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1
星期五 周刊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辑 朱名佳 81853903 组版 华晓梅 4版 礼社的明代古墙门 宋子伟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礼社,至今尚存一堵明代古 墙门,虽然其貌 不 扬 ,却 见 证了礼社四五百年的风雨。 古墙门在墙缺里,高不 足 2 米,宽约 3 米许。中间 的对开木门仅 1.2 米左右 宽,完好无损。木门樘上面4 块过墙板,依然很平整。 古墙门早已失去了使 用价值。墙门两端原来是飞 檐高翘,现今飞檐已无,但 构筑飞檐的砖瓦尚存,那瓦 既大又厚,制作讲究。据76 岁的薛坤兴老人介绍,该墙 门是以前一座大宅院的外 墙门。进了外墙门,是一个 大院,再进一道内墙门,是 坐北朝南的前后六间平房, 面积达 500 多平方米。这一 薛氏大院在清末年间毁于 一场大火,现已旧踪难觅, 而这一古墙门,却能得以保 存下来,堪称奇迹。 《薛氏宗谱》中的《 康熙 辛丑原序》一文中提及“惟 我祖宗,系出澄 江 ,明 洪 武 间,文祜公任广西佥事,暨 良壁公镇抚,著 家 声 ,出 赘 梁溪王氏,启建 门 庭 ,遂 为 我薛氏始迁之祖。地名礼 社,原与澄江之 仁 社 ,命 意 相通也。”礼社墙缺里是薛 氏最早居住之地,由此推 断,这尚存的墙 门 ,系 明 代 洪武年间的建筑。 墙缺里是礼社薛氏最 早的居住地,何以有“墙缺 里”这个地名呢?原来薛家 在住房造好以后,又在四周 用黄石筑起了围墙。旧时造 房子和筑围墙,一般都是依 地而建、随形而 筑 ,不 像 现 在统一规划。所以,薛家筑 起的围墙,中间凹进去了一 大段,远远看去就像缺了一 截,因此就称 “墙缺里”。 现存的古墙门在原来 围墙的最东面,当时那幢建 筑有前后六间平房,受地形 影响,房子是南阔北窄,成 畚箕状。有人说谁住这样的 房子,后代是不兴旺的。居 然,被不幸言中。这户人家 数代单传以后,人口越来越 萧条,到后来 ,里 面 只 住 着 一位海贵老太,她的丈夫已 经是顶嗣到这家来的了,也 不幸早逝,没有子女。海贵 老太孤身一人,没有依靠, 度日艰难。到了暮年神志恍 惚,在一次做 饭 时 ,不 幸 引 起火灾,后面的四间平房毁 于一旦。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礼 社的明代古墙门依然静静地 站立在各式各样的民宅中间, 仿佛在诉说一段段逝去的往 事。 王安石江阴诗与海上丝绸之路 石雨 北宋王安石( 1021-1086),字 介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 家、思想家,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又是我国著名的 文学家、诗人,他的 名 诗《 泊 船 瓜 洲》、名文《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 议书》等家喻户晓。王安石创作的 诗歌有提及无锡的,但他关于江阴 的诗更富有传奇色彩。 王安石诗描绘海上丝绸之路 带给江阴的繁荣富庶 “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 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 蟹不论钱。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 尘沙非少年。强乞一官终未得,只 君同病肯相怜。”王安石的这首七 律江阴诗,记事平实,抒情真切,连 历代文人骚客认为庸俗、通常都要 回避使用的“钱”字,也能从容入 诗。尤其是此诗首联、颔联四句,简 明扼要地描绘出北宋海上丝绸之 路给江阴带来的经济繁荣与富庶, 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海上丝绸之路是现在人们对 两宋发达的海外贸易的诗意概括。 汉唐时国力强盛,陆上丝绸之路畅 通无阻,海外贸易不是外贸的唯一 选择。但至两宋,版图缩小,国防力 量薄弱,时常以金钱换取和平,虽 有“茶马互市”之类的边境贸易,但 汉唐时恢宏的陆上丝绸之路基本 阻断,海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因此变得举足轻重。 两宋海外贸易发达,还因为当 时造船技术先进以及指南针的使 用,而皇帝们的重视,更是推动海 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早在 北宋初,太宗赵光义即派使者到海 外诸国进行友好访问,招徕外商来 华贸易。神宗赵顼曾告诫地方官员 市舶能获厚利,要求沿海各地搞活 搞好海外贸易,多为国家创收。 两宋把海外贸易称为市舶,管 理海外贸易的官署为市舶司。市舶 司颇类现在的海关,但它的工作内 容更广泛。北宋首个市舶司早在太 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就于广州 设立,接着明州( 今浙江宁波)﹑杭 州﹑泉州、密州( 今山东诸城)也相 继设立市舶司。整个北宋期间,江 阴未设市舶司,从相关史料看,当 时江阴的有关市舶事务是由峹村 等处的酒税务兼理的。至南宋,市 舶之利占国家收入比重更大,皇帝 们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江阴的海外贸易官署—— 舶务成立于南宋绍兴十六年 ( 1146 ,是两浙路市舶司的下属机 构。当时江阴杨舍、蔡港、田港三 港,云集来自漳州、泉州 、福州、建 州( 今福建建瓯 )、温州、明州( 今宁 )、越州( 今绍兴 )等远商海舶,物 货辐辏,市舶收入丰厚。当时江阴 军虽是“省辖市”,却只管江阴一县 仅17乡,地域面积不及苏州、常州 下属的一个大县,但江阴每年上缴 国库多达40余万贯,是常熟、昆山 等县的 4 倍之多。 江阴市舶兴旺,还可从后世称 为“妈祖”的海上女神神庙得到反 映。当时江阴周边的县,如无锡、宜 兴等只有龙王庙,但在江阴君山山 麓却建有圣妃庙,这位保护海上商 贾平安的女神,勅赐“灵惠助愿显 卫英烈妃”,简称圣妃。据明《嘉靖 江阴县志》载,南宋宁宗赵扩嘉定 十七年( 1224)舶商陈子 文等创庙 未备,至理宗赵昀绍定三年( 1230) 落成,圣妃庙香火十分旺盛,备受 海上商贾与船员们的顶礼膜拜。 王安石与朱昌叔的唱和诗篇, 传递两者对治理江阴的认识和交流 王安石的这首诗题为《予求守 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 明清 500 多年间的《江阴县志》一 直将朱昌符与朱昌叔混为一人。其 实,朱昌符是江阴知军,朱昌叔是 王安石二妹夫,他们是两个人。 综合《宋登科记考》《全宋文》 等权威资料,可以知道朱昌符于仁 宗天圣五年( 1027)秋调 任江阴知 军,明道二年( 1033)往奠 夏王赵德 明途中病故。王安石生于真宗天禧 五年( 1021)。朱昌符去 世时,王安 石不过12岁。所以,明清时期《江 阴县志》记载朱昌符与王安石相识 并互相寄答诗篇,是明显的错误。 而朱昌叔在王安石家世史料 与诗文中屡屡出现,其身世、履历 也相当清楚。李壁《 王荆公诗注》 载: “楚公有三女,皆公女弟也。次 适朱明之,仕至大理少卿,昌叔其 字也”,意即朱昌叔是王安石的二 妹夫。此信息最根本的来源是王安 石挚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他在王安石母亲墓志铭《仁寿县太 君吴氏墓志铭》中明确写道:王安 石母亲有“女三人……次适前衢州 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曾巩在 《 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状》 又说: “ 伏为本路提点刑狱朱明之,是臣 母之亲堂弟,牒明州检到敕条,窃 虑合该回避,须至奏闻者。”此外, 《 全宋诗》 载有朱明之简介:朱明 之,字昌叔。江都( 今江苏扬州)人。 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 1049) 进士,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 知秀州,迁两浙盐司,官至大理少 卿。综合几方面的资料可以知道, 朱明之即朱昌叔,他不仅是王安石 的二妹夫,还是曾巩的舅舅,姻亲 加好友之舅,关系自然不同一般。 朱昌叔当年寄王安石江阴诗 云: “城上城隍古镜中,城边山色翠 屏风。鱼虾接海随时足,稻米连湖 逐岁丰。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 港可疏通。朱轮天使从君欲,异日 能忘笑语同。”朱昌叔此诗首联写 景十分动人,只 14 字就形象地写 出江阴城依山傍水的地形特征,特 别是用“古镜中” “翠屏风”比喻江 阴水之清、山之绿,让现在的我们 还能目睹北宋时江阴青山绿水的 优美生态环境,真是神来之笔。颔 联、颈联在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给江 阴带来富庶的同时,还特别提醒王 安石担任江阴地方官后,要重视发 展江阴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江阴海 上丝绸之路优势持续发展必须及 时疏浚港口航道等。尾联“朱轮天 使从君欲,异日能忘笑语同”传达 的信息相当丰富。唐李善注《昭明 文选》云: “二千石皆得乘朱轮”,由 此“朱轮”一词可代指年薪二千石 的郡守。这就透露出王安石向朝廷 申请 “求守江阴”不是晚年的事。晚 年王安石官至宰相,年薪达“万 石”,且当时王安石全家已定居江 宁( 今南京 ),当然不会再要求到江 阴任知军。“求守江阴”事后,朱昌 叔王安石同游江阴,后追忆此事, 以“朱轮天使从君欲”一语,概括当 年王安石期待“空降”江阴主政的 夙愿。 这张照片摄于 1935 4 月,是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同学会留影。1927 年,兵乱兴起,公益 工商中学暂停办学, “复择其中恂恂敦笃立志读书者十数人,别设讲帷于梅园,专治国文、英、 算、自然诸科”,以后又陆续招生,学制两年,这就是 “梅园豁然洞读书处”的来历。该读书处开 办于 1927 年, 1937 年停办,十年间招收学生近百名,采用旧时书院式的教学方法,延请名师 执教。荣德生三子伊仁、四子毅仁、五子研仁和外孙蒋元基、丁宜生等都是在这里完成中学阶 段的学业后,分别考入大学或出国留学的。从这张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年豁然洞读书处 的原样,在经畲堂东南方向还有一幢教室。照片后排正中站立着读书处创立人荣德生先生, 他身前是荣毅仁先生。 胡友闻、荣圻 / 供图 荣华源 / 老照片 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原貌 史记 旧影

Transcript of 史记...

年 月 日 星期五

周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编辑 朱名佳 81853903 组版华晓梅

老无锡

4版

礼社的明代古墙门宋子伟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礼社,至今尚存一堵明代古墙门,虽然其貌不扬,却见证了礼社四五百年的风雨。古墙门在墙缺里,高不

足 2 米,宽约 3 米许。中间的对开木门仅 1.2 米左右宽,完好无损。木门樘上面 4块过墙板,依然很平整。古墙门早已失去了使

用价值。墙门两端原来是飞檐高翘,现今飞檐已无,但构筑飞檐的砖瓦尚存,那瓦既大又厚,制作讲究。据 76岁的薛坤兴老人介绍,该墙门是以前一座大宅院的外墙门。进了外墙门,是一个大院,再进一道内墙门,是坐北朝南的前后六间平房,面积达 500 多平方米。这一薛氏大院在清末年间毁于一场大火,现已旧踪难觅,而这一古墙门,却能得以保

存下来,堪称奇迹。《薛氏宗谱》中的《康熙

辛丑原序》一文中提及“ 惟我祖宗,系出澄江,明洪武间,文祜公任广西佥事,暨良壁公镇抚,著家声,出赘梁溪王氏,启建门庭,遂为我薛氏始迁之祖。地名礼社,原与澄江之仁社,命意相通也。”礼社墙缺里是薛氏最早居住之地,由此推断,这尚存的墙门,系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筑。墙缺里是礼社薛氏最

早的居住地,何以有“ 墙缺里”这个地名呢?原来薛家在住房造好以后,又在四周用黄石筑起了围墙。旧时造房子和筑围墙,一般都是依地而建、随形而筑,不像现在统一规划。所以,薛家筑起的围墙,中间凹进去了一大段,远远看去就像缺了一

截,因此就称“ 墙缺里”。现存的古墙门在原来

围墙的最东面,当时那幢建筑有前后六间平房,受地形影响,房子是南阔北窄,成畚箕状。有人说谁住这样的房子,后代是不兴旺的。居然,被不幸言中。这户人家数代单传以后,人口越来越萧条,到后来,里面只住着一位海贵老太,她的丈夫已经是顶嗣到这家来的了,也不幸早逝,没有子女。海贵老太孤身一人,没有依靠,度日艰难。到了暮年神志恍惚,在一次做饭时,不幸引起火灾,后面的四间平房毁于一旦。岁月沧桑,往事如烟。礼

社的明代古墙门依然静静地站立在各式各样的民宅中间,仿佛在诉说一段段逝去的往事。

王安石江阴诗与海上丝绸之路□石 雨

北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列宁称之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名诗《 泊船瓜洲》、名文《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等家喻户晓。王安石创作的诗歌有提及无锡的,但他关于江阴的诗更富有传奇色彩。

王安石诗描绘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江阴的繁荣富庶

“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王安石的这首七律江阴诗,记事平实,抒情真切,连历代文人骚客认为庸俗、通常都要回避使用的“ 钱”字,也能从容入诗。尤其是此诗首联、颔联四句,简明扼要地描绘出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给江阴带来的经济繁荣与富庶,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海上丝绸之路是现在人们对

两宋发达的海外贸易的诗意概括。汉唐时国力强盛,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海外贸易不是外贸的唯一选择。但至两宋,版图缩小,国防力量薄弱,时常以金钱换取和平,虽有“ 茶马互市”之类的边境贸易,但汉唐时恢宏的陆上丝绸之路基本阻断,海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变得举足轻重。两宋海外贸易发达,还因为当

时造船技术先进以及指南针的使用,而皇帝们的重视,更是推动海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早在北宋初,太宗赵光义即派使者到海外诸国进行友好访问,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神宗赵顼曾告诫地方官员市舶能获厚利,要求沿海各地搞活搞好海外贸易,多为国家创收。两宋把海外贸易称为市舶,管

理海外贸易的官署为市舶司。市舶司颇类现在的海关,但它的工作内容更广泛。北宋首个市舶司早在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就于广州设立,接着明州 (今浙江宁波)﹑杭州﹑泉州、密州 (今山东诸城)也相继设立市舶司。整个北宋期间,江阴未设市舶司,从相关史料看,当

时江阴的有关市舶事务是由峹村等处的酒税务兼理的。至南宋,市舶之利占国家收入比重更大,皇帝们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江阴的海外贸易官署———市

舶务成立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是两浙路市舶司的下属机构。当时江阴杨舍、蔡港、田港三港,云集来自漳州、泉州、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温州、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等远商海舶,物货辐辏,市舶收入丰厚。当时江阴军虽是“ 省辖市”,却只管江阴一县仅 17 乡,地域面积不及苏州、常州下属的一个大县,但江阴每年上缴国库多达 40 余万贯,是常熟、昆山等县的 4倍之多。江阴市舶兴旺,还可从后世称

为“ 妈祖”的海上女神神庙得到反映。当时江阴周边的县,如无锡、宜兴等只有龙王庙,但在江阴君山山麓却建有圣妃庙,这位保护海上商贾平安的女神,勅赐“ 灵惠助愿显卫英烈妃”,简称圣妃。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七年(1224)舶商陈子文等创庙未备,至理宗赵昀绍定三年(1230)落成,圣妃庙香火十分旺盛,备受海上商贾与船员们的顶礼膜拜。

王安石与朱昌叔的唱和诗篇,传递两者对治理江阴的认识和交流

王安石的这首诗题为《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明清 500 多年间的《江阴县志》一直将朱昌符与朱昌叔混为一人。其实,朱昌符是江阴知军,朱昌叔是王安石二妹夫,他们是两个人。综合《宋登科记考》《全宋文》

等权威资料,可以知道朱昌符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秋调任江阴知军,明道二年(1033)往奠夏王赵德明途中病故。王安石生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朱昌符去世时,王安石不过 12 岁。所以,明清时期《江阴县志》记载朱昌符与王安石相识并互相寄答诗篇,是明显的错误。而朱昌叔在王安石家世史料

与诗文中屡屡出现,其身世、履历也相当清楚。李壁《王荆公诗注》载:“ 楚公有三女,皆公女弟也。次适朱明之,仕至大理少卿,昌叔其

字也”,意即朱昌叔是王安石的二妹夫。此信息最根本的来源是王安石挚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在王安石母亲墓志铭《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中明确写道:王安石母亲有“ 女三人……次适前衢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曾巩在《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状》又说:“ 伏为本路提点刑狱朱明之,是臣母之亲堂弟,牒明州检到敕条,窃虑合该回避,须至奏闻者。”此外,《全宋诗》载有朱明之简介: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知秀州,迁两浙盐司,官至大理少卿。综合几方面的资料可以知道,朱明之即朱昌叔,他不仅是王安石的二妹夫,还是曾巩的舅舅,姻亲加好友之舅,关系自然不同一般。朱昌叔当年寄王安石江阴诗

云:“ 城上城隍古镜中,城边山色翠屏风。鱼虾接海随时足,稻米连湖逐岁丰。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港可疏通。朱轮天使从君欲,异日能忘笑语同。”朱昌叔此诗首联写景十分动人,只 14 字就形象地写出江阴城依山傍水的地形特征,特别是用“ 古镜中”“ 翠屏风”比喻江阴水之清、山之绿,让现在的我们还能目睹北宋时江阴青山绿水的优美生态环境,真是神来之笔。颔联、颈联在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给江阴带来富庶的同时,还特别提醒王安石担任江阴地方官后,要重视发展江阴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江阴海上丝绸之路优势持续发展必须及时疏浚港口航道等。尾联“ 朱轮天使从君欲,异日能忘笑语同”传达的信息相当丰富。唐李善注《昭明文选》云:“ 二千石皆得乘朱轮”,由此“ 朱轮”一词可代指年薪二千石的郡守。这就透露出王安石向朝廷申请“ 求守江阴”不是晚年的事。晚年王安石官至宰相,年薪达“ 万石”,且当时王安石全家已定居江宁(今南京),当然不会再要求到江阴任知军。“ 求守江阴”事后,朱昌叔王安石同游江阴,后追忆此事,以“ 朱轮天使从君欲”一语,概括当年王安石期待“ 空降”江阴主政的夙愿。

这张照片摄于 1935年 4月,是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同学会留影。1927年,兵乱兴起,公益工商中学暂停办学,“ 复择其中恂恂敦笃立志读书者十数人,别设讲帷于梅园,专治国文、英、算、自然诸科”,以后又陆续招生,学制两年,这就是“ 梅园豁然洞读书处”的来历。该读书处开办于 1927年,1937年停办,十年间招收学生近百名,采用旧时书院式的教学方法,延请名师执教。荣德生三子伊仁、四子毅仁、五子研仁和外孙蒋元基、丁宜生等都是在这里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后,分别考入大学或出国留学的。从这张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年豁然洞读书处的原样,在经畲堂东南方向还有一幢教室。照片后排正中站立着读书处创立人荣德生先生,他身前是荣毅仁先生。 □胡友闻、荣圻 /供图 荣华源 / 文

老照片 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原貌史记

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