人聽後,舉卮一飲而盡,面無難色。太宗說:「這樣的人,連我都怕見,何況是房玄齡!」

Page 3: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評述:

人生而具有女石嫉心,這是恆情,也是不爭的事實。最簡單的例子,便是我們在兒時成長的歲月中,家裡只要有年紀相近的兄弟姐妹,日常生活中的

衣食分享,乃至父母所予的關懷照顧,都會因我們內心存在的女石嫉感,而有過大家搞得很不愉快的經驗。即使等到長大,甚至進入到社會中工作

了,同事間的相互女石 嫉,非但存在,某些情形下還相當可怕。套句《孟子》中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那真是「女石嫉之心,人皆有之」,有

所差別者,端在於個人的後天修為,從而造成程度上的強弱之分。

故事中的房夫人,首句即已點明「至女石」,當然,此地就男女感情方面而言,說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世以「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為男人最無法

容忍之事,而據信在愛情上,女人比男人遠為執著,則房夫人之所為,雖顯稍激,卻不意外,否則唐太宗也不會就此罷手了。不過有趣的是,本故事

為後世留下了「吃醋」一說,以用來形容人的女石嫉感受,這是據傳當時的真象為,太宗的目的在於嚇唬,因而給房夫人喝的並非毒酒而是道地的

醋。

唐代去今將近一千一百年了,社會的確進步了太多,但人性中的女石嫉心理卻依然如故,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與生俱來的女石嫉心,在文明生活中

應作理性的調適,而絕非變本加厲,有如少數之血氣方剛者,因爭風吃醋而動輒打架鬧事,甚至弄出人命的地步。

(作者任教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Top

Page 4: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 6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旅遊觀光 其他

到羅布泊探險(二)到羅布泊探險(二)

◎ 馮菊枝

說是路,羅布泊中其實根本就沒有路,說是路,羅布泊中其實根本就沒有路,

有的只是以前來過的探險隊留下的車輪痕跡。有的只是以前來過的探險隊留下的車輪痕跡。

有的清晰可辨,有些已掩沒在黃沙裡,有的清晰可辨,有些已掩沒在黃沙裡,

尤其蘆葦或紅柳生長的地區,完全無路可辨。尤其蘆葦或紅柳生長的地區,完全無路可辨。

從迪坎拔營出發,走的仍是乾河,也仍然黃砂漫天。車行一小時,河豁然開朗,兩岸的山丘退至遠處。極目望去,天與地連接之處起伏不定,遠近河

也是崎嶇不平。正歎賞間,車隊停了下來,原來補給車的後輪胎破了,大夥兒也趁機下車來,舒活舒活被顛壞了的筋骨。

羅布泊戈壁灘的九月下旬,陽光毒辣,戈壁灘裡寸草不生。猜想這一帶仍是在羅布泊荒漠的邊疆部分,但近百里渺無人煙,也絲毫不見其他生物活動

的跡象。我們在乾河中隨意走走,無意中發現地上有成片成片墨黑色的木化石,有的已堅如利刃,有的卻仍在炭化進行中。從木化石的樹圍和分佈範

圍估計,這一帶荒漠在百萬年前,曾是森林密佈,巨木無數。之後歷經地層運動,海海陸陸昇降之間,炭化石陸續浮現。

我們好奇的撿起一片堅利的木化石薄片,當水果刀切蘋果,果然鋒利得心應手,開心的感覺,竟像是回到了石器時代。更開心的是我們在吃蘋果和香

梨時,突然有兩隻果蠅聞香飛來,大剌剌的停在果子上,饑渴交加,揮之不去。在這乾旱的羅布泊荒漠,寸草不生,毫無生命跡象,不知牠們從哪飛

來,又以什麼維生,可憐牠們又饑又渴,停在水果上竟是好久不肯飛走。上天有好生之德,感動牠們的求生意志,我們把沒吃完的水果輕輕放在地

上,讓牠們吃個夠,不敢驚擾牠們。

補給車的輪胎修好後,我們繼續在河裡走。說是河,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兩岸寬廣無邊,只在極目遠望時,可以略微看到在天地交接的盡頭,有略為

凸起的模糊山丘。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一片鹽鹼灘,終於有植物出現了,是一些稀稀落落的蘆葦和駱駝刺,長得矮小瘦弱。還有數叢聚生在一起的紅柳,在沙丘上掙扎

求活。荒漠中的生命,也就只這些了,過了那片鹽鹼灘,又是寸草不生。

一眼望不盡的荒漠,到處崎嶇不平,車子顛得厲害,也不知道實際上我們是走到哪裡。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正在羅布泊,在古老的天與地之間,在

這裡,方圓五百公里,不見人煙。不見人煙,窗外景色也沒什麼大變化,但我仍捨不得閉目養神。我知道,羅布泊我今生大概只能來一次,我得把握

所有我能看到的,不能把時光和景色虛擲。

下午一點半,車隊停下來進午餐。工作人員煮了一大鍋方便麵,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荒漠中,真是美味。我們再配以鮮美的哈蜜瓜,香氣四溢,竟

然引來幾隻蒼蠅,跟我們分享食物,讓我們覺得在荒漠中有其他生命共同存在,好窩心。

更美的是,餐後我到附近的山岩中走走,竟然聽到山岩上有小鳥的鳴叫聲,聲音清亮悅耳,而且有兩隻一唱一和。顯然山岩後的物相豐富,也許有水

有草,有昆蟲和小鳥賴以維生的食物資源。

我再仔細觀察,這一帶雖然看來荒涼,但山岩卻有豐富而且多變化的色彩,紅、黃、白、綠、藍、黑,各色俱全。有的山岩單只一色,絕不和他色混

合,有的山岩卻是一層紅色、一層藍色、一層白色,各色鮮明,美得讓人稱奇。更有那彩虹似的山脈,峰峰相連,直到天邊。這景象和喀什到阿克蘇

之間的天山南麓相似,也許是上天垂憐荒漠中沒有紅花綠葉,所以讓它在單調中有些色彩變化。

再看地面,雖然崎嶇高低不平,卻也同樣嫣紅紫,靛藍黝黑雪白,各色俱全。

羅布泊荒漠,戈壁灘廣闊如海,放眼望去,所有的地形地貌幾乎完全相同,沒有明確的標幟,又加上強勁的風沙常會改變荒漠形貌,所以非常容易迷

路。離開午餐地點的彩虹山後,還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迷路了。

在羅布泊迷路,是很危險的,尤其如果沒有衛星定位設備,很難走出這死亡之海。還好我們車隊共有五部車,加上工作人員共有二十人,嚮導也有兩

次穿越的經驗,所以縱使迷路,我們也不會太驚慌。

我們在戈壁灘中停下來,由嚮導有衛星定位的車循原路回去找正確的方向。戈壁灘午後的陽光很強,雖已是九月下旬,仍曬得人發慌。而舉目望去,

四野寸草不生,景色完全相同,時間也一寸寸的過去,我們開始忍不住有些擔心,不知道今夜將露宿何處。就在驚疑不定中,嚮導回來了,他找路足

足找了一個小時。

說是路,羅布泊中其實根本就沒有路,有的只是以前來過的探險隊留下的車輪痕跡。有的軌跡仍然清晰可辨,有些卻已掩沒在風沙裡。尤其是有蘆葦

或紅柳生長的地區,完全無路可辨,要安全闖出,全憑開車司機的膽識。而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也不好走,乍看表面平坦,實際高低相差常達數公尺,

所以緊急煞車或緊急轉彎是常有的事。幸好開車的小伙子都藝高膽大,但再怎麼本事高強,有些路段仍只能照現成的明顯的車跡走,因為車軌外的兩

旁,看似硬土,實際上卻是「沙窩」,如果誤走其上,就會被陷在軟沙中,動彈不得。

就這樣,我們把安危都交給司機們。一路黃沙滾滾,真的是一踩煞車,沙子就從車子四周噴了上來,包圍了整座車體,車外有沙,車內也全是沙。走

在前面的車還好,落在後面的車就可憐了,幾乎看不到路該怎麼走。

終於,半小時後,嚮導車上的水管斷了,這一修又修掉了半個多小時。擔心可能會耽誤我們夜晚紮營,也擔心找不到適宜的紮營地點,嚮導車修好

後,我們就開始趕路,不敢再沿路走走停停。

其實如果時間足夠,我真希望可以隨時下車,欣賞路旁美麗的石頭。據說,羅布泊地區在一億五千萬年以前,曾是波濤洶湧的海洋,之後隆升為陸

Page 5: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地,巨木叢生,再經海海陸陸的替換,所以很多木化石和貝類化石。這些化石就暴露在地面上,觸目都是。現在的羅布泊已成戈壁灘,四季少雨,就

連冬季也不下雪,乾旱多風。據說狂風肆虐時,天昏地暗,流沙成河,幸好這西遊記中所描述的黃風怪,大都出現在四、五月間,我們在九月底,沒

有遇上。

地上美麗的石頭,其實沿路都有,尤其有些地段會出現無數的「礫丘」。這些由礫石堆積而成的礫丘,一座黑,一座黃,一座藍,一座紅。更美的

是,地面上也是一段黑,一段黃,一段藍,一段紅,就像人工刻意設計似的,美得讓人著迷。

同樣的礫丘景象,十四年前在敦煌附近的陽關古道上,我也曾為之驚艷。事實上,那是大自然的傑作,各種不同顏色的礫石,含有各種不同成分的礦

物質,因為比重各自不同,風起時,就把它們分別推積,也讓它們互不侵犯。大自然的力量讓人敬畏,也讓人讚賞。

就在車隊行進間,突然,荒漠裡出現了人工建築。紅磚加上水泥的結構體,雖已被摧毀,但半倒的現代建物在荒漠中,仍顯得特別凸兀。原來,那是

已廢棄的軍事基地,我們也不好多問,只看了看,就匆匆離開,趕路。

趕路。即使下一路段,我們經過一座「瑪瑙丘」,對那成堆的瑪瑙,我們也沒多作留連。(那些堆成小丘似的瑪瑙,每塊都破裂,讓人納悶它們曾遭

受怎樣的外力打擊。)

眼看天色漸黑,我們急著找紮營的地點。荒郊野外,安全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求救無門的羅布泊荒漠中,更需避寒、避風。嚮導依經驗,先找了一處

他認為適宜的紮營地,卻被領隊否決,於是大夥兒只好再尋尋覓覓。最後,在庫魯克塔格山前,決定將就紮營。

這時已是晚上八時,夕陽只剩一點餘光。大夥兒分工合作,有的起火燒水,趕著埋鍋造飯,我幫忙搭帳篷。這一帶石頭多,為恐夜裡睡得難受,我們

盡量把地下的石頭清除。又怕夜裡起風,把帳篷刮走,我們也把篷腳盡量紮牢。大家通力合作,帳篷都搭好了,飯卻還沒煮熟。天已全暗下來了,大

家聚在車燈下,邊喝熱茶,邊啃昨天在市集中買來的香梨和饟。

這是美麗的夜晚,山風輕微,星光滿天。

最美的是遠離塵囂。雖然風塵僕僕,卻不感覺怎麼累。在這羅布泊荒漠中,隨時隨地都能領略羅布泊狂野而又內歛的美,尤其是在寂靜的夜晚。

美麗的夜,像昨晚夜宿迪坎曠野一樣,裹在睡袋中,我又擁著滿天清亮的星星入眠。

第三天:穿越庫魯克塔格山第三天:穿越庫魯克塔格山

沒有明確的標的和方位,我們一再迷路。沒有明確的標的和方位,我們一再迷路。

這是進入羅布泊探險的第三天。這是進入羅布泊探險的第三天。

今天的行程最精彩,我們將穿越庫魯克塔格山。這一圈圈迴轉、像耳殼一樣轉圈的山,是羅布泊地區的死亡陷阱,進入的人極易迷路,而且很難走出

去。

庫魯克塔格是維吾爾語,真實的語意不知道是什麼,但由各音節拼湊起來,大約是銀礦聚集的山。嚮導說,穿過這死亡陷阱,就可到達「龍城」。龍

城不是真的城,而是風蝕溝塹的雅丹地貌,在一眼望不盡的地表上,雅丹蜿蜒起伏,像城堡,似怪獸,造型千奇百怪。

如果按照行程,我們昨夜應該在龍城紮營,夜宿雅丹地貌中,感受「四顧蒼穹,人鳥俱絕」的情境,而今夜該夜宿在孔雀河畔的胡楊林中,體驗胡楊

那「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的精神。但昨天我們兩次修車,又迷路耽誤了行程,今天會有什麼突發狀況,誰也把握不準,只能

說,求老天爺保佑吧!

羅布泊裡,陽光來得早,庫魯克塔格因為有山擋著,陽光稍遲些。我們穿行在重重山岩夾峙的山谷中時,才偶有陽光露臉。

陽光很美,透過晨霧灑在紅色的山岩上,幻化成迷濛的金光。山岩寸草不生,空氣中卻浮漾鮮美的清涼,讓人感覺好舒服。走了好長一段,我才恍然

大悟,原來這曲折蜿蜒的山谷中沒有細沙,不會激起黃沙漫漫。

半小時後,我們終於繞出了轉圈似的庫魯克塔格山,眼前豁然開朗,原來已經進入了廣闊的鹽鹼沼澤區。這裡海拔一千四百公尺,有些地面仍有積

水,而且生長了不少綠色植物。駱駝刺在這裡長得很好,一叢叢的,有的正在開花,有的正在發芽。

經嚮導解說,我才知道原來駱駝刺有三種不同面貌。年輕時,如果生長條件適合,它會努力開花。它的花瓣黃色,有紅色的花蕊。它的種子靠風力傳

播,它也可能是風媒花。如果水分夠,它也會努力發芽。它的嫩芽多汁,是駱駝最愛的食物。我試嚐它米粒般大的肥厚嫩葉,發覺它微酸微鹹,還有

一種鹼澀味。嫩芽除外,它渾身帶刺,刺是它減少水分蒸發的生理機制。而乾旱缺水時,它也會讓自己渾身變硬,若再繼續乾旱,粗硬的莖梗就會老

化死亡。有的駱駝刺,可以開花發芽老化同時進行,奇妙得讓人誤以為是三種不同的植物長在一起。

嚮導是個愛鄉愛土的年輕人,他語重心長的說,新疆最怕放牧和開礦,因為那會破壞自然生態,導致原已風大沙多的地區更加速沙化。他擔心產業化

開發新疆,會讓自然生態失去原有的面貌,他以新疆特有的優質甘草為例,他說以前到處可見野生甘草,可是產業化大量挖掘以後,野外幾乎已看不

到甘草了。大自然失去大量固沙植物,人們又不知回補,趕盡殺絕,貪圖近利,讓他憂心。

正說著,有人在沙地上發現一隻蜥蜴。活生生的蜥蜴,引起大家一陣驚喜,大夥兒圍著牠,好奇的觀賞牠。在這羅布泊荒漠,能看見綠色植物已夠希

奇,更何況是活著的小動物。遠離滾滾紅塵,在大自然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我們關懷,也都讓我們感動,也讓我們更能體會,並學習和大自

然和平相處。

把蜥蜴留在駱駝刺遍地的荒野中,我們繼續往鹽澤中心前進。沒有路標,沒有地理位置,坐在顛簸的車上,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羅布泊的何處,只

知道車子行經的荒野,舉目望去,地形地貌完全相同。沙地上都是一墩墩的土堆,土堆上長著帶刺的不知名矮灌木。車子就在土堆間彎來彎去,繞來

繞去。

迷宮似的土堆,難以辨別方向,也真難為嚮導,走了半個多小時,我們就迷路了。嚮導一再嚐試找路,車子好幾次差點陷入沼澤或沙窩,險象環生。

幾經迷路後,嚮導帶我們回到原先途中的空地等候,他自己從另個方位去找路。

Page 6: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說是空地,其實也只夠四部車和人停下來休息。中午的陽光熾熱,土堆和灌叢矮小,我們就只能躲在車子的陰影下,吃著從吐魯番帶來的香梨和馬奶

子葡萄,等候嚮導探路回來。

隨著時間過去,車影逐漸縮小。終於日正當中了,嚮導還沒回來,領隊決定先就地解決午餐。午餐是簡單的方便麵。趁著工作人員燒水切菜時,我到

附近土堆間走走,我也冒險爬上較高的土堆。帶刺的矮灌叢纏上我的褲管,讓我幾乎寸步難行。 (待續)

▲Top

Page 7: 老照片繫親情 - mjib.gov.t€¦ · 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註釋: 薛譚──古代歌者,學歌於秦青;兩人事亦可參見清朝應祖錫所撰之《尚友錄》。謳──歌唱。郊衢──城外大道。撫節──打著節拍。韓娥──古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 6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旅遊觀光 其他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傳統命名儀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傳統命名儀式

◎ 田貴實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太魯閣族頭目哈魯莫那,於今(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遵循原住民傳統古禮,為甫滿月的兩名孫兒舉行命名儀式,讓前往觀禮

和祝福的部落族人親友,得以一窺被遺忘近百年的原住民生命禮俗命名儀式,從殺雞祭天,敬告祖靈,到家族贈送傳統器具,每一項都是遵照古禮進

行。祖父哈魯莫那以米酒敬告祖靈,並祈求祖靈的庇佑,賜給孫兒智慧、茁壯、勇氣、能幹,並遠離病魔。

族人都以歡喜的心情,到頭目哈魯莫那家中觀禮,並贈送傳統器具給出生兒。生男孩送番刀、弓箭、獵槍、菸袋、背簍等;生女兒則送織布機、背

籃、布衣、貝珠、口簧琴及鋤頭等物品,以代表孩子未來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歷練的生活考驗。

命名儀式非常莊嚴隆重,結束後族人並以歌舞表示歡慶,頭目哈魯莫那並且高興地邀請在一旁觀看的外國朋友一起同歡共樂,分享太魯閣族傳統命名

禮俗重回部落,並且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依族人的風俗習慣,嬰兒出生後,家族就會給他命名,標示個人的身分,命名權屬於在家族的長者如祖父。命名時由命名人先向祖靈祭拜,祭文如:

萬能的祖靈啊!你的子孫安祥的降臨在這塊土地,希望在你的庇蔭下,讓他遠離疾病,讓他成長茁壯,賜予他祖先的睿智與聰慧,長大成人後英勇能

幹,娶個美麗賢淑的女人,就像祖先在世一樣勇猛等語。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之命名方式是採「父子連名制」,前者為己名,後者為父名,男孩子的取名的方式都是取早期驍勇善戰勇士的名字,或取自於祖

先如曾祖父、曾曾祖父的名字。女孩子則採用溫柔婉約、美麗賢淑或小昆蟲之類的名稱或取自於曾祖母、曾曾祖母的名字,以表敬重懷念之意。聽其

名就可以辨認該名就是男生或女生。頭目哈魯莫那為孫兒命名為瓦拿津降及巴拉西畔,瓦拿、巴拉為己名,津降、西畔為父名,瓦拿及巴拉之名取自

祖先的己名,在頭目哈魯莫那的祖父輩中瓦拿、巴拉是最具驍勇善戰、心地善良的部落頭目,哈魯莫那希望自己的孫兒,未來也能像祖先一樣優秀。

族人除了有正式的名字外,也有別的稱呼即別名。如其人胖子,我們稱他為「巴布依」—豬的意思,如其人瘦骨嶙峋樣,我們稱他為「利萬」或「其

瑪」—竹竿之意,不熟悉的人直接以綽號稱呼別人是不禮貌的,通常都是用於親友間的相互稱呼。

早期族人的分娩過程,是一件神聖不可輕蔑之事,如在路途中分娩,會遭祖靈震怒。分娩一定在自己家生產,由自己的母親或鄰居婦女幫忙接生,男

性均要迴避,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在屋外取火燒水,萬一有位不知情的男性誤闖產房,會引該產婦家族成員憤怒,該男士必須贈送產婦家屬一頭豬以

作為賠償。分娩的過程,孕婦手握織布機或樑柱以求順利生產,嬰兒出生後,母子的臍帶通常由助產婦女用竹片切除。臍帶切除後,以沸水煮過的麻

線綁結,再用木灰塗上。嬰兒出生後男士即可入屋內探視,為了慶賀嬰兒的出生,男主人立即宰殺豬隻分享親友。在以往的觀念中如果產婦生下雙胞

胎或多胞胎,則被視為不祥、不吉利,所生下來的嬰兒就必須殺掉,父母不能將之留下來養育,這是在以前由於對自然界的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所造成

的不當作為,現在想起來的確是一件很令人不忍的事。

賽德克族或太魯閣族也有「做月子」的風俗,與漢人有所不同的是,做月子的時間視嬰兒臍帶何時脫落而定。產婦健康的話,生產翌日即可在室內操

作家務,不過一般都要在產褥上休養三天,十天內不能到田間工作。這段時間,丈夫也有些禁忌必須遵守,譬如:三日內不能赴田裡工作、十天內不

可上山打獵、不能接觸弓箭、獵槍、不能遠行、更不能出草,一個月之內不可與妻子共宿。族人也有偏愛男孩的傾向,但對於女孩也一樣愛護。對於

私通懷孕的男女必會強制其結婚,如果這對男女有血親關係,或男方已有配偶,則等女方分娩後,要將該嬰兒活埋,並將當事人驅逐部落,可見族人

早期男女關係非常嚴謹。在男嬰出生一星期後,家人將他脫落的臍帶放在打獵用的藤盒內,並由其母抱至屋外,走向狩獵的路上祈禱一生好運。

六、七十年前的賽德克族或太魯閣族部落,隨時都可以看到這種祝福生命誕生的禮儀,然而隨著年代的久遠,現在的族人對這種禮儀已忘的一乾二

淨,就算知道的也興趣缺缺,再不予以推廣重現,這項傳統祭典不出幾年將從此失傳,因此筆者才以文字記載向子孫訴說這種莊嚴神聖的禮儀。命名

儀式是淬取族人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的精華,經歲月薪傳的醞釀再發酵成為族人文化的結晶。富世村太魯閣族頭目哈魯莫那以為愛孫命名的傳統儀

式,實踐為保留原住民的特有文化盡一份心力,也讓族人得以認識早期祖先的寶貴生活文化遺產,更讓這段遠古的歷史能夠變得更清晰、鮮活、可

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