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驻村帮扶兄弟俩 - dahe.cn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20-05/06/03/... ·...

1
□本报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澎涛 青俊 这几天,太康县转楼镇孙北村村民 郑先德和弟弟郑先进梦想成真,以前多 年想过上的幸福生活,竟在短短几天变 成了现实。“你看这新棉被、新家具、新床 铺,都是县民政局张立、张长兴兄弟俩给 俺置办的。”看着粉刷一新的墙壁和满屋 的新家当,70岁的郑先德喃喃自语。 郑先德口中的张立和张长兴是一对 亲兄弟,目前均在太康县民政局任股级 干部。今年4月1日,全县“四个清零”百 日总攻打响后,他俩和单位其他29名同 志被选派到转楼镇驻村帮扶。巧合的 是,兄弟俩帮扶的贫困户郑先德和郑先 进也是一对亲兄弟。 “10 多年了,没有党委政府和村委的帮 助,俺家的日子根本没法过。”回忆过往,郑 先德眼眶湿润。17年前老伴因病去世,9 年前,儿子儿媳因琐事生气,撇下 4 个年幼 的孩子撒手人寰。为拉扯 4 个孙女孙子长 大成人,多年来,郑先德既当“爹”又当 “娘”,好在孩子们都争气,个个努力学 习。如今,大孙女、大孙子先后考上大学。 今年65岁的郑先进是一名聋哑人,一 生未娶。为帮助哥哥拉扯 4 个孙女孙子, 他放弃去敬老院生活,主动留在家里帮着 哥哥料理10多亩农田。2014年,郑先德 和弟弟郑先进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 户。 “凡是有的扶贫政策,党委政府和民政 部门都让我们享受。”郑先德动情地说。 张立等民政局干部驻村后,按照县 委“四个清零”百日总攻要求,对所有帮 扶的贫困户进行了深入走访。“我们刚来 时,郑先进家里简直乱得不成样子。”张 立回忆说,“没有院墙,砖头垒起的院门 楼还用一根木棍顶着,即将倒塌。”而哥 哥郑先德家里的三间瓦房由于年久失 修,房顶漏雨,没有床铺,几个孩子常年 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我们一定尽快帮助郑先德和郑先进 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张立和弟弟张长兴 暗暗下定决心。二人向入村走访的县民 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永新和转楼镇党委 书记杨传俊进行了汇报,得到县民政局和 转楼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说了就干,干就干好。10 多天来,张 立和张长兴哥弟俩四处奔波,买材料、雇 工人帮郑先德和郑先进拉院墙、平整院 子、盖厨房、建水冲式厕所、购置家具床 铺和衣服,如今,郑先德和郑先进俩人的 家,里里外外全部更换了一遍。 “家里漂亮了,多年做梦都想过的生 活终于实现了。”看着张立哥弟俩整天为 他和弟弟忙前忙后,郑先德激动地抹起了 眼泪。“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两个享受 孤儿待遇,三个享受低保待遇,加上 10 多 亩种地收入,小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在张立和张长兴的贴心帮扶下,郑 先进发挥自己养羊的特长,在原有养殖 两只羊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加上我的特困救助,我今年脱贫一点儿 都不成问题。”郑先进用手语向跟张立和 张长兴兄弟俩表达内心的想法。 本报讯(记者马丙宇 通讯员李娟 王 静静 明来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卫辉市安 都乡口头村的樱桃种植基地,一株株幼小 的樱桃苗长势喜人,迎着阳光一大片青绿 映入眼帘。 “这些樱桃苗是我带领口头村壮 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法 宝。”基地负责人马霖成说。 口头村位于卫辉市安都乡西北部,有 贫困户 57 户 187 人。为帮助贫困户持续 增收,如期高质量全部脱贫,同时振兴乡 村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口头村干部谋 划实施了樱桃种植产业。通过招商,与河 南樱泽园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公 司投资 1600 万元,流转土地 250 余亩,建 立樱桃种植基地。 基地主要种植欧美大樱桃,引进“俄 罗斯八号”和“美国大红”两个市场走俏的 高端品种,已种植 2500 余棵樱桃树,并配 套滴灌设施,林间套种辣椒,平均每亩收 益可达 9 万元。贫困户主要通过流转土 地、在基地内务工获得收益。 目前,基地流转 19 户贫困户土地,年 流转费1000元/亩;10余个贫困劳动力在 基地内务工,日工资不低于50元。随着 基地的发展,预计年内可吸纳口头村及周 边村贫困劳动力50人以上,解决了不少 贫困户在疫情期间外出务工难的问题,让 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 □本报记者 黄华 通讯员 曹要强 肖喜锋 4月28日一大早,上蔡县东洪镇毛 庄村的董结实就将自己刚刚采摘的芦 笋精挑细选后送到村委会过称,经统一 包装后发往青岛,并远销海外。 今年 67 岁的董结实几年前可是村 里有名的“药罐子”,由于身患淋巴癌, 不但花光了他家的积蓄,还借了亲戚朋 友不少钱,再加上妻子也有慢性病,需 要长期吃药,2015 年 10 月董结实家成 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服输的董结实没有被病魔吓倒, 他们一家在相继享受医疗救助、危房改 造、集体经济分红、金融扶持等一系列 帮扶政策的同时,村脱贫攻坚责任组还 为他们夫妻二人分别安排了优抚联络 员、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有 500 元的工资,全家一年就增收 1.2 万 元,2018年董结实家光荣脱了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 奋斗的起点。看到附近村民种植芦笋 效益好,董结实又有了靠发展特色种植 发家致富的想法。在东洪镇王俊强芦 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家种了 两亩芦笋,2019年就实现增收1万多 元,今年又有了每斤4块钱的好行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好政策不能 辜负了,我要勤奋大干,早日成为致富 标兵户!”董结实说。 上蔡县董结实 “药罐子”争当致富标兵 本报讯 (记者宋广军 通讯员刘思 )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 荣富强……”4 月 27 日,在长葛市精神 病康复医院7楼活动中心,刚带领病人 锻炼完的病区护士长张小丽,随着病人 弹奏的钢琴曲《歌唱祖国》哼唱起来。 正在这时,病人陈军超的姐夫吴鹏 辉给张小丽打来视频电话, “感谢党和政 府、感谢医院,让俺弟弟得到专业治疗, 要不俺这一家人可咋过啊!”看着视频中 正在自主锻炼的弟弟,吴鹏辉激动不已。 今年 38 岁的陈军超是董村镇吴岗 村贫困户,患精神分裂症 18 年,属于二级 残疾。“按照《长葛市兜底托养管理办 法》,我们把陈军超纳入兜底托养对象, 帮他缴纳治疗及生活费用。近期,我们 将会召集陈军超的家人、村‘两委’主要 负责人、帮扶责任人、康复医院,面对面 签订集中兜底‘四方协议’,让兜底对象 多一份保障。”董村镇党委书记张志良说。 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 要一环。该市把“四院一中心”建设作 为兜底保障的基础,市精神病康复医院 便是该市唯一一所精神疾病患者集中 兜底中心。 为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医院还 “因人施策”,为每个病人“贴身”制定作 息时间表,将药物与脑电治疗等方式结 合,定时带领病人在1000平方米的活动 中心进行阅读、弹钢琴等集中活动,并根 据病人身体情况合理安排营养餐食。 “观察室里的病人病情最重,医护人 员可在护士站透过玻璃直接查看观察室 里的情况。我们还在每个病房安装了感 应灯,既方便夜间查房又不打扰病人休 息。”市精神病康复医院院长侯巧慧说。 长葛市 用爱筑起贫困户的“心灵家园” □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宁璐璐 4月28日,在叶县叶邑镇段庄村段 德方的果园里,段德方正忙着给梨树疏 果。“这些果子挤在一起长,营养不够会 使梨子个小,疏果可以让梨更大更甜。” 段德方笑着说。 今年 54 岁的段德方是叶邑镇段庄村 人。早些年,他外出打工赚钱,妻子在家 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一家三口虽算不上 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2009年,厄运突然来临。段德方的 妻子不幸患上红斑狼疮,导致免疫力降 低,干不了重活。几年下来,治疗费和康 复费耗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下5万 多元的外债。 仅靠打零工和家中三亩地的收入根 本维持不了日常开销和妻子定期复诊的 费用,日子过得非常拮据。2013 年,段德 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政 府的帮助下,段德方家享受到了到户增 收、医疗保险、金融扶贫等各项扶贫政 策。 “这几年,正是党和政府的扶持才让 我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段德方 说,为改变现状,2017 年,他结合自身情 况以及市场需求,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扶 贫贷款,承包了 35 亩河坡地,种植梨树以 及其他农作物。在段德方的悉心照料 下,15 亩梨树长势喜人。 段德方引种的是梨树新品种奥世红 梨,这种梨树长红叶、开红花,结的果子 也是红彤彤的,并且成熟期早、产量高、 口感酥脆无渣,在市面上很受欢迎。 由于这种梨树三年才能挂果,前几 年梨树没有收成,但段德方也不闲着,他 一边精心管理果树一边种着庄稼。他利 用梨树下的空地套种花生、红薯、瓜果等 经济作物。靠种经济作物,他家年收入 有 5 万多元,光荣脱贫。 “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就没有我今 天的好日子,我会尽力经营好这片果林, 走上致富路。”段德方说。 今年,段德方种植的梨树已到了挂 果期。果树上,樱桃般大小的果实挂满 枝头,也让段德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这15亩梨 树今年预计可收获1.5万公斤梨,收入 10 多万元。”段德方信心满满地说,“我 相 信 自 己 的 日 子 会 越 过 越 好 、越过越 甜。” □本报记者 秦名芳 通讯员 杨健 张百瑞 “要不是连书记为我操心,给我多 方协调工作,我恐怕还在家待着呢,真 是太感谢连书记了!”4 月 29 日,汤阴县 韩庄镇武洼村的索风秀说。索风秀口 中的连书记名叫连二勇,今年 37 岁,是 韩庄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也是武洼 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 连二勇在做好韩庄镇纪检监察工作 的同时,把贫困户当亲人,尽心尽责做好 脱贫攻坚工作。索风秀是连二勇2018 年在武洼村结下的“亲戚”,看着索风秀 日益好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不断长大 的一双儿女,连二勇感到由衷的欣慰: “看到困难群众满意的笑容,我真正感受 到了作为扶贫工作者的价值!” 今年 51 岁的索风秀曾是韩庄镇武 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患胃癌, 做手术切除了整个胃,花费20多万元。 连二勇结下了索风秀这门“亲戚”。他每 次到武洼村检查指导工作总不忘去索风 秀家里看一看,对他们嘘寒问暖。 随着索风秀病情的日益好转和一 双儿女的日渐长大,其爱人也不用过多 地为照顾家庭而分心,就萌生了找份工 作补贴家用的想法。连二勇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经多方协调,安排索风秀的 爱人到食用菌厂上班。 连二勇还结合实际情况,为索风秀 一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从日常生 活入手,为索风秀家改厨房、改地面、改 门窗,改善其居住环境,增添桌椅板凳 等,切实保障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利用 产业带贫为其申请小额信用贷款 2 万 元,用于绿水青山公司海棠种植。 2019年,在连二勇和其他帮扶责任 人的全力帮助下,索风秀一家人齐心协 力,年总收入 4.5 万元,人均收入 1.1 万 余元,成功脱贫。 武洼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0 户 25 人,目前已脱贫9户24人。连二勇说: “我老家是农村的,对农村、农民,特别 是对贫困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认他 们当‘亲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 事情,我感到内心特别踏实。” 本报讯(记者段宝生 通讯员王为 峰 王广乐 )4 月 26 日,记者漫步在地处黄 河滩区的台前县清水河乡,家家户户庭 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 小果园、小游园等竞相媲美,“一宅变四 园”已成为滩区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模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了这个小 菜园,不仅顿顿有鲜菜,吃着方便,看着 也舒心,还省下了不少钱。”清水河乡太 平庄村脱贫户付尚庆指着自家宅基地上 的小菜园,一脸喜悦地说。 以往,付尚庆习惯在房前屋后堆积 些柴草、杂物,不仅脏乱,还存在安全隐 患。今年年初,乡里推进“一宅变四园” 行动,鼓励村民盘活院内闲置土地,充分 利用庭前院后废弃空地,建设菜园、果 园、花园、游园。在村干部和帮扶队员的 帮助下,付尚庆率先把自家的小院打扫 干净,房前屋后开辟成小菜园,种上了菠 菜、小油菜、蒜苗等应季蔬菜,实现了自 给自足,在疫情防控期间基本不用外出 买蔬菜。 “‘一宅变四园’,不仅解决了家家户 户的‘菜篮子’问题,还美化了村庄环境, 减少了安全隐患,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 质,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 心。”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尚喜深有感 触地说。 据该乡宣统委员祁传民介绍,今年 以来,清水河乡将人居环境改善与脱贫 攻坚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宅变四园” 行动,实行科级干部包服务区、一般干部 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鼓励 群众积极动手改变农村院落“脏、乱、差” 的状况,改造厕所,拆除危旧房屋,在闲 置宅基地上建起了小游园、小广场、竹林 等,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果树、花草等, 村里主干道两旁种植了红叶石楠、青竹、 女贞等景观树木,一座座农家小院变成 了菜园、花园,一条条街道变成了自然生 态走廊,全乡处处呈现一幅欣欣向荣、乡 风文明的美丽画卷。 本报讯(记者冯佳志 通讯员刘军鹏 罗霄鹏 )“水井终于出水了,多少年了,祖 祖辈辈都靠天吃饭,到我这一辈儿总算盼 到了这甘甜的井水,以后的日子可就好过 了。”4月28日,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村民 刘琪林激动地说。 常平乡九渡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丹河 峡谷风景区所在地,曾属于省定贫困村, 长期以来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加之 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和 群众致富,为了帮助山区群众尽早摆脱贫 困,常平乡财政所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战 斗堡垒作用,坚持政策到位、服务到位、资 金到位,确保山区群众如期脱贫。 “一事一议项目完工了,村里又铺设了 饮水管道,盼了多年的自来水流进了九渡 尚河百姓的家中。” “原来从九渡村到常平 乡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我们走新修的扶 贫路,只需要 20 多分钟,政府真是给我们 山区群众出行办了件大好事。”谈到家乡的 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记者介绍。 通过基层财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九 渡村已经顺利脱贫。如今,该村依靠乡村 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推动、道路联动,持 续焕发出新生的动力,全村百姓正昂首奔 向幸福小康路。 □本报记者 代珍珍 官坡镇位于卢氏县西南部,地处豫陕 两省,卢氏、洛南、丹凤三县的交界处,海 拔 800 多米,镇上两万七千人,山高林密 的特点催生了当地的香菇种植产业。在 官坡,有两个副镇长,一个是“本土的”,一 个是“外来的”。 “本土的”副镇长叫朱峰生,他通晓本 地习俗,在官坡镇干了快 5 年,主持武装部 全面工作,分管交通、烟叶、土地、城建、文 化等工作,是官坡的“百事通”。 “外来的”副镇长叫袁文祯。其实她 是官坡镇的副科员,因为职级等同于副镇 长,老百姓就喊她副镇长。袁文祯从河南 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公务员考试,2014年 来到了官坡镇。 当地的老百姓生活简朴,主要以种香 菇、磨豆腐等为主。在官坡,卖豆腐的小 贩只在早上营业,所以做豆腐就起得早, 早上九点多豆腐就被抢购一空。早上十 点多,来官坡的香菇收购商就收场了,种 香菇的老百姓要赶上趟,早上五六点就得 进棚摘香菇。 “老百姓早上五点进菌棚,晚上十点 出菌棚,他早上起来了就认为乡干部也起 来了,他晚上没睡就认为乡干部也没睡, 来了就敲你的门,经常有老百姓在门边等 着办事。”朱峰生说。官坡村 67 岁的左明 军十多年前是村里林场的护林员,去年, 为了让政府解决他的待遇问题,每天凌晨 四五点就来敲门: “乡里一直有人,何况峰 生还是官坡人,敲他的门办事不稀罕。” 在官坡,这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时间也 跟着老百姓的习惯“变了”。 袁文祯虽然在卢氏县城住,但大部分 时间都在镇上,很多人都认识她。袁文祯 去买豆腐,卖豆腐的老乡称好了,还要再 送她一块: “袁镇长不是外人,这是给咱自 己吃了。”袁文祯说: “这儿的老百姓朴实、 真诚。”袁文祯刚来的时候,方言都听不 懂,后来跟老百姓打交道多,学会了说官 坡话,成了半个官坡人。 “外来的”袁文祯也有自己的优势:能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官坡与陕西接壤, 老百姓的口音重,大学毕业的袁文祯说普 通话算是好的,官坡有个“红二十五军军 部旧址”,她也因此成了那里的讲解员,成 了官坡少有的“双语”人才。 袁文祯调侃说: “当时是想往外跑跑, 没想到从大平原一下跑到了河南西边最 偏远的山区,还在这儿安了家。去年脱贫 攻坚任务重、工作忙,1个多月都没回家 看儿子。”现在的袁文祯也是每隔几个星 期才回县城一次。虽说袁文祯是“外来 的”,但根却扎在了官坡。 4 月 28 日,游客在 光山县晏河乡许洼村千 亩芍药基地里观赏芍药 花、拍 照、游 玩 。 近 年 来,该村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形成休闲、观光农 业相结合的新格局,共 连片种植芍药1800多 亩,现在满山遍野的芍 药花竞相绽放,吸引着 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谢万柏 光山县 芍药花开 醉游人 综合新闻 3 农村版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戴晓涵电话∶0371-65795707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式∶张峰 校对∶王姝 兄弟俩驻村帮扶兄弟俩 两个副镇长 沁阳市 财政发力惠民生 叶县段德方 梨树挂满果 脱贫梦成真 纪委书记的乡下“亲戚” 卫辉市 大樱桃铺就致富路 台前县清水河乡 一宅变四园 百姓乐开颜 沈丘:强化乡镇监察室规范化建设 今年以来,沈丘县纪委监委通过 配强人员、完善场所、配置设备、保障 经费、强化培训五个方面,强化全县 22 个 乡 镇 监 察 室 规 范 化 建 设 ,679 名监察员和廉情监督员业务素质得 到提升。劝阻红白事大操大办、工作 日饮酒等事项155项,发现并报告问 题 39 个,协助、配合参与纪检监察工 作198人次,对净化基层民风起到了 关键作用。 “要真正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 后一公里’,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监察 员的作用,激发干部新动力,凝聚监 督新合力。”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 人表示。 (刘建涛) 原阳 原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9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亚鑫 通讯员 卞瑞峰 马啸 )为全面了解帮扶干部对精 准扶贫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习 热情,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意识和 工作能力、水平,近日,原阳县蒋庄乡组 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脱贫攻坚业 务知识测试。 据悉,本次测试以扶贫相关政策知 识为主,内容涉及帮扶措施、补助标准、 列举最近扶贫工作实施情况等一系列 内容。测试采取闭卷方式,旨在以考促 学、以考代训,对干部扶贫政策知识的 掌握情况和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通过此次以测促学,不但有助于蒋 庄乡扶贫办了解干部对扶贫各项政策、 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工作中 的应用情况,也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帮扶 干部的扶贫责任意识,督促大家不断学 习,做到真正懂扶贫、精业务,促进干部 作风改变,切实提高广大贫困户的满意 度,为更好更快打赢新形势下的脱贫攻 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阳县蒋庄乡 扶贫知识测试扎实帮扶基础

Transcript of 兄弟俩驻村帮扶兄弟俩 - dahe.cn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20-05/06/03/... ·...

Page 1: 兄弟俩驻村帮扶兄弟俩 - dahe.cn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20-05/06/03/... · 立和张长兴哥弟俩四处奔波,买材料、雇 ... 高端品种,已种植2500余棵樱桃树,并配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澎涛青俊

这几天,太康县转楼镇孙北村村民

郑先德和弟弟郑先进梦想成真,以前多

年想过上的幸福生活,竟在短短几天变

成了现实。“你看这新棉被、新家具、新床

铺,都是县民政局张立、张长兴兄弟俩给

俺置办的。”看着粉刷一新的墙壁和满屋

的新家当,70岁的郑先德喃喃自语。

郑先德口中的张立和张长兴是一对

亲兄弟,目前均在太康县民政局任股级

干部。今年4月1日,全县“四个清零”百

日总攻打响后,他俩和单位其他29名同

志被选派到转楼镇驻村帮扶。巧合的

是,兄弟俩帮扶的贫困户郑先德和郑先

进也是一对亲兄弟。

“10多年了,没有党委政府和村委的帮

助,俺家的日子根本没法过。”回忆过往,郑

先德眼眶湿润。17年前老伴因病去世,9

年前,儿子儿媳因琐事生气,撇下4个年幼

的孩子撒手人寰。为拉扯4个孙女孙子长

大成人,多年来,郑先德既当“爹”又当

“娘”,好在孩子们都争气,个个努力学

习。如今,大孙女、大孙子先后考上大学。

今年65岁的郑先进是一名聋哑人,一

生未娶。为帮助哥哥拉扯4个孙女孙子,

他放弃去敬老院生活,主动留在家里帮着

哥哥料理10多亩农田。2014年,郑先德

和弟弟郑先进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

户。“凡是有的扶贫政策,党委政府和民政

部门都让我们享受。”郑先德动情地说。

张立等民政局干部驻村后,按照县

委“四个清零”百日总攻要求,对所有帮

扶的贫困户进行了深入走访。“我们刚来

时,郑先进家里简直乱得不成样子。”张

立回忆说,“没有院墙,砖头垒起的院门

楼还用一根木棍顶着,即将倒塌。”而哥

哥郑先德家里的三间瓦房由于年久失

修,房顶漏雨,没有床铺,几个孩子常年

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我们一定尽快帮助郑先德和郑先进

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张立和弟弟张长兴

暗暗下定决心。二人向入村走访的县民

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永新和转楼镇党委

书记杨传俊进行了汇报,得到县民政局和

转楼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说了就干,干就干好。10多天来,张

立和张长兴哥弟俩四处奔波,买材料、雇

工人帮郑先德和郑先进拉院墙、平整院

子、盖厨房、建水冲式厕所、购置家具床

铺和衣服,如今,郑先德和郑先进俩人的

家,里里外外全部更换了一遍。

“家里漂亮了,多年做梦都想过的生

活终于实现了。”看着张立哥弟俩整天为

他和弟弟忙前忙后,郑先德激动地抹起了

眼泪。“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两个享受

孤儿待遇,三个享受低保待遇,加上10多

亩种地收入,小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在张立和张长兴的贴心帮扶下,郑

先进发挥自己养羊的特长,在原有养殖

两只羊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加上我的特困救助,我今年脱贫一点儿

都不成问题。”郑先进用手语向跟张立和

张长兴兄弟俩表达内心的想法。

本报讯(记者马丙宇通讯员李娟王静静 明来)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卫辉市安

都乡口头村的樱桃种植基地,一株株幼小

的樱桃苗长势喜人,迎着阳光一大片青绿

映入眼帘。“这些樱桃苗是我带领口头村壮

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法

宝。”基地负责人马霖成说。

口头村位于卫辉市安都乡西北部,有

贫困户57户187人。为帮助贫困户持续

增收,如期高质量全部脱贫,同时振兴乡

村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口头村干部谋

划实施了樱桃种植产业。通过招商,与河

南樱泽园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公

司投资1600万元,流转土地250余亩,建

立樱桃种植基地。

基地主要种植欧美大樱桃,引进“俄

罗斯八号”和“美国大红”两个市场走俏的

高端品种,已种植2500余棵樱桃树,并配

套滴灌设施,林间套种辣椒,平均每亩收

益可达9万元。贫困户主要通过流转土

地、在基地内务工获得收益。

目前,基地流转19户贫困户土地,年

流转费1000元/亩;10余个贫困劳动力在

基地内务工,日工资不低于50元。随着

基地的发展,预计年内可吸纳口头村及周

边村贫困劳动力50人以上,解决了不少

贫困户在疫情期间外出务工难的问题,让

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

□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曹要强肖喜锋

4月28日一大早,上蔡县东洪镇毛

庄村的董结实就将自己刚刚采摘的芦

笋精挑细选后送到村委会过称,经统一

包装后发往青岛,并远销海外。

今年67岁的董结实几年前可是村

里有名的“药罐子”,由于身患淋巴癌,

不但花光了他家的积蓄,还借了亲戚朋

友不少钱,再加上妻子也有慢性病,需

要长期吃药,2015年10月董结实家成

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服输的董结实没有被病魔吓倒,

他们一家在相继享受医疗救助、危房改

造、集体经济分红、金融扶持等一系列

帮扶政策的同时,村脱贫攻坚责任组还

为他们夫妻二人分别安排了优抚联络

员、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有

500元的工资,全家一年就增收1.2万

元,2018年董结实家光荣脱了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

奋斗的起点。看到附近村民种植芦笋

效益好,董结实又有了靠发展特色种植

发家致富的想法。在东洪镇王俊强芦

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家种了

两亩芦笋,2019年就实现增收1万多

元,今年又有了每斤4块钱的好行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好政策不能

辜负了,我要勤奋大干,早日成为致富

标兵户!”董结实说。

上蔡县董结实

“药罐子”争当致富标兵

本报讯 (记者宋广军 通讯员刘思雨)“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

荣富强……”4月27日,在长葛市精神

病康复医院7楼活动中心,刚带领病人

锻炼完的病区护士长张小丽,随着病人

弹奏的钢琴曲《歌唱祖国》哼唱起来。

正在这时,病人陈军超的姐夫吴鹏

辉给张小丽打来视频电话,“感谢党和政

府、感谢医院,让俺弟弟得到专业治疗,

要不俺这一家人可咋过啊!”看着视频中

正在自主锻炼的弟弟,吴鹏辉激动不已。

今年38岁的陈军超是董村镇吴岗

村贫困户,患精神分裂症18年,属于二级

残疾。“按照《长葛市兜底托养管理办

法》,我们把陈军超纳入兜底托养对象,

帮他缴纳治疗及生活费用。近期,我们

将会召集陈军超的家人、村‘两委’主要

负责人、帮扶责任人、康复医院,面对面

签订集中兜底‘四方协议’,让兜底对象

多一份保障。”董村镇党委书记张志良说。

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

要一环。该市把“四院一中心”建设作

为兜底保障的基础,市精神病康复医院

便是该市唯一一所精神疾病患者集中

兜底中心。

为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医院还

“因人施策”,为每个病人“贴身”制定作

息时间表,将药物与脑电治疗等方式结

合,定时带领病人在1000平方米的活动

中心进行阅读、弹钢琴等集中活动,并根

据病人身体情况合理安排营养餐食。

“观察室里的病人病情最重,医护人

员可在护士站透过玻璃直接查看观察室

里的情况。我们还在每个病房安装了感

应灯,既方便夜间查房又不打扰病人休

息。”市精神病康复医院院长侯巧慧说。

长葛市

用爱筑起贫困户的“心灵家园”□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宁璐璐

4月28日,在叶县叶邑镇段庄村段

德方的果园里,段德方正忙着给梨树疏

果。“这些果子挤在一起长,营养不够会

使梨子个小,疏果可以让梨更大更甜。”

段德方笑着说。

今年54岁的段德方是叶邑镇段庄村

人。早些年,他外出打工赚钱,妻子在家

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一家三口虽算不上

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2009年,厄运突然来临。段德方的

妻子不幸患上红斑狼疮,导致免疫力降

低,干不了重活。几年下来,治疗费和康

复费耗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下5万

多元的外债。

仅靠打零工和家中三亩地的收入根

本维持不了日常开销和妻子定期复诊的

费用,日子过得非常拮据。2013年,段德

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政

府的帮助下,段德方家享受到了到户增

收、医疗保险、金融扶贫等各项扶贫政

策。

“这几年,正是党和政府的扶持才让

我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段德方

说,为改变现状,2017年,他结合自身情

况以及市场需求,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扶

贫贷款,承包了35亩河坡地,种植梨树以

及其他农作物。在段德方的悉心照料

下,15亩梨树长势喜人。

段德方引种的是梨树新品种奥世红

梨,这种梨树长红叶、开红花,结的果子

也是红彤彤的,并且成熟期早、产量高、

口感酥脆无渣,在市面上很受欢迎。

由于这种梨树三年才能挂果,前几

年梨树没有收成,但段德方也不闲着,他

一边精心管理果树一边种着庄稼。他利

用梨树下的空地套种花生、红薯、瓜果等

经济作物。靠种经济作物,他家年收入

有5万多元,光荣脱贫。

“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就没有我今

天的好日子,我会尽力经营好这片果林,

走上致富路。”段德方说。

今年,段德方种植的梨树已到了挂

果期。果树上,樱桃般大小的果实挂满

枝头,也让段德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这15亩梨

树今年预计可收获1.5万公斤梨,收入

10多万元。”段德方信心满满地说,“我

相信自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越过越

甜。”

□本报记者秦名芳通讯员杨健张百瑞

“要不是连书记为我操心,给我多

方协调工作,我恐怕还在家待着呢,真

是太感谢连书记了!”4月29日,汤阴县

韩庄镇武洼村的索风秀说。索风秀口

中的连书记名叫连二勇,今年37岁,是

韩庄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也是武洼

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

连二勇在做好韩庄镇纪检监察工作

的同时,把贫困户当亲人,尽心尽责做好

脱贫攻坚工作。索风秀是连二勇2018

年在武洼村结下的“亲戚”,看着索风秀

日益好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不断长大

的一双儿女,连二勇感到由衷的欣慰:

“看到困难群众满意的笑容,我真正感受

到了作为扶贫工作者的价值!”

今年51岁的索风秀曾是韩庄镇武

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患胃癌,

做手术切除了整个胃,花费20多万元。

连二勇结下了索风秀这门“亲戚”。他每

次到武洼村检查指导工作总不忘去索风

秀家里看一看,对他们嘘寒问暖。

随着索风秀病情的日益好转和一

双儿女的日渐长大,其爱人也不用过多

地为照顾家庭而分心,就萌生了找份工

作补贴家用的想法。连二勇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经多方协调,安排索风秀的

爱人到食用菌厂上班。

连二勇还结合实际情况,为索风秀

一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从日常生

活入手,为索风秀家改厨房、改地面、改

门窗,改善其居住环境,增添桌椅板凳

等,切实保障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利用

产业带贫为其申请小额信用贷款2万

元,用于绿水青山公司海棠种植。

2019年,在连二勇和其他帮扶责任

人的全力帮助下,索风秀一家人齐心协

力,年总收入4.5万元,人均收入1.1万

余元,成功脱贫。

武洼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5

人,目前已脱贫9户24人。连二勇说:

“我老家是农村的,对农村、农民,特别

是对贫困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认他

们当‘亲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

事情,我感到内心特别踏实。”

本报讯(记者段宝生 通讯员王为峰王广乐)4月26日,记者漫步在地处黄

河滩区的台前县清水河乡,家家户户庭

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

小果园、小游园等竞相媲美,“一宅变四

园”已成为滩区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模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了这个小

菜园,不仅顿顿有鲜菜,吃着方便,看着

也舒心,还省下了不少钱。”清水河乡太

平庄村脱贫户付尚庆指着自家宅基地上

的小菜园,一脸喜悦地说。

以往,付尚庆习惯在房前屋后堆积

些柴草、杂物,不仅脏乱,还存在安全隐

患。今年年初,乡里推进“一宅变四园”

行动,鼓励村民盘活院内闲置土地,充分

利用庭前院后废弃空地,建设菜园、果

园、花园、游园。在村干部和帮扶队员的

帮助下,付尚庆率先把自家的小院打扫

干净,房前屋后开辟成小菜园,种上了菠

菜、小油菜、蒜苗等应季蔬菜,实现了自

给自足,在疫情防控期间基本不用外出

买蔬菜。

“‘一宅变四园’,不仅解决了家家户

户的‘菜篮子’问题,还美化了村庄环境,

减少了安全隐患,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

质,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

心。”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尚喜深有感

触地说。

据该乡宣统委员祁传民介绍,今年

以来,清水河乡将人居环境改善与脱贫

攻坚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宅变四园”

行动,实行科级干部包服务区、一般干部

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鼓励

群众积极动手改变农村院落“脏、乱、差”

的状况,改造厕所,拆除危旧房屋,在闲

置宅基地上建起了小游园、小广场、竹林

等,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果树、花草等,

村里主干道两旁种植了红叶石楠、青竹、

女贞等景观树木,一座座农家小院变成

了菜园、花园,一条条街道变成了自然生

态走廊,全乡处处呈现一幅欣欣向荣、乡

风文明的美丽画卷。

本报讯(记者冯佳志 通讯员刘军鹏罗霄鹏)“水井终于出水了,多少年了,祖

祖辈辈都靠天吃饭,到我这一辈儿总算盼

到了这甘甜的井水,以后的日子可就好过

了。”4月28日,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村民

刘琪林激动地说。

常平乡九渡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丹河

峡谷风景区所在地,曾属于省定贫困村,

长期以来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加之

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和

群众致富,为了帮助山区群众尽早摆脱贫

困,常平乡财政所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战

斗堡垒作用,坚持政策到位、服务到位、资

金到位,确保山区群众如期脱贫。

“一事一议项目完工了,村里又铺设了

饮水管道,盼了多年的自来水流进了九渡

尚河百姓的家中。”“原来从九渡村到常平

乡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我们走新修的扶

贫路,只需要20多分钟,政府真是给我们

山区群众出行办了件大好事。”谈到家乡的

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记者介绍。

通过基层财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九

渡村已经顺利脱贫。如今,该村依靠乡村

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推动、道路联动,持

续焕发出新生的动力,全村百姓正昂首奔

向幸福小康路。

□本报记者代珍珍

官坡镇位于卢氏县西南部,地处豫陕

两省,卢氏、洛南、丹凤三县的交界处,海

拔800多米,镇上两万七千人,山高林密

的特点催生了当地的香菇种植产业。在

官坡,有两个副镇长,一个是“本土的”,一

个是“外来的”。

“本土的”副镇长叫朱峰生,他通晓本

地习俗,在官坡镇干了快5年,主持武装部

全面工作,分管交通、烟叶、土地、城建、文

化等工作,是官坡的“百事通”。

“外来的”副镇长叫袁文祯。其实她

是官坡镇的副科员,因为职级等同于副镇

长,老百姓就喊她副镇长。袁文祯从河南

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公务员考试,2014年

来到了官坡镇。

当地的老百姓生活简朴,主要以种香

菇、磨豆腐等为主。在官坡,卖豆腐的小

贩只在早上营业,所以做豆腐就起得早,

早上九点多豆腐就被抢购一空。早上十

点多,来官坡的香菇收购商就收场了,种

香菇的老百姓要赶上趟,早上五六点就得

进棚摘香菇。

“老百姓早上五点进菌棚,晚上十点

出菌棚,他早上起来了就认为乡干部也起

来了,他晚上没睡就认为乡干部也没睡,

来了就敲你的门,经常有老百姓在门边等

着办事。”朱峰生说。官坡村67岁的左明

军十多年前是村里林场的护林员,去年,

为了让政府解决他的待遇问题,每天凌晨

四五点就来敲门:“乡里一直有人,何况峰

生还是官坡人,敲他的门办事不稀罕。”

在官坡,这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时间也

跟着老百姓的习惯“变了”。

袁文祯虽然在卢氏县城住,但大部分

时间都在镇上,很多人都认识她。袁文祯

去买豆腐,卖豆腐的老乡称好了,还要再

送她一块:“袁镇长不是外人,这是给咱自

己吃了。”袁文祯说:“这儿的老百姓朴实、

真诚。”袁文祯刚来的时候,方言都听不

懂,后来跟老百姓打交道多,学会了说官

坡话,成了半个官坡人。

“外来的”袁文祯也有自己的优势:能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官坡与陕西接壤,

老百姓的口音重,大学毕业的袁文祯说普

通话算是好的,官坡有个“红二十五军军

部旧址”,她也因此成了那里的讲解员,成

了官坡少有的“双语”人才。

袁文祯调侃说:“当时是想往外跑跑,

没想到从大平原一下跑到了河南西边最

偏远的山区,还在这儿安了家。去年脱贫

攻坚任务重、工作忙,1个多月都没回家

看儿子。”现在的袁文祯也是每隔几个星

期才回县城一次。虽说袁文祯是“外来

的”,但根却扎在了官坡。

4月28日,游客在

光山县晏河乡许洼村千

亩芍药基地里观赏芍药

花、拍照、游玩。近年

来,该村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形成休闲、观光农

业相结合的新格局,共

连片种植芍药 1800多

亩,现在满山遍野的芍

药花竞相绽放,吸引着

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谢万柏摄

光山县芍药花开醉游人

综合新闻3农村版2020年5月6日星期三

责任编辑∶戴晓涵 电话∶0371-65795707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式∶张峰 校对∶王姝

兄弟俩驻村帮扶兄弟俩

两个副镇长

沁阳市财政发力惠民生

叶县段德方 梨树挂满果 脱贫梦成真

纪委书记的乡下“亲戚”

卫辉市大樱桃铺就致富路

台前县清水河乡 一宅变四园 百姓乐开颜

沈丘:强化乡镇监察室规范化建设今年以来,沈丘县纪委监委通过

配强人员、完善场所、配置设备、保障

经费、强化培训五个方面,强化全县

22个乡镇监察室规范化建设,679

名监察员和廉情监督员业务素质得

到提升。劝阻红白事大操大办、工作

日饮酒等事项155项,发现并报告问

题39个,协助、配合参与纪检监察工

作198人次,对净化基层民风起到了

关键作用。

“要真正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

后一公里’,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监察

员的作用,激发干部新动力,凝聚监

督新合力。”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

人表示。 (刘建涛)

原阳原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9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亚鑫通讯员

卞瑞峰马啸)为全面了解帮扶干部对精

准扶贫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习

热情,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意识和

工作能力、水平,近日,原阳县蒋庄乡组

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脱贫攻坚业

务知识测试。

据悉,本次测试以扶贫相关政策知

识为主,内容涉及帮扶措施、补助标准、

列举最近扶贫工作实施情况等一系列

内容。测试采取闭卷方式,旨在以考促

学、以考代训,对干部扶贫政策知识的

掌握情况和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通过此次以测促学,不但有助于蒋

庄乡扶贫办了解干部对扶贫各项政策、

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工作中

的应用情况,也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帮扶

干部的扶贫责任意识,督促大家不断学

习,做到真正懂扶贫、精业务,促进干部

作风改变,切实提高广大贫困户的满意

度,为更好更快打赢新形势下的脱贫攻

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阳县蒋庄乡

扶贫知识测试扎实帮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