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8
【文學教室】 國文新天地 2239 姿N5001-03文學教室.indd 39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39 2010/9/20 下午 01:19:16 2010/9/20 下午 01:19:16

Transcript of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Page 1: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文學教室】

國文新天地 第22期  39

一、前言

唐詩與宋詩的差異是文學史

上常被論及的議題,在清代更引起

尊唐、宗宋之爭

。唐宋詩之間的

差異何在?宋人嚴羽認為﹁本朝人

尚理而病於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

在其中。

﹂近人徐復觀先生的看

法是:﹁唐人的詩,主要是憑想像

和幻想之力,把感情當下的活動表

現出來,已呈現感情原有之姿。﹂

而﹁宋詩主意,所謂﹃意﹄不是一

般所說的意志之意,而是以想像為

主的﹃思﹄中,加入了較多的理性

成分,……。亦是經過理性的澄汰

而成為更凝鍊堅實的感情。

﹂另

外,錢鍾書先生的看法是:﹁唐詩

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

理思見勝。

﹂因此,若廣義來界

定唐宋詩的風格差異,一般常說:

唐詩主情,以韻勝;唐詩多興象,

美在情辭。宋詩主理,以意勝;宋

詩以文為詩,妙於氣骨。也就是以

﹁韻﹂、﹁意﹂為區分唐宋詩之基

本界線。其實,這樣的二分法雖有

其理,但仍須加註說明:唐宋詩

在情﹁韻﹂與﹁意﹂理上均有所表

現,只是各有所執、各有所偏。唐

詩偏重﹁韻﹂的傳達;宋詩偏執於

寫﹁意﹂的成分,而這樣的偏執點

各自形成其文學特色。

唐宋詩的風格差異,已是一個

普遍獲得學界認同的議題。因此,

撰寫此文的用意,不是對此議題提

出不同的論點或作錦上添花的統整

工作,而是想從﹁視角﹂的差異,

去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並從讀者

的美感經驗去欣賞各自的風格。

二、視角的差異

﹁視角﹂是指詩人面對現象中

的事物所採取的觀察角度。若單從

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來看,可分主客

對立的﹁以我觀物﹂和主客交融的

﹁以物觀物﹂兩種視角。若從詩人

此一主體和現象所持的距離區分,

可將視角的型態分為三類,如葉維

廉先生所言:

譬如第一個詩人,他置身現

象之外,將現象分割為許多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廖悅琳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39N5001-03文學教室.indd 39 2010/9/20 下午 01:19:162010/9/20 下午 01:19:16

Page 2: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國文新天地  40

單位,再用許多現成的︵人

為的︶秩序……,加諸現象

︵片面的現象︶中的事物之

上;這樣一個詩人往往會引

用邏輯思維的工具,語言裡

分析性的元素,設法澄清並

建立事物間的關係。

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

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

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

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

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

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

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

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

立。

第三個詩人,即在其創作之

前,已變為事物本身,而由

事物的本身出發觀事物,此

即邵雍所謂﹁以物觀物﹂是

也……。由於詩人不堅持人

為的秩序高於自然現象本身

的秩序,所以能夠任何事物

不沾知性的瑕疵的自然現象

理純然傾出,這樣一個詩人

的表現自然是脫盡分析性和

演繹性的。

葉維廉先生將視角的型態區分得更

細密,他在﹁以我觀物﹂與﹁以物

觀物﹂間,又提出一種介於兩者間

的觀照方式,將自身的情感投射於

外物,仍屬感性的觀照型態。因

此,當詩人觀照物象的立基點不

同,其表現方式也有顯著的差異。

若以此概念觀察唐宋詩的表

現型態,我們可推出一個約略的情

形:唐詩的表現方式比較自然,

呈現了自然現象本身的秩序。宋詩

的表現型態則較多思維的安排,呈

現的是調整後的現象秩序。唐朝詩

人多用﹁以物觀物﹂或﹁將自身投

射入事物之內﹂的視覺角度來描

摹現象事物;宋朝詩人則多從﹁以

我觀物﹂的角度觀照外在事物,

間有﹁將自身投射入事物之內﹂的

筆法。因此,唐宋詩之所以有不同

的表現,﹁視角﹂的差異是原因之

一。以下列舉詩例探究在﹁以物觀

物﹂或﹁以我觀物﹂的觀照下,其

表現型態各有何特色?

三、唐詩的特色

﹁以物觀物﹂呈現的是自然現

象本身的秩序,因此在語言與情感

上都儘可能去除人為的身影。因此

唐詩的自然語法保留了更多純粹的

超然美感。

︵一︶超脫語法的羅列句式

漢語是孤立語,和印歐語系

比較,文字上沒有時態變化、詞性

變化、單複數等問題,語法上較自

由,句子的組成方式也不一定需要

主詞或動詞才能構句。雖然在散文

中,句法的結構須清楚,但是在詩

中,句法、語法便顯得模糊且有彈

性。例如李白^送友人﹀:﹁浮雲

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在語

法上欠缺一連結的媒介,必須將詩

句改成﹁浮雲是遊子意,落日是故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0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0 2010/9/20 下午 01:19:212010/9/20 下午 01:19:21

Page 3: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文學教室】

國文新天地 第22期  41

人情﹂或﹁浮雲像遊子意,落日像

故人情﹂才合乎語法,但是加了這

一連結的媒介時,詩不再是詩,詩

的韻味便蕩然無存。若沒有連結的

語彙時,﹁浮雲﹂與﹁遊子意﹂,

﹁落日﹂與﹁故人情﹂之間的微妙

關係,除了可以是喻體與喻依的關

係外,也是一外一內,一實一虛的

情景交融感受。

又如溫庭筠^商山早行﹀: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

落山路,枳花明驛牆。﹂的前兩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運用

﹁意象疊景﹂的方式,產生﹁意象

併合﹂﹁同時疊現﹂的美感效果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六

個名詞並列,本不合乎句法的構成

原則,但原本只是平面的景象,

卻因為並置的方式,使景物自然

展現,產生空間性的立體感,平面

的文字形成一種呈現景象的繪畫,

而這一種繪畫美是物象本身自然而

純粹的展示。再者,﹁雞聲﹂屬聽

覺的訊息,﹁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皆是

視覺的景象,當這些物象疊現時,

會產生視覺與聽覺的感官接收先後

次序的落差,因而產生不同的經驗

感受,在空間上營造了特有的延伸

性。再如杜甫^旅夜書懷﹀:﹁細

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

野闊,月湧大江流。﹂十個名詞的

並置,展現由近而遠、由特寫到廣

角、一動一靜、從點到線到面的空

間舒展,水平的時間軸與縱向的空

間軸交會出一個渺小而又孤獨的身

影。這又是一首同樣因物象的疊現

產生了多元且繁複的美感經驗。

︵二︶空白的美感

純粹用行動與狀態來呈現的羅

列句式使詩句產生了空隙,這空隙

猶如繪畫中的留白。

中國的繪畫強調空白的美感,

書法中亦強調﹁計白當黑﹂的概

念。文學、繪畫都是藝術的一環,

審美觀理當交互影響。繪畫的留白

美能吸引群眾的觀賞,文學中的空

白美難道應該受到忽視,若要探尋

文學中的空白美,唐詩則是最佳代

言人。此

處筆者所要強調的空白美

有二:一是指﹁象外之象﹂的﹁絃

外之音﹂,也就是詩人在有限的

文字外,隱隱約約所傳達的心境。

二是讀者在文字外,所感受到的經

。儘管詩的語言十分精鍊、濃

縮,意涵豐富,但總有一些是作者

隱而不顯的心聲或讀者因個人生活

經驗而有不同的詮釋與體會。以孟

浩然^宿建德江﹀為例:﹁移舟泊

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這首詩先描述一個

﹁移舟泊煙渚﹂的動作,但是,當

這一個動作搭配﹁日暮﹂的景象,

時間的意涵即刻印在客體的容貌

上,一種疲憊、孤獨、悲涼、無奈

的複雜情緒隨即湧現。﹁野曠天低

樹,江清月近人﹂二句寫詩中人所

見之景,但﹁野曠天低樹﹂的景象

更凸顯舟中之客內心的蒼茫,然而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1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1 2010/9/20 下午 01:19:222010/9/20 下午 01:19:22

Page 4: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國文新天地  42

﹁江清月近人﹂一句似乎要為原來

慘淡的情緒作轉圜,但是,近人的

月影真能帶給旅人慰藉?或又將引

起羈旅人心中的另一種愁思?葉維

廉先生評析此詩言:

孟詩和大部分唐詩中的意

象,在一種互文並存的空間

關係之下,形成一種氣氛,

一種環境,一種只能喚起某

種感受但並不加以說明境

界,任讀者移入、出現,作

一瞬間的停駐,然後溶入境

中,並參與完成這強烈感受

的一瞬之美感經驗。

空白美之可貴在於﹁可感﹂,一種

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感受。這也

就是嚴羽在︽滄浪詩話•

詩辯︾篇

所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既然唐詩傳遞的是一種只能意

會而無法言傳的感受,那麼詩人的

情感是如何呈現?

︵三︶交融的情感

︽尚書•

堯典︾中提出﹁詩

言志﹂的命題。陸機^文賦﹀說:

﹁詩緣情﹂。無論是言志或緣情,

基本上都肯定詩的抒情性。然而抒

情可以是主觀的抒發,也可以是情

緣外物興起。劉勰︽文心雕龍•

色︾指出:﹁留連萬象之際,沉吟

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

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又^神思﹀中﹁登山則情滿於山,

觀海則意溢於海。﹂這些都說明創

作過程中情會緣外物而興起。

﹁情緣外物興起﹂意味著人

會受物之感動而興起心裡的悸動。

因此唐詩中,常見詩人將情感隱含

在景物中自然呈現,形成情景交融

的詩句。如杜甫^登高﹀前四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

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

滾來。﹂寫風、寫天、寫猿聲、

寫飛鳥、寫落木、寫江水,但急切

的風聲與哀悽的猿聲隱藏著詩中人

急迫經世卻不得志的悲涼,渚上自

由飛翔的白鳥對比自身的無奈,而

落木與滾滾而去的江水呼應垂垂老

矣與不可逆的悲哀。這種不說悲

哀、不言無奈卻字字刻劃的文字,

使作者登高的情緒和景象的描繪相

依存。前面已提及的^送友人﹀、

^宿建德江﹀、^旅夜書懷﹀都是

同樣的表現方式。

從以上可以發現﹁超脫語法

的羅列句式﹂、﹁空白的美感﹂、

﹁交融的情感﹂交相形塑了唐詩

的風貌。相對於唐詩,宋代詩人在

寫作與觀物的立場上是採用﹁以我

觀物﹂的視角,在這樣視角的觀照

下,宋詩的特色是什麼?

四、宋詩的特色

︵一︶知性的思維

以戴復古^江村晚眺﹀為例: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

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2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2 2010/9/20 下午 01:19:232010/9/20 下午 01:19:23

Page 5: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文學教室】

國文新天地 第22期  43

蘆花。﹂詩題^江村晚眺﹀提供了

寫作的時間︵晚︶、地點︵江村︶

與詩人的姿態︵眺︶,這一遠望的

姿勢和眼前的景象各自獨立,作者

以抽離的姿態,有如小說敘述筆法

中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角度,掌控

了眼前所有事件的發展情形。﹁江

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是採一廣角鏡頭的描寫,總觀江邊

黃昏時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白

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是一特寫鏡頭,是作者在平沙、潮

退、漁船閣岸斜的靜態景物外,驚

見的一動態景象,而一雙臨水立的

白鳥,見人後驚起入蘆花的意象,

更說明物我的分別。又如蘇軾^湖

上初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

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亦是立於

觀照的景物之外,並以評論性的方

式為此景物做個人的審美評斷。

和唐人孟浩然^宿建德江﹀詩

人融入的姿態相較,詩中人就是江

邊景物的一部分,採寫景也寫人的

感性呈現,迥異於宋代詩人抽離的

知性思維。

︵二︶邏輯的語法

前言唐詩的語

法自然,不容易以

語法學的概念去分

析,但是宋詩則不

然,在詩人知性的

思維中,富有邏輯

性的語法是對應存

在的。同樣以戴復

古^江晚村眺﹀為

例,﹁江頭落日照

平沙﹂等四句都是

主|動|賓的敘事

句;而﹁潮退漁船

閣岸斜﹂與﹁見人

驚起入蘆花﹂也各

是一組因果複句。

再以秦觀^春

日﹀為例:﹁一夕

輕雷落萬絲,霽光

浮瓦碧參差。有情

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一夕輕雷落萬絲﹂是敘事句,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3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3 2010/9/20 下午 01:19:242010/9/20 下午 01:19:24

Page 6: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國文新天地  44

﹁霽光浮瓦碧參差﹂是表態句,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

枝﹂兩句也是主|動|賓的敘事

句。四句詩句有層次的由上而下交

代雷聲敲落春雨,一夜細雨後,隔

日霽光照射在碧綠的屋瓦上,而芍

藥花上噙著雨珠,但薔薇卻已無力

橫欹著新生的樹枝。由這兩首宋詩

皆可隱約看見詩人立於物象和讀者

間的縷述與分析。

對照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一詩:﹁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

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

陰夏木囀黃鸝。﹂看不見詩人駐足

之處,只看到詩句的組合是視覺物

象的湧現。而這一種以物象並置的

句式,不容易直接或單純的歸類於

四大句型的哪一類

,若要勉強區

分,後三句可歸為敘事句,但第一

句仍無法歸類。可是﹁漠漠水田飛

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二句若單

以敘事句看待,只述說白鷺飛在水

田上,黃鸝在茂密樹林中鳴唱的景

象,會忽略物象出現的先後、遠

近、高低的空間層次,與感官感受

的時間差異,無法看到絃外之音。

因此,兩相比較下,宋詩邏輯

性的語法結構遠較唐詩的語法經得

起分析與歸類。

︵三︶主客的分立

由於宋朝詩人多以抽離的姿

態創作,因此主體的行動或情緒感

受十分鮮明,大多呈現以我為主,

以物為客的價值意識。如王安石

^泊船瓜舟﹀和^書湖陰先生壁﹀

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和

﹁兩山排闥送青來﹂。﹁明月﹂和

﹁青山﹂的存在意義,似乎是因

為﹁我﹂的存在而凸顯。特別是

﹁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以主客

易位的視角轉換,將山景映入眼簾

時的翠綠與驚喜,寫得十分生動且

具體,但﹁送來﹂一詞隱含兩個主

體,就語法來說,一是施事,一是

受事。施事理當是﹁兩山﹂,受事

則是詩中﹁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

成畦手自栽﹂的詩中人,雖然詩中

人是受事者,但就語意而言他才是

真正的主體。又如歐陽脩^豐樂亭

遊春﹀:﹁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

蕩漾落花飛。鳥歌花舞太守醉,明

日酒醒春已歸。﹂外界的景物即便

美麗又動人,但在詩人眼中只是賞

玩的對象,陪襯的客體,人之歡愉

暢快才是詩意的主軸。

五、

唐詩的﹁召喚﹂與宋詩

的﹁引介﹂

唐詩與宋詩之所以有以上的特

色差異始因於詩人抱持的觀物態度

是融入或抽離。融入的寫作姿態對

現實的物象多是客觀的、資料式的

完整性呈現;而抽離的寫法是以戲

劇發展的次序將物象展現出來。前

者近似繪畫風格;後者近似敘事風

格。然而,這兩種寫作風格在讀者

的閱讀感受上有何差異?

就詩作給讀者的整體感受來

說,唐朝詩人適度的或緊密的和現

象物融合,使詩境的呈現更顯壯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4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4 2010/9/20 下午 01:19:272010/9/20 下午 01:19:27

Page 7: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文學教室】

國文新天地 第22期  45

美與自然。所謂﹁壯美﹂不單指氣

勢的雄渾,更包含詩境給人的震撼

力。若以電影鏡頭比喻,唐詩人擅

用遠鏡頭,每一詩句都是一個鏡

頭,鏡頭與鏡頭之間,雖各自獨立

卻又緊相聯繫。而且每一個鏡頭都

是自然而真實的景象,因此,詩

人描摹的是一個整體面的感受,傳

遞給讀者的亦是詩人眼前的整體觀

照。因此,詩人處於詩中的何處?

詩人藉由這一景象想要表達的主題

何在?詩意中流露出的情感是詩人

的個體經驗抑或是共相的情感?

等等問題,都有待讀者的參與。因

此,唐詩邀請讀者參與的姿態,是

一種﹁召喚性﹂。

相對的,宋詩的特色在分析性

的邏輯結構,因此宋詩的作者多強

力的介入詩行中。若以遊覽經驗喻

宋詩,宋朝詩人宛若﹁導遊﹂,一

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引領遊客參

觀,主動分享價值判斷,遊客是半

主動,半強迫的參與,沒有自我選

擇景點的機會。所以,宋詩呈現的

姿態是﹁引介者﹂的身分。

唐詩的﹁召喚性﹂,積極邀

請讀者參與、體驗,讀者的介入是

一種自然而然的經驗,自由穿梭其

中,任憑讀者想像,因此,詩的歧

異性、多面向也自然呈現。

宋詩的﹁引介﹂給予讀者的是

分享,分享觀照的物象、知性的思

維與詩句流動的意興。

六、結語

唐代文化,上承魏晉南北朝,

主要有老莊思想、佛教、胡人習

俗三種文化直接發生影響

。莊子

﹁齊物﹂、佛教﹁無執﹂的思想深

刻影響唐人的文化精神,因此唐朝

人多以﹁相逢之世界﹂看﹁我與

你﹂的關係,不刻意執著物我的分

界。這樣的價值觀,表現在詩人的

創作意識中,自然會採用﹁以物觀

物﹂的視角寫法。

此外,唐詩重風骨、興寄的詩

觀亦承建安文學而來,而詩緣情、

言志的抒情性寫法,即源自︽詩

經︾以下的詩創作的規律法則,唐

朝並無特別創新。因此,唐詩之所

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詩創作的鼎

盛時期,是兼容、承襲前人的努力

而來,加上唐朝國事興盛、民族性

熱情、瀟灑與包容,成就了唐詩的

精神。然

而,宋詩在唐詩之後欲求

發展,總須有所創新與突破,因此

﹁另闢蹊徑﹂是必然之途。而且,

宋朝興起新儒學的哲學思想,重新

思考儒學精神的時代意義,要求回

到孔孟之學,因此,儒學中﹁人文

精神﹂又再度受到重視。加上宋朝

國事衰敗,民族意識逐漸提升,人

我之間的差別意識愈形強烈。因此

﹁我﹂的主體意識凌駕﹁他﹂的客

體之上,對於所面對的世界,採用

﹁使役之世界﹂的觀點,也就是主

客對立的視角看萬物。

雖然唐詩與宋詩的差異不能如

此絕對的二分,但是本文嘗試以另

一個欣賞角度探究,不同視角的差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5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5 2010/9/20 下午 01:19:282010/9/20 下午 01:19:28

Page 8: 一、前言 從﹁視角﹂的差異看唐詩與宋詩的特色€¦ · 在語言表面求邏輯關係的建物間一種潛在的應合,而不一些連結的媒介,他倚賴事者在其表現時,自然會抽去種玄理的體現;這樣一個觀化為詩人的心情、意念或某現象中的事物︶,使事物轉入事物之內︵雖然仍是片面第二個詩人設法將自己投射建立事物間的

國文新天地  46

異確實影響了作品的風格,而讀者

的閱讀感受亦截然不同。

︵作者任教於臺中二中︶

參考書目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

文津出版社,二○

○○

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柯慶明:^試論漢詩、唐詩、宋詩的

美感特質﹀收入在︽文學與美學︾,

臺北,文史哲,一九九二年。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

灣書局,一九九九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

早期文集︾,臺北,東大,一九九四

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

大,一九八三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

經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客體

研究︾,臺大文學院,一九九八年。

註釋參

見︽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臺北:華正書局,一九九一年,頁

一一九五

一一九六。

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

版社,一九八六年,頁八○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

化公司,一九八七年,頁二

四。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

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四年,頁五九

六○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臺

北:東大,一九九四年,頁三二一

三二二。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

宋詩的基

本風貌﹀,︽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

二‧

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

一九八二年,頁二六五。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書中第四

章^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詩的空白

藝術﹀,也提到唐詩的空白美,但是

他第一節﹁大音希聲﹂是指詩行中

﹁空﹂字所表現的空靈之境。第二節

﹁飛筆留白﹂是針對﹁白﹂字在唐詩

出現的頻率作詮釋。第三節﹁空故納

萬境﹂是指詩境中一系列的藝術手段

所營造的空靈氛圍。他對空白美的

界定和筆者不同,故以玆說明。臺

北:文津,二○

○○

年,頁一一三

一三六。

葉維廉:︽比較詩學‧

語法與表

現︾,臺北:東大,一九八三年,頁

四○

四大句型是敘事句、表態句、判斷

句、有無句。詳細的區分方式請參見

楊如雪:︽文法A

BC

︾,臺北:萬

卷樓,二○

二年,頁八七

九○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

唐型文化與

宋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一九七七年,頁三三九。

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6N5001-03文學教室.indd 46 2010/9/20 下午 01:19:282010/9/20 下午 0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