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寻 再进“徽州最后的山村”——萌坑...

1
深秋来临,黄山大地秋色斑斓,风景如画,能勾起我们很多 美不胜收的记忆。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最撩人的风情在情人谷, 在某一年的情人谷之夏。 当成批的游客戴着红色旅游帽进入情人谷时,我方知每个 春夏黄山肆虐的山洪非但没使风情万种的情人谷香消玉殒,且 使其更加天生丽质了。游道、草木、滩石直到每个角落,清新洁 静, “花镜”、“碧簪”、“绿珠”等等池潭的边沿在烈日照射下,如片 片金鱼鳞熠熠生辉,池潭中央仿佛一团团翠绿的绸质的镶着细 细金边的带子,轻舒柔展,缓缓飘动……这迷人的彩池搅乱了游 道上的红帽子们,不一会红帽子便散落翠谷,若朵朵红色玫瑰开 在清流上、彩池边。鲜红和翠绿组成了情人谷之夏明丽的风景。 在这明丽的风景中,静坐着一对青年男女,幽幽的目光久久 凝视着玉环池悠悠的池面,仿佛在回首如烟似梦的往事…… 这明丽的风景,流动着情人谷之夏特有的清凉和湿润;情人 谷两旁修竹掩映,浓阴蔽日,错落有致的巨大滩石如谷中玉岛, 或耸立或前倾,构成了一个个遮目隔音的小空间,清凉的溪水在 巨石下、石缝间淙淙流淌,不经意间便形成了一两个一两米见方 的盈盈彩池。背靠凉石脚落池水,清冽冽的感觉从脚下生起,眨 眼间沁润全身。那份惬意和安然使你觉得这里没有流火的七 月,空调在此也黯然失色。 翡翠谷因池水碧绿如翡翠而获此雅名,情人谷是它的昵称, 且实有来历。大约二十年前一个从杭州转道而来的外地旅游团 慕名游谷,进谷时这批正值妙龄的男男女女数十人互不相识,而 出谷时则手拉手了,上车后竟有很多对相依相偎了……情人谷 便由此得名。 烈日更甚时,绿珠潭和玉环池集中了情人谷最精彩最明媚 的夏天,一群胆大的女孩不知何时换上了红红绿绿的泳衣下池 了,有的游技娴熟,如美丽的游鱼在幽深的池潭中央穿波击流; 有的游姿优美,绕着池沿轻舒玉臂,微展玉腿,尽显风流;而更多 的是在池边的浅水里跃跃欲试。玉环池的中间是一块半露的巨 石,从上瀑飞流而下的水绕此石一周便出池而下。一位着红泳 衣的女孩子,背倚着半湿的平滑的石面,一双修长的白如莲藕的 腿影漂浮彩波之上,神态清静、柔和,仿佛世上的一切纷争和欲 望都在碧水中净化释然了,只剩下一个清清白白的自我。 许是受了女孩的感染,久坐在池边的那对沉思的男女也着 泳装下水了。男的已年近三十,脸上挂着较浓的书卷气和较沉 的沧桑…… 情人谷立有爱字碑、爱字石,谷中的碧玉溪又名爱河,不知 有多少人在这里相识相知喜结伉俪,然这只有到了夏天才分外 显目和真实。有年夏天,在谷口的志祖桥石沿上,出现了四个巴 掌大的字:悔恨当初。这是蘸着指血写成的,一笔一画,工工整 整,书写了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而今这字早已模糊难辨 了。情人谷边上有一家高档宾馆。情人谷之夏迷人的夜晚便属 于这里的少男少女们。每当暮色霭霭时,幽深的谷中便若隐若 现成双成对的影子。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旅游服务业的流动 性,使多数有情人在情人谷中书写了一首首“长恨歌”。 那对男女是最后离谷的,回眸玉环池很久很久。带队的导 游告诉我,从此后他俩中的一个将远渡重洋……情人谷之夏将 伴随他们远行。 3 2014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六 www.huangshannews.cn 本版责任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 / 程东灵 程东灵 E E mail:hsrbcdl@ mail:hsrbcdl@163 163.com .com 国庆期间,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想到萌 坑搞一次“卖萌”活动—一次关于徽派古建 筑保护利用的专题调研。萌坑,是歙县霞坑 洪琴的一个小山村,我原在霞坑工作过,对萌 坑比较熟悉,和会长丑禅是党校同学,责无旁 贷地陪促进会 50 多号人再次走进了萌坑。 老湾头一天就回到了村里,早早在村口 迎候,他也是今天的向导。老湾,真名叫吴叶 生,是土生土长的萌坑人,多年来一直在卫生 系统工作,也致力于宣传推荐萌坑。早一步 到的许琦大姐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说今年胡 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吴叶生的 文章《回村小记》,倒真是凑巧了。 在大家一片祝贺的掌声中,老湾先给大 家介绍了全村的基本概况。萌坑,有上千年 历史,原有 100 多户,但目前很多已经外迁了, 常住人口不过 60 人左右,和我们今天来的客 人差不多了。村口的 氏宗祠,宣统年间维 修过,前年“百村千幢”工程也给了一点维修 资金,五六百年的东西了,但品相一般。 整个村里只有老湾的大哥家盖了一座洋 楼,其余全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保存 得也很完好。程永宁和胡宁对萌坑情有独 钟,都建议把萌坑定位为“徽州最后的山 村”。镇里原想打“徽州墙头壁画古村落”的 品牌,其实也归功于老湾的一本填补了徽学 研究空白的《徽州墙头壁画》。 祠堂边是一个“脚店”,是过去往来客商 歇脚的地方。“脚店”门口有个老亭子,上次来 的时候破旧得很,前不久已经修葺了一下。 墙上有老湾新作的壁画,门顶是萌坑的全景 素描,颇见功底,两边两棵大白菜,白菜寓意 “清白、百财”,是乡亲们很喜欢的题材,亭柱 上有“路达华阳”和“径通古歙”的字样。在鬼 头尖的山脊路亭上,原有两块刻有这字样的 古石碑,佐证了这里原是歙县到绩溪的一条 要道,可惜“路达华阳”的石碑已经不见了。 走一段浓荫蔽日的山路,很快到了萌坑 一景的观音石,如同一道屏风从山顶均匀地 往下铺展。所谓的观音石,应该也是很有故 事的吧。路边有一个观音洞,常年滴水,碎玉 串珠,晶莹甘洌,大家都在这里痛饮起来。在 观音石,可以俯瞰绩溪的汪坑村,隔壁就是闻 名的仁里村,远一点的就是绩溪县城了。群山 苍翠之中,有一色青石板的古道直达绩溪,怪 不得常有摄友和驴友前来捕捉美景、探古寻幽 呢。小憩的时候,老湾说萌坑的很多地名十分 恐怖,比如“尸骨尖”、“大墓山”、“鬼头尖”等 等,与这么优美的环境不协调。程永宁认为, 这是当地居民害怕战乱或者劫匪,故意用这么 恐怖的名称给不善的来者一点震慑力。据他 分析,萌坑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兴起应 该还是在清中期。萌,通“”,是草民、小民的 意思,说明当地人很低调内敛,不恣肆张扬,不 炫富斗财,不显山露水,其实也是避免“木秀于 林,风必摧之”的悲剧上演。《说文》中解释:萌, 草芽也。而歙县最早的高山蔬菜基地就在这 里,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吧。 大墓村是一个小小自然村,和萌坑的烈 士墓正对,背后就是大墓山。大墓山的形态 非常独特,四周群山环绕,独中间一个小山包 突兀而起,圆润饱满,真的很像一个巨大的土 馒头,说不定里面真埋着一位先贤尊者,以山 为陵,古来有之啊。大墓村只有 17 户人家,但 出了 5 个博士,老湾在村中也是名人。老湾是 省美协会员,硕士学位,其子 2011 年考入清华 大学,外甥在德国的一家著名化学研究所工 作, 30 多岁的小伙子就带了几个博士后,让我 们对老湾乃至整个萌坑肃然起敬。古徽州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 验证。老湾说,这座大墓山和村口的三棵大 松树遥相呼应,紧密关联,徽州古村落以松树 作为水口树的极为罕见,当年铁拐李惊叹萌 坑的美景而献上一句吉言: 萌坑源萌坑源,子 子孙孙出状元,这三棵松树就是一炷高香啊。 村里的墙头壁画随处可见,基本以牡丹、 八仙、鹿、蝙蝠之类吉祥物为主,最精彩的是 一副“二十四孝”中的“杨香打虎”,老虎的凶 恶、杨香的勇猛、老父的惊慌,都生动地刻在 墙上,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里。墙头壁画 不仅是一种点缀装饰,更是一本教化人心的 教科书啊。村里仍存有保留完好的三眼泉, 各眼泉水各有用场,最里面一眼泉水直接饮 用,中间一眼用于洗衣洗菜,最后一眼则用于 洗刷农具和畜饮。古人不仅充分利用水资 源,还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呢。 午饭的地点就在当地人称的“高屋”,也 是本次调研活动的聚焦对象。据说当年连片 16 亩都是这户人家的房产,可见盛极一时。 屋内的木雕狮子是全市同类中单件最庞大 的,而门上的砖雕是徽州唯一署名的一块精 品,这里面的精雕细琢绝不逊色于西递宏村 啊。村里特意安装了摄像头,也保障了这些 瑰宝的安全。吃饭前,老湾开始签名赠书,过了 一把明星瘾。大家排队领书,我故意落后,轮到 我时,我说你给多写几个字吧,至少加一个“于 萌坑”吧,他笑了笑,果然游龙走蛇地又添了“于 萌坑华玉堂”。我这才明白,虽来过多次,却不 料“高屋”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真是汗 颜。我们 50 多人,加上慕名造访的嘉兴游客临 时凑进来,济济一堂,实行 AA 制,围在这个几 百年历史的老宅子里吃农家菜和铁锅饭。 一位徽学专家还专门在现场给大家讲解 徽派建筑的相关知识,虽然比较拥挤,但大家 很是兴奋开心。老湾在介绍房主的时候,说 了一段很动情的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这么好的古建筑想要永久保存下去,靠谁 啊?靠咱们老百姓一代一代的坚守!”是啊, 在物欲横流的现在,我们到底要坚守什么,为 什么坚守,如何坚守呢,是一个很纠结复杂的 话题。我问老湾,对萌坑的开发、保护、利用 有什么系统的构想,他显得有点凝重而无奈, 说虽然对萌坑的情况比较熟悉,导游词都已 经写好了,但目前只能是宣传宣传再宣传。 吃罢农家乐,老湾就去专心创作墙头壁画了, 其实,他也是一个家乡美景的坚守者,一个精 神家园的坚守者。 萌坑,这个徽州最后的山村之一,会不会 像草芽沐浴春阳夏露一般迸发出生机,从而 枝繁叶茂呢? 牛背山上的壮美“画展” 何旭 /再进“徽州最后的山村” —萌坑 凌朝晖 难忘情人谷 汪少飞 旅游文学 “门票经济”不除,旅游商品难俏 郭文婧 旅游大家谈 请您欣赏 歙县徽州古城打造文旅结合组合拳, “十一”黄金周每天表演知府巡街、抛绣球 等民俗表演活动,游客在古城享乐民俗文化大餐。 古城民俗表演乐游客 吴建平/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 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 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 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 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 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人民日报》10 月 7 日) 旅游商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其核心 价值是原产地保护的土特产或具有地方特色的 旅游工艺品,不仅对游客有纪念意义,还让他们 的旅途变得兴趣盎然,甚至会提醒旅游者“故地 重游”。如果特产不特、纪念品没创意, “到景区 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结果自 然就是, “能坑一个坑一个,能蒙一个蒙一个”, 购买者留下的只是被骗感,让旅客“吃一堑长一 智”,整个景区特产销售行业都跟着遭殃。 许多景区特产、工艺品为何同质化呢? 因为景区管理者或所有者并不上心,旅游商 品开发销售在本质上不属于景区的一部分, 其产业效益与景区没有直接关联。很多景区 只不过是修建了一些门面,然后出租赚点租 金而已,因为他们靠门票已经过的非常滋润 了。有媒体盘点,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普遍 超 过 60%,索 道 业 务 毛 利 率 更 是 高 于 80%,比 地产等行业更“暴利”。 国外景区特产、工艺品之所以普遍物美 价廉,主要原因就是门票常年低价。之所以 如此,倒不是国外景区的运营效率更高,成本 更低,更不是旅游商大发慈悲。除了更完善 的成本分担机制之外,还有涨价的“紧箍咒”, 涨价必须给出足够的理由,而且新价格必须 在公布一年后才能生效。所以,国外景区不 得不倾向于寻觅其他资金支持,不断开发突 出景区特色、质量上乘的旅游商品。 “门票经济”对旅游业无异于“竭泽而 渔”,发改委多次重申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 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 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 指导价,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 涨,于是有了门票三年不得涨价的规定。结 果,禁令一到期,三年不涨价自然变成了三年 必涨价的局面。 旅游经济,如果丢失当地特产、工艺品之 类旅游购物这一大块,消费总量就收到很大 影响了。 我国景区特产要创造出无法复制的资源 基因,打造出离开这个景点就买不到的特色 产品,不去除景区的“门票依赖”,恐怕依然遥 遥无期,也就只能每年徒发感叹。要去除景 区的“门票依赖”,仅靠“三年不得涨价”这样 的行政手段,也注定形不成长效机制。其实, 套用一句俗话,不缺路径缺决心,国外已有的 先进经验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清晨,我们一路颠簸抵四川雅安,再转乘车前往荥经。一路 上,可观赏苍翠欲滴的山间雨林,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个梦幻的 圣山—牛背山。 知道牛背山,是从一本杂志开始。5 年前, 中国国家地理杂 志有个叫吕玲珑的摄影师在荥经县待了三年,找到了这个地 方,给这里安了一个“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的称号。观景照片 流出之后,牛背山从此逐渐声名远扬。 为亲眼目睹最具盛名的观景平台,我步履匆匆,往牛背山赶 去。傍晚时分,我抵达山顶已是力尽筋疲。夜阑时分,一轮朗月 高照,天空浮云驻影,四周空山寂寂,不闻人声,感觉离天空比平 时要近了许多。一路的疲累,在迷人的月色下也是爽然顿释。 次日起了一大早,站在海拔 3600 米的观景平台上,壮美一 见倾心:当红日喷薄而出,视线里的雪山披上华丽金装。观赏 世界上最壮美的雪山,太美妙了!山上空气冷也稀薄。在天 气晴朗、清远谧净的蓝天下,映衬着高洁雄奇的雪峰。那千年 积雪,像雪精灵的深情呼唤,如雪莲梨蕊般纯静,如白玉般纯 洁无瑕…… 牛背山最为变幻无穷的,当属云海。从山顶向下望去,四周 云海茫茫,时而舒缓,时而汹涌,潮起潮落。当云海移至深谷处, 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形成瀑布云,似飞瀑从天而降,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 云卷云舒”,云卷云舒的景象,大概只有在牛背山才能被演绎得 如此淋漓尽致吧。难怪有人这样描述牛背山: “泥巴山、瓦屋山、 峨眉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和二郎山在前,贡嘎雪山在侧,大渡河 大峡谷在后,几乎天府之国的所有名山峻岭在此时都变成了玲 珑盆景。而翻滚的云雾之下,群山丘陵逐级降低,缓缓融入稻浪 翻滚的天府平原。” 在牛背山,最有意思的玩法莫过于,保留一种生活状态,变 换一种生活场景:在山顶席地而坐,静心观赏一幅幅用云层、日 光、雪山绘就的壮美画展,然后慢走、骑行、篝火、聊天……那种 感觉无与伦比。

Transcript of 踏 寻 再进“徽州最后的山村”——萌坑...

Page 1: 踏 寻 再进“徽州最后的山村”——萌坑 牛背山上的壮美“画展”有的游姿优美,绕着池沿轻舒玉臂,微展玉腿,尽显风流;而更多 的是在池边的浅水里跃跃欲试。玉环池的中间是一块半露的巨

深秋来临,黄山大地秋色斑斓,风景如画,能勾起我们很多美不胜收的记忆。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最撩人的风情在情人谷,在某一年的情人谷之夏。

当成批的游客戴着红色旅游帽进入情人谷时,我方知每个春夏黄山肆虐的山洪非但没使风情万种的情人谷香消玉殒,且使其更加天生丽质了。游道、草木、滩石直到每个角落,清新洁静,“花镜”、“碧簪”、“绿珠”等等池潭的边沿在烈日照射下,如片片金鱼鳞熠熠生辉,池潭中央仿佛一团团翠绿的绸质的镶着细细金边的带子,轻舒柔展,缓缓飘动……这迷人的彩池搅乱了游道上的红帽子们,不一会红帽子便散落翠谷,若朵朵红色玫瑰开在清流上、彩池边。鲜红和翠绿组成了情人谷之夏明丽的风景。

在这明丽的风景中,静坐着一对青年男女,幽幽的目光久久凝视着玉环池悠悠的池面,仿佛在回首如烟似梦的往事……

这明丽的风景,流动着情人谷之夏特有的清凉和湿润;情人谷两旁修竹掩映,浓阴蔽日,错落有致的巨大滩石如谷中玉岛,或耸立或前倾,构成了一个个遮目隔音的小空间,清凉的溪水在巨石下、石缝间淙淙流淌,不经意间便形成了一两个一两米见方的盈盈彩池。背靠凉石脚落池水,清冽冽的感觉从脚下生起,眨眼间沁润全身。那份惬意和安然使你觉得这里没有流火的七月,空调在此也黯然失色。

翡翠谷因池水碧绿如翡翠而获此雅名,情人谷是它的昵称,且实有来历。大约二十年前一个从杭州转道而来的外地旅游团慕名游谷,进谷时这批正值妙龄的男男女女数十人互不相识,而出谷时则手拉手了,上车后竟有很多对相依相偎了……情人谷便由此得名。

烈日更甚时,绿珠潭和玉环池集中了情人谷最精彩最明媚的夏天,一群胆大的女孩不知何时换上了红红绿绿的泳衣下池了,有的游技娴熟,如美丽的游鱼在幽深的池潭中央穿波击流;有的游姿优美,绕着池沿轻舒玉臂,微展玉腿,尽显风流;而更多的是在池边的浅水里跃跃欲试。玉环池的中间是一块半露的巨石,从上瀑飞流而下的水绕此石一周便出池而下。一位着红泳衣的女孩子,背倚着半湿的平滑的石面,一双修长的白如莲藕的腿影漂浮彩波之上,神态清静、柔和,仿佛世上的一切纷争和欲望都在碧水中净化释然了,只剩下一个清清白白的自我。

许是受了女孩的感染,久坐在池边的那对沉思的男女也着泳装下水了。男的已年近三十,脸上挂着较浓的书卷气和较沉的沧桑……

情人谷立有爱字碑、爱字石,谷中的碧玉溪又名爱河,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相识相知喜结伉俪,然这只有到了夏天才分外显目和真实。有年夏天,在谷口的志祖桥石沿上,出现了四个巴掌大的字:悔恨当初。这是蘸着指血写成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书写了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而今这字早已模糊难辨了。情人谷边上有一家高档宾馆。情人谷之夏迷人的夜晚便属于这里的少男少女们。每当暮色霭霭时,幽深的谷中便若隐若现成双成对的影子。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旅游服务业的流动性,使多数有情人在情人谷中书写了一首首“长恨歌”。

那对男女是最后离谷的,回眸玉环池很久很久。带队的导游告诉我,从此后他俩中的一个将远渡重洋……情人谷之夏将伴随他们远行。

第 3 版

旅 游2014年 10月 11日 星期六 www.huangshannews.cn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程东灵程东灵 EE——mail:hsrbcdl@mail:[email protected]

国庆期间,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想到萌坑搞一次“卖萌”活动——一次关于徽派古建筑保护利用的专题调研。萌坑,是歙县霞坑洪琴的一个小山村,我原在霞坑工作过,对萌坑比较熟悉,和会长丑禅是党校同学,责无旁贷地陪促进会 50多号人再次走进了萌坑。

老湾头一天就回到了村里,早早在村口迎候,他也是今天的向导。老湾,真名叫吴叶生,是土生土长的萌坑人,多年来一直在卫生系统工作,也致力于宣传推荐萌坑。早一步到的许琦大姐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说今年胡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吴叶生的文章《回村小记》,倒真是凑巧了。

在大家一片祝贺的掌声中,老湾先给大家介绍了全村的基本概况。萌坑,有上千年历史,原有 100多户,但目前很多已经外迁了,常住人口不过 60 人左右,和我们今天来的客人差不多了。村口的淩氏宗祠,宣统年间维修过,前年“百村千幢”工程也给了一点维修资金,五六百年的东西了,但品相一般。

整个村里只有老湾的大哥家盖了一座洋楼,其余全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保存得也很完好。程永宁和胡宁对萌坑情有独钟 ,都 建 议 把 萌 坑 定 位 为“ 徽 州 最 后 的 山村”。镇里原想打“徽州墙头壁画古村落”的品牌,其实也归功于老湾的一本填补了徽学研究空白的《徽州墙头壁画》。

祠堂边是一个“脚店”,是过去往来客商歇脚的地方。“脚店”门口有个老亭子,上次来的时候破旧得很,前不久已经修葺了一下。墙上有老湾新作的壁画,门顶是萌坑的全景素描,颇见功底,两边两棵大白菜,白菜寓意

“清白、百财”,是乡亲们很喜欢的题材,亭柱上有“路达华阳”和“径通古歙”的字样。在鬼头尖的山脊路亭上,原有两块刻有这字样的古石碑,佐证了这里原是歙县到绩溪的一条要道,可惜“路达华阳”的石碑已经不见了。

走一段浓荫蔽日的山路,很快到了萌坑一景的观音石,如同一道屏风从山顶均匀地往下铺展。所谓的观音石,应该也是很有故事的吧。路边有一个观音洞,常年滴水,碎玉串珠,晶莹甘洌,大家都在这里痛饮起来。在观音石,可以俯瞰绩溪的汪坑村,隔壁就是闻名的仁里村,远一点的就是绩溪县城了。群山苍翠之中,有一色青石板的古道直达绩溪,怪不得常有摄友和驴友前来捕捉美景、探古寻幽呢。小憩的时候,老湾说萌坑的很多地名十分恐怖,比如“尸骨尖”、“大墓山”、“鬼头尖”等等,与这么优美的环境不协调。程永宁认为,这是当地居民害怕战乱或者劫匪,故意用这么恐怖的名称给不善的来者一点震慑力。据他分析,萌坑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兴起应该还是在清中期。萌,通“甿”,是草民、小民的意思,说明当地人很低调内敛,不恣肆张扬,不

炫富斗财,不显山露水,其实也是避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剧上演。《说文》中解释:萌,草芽也。而歙县最早的高山蔬菜基地就在这里,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吧。

大墓村是一个小小自然村,和萌坑的烈士墓正对,背后就是大墓山。大墓山的形态非常独特,四周群山环绕,独中间一个小山包突兀而起,圆润饱满,真的很像一个巨大的土馒头,说不定里面真埋着一位先贤尊者,以山为陵,古来有之啊。大墓村只有 17户人家,但出了 5个博士,老湾在村中也是名人。老湾是省美协会员,硕士学位,其子 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甥在德国的一家著名化学研究所工作,30多岁的小伙子就带了几个博士后,让我们对老湾乃至整个萌坑肃然起敬。古徽州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老湾说,这座大墓山和村口的三棵大松树遥相呼应,紧密关联,徽州古村落以松树作为水口树的极为罕见,当年铁拐李惊叹萌坑的美景而献上一句吉言 :萌坑源萌坑源,子子孙孙出状元,这三棵松树就是一炷高香啊。

村里的墙头壁画随处可见,基本以牡丹、八仙、鹿、蝙蝠之类吉祥物为主,最精彩的是一副“二十四孝”中的“杨香打虎”,老虎的凶恶、杨香的勇猛、老父的惊慌,都生动地刻在墙上,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里。墙头壁画不仅是一种点缀装饰,更是一本教化人心的

教科书啊。村里仍存有保留完好的三眼泉,各眼泉水各有用场,最里面一眼泉水直接饮用,中间一眼用于洗衣洗菜,最后一眼则用于洗刷农具和畜饮。古人不仅充分利用水资源,还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呢。

午饭的地点就在当地人称的“高屋”,也是本次调研活动的聚焦对象。据说当年连片16 亩都是这户人家的房产,可见盛极一时。屋内的木雕狮子是全市同类中单件最庞大的,而门上的砖雕是徽州唯一署名的一块精品,这里面的精雕细琢绝不逊色于西递宏村啊。村里特意安装了摄像头,也保障了这些瑰宝的安全。吃饭前,老湾开始签名赠书,过了一把明星瘾。大家排队领书,我故意落后,轮到我时,我说你给多写几个字吧,至少加一个“于萌坑”吧,他笑了笑,果然游龙走蛇地又添了“于萌坑华玉堂”。我这才明白,虽来过多次,却不料“高屋”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真是汗颜。我们 50多人,加上慕名造访的嘉兴游客临时凑进来,济济一堂,实行 AA制,围在这个几百年历史的老宅子里吃农家菜和铁锅饭。

一位徽学专家还专门在现场给大家讲解徽派建筑的相关知识,虽然比较拥挤,但大家很是兴奋开心。老湾在介绍房主的时候,说了一段很动情的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这么好的古建筑想要永久保存下去,靠谁啊?靠咱们老百姓一代一代的坚守!”是啊,在物欲横流的现在,我们到底要坚守什么,为什么坚守,如何坚守呢,是一个很纠结复杂的话题。我问老湾,对萌坑的开发、保护、利用有什么系统的构想,他显得有点凝重而无奈,说虽然对萌坑的情况比较熟悉,导游词都已经写好了,但目前只能是宣传宣传再宣传。吃罢农家乐,老湾就去专心创作墙头壁画了,其实,他也是一个家乡美景的坚守者,一个精神家园的坚守者。

萌坑,这个徽州最后的山村之一,会不会像草芽沐浴春阳夏露一般迸发出生机,从而枝繁叶茂呢?

牛背山上的壮美“画展”□ 何旭 文/摄再进“徽州最后的山村”——萌坑

□ 凌朝晖

难忘情人谷□ 汪少飞

□旅游文学

“门票经济”不除,旅游商品难俏□ 郭文婧

□ 旅游大家谈

□请您欣赏

歙县徽州古城打造文旅结合组合拳,“十一”黄金周每天表演知府巡街、抛绣球等民俗表演活动,游客在古城享乐民俗文化大餐。

古城民俗表演乐游客□ 吴建平/摄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人民日报》10月7日)

旅游商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其核心价值是原产地保护的土特产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不仅对游客有纪念意义,还让他们的旅途变得兴趣盎然,甚至会提醒旅游者“故地

重游”。如果特产不特、纪念品没创意,“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结果自然就是,“能坑一个坑一个,能蒙一个蒙一个”,购买者留下的只是被骗感,让旅客“吃一堑长一智”,整个景区特产销售行业都跟着遭殃。

许多景区特产、工艺品为何同质化呢?因为景区管理者或所有者并不上心,旅游商品开发销售在本质上不属于景区的一部分,其产业效益与景区没有直接关联。很多景区只不过是修建了一些门面,然后出租赚点租

金而已,因为他们靠门票已经过的非常滋润了。有媒体盘点,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普遍超过 60%,索道业务毛利率更是高于 80%,比地产等行业更“暴利”。

国外景区特产、工艺品之所以普遍物美价廉,主要原因就是门票常年低价。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国外景区的运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不是旅游商大发慈悲。除了更完善的成本分担机制之外,还有涨价的“紧箍咒”,涨价必须给出足够的理由,而且新价格必须

在公布一年后才能生效。所以,国外景区不得不倾向于寻觅其他资金支持,不断开发突出景区特色、质量上乘的旅游商品。

“ 门 票 经 济 ”对 旅 游 业 无 异 于“ 竭 泽 而渔”,发改委多次重申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于是有了门票三年不得涨价的规定。结果,禁令一到期,三年不涨价自然变成了三年必涨价的局面。

旅游经济,如果丢失当地特产、工艺品之类旅游购物这一大块,消费总量就收到很大影响了。

我国景区特产要创造出无法复制的资源基因,打造出离开这个景点就买不到的特色产品,不去除景区的“门票依赖”,恐怕依然遥遥无期,也就只能每年徒发感叹。要去除景区的“门票依赖”,仅靠“三年不得涨价”这样的行政手段,也注定形不成长效机制。其实,套用一句俗话,不缺路径缺决心,国外已有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清晨,我们一路颠簸抵四川雅安,再转乘车前往荥经。一路上,可观赏苍翠欲滴的山间雨林,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个梦幻的圣山——牛背山。

知道牛背山,是从一本杂志开始。5 年前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个叫吕玲珑的摄影师在荥经县待了三年,找到了这个地方,给这里安了一个“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的称号。观景照片流出之后,牛背山从此逐渐声名远扬。

为亲眼目睹最具盛名的观景平台,我步履匆匆,往牛背山赶去。傍晚时分,我抵达山顶已是力尽筋疲。夜阑时分,一轮朗月高照,天空浮云驻影,四周空山寂寂,不闻人声,感觉离天空比平时要近了许多。一路的疲累,在迷人的月色下也是爽然顿释。

次日起了一大早,站在海拔 3600 米的观景平台上,壮美一见倾心:当红日喷薄而出,视线里的雪山披上华丽金装。观赏世界上最壮美的雪山,太美妙了!山上空气冷也稀薄。在天气晴朗、清远谧净的蓝天下,映衬着高洁雄奇的雪峰。那千年积雪,像雪精灵的深情呼唤,如雪莲梨蕊般纯静,如白玉般纯洁无瑕……

牛背山最为变幻无穷的,当属云海。从山顶向下望去,四周云海茫茫,时而舒缓,时而汹涌,潮起潮落。当云海移至深谷处,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形成瀑布云,似飞瀑从天而降,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云卷云舒的景象,大概只有在牛背山才能被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吧。难怪有人这样描述牛背山 :“泥巴山、瓦屋山、峨眉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和二郎山在前,贡嘎雪山在侧,大渡河大峡谷在后,几乎天府之国的所有名山峻岭在此时都变成了玲珑盆景。而翻滚的云雾之下,群山丘陵逐级降低,缓缓融入稻浪翻滚的天府平原。”

在牛背山,最有意思的玩法莫过于,保留一种生活状态,变换一种生活场景:在山顶席地而坐,静心观赏一幅幅用云层、日光、雪山绘就的壮美画展,然后慢走、骑行、篝火、聊天……那种感觉无与伦比。

□ 游 记□ 踏 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