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出院準備 照顧不中斷 當家人出院後, 問題更複雜š好出院準備...

4
策動改變_Policy Facilitation 當醫護通知長輩即將出院,大多數家屬一陣頭皮發麻, 一連串照顧、復健的難題接連上門: 誰能協助照顧?住家附近哪裡可做復健?該不該送去機構?…… 究竟什麼原因讓「準備出院」成為每個照顧者的夢魘? 有哪些醫院或縣市政府已在試圖幫助民眾? 為了照顧所愛的人,你該如何尋找資源? 如何一步一步照著做,從住院到出院,臨危不亂? 文.李佳欣 攝影.林后駿 當家人出院後, 問題更複雜 …… 做好出院準備 照顧不中斷 96 康健雜誌20174圖為設計攝影,與真人無涉 輔具提供:國泰綜合醫院

Transcript of 做好出院準備 照顧不中斷 當家人出院後, 問題更複雜š好出院準備...

策動改變_Policy Facilitation

當醫護通知長輩即將出院,大多數家屬一陣頭皮發麻,

一連串照顧、復健的難題接連上門:

誰能協助照顧?住家附近哪裡可做復健?該不該送去機構?……

究竟什麼原因讓「準備出院」成為每個照顧者的夢魘?

有哪些醫院或縣市政府已在試圖幫助民眾?

為了照顧所愛的人,你該如何尋找資源?

如何一步一步照著做,從住院到出院,臨危不亂?

文.李佳欣 攝影.林后駿

當家人出院後,問題更複雜……

做好出院準備 照顧不中斷

96 康健雜誌2017年4月 圖為設計攝影,與真人無涉 輔具提供:國泰綜合醫院

1 2017/3/24 下午 06:29:53

林小姐85歲的父親去年某日突然中風發

作,第一時間被送到親戚任職的醫學中

心。約莫1週後,醫院終於告知父親脫離危險

期,可從加護病房轉回一般病房休養。

不過,開始準備出院,林小姐才發現還有一

堆問題等著她。

最讓她煩惱的是復健。一住進醫院,當醫師

的親戚就再三叮嚀她:中風後3個月內是黃金

期,一定要好好復健。林小姐不想再跑回遙遠

的醫學中心,但醫院不清楚其他醫院的復健能

力,無從為她建議。「那時只覺得腦中一片空

白,完全不知道從哪裡問起,壓力又很大,很

怕沒找好復健,爸爸因此不能走路。」林小姐

只好趁陪伴父親跟接小孩的空檔中,親自一家

家探訪父親家附近的醫院。

各種相關服務的申請流程也讓她備受困擾。

從找外籍看護、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

卡,原來每種手續要準備的文件、需等待的行

政時間都不一樣。光摸索出申請程序、備齊診

斷證明與申請書,就耗掉大半心力。「後來我

才知道長照申請在照管中心;身心障礙手冊要

先跑區公所;外籍看護申請是勞動部的事情,

這些單位都是各自分工。」

就算得知流程,有些資源也因規定僵化,「看

得到吃不到」。父親短時間無法順利走路,出院

時需坐輪椅,但輔具租借中心離醫院很遠,要借

回家讓父親試用不方便。林小姐最後只好去醫院

內的醫療用品店買,以便將輪椅推上病房使用。

而且尷尬的是,不論是買輪椅還是在家中加

裝扶手,若要申請政府補助,必須等出院後由

專人到家中評估、核發證明後,才能購買。為

讓父親在出院時有舒適的輪椅可用,林小姐決

定乾脆放棄補助。

面對各種出院後的照顧難題,林小姐曾求助

病房的護理師,但護理人員非常忙碌,對政府

單位、社區內的長照資源也不大清楚,「是到出

院後,我才知道原來有所謂的『居家服務』、

『復康巴士』,」林小姐說。

唯一「幸運」的是,家中經濟狀況允許她暫

時辭掉工作,讓她最終能一一將資源備齊,並

在長照服務還沒完全到位時,扛下照顧責任在

家照料父親。

回憶這段過程,林小姐又氣又無奈地說:

「突然遭逢家人生病的意外,已經夠焦頭爛

額,政府的資訊又四散各地,始終找不到一個

地方提供我們完整、清楚的資訊,」因從事媒

體工作,她自覺已比一般人更善於打聽資訊,

「我們都這樣了,那其他更弱勢的人要怎麼

辦?」林小姐只盼望有一天,家屬們面對出院

不必再像大海撈針一樣茫然無助。

www.commonhealth.com.tw 97

2 2017/3/24 下午 06:29:55

策動改變_Policy Facilitation

出備服務推動20多年 家屬依然手足無措

類似林小姐的經歷,幾乎每天都在醫院病房上

演,但事實上,如果家屬能接受到醫院的「出院

準備服務」,可能就不必如此茫然無助。

出院準備服務(簡稱出備服務)是指醫院為

即將出院的病人所提供的各種協助,每家醫院都

有,目的是為了確保病人在出院之後,疾病或失

能的狀況仍然可獲得良好的照顧。

出備服務涵蓋的範圍很廣,病人需求不同,給

予協助也不同。單純一點,只要做用藥、營養的

衛教;若有管路的,則安排居家護理;若是有失

能的狀況,醫院也可協助安排居家復健,甚至替

病人尋找或轉介適合的機構或居家照顧服務;碰

上有經濟困難的病患,有些醫院也會轉介社工或

院內設立的基金會提供救濟。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陳誠仁表示,早年的醫

療思維認為,病人生病時才歸醫院管;健康時就

是家庭與社區的事。但人口高齡化,疾病形態愈

來愈趨於慢性,長期照顧需要增加,醫院自然也

得開始往後端思考。舉例來說,中風病人回家後

還是得持續復健,肺炎的長輩出院後,得注意拍

痰、增強體力。「一旦後端沒顧好,病人就可能

再反覆入院,」陳誠仁說。

出備服務的概念其實不新,衛生署(現衛福

部)早從1993年就開始推動,且2000年更已納入

醫院評鑑常規項目中。「長期照顧10年計劃」開

始制訂時,更強調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應與

醫院出備服務連結。

註:根據醫療評鑑規定,

①醫院應明訂出院照護計劃流程,並依病人需求,由醫療照

護團隊共同參與擬訂出院照護計劃,並有紀錄。

②出院照護計劃至少應包括:與疾病相關之計劃及指導(如

營養、復健、用藥、後續門診追蹤、緊急就醫之醫療資源與

途徑等資訊),並能以書面資料提供給病人。

只是24年過去,現實與理想似乎還有一段很大

的距離。

在病房現場,像林小姐一樣得自行摸索長照資

源的家屬還是很多。而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

關懷總會(簡稱家總)最新的調查也發現,曾有

住院經驗的民眾中,高達六成沒聽過這項服務。

而醫院最常提供的支援,也大多不是民眾最感到

困擾的問題(見100頁:照顧者心聲大調查)。

出院準備做得最好的,竟是仲介公司

原因之一是,出備服務過去沒有給付,對醫院來

說是賠錢的事,若醫院只重視獲利,自然不會把

心力放在上面。去年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簡

稱衛促會)研究國內醫院推動出院準備的狀況發

現,不少醫院竟然只配置1∼2名人員在負責全醫

院的出備服務。有些醫院多配一點人,但一定也

會兼做其他業務,「很難落實出院準備服務,」

衛促會祕書長陳奕曄說。

而根據粗略的統計,在所有住院病人中,約有

兩成的患者可能因為出現超過6個月以上的失能

情況,產生長期照顧的需求。

但醫院對長照服務比較陌生,在出備服務上

多偏重衛教、護理指導,往往未能把長照服務的

98 康健雜誌2017年4月

3 2017/3/24 下午 06:29:55

資訊轉介給家屬。等到民眾知道有資源可用的時

候,可能已聘請外籍看護。

「很諷刺,出院準備做得最好的,是人力仲介

公司,」家總祕書長陳景寧表示,住院期間到返家

後的半年內,是家屬最慌亂、最容易因衝動而離

職的階段,也是長照服務最值得施力的階段,但

在醫療現場,家屬最快、最容易接觸到的長照相關

服務,經常是駐守在醫院內、外發傳單的人力仲

介公司。

此外,現行醫院評鑑的規定中也未清楚定義

出備服務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因此各家醫院

能幫病人到什麼程度差異也很大。非常認真的個

案管理師,在出院前就陪家屬改善居家環境、租

借需要的輔具、還協助推薦適合的機構;做得差

的,家屬一問三不知,有的甚至只提供一些口頭

衛教或資訊單張,就跟家屬說「可以出院了」。

更別提要跟後端照顧服務單位一同合作、持續

照顧病人。

曾經實地參訪日本出院準備計劃的在宅醫療

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就分享,日本將出備稱為「退

院支援」, 把失能者出院後的醫療與生活照顧放

在一起思考,住院期間醫療團隊就找居家服務單

位一起開會,討論長輩回家該怎麼吃、做哪些運

動,照服員遇到問題,也可以直接跟醫生聯繫。

「台灣轉介病人,轉介單上只有一張A4制式表

格跟簡單幾句話,病人發生什麼問題,接手照顧

的人只能自己猜、自己問,」余尚儒曾蒐集一些

醫院發給居家護理所的轉介單,直嘆慘不忍睹。

日本比台灣早面對高齡化20多年,要跟日本比

可能有些苛刻,但至少可以先跟自己比。衛福部

努力推動長照2.0,宣稱只准成功不許失敗,可先

從把出備服務做到位開始。

醫院出院準備銜接社區照顧資源,

不僅可減少家屬負擔,

也可避免因照顧疏漏或復健、營養的疏失,

而延誤了恢復的速度,甚至反覆入院,

難以早日康復。

www.commonhealth.com.tw 99

圖為設計攝影,與真人無涉

4 2017/3/24 下午 06: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