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email protected]/mp1/pc/att/201907/19/fb965cf1...本报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1
1 13 33 3 2 21 10 00 03 36 6 广 广3 32 20 00 00 00 00 00 02 23 38 8 鸿 鸿4 44 40 0 0 02 25 5- -8 86 62 27 75 56 68 89 9 1 18 80 0责任编辑:潘玉娇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 7 19 星期五 专题报道 4 有血有肉的理论体 系。”(朱小蔓序)之所以说是鲜活的,是 因为情境教育理论不同于那些作为 “摇椅上的学问”之产物的从概念到概 念的纯思辨的教育理论, 它是以问题 为靶、以实践为根的教育理论,它源于 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解释教育问 题,解决教育问题。李老师“一刻也没 有脱离小学教育实践这片肥沃的土 壤,不做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着力于 生动的教育设计; 不做刻意的理论包 装, 而是扎根在儿童生活的现实土壤 中。她的研究,摆脱了‘精细’控制的所 谓严格实验的羁绊, 是一种充满了深 刻教育内涵的、富有美感和教师个性特 征的行动研究。”(朱小蔓序) 理论建构原本被李老师视为自己 的短板,但这么多年来,李老师持续不 断地寻找、学习、消化、整合其它基础 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依据, 持续不断地 进行自己的理论建构,终成一家之说, 并使情境教育理论傲然挺立于我国基 础教育理论之林。 对此,序作者们给 予了极高评价,诸如“丰富了我国教 育理论的宝库,体现出了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中国风 格”(顾明 远 序),“是 我 国 教育 理论的 一个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教育理论 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宝立序) 等。 我印象中,迄今还从任何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以及绝大部专业 教育理论研究者在理论贡献方面得如此这般近乎美的高评价。 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是 动的、高的。 李老师本来是一教育艺术家, 在教育实践方面过人。而在“情境教育”这面旗帜 引导下的实践, 是充满了象、充满 了建构、充满了化、充满了创新,并 因此使教师学生感到好奇、 感到、感到幸福、感到满。 所有在现看过情境教育课堂教学的人无不为充 课堂中的生动活、情理交融美高所感、所感动、所感。 有序 作者说课堂,感到扑面师生,感受春潮涌动。 老师因讲得动而出,学生因学得主动而出色,师 生因有机互动而外灵动,充 满着洋溢着情、体现着。”( 胡金 序) 有序作者说“这一堂课她并用什么现化教全凭她的感、 音乐绘画了一个充满情感的言环境。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学习 境中, 我真正领会了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的价。”( 序)还有 序作者说“李老师团队老师的,儿童在情境中学习如此兴奋一种沸腾状态。 这是我们在 教育学里读到的东西,在们的课堂 现实中亲眼看到了,不佩服。”( 生 序)而,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 李老师总结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 的情境教育实践行动样式,包线教师提供可参考使的情境教 指南,诸如“以美为境”、“以 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 动为 途径 ”、“以 周围世界 为源 ”等 (李《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 作要 义》 教育研究2002 3 )。 前面 到, 李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思是自成一体的,理论是自成一体的,这 里则可进一说, 李林情境教育体 系中的实践也是自成一体的, 李老师 “不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对 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而建构了实的作体系,在教 育实践中也产生了极的引领示范。”(高宝立序) 林情境教育体系的“ 厉害”之 ,还在于它是一个、理论者为一体的体系。 在李林情境教育体系中, 思理论实践这者不仅各富,自成一体,而者之也相、相互支撑,从而合成为李情境教育的整个体系。 基于国内教育 表达 ,序 作者们用得较多的表达是“理论者的合, 如,“在不断提升论思的同贴近教育实践, 超越教育实践, 从而有效指导教育实 践。”(高宝立序)“它是今中外优秀 的、 进的教育理论林老师自 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创新相融通结的成果。”( 柳斌序)“情境教育成为理 论和实践相合的典范……理论践的合”( 陶西平序)不,在来,序作者们这所说的“教育 实践”相合的“教育理论”,实也涵了本所说的“教育思”的 成分。 是说,序作者们所的“教育 理论教育实践相合”的实涵意, 理解为“教育思”、“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相合。 严格来 ,“教育思 ”、“教育理 论”和“教 育 实 践 ”这者本身各有其 、相互区别: 魂灵性的、是旗帜,理论是科学性的、是支撑依据,实践是行动性的、是体的活 动。 因此, 准确的、 整的说并不是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者之 合,而是教育思、教育理论教育实 者之合,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相合如今成为约定俗 成的表述有了教育思、 教育理论教育 实践者之合,“教育思 有理论之据、 有实践之基,成 可亲的思;“教育理论” 有思有实践之基,成 为上 地 的理论;“教 育 实 践”也 有思 有理论 之据,成为科学的、 艺术 的实践。 在 这种情,教育思、教育理论、教 育实践这不是自为 立板了,而是在实 为一体了, 成了作为一个整体 的体系。李林情境教育体系便是这 一种合性的体系。 对于这在我国基础教育一线 教师中首次创构出自己的教育体系的李 老师,意为她的作序呢? 二是李老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一 线教师用自己创立的教育品牌与国际 教育界平等对话 并为世界教育改革 作出宝贵贡献的第一人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世界 自李老师开始。而,基础教育一 线教师世界也有多种,包出国参会、进同行、合作等等。 然而, 自己创立的教 品牌教育界平等对、 并为 世界教育改革作出宝贡献、 到国 知名家高评价的, 李老师迄今2008 年,举办了“李林情境教育国”;隔将年,2017 年,举办 了“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2018 年, 李老师的作被世界著名斯普林格 版公司 球发 行……所有这些, 都让序作者们兴奋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价实的 教育成教育界平 等对。 序作者们特别看重的,于、 渗透于、充于李林情境教育 体系中的鲜明中国特色, 所谓“情境 教育是在中国的地上土生土长发展 来的, 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科学体系”( 柳斌序)、“情境教育中国化的内涵,充着本土气”(顾 明远序)、“这一成果浓郁的本土气 民族特色,因为它深深根于民族 化的沃土中, 从中获取了丰富的”( 田慧生序)、“李林情境教育于她把当进的教育理 中国民族经典结 来, 情境教育上了‘中国印记’”( 陶西平 序)等等。 现,序作者们在 评价李林情境教育体系的中国 特色,也情不自抒发着一种民族 民族感, 甚至种“ 扬眉 气”感。 有序作者欣喜写道以来, 我们介绍宣传国的教 育家, 们的学说来推广运说没有出现我们自己的教育家。 今们终于到了我们自己的土生土教育家, 到了她的教育思体系。 ” (顾明远序)还有序作者写道“在不追求探索、实践、思、建构中,李林老师出了一条浸润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高序) “从李林老师的上我们到了她民族到了一个小学教师 追求之高远。 实中国的教育、中 国教育应该民族自己的。”( 田慧 生序) 此同,也有序作者从情境教育 探索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高评价了李老师的国贡献 —— “李林老师在‘情境教学—— 境教育’探索的生动验和 其中所体现的思追求,是中国教育代人教育困惑的一种回应……生在中国小 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是本土化的, 时又与世界各国的情境认知、情境学 习有着同的关注域同的关键词因而也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贡 献。”(朱小蔓序) 对于这一评价, 我个同。 实有强调一,教 育不民族的,也是的,中国教 育本便世界教育的一个分; 乃寓于个性之中,“教育要情境、教师应当学生动生 地学习而创构要情境这一 对于教育来讲具普适 。”因此,“李林情境教育探索有‘中国元素’有‘中国特 色有‘ 类元素’有‘ 世界”。“李林情境教育探索的成果不 是‘中国的,而是‘ 世界。 ”( 康宁《 “李林情境教育探索理解程· 材· 法》 2018 3 对于这在我国基础教育一 线教师中首次自己创立的教育品牌 教育界平等对、并为世界教育 改革作出宝贡献的李老师,为她的作序呢? 其三,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热切 期盼 别人书写序, 从缘由,有种情。 一种是仅仅于“ 的原因,作序者意( 不)为的作者本么;一种出于“ ”的意在通过作序,而 相关问题( 历史事件、理论实践等)说么。 以此来,本“序”中的序作者们 为李老师的书写便属种情方面,从年,序作者中有李老 师的,也有李老师的同,还有李老 师的晚辈因李老师的品质和贡 献而对李老师欣赏佩服与重,因此而成为李老师的的,并都想李老师做么, 都乐意为李老师的作序;方面们也都想通过为李老 师的作序,强调李老师的自己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学习李老 师、提升教育素质热烈序作者们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 中在。 一是基础 教育一线教师李老师学习, 永葆—— 希望每老师能像李老 师那怀,做 一个幸福的教师”( 序) 基础教育一线教师 李老师学习, 于创新 —— “教育的创新和研究并没有多么宽松境, 多么顺畅 道路, 教育家乎常人重要的 孜孜。 因此,教育家 不是室里花朵, 而是斗浪海燕。李林老师一生是教育家精 写照! ”( 陶西平序) 基础 教育一线教师李老师学习, 扎实研 —— 根化的研究 ”( 田慧生序), 开展真正于教 师的研究, 也是真正合于教师的研 究”,实现“从一个的小学语文师到教育研究者、 到教育家的 ”。 (朱小蔓序) 通读 “序”之,我的一个深的 印象便作序者们都期中国基础教 能够出现多的李优秀 教师, 希望 多的教育家成长起来”, 王湛序)“ 希望她的教育家精神能够代又教育作者,使中国的教 育有多的创,为世界的教育做出多的贡献。”( 陶西平序) 一种“ ”的然是序作 者们意为李老师的作序的一重 要原因。 (三) 前面提到,在我为如这本“序 ”作序犯难,李老师拨迷津,建分析一么这么多大专家为她 这个“ 的儿童”即可。 于是,在本序的整个中, “为么” 这在我的萦绕。而从“序 ”来“为么”的问题然也萦绕序作者们的。 以明表述 为据,序作者们问了个“为么”。 其一,“为么一个有童而不”( 序) ,“为么李老师的情境教育 38 年来久弥”(高宝立序) ,“李林老师多的学动,引全大专院校、高等学知名家、教,进行研持一 个小学老师的实验研究。 如今成了‘中国情境教育学派。她的”( 田慧生序) 这其实是关于之为“李现象”的个为么。 其中,第三个为么其实也包了“为么这么多家学 意为李老师的书写序” 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为么,问者在们所的序中已经,我的蕴含中,相者们也有自己 的解李老师从教多年,一在不断 学习,不断超越超越他人,也超越己。 这使李老师走过一个阶段都具新、新、 创新的意,并因此而构成中国改革开 放四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亮丽的风线此也生了李老 出的一本一本的生了诸多 家学者为这些书写的一的序, 生了这本“序”。而“序 ”的问成为中国教育出上的“ 创”。 然, 读完 “序”,也感到 遗憾。我倘若 “序”中所有的 多一更周全 地评所序之,不其贡献,而进一步完的地序的 身会更力, 对李老师本的价会更大出的是, 李老师本并不 忌惮别人对她的教育探索出意,不忌惮,而动寻 。“她自己在一个小学生的 上,不断别人教, 怀若谷吸纳 别人 对于情境教育研究 的意 和建 。”( 吴康宁 教育思 基本特征 情境教育研究 间》程· · 法》 2009 6 ) 李老师在寻 和建时态度极为 诚恳 甚至让许感到意思。有序作者深有感写道“她那么仁慈 那么谦逊低甚至经常让 得无 地自。 ”(朱新 序) 在和李老师的中, 我本有一个深的感,那是李老师是在口头表示欢对她的教育 探索出意 和建,而是在内 心里 有这据之一, 便 是李 老师特甚至 欣赏 这个在她 面前 没小, 直去一些意和建。这妨略一个例子是在 2008 12 月召的“李林‘情境教育”上, 我做一个题为 林教育思本特征情境教育研究 间》, 其中有整整一的内境教育探索的进一率直自己的看法和建然我知道李老 纳百川,但还是有忐忑心会引解。 但没到的 是,论李老师特地讲得好, 说她很需要这,这我感动不一个 例子 是我因 冲突 ,不 2017 11 月召的“中国情 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李老师之提交了一“李林情境教育探索理解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李林情境教 探索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义谈了自 己的一些看法外界为情境教 探索进一发展一种力、绿色的评价境。 论文提 , 依然有忐忑再次没有到的是,李老师作为门请大会 代读。这感动不。我我这个人已经 的了,但 ,李老师更真。 以李老 师的如此谏若 怀若谷自内地感之, 是李老师的品质贡献感动了、征了序作者们,也序作者们中国教育现出林、 林、 林。 对这的李老师, 意为她的作序 呢? 谁不感到呢? 说有些相对年 的序作者为李老师的开始感到“ 惶恐”(朱新、生序)、“不敢答”( 序),但都愉邀请通过为李老师 作序,序作者们表达着对李老师 的感动、 重,也寄托着对于中 国教育思现实、 探索超越、创造未来的希望。 因此,我不 为李老师所感动,也为序作者们所 感动上接第 3

Transcript of E-mail:[email protected]/mp1/pc/att/201907/19/fb965cf1...本报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Page 1: E-mail:jsjyb@vip.126epaper.jsenews.com/mp1/pc/att/201907/19/fb965cf1...本报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广告登记:32000000238 承印:江苏鸿兴达邮政印刷有限公司

本本报报地地址址::南南京京市市草草场场门门大大街街 113333号号 邮邮编编::221100003366 广广告告登登记记::3322000000000000223388 承承印印::江江苏苏鸿鸿兴兴达达邮邮政政印印刷刷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地地址址::南南京京市市栖栖霞霞区区和和燕燕路路 444400号号 印印刷刷投投递递质质量量监监管管中中心心::002255--8866227755668899 订订阅阅::全全国国各各地地邮邮局局 定定价价::118800元元

责任编辑:潘玉娇 E-mail:[email protected]年 7月 19日 星期五专题报道4

有血有肉的理论体系。”(朱小蔓序)之所以说是鲜活的,是因为情境教育理论不同于那些作为“摇椅上的学问”之产物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纯思辨的教育理论, 它是以问题为靶、以实践为根的教育理论,它源于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解释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 李老师“一刻也没有脱离小学教育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不做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着力于生动的教育设计; 不做刻意的理论包装, 而是扎根在儿童生活的现实土壤中。 她的研究,摆脱了‘精细’控制的所谓严格实验的羁绊, 是一种充满了深刻教育内涵的、富有美感和教师个性特征的行动研究。 ”(朱小蔓序)

理论建构原本被李老师视为自己的短板,但这么多年来,李老师持续不断地寻找、学习、消化、整合其它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依据, 持续不断地进行自己的理论建构,终成一家之说,并使情境教育理论傲然挺立于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之林。 对此,序作者们给予了极高评价,诸如“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体现出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顾明远序),“是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宝立序)等。 我印象中,迄今还从未有任何一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以及绝大部分专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在理论贡献方面得到如此这般近乎于赞美的高度评价。

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是灵动的、高效的。 李老师本来就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在教育实践方面有许多过人之处。 而在“情境教育”这面旗帜引导下的实践,更是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建构、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创新,并因此使教师与学生感到好奇、 感到愉悦、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所有在现场看过情境教育课堂教学的人无不为充溢于课堂中的生动活泼、情理交融、审美高效所感叹、所感动、所感染。 有序作者说:“走进课堂,感到春风扑面;融入师生,感受春潮涌动。 老师因讲得生动而出彩,学生因学得主动而出色,师生因有机互动而让教室格外灵动,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 ”(胡金波序) 有序作者说:“这一堂课她并未动用什么现代化教具,全凭她的语感、音乐、 绘画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的语言环境。 在这个充满欢乐情绪的学习环境中, 我真正领会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田本娜序)还有序作者说:“李老师及其团队老师的课堂,儿童在情境中学习得如此兴奋,甚至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 这是我们在教育学里读到的东西, 在他们的课堂现实中亲眼看到了,不得不佩服。 ”(田慧生序)而且,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总结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情境教育实践行动样式, 包括为一线教师提供的可参考使用的情境教育操作指南,诸如“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教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前面谈到, 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是自成一体的,理论是自成一体的,这里则可进一步说, 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实践也是自成一体的, 李老师“不仅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对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建构了切实的操作体系,在教育实践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高宝立序)

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是一个融思想、理论与实践三者为一体的体系。

在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中, 思想、理论与实践这三者不仅各自都内容丰富,自成一体,而且这三者之间也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从而融合成为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整个体系。

基于国内教育界的表达习惯,序作者们用得较多的表达是“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结合, 比如,“在不断提升理论思维的同时,努力贴近教育实践,又超越教育实践, 从而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高宝立序)“它是古今中外优秀的、 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创新相融通结合的成果。 ”(柳斌序)“情境教育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陶西平序)不过,在笔者看来,序作者们这里所说的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实际上常

常也涵盖了本文所说的“教育思想”的成分。 即是说,序作者们所讲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涵意,可理解为“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严格来讲,“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三者本身各有其责、相互区别:思想是魂灵性的、是指引的旗帜,理论是科学性的、是支撑的依据,实践则是行动性的、是具体的活动。 因此,准确的、完整的说法并不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者之间的结合,而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三者之间的结合, 只不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如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述。

有了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三者之间的结合,“教育思想”才会既有理论之据、 又有实践之基,成为可信、 可亲的思想;“教育理论”才会既有思想之光、 又有实践之基,成为上通天、 下接地的理论;“教育实践”也才会既有思想之光、又有理论之据,成为科学的、艺术的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这三者就不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的三个孤立板块了,而是在实际上融为一体了,形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便是这样一种融合性的体系。

对于这样一位在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中首次创构出自己的教育体系的李老师,谁不乐意为她的文字作序呢?

二是李老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用自己创立的教育品牌与国际教育界平等对话、 并为世界教育改革作出宝贵贡献的第一人。

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走向世界并非自李老师开始。 而且,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走向世界也有多种形式, 包括出国参会、考察、进修,与国外同行交流、合作等等。 然而,用自己创立的教育品牌与国际教育界平等对话、 并为世界教育改革作出宝贵贡献、 得到国际知名专家高度评价的, 李老师无疑是第一人, 且迄今尚未见有第二人。2008 年,举办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时隔将近十年,2017 年,又举办了“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2018 年, 李老师的著作被译成英文, 由世界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在全球发行……所有这些,都让序作者们兴奋不已。

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货真价实的教育成就, 才有可能与国际教育界平等对话。 序作者们特别看重的,正是蕴含于、渗透于、充溢于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中的鲜明中国特色,正所谓“情境教育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 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柳斌序)、“情境教育具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充溢着本土气息”(顾明远序)、“这一成果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养料”(田慧生序)、“李吉林情境教育独特的优势,得益于她把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中国民族文化经典结合起来,让情境教育打上了‘中国印记’”(陶西平序)等等。

细心的读者或可发现,序作者们在高度评价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时,也情不自禁地抒发着一种民族自豪与民族自尊感,甚至有某种“扬眉吐气”感。 有序作者就十分欣喜地写道:“长期以来, 我们只介绍宣传外国的教育家, 把他们的学说拿来推广运用,总说没有出现我们自己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教育家, 看到了她的教育思想体系。 ”(顾明远序) 还有序作者写道:“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思考、建构与创造中,李吉林老师走出了一条浸润于中华文脉的中国教育改革之路。 ”(高文序)“从李吉林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看到了一个小学教师追求境界之高远。 确实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人应该走民族自己的路。 ”(田慧生序)

与此同时,也有序作者从情境教育探索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联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李老师的国际贡献———“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探索过程中积累的生动经验和其中所体现的思想追求,是中国教育界对当代人类教育共同面临的困惑和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生长在中国小

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既是本土化的,同时又与世界各国的情境认知、情境学习有着共同的关注域、 共同的关键词,因而也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朱小蔓序)

对于这一评价, 我个人高度认同。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强调两点。 第一,教育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中国教育本身便是世界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共性乃寓于个性之中,“教育需有必要情境、教师应当为引发学生主动生动且高效地学习而创构必要情境这一思想本身对于人类教育来讲具有普适意义。 ”因此,“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不只含有‘中国元素’、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含有‘人类元素’、 具有‘世界意义’”。“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的成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吴康宁《“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再理解》,《课程·教材·教法》2018 年第 3 期)

对于这样一位在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中首次用自己创立的教育品牌与国际教育界平等对话、并为世界教育改革作出宝贵贡献的李老师,谁不乐意为她的文字作序呢?

其三,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热切期盼

大凡为别人的书写序, 从缘由上讲,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仅仅由于“私”的原因,即作序者愿意(或不得不)为书的作者本人做点什么;另一种则同时也出于“公”的考虑,即意在通过作序,而就相关问题(历史与现状、方向与路径、人物与事件、理论与实践等)说点什么。

以此来看,本“序集”中的序作者们为李老师的书写序便属于第二种情况。一方面,从年龄上讲,序作者中既有李老师的前辈,也有李老师的同辈,还有李老师的晚辈, 他们都因李老师的品质和贡献而对李老师非常欣赏、佩服与尊重,都因此而成为李老师的的好友, 并都想为李老师做点什么, 都乐意为李老师的书作序;另一方面,他们也都想通过为李老师的书作序,强调李老师的榜样意义,表达自己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提升教育素质的热烈期盼。

序作者们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期盼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期盼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向李老师学习, 永葆童心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那样, 养一颗童心, 怀一份美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余慧娟序)二是期盼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向李老师学习,勇于创新 ———“教育的创新和研究往往并没有多么宽松的环境, 多么顺畅的道路, 教育家异乎常人的最重要的是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 因此,教育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而是迎风斗浪的海燕。 李吉林老师一生就是教育家精神的写照! ”(陶西平序)三是期盼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向李老师学习, 扎实研究 ——— 坚定不移地走“草根化的研究之路”(田慧生序), 开展“真正属于教师的研究, 也是真正适合于教师的研究”, 实现“从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到教育研究者、 再到教育家的飞

跃”。(朱小蔓序)

通读“序集”之后,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便是:作序者们都期盼中国基础教育界能够出现更多的李吉林式的优秀教师,希望“更多的教育家成长起来”,(王湛序)“希望她的教育家精神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使中国的教育有更多的创造,为世界的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陶西平序)

这样一种“公”的考虑,显然是序作者们乐意为李老师的书作序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

前面提到,在我为如何替这本“序集”作序犯难时,李老师点拨迷津,建议我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大专家为她这个“长大的儿童”写序即可。于是,在撰写本序的整个过程中,“为什么” 这三个字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而从“序集”来看,“为什么”的问题显然也萦绕在序作者们的脑海里。 以明确的文字表述为据,序作者们问了三个“为什么”。

其一,“为什么一个人几十年仍能保有童心而不变色? ”(余慧娟序)

其二,“为什么李老师的情境教育38 年来历久弥新? ”(高宝立序)

其三,“李吉林老师多次的学术活动,都能吸引全国大专院校、高等学府的知名专家、教授来参加,进行研讨,支持一个小学老师的实验与研究。 如今更是逐渐形成了‘中国情境教育学派’。她的魅力究竟何在? ”(田慧生序)

这其实是关于或可称之为“李吉林现象”的三个为什么。 其中,第三个为什么其实也包含了“为什么这么多专家学者乐意为李老师的书写序” 这个问题。对于这三个为什么,提问者在他们所写的序中已经作答,我的回答也已蕴含在上面的文字中,相信读者们也会有自己的解答。

李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超越,既超越他人,也超越自己。 这使得李老师走过的每一个阶段、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具有拓新、更新、创新的意义,并因此而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也催生了李老师捧出的一本又一本的书,催生了诸多专家学者为这些书写就的一篇又一篇的序,继而催生了这本“序集”。 而“序集”的问世,则同样成为中国教育出版史上的“首创”。

当然,仔细读完“序集”,也会感到些许遗憾。 我想,倘若“序集”中所有的序都能更多一点、更直接一点、更周全一点、 更深入一点地评及所序之书内容本身,不只夸赞其贡献,而且也提出或可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则相信序的内容本身会更有张力, 对李老师本人的价值也会更大。

尤需指出的是, 李老师本人并不忌惮别人对她的教育探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仅不忌惮, 而且一直主动寻求。“她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小学生的

位置上,不断向别人讨教,虚怀若谷地听取与吸纳别人对于情境教育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吴康宁:《李吉林教育思想基本特征与情境教育研究的拓展空间》,《课程·教材·教法》2009 年第 6 期) 李老师在寻求意见和建议时态度极为诚恳,甚至让许多人感到都有点不好意思。有序作者就深有感触地写道:“她那么仁慈宽厚,那么谦逊低调,甚至经常让我觉得无地自容。 ”(朱永新序)

在和李老师的交往中, 我本人也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那就是李老师绝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欢迎对她的教育探索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是在内心里就有这样的渴求。 证据之一,便是李老师特别能容忍、甚至欣赏和喜欢我这个忘年交在她面前说话没大没小,直来直去地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这里不妨略举两例。

一个例子是在 2008 年 12 月召开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做过一个题为《李吉林教育思想基本特征与情境教育研究拓展空间》的发言, 其中有整整一半的内容是就情境教育探索的进一步拓展率直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虽然我知道李老师善于海纳百川, 但发言后还是有点忐忑, 担心会引起误解。 但没想到的是,论坛结束后李老师特地打来电话,表扬我讲得好, 说她很需要这样的发言,这让我感动不已。

另一个例子是我因日程冲突,不能参加 2017 年 11 月召开的“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遂遵李老师之命, 向会议提交了一篇文章《“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再理解》,就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期盼外界能为情境教育探索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创造一种更有张力、更为绿色的评价环境。论文提交后, 依然有点忐忑不安, 担心被误读。让我再次没有想到的是,李老师将该文作为书面发言, 专门请人在大会上代读。这让我又一次感动不已。我觉得我这个人已经算是很真诚的了,但我得承认,李老师比我更真诚。以李老师的身份、资历及水平,竟如此求谏若渴、虚怀若谷,让你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感叹和敬佩。

总之, 是李老师的卓越品质与卓越贡献感动了、征服了序作者们,也让序作者们期盼中国教育能涌现出更多的王吉林、张吉林、陈吉林。 面对这样的李老师, 谁不乐意为她的文字作序呢? 谁不感到荣幸呢? 虽说有些相对年轻一点的序作者受邀为李老师的书作序时一开始会感到“惶恐”(朱永新、田慧生序)、“不敢答应”(余慧娟序),但最终都愉快接受了邀请。 通过为李老师的书作序,序作者们既表达着对李老师的感动、钦佩和敬重,也寄托着对于中国教育反思现实、 锐意探索、 超越现状、创造未来的殷切希望。 因此,我不仅为李老师所感动,也为序作者们所感动!

今天,

让我们追思李吉林老师。

(上接第 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