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关注 88岁流浪老人终于有了家 -...

1
责编/刘涛 编辑/王子氵韦 美编/高苗 校检/郭婷婷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3 社会民生 SHEHUIMINSHENG 就在户口本办下来的第二天, 焦尹宁将收拾得干净整洁、身着一 身新衣的沈华则老人高高兴兴送 到神木县福利院,常年流浪的老人 终于迎来他幸福的晚年生活。 将老人安排住进温暖舒适的 福利院,完全解决了他日后的饮食 起居和日常生活问题,焦尹宁终于 放心了。县福利院院长王永平表 示:“我们会对老人的生活起居多 加关心、照料,让老人的晚年生活 过得舒适、舒心。” “得知老人住进福利院,不用 再在街头流浪,我们的心里也是 暖暖的。”很多群众听说这件事后 啧啧夸赞,对于居住在陵园路社 区的居民来说,社区党支部书记 焦尹宁的名字更是倍感亲切,还 有居民自发组织来社区给焦书记 送锦旗。 当众人都夸焦尹宁是好人 时,她摇摇头说:“好人不是我一 个,这件事情能办好,全靠大家的 共同努力。” 88 岁流浪老人终于有了 在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以及多部门联动协调下,沈华 则第一次拿到了户口本,住进了福利院3月30日下午,在神木县福利院, 笔者见到了88岁高龄的沈华则老人。 “焦书记是我的恩人啊!帮我解 决了户口,安排我住进福利院,还经 常过来看望我,给我买新衣服,要不 是有她,我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流 浪着呢。”老人感激地说,遇到焦尹宁 前,他没有户口、没有家,也从来不曾 想到,这位素不相识的社区党支部书 记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第一次拿到 属于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让他从 居无定所到住进有人照顾又温暖舒 适的福利院。 沈华则生于1929年,是神木县麻家 塔镇人,儿时也曾有过一段快乐的生活。 可在他 8 岁那年,父母双亡,于是他离 开了神木老家一路乞讨流浪到内蒙古, 其间还有五六年帮人放过羊、牧过马。 57 岁那年,他又乞讨流浪回到了神木,在 东山一处庙宇中“定居”了下来,靠捡拾破 烂、乞讨和爱心群众施舍维持生活。 由于老人一直流浪,居无定所,所 以一直以来都没有户口。如今,他年事 已高,多年到处流浪,无固定居所,没儿 没女,又没有劳动能力,生活非常窘迫。 “不能再让老人四处流浪了,要让他 安度晚年。”神木县神木镇陵园路社区 党支部书记焦尹宁听说这个情况时揪心 了,立刻就想帮助老人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何让老人不再四处流浪?住到哪 里比较合适?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 “首先必须得让老人有一个‘家’, 房子不需要大,可以遮风挡雨就行。” 可就是找这样一个“小家”,难 倒了这位社区党支部书记。 焦尹宁一方面安排社区工作 人员照料老人,常给老人送吃送 穿送温暖,另一方面多次与县民 政局、福利院、户籍派出所取得联 系,希望能帮老人找个妥善的安 身之处。 “老人这样的情况应该是送去 福利院的,可去福利院必须要有户 口,而解决户口并不是一个简单问 题,因为老人离开家乡已近80 年,当年的资料早已经没有了。” 事情办起来困难重重,焦尹宁屡 屡碰壁。 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安身之处, 焦尹宁按照补登户籍信息的流 程,找到了麻家塔派出所恳请给 予帮助。派出所深入调查核实情 况属实后,随后将材料送到了神木 县公安局治安队审查。经县公安 局局务会研究,2016 年 11 月,沈 华则老人的户籍终于落到了钟楼 派出所。 耄耋老人靠乞讨生活 社区党支部书记揪心了 经多方联系调查 老人终于有了户口 老人住进福利院 从此迎来幸福晚年生活 焦尹宁(中)到福利院看望老人 沈华则老人展示自己的身份证 和户口本复印件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笔者翻阅 相关内容时,发现不少报道将读了多少册 图书作为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笔 者以为,这种将阅读能力高低量化为阅读 多少册图书的观点和做法,实不可取。 众所周知,设立“世界读书日”,其 目的就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 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享 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活 动中,提倡多读图书,无疑是提高阅读 水平很重要的一项举措。但问题是,把 阅读多少册图书,简单地作为衡量阅读 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有失偏颇。因 为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电子阅读的 普及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尤 其是年轻人转向于电子阅读。 读书,是一项有益的精神活动。但 现在网上充斥着一种将读书崇高化、悲 情化的趋势,这样容易造成一种误导,就 是想说明现代社会阅读人群正在大量缩 减。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陈丹青说: “不要夸张读书的作用,也不要夸张读书 的人群正在消失。”在网络和手机没有出 现之前,人们都在说“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高”。但在数字化阅读已高度发达 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共享图书”模式的 出现, “读书”不单单在线下,而是逐渐转 移到线上,也不再单独以“册”来计算。 读书分很多种,也有很多形式。一 册一册读是读,一篇一篇读也是读,读 《四大名著》是读,读励志类图书也是 读。如果单拎一个“一年读了多少册图 书”出来,看不出阅读的水平和价值。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 “读书”的概念已非常广泛,人类的知识 和智慧已从线下正向线上迅速转移,特 别是社交媒体和电子阅读的出现,有助 于人们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读一篇 “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订阅几个优质的 微信公众号,听一堂“微缩版”的公开 课,未必就比死啃几册“必读经典”差。 我不主张读书无用论,我主张读书 方法论。爱读书你就自己读好了,不必 考虑读了多少册,也不必考虑是纸质图 书还是电子书,随时随地想读就读,不 必全世界都知道。 阅读能力不能如此量化 刘涛 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在校大学生 赴快递企业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满孝永摄影报道 为推动完善我市邮政 业“政—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机制,市邮政管理局近 日组织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 90 余名学 生前往榆林市久旭快递物流园区参观学习。 学生现场观摩了榆林圆通、顺丰、申通等快递企业 快件分拣操作流程,听取了各企业负责人就分拨管理、 设备使用、运作模式等内容的介绍。针对同学们较为 关注的快递业发展前景及就业问题,市邮政管理局及 快递企业负责人作了细致分析和解答。 “举办这个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快递行业的 了解和认识,快递企业也有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 生加入。而行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也将从根本上 推进我市邮政快递产业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进程。” 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科科长王慧卿说。 图为同学们观摩快递企业生产车间。 神榆路业葫芦素收费站 岗位练兵树形象 本报通讯员赵梦娇报道 为了全面提升收费站窗 口形象,神榆路业葫芦素收费站近日组织开展了岗位 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技能。 此次岗位练兵活动分列队、服务礼仪、清点纸币、 理论知识、车道操作5项内容,每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 考核标准,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了考评打分。 “自己选,自己找零,只为你我方 便。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 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在榆林职业技 术学院, “诚信驿站”分布于各教学楼和 学生宿舍,出售各类学习用品,采用无 人售卖、购买者自觉投币取物的方式运 营。无人看管却分文不少的账目记录 着校园温情,见证着学子们可贵的诚信 品质。 榆林职院大学生“诚信驿站”建立 于2014年10月,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丰 玉、副院长白万才担任运营顾问。 “从小 学到大学,道德教育中不乏诚信教育, 但是始终缺乏行为上的正确引导,缺乏 一种环境氛围,诚信驿站就是让同学们 亲身实践诚信。”李丰玉一席话道出了 “诚信驿站”设立的初衷。 “诚信驿站”创始人许文雷是该院 化工工程系三年制大三学生,也是一名 党员。他热爱学习、团结同学,积极参 加并组织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在校期间 所有花费都是靠自己打工兼职赚来 的。现在,他还管理着一个兼职群,里 面有586名学生,经常推介工作给大 家。正是这样的热心人,萌发出建立 “诚信驿站”的念头,并得到学院领导和 老师的支持。 初建驿站时,在老师指导下,许文 雷带着几个同学做调查、搞策划,大街 小巷找货源。 “既然是诚信驿站,那么商 品应该物美价廉、适合学生使用,如果 卖的东西本身就不好,何谈诚信。”年纪 不大,但许文雷做事稳重,很有决心。 “诚信驿站”工作量大,每天都要上货、 清点货物、清点钱数,每周都要核对一 遍诚信指数,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 很复杂,利润也很小,但许文雷还是坚 持去做。他的行动感染了很多学生,大 家纷纷来帮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 “诚信驿站”慢慢 成长起来,规模逐渐扩大,诚信指数从刚 开始的 50%一路上升到 98.5%。在驿站 的建议簿上,有很多留言: “你们真的很 辛苦” “不好意思,今天忘记带零钱了,下 次一定会记得补上” “商品都很实惠很便 宜,谢谢你们的付出” “只要坚持就会有 希望,这里考验的是人的良心良知”…… “任何时候,什么都可以丢,唯独人 的诚信不能丢,诚信驿站要办就一直办 下去,让它形成一种校园文化,让诚信的 观念植入人们心中,让诚信陪伴着每一 个学生和老师。”李丰玉等院系领导经常 鼓励许文雷,为“诚信驿站”建设送去关 怀和帮助。 “诚信驿站”弘扬着中华美德, 展示了榆林职院学子的风采,已经成为 该院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闪耀的亮点。 诚在校园 信在人间 —记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诚信驿站”的故事 文图/本报记者魏丽娟 通讯员秦国庆 榆阳区小博士幼儿园举办科技节活动 让幼儿零距离体验科学 本报记者强继霞摄影报道 “快看,梨用这些线连 起来,小灯泡就亮了,真好玩。”4 月 22 日,小朋友乐乐 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兴地给爸爸演示着。这是榆阳区 小博士银沙幼儿园举行科技风车节活动中的一幕。 “用创意点缀童年,让科技融入生活。”该园园长赵 宏伟介绍,举办这次主题为“科技在我身边,风车带你 飞翔”的科技节系列活动,旨在更好地落实《3—6 岁儿 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通过让幼儿操作、体验,初步 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从小培养孩子们亲近科学、崇 尚喜爱科学,进而发现和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据悉,本次科技周活动共涉及水、电、风等物理现 象和化学反应的科学小实验和小游戏40项,均为幼儿 园老师们制作,实验内容源自生活,既贴近生活,又能 激发幼儿们的兴趣。 图为幼儿在家长陪伴下,体验水果导电现象。 榆林高新完全中学国际班 9 名毕业生全部 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本报记者刘予涵报道 近日,记者从榆林高新完 全中学获悉,该校国际班2017届9名毕业生全部被国 外知名本科大学录取。 其中,魏鑫淼被全球综合排名43位的罗格斯大 学、46位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82位的加州大学戴 维斯分校、92位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全球第一 台计算机诞生地爱荷华州立大学 5 所学校同时录取; 郭子馨被全美排名 72 位的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录取, 获7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被全美排名62位的俄亥俄 伍斯特学院录取,获9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被全美排 名61位的贝洛伊特学院录取,获100万元人民币奖学 金;姬瑞君、莫雨鑫收到了在世界环保建筑专业人才培 养方面享有盛誉的新加坡城市建设局 BCA 学院本科 录取通知书;姜欣言、解永刚同时被加拿大贾纳大学、 西蒙菲莎大学、卡莫森学院 3 所大学录取;折宇、张博、 曹铠同时被美国加利福尼亚河滨城市学院录取。 据悉,高新完全中学2017届国际班是我市首个高 中国际班,采用小班化教学、一对一辅导、个性化设计、 多元化选择的教育模式,9名同学在两年半的学习时 间,通过了雅思或托福考试,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 潜质同时申报5所以上国外大学,并在高三下学期陆 续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自觉投币自主取物 非常关注 核心提示 文图/本报通讯员宋艳霞 贺佳

Transcript of 非常关注 88岁流浪老人终于有了家 -...

Page 1: 非常关注 88岁流浪老人终于有了家 - ylrbszb.ylrb.com/page/1/2017-04/29/A3/20170429A3_pdf.pdf · 由于老人一直流浪,居无定所,所 以一直以来都没有户口。如今,他年事

责编/刘涛 编辑/王子氵韦 美编/高苗 校检/郭婷婷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3社 会 民 生 SHEHUIMINSHENG

就在户口本办下来的第二天,焦尹宁将收拾得干净整洁、身着一身新衣的沈华则老人高高兴兴送到神木县福利院,常年流浪的老人终于迎来他幸福的晚年生活。

将老人安排住进温暖舒适的福利院,完全解决了他日后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问题,焦尹宁终于

放心了。县福利院院长王永平表示:“我们会对老人的生活起居多加关心、照料,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舒心。”

“得知老人住进福利院,不用再在街头流浪,我们的心里也是暖暖的。”很多群众听说这件事后啧啧夸赞,对于居住在陵园路社

区的居民来说,社区党支部书记焦尹宁的名字更是倍感亲切,还有居民自发组织来社区给焦书记送锦旗。

当众人都夸焦尹宁是好人时,她摇摇头说:“好人不是我一个,这件事情能办好,全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88岁流浪老人终于有了家家家家在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以及多部门联动协调下,沈华

则第一次拿到了户口本,住进了福利院——

3月30日下午,在神木县福利院,笔者见到了88岁高龄的沈华则老人。

“焦书记是我的恩人啊!帮我解决了户口,安排我住进福利院,还经常过来看望我,给我买新衣服,要不是有她,我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流浪着呢。”老人感激地说,遇到焦尹宁前,他没有户口、没有家,也从来不曾想到,这位素不相识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让他从居无定所到住进有人照顾又温暖舒适的福利院。

沈华则生于1929年,是神木县麻家塔镇人,儿时也曾有过一段快乐的生活。可在他8岁那年,父母双亡,于是他离开了神木老家一路乞讨流浪到内蒙古,其间还有五六年帮人放过羊、牧过马。57岁那年,他又乞讨流浪回到了神木,在东山一处庙宇中“定居”了下来,靠捡拾破烂、乞讨和爱心群众施舍维持生活。

由于老人一直流浪,居无定所,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户口。如今,他年事已高,多年到处流浪,无固定居所,没儿没女,又没有劳动能力,生活非常窘迫。

“不能再让老人四处流浪了,要让他安度晚年。”神木县神木镇陵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焦尹宁听说这个情况时揪心了,立刻就想帮助老人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让老人不再四处流浪?住到哪里比较合适?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

“首先必须得让老人有一个‘家’,房子不需要大,可以遮风挡雨就行。”

可就是找这样一个“小家”,难倒了这位社区党支部书记。

焦尹宁一方面安排社区工作人员照料老人,常给老人送吃送穿送温暖,另一方面多次与县民政局、福利院、户籍派出所取得联系,希望能帮老人找个妥善的安身之处。

“老人这样的情况应该是送去福利院的,可去福利院必须要有户口,而解决户口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因为老人离开家乡已近 80年,当年的资料早已经没有了。”事情办起来困难重重,焦尹宁屡屡碰壁。

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安身之处,

焦尹宁按照补登户籍信息的流程,找到了麻家塔派出所恳请给予帮助。派出所深入调查核实情况属实后,随后将材料送到了神木县公安局治安队审查。经县公安局局务会研究,2016年11月,沈华则老人的户籍终于落到了钟楼派出所。

耄耋老人靠乞讨生活社区党支部书记揪心了

经多方联系调查 老人终于有了户口

老人住进福利院 从此迎来幸福晚年生活

焦尹宁(中)到福利院看望老人

沈华则老人展示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笔者翻阅相关内容时,发现不少报道将读了多少册图书作为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笔者以为,这种将阅读能力高低量化为阅读多少册图书的观点和做法,实不可取。

众所周知,设立“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提倡多读图书,无疑是提高阅读水平很重要的一项举措。但问题是,把阅读多少册图书,简单地作为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有失偏颇。因为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电子阅读的普及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转向于电子阅读。

读书,是一项有益的精神活动。但现在网上充斥着一种将读书崇高化、悲情化的趋势,这样容易造成一种误导,就是想说明现代社会阅读人群正在大量缩

减。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陈丹青说:“不要夸张读书的作用,也不要夸张读书的人群正在消失。”在网络和手机没有出现之前,人们都在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在数字化阅读已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共享图书”模式的出现,“读书”不单单在线下,而是逐渐转移到线上,也不再单独以“册”来计算。

读书分很多种,也有很多形式。一册一册读是读,一篇一篇读也是读,读

《四大名著》是读,读励志类图书也是读。如果单拎一个“一年读了多少册图书”出来,看不出阅读的水平和价值。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读书”的概念已非常广泛,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已从线下正向线上迅速转移,特别是社交媒体和电子阅读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读一篇

“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订阅几个优质的微信公众号,听一堂“微缩版”的公开课,未必就比死啃几册“必读经典”差。

我不主张读书无用论,我主张读书方法论。爱读书你就自己读好了,不必考虑读了多少册,也不必考虑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书,随时随地想读就读,不必全世界都知道。

阅读能力不能如此量化刘涛

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在校大学生

赴快递企业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满孝永摄影报道 为推动完善我市邮政业“政—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机制,市邮政管理局近日组织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90余名学生前往榆林市久旭快递物流园区参观学习。

学生现场观摩了榆林圆通、顺丰、申通等快递企业快件分拣操作流程,听取了各企业负责人就分拨管理、设备使用、运作模式等内容的介绍。针对同学们较为关注的快递业发展前景及就业问题,市邮政管理局及快递企业负责人作了细致分析和解答。

“举办这个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快递行业的了解和认识,快递企业也有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而行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也将从根本上推进我市邮政快递产业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进程。”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科科长王慧卿说。

图为同学们观摩快递企业生产车间。

神榆路业葫芦素收费站

岗位练兵树形象本报通讯员赵梦娇报道 为了全面提升收费站窗

口形象,神榆路业葫芦素收费站近日组织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技能。

此次岗位练兵活动分列队、服务礼仪、清点纸币、理论知识、车道操作5项内容,每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了考评打分。

“自己选,自己找零,只为你我方便。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诚信驿站”分布于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出售各类学习用品,采用无

人售卖、购买者自觉投币取物的方式运营。无人看管却分文不少的账目记录着校园温情,见证着学子们可贵的诚信品质。

榆林职院大学生“诚信驿站”建立于2014年10月,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丰玉、副院长白万才担任运营顾问。“从小学到大学,道德教育中不乏诚信教育,但是始终缺乏行为上的正确引导,缺乏一种环境氛围,诚信驿站就是让同学们亲身实践诚信。”李丰玉一席话道出了

“诚信驿站”设立的初衷。“诚信驿站”创始人许文雷是该院

化工工程系三年制大三学生,也是一名党员。他热爱学习、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并组织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在校期间所有花费都是靠自己打工兼职赚来

的。现在,他还管理着一个兼职群,里面有586名学生,经常推介工作给大家。正是这样的热心人,萌发出建立

“诚信驿站”的念头,并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

初建驿站时,在老师指导下,许文雷带着几个同学做调查、搞策划,大街小巷找货源。“既然是诚信驿站,那么商品应该物美价廉、适合学生使用,如果卖的东西本身就不好,何谈诚信。”年纪不大,但许文雷做事稳重,很有决心。

“诚信驿站”工作量大,每天都要上货、清点货物、清点钱数,每周都要核对一遍诚信指数,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很复杂,利润也很小,但许文雷还是坚持去做。他的行动感染了很多学生,大家纷纷来帮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诚信驿站”慢慢成长起来,规模逐渐扩大,诚信指数从刚开始的50%一路上升到98.5%。在驿站的建议簿上,有很多留言:“你们真的很辛苦”“不好意思,今天忘记带零钱了,下次一定会记得补上”“商品都很实惠很便宜,谢谢你们的付出”“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这里考验的是人的良心良知”……

“任何时候,什么都可以丢,唯独人的诚信不能丢,诚信驿站要办就一直办下去,让它形成一种校园文化,让诚信的观念植入人们心中,让诚信陪伴着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李丰玉等院系领导经常鼓励许文雷,为“诚信驿站”建设送去关怀和帮助。“诚信驿站”弘扬着中华美德,展示了榆林职院学子的风采,已经成为该院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闪耀的亮点。

诚在校园 信在人间——记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诚信驿站”的故事

文图/本报记者魏丽娟 通讯员秦国庆

榆阳区小博士幼儿园举办科技节活动

让幼儿零距离体验科学

本报记者强继霞摄影报道 “快看,梨用这些线连起来,小灯泡就亮了,真好玩。”4月22日,小朋友乐乐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兴地给爸爸演示着。这是榆阳区小博士银沙幼儿园举行科技风车节活动中的一幕。

“用创意点缀童年,让科技融入生活。”该园园长赵宏伟介绍,举办这次主题为“科技在我身边,风车带你飞翔”的科技节系列活动,旨在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通过让幼儿操作、体验,初步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从小培养孩子们亲近科学、崇尚喜爱科学,进而发现和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据悉,本次科技周活动共涉及水、电、风等物理现象和化学反应的科学小实验和小游戏40项,均为幼儿园老师们制作,实验内容源自生活,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幼儿们的兴趣。

图为幼儿在家长陪伴下,体验水果导电现象。

榆林高新完全中学国际班

9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本报记者刘予涵报道 近日,记者从榆林高新完全中学获悉,该校国际班2017届9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知名本科大学录取。

其中,魏鑫淼被全球综合排名43位的罗格斯大学、46位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82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92位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全球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地爱荷华州立大学5所学校同时录取;郭子馨被全美排名72位的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录取,获7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被全美排名62位的俄亥俄伍斯特学院录取,获9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被全美排名61位的贝洛伊特学院录取,获10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姬瑞君、莫雨鑫收到了在世界环保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的新加坡城市建设局BCA学院本科录取通知书;姜欣言、解永刚同时被加拿大贾纳大学、西蒙菲莎大学、卡莫森学院3所大学录取;折宇、张博、曹铠同时被美国加利福尼亚河滨城市学院录取。

据悉,高新完全中学2017届国际班是我市首个高中国际班,采用小班化教学、一对一辅导、个性化设计、多元化选择的教育模式,9名同学在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通过了雅思或托福考试,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潜质同时申报5所以上国外大学,并在高三下学期陆续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自觉投币自主取物

非 常 关 注

核心提示

文图/本报通讯员宋艳霞 贺佳